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市总体规划
文章分析了长兴县自然概况、市区绿化建设现状及城市特色,采用“近自然森林”建设理论和方法,提出构建长兴县城市森林近期及远景总体规划方案,旨在建设具有山水特色的森林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作 者:张振峥 蒋文伟 范义荣 周天焕 孙亚光 作者单位:张振峥,蒋文伟,范义荣(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临安,311300)
周天焕(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杭州,310020)
孙亚光(浙江省长兴县林业局,长兴,313102)
1 建设重庆森林城市的现状与问题
1.1 都市区森林现状
近年来, 都市区城市绿地有了显著增加, 绿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与2006年相比, 2007年主城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 324.45 hm2, 改建城市绿地面积271.32 hm2。绿化指标已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要求。园林绿化三大指标中, 建成区绿地率从2006年28.05%提高到32%, 绿化覆盖率从2006年32.79%提高到36%,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6年8.83 m2提高到9.5 m2[1]。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从2006年4.5 m2提高到5 m2。
1.2 重庆都市区目前建设森林城市的不足与差距
1.2.1 主城区生态环境还较脆弱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主城绿色骨架和天然氧吧存在着被破坏的现象。四山森林树种单一, 导致森林群落出现不断退化、生物群落逆向演替加速, 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频繁发生, 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近年来,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为活动加剧, 对四山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和破坏, 存在毁林开山, 违法建设的现象。
1.2.2 现有绿化成果存在被破坏的现象
近年来, 侵占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城市园林式单位的绿地因地产开发存在侵绿毁绿的现象。
1.2.3 部分规划绿地遭到蚕食
近年来, 主城绿化建设投入有所增加, 但由于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 城市建设配套绿地未能完全跟上, 部分规划绿地也遭到蚕食, 改为他用。
2 建设重庆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
2.1 狭义的森林城市概念
狭义的森林城市是指满足国家林业局所提出的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即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 以森林植被为主体, 实现城市生态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组织领导、管理制度、森林建设等方面达到一定指标, 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即可授以“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2 广义的森林城市概念
在21世纪, 人类更加关注地球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加强了保护地球环境、改善人类居住方式的多项行动, 提出了宜居城市、人居城市、健康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等多种城市模式和口号。
重庆所要建设的森林城市, 不仅是一般森林城市所提出的含义和方式, 也不仅是实现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建设方式, 而是包含了国家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生态城市、人居城市等多种含义的一个综合概念。这里的森林城市, 显然是一个更加生态、优美、宜居、更具活力的城市;是一个人与城市、自然和谐相处, 共生共荣, 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老百姓真正受益、得到实惠的社会和谐的城市。
3 规划目标与原则
本森林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是以生态建设为手段、植树造林为主导、园林艺术为亮点、重点工程为突破, 提升城市形象, 增强城市竞争力, 把打造森林城市作为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重要载体。力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3.1 生态文明原则
生态文明, 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 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思, 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以重庆森林城市建设为契机, 创建环境舒适、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人本健康, 自然与人相互融合, 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生态空间。
3.2 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按照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统一要求, 分阶段实施的思路, 逐步落实各项建设项目。合理安排近期建设的内容, 使之远期既能达到森林城市的要求, 近期在投资规模上又切实可行。
3.3 全局与主次结合原则
本次规划以长远为目标,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森林城市建设目标。近期建设规划在合理达标前提下, 建设次序主次分明, 优先着重建设主城中心组团周边绿地。项目安排结合具体实际, 实行先易后难, 突出重点的原则。
3.4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原则
强化财政投入, 建立非政府投入森林城市建设激励机制, 挖掘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多渠道的投入体制。
4 森林城市总体建设布局结构
4.1 布局结构
重庆森林城市形象意境可概括为:四山青翠两江碧, 林秀花香满城春。
结合重庆市自然山水格局与城市规划布局特色, 重庆森林城市规划采用“两带”“四山”“多廊”“百园”的布局结构。
1) “两带”。沿都市区范围内长江、嘉陵江段两岸, 结合地形, 按需布置公园、绿色廊道等, 构筑两带滨江绿带。2) “四山”。保护由南北向平行排列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形成贯穿都市区的四条楔形森林绿地。3) “多廊”[2]。沿都市区范围内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铁路、河流两侧布置宽度不等的绿地, 形成绿色森林廊道网络。4) “百园”。结合城市用地布局特色和绿地布局的不同要求, 规划建设200座城市公园。
4.2 六大工程规划
4.2.1 四山生态保护修护工程
四山生态保护修护工程是指保护修护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有直接影响的山体林地区域。
按照不同的主要功能, 将四山生态保护修护工程分为山体防护绿地工程、风景旅游名胜区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森林公园工程。
4.2.2 城市森林系统建设工程
城市森林系统建设工程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防护森林带, 发挥森林的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等功能, 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护和减灾作用。
依据防护功能的不同, 绿色廊道系统主要由江河绿色廊道、铁路森林带、高速公路森林带、城市组团隔离森林带构成。
4.2.3 城市主次干道绿色景观带建设工程
城市主次干道绿色景观带建设工程是指利用重庆主城区的重要城市道路, 根据其在城市景观体系中不同的级别, 合理配置各类植物, 所形成的对提高城市景观品味,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的线型植物景观带。根据组成道路的等级不同, 可分为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滨江路等。
4.2.4 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工程
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工程是指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内, 建设相对集中独立、向公众开放的、经过专业规划设计, 具有一定的活动设施和园林艺术布局, 以供市民休憩游览娱乐为主要功能特色的城市绿地。根据城市公园在城市景观体系及城市开放空间游憩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以及公园服务范围对象, 规划确定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工程为国家重点公园建设工程、市级公园建设工程、区级公园建设工程、社区级公园建设工程、绿化广场建设工程、街头游园建设工程、郊野公园建设工程七个部分。
4.2.5 立体绿化建设工程[3]
在本次规划中立体绿化是指综合利用地形、建筑物、构筑物的陡坡面、垂直面或挑悬的空间增加绿量的一种绿化形式。具体地讲包括屋顶绿化、坡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篱笆与栏杆绿化、柱体桥体绿化 (立交桥、高架路、轻轨等) 、堡坎绿化等形式。
4.2.6 单位绿地建设工程
单位绿地体系指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管界内的绿化用地, 属于城市绿地中的专用绿地, 在城市中分布广, 比重大, 是城市绿化的基础之一。分为对外交通用地配套绿化、公共设施和特殊用地配套绿化以及工业、仓储用地配套绿化。
5 结语
重庆森林城市以“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 通过项目建设抓落实, 全面实现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指标和目标, 全面提升重庆市园林绿化水平, 力争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使城市绿地达到社会效应, 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的最佳组合, 以期为落实重庆“314”总体部署, 构建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园林局.重庆市园林局关于城镇绿化的方案[R].2008.
