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的概念(精选10篇)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事不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同社会中其他成员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发展的。
医院药学事业的整个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药学科是医院重要的业务技术部门,医和药是不可侵害的,所有的医院工作人员统称为医务人员,其中包括药学人员、攻务人员应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称为医德,在此基础上,根据药学事业特点,对药学人员提出一些特殊的道德要求便可称为药德。
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调节医药人员与病人,医药人员之间以及医药人员对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总和,它对提高治疗、护理质量,改进医院管理,发展医学、医学培养人才都有积极的影响。医药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形成了关心与爱护病人的道德昼、道德观念,承担了救死扶伤的社会义务。医药道德并不是脱离社会一般公德和阶级道德而独立存在的,它也是一般社会公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表现,在我国当今社会条件下,医药道德是社会公德在医药工作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药德意识和药德行为。药德意识是药德的主观方面的体体现。它包括观念态度、情感、信念和原则等;药德行为是在药德意识支配下行为人的客观表现,是药德评价的客观依据。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1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作为一种标准, 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尺度, 是度量或衡量某种事情的参照物。《辞海》给出了两种解释:
(1) 衡量事物的准则:技术~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2) 本身合于准则, 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音ㄧ~时。
从准则角度讲, 准则、原则、标准, 应当是评判某种事物是善或恶的参照体系 (符合社会一般认知) , 这个体系本身, 受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制约。这个体系, 应当明确“善”或“善的”是什么样的情况, “恶”或“恶的”是什么样的情况。实际上, 这就是道德规范, 或称道德准则, 是一整套相当于法律一样的体系性“规定” (由于道德不是法律, 法律规范往往用成文或不成文的形式表述, 而道德规范, 大多是不成文的, 是约定俗成的) 。
从合于准则, 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角度讲, 由于道德评价的终极对象是人 (首要对象是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 , 所以, 这里的合于准则的事物应该属于“道德模范”的范畴 (从善的角度) 。比如“二十四孝”、“做官当如曾国藩”、“贞节牌坊”、“中国十大道德模范”等, 这里, 实际上就把这些代表性的人物, 确立为“道德模范”。
不管是作为准则, 还是本身合乎准则的比较事物, “善、恶”都不具备上述条件。以善恶自身作为评价标准, 则产生更为严肃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善与恶的标准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 实际上就是对善与恶作为标准的一个否定。
1.2 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 道德是心理意识, 道德是原则规范, 道德是行为活动。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这句, 仅仅是“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定语。
按照“逻辑学”基本的下定义方法——“种差+属”——而论, 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等同于“属”,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则等同于“种差”, 但“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作为一种被评价的对象, 仅仅是客观存在, 它不是道德本身, 也就是说, 心理意识不是道德, 原则规范也不是道德, 同样, 行为活动本身也不是道德。
2 另一种道德定义
出于对上述道德定义的疑问, 并结合社会一般认知, 道德的另一种定义, 也就顺理成章。
道德是以道德准则或道德模范为标准对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作善恶评价的评价体系。道德准则和道德评价本身都受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影响和制约。
2.1 道德是评价体系
道德准则和道德模范不是道德, 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也不是道德, 善恶自身也不是道德, 这些都是单独存在的事物。道德本身是评价体系, 强调体系这个概念, 是要强调道德的操作性和动态性, 道德不是静止的事物, 只有涉及到评价, 才涉及到道德。道德准则通过某些手段可以上升为法律准则、道德模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可能不再是道德模范 (极端情况下可能变为被道德所否定) , 人的心理意识千千万万, 晚上吃什么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心理意识, 同样, 人的行为活动也千千万万, 吃饭、睡觉、上卫生间就其社会属性来讲, 都是人的行为活动, 但所有这些, 有可能与道德有关, 也可能与道德无关, 只有进入评价体系, 或者说, 只有当个体或社会对其进行善恶评价时, 才是道德所关注的对象。
2.2 道德的评价标准是道德准则或道德模范
道德评价的评价标准是道德准则或道德模范。
道德准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 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制约, 而形成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道德模范是那些完美契合于道德准则 (社会道德准则) 的人, 这种人在古代社会一般被神化, 这也是中国古代偶像崇拜的一个重要来源。
道德准则受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影响和制约 (也可以说, 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 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准则) , 从某种程度上讲, 道德准则分普适性的道德准则和自我道德准则。
普适性的道德准则就是社会所公认的道德准则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社会所公认”, 由于道德准则毕竟不是法律准则, 道德准则并没有一个成文的规范来让公众遵守, 并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实际上因社会舆论的不同, 道德准则是经常会发生变化的;又由于传统习俗不同, 道德准则还有区域性的差别) 。
自我道德准则, 往往是以普适性的社会道德准则为蓝本, 在社会个体内心所形成的, 对自身有约束力的道德准则。
理想状态是普适性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自我道德准则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关系。也就是自我道德准则要等同于普适性的社会道德准则, 但由于普适性的社会道德准则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和制约, 使其具有时间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也由于社会成员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和背景不同, 往往这两种准则是不等同的, 这也是今天社会所谓“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2.3 道德的评价对象是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
道德的评价对象包括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作为人类个体, 其所有活动的外延无外乎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 道德的评价对象包括这两者, 其外延是充足的。
道德可以调整人的心理意识, 其调整方式, 其实也就是自我道德准则形成的方式。
人的行为活动毕竟是受心理意识指导的 (心理意识欠缺的人除外, 其实, 这样情况的人, 也不列入道德准则或法律准则的调整范围) , 从普适性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社会道德模范 (幼儿最初的道德准则是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那里学到的, 对幼儿而言, 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 本身就是道德模范, 所以《三个经》云:子不教, 父之过) 那里, 人们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逐渐形成自我道德准则。
当需要做出某种行为活动时:
