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材料方法(共12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
审读材料:
黑格尔的话主旨是肯定存在的现实的合理性,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两个关键词:“现实”与“合理”。当材料出现两句或两句以上名言时,我们应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鲁迅与黑格尔共同涉及的问题是什么呢?“从来如此”,即从过去到现在都如此,就像我们生活的现实,一向如此,“此”即“现实”,而所谓“对”即“合理”,言下之意,鲁迅持不同观点,他在质疑现实的合理性。两则材料所涉及的共同论题就是关于“现实和合理”的思考。
2 接着确定写作角度。还以上面的材料为例,关于“现实”与“合理”的辩证关系,我们可有以下写作角度:
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要正视现实而不逃避。
从来如此,不一定对,现实的未必是合理的,因此,我们要敢于革除现实中的不合理因素,让它变得合理。
合理的不一定就能成为现实,许多美好的社会理想很合理,但因种.种因素,暂时还不能成为现实,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与坚持。
2高考语文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技巧
1 首先,根据任务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明确自己的立意和观点。并且根据自己提出的观点,在头脑中清楚以掌握的作文素材有哪些可以用的上。
2 之后,用引作为第一段:明确作文中要求你完成的任务,简述该则材料并提出你的观点。
3 然后,用议作为第二段:可以针对该则材料和话题分析原因本质和成因,记住不要大篇长篇的运用素材。
4 之后,用联作为第三段:解析原因,指出好处和危害,阐明意义,可以联系古今中外例子,也可以联系自身和他人的例子。
5 之后,用联作为第三段:最后提出如何解决该问题,可以从个人企业到国家的角度,依次上升,也可以从个人到社会。或者正反对比。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注重知识,忽视能力。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偏重知识讲解,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分析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
(2)看重结果,轻视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阅读材料的答案直接教给学生,而把如何生成答案的过程简单化。
(3)教法单一,不重方法。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是为了考试而阅读,教师费尽心力地讲解,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少做题方法的指导。
(4)阅读时间过少。学生学业任务繁重,使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长期下去,直接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缺失。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创设情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但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内阅读,也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学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熏陶。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如用文本吸引学生,激发其主动去探寻作品的魅力所在。
(2)发展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学生的阅读兴趣存在一定差别,教师在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外,更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尊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学生以真正阅读的权利。其次,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思考过程。学生只有发现问题, 才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而新课标对问题意识的强调与重视,正是为了改变机械死板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决不能任由学生随意发散,教师一定要加强方法指导。首先,对重点语句或段落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语境来质疑语段,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其次,对文章的主旨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主要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上。
【关键词】课外;名著;报刊;科普
语文教师于漪认为:“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当代作家贾平凹说:“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决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烦嚣尘世而不悲、不畏、不俗、不谄。”可见,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读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无论对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培养还是思想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用文学名著“补钙”,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学名著是世界语言巨匠们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语言艺术发展的伟大丰碑。是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文学名著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闪烁夺目,饱受风吹雨打而依然风韵犹存,似陈年佳酿,愈久愈纯;又如翡翠明珠,百代流传。我们首先应倡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世界文学浩如烟海,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很难面面俱到,更何况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又怎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上?
