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方案(精选8篇)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可是曹老师却打破以往教学模式,他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1) 了解作者及人格魅力, 理解积累运用字词。
(2) 把握文章脉络,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老王的苦和善、“我”的苦和善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体会关键语句和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 继而理解本文的主题。
(3) 领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发扬“平等、关爱、人道主义”的精神, 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待他人, 尤其是关爱身边不幸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老王的苦以及老王和作者那份相互温暖的善良。
(2) 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深刻体会“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描写, 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愧疚”的情感, 继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清华大学有这样一种奖学金:“好读书奖学金”, 这是一位作家和她的丈夫以他们稿酬的名义设立的, 专门用来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 从2001 年捐赠的72 万元稿费, 至今, 他们捐赠的奖学金数额已超过1000 万元, 共奖励了268 位学子。而这位作家现在住的房子却是他们那个小区里唯一一个没有封阳台没有装修的房子, 政府曾经要出钱为他们装修, 这位作家说:政府的钱, 也是老百姓的钱, 不用浪费。
现在我们来认识这位作家———她就是杨绛先生。 (投影杨绛先生的简介, 学生结合预习熟悉了解)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预习指导 (在课前完成) :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参看注释, 通读全文, 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带着任务通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 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要能够概括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结果
(1) 投影出示重要的字词, 检查音形义, 你掌握了吗?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什么?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 选读课文, 理清思路:
(设计三个环节,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能根据需要有选择地筛选课文的信息, 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脉络,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1.“我”眼里的老王:他的苦和善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老王眼里的“我”: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些地方?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此环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 践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自由跳读课文, 或沉思, 或圈点评注, 或与同学交流来解决以上内容, 以完成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与归纳, 进而形成对人物性格、品格的初步评价。 在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众多的事情组织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 做到条理清晰。 完成教学目标 (2) 。 这里是本文的一个重点)
(四) 重点赏析, 探究主题:
重点研读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内容。
1.此时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
多媒体展示“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内容,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运用赏析的方法结合教师的朗读进行品味和思考。
(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 意在对问题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 做到 “带着问题、怀着思考”听读。 同时“听”的能力也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学生在“听”中进入“情境教学法”的氛围, 领会究竟怎样读能最恰当表现老王的心情、“我”的心情! 而后合作交流, 积极讨论, 练习从词语、句子、到塑造人物的方法等方面多角度赏析, 进一步解决教学目标 (2) , 即教学重点)
2.关键性的思考:作者为什么偏偏在老王送鸡蛋和香油时把他大大描写了一番?而且还写得这样丑陋?老王为什么说“我不是要钱”?那他想要的是什么?“他在那站着等我”他在等什么?“我”当时说“我知道, 我知道”, “我”在当时真的知道老王要的是什么吗?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理解老王的心情, 把握此时的老王在丑陋的外表下隐含的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 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为后文理解主题埋下伏笔)
3.主题的凸显: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疚?”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 走进文本, 与人物对话, 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 理解此时老王的心情, 理解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 体会作者的那颗愧疚的心灵。这里需要学生理解的一是作者感到对老王的关爱不够, 而这些又无法弥补了;二是由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让作者对他的感情变化由俯视慢慢变为仰视, 此时老王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 同时由作者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中发出呼唤: 人是生而平等的, 由于境遇的不同, 导致了各人的幸与不幸, 幸运的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那些不幸的人。 到这里文章所表现的平等与人道主义的主题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这个环节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辅以老师适时的点拨引导来完成,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在师生双边的谈话过程中,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质疑中, 在他们互相补充的完备中, 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与难点”, 完成教学目标 (2) , 同时让学生积累:写作要贴近心灵的真实)
(五) 拓展延伸, 抒写感悟:
1.发一条短信或微博, 表达此刻的心情。
今年7 月17 日是杨绛先生的104 岁生日, 很多网友结合她的作品发短信或微博留言。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 发一条短信或微薄, 表达此刻的心情。
内容可以对作者说, 可以对“老王们”, 也可以对自己说, 要有感染力, 要贴近内心的真实。
2.欣赏短片, 结束本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
【教材分析】:《老王》是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杨绛的作品,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辛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计。他的眼睛不好,生活很是凄凉悲苦。但是他的心极好,老实厚道,总为他人着想。正是这个小人物在十年动乱中,给人带来一点正气,一点为人之道。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心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课程标准分析】:对文章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形象的描绘,领会语言真正的内涵,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学习语言的多种能力。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品读,赏析人物,研讨主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较好,课外阅读面广,很善于观察生活,语言表达能力强,尤其对于文本的分析能力强,思维敏捷,平时上课就喜欢对于文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去。但是,由于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陌生,让他们了解作者对于不幸的定位,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1、课前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能概述课文内容。2、课上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3、课末合作交流,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出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字词。
2、感知散文有关知识,学习散文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2、以善良体察善良,感受人物思想感情。3、揣摩本文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2、正确认识别人的不幸,正确对待自己的不幸。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人物形象。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在人与人交往中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
