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精选8篇)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篇1

(2013-01-07 21:04:41)转载▼ 标签:

杂谈

着眼学习过程,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摘要: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更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因此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两部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维科学素养的发展。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评价 科学素养

正文:《科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如何在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评价,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四个方面入手,以更有效、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倡导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应由多种人组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参与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1.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每位教师都希望运用恰当的评价,以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过程中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主要是完成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评价。考察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学习观察中有没有新发现;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等。教师的肯定评价能有效激发孩子们持久的兴趣。“老师,我发现了„„”“老师,如果这样做,我想会更好!”“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这样的话语,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了。教师的评价摈除了单一的知识考核,给孩子们的思维与情感松了绑。这些,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更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教师的积极评价,犹如学习的催化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2.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弱,教师特别需要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关注。他们常常不是根据所观察到的事实和所收集到的数据,而是依据他们自己的某种想法来建立一种理论;当通过实验所得到的证据与自己原来的想法相矛盾时,他们经常忽视不一致的证据或以歪曲的方式注意这些证据,通过调整证据以适合他们的“理论”。我们要珍视小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从他们的“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发现他们理解的困难所在。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已有经验与事实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引发其认知冲突,促使起其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学会欣赏自己,评价自己,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反思,了解自我发展情况,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比较自我学习的前后变化,从而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我每次都能准备好老师要求带的东西。”“我虽然好动,但我提的问题总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组里的实验情况都是我记录的。”„„评价,使孩子们看到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评价也使孩子们自己给自己加油。

3.同伴评价。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还很不成熟,他们在生生互评时肯定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为此,教师一是不要给学生定下评价,而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以命令者、管理者的姿态居高临下。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和时间,要懂得适时、适宜地参与到学生的评价中。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姿态、表情等对互评过程进行不断的调控、推进,务必使学生明确互评的中心必须针对学习内容,而不是他人本身。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共同进步:“他的实验设计很好,应该给他五颗星。”“我觉得他每次的课前准备比我充分,应该给他五颗星。”“他在实验时,总是不做,最多给他两颗星。”„„评价的同学头头是道,被评者心服口服。互评,常常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比教师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而且也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增加了同伴间的交往和了解。4.家长评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频道”等阵地或根据教学内容,让家长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我们来造纸》这一内容时,让家长参与对孩子们自制纸评价。“废纸还能造纸,是我儿子的实践让我相信了这一点。”“孩子,虽然你在语文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但我知道你的手是很巧的。”“不错,下一次如有类似的活动,我们一起做。”„„家长的评价,不仅给了孩子们以鼓励,对教师也是个重大鼓舞,让家长参与评价,也是对科学课的一次自我宣传。这样的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孩子成功的喜悦与兴奋,对于提高家长的科学素养也大有裨益。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是指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科学的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实验:平时的分组实验是科学学习最主要的载体,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及时评价学生的一些突出表现。

2.制作:科学教学中有很多专门的制作活动,如制作雨量器、制作油菜花标本、布标本、纸标本等,这些活动最适合发现一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生,同时也可能是基础知识较薄弱的(传统的差生)学生的强项与重树信心的转折点。3.家庭小实验:科学教学中经常有许多小实验是需要学生回家动手并长期观察的,例如种子的萌发、种植物(油菜或太阳花等),这也是我们在评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科技活动(读书活动、金点子评选、小论文、小发明、野外考察等),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表现最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他们的表现,把它纳入评价中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评价内容的全面,让每一个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在制作航模、风筝、船模、车模、动植物标本、种植花卉、撰写科技小论文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感到自身力量的存在,从而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比如:有的同学在记忆、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一般,可他们擅长制作,当他们的作品被展示、获奖后,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信心倍增,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由此不断提高。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新课程的评价应当打破那种单一的、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更多地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应当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除传统的评价方式外,应尝试使用多种评价方式。1.课堂中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在学生心目中,一句肯定的话语,一种会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都会让我们的学生增长成功的自信。但在科学课堂中,光靠教师的评价有时太单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及家长都要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通过互评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2.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有些素质,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需要教师平时仔细观察记录,才能给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有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才能进行评价。我的做法是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着重观察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期末进行常规实验能力、实证意识、探究方法等的综合考查评价。3.笔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评介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科学课堂上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有些看法、有些创意无法用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动手操作恰恰可以弥补笔试的缺陷。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评价可采用教师口头激励的方式进行,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科学探究的评价就是要建立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评价时机全程化”的提出基于两个理念,一是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二是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评价时机全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是科学课的新教学目标内容所决定的,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1.前置性评价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2)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3)评价是否反映了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或不足?(4)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等等。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注意平时积累的形成性评价的相关内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得轰轰烈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惑,总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新课程的学生评价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还要探索复合、多样、立体的教法与学法,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孩子的需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科学素养。【参考资料】