1.精读经典名著作品,认识社会生活。名著的价值在于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而不像某些流行作品只反映生活浮泛的表面,甚至粉饰太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这一部大书,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兴衰史的概述,曹雪芹以他阅尽沧桑的炯炯双眸,看透了人世间的重重迷雾。要了解十九世纪的法国,最好去看看《人间喜剧》,这部作品全面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堪称法国的社会风俗史。巴尔扎克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高瞻远瞩的历史目光,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了整个法兰西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与品德高尚之人对话,接受心灵洗礼。高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优秀人物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他们影响深远,名著无疑是他们心灵成长的健康食品。“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的这段话曾经激励无数热心青年投身火热的革命生活,今天它仍然向我们昭示:生活永远偏爱勤奋、坚强的人,当生活需要你承受痛苦的时候,除了坚强,别无选择。而简爱的一番话则告诉我们,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难道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
3.以人为本,感受天地有大美而无言。一直以来,沈从文的《边城》就像藏在深山的璞玉,未曾大红大紫,却魅力不减,历久弥新。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这部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读者。作品中田园牧歌式的笔调,梦一样的社会生活场景,诗一样的意境,无不让人心驰神往,遐思无限。
二、用报刊杂志“跟潮”,拓宽视野关注生活
随着互联网、数字杂志等新媒体的出现,青少年有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教师要作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引导青年学子“跟潮”,关注馨香的“纸墨”文化。《青年文摘》、《读者》为青少年打造一个丰富生动、健康向上的精神空间,青春色彩浓郁,品之如饮甘醇。《意林》、《格言》意韵深长,蔚然成林,关注现实生活,贴近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是最真实最贴心的心灵读本。对报刊杂志的阅读摘抄,要与课文互补,与课堂结合,做到资料充足,内容丰富,花样繁多,新鲜有趣,学生收益匪浅,真正起到有效拓展语文阅读的功能。
三、用科普读物“武装”,奠定献身科学事业的基础
畅销不衰的科普经典是受益终生的知识宝库,青少年是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好的阅读引荐和指导。教师挑选的科普读物,要精心编选青少年最感兴趣、最困惑的问题,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数理化、军事、交通、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旨在帮助青少年开启知识殿堂,开阔视野,提升竞争力。
教师应引导多元的阅读方法。科普读物相对其他种类的读物来说,阅读难度偏大,需要教师的扶助,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了解科普作品,不但知道向学生推荐哪些好书,并能在课内外有效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如指导阅谈科学史类作品,主要在于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认识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功能。一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变革影响人类,一方面能变为巨大的力量,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科学能造福人类,另一方面科学也能变为一种破坏力,且使人类利益受到损害,威胁着人类和社会的生存。所以科学的实际意义在于为人类造福,推动社会和生产的进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感知文章全貌,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任何文章,都要先浏览一下文章,对它做一个大体了解,这是理解分析文章的前提。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阅读感知文章全貌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多比较,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不管是叙述故事,还是抒发感情,抑或阐述主张,都表达了作者的旨意。阅读文章要求找到主旨,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阅读时才能纲举目张。有的文章主旨比较明显,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中间,或在文章的结尾,用一句或几句话表现出来。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含蓄,不用明白晓畅的文字,而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表达手法,运用一些含蓄的语言表现。这时,应多读两遍,统揽全篇,然后逐层概括,归纳贯通,最后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复杂,归纳时要注意到文章的各个方面,避免简单化片面化。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小说
1.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比较强的题材,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明白小说阅读的三要素,即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还要搞清楚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分析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只有让学生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才能做好小说的阅读。第二,要让学生对小说里面的人物作分类。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总是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人物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人物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当学生慢慢地喜欢上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时则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让自己的情绪有所变化。或许开心,或许感伤,或许哀叹,或许沉思。那么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学生就能够给小说中的人物做一个分类。第三,理清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这样,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有了鉴赏的明确目标。把握了小说阅读的步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全方位阅读小说
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地阅读小说。很多学生阅读小说只是为了好玩,对小说的内容浅尝辄止。有时候只可以做到把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但是却没有深刻的认识,浅尝辄止。要做到全方位阅读小说,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之后,才能做到全面阅读小说。高中小说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为了读小说而读小说,还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只有这种能力形成了,老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
