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心理语言个案分析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班心理语言个案分析(共8篇)

中班心理语言个案分析 篇1

一个月来,阿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一、情况摘述

阿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自选图书时,阿敏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吃饭时,阿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阿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阿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阿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阿敏,你喝水喝得真好”,阿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阿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阿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中班心理语言个案分析 篇2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分析

一、引言

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 以及基因的病变引起的发展性障碍。其特征表现为:语言发展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行为异常等, 其中语言发展障碍是他们的最大障碍, 语言能力低下使他们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 缺乏与他人语言沟通的能力, 内心世界无法与他人表白, 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和生活, 也严重影响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 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 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使其适应主流社会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具体表现为:少语、不会主动与人交谈、社会语言甚少或无, 听不懂老师的指令, 喜欢重复别人的话 (鹦鹉学舌) , 分不清“你、我、他”, 重复刻板或模仿语言, 无意识的模仿能力很强, 语言音调单一平白, 或出现“自我中心语言”——表现为自言自语、自顾自地尖叫, 有时姿势语言和手势语言也受损。

二、个案简介

东东 (化名) , 男, 四岁半, 入学半年。经过观察, 发现东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语言发展障碍

东东平时很少说话, 只有当他想要某个东西或想做某件事时, 才会发出“嗯嗯”或“咪”的声音。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但“鹦鹉学舌”式的机械重复语言很常见, 发音模糊不清。他不会把语言作为与人交流的工具, 只是模仿别人的语言, 而且对话时不会正视对方, 不会主动与人交流。

2. 行为异常

东东平时总喜欢歪着头, 斜着眼睛看别人。只喜欢吃番茄味的薯片。他对拼图很感兴趣, 被打乱的拼图很快就能将其恢复原状。喜欢听有节奏的音乐, 还会伴着音乐手舞足蹈。

3. 社会交往障碍

东东刚来的时候拒绝任何人的抚摸和拥抱, 缺乏与他人建立情感的能力, 对周围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一种与他人交往的意识, 不会与玩伴建立友谊, 更不会参与集体游戏。

三、测评与分析

为了准确具体地了解东东的现有语言水平和制定行之有效的训练目标和计划, 我们从模仿、语言的认知理解、语言的认知表达、社会交往这四个方面对他的语言水平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评, 并对测评结果作出了如下分析。

1. 语言发展水平低下, 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理解, 表达与交往方面障碍。

(1) 对指令基本不会应答或作出反应, 要在反复提示下才能完成。比如, 听到叫名字没有反应, 要在反复提示下才能完成“起立”、“坐下”等一步指令。 (2) 语言理解能力差, 对单一动作的指令要在提示下完成, 两个以上动作的指令不能完成。比如, “先拍手, 后跺脚”等两部指令, 东东就不能完成。 (3) 自我表达与交往方面的内容基本不会完成。比如东东每次看到其他同伴在玩拼图时, 会一直看着拼图并发出“嗯, 嗯”的声音, 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想加入一起玩拼图。

2. 该生视听觉功能正常, 发音器官功能完善。

该生喜欢听有节奏的音乐, 能模仿别人的语言。

3. 该生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感阶段, 具备语言发展的潜能和基础。

四、训练方法及过程

1. 训练时间

2009年11月-2010年1月

2. 训练地点

南京某儿童潜能发展中心孤独症语训班

3. 训练目标

根据东东存在的问题, 我们制定了四个阶段的训练计划。

第一阶段:模仿发音 (2009年11月16日—2009年11月30日) , 每天一节课 (30分钟) 。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也不例外, 所以将模仿作为语言训练的第一步。

(1) 模仿老师发出一些自己已经会发出的简单声音。因为训练的初期孩子对陌生的环境会有反抗的情绪, 训练内容太难, 时间太长会造成孩子厌学, 逃避的心理。训练初期, 建立情感, 稳定情绪最重要。这周主要让东东模仿他经常会发出的一些声音, 如:“嗯”, “咪”, “哟”, “咦”。东东每次听到老师发这些他熟悉的声音, 他就会很高兴并且自己也会把声音发得更大, 好像是和老师比音量。

(2) 接下来, 慢慢地让东东模仿他不熟悉的声音, 如:a, o, e等元音。因为元音是最容易发声的, 它不需要太多的嘴形舌位的配合, 元音在发声过程中其气流也不受阻碍很容易成音。通过这周的训练, 东东会发出a, o, e等元音, ba, ma组合音。

(3) 当孩子能完成元音的发音练习后, 便可以开始向更高级的语言发展了。比如叠音, 叠音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生活中很多的语音都是通过叠音来丰富的 (动物叫声, 汽车鸣笛, “爸爸”、“妈妈”等人称代词) 。这周主要教东东发叠音, 因为东东在上周已经学会发ba, ma组合音, 加上东东有模仿语言的行为。东东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叠音, 刚开始, 东东只会发单音, 叠音发不连贯。这时, 老师先教东东把单音拉长, 当东东学会把单音拉长时, 再慢慢地加一个音, 把单音变成叠音。通过这周的训练, 东东会发出“爸爸”、“妈妈”、“嘟嘟”、“汪汪”等叠音。