1、《新基础教育》 叶澜主编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3、《科学课》2006年第4、7、10期

4、朱逢田。《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实验操作也要规范化》。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0 引言

在科学思潮的影响下 , 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 , 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 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并在上世纪中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有效教学理念,认为有效体育教学即是相对有效地达到既定教学效果的教学,以教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为基础,激发与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结合德尔非法 , 层次分析法建立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更好的指导体育教学的开展。

1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

1.1 有效体育教学强调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

有效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强调教学结果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控制 , 要求教师能够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涉及学生体能、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体育知识等方方面面,并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知识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积极的处世态度,既包括了学生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提升,有包括学生健康心理、积极情感及态度的形成,最终使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五大目标得到全面发展。

1.2 有效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宗旨

有效体育教学理念中包含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其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主。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体能、技能、身体素质等基础,一切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为宗旨,以达到学生会学、乐学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社会适应、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与进步。

2 有效指标体系的确立

本研究以一个单元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具体考察对象,运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式,综合学校体育理论专家、一线体育教师等意见 , 探讨了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最终的统计结果,运用专家打分法进行分析,运用德尔菲法确立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具体确定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 :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确立的四个基本步骤为初步指标体系模型的提出、第一轮专家调查修正模型、第二轮专家调查修正模型、确定最终指标体系模型。

第一步 , 结合体育教学实践 , 根据已有的教学理论 , 得出指标体系的初步模型 , 包括4个一级指标 , 14个二级指标 ,44个三级指标。

第二步 , 向处于教学一线的骨干体育教师、体育界权威专家学者进行首轮专家问卷调查。其中 , 向体育界权威专家学者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22份 , 有效问卷21份,回收率为88%,有效率为84% ;共向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发放问卷30份,共收回23份,有效问卷共22份,回收率为76%,有效率为73%。由问卷统计结果可知 , 教师和专家对初步模型高度认可。

第三步 , 在通过上述调查后,还需要指标体系进行第二轮的修正,并将各级的评价指标做成问卷的方式,分成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五个等级,并分别用5、4、3、2、1的分值进行表示 , 展开第二轮专家调查 , 以便筛选指标。筛选指标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专家的评价结果取得一致性检验 , 即p<0.01或p<0.05;二是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0.25; 三是所选指标的平均得分不得小于3.5分。运用EXCEL表格工具及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 ,用A、B、C分别表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得出各级指标统计分析参数及其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如表1、表2所示。

通过上述的表1和表2的统计显示,上述的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符合要求,不同层级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5、0.903、0.478, 且p<0.01, 说明专家较为认为各级指标评价。

第四步 , 构建有效的综合教学指标体系。本文通过采用AHP层次分析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的计算,其主要的步骤为首先建立其评价的模型 ;其次对同一层的各个元素进行两两之间的标记哦,并在比较的方式上和上层次的重要性进行比较,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判断矩阵 ;再次则是对上述的指标体系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从而分析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

3 结论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优化评价体系;提高;英语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22-01

一、问题的提出

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准备材料、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但是,结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课堂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

在探究活动中,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参与,然而常有许多学生不按照要求和规程进行操作,也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有时候, 组内的个别学生承担了小组探究的全部任务,成了小组的主角, 部分学生在小组中只是一个旁观者。当让学生在全班用英语汇报反馈时情况是可想而知的。