【教学难点】: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善良体察善良,理解本文的主旨。
2、品读语言,领悟到杨绛遣词造句的匠心。3、学完此文,在写作上,了解写人的作文可用逻辑顺序,和简洁,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收集“生命的光芒”的图片。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文章在几处关键的地方说的很含蓄,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写教学法:在品读中穿插写作练习环节,目的是学习杨绛先生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初三学生怎样才能牢固掌握“化合价与化学式”
四川省仁寿县视高镇初级中学 朱丽群
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用语非常多,主要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用语的掌握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历年的中考化学用语所占分值比较高,然而考生却很不容易得高分,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这些化学用语,其中最难的是“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的化学式”,这些是化学用语中的重点,是中考的热点考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分值一般在10%左右。怎样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合价与化学式”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掌握“化合价与化学式”的概念。“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是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同种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化合价也可能有变价,如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7、+6、+4价。“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但一个化学式可以表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如“P”可表示红磷或白磷、“C”可表示金刚石或石墨。
第二,掌握“化合价与化学式”的意义。“化合价”的意义只有一个,表示化合物中某元素显的价数及正负(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书本中出现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可以编成一些“顺口溜”,加强记忆。“化学式”的意义则有四个,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构成。
第三,掌握有关“化合价与化学式”的题型
题型一: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我把这种题简单归纳为两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和“十字交叉法”
(1)最小公倍数法:《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化学》第86页例题,教学中可归纳为五步,
A、写出元素符号(正价先,负价后)
B、标出价(分别在元素符号上方写出化合价)
C、求个数(根据化合价的绝对值先求出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
公倍数分别除以化合价的绝对值求出每个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
D、标个数(根据计算出的各原子个数,分别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出数字)
E、检查(将求得的化学式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原则,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2)十字交叉法:根据化合物形成的规律(各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即各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也就是各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推断出各元素的化合价数,“十字交叉法”就是先将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标出(若正负化合价有约数时,先约分),再将负价数写在正价元素的右下角,正价数写在负价元素的右下角。例如教材第89页的5、6题答案分别为:BaO、SO2、CO、N2O5、MgO、CaO和KCl、FeCl2、AlCl3。
题型二:根据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求其他元素的化合价。此类型题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方法是,先标出已知元素的化合价,设未知元素的化合价为“X”,再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原则列方程,最后解答,求出某元素的化合价。例如教材第89页的3、4题。
题型三:已知某元素在一种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求该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例题,已知金属元素M(只有一种化合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2O3,则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 )
A、 MCl2 B、 MCl3
C、 M2Cl3 D、 MCl
【方法探究】先确定M2O3中M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再根据“十字交叉法”写出M元素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MCl3,故选B。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心。怎么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篇二:《老王》教学反思
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篇三:《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
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
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
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平等者中的首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习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习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习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从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设计思想:
我们的学生是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而本课又是第一单元课文的延续,所以我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
中的弱势群体。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注意紧绕文本,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同时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理解文本。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图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目光总是追逐那些光彩照人的明星,总是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伟人。但你们是否知道,我们周围更多的是普通人,是像王顺友一样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普通,但有感人的举动;他们虽然平凡,却有崇高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一个普通人老王的生活,去关注他的点点滴滴。(板书:老王)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
伛
攥
惶恐
滞笨
塌败
荒僻
骷髅
愧怍
指名学生朗读以上字词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1、作者介绍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丈夫就是<<围城>>的作者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2、背景介绍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作者的脑海之中……。
师:到底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让作者在他去世后几年仍念念不忘,下面我们通过品读课文去寻找答案。
四、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4人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划出读错的字词,师生共同纠正。
2、学生浏览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明确: 多媒体展示:
㈠、老王是苦人。
⑴生活艰苦。明确:课文前面四段,主要是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一辈子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这些说明他的生活艰难。(板书:生活上--条件艰苦)⑵精神凄苦。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
明确: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不老实--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板书:精神上--内心凄苦)
㈡、老王是善人。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艰难与辛苦,不只是反映在生活上,还体现在精神上。可以说,老王是个不折不扣的苦人--贫穷卑微,是社会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逆境中依然保留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确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4、文中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5、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
6、文中人物哪个方面最使你感动?