[2]重庆市园林设计研究院.重庆市都市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7~2020) [R].2007.
[3]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关键词城市森林规划;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211-01
1城市森林规划
科学家根据现代城市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在城区和郊区可以发展块、带状森林,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走进森林。利用城乡结合部纵横交错的河渠、道路和湖塘,建设林带、环带、林荫大道、森林大道,形成绿色走廊和绿色网络,并使之与城区绿地贯通。随着城市林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已把大力发展城市森林作为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并制定了各种城市森林发展规划。
我国城市绿化发展不均,城市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到2010年底,预计我国城市建成区林木绿化率和绿地率分别只有43%和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13m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绿化的立足点,能够全面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根本途径。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成部分,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不但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殖场所,而且能够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城市森林的主要功能不是市场提供木材,而是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因此,城市森林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城市森林规划的理论基础、指导原则,总结国内外城市森林规划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城市森林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
城市森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提供健康安全的生存空间,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功能。城市森林建设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是改善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多元关系,城市森林规划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2.1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森林建设的核心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解决大气污染、热岛效应、水体污染等问题。城市森林以树木的光合作用与土地资源营养承载为条件,以转化和固定太阳能为动力,通过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构成的食物链(网),实现城市自然物流和能流的有机循环。城市森林是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森林的建设,促进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在内的整个自然结构及其生态还原功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2提升城市品位,体现城市森林的文化价值
城市森林在城市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提升城市品位、吸引人才居住、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以其独特的形體美、色彩美、音韵美、结构美,凝结着历史的、现实的各种自然、科学、精神价值,对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了城市的人文内涵。
2.3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城市森林通过提供苗木、花卉等有形产品和制氧、调温、杀菌、滞尘等无形的生态功能产品,成为城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由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共同创造的,其商品价格具有影子价格与市场价格二者并存的特征。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森林建设的积极性,克服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负担、土地流转及资金筹措等困难。
3城市森林规划的原则
3.1生态优先,保证国土生态安全原则
这是城市森林规划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生态系统,城市人居环境在存在着较高的风险:有限自然空间与高强度人类活动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体对有限自然空间的竞争等。城市森林规划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持水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保证国土安全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
3.2美化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森林规划,应根据建成区的功能特点和当地居民的需求,进行树种选择和绿化设计,以创造出优美的人居环境。例如,儿童公园的树种选择,应切合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树木的色彩应欢快艳丽;烈士陵园、公墓的绿化,应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但又不能过于阴森,压抑;医院的绿化,则要把卫生,宁静的气氛充分体现出来;工业区周围树种的选择,则应重点考虑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粉尘的吸收
3.3尊重自然,突出本土特色原则
自然的地形地貌不仅是城市中一个很重要的自然景观,而且起伏的地形地貌有着降低噪音的作用。在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城市森林树种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规划依据,以利于形成稳定、有地区特色的城市森林景观;不仅城市森林的外貌、组成和空间结构应该按自然的模式配置,城市森林在造林、抚育、森林保护等各个管理环节上也应采取自然的模式管理。
3.4城乡一体化,系统优先的原则
城乡一体化,系统优先的原则要求城市森林各子系统之间、城市森林与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森林规划应该从城市整体来考虑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城市森林规划的范围不仅包括城市内部绿地,也包括城市周围的城郊林带,还包括城市外围以森林为主体的林地。
4结束语
我国城市森林规划的理论正处在形成之中,但缺乏系统的总结。城市森林规划,不同于一般的林区规划,也不同于城市园林规划。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有3个:改善环境,保证国土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城市风貌,体现城市森林的文化价值;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对城市森林规划的实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城市森林规划的理论和指导原则,探讨城市森林规划的性质、地位、对象,以及程序、深度和广度,与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构建城市森林规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林业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成果将会对城市森林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郑行希(1974-),男,江西上饶人,上饶市信州区农林水利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林学。
9月21日,板栗树乡党委书记滕召伟主持召开了八斗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傅家旺、分管领导、林业站、乡退休老干部及涉及村老干部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傅教授关于八斗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详细讲解,与会人员就规划设计方案作了交流和发言,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乡党委书记滕召伟在讨论中指出,总体规划设计要紧紧把握“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立足优势、构建特色”这一原则,科学布局园区建筑,限制过度开发,在主干道建设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支线道路采用人工栈道、石阶,全力维护自然风貌,坚决避免建设性破环。依托丰富的八斗山森林公园生态资源,努力打造麻阳县北大门的天然氧吧、文化寿山和休闲福地。
共创国家森林城市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它有非常多的功能,一个是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提高空气湿度,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能量转化的条件,第二,森林可以净化空气,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居民的生活健康,它的好处是数不完的,如果森林和城市可以很完全地融为一体,那么多么令人期待。
想象一下当我们每个清晨醒来,推开窗户,深深地呼吸着饱含着水分的清新空气,映入眼帘的都是苍翠的绿叶,它们在阳光中欢快地跳跃着,随着微风轻轻荡漾 ,小鸟们用它们的短歌演奏出清脆又欢快的歌曲,随着微风吹送过来 的是一缕缕花草树木的清香,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是多么美好啊!