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 不难看出课堂设计的肤浅与浮躁,这较高的投入却换来的是较低的教学效率。为此,我从去年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设计精练有效的教学过程,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的提高,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一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关注学生情感,为有效课堂奠基。育人为本,爱心是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和责任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有了爱心、责任心,便会一切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因此,我从课外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做学生的贴心人。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歌曲、游戏、谜语、故事、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吸引学生注意,调控学生情绪,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敢说、乐说、爱说,让他们从情感上对学习英语不再产生恐惧感,在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精练教学过程,为有效课堂铺路。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精练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1)引入导学案——“助”课堂。借以学校开展“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构建实效课堂行动研究”课题为契机,我对课前预习和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进行了实践研究。因为课时的缺少,语言环境的欠缺,课后辅导较难,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课前预习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这种情况,我试图始从课前预习入手。开始的时候我会在黑板上写上“预习……课……部分”作为预习作业,可在后来的课堂反馈中发现学生的反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原来预习没有达到效果的根本责任就是在于教师没有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于是,“导学案”就应运而生了。课前我根据新授知识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精心设计预习任务、细化预习内容,编成“导学案”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课前了解本堂课教师将要讲授的知识以及相关的课外知识。

(2)优化课堂结构——“活”课堂

①优化教材。每位教师在进行一个新的单元教学前,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头脑中提出一些问题: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语言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如何?不同的老师具体关注的问题可能有所不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材内容。

②优化活动。从刚踏上小学英语教育到现在,我一直采用活动教学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利用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英语的欲望,那么他们就会以各种方式学习英语,课堂实效自然就不言而喻了。然而过多追求“量”忽视“质”, 缺乏对活动内容“少而精”的提炼, 简单地把各种游戏堆砌在课堂上,只停留于表面形式上,最终只会分散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注意。

3、构建评价体系,为有效课堂助推。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发展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等为主要依据。针对新课展示、复习巩固等不同内容,对学生的分层和评价也不一样,要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有以整体为单位的,小组为单位的,伙伴为单位的,也有以个人为单位的。以下我就伙伴制评价进行列举说明:在教学中我开展了“手拉手”师徒结对活动,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一位学困生。在一堂课或某单元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价。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篇4

在当今的发展环境下,质量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关注热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不少的专家学者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价进行了研究。本文也以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为研究对象,简要概述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概念,并探究了主要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

一、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概述

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明确指出组织应按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所谓的有效性就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从广义上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包括组织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咨询工作的有效性和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往往用组织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为组织的经营业绩带来成效来衡量。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则主要指认证机构依据有关认可规则和标准管理和实施认证审核工作的有效性,其实质是这些机构自身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首先表现在认证机构能够对受审核组织的管理体系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的判断,能够确保被注册的管理体系符合有关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并具有适宜性。咨询工作的有效性是指咨询机构依据有关的标准和规定,科学地向组织提供有关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议以及员工培训的有效性。认证证书的有效性是指获证企业持有的认证证书能否被国内外客户所承认和接受,产品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并在贸易活动中发挥作用。从狭义上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是指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所建立和运作的质量体系稳定、持续地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是否能为组织的经营业绩带来成效。

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理论

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的企业在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以后会遇到不适应和不完善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它的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的、定期的评价。组织进行质量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主要目的是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不完善或不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改进和提高组织的能力和经营业绩,增强满足顾客满意的能力。在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评价原则

第一,以顾客为中心。顾客就是上帝,这是所有服务行业中坚持的第一原则,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评价从根本上就是顾客的质量评价。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好处最终都是要服务于客户的,客户的满意程度是进行质量评价的总体准则。组织必须考虑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和特点,以及顾客所能接触的所有的管理模式。这些特性和模式将向顾客传播组织的价值观,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偏好以及忠诚度等。以顾客为中心就是要理解当前顾客和未来顾客的期望和要求,尽可能多的减少产品的缺陷和缺点。另外,当发生产品缺陷时,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恢复客户对组织产品的信心。以顾客为中心的组织不仅向顾客提供满足其基本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特性,还要提供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特性。

第二,以评价过程为核心,实现过程增值。过程方法应力求实现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状态,使组织获得可观的收益,这主要表现在产品、业绩、有效性、效率和成本等方面。另外,过程方法还应该通过过程前后的发展来凝聚焦点,即顾客的喜好。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和运用过程方法。

(二)约束条件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性评价的时候,需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即所谓的约束条件,其也是指多方面的考虑进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价的约束条件大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效性。时效性是指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可能一蹬而就,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稳定发展期。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一个企业或者某个组织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时,其得到的结果就会带有时效性的特点,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在一个比较完整的周期内发展建立。