教师小结:文章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我”和老王都是普通的人,但是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尤其老王,在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文中详写了老王给“我”送鸡蛋和油这件事。从这件事中,更见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的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五、质疑探讨
学生研读这一部分有疑问的可以提出,共同探讨。
学生发问举例:
a、老王这么对待我的原因是什么?
b、怎么理解文中80页的这段话?(“他赶忙止住我说”直到“站着等我”)
c、怎么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
d、怎么理解“强笑”这一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物的善良,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善良对待善良。
六、拓展延伸
1、老王已经走了,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2、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缺乏爱心的社会将会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过与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扫大街、捡破烂的沟通、交流,对你一定很有触动,特别是在“
5、12汶川大地震”中为抗震救灾无私奉献的人们,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仔细观察生活中的那些弱者和不幸者,从他们身上挖掘人性中的至真的闪光点,仿照本文的组材写一个片段。
七、结语
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缺乏爱心的社会将会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够慷慨相助像老王那样需要帮助的可怜人。让我们谨记一句话: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多媒体播放《让世界充满爱》)
八、作业布置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老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王》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描写了生活艰难、却质朴善良的人力车夫老王的故事。作者以沉静干练、干净明晰的语言写人记事,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以此唤醒读者对于普通小人物人文关怀的深层思考,全文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教师应注重运用恰当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文章语言的深邃内涵,真正走进作者“人性关怀”的内心世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阳光自信、思维活跃,他们享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关爱,对于文学作品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但他们较少接触社会,缺少对生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体的关注,无法真正理解爱的真谛。对于作品也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层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学生有所体会感悟,尤其体现于学习方法、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收获,并激发起学生对杨绛作品的阅读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学目标:
⒈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⒉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⒊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爱的博大。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括老王的“苦”与“善”,思考他的悲苦命运中包含的人性光芒。难点:体会作者的善良与自省精神,品味文章语言对于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教学方法
诵读法、体验法、点拨法、启发评价法。
资源利用: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了解杨绛及其创作风格,收集杨绛作品,为学生群文集读作资料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图猜文,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老王》课文插图。
教师提问:请仔细观察插图,你觉得插图描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老王》,了解他悲苦坎坷的人生经历。(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调动学生初读课文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简洁有效地导入新课。读图猜文教学策略的运用,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
1、认识作者。
教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而写《老王》的作家却不是一个普通人,课件出示:她的名字代表着《堂吉诃德》的经典翻译,代表着小说《洗澡》的心灵文字,代表着《我们仨》的温暖回忆。
她就是文学大家、翻译巨匠——杨绛。
教师:普通的老王该会有怎样的坎坷人生,能让这位文学大师唏嘘不已?让我们走进文章追寻答案!
⒉默读,概括文意。
教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请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并结合文章细节谈谈原因。
明确:苦、穷、悲。
⒊跳读课文,体味老王生活之苦
教师: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请跳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文中那些细节刻画了老王不幸?
如:他生计的来源“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住的地方是“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他还“瞎掉一只眼”。此外,他“是单干户”,“失
群落伍”;他近乎没有亲人,“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是一个“老光棍”。无论是在物质上、生理上,还是精神上,老王都是一个彻底的“不幸者”。
设计意图: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入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运用用词语概括的策略,引导学生关注老王的生活状,答案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在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故事细节的品味中整体感知课文,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提高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请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的性格
⒈ 教师提问: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请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的性格。
预设:善良、体贴、细心、知恩图报等。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剩下段落,思考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
明确:主动半价送冰,送钱先生看病,临终送香油鸡蛋。”
教师: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
⒉面对生活如此苦,心地如此善的不幸者老王,杨绛一家为他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回视课文,迅速找出杨绛一家为老王做的事。
明确: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教师:巴金曾这样说过:“友情从这里开始,苦难巩固它,欢乐装饰它,在寒冷中我感到它的温暖,在黑夜里我感到它的光辉。”人力车夫老王与文学大师杨绛的交往,在十年**的荒唐年代,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凄苦与艰辛,也体会到他们人性的真诚与善良。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旨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品味,感悟,用自己的情感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一步理解作者内隐的情感,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
达能力。
四、请用一句话表达作者对于老王的情感
1、作者对于老王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你能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吗?