以前,人们对森林合理开发和利用,所以森林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高,因此,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避免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市场和工业所需木材量也大大增加,人们便开始乱砍乱伐,还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毁林开荒,过度放牧,造成森林覆盖率大大降低,在经济进步的同时,已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现在国家倡导创建森林城市,爸爸非常赞同这一政策,他常教导我说:“我们不能播种下一片森林,但我们可以种下一颗绿树;我们不能制止工业污染,但我们可以拾起地上的一块块垃圾,让大地因我而变绿;我们不能直接创造出森林城市,但我们可以用双手,为常见森林城市尽一份微薄之力。受爸爸的影响,今年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去商店里买了一颗树苗,提着水桶、锨镐、肥料
等走向家门前的一块空地上,我和爸爸先用铁锹在地上挖了一个洞,爸爸告诉我,挖得洞的直径要在40-60厘米之间,深度要在30厘米左右,这样有利于树苗成活。然后我小心翼翼的把树苗插进土里,爸爸用土把树苗埋起来,把底土踏平,踏紧,最后,我们还给它浇了水。真累!没想到种一棵树都这么辛苦!但看着自己成功的杰作,我还是很得意的笑了。我和爸爸达成了共识,我们每年假期里,植树节都有种下一棵树,我们相信,在“大手”和“小手”的共同努力下,建成森林城市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南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亮点多仅森林公园就有15个
南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亮点多 仅森林公园就有15个
国庆7天长假怎么过?估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玩法。作为留守南宁的市民以及到南宁旅游的外地游客,在南宁能看什么、玩什么?今日起,本报推出“国庆7天乐——玩转邕城”系列报道,在本报记者的
字里行间,你将领略到南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亮点,将感受到“中国水城”建设的新成就,以及文化场馆、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大型专业市场、市郊休闲旅游景点和旅游美食的独特魅力。另外,如果你是“宅一族”,本报也将向你介绍“宅”的休闲玩法以及“宅”的快乐。
“城在林中建,人在画中行”。都说南宁人好有福气,一年四季生活在绿城中。目前,南宁市已建好和正在新建的一共有15个森林公园,南宁市民和游客有了更多更好的休闲去处。那么,近年来,南宁新添了哪些森林公园?这些森林公园有何特色?给市民和游客带来什么好处?国庆期间,记者到其中的一些森林公园进行一番探访。
儿童公园:年底可向小朋友开放
今年,南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最大亮点是森林公园的建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南宁市一共有15个森林公园,其中包括正在新建的凤岭儿童公园、南宁市体育休闲公园、江南公
园等9个森林公园。
正在建设的凤岭儿童公园位于凤岭片区北侧核心区,北面是月湾路,南面是云景路,与凤岭冲沟相邻,总占地830多亩。这个总投资约亿元的儿童公园于2016年动工建设,预计今年底前可完工。
10月1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凤岭儿童公园进行探访,看到工人正在分别种草和铺砖。尽管还没投入使用,但在记者采访时,看到已有市民冒着细雨前来游玩。
“公园内共规划有生态花园区、童话游乐区、欢乐水世界和管理服务区4个功能分区。”在采访中,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园还设有乡村体验园、神奇童话园、微观科普园、历险之旅和微地形游乐园5个儿童主题乐园及一个大型儿童游乐园,营造有四季果林、丛林花境等各类亲近自然又变幻多样的园林精品景点。
“预计今年底就可以向全市的小朋
友开放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石门森林公园:休闲游玩感受惬意
南宁市石门森林公园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公园。去年,该公园充分利用森林公园现状中的地形地貌、水系、自然植被等有利的景观元素,进行改造,成为了一个集“康体、健身、游憩、休闲”为一体的体验式综合性公园。
10月1日中午12时许,天已放晴。记者刚走进该公园大门口,大老远就听到从樱花谷主题乐园传来非常欢快的音乐声。刚于去年国庆节期间向公众开放的樱花主题乐园占地公顷,总投资约2000万元,有“大摆锤”、“儿童爬火山车”、“历险城”等项目。过了一会,记者走到了樱花谷主题乐园,看到孩子们正在尽情玩爬山车、狂呼等游乐项目,甚至连大人也纷纷参与。
在公园内的登山健身道上,记者看到有一些市民正在登山。在该公园属于休闲类的乐活草坪广场、芳香林静憩区等地方,也有不少游人在悠闲游玩,享
受节日的风景。
体育休闲公园:还未开放已有游客来
提到近年来南宁新建的森林公园,不能不提到南宁体育休闲公园,该公园是我区唯一一个以体育休闲运动为主题的专类公园。
10月1日上午,天已稍微放晴。记者来到南宁市体育休闲公园探访。该公园坐落于东盟国际商务区东南部,公园北起桂花路,南至凤岭南路,西与领事馆区相邻,东靠李宁体育园。公园主干道全线开通,绿化建设全部完成,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建设完毕。目前,正在开展各种“扫尾”工作,预计今年底,该公园可以如期向市民开放。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尽管这公园还没向市民开放,但有些市民已利用国庆假期纷纷在公园外围游玩了。当天,住在金湖广场附近的梁先生带着从外地到南宁度假的表哥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体育休闲公园游玩。
江南公园:占地面积最大值得期待
南宁市今年新建占地最大的公园是哪个公园呢?相信有些市民并不知道,那就是江南公园。
记者了解到,江南公园是南宁市今年新建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园,占地亩,于今年3月份开工,计划明年完工。经估算,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为亿元。
10月1日,记者前往江南公园探访,看到这里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公园位于南宁市江南区中部,由壮锦大道、亭洪路延长线、南糖铁路和白沙大道围合而成。江南公园紧邻南宁市江南区行政中心,北面是规划中的富宁花城住宅小区和壮锦拆迁安置小区,西面是广西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东面是规划金融商业中心。
按照规划,将公园分为入口、景观区、生态防护区、文化娱乐区、观赏游览区,还特别针对附近众多的居民区,开辟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各种活动区。
由于南宁市新建的森林公园就达
(二)8.3 给、排水
8.3.1 森林公园给水工程,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出供给。
8.3.2 森林公园给水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简易管线自流引水,或采用机井给水。8.3.3 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一般以地下水为主。水源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8.3.3.1 供水距离短,并有充足水量;
8.3.3.2 水质良好,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8.3.3.3 给水方便可靠,经济适用;
8.3.3.4 水源地应位于居民区和污染源的上游。
8.3.4 排水工程必须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8.3.5 排水方式,宜采用暗管(渠)排放。
8.3.6 污水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生活、生产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体和洼地。8.3.7 给、排水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选定水源,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等。8.3.8给、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8.4 供 电