第二阶段:语言的认知理解 (2009年12月1日-2009年12月16日) 每天两节课, 每节课30分钟。

当孩子有讲话能力的时候, 我们便可以引导孩子对语言进行赏析了。因为语言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而交流的第一步是要先理解语言的含义, 也就是常说的要明白所说的话的意思。只有当我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的时候, 我们才能根据这句话做出相应的回应。这周主要训练东东对一些简单指令的理解并作出正确的反应。首先教东东对叫自己名字时有反应。刚开始, 老师叫东东名字时, 他左顾右看。这时, 老师用手固定住东东的身体和头部, 让东东和老师有眼神接触。当东东正确完成时便给他奖励喜欢吃的番茄味薯片。慢慢加入语音, 如:当叫东东名字时, 老师迅速回答“哎”, 刚开始东东会模仿“东东, 哎”。这时老师在他发出“东东”之前迅速捂住东东的嘴巴, 这样东东就只能发出“哎”, 然后奖励。经过反复训练, 东东在听到叫名字时, 会回答“哎”。通过这两周的训练, 东东对一些简单的指令也能作出正确的反应。比如:起立, 坐下, 拍手, 跺脚, 指五官。

第三阶段:语言表达 (2009年12月17日—2009年12月30日) 每天两节课, 每节30分钟。

我们只有建立在对语言的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将自己的意思很好地表达出来, 并且让别人能够理解我们和我们交流。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 实物强化法

实物强化法利用了正强化原理, 所谓正强化原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或刺激的作用下, 某一正确行为发生后, 立即有目的地给予行为者以正强化物。那么, 以后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或刺激下, 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将会提高。我给东东指定的训练内容是: (一) 想要某种东西和想做某件事时要说:“要。”开始时我先问他:“东东, 想要薯片吗?”他也重复我说的话:“东东, 想要薯片吗?”并且发出“嗯, 咪”声。然后我没给他薯片, 重新问他:“东东, 想要薯片吗?‘要’”这次, 我在发指令时, 添加回答“要”并且把音量增大, 让东东把注意力集中在“要”上。当东东发出“要”时就给他薯片。经过反复的训练后, 他能正确回答“要”。 (二) 上课开始时能够跟老师说:“X老师, 你好。”开始时, 我先向他问好:“东东, 你好。”他也重复我的话说:“东东, 你好。”然后我用手指着他说:“东东, 你要说‘黄老师, 你好。’”他试着重复了一遍, 好像理解了我的意思。经过反复训练后, 他的记忆中有了“黄老师, 你好”的印象, 但是他还不会与老师对视, 总是斜着眼睛看其他地方, 头也像拨浪鼓似的摇来摇去, 然后我再强调跟老师问好时眼睛要看着老师, 只靠口头提醒他很难做到, 于是我用薯片强化他, 让他看到薯片时并问他:“想不想要?”他非常清楚地回答:“要。”然后就用薯片强化他, 使他向老师问好的时候要与老师对视。当然, 他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眼睛和头, 我就用双手托住他的脸, 强迫性地使他看着老师并说:“黄老师, 你好。”做得正确就给予口头鼓励:“做得棒!”同时奖励一块薯片。开始的时候他当然是为了想吃薯片才努力, 但是经过反复训练后, 他逐渐习惯了见到老师要问好, 并且知道跟老师问好时应该与老师对视。

(2) 游戏引导法

玩, 是孩子生来就具有的一种本能, 不论是正常的孩子还是有缺陷的孩子, 他们最渴望的就是每天除了玩, 什么都不用做。所以, 游戏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玩的机会。游戏可以让孤独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状态下接受教师有目的性的语言交往训练, 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语言交往的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理解, 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东东开始不会参与集体性的游戏。于是我与东东玩“躲猫猫”、“开汽车”游戏。东东对这样的游戏特别感兴趣, 边玩边大声嬉戏, 还会偶尔叫出“嘟嘟”、“妈妈”等, 非常高兴。

(3) 运动训练法

孤独症儿童要想进行语言训练, 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是不可少的, 特别是那些安静的、懒惰型的孤独症就更需要了。运动中能增加肺活量, 促进儿童发音器官的成长, 这是进行语言训练所需要的身体物质基础。运动训练法是根据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发展的状况, 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生活中做符合他们需要的训练活动。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是针对那些在前庭觉、本体觉、听觉、视觉及触觉上有问题的孩子进行的大脑功能训练。运用一些专门的器械要求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地完成协调的动作。例如, 通过拍球、抛接球等活动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性, 同时感觉统合训练还可以矫治儿童自闭症、多动症、语言发展障碍及智力发育迟缓等特殊问题。我们的体育课有一项活动是拍皮球, 我发现东东只是喜欢拿着球绕着操场跑圈, 有时会抱着球坐在篮球架下看别的孩子拍球。开始我以为他是不会玩抛接球才抱着球乱跑, 我与他玩过之后才发现他会, 只是不会与人交流表达愿望。于是我又在两人抛接球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位老师, 规则变难了 (东东—我—老师—东东) 。我要求东东抛给我时眼睛要看着我, 仔细听我说“抛给老师”, 反复玩了几次东东就会说“抛给老师”。东东做得非常好, 玩得也很开心。