首先进行自我道德评价, 要做的事情, 是善的, 还是恶的?如果是善的, 要不要做, 如果是恶的, 要不要做?大多数情况下而言, 只要普适性道德准则没有彻底失调 (就是没有礼崩乐坏) , 凡是善的, 人们还是愿意去做的, 而恶的, 则能不做, 是不会去做的。其次, 在自我道德评价后, 作出某种具体的行为活动。
道德可以调整人的行为活动。
一旦做出了某种行为活动, 道德评价从自我评价这一单独评价变化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双重评价。
行为主体在作出某个行为活动之后, 将引来社会舆论的评价, 社会舆论的评价, 不外乎三种结果, 认可、反对、漠视。
不管是认可或反对, 都将引发第二轮自我道德评价。
认可这种行为, 是由于自我道德准则和社会道德准则契合, 则使行为主体强化其自身道德准则;反对这种行为, 一般是由于自我道德准则和社会道德准则不契合, 则使行为主体修正自我道德准则。
最可怕的是漠视。
社会上, 行善越来越少 (姑且这么说, 因为都在讲“道德滑坡”) , 做恶越来越多, 一是由于自我道德准则和社会普适性的道德准则的不契合 (这是客观因素, 如何使之更加契合, 只能靠教育了) , 二是由于成本问题, 三是社会舆论的漠视。
人是社会动物, 人的行动, 受自我心理意识的指导, 而心理意识不仅仅有“善恶”的道德意识, 还有其他种种的意识, 比如“成本”意识。
如果, 行善所付出成本过多, 而收获太少 (收获不仅仅是物质的, 还有精神的收获, 做好事, 大多数人还是感到高兴的, 这本身就是收获) , 甚至可能被讹诈 (这就更增加了行善的“成本”) , 那么行善自然会越来越少。反之, 如果作恶所要付出的“成本”过低, 那么“作恶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也就不是那么的稀奇了。
漠视主体所作出的行为, 则使主体的“成本”意识, 修正自我道德准则的意识, 逐渐丧失, 严重地说, 善恶意识丧失。
2.4 道德的评价结果是善恶
善恶是道德评价的结果。
道德评价只关注善恶, 花好香啊, 这房子真漂亮, 虽然也涉关评价, 但这种评价并不是善恶评价, 所以, 不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
3 结束语
道德是一个以评价为手段, 包括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评价体系。道德准则和道德模范是道德评价的标准, 道德准则分为自我道德准则和社会道德准则, 道德模范是完美契合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自我道德准则、社会道德准则、道德模范都受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的影响和制约。道德评价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 评价的方式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两部分, 两者都伴随着自我道德准则的修正。
摘要:基于对“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这一定义的疑问, 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来对“道德”进行界定, 并解释这种界定的各要素。
关键词:标准,自我道德准则,社会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德经》;文化概念;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
《道德经》是西方世界除《圣经》外流传最广的著作。对于道德经英译的历史划分,不同学者的具体年代虽不尽相同,但大致上主要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世纪到一战前,主要是西方传教士将《道德经》向基督教的归附。第二个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者对道德经功利性的利用。第三个阶段是自帛书道德经出土后,再一次出现了翻译的热潮。在这三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的翻译过于注重从意识层面上对道德经作功利性的传播,尤其是在第一个阶段中,“西方传教士对道德经的翻译宗教化,基督化,偏差与谬误比比皆是。”(章媛,2011)
从以上简单的历时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尽可能地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客观地反映原作者精神。这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了。如今,在解构主义的强烈冲击之下,译者主体性已成为目前的热门话题。然而我们不能在还没有深入领会理论内涵的情况下就运用“拿来主义”,生搬硬套,随意扩展其范围,这样的话,不仅没有领会外来理论的精髓所在,同时也会对我们自己积累下的优秀理论思想产生怀疑,妄加批判。
那我们就来看看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对于道德经 文化概念的翻译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蒋童,2012)介绍了韦氏由一条环环相扣的术语链逐步发展而成的翻译理论。首先是借自于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法''。这种阅读法“就是要抓住相互对立的问题结构,给被隐藏的言说以生命,并对其进行重构。” (蒋童,2012)也就是说,原文中的某些内容并不是我们“打开书马上就能理解的”。韦氏将这一概念引入翻译领域,从而揭示出归化造成的对译入语文化的''策略性干预''。也就是必须反常地使用本土价值观。这一点在我们分析道德经翻译上面就有帮助,尤其是在一些特有文化概念的翻译上,能让我们看到不同译文的优劣。
当然对于韦氏关于翻译的通顺性问题上,我们也不能不加批判的接受。(孙艺风,2003)就曾反对道,如果不向译语系统作出必要的妥协,“直接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自然难以被译入语文化系統接受。”(孙艺风,2003)这样就不利于我国古代典籍的传播。其实有些地方做出适当的变通也是必要的。
对于意识形态的问题,韦氏的理论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说“存异伦理”,就强调了“在翻译中不应该只考虑那些在本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群体的利益,而应该考虑到异域文本之所以产生的文化,并且面向本土内不同文化群体”(蒋童,2012)但最后韦氏也意识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这种''求同存异''的复杂性,终于提出了“因地制宜理论”,也就是对于翻译实践显然绝对不能“单单关系到采用哪一种话语策略—是流畅的翻译还是抵抗翻译,它还应包括翻译的意图和效果,也就是通过翻译究竟是否达到了促进文化更新和变化这一根本目的。”(同上)也就是说归化如果能促进某些边缘文化的发展的话,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而另一方面,在附属文化翻译外来作品时,由于过分强调自己丰富的文化传统,也可能陷入“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危险境地。这其实对与我们国内学者将中国典籍外译同样也有一定的启示。我们也不能陷入民族中心主义之中,而应客观地对待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
二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阿瑟威力,顾正坤和林语堂三人的译文,主要从文化概念的翻译等方面来对比。
1.“玉”的文化含义。
中华民族对于玉的崇尚和喜爱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且一直传承至今。有学者就指出玉文化是先于文字的中国文化“大传统”。玉在《道德经》中也有多处体现,我们以第六十二章和第七十章为例对以上三者的译文进行对比。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第六十二章)
其中“拱壁”的意思是'“拱抱的玉壁”,在三个译本中分别体现为'' disc of jade", "jade disks"和"jade". 都只是翻译''拱壁''表层的意思,而拱壁作为极其重要的礼器这一层意思并没有翻译出来。玉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可以从考古发掘出的玉琮,玉珏直到各代帝王的玉系中了解到它的重大意义。它是一个国家政权的象征,古代君子所追求的道德标准。在本章中虽然老子强调的是道的重要性,但正是因为与的意义本身已经很重要,两者对比才能显出道的至高地位。所以这里有必要“赋予被隐藏的言说以生命”。
还有在本章中,威力和顾正坤的译文中“立天子”分别译成''Emperor's enthronement" 和"the emperor ascends the throne"。笔者以为要比林译的"on the crowning of an emperor"要好。因为如此以来西方读者会以为中国先秦时代的皇帝即位时也会被加冕以金冠。所以林语堂的译文在处理文化概念时似乎有些迎合西方的价值观。
如果说以上一例还不足以说明玉的重要文化含义,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章中三者对于玉的翻译。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披和而怀玉。(第七
十章)
从三个译文的对比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出,只有顾正坤的译文将玉加了括号解释,强调“玉”就象征这“道”,而威力和林语堂都没有说明。威力对''披褐怀玉''加脚注解释道''to 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 to keep one's knowledge to oneself"意思是“才能不外露”,也就是将“玉”当“才”来解。但笔者以为此处的玉就是“道”的象征,同意顾氏的观点。原文中“披褐怀玉”应被看作是“与'反朴归真','和光同尘'一样的意思”。(许结,2008)那么“玉”就不应该片面地被理解为才能,而应上升为微妙浑成为“道”。陈鼓应也在 《老子注释及评介》一书中指出其实老子在本章中是感叹“世人多惑于燥进,迷于荣利,和这些道理背道而驰。”接着陈鼓应又说虽然这道理用文字表述出来很简单朴实,但却含义丰富,“犹如褐衣粗布里面怀藏着美玉一般。”所以“玉”在此处理解为“道”似比“才能”更恰当些。
2.何谓“玄同”?