3.让学生学会鉴赏小说语言魅力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仅靠兴趣性阅读是不够的,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该阶段培养主要面向高二学生,指示学生运用好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不同的问题教授不同的阅读技法,把学生不同的感悟能力和认识能力培养得大致统一。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架设想象桥梁,使学生通过想象更易于领略其文章的内涵,与作者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郁达夫曾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教师在对这段话进行剖析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描绘秋天的早晨落花似雪的景象,作者满心欢喜而又好奇地踩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声响,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故乡秋天的清、静和悲凉之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的能力。
2.应考探究性阅读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现有问题分析
目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阅读教学并没有被分为明确、独立的板块,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往往忽略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 导致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找不到学习的明确方向。同时,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但是一些教师无法改变固有的传统教学理念, 导致在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出现了“四不像”的教学形态。并且,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 难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无法充分理解, 课堂气氛十分枯燥, 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学习效果难以提升。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方法策略
(一)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是打开其他学科大门的钥匙。因此,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转变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积极遵循新课标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将原有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知训练的方法转换成情感熏陶, 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 发散学生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改变传统教学中以做题为主的教学方式, 将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思路。
(二)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因此,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感兴趣的事物, 并将其以巧妙的手法引入课堂, 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 主动提升阅读量。
例如在教师要求学生每天都抄写几首喜欢的中文歌曲歌词, 并对歌曲中所蕴含的内在感情进行分析、描述, 了解其中蕴含的写作手法, 或是要求学生读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 并写一篇读后感, 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 在学习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从而得到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 注重感情因素的运用
语文阅读的本质重在读。只有实现作品中作者与读者心灵的融合, 才能够使读者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对作品的更深入理解。因此, 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加强对其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例如在进行一篇文章的阅读时, 教师可以带有感情的为学生阅读课文, 或是采用接龙的方式, 要求学生按照顺序依次站起来有感情的阅读自己所属段落, 在感染其他同学的同时, 也使学生自身更好地融入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中, 进一步理解其中词句的含义和语言技巧, 实现阅读效果的提升。或是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收集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材料, 首先运用资料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阅读革命类文章前, 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述革命时期情况, 利用多媒体技术等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当时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刺激学生情感的迸发, 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到阅读教学中, 并获得思想、精神上的进一步升华。
(四) 充分运用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是检验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的最佳手段。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充分运用阅读笔记, 采取有效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例如要求学生每天都在阅读笔记上抄写五句阅读中认为比较好的句子以及十个比较好的词语, 每读完一本书应在阅读笔记中写一篇读后感, 将作品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 并融入自己的感悟, 并定期回顾, 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结论: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方面教学的重视, 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 积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注重情感因素的运用, 充分使用读书笔记, 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 2015, 10 (10) :64-65。
