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精选13篇)
海口市长流中学郑忠理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步深入教育领域。特别是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更是列入了高中会考科目,应该说是提高了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但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面临着改革以适应当前中小学教育的要求这一重大问题,并且,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学生对本学科不够重视,学生没有一定的初中基础等等问题。正确了解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针对压力找到相应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高。本文就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些压力谈谈一下个人的体会和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出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标有效教学 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 知识更新
一、前言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到现在已经有多年了,从实施以来,我参加了省里和市里组织的多次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培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并解读新课程标准,整个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这轮改革中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施,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操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感觉到身上所承受的压力。
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压力
1、学校方面的压力
首先,是学校制定的会考目标压力,由于列入高中会考科目,会考分将加入到高考分中,因而学科的地位提高了,学校也重视了这一学科,更关注这学科的平均分数,但学校在很多方面都不支持这一学科的建设,只要一味地强调我们教师的重视这一学科,要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成绩。因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是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学校对本学科重视度和所投入硬件建设的因素影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是学生要:亲身体验、参与实践。而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就要给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操作练习的机会,如果没有设备是那不行的。没有足够的设备给学生,老师的讲授犹如纸上谈兵,老师讲的再多,再好,学生也会厌烦。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样一来,老师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所以说,足够的设备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并且,设备的更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知识更新快,相对应的硬件也必要跟着更新才行。
最后,是学校对设备管理的因素,计算机由于是多位学生轮流使用,故障机率相当高,要有人及时维护更新才行,要保证教师的正常上课。
2、学生方面的问题压力
首先,是学生对本学科不够重视,虽然本学科列入了高中会考科目,但毕竟分值很少,并且,学生对本学科也不了解,因而,学生就连上课最起码的要求好做不好或做不到。有些学生是平时上课都不听课,就连考试前也不复习,没看过书。
其次,是学生没有初中基础知识,由于高中教材是建立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之上的,而初中又没有考试要求的压力,初中老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和在意,因此,导致学生上高中来对计算机知识是一片空白,茫茫然的感觉,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
最后,是学生的自觉性差,上机课不自觉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只感兴趣玩游戏。
3、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因素的压力
首先,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但是深度不够,泛泛而谈。课改后,本学科的高中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多且杂,课堂落实中可能困难是比较大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繁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一一落实比较难,即使落实了效果也甚微;第二:课程内容繁杂,面面俱到,但大多浅尝辄止,重点突出不够,系统建设难有作为。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空洞的感觉,没有实体,不知该如何具体切入,心中比较迷茫。我们要想上好教材内容,必须参考大量课外课物,自己查找大量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内容,这就加大了教师备课难度。
其次,是本学科的知识常更新,且速度快,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老师的备课压力,这要求老师要常学习,常上网查资料。
三、针对问题压力的一些想法
1、针对学校方面的压力,老师首先要转变理念,严肃、认真对待,积极准备,准确定位,研读教科书和课程标准,研究历届会考试题,探讨出题方向,同组内的同事多交流、沟通,并要多与兄弟学校交流技术。其次,对于硬件,如果学校能及时更新那当然好,否则,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利用现今条件将教学达到最有效的结果,这也要要求老师多学会一些计算机基本维护、维修常识技能,以备能及时解决问题。
2、针对学生方面的压力,首先,老师要强调本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当然也不能给太大压力和太多要求,要使学生明白学本学科很容易,让学生能乐于接受学习本学科。其次,对于学生没有初中应有的知识基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与会考
相关的初中基础知识。平时或课间多与学生沟通,补充,还能增加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产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最后,对于上机课,老师要严格把关,规定相应条约,合理安排操作时间不长的操作任务,不完成任务的不给予玩其他东西。期间,随堂讲解,解答问题。
3、针对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因素的压力,首先,由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但深度不够,泛泛而谈,这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更要学会把握知识深度,以加于补充知识。能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正确把握重难点。其次,由于本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更新快,且知识广,“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这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多学习,多更新知识。
四、总结
一、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老课程的教学内容无论对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新课程的设置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 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 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 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
江苏省信息技术新课程不再立足于高一新生的“零起点”, 而是认为他们在小学、初中已经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 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 对我们镇江市的学生来说, 高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本着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的目的, 在教学前我们要认真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然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 制定相应的策略, 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从而使这部分弱势群体在教学中得到迅速的提高,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各取所需, 各有所学。
二、新老教学方法并用,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
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之后,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笔者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新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虽说我们现在实施了新课改, 但并不是抛弃以前课程中所有的东西, 对于信息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教学中仍有较广泛的应用。如:风采依旧的讲授法 (比喻、演示法) 、深受喜爱的任务驱动法、情景激趣的情景教学法及寓教于乐的计算机游戏教学法等。
另外, 分层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新课改中是必不可少的, 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采用合适的分层式任务驱动方式, 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亲身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 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而且可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评价, 让教师反思、提高, 让学生激励成长
