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生的经典语录(推荐8篇)
有一哲人说过:“人若不相信神,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当然,这不是迷信。这里的神是一种信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在这个越来越嘈杂的世界里,我们心中都该有一尊属于自己的佛,时时指点,时时坚守。无论你是身处钢铁水泥的围城里,还是身处烦扰迷茫的心墙内,让我们沉淀下所有的不安,安安静静地,且听佛说。
1、佛说: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2、佛说: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4、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5、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来)。
6、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7、佛说: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8、佛说: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你会很痛苦。
9、佛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0、佛说: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1、佛说: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12、佛说: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3、佛说:人之所以虚伪,只因贪欲心起。若能弃除贪欲烦恼,也无杂念,无欲无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乐。
14、佛说: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15、佛说: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6、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17、佛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8、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19、佛说:“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如此的放不下,实在有违做人之道。
20、佛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21、佛说: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22、佛说: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23、佛说: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4、佛说:一切皆为虚幻。
25、佛说: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26、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这样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7、佛说∶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28、佛说: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29、佛说: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
30、佛说: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31、佛说: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32、佛说: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33、佛说: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永恒的幸福,无法抵挡的诱-惑。
34、佛说: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35、佛说: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36、佛说: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37、佛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8、佛说: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39、佛说: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40、佛说: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1、佛说: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42、佛说: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3、佛说: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44、佛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45、佛说: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46、佛说: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47、佛说: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48、佛说:人心与佛陀一样,都有同等的爱心;但因后天的习惯及习气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修心养生必须自己下功夫。
49、佛说: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50、佛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51、佛说: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52、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53、佛说: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54、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55、佛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56、佛说: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57、佛说:刹那便是永恒。
58、佛说: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59、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60、佛说: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61、佛说: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62、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63、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64、佛说:粒米成箩--将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来,就可积成一箩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轻视它、漏掉它,怎能积成一箩的米?
65、佛说: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
66、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7、佛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68、佛说: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69、佛说:少欲,则少烦。
70、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71、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72、佛说: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73、佛说: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74、佛说: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75、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76、佛说: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77、佛说: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78、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79、佛说: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80、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81、佛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而追求,这种生命轻如鸿毛!反之,若能发挥生命力,积极造福人群,这种生命价值则重如泰山。
82、佛说: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83、佛说: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84、佛说: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85、佛说: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86、佛说: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87、佛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88、佛说: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89、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90、佛说: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就叫做「颠倒众生」。
91、佛说:不可说,不可说。
92、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93、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94、佛说: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95、佛说: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96、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97、佛说: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98、佛说: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99、佛说: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100、佛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1、佛说: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02、佛说: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103、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04、佛说: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105、佛说: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06、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107、佛说:为何不必?
108、佛说: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109、佛说: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110、佛说: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111、佛说: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112、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113、佛说: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114、佛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115、佛说: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116、佛说:人不全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人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117、佛说: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118、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劫,仿佛我们每一次重逢和离别,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千里暗香拂过,铭刻着你我的生死契。
119、佛说: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120、佛说: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能善意掩盖他人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121、佛说: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22、佛说: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123、佛说:劫难,是安很喜欢的词。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禅,也是无止尽的劫难,可是佛他不告诉我们,我们要经历多少才肯放过我们,他总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语。
124、佛说: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这就是雷夫·艾斯奎斯。一起来看看他的教育理念,一定会给你带来震撼和收获。
语录一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超越常人之处,做的工作和其他数千名认真奉献、希望世界变得更好的教师们是相同的。失败和睡眠不足都是家常便饭。我经常一大清早醒来,就开始为了一个无法被妥善照顾的孩子而烦恼不已。当老师有时候真是件痛苦的事。
语录二或许教育界多的是不懂装懂的人,这些人教过几年书,打出几个响亮的口号,架设专属网站,然后到处巡回演讲;也或许这个快餐社会总认为可以用简单的方案解决复杂的问题。但我希望读者们明白,真正的卓越是靠牺牲、错误以及大量的努力挣来的。毕竟,成功无快捷方式。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摘自《现代教育报》2012年10月25日)
语录三我们班孩子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里就像是块绿洲,但它少了某个东西。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
语录四我有问必答。你提出的问题以前有没有人问过不重要,我是否觉得疲累也不重要。我必须让孩子们看见我热切希望他们理解;就算他们听不懂,我也不以为意。在一次访问中,一位叫艾伦的学生告诉记者:“我去年问老师一个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听呀!就是听不懂嘛!雷夫老师会讲解五百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
语录五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有担当,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这是老生常谈,但无可讳言地,身教确实重于言教。
语录六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
语录七最近我听到一位老师这么吹嘘:“我的学生只跟我看电影。他们说,要是我不在,电影就没意思了。”他忘了一件事: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
语录八我是这么教学生的: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语录九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许,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
语录十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在现今这个世界长大的孩子相信这个事实往往是极为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从重要性来考虑,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思考、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放、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
开车溜猪
同学们,你们可以在我的课堂睡觉,但是别打呼噜、说梦话,这样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讲,你们可以在我的课上传纸条,但是一定要用扔的,不然会打扰到帮你传纸条的同学睡觉、写作业!
