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优质课观后感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优质课观后感(精选11篇)

数学优质课观后感 篇1

在这次观课学习期间,我始终充满激情,积极学习,用心去领悟他们的优点,吸取精华。观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乡镇教师,只有多学习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六位老师的讲课深深地吸引了我,从他们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有许多的感触,归纳如下: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来自济南的教师普通话都非常的标准,语言都非常具有鼓励性,再加上和蔼可亲的表情,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就跟着老师走,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能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其他地区的教师在语言上也是非常的简洁、准确,没有拖泥带水的现象。这让我们感觉到自身的不足,必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狠下功夫。

二、教师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多媒体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这次说课、讲课的活动中,教师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课件。这就说明多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多媒体的使用一个最重要的效果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就是激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很多老师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例如:西部地区的干旱、地球环

境的日益恶化、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等,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信息技术手段最根本的原则是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本着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一原则。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在情境引入时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教室的场景,并让学生看看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这个情境是学生熟悉的,这样一个生活场景的出现及问题的提出,马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上,让学生可以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再看济南的一位老师《不等式性质》一课的教学,教师先给学生呈现了喜羊羊的动画,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学生回答“喜羊羊”。接着又呈现了灰太狼的动画,又问“它呢?”“灰太狼。”接着抛出问题:“我们知道灰太狼经常给喜羊羊制造难题,现在帮助喜羊羊解决这几个问题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各位参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有一位教师在《梯形》这一节的说课中设计了学具“七巧板”,利用七巧板两块或者三块拼成一个梯形,在拼图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梯形的印象,并能让学生从中发现梯形的几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这种处理方式让我们感到眼前一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新知。

还有济宁十四中的苏晓虎老师,在《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课的设计上把类比的思想贯穿始终。不论是定义还是解法,都是利用已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得到的。让学生感受到类比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体现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

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抽象、概括,严密而简洁,数学之美也源于此。几乎每节课的教学,教师都和学生归纳方法,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归纳出 “剪拼”的方法,《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用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验证方法,《勾股定理》中用到了由猜想到证明的方法,这些都是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数学不仅是抽象的、简练的,数学也是美的,美丽的“黄金三角形”,美丽的“毕达哥拉斯树”。

几天的听课所得又岂止以上几点,但我想光是这几点,是我们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深刻领悟的。

数学优质课观后感 篇2

一、听有所感: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

1. 有感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 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一个好的“情境设计”, 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参与活动的上课老师都特别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好的问题情境, 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 很自然、很亲切,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郑州外国语学校的潘春华老师在执教的《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课中, 从鲁豫有约中采访百万大奖获得者入手引出概率, 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2. 有感于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焦作解放区实验学校的苏倩老师在执教《世界新生儿图》一课中, 整节课都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连串问题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从而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有感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数学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 我发现教师观念的转变, 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转变;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创设者转变;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向艺术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 这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在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原来的“复习、引入、新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 改变为创设情境—明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或学生独立探究)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师生互评—归纳总结—探究成果的应用。如来自河师大附中的张凤霞老师在教学活动中, 首先通过打篮球这一活动, 做好一些铺垫后明确这节课的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从“篮球的运动轨迹”去猜测、探究、讨论“二次函数的性质”, 然后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合情推理感悟新知, 再以欣赏的形式来揭开课堂开始的情境悬念的过程和原因, 并将新知拓展应用到如何把球投进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也从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 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要靠人自己去创造。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4. 有感于课堂上教学设计创新的有效性。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 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新乡的宋丽华老师开课展示美丽的家, 首先“欣赏地板”, 让学生从抽象的实物中观察出几何图形, 感受到数学的美, 然后水到渠成引入课题, 通过学生动手探索、讨论、分析, 归纳出“镶嵌的特征”;同时宋老师在例题的选取上, 结合生活实际, 与生活密切结合, 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宋老师在课堂收尾的数学活动———帮小燕子闯智慧宫小组竞赛, 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设计题目, 让学生积极动脑筋,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 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 诗趣盎然, 给人以数学美的享受。在本次活动中, 许多教师都认识到“结果很重要, 过程更精彩”。