感觉统合训练法就是用语言或行动鼓励孤独症儿童逐步克服他们在平常教育训练中能力不足, 训练形式枯燥等问题, 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感到愉快。进一步有效地化解他们因做不到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并帮助他们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和自然的情绪。

第四阶段:社会交往 (2010年1月1日—2010年1月17日) 每天两节课, 每节30分钟。

(1) 音乐陶冶法

音乐对陶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 伴随着轻快、舒缓的音乐有的儿童会拍手说儿歌、会唱几句歌词、会简单的舞蹈动作。在音乐的陶冶下, 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 性情慢慢开朗起来, 从而为进行语言训练奠定基础。东东喜欢听儿歌, 有时边听还边摆动身体。我教给他一首《小手拍拍》的儿歌:小手拍拍, 小手拍拍, 把手伸出来, 把手伸出来, 眼睛在哪里, 眼睛在哪里, 用手指出来, 用手指出来。东东学得很快, 跟着我反复唱了几遍就能把大意唱出来, 同时还能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经过几次训练, 东东只要看我做动作就能把儿歌唱出来。

五、个案训练的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 东东基本上能完成预定的目标, 测试结果表明东东的语言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1. 发音方面, 能正确清晰地模仿发音并且不需要提示, 能洪亮地叫出“爸爸”、“妈妈”。

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单音和叠音, 如:“要”, “嘟嘟”。

2. 语言理解能力方面, 听到叫名字时有反应。

从只能看懂老师的手势指令到逐渐学习听懂语言指令, 鹦鹉学舌的现象也慢慢减少。能完成一步指令, 如:“起立”, “跺脚”。两部或两部以上指令要在提示下完成, 如:“先拍手, 后跺脚”。

3. 语言表达与交往方面, 从最初的无视他人转变为能主动向老师问好的表现。

如:上课前能主动说:“黄老师, 你好!”在想玩拼图时, 能说“要”。能参与集体游戏活动, 喜欢和老师唱儿歌, 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

六、结语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定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在有爱心、耐心的前提下一定要有信心。在训练之前教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训练目标和计划, 起点要低, 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避免使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训练师在训练过程中要设法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 和孩子建立成友情、亲情, 这样孩子才能更愿意配合训练。训练内容应该多样性、灵活性, 避免死板、枯燥, 应该激发孩子的兴趣。

看到东东所取得的进步我感到十分安慰, 同时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特教教师, 我不仅要关心和爱护孤独症儿童, 而且要对特教工作尽职尽责, 因为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长期的、艰苦的。有点进步很困难, 退步却很容易, 放松训练就会使他们归回原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 帮助他们从“自我的小世界”里走出来, 迈入新的环境中, 融入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霞, 叶蓉.感觉统合训练[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

[3]赵莎莎.浅谈自闭症儿童语言交往能力训练[J]中山特殊教育学校.

学生心理个案分析与对策 篇3

一、学生个案分析

案例:小晴,女,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经常不完成作业,父亲常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每天回来都说作业在校完成,或没有作业做。经老师反应,小晴一个月以来几乎没完成作业。老师、父母想方设法对她进行教育,她不但没有改进,而且变本加厉,甚至讨厌老师,不愿与父母交谈。经常会做出与老师、父母反调的事情。经过反复教育,父母再也没有心思管他,对她放弃了。由于小晴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完全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从小晴的情况来看,她由于无心向学,逐渐产生一种懒惰的习惯,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批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同时成绩不如别人会感到自卑。自尊心和自卑心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对别人产生了对抗情绪,也是我们所说的反逆心理。

从以上案例可见,青少年儿童的确存在着种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成长的绊脚石。那么,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二、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不够重视而引起的。

1、学习上的压力。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我们中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此外,大部分家长过于追求分数,只要孩子测验或考试成绩比不上上次,则进行训斥,并施加压力。有些家长甚至不顾及孩子的兴趣与否,强行他们利用假日去学美术、音乐、书法等,对孩子寄予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讽刺、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孩子感到厌倦,疲惫不堪,觉得自己失去了人身自由,身心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环境影响。“家”,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字眼!自觉或不自觉地,大人小孩们都把家当成“生活的摇篮”“疲惫时休息的港湾”。在儿童的眼里,家更是一座心灵的栖所,爱的领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然尔由于父母离异或亲人离世及未婚生育等种种原因,有一小部分的儿童仍要面对家庭破碎的境况。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些孩子由于缺少了母爱或父爱而变得自卑、冷淡,甚至出现嫉妒的心理,还有相当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风气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改革,大街上“三室一厅”比比皆是。孩子们喜欢追求刺激性的游戏及活动,这些活动已占有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变得无心向学。还有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使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心理行为。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必须多了解现代信息传媒,对学生们进行及时而正确的教育。

由此可见,青少年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引起家长们和教师的重视,应该从不同的渠道运用综合手段予以纠正克服。

