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共8篇)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篇1

引言: 建筑既是建立于物质功能、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等物质范畴的基础之上,又是建立于哲学观念、审美心理、文化传承等精神范畴的基础之上。好的建筑是一件艺术品,被誉为“立体的画、凝固的乐、无字的诗”。图书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态,更是一个人的心灵与情感, 在此最大限度敞开的地方。因此,无论过去和未来,图书馆在本质上都是人们获取知识, 感受文明, 塑造自我的场域,在这里进行着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一种人的心灵与情感参与的内在活动。

大学图书馆建筑,是具有文化属性的建筑,是人类文化、艺术与科学三者共同孕育的结晶。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更呼唤现代大学图书馆将技术的物质力量和人性化的精神需求加以良好地平衡,以体现“性灵之融合, 神意之感触。”

现代大学图书馆是具有教学、科研、育人职能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机构,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统一的场域,因此,图书馆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大学精神,它从哲学、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的视角,折射出大学及大学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特定的精神和品质,集中的展现出各自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传统。大学校园建设的职责,说到底就是维护与弘扬大学精神,并使其成为标志,被认可、被传承、被创新。校园布局、建筑设计、各个空间均应展现其文化底蕴,以着力营造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物质文化,这正是图书馆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取向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的价值取向

文化即人化,就公共空间设计而言,既要见物,更要见人。不论何种流派、思潮的建筑设计,都应注重“人”在空间环境中的参与作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大学图书馆越来越呈现出以下特征:由“单一性功能”向“多元化集成功能”转变、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 转变、从“坐拥书城”到“坐观世界”的转变、从“知识超市”向“文化体验综合体”转变。世界文豪、原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徽因提出了一个与诗意和画意相提并论的概念—“建筑意”。我国古代藏书楼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使我们古代图书馆达到一种臻美的意境,而现代图书馆则已从”天人合一”发展到“天人共生”的境界。这一切转变的核心,就在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宗旨。

(二)“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精神取向

大学图书馆是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场域。师生在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共同批判、继承前人的文化,又共同探索、创造新的文化。因此,图书馆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建设进程,它对大学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强烈的影响,体现并表达出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气质。或者说,图书馆建筑集中到一点,它要体现出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一所学校的意义和个性,即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校园建设的需求,大学图书馆通常应作为学校“外有气势,内有气质”的标志性建筑来进行建造。因而,图书馆建筑通过建筑语言承载很强的文化内涵和阐释力。在使用具象和抽象的建筑符号时,强调内在抽象,达到神似与形似的协调统一,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努力寻求本民族、本地区、本学校风格样式的代表元素与现代简约设计理念的共同点,实现现代感和文化性的和谐统一,潮流与持久性的和谐统一,功能使用与建筑艺术的和谐统一,实现大学精神与建筑形态的和谐统一。

(三)“学术性“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科学取向

大学图书馆是一个学术性的服务机构,作为文化、教育、信息中心,以其庞大的知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设施、优良舒适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氛围,为师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学与科研所需的信息资料。大学图书馆的学术性贯穿于整个信息服务过程,渗透图书馆工作的每一环节。每所大学均有其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学科特色,大学图书馆应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其学科特色,使其专业特色鲜明突出,从而使图书馆馆藏结构、服务功能有其明显的特点。因此,我们在现代大学图书馆的规模、设施、布局、功能的规划、设计上也应充分考虑其学术性。

(四)“开放性“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的时代取向

从图书馆的发展轨迹来看,它就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历程。不论是使用功能还是空间形态,开放性已成为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特征。大学图书馆建筑,是大学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场所,开放性是其内在需要,其功能早已从藏、借、阅、管这种封闭的固定形式,转向读者和社会推广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成为提供文献和智力资源的枢纽。大学图书馆与读者、社会的共同愿景,就是建设高水平的、集文献、信息、收藏、研究、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成为区域共建共知共享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在使用上应突出强调空间与使用方式相适应,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彻底打破读者和图书分割的传统桎梏,使图书馆建筑环境形态呈现出开放的态势,以达到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形态与大学、社会形态的相互交融。

二、现代大学图书馆是彰显大学精神的建筑语汇

(一)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语汇应充分体现大学的办学品位

大学是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圣地,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精神殿堂。大学应该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大学图书馆建筑,不仅仅是师生、读者的集散地,更是大学、大学人的理想、价值、精神、追求和博大胸怀的载体。文品如人品,馆品即校品,图书馆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学校的文化修养和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如果说,大学图书馆建筑实体不仅要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实用空间,满足于物质需求。那么,还应与外部环境一道形成一个完善的、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核的符号。因而,大学图书馆建筑从选址造型、结构设计、平面布局、内外环境和功能设置等方面,都应努力营造一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民族风格、学科特色和大学精神的建筑语汇,处处都应体现出功能、审美与教化的交融。

(二)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语汇应充分展示大学之气度

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更是文化的共同体。大学图书馆建筑,则应成为建筑、学术、知识、信息、文化的集成体。因此,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建筑形态应充分体现保存文化、传播知识、信息交流、学术研究和教育公众等功能,其物质形态应充分彰显大学之气度,兼容并包、自由独立、勇于创新、敢于批判的精神形态。其设计与建设,不仅要展现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和人性化的空间艺术,以及配置紧跟时代发展的现代化设备,还必须展示和演绎强烈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实现“大师、大楼、大气”之和谐统一的大学之气度。

(三)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语汇应充分表达大学人的认同感、归属感

人们对于认同感归属感的需要,不仅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图书馆建筑是校园环境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空间室内化的延伸和过渡。它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直言陈述,还要有非理性的喃喃细语;它不仅要表达时代精神,还要渗透历史的流露;它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运用,还要有人文的、社会的有机结合。图书馆建筑空间正朝着文脉化、多元化、大众化、个性化方向逐渐迈进,这是设计的“变数”的具体显现。人同时也成为公共空间室内环境的构成因素,把“人”纳入过去只重“物”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设计范畴中,使人成为空间环境的主角,这才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常数”。这样的建筑,既有现代化设施满足功能要求,又不失人们的感情与自然的趣味;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融入了鲜明的地域文化;既是奇特的空间,又不失人的应有地位;既能安居一隅,又能广泛交往。在这里,人与具有社会特征的环境所形成的关系转化成一种良性的动态循环,室内环境气氛充满健康的勃勃生命力。从而,图书馆也才可能被赋予“尊重、宽松、和谐”的品格,被赋予“研讨、共享、创新”的氛围,被赋予“民主、开放、融合”的精神,从而使人在其中能够定位、辨向,找到某种归属感、认同感,使图书馆和师生产生共鸣、使图书馆成为师生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四)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语汇应主动践行人文主义与公共关怀

大学的精神灵魂和文化底蕴即它对人文精神和公共关怀的坚守,并为其经典传统和永恒题旨,也是现代大学的灵魂所系。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也曾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本质,就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独立为基本特征。因此,大学图书馆建筑,应以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守护人类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等思想为设计理念和建设宗旨。

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现代图书馆建设与实践

(一)设计理念——渗透“成于大气、信达天下”之大学精神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伴着新中国气象事业而生,随着祖国信息科学发展而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在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升华了“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大学精神,“爱心、责任、行动”的优良校风浸润、渗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诚信学子志存高远、为国读书、服务社会。图书馆的建设者们,对图书馆的设计和建设倾注了大量智慧和心血。图书馆外圆内方,文化寓意深刻。从外观上远眺,形似一本翻开的书;从空中鸟瞰,又形似一颗遨游太空的通讯“卫星”。卫星既是高科技的象征,也是高科技发展的结晶,它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特色专业大气探测技术使用的、最先进的信息采集和传输技术的手段之一。因此,可以说图书馆建筑的外观设计既体现了其学术、信息、服务机构的文化内涵,又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的蕴积,彰显了“成于大气、信达天下”之大学精神。

(二)外部环境——展现“天人合一、自然交融”之建筑意境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图书馆,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馆址安排在校区中轴线上,位于校区纵横主干道交汇处-学校教学区的中心位置,与东西两侧的教学楼及实验楼行成“品”字形,外墙颜色采用与整个学校建筑外观相一致的橘红色作为外墙砖颜色,给人以温暖、奋进、醒目的感觉,图书馆与教学楼以及校园景观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图书馆所面向的学校文化主题广场——IT广场,占地约60亩,采用传统和现代思想相结合的异型对称设计,以几何构想的草坪和花坛布置,两侧配以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这样超大尺度的雄伟设计,透析出学校“大气、诚信”的大学精神意蕴,更传达出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敬意,反映的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观念。广场喷泉中央,拟用米色石材设计的大型浮雕“探索”,记录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表达莘莘学子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孜孜追求。它与图书馆的外景、外形辉映一体,成为学校最亮丽的风景线。既反映出学校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的办学特色,又充分体现学校发展建设的方向和灵