5. 有感于一个数学老师该具有的教学本领。

说话精练到位, 标准的普通话, 咬字清晰, 讲解数学知识时精练到位;丰富的表情, 课堂上与学生相处融洽, 从一开始的自己面带微笑到最后学生的面带微笑;板书清晰到位, 用最快的速度写出最好的字, 准确的板书解题过程更是为学生做了一个好榜样;严谨的思维方式,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反应快, 引导学生得体到位, 思维严谨, 考虑周到。可以说12位上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数学老师基本功的好榜样。

二、听有所思: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堂更加活跃轻松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了;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了。但在听课、听点评过程中, 以及与观摩教师的交流中, 也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

1. 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掌握“双基”的关系?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为形式而活动, 没有达到讨论目的, 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而有的教师因为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明显过多, 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些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2. 如何正确处理好复习引入与创设情境的关系?

有的教师为情境而情境, 以情境替代复习引入的实效性不够理想, 也有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时, 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整合, 教学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3. 如何处理好教师设问与学生的答问的关系?

教师的设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点拨作用, 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但发现存在的问题是, 教师的设问层次粗浅、质量不高。另外,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 教师设计的游戏等活动, 其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4. 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 但有些教师课堂上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 不管对错, 都不加评论地予以鼓掌。我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应该敢于批评, 将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 只是要注意方法、方式, 要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 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 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 表扬应该真实、自然。

让数学常态课走向优质 篇3

一、思维活跃就是思维深刻吗?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确实是活跃了,我们的学生确实活泼了。但是,透过这活跃、活泼的现象,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到数学课堂缺少深刻的思维呢?

我们不妨来看个教学案例。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小学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教学,学生在掌握了几千几百几十几基本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并做了相应的读数、写数练习后,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选4张数字(4、6、0、0、7)卡片摆出一个四位数,再读一读。”旁边配了一幅两位同学摆数活动的图,一位同学摆的四位数是4060,另一位学生摆的四位数是4600。显而易见,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每位学生对四个数的选择的空间是自由的,四个数字又可以摆放出多个不同的四位数。有一位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桌两人各有分工,一人读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摆出这个数;或者一人选4张卡片摆出一个四位数,另一人读出这个数。要求明确后,学生们就热热闹闹地活动开了,同桌两人你摆我说、我说你摆,课堂沸腾起来了。教师好不容易让学生停止活动,汇报交流时又是一番争先恐后。“我们摆的是7064。” “我摆了三个数。”“我们摆的是四位数。”……这时,教师有点无所适从了,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不得不终止这一游戏。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层次不高,因此,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多种答案。但是,仔细研究上述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学生是在同一层次的思维上进行思考的,学生的表面活跃只是浅层次的思维。因此,我想,与前面读数、写数的要求相比,对这道题的处理应该有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在学生随意摆、读、写一些四位数后,应该像课本图中提示的那样,让学生取出4、6、0、0四个数字卡片,提出如“你能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吗”“怎样摆出读一个0的四位数”“怎样能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四位数”等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有序的思考。如果是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深刻的思维训练。所以,有效的常态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活跃不等于学生思维深刻。

二、算法多样就是算法最优吗?

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在一些观摩课中,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被教师看作时髦,一道本来简单的计算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复杂化了,有的用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算法在课堂上展示,在小结时还常常用 “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来鼓励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是否会使常态数学课有效呢?分析下面的教学案例,我们就会豁然开朗。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节数学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以23-8为例)时,学生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在全班交流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算法。

生1:我是先算23-3=20,再算20-5=15,所以23-8=15。

生2:我是把8看成10,先算23-10=13,再算13+2=15,所以23-8=15。

生3:我先算13-8=5,再算10+5=15,所以23-8=15。

生4:我是一个一个减的,23-1-1-1-1-1-1-1-1=15。

生5:我是先算10-8=2,再算2+13=15,所以23-8=15。

生6:我是先算23-5=18,再算18-3=15,所以23-8=15。

……

在算法交流中,时常穿插着教师的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整个过程花了二十几分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个投入,教师也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教师说:“小朋友们,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然而,课后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仍是各吹各的号,各走各的道,少数学生计算速度缓慢,只知道按自己的口算方法计算,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方法。究其原因是教师只关注了表面形式,认为此举体现了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这样的交流只是“生代师劳”,借学生的嘴说出了教师想说的话。课堂教学中“算法多样化”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体现在叫“好”上吗?