对教师而言, 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 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系统的自我反思, 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 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 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评价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教师的反思让教师快速地成长。
对学生而言, 教师要慎重评价学生的每次课堂学习表现, 教师通过真诚的表扬和严格的要求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每节课上, 笔者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 又对每个学习小组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实行了典范表现、特色表现和进步表现等加分奖励, 并实行了未完成课堂作业、不认真学习等扣分措施。在这些形成性评价工作当中, 笔者充分挖掘并发挥了班干部的作用, 委托课代表负责记录课堂学习表现、课堂纪律检查和作业管理等事务性工作, 而笔者则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备课、作业点评及组织实施方面。
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和不断改进, 现在, 每节课上, 学生们都渴望自己能得到课堂的加分奖励。一位班干部由于课堂表现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被表扬和奖励加分;一位男生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进行了示范讲解, 获得奖励加分, 此后表现十分积极……
四、新课改中遇到的困难、疑惑
1.教材建设尚需健全
不少教师认为, 目前课改教材宽泛无本, 具体表现在:“多”——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繁多, 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一一落实;“杂”——课程内容繁杂, 面面俱到, 但大多浅尝辄止, 重点突出不够, 我们一线教书老师很难有所作为。
2.队伍完善需要过程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和教师聚会上, 教师讨论的最热门话题莫过于工作待遇和课程地位, 信息技术教师总埋怨自己任教的学科在学校里不受重视, 自己如何受冷落, 无法发挥作用, 表露出无奈的惆怅和不服气。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中, 大家关心和讨论的话题更多的是如何改善自己的教学, 怎样落实课标理念。不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开始从当初浑浑噩噩、自艾自怨的泥沼中清醒过来, 表现出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并采取实际行动。然而, 在一番激情拼搏之后, 部分教师还会再度陷入工作的低潮中去, 未来的困惑和迷茫还会时时侵扰他们, 激情也渐渐隐去, 这或许是教师队伍成长中的种种阵痛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方学科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55-0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我国强大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应用现在已经遍布到各个领域。我们教育行业也在紧追其后。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让教育变的先进了,让教育工作者也体验了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谈一下信息技术我是怎么应用的和我在运用时的一些困惑。
现在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改变。自新课改以来,教育始终提倡“学科整合”。让原来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教育,让它变的多元化、生动化、更富有趣味性的教育,让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教育,让孩子们能够适应新事物的这种教育。
信息技术是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等各种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传输。并且能运用一些手段和工具把有效的、我們需要的东西进行分析、判断、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技术。
那么要想信息技术与我们所教学科整合,我觉得就是教学模式的一个变革,它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整合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从中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去创造未来的能力。
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基于以上的学习和知识,教师可以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当中去。我之前就是信息技术与我们黑龙江省地方学科(生命教育、人文与社会、技术)进行整合。我大胆的尝试信息技术运用到地方课程的教学当中,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地方课程教学当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的受教模式。突破书本有限的知识,改变教育的结构。通过信息教育,它可以优化生成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这就比原有的教学挂图、幻灯片要更加直观和生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延伸,课后还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的探讨和指导。在我的课堂上,我大量的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我的课堂增添了许多的生动和精彩。我是一名农村教师,在农村教学和在市里教学从条件上就远远不如市里,孩子们的视野开阔程度也不行。每当我讲到一些新鲜事物和新颖一点的课题时,孩子们根本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么这时网络资源就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通过互联网找到了一些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每当看到这些时,孩子们开阔视野,同时也丰富了知识,对掌握所学知识也更容易理解了。
用了信息技术,能给学生创设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因此,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地方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我在讲技术这本书时,我常常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二、信息技术让学习更自由
自新课改以来,提倡“学科整合”,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安排任务等活动,让学生们自己通过互联网,进行查找、评价、收集信息,使学生接触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材料,而是可以观其形、闻其声、知其意的更生动的资源。这种资源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知识含量的好几倍。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学会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还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美国学者阿尔福.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如果你不会学习,那么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利用资源,学会学习,是我们学生现在所要学的重中之重,并且还要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适合的地方,也是重要的。知识固然重要,运用知识那才是能力。
三、信息技术使教法灵活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突破,那么教师的教法也必然要发生巨大的变化。首先就是教师的角色,应该从知识的传输者变换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信息来源的辅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就是老师的助教,它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有趣或有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生命教育》这本书时,我主要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所以整节课的重要环节就是让孩子们知道不注意安全的危害有多大。让孩子们在网络上查找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危害有哪些。孩子们都纷纷的投入到了查找资料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图片、文字、视频了解掌握了一些生活中注意安全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我们还进行了安全自护的行为指导。让学生们分组,互相可以探讨并学习。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了解更多的自护方法。学生通过高科技的技术操作平台,使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工具,而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工具。在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过程中,老师及时顺学而导,导在点子处,导在关键处。这样教师的教法也会变得更灵活,更有针对性。
信息技术的介入,地方课程确实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实效,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信息设备不健全