[2]王桂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析[J].剑南文学, 2013, 1 (1) :353-354。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籍如同空气一样,是每个人必需的。”阅读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也是语文的核心,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源泉。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花费的精力最多,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建立全新的阅读概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更加习惯于将课文中隐藏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分层的分析解读,或者将语文知识表现为一张张试卷,进行着机械重复的训练,这样不能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更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解读,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这样就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更能创设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表情的和具体情境,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和谐、愉快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观察并参与各类情境活动,多感官地感知和理解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建高效课堂,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语文教师要积极创建高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以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指导阅读教学,精心设计几个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以强化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地领会课文的特点,分析课文的重难点,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阅读理解一篇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围绕一个中心提问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体验式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兴趣需要,创设适合的情境,以体验为典型特征,以情绪推动学生的阅读,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巴金曾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对学生的人生都有很多的积极影响。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内讲读和课外导读并举,增加阅读积淀。如鼓励学生看一些经典的名著,分析文本的特点,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拓展课外阅读的同时,语文教师也应该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新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
四、让生学会主动阅读,体验多种阅读方法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容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力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偶尔也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也是围绕着知识的灌输而进行的。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亲身的体会而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无法感受到作品的精髓。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他们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能更加深刻的体会文本的精髓和人物的特点。倘若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就不能理解文本的深意。
如在学习《红楼梦》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移情体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探究个性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讨论,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仅可以理解文章的思路,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结
阅读在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是配角,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
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培养阅读兴趣,首先要摒弃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不妨以尝试的心态,重新开始阅读。有些书确实比较枯燥,像一些专业类的书籍,而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阅读,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开始读起。
如果一开始比较恐惧看全篇都是文字内容的书,那么可以从看绘本书籍开始。如:朱德庸、几米漫画等,质量高、内容好。有非常多的漫画绘本可以选择,所以不要错过任何能够引起你阅读兴趣的书籍。
另外,让自己开始有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先选择一些畅销书,内容比较通俗易懂,但是不建议长期阅读,有了兴趣之后,再选择更加经典的书来阅读。可以选择和自己生活比较贴近的如:励志、职场、生活美学、心理、情感类等,逐渐让自己能够接受大量阅读文字,开始有阅读文字的习惯。
想要持续地阅读,不断地有阅读的欲望,心态也非常重要,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你不断地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读书来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更多的疑问,想知道的更多,就需要读更多的书,进行更多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还可以跟朋友来交流,这样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而自己的灵魂和思想也能够变得越来越丰富。
读书是最廉价的高贵之举,也是能让我们成长和进步最容易入手的方法,并且现在有各种阅读APP,读电子书既便宜又方便,纸质书价格也不是很贵。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前进吧,所以,少刷微博,少追剧,多读一读书吧!相信读书能让我们都有美好的改变。
3高中语文阅读技巧
看分值:
所谓的看分值,就看清楚阅读问题中所给的分值,例如一道问答题是十分,那你就应该至少答五点和题目有关的答案。这样估算一点2分,才能刚好到10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多答一两点,给分老师会择优选择。
另外还有就是不要本末倒置,在分值低的题目上答好多文字,分值高的题目三言两语。
抓重点:
不管是阅读时,还是写答案时,都要抓住重点。在阅读题目时,把重点文字做好标记,在写答案时,把最重要和关键的点说清楚,不要为了凑字数,在答案上面写好多废话,第一是浪费时间,第二是老师改卷时只会看与准确答案相吻合的答案给分。
叙述清晰:
遇到文言文题型时,可能是好多人的盲点,不管是解释字义还是翻译句子,都会碰到些许难点,在答这种题时,重要的就是要语句通顺,叙事清晰,实在不会的就往大意上靠吧。
不空题:
在绝对不空题这一点上,可能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提醒过吧,因为做语文卷子,尤其是阅读,空题那可是大忌,即使完全不会也不能一字不答,多多少少能写什么,就写什么。空题会给整个改卷老师非常不好的印象,答对答错,碰对一点和正确答案相符的点,老师都会给点分的,要知道真正的高考那可是一分值千金啊。
迹工整:
再说一个印象分吧,提高高中阅读的质量无非就是为了真正的高考,那么像语文这样灵活性很强的科目,就应该想尽办法在这科上多赚几分,把字练好,答题时字迹工整,重点基本都抓住了,老师就会给高分。如果字写得乱七八糟,即使答得都正确,没准老师手一抖就要给扣一两分了。
4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政治生活
1、多极化尚未形成(正在形成)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国家间利益的分歧则是国家冲突的根源