如何使算法富有实效性,防止算法多样化陷入形式化的误区呢?我想,算法多样化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如果教师基于“算法多样化”作为一种教学目标考虑,那么在算法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对基本算法的忽略。因为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大多数学生对于不同的算法听别人说一遍就理解掌握了、能用了,但少数学生不行,他们需要适当的重复才能理解与内化。如果教师对课堂上所出现的算法都一一强化,就会导致学生不理解最需要掌握的基本算法。所以,当学生说出一些基本算法后,教师要能及时让其他学生进行适当的复述,或借助小棒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那么一些学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逐步掌握这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了。在算法优化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的自主选择,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有前提的,主要是指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即使是实施小班化的班级也不能放之任之,因为惰性人人会有,当一个人没有外在规范时,一般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大班化的低年级学困生,假如没有教师的主动引导,没有适当数量的练习,他们难以实现算法的最优化。所以,算法多样不等于算法最优。

三、回归生活就是等同生活吗?

“生活数学观”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事实上,只有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有的教师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想方设法创设生活情境。那么,数学课堂教学提倡回归生活,是否就是教学等同于日常生活呢?

有这样一个案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课本的主体图创设了学生秋游去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题目要求是每辆车限乘70人,提出问题: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比较合适呢?

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其中方案3是:二(1)班和二(4)班合乘一辆车,36+34=70(人)。对此,学生出现了争议。

生1:正好70人,二(1)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2:不能合乘。因为学生有70人,再加上一个司机就是71人了,已经超过70人了。

(如果这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70人要包括司机不就行了吗?如果教师自己也不知道,就让学生下课去问问司机不就可以了吗?可是教师仍然让学生就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下去,陷入了现在的教学只能探究不能传授的误区)

生3:可以合乘的,“限乘70人”不包括司机。

生4:不可以合乘,“限乘70人”当然包括司机,不然没人开车那怎么去啊?

生5:可以合乘。我爸爸的车规定只能乘5人,可我们每次都坐5个人,加上我爸爸就是6个人了。

生6:对。我知道,这个叫做超载!

……

这个被教师自豪地认为是一场精彩的讨论和延伸,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呢?“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一节数学课,还是一节生活常识课?这一教学片断,教师把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争论一个与本节课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生活常识问题,使这节数学课演变成一节普通的生活常识课。这一教学片断告诉我们:数学回归生活不等同于教学就是日常生活。

如今的数学常态课为何难以走向优质?通过听课,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地做课堂作业,有的虽然布置了作业,但教师刚布置完,下课的铃声已经敲响了。我想,一些课,特别是计算课,学生只有通过一定量的模仿练习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数学常态课走向优质更无从谈起。

课堂是一个提高学习质量的主阵地,所有课程都在课堂里汇聚并得以整合;课堂又是一块高地,所有课程都在课堂里提升并得以实现。常态课是最真实、最原始的教学过程,如果能让常态课走向优质,那么日积月累,教学的最大价值必然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让常态课走向优质是确保质量底线的最有效的路径。因此,上好常态课,需要教师凭良知、凭真心、凭实力,怀揣对每个学生负责的精神,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不满足做教材的代言人,而要做一个教学活动的灵动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责编 杜 华)

优质课观后感 篇4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缺省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以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而且还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些设计原则,来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设计的灵活多变性。12月31日,我观摩了两节数学优秀课,分别是刘老师讲授的《梯形的面积》和田老师讲授的《笔算乘法》。两位老师对每节课精心设计,巧妙的组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基本功扎实。

每位教师都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字迹工整,板书合理,教态自然。

2、学习方式多样灵活

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因此,由于建构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等多项优良特征,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自己学习的个性化方式。例如,两位老师在新授课时都采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不同,但是最终都能解决问题。

3、丰富多彩的交互

本次授课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师生的交往方式,由原先的“师”的单向交往演变为“师→生”、“生→师”及“生→生”的互相交往。

