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表现的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3篇)
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下面就我所带的一、二年级,从“造型、表现”这个领域浅谈一下我学习课标及教材后的心得体会:
低年级的美术课程主要是以造型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学会交流与合作。造型游戏指融合造型与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活动中不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及表现。仔细看一下课本,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绝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孩子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在广义上的理解中,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虽然有多种多样的领域,但在本次的学习中,一般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美术新课程标准,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还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据,按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把课程内容划分成了四个学习领域。下面本人就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重欣赏体会还是重造型训练
新的课程标准,虽然把课程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但是、打开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欣赏、评述并不只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事,在另外的三个学习领域中,也有欣赏、评述的内容存在。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欣赏、评述的内容不仅有,甚至还占有很大的比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认为新课程过于注重欣赏,不太重视造型训练,甚至担心因此会影响到国家对美术创作人才的培养。认为新课程注重欣赏体会,这没有错,但如果认为新课程不重视造型训练,那就是误解,是教师以旧观念去理解新教材所造成的误解。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显然比以往明列知识点和方法步骤的绘画课型、雕塑课型等多出了许多欣赏、评述的内容,但这是新课程强调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体现。与旧课程的专科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不同,新课程强调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美术科的造型训练,它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思考,组织和整理所要表达的内容,二是要通过动手,练习和体验所要表现的形式。新教材“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欣赏、评述内容,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欣赏、评述内容,在教学目标上是不完全相同的,它的存在,它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是为了学生进行造型训练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提供启发和借鉴的。
因此,新的课程标准还是重造型训练。
二、造型、表现课是否等同于绘画课
新课程标准虽然对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规定是弹性的,在实施教学时,不但知识和技能可以选择,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方法也可以选择,并且,教材上所提供的欣赏作品大多是绘画作品,其他作品极少,甚至没有,为此不少学校的师生常常把造型、表现课当成绘画课。于是,当上到造型、表现课时,就有学生常问老师:“今天画什么?”这样的话题。把造型、表现课当成绘画课,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错误,这主要是师生们不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所造成的,这种观念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走回过去那种美术课只重视画种体系教学的老路,教训是深刻的。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造型、表现课师生们选择绘画这种造型形式不好,相对于其它造型形式而言,绘画这种造型形式有工具材料易找,知识和技能易于把握的优点,多数师生选择绘画这种造型形式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说的话是,我们在选择了绘画这种造型形式的同时(或之后),如果还有条件,是不可以(或应该)再尝试一下其它的造型形式,让学生能体验各种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这可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有规定的。
三、体会与反思
1、中国的造型艺术源远流长、意蕴丰富。造型艺术作为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主要创作原则与审美主流意识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中国人在造型艺术的创作中追求传神、写意、抒情,注重意象表现。中国画在表现物象、反映生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通过形象的“意似”和 “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
2、牢记我们的使命。有则公益广告:弯弯的月亮象什么呀?能否有标准答案?
小学美术注重孩子的年龄特点表现在把学习和玩乐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又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能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思维。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不仅孩子们喜欢,教师们感到欣慰,家长们也会给予很大的支持。
点与线, 是儿童最熟悉、也是最喜欢的, 是他们知觉生活后表现造型最重要的美术学科要素.如何画出不同的点和线, 如何画出自己需要的点和线, 都是他们在小学期间需要学习的能力发展内容.
1. 发现与出现
例:《动物身上的斑点》 (第一册教学实录片段)
师:请说说, 你喜欢什么动物?
生:老虎!
师:为什么呢?
生:老虎可厉害啦, 它谁都不怕!
生:猫才厉害呢, 它会帮我看家, 我最喜欢它了.
生:……
师:下面请3位小朋友到前面黑板上来画画自己喜欢的动物.
画好后, 老师顺势请同学们一起分辨了一下.
(这是一个新老师在上课, 她并没有对孩子们提出比较有目标性的作业要求.)
能够看到, 一年级的孩子们依旧用自己最熟悉的点和线来表现最喜欢的动物形象.
发现1:在很多时候, 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对事物形态进行整体经验把握, 基本是借助于线条描绘这种隐喻性符号, 这样的表现称为“儿童线描”.这是因为, 线条的运动性特征, 恰恰适应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自身成长的动态性.任何儿童在用画笔记录生活物象的时候, 选择的最普遍的表现符号就是点和线.
发现2:点和线是所有儿童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活动中, 知道儿童美术教学有线描的表现形式, 但却不太明白如何引导他们进行点线表现.在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堂上, 大多数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课题顺序去传授, 缺乏对其点线表现的研究性指导.
那么, 我们在一年级开始的教学中, 需要在所使用的教材的基础上, 自主地为儿童的点线造型能力发展设计分类教学训练.即在使用的教材课题里, 有意识地将不同的线描表现性训练贯穿于课题中, 而且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联系.如:《奇妙的同心圆》与《心中的太阳》两个教材内容, 练习要先与课题的主题关联, 安排几分钟来玩画圆的游戏, 要求一个比一个大, 再发一张纸, 根据纸张的大小完成大圈, 由外向内, 逐渐缩小.这样既让孩子们练习了线条的流畅度, 又放松了小手, 又愉悦了心情, 为下面的深入进行的表现环节奠定了基础.
2. 设计与表现
例:《生活中的基本形》 (第一册第二课) 直接归纳了圆形、方形、三角形
教学要求———认识基本形;
教学内容——由“说一说, 生活中有哪些基本形”开始;
作业设计——撕纸、积木平面图形、勾线填颜色;
学习建议——运用不同的形, 画画身边的物品或景象.
在这一课教学里, 只有表现要求, 但如何去表现, 教材没有清晰提示.看起来可以为担任教学的老师留下很大的余地或者说是空间.但在实际……其实,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我们的课堂教学里最为缺乏的就是创造性表现, 回归到对点线与形态这个具体问题的讨论, 我们和孩子们都需要明白:线条与形态不是临摹出来的.“点线图形”系列内容的重组 (如图) .
二、形色涂鸦的情趣化
1. 形色合奏
每个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生命意义的建构, 认知世界的探索, 都需要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加以弥合.在激活学生原初生动的感悟力的基础上, 让美术与自己的生活境遇和生活经验进行活生生的体验交流, 借助现实的直观、感悟、操作, 获得一种介入式的理解与学习.如角色扮演、图形记忆、表演发表、欣赏比较、探究合作、自主创新、创意分享等.我从整合的角度, 审视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重视教学资源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循序渐进地将一二年级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中的“物与色”进行重组:分块与组合, 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见图) .
我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有效教育资源, 让美术文化的元素融入鲜活的儿童美术作品之中, 体验抒发自我情感及想象的乐趣, 体验美术造型表现的乐趣, 体验生命表达的乐趣,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努力做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为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起到积极作用.