三、纠正措施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抑压感。而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行为。因此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心理辅导课程,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使自己的心态始终处于乐观、开朗、平稳、健康的状态。以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工作中去。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和体验成功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常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2、加强对家长指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素质的家长必定能带出高素质的孩子。然而大部分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家长会,让家长懂得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3、教育改革必须落在实处,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向学生明确试卷成绩不是评价他们好坏的唯一标准。由于这一张张成绩单令多少教师、家长变得残酷无情,又让多少学生深感“无地自容”。此外,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

心理个案分析 篇4

一个人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家长文化素质相对不高,不能很好地对孩子给予正确的学习心理辅导。加之应试教育思想严重,以考试分数决定一切,教法简单,题海战术,考试多,学生心理紧张,压力大。外在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冲击也很大。因此当前我国部分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懒惰,不愿吃苦,害怕失败,心理承受力差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家庭、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九年级学生孟某,上课不注意听讲,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说谎不上课到网吧打游戏。这是目前初中生中典型的一个代表个案。上学期间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想利用打游戏找刺激来缓解压力。一次又一次的上网打游戏以至于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家长和老师对洗也感到苦恼。要想转变这个孩子,就需要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让他明白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打游戏上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时间金钱没有了,知识才能却没有丝毫的增加,那又为何要这样做呢!上课经常提问他,鼓励他学好英语。另外也可让他明白,网络游戏软件的开发往往需要英语能力。你喜欢游戏如能自己开发出游戏软件那不更好吗?这样他慢慢地对英语就感兴趣了。随着英语成绩的提高,他有了成就感,心里有了一种满足感。渐渐地他就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英语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课堂上多关注他,启发他了解学好英语的用处,这是他心理转变的关键,这样当他有了兴趣,树立了前进的目标,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有了一种快乐感,满足感,从而加倍地刺激他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实现他的既定目标。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1 篇5

1.幼儿姓名:吴帆

幼儿年龄:五岁半(2012年9月20日)

2.幼儿班级:大一班

3.幼儿性别:男

4.家庭成员:爸爸:吴路洋,34岁,文化程度:高中,职业:个体 妈妈:陈永红,34岁,文化程度:高中,职业:个体

姐姐:上小学四年级

5.幼儿情况简介:

吴帆性格比较活跃,脾气比较急躁,处事比较鲁莽。父母从事个体工作,经常宠着他,致使他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家里有个姐姐,姐姐也经常让着她。和姐姐一有点小矛盾,不会好好的处理,就会伸出手打姐姐。由于脾气急躁,导致平时学习时一有困难就不耐烦,嚷着“不会”,并且不会与其他幼儿融洽友好相处。经常与幼儿发生争执,也不会妥善处理解决。案例描述分析

案例描述:

吴帆在日常的活动中,他总是认真听讲,大胆举手回答问题,积极发言。在今天的翻绳游戏中,吴帆仍然做好了上课的准备,眼睛看着老师的手,耳朵仔细听着老师的讲解:将绳双层套在拇指上,右手食指向上挑一根绳子,左手食指挑同样的绳子。吴帆第二步就不会了,怎么挑也不知挑哪根绳,说:“高老师,怎么挑啊,我不会。”吴帆脸上皱起了眉头,开始不耐烦起来。“不要着急,我慢慢教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仍然不会,“高老师我不会,到底怎么翻呀?”急得他烦气地说。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2

一、个案情况介绍

叶启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记忆力,学知识很快。他从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二、观察时间:2012年9月16日—20月。

三、存在的问题。

1、心理脆弱。

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奶奶不来接他,他也哭。

2、自理能力差。

老师让小朋友学着穿衣服,他不会就哭;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据叶启明的奶奶讲,他的妈妈小时侯也是这样胆小,很怕羞,长大后就该掉了原来的毛病。

2、后天的教育环境。

老人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奶奶帮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

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他的记忆力好,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慢慢地、他主动积极性的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

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他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

等,自理进一步提高。

5.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六、教育效果。

两个多月以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来幼儿园,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有许多的朋友了。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大,他的奶奶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3

[个案描述]

王金华今年6岁,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他2010年9月入园,在我们这个大集体中生活了已近两年的时间。他喜欢读书、绘画,喜欢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然后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原因分析]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王金华没有人照顾,他经常一人在家,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比较孤僻。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老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孩子们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

[采取措施]

1、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林宗早上入园比较早,我就经常委托他整理区角,摆放桌椅,并有意识的在大家面前夸奖他,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

2、通过故事《狼来了》,对全班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幼儿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否则会失去大家对你的信任,都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做人要诚实,学习也是同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照搬别人的东西,要相信自己。

3、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幼儿,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增进他与老师的感情。

4、平时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他和大家一起玩,教给他与大家相处的方法,体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

5、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其注意力。

6、取得家长的合作,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取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金华有了明显的转变:现在他可喜欢为集体做事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朋友,自由活动时间,他有时和小朋友下棋,有时和大家一起去认挂图上各国的国旗,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看书,有时……总之,他现在不再孤单,已能和小朋友愉快的相处了。现在,他虽然在活动中仍有一些小动作,但已经比以前好多了,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还完成地比较快,经常给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成了老师工作的小助手。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4