8.4.1 森林公园的供电工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和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
8.4.2 森林公园供电容量设计,应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做到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远期发展。8.4.3 供电电源应充分利用国家或地方现有电源。当无现有电源可以利用或利用现有电源不经济合理时,方可考虑自备电源。在水力或风力资源丰富地区,可优先考虑自建小型水力或风力发电站。8.4.4 供电方案应运行可靠,简单灵活,方便维修、技术先进、经济适用。
8.4.5 供电电压应以地区电压等级为准。自建电厂(站)时,必须采用国家标准电压等级。8.4.6 用电负荷计算,一般采用“单位指标法”和“需用系数法”。8.4.7 变(配)电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8.4.7.1 输电距离短,接近符合中心;
8.4.7.2 便于电压质量的提高和线路的引入、引出; 8.4.7.3 地质稳定安全的地区; 8.4.7.4 不受积水或洪水淹没的威胁; 8.4.7.5 不影响临近设施;
8.4.7.6 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公园景观。
8.4.8 用电符合较小而又分散的地区,宜采用独立变电所或杆上变压器。在变电所和变压器的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8.4.9 当电力负荷所引起的电压波动值超过照明或其他用电设施电压质量要求时,应分别设置动力和照明变压器。
8.4.10 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应采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线路应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中心景区和主要景点,尽可能不跨越建筑物或其他设施。高压线路不得穿越动物集中活动区。8.4.11 供电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用电负荷计算,供电等级、电源及供电方式确定,变(配)电所设置,供电线路布设等。
8.4.12 森林公园供电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8.5 供 热
8.5.1 森林公园的供热工程,应贯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省投资、满足需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8.5.2 森林公园的热源选择应首先考虑余热的利用。其供热方式应以区域集中供热为主,一般不采取分散供热的方式。
8.5.3 森林公园以及公共民用建筑的热负荷,一般采用热指标计算。当缺少有关资料时,可根据实地调查或比照类似的企业加以确定。
8.5.4 供热管网的敷设方式,应根据地形、土壤、地下水等各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对于温度不超过120℃的热水采暖管网,应优先选用直埋敷设的方案。8.5.5 森林公园公用与民用建筑采暖热媒,应优先选用高温水或温水。
8.5.6 供热应优先选择热值高、污染小的燃料。集中供热锅炉产生的废渣、废水、烟尘,必须按工业“三废”排放标准进行处理和排放。
8.5.7 供热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热负荷计算,供热方案确定,热平面布置,锅炉房主要参数确定等。8.5.8 森林公园供热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8.6 通 信
8.6.1 通信包括电信和邮政两部分。森林公园的出通信工程,应根据其经营布局、用户数量、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统筹设计,组成完整、统一的通信网络。8.6.2 电信
8.6.2.1 森林公园的电信工程,应以有线为主,有线与无线相结合。8.6.2.2 电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森林公园电信系统必须与外部联网;
(2)电信网点的设置必须便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和保管管理等活动的开展;(3)设备选型应简易方便,功能可靠;(4)设施坚固适用,工程量小,投资少。8.6.3 邮政
8.6.3.1 森林公园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邮政业务。8.6.3.2 邮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邮政网点的设置应方便职工生活,满足游客要求,便于邮递传送;(2)邮政设施宜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3)邮政设施建设工程量小、投资少。
8.6.4 森林公园的通信应利用地方现有通信网络。园址宜根据通信业务量设邮电局(所)或通信中心,各功能分区、景区、景点可设邮筒和分机。
8.6.5 有线通信一般采用光缆或架空明线。临时性和防火通信,可采用无线通信。8.6.6 通信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方案选定,通信方式确定,线路布设、设施设备选型等。8.6.7 森林公园通信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8.7 广播电视
8.7.1 森林公园的有线广播,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游人相对集中的地区。8.7.2 在当地电视覆盖不到或不能满意收看电视广播的地方,可考虑建立电视差转台。8.7.3 森林公园广播、电视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8.8 燃 气
8.8.1 森林公园的燃气工程,应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省投资、满足需要、方便生活、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8.8.2 森林公园的燃气气源,应因地制宜,可选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人工煤气(煤制气、油制气)等。8.8.3 燃气供应方式,可根据实际条件采用管道供气或气瓶供气。
8.8.4 燃气工程设计内容,包括计算用气量,选定方案,确定气源及供气方式,布设管线等。8.8.5 森林公园燃气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城市煤气设计规范》(TJ28-**)的规定。设计文件组成 9.1 一般规定
9.1.1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9.1.2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本规范9.2、9.3、9.4的规定。9.2 设计说明书
9.2.1 森林公园设计说明书,包括总体设计说明书和单项工程设计说明书。9.2.2 总体设计说明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 历史沿革
第四节 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第二章 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第一节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节 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第三章 总体设计依据和原则 第一节 总体设计依据 第二节 总体设计原则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森林公园性质 第二节 森林公园范围 第三节 总体布局
第五章 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第一节 环境容量 第二节 游客规模
第六章 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 第一节 景点设计 第二节 游览线路设计 第七章 植物景观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 第二节 植物景观设计 第八章 保护工程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 第二节 生物资源保护 第三节 景观资源保护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安全、卫生工程 第九章 旅游服务设施设计 第一节 餐饮 第二节 住宿 第三节 娱乐 第四节 购物 第五节 医疗 第六节 导游标志 第十章 基础设施工程设计 第一节 道路交通设计 第二节 给水工程设计 第三节 排水工程设计 第四节 供电工程设计 第五节 供热工程设计 第六节 通信工程设计 第七节 广播电视工程设计 第八节 燃气工程设计 第十一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组织机构 第三节 人员编制