大凡猫
某日。老师:“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拖一下堂呀。”
爱迩城
A:“老师,‘诸侯’是一个词吗?”(好白痴的问题!!!)
老师(坏笑):“那可不一定,‘猪’‘猴’就是两个词。”
冰如泪般清
厉害这玩意还用回家取啊!现掏兜里就有!
漂漂的眼睛
数学老师调侃班内的一些差生:有些人啊!要是没有选择题,真是难以生存啊!
泡泡爱妖精
师:别说话了!听课!
生 (用手挡着脸)
师:别用手挡了,脸太大挡不住,给,拿窗帘吧!
(我们视历史老师为神……)
冷溯
“在原始社会,火种是来之不易的。知道怎么保存火种吗?”老李诡异的眼神。
我们皆不能回答这个从未想过的问题。
“唉,你们的头脑还不如北京人呢!嗯,比元谋人还差劲!”
慕落漓
化学老师经常骂我们说:“你们真是生命不息,废话不止。”
Gogh143
跟我干就是跟电干,挑战我就是挑战极限。
浊酒☆余欢
高中要玩命的!读了大学才知道,大学那叫生活,高中是什么?高中这叫生存!
百度一下“中学生博览贴吧”,更多精彩话题等你参与。
下期话题:发生在你身上的吊诡的事
32、人就是苦今生修来生。
33、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34、这世间,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
35、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36、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37、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38、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39、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焚烧我们的身心。 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必须远离欲望之火。就像背负号草的人见到野火须走避一样……
40、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41、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会变得不快乐……
42、佛叹道: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43、宇宙与人,皆有五类:色、受、想、行、识,合为五蕴。物质世界的五蕴炽盛,引诱着人的五蕴炙盛,于是种种贪欲翻卷了起来,将人掀入欲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所谓的只取一瓢饮,成了昏黄卷册中一句死气沉沉的偈语,丧失了当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芦苇,再渡不起我们沉重的身躯。
44、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45、皮囊好恶,原是无常。
46、人应该学会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47、出世间。
48、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49、苍生难渡。
50、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51、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52、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53、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
54、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55、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人:圣明的佛,我是一个已婚之人,我现在狂热地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佛:你能确定你现在爱上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唯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吗?
人:是的。
佛:你离婚,然后娶她。
人:可是我现在的爱人温柔,善良,贤惠,我这样做是否有一点残忍,有一点不道德。
佛:在婚姻中没有爱才是残忍和不道德的,你现在爱上了别人已不爱她了,你这样做是正确的。
人:可是我爱人很爱我,真的很爱我。
佛:那她就是幸福的。
人:我要与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她应该是很痛苦的又怎么会是幸福的呢?