魂。

图书馆镶嵌在周边约150多亩的生态林中,两侧紧邻河畔书吧和名人廊等景观小品,使之成为整个校园景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表达的是与名人对话,与自然交流,与知识同行的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自然交融”的建筑设计愿景。

(三)空间艺术——呈现知识殿堂“恢弘大气”之建筑格局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篇2

一、上海市高校图书馆的新面貌

上海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城市, 拥有一批全国重点高校, 还有一批各种类型的大专院校, 可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上海市各个大学的图书馆建设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图书馆楼富丽堂皇, 设计新颖别致, 为校园内最美、最高或最大, 多位于校园的中心;一些原来的老馆也在不断的装饰甚至改建和大修, 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众多著名高校莫不如此, 因而上海市各高校图书馆逐步拥有高楼广厦, 空间视域开阔, 各种硬件设施一流, 不但有敞亮的阅览室、自修室、研讨室、多媒体空间, 甚至有大会议厅以及咖啡吧、购物或纪念品超市等, 众多师生流连忘返于图书馆内的各个区域, 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获得学术上的熏陶;此外, 还有休闲的便利。优良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纸质文献以及电子资源给广大读者带来的知识途径有很大的提升, 也在其中获得了很大的身心愉悦, 能给长期出入图书馆的人带来真切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上海市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展览活动

与大学图书馆看得见的设施和文献资源相紧密联系的是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 文化是图书馆的生命与灵魂, 是其精神实质与旨归。一般认为, 高校在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对全社会起着导向作用。高校人才汇聚, 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区域。在素质优良的高校教工之外, 大学生本身就是优秀的人才, 通过在高校内的熏陶, 他们会在理想、道德、文化等诸多方面拥有更高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来说, 重点是高校图书馆, 因为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 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这是如今各个大学在大学图书馆建设上的投入不费余力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 上海市大学图书馆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效果明显。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图书馆都有一系列的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以及学术研讨活动。还有就是拥有众多的展览活动, 包括书展、绘画展、邮票展、古籍展等。

我们先看华东师大图书馆的展览活动, 时间从2009年6月份开始。

2009年6月15日起, 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缤纷华夏”、“粉墨中国”舞蹈戏剧艺术展。9—10月, 2009联通杯高校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在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11月16—30日, 华东师大图书馆又举行“上海市古籍保护与修复成果展”。12月, 华东师大图书馆又举办“迎世博”特许产品设计展。12月28日—1月8日, 2009年“城市印象”研究生书画摄影DV艺术作品展在华东师大图书馆展开。

2010年4月, 华东师大图书馆在2010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之际举办“世博会图书展览”。5月, 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艺术火花展览和举办馆藏精品艺术图册展。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的“上海记忆──报刊杂志中的上海”图片展, 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上海的变迁史。该图书馆还举办了“百年上海经典建筑”摄影展, 展示了上海近百年来的多元建筑文化, 反映出了上海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浓浓的人文情怀、人文景观, 赋予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更多的内涵和生命力, 表现出上海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想象力。此外, 该图书馆举办了“新生代力量———设计学院学生作品展”。12月, 庆澳门回归十一周年举办“走进澳门”图片展。

2011年1月, 华东师大图书馆有“校研究生书画摄影作品展在图书馆举行”.4月, 馆藏精品《申江胜景图》画展。5月, 图书馆有“首届中国历史建筑保护摄影图片展”、“石库门里的红色记忆图片展”、“孙中山·上海·辛亥革命图片展”。6月, 有“开天辟地九十年———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图片展。9月, 图书馆有“华东师大校史展在图书馆展”。10月, 有“辛亥革命百年图书展”、“迎校庆特藏图书展”。

2012年华东师大图书馆先后有4月的“科学明航, 绿色生活”展览、《阅汉堂藏汉画像砖拓片展》和5月份《陈云与中国共产党》高校巡回展、《共同的岁月———孙中山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图片展、具象绘画的当代性实践与探究作品展、画里的世界、捕峰捉景—速写作品展等。9月有华东师范大学摄影协会作品展。11月份有社团文化风采展。2012年, 唐风宋韵笔墨奇珍———中国唐宋书画复制珍品展在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2012年11月, 中国明清绘画复制精品展在图书馆展出。

进入2013年, 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的展览活动越发内容丰富, 水平更上层次。2013年3月的中国四大名园摄影展影响颇大。5月还有“徐竟园、郑洁、张烨三人油画展”和“温古———美术学系国画作品展”。5月的华东师大图书馆馆藏朝鲜本精品展是2013年的一场重要展览活动。2013年, 华东师大图书馆还有“和而不同”美术系油画作品展 (4月)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复制精品展 (5月) 、美术与科学项目展 (6月) 、“寻梦雅安”———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汇报影展和华东师大摄影协会会员作品展以及华东师大“学生书画家”书画作品展 (9月) 、大运河申遗图片赴高校图书馆巡展和上海旧校场年画展 (11月) 、O3协会环保时事展 (12月) 都是比较重要的展览活动, 影响也比较大。

华东师大图书馆在2014年已经举办了几场高水平的文化展览, 4月份有2014年美术学系首届学生作品年展、中国历代名家绘画复制精品展;从5月份开始正在进行的展览是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主题书展, 要持续到6月份才结束。

上海市其他著名大学也与华东师大图书馆情况相互类似, 包括展览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都在有持续的进行之中。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在2014年5月有“倾情奉献—‘我的美丽图书馆’摄影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13年有以“领袖风范、永垂青史“为主题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者———毛泽东和十大元帅主题书展”。2014年有“‘笔墨丹青天地新’上海青年画家王琦作品展”、“上海交大建筑学专业成立21周年校友作品展暨建筑学二年级建构作品展”、上海交大“中法科学文化月”图书及图文展等展览活动。同济大学图书馆在2013年有“千年茶韵带来的清、雅、静”为主题的《人在草木间———古代诗、画、典中的茶文化》展览。

大学图书馆文化的丰富性和扩展性在一系列展览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化展览与图书馆其他文化活动相结合会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使广大师生获得知识素养的熏染和精神文明的愉悦, 其功能与作用十分显著, 这不但拓展了大学图书馆的新功能, 也加强了图书馆原有的职能, 从而形成集聚效应。文化展览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功能的强化与拓展, 其意义不言而喻。以馆长胡晓明为首的华东师大图书馆领导将图书馆的这种培育文化的行为概括为, “如何在图书馆制造美好时光”, 在图书馆塑造一个美好记忆的空间, 让图书馆成为一个让人自我成长、精神提升的地方。图书馆是一个让人身心放松的家园, 是我们的身体与灵魂共有的“宿舍”。图书馆是一座永远的精神堡垒, 在这个独特的文明空间里, “读者与书香在一起, 如入芝兰之室, 变得文明与高贵”。这就是我们培养图书馆精神的真谛之所在。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上海市大学图书馆之所以大力弘扬图书馆文化, 正是由于他们认识到了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实质。这使图书馆文化获得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有力支持, 文化会展由此蓬勃发展起来也就有了合理的注解。

总而言之,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特征十分明显, 它成为信息荟萃的知识殿堂、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因此,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 还有就是大学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各个大学的重视, 被置于大学建设的核心地位, 因而大学图书馆必将越来越发挥出新的功能。大学图书馆在新时期承接新的技术条件面临大学赋予的新要求, 不断对外部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吸收, 进而衍生出新兴社会潜流的文化体系, 能对社会文化产生积极作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结合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和现代文化理念使多种文化资源相互激荡、交流和渗透, 使社会各种文化在时空上在大学图书馆交汇聚集, 从而形成规模, 进而决定了图书馆文化的多元性和先进性。大学图书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加之大学内优秀的读者群相结合, 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深远影响, 其所创造的精神价值和相应的文化载体会感染学生的精神情怀, 熏染读者的内心世界, 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如此, 大学图书馆文化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 上海市大学图书馆正体现和实践着现代大学图书馆的新功能, 焕发出新生机, 形成新的凝聚力, 一些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喜爱和依恋展示出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影响力。

摘要: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教学科研构建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 上海市各个大学纷纷注重图书馆建设, 高楼大厦的图书馆内部硬件设施一流, 与之同时,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得以积极展开, 在深度和广度上呈现了新局面, 图书馆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扬, 包括文化展览在内的诸多活动对于提升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品位效果明显。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精神文化;图书馆;文化建设