許结在 《老子讲读》中列举了各家对于“玄同”的注解,其中“王道 《老子意》谓:'玄同这者,与物大同而又无迹可见也。'此'以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解玄同,即玄妙齐同的道的境界。”陈鼓应也说道:“玄同的境界是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论关系之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待一切人物。”(陈鼓应,2003)那么我们就来对比一下三者对这一概念的处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
威力的译文将玄同译成''the mysterious levelling'',顾正坤和林语堂则分别译成''subtle identification''和''the mystic unity''。虽然三者都有''同''的意味,但侧重不同是“与…同一水准”,“与…同样”。''identification''除了有“身份”的意思外还有认同,支持,同情之意。所以威力的译文除了将“同”的意味表达出来,也将“玄同”上升为和“道”同样高的境界。而且还加了注释,说明了这是一种“未受到个别感觉影响的整体感知”。对比之下,顾译和林译则没有表达出这一层含义。
三
在处理文化概念这类比较棘手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清楚原文的含义,透过措辞,句法等这些导致“不连续”的表层,深入到原文的本意。本文对于翻译文化该概念的讨论也只是一些初步的个人观点,方法也只涉及添加脚注等方面。“但用脚注说明这种模糊不清的性质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数实例中也证明是正当的。”(奈达,2001)除了加脚注的方法外,也可以考虑用译入语的文化概念替换。
参考文献:
[1]Lao Tzu. Tao Te Ching.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d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2]Nida,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详介[M].中华书局,1984.
[4]顾正坤.老子道德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蒋童.术语链:韦努蒂翻译研究生成[J].外国语,2012(1):54-61.
[6]刘全福.当“信”与“化境”被消解时---解构主义翻译观质疑[J].中国翻译,2005(4)16-20.
[7]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3):3-9.
[8]谭静.道德经翻译中的中西思维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3):81-84.
[9]许结.老子讲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商业银行道德风险与存款保险定价研究
3.市场经济行为中道德风险防犯探讨
4.行政人道德风险的经济分析
5.试论政策性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
6.不过此举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
7.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及控制
8.道德风险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选择
9.论知识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
10.道德风险情况下的最优保险契约模型
11.保险业中道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对策
12.医疗保险市场道德风险的经济分析
13.农业政策性金融道德风险控制初探
14.防范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和契约设计
15.环境治理中的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
16.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机制
17.论道德风险与道德创生
18.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制度消解
19.人体实验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一、思想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放松世界关改造,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素质低,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脱离实际,弄虚作假,软弱涣散,以权谋私等。
防控措施:
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
2、加强党性修养和从政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
3、加强党的作风和纪律要求;
4、加强廉政文化。
二、制度机制风险主要表现:未能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完善和认真执行各项制度,造成部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贯彻实施不到位,部分机制缺乏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约束力和监督力的作用不明显,不能形成有效的常规化工作措施。
防控措施:
1、做好现有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
2、结合自身和岗位实际,建立相关规章制度;
3、公布、公开办事流程,接受群众监督。
三、岗位职责风险主要表现:不履行“一岗双责”或履行不到位,违反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违反民主集中制,独断专行或者软弱放纵,失职渎职、滥用职权。
防控措施:
1、提高对现有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2、严格审批程序,及时纠正部廉政的行为;
3、履行“一岗双责”、强化自身作风建设等方面做出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众多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的至理名言,之所以流传不衰,就因为它能规范、约束人与社会、人与单位及经营者之间的信用行为。特别是邮储银行,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金融防范和监管的“边缘”或“死角”。随着其职能的加强,功能的完善,形成网点多、分布面广的情况,这样也极易形成管理死角,造成道德风险的隐蔽性。特别是在各项业务日新月异,构建和谐企业,贯彻“三优先”的发展模式下,加强邮储银行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在我们银行内部发生的一系列违法违规案件,严重损害了我行的社会形象和经济利益,深入剖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原因——每个案件发生的背后都存在内部员工疏于道德风险防范的问题,这是导致案件频发和隐蔽做案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强化防范员工道德风险日益成为我行内部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道德风险引发案件的表现形式:一是个别内部员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当现有正常、正当的收入不能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私欲时,便会铤而走险违规利用客户资金发放高利贷,或者通过内外勾结骗取客户资金等途径,走向犯罪深渊。二是个别内部员工疏于道德防范或防范风险的意识较弱,导致在日常工作中思想松懈、麻痹大意,相互之间的监督意识不强,为一些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不经意间成为犯罪分子的“替罪羊”。三是个别内部员工缺乏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缺少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该亲自落实的事情不落实,该亲自查询的资料让他人代为查询,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在客观上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便利条件。
金融案件的发生,无不与员工的职道德风险问题息息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钱至上”不良思想的牺牲品;二是警示教育长效机制的缺失;三是各项业务的迅猛发展与内部管理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导致少数基层员工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平渐退。
加强防范员工道德风险的意见和建议:
(一)领导干部要通过不断参加学习教育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科学素养。应当说,与一般员工比较,领导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不低。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领导干部的工作性质和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参加学习教育来加强本人思想道德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体讲就是要坚持中心学习制度,举办专题辅导和定期培训,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性教育、开展法纪教育、开展廉政教育、开展作风教育、开展责任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领导干部本人也要坚持不懈地自学。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思想防线,严控思想失防。
(二)强化员工学习和职业操守教育,全面建设诚信企业文化。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强化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安排部署周密的培训计划,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意志力,充分发挥党、政、工、团职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增强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的能力,筑起坚实的思想防线。