2. 万物印象
设计以综合活动形式的创意行动, 拓宽空间、延伸内容、扩大视野、发展思维.让学生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 让教师以更加宽广的视野, 关注和整合本课程.我将万物印象分为三个创意活动模块:动物百态、植物天地、人物写真, 现以动物百态为例进行说明:“动物百态”是一、二年级美术教材中关于动物系的整合, 以校内低段学生为对象, 选择《动物身上的斑点》这课为起点, 指导孩子们对吴冠中作品的赏析, 创新研发导入创作和装置展演等系列活动.设计出结合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和学生探讨艺术作品、艺术家和艺术创作, 表现活动的感受与体验的创新教学过程, 从而, 获得创意作业.在这个系列活动里, 我们希望用“画画”加速、用“分类”补足、用“生活”激趣、用“创意”呈现、用“尊重”发展, 首次采取的奇招有———
奇招一:动物系统分类
用学生的语言和熟悉的生活事物将动物有系统的分类.
在所有生物组成的广大范围中, 依照他们的特征加以区分, 能帮助我们更了解动物.当观察两种动物时, 要如何找出他们之间相异或相似之处?我将彼此相像的动物集合在一起.能让孩子们一目了然地去了解庞大的动物群体.我将动物根据外形特征来分类.
奇招二:改用“画图”的方法
改用“画图”的方法, 提高学习效果运用动物特征创作.
在绘图的过程, 学生要一直咀嚼动物造型, 还要思考动物间的特征, 如此有助于动物的理解和熟悉, 自然可以增进学习成效, 以下就是孩子们对画面方式认识动物优点的陈述:“让我们对动物的印象加深了”, “画过之后, 对动物有了很多了解”.如下图:
奇招三:画出动物变态的一生
了解动物生态后, 请孩子发挥想象力, 结合各种动物的特征创作设计一个怪兽, 并画出这个怪兽的一生, 规定是完全变态的, 请学生异想天开!如:诞生 (卵) →年幼期→中年期→老年期.
3. 千色变化
涂:学习色彩的初步知识与涂色技巧,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构图能力, 表现节日烟花美、欣赏绘本美、创作有关地下的事物的想象画、描绘梦境、感受水墨韵味.
每个美术学习的课题,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关联着不同的点.它如同一个无形的网络, 需要我们美术教师进行梳理, 选择适合孩子们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的主题及思路, 构成一节节课的学习内容.将之前“万物印象”创意行动的重组学习融入该模块中 (如图) .比如:在《我喜欢的绘本》中融入“热带鱼”和“假日”内容, 将《五彩的烟花》的油水分离法表现形式在“处处有鲜花”和“热带鱼乐园”中再现, 在《奇特的梦》里融入快乐的情感事件“快乐的假日”等.
三、材料表现的多元化
1. 纸材的更新
创新意味着改变, 创新意味着付出, 创新意味着风险……会创造的儿童作品丰富, 会再造的儿童个个自信.我们在选择低年级儿童适合的绘画题材时, 也要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素材对于图像创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的意义不但在于“使用”, 更重要的是,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灵感, 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除了图画本上的白纸外, 我们可让孩子们多尝试体验不同材质的纸.儿童创作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同一主题, 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彩色卡纸、马粪纸、水彩纸等.
2. 形式的跨越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孩子尝试不同的工具, 用纸、颜料、橡皮泥、剪刀、胶水、树叶、木蘑菇、刮刀等媒材, 印印、画画、做做, 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但是学生准备工具众多, 课后整理也花不少时间.我们把同类型、同材质、同工具的课归类在一起, 如《摹印指纹》《指印的联想》《印印画画》《倒影》都属于拓印手法, 需要学习用水粉等工具进行印画, 虽然在课本中他们各自独立, 但就技法而言, 它们是层层递进的, 所以归为一类, 循序渐进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拓印的多种手法.
美术是一门关于创作的学科, 孩子们的创作几乎体现在每一节课中.力争让每个学生的创作都充满自己的想法, 体现他们个人的创作智慧和个性, 展示他们的审美品位, 还浸润着他们的感情, 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的学习过程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这将使得他们在未来的生活里也可以灵活、机动、更有效地学习, 对任何困难的事都有好点子解决他们的问题, 要让学生对任何学习具有信心与满怀成功的心态, 这才是最重要的.
摘要:本研究是以浙美版一、二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为例, 经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重组后, 从学生最爱的“点线”出发, 进行了自我化的点线描绘、情趣化的形色涂鸦、多元化的材料表现“三步行”.
关键词:点线描绘,形色涂鸦,材料表现
参考文献
[1]李国芳, 周增炎.儿童意象美术的特征与图式训练 (文艺研究) , 2010, (05) ;
[2]董奇.儿童绘画教学创造力的培养.网上文章.2009.11;
[3]赵薇.兴趣培养, 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0, (12) ;
[4]金伟民.中小学美术创意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反思[J].少儿美术, 2012 (5) ;
[5]李力加, 章献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造型;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79-03
[作者简介]李灵袁(1983—),男,江苏泰州人,本科,江苏省泰州市田河小学教师,小学二级。
在进行小学“造型·表现”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自由表达意识、多样性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对课堂活动有强烈的积极参与兴趣,将看、画、做、玩有效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及对美术学习与创作的兴趣与爱好。
一、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程要求
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课程中“造型·表现”阶段的学习内容较为强调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及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将游戏融入教学活动中,推行寓教于乐的美术教学方法,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神秘感,增强了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造型·表现”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注重对表象素材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运用造型、表现语言进行美术作品的再创作,实现美术教学创新的目标。
小学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内容的设计,要求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美术作品创作工具,用剪刀、胶棒、画笔及彩纸等身边容易找到的工具,在看、画及做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新,让学生将所见、所感、所想的东西用以上素材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美术创作的乐趣。因而,小学美术中“造型·表现”的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观察、了解与创作的机会,才能够真正地发挥艺术对于人的启迪与审美品位提升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
(一)巧设情景,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这样才能够对美术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走进大自然》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认识到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能够调配出许多种颜色,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美,培养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可以用水粉颜料作调色游戏,用油画棒、彩色铅笔将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来,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大自然颜色表现出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七彩花园”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花卉。教师可以将不同色彩及形状的花的图片展示出来,如百合花、梅花、向日葵、太阳花、荷花等,借助于不同的花的颜色,表现大自然色彩的丰富多彩性。教师在“七彩花园”中逐渐添加蘑菇、小昆虫、小草、太阳、蓝天、白云、蝴蝶、蜻蜓等事物,以多样的事物来丰富“七彩花园”,继而增加花园颜色的种类,并指导学生认识不同事物的色彩,获得更多的关于色彩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在“七彩花园”中添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小纽扣、小蝴蝶结、小球拍等。这些学生能够随手就接触到的事物,更容易培养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颜色信息的捕捉能力,也增强了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造型·表现”的一大要求就是要培养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的美术作品制作与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趣味性。因而,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以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在《中国民间玩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一些民间美术知识,培养起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关于《中国民间玩具》的教学,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恰当的展开讲授。教师可以先从一个小小的剪纸游戏开始,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也可在剪纸演示的过程中加以说明,剪纸是我国传统而又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关系,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作才能。之后,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如陕西布制蛙形枕头、山东的泥老虎和泥人、陕西的泥小猪和黏土彩色鸟、广东的纸龙船、宁夏的线制青蛙和浙江的泥猴等。这些玩具实物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性,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了解和探究的欲望。由于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具有较高教育、欣赏及实用价值的玩具作品加以详细说明。如对陕西布制蛙形枕头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亲手缝制的,造型独特,像活蹦乱跳的青蛙。在枕头的中心设计了一个洞,以便在孩子睡觉时将耳朵放进去而不受挤压,同时这个洞也是为了避免滴落的泪水流进孩子的耳朵内,影响身体健康。枕头所选用的颜色鲜艳,让孩子在明艳的色彩中心情愉悦、快乐成长。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枕头,也可以充当孩子的玩具,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慈母情深之寓意是孩子成年之后才能够体会到的。