大学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人的精神血脉,是图书馆人的精神 家园,是图书馆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大学图书馆在长期的读者服务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想行为风尚,是渗透到图书馆整个管理及其读者服务全程中的价值观、精神、传统、审美道德以及知识、才能等方面的总和。是约束馆员的行为和维持图书馆活动正常秩序运转的潜行为规范,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因此,精神文化建设只有不断创新,图书馆发展才有活力,才有动力,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1.创新圖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的核心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灵魂和支柱,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图书馆的本质和个性特色,以及图书馆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在大学图书馆的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增强图书馆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团队能否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指标之一,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团队精神文化的建设。图书馆团队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培养馆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起馆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使个人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 ,使之逐渐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力 ,精神文化的熏陶不仅能激发馆员读者服务的潜力,而且更能创新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1.2 提高馆员整体素质。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能从根本上改变馆员旧的价值观念和服务理念,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得到更新,使“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落实到读者服务的全过程。

1.3 提高馆员自律、自信、自强的意识。通过大学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对图书馆每位工作人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团队共同价值观不断地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精神文化是无声的号角 、无形的管制 ,使组织自动生成一套自我调控功能 , 以“一种无形的大手”操纵着组织的管理行为和事物活动,逐渐培养馆员自律、自信、自强的意识。

1.4 激励馆员进一步做好读者服务工作。通过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使馆员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正能量。通过激励机制让馆员在一种“人人受重视 、个个被尊重”的文化氛围中 ,每个人的贡献都会及时得到肯定 、赞赏和褒奖 ,而不会被埋没。

2 .我馆创新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举措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图书馆的本质和个性特色,以及图书馆人特有的精神风貌。以下是我馆的几点具体做法:

2.1 制定团队精神文化

面对图书馆这样的大团队、不仅需要有细致的制度,更需要比制度更有“弹性”、更为“万能”的“团队精神”。图书馆要树立团队精神,就必须强化团队意识教育,只有成为和谐团队,才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才能提升整个图书馆的工作。2005年4月,我馆党支部发出《关于开展凝练“图书馆团队精神”活动的意见》,并开展了“图书馆团队精神”的征集活动,后经全馆上下反复酝酿,最终提炼出自己的团队文化。即:“爱岗敬业、团结进取、乐于奉献、务实创新”。以不断进取的态度,进行团结协作;用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创造出一流的部门工作和一流的服务水平,为我校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服务。团队文化,已经成为我馆管理和服务的默契,成为我们的主流文化。

2.2 加强团队意识教育

我馆的“馆史陈列室”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以及各项荣誉证书等,是我们开展爱馆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团队意识教育和增强馆员凝聚力的重要场所。室内每一件实物都在向我们无声地述说着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参观使每位馆员受益匪浅,倍加珍惜今天的工作环境和获取的荣誉,努力工作,争创一流服务,已是每位馆员的心声。2006年为迎接教育部对我校教学评估,10月份我们临时决定扩充一个书库,时间紧任务急,同志们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任务,靠的就是“图书馆团队精神”,12月下旬教育部专家组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期间,对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从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举办一次业务知识、爱岗敬业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消防安全讲座等多元化的与馆员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培训,让所有馆员都有机会获得知识更新知识。

2.3 将图书馆精神文化融入读者服务的全过程

为拓展读者服务的空间,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管理为保障,大胆创新,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精神文化建设,通过“送图书到基地”“个性化信息服务”“图书馆宣传月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全力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使图书馆各项工作焕然一新。

2.3.1开展人性化服务,为大学生送书上门服务。临床医学生学制5年前三年基础课在学校完成,后两年到各大医院进行见习、实习。这部分同学远离学校,所需的文献资料无法借阅,为做到精准服务,事先我们对教学基地学生进行了“文献信息资源需求情况”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精心挑选出学生最需要的文献资料进行配送。开展送书到教学基地活动不仅满足了远离校区实、见习同学对知识的渴望,而且有效地发挥了文献信息资源在后期医学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先后到烟台107医院、威海市立医院、胶州市人民医院、乳山市人民医院、淄博中心医院、临淄人民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德州市人民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等9个教学医院,完成配送图书共计6多万册,得到教学基地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2.3.2举办“图书馆信息月”,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信息宣传月”自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主要通过:网上报告厅展播、读者座谈会、读者沙龙、图书馆知识有奖竞猜、书签设计大奖赛,评选“最美图书馆馆员”书山寻宝、图书馆不文明现象展、破损书刊实物展、倡议书签名活动、好书推荐活动、图书馆意见墙、大学生征文比赛、大学生读书论坛等近20项活动,进一步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2.3.3 读者培训工作是我馆的重点工作,只要常抓不懈,才能指导和解决广大师生在信息利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此,我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定期聘请中外文数据库供应商,到我馆给读者讲授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如:EBSCO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等,让广大师生了解数据库的收录内容和使用的方法。此外,我馆不仅承担了全校本科生的“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深入院系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和组织新生入馆教育。我馆读者培训的重点在新生入馆教育,目的在于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第一时间了解、走进、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我馆的新生入馆教育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图书馆入馆专题教育,讲解图书馆概况、馆藏资源分布、电子資源的利用、图书馆服务、规章制度等内容;另一种方式由图书馆的老师带领新生参观图书馆,向新生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及各种自助设备,并结合实例为他们进行现场操作演示,用直观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信息资源检索方法,提高其信息素养,为今 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世纪是竞争的时代,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信息服务中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图书馆精神为引领,不断创新图书馆文化建设,逐步构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图书馆文化。我馆精神文化建设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突出表现在不断完善和践行图书馆精神文化;培养大学图书馆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持久地激发图书馆人产生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献身图书馆事业的信念;把图书馆人的思想、意志、智慧、力量集中起来,引向图书馆共同的理想、目标,真正发挥图书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的大学图书馆文化,就能真正代表大学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教育使命、最高目标;就能增强大学图书馆的向心力、吸引力、凝聚力;就能使大学图书馆整体形象不断完善,使良好的大学图书馆形象日益深入大学生心目中。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相信与时俱进的现代图书馆精神文化必将成为大学图书馆事业可持续 发展的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郑瑞爽,郝春柳.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4): 55-59.

[2] 易建芳,周燕芳,吴锐,等.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4,44(2):19-22.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篇4

根据《xx大学第十八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xx大党〔XX〕x号)特制定图书馆第十八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省纪委十届七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学习宣传,推动活动向支部延伸开展。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实际成效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以风清气正的优良党风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准则》《条例》集中学习宣传与测试活动。

(1)5月,结合支部学习、支部党日活动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和《准则》《条例》,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2)5月下旬,以支部为单位举办以学习《准则》、《条例》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

(3)5月中旬,党总支书记讲廉政党课1次。

(4)5月下旬,组织开展《准则》《条例》党员学习测试活动,以考促学、以学督行。

(二)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链”深化拓展活动。

(1)5月中旬,馆党政主要负责人与分馆领导,及各部门主任、支部书记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

(2)5月中旬,以学习《准则》和《条例》为主要内容,按要求开展新提拔处科级干部廉政教育活动。

(3)工会以培养优良家风为主要内容,按要求开展家庭助廉助教活动,重点做好新任处级领导干部家属专访专题教育活动。

(三)开展警示教育活动。

(1)5月中旬,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

(2)5月下旬或6月上旬,组织党员参观宜昌(监狱)廉政教育基地。

(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

5月中旬,办党风廉政专题宣传刊1期。

四、活动要求

(1)党员干部要带头参加活动,各党支部要配合党总支抓好学习,要认真落实以铁的纪律确保活动落实到位。

(2)狠抓落实。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注重创新“自选动作”,力求活动形式新、内容实、效果好,做到活动有记录、管理有留痕,确保各项活动取得实效。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优势,聚焦活动主题,加强对基层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的宣传,挖掘宣传一批先进典型,营造好舆论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中共xx大学图书馆总支部委员

武汉大学图书馆 篇5

中文名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书馆别名 老图建筑面积 4767平方米藏书数量 40万册 目录 1 简介 2 建筑特点 ▪ 整体 ▪ 装饰 ▪ 大厅 3 藏书 简介编辑

老图书馆在结构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组合式钢桁架混合结构承重,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建筑特点编辑 整体

老图书馆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15张)由于图书馆地基不敷使用,设计师凯尔斯便大胆地将主楼后移,采用基柱托起主楼后部,用环廊与地面相接,使图书馆的前方平坦宽阔,背面更加高峻宏伟。