(三)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和体制创新,规范员工业务操作行为。防范道德风险要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多方面入手,通过制定制度加以约束。一是加强人员控制。建立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对极少数涉嫌营私舞弊、品行恶劣的人,采取断然措施,坚决清理出信合队伍,永除后患。二是要切实执行业务主管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经常留意、排查信贷、会计、出纳等重要岗位人员的行为,及早发现问题,对重要岗位要定期进行轮换,防止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三是要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行为,建立相应的员工行为失范排查制度,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进行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四)强化规章制度观念,不断提高执行水平。邮储银行干部要牢固确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绝不能涉足违法违规禁区,发现违法违规的苗头,要坚决予以遏制。要经常开展案例剖析,以案说法,运用反面的教训警醒员工,不断加深其对法律、制度、规定、操作流程、道德标准的认识,提高员工按照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使其在遇到道德考验时,能够根据道德指引做出阳光选择。对于应当承担责任的员工,要加大法律、制度、规定的制裁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强法律、制度、规定的威慑作用,为邮储银行社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
(五)强化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筑牢道德风险防线。一是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依靠和发动一线员工,鼓励检举违法违规问题,坚决遏制各类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高发势头。对举报查实的案件,举报人要予以重奖;对坚持规章制度,勇于斗争而制止案件发生的,要有特别的激励机制和规定。二是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经营社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相应追究各级监管部门和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整改不力的责任。三是加强社会公开监督。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信用社的监管力度,通过各种监督形式,使金融法规、政策、原则、决议、条例、操作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最大限度降低道德风险。
(六)加强技术手段建设和管理,提高员工职业道德风险防范的科技含量。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七)着力建设长效机制。加快法人治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游戏规则”,形成权责明确,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机制、经营层执行不力而发生大案要案。深化劳动报酬分配改革,实行向一线创利员工倾斜的分配制度,不因严重分配不公引发案件。推进监督不断深化,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的人和事,发挥好保驾护航作用,努力使从业者不想不敢不能作案,在标本兼治中变成现实。
风险投资是指风险投资家把资金投向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科技项目及其产品开发领域, 以期获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权益投资行为, 最早兴起于欧美地区, 至今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风险投资通过将资金投向蕴藏着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高新科技企业, 加快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从而推动高新科技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调查表明, 风险投资的参与使得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缩短到10年以下。不可否认, 风险投资市场的迅速发展, 为高新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畅通便利且功能强大的融资渠道。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金融投资形式, 不仅自身具有极高的投资回报收益, 而且对美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1994年-1996年中, 风险投资业对美国GDP的贡献率高达27%。然而, 风险投资又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由风险投资所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约有l0%—30%完全失败, 60%不能取得理想的收益, 只有约5%—20%的企业能成功上市。因此, 在风险投资高收益的诱惑背后, 其实又处处存在着失败亏损的陷阱。
风险投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不仅需要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家的介入, 而且涉及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银行和其他风险投资中介。参与风险投资的每一方对风险投资的相关信息所掌握的程度是不对称的,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签订契约后, 代理人的行动不能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 加上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常常不一致, 从而导致代理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由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的不对称而引发的道德风险容易导致风险投资的低效率, 进而威胁到风险投资者的利益。而风险投资者由自身利益出发, 就会放弃风险投资项目最需要资金的种子阶段和开拓阶段, 转而将资金投放到投资风险相对可控, 市场风险相对可预测的技术含量不高的普通企业。这不仅将会推迟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与成功投放到市场的可能, 而且也大大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效率。因此, 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风险投资中双重道德风险的具体内涵
在风险投资体系中存在着三个行为主体: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主要是风险资本的供给者, 通过直接提供风险资本给风险企业或委托风险投资家投资管理, 以期获得高额回报收益。风险投资家主要是风险资本的管理者, 通过吸收风险投资者的风险资金, 分散投向各个风险企业, 为风险企业的创建和发展, 提供资本金及其他多方面支持和服务。风险企业家主要是风险资本的使用者, 当一家企业接受了风险资金, 其企业成为了风险企业, 而原来的企业家就变成了风险企业家。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实际存在着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 (1) 风险投资者委托风险投资家, 风险投资家代理风险投资者委托的投资事项, 即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初级委托—代理; (2) 风险投资家委托风险企业家, 风险企业家代理风险投资家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 即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的二级委托—代理。风险投资者追求的是资金回报的最大化, 风险投资家追求的是机构收益的最大化, 而风险企业家追求的是企业管理层收入的最大化。由于各个主体在风险投资中利益方向的不完全一致, 必然存在着双重道德风险:
1. 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道德风险。
当风险投资家向风险投资者募集资金的时候, 风险投资者可能不了解对方从事风险投资业的经验与能力, 也不知道对方的信誉与品质, 而风险投资家比对方更清楚自身的状况, 因此可能会在签订契约时争取到更有利于自己的条款。在签订契约后, 风险投资家深入介入到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活动中, 而风险投资者无法严密的监控到每一个具体投资项目的操作, 须依赖风险投资家经营管理企业。风险投资家是否遵守契约中商定的投资领域、投资阶段和投资原则等条款, 风险投资者很难了解或者必须花费大量的监督成本。所以在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存在着突出的信息不对称, 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 对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人来说, 代理人很可能根据自身所拥有的有利信息做出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事情。投资者无法得知所投资企业获得的利润是因为风险投资家经营管理的努力还是风险企业自身运营的成果, 即使风险企业没有获得预期的利润甚至运营失败, 风险投资家照样可以领取相关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费, 这样风险投资家就有可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收取高额的管理费, 甚至甘愿冒极大的风险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投资机会, 不认真经营管理所投资的风险企业, 严重损害到投资者的利益。