教师:“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注意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理解句子,要善于找出关键词。
(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愧怍)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情感。
2、作者称自己为幸运的人,但此时的她和家人真的幸运吗?请结合课文细节和课下注释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
如:老王才会 “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在这一特定年代,杨绛一家的落魄窘境从穷人老王的担忧中可见一斑。
再请结合补充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从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召到那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戴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喝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人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绕上绳子,叫我挂在戏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被群众押到先前稠人广众的食堂绕一圈,然后在院子里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臭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一队七长八短戴着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选自《丙午丁未年纪事》
3.同样是不幸运的人,老王去世以后,作者为什么会:“一再追忆”“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的感到“愧怍”呢?
请同学齐读文章送鸡蛋和香油的一段,讨论作者愧怍的真正原因。文中那些细节是让杨绛先生如此愧疚的原因。
教师提示:文学作品往往有留白之处,读者要“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
么”。
明确:未能给老王真正的平等和尊重。这愧怍,其实是一种反省,对自己,对知识分子,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省。
教师:杨绛在90多岁的时候写了《走在人生边上》,有这样一段话:
个人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伤害了不该伤害的人,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追悔莫及。
——《走在人生边上》 学生交流齐读资料,谈感受。
教师:杨绛先生的愧怍恰恰代表了中国知识分绛先生的愧怍,缘于深深体味不幸滋味后,对人性、平等、命运等命题的终极追问,缘于超越控诉、感动和廉价同情的慈悲情怀。“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这就是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咀嚼、比较作品的语言会意、体情、悟理和品趣。体会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生活化的,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隽永。同时,学生容易理解作者内心的善,但却难以深入体会作者与老王之间的隔阂与距离,这是时代的距离,也是阅历的差异。教师利用文中细节、课下注释、课外资料的连接帮助学生跨越这阅读难度,唤醒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五,请用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请同学观察屏显上图片《环卫工人手中的工资条》,选择一个话题,用一段话表达你对善良、关爱、尊重、反省的理解。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小结: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散文《老王》,让我们感受到作家杨绛的道德良知,这也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从作者身上学习的珍贵品质。
设计意图:著名的学者对社会上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发出肺腑的感叹,流露了对弱者的悲悯的情怀,它可贵在“我”毫无掩饰,敞开心扉,反省自己。引发我们关注并帮助社会上的弱者,思考如何尊重他们。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学会关爱身边需要我们
帮助的弱势群体,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
六、作业:请一篇短文写写你身边的“老王”
结合PPT上的课外阅读资料链接,以《我身边的“老王”》为题,写写身边的平凡而善良的普通人,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老
王
苦——善——愧 ↘ ↙ ↘ ↙ 老王
误区一:无视已知而止于已知
该课例中,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老王的不幸与作者杨绛先生的相对幸运做比较, 进而得出解读结论:一个“不幸之中相对有幸”的人,对于“不幸中更不幸的人”感到愧怍。这个结论,其实是学生读完文本,一望而知的,但教师却带着学生在这个环节大费周章:教师抛给学生所谓的“十大幸运要素”,然后领着学生分别就老王和杨绛先生的情况逐项探究,再进行比较,最终好不容易才得出了结论。这不禁使人想起孙绍振先生振聋发聩的批评:“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
无独有偶,课例的第三个重要环节,即探究“谁造成了老王这种命运”也走入了同样的误区。教师先通过对“解放”等词语的 “咬文嚼字”,让学生意识到“解放后我们的社会还不健全不完美”——这一点常识性的认知或判断,当代中学生显然是有的,但教师根本无视学生的这种“已知”。教师接着推导出“一个健全、完美的社会,应该给老王这样的人最低的生活保障”——连最低生活保障都不能提供的社会,必是不健全、完美的社会,这样简单的逻辑,也是中学生“已知” 的,教师却在不辞劳苦地“循循善诱”。再往下,教师带领学生继续思考和追问,得出了政府也是造成老王不幸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结论,并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认识到政府的责任与过错,而且还让学生以北京市新任市长的身份与在天堂的老王通电话, 汇报政府工作的改进情况。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社会、政府造成了老王的悲惨命运。试问,这样的“结论”,中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不能得出吗?再者,谁人的命运不受社会、 政府的影响呢?当然,学生“一望而知”的认识并不一定正确,但却是教与学的起点,起码应作为教学的参考,而绝不能成为教学的终点,否则,课堂教与学的价值何在呢?