一、个案情况介绍

叶志杰,是一个不合群的小男孩。他从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年龄稍大,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孩子的事大多包办代替。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二、观察时间:2012年9月—2012年10月。

三、存在的问题。1.心理脆弱。

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妈妈不来接他,他也哭。2.自理能力差。

老师让小朋友学着穿衣服,他不会就哭;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1.遗传因素。据叶志杰的奶奶讲,他的妈妈小时侯也是这样胆小,很怕羞,长大后就该掉了原来的毛病。2.后天的教育环境。

家长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家长帮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他的记忆力好,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慢慢地、他主动积极地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他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吃饭等,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5.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六、教育效果。

一年以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来幼儿园,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有许多的朋友了。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5

一、情况摘述

叶佳琦是中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 自选图书时,叶佳琦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 吃饭时,叶佳琦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叶佳琦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叶佳琦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叶佳琦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叶佳琦,你喝水喝得真好”,叶佳琦说:“多喝水不生病啊。”“叶佳琦,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叶佳琦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小学生绘画心理个案分析 篇6

【关键词】 绘画心理;原理;意义;问题;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88―01

一、绘画心理分析的原理及意义

绘画心理分析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缓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学生在绘画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或某些片断,并把这些情绪、感受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在图画中,这时图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玄妙”的语言,分析师可以通过儿童画解读其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其的“症结”,从而找出矫治的方法对症下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从学生的绘画中反应出的心理问题

从本学期开始,我尝试根据绘画心理分析的理论和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房、数、人”绘画测验的提示,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做了一次绘画测验及调查。通过测验,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但学生绘画作品中反应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

如,有些学生画的树冠呈椭圆形或颤抖形,表明学生内心压力巨大,有严重的不安全感;有些学生画的人没有耳朵、鼻子或者没有五官,表明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不善于倾听、且缺乏主见,等等。

三、个案分析

下面我以一名学生的“房、树、人”绘画测试为例,做简单的点评和分析。

1.学生自述:

(1)作画次序:先画树,接着画城堡、人、亭子、太阳、小鸟、飞机、云;

(2)故事情节:周末,妈妈带孩子到城堡一样的公园去玩,城堡有很多门,里面可以坐飞机游览,玩累了可以在大树下的亭子里休息。

2.绘画心理分析:

(1)在学生画的“房、树、人”的图中,他先画大树,而且树干粗壮高大,树冠硕大,呈圆弧形,线条直线曲线分明,连贯性强,说明他感觉自我的能量很足,水平很高,而且是向上的方向,说明他智力发育良好,愿意为别人分忧。树上没有果实,说明他做事目标性较模糊,有待培养。

(2)城堡是整个画面最显眼的部分,占据了一半空间,而且特别高。城门虽然多却矮小,而且都是关闭着的,体现出他的安全感不足,不愿主动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每扇门上都有把手,又说明他更希望别人能主动理解接受他。城头凸凹不平的垛口则体现出他的攻击和防卫意识。他介绍说城头飘扬的旗帜是国旗,可能与他看的战争片场景有关,这与游乐场所氛围不相称,从中也能看出他的攻击意识。

(3)人物的形象很活泼。年轻的妈妈穿着裙子,梳着羊角辫,很开心地走在前面,小朋友高高兴兴跟在后边。人物的结构比较完整,头发、手脚、眉毛都画了出来,体现出他良好的智力发育,健康的心态,良好的性别意识。没有画出耳朵,说明他平时不太听取别人的建议和要求,手指没画可能与他做事的行动力不足有关。衣服上纽扣很整齐,而且笔力很重,体现出他强烈的依赖感。人物头部都倾向右边,左臂短而粗,右臂细而长,说明他比较感性,个性发展中有不平衡的情况。

(4)从妈妈和孩子的位置和距离看,一方面说明他有依赖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妈妈对孩子关注不够,一般妈妈应该在孩子后边。

(5)亭子似乎是画中多余的部分,他把它画出来除了考虑作休息用外应该还有依赖的心理因素。因为大树虽然健壮,却向右倾斜,他意识到这一点,画个亭子企图来支撑大树,其实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说明他的自信心不足,亭子尖尖的顶角和树干顶部的尖角也体现了他的攻击性,不过顶上采用淡淡的横线作为装饰能体现出他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6)从图画的附着物看,太阳出现在大树头顶左侧,光线充足,体现出他健康阳光的心态和对温暖的喜爱。天空的白云线条比较柔和,说明他有些心事,但这些事还不是让他很难过。小鸟和飞机相伴而飞,体现出他对自由的向往,也反映出他对自己过强的依赖性其实并不满意。

(7)这幅图画的提示是:请你画一幅图画,要有房、树和人。但这个学生不像大多数学生一样在画房子时会画出自己的家,这可能和他对家没有明确的意识、缺少感觉,也可能和他总希望走出家门到外面玩有关,准确原因很难说,需要进一步具体了解。