佛:在婚姻里她还拥有她对你的爱,而你在婚姻中已失去对她的爱,因为你爱上了别人,正谓拥有的就是幸福的,失去的才是痛苦的,所以痛苦的人是你。
人:可是我要和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应该是她失去了我,她应该才是痛苦的。
佛:你错了,你只是她婚姻中真爱的一个具体,当你这个具体不存在的时候,她的真爱会延续到另一个具体,因为她在婚姻中的真爱从没有失去过。所以她才是幸福的而你才是痛苦的。
人:她说过今生只爱我一个,她不会爱上别人的。
佛:这样的话你也说过吗?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看你面前香炉里的三根蜡烛,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不知道,好像都是一样的亮。
佛:这三根蜡烛就好比是三个女人,其中一根就是你现在所爱的那个女人,芸芸众生,女人何止千百万万,你连这三根蜡烛哪根最亮都不知道,都不能把你现在爱的人找出来,你为什么又能确
定你现在爱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唯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呢?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拿一根蜡烛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看哪根最亮。
人:当然是眼前的这根最亮。
佛:你现在把它放回原处,再看看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还是看不出哪根最亮。
佛:其实你刚拿的那根蜡烛就好比是你现在爱的那个最后的女人,所谓爱由心生,当你感觉你爱她时,你用心去看就觉的它最亮,当你把它放回原处,你却找不到最亮的一点感觉,你这种所谓的最后的唯一的爱只是镜花水月,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人:哦,我懂了,你并不是要我与我的爱人离婚,你是在点化我。
佛:看破不说破,你去吧。
人:我现在真的知道我爱的是谁了,她就是我现在的爱人。
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经典的语录: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
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本
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 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 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
放不下。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
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永恒的幸福,无法抵挡
的诱惑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
佛说 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
佛说 爱情是一种遇见…遇见是一种缘分…佛又说五百年的修行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佛说:烟火缭绕的梦境,只是因为爱情,因为刻骨铭心的爱恋;四大皆空不过过眼云烟,就算前世五百次的回眸,也只换回今生一次擦肩。
佛说:霓虹灯下的幻影,是因为思念的脚步轻轻踏出红尘万丈;千丝万缕的情意,直到遇见了你,才划过一道忧郁的泪痕。
佛说:菩提树下的轮回,是几世遗留的姻缘,等你来度我;石桥下等你来过,岁月的蹉跎让我犯了错,回首前尘,只愿涅盘成佛。
佛说:承诺只怕锦书难托,一念执着,换三生迷离烟火;:一生多情愁,来回多紧锁,燃烧的福祸,忘记你我。
佛说当爱情离开请别在留恋当爱情走近请你珍惜 我说 爱与不爱还不都一样,匆忙一生 闭上眼,无所谓谁还未眠
佛说:沉默只因爱恨一朵朵,荡起的涟漪旋转爱情的执着;即使修百世方可同船渡,转读三寸经纶,终究曲终人散,往事落魄。
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百年前离别的那一天,我们没能留住时间,只好封在心田,期待来世再相恋。就算世界都忘记了永远,我们的心不变,就无论生命轮回多少圈。如果还有来生,你依然是我唯一的选择!茫茫的天空下依旧回荡着我们的誓言。
佛说、我只爱爱我的人,因为我不懂怎样去爱一个不爱我的人。他爱你,什么都容易,他会来感动你。他不爱你,你多么努力去感动他,也是徒劳的。我爱不起不爱我的人,我的青春也爱不起。我的微笑,我的眼泪,我的深情,我年轻的日子只为我爱也爱我的那个人挥掷。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短短今生一面遇,前世多少香火缘。牵手是有一种缘,回眸是一种缘;生命是有一种缘,爱情是一种缘;假如还有来生,来生也是一种缘。组成人生的,就是那无数个缘;让你去结,去解。惜缘,随缘,才能以佛心看缘起缘落。