4、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各个领域,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应用于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强调合作和动手操作

两位老师都设置情景引入,在情景中设置问题,精心设计问题串,以问题作为课堂的贯穿主线,问题具有层次性,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学生本身也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合作探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主动发展知识,体验成功,体会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另外,参赛老师课堂上机智的反应,富有激情的语音,幽默文雅的谈吐,温柔的笑容,到位的点评,数学课堂文化的设置等等,都

为课堂增色不少,我们在享受到一节节优秀课的同时,也不禁为田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由衷的赞叹。

通过这次优秀课观摩活动,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正悄然稳步推进。课堂上,洋溢着一种赞赏与信任,一种愉快与自然,这种和谐融洽的课堂中,学生将勇敢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学生才会愿意学、认真学、喜欢学。

大班数学公开课优质课左右教案 篇5

1、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能听清楚指令,用动作准确表示左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自制视力表。

2、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六页《左手右手》,红色水彩笔。

经验准备:

能区分左右。

活动过程

一、发现自身的左右

1、启发幼儿说说自己身体部位的左右。(手、手臂、肩膀、眉、眼、鼻孔、腿、脚等)

2、引导幼儿根据教师指令做相应动作。如:摸耳朵、举左手、左手摸右肩、左手摸头、右手叉腰等等。

二、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

1、出示视力表,视力表上有很多图形符号,你能说出来是什么意思吗?

2、引导幼儿辨别图形表示的方位。

3、根据教师所指的图形,幼儿用动作表示方位,如:上、下、左、右。

4、再次观察视力表,听指令请说出最下面一排第三个鱼骨头朝哪个方向?

三、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1、三位幼儿排成一排,说说XXX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幼儿两两相伴,面对面站立,听教师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感知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差异。如:伸出右手拍一拍,伸出左脚碰一碰等,说说自己的发现。

3、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六页《左手右手》。仔细看一看画面中小朋友的左手在做什么动作,右手在做什么动作。

4、完成活动材料后,幼儿与同伴说说图中角色的左右与自身左右的关系。

5、在此基础上,用红笔将图中小朋友的左手圈出来。

活动延伸

化学优质课观后感 篇6

1、课程设计理念创新。这一次的课例展示,与平常所听的课有所不同,大多采用翻转式课堂。简单知识学生自学完成,深度知识学生探究了解。选材来源于课本,但对课本知识都进行了整合和升华,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立足学生视角,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李杨老师的《高低蜡烛熄灭的探究》,对常见现象原理的再挖掘和再探究;福建厦门第一中学汤华森老师的《再探分子和原子》,从哲理、传承、类比、合作各角度对微观世界的再探究;天津汇森中学魏建颖老师《燃烧和灭火》课中由叙利亚地下煤火为线索贯穿全课,设计理念新颖,都是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堂,值得我们学习。

2、实验设计创新。展示课中的很多教师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做到更为科学严谨、绿色环保、简便易行,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拓展、发散了学生思维。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白云文老师《水的组成》中对水电解器改进为微型实验,并结合氢燃料电池推动小风扇,节约材料,,增加了趣味性;江西新余一中杨海洪老师《水的净化》一课中,对课本活性炭吸附作用实验改为用注射器中装入棉花和活性炭同步实验,效果更为明显、高效;广东佛山石门中学张莹老师《燃烧和灭火》一课中针对课本实验污染的缺点引导学生自行改进实验;及各种高精度的传感器、多通道的数据采集器、动态的图像处理系统的数字化实验多次出现,引起我们对中学化学实验创新的关注和思考。

3、对课堂生成性和开放性的关注。本次观摩课不仅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甚至在多节课程中教师“导演权”也让权,课堂学习内容和探究的问题及方向由学生提出和决定。如贵州贵阳地19中学杨镇钢老师的《二氧化碳的性质》、黑龙江哈尔滨市星光中学冷晶老师的《魔幻奇冰》、湖北武汉市金银湖中学聂建军老师的《水的净化》都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课堂内逐一解决,虽使课堂存在了很多不确定性,但真正的解决和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4、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的新型课程文化。每一节课中教师都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和人格权利,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也不仅是体现在双方的语言交谈,更多的是指平等的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关系的建立。如湖北武汉市金银湖中学聂建军老师的《水的净化》一课中,学生对水质观察后的描述“水中有异味,好像是老师洗手后的气味”,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认可。学生和教师一样,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是非标准,尽管这种判断和标准可能是不成熟或不正确的,而这更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精神沟通中的正确引导。正是在这种富有人性的平等关系之中,人性的光辉得以昭显,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共同创造真、善、美。