第二,适用性。不同的企业或者不同的组织往往具有不同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很难建立一个适用于各种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体系。从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上讲,我国的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业制度,各种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包括合资企业、合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拥有不同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因此,很难建立起一个统一标准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第三,综合性。企业组织在实际的经营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很难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经营业绩从整体业绩中分离出来,进行量化分析。这就需要在评价时,预先设定一些假设条件,如假设其他管理模式运行有效等。组织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表明其具有质量保证能力,有助于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但组织其它方面存在问题所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差甚至濒临破产的后果,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无关。

第四,主观性。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是由评价者根据一些特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的,这就难免会使得评价结果中参杂进个人的情感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评价者的背景和偏好,评价者对组织实施的各种方法的理解以及评价者对组织持续改进等质量管理哲学的理解程度的不同,都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

三、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与开发的评价方法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最常用的还是评分法。本文以评分法为例,简要介绍其原理与流程。

所谓的评分法是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分配权值,评审人员根据已有的评价标准,对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给出相应的分值。评分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有效性评价方法,其好处在于易于理解,易于操作,缺点则是不能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的分析。

评分法在实行时要采用一定的实施方法,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方法、实施和结果。“方法”是组织为满足标准要求所采用的管理途径或方式。对于“方法”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方法的适宜性、实用性以及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等几个因素的影响;评价“实施”时则要充分考虑既定的“方法”能否真正的切合实际的去执行;“结果”即是“方法”通过“实施”过程得到的绩效,评价“结果”往往是评分法最重要的一环,要考察到企业的业绩是否有所提高、业绩改进的比率和幅度、结果的测量与重要顾客、市场、过程及执行计划要求和组织确定的目标的关联程度。

利用评分法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应该特别注意评价的实施阶段。评价实施的过程是否合理合规决定了整个评价结果的好坏,因此,评价实施的过程应该进行充分的策划和执行。首先,在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性评价之前,应对评价过程进行策划,在组织安排、时间安排、人员的职责等进行规划。另外,负责评价的管理者应综合评审员的评价结果,起草评价报告,报告中应分析得分较低的指标,找出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作为过程的输入,以期实现持续的改进,并定期监督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四、结束语

271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篇5

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的实施,高效学习小组的创建是核心,和谐的班级管理是后盾,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热情的保证和催化剂。

一、班级管理(一)指导思想: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把研究权和评价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育创新的主体,促进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让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协调发展。

(二)要求:.和谐管理,和谐发展,打造家庭式的亲情关系。2.转变管理思想,重视学生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打造。3.重视学生自主管理,思路明确,大胆把管理权交给学生。4.打造一种公平民主、团结奋进、永不服输的班级文化,用文化引领班级前进的方向。.落实值日班长、值周班长制度。

6.搞好值日班长的每日赠言,并精选点评,每周评选一次最佳每日赠言。

7.建立值日班长记录本,搞好每天的总结点评。

8.建立值周班长记录本,搞好每周总结,开好每周主题班会。9.落实值日校长制度,提高校园自主管理水平。10.落实值日舍长、值日厅长制度,提高宿舍管理水平。

11.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建立宿舍公约,加强同宿舍人员感情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

12.建立班级公约,用班规规范同学们的行为,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13.组织好集体给学生过生日。14.充分利用好书架,把书籍摆放整齐。

(三)班级自主管理的三驾马车:

1、班级行政管理小组

(1)组建行政管理团队: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值周班长和两天的值日班长研究班级工作;值日班长总结当天班级情况)。(2)实行班务承包制——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2、高效学习小组

(1)实行 aabbcc组内分层学习模式。(2)设立小组行政组长。

(3)人人都是学科分组长(成员分担,团队合作)。

3、学科高效学习研究小组(1)实行学科班长制。

(2)每个高效学习小组均有一人进入高效学习科研小组(负责日常搜集学习建议)。

(3)每周定期组织召开由任课教师参加的学科研究会。

二、评价机制

昌乐二中的评价机制源自于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升级机制,主要是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晋级的喜悦,从而保持不断进取的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晋级的喜悦,昌乐二中的采取的方式叫做“阳光晋级”。“阳光乐园”积分晋级办法 第一部分 评价标准

(一)导学案(老师评价)