在完成了对民间玩具介绍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制作当中,以便学生增加对民间玩具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选择应用橡皮泥、剪刀、胶水、彩笔、彩纸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剪纸、泥塑训练;可以让学生按照剪纸流程,完成十二生肖的裁剪;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剪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如小猫、小狗、小兔子、小鸭子等。在浓厚的兴趣引导下,学生很容易集中精力完成剪纸训练要求。同样,泥塑训练也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感受到的事物为主,塑造出房子、花园、铅笔盒、文具袋等东西;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捏出外星人、新生物、怪兽等东西。以学生为主、不拘一格的泥塑训练,能够调动起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创作的兴趣,激发创作热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现代化的美术教学手段
小学“造型·表现”美术教学课程要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由于“造型·表现”艺术课程更多的是对学生想象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因而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够极大的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各种图片、文字信息的介绍下对于某些艺术作品有更为深入、理性地了解和认知,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中融入进行更多的、深层次的思想和内涵。例如,《自然现象》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部分自然现象,理解自然现象的概念,学习自然现象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学习风景的构图与绘画方法。让学生理解和热爱大自然,就必须借助于更多的信息资源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的认知需要。可以通过电脑的静态图变化来展示绘画《下雨》的过程。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的引入,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瞬时自然现象的探究心理,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教学课程的开展,要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及训练目标;巧设情景,增强学生对于美术创作的兴趣;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现代化的美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美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情趣及对美好生活的创造意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郏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范画教学的策略探微[J].学苑教育,2010(23).
[2]邓以亮.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浅谈小学美术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3(16).
[3]徐国淦.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花——让美术课堂变得更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3(16).
适用学段:第四学段 授课人:王凤
课题类型:造型与表现
一、《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课程目标要求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当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材料和创作的关系,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捕捉和发现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
1.发现材料、认识材料、运用材料;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四)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实物展示品;音乐素材若干等。
(五)教学设计过程 1.导入:
(1)师:我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面具)(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么?(学生思考)设计意图:以兴趣做先导,运用提问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师:再来看一些面具,能看出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么?(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赏中,同学们发现面具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面具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3.面具的造型(板书)(1)师:戴着面具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你愿不愿跟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面具呢?(这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征:设计典型的面具形象。)(2)欣赏影片《马兰花》(看完后,同学们分组讨论剧中人物,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这个人物,比如说小兰,美丽善良,造型上是圆形的?尖形的?还是方形的?)
设计意图:了解剧情,让同学们脑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3.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板书)(1)设计造型
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2)选择材料 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3)设计色彩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
面具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让我们测试,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4)动手制作
制作方法:选、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等很多的手段。制作过程: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突破教学中的难点。4.体验、展示、交流
(1)每组同学依次上台表演本组节目
(2)师: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或者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节目的表演活动,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制作的面具。表演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带来的乐趣。从活动中了解了他人,了解自己。5.课堂小结
(1)我们所做的面具是对环境的保护—废物利用;(2)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3)欢歌劲舞、交流情感。
(六)教学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正确的引导。
对教学设计原则的反思
第一,应该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可以采用电影,录像 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第二,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蒋梦麟在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曾说:“教育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之。且进而至其极”。而传统的美术教育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因此,美术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
第三,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过去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性和教材的局限性等因素,美术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要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应该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泥玩具》是四年级一节美术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有些担心,以前大多用的是彩泥,现在上课要用的陶泥学生是否能准备好。在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工作时,我也只是要求尽可能地准备好陶泥。
上课铃声响起,当我走到教室门口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整齐地做好了准备工作:桌上铺上了废报纸或者塑料垫板,陶泥已经揉成了团,或者已经试着捏成了可爱的造型,旁边还放着泥塑的工具,水粉颜料、水罐、笔、调色盘,依次摆放着。了解下来,只有两三个学生带了彩泥,其余的学生都带好了陶泥。面对如此用心认真的学生,我真的很感动,作为一名教师,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不用心认真地上好课呢?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包裹中的孩子们,玩泥是件奢望的事,面对这块买来的陶泥,他们早已按捺不住玩的欲望,小手上沾满了泥土,但他们脸上流露出的是惬意、开心。