3、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根本上在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4、加强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我国不参与任何的军事、政治联盟(不结盟国家)
6、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始终是经济建设
7、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国家立法机关,最高监督机关)
8、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政府是行政机关
9、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位置不能调换;社会主义社会后面的社会两字不能去掉)
10、民主党派是国家科技的人才库而非干部的人才库
1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而并非二者共同、联合执政
12、我国是多党合作制而非多党制
1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4、国家职能由国家机关行使,主要有政府行使,而非由党或者民主党派、人民政协、村委会、居委会行使
1.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文章停顿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乎、哉、也、矣、欤、焉、耳、邪”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此外,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久之等表示时间的词,常用在句首。
例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例1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可置于句首的虚词有“夫”,可置于分句句首的虚词有“以、则、而、故”。据此,考生可以断句如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代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考生可以据此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例2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例2中有“亡”“入”“吊”三个动词,据此可以将其断成两个句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二、特殊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有四种特殊句式,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也可以帮助断句。如判断句的常见标志为“……者……也”,考生应该在“者”后断句。
此外,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3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是非常明显的标志,考生据此可以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断句题解答技巧
从根本上讲,扎实的古文基础是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同学们平时要大量诵读经典古文,培养自己的语感。古文功底深厚了,断句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当然,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也有助于提高答题能力。
1. 断句前先通览全文,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
有的同学喜欢读一句断一句,不能从语段的整体意思出发去解题,这不是明智的方式。只有在语段的基本意思的指引下解析语段,才能做到纲举目张,避免出现“得以自资父兄”之类的根本性错误。
2. 充分利用整句的特点断句。
古人写文章喜欢用整句,或对偶,或排比,或顶真,前后照应,句式整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命题人也喜欢选用这种形式的语段作为命题材料。比如4月北京市海淀区高考模拟卷第11题的答案:
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 / 应之以治则吉 / 应之以乱则凶 / 强本而节用 / 则天不能贫 / 养备而动时 / 则天不能病 / 循道而不贰 / 则天不能祸 / 受时与治世同 / 而殃祸与治世异 / 不可以怨天 / 其道然也
(选自《荀子》)
3. 根据虚词的位置断句。
一般来说,同学们在答题时应注意虚词的以下几种情况:
“夫、若夫、且夫、盖、故(是故)、是以、然则、向使、顷之、既而、寻、旋、无(亡)何、未几、已而、俄而”等常在句首;
“也、矣、与(欤)、邪(耶)、焉、哉、乎、耳”等常置句尾;
“以、而、于、则”等常在句中;
“曰、云”等叙述人物对话的虚词常常要与其后的句子断开;
“嗟夫、呜呼”等叹词,独立成句,前后都应断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常常有句末两个甚至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比如:“不识此语诚然乎哉”中的“乎哉”是句末两个语气词连用,“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是句末三个语气词连用。此类虚词还有“也与(欤)”“也哉”“已乎”“矣乎”“而已矣”等。
4.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
“……之谓也”肯定在句末,如“夫子之谓也”;
“此之谓……”肯定放在句首,如“此之谓失其本心”;
“……孰与……”前后肯定都紧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虽然”后面肯定断,如“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然而”后面肯定不断,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关于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笔者有专文整理,见本刊第1期。)
5. 熟悉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专有名词(如官名、人名、教育术语、官务术语等)有利于断句。
官名如:起居郎、洗马、起居注、二千石、殿中侍御史、左拾遗、太子少保等。
人名如:靖节先生(陶渊明)、范文正公(范仲淹)、柳子厚(柳宗元)、欧阳永叔(欧阳修)、杜子美(杜甫)、易安居士(李清照)、王临川(王安石)等。
教育术语如: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第、乡学、祭酒、诸生等。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对策
一、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式僵化,缺乏创新。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对阅读文本只注重中心思想、重点段落、创作手法等的讲解,走向流程化、程式化,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需求的关注。另一方面,受传统考试观的影响,阅读教学多围绕如何考、怎样答,偏重如何得分,影响了学生正确的阅读观,使得阅读教学枯燥、乏味,不仅降低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而且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了整体效率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然而,目前多数教师认为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就是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这并不是教学任务的全部。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为什么要学,甚至学会怎样做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上的每节课都是在完成教材上的任务,并没有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现象在众多学校中普遍存在。上一节课时,教师说话时间和板书的抄写占了一大半,为教学而教学,忽视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设民主开放的阅读课堂。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才能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发现和创造,才能提高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与感受,尊重学生的发现与创造,对超出参考书以外的“新鲜”答案要坚持无错原则。例如,学习《雷雨》时,对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相遇这场戏,教参上的解读是,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保持着鲁侍萍所熟知的家居格局和生活习惯,以此怀念侍萍,但是当侍萍出现的时候却翻脸不认人,还企图用金钱打发她,这足以反映周朴园人性冷酷虚伪的本质。但是有学生提出了周朴园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有难言之隐,试想一个人还念另一个人三十年,这份感情怎么会是假的,周朴园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遗弃侍萍,他的心里是充满愧疚的,他一直都在怀念与侍萍那份纯真美好的恋情,但是当侍萍真的出现了,残酷的现实被揭穿了侍萍早已人老珠黄,并且还是四凤的母亲;侍萍及侍萍所带来的现实有可能威胁到周朴园现在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朴园意识到自己无法再接受四凤,他所能做的只有用金钱弥补她。这样的解读不可谓不新颖,我们应该对学生这种创造性的解读喝彩。