1、具体评价方式方法及标准由各科老师自主决定,学生的导学案分为abc三个档次,分别兑换不同的分数,a等:5分,b等:3分,c等:1分,得分即为学生个人导学案得分

2、小组导学案情况,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计入小组课堂表现总分(最高5分)。

(二)自主测试(老师评价)

1、小组排名

小组平均分排名,按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积分,评价办法为:第一名:4分;二至五名:3分;六至八名:2分;第九名:1分。

2、优秀个人

各科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分别给学生积分:100%——7分;95%~100%——6分;90%~95%——5分;85%~90%——4分;80%~85%——3分;75%~80%——2分;70%~75% ——1分;达不到70%不得分。说明:此项只用于个人积分。

3、进步个人

按照进步的幅度不同给个人和小组加入相应的分数:大体分为

10分以上,6——9分,3——5分;(1)进步10名以上,个人加2分,(2)进步6——9名,个人加1分,(3)进步3——5名,个人加0.5分(4)特别奖

各科待优生进步明显的,个人加1分。

(三)课前检查

1、形式:老师抽查 学生互查

2、方式方法和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由科任老师决定,最高记5分,计入课堂表现总分

3、学生个人的课前检查分数按照分数高低分为三个档次:(1)六人小组:前两名为a等,3——5名为b等,第6名为c等(2)八人小组:前两名为a等,3——6名为b等,第7、8名为c等

(3)此项有各小组长负责记录并评价。

(四)课堂表现

(1)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有各任课老师执行

点评、展示、提问等小组最高分记5分。违纪、出错等小组相应减分,最低记-5分

(2)个人积分由各组组长负责记录排名并根据档次赋予相应的分数

(3)六人小组:前两名为a等,3——5名为b等,第6名为c

八人小组:前两名为a等,3——6名为b等,第7、8名为c等

(4)课堂临近结束时,必须有班内各小组的排名,各小组的具体得分可不计,但排名一定要有

(5)按照排名将其分为abc三个档次,按照档次不同,分别兑换得6分、4分、2分,计入小组以及个人评价

(6)课堂表现小组得分分等依据:

前三名为a等,4——7名为b等,第8、9名为c等(课堂表现包括:导学案 课前检查 展示点评 质疑拓展等项目)

(五)活动

1、包括四个方面:常规、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基础素养评价,主要有班主任及值周班长负责,基础分为20分,最高可得30分,最低10分,严重违纪者此项评价为零分

2、基础分为20分,有学生参加活动并获得奖励,可得相应分数,最高30分,特别优秀者可以突破最高分

【一】常规(个人与小组)

1、每周一评价,一周内无任何违纪情况发生即可得20分

2、表现特别好的可以酌情给予一定分数以示奖励

3、违纪处理

①违犯校园纪律按照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扣分,②常规评价以政教处提供的结果为依据,由值日班长负责记录 ③严重违纪者,个人常规分数清零

【二】活动以及比赛(此项与以下评价办法仅供参考)

1、年级活动

(1)每参加一次,个人积0.5分

(2)根据获奖情况不同,奖励相应分数:获得一等奖,个人加3分,小组加2分;获得二等奖个人加2分,小组加1分;获得三等奖,个人加1分,小组加0.5分

2、校级活动

(1)每参加一次,个人积1分

(2)根据获奖不同,积分不同:获得一等奖,个人加分4分,小组加3分;获得二等奖,个人加3分,小组加2分;获得三等奖,个人加2分,小组加1分

3、县市级活动

(1)每参加一次,个人积2分

(2)获奖等级积分:一等奖,个人加8分,小组加4分;二等奖,个人加6分,小组加3分;三等奖,个人加4分,小组加2分

4、省级国家级活动

(1)每参加省级活动与比赛一次,个人积3分,国家级活动一次加6分

(2)省级活动获奖情况:一等奖,个人加10分,小组加5分;二等奖,个人加8分,小组加4分;三等奖,个人加6分,小组加3分(3)国家级活动获奖情况:一等奖,个人加20分,小组加10分;二等奖,个人加16分,小组加8分;三等奖,个人加10分,小组加