本节课主要是了解泥塑玩具的造型特点,学习手捏成型的制作技法,制作造型可爱的泥玩具。在学生制作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率真”和“质朴”。
在课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连接的部分没有用捏拉的方式塑型,容易脱落;用牙签、铁丝、弹簧固定的办法很好,也可取得更生动地效果,但有的学生制作的形象头重脚轻,重心不稳,容易摔倒,摔坏;着色时,未控制好水份,出现流色;一节课完成制作,时间较紧张,可以分为一节课塑型,一节课上色。
当学生完成了一件件泥玩具的制作后,他们是非常兴奋的,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托着自己的作品,给老师和伙伴欣赏,“多漂亮的泥玩具啊!你打算用它做什么呢?”,我望着激动的孩子们说,他们马上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我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妈妈!”“我想把它放在纸盒里,再包装一下,送给我过生日的妹妹。”“我舍不得送给别人,我想把它放在我的书桌上,一定很好看!”……
一、西方现代绘画造型观念概述
20世纪初期, 由于西方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 世界上出现了“现代主义”思潮,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世界各地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削弱和摆脱内容的束缚, 注重研究艺术的形式规律, 追求“世界性”、“国际性”, 一时成为全球的风尚。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 摄影技术的发明, 使绘画艺术的再现性、模仿性也得到空前的挑战。
塞尚作为“现代艺术之父”, 认为“线是不存在的, 明暗也不存在, 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 他采用色的团块表现法来描绘物象的体积和深度, 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来造型。他的作品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 忽略物体的质感及准确性, 强调的是厚重、沉稳的体积和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开始了对表现事物内在结构的追求, 强调深度比平面更重要。他用局部的色彩变化去强调体积, 表现物体实际结构。[1]至此现代绘画中仍有两种趋势, 即写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写实和抽象两种风格在20世纪齐头并进, 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但此时的写实主义虽然也是对自然物象的描写, 造型方式依旧线描的或是图绘的。画面表现的意味增强了, 甚至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观念运用了写实或具象的手法。而另一种抽象主义则是排斥对自然的任何模仿, 用构想、心理以及抽象的要素来安排画面的组织、结构。画面中没有具象的造型, 只是点线面的无穷的变化。
二、中国传统漆画造型表现方式概述
漆画最早就作为漆器的纹饰而存在, 作为漆器纹饰时的漆画, 一方面是指漆艺的绘画表现, 色彩较单纯, 花纹较写意, 如“纯色画”、“没骨”和“朱质朱文”、“黑质黑文”等。作为装饰漆器纹饰时的漆画另一方面, 是指有明确意义的图画, 取材于自然或社会生活, 造型生动、线条流利、用笔简洁。[2]
写实主义是西方传统绘画的正宗, 中国传统漆画尽管也带有写实的因素, 但毕竟缺乏西方传统绘画, 特别是古典油画那种高度写实逼真的造型。早期的漆画作品, 相当一部分受中国画影响, 充满中国写意画和工笔画的立意。简单对比来说, 西方传统绘画主要追求真实, 中国传统漆画主要追求意境。
中国传统漆画一般注重平面化和装饰性, 包括表现风景、花卉、动物等的独幅抒情小品, 和表现历史性、纪念性等重大题材的大型作品。造型线条轮廓清晰, 平涂色彩单纯:黑、红、金的色彩;传统的程式化山水花鸟图案。
三、西方现代绘画造型观念及方法对中国现代漆画造型表现方式的影响
20世纪初叶, 尤其在“五四”运动前后, 西方写实绘画在中国影响日深, 声誉日隆, 这恐怕与当时中国崇尚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潮有关。西方写实绘画的影响, 在中国则主要通过赴欧美或日本 (学习西方的捷径) 的留学生画家引进。老一辈艺术家中, 1929年雷圭元先生赴法国著名的哥白林工场学习漆艺, 1931年回国后, 在杭州国立艺专任教期间, 创作了《泉边》《夜之海》《少女与鹿》《鲜花》等一批漆画作品, 具有清新的视觉效果和生活气息, 对初创时期的中国漆画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 漆画在创作当中擅长于其装饰性, 但也因为如此导致它仅仅停留在装饰层面而停滞不前。传统的漆画装饰手法和色彩表现已不能满足表现现实事物的画面需要, 然而在铝箔粉、铝箔纸上的实验中, 成功的研磨出了在铝箔粉、铝箔纸上罩漆的方法。这不仅使它突破了平面装饰的局限, 还融进了油画中明暗造型法则, 极大地加强了漆画的写实能力。[3]在铝粉上罩漆后研磨的技法, 就是引用了西方的明暗造型法, 研磨设在亮底上的颜色, 使其显露丰富的明暗层次和色彩变化, 达到类似重彩和透明油画的效果, 提高了漆画的写实表现力, 甚至大胆的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因素。在漆画中, 许多高度巧妙的变形、抽象, 色彩平涂所产生的强烈而丰富的对比效果, 对线条的强调和极富创造性的大胆应用, 都与西方现代画家, 如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克利, 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作品有惊人的类似之处。后来, 漆画家们进一步创造了多种方法和多种色彩, 大胆地使用了过去受限制的质料, 使之能表现一些比较光亮的色彩, 能表现明暗的对比、远近的对比, 以及光线和投影的效果。[4]为了表现事物的质感而用不同的质料和方法配制色漆, 因而使用各种技巧表现情感的创造就愈来愈丰富了。
除了传统的用黑漆和朱漆作底的刻漆画外, 艺术家们还研究出其它色漆作底的刻漆画, 如褚色底、银灰色底、罩金银底等等。在一些漆画和漆屏风上, 构图和纹样常用散点透视的规律来进行创作和设计的。早期的刻漆画的色彩是一些原色, 看起来比较生硬, 刻出的线条也比较生硬, 后来经过对线条和色彩的研究, 用粗细、浓淡、深浅、明暗、冷暖的对比, 使之能够表达感情和事物的质料, 而漆画的发展也进入了更丰富的阶段。
结语
现代漆画造型表现方式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 经过几代漆画家数十年的不懈探索, 在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真实人物形象及情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是传统漆画在造型方面所无法企及的。现代的漆画家在漆画造型的发展与继承的问题上不断开拓。以沈福文、李芝卿、雷圭元等为代表的一部分漆画家们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漆画的技法、艺术创作等造型因素;并融合了西方绘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巧, 开辟出一条中国现代漆画绘画造型的新型道路。
中、西绘画艺术的两座宝库, 是我们的财富, 里面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他们探索的过程以及结果成为我们的宝贵经验。无论是西方传统的图绘和线描的造型方式, 或是西方现代更主观的观念, 作为当代绘画的创造者, 不能毫无取舍地继承。绘画的造型方式只是为了表现这一精神的一种外在手段, 也是我们着手实践的一个切入点。漆画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只能取长补短, 既发挥中国传统绘画写意为主的长处, 最大限度地表现情感和意境, 又要把西方的造型观念融入到中国绘画中, 提高漆画的表现范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甲丰著《论西方写实绘画》文化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
[2]沈福文著《中国漆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3]王琥著《漆艺术的传延---中外漆艺术交流史实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
形是一幅画的精髓,对形体结构的把握,要做到观察事物每一处“点”的联系,注意它的长短比例、距离的大小,细心体味物体的结构转折,不要只是拘于表面。我们要对每一个对象的位置、角度进行定位,强调更深层次的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对各个角度的几何形体、石膏像、人体解剖(重要)、头像、半身像等穿插大量临摹和速写素描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形的理解和黑白关系。每画一处或者每拉一根线条时,学生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观察它们之间的必然“点”的联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同方位粗略的几何图形的组合。在找准形体结构的练习中,我们很难逃避画线的乏味。在锻炼、学习基本形体的造型能力,对比联系着画时,学生要用心,用眼光,而不只是用眼睛。
画出的任何线条都具备形体结构的属性,才具有真正意义。以对象的结构为中心,不能被动地照抄对象,要透过整体地结构去完整地表现形体。不然,就成为了一根或一组废线;而由这些线条所组成的面当然也成了无意义的脏灰色。如何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就需要绘画者分析与判断对象提供的绘画元素。
结构素描是设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的基础。绘画大师安格尔非常重视素描在教学中的地位,他首先强调的是形,而不是光影。他的原则是“笔随形而走”,因为形是不变的,光是可变的。他认为素描是研究的艺术,明暗、光影等无一不是为了表现形的。
对于刚刚学习绘画的学生来说,观察方法的训练与观察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结构素描的特点:结构素描是以研究对象本身的结构为中心的,它不受环境自然光线的直接影响。所以在观察对象时,我们可以先不管光线在物象上产生的明暗投影,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物象的结构本身上,思考支撑一个物体的框架是什么,找到框架就找到了结构了。其次,我们在观察对象时,要全面观察,前后左右都要看,而不是将眼光一开始就停留在某一角度。例如,在画物体时,物体的长宽比例、大小比例、前后的透视关系比较,每个物体的高低比较和大面小面之间的比较,这些都是在观察时分析研究的对象。整体观察,整体比较,再整体去画,一下笔就要分清主次和前后关系。在写生的过程中,学生要迅速准确地抓住大的主要结构,使画面达到集中、强烈、准确、生动的效果。由于结构素描是以理解、剖析结构为最终目的,因此简洁明了的线条是其通常采用的表现手段。结构素描画面上的空间实际上是对三维空间意识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这方面的想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推理能力。
研究物体的结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素描结构与光影完美结合,才能说是一件好的作品。光影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上,立体性是物体的特征之一,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很好地表现。如何才能较好地画出它们的立体感?