《佛说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经》篇幅不长, 但却讲述了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本经写的是:有一清信士, 有子聪明, 但清信士不爱念其子, 把其赶出家门。后来其子来到他国, 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求生存。而当他积累了大量财富之后, 其父使人遣他回去。由于想到父亲的种种恶行, 最后拒绝回家。该故事情节虽然简单, 但却使故事的整个画面跃然纸上, 读来饶有兴味。《佛说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经》口语成分较多, 其中不少词语不经考释不易理解, 且大多数词在《汉语大词典》 (以下简称《大词典》) 中未收。因此, 本文选释的词语都是《大词典》未收之词。注释时, 分别标出所释词目, 然后一一注释, 最后举例加以说明。
1. 爱念、捶杖、复堪
不可父意, 不爱念之, 常憎恶见, 驱使出舍, 数加捶杖, 不能复堪, 驰至他国。
“爱念”, 疼爱, 喜爱。按:“念”, 怜悯, 怜爱。《书·多士》:“惟时天罔念闻, 厥惟废元命, 降致罚。”孔颖达疏:“惟是桀有恶辞, 故天无复爱念, 无复听闻。”清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念, 犹怜也, 爱也。”同义复音词。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一二:”优多罗童子有善朋友, 名难提波罗陶师。常为优多罗童子之所爱念, 喜见无厌。”[0499a20]
“捶杖”, 鞭打。按:“捶”, 用棍棒或拳敲打。《说文》:“捶, 以杖击也。”《广雅·释诂三》:“捶, 击也。”《荀子·正论》:“捶笞膑脚。”杨倞注:“捶、笞, 皆杖击也。”“杖”, 拷打。《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 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 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同义复音词。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二0:“比丘者, 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 亦能忍之。[0557b08]
“复堪”, 再一次承受。按:“复”, 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 相当于“再”, “又”。“堪”, 经得起, 受得住。《诗·周颂》:“未堪家多难, 予又集于蓼。”毛传:“堪, 任也。”“复堪”偏正式复音词。梁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三0:“梁盛年华色老所吞灭, 诸根朽迈, 目视不明, 耳听不聪, 形败腐朽无所复堪。”[0125a20]
2. 遣遗
其子报曰:“父困苦我, 不可复计, 至使令我不能发心所遣遗也, 复难自往。”
遗忘。按:“遣”, 排除、抒发。《增韵·狝韵》:“遣, 祛也。”《晋书·王浚传》:“吾始惧邓艾之事, 畏祸及, 不得无言, 亦不能遣诸胸中, 是吾褊也。”唐韩愈《女挐圹铭》:“愈既行, 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 迫遣之。”“遗”, 遗忘。《孔子家语·五刑解》:“缺变者, 生于相陵;相陵者, 生于长幼无序而遗敬让。”王肃注:“遗, 忘。”《庄子·大宗师》:“志其肝胆, 遗其耳目。”成玄英疏:“既知形质虚假, 无可欣爱, 故能内则志于脏腑, 外则忘其根窍故也。”同义复音词。CBETA电子佛点文献中未收录该词。
3. 搏踏
其阿夷扇持, 前后猕猴, 大得众物, 挝捶搏踏。
拍打踩踏。按:“搏”, 击, 拍。《广雅·释诂三》:“搏, 击也。”《周礼·冬官·叙官》:“搏埴之工二。”郑玄注:“搏之言拍也。”“踏”, 踩, 践踏。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六引《广雅》:“踏, 践也。”并列式复音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五:“搏踏 (补莫反下又作同徒盍反, 搏手搏也。”[0675b01]
4. 悦豫
举动法则, 技术戏笑, 多所悦豫, 于众人民。
“悦豫”, 喜悦, 愉快。“悦”, 喜欢, 愉快。《广雅·释诂上》:“悦, 乐也。”《广雅·释诂一》:“悦, 喜也。”“豫”, 喜欢, 快乐。《尔雅·释诂》:“怡、怿、悦、欣、衎、喜、愉、豫、恺、康、般, 乐也。”同义复音词。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五:“有清信士, 其妇端正, 面貌殊好, 威光巍巍, 威德无伦, 聪明智慧, 言语辩才, 多所悦豫, 众人所敬。”[0155c54]亦作“悦悆”。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四九:“经于久时, 受大快乐, 欢喜悦悆, 迭相娱乐。”[0880a20]
5. 谏晓
殷勤谏晓, 都不肯遣。
劝谏晓喻。按:“谏”, 直言规劝。《说文·言部》:“谏, 证也。”《广雅·释诂一》:“谏, 正也。”《广韵·谏韵》:“谏, 直言以悟人也。”“晓”, 告知使明白。《论衡·变虚》:“人不晓天所为, 天安能知人所列。”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终已不得舒愤懑, 以晓左右。”并列式复音词。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三:“余仙人闻, 来谏晓之不能除忧。”[0153b29]西晋法炬译《前世三转经》:“诸亲厚知识闻此儿欲学道除须发, 父母不听, 委卧空地不食饮五日。诸亲厚知识皆共到其所谏晓言。”[0449b06]