我在农村教学,我们现在的办学条件确实比以前强多了,有了电脑,有了网络。可是给我们配置的信息资源,都是从市里淘汰下来的,电脑配置不够,网速不给力,这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上课三四个孩子用一台电脑,每人一台都达不到,有时因为操作不当,原本不好使的电脑就又坏了。没有专业的人给维修。就这样的教学资源是不是能引起有些部门的高度重视呢?城里的孩子是孩子,农村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吗?我们也想拥有一样的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适合吗?
我在课堂上,用一些动画片里的片段来做课堂导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这一举动,往往会被一些人说,我是在摆“花架子”不务实。在这里我想说,社会在发展,我们也要进步,信息技术将会快速的进入每家每户。信息技术也会带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要和各学科都要进行整合。我们所追求的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让孩子们在这个信息技术的大潮里能乘风破浪,不被这个社会多淘汰。在这里呼吁大家把信息技术重视起来。认真踏实的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整合好。这就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大的方向。因此,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会继续为之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作者简介: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可谓是喜忧参半。由于信息技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这个学科的关注程度在逐渐的提高,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它始终不是一门升学考试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制约。
1.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班上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使用计算机,现在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然而也有个别的学生以前从没接触电脑。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可想而知是会给教学带来些什么样的困难。
2.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高中的周课时:1节),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3.信息技术课教材的设计问题,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连贯性,这种被称为“零起点”的教材一律从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讲起,忽略了学生初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这样就会造成知识的重复学习和学生的厌恶情绪,给教育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几点探究
对于以上的现状和信息技术的功能特性,为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教师如何策划自己教学活动方案、主导教学活动过程、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实现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推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就此我在近几年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探究:
1.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再认识理论
中学信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根据“Intel未来教育”的思想: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
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例如上课前演示一个用QBasic编写的动画程序实例,让学生马上动手制作,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5分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讲解程序实现的原理和该程序中用到的基本的函数,指出哪些同学找对了哪些路子,再让学生自己各显神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同时这样方法也能有效地让学生快速安静下来并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解。
2.在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
努力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例如,由教师组织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学到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动手制作各学科简单的课件,几个学生组成1个小组,从策划、写脚本、美工、到运用学过的各种软件制作、处理各学科素材,然后整合集成、得出结论或成果,让学生把学过的各学科知识消化揉合,培养综合能力。
3.坚持分类原则、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如有的同学喜欢程序设计,有的同学喜欢动画制作、有的同学爱好图象处理、有的同学热衷网页制作,把这些学生分组对待,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懂的再向教师提问。同时,把各组学生又分成A、B、C三个小组,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上机实习时对各小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请A小组学生作C小组学生的小老师,做到人人有长进,个个有提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分类辅导成为可能。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优秀学生作品及行为,教师做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较差的学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
4.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应该先进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时,应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的现实意义。要求教师具有超前意识,尽量让学生接触到代表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并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综合运用方法。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介绍他们使用某个软件的心得和同学们共享。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探究计算机知识。
5.不墨守成规,对学生宽严有度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充分利用电脑游戏软件。
电脑游戏作为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喜欢的东西,教师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的益智类或策略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游戏,偶尔也可以网络对战的形式分组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学生的成人游戏,则明确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态度:“绝对不行”。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能听教师的话,和老师走得更近。
合作学习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复合活动,教学方式要由单向型(老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被动接受者)向双向型(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多向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成员型(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转变。合作学习教学在注重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生生之间的关系拓展上,突出生生互动的潜在意义。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小组活动是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该占有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更好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一利用情境创设, 吸引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合理的情境创设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爱学、乐学。如讲“认识搜索引擎”一课时, 给学生讲了中国成功的发射“神六”宇宙飞船前后的一些故事, 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搜索有关“神六”的内容, 完成一篇电子报刊, 学生积极性高, 用到了新知识, 又巩固了旧知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欲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面对新课程改革, 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的“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 而在教学生学”。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 教师应创设和谐的情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再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才能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Flash教学课堂上, 我先在屏幕上演示了一个很漂亮的米老鼠翻筋斗的图片, 上面有颜色绚丽的文字, 来回滚动、翻转、闪烁, 并配有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着动画立刻就被吸引住了, 纷纷赞叹, 并好奇这是怎么做出来的。