每一节课都是优课,每一节课都有特有地教学主张和特色,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不足。在教学中应当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课堂,和学生入情入境一定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对学生要有真情交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融入到整个教学中。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好每一天,厚积薄发,这是科学,也是教育。

数学优质课观后感 篇7

一、学生教师“双主”地位改变

这次观摩活动中, 每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得到较充分的体现.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学习机会,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交流, 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实践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真正教会学生怎样去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如《有趣的杨辉三角》这节课,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广西钦州市灵山中学的赵金成老师, 她的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流畅, 课堂上她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由学生独立思考或相互探讨完成的, 当然这与她的引导和点拨是分不开的.本节课赵老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通过四个问题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计算 (a+b) n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并插入以下表格中, 通过填表你发现什么规律?

问题2:观察“杨辉三角”你能得到哪些数字规律? (学生填到课前发的习题纸上)

问题3:请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并试着证明你的猜想.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表你们的看法.

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杨辉三角中蕴含的数字规律, 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现的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注重运用了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把观察到的规律证明化归为组合数性质的应用, 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有机结合, 真正体现了探究—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探究与交流的时空, 能经历规律的发展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显著.

二、语言简单明确, 评价趋于多样化

这次参赛的各位教师教学语言精练, 不管是教师的引导语还是提问语或评价语都十分的准确到位.例如, 河北邯郸市第四中学张兴娟老师《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 张老师开篇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将学生带入这节课的学习中.问题1:你会求哪些类型方程的解?小组讨论有哪些不会求解? (并让学生把所提问题归纳并板书到黑板上) 问题2:能不能求方程的近似解?以求方程x3+3x-1=0近似解为例, 进行以下探究:1.怎样确定解所在的区间?2.怎样缩小解所在的区间?3.区间缩小到什么程度满足要求?

本课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师生的交流中产生的, 所以教师的引导语与提问语对学生顺利完成这节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提问语之外, 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也是各有特色, 也有教师给学生的回答作出动作鼓励评价, 如竖起大拇指或给学生以热烈的掌声.与以往的教师评价不同, 现在教师更善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学生的潜能, 并能以自然、真诚、恰当的语言及时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对新教材挖掘深入

与旧“大纲”相比较, 新课程在知识结构内容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

(一) 知识结构的变化

新课标的一个大变化就是“模块+专题”结构和学分制, 与以往的高中数学课程相比, 这次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 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其中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构成, 具体如下.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 (三角函数) 、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课程分4个系列, 其中系列1, 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 每个模块2学分 (36学时) , 每个专题1学分 (18学时) .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 希望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选择学习选修系列1、系列

2. 其中系列1是为希望在人文社科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 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是为希望在理工 (包括部分经济类) 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 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二) 内容的变化

新课程的内容有较大的变化, 不仅增加了一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发展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内容, 如算法初步的基础知识等, 而且对某些原有的内容也做了一定的调整, 特别是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内容.例如,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倪如俊老师上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案例如下:

1. 课堂引入

(1) 生活中的抛物线

(1) 投篮时, 篮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 南京秦淮河三山桥的桥拱的形状是抛物线;

(3) 卫星天线是根据抛物线的原理编造的.

(2) 数学中的抛物线

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 (a≠0) 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2. 抛物线的定义

(1) 抛物线的画法

(1) 介绍作图规则.

(2) 动画展示作图过程.提出问题:求所对应的点M满足的几何关系是什么?

(3) 分析作图过程.提出问题:在作图过程中, 直尺、三角板、笔尖、点F中哪些没有动?哪些动了?绳长|AC|、|MC|、|MF|、|MA|中哪些量没有变?哪些量变了?