(二)创新教学法,促进多样化的阅读教学。
1.表达线索梳理法
对于篇幅较长、思想复杂的文章,教师教起来通常会比较吃力。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表达线索入手,梳理文章脉络。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文章脉络线索图,清晰明了地理清文本思路,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又能够使学生树立线索意识,在写作时合理组织文章。通过自主的文脉梳理,学生不仅能体会到阅读有所得的乐趣,而且能认识到表达线索、行文脉络在作文中的运用,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
2.核心词汇体悟法
一篇文章能统帅全文的核心词汇,可称之为文眼或是关键词。文眼在文中,尤其是散文中穿针引线,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整篇文章围绕文眼展开,才会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通过关键词,可以使读者高屋建瓴地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准确把握作者所记叙的事实、抒发的情感及议论的观点。通过核心词汇,抓住文章关键内容,是阅读课需要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阅读能力。
这样的课堂,既是一次与文本、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又是一次写作指导与练习。此类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阅读教学方法,在阅读课的教学中,适当加入写作指导与练习,以深入文本、加深理解为目的,课堂练笔、写作指导为手段。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深入的阅读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凝词炼句、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教师将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模块融会贯通,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现状,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不仅要对学生提问,还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更深入思考。
(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评价。
教学活动不应该是一个单线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双向循环的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阅读的文章这几者是互相影响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通过阅读的文本将所得知识和方法发送给学生,但是教师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阅读文本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这个循环的模式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一方面他们要接受阅读文本的信息,也要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另一方面,学生要将自己学会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反馈给教师。这种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能使教师、学生和阅读文本二者达到统一,从而达到强化课堂阅读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表现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表扬或是批评,要适时指出优点和缺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和道路。在评价时要注意时机,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灵光一闪、灵感乍现的情况,对于这种突然进发的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进行适时的表扬,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阅读方法,课堂模式,自主合作
实践研究证明, 改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能力, 进而达到全面提高阅读题准确率,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改革课堂模式:由单一课型转化为多种课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言学科。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人” (学生) 为本, 语文学科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具体而言:锻炼学生的眼, 让学生看 (阅读和观察) , 多读好书并及时了解和关注身边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锻炼学生的耳, 让学生听 (闻) , 认真听别人交谈、听新闻等;锻炼学生的口, 让学生说 (讨论、交流、诵读) ,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大家上课的讨论、辩论等锻炼口才的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手, 让学生做 (写) , 可以限时的写片段随笔等;从而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语文知识包罗万象, 它要靠学生日积月累;语文能力也决不是一张嘴“讲”出来的, 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形成的。
因此传统的单纯讲方法课可以改为师生讨论课、点评课、学生交流反馈课等有序系统, 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改变思维的模式化和机械化, 让学生通过各个渠道的交流增长见识, 改变思维,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改变整个人生观。这无论是对于语文还是人生都是受益匪浅的。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 否则, 学生毫无阅读、思考的时间, 只是机械的, 毫无主见的等标准答案, 并进行认真细致的笔记, 形成依赖心理和思维的情绪。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 长此以往还会降低语文的阅读及表达的能力。因此, 课堂上必须还时间给学生, 养成其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和能力,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的思维已较灵活, 多鼓励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激励, 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也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而语文课程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老师还需大胆鼓励学生下水, 在水中学会“游泳”。教师要走出习惯的“满堂灌”“填鸭式”的窠臼, 让学生放出目光, 用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甚至是文化背景来解读文本。再说,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世界充满了迷离变数, 尤其是一些现当代的文学作品, 主题多元, 我们可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让学生读出他心中的那个独特的它。当然, 开始的时候, 学生可能不习惯, 可是习惯是慢慢形成的, 我们作为老师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形成一种个性阅读, 摆脱依赖心理和单一化的思维的模式。养成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 激发阅读兴趣和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其次, 授人以渔,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质疑。