第一,要善于归纳几何体。有些物体表面结构比较复杂,如人物头部的正面、侧面或半侧面,深陷的眼窝,向前突出的眉弓和前额,两块较平的颧骨,中间突出的鼻子,还有鲜明的下颌轮廓等。若把它们归纳成具有几块明确的面的几何形体就易于表现了。
第二,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物体由各种不同的面组合而成。在光的作用下,各种与光源不同转向的面,会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深浅调子。在观察物体立体感时首先要考虑到体积,其次才考虑面,最后才考虑到线,也就是先整体,后局部,局部要基于整体去表现的方法。在素描的顺序中则是一点、二线、三面,最后是体积。这就是用点与线来定出塑造形体的面之后,由深到浅地依次对比着画出明暗调子来。
第三,用明暗与轮廓线相结合的画法表现立体感。这种轮廓线是指结构线。用它去画出物体的形体结构,以结构线为主,以明暗调子为辅,或以明暗为主,以轮廓线为辅,用变化轮廓线表现出立体感,用粗细、轻重、虚实等富有变化的线画出物体的形体结构。
第四,了解规律,掌握正确方法学生才会容易接受、理解和运用。所以素描学习中从整体出发的观察比较,以结构为基础的表现手法才是扎实的、有效的。教师要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掌握形体结构、比例,透视这些绘画中的主要技能,为绘画素描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我这节课《有趣的造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课堂气氛热烈。能利用手中的鸡蛋壳、乒乓球设计出造型各异的工艺作品,具有创新精神。能说出自己制作的作品的名字和特点,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具有亲和力,对学生的优点能给予表扬和鼓励,讲解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对设计小摆设形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这方面我对学生的引导应该在分成动物、人物、神话传说人物的基础上,还要参照语文课中寓言故事或其他课外读物中的形象,拓宽设计思路使蛋壳形象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组织语言、概括问题方面应增强锻炼,制作时凭两个人还是时间有点紧,我应该在小组分工合作上再进一步锤炼、推敲,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归纳;夸张;添饰;适形造型
源于西班牙的阿尔泰米拉洞穴、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内的壁画的考证,在公元前两万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了装饰绘画。无论在欧洲、美洲、中国还是古埃及,装饰绘画都是人类艺术起源的最早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的装饰绘画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世代,距今约七千多年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装饰纹样(图案),如“舞蹈纹彩陶盆”中的舞蹈纹。开启了中国装饰绘画的先河。
装饰,作为人类生活和观念意识所释放出来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的思想感情及内在信仰的自然反映,也是人类造物和审美历史的见证。装饰,简单地也可以理解为美饰、美化、添饰的意思。二十世纪初,“图案”一词在汉语中正式出现。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方案和图样。装饰图案,即为了达到美化、美饰的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方案和图样。
装饰画图案强调的是应物象形,它主要来源于自然物象的原生形态,从自然物中变化而来。所以,对任何形象的装饰变化,首先要了解对象的生长结构,活动规律,这是重要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我们又用一些什么方法来对图案进行造型设计呢?
一、概括与归纳,即化复杂为条理
对繁杂的物象进行高度提炼、简化,把客观形象进行归纳并作艺术处理,使其特点更加简洁化、鲜明化。简洁、概括、条理并不等于简单,首先,要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保持物象轮廓的图形化。其次,对物象的结构和纹理进行归纳,保留主要部分,使形象达到比较单纯的画面效果。如我们民间艺术中的皮影、剪纸等。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是变化有序的,显露出重复、渐变、近似等有规律的形式,如鸟类的羽毛,鱼类的鱼鳞,昆虫的翅膀,动物身上的斑纹,都表现出规律和秩序。这种秩序美感不仅要反映到图案的创作中出,还要进行归纳概括,使之变得有条理性,更好地为图案设计增添光彩。
二、艺术的夸张
夸张是文学艺术共用的手法,是图案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夸张即是将物象的特征,依据设计的需要和创作的要求,对物象的形或神(典型部分)进行强调和加强。使所要表现的物象更加典型化、更具有图案性、装饰性和趣味性。主要的几种夸张表现方式如下:
(1)整体夸张和局部夸张。整体夸张是表现物象大的方向和态势。如圆的更圆,瘦的更瘦,高的更高,长的更长等。
局部夸张是强化物象的某一部分,使该部分的特征更加鲜明。如两河流域苏撒文化陶器纹饰中的山羊的角
(2)表情与神态上的夸张,强调某一个特定的表情或神态,使被夸张的形象的形象特征更鲜明、更引人注目。
(3)透视夸张,用不常用的透视角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夸张除了有无限的想象力外,也是有限的,因为夸张也须要符合生活的情理,具有事物常规的逻辑性。如对三角梅进行夸张,三角梅的花瓣有三瓣,如果夸张成四瓣五瓣,那就不具备三角梅的特征了,也就不成为三角梅了。
三、添加与装饰
前两种都是基本外形的变化,这一种方法则是用点、线、面来对外形和内部进行装饰、添加纹饰。
添加即是对图形的外形或内部添加一些能够突出特征的纹样。使其更丰富,更有情调和趣味,更具有装饰性。添加的纹样应是对原有图形的丰富和补充,而不能破坏原有的形象,要极力避免画蛇添足的局面。中国的民间图形中有许多优秀的添加艺术手法,内容有花卉、文字、人物、动物等题材,也有主题性的表现题材。如“寿”字,在“寿”的轮廓内部添加与之相关的寿星、寿桃、仙鹤、不老松等图案,将其长寿吉祥的寓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主题性的添加手法:如民间剪纸中的图案,在莲蓬中添加一个小孩子的人物形象,寓意“连生贵子”。
自然的物体中,一个简单的形象,经过装饰的图形处理,其本身就已具备审美价值。总之,添加装饰手法的运用必须恰当,才有利于形象的塑造,使形象更生动感人。
四、适形变形与适形造型
在某种条件限制画面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装饰形象随着特定的形状而发生变化,达到一种适应中造型,造型中适应,也被称作为“适合纹样造型”。这种随形变化的造型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是在把握物象的形体与结构的基础之上,纹样随着装饰物的形制进行装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形象与它所依赖的形状达到完美的统一。总的来说,适形造型是装饰随形的形式,形随型而制,因形而制型,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随形概念。如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在瓷器上的运用,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图案造型设计可以是单独的某一种方式,也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图案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美,无论造型和构图都要求完美。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结构千差万别、奇妙无比,绝非人所能够凭空想象得出的,所以这些物质本身的特征应该得到尊重。在突出特征的情形下,更要注重图案形象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参考文献:
[1]蔡从烈.《经典图案》.湖北美术出版社
[2]高扬,曾庆凤主编.《装饰画》.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一切创意都要变成产品, 一切产品造型具有创意才能触动人心。在信息时代, 在创意时代, 新颖的点子, 才能给产品无限的竞争力。本栏目将刊发关于各类产品设计的研究。
