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花滑女王》观后感(精选3篇)
娜迪亚就是这么一个女孩。电影看了两遍,每次都会遇到白人妹子哭到不行,也许是大银幕上玩狗血和花式虐恋看太多了,这部简单的俄式小美好,击中了我们柔软的内心。
诚然,有颗少女心的老阿姨我,也深深被打动。越长大,越珍惜那种沉默努力的人,不抱怨,不抽烟喝酒号称好姑娘,只是,机会来了,好好把握;失败了,不责怨他人。
电影里你会看到一个喜欢花滑就毫不犹豫跑到教练楼下“秀技”的6岁小宝宝;爱上一个人就问“我怎样能让你留下”的花滑小公举。有俄媒体评论写道“她的一切似乎都来之容易”,我想做出这样影评的媒体估计是没有看片或者误会了些画面。所有的“轻而易举”都是因为额外的努力,是一个个无人之夜在冰场上摔出来的技巧纯熟;是没有父母的孤儿生活从无太多人情世故的牵绊而烙印身上的社交生涩(或者纯真),让目的明确心无旁骛的她能幸运地俘获爱情;而这些对于娜迪亚来说别无选择的努力或者注定的性格,对于我们这些不算太幸运也不算太不幸运忍不住计较这个、又忍不住抱怨那个的人来说,还挺不容易。
也正是这种不是巨婴的性格,让我意外喜欢这部俄罗斯电影。
纵观近年来好莱坞女性的银幕形象,独立女性逐渐以一种“嗝硬”的性格出现,讨好男性观众的脸谱化女主不再受热捧。《可爱的骨头》里17岁的詹妮弗劳伦斯一脸血污,不听言劝,不怕挨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花样女王》女演员艾莉森珍妮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霸气侧漏地说:“是的,老娘无需感谢他人,我给自己赚来的奖项”;《大小谎言》里爱管闲事的方脸影后一脸神烦却令观众又嫌又爱。连傻白甜扎堆的韩剧都产出了将野心明明白白写在脸上的热门女主。
所以,很惊喜这么一部俄罗斯商业影片塑造了一个不讨喜但是令人忍不住怜爱的女主:她从小就明白自己要什么,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并为此一路摔打在所不惜。
作为一部深受俄罗斯观众热爱的国宝级黑马影片,这部片子更为难得的是,没有去大秀拍摄技巧或者政治正确地去追求所谓揭露某些社会问题,是一部非常专业的商业影片,规规矩矩展现了一个现代女性追求事业与爱情的心酸不易。生动之余,兼有养眼和暖心。不要以为这样很容易实现,那些延续了泡菜国“中年大妈和她被一群男人莫名宠溺地开挂人生”诸如此类迷之剧情的作品告诉你,立不住的女主一不小心就冒头,她们的爱情分分钟油腻。
明明是一部不太伤感的电影,可是在最后几分钟却一直在流眼泪,还把鼻子哭堵住了。明明就没有什么好哭的,可是我就是忍不住一直掉眼泪。
怎样才算好的生活?是像艾琳达那样生活在时尚领域和上流世界的顶端,每天穿着各种最新款式的奢侈品,过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高端品质生活,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工作,实际上因年龄和薪资险遭老板开除通过出卖朋友和逼迫老板才得以保住工作,家庭生活支离破碎,身边没有朋友没有可以袒露心扉的人儿;还是像女主最后选择的那样褪去一身华丽衣裳,穿着简单便宜的衣服,和男朋友相亲相爱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
我很向往轰轰烈烈的繁华,也期盼细水长流的娴静。时尚是艾琳达的梦想,写作是女主的追求,她们都只是在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努力着的人儿。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我不能评判哪种生活选择更优,哪种生活方式更累。我希望有朝一日后的自己,能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守自己,兼顾家庭和友情,我害怕也不喜欢孤独地去度过一生。
影片简介:
故事发生在英国大选前夕,托尼·布莱尔在大选胜出,成为以来首位工党首相。女王随后在画家为她绘官方人像画的时候,就向画家表达自己没有选举权而感到遗憾。而片中的女王也对托尼·布莱尔有点提防,这是因为托尼·布莱尔在选后提出要国家“现代化”,但托尼·布莱尔亦同时保证尊重王室的独立地位。稍后,托尼·布莱尔首次前往白金汉宫和女王进行每周汇报,席间女王又指令他组织新一届政府。