误区二: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误
该课例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将幸运划分为十大要素:身份、婚姻、时运、住房、 亲人、层次、身体、寿命、族群、时代。教师对幸运要素做这样的划分,我们实在不敢苟同。其一,教师认为“个体户相对国营、 集体单位来说,那他是不幸运的”,这个结论的成立,显然还需要其他条件特别是具体时代条件的支撑,还需要做些许论证。其二, 教师认为族群也是一个重要的幸运要素,若是多数民族则是幸运的,若是少数民族则不幸,并得出了老王是“少数族”(回族)所以其不幸又加深了几分的结论。按照这样的逻辑,我国超过一亿人口数量的少数民族同胞都是生而不幸的——这显然是荒谬的,若真是那样,一些官员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把自己孩子的民族改成少数民族呢?其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老王是体力劳动者,潜在的逻辑是从事体力劳动较之于从事脑力劳动是不幸的。这样的逻辑,我们怎能认同呢?
正是由于这些错误前提的误导,课例中师生得出了老王绝对不幸(用“实录”中教师的话来说,就是十大幸福要素,没有一项具备)和杨绛相对幸运(十大要素中,唯有 “时代”方面不幸)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文中的老王其实并非绝对不幸, 他至少拥有四个方面的幸运:其一,一般乘客怕老王眼睛看不清而不愿坐他的三轮车,作者和先生却“常”坐老王的三轮;其二,作者女儿给老王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他那只好眼晚上就看得见了;其三,载客三轮取缔之后,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其四,老王病重期间,有同院的老李代老王到杨绛先生家传话。
在课例中,由错误前提导致错误结论的情况还并非仅此一处。比如,在课例的第三个重要环节,即追问“谁造成了老王这种命运”,教师让学生先后以国营三轮车公司领导和北京市新任市长的身份与老王谈心、通电话。为什么会上演如此闹剧呢?因为教师预设的认知前提是:造成老王命运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和政府。显然,教师并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具体时期的历史局限性, 更无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局限。 所以,最终事件的发展完全失控,“老王”提出了完全无理的要求:要北京市政府给他老人家补开一个“送别会”。大家想想,偌大的一个北京市,市政府是否该肩负为每一个公民开“送别会”的重任?
误区三:经过文本未深入文本
该课例中,学生的活动还是较丰富的: 通过“十大幸运要素”来鉴定老王的绝对不幸与杨绛的相对幸运,以杨绛的身份给在天堂的老王遥寄一封愧怍的信,以国营三轮车公司领导的身份找老王谈心,以北京市新任市长的身份给在天堂的老王打电话汇报政府工作改进情况。但遗憾的是,学生的这些活动却与文本没有多大关系,虽不至完全脱离文本,但顶多算是经过了文本,而未能真正深入文本。
课例中,韩军老师认为“老王大概也在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比如用鸡蛋和香油来换钱买白布”。
我们且看课文第七自然段段末写道:“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请问,老王扶病到“我”家来,来干什么呢?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传什么话呢?这些问题, 作者在叙述中其实是委婉地给了答案的,而这种“委婉”本身也是颇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老王扶病到“我”家来是来“取钱” 的;后来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实质是代他“取钱”。请看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我”谢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这时老王做出了一个很不合乎常理的反应——“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按常理,老王怎么知道“我”转身进屋是为了给他取钱呢?除非,“我”曾经有多次“转身进屋”都是为了“取钱给老王”。“我”的回答也值得注意:“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这里“托人捎” 的所托之“人”,当是代病重的“老王”来 “传话”的同院老李了。在课文的结尾段,作者两次提及“谢”,均指“老王”最后那次登门送鸡蛋和香油对“我们”一家人的感谢。 为何要感谢,且还是如此“重谢”?不仅仅是因为坐他的车,给他吃鱼肝油吧。通过以上来自文本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并无功利目的,并非如韩老师所说“老王大概也在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比如用鸡蛋和香油来换钱买白布”。试问,鸡蛋和香油是否需要先有钱才能换得呢?就算是从其他途径得到的鸡蛋和香油,要换钱也可找同院的老李去别的地方换啊,为何还要拖着已入膏肓的病体爬三楼呢?其二,作者杨绛先生一家对三轮车夫老王的同情和物质帮助是够多的。