老图书馆主楼第一层正面采用厚重的水泥台基和西式双立柱托起中式歇山顶;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使用四对方立柱形成高大宽阔的门廊,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装饰

老图书馆的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跨度达18米;上立七环宝鼎,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装饰为通灵宝塔状,处处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称为“云纹照壁”,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前部两座附楼的歇山顶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称为“歇山连脊” 老图书馆正门上方镶有中国图书馆的祖师爷——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基本造型为老子手持竹简,目光深邃地凝视前方。由于老子是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的一位“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室史”),故特在老图书馆门前镂刻此“抽象简笔画”一幅,以纪念其弘扬华夏文化之功,并颂扬其治学与文献收藏之勤。老子画像两侧的云纹图案,寓意“青灯伴书卷”,象征着莘莘学子刻苦读书、治学之意境。大厅 四面通风与采光,能满足240余人同时阅览和借阅的需要,还兼有学术报告厅之功用。厅内整齐老图书馆一楼中部的阅览大厅,层高9.6米,与欧洲19世纪早期大厅式图书馆的格局陈列的黑褐色榄木桌椅都是当年的,古朴而美观,并一直沿用至今 老图书馆主附楼侧后面连接处还建有西式吊脚楼,是洗拖把的地方,细节的考究颇值玩味和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老图书馆不仅外形颇似北京故宫,其内部的取暖方法也与故宫极其相似:在一楼大厅阅览室的木地板下设有取暖道,寒冬时节,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温暖如春。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这套取暖系统已不能使用。藏书编辑

老图书馆现为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馆(特藏部),以收藏历史文献为主,其内部空间由目录厅、检索厅、阅览厅、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部分组成,平面分布合理,使用方便。目录、检索出纳台介于书库和中央阅览大厅之间,并通过环形内廊与阅览厅直通,读者、工作人员与书籍的流线组织符合现代图书馆的使用功能。馆内前部两翼各4层为办公用房,后部两翼各7层作为书库。书库采用夹层来扩大使用面积,层高仅2.4米,充分考虑了空间利用的经济性。书库使用面积约1186平方米,藏书容量最初为15-20万册,经扩建后达到40万册,这在民国时期的大学图书馆中是屈指可数的。老图书馆馆藏甚为丰富,从影宋仿元的珍稀刻本,到明清的方志丛书,从经史子集到家谱族牒,从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到武大师生的著述收藏„„,武大现存的20多万册线装古籍,包括800多种善本(有300多种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000多种方志、400多种家谱和2600多种历史报刊等全藏在这里。

武汉大学图书馆编辑

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建筑宏伟、环境幽雅而闻名于世。图书馆源于上个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全馆现设文科分馆、理科分馆、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和医学分馆等五个分馆,均为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1] 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四校图书馆也相应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全校现有馆舍面积图书馆为41925平米,资料室为 16601平米,总面积达到 58526平米。武汉大学图书馆正在拟扩建 3.5 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新馆竣工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提高。武汉大学图书馆老馆及其周围的建筑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国内图书馆界绝无仅有。[1] 中文名武汉大学图书馆外文名 Wuhan University Library 前 身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创办人张之洞正式建馆 1917年图书(万册)687.24[2] 目录 历史沿革 2 规章制度 3 馆藏管理 ▪ 分馆

▪ 软硬件设施 ▪ 行政组织结构 4 场馆规模 ▪ 文理分馆 ▪ 工学分馆 ▪ 信息分馆 ▪ 医学分馆 ▪ 特色馆 ▪ 新馆介绍 5 馆藏资源 6 服务指南 ▪ 开放时间 ▪ 现任领导 7 馆办刊物 历史沿革编辑

武汉大学图书馆

1893 年——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 1928 年——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

1935 年——狮子山顶图书馆建成(现武汉大学老图书馆)1985 年——现图书馆大楼建成

2000.8 ——原武汉大学图书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图书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图书馆、湖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合并组成新武汉大学图书馆[1] 规章制度编辑 目录:

1、武汉大学图书馆读者入馆须知

2、武汉大学图书馆读者借阅证件管理办法

3、武汉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办法

4、武汉大学图书馆网上文献数据库使用与管理规定

5、武汉大学图书馆图书流通与书库管理工作规范

6、武汉大学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办法

7、武汉大学图书馆研修室管理办法

8、武汉大学图书馆书刊损坏遗失赔偿办法

9、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献复制办法

10、武汉大学图书馆存包柜使用与管理办法

11、武汉大学图书馆省内高校馆际互借办法

12、武汉大学图书馆电子版学位论文服务规则[3] 馆藏管理编辑 分馆

总共630万册。

图书馆现设四个分馆:文理分馆、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和医学分馆。

各馆图片(9张)文理分馆主要收藏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管理、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类文献;

工学分馆主要收藏水利、电工、动力、土木建筑、电子、机械、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类文献;

信息科学分馆主要收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大地测量、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制图、印刷技术、光学电子仪器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类文献;

医学分馆主要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管理学、口腔医学等类文献。全校各院系还设有20多个图书资料室,与图书馆共同组成学校的文献服务体系。软硬件设施

图书馆服务功能完备,拥有多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可为读者提供外借、阅览、听音收视、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课题查新、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复制、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图书馆现拥有服务器、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近2000台(套),建成了高带宽的馆内局域网和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通过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互联网(INTERNET)向网上用户提供文献服务。读者可通过计算机检索本馆的文献收藏信息、文献数据库及网上资源。

武汉大学图书馆设有八个国家级的文献中心,分别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华中地区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华中区域中心、教育部引进文科图书中心书库、教育部生命科学外国教材中心、加拿大政府出版物收藏中心、欧共体与世界银行资料中心、联合国资料保存馆和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为全国高校及社会用户提供服务。

百年名校,人文荟萃;珞珈山下,卷帙飘香。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搜罗宏富的藏书和良好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成为莘莘学子博览群书、涉猎各科知识、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场所,传播知识的圣殿,孕育人才的第二课堂。现代信息服务环境下的图书馆员将以忠诚的敬业精神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引导大家度过在武汉大学的求学时光。行政组织结构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全馆业务、行政工作;接待各类来访;对外交流与宣传;公文收发、处理、登记及归档管理;馆刊的组稿、编辑、制作、发行;业务统计及信息收集;会议会务筹备;馆舍管理与维护;设备采购与管理,办公用品供应;安全卫生管理;财务管理

二、采编部

中外文书刊、数据库、电子文献的采访、订购;中外文书刊、数据库、电子文献的分编、加工;新书分配;书目数据质量控制,以及书目数据库管理,并向 CALIS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上交本馆书刊编目数据和馆藏信息;书目回溯建库工作;CALIS华中地区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协调工作;国际国内文献交换与赠送

三、系统部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管理;各类计算机硬件的采购与维护工作;CALIS 地区中心技术支持与技术培训;图书馆网络建设与规划;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办公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ILAS系统代理服务与技术支持。

四、声像部

声像资料采访、收集、加工、整理;网络声像资料收集和加工;声像资料阅览、复制服务;图书馆视听综合教育网站的研究开发工作;视听设备管理、维护工作;协助新生入学教育、馆内活动,提供设备保障服务

五、信息服务中心

《文检课》的教学及新生入学教育;科技查新与课题检索;特色库和导航库的建设;编、译二三次文献及专业期刊编辑;电子阅览室管理,及设备的日常维护;引进数据库测试及推广应用;读者和职工培训;CALIS华中地区电子资源建设与集团采购;国内外相关单位文献传递

六、典藏部

负责全校文献资源布局规划和藏书异动;负责全馆藏书复审剔除;负责全馆新书入藏、馆藏统计、财产注销;负责学院资料室自购图书的报帐与统计;三线书库管理工作;组织全校图书的调拨和捐赠;典藏目录和典藏数据库的组织管理

七、各分馆流通部门

负责办理各类读者借书证、阅览证等;办理读者证件挂失、补证,停借和离校手续;组织管理图书及新书的验收、入库工作;流通借阅服务;处理读者违章处罚、丢失赔偿;组织实施藏书异动和复审剔除;

组织新书展览和宣传导读工作;承担馆际互借等工作

八、各分馆阅览部门

阅览室的日常接待服务及组织管理;新书刊的验收、入库工作;阅览室文献资源开发、书目宣传、检索服务;期刊下架整理、送出装订工作;藏书(刊)的异动和复审剔除;参考咨询及导读工作;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

九、文理分馆特藏部

阅览室的日常接待服务及组织管理;新书的验收、分配工作;馆舍及古籍保护(阅览室、书库“五防”工作);古籍开发、数字化建设;参考咨询,导读及书目宣传工作;古籍的修补复;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古籍补充、调整工作;教育部引进文科图书中心书库面向中南地区高校文科专业提供阅览咨询服务;