6. 敢可
仙人报曰:“敢可强致, 小劝喻之, 然后将行。”
岂敢, 怎么敢。按:“敢可”是一加缀复词, “可”是词缀。西晋竺法护译《阿差末菩萨经》卷五:“菩萨念往古知不可尽, 敢可忆念思逮了本。”[0601a25]西晋竺法护译《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中:“敢可说悉空, 人不解非言, 是故为众生, 示现说泥洹。”[0212a10]
7. 止顿
于时猕猴, 窃得默出, 驰走入山, 闲居独处, 近附仙人, 依之止顿, 采取果蓏, 供养仙人, 复自食之。
停留止息。按:“止顿”即“顿止”。“止”, 居住, 栖息。《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顿”, 止宿, 屯驻。《汉书·李广传》:“就善水草顿舍。”“止顿”与“顿止”为同义复音词, 且两者是同素逆序词, 《大词典》收入“顿止”, 未收“止顿”。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一:“转轮王即住案行东方诸国, 于其中止顿, 无央数岁。”[0279c19]《元史·世祖一》:“五月乙丑, 禁使臣毋入民家, 令止顿析津驿。”
8. 呼使
遥遣人呼使来归, 子不肯还。
召唤, 命令。按:“呼”, 指命令;吩咐。《仪礼·特牲馈食礼》:“凡祝呼佐食, 许诺。”郑玄注:“呼, 犹命也。”《广韵·模韵》:“呼, 唤也。”“使”, 命令。《说文·人部》:“使, 伶也。”桂馥义证:“伶也者, 通作令。”《管子·中匡》:“桓公自营反于齐, 使鲍叔牙为宰。”“呼使”, 同义复词。《全唐诗·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有僧来访呼使前, 伏犀插脑高颊权。”宋慧简译《佛说贫穷老公经》:“佛言:‘近在门外释梵断之, 可呼使前。’”[0742c06]
《佛说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经》中还有不少词和词义是《大词典》已收录的, 比如:“挝捶”、“竖立”、“在在”、“明了”、“困苦”等, 但《大词典》引例较晚。例如:“在在”, “处处;到处”之义, 《大词典》例引唐武元衡《春斋夜雨忆郭通微》诗, 而该词于晋朝或更早时期就已产生。因此, 个人认为在可能的情况下, 《大词典》应该再次进行审核和改正。而就本人上面已注释的八条词语, 恐怕难免有析说不确, 论证不足之处, 还需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黄征.敦煌陈写本晋竺法护译《佛说生经》残卷校释[A].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2]方一新, 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3.
[3]方一新.敦煌写本《生经·佛说舅甥经》语词琐记[J].浙江社会科学, 1996.
[4]太田辰夫, 江蓝生.《生经·舅甥经》词语札记[J].语言研究, 1989.
[5]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8.
[6]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集成[M/CD].台北:CBETA, 2005. (文中凡佛教文献均据此)
[7]俞理明.太平经正读[M].成都:巴蜀书社, 2001.
[8][清]郭庆藩撰, 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61.
关键词:《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研究编年;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4-0083-06
A Chronological Summary and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Dunhuang Document Foshuo Xiaoshunzi Xiuxing Chengfo Jing
WANG Meng
(School of Philosoph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Foshuo Xiaoshunzi Xiuxing Chengfo Jing(Sutra of a Filial Son Obtaining Enlightenment by Pious Practice)was a long lo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Buddhist text. The discovery of three fragments of this sutra in the Library C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yielded a great amount of research material. With a chronological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this sutra and presents idea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of it.