前言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 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00年里, 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 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 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1]。1969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鲍尔和史密斯宣布发明“CCD” (电荷耦合元件) 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领域的全新发展。
照相机的造型设计也随着技术的更替发生着改变, 从继承到创新, 并随着审美和市场的作用, 在设计理念上呈现出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 造型风格多元化、装饰感性化、整体简洁化和形态有机化以及材料高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所谓产品设计的情感化表现就是指在产品具有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赋予产品情感内涵, 使得产品能表达—种情感, 这种情感能正确地传达给人并且与人类的情感形成共鸣, 进而触动人们的情感世界, 同时也促使人们接受和喜爱此种产品。
一、数码相机造型情感化表现的诱导因素
(一) 社会、文化因素
自2O世纪40年代以来, 一些西方学者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理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他们呼吁人们起来打破理性和科技的役使, 提倡人性的解放和对自然的亲近, 呵护人类自身的情感需要。在现代主义用民主的方式共享科技成果来填平社会差距的理念下, 其实也忽视了人自身的差异性——情感是多样的, 需求也必定是多样的, 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的趋势。后现代主义在民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性实际需要, 各种新的思潮、新的审美都纷纷通过物的方式呈现出来以适合大众文化的多样性需求。
(二) 经济因素
从总体上看, 数码相机在市场的驱动下已经发展到两大种群 (如图1) :一类是专业级数码单反相机, 这部分消费者是专家级的用户, 具有良好的判断和操作能力, 是理性的需求, 相机设计必须是理性的;第二类是家用的, 这类消费者都是入门级的水平, 对相机的技术判断没有全面的能力, 他们的审美并不受到技术的影响, 更多地从品牌和造型的角度获得审美, 对于产品的认识是感性的, 这类数码相机在产业中占有绝大的市场。美国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市场营销管理》中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量的消费阶段;第二是质的消费阶段;第三是感性的消费阶段。在第三阶段中, 消费者所看重的不再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而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程度, 他们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情感上的渴求, 或他们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中的自我概念的吻合。
(三) 技术因素
从工作原理技术角度来分析, 传统相机机械结构使得机械能量的传递是钢性的和线性的, 最佳的机械构造是机械效能的最大化表现, 也是最美的形式[2]。微电子技术直接给数码相机造型提供了自由的可能性, 电能的流动和作用是柔性的和非线性的, 其效能基本不受影响, 这样就可以打破机械装置的固定模式, 因此在造型上更加自由。如SONY的F系列照相机 (如图2) , 特别强调镜头装置, 镜头可以纵向转动, 呈现出一种另类的种属特点和非凡的操作体验。技术在加工工艺和材料上有了显著的进化, 防静电涂层处理, 镁合金和工程塑料, 使相机重量下降, 适用环境扩大等。特别是家用便携式相机 (卡片机) 的设计, 更是把技术对造型的支持发挥到了极致, 一系列高技术的集成成就了具有自己技术特点的形式基因。
(四) 审美的因素
在内涵上, 传统相机之美在于紧密的机械装置和精确的操作控制, 展现了人类制造技术的成熟。数码相机之美在于高超的及时成像效果和合理的人机关系, 以及加工工艺的精细。在风格上, 机械相机由于受到当时主流的审美趋向和技术制约, 具有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几何化, 形式表现功能, 直线, 简单棱角, 黑白和金属色。在这种理性审美之下, 机器具有绝对中心的地位, 人只是机器的操作者, 必须符合相机的各种物理界面关系[3]。数码相机由于技术提供的可能性, 一反理性的造型方式, 采用了大量的有机形、曲面和多彩的表现元素, 强烈地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了形式表现情绪的造型理念。
二、数码相机造型情感化表现
相机造型的设计最初受到画家的画箱的影响, 就有了方盒形式, 主要缘由是当初没有感光技术而效仿绘画取得更为精确的图像。到后来从湿板到干板、从胶片到胶卷, 再到数字感光一直没有脱离盒式造型。近年来, 数码相机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 由于在技术上的差别越来越小, 对于家用用户市场来说, 技术的差别并不显得绝对重要, 但外型设计和品牌文化的重要性就日益显著。时下数码相机造型设计情感化表现呈现出四个方向。
(一) 新简洁 (New Simple) 主义
新简洁主义是以简约、时尚和追求幸福的细节为设计理念, 创造一种高效率的生活追求和追求一种新波普的社会态度[4]。通常新简洁主义的产品造型趋于在感性需求的基础上刻意追求理性化的形式, 是刻意表现的理性主义。打破了功能主义对于形式的依赖性后, 由于微电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相机的造型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以佳能IXUS系列相机和SONY“T”系列为例, 形态优雅, 色彩诱人, 加工精良, 细节出众, 操控简单流畅, 特别是最新的SONY的T77使用了全触屏技术, 简洁到无按钮, 整体造型更加统一。高科技使得人人都是摄影家, 创造出崭新而富有价值的理念、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使用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的主动性, 摄影体验更加富有情感。
(二) 高情感化 (High Emotional)
当技术因素对设计物化有了保障时, 决定产品在市场中成败关键的因素就是用产品所具有的感性魅力去打动和抓住消费者的心。因此在照相机的使用功能日趋完善的今天, 现代人对相机的要求更注重它的时尚、美感、个性化、象征性等精神因素。高情感的附加价值物化在实际造型当中。与传统相机相比, 高情感化造型设计主要是打破直线化、几何形和色彩单一的造型特点, 取而代之的是相反的造型元素, 目的是让使用者获得情感回报。设计中高情感价值的实现首先要准确把握使用者, 即人类的真实需求——发掘生活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物质社会中人们的新感受。在专业相机设计理念上强调理性并有亲和力, 提高人机和谐并注重操作体验, 如传统相机的胶卷舱、取景窗和镜头三部分的造型连接和视觉过渡非常生硬, 缺乏连接和整体统一, 造型的有机性不强, 给人感觉冷漠。情感化设计使得从五棱镜顶部到两个肩的区域具有丰富的曲面并光滑地过渡, 使相机造型看上去需要“糅合与亲和”, 内金外塑、内刚外柔的主体材料打消了手与金属的情感隔阂, 既保证了手感的温润又具有高强度的抗震与防风雨的本性 (如图3) 。
(三) 复古主义
简单地说复古主义就是再设计 (Redesign) 历史经典造型的现代版本[5]。复古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对经典事物的回忆和对过往情绪的怀念, 是一种对现代心灵失衡的补缺的自我需要, 在设计定位时将更多地注重个体性与差异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结合。如Ricoh的GX系列和徕卡D&M系列相机, 就是在过去的经典中汲取灵感用现代的形式表现。时尚对于经典是从来不拒绝的, 在建筑、服装设计上似乎有着巨大的魔力, 反复重演着经典的故事。
(四) 家族化特征 (F a m i l ycharacteristic)
就造型设计而言, 造型设计特征同样伴随设计过程和市场演变, 逐步展开并丰富起来, 这种造型设计特征在设计过程中的传递和变异, 与遗传学中基因遗传与进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造型基因不仅可以通过设计把造型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造型, 而且还可以使造型特征信息得到表达, 从而形成产品家族化、种族化。家族化的模式实际上运用了生物进化的理论, 使产品在市场环境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不断进化, 不断积累与社会的联系和消费者的情感, 从而唤起最大的情感共鸣。