2.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道德风险。
当风险投资家募集到资金以后, 就需要投向风险企业。风险企业家不仅掌握着企业赖以生存成长的核心技术, 又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一定比风险投资家更清楚自己开发的技术与企业。而风险企业在创建初期一般缺乏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和财务数据, 由于风险企业多为新创, 且资产透明度低, 因而缺乏可供衡量观测的生产经营记录和相关的市场信息, 这就引发了风险企业家侵蚀投资资金, 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动机与可能。当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签订契约后, 风险企业将会如何使用投资资金, 是否存在着不必要的开支等, 风险投资家由于不参与企业的日常活动, 因此很难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使得风险企业家很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产生滥用资本、过度投资等严重的道德行为, 从而损害到风险投资家的利益, 进而威胁到风险投资者。
三、我国风险投资业中的道德风险控制状况
自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创公司成立至今, 国内已成功建立了几百家风险投资公司,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压力。然后, 在其迅速发展的进程中, 也凸显了我国风险投资业中道德风险及其控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德国的风险资本体系中以商业银行为主要出资方, 美国则是以有限合伙制下的私人股权为主要出资者, 日本的风险投资体系是以保险公司作为主体, 而养老金则成为英国风险投资资本的重要来源。在我国风险投资体系中, 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外资是主要的融资渠道。其中, 政府的出资额所占比例最高, 是我国风险资本的主要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国有企业的固有缺点, 如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企业的资本结构过于复杂、由委托代理关系引发的道德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等。
2. 我国风险资本的组织形式。
风险资本的组织形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道德风险的控制状况, 决定了风险投资的成效。如有限合伙制下的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家也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资本金, 因而道德风险能得到有效控制。按出资人性质和出资比较划分, 我国风险资本主要有国有独资的风险资本结构、国有企业出资的风险资本结构、国有参股的风险资本结构以及外资风险资本结构等几种组织形式。其中国有独资和国有企业出资的风险资本结构占有较大比重。国有独资的风险资本结构, 如同国有大中型企业, 既缺乏对经营管理者的有效约束和激励, 又无法克服政府行政上的过度干涉。国有参股的风险资本结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扩大社会就业, 但其内部治理结构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因为双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国有资本的过多干预, 使道德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代理人极有可能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做出危害到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3. 风险企业的内部监管模式。
在风险投资形式下, 我国风险企业的股权是由有投资和管理专长的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所有, 而不是归属于分散的股东, 这能有效克服由于分散股东而产生的经营管理权弱化的问题。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监管风险企业通常采取参加董事会、派驻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咨询、派驻财务人员等参与方式。基于风险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 风险资本只有参与到风险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实时监控风险企业的经营状况, 才能解决存在在风险资本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道德风险问题。
四、加强我国风险投资中双重道德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由我国风险投资中道德风险及其控制状况可知, 要防范和控制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 必须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 并尽可能满足激励相容的原则, 使代理人的行为有利于实现委托人效用最大化, 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以下结合中国风险投资的具体情况, 对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提出防范和控制方面的策略。
1. 按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来运作风险资本。
我国大部分的风险投资机构是按公司制建立的, 而有限合伙制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风险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有其独特的优点。一般来说, 公司风险资本主要是由有限合伙人提供, 约占总资本金的99%, 但通常不参与公司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 此外普通合伙人也需要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 占总资金的1%, 并负责经营管理整个公司, 这种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公司经营者的内外勾结和短期行为, 它通过合伙人内部的相互制约, 实现所有权、支配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立”。普通合伙人在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时, 也能使有限合伙人的投入资本回报达到最大化, 即这种组织形式有助于实现激励相容的管理目标。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只能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并不能完全杜绝。
2. 采用积极的报酬激励机制。
利益驱动是道德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委托人总是会比较权衡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后的收益与正规经营所获得的报酬。在风险可承受范围内, 如若前者远超过后者, 他就有可能冒险, 从而发生道德风险。所以, 风险投资家只有通过采取报酬激励机制来诱使风险企业家做出能使双方利益趋同的行为, 提高其工作努力水平, 减少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如采用股票期权激励, 赋予风险企业家在某一特定期间按照特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这样能促使风险企业家积极工作, 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来使风险企业的股票增值, 促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双赢。
3. 建立起个人信用及其评估保存体系。
西方国家的信用制度已发展得较为完善, 我国仍处于摸索阶段, 需要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从风险投资的角度看,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维持一个良好的投资秩序, 也有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要想让自己有好的信用和信誉, 就要尽可能减少自身的不道德行为。风险投资者选择风险投资家的时候, 要考虑到风险投资家过去的经营绩效、风险投资家个人的信用和声誉等问题, 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4. 建设和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
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企业制度的专项法律;二是有关风险投资公司 (基金) 的法律;三是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四是关于保障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法律。因为我国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健全, 缺乏了对风险投资中不道德行为的管理, 因此常常使某些行为无法可依, 而对其放任不管。因此, 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法律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郑君君.《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8) :165-235.
[2]朱一平.《风险资本治理机制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5) :170-192.
[3]黄成节, 严太华, 夏春梅.风险投资双重道德风险问题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12) :169.
[4]施丽涵, 王林萍, 郭慧文.美、德风险投资比较及启示[J].科技和产业, 2009.7 (7) :71-74.
[5]罗慧英, 南旭光.创业投资中规避道德风险的股权融资契约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105-106.