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电子文献,网上资源的检索服务;文科课题的定题服务等。

十、教育部生命科学外国教材中心 面向全国高校生命科学专业服务;中心阅览室日常接待服务及藏书组织管理;参考咨询及导读工作;馆藏文献开发、书目宣传;外国生命科学教材推荐引进、评介;全国其他外国教材中心联系交流;

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

十一、学院资料室

资料室的日常接待服务及组织管理;本院专业文献的采集、分编、加工、管理;资料室文献资源开发、书目宣传、检索服务工作;为本院教学科研提供课题检索、定题跟踪服务;参考咨询及导读工作;

藏书异动和复审剔除;业务工作资料的统计、归档[4] 场馆规模编辑 文理分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理分馆,位于文理校区内。

馆藏内容:拥有相当规模的文献资源,以中文、历史、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等方面的理论性书刊为收藏重点,馆藏文献总量已达到330万册。每年入藏中外文图书12000多种,订购报刊5000余种。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武汉大学图书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外国哲学、国际法、行政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运动、经济学、北美经济研究、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中国古代文献、历史学、中国古代史、数学、凝聚态物理、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化学、植物学等17个学科的藏书被评为“研究级藏书”,居湖北省第一,其中马列主义、哲学、政治法律、经济、语言文字和生命科学等六个大学科的文献收藏量在全国高校居前五名。文理分馆加强了电子文献的收藏,已拥有各类型机读文献和数据库120余种,是收藏这类文献较多的图书馆。港台及原版图书15万余册,馆藏线装古籍20万册,善本800余种,其中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为满足文理校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藏书特点为文理图书全面收藏;教参图书系统收藏;科研图书重点收藏;博、硕论文完整收藏,使藏书体系既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且具有研究性、学术性、学习性。

文理分馆下设办公室、阅览部、期刊部、流通部、文科中心、特藏部、声像部七个部门。工学分馆

武汉大学工学分馆,位于工学部1教学楼(20层高的主教学楼)西面,是以工学学科为主的大型文献信息中心。馆舍面积9697平方米,入藏中外文图书百万册,报刊5000余种,电子文献100余种,音像资料350余种。根据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布局,侧重在水利、水电、电力、机械、能源动力工程、土木建筑和城市建设等专业文献方面形成了独有的馆藏特色。工学分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关心职工、尊重读者”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第一、方便读者”的服务宗旨。馆内设有各类阅览室12个,阅览座位1千余个。除传统书刊(纸质品)外,还有现代化特征的“网上电子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实现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数字化和对多种媒体的信息源的深层次连接,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一流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工学分馆下设机构:流通阅览部、学科服务部。信息分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科学分馆位于珞珈山南麓,信息科学学部的中心。前身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9月,1962年1月新馆建成,建筑面积6351平米。信息科学分馆是全国测绘科学文献收藏比较完备的单位之一。主要收藏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地理信息工程、测量仪器与制造、计算机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印刷技术、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期刊、会议文献、本校区硕、博学位论文、技术标准、规范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测绘学类核心期刊表中的12种期刊全部收藏;世界上出版最早的德国《测量》杂志从1873年的创刊号至今收藏完整。截止2006年底,信息科学分馆馆藏中外文图书约49万册、期刊5000余种、各种比例尺地形图、遥感影像相片、10万余张。

信息科学分馆馆长段晓玲,下设流通阅览部、学科服务部、办公室三个服务部门,有工作人员43人。

我们的服务承诺是:“读者有百分之一的需要,我们将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医学分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位于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区,馆舍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收藏基础医学、医学病毒学、神经精神病学、计划生育学、护理学、医学管理学、心血管内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放疗、肿瘤学、口腔医学等学科专业的文献。截止到2009年底,医学分馆馆藏中外文图书约20万册,入藏报刊3000余种。

医学分馆下设流通部、阅览部、学科服务部和分馆办公室四个部门。特色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位于新馆D3楼层。该部藏有线装古籍近20万册,善本800余种约1.4万册,其中有64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地方志1600余种、家谱400余种。影印古籍全部存放在C2中文阅览室,通过一条走廊与D3古籍阅览区紧密联结,读者可以无障碍穿行。

新建的古籍书库配备恒温恒湿、空气过滤、自动消防、隔热遮光等现代化古籍保护设施。书库内是整齐的全樟木书柜,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天然的木质纹理搭配上深色条纹地毯,别有一派典雅庄重之气。

书库的两侧分别安排有古籍编目室、修复室和整理室。在编目室中,每一种古籍的特征被详细描述,使读者未见其书,便可对它有初步的了解。修复室是挽救破损古籍的医院,这里不仅有纸浆补书机、冷光工作台、超声波清洗仪等现代化修复设备,更有两位技艺高超的古籍修复师坐诊。那些痼疾缠身的书籍,不论是鼠啮虫蛀,还是水渍发霉,到了这里,都能重获新生。古籍整理室是为研究和利用馆藏古籍而设置,由专家对这些古老文化遗存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让它们能更好地为今人所用。

紧临书库的古籍阅览室是一个为古籍读者专设的阅览室,除法定节假日外,白天全天开放,闭架阅览。室内由博古架将其分隔为阅览区和服务区,布局独具匠心,若隐若现间,颇有宋代书院之遗韵。雪白的墙壁上点缀着几幅字画,更增添了几分雅趣。风和日丽的时候,煦暖的阳光从落地窗照进来,深红色的实木桌椅折射出柔和的光晕。[5] 新馆介绍

武汉大学新图书馆(11张)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扩建工程位于珞珈山西麓,珞珈山广场东北侧,地处武汉大学主校区的中心区域。图书馆(总馆)扩建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554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31276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4272平方米,容积率为1.36,建筑密度为29%,绿化率为37%。结构形式为仝现浇框架结构,独立柱基础。室内外机动车停车数为82辆,室外自行车停车数为800辆。图书馆新馆(总馆)扩建工程2008年底动工建设,预计2010年底完工交付使用。与现图书馆面积结合,届时该馆将是全国高校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庭院式图书馆。

2011年10月28日,新图书馆正式对外试开放。图书馆(总馆)新馆第一阶段的开放区域为图书馆大厅、A楼图书馆借阅区和电子阅览室、借阅区共有1600多个阅览座位,50余万册图书供读者借阅,新馆试行藏借阅合一的开放模式,读者可以带书包进图“图书借阅区”。图书馆(总馆)扩建工程遵循依山就势、新旧一体的设计思想,建筑优美,且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大空间、全开放、凸显交流共享功能的设计特色,毫无疑问将成为武汉大学的一处文化地标,开启武大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馆藏资源编辑

2010年文献购置经费支出达2660万元,其中,学校常规经费1550万元,教育部各项专款290万元,“985”项目专款824万余元。与国内外 100 多所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校入藏印刷型中外文图书期刊入藏印刷型中外文图书期刊近26.6万册(件),订购中外文报刊6007种。截止至2014年12月,文献资源总量达1569万余册。印刷型文献共698万册,其中图书582万册,报刊合订本94万册,声像缩微资料22万件;2014年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455个,中外文电子书刊达871万册,其中电子图书741万册,电子期刊130万册;图书馆藏有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学科覆盖面广,遍及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其中尤以我校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最为完整。除此之外,武汉大学图书馆与国内外140 多所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馆现设资源建设中心、文献借阅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医学分馆等三个中心和三个分馆。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武汉大学图书馆有21个学科的藏书被评为“研究级藏书”,水利工程、动力工程、电力工程、测绘制图等专业的中外文书刊保障率位居全国榜首,馆内还收藏有自 1907 年以来近一个世纪的生物医学检索信息;各种比例尺国家基本地形图和航空航天地球摄影照近10万件。其中,文献借阅中心主要收藏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管理、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类文献;工学分馆主要收藏水利、电工、动力、土木建筑、电子、机械、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类文献;信息科学分馆主要收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大地测量、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制图、印刷技术、光学电子仪器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类文献;医学分馆主要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管理学、口腔医学等类文献。全校35个院系、研究中心及实验室设有图书资料室,在业务上由总馆统一领导,共同组成学校的文献服务网络。武大老图书馆外观。

长江商报消息 80岁图书馆即将维修,学子担忧能否“整旧如旧”

近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该校樱顶老图书馆即将维修的消息。有武大学生在微博上感言:再见武大老图书馆,真不舍;还有人表示担忧,修缮能否“整旧如旧”,否则会伤了“这座狮子山之巅的武大人精神圣殿”。