总结
以上通过因果的分析可以看出, 物化在造型的高情感价值实际上是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的统一。人类的设计造物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 这是物的“人化”。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人造物自然承担了一部分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 这便是人的“物化”。人化与物化构成了人与设计造物的互动关系, 而不论是人化或物化都无法否认情感价值存在的重要性。借助于人类情感价值的抒发, 设计物才不至于陷入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过度失控的物化之中。
参考文献
[1]吴炜摄影发展图史[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6
[2]钱元凯.摄影光学和镜头[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5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美]戴维森 (Davidson) 著.张林华译.新简单主义:简约、时尚、幸福的细节[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将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导入
出示几幅作品:图收获画像砖
图陶俑
清明上河图
问题:在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他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1)让我们知道农耕和射猎仍是较为普遍的生产方式。
2)俑是古代用木和陶制作成的陪葬雕像。从这些俑上我们可以发现,秦代上层社会盛行厚葬之风。规模庞大的军阵反映了秦代军事力量的强大。当时的军人包括多民族的成员,陶艺成就非常高,人物造型注意个性特征。
3)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广阔性和多样性,是12世纪北宋时期中国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社会安定,市场繁荣,经济活动频繁,人员职业多样„„(倒尿壶)4)这些东西具有实用价值吗
教师归纳: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即使文字出现之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能带给我们美感和实使用价值,还可以通过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人们提供许多信息,以便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文化及诸多方面。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板书)
一. 新授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是,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副作品,看看这些作品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文化信息。狩猎——岩画 非洲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问题:从这件岩画作品中,我们能知道当时非洲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 PP:大约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最初的生产方式是狩猎,以后逐渐发展到种植和养殖。在当时,人们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大家共同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这件作品描绘了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他告诉我们,原始人狩猎的工具极为简陋,只能以集体的力量获得足够的猎物,以此保持人类的生存。
簪花仕女图
唐代
周昉46*18cm
问题:1)从作品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2)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饰和精美的首饰中,你觉得唐代防治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3)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解释:
1)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族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生活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
2)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蝉翼般的华美一群,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
3)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而非我们当代的苗条。展示其它唐代绘画:
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这件作品描绘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二姐虢国夫人及其随从们,骑马郊游的行列。整幅画不画背景,华丽的骏马,人物鲜艳明快的服装,是整个队伍如花团锦簇。
捣练图 张萱描绘贵族妇女捣练,熨练,缝制的情景。
内人双陆图
韩滉
这是一幅两人对弈,两人观棋图。人物疏松而紧凑。内人即宫中之人,双陆即在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种棋类活动。
比较思考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了那些信息。唐代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通过以上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懂得如何分析作品的文化含义,进一步讨论,将巩固这些方法。
三.学生活动
1. 分组讨论书中作品,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1)服装组的图片讨论 2)北京街道的图片讨论 3)建筑图片的讨论 4)五页工艺品的讨论。
2。解决问题
每组代表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2. 教师学生共同补充归纳总结。(使用课件讲解)1)工艺品的讨论:
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不是,而是辽金游牧民族的皮囊式壶形。这种样式在唐出现,生动形象的反饮料唐代各民族的交往。
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看,他们是哪里的人?——骆驼引颈直立,神情悠闲。背上垫着圆毡,毛毯,驼架上有乐舞俑五人:前三人为胡人(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后两位为汉人。胡人所弹奏的乐器是一种波斯式的四弦曲项琵琶。此雕塑表现了不同民族的艺人在一起表演,反映了当时唐代交通发达,社会交往活动频繁。
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看,他们是哪里的人?
2)建筑图片的讨论:
教堂和道观共同的作用是供奉各自神灵。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英国教堂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沿用了古希腊的立柱和罗马穹隆顶,高耸的坚定将人的意识倒入天国。
中国道观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来与自然融合的哲学特点。思考与讨论
1、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说一说它们不同的建筑风格。
2、这些建筑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与思想?强调了什么精神?