第十二章 投资概算与开发建设顺序 第一节 概算依据 第二节 投资概算 第三节 资金筹措 第四节 开发建设顺序 第十三章 效益评价 第一节 经济效益评价 第二节 生态效益评价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9.3 设计图纸 9.3.1 森林公园现状图
9.3.1.1 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0。
9.3.1.2 主要内容:森林公园境界、地理要素(山脉、水系、居民点、道路交通等)、森林植被类型及景观资源分布、已有景点景物、主要建(构)筑设施及基础设施等。9.3.2 森林公园总体布局图 9.3.2.1 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0。
9.3.2.2 主要内容:森林公园境界及四邻、内部功能分区、景区、景点,主要地理要素、道路、建(构)筑物、居民点等。9.3.3 景区景点设计图
9.3.3.1 比例尺一般为1:1000~1:10000。
9.3.3.2 景区景点设计图,其主要内容:游览区界、景区划分、景点景物平面布置、游览线路组织等。9.3.4 单项工程设计图
9.3.4.1 比例尺一般为1:500~1:10000。
9.3.4.2 主要内容应按有关专业标准、规范、规定执行。9.3.4.3 图种(1)植物景观设计图(2)保护工程设计图(3)道路交通设计图(4)给水工程设计图(5)排水工程设计图(6)供电工程设计图(7)供热工程设计图(8)通信工程设计图(9)广播电视工程设计图(10)燃气工程设计图(11)旅游服务设施工程设计图(12)其他
9.4 附 件
9.4.1 森林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 9.4.2 有关会议纪要和协议文件; 9.4.3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附录A 术语解释 A.0.1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A.0.2 森林旅游资源
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包含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A.0.3 景观资源
指在森林公园范围内,可构成景观并具有观赏、文化、科考价值的一切资源。内含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A.0.4 景物
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价值的客观存在的物体。A.0.5 景素
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并能吸引游人的景物、自然与社会现象或意境。是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A.0.6 景观
指将景点按美学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画面,通过人的感官给予的美的感受。A.0.7 景点
指在一定空间,按照美学观点构成主题鲜明而完整的画面。可以是能够吸引游人的独立景物,也可以是由多个景观要素组成的综合体。A.0.8景区
为便于森林旅游管理和组织游览,根据风景特点与分布状况及使用功能而区划的地域空间。
A.0.9 指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可容纳游客的极限数量。单位为人次。A.0.10 完全游道
环行游道及进口与出口不在同一位置的非环行游道。A.0.11 不完全游道
进口与出口在同一位置的非环行游道。即游客游至终点,必须按原路返回。附录B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 B.1基本情况调查
B.1.1 在收集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单位现有调查材料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对于不足部分,进行补充调查。B.1.2 自然资源调查
B.1.2.1 位置及面积:调查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总面积,所属山系、水系及大地貌区、中地貌范围等。B.1.2.2 地质:调查地质年代及地质形成期,大、中地貌生成形式,区域内特殊地貌及生成原因,古地貌遗址,母岩及对景物生成的影响,母岩对交通、旅游的影响,山体类型,平均坡度及最陡、最缓坡度。B.1.3 社会经济调查
B1.3.1 当地社会经济简况:调查所属市(地)、县(市)和相邻乡(镇)的人口、经营主业、人均收入等情况及其特点。
B.1.3.2 经营状况:调查森林公园(原林场、自然保护区)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固定资产与林木资产、经营内容、年总产值、利润、税收、职工年平均收入等。
B.1.3.3 旅游概况:调查森林旅游已开放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游人结构、人次、时间、季节与消费水平等。
B.1.4 旅游气候资源调查
B.1.4.1 温度:调查年平均气温,旅游季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及其出现的时间,河、湖、海结冰期及冰层厚度,区域内小气候特征,可供疗养和避暑的季节等。
B.1.4.2 光照:调查各季节昼夜时数,光照最长、最短时间出现的日期及热量,常见的自然光学特异现象及出现的时期等。
B.1.4.3 湿度:调查森林公园内不同局部的湿度分布及年湿度最大、最小的月、旬、日等。
B.1.4.4 降水:调查多年平均降水量,各月降水频率(天数)和降水量,暴雨频率及多发月、旬,旱期,水体结冰,降雪情况,霜期及对景观的影响等。
B.1.4.5 风:调查主要风向,年平均风力,五级以上、八级以上大风日数及出现的月、旬频率。B.1.4.6 调查特殊的天气气候现象。调查年均舒适旅游期日数。B.1.5 植物资源调查
B.1.5.1 植被:调查植物种类,区系特点,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以及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B.1.5.2 观赏植物:调查记载种类、分布范围及数量,花期、果期、观赏部位(花、果、叶、根、皮)。B.1.5.3古树名木:调查记载所处位置、生境、树种、年龄、树高、胸径、冠幅、冠形及分布特点,编撰古树名木资源一览表。B.1.6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调查森林公园境内的动物种类、栖息环境、活动规律等。B.1.7 环境质量调查
B.1.7.1 大气质量:监测方法应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监测指标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的规定。
B.1.7.2 地表水:监测方法应按《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监测指标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规定。B.1.8 旅游基础设施调查
B.1.8.1 交通:调查森林公园与周围大、中城市及相邻风景名胜区或森林公园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现状,公园内部交通状况,记载其里程及技术等级。B.1.8.2 通信:调查通信设施种类、拥有量、便捷程度等。
B.1.8.3 供电:调查森林公园内的电源,现有输(变)电线路及供电设备,扩大供电的可能性及电力发展规划等情况。
B.1.8.4 给排水:调查森林公园内的水源、供水设备、扩大供水的可能性及发展规划;调查排水及防洪设施情况等。
B.1.8.5 旅游接待设施:调查现有宾馆、招待所、旅社分布情况,接待能力(高、中、低档床位数)、床位利用率、分档次的效益,饮食及商品零售网点的现状以及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等情况。B.1.9 旅游市场(客源)调查
B.1.9.1 调查森林公园主要客源所在地的有关资料。
B.1.9.2 调查各节、假日到森林公园旅游的人数、组成、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B.1.9.3 调查较长时间在本区内休养、疗养、度假人数,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B.1.9.4 调查宗教朝拜的时间、人数及消费水平。
B.1.9.5 调查港、澳、台、华侨和外国游客来本区的情况及发展前景。B.1.10 障碍因素调查