Keywords: Foshuo Xiaoshunzi Xiuxing Chengfo Jing; chronological summary of research results; research review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在敦煌遗书中,佛教文献约占百分之九十,其中保留有诸多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的资料。因此,敦煌遗书对于我们从事佛教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这些年来,新的成果层出不穷。本文拟回顾此前诸位研究者对敦煌遗书《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著录、整理与研究,并略述浅见。
一 资料简介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又名《银蹄金角犊子经》、《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一卷。此经最早为《仁寿录》卷4所著录,作“《银蹄金角犊子经》,一卷”[1]。《大周录》著录相同[2]。《开元释教 录》则著录为“《银蹄金角犊子经》,一卷,或云《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照抄《开元释教录》,但将《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漏抄为《孝顺变破恶业修行经》[4]。上述经录均将该经收入疑伪录中,因此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以致亡佚。
经过研究者的努力,至今为止,人们在敦煌遗书中发现该经3号残本,分别为:
1. 俄藏02142号,首尾均残。
2. 俄藏03815号,首尾均残。
3. BD04264号(玉64,北8300),首残尾全,尾题“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一卷”。
此3号敦煌遗书虽有残缺,但经文内容已经比较清楚,记述的是一则印度佛教本生故事。该故事称,栴陀罗颇黎国王有三位夫人,小夫人所生太子因另外二位夫人嫉妒而被害,变为一头银蹄金角的牛犊。后在一位屠夫的帮助下逃出国去,在舍婆提国以牛犊之身与该国公主成婚,又被放逐。其后成为金城国国王,征伐栴陀罗颇黎国,惩罚恶人,救出母亲,最终与母亲一起肉身成佛。该经最后以佛教本生经典的一般形态结尾。
二 研究编年
以下以编年的方式,回顾敦煌学界研究《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下文简称《孝顺子经》)的有关成果。
1931年
陈垣在《敦煌劫余录》中依据玉64号敦煌遗书对《孝顺子经》的经名、千字文编号、起止字、纸数和行数做了著录[5],这是至今所知敦煌学界对《孝顺子经》的最早著录。
1962年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沿袭《敦煌劫余录》,对《孝顺子经》做了著录,包括千字文编号、经名和《敦煌劫余录》中对应的页码等内容①。
1986年
在编纂完成《敦煌宝藏》的基础上,黄永武的《敦煌遗书最新目录》著录了《孝顺子经》的缩微胶卷号、千字文号、经名以及该经在《敦煌宝藏》中的册号和页码[6]。以上三个目录对《孝顺子经》的著录仅仅限于BD04264号。
1988年
方广锠发表《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一文[7]。
在从事佛教疑伪经研究的过程中,方广锠发现部分佛教疑伪经存在“伪经不伪”的现象,并从这一角度对《孝顺子经》展开研究。他的工作主要有三点:第一,首次依据BD04264号发表该经录文。第二,考证经录著录,主张该经的出现时间在公元600年左右;考察写卷文字,认为BD04264号写卷的抄写年代在晚唐早期。第三,在厘清伪经概念、梳理伪经在中国的产生过程、归纳历代僧人判别疑伪经标准的基础上,列举十三条论据,认为尽管《孝顺子经》被《仁寿录》等经录判为伪经,实际上却是一部印度佛教著作;同时还分析了中国古代僧人判定该经为伪经的原因。
本文是现知第一篇对《孝顺子经》进行研究的论文。作者立足佛教文献学,对佛教疑伪经的概念、产生、判别标准做了系统梳理,脉络清晰,让人很受启发。在论证该经不是伪经而是印度佛教经典方面,证据确凿,令人信服。
1995年
方广锠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再次发表关于《孝顺子经》的录文、题解[8]。此次录文按照《藏外佛教文献》的录文校勘体例进行,并依据原卷核对修订了第一次录文的若干疏漏。
1996年
黄征、杨芳茵合作发表论文[9],论述了作者对《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的若干批评意见,列举了对《孝顺子经》的一些校录补正意见?譺?訛。
1997年
齐藤隆信针对方广锠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中发表的《孝顺子经》录文以及此前对《孝顺子经》的研究,发表书评[10]。
该书评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指出录文里的字、词、标点等方面的一些疏漏。第二,同意方广锠论述该经为印度佛教经典的理由,但不赞同该经为印度密教时期经典。第三,对佛教疑伪经进行探讨,主张称之为“编纂撰述经典”,主要理由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佛教疑伪经采用、模仿印度与中亚等地传来的翻译经典;另一方面是当时中国撰述者根据社会情势加入诸多主观意图。第四,探讨了该经的口语化特点,在肯定该经译于公元600年左右的同时,指出其中一些词语为“孤例”,还需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该文在修订录文、论述该经非为印度密教经典、探讨口语化特点方面,值得称道。不过,作者把佛教疑伪经称之为“编纂撰述经典”似有不妥。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把“翻译标准”?譹?訛作为佛教疑伪经判别的标准,正如方广锠《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一文所提出的,对待佛教疑伪经的判别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古代僧人对待疑伪经的思维、立场和当时的学术架构。