(4) 结论:动点M满足的几何关系是:动点M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它到直尺的距离.

以上是倪老师通过生活中的抛物线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抛物线的必要性, 再通过类比椭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去学习抛物线, 通过画抛物线的图形过程抽象概括出抛物线的定义, 课改后抛物线的内容介于椭圆和双曲线之间, 而大纲教材中抛物线的内容在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之后, 大纲教材注重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学习, 而新教材这样安排恰恰淡化了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 所以倪老师没有运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引入说明, 对教材的挖掘和把握很精准到位.

四、个人的反思

这次优秀展示课, 都是新授课, 包括概念课和探究课, 特别以概念课为主.新授课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照本宣科, 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并且效果也大打折扣, 那么应怎样上好一节新授课呢?我的思考如下:

1. 备好课——教学设计

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就是教学设计, 就是教师在备课中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问题的解决步骤, 选择相应的教学器材和策略以及相应的教学工具 (包括媒体) ,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确定, 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学情分析, 教法选择, 教案的编写.

2. 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完成之后, 教师应根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在教学中, 决定课堂教学优化与否的关键要素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1导入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板书画图技能;4.讲解概念技能;5.教态变化技能;6.教学演示技能;7.提问技能;8.反馈强化技能;9.组织教学技能;10小结技能.

数学优质课观后感 篇8

【关键词】优质高效;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学质量与效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新课改中也指出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好地满足了当前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优质高效的追求。当前,很多数学教师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存在疑虑,本文主要针对优质高效的探究式教学内容与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优质高效的高中数学探究课内容方面的特点

(一)新授课内容所具有的特点

数学新授课指的是课堂以新的数学知识与学习要求为内容,是数学教学中较为常见的课堂类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高中数学知识中较为适合采用优质高效探究式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高中数学新授课课例进行总结可知,主要的授课内容涉及到代数、几何与概率三个领域。通过对课例进行分析可知,这三个知识领域都适合进行优质高效探究式教学,而其中几何内容最为适合。第二,从知识的抽象程度方面进行分析,虽然具体的知识与抽象的知识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但具体的知识更为适合;第三,从知识的类型方面进行分析,数学的知识类型包括概念、定理与公式,这两种类型的知识都适合采用优质高效的探究式教学,而且两者适合的程度相同;第四,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方面进行分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更加適合采用探究式教学。

(二)习题课内容所具有的特点

数学习题课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智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数学习题课主要是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应用中,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数学习题课中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运用典型解题方法的知识,这类知识可以通过探索式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另一部分指的是可一题多解的知识,在该类习题中往往包含着多个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促进基础之上的巩固。

(三)复习课内容所具有的特点

数学复习课一般采用知识罗列、习题讲解与归纳总结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探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基础知识梳理环节对考点进行讨论与总结;在解题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与分析;在知识应用环节实现知识的归类。

二、优质高效的高中数学探究课实施的措施

(一)针对新授课的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新的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类型。在优质高效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包括:第一,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入课题,教师通过探索性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第二,通过合作与交流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系列问题、数学思想、逆向思维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通过对新知识的应用实现巩固与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正误判断或者通过例题选讲、比较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掌握。

(二)针对习题课的教学策略

数学习题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对基本知识进行巩固、对基本技能进行掌握,提高自身的数学应试能力。在习题课教学中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对变式教学进行倡导,通过变式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对知识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实现迁移与创新;其次,实现一题多解与多解归一相结合,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灵活性,通过多解归一的方式实现解题思想的提炼与升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实现解题思路从易到难,高中数学中的综合问题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大部分的综合问题都是有简单问题进行组合或者演变而形成的,要通过由易到难的解题思路对这类问题进行解决。

(三)针对新授课的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课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之下实现知识深化、技能形成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教师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第一,要通过知识之间的穿线对知识的脉络进行梳理,复习课中的数学知识必须是系统与连贯的,要通过条理、系统的知识对学生的认知脉络进行理顺。一方面要明确所学的基本的知识与概念,另一方面要明确这些知识与概念在整个数学框架中的重要地位,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二,对知识的规律进行揭示,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的内在本质进行掌握,高中数学中包含了知识与方法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规律进行发现与总结,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掌握,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第三,对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控制,实现实践效果的增强,教师要通过反馈的方式让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结:

随着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与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针对教师在教学是遇到的困惑提出了适合进行优质高效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实施策略,对数学探究课的开发、设计与实施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深敏. 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32):19-22.