我趁机引导:“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漂亮的动画片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涨, 开始发挥想象力做一个自己的动画。“同学们, 这些都是用Flash制作出来的, 其实很容易, 通过学习, 你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 还能制作系列动画片呢。”接着, 我给学生讲解Flash的制作过程, 大家都听得专心致志, 积极性很高, 共同探讨制作方法, 在热烈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既促进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也增强了其学习的信心, 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分层次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很难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是上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电脑操作还是抽象的、复杂的, 在理论中讲的再生动具体, 他们也消化不了, 操作练习时还是一窍不通, 所以应以实例教学为主, 通过实例演示, 让学生一起参与互动问答, 从中学习, 慢慢找到解题的方法。对于掌握知识较好、学习主动性较高的同学, 采用任务驱动法, 提出具体的任务,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完成, 对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习吃力的学生, 以书本实例为主, 辅以课后作业练习,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例子进行体会, 逐渐掌握教学内容。
四用评价体制激励学生
与其他学科相比, 初中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评价可以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 过程性评价
对没有作品提交的教学, 我们一般采用过程性评价。难以评价作品时, 正确的过程或操作步骤对后续学习或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这种情况下操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 对过程的分析有助于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
2. 多维性评价
这种评价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倾向, 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如当学生做完作品, 先进行组内评价, 组内评价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推荐出组内最优秀的作品, 最后在全班展示各组推选出的优秀作品, 即总评。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以指导。巡视时发现学生对作品的处理不当时, 教师可以给出提示:“做得很不错, 但如果在这个地方稍微修改一下, 是不是会更好?”在选最终展示作品时, 老师和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挖掘每个作品的优点, 真诚地肯定学生的成绩。如果某个作品出现了一些启发性的闪光点, 教师就与全班学生以热烈的掌声对该学生进行表示赞扬和鼓励;即使学生在操作上有误, 也只是以建议的口吻引导学生纠正。在这种平和、友好的气氛下, 学生敢于尝试, 大胆创新, 让他们知道教师尊重、欣赏、信任他们。这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并展示作品总评, 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评价和欣赏,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并从各学科整合入手, 让学生在学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 学会更多的知识。同时还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五多元性评价
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设计评价,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用文本框编辑电子小报”时, 在引导学生评价作品的过程中, 先引导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交通安全的宣传报, 比一比看谁是最优秀的小编辑。学生的作品设计的各式各样, 这时就要针对不同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评价, 学生在评价时也是以自己不同的欣赏眼光去评价, 在此评价过程中, 还渗透了一些交通安全的知识。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
以上是笔者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的一些经验, 借此和大家交流。我也会继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学。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教改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主宰教学全程。而新课改则要求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宰, 教师在其中能起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第一要务,教师要精于教学内容,注重方法掌握,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注重信息素质教育,强化信息能力教育。
一、紧跟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很快,在几年前还生活在DOS时代,使用软盘来传送文件,现在已经进入VISTA时代,没有Internet是寸步难行。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教师要善于引导,比如word的教学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才能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这里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好已有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2.搜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已有的CAI软件由于不是自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免与实际教学内容有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已有素材,然后可以利用Powerpoint、author ware、flash及方正奥思等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注重教学教程
1.不要过于追求细节,对一些应用软件的介绍不必过于细化,不要把某些专业人员深入运用这些软件时才碰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去“挖掘”探讨,而是把它们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学。
2.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要坚持鼓励的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3.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内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创造性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ord设计贺卡、办报。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把计算机当做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指导这些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这样做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访问因特网》一节时,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系,让教师先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访问相应的网站,自己解决这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统一总结。这样学生兴趣很高,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大胆改革,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其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加合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创新;改革;新课程;信息技术;自学能力;整合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带来新的挑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们只有重点研究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才能使信息技术跟上课改的脚步,并为其他科目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实现我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宏伟夙愿。
下面我结合自已的教学实例谈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恰当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