1998年
李丹禾发表《〈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校录补正》[11],对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中的录文,在字词、句读等方面做了补正。
该文的优点是细致、扎实,缺点是没有注意到齐藤隆信已经做过的相同工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献》把俄藏02142号和03815号等二号残片缀接在一起,发表图录[12]。遗憾的是没有考证出经名。
1999年
孟列夫主编《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汉译本出版,该书下册对俄藏02142号的经文内容、写卷外观、抄写文字和年代、经文起止等做了著录?譺?訛。
孟列夫最早对俄藏02142号写卷进行著录,遗憾的是没有考证出经名。
同年,梁晓虹以BD04264号《孝顺子经》为代表,针对疑伪经中口语化的特点,探讨了疑伪经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13]。
作者作为语言研究者,将《孝顺子经》作为口语化的语料资源,无可厚非。但由此反映出的将疑伪经等同民间创作的思维模式,值得探讨与研究。
2001—2002年
牧野和夫在日本、韩国的三个学术会议上分别就《孝顺子经》作三次口头发表,并说明与齐藤隆信合作的有关内容?譻?訛。
2002年
牧野和夫、齐藤隆信合作发表关于《孝顺子经》的研究论文[14]。除BD04264号外,他们首次利用俄藏02142号资料?譼?訛,在上述二号敦煌遗书的基础上,参考此前的研究资料,对该经重新整理。校录格式严格对应原卷的书写格式,不仅原文校录,还新增注释,将吸收到的各个研究者的成果予以明确表示。此外,他们在探讨《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中《第七地金犊太子》传本演变的基础上,对该作品进行了校勘,并与《孝顺子经》作了详细的文本对照。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二者如出一辙,存在先后的继承关系,这说明该经在朝鲜半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他们介绍,《第七地金犊太子》原是独立的短篇,13世纪在朝鲜半岛开始出现、流通。14世纪初期被收录在《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中,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朝鲜半岛小说。从汉译佛典《孝顺子经》到《第七地金犊太子》,二者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情节一脉相承,不同之处在于各自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种建立在基本网罗国内外整理与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的工作,既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所做结果易于让人信服,工作扎实、详尽。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同年,李小荣发表《“狸猫换太子”的来历》一文。该文主要贡献如下:第一,除了独立地再次发现俄藏02142号外,作者新发现俄藏03815号亦为《孝顺子经》。第二,将该经中“猫换太子”的情节与《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进行了详尽的对照,指出二者在内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则故事之间存有继承关系,并将这一故事的原型追溯到比该经出现更早的《大阿育王经》中“猪仔换太子”的故事,从而将《孝顺子经》纳入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视野。
李小荣论证“狸猫换太子”故事受到该经、《大阿育王经》的影响,可谓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譹?訛。不过,论文结尾部分认为《三侠五义》之“狸猫换太子”故事形成于两宋时期的看法还缺乏有力的论证。因为与之相关的元杂剧《抱妆盒》和《仁宗认母》、明传奇《金丸记》和《包公案》都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该故事直到清朝中后期的《三侠五义》中才首次亮相。看来作者没有注意到上述牧野和夫、齐藤隆信的研究成果,否则可能会有助于对“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深入探讨。
2006年
束景南、郝永发表论文探讨了《孝顺子经》的价值[15]。作者对佛经的认识比较浅薄,没有意识到《孝顺子经》本身就是一部印度佛教本生故事,论述缺乏深度。
2007年
方广锠再次发表关于该经的研究论文[16],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于该经现存的三号敦煌遗书进行录文整理,指出它们原属同一件敦煌遗书,俄藏两个残片可以缀接,但是与BD04264号中间尚有缺失,不能直接缀接。第二,根据牧野和夫、齐藤隆信的提示,将韩国《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中的《第七地金犊太子》翻译为汉文,分析它与《孝顺子经》的承续关系。第三,肯定了李小荣对“狸猫换太子”故事探源的工作,提出今后若干值得注意与研究的问题。第四,提出《第七地金犊太子》与《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体现的东亚文化的“汇流”问题。