3、试分析几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楼》山西——佛教是沿着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化。佛教建筑散发着一种现实的、人本的气息。温婉馥郁的庭院,平易近人的体量,更多显现出安详与平和的气氛。
《布达拉宫》(西藏)————藏传佛教建筑,高117米,长360余米,历时50年建成。以雄伟、辉煌、壮丽。粗犷震撼人心。
《白云观》(北京)————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与自然融合的哲学思想。
坐落于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不仅是北京最大的道观,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有“全真第一丛林”之称。
《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英国)——+——教堂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立柱和罗马穹窿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导入“天国”。出人意料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气氛是它的基调。
万神庙》(罗马)————它的顶盖是一个直径四十多米的巨大穹窿顶。在穹窿顶中央,开有一个直径八米多的圆孔,一束强烈的阳光从中直射而下,辉映着神殿的每一个部位。古罗马人认为:这是人与天上交流的通道,充满神秘而神圣的感觉。
我在这节课中只是交给学生一些随形的制作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想象力。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十分活跃,把一块块色彩暗淡、毫无生气的卵石变活了,变漂亮了。课下,有的学生还把单一的作品组合成了一个连环画的故事,生动有趣。
当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1.比如学生带的石头太小,用彩笔涂色非常困难,还有的孩子颜色选择不当,和石头的背景颜色相容,不是很清晰,还有一些孩子的石头表面比较粗糙,涂色后效果不是很好等等。
2.学生的`构思不够新颖,大部分同学都是参照书本中小动物的形象把它照着画下来的,只有个别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画出来的。
3.教师语言不够生动,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组活动分工不明,导致有溜号学生。
5.美术教学最好有黑板示范,清晰明了。
1 建筑造型的美学原则
1.1 重复与渐变
重复是指相同基本要素的反复出现,且在同一条件下继续。一般情况下,同形态的物体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同一空间中,可根据组成每一个构件之间的相互位置、方向、正反等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钢结构建筑中其标准层就可视为一基本,经过对它的重复而最终得到了其楼身的形态。由于基本形的空间态、外部特征等等完全相同,所以很容易达到统一,显出简洁、平和情态特征。就变化的方式来看,重复由于比较单纯,因而使人能容易把握和领会它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一种直接的审美效果,而这种“重复”所形成的规律和格局由于十分均衡,易于界定,合理性的秩序与特点,因此,它的审美意境往往就具有规则性,给人一种庄重感。
同时,基本形逐渐地、顺序无限地做有规律的变化,可以使结构生成自然有韵律的韵律感。基本形的各视觉元素(点、线、面)均可作为形态渐变构成的基础。渐变是一种转换法,是将一基本形变化为另一基本形,它通过两形态的过渡,将有联系的和非联系的进行形态的衔接。渐变是无限的,几乎可以以任何形状变为任何形状,其关键是掌握变化的速度,明确始末两基本形态的关系,以把握渐变效果的形体连续性。在钢结构建筑的渐变性形体转换中,可以形成富于雕塑感艺术造型。重复与渐变是相辅相成的,仅有重复而没有渐变,简洁为简陋,平缓为平庸,就流于单调乏味。仅有渐变而没有重复,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无据可依、无规可循。
1.2 对比与省略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艺术形式时,经常涉及到有机整体的概念,据他看来,形式上的有机整体是内容有机发展规律的反映。就建筑来说,它的内容主要指功能,建筑形式必然要反映功能的特点,而功能本身就包含有差异性,这反映在建筑形式上也必然会呈现出显而易见的差异,而这种客观和人为的差异,正是构成建筑美的条件之一。
1.3 解体与再建
将原本完整的事物,依据一定法则进行打散,随后再重新组合,这就是解体与再建。“解”意为解体、解散、分解;“建”意为再建、构成、构造;解与建是解构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解构后的立体物仍能辨别出原来的形体部位,但各部分在空间中的朝向、位置都已发生变化,而需人的视觉去加以辅助和连接。从表面来看,解构一词意为分解、挖掘和揭示。它是针对现代主义建筑太过于理性,太注重于构成元素之间和谐统一而提出的。它的主张:冲突胜过合成、片断胜过统一,疯狂的游戏胜过谨慎的安排。
1.4 光感与动感
众所周知,光线是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它向我们的眼睛解释时间和季节的循环。而光线几乎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早在文艺复兴初期,光线就被用来创造立体感,也正是由于光线的作用,产生了阴影,我们才能感受到立体物的三维度、质感、明度与灰度的色彩倾向等等。根据“图—底”原理,一般来说建筑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如果假设将环境看作是“底”,建筑为“图”。环境的明亮是由不断变化着的天空与地面的明度决定的,而建筑的明度是相对衡定的,“图”与“底”要达到反衬的效果就要求有一定的明度差。钢结构建筑在不同的阳光下产生变化着的雕塑感效果。
2 表现结构之美
表现结构之美必然要将结构的某些属性显露出来。但结构系统的暴露程度并不是建筑艺术和使用质量所必不可少的标准,这个问题牵涉到技术、功能和经济上的综合考虑。结构完全暴露并不一定是美的,也可能是不需要的,没有理由要求每一建筑都对其结构进行暴露。这其中的选择取决于建筑师关于建筑与结构的创作思想[4,5]。
现代建筑的结构表现源自理性主义的设计方法,而结构理性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的结构理性有两层含义:1)用理性的方法分析建筑结构;2)从美学的高度理解建筑结构。从结构理性的角度出发,建造的目的往往希望达到对建筑结构清晰明确的表达。从美学上对结构形式的选择,除了具备结构的合理,达到与建筑空间的统一,还必须使结构与建筑形式之间达到某种关联,这个关联的要旨在于建筑形式是否能满足结构上作用力的传递,就是说要按照材料和结构体系的特有逻辑来处理形式问题。
用理性的方法分析结构时,目的是对结构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使其达到非同一般的表现效果,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结构表现。对结构的表达往往表现出建筑师对材料的深层理解和对结构独特处理的匠心。回到钢构建筑,思考方法是相通的。寻找结构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几何性关联是表现结构的重要方法。
当代钢构建筑对结构的表现最大量还是使结构元素直观地暴露于外部。最能够体现暴露结构活力的无疑是悬挂结构。拉索悬挂点的巧妙设置使得三角形断面钢梁的实际跨度减小了许多,因而结构显得非常轻巧。钢构支柱显示了强有力的支撑,而拉索清晰地表达了力的转移———通过一系列的拉索将力传递到地面,水平向的拉索则表达了为达到稳定而提供的约束。而且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建筑内部不需要任何支柱,自由的平面为展览活动提供了方便。
结构的表现不仅因满足功能要求而呈现出来,并且通过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合作,还能实现设计者个人的美学愿望。结构要成为美学上的艺术品要满足3个基本要求:高效、经济和雅致。
建筑不是纯理性的产物,要使它达到美学的高度,建筑师个性化的选择对最后的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功能一定的前提下,建造的结果出自建筑师理性与感性的双重选择,现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个性就产生于这种选择和建筑师的价值标准影响之下。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建筑结构,就更加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美学概念理解的不同,即在合理的多种可能性之下,建筑师怎样从美学的角度做出判断。
结构表现的重点在于挖掘结构形式与建筑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这种逻辑关系的发掘,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方法和理念,但都体现出建筑师对材料和建筑本质的深层认识。设计观念的多种多样是当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结构的表现也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这更加促进了当代钢构建筑的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翟克勇.钢构建筑的建造表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2]王伟.高层建筑的美学意义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4.
[3]吕臻,郭巧悦,陈光.住宅钢结构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28):98-99.
[4]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造型表现的教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07-13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造型的表现力》教案09-30
《造型别致的椅子》教学反思06-12
角色造型设计教学大纲06-15
瓦楞纸动物造型教学设计07-10
教学工作总结-卡通造型设计10-05
动画造型设计结课心得10-21
美术学科五年级教案造型别致的椅子11-08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简历07-02
化妆造型协议书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