8月17日,美国资本市场上的中国概念股终于迎来了喘气的机会,土豆网成功赴美上市了。但是,这口气似乎没能喘太久,其上市后连续下跌三个交易日,股价跌破20美元关口。8月20日,截止收盘,股价下跌1.57美元,跌幅达7.54%,报收于19.24美元。当天,中国概念股普遍大跌,其中有五只跌幅超过7%。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土豆网此番赴美上市之后,短期内不会出现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高潮,中国概念股暂时要画上一个逗号了。去年以来,共有34家国内公司赴美IPO融资37.3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
笼上阴霾的“热潮”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国概念股一直是华尔街的强心剂, 在国际金融风暴袭来之时,美国证券市场一片萧条,美国证交会相关高层多次呼吁中国优质企业赴美上市。
中国概念股由此受到美国投资者的大力追捧,一些新能源类、医疗类公司的市盈率甚至高达五六百倍,2009年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几乎全线上涨,平均收益在130%左右。美国证交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1月至今,已有600多家中国企业有意赴美上市。
为什么中国企业纷纷恋上美国资本市场?
“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市场对于中国概念股的需求。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看,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有融资、提高国际知名度等功效;同时,在美国上市也为公司在国内的品牌带来一定的光环效应;另外,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看重不同的标准,因而有些成长型公司更适于赴美上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张海云分析。
但从今年6月开始,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概念股开始在华尔街失宠,本已计划于7月底IPO的迅雷、盛大文学等知名网络企业纷纷暂缓上市。整个7月,几乎都没有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
到底是什么使得中国概念股被笼上了重重的阴霾?
虽然上市公司会把理由归结为市场不好,但是,敏锐的人不难发现,这与中国概念股今年遭遇的信任危机有关。尽管上半年涌入市场的公司超过了去年同期,但同时却有25家在北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遭到集体诉讼,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过度包装,财务造假,信息不透明,致使中国概念股信誉一落千丈,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表示,今年3月份以来,20多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暴露出审计不严或者会计问题被纳斯达克或纽交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
在此之前中国概念股的超常态表现,引起了做空者的觊觎,一些隐藏在背后的阴暗面被逐渐一一揪出来,并暴露在阳光下,大众眼前。
“浑水”摸鱼之后 中国概念股何去何从
不同于中国资本市场,在美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可以合法做空,以此获利。美国资本市场做空机制比较完善,许多对冲基金、券商都可以做空上市公司。
他们的思路通常是寻找市场显著高估的公司,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确认其致命弱点后,再建立做空仓位,然后大力宣传和渲染公司的弱点以影响市场,达到获利的目的。
在做空中国概念股的风波上,浑水公司是始作俑者。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卡森.布洛克2010年曾受来华替父考察投资东方纸业公司之行的刺激。布洛克的实地调查,显示这家公司其实只是个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厂房里充满着破损的机器和成堆的垃圾。
之后,布洛克写了一篇描述东方纸业如何造假的报告,劝告投资者做空这家公司的股票。这份报告长达30页,直指东方纸业虚增收入并挪用资金,建议将目标价下调为“低于1美元”,此报告发布后的三个交易日,东方纸业的股价暴跌七成。
浑水公司之后成立,谙熟中文的布洛克起这个名字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以“浑水摸鱼”来暗中讽刺那些在美上市的财务造假、过度包装的中国企业。随后,他相继发表了数篇对于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的做空报告。
除了浑水公司,另一家以质疑和做空中国在美公司的投资机构香橼研究也对中国概念股穷追猛打。到目前为止,香橼研究已让中阀科技、中国高速频道、东南融通等中国公司股价暴跌或停牌。此外,还有诸如GeoInvesting等同时关注中美两国公司股票为主的研究机构,公司的网站上定期公开研究报告,并发布警告信息供投资者参考。该公司今天6月刚刚做空了山东昱合的股票。
中国概念股之所以频频被盯上,和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成长过快,利润率过高,频繁更换审计人等现象,都令越来越多的做空机制,把枪口对准了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
“比如说在审计方面,以香港为例,它只认四大会计师行,而在美国,随便打一个会计师行的名义,都会给你签报告。”香港天杰顾问公司首席分析员杜先杰说。他认为,与国内较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相比,美国市场的低门槛注册制度,让不少中国企业蜂拥而上。
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造成了中国形成了专门的企业上市包装行业。
杜先杰指出,虽然普通投资者不太清楚,但是在业界,哪家公司作假,哪家公司存在水分,已经是人人皆知的潜规则。比如上市公司会发年报,会召开分析员会议,而诸如浑水这样的做空机构,只要去参加,他们甚至不用做调查,只要问几个问题,看这家公司怎么回答就知道他们是否在逃避,是否打太极,然后再根据这个去调查并写报告。
在今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之间,美股达到最高点,开始走下坡的时候,做空机构就把火力开足,对准了中国概念股。只有极个别的企业选择了还击。今年7月, 在美上市的展讯通信受到浑水公司质疑后,及时召开全球投资者电话会议,对浑水公司的质疑全面回应,之后股价先抑后扬,不但迅速赢回投资人的信心,同时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了美国市场的认可。
而更多的公司因为自身不透明,及过度包装存在的问题,都选择了沉默应对,结果损失惨不忍睹。“许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对海外的市场规则、相关法规、审计制度、披露要求等了解不足,法规意识不强。”张海云说道。
此轮风波已经引起了中美两国监管机构的重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多迪表示,继7月举行了首轮会谈后,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可能将在今年10月在华盛顿进行第二轮会谈,共商审计监管合作事宜。
诱导医疗行为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掌握的知识或信息诱导甚至强制患者进行不必要的医疗消费,主要形式有:
(1)药品使用不合理、不规范。如多品种用药、超药品报销目录范围用药、违规使用有特别限定的药品、用药不对症、使用无明确疗效的药物、住院期间开外配处方等。
(2)医疗服务提供过度。如对患者进行不合理化验与仪器检查(重复化验和大检查)、实施与患者病情无关或无临床疗效观察和评价指标的治疗项目、擅自将治疗范围扩大或将治疗时间延长、为患者提供不必要甚至是有害的医疗技术服务等,加重了新农合医保基金与患者的支出负担。
(3)乱收费。如自行提价或不按规定及时调价擅自收费、通过增加服务项目来增加医疗服务的数量并单独收费、将应一次收费的项目分解成若干项目收费、医院或医生人为地降低服务质量但收费标准维持不变等。
(4)不坚持出入院标准。如将无重大疾病者或应当在门诊检查或治疗的病人收治住院、在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痊愈而可以出院的情况下却继续延长其住院天数、定点医院编造未住院患者的住院病史等相关资料并据此结算费用等。
2.2 医、患、管相互合谋行为
银行员工职业道德是指同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银行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银行员工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银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而银行职业道德风险则是指银行员工在工作中,故意或出于某种目的而违反了该职业道德规范,已经或潜在的造成了经济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