高一新学期第一课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这一课里,基本上都是一些理论知识,教师简单的讲解,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完成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厌倦。因此,在讲授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让学生做一份关于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现状的调查。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调查,所以对信息的特征理解比较深刻,教师稍一点拨,学生便理解并记住了信息的几个特征。这是一种新的课堂导入教学尝试,这份调查问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是我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情况的摸底,为我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是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动手实际操作的,教师决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如:高一讲软件安装,完全可以弄一个小游戏,而且在教学网站上写上详细的安装说明,学生可以在兴趣和欲望的驱使下,通过教学网站的学习资料,自己学习自己安装,在这堂课中教师只是简单的引导者和知识的知道者。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如此。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从原来的“DOS+WPS”到现在视窗化的“WINDOWS+WORD”取代。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四、教学中采用幽默风趣、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是知识的载体,它需要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规范,语言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方式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通俗易懂,要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
《Windows98资源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用一棵“倒立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文件夹是树枝,文件是树叶等,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五、在巩固练习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决定其教学过程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而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在掌握所学技能技巧的前提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创造。如用Word设计他们心爱的贺卡、办班报、校报,用Excel做相关的数据处理,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采用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5月
2 荣成四中 张红燕《新课改中,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2008年3月
一、确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流程
我将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与“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糅合, 形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练习→完善训练→巩固提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1.自主探究。 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信息技术成了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这些理念对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对于电脑、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知识, 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因此, 只要教师稍微做一点准备, 就不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 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 只能无限提升, 不断获取。 自主探究的内容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获取信息, 弥补不足。 比如由搜狐、新浪、网易等大网站的主页导入“网页的制作”;由学生自己动手处理本班成绩学习“电子表格”等。 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 我们要善于发现, 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练习。 这是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确定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 促进学生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由于有的同学对计算机不熟悉甚至对于基本的简单操作很陌生, 因此, 我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课本要求合作练习, 共同完成操作。 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 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 可以在设计中加入动画, 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采用“小组自学式”的学习形式, 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 要上好一堂课, 我们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 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 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把学生从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 形成合作小组, 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内心深处真实的需要, 拓宽学习信息技术的渠道。 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 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操作时由一人执机, 其他人依据课本要求协助, 遇到问题进行协商、讨论, 这样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多了。
3.完善训练。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 其中的技能是最重要的, 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 在释疑解难的基础上让各小组进一步完善作品, 并引入竞争机制。 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 要真正把所学知道融入到自身, 还必须亲身实践, 动手操作。 通过局域网进行展示, 通过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 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然后个人操作, 做到人人都能独立完成。 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 而动手实践操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4.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是对完善训练的巩固和升华。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首先通过局域网评选出最佳作品, 请作者用教师机作示范演示。 我们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 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他们。 这时教师可以变换要求, 增加难度, 分层次提出操作要求, 保证人人都有收获、个个都有提高。
二、寓教于乐, 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 除了提高教师的信息修养外, 还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艺术性与多样性, 使它“符合师生实际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开展趣味性教学, 使学生学习充满乐趣和情趣, 优化课堂教学,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将原先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上以完成某一个具体主题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融入实际主题任务中, 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经过自主探索和教师点拨, 自主解决问题。
三、联系实际, 不拘一格
在教学中, 应从实际出发, 不要拘泥于教材, 做到合理调整,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通过幻灯片Power Point的学习应用, 学生也想自己制作幻灯片;通过桌面属性的设置, 学生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桌面弄得漂亮一点、个性化一点。 我倡导“理论联系实际, 在应用中提高”教学。 通过学习Flash、Photoshop等软件, 学生会自己想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及动画。 在传统教学中, 一般先理论, 后实际, 致使学生一开始就遭到一些抽象概念的困惑, 把他们本来兴致勃勃的情趣都消失了。 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计划组织与实现某种活动的能力。 我认为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教法,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教师的课堂简单演示和分析, 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 多方寻求答案。
总之,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对教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要想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就要不断学习、探索、实践, 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新课改理念要求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这些理念对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要上好一堂课, 教师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课本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起到主导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邵泽凤.创造性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5) .