[2]舒华瑛. 在探究性学习中实现共同发展——运用计算机开展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16):134-135.

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 篇9

1、能利用实物和圆点卡片进行5以内的加法运算。

2、愿意参加加法运算活动。

活动准备

1、记录卡片若干张,男孩人数、女孩人数

2、5以内的圆点卡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填记录卡片,统计人数。

引导幼儿在班级自由选择一种活动,如玩玩具、角色游戏、美工制作等活动,每组不能超过5个人。在游戏前,请幼儿填写记录卡片。

利用记录表进行5以内的加法计算。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填写的记录卡片,编出加法计算情境,并计算结果。

利用实物卡片进行5以内的加法计算。

引导幼儿互相交换实物计算卡片进行计算活动。

利用幼儿画好的实物算式进行分组计算比赛活动。

请幼儿根据实物卡片制作圆点卡片,并根据圆点卡片进行计算活动。

利用幼儿画好的圆点算式进行分组计算比赛活动。

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中的`“用圆点计算”。

教师观看优质课观后感 篇10

一、 一个好的英语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身口语素质。

我觉得口语素质不仅包括规范的语音语调,还包括组织课堂的语言,有的老师的语言真的是如行云流水般,给人一种享受,这给我的触动很大。

二、 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缜密的思维。

这也是给我感触比较深刻的一点,首先就体现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什么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什么?教材的年龄梯度怎么安排的?以及本课内容如何由浅入深的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有缜密的思维,能够对所教授内容有个宏观的把握,只有这样才会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另外,如何在语境中呈现语言,需要教师去设计一个适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在练习中感悟语言,也需要教师去安排让学生需要思考才能完成的练习,而不是单纯的机械操练,练习的设计要有基础又有拔高;在活动中运用语言,其实这不仅仅是一堂课能够体现的,它需要的是一种习惯,或者是教师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三、 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几堂课看来,真的面对那么多听课者确实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出现课件打不开、录音磁带没有倒好,或者说整堂课的开始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目标发展的时候。不难看出,一个好老师能够有条不紊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心理素质差的人就只是把一切当作走过场,试图匆忙的结束自己的“受罪”。应该说不是一切都能够成为我们预期的那样,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面对种种突发情况,灵活应变,处变不惊,沉着冷静。

语文优质课浅析 篇11

关键词:中学语文;优质课;情感;灵动;人文;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28-02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迅速迈进,像诸如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等就成了课改洪流中的宠儿备受众人关注。诚然,开放的教学理念,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精彩纷呈的创新设计,再辅以多媒体的参与,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堂堂漂亮。我观摩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光盘,也参加过一些优质课比赛,过后细想每堂课的成败,总觉得在包装绚丽的光环下还缺些什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堂反思,我认为优质课堂应是情感的课堂、灵动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艺术的课堂。

一、情感的课堂

语文教学应是一个以心灵耕耘心灵、以精神铸造精神、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语文课堂首先应是情感的课堂。一个只注重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课堂会因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而黯然失色。纵观许多语文课堂,很多成功的教学设计终因没有教师情感的融入而显得那么生硬、苍白。一个不能挖掘文本精髓,不能把个人情感与作者情感交融,不能把自己的真诚和深情带入课堂的教师就无法构建情感的大厦,更无法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所以,教师应当成为语文课堂情感的“引擎”和“纽带”,带动学生去寻觅、去体验、去品味,从而找到师生和文本心灵的结合点,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因有了真情而温暖,散发出人文的气息。当然,这种情感不是教师的自我陶醉,也不是教师将排练好的优美句子的简单堆砌,更不是教师生硬的口头教育,而应是教师与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成。可以说,这种情感包容着教师对文本内在美的独到体会,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心灵的真情导航,更包裹着教师本身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味。所以说语文课堂不应只是知识、能力的汇总,更应是师生情感的交融。