此前,武大老图书馆是该校古籍馆(特藏部)办公所在地。古籍馆主任吴芹芳介绍,老图书馆馆藏甚为丰富,从影宋仿元的珍稀刻本,到明清的方志丛书,从经史子集到家谱族牒,从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到武大师生的著述收藏„„武大现存的20多万册线装古籍,包括800多种善本(有300多种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000多种方志、400多种家谱和2600多种历史报刊等全藏在这里。

吴芹芳表示,作为一座有着近80年历史的老建筑,老图书馆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但漏雨等客观因素还是对古籍保护带来诸多困难。从今年1月起,古籍部已经搬出老图,迁往新落成的五大文理学部图书馆总馆一楼办公。

武大校方有关负责人表示,此番整修将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不破坏老图的原貌。修缮完成后,老图将作为校史馆投入使用,馆内大厅将继续作为自习室面向学生开放。

也许武大官方微博上的这番祝愿最能表达学生们对老图维修的期待:“但愿此番修缮,对这座狮子山之巅的武大人精神圣殿而言,是赓续,而不是断裂;是重光,而不是湮灭。”

它是武汉城市地标之一

去年,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暨艺术城市论坛活动组委会宣布,武大老图书馆与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江汉关大楼、汉口汇丰银行大楼等一起,当选“武汉城市地标”。

“老图太美了。满满的历史厚重感,虽离开珞珈山多年,但是老图还是让人那么的留恋。”上千武大学生回帖留言表示留恋。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位于狮子山顶,是武汉大学的至高点,前面就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

外观:装饰极具传统特色

老图书馆的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据校档案馆资料记载:塔楼跨度达18米;上立七环宝鼎,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装饰为通灵宝塔状,“处处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老图的南屋角,这里立有粗大的隅石,档案馆资料称为“云纹照壁”。在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

大厅:取暖系统与故宫相似

一楼中部是阅览大厅,工作人员介绍,层高达9.6米,四面通风与采光,能满足240余人同时阅览和借阅的需要,还可以作为学术报告厅。

据介绍,老图书馆不仅外形颇似北京故宫,其内部的取暖方法也与故宫极其相似:在一楼大厅阅览室的木质地板下设有取暖道,寒冬时节,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温暖如春。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这套取暖系统已不能使用。

武汉大学档案馆前馆长徐正榜评价,老图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记忆

它是武大精神地标

对于大多数武大学子而言,老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自习和求知的地方,更是武大的精神地标。这座建于1935年的老建筑不仅是珞珈讲坛的主办地,也是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举行的地方,学校的校徽、宣传片,无不以老图的飞檐作为最重要元素。虽然该校新图书馆扩建完工已经投入使用,但老图书馆作为自习室的一楼大厅里200多个座位经常座无虚席,老图外,不时有毕业生新人在这里取景拍摄婚纱照,有学生在一边排演话剧,游人来来往往。

“老图书馆是国内比较早用钢筋水泥的结构表现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站在楼上可以一览武大的风景。”徐正榜介绍,有重要外宾或者领导人来武大的时候,老图是重要的一站。为了保护,老图平常不对学生和游人开放。但每届学生毕业时,每人都有一次登上老图书馆顶楼的机会。

典故

1928年,武大校址选定珞珈山之上、东湖之滨后,李四光和著名农学家叶雅各到上海请了美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开尔斯设计武汉大学的校园。开尔斯是美国人,他对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十分熟悉。武大老图书馆为开尔斯设计,上海六合营造公司中标承建,1933年10月开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达4767平方米。

本报记者刘丹实习生李爽

人80岁而耄耋,老态丛生。但80年对于一座历史建筑来说,却还是年轻。站在武汉大学狮子山脚下抬头仰望,历经79年风雨的老图书馆依然巍然屹立。它是武大人文景观的制高点,也在去年被选为“武汉城市地标”。

1933 年开工建设时,美国著名建筑学家开尔斯可能没想到,他主持设计的这座图书馆,会在将来令成千上万的学子毕业后还魂牵梦绕。在此工作了10年的武大图书馆工学分馆馆长李玉安告诉记者,1928年李四光在该校建校的筹备会上提出,新建大学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尊师重教和重文化的思路。而在那个年代,图书馆就是“人文”的重要代表。为了体现其中心位置,图书馆不仅位于校园中轴线上,还选址于狮子山顶,其下便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图书馆左边是文学院,当时文学院的选址其实地势更高,为了让图书馆‘站得更高’,修建时,文学院地基的绝对高度还被挖低了5米。”李玉安说。

一个西方建筑师设计泱泱中华的大学建筑,决定了图书馆先天的“混血基因”:故宫式的房顶上,石制牌匾上篆书“图书馆”3个字包含沧桑。内部,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又显得洋派十足。仅一楼中部的阅览大厅,层高就达9.6米,四面均为落地玻璃。虽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打磨,图书馆的铜质门槛被踩得锃亮,木窗日渐腐朽,蓝绿色琉璃瓦片已经斑驳,但只一摸那石柱,便像是与深沉的历史打通了脉络,感慨无限。

对于大多数武大学子而言,这里早已成了学校的精神地标。学校的校徽、宣传片,无不以老图书馆的飞檐作为最重要元素。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篇6

2009-04-16

一、活动宗旨

为更好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同时也为了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了解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服务,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互动,促进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高,结合4.23“世界图书日”,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决定在4月17日-5月22日举办以“追求阅读乐趣,享受数字生活”为主题的“读者活动节”系列活动。

二、活动组织

活动主题:追求阅读乐趣,享受数字生活

活动时间:2009年4月17日--2009年5月22日

三、读者活动节安排

“与孩子们一起阅读”进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与孩子一起阅读

二、活动时间:2009年4月21日

三、活动地点:余姚大岚镇中心小学

四、活动承办:中共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支部委员会

五、活动协办:大学园区图书馆妇委会、大学园区图书馆团支部

六、活动内容:

1、到余姚大岚镇中心小学,现场捐赠期刊和学生科普图书,改善老区孩子阅读条件;

2、向10名贫困学生赠送学习用品(文具或学习字典);

3、向学校校长赠送宁波市数字图书馆VIP卡1张;

4、为老区师生介绍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进行演示、培训,如何使用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

5、建立分馆意向,作为党支部结对服务对象,预定“

六、一”分馆(少儿图书室)建成开通,定期进行服务。

“追求阅读乐趣,共享数字生活”世界读书日广场咨询暨“传递知识 传递爱”爱心漂流捐书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庆祝第11个世界读书日,推广宁波市数字图书馆,通过推广爱心漂流书库计划,让更多市民了解阅读的意义,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 读好书”的文明风尚。

二、活动地点: 天一广场中心广场1号位花坛前空地

三、活动时间:2009年4月23日9:00-16:00

四、活动内容:

1、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使用手册发放、现场演示、现场答疑;

2、现场办理借书卡、汽车图书馆现场借还书;

3、举行“好书互换,图书放漂活动” 发放纪念品。

五、参加人员: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宁波日报城事帮办志愿服务站志愿者;

部分高校志愿者、市民。

六、主办单位: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宁波日报城事帮办

“数字图书馆就在您身边”数字资源检索知识与技能竞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数字图书馆就在您身边”

二、活动时间: 5月上旬

三、活动地点: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四、活动内容:竞赛内容分数据库知识、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技能三部分。

1、在东南商报教育周刊上刊登竞赛试题;

2、回收试题答案;

3、根据成绩取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4、在闭幕式及颁奖大会上颁发奖品。

五、参加对象:全体市民

“享受阅读乐趣,共创学习型社区”走进社区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享受阅读乐趣,共创学习型社区”

二、活动时间: 2009年5月15日

三、活动地点:白沙公园

四、活动内容:

1、组织白沙街道社区居民参观图书馆;

2、开展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讲座活动;

3、“资源有限,服务无限”读者咨询活动;

4、“扶贫帮困”为社区困难户赠送书籍活动。

五、参加对象:社区居民、青少年

“多读书,读好书”唤醒您沉睡的读书卡活动方案

对于读者由于种种原因过期、至今未还的图书,选择在服务节期间归还,图书馆将作一次性处理,不收任何费用,以利广大读者更好的利用图书馆。

一、活动主题: “多读书,读好书”唤醒您沉睡的读书卡

二、活动时间:4月23日-5月22日

三、活动主办: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读者部

四、活动内容:

1、4月23日-5月22日,在此期间还书的读者图书逾期费全免;

2、逐个读者检索,查出手机号码和E-mail;