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经营货币与信用的特殊属性,决定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成为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引发的案件不断发生,不仅给银行本身带来了经济损失和声誉影响,严重的还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分析研究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强化职业道德风险的治理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
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特点,一是不确定性。风险发生的个体、时间、业务领域和环节都是不确定的。二是主观故意性。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不同之处,在于操作风险往往是由于业务不熟悉或粗心大意造成,而道德风险则为员工的主观意识所致,明知不能为却率性为之,其发生也没有规律性。三是偶发性。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并不是从员工进入银行开始就产生的,也不是说凡银行员工就一定会产生职业道德风险,往往是由于一时思想发生偏差,或因一些突发事件,如家庭变故、炒股、赌博等致个人心理或经济上受到恶劣影响,而使银行员工突发邪念,丧失职业道德做出不当行为。四是贪利性。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定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贪图利益和物质享受。五是后果不可预知性。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后果是不
-1- 可预料的,可能只是一个轻微的损失,也可能是无法弥补的。比如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服务变质。银行员工职业道德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对员工的行为具有约束性,员工一旦丧失职业道德,最轻且最普遍的就是在对客户的服务中不会尽职尽责,消极怠工,背离诚实守信的原则,出现故意刁难客户或因私利而损坏客户利益的问题,败坏行业风气和银行形象。
二是隐瞒歪曲,弄虚作假。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每个银行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银行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出现虚夸瞒报、弄虚作假等情况,轻者影响组织决策,严重时就会误导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影响。
三是泄漏银行商业秘密和客户信息。在市场竞争日益残酷的今天,银行人员必须对银行内部信息和商业秘密严格保密,不得外传,这是银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银行人员还掌握着客户的大量信息,有的员工通过出卖客户重要信息获取利益。
四是违规操作。钻制度的空子,利用程序中的漏洞违规操作,获取不正当利益。五是违法犯罪。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是银行职业的重要特征。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在与“钱”、“物”打交道的过程中,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贪污受贿或挪用盗取资金,走上犯罪道路。
具体到各业务部位,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一)会计、储蓄业务部位
一是违背帐户管理制度,主要表现有:柜员利用内部帐将银行资金转入个人客户帐户据为己有或挪作它用;私刻客户印鉴、自制、篡改、伪造凭证挪用或盗取客户 -2- 资金;内外勾结盗取、诈骗客户存款资金;存款不入帐或空存(虚增)存款盗取利息。二是违背往来对帐规定,出现截留或挪用人民银行、同业往来及系统内资金等风险。三是违背存款对帐规定,利用客户长期不对帐的漏洞收取款项不入帐、少入帐或延迟入帐;上门服务、延伸柜台业务人员出具虚假银行回单、涂改现金缴款单、单独或伙同企业人员截留挪用上门收款资金等。四是在交易环节容易产生以下风险:员工出资办企业或从事第二职业;利用客户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以客户名义办理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伪造、修改信用卡核销资料,对不符合核销条件的信用卡透支进行核销等。五是在现金及重要单证的管理方面,柜员故意增大尾箱现金库存量私下挪用;利用销毁作废的重要单证盗取银行或客户资金;故意跳号使用重要单证,使监督者管理核查难度加大等。
(二)信贷业务部位
1.贷前调查环节。一是借贷款调查之名,接受客户的宴请和土特产品,参加高消费娱乐活动,占用客户的交通工具,私下收取资料费用等。二是责任心不强,对客户的某些重要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导致对客户经营状况、还贷能力评价不准。如不进行双人调查,不深入企业、工地调查,不如实揭示贷款风险,高估抵押物价值,预测企业前景乐观等。三是受利益驱使,在调查报告中报喜不报忧,宣扬有利信息,隐瞒不利信息,甚至帮助客户调整财务数据,夸大还贷能力,迎合贷款审批偏好。
2.贷款审批环节。主要表现在有的信贷审批人员收受客户的红包、贵重礼品或有价证券等好处,不坚守信贷准入原则,尽量不提或少提贷款条件,为借款开绿灯;有的通过作假发放人情贷款、虚假担保贷款等。
-3- 3.贷款条件落实环节。有的信贷从业人员在接受客户的好处后,减少贷款发放的落实条件,有的甚至私下变更抵质押物或担保单位,使贷款形成风险;有的对抵押物评估不客观、不公正,人为高估抵押物,导致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4.贷款发放环节。有的按照信贷或资金市场的“潜规则”,充当资金“捐客”,从客户单位享受贷款提成或从中借钱借物或入股分红;有的在借款人没按规定落实贷款发放条件时就发放贷款,导致贷款抵押物虚假、贷款担保“悬空”。
5.贷后管理环节。一是贷后检查图形式、走过场,没有真实反映贷款存在问题和揭露借款人的不利变化,给贷款带来潜在风险。二是不尽管理职责,不按规定用途支用贷款,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三是个别信贷人员与借款人合伙办公司或参干股,对贷款使用该检查的不检查,该催收的不催收,该扣收的不扣收,使贷款形成不良或损失。
6.呆帐核销环节。主要表现:一是内外勾结,帮客户制作虚假核销材料,贷款核销以后,收取客户好处。二是对已经核销的贷款不告知借款人,私下继续从中收取本金利息,不入大帐,据为己有或进行私分。
(三)中间业务部位
在银行中间业务中的职业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收取手续费不入帐;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未经批准擅自免收客户手续费;在批量代付业务中截留、挪用、贪污客户资金等。
(四)资产处置业务部位
银行资产处置环节最容易产生职业道德风险,是需要加强防范的重要部位之一。一是虚高接收、低价处置、暗箱操作导致银行资产流失。二是擅自放弃银行债权、虚假呆帐核销。三是内外勾结、不及时行使债权导致诉讼时效丧失。四是自用或无偿出 -4- 借、私分、毁损抵债资产。五是贪污、截留、挪用资产处置收入。六是默许、放任企业逃废金融债权。七是对不符合减免条件的企业进行违规减免利息。
二、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缺失。由于个人缺乏理想信念,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出现偏差,在行为上表现为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缺乏敬业精神,没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客户的意识和理念。由于受不健康心理支配,工作中疏忽大意,不以为然,浮躁焦虑,从而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甚至违法违规的事情。
(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高标准的物质生活。有的人梦想一夜暴富,便试图通过走捷径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便有人迷恋上了炒股、彩票、期货、赌博甚至其他不法行为。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对于一些自制力差,人生观和价值观薄弱的银行员工来说,就丧失了职业道德,利用工作中的职务便利制造了一些风险事件甚至是案件发生。
(三)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由于银行业务竞争激烈,有的银行就出现了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尤其是忽视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一味地进行业务知识和流程的培训和考核,而对于主导员工行为的思想,并没有放到应有的高度来处理。还有的就是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流于形式,对员工思想状态不了解,没有从员工内心深处出发,教育缺乏针对性、经常性和有效性;缺乏系统和持久的职业精神的文化培养;缺乏刚柔结合的思想教育方法,如道德风险的成本分析、犯罪事例教育等,最终结果也只能是表面文章,没有触及员工心灵,职业道德风险依然存在。