数个月后,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与男友多迪·法耶兹在巴黎遇上车祸丧生,全英国即时一片愁云惨雾,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白金汉宫,在宫殿外的栏栅前放下鲜花致哀。而托尼·布莱尔亦发表了一篇由副手阿拉斯泰尔·坎贝尔所写的演辞,内容形容戴安娜是“人民王妃”,此话一出,遂为坊间所广泛采用。
死讯传出的时候,王室家庭正在女王位于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宅第巴尔莫勒尔堡渡假。当听到他们一向钟爱有加的戴安娜香消玉殒,家庭中年长的成员无不感到心情复杂。电影中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认为,由于戴安娜在去年与她的儿子查尔斯王子离婚,所以并不算是王室家庭中的成员,为此,她向托尼·布莱尔坚持,葬礼应该以“私人性质”交给戴安娜的后人办理。经过一番的犹豫,女王又答允了儿子的请求,让他乘搭女王飞行队的飞机前往巴黎办理后事,并把王妃的遗体运回英国。而查尔斯则保证戴安娜的灵柩一定会盖上王室旗帜,而非一件“没有装饰的木盒”。
在伦敦,群众的鲜花排山倒海般挤满了王宫的栏栅外面,使得卫兵平日的换班仪式也要移到别处举行。与此同时,英国的小报开始因为王室迟迟没有向公众发表任何吊唁,而不耐烦起来。而查尔斯王子在戴安娜的遗体运返英国后,与托尼·布莱尔进行了简短的谈话,期间查尔斯同意托尼·布莱尔的看法,认为王室有必要更主动向公众表达哀思。到个这时候,托尼·布莱尔的支持度已因为事件不断急升,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幕僚,包括他的太太切丽·布莱尔给予不少有用的建议所造成的,但这批幕僚大多倾向共和,更认为君主制已过时落伍。
然而,托尼·布莱尔并不热情于共和,相反,他却设法向王室家庭施以援手,以免他日王室泥足深陷而无可求药。尽管他与王室的意见不尽相同,但他仍然对王室表示尊重,又对妻子对王室的态度加以叱责。(在稍后,托尼·布莱尔又表露自己是传统主义者,支持王室,并对工党党内对王室的鄙视方针加以愤斥)。经过数天以后,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沉重压力,托尼·布莱尔向身在巴尔莫勒尔堡的女王提出几道紧急措施,以期及时挽回民众对王室的信心。这些措施包括,女王应出席戴安娜在西敏寺的公开丧礼、在白金汉宫以英国国旗下半旗致哀(近4以来首次)、以及亲自在王宫发表电视演说,向全国臣民讲述对戴妃之死的感受。 托尼·布莱尔的建议使王夫菲利普亲王和王太后伊丽莎白皆感到相当愤怒。他们认为,采取这些措施,将等同向那些疯狂的传媒毫无尊严的投降,到时王室必处于更严峻的困境。女王明白到他们的理据,但同时也有所保留。当她稍后和母后谈话的时候,女王打趣地说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已经改变,统治者如果不能再理解人民就应该让位,而王太后则叫女王不要忘记她当初成为公主时所下的誓言(无论长或短,我要献出一生……为您们服务)。
最后英女王返回到伦敦,除了视察宫殿外堆积如山的鲜花外,又发表电视演说,讲述戴妃的生活与工作。两个月以后,托尼·布莱尔前往王宫作一次每周汇报,这时女王的支持度已经回复正常,但她相信自己将永远无法从“那星期”回复过来。此外,女王又向托尼·布莱尔提醒到,支持他的民众终有一日也会反过来反对他。开了一番玩笑后,两人就走到了御花园,融洽地讨论起施政国计来。
影片评价:
《女王》真的没有瑕疵,恐怕我拖了很久一直不知从何说起的原因正在于此,今天在电影院看过第三遍(前两次是年初的奥斯卡颁奖前夕)才终于斗胆弄墨。首先卖个关子,我不大同意既成的诸多评论对影片最经典镜头的读解:“鹿=王室的权威和尊严”——该观点似乎有悖导演的意旨,在后面的文章中小生将浅述己见。另外,不顾是否会背上“受贿”的指责而先行呼吁:全民都去看《女王》吧,好电影啊! 对观众而言,《女王》最让人惊讶的部分不在于各个环节如何精良,而是将本国的、当朝的、健在的皇室成员,就一起真实的敏感事件以不真实的“非纪录片”的形式请上大银幕。仔细想一想,这是何其“胆大妄为”之举——不要说同样君主立宪的日本人不敢拍《平成天皇》,即便非君主制的国家(不管独裁或不独裁),除小布什外也少见哪位领袖被演绎进电影院,何况还不是官方出品的宣传片或传记片——别说是影史,上升到人类文明亦属罕见!所以说,我们怎么能不佩服导演斯蒂文·弗莱尔斯的无双手腕呢!?他不仅避免了阿谀谄媚、抨击批判、丑化颠覆等常见的几大俗套,甚至将一个很容易闷死人的题材炮制成幽默反讽火花四溅、娱乐指数居然不低的极具商业价值的文艺杰作……