中班心理语言个案分析 篇7

影视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 又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由于影视作品是剧作者根据其社会生活的经历或经验创作而成, 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既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其语言对白及其译文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点, 有些常见的欣赏模式, 或者说在观众心里定格的传统一元或二元论模式难免将人拘泥于一种单一的“求真意志”而忽略“真意志”周围的细小差延, 以及造成这些差延的因素, 最终导致对影片的片面理解, 对其中传递的文化信息、一个时代的知识条件的片面认识和把握。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目的就在于通过提出“知识”概念消解各种二元对立 (科学认识论) 之间的界限及其僵硬对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回归“一元”。他的核心概念“知识型”是连接一切修辞、科学和其他话语形式的一种“总体关系”。它具有普遍性和深度性双重品格。知识考古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找出这一“知识型”, 揭示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性的连续性。“知识型”的深度性表现在它是一个时代的知识的条件, 它是历史的先天性, 由于福柯的思想 (包含解构主义思想) 已经引入当代西方译学研究, 西方译学研究策略的转型也顺应了后现代主义时代多元文化并存这一历史特征。由于在众多文化相互传播交流的过程中, 大众传媒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此, 研究影视翻译文本, 破除传统一元或二元模式, 透视或再现后现代文化知识型, 对建立影视翻译新范式, 指导译学研究, 提高翻译技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解构分析《阿甘正传》中的一组镜头段

美国奥斯卡获奖影片《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在中国家喻户晓, 下面即用福柯思想探讨《阿甘正传》中的一组镜头段翻译。该片中的阿甘IQ为75, 比正常的 IQ值低5分, 因为傻, 阿甘经常被人欺负, 但他发挥自己的特长, 如他学会了乒乓球, 而且打得十分出色, 随全美乒乓球队访问了中国。如果说影片的主题是为了表现阿甘在亲情、爱情、友情上的某种品质, 或者判断阿甘是傻还是非傻的话, 随后便出现了与“统一”主题不相关的一组镜头段。

阿甘的叙述:

Forrest: I thought I was going back to Vietnam but instead they decided the best way for me to fight the communists was to play ping pong. so I was in the special services, traveling around the country, cheering up all those wounded veterans and showing how to play ping pong. I was so good that some years later, the army decided that I should be on the All-American Ping Pong Team. I was the first American to visit the land of China is like a million years or something like that. Somebody said world peace is in our hands. But all I did was to play ping pong. When I got home, I was a national celebrity. Famous even than Captain Kangaroo.

Forrest:我以为我要返回越南, 但他们—//—认为打乒乓比打共产更上算//于是我加入了特种部队//到全国各地劳军//教他们打乒乓//因为我打的出色//军方决定选我入国家队//第一批访问中国的美国人//一百年来的第一批//有人说我们手执和平之剑//但我执的只是乒乓球拍//回国后我成了国家英雄//比天皇巨星还出名。 (//表示一个镜头的字幕翻译结束)

从阿甘的叙述中我们看出他本人的去向完全由上级决定, 而“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用“乒乓政策”对付“communists”就他来说不过是听之任之的事, 随队访问中国并上电视接受采访也是按安排行事。但既然阿甘以军人的身份出现, 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我们便不能以“傻”或“非傻”判断, 同样对于这类政治性事件, 涉及国家政治的行为, 我们也不能以简单的“服从”或“不服从”妄下断言。其实, 这样一个镜头段如果说与“傻”这一主题无关, 那与再现阿甘在亲情、友情、爱情上的品质又有多大关系?显然没有, 那这里设置一个完整独立镜头段岂不是画蛇添足?传统的“求真意志”在此便陷入两难的境地。事实上这一镜头段不过是“求真意志”连续性当中的一个明显的差异、断裂, 即不连续性的体现。假如仅仅为了“喜剧效果”, 娱乐观众, 那么又是否有悖于导演再现“历史”的初衷?于是乎, 有了所谓“寓教于乐”的说法, 试图混淆这一对矛盾, 让观众难辨真伪。其实一部影片的诞生、上映和传播孕育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和关系网的存在, 这一矛盾的存在是由决定各种关系的可能性条件决定的。

三、“差延”的总体关系与镜头段翻译

1.不同民族情绪的处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当一种文化信息输入目的语后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关系。看到同样的镜头段, 不论强烈与否这里的观众C (即使没有忘却时间概念) 和观众D (影片中观看电视的中国人) 也会自然升腾起一种民族情绪, 而这显然与前一种民族情绪不同。阿甘访华的所见所闻有限, 他的评判标准又是建立在美国文化预设之上, 因此不免有失偏颇, 可是对他本人 (导演塑造的形象) 来说, 这是实话实说。“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他们”有着掌握知识的权利, 导演凭借这一权利关系顺势将灌输知识的权利移交给“他们”。导演首先作为文化人而存在, 其民族自豪感是与生俱来的。他或许清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背景, 但在叙述过程中他操纵不了观众们的情绪, 这一点他非常清楚。因此阿甘被赋予多重身份, 观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不同类型的知识群体。尽管如此, 不同的民族情绪是一种客观存在, 尤其是在观众C和D目睹自己国家形象在他文化中被奚落的时候。