3、有手机号码发短信通知,有E-mail的邮件通知。

“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优秀读者评选活动方案

1、评选程序

通过读者自荐、推荐和我们的电脑查询,根据近年来的借阅量及利用图书馆所取得的成果评选出15名候选人,再经过评选小组讨论,评选出10名优秀读者。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篇7

一、校园文化的整体内涵

1.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

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包括校园的绿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校园整体规划布局等在内的一切具有外显特性的物质, 也就是说, 校园的物质文化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外在, 外在条件的好与坏会直接关系到人们对该所学校的第一印象是否良好, 影响人们对于该所学校最初的评价。

2. 大学校园的精神层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在学校自身长年累月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或者是一种默认的行为规范, 甚至是一种历史传统。精神层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内在的涵养与文化, 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所在。良好的校园精神层文化会深刻影响着每个学子的行为和思想[1]。

3. 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

校园的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它隐藏在校园文化中, 规范并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思想。

二、图书馆文化的整体内涵

1. 高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

图书馆制度文化在图书馆文化中承担着规范和约束成员以及组织等行为的职责, 它会通过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或者是制度来要求人们的行为规范, 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后的产物。图书馆制度文化能有效地调节图书馆内外的关系, 并能对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进行统一规范要求

2. 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中最为核心最为高深的文化, 可以说,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代表了该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并能鲜明地反映出图书馆的个性特点[2]。

3. 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

图书馆物质文化最为显著的两个特点是鲜明的时代性与较强的外显性, 它包括馆藏文化、馆舍文化以及环境文化三个方面, 是图书馆的外在标志, 是形成图书馆文化最基础最重要的保障, 代表了一所学校服务管理的综合水平。

三、图书馆文化与大学文化的水乳交融

1. 大学图书馆能够为大学文化服务育人提供广阔的课堂条件。

大学图书馆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源源不断的知识资源, 是大学文化服务育人的课堂。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利于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特点来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以人为本作为当代大学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更多的人。设备齐全的图书馆能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 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又能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 这对于建设大学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3]。

2. 大学图书馆是体现和传承大学文化独一无二的载体。

图书馆内典藏着大量的文献资源, 能为大学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宝贵的资源基础, 它是学校进行科学教研项目的基地, 直接反映着一所大学的教育水平。图书馆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图书馆固有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影响并改变着一代代学子, 它是体现和传承大学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它是一所大学独一无二最神圣的象征。

3. 大学图书馆是大力发展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基地。

当你身处于大学的图书馆内, 你会被它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包围感染, 这里是知识的海洋, 是学习的天堂。每一所大学都应当与时俱进, 不断传承发展其独一无二的大学文化, 与此同时, 还要保证大学图书馆文化与大学文化相辅相成, 和谐发展。大学图书馆具备两个重要的作用:其一是不断传承文化, 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其二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答疑解惑, 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思想。

4. 图书馆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大学教育平等的理念。

人们常说,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 这表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图书馆内平等自由地学习, 不分身份高低, 不论贫富贵贱。图书馆会为每个热爱学习的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 并以此来不断磨炼他们的意志, 培养他们追求科学真理的勇气和精神。图书馆内浓郁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学习的环境中, 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四、简述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1. 图书馆是建设校园文化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图书馆文化的大力支持。从物质的角度来讲, 校园物质文化应当包括校园内的文化设施、环境建设、绿化程度等, 图书馆属于文化设施, 也属于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2. 图书馆文化集中体现了校园精神文明与文化。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论是从物质方面来说, 还是从精神方面来讲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来分析, 图书馆主要是利用其本身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文化的氛围的优势, 并且以此来达到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目的。如果只说它在精神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未免有失偏颇, 其实纵观图书馆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作用来看, 它是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产物。它是校园精神文明和文化的一种神圣的象征[4]。

五、关于加强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的几项措施

1. 优化图书馆环境建设, 营造高校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众所周知, 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图书馆内良好的阅读环境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 宽敞的阅读空间、明亮的阅读环境再增添一些人性化的配置会提高读者的阅读热情, 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人性化的配置有助于读者放松精神, 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 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能培养学生们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热爱学校的情感。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们开展一些类似书画展览会等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 既能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又能陶冶情操, 促进大学文化的发展。图书馆的配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它也应当与时俱进, 不断满足读者的变化要求来调整馆舍的布局、配置等。图书馆可以创新一种信息共享的阅读模式来将信息资源与更多的人实时共享, 这种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纸质阅读的局限性, 而且更有利于读者快速进行阅读, 这也将大大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2. 注重馆内文献资源的全面建设工作, 为校园文化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

丰富的书籍资源是图书馆建设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是影响整个校园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种类齐全的书籍是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资源基础, 因此高校校园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种类的图书来满足每个师生的阅读需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重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 从培养素质人才的目的出发, 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引进积极向上的书籍资源来满足当今学生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 注重图书馆馆员的文化素养, 更好地为建设校园文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来服务育人, 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应当具备熟练的业务水平和一定的文化素养。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不仅会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 而且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前来借阅的读者。我们应当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不能只是停留在借书还书的层面上, 我们可以尝试提供一些可供咨询的服务来提高读者的阅读热情。

4. 善于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现在的大学中成立了各式各样的学生团体, 他们在大学文化的发展建设中也起着不小的作用, 学校可以利用学生团体的影响力来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如今的学生社团摆脱了单一的聚会活动, 开始举办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大学生在学校的课时任务较轻, 课余时间比较多, 而这些学生社团活动既能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又能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学校的图书馆可以利用学生团体的优势来组织学生们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既能丰富学生们的生活, 又能锻炼学生们的能力。图书馆是为学生们服务的机构, 因此学校图书馆可以从学生社团处了解到学生们的要求, 根据要求及时变换管理策略, 这样就能吸引大批的学生自动自发地前来阅读。

图书馆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图书馆文化, 这更是每个图书馆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 这种文化无声无息却深入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骨髓中。我国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还不够健全, 这项工作必然会跟随社会环境、大学环境的不断改变而进行深入的改革, 不断充实完善, 最终能更好地服务育人, 为我国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我们只有不断发展图书馆文化才能推动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全面进行, 才能大力发展大学文化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从容.谈图书馆与大学文化建设[J].文化学刊, 2009 (6) .

[2]张昌山.大学图书馆文化构建.云南高教研究, 1999 (1) .

[3]陈景增.1996-2002图书馆文化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 2003 (1) .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学科分馆 电子资源 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6938(2010)02-127-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 Branch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Huang Li (Libra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875)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lectronic sources in branch library of university are discussed. The electronic sources in the colleges: textbooks, reports, research publications, are the direct sources for the branch library. And the database guiding system for the special field will bemore effective to serve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branch library; electronic source, discussion

CLC number:G250.74 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3-6938(2010)02-127-03

大学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障及基础。长期以来,大学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共存,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图书馆和信息管理的专业化发展,院系资料室由于各种不利因素, [1 ]在图书馆的统一规划和关心下,整合和优化为图书馆学科分馆,形成了以中心馆加多个学科分馆的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学科分馆与原院系资料室有着明显的区别,除了收藏统一规划以外,学科分馆的工作和人员都隶属于图书馆统一管理。

在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对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建设也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学科分馆是否有必要建设电子资源?本文通过分析学科分馆电子资源的独特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的模式。

1 学科分馆与中心馆的相互关系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已明文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确定了大学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

图书馆学科分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馆的馆藏文献内容以满足读者群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为主。学科分馆的文献资料由中心馆按教学和科研需要配备,与中心馆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确的分工。

由于大学图书馆是以中心馆为核心,分馆辅助服务的形式建设的,学科分馆的指导思想是: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文献分藏和读者分流。[2 ]

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书目数据共享和文献资源共享。凡是中心馆已有、已经购买或者可以获取的数据源,分馆可以无偿利用。分馆和中心馆共享一条书目数据,分别管理各自的馆藏,全校的馆藏在系统中统一揭示,对读者查询、借阅十分方便。文献资源的共享包括印刷本文献和电子资源。对于印刷本文献,由于中心馆和分馆的书目和馆藏信息全部在一个网络系统中,读者可以查询全校范围内文献的收藏分布情况;对于电子资源,通过图书馆门户的认证系统,读者只要登陆图书馆网络都可以查询和下载。

服务共建是强调图书馆资源的共性,但是各学科分馆要保持学科特色。

文献分藏是指各学科分馆收藏专业文献,中心馆收藏基础书和某些特藏,这样可以方便各院系读者就近利用文献,同时缓解中心馆的压力。

读者分流不仅体现在读者分布到各分馆的数量上,重要的是对读者群的分离。由于各学科分馆主要收藏专业性强的文献,需求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研究生,而本科生则多数在基础文献利用上,因此各分馆的读者主体是院系的教师和研究生。