1 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学习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初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领域。
2 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则成为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这个前提下受教育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建立新型教学环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3.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欲望。而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创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编程,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编写出来给学生演示,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教师一直坐在计算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则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主次不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特别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3.2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地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学,那是死读书。因此,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跟上时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3 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试,这种观点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做出的,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探索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过多地包办代替、过细地“搭桥”、铺垫,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现象。有些教学改革也只是立足在怎样为学生“搭桥”方法上的变化。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人机对话能力,从某个角度来说计算机是自学的一种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教师。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学习实践中,学生可以品尝学习的艰辛和乐趣,同时磨练意志,培养兴趣和能力。
二、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掌握技能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那种大撒手让学生自己看书、打开机器让学生随意操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不应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出发,对学习做出得力的指导,比教师一厢情愿地教要难得多。这要求教师不仅对本学科知识结构清晰明了,而且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同时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等都应精心策划。否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一点缺憾,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
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上机操作课时不能少于总学时的70%。因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上机习惯,提高实践能力。
1.从思想上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教学中使二者密切联系,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脱离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效。
2.指导好学生的上机实践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演示作用,指导好学生的上机实践
教师要认真做好演示。教师的演示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如:在教学使用曲线工具,调整曲线形状时,如果只需要拖动一次鼠标,鼠标应原地单击一下,才能固定曲线,这一点教师必须重点讲解演示,要让学生看清。如果鼠标指针改变位置后,再单击鼠标,曲线就会变形。因此,教学上应充分重视教师的演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育向有利的方面发展。有时,在学生的心中还可能产生一种潜在的竞争意识:我要做得好。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强调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上机时,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学到了方法,才能终身受用无穷。比如,在指法训练中,必须保证学生采用了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真正做到盲打。
四、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农村小学中, 一些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没有机会发挥优势和能力, 只是被动接受。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更要转变教学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和指导者, 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培养学习兴趣, 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插入艺术字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前一节课学习的插入剪贴画、图片等知识, 自主学习如何插入艺术字。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 知道可以单击插入选择图片中的艺术字操作, 通过输入所要插入的文字, 选择字体样式等完成操作任务。通过自主探究,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能力, 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如果只是一味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述, 那么不仅枯燥乏味, 而且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 都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 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避免出现这节课学完的知识, 下节课就全部忘了的情况由于生活在农村, 学生家里有电脑的比较少, 课上更应该保证每一位学生练习的时间, 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有关电子邮件的知识时, 教师可讲解如何申请电子邮箱, 如何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 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与同学和老师互发电子邮件,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有效改变教师占主导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探究找寻问题的答案, 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增强集体荣誉感。而且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使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 达到教学目的。同时, 合作学习有助于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意识, 进一步推动学习的深入。
在学习如何制作课程表时,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 首先出示表格, 并讲解相关知识, 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如何制作表格, 如何在表格中合并单元格、添加斜线。通过讨论学生找到相应的方法, 并完成操作。最后教师让每一组的学生自己研究讨论, 每小组做出课程表, 可以尝试改变字体、颜色等。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有兴趣, 学习热情越高, 效果越好。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能力不同,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就存在很大差异, 如果只是针对某一层次的学生讲解, 则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也是不合理的。如果教师只是关注成绩较好的学生, 针对他们的掌握情况制订教学计划, 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 会极大地挫伤学习信心, 容易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教师要把学生按照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等分成不同的层次, 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分别进行教学, 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既使优等生进行强化训练, 又保证后进生听懂教学内容促进各层次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
五、创设教学情境, 制定学习任务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然后创造相应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投入学习。通过设置一定的实际任务, 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有针对性, 避免盲目设置。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梯度,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强化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在学习有关Word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用Word编辑的日记、作文等样板 , 让学生对Word编辑的东西有一定的直观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Word中, 怎样插入文字、图画和各种特殊的符号。通过分析, 学生对Word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 完成日记、作文的编辑。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学生掌握良好的信息技术技能, 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 有效保证学生的学习, 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的教学方法和环境, 强化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俊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9) .