那么新的问题就产生了,“我们”一家对老王给予了足够的同情和物质帮助,并且老王在生命的尽头也对“我们”一家表达了诚挚而朴素的感谢“,我”为什么还感到愧怍呢,而且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韩军老师将老王的“不幸”归到“社会和政府的不健全、不完美”上去,或是因为没有深入文本、尊重文本。其实并非每篇文章都适宜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去分析,尤其是散文。
答案得回到课文文本中去找。老王给 “我”讲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包括自己的各种尴尬境遇,这算是老王把“我”当做了友好的熟人,一个熟悉的主顾;老王给我们家送冰且愿意车费减半,而且冰块大一倍,这算是把“我们”当做朋友了吧——物质匮乏的他愿意为了这份情谊舍弃部分物质利益; 老王送钱先生看病而“坚决不肯拿钱”,还担心“我”是否有足够的钱——因为对“我们” 一家的关心,已经完全不计较个人的利益甚至忘却了自己尴尬的处境,这份情谊已经是浓浓的亲情了。而“我”,竟然不知道老王住在哪里,甚至从未去过他的住处,更没有以亲人的方式给予其情感的慰藉特别是临终关怀,仅仅是给予他同情,给他钱……老王的 “不幸”与我的“幸运”是相对而言的。
误区四:着力语言变游离语言
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思想”,本是很注重“语言抓手”的,提倡“着意精神,着力语言,得益能力”,因此,“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是“新语文教育”六大理念之一。 课例第一个重要环节,即比较老王与作者杨绛的绝对不幸与相对幸运,就是以文字为抓手来引出问题的:
师:(故意说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生:是幸“运”不是幸“福”。
师:哦!那杨绛老奶奶为什么不写幸 “福”,而要写幸“运”呢?“福”是福气, “运”呢?如果我们把人的“运”,包括运气、 运道等分成十大要素,大体就是“身份、婚姻、时运、住房、亲人、层次、身体、寿命、 族群、时代”。具体看老王关于这几点,看看他的“运”怎么样。先看他的“身份”。他是干什么的?
从这段课堂实录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虽然关注到了文字层面,但并没有让或者并没有想让学生进入文字层面,而是自己囫囵地解说了“福”与“运”的区别——看似“流畅”地引出了教师预设的“十大幸运要素”, 实则令学生包括阅读课堂实录的读者一头雾水。更加遗憾的是,在该环节后面部分,教师自己混淆了“福”与“运”,把幸运的十大要素,也称作“十大幸福要素”,甚至“十大幸福指数”。要素与指数显然是不同的。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指数,表示一个变量在一定时间或空间的范围内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让学生思考“那杨绛老奶奶为什么不写幸‘福’,而要写幸‘运’呢?”所以,在这个环节,“新语文教育思想”回归文字的美好愿景未能实现。 而且,通过以上分析,教师针对“福”与 “运”区别的提问,也就成了无效提问。
该课例中,教师还对“取缔”“我不是要钱”等词句进行了“咬文嚼字”,看似着力于语言,实则都是游离文本语言,甚至歪曲文本语言。政府取缔三轮车拉客,并没有禁止三轮车拉货、送水、送冰、送煤,加之政策的制定并不能照顾到所有人。课例中教师对政府“考虑过老王这样的人的生活了吗”之责问是没有道理的,讨论政府的责任,还不如回归文本讨论那位愿把自己降格为“货” 的老先生。课例中教师从老王的一句“我不是要钱”中,解读出了老王因害怕被说成是搞“资本主义”而不敢要钱,尽管打着“咬文嚼字”的幌子,却不能改变其游离文本语言、顾左右而言他的实质。
误区五:身兼数任却忽视专任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特级教师张悦群老师论及“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时,也强调“意”与“言”并举, 且认为终极指向应当是“言”的学习。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应当是肩负起了语文科专任的课,应当是有真切言语训练的语文课。韩老师该课例,教师干的事情不少,可谓身兼数任,学生活动也是非常多的:写信遥寄天堂,以公司领导身份关心老王,以北京市长身份与老王通话,领略山东快板的风采,感受悲悯悼词的情怀。然而,从头至尾,却没有看到真切的言语训练。
或许有人会问,该课师生互动充分,且安排了片段式写作练习,师生还分角色做了表演,怎么会言语训练不真切呢?叶老针对 “有效训练”曾发表过这样的见解:“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韩军老师的《老王》课例,严格地来说是缺乏阅读与写作之方法指导的,学生课堂学习的终点还停留在“意”的层面,没有对课文文本“言”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 或许,韩老师的《老王》教学本就尚未结束, 还有第二课时?或者想把这个工作留给该班学生的任课教师?