5分

【三】实践活动

此实践活动指年级或者学校统一组织的校外实践活动,采用加减分制度

(1)纯属个人原因出现违纪、事故或者意外的,依情节轻重扣除个人和小组适当分数,标准有年级协商制定

(2)小组内同时有两人或者以上同学出现违纪、事故或者意外的,扣分将加倍

(3)非个人原因除外

【四】基础素养评价:其积分有年级学校协商决定。第二部分 积分及晋级办法

(一)积分办法

1、每周一评价,个人与小组同时评价,根据积分不同,划分不同等级

2、成绩计算方法:学习X70% + 活动X30% = 总分

(二)晋级办法 【一】个人晋级办法

1、将等级分为六级,依次为b3、b2、b1、a3、a2、a1

2、学期初,所有学生等级均为0,按照个人积分的不同,依次升级,达到升级所需的分数,即可升到相应的等级,如升到b3级,个人需积分100分,当个人积分达到100分时,自动升为b3级;升到b2级,需要200分,当个人积分达到300分时,可升为b2级。依次升级,最高等级为a1级,升到最高级别,将享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由年级提供胸牌,每升一级将获得不同样式的胸牌,具体方式由年级学校协商决定

4、升第一级,由本班班长负责发放胸牌; 升第二级,有班主任负责发放胸牌; 升第三级,有年级主任发放胸牌; 升第四级,有政教主任发放胸牌; 升第五级,有学校校长发放胸牌; 【二】小组晋级办法

1、将等级分为36级

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建议 篇6

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突出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学改革的特殊功能,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无效或低效的现状.本文对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提出一些建议。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1.指向学校教学管理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本要求。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在正确的教育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和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各方面评价,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的长效机制,为学校提供更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手段。

2.指向师生共同发展

通过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课堂有效教学,努力遵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有利于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通过反思提升教学品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引导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正确的导向。

2.过程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经历与体验.关注学生在这些经历中的个性化表现;评价的结果通过各种形式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3.有效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在最大程度上追求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标准要突出:在时空上体现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在成果上体现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收获;在关系上体现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

4.发展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将核心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发展上,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检查教学是否使学生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要促使学生在“三维目标”领域的充分发展,包括学生认知与人格的发展、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师教学效能的有效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评价的指标要素 1. 课堂环境

有效教学要求课堂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支持性,要重视课堂的常规和程序、具体环境的安排、学生行为规范和要求的制定,以及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的营造。(1)精心布置环境。课堂的桌椅排放和教学设备安置要体现学习的方便性和有利于物品资源的利用,设计和布置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堂场景。

(2)营造学习氛围。要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亲切、和蔼、友善地面对学生,建立师生间、生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注意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选择畅所欲言、充分表现和张扬个性、体验成功;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质疑,允许学生冒险、犯错误,不会因错误而受到责骂或讥讽。

2.目标设定

有效教学要求以设计适切的目标为落脚点,提倡以目标为导向展开教学,坚持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分层、具体、可观察、可测。

(1)明晰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清学年、单元、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加以陈述。

(2)融合三维目标。

要以落实显性目标。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夯实基础,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

知识形成过程和有效学习方法运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

(3)优化教学目标。要体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学目标设定学生要参与;教学目标要有挑战性;教学目标要有生成性;教学目标要问题化。

3.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要求在围绕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进行教学内容的定位,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建立不同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

(1)内容适合目标。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材料,保证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落实有利于达成目标的主要内容。

(2)内化教学内容。要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力求把“课标”信息、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要回顾先前教学内容的实践经验,进行选择借鉴。

(3)定位教学要点。要找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合作的讨论点等。

(4)拓展教材资源。要坚持“用教材教”,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材资源,并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线索,延伸、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4.教学过程

有效教学要求关注与课堂教学发生关联的全过程.通过优化学生参与、科学组织、启发引领、动态生成、精致讲练、即时评价等教学过程,有效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发展过程、知识应用过程、认知和情感态度形成过程。

(1)学生参与过程。要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自觉度。

(2)科学组织过程。要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组织管理要有利于提供学生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适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使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3)启发引领过程。不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而是通过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过程、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等活动,启发、引领学生向结论靠近;强调学生要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最终获得“结论”。