2 图书馆电子资源

电子资源,又称电子馆藏、电子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是在电子设备和网络环境支持下,图书馆通过一定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电子信息。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形成核心能力的基础。在当今图书馆中,电子资源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3]

电子资源与印本资源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常见的电子资源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数字光盘等。非正式出版的电子文献同样是重要的文献资源,主要有电子新闻、电子邮件、电子布告和电子论坛等。

电子资源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伴随着知识产权、保存等方面问题,但无与伦比的优点使其能保持不可阻挡的强劲发展。其主要优点有:整合性强、时效性好、检索方式多和能满足个性化需求。[4 ]

大学图书馆十分重视电子资源建设,通常的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有以下两种常用方式:(1)自建馆藏特色数据库;(2)自建网络资源导航库;(3)建立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集团联盟。对读者对电子资源利用的调查表明:读者对目前的电子资源和围绕电子资源提供的服务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5 ]但是,与印本文献相比,电子资源仍然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6 ]

电子资源有信息存储容量大、使用方便,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丰富,交互性强,生产成本低,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方便,信息获取快,更新速度快等特征。这些特征使电子资源的建设迅速,在中心馆受到极大重视,同时,也容易忽视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的发展。

大学图书馆对电子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已经购买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经费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对中心馆的电子资源建设是各个大学图书馆的核心工作,相对而言,对各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建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根本没有考虑。

针对目前对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缺乏的现状,首先应该明确学科分馆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以及与中心馆电子资源建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规划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的任务和模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 分馆对电子资源的需求

在馆藏和服务方面,学科分馆与中心馆相比,收藏更注重专业特色、强调学术性,更能满足本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在通常的馆藏建设中,分馆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

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读者需求:大多数分馆工作人员具备本学科的专业背景,同时又有图书馆工作的实践经验,常年与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能够追踪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信息和学术前沿,并及时获取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为师生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料。

除了正常的采购渠道外,分馆还能利用其他多种途径补充专业文献,如教师的出访和参加国际交流的资料。这些资料院系教师往往希望交给学科分馆保存。各种学术团体和基金会对院系的赞助或捐助,这些捐助的文献资料都以特藏的形式保存在学科分馆中。接受院系教师或眷属、以及离退休教师的捐赠等。这些文献在中心馆很难受到重视,但是在学科分馆,却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在学科分馆中,另一个重要的收藏是汇集院系教师的学术成果,并形成特藏。如教师文库、学位论文、学术报告。尤其是在一些著名大学和一些著名的学科,这些收藏不仅对本院系师生重要,还可以形成特色收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产生影响。

随着电子资料的发展,这些在印刷本收藏中学科分馆的重要性,对于学科分馆中电子资源的建设,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

在学科分馆中,分馆工作人员对电子资源的了解和知识可以很好地帮助院系师生使用各种数据库。这些工作人员经常与院系教师和学生交流,对院系的研究状况,包括一些教师和团组的研究方向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该学科的电子资源掌握比普通读者更加深入。如一些常用的专业数据库、专业电子刊物的查询。在此基础上,学科分馆工作人员可以建立相应的电子资源导航系统,使院系教师和研究生能更加方便地使用中心馆和网络数据资源。

由于学科分馆的专业特点,与各专业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关系非常密切,文献交流和共享更加直接。有些在专业图书馆和信息中心需要特定用户使用的电子资源,可以通过学科分馆的合作关系,供院系师生使用。在一些专业图书馆的特色收藏,通常也会通过学科分馆电子资源的建设,成为该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特色。这些都可以在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导航中提供。

因此,与中心馆的电子资源建设相比,在学科分馆中的电子资源建设应该以电子资源导航为主。

在数据库的电子资源建设中,学科分馆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内容上看,学科分馆应该说是以图书馆为中枢的全校文献信息系统的终端,是专为院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供应机构。除了正常的图书馆文献服务功能外,还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中心馆更加紧密和直接。一些在中心馆无法直接获得或者只对院系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在学科分馆中能获得并被充分利用。

教师讲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在教师的讲义都是以电子版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中。这些电子讲义以及讨论都可以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在分馆的数据库资源中。

学术报告:大量的学术交流,专家报告都是电子版进行的。在一般的院系中,每星期平均都有1-2个专家报告,通常这些报告的内容都是研究前沿。这些报告的电子资源收藏是其他任何收藏都无法完成的。

学位论文:对于一个院系,其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尽管在各个层面,国家和中心馆都有学位论文的数据库,但是这些学位论文输入到数据库需要一定的周期。而在学科分馆中,与院系师生的紧密联系,可以及时地与教师和学生沟通,签订协议,及时入库,以更短的时间服务于本院系师生。

研究交流平台:在一个专业领域,尤其是对院系的研究,一个电子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很好地提高本专业师生的研究水平。

对这些资源的电子建设,对院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由于分馆直接为院系服务,院系也愿意安排学生来建设和维护这些电子资源。

4 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模式

在印刷本馆藏中,各学科分馆在院系的专业服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点被各大学图书馆所积极支持。但是对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建设,由于各中心馆都对电子资源的建设技术和经费投入很大,而在学科分馆建设电子资源却被忽视了。

大学图书馆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一般都收藏巨大的纸质文献资源。在建设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利用数字存储技术,把纸质文献转化为电子资源。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一个大学图书馆,其电子资源建设都不是能在短时间和低成本建设起来的。因此,在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过程中,常常是建立图书馆集团的联盟形式,对资源的共享和共同采购。对于这些大的数据库建设工程,分馆的电子资源可以进行合理利用,对学科分馆所收藏的纸质文献的数字化,也需要中心馆来进行,然后列入统一的中心馆数据库。

因此,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建设,必须依托与中心馆来进行。

与大学图书馆的任务一致,学科分馆的主要任务是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已经购买的各种资源。然而,与一般图书馆有别的是,大学图书馆的中心任务是为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服务。因此,大学图书馆既要考虑到教师的科研需要,同时,还必须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些任务在直接服务与院系的学科分馆中更加充分地体现。

针对学科分馆的特点和任务、以及与中心馆的关系,对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和规划。

由学科分馆的特点,电子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几个部分:专业导航、教师讲义库、教师文库、学术报告库、学位论文库、常用计算机软件库和院系交流平台五个部分。

专业导航系统:目前国内图书馆主要使用的网页导航方式有:语种、文献类型、学科分类、名称检索、西文电子期刊的字母顺序索引等。对于学科分馆的导航系统,由于学科类别单一,可以将中心馆的学科分类中的类别移植到分馆的导航系统中,进行文献类型和名称检索。也可以直接利用中心馆的导航系统进行检索。对本专业的相关数据库网址进行链接。

对于学科分馆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小型数据库和院系交流平台。

教师讲义库:收集院系教师的研究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的电子讲义、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按照课程名称进行分类存储和查询。

教师文库:收集本院系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电子版。按照教师名和论文题目进行存储和查询。

学术报告库:收集来院系进行学术报告的专家学者的电子报告,和本院系教师和学生的报告电子版。可以按照专家名和报告题目进行分类存储和查询。

学位论文库:收集本院系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按照论文题目、导师名和学生名进行存储和查询。

常用软件库:收集院系研究所需的常用计算机软件,供教师和学生下载使用。在收集这些软件时,应该注意版权和使用权限。

学术交流平台:让本院系的学生负责承担学术交流平台,供院系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有着更加充分的了解。同时,对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

学科分馆的电子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院系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完成。唯一的问题是这些数据库的存储。其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学科分馆中放置独立的存储设备,另一种就是在中心馆的存储设备中给学科分馆分配一定的存储空间,在学科分馆中配置小型的服务器。

5 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采用院系与图书馆共建的模式,可以建设具有特色,能更加直接为院系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电子数据库和学术平台。真正达到图书馆设置学科分馆的目的。在学科分馆进行电子资源建设,成本低,资源丰富,利用效率高,是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必须考虑的电子资源建设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延海,周西平.高校系资料室建设质疑[J] 图书馆建设,1999,(2):24.

[2]沈正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2):27.

[3]李平,初景利.国外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政策及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51.

[4]谢礼妹,陈丽萍.探寻电子资源建设与印本资源建设的平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87.

[5]杨毅等,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读者调查[J]信息资源建设, 2006,(9):39.

[6]Elka Tenner, Suzanne D. Gyeszly and Julia M. Rholes, Electronic and traditional sources for a newly established branch library:product availability and user preferences[J]. OCLC System & Services, 1998,(14):145.

上一篇:白色圣诞节经典祝福语下一篇:妇代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