B.1.10.1 多发性气候灾害:调查暴雨、冰雹、山洪、强风暴、沙暴、尘暴、雪暴等气候灾害出现的季节、月份、频率、强度及对旅游、交通、居住的危害程度;历史上发生的重灾例、频率、灾情及其发生原因等。B.1.10.2 突发性灾害:调查强烈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出现的季节、月份、频率、强度及对旅游、交通、居住的危害程度;历史上发生的重灾例、频率、灾情及其发生原因等。B.1.10.3 其他:调查森林公园及其附近恶性传染病的病源、传播蔓延情况。调查不利于开展森林旅游的地方、民族风俗习惯及其他社会因素。B.2 一般林业调查
B.2.1 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可利用现有的二类调查数据。若二类调查年代已久,可结合景观资源调查,进行森林资源调查;也可利用资料档案重新修订森林资源数据。
B.2.2 林特、林副产品资源调查:可利用现有资料。对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应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B.3 景观资源调查
B.3.1景观资源调查,采用路线调查、典型调查、查阅文献、座谈访问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B.3.2 景观资源外业调查,应以1:5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可利用航空摄象片辅助判读,将景观要素位置或范围调绘在工作底图上。B.3.3 自然景观资源调查 B.3.3.1 森林景观
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林分,调查记载森林景观特征,规模(面积),建群种以及观赏树种外观特点,叶形、叶色、花期、花形、花色、果形、果色、果实等观赏利用价值。B.3.3.2 地貌景观
(1)调查悬崖、陡壁、奇峰、怪石、雪山、溶洞等,记载山名(当地名)、海拔高度、母岩性质、坡度、相对高差、山势走向等。
对特异山(石)景,还应记载奇峰、怪石的位置、体态大小、生成原因、数量、分布特点(群状、零星或孤立景物或广布)。
调查溶(山)洞的入口形状、位置、形成原因、深度、广度、洞内景物等。
调查雪山位置、面积、坡度、海拔高度、常年积雪或季节性积雪(起止日)、积雪厚度等。
(2)对可远眺海、湖、河流、原野、林海、沙漠、日出、日落、云海、雾海等的位置及时间,也应调查记载。
B.3.3.3 水文景观
(1)海湾、湖泊:调查位置、湖泊海拔、形成原因、当地名称、水面涨、落时面积及水深(最深、最浅、一般)、水源、水质及可用性,季节变化,沉积物、水周边、岸水色,形成景观及游憩价值。
(2)河、滩:调查位置、形状、组成物质与滩面环境,滩底岩性及坡度(最大、平均)、坡向、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滩面面积与季节性变化,洪水及枯水期,游憩价值。
(3)瀑布:调查位置、母岩、成因、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水量及厚度(整体,断段),水源及季节变化,景观特点等。
(4)溪流:调查位置、长度、发源地、坡降、所属水系、流量、季节水量变化,水质可否饮用及开发方式与价值。
(5)泉水:调查位置、年流量、水量季节变化、水质(成分,水温)及效用(饮用矿泉,医疗矿泉),可否作一般浴泳温泉和疗养温泉。B.3.3.4 气象景观
调查云、雾、雾凇、雪凇、日出、日落及佛光等气象景观的出现季节,持续时间、形状、观赏位置等。B.3.3.5 特异性
调查景观或景点、景物的知名度。B.3.4 人文景观资源调查 B.3.4.1 名胜古迹
调查古建筑种类、建筑风格及艺术价值,建筑年代,历史及建筑状况,建筑物数量、分布情况及占地面积,有关建筑物的传说、故事及目前吸引游人情况,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等。B.3.4.2 宗教文化
调查宗教种类(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影响范围及历史。B.3.4.3革命纪念地
调查革命纪念地的文献记载、革命活动的文物位置、保护现状。B.3.4.4 民俗风情
调查一切具体固定物象或附着于固定物象的人文景物,作为拟景素。调查当地各族民风民俗。(1)收集现成的神话、传说、故事材料。
(2)调查询问、整理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等。(3)调查历史文化名人的情况。
(4)调查与旅游有关的居民情况,如民族及服饰,村寨建筑风格,传统食品等。(5)调查婚丧嫁娶及各种禁忌礼仪等风俗习惯。B.3.4.5 名人故居
调查历史名人故居位置、保护现状及有关情况。B.3.5 可借景物调查
调查不在森林公园境内,但具备观赏条件,对公园具有影响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记载可借景物的种类、名称、距离、景观价值及在本区域内可能吸引游人的数量等。
关键词:森林城市,山地,生态恢复,城镇化
发展森林城市,在城镇建设中保育和完善森林生态系统,从而健全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已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主导思想。浙江省历史上自然灾害不断,山地环境生态保育和生态恢复问题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旋律。在当前的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浙江不少山地“生态县”开始积极创建“森林城市”。本文就以浙江西部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试图从山地城市的“森林城市”创建理念、总体布局结构和重点建设工程的创新性拓展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山区“森林城市”的创建与规划提供案例的借鉴和参考。
1 基地概况
景宁县位于浙西南边陲,丽水市的东南部,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县土地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景宁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热量资源丰富。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从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境内主要河流有小溪、毛洋港、英川港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9%,在全国首次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中,景宁县位居第五位。景宁县作为浙江省九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决定了森林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2 现状分析
景宁县森林城市的规划范围涉及鹤溪镇、外舍管理区和澄照乡的行政区域范围,面积34847.5公顷,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80.1公顷。
2.1 森林资源
森林城市建设区的林地面积为28172.8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80.8%;非林地面积6674.7公顷,占19.2%。森林面积26180.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2.9%。森林蓄积108.2万立方米,毛竹91625万株。有林地面积26180.7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192.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17.6公顷,无林地292.4公顷,宜林地83.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7.9%。
2.2 绿地资源
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34.96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8.11公顷、生产绿地0.06公顷、附属绿地6.79公顷,绿地率12.48%,绿化覆盖率13.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平方米,与森林城市的标准还有差距。
3 森林城市创建思路与规划目标
3.1 创建思路