(4)动态生成过程。要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可在生成中调适。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5)精致讲练过程。要在精讲中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要在精练中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致讲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6)即时评价过程。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评价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尤其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5.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要求重视策略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策略,逐渐形成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并力求形成“五变”:一变“在听中学”为“在„做‟或„玩‟中学”;二变“被动地学”为“主动而自主地学”;三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结合地学”;四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变“只向书本学”为“在多情境、多媒体的体验中学”,追求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学习方式。

(1)指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在参与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如让学生先识后记,学会组块;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会精加工;教学生如何把知识组织起来,学会构建图式等。

(2)组织合作学习。要激发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有效设计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引导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

(3)鼓励探究学习。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元认知;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让学生敢于提问与猜想,让思维求变、求异、求新,支持并指导学生在创新思维中学习。

6.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要求真正落实“以学论教”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看学生能否学得轻松、自如;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看学生是否学会、会学,追求四种状态的和谐统一。

(1)交往情绪良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与学,平等交流、互动合作有效。注意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以提升,能把教材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交融,形成教学活动的动力,课堂充满快乐体验。

(2)学生思维激活。善于创设思维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状态,对学生认知形成积极正面的干预,注重从质量的角度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要求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运用学习材料,学会反思,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作出解答,并巧妙的点拨、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3)学习目标达成。通过课堂听学生答问,查学生练习,看学生操作等途径,获取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程度和判定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收获和提高;认知、过程、体验的目标达成率高,教学相长,共促发展。

四、评价的主要策略

1.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有效教学评价在突出教师自评的同时,重视和发挥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作用,从而使教师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被评价者、评价者与评价细则设计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或探究活动.评价细则的设计者应当广泛听取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意见,不断规范教学评价工作,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应形成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以真正实现有效地对教师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的目的。

2.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有效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结果的单一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评价不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应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整合,使之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课标、备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判,还应评价教师的课后总结,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同时,也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评价,从教法的总体构想、学法指导的渗透、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教学组织调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3.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有效教学评价既要看到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即对评价对象的表现作出数量上的描述和判断.具有具体、区分度好的特点,又要看到定量评价的缺陷和不足,过于量化的评价,会忽视隐藏于教学内部的规律性。如教学活动十分复杂,且有模糊性,存在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因此,对复杂的课堂教学现象适当进行定性分析,比单纯的定量描述更能恰当反映实际情况。定性评价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来进行.在每一问题下,可设立若干小问题,这里的问题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评价中可以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也可以根据课堂变化情况记录和分析标准之外出现的问题.这样作出的评价会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4.选择多元方法的结合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篇7

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 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设计有效性的根本判断标准是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是否能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主要体现为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对财务报告目标而言, 所设计的相关内部控制是否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 是判断其设计是否有效的标准;对于合规目标而言, 所设计的相关内部控制是否能够保证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 是判断其设计是否有效的标准;对于资产安全目标而言, 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合理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对于战略、经营目标而言, 由于其实现还受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的影响, 因而判断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有效的标准, 是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合理保证的董事会和经理层及时了解这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现程度、从而调整目标和改进控制措施。而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 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需要强调的是, 即使同时满足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标准的内部控制, 也可能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而不能提供绝对保证。由此, 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界定, 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 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二、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有两个不同角度, 一是从内部控制要素来评价, 即内部控制健全性;一是从内部控制目标来评价, 即内部控制的效果。

按照内部控制要素来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是基于提供给企业管理者的自我评估模型需要, 是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其内部监督五个方面来构建的指标体系, 然后根据内部控制工作的特点, 采用定量或者定性评价方法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按照内部控制目标来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是以监管部门或外部非营利性机构为评价主体, 从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 即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来构建指标体系, 坚持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其中, 定量指标主要是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 可以增强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定性指标则结合评价的目标有针对性的选取。

两种评价方法比较, 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五条中明确地规定了企业董事会在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时, 要围绕着内部控制要素进行, 即按照内部控制要素进行评价的主体必须是企业自身或者是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然而, 在我国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主体大都是以监管部门或者是外部非盈利性机构的模式下, 则监管部门或者是外部非盈利性机构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应该是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量化评价。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在理论研究方面, 学者判断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即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有德尔菲法、文字描述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然而, 也有部分学者借助数学模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定量方法研究。在定量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时, 一般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基于内部控制要素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度量, 即内控健全。二是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度量, 即实施效果。