二、灵动的课堂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尤其在比赛中,都依照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的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铺好的“轨道”,在进行中也唯恐哪个学生因思维发散做一回“流星”而无法收场。其实这正是课堂资源生成的良机,成功的课堂就应该有这种动态生成,因为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灵性有思想有独特生活体验的个体,这就决定了课堂具有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否认课前要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但不可保证一切都按预设的过程进行。当课堂真正开始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个体的差异性就决定了他们思维的扩散性,教师应允许并关注跳跃式的瞬间生成的内容,适时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巧妙地让其思维“归队”,这种灵动的生成既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考验,又是课堂宝贵的动态资源。

课堂是教师最好的练兵场,教师对教材的透悟、对课堂的珍惜、对教学的痴爱都将成为搭建动态课堂的宝贵财富,以促成课堂达到自然、机动、灵巧之美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课堂上开发动态资源,也许是教师个人瞬息的灵感迸发,也许是某种情境给了教师新的体验,也许是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了新内涵,也许是从学生的质疑中找到了新奇点,也许是从学生的回答中悟到了新思路……,只要是离开预设轨道的哪怕一点点,都会让原本平静的课堂掀起新波澜。课堂经过不断地变化、创造、生成、润泽,将会有效地促进师生的思想生成和情感积淀。总之,压抑个性的“圈套”程序因没有了动感而缺乏生机,只有不断注入“活水”,才会让“半亩方塘”更具魅力。

三、人文的课堂

以人为本已成为课改的根本理念,尊重人、发展人、培养人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质的课堂就应站在这个制高点,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为目标,努力创设和谐温暖的课堂氛围,培养并构建学生完美的精神世界。

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并搭建好从课堂到生活的平台,完成语文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在教材中有许多具备人文色彩、意蕴深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将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中,引导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从而迁移到现实生活,真切体会到亲情的可贵,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其次,教师还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互动的动态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拥有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从而陶冶性情、培养习惯、完善人格、健全人生。即使我们培养出的不是高材生,但一定是一个积极乐观、富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生活的独立个体,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因为任何生命的长河都源于涓涓细流的累积。

四、艺术的课堂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质课的课堂上,教师就犹如一个雕塑家去雕琢一件件作品,既需从大处着眼整体布局,又需在细微之处细细打磨,最终才可成为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课堂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构思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一)教学过程的构思艺术理应成为一堂好课的“窗口”。如导入新课,无论是歌曲、图画,还是问题、故事,都应以给人自然之美为原则,不求华丽但求真挚,不求时尚但求有效;主体教法学法应完成趣味性、实效性、灵活性的有机整合,有一种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整个课堂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师生和文本的统一、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就像渔翁撒网,时而张开,时而收拢,真正做到开而不乱,活而不散。总之,灵巧的构思让我们的课堂既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静谧美,又要有惊涛拍岸的动态美;既要有团结协作、逐渐柳暗花明的探究美,又要有情感激荡的人文美。(二)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语文优质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恰当准确的表达可以寄厚于轻,寄深于浅,寄直于曲,有效地传情达意。朴实真挚是一种美,稳重亲切也不乏是一种风格,活泼幽默也是一种特色。或激情澎湃,或平静柔和,去浇灌学生的心田。简洁又不失情感,朴实又不失生动,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去感受生活,在语言的海洋里徜徉。“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涉及到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有的课堂没有赏识,有的整堂课都在肯定,前者缺失的是人文,后者缺失的是真诚,中肯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评价是要给学生一个信号,或需战胜自卑,或需改进方法,或需学会合作等,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发现不足,读出希望,获取动力,赢得自尊。(三)板书艺术也是优质课的一大亮点。因为它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重点的把握、对美的追求三者合一的智慧的集结。或直观性强,或趣味性浓,或启发性大,总之它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如有人把《行道树》一课的板书设计成树的形状,树干标为人生价值,树枝部分标上高尚、神圣、深沉等关键词,这既是对学生生命价值取向的引导,也吻合了通过树去关注人的原则,同时达到一种立体的美感。

上一篇:英语语音课程教案下一篇:统一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