2.把握话语存在的各种关系

译者应注意到“communists”, “Somebody said world peace is in our hands”等这些敏感、具有差延性的词汇和句子翻译。例如“Communists”一词有“共产主义”、“共产党员”、“巴黎公社社员”、“美国左翼活动分子”等不同指代对象, 但尼克松时期“乒乓外交政策”的实用对象却不言而喻, 所以当阿甘说“communists”时, 选择“共产主义者”、“共党”、“共党分子”、“中共”还是“中共政府”的翻译就值得推敲了, 因为这不是单纯的语言学问题, 而应该根据上述的解构分析进行琢磨。我们选择“共党”似为上策, 毕竟该词既符合目的语文化色彩又能传达这种情绪。因为这里牵涉到对导演的意图和表达策略 (剧情的安排) 的解构分析, 译者在解构影片的过程中, 需要能把握话语存在的各种关系——和导演、角色、剧情及源文化的知识型沟通, 同时需要有目的文化知识型达成默契才能真正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 帮助人们全方位欣赏影片, 正确看待、理解不同文化间以及同文化连续性中的差延、断裂和不连续性。

四、结束语

本文对这一镜头段的翻译进行知识考古, 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的译学研究模式, 按福柯的话来说, 这只是有意识地将“差延”这一思想视作障碍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描述对象, 目的并不是克服“差延”而是要分析它们。在分析的过程中, 我们也考察到知识和权利这一共生体, 然而我们的任务不再是去“‘唤醒’公众的意识, 而是要揭露和彻底摧毁最难发现和最为阴险的权利。”通过对它们的解构分析, 我们为传统的影视翻译和技巧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考察总体关系——衡量总体关系——确定翻译标准。“总体关系”包括影片诞生的年代与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之间的关系;导演的本人意愿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导演和观众之间的关系网;影片翻译过程中译者和导演、观众之间的关系网等等。描述这些关系必然涉及对文化、话语和权利的研究, 而译者的地位也相应抬升, 因为最终他要根据考察结果衡量总体关系, 确定特定情况下的翻译标准并着手翻译。

欣赏国外影视作品往往能使我们英语学习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全方位地接触外国社会生活, 领略欧美风情, 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外国文学作品中抽象、模糊的概念, 在影视作品中往往表现得更为具体、更为生动, 影视翻译作为这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桥梁, 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特点。在进行影视翻译时, 我们也应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根据具体的语境、语义、语篇条件, 通过转译、意译、缩译等手法, 将影视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高中生学习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 篇8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特别是伴随高考的临近,沉重的学业压力越来越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直接因素。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学校的升学任务过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过低等诸如此类原因让学生一直在自尊与自卑之间挣扎,在理想与失落之间徘徊。尤其是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重点高中,却在各个方面又不能够像从前一样优秀时,一遇到某种诱因,他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从而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和老师应在心理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多与孩子沟通,才能促使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例个案对象的外在表现为学业不良,有行为问题,受情绪困扰,与老师和父母关系紧张,因此确立了本心理干预方案。

二、来访者资料收集

1.基本资料

1-1 来访者姓名:高某

1-2 来访者性别:男

1-3 年龄:18岁

1-4 个案来源:身为案者的班主任,通过观察积累,积极组织班级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干预方案。

2.背景资料

2-1 家庭背景

案主的父母均在事业单位工作,工作业绩突出,父亲不善言辞,母亲社会交往能力强,父母因工作过于繁忙,对孩子生活照顾不够,相对而言沟通也很少,但对孩子的期望却很高。另外,孩子本应就读二流学校,但家长出于一种虚荣心的驱使,在没有经过案主同意的情况下,母亲私自将其转入了一流学校。

2-2 学校背景

案主就读的是一所著名的省首批示范高级中学,每年都能向清华、北大等名校输送大批的优秀学生,一本、二本的升学率更是在本市位居榜首。学校极高的升学率使一些教师忽略了对这类孩子的心理辅导,学习上激烈的竞争也让同学之间缺少关爱。案主在出现心理反应时,没有引起周围的人足够重视并及时给予干预,致使案主不仅因彻底失去学习的乐趣导致成绩下降,而且最终险些因丧失生活的热情而出现过激行为。

2-3 案主本人的情况

案主在学习上曾经刻苦用功,能主动完成家庭作业,初中时期成绩较好,生活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其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平时少言寡语,注意力、理解力、特别是表达沟通能力不足,加上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脾气也越发显得暴躁,外界事物难以激发他生活和学习的热情,除了在篮球场上,你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三、分析与诊断

1.繁重的课业负担,造成初、高中的衔接不畅。进入高中以后,各个科目的内容增加至初中课程的6倍以上,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和初中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迅速地改变初中简单机械的重复式学习,尽可能加强对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案主因为底子薄,接受能力较差,从高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又不能客观、理智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导致逐渐产生学习焦虑,感到压力很大。

2.强烈的自卑心理,助长了可怕的虚荣心。案主因为成绩较差,为了不影响班级的各科平均分,遇到重要的考试就借口生病不参加,而平时的单元考试又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3.家长的攀比心理,打击了难得的自信。家长不能接受案主的学业事实,不仅没有积极帮助案主及时地查找原因,相反却总是抱怨案主不用功,类似“不争气”“没出息”这样的话在案主的身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四、心理干预方案