《女王》令人动容,女王的父亲因为在位时的辛苦工作而先逝并且对女王的影响非常巨大,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从小就成为欧洲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从登基起誓的那一刻起就把人民和国家放到自己生命的第一位,50年都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应该时时刻刻都宠辱不惊,保持镇静,喜和悲都要隐忍,还要深深地了解自己的人民.影片在特定的时期,充分展现了这些,而当得知有70%民众认为女王不悼念戴安娜的做法有辱皇家的威严,25%民众要求撤销君主立宪时.女王妥协了,放下之前的低调的抵抗,走到人民中和大家一起悼念,当看到民众悼念戴安娜所写的卡片时(他们不配拥有你之类云云),她心中的痛苦是别人无法想象的.本片另外一个点亮中心意思的时刻是:布莱尔实在忍受不了朋友对女王的污蔑而摔门而出所说的一番话,“那个女人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她的子民,50年不变地做着一份并不情愿的工作,一份她亲眼所见夺走她父亲的工作.她带着荣誉与尊贵恪尽职守,没有丝毫错失,现在我们却叫嚣着,对她必欲除之而后快,她领着全世界哀悼一个对她的好意毫不领情的人,一个多年致力于毁灭她所珍视一切的女人!” 女王的风度和胸襟不得不令人钦佩和感叹!
经典语录:
“首相先生!”
“早上好!陛下!抱歉又打扰您!陛下是否看过今天各大报纸的头条。”
“我抽空浏览了一两份。”
“既然这样,我的问题是您是否觉得有必要做出一些回应,安抚一下民众”
“不!我相信这只是几个过度热心的主编提高销量之举,我们不应该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一般情况下,我同意您的判断。但是,我的顾问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街头民众的情绪,陛下!我得到的信息是,现在民众的情绪,显得非常敏感。”
“那您有什么建议首相先生,让我发表一个声明吗?”
“不,陛下!我认为发布声明的时机,已经失去了。我只能建议白金汉宫马上降半旗表示哀悼,同时,尽快返回伦敦。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可以安抚他们,心中的,巨大的悲恸。”
“他们的?悲恸?如果你认为我会丢下两个失去母亲的小王子和这里的一切跑回伦敦献殷勤,那你就错了。我怀疑是否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的民众,布莱尔先生。或者比我更相信英国民众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任何时候都会拒绝接受这种,媒体煽动的,人为制造的过分悲哀,转而选择有节制的悲痛,和冷静的、私下的悼念。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方式,安静,而且有尊严。这也是全世界钦佩我们的原因。”
“如果这是您的决定,政府一定会全力支持您!我们保持联系!”
“好的!再见!”
“这已经不是过去的时代了,人的价值观变了!当你无法理解你的民众的时候,也许就是你应该退位的时候了。”
“别说这种荒唐的话,你还记得自己的誓言吗?”
“我起誓将我的一生,无论漫长与短暂,奉献于我承担的使命。”
“你的全部生命。这是你对上帝的承诺,也是对你的民众的。”
“如果我的行为有损王冠的威严呢?”
“有损王冠的威严?你是立宪制以来最伟大的君主,也是立国以来最胜利的君主之一…… 不,不行,如果你宣布退位了,国家就乱套了。以后别想这些来,至少今天别想。”
“哦,妈妈……”
“你必须显示你的强硬,重振大英帝王的威严。你的王座是全欧洲最有权势的,上千年来稳坐权利的最高峰,不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历代先王列祖列宗,他们会放下手中的国事,诚惶诚恐的奔向伦敦,还就为了讨好一帮举着蜡烛歇斯底里祈求安抚的疯子!哼!岂有此理!”
那个女人把她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子民,五十年如一日,承担着不情愿的职责,一份夺走了她父亲生命的职责。她完全怀着一份尊严与荣誉履行着义务,没有丝毫的瑕疵,而现在我们却在职责她冷血!就因为她不肯带领全世界的人,悼念这个,这个对她的赐予毫无感激之心的人,这个在过去几年甚至24小时之内,几乎毁掉女王所珍视的一切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