(四)制度约束不力。银行素有“三铁”之称,不能说制度不健全,关键是在贯彻落实上打了折扣,执行力不强。有令不行、有令不止或打“擦边球”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银行对于屡查屡犯的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行为,查处不力,造成不良行
-5- 为失查或迁就照顾,搞下不为例,“铁规章”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硬约束和震慑作用。长此以往,员工思想麻痹大意,职业道德风险的发生就成为必然。
三、治理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正确认识职业道德风险的危害性,提高科技防范水平
有什么样的道德风险认识水平,就有什么样的道德风险治理水平。对于职业道德风险的治理首先要认识到位,统一思想,预防为先。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稳健经营理念,做好道德风险治理的损益分析,实现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的银行价值最大化。要注意识别职业道德风险,围绕业务工作的主要流程和环节进行分析和预警,及时排查和处置,避免因员工思想和行为失衡引发职业道德风险。要在加强“人防”工程的同时,积极推进科技防范措施,通过建立和改进完善业务管理系统有效控制人为因素对业务运作的影响,实现“物防”、“技防”与人防的有机结合,提高高科技防范的覆盖范围,扩大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水平。同时,对新业务推出、新系统上线中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缺陷,要加强识别、评估,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强化教育引导,促进员工职业道德养成
教育是基础。持续有效的教育能够帮助员工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因此,要把教育作为治理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重要措施,通过持续有效的教育来影响员工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和自律意识。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突出针对性,重视有效性,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是传授和灌输道德知识,提高员工对职业道德的认识。银行的管理者必须率先垂范和建立这种意识,通过对员工传授职业道德知识,使他们对银行职业道德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知、理论的指导,员工才能自觉履行银行职业道德的义务。应把传授和灌输道德知识作为银行职业道德教育的 -6- “起点”。二是陶冶员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一般是指职工通过对职业道德行为善恶判断而产生的一种爱憎分明的感情。培养银行员工关于职业道德的是与非、好与坏的情感,就能使员工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忠于职守,避免发生“以权谋私”、“以贷谋私”、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三是树立银行职业道德信念。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信念,这是人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有机结合。银行要通过传统的“三铁”教育和正面典型教育、案例警示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四是培养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习惯。人都是有惰性的,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时半会儿的,需要持之以恒。但单靠说教会引起逆反,必须通过多方面引导使之形成习惯,变成员工的“思维模式”,才能保证其履行各自道德义务。五是把银行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以及业务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必须把提高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综合素质,才能强化“内功”,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道德风险的治理在于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与组织的目标和行为保持一致。要在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建设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富有激励约束作用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物质奖酬制度、工作设计制度、职工参与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对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强大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效降低道德风险水平。
(四)加强督察和问责,及时排除职业道德风险隐患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没有监督的行为必然偏离组织的目标。要通过加强内外监督,及时发现和阻止职业道德风险的滋生漫延。一是加强监督检查。通过对
-7- 关键部位、重要业务环节、和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的风险点的清理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二是倡导社会公开监督,鼓励公众对银行的经营和服务进行监督。可以通过聘请行风监督员、建立神秘人暗访、设立意见箱等不记名方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为银行经营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加大问责力度。鼓励员工对周围发生的不正当行为和违法违规问题,通过合法正当的渠道进行举报,一经查实,对举报人员给以奖励和鼓励。同时,对行为当事人按规章进行严肃处理,对涉的相关责任人员严格问责。
(五)开展银行职业道德评价,筑牢风险案件防范基础
要使银行员工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发挥作用,就必须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评价,通过考核评价促进员工优良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保证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的落实。目前,不少银行对员工实施了考评制度,将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作为考核评判员工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员工职业道德的养成。但在考核力度上不及业务指标考核力度大,考核内容上需要进一步深化。现代伦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道德,尤其是包括银行职业道德在内的职业道德,具有一特殊的功能,那就是道德感情的感染或传递。通过开展银行职业道德评价,促使广大员工把职业道德作为银行从业的基础条件,就会深化银行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人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筑牢银行案件风险防范的基石,保障银行安全运营和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科技信息.2010(23)
[2] 祁顺生.以价值为基础的要素与企业 [J]..http://.2008(01)[14] 侯晓音.地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15]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中医药期刊学会.http:///qikan/class/.2006(06)[16] 益瑞涵.美国大学的品牌管理及启示——以马里兰大学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7]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 [J].中国高教期刊学会.http:///news/class/.2006(09)[18] 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道德风险的概念】推荐阅读:
信息科技部风险道德总结10-27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09-11
道德的作文:道德论10-15
职业道德:当前道德建设的突破口05-24
道德的楷模11-07
创业的风险分析07-01
投资债券的风险07-14
风险管控的课程09-30
道德的感受性07-16
护理风险控制的措施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