[2]杨立, 张桂芳, 冯希叶.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2-0021-03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秉承课程改革的东风,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变。不少地方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原来的计算机学科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过去的义务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学,似乎主要是打字、排版、编程。而今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才是主要的,相应的多媒体应用的内容也对学校的软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既要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做出相应的处理,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选择什么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呢?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在认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的基础上,在教学中的体会深刻,下面就现在信息技术课中主要的教学方法加以探讨。
一、讲解和演示还是必要的
信息技术课中有时候讲解和演示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对学生来说基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如果教师不讲解不演示,学生就不明白,学习起来就会很费力。有人说学生会玩游戏就会用计算机,其实不然,不少学生游戏玩得很好,但是教材的内容一点也不会,因为游戏只是信息技术中的一部分。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应表现在教师对所教信息技能的讲解示范上。
所谓讲解,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使学生明理;所谓示范,就是由教师当堂操作演示要让学生学会的技能。讲解示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催化剂,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比如:在讲解Flash动画制作时教师应该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做演示讲解,学生看到演示,听到讲解才能清楚动画制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练习自己制作,熟练以后,可以让学生来演示。如果教师演示的步骤清楚明白,学生学起来就会很快。选择演示讲解的原则是,当教学内容比较陌生、难度大、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要演示讲解,当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时候,就不用浪费时间和口舌了。
二、上机实践是主要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是最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处理信息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操练。实践操作,就是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将所学技能进行实践练习。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
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在教学中教师讲得再明白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练习。给学生充分的上机实践时间,才能保证学生学会操作。例如:在讲解怎样拨号上网这部分内容时,尽管教师讲得非常明白,但是,由于学生机器无法实现真正拨号上网,所以不少学生课后还是一直来问教师:“到底该怎样拨号上网?”“我家的机器能不能上网?”而上课能直接操作练习的内容,学生从来不会问类似的问题。
三、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按照教材的编排,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设计的内容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比如:结合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研究报告用Word文档打印出来,还可以制作演示文稿,也可以制作成网页。总之,要给学生具体的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完成任务中学习信息技术。当然,任务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结合内容采用主题教学法
所谓主题教学,是指在一定的专题或问题情境下,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活动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通过主题教学,学生既能获得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学习各种探究或研究方法与技能,亲身体会学习的过程,形成最终的学习产品/作品,又能使自身的多元智能得到全面发展(合格水平)或强化发展(个性化的强化智能)。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计算机媒体变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主题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流程如下:设置情境——提出主题——完成主题——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
五、迎合学生兴趣的游戏比赛法
在教学生熟悉键盘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打开金山打字通,利用游戏的积分功能,开展游戏比赛,看谁的积分多,给予奖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曾经有的教师在上课时采用了这个方法,使学生的键盘熟练程度大大提高。现在有不少益智游戏已经开发出来,教师上课适当使用会收到较好效果。但要注意正确引导,避免学生游戏上瘾,耽误学习。
六、创新应用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认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从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合作学习活动的主要取向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则充当好“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导向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小组中,成员可以互相交流,问题大家解决,形成“头脑风暴”。比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采用小组合作,能减少收集素材的时间,培养团体精神。
七、根据学生差异用分层次教学法
信息技术在各地开展得不均衡,学生家中有计算机的学习较快,好多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同时,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很快能够达到合格的目标,避免挫伤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分层,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作微调,在教学一段时间后,还需要再进行调整。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重,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品,吴文虎,杨邵梅,赵书阳,王虹等.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2003,2.
[5]张爱爱.信息技术课教法初探[J].信息技术教育(陕西),2007,(3).
[6]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技术资源,2001,(4).
[7]刘建平.“任务驱动”教学法[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7).
[8]应阜辽.信息技术教学要多样化[J].教学创新,2008,(10).
[9]赵腾任.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6).
[10]王云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7).
[11]赵宏.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8,(7).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07-06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师10-10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09-21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12-19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2-13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
新课改下的高二地理优秀教学反思09-28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之我见10-01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10-04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