按照景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优势,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遵循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全力推进森林生态网络、森林生态保护和森林文化建设,重点通过环城生态景观林、生态廊道、公园绿地和森林村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条件,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实现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2 规划目标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通过实施一系列森林城市建设工程,全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支撑能力强的森林城市,从整体上优化景宁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承载力,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为实现“神奇畲乡、秀美山水、历史名镇、休闲胜地”创造良好条件。重要建设指标见表1。
4 森林城市规划内容与工程实施要点
4.1 规划结构与空间布局
景宁县森林城市建设区划为“一环、三区、三廊、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环:指环绕景宁中心城区打造优良的森林生态大框架,主要是在外围山体现有森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重在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建成城市发展的外围绿色屏障。
三区:指结合景宁县的鹤溪镇、外舍管理区和澄照乡三个中心发展区域,大力推进城区绿化和山地森林的生态景观林营造,提升中心城区的绿化水平,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森林生态环境。
三廊:指沿公路、水系组成的三条城市生态廊道。第一条是龙丽高速、52省道组成的南北向生态廊道;第二条是小溪、滩坑水库和景庆公路组成的小溪生态廊道;第三条是鹤溪生态廊道。三廊共同组成生态廊道网络,把城区、村庄、外围山体等有机联系起来。
多点:指森林村庄、森林公园等城市中心区外围森林生态点,是森林城市建设的外沿,也是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重点。
4.2 重点建设工程规划与实施要点
4.2.1 环城生态景观林的生态保育和景观提升工程
环城生态景观林工程是指在景宁县城周边,包括鹤溪镇、外舍管理区和澄照乡周边第一层山脊线以内营造环城生态景观林。
鹤溪镇周围的山地森林以针叶林为主,其次分别为阔叶林、竹林和经济林,森林整体生态基础较好,但景观效果一般,缺乏季相变化。局部区域如林业总场鹤溪分场和城北村周边的经济林景观较差。外舍管理区森林以幼龄林为主,以针叶林为优势树种的植被占62.7%,森林质量一般,景观效果较差,特别是较多的板栗林使得森林景观呈现杂乱、破碎的特点。澄照乡的山地森林以针叶林、经济林为主,林相较差,景观欠佳。
根据森林植被现状、区位特点和立地条件等因素,对区域内的山地森林进行提升,通过人工造林、补植改造、封山育林和生态经营等措施,逐步实现林种、林相的改造,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景观效果,建成集生态、景观和游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环城生态景观林。
鹤溪区块根据森林景观营造的要求对松林进行适当疏伐,补植各种观花、观叶和观形树种,增加森林季相变化,提升森林景观效果,重点处理好高速公路出入口和寨山公园的森林景观改造。
外舍区块要加强对森林的抚育经营,促进阔叶树幼林的快速生长;对景观较差的板栗林、公墓周边的森林进行改造,补植常绿阔叶树种,提高森林质量;对西汇大桥周围的森林进行封育管护。
澄照区块根据今后发展为工业区的特点,补植抗污降污能力强的树种,营造兼具防护和景观功能的森林。
4.2.2 生态廊道整合与改造工程
景宁县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省道生态廊道、小溪生态廊道和鹤溪生态廊道。高速公路省道生态廊道是指正在建设的云和县至景宁县的高速公路和52省道的生态廊道。高速公路两侧的山地森林以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主,景观效果一般;52省道的道路绿化除了外舍路段外,均已绿化,采用乔灌相结合的模式,绿化水平较高。小溪生态廊道的山地森林以中龄马尾松林和阔叶幼林为主,阔叶林有取代针叶林的趋势。鹤溪是纵贯景宁县城的主要溪流,主要区块的绿化已作为公园绿地进行建设,绿化质量好,景观效果佳。
高速公路省道生态廊道是进入景宁县的主要通道,应营造优美的生态廊道景观,对高速公路两侧的山地森林适当疏伐针叶林,补植景观树种,营造四季变化、多季有花的森林景观。
52省道重点对外舍路段进行绿化,并进一步提高其他路段的绿化景观效果。
小溪生态廊道主要是进行封育改造,疏伐部分针叶林,促进针叶林快速向阔叶林演替,同时对外舍段的边坡采用上挂下爬的方式进行复绿。
鹤溪生态廊道要在已有的绿化基础上,进行北扩和南移,让高质量的绿地覆盖整条鹤溪,打造景宁县的滨水景观带。
4.2.3 公园绿地的节约型建设工程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使得景宁县的建设用地非常紧张,可用于公园绿地建设土地更为紧缺。虽然景宁县经过多方努力,建设了多处公园绿地,但是公园绿地的指标仍相对较低。随着人们对绿化需求的不断提升,现有的公园绿地已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亟须进一步拓展公园绿地空间。
景宁县现有石印山公园、寨山公园、人民公园、人民广场、鹤溪景观带等五处公园绿地,绿地总面积28.1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6.1平方米,与浙江省省级森林城市的评价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结合景宁县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绿化理念,积极探索山区县公园绿地的建设模式,利用县城周边的山地森林,选择区位重要、生态优良、景色优美的山地森林进行公园绿地建设,既能解决建设用地少的难题,又节约建设成本。因此,景宁公园绿地建设要依托寨山和石印山,在原有公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空间,扩大公园范围,完善游赏设施,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公园档次,重点建成寨山城市森林公园。同时,还要扩建鹤溪滨水景观带,新建文化公园、茶山公园、文化中心公园、张村公园等公园绿地,提高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省级森林城市的建设标准。
4.2.4 森林村庄建设工程
森林村庄建设是浙江省森林城市的重要建设指标。景宁县的村庄建设用地相对紧张,房前屋后距离较小,可用于绿化的土地少。近年来,随着对村庄生态环境的逐渐重视,景宁县加大了村庄绿化的建设力度,但由于土地、资金的原因,全县的村庄绿化水平不高,森林城市建设区范围共建成市级以上森林村庄3个,其中省级森林村庄1个、市级森林村庄2个,仅占村庄总量的7%。
基于森林城市创建要求,在本次景宁县森林城市创建规划中确定了13个市级以上森林村庄建设目标。规划的实施需要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结合少数民族村庄环境进行整治与改造工程,大力推进森林村庄建设。在森林村庄建设中,要运用生态学、林学、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优先、体现特色的规划理念以及保护与建设并举的绿化方针,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和公园绿地的建设,完善村庄绿地系统,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生态保障。
5 结语
当前城市化背景下,我国的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撑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建设实践的技术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丽水市景宁县作为浙江山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无论是其森林城市的创建,还是建设工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景宁县森林城市创建与规划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浙江省以及周边地区的山地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学武,王成,丁翠柏.扬州市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0,37(3):38-41.
[2]范义荣,蒋文伟,徐文辉,等.杭州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08,6(4):40-43.