基于内部控制要素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度量, 将各内控要素进行层层分解, 即可得到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 (目标层) 、二级指标 (准则层) 和三级指标 (具体因素层) , 就构建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整体框架。目标层是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准则层是内部控制五要素, 即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活动。具体因素层一般是由专家评价法确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较大的因素。而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 最为常见的是利用专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 从而获取各指标权重。

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度量, 着眼于内部控制经营、合规、报告、战略和资产安全五大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衡量, 并将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作为评价偏差,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补充与修订。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基本指数可分为内部控制目标指数和各目标指数下的变量。内部控制目标指数包括经营指数变量 (投资资本回报率变量和净利润率变量) 、合规指数变量 (违法违规变量和诉讼事项变量) 、报告指数变量 (审计意见变量和财务重述变量) 、战略指数变量 (市场占有率变量和风险系数变量) 和资产安全指数变量 (资产保值增值变量)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所做的研究, 利用无量纲化将各指数变量标准化, 可使各变量之间有可比性, 并采用算数平均法确定各变量权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7

建立客观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辍学率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教师队伍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大批学生辍学,这一现象已经在广大农村司空见惯。由国家民政部主办的《中国社会报》曾报道: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但是在初三中考时,参加考试的只剩下4000多人,3年里流失6000多人。威县贺营中学目前在校学生共400多人,其中初一学生200多人,初三只有50人。该学校负责人说,这样的班级人数结构是很正常的,初一入学一般可以编3个班,到初三只剩下半个班,大部分学生在初二就辍学了。据了解,该学校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只有24名,3年总辍学率达90%……

笔者长期在偏远的中西部山西省繁峙县集义庄乡一个乡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周边学校学生辍学情况都比较严重。全乡镇21所学校,总计适龄学生1300多名,目前在校学生总数不到400人,总流失率达70%。

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大批学生辍学?笔者根据教学实际,调查周边学校学生情况,从现象入手,深入研究了农村学生辍学背后的教育真相。结果表明,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小学免试进入初中”改革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又缺乏客观、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使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简单化”、能力弱化、结构严重失衡,直接导致了大批农村学生辍学。

农村教育的突破,必须建立客观、必要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大批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局面。

一、建立客观有效的农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着眼全球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效率标准是知识的生产率,即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知识有用的程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转化能力是关键。我们传统的教育评价,侧重学生对设计好的问题寻找统一模式化的答案为主,其实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重要。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和勇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学生认知知识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评价体系可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实践考查中,预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确定的情景中,完成某项工作。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与实践融为一体。学生考查最后要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用基础理论知识将自己完成工作的问题假设、分析原理、解决方案及具体过程,阐述准确完整,以供考查者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考查重点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推陈出新、远大抱负、强烈责任感、百折不挠的斗志、不怕困难的精神为主。任务只是考查的一个特殊载体。

評价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教师的教育方向、工作重点,有效地引导了教学模式,激活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实现教师从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建立客观有效的农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我们在关注世界发展的同时,要致力发展中国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也是世界的文化精髓。只有扎根民族特色,不断创新,我们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立客观有效的农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适应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世界经济和知识管理专家达尔·尼夫(Daie Neef)指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高技能、高技术和服务为基础的增长。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经济发达国家中低技能、蓝领职位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国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支柱之一的农业,也必须转向高技能、高技术、低能耗的发展方向。农村教育必须培养适应农业发展的人才。

农村发展区别于城市的显著特点是“土地的经济效益”,农村教育要振兴、在教育竞争中获胜,必须要利用自己的教育优势,开展“掌握农村知识,提高土地效益”的示范性教育。这种“示范性”教育是新技术、高效益取代传统落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示范活动。农科教三位一体,首先培训一批农村教师成为拥有“农业专业知识技能”资格的复合型人才;然后根据本地农业实际,制定“土地经济效益提高”的实践计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知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的农业专家。通过学习活动,学生一方面发现自己学习的知识就蕴涵在生产实践中,了解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掌握一些高科技含量的农业专业生产技能,使自己成为“知识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有效传播者。

建立客观有效的农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完成以下工作:1.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增加一年学前义务教育,保证入学学生的质量。2.完善学籍卡制度。对于农村学生,学习成绩差、有意愿“通过继续努力学习提高成绩”者,提供必要的服务。

上一篇:党建室布置下一篇:共建绿色美丽的校园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