摘要:名师及其课例无疑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正向的课例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带动,反之,一些走入误区的课例则产生负向的影响和带动。因此,对名师课例误区的检讨意义重大。本文就韩军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从五个方面做了检视。
一、细研课文,体会细节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②“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③“他哑着嗓子悄悄地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第6段)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拿了钱还不放心什么?④“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第8段),“镶嵌”一词好在哪里?⑤“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第8段),这段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⑥“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第10段)老王送来的鸡蛋再多,总也有个数量,为什么说多得数不清?⑦“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第11段)为什么要“强笑”?⑧老王说“我不是要钱”(第13段),为什么最后还是收了钱呢?你是怎样理解的?⑨“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第16段)“攥”“滞笨”“直着脚”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说明:学生对第③、⑤、⑦、⑧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也争论得最热烈。答案略。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者,可以要求学生想象老王最后一次无奈地把钱拿回去的心理活动。答案很丰富,有难过、委屈、坦然、不安、羞愧、恼怒、释然等等。经过辩论,觉得恼怒、释然、坦然均与人物善良纯朴的性格不相吻合。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下面分析“我”的愧怍之因服务的。
二、深入探究,理解内涵
①老王是不幸的人,那请问作者是个幸运者吗?为什么?(“文革”时,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下干校劳动改造,被批斗,所以他们也是不幸的。)②作者明明处境不好,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因为他知足常乐,他们的幸运也是相对于老王的不幸而言,这反映了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的同情,也反映了作者的善良。)③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便送他大瓶鱼肝油。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④可是作者仍然觉得对老王愧怍,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把最后一小节齐读一下,看能不能体会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大家讨论一下,用“愧怍的是……”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参考答案:
愧怍的是与老王的交往一直是以金钱来衡量,没有体会到老王一贯对自己的好,总以为用金钱就能表示不欠人家的情了。(太看重金钱)
愧怍的是关心老王不够,人家临死之前拖着病残之躯还要来感恩,可是我没有想到人家的病情那么重了,也不知道老王姓什么,他的眼睛到底是怎么瞎的。(关心不够)
愧怍的是与老王交往还缺少一颗平等之心,总以为老王是个车夫,我是顾客,他有求于我,我不欠他的。他把我们当作了朋友,可是,我一直是用怜悯的心来看他。(欠平等之心)
愧怍的是没想到老王这么快就离开了人间,想报答他的情和他的恩,可是已经晚了。(报恩情已晚)
⑤现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从老王和我相处上,可以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人与人之间交往应该以平等、友爱、互助为前提。)
⑦这些愧怍、这些反思,作者为什么不把它写明白?这不是更有利于点明主旨吗?(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才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⑧从本文来看,你觉得在“平等、友爱、互助”上,作者认为哪点做得最“愧怍”?什么原因?(此题为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均应给予肯定。但这三个词是有层次排列的,平等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友爱是实现交往的目标和境界,互助则是具体的行动和措施。其实,作者自认为“平等”方面做得最缺失,这也正是作者愧怍的本意和内核。)
【《老王》教学方案】推荐阅读:
老王重点语句10-31
《老王》读后感11-01
八年级上册语文老王11-14
初中课文《老王》优秀说课稿07-05
老王杨绛读后感100字12-16
阳光教学方案06-18
阅读教学方案09-11
语文课程教学方案05-27
教学管理方案06-07
估算的教学方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