1.干预人群:案主本人、案主父母、个别老师、同学等。

2.干预思想:在尊重的前提下进入案主的世界,在体验案主的心理感受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案主的自我认识能力,帮助案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加强他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教育观念,提高辅导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1案主本人:焦虑、忧郁、自卑等。

干预:通过值日、运动会、升旗仪式、班会等多种活动,充分创造案主与班级同学接触的机会。在活动中力争淡化案主对学习认知的理解,强化案主对生活过程的体验,进而培养案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消除对“考试”这个概念的恐惧心理,从而让案主认识到学习和娱乐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同阳光与阴雨一般将陪伴我们一生。

2-2案主父母:焦躁、挑剔、抱怨等。

干预: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疏导案主父母要用一颗平常心理智、客观地激励自己的孩子,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并根据孩子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尤其要下大力气使他们警醒——不要再去看重孩子的学习结果,要重视孩子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2-3老师与同学:漠视、无奈、放弃等。

干预:在尊重案主的前提下,通过座谈、个别谈心等途径帮助案主建立起良好的支持系统,让老师和同学坚持在生活里给予案主真诚帮助,在思想上给予案主热情关怀,在学习中给予案主积极鼓励,让案主在“爱”的集体中感受集体的“爱”。

五、辅导个案过程

第一次走进班级,他用让人难以觉察到的斜视向我投来一份好奇心的目光,目光接触的一刹那,他立刻低下了头,此后再没有抬起过,让我立即意识到他的与众不同。从那以后在不动声色之余,我开始筹划如何走进他的世界。经过侧面了解,全班同学中他只和生活委员接触较多。我抓住这个机会,让生活委员将其安排为8个值日组长之一,目的是要通过每个月3天安排值日工作的机会,让他与同学们能够有更多接触的机会。虽然他工作很认真,但是由于他不善沟通,很难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最终大部分值日的工作都是由他本人来完成的。为了将其由幕后推到台前,一个月后,我把本该是由生活委员总结的班级卫生情况,调整为由各组组长进行。然后,我又特意安排班长和生活委员事先帮他准备好。虽然他极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怯生生地站在了讲台上。当他磕磕绊绊地把本来是自己干的活说成是组员做的时候,组员们惭愧的目光中,不仅流露出一份歉意,更流淌着一份感动。经过上述行之有效的工作,渐渐地与他主动交流的人多了起来,我也更有信心期待着他阳光般的笑脸在同学们面前绽放。

随着高三全面复习的展开,他在学习上所表现的焦虑越来越重,从课堂上睡觉到单元测试卷不交,从与科任老师顶撞到随意不参加大型模拟考试。这种种表现不仅仅是源于知识的欠缺,更是体现在学习兴趣的缺失和学习态度的不端正。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对他的培养目标重点及时转向为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帮助案主树立长远的发展观。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任务相比,更关注于学生身体与心理、学习与做人、分数与能力的同步培养。干预中,我一方面向案主点明学习是“马拉松”比赛式的艰巨而又辛苦的过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一方面我还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对案主进行意志、毅力的教育,进而帮助他在学习上树立起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此外,我还特别将“责任理想”的教育渗透到运动会、升旗仪式等活动中,引导案主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树立更高远的志向。

第二,协助家长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在家庭教育中,案主一直在过高的期望中成长,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应该性自我导向”的倾向。由此我建议案主的父母要放弃用命令式、独断式的语气来传递对孩子的要求,避免用批评指责和处罚性的方式对待孩子,取而代之要以支持性、建设性的姿态介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去,以帮助孩子形成强健的“理想性自我导向”,真正让案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说服老师形成不同的评价观。为了让案主有成功的体验,重新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我要求科任老师针对他的具体情况重新制定有效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求老师真正转变自己的学生观,把案主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来对待,通过降低难度、多次重复、寻找疏漏、及时反馈等环节,悉心关注案主的学习心理变化,合理创设出成功的机会,从而提高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并使案主最终获得稳定积极的心理体验。

六、结果与思考

1.结果

案主本人:明白了高中仅仅是人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但绝不是全部。

家庭反映:案主的笑容多了,主动要求家长请家庭教师,一直坚持补习到高考前夕。特别是全程参加了高考(高中三年唯一一次参加的全部科目的考试),虽然只考入了三本学校,但却是孩子自己喜欢的专业。

师生反映:尽管案主的言语依然不多,学习成绩也没有明显提高,但是上课不再走神,人也变得自信、乐观了。

2.反思与体会

(1)对于一个刚刚结束中考紧张的学习状态的高一新生来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提供更多的关注,家庭给予更大的体谅,社会给他们以更多的支持。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亲密的班主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顺利完成高中三年学业的同时,生理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成长。

(2)不同家庭的孩子,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同的性格。教育者应根据其特殊的环境予以特殊的引导,让其在充满阳光雨露的健康氛围中茁壮成长。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第(普)296-10项,立项号07171。)

参考文献:

[1]《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安秋玲 李召存 《当代教育科学》 2005 年第 13 期

[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李义本 吴昕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上一篇: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工作计划下一篇:雅思口语需要注意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