培根曾言:“疑而能问, 已得知识之半”, 若“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辨”, 则标志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已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因此, 语文教学应积极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敢疑、善疑、乐疑, 以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 学生围绕四节诗的内容, 自然会产生以下疑问: (1) 囚徒为什么还要向他致敬? (2) 使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姊妹”? (3) 诗人写此诗时已受到监视, 为什么还把自己的诗作称为“我的自由的歌声”? (4) “枷锁”和“利剑”分别象征什么?这四个问题很好的从背景到思想内容再到作者情感都进行了很好的设计, 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也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生的阅读和认知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再次, 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合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尤其是综合性学习中的合作精神。”阅读教学除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外, 还需要学生之间平时的合作学习, 因为思想是在碰撞中会产生绚烂的火花, 虽然有的学生意见相异, 但也不妨碍他们在交流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讨论, 他们就会再次思考, 从而对作品、对人生产生深入的思考。如上外国小说或做相关的阅读题时, 学生可能本能的想到单元话题知识要点, 但怎么具体联系到本阅读材料时语言组织时, 学生却无从下手。这时我让每个人先自己写答案要点, 再四人一组来讨论, 相互思想碰撞中使思考更深入, 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趁机再由一人写下本组讨论的成果, 最后由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 使合作探究的活动进一步深入下去, 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和指导, 同学便可轻松而真正掌握了此知识要点。
作为教师, 我们只要做好一些操作性的内容就好了, 至于他们迥然不同的文本解读, 我们可以不置可否, 一笑了之, 因为只要不关乎政治性的事情, “百家争鸣”又何尝不可, 百花齐放不是更好吗?因此多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文学作品是很有必要的。
三.以阅读方法指导为主, 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以阅读为核心, 但阅读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息息相关, 课内的阅读训练又非常有限, 要高效率地提升语文整体能力, 特别是更加偏重考察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体现“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 相关促进”的原则。同时, 要体现以课内为本, 以课外为辅, 提倡“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 相辅相成, 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不管做什么事情, 我们都要一个总体的规划和具体的措施。在知道阅读时, 我们自己要有一个大致计划。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对学生进行俯瞰。故, 我们可以把要读的文本先教给学生, 让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读。然后, 我们给学生在阅读上可以授予一些方法。比如说对于文言可以是细致的圈划式的, 而白话就可以浏览式的;对于外国的可以是领略一番就罢, 而中国的一些重点作者还必须知人论世, 因为, 我们可能在实际过程中更多地接触他们, 更重要的时候, 一些作品还可能作为考题出现;对于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始时候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无非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分明就是读多了会作诗了、会写诗了。这就说明。我们如果能在读的同时让学生多写, 这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写的过程可以分以下几步走:
1、先让学生抄写文本中的一些优美的或者有哲思的句子, 要求是抄清楚、整齐。这一阶段目的是培养他们对文本的、了解、感知。
2、在能抄写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对文本中某一个片段的概括, 要求是间断、明了, 能一语中的。
3、学生学会了第二阶段的筛选能力后, 接下来让学生针对第一个阶段摘抄下来的内容进行分析、鉴赏。
4、在了解了整个文本之后, 要求学生选取文中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种理念做点评, 然后交流, 这样就回应了我们上文中的思想碰撞后出火花。
语文是大语文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处处有文化。作为语文教师, 要让学生打开阅读视野, 从而打开人生视野。让学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 领会语文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读的同时学会思考, 学会写下自己的思考。这种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 相关促进的做法, 无疑是一种能力的逐步提高。最后, 就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人生的一大需要, 阅读是能够净化我们被尘垢蒙昧了的心灵, 阅读让我们丰富、让我们宁静……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心理学》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高中语文阅读材料方法】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方法11-09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09-24
高中语文第一轮复习方法10-29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分析01-18
高中语文古文阅读答题技巧10-24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指导11-08
怎样解答高中语文短文阅读题12-15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范增论09-23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研究结题报告09-28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