[3]彭镇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997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提出了“济南五年大变样”的要求,给济南的城市绿化创造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济南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园林城市为宗旨的、声势浩大的造绿工程。
奋斗4年后的2001年12月,济南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7.6%、32.15%和7.55平方米,均超出国家规定的基本指标数据,初步形成山、泉、湖、河、城相结合,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花园城市。12月16日,济南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而到2009年年底的时候,济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38.5%、33.3%和11平方米,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济南市也已初步具备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其他条件。
目前济南市有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农田林网化面积、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分别达到270万亩、880万立方米、269万亩和28.9%,初步构建起以山区、平原、水系为主要骨架的林业生态体系。济南市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兼具山、泉、湖、河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林业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城市森林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通过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平原绿化、绿色通道、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济南市已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泉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济南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下种养等现代林业产业,200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建成特色林果基地44处,林业龙头企业44家,林业行业协会、合作社50个,林业产业已成为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济南以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国有林场为依托,积极开展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生态示范教育基地建设,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4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处。以举办全运会和园博会为契机,全力打好防治美国白蛾、森林防火攻坚战役,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以及“绿飘带”等活动,森林是“城市之肺”的观念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认同。
济南的目标是:计划用5至8年时间,全市新增有林地面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丘陵区达到40%以上,平原区达到20%以上。中心城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规划期为8年,分两期建设。即2010到2015年,基本完成城市森林建设目标,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016到2017年,进一步完善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
依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济南市结合实际,重点规划了十大创建工程。
中心城主城区利用公园、单位闲置地、社区隙地和街区空地,以及城市主干道路和环城道路,见缝插绿,植树美化;通过城市立体绿化和立面绿化,增加市区绿化覆盖和绿化面积。通过围村林、村镇绿化和景观节点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和乡村绿化水平。
通过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疏林改造和森林经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泉水涵养补给能力,保障泉水持续喷涌,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防风固沙林、用材林和农田林网建设,形成城区北部防御风沙屏障,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实现林茂粮丰。力争完成重点风沙区治理任务10万亩,新建农田林网60万亩,完善25万亩。
在河流、水库和湖泊周边植树造林,实现绿化、美化,提升环境承载能力,保障水系生态安全。主要包括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林带、河流林带、湖泊林带、水库林带等水系生态绿化任务。创建期间完成水系宜林地绿化22万亩。
在黄河沿岸地区、低洼滞洪区、水库、河道和湖泊周边,建设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恢复和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规划湿地恢复与保护建设项目10个,即平阴玫瑰湖湿地、商河大沙河湿地、济西湿地、天桥鹊山龙湖湿地、章丘白云湖湿地、华山水景园湿地、遥墙莲藕景观园湿地、济阳澄波湖湿地、济南三川湿地和黄河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湿地保护率达到65%。
前几年,济南已对破损山体进行了综合整治。创建期间将加大治理力度,确保完成破损山体治理任务30座,治理面积226万平方米。
完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和铁路绿色通道,提升道路景观效果。按照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铁路优先的原则进行建设,道路绿化率达到80%以上。
依托风景名胜、独特地形地貌、现有林场和规模林区,建设森林公园。依托湿地资源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自然保护区。在创建中,新建森林公园12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处。
建设市级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带动县(市)区林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在高新区规划建设集林业科研、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园1处,规划面积1.1万亩,其中一期工程面积0.3万亩,辐射带动全市林业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干鲜果品、林木种苗花卉、速生丰产林基地,促进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新建林木种苗花卉基地4万亩。
到那时,济南又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南北呼应、东西贯通、点面融合、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体系。森林城市的建设,必将推动济南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如今的济南,已基本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生态园林城市。而2010年1月底,济南又召开了全市林业工作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提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计划用5至8年时间,将济南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通过“一核、两区、三带、四极”的总体布局以及相关行动,建设“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生态宜居”的森林泉城。
The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in evaluating a city’s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Today’s Jinan presents a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broad streets lined with green trees, colorful green squares, beautiful courtyards and districts, scattered greenbelts, spring clusters, and so many beautiful landscapes of mountains and lakes. Jinan has now basically been established into an ecological garden city with rationally distributed greenbelts, varied plants, beautiful landscapes and unique features.
At the end of January 2010, the Jinan Municipal Forestry Conference on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Forestry City was held, during which the subject of “planting trees in the city and surrounding the city with forest” was put forward. It is planned to build Jinan into a National Forest City and a modern capital city that is suitable for living and industry in 5 to 8 years. Through an overall layout of “one core (central city), two zones (ecological function reserve in south and preservation zone against sand storms in north), three belts (round-the-city scenery zone, water system protective belt and road greenbelt), four poles (four built up areas in the county towns of Zhangqiu, Pingyin, Jiyang and Shanghe)”, and other relevant steps, it is planned to build a Forest City of Springs with “forest in the city, city in the forest, and an ecological and livable city”. Therefore, Jinan is now in an era of transition from a garden city to a forest city.
The garden c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which illustrates that the city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quality has reached a certain level,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carrier of “civilized c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constructions in recent years, Jinan has developed into a modern Garden City of Springs with a pleasa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integrating mountains, springs, lakes, rivers and cities.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the green coverage ratio, greening rate per capita and public green space in built up areas of the city will be expected to reach 38.5%, 33.8% and 11 square meters separately. The city will be built into a pleasant city with rationally distributed greenbelts, varied plants, beautiful landscapes, unique features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By pursuing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ty that reflects its long-standing historical cultur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one full of modern atmosphere and suitable for living and establishing business”, the city, with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greening, has been built into an ecological garden city integrating mountains, springs, lakes, rivers and cities.
The National Forest City means forest vegetation should act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ecosystem,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in cit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ach construction index should meet the standard and be certified according to regulated procedure. Currently, there are 14 cities including 6 capital cities: Guiyang, Shenyang, Hangzhou etc. and Weihai of Shandong Province that have been awarded the title of “National Forest City”. Over 30 cities including Wuhan, Zhengzhou, Dalian and Qingdao of Shandong Province, etc., are being established.
【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推荐阅读:
城市空中森林12-20
江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07-23
学校创建森林城市简报10-13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总结09-15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标语09-30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07-28
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09-09
生态森林公园规划设计10-12
森林防火工作规划总结01-18
《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相关知识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