该文将该经的有关原始资料综合、系统地介绍给学界,并从“文化汇流”的角度看待“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成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008年
伏俊琏、刘子立发表文章[17]认为,“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本源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时期的《古文周书》中的“玄鸟换太子”故事,同时指出,除了李小荣提到的《大阿育王经》中的“猪仔换太子”、《孝顺子经》中的“猫换太子”,在佛经故事“鹿女夫人”中,也有“刻芭蕉为鬼替换太子”和“臭烂马肺换太子”的相同故事情节。
笔者认为,上述论述有一定的说服力,世界各地的文学创作出现一定的相似性较为普遍。但是,上面的类似情节并没有具化为“猫换太子”。因此,上述论述虽然开拓了“狸猫换太子”故事模式的研究思路,但具体到对《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研究,则有模糊焦点的缺憾,就《三侠五义》之“狸猫换太子”而言,还是应将该故事追溯到《孝顺子经》为止。
2011年
曹凌在《中国佛教疑伪经综录》中著录了该经的经名、异名、卷数、历代经录著录情况、现存情况、录文情况,并作简单解题[18]。该书是研究《孝顺子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 研究述评
笔者认为,通过对《孝顺子经》研究史的编年梳理,有如下问题点值得今后注意。
(一)佛教疑伪经的判别标准
佛教疑伪经是研究佛教信仰层面的重要资料,越来越受研究者的重视。现在对佛教疑伪经的研究也是国际佛教学术界的一大热点。
按照传统经录记载,《孝顺子经》属于疑伪经,即为中国人撰写的佛教经典。方广锠主张《孝顺子经》为印度传入的佛教经典。齐藤隆信认可方广锠的论点,但在佛教疑伪经的判别标准方面,齐藤隆信与方广锠的观点有异。方广锠从中国古代僧人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考虑到他们缺乏对印度佛教发展的基本了解和对于佛教经典的盲目崇拜,考察出他们对待疑伪经的一般思维:把凡是从域外传入的翻译经典都当作真经,只要是中国人自己编撰的便都是伪经。鉴于中国古代僧人的这种思维模式,他对佛教疑伪经判别采取的是“翻译标准”。而齐藤隆信认为佛经一旦翻译便失真,主张疑伪经应该称为“编纂撰述经典”,对疑伪经的判别采取的是“作者标准”和“文体标准”?譹?訛。这种命名反映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凡是佛典有中国文化因素,它便是中国人撰述的。
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当今佛教疑伪经的研究上,正是由于各自对疑伪经的理解和判别标准的不同,对疑伪经的观点和研究进路也就不尽相同。这固然繁荣了疑伪经研究的局面,但是由于缺乏判别佛教疑伪经的统一标准,从而使疑伪经的研究平台有被颠覆的危险。笔者认为,疑伪经的形态是复杂的,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共同对话的平台。我们在对疑伪经的认知、判别和研究方面,应该回归到“翻译标准”,兼顾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从中国古代僧人所处时空出发,了解他们当时判别疑伪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把握他们对待疑伪经的基本思维、认识他们的局限。第二,我们现在做的是对佛教疑伪经的学术研究,要求客观、准确地把握疑伪经发展的本来面目,我们对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发展的认识已经大大超越他们。只有兼顾到这两个层面,从这样的平台出发,疑伪经的研究与对话才有可能。齐藤隆信将疑伪经定义为“编纂撰述经典”的做法,仅仅是从我们今人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中国古代僧人对待疑伪经的立场、思维以及当时的学术架构。
(二)“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源头为哪般?
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关于《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胡适先生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中有详细的考证[19]。它是元曲《抱妆盒》与明朝《包公案》两种独立传说调和、折中的定本,实际上故事历史的真实远非小说所叙说的那样,是由于宋仁宗为生母李宸妃开棺、验尸、改葬的大举动,才演变出后来诸般的传说故事。
迄今与“狸猫换太子”故事题材相似的最古老的戏曲元杂剧《抱妆盒》,到元末明初散曲家汪元亨的《仁宗认母》,再到明代传奇剧本《金丸记》、《包公案》,都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直到清代中后期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才首次出现。除了《孝顺子经》、《第七地金犊太子》中“猫换太子”情节与《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一致外,《三侠五义》中还有一个故事情节:李妃因思念儿子,终日哭泣导致双目失明,包夫人用家藏至宝阴阳古今盆叩求天露为李妃洗目,得以复明。对于这一情节,元曲《抱妆盒》、明传奇《金丸记》和《包公案·桑林镇》均无,在《三侠五义》中也可算是首次出现。尽管《孝顺子经》中没有关于第三夫人复明的叙述,但在韩国的《第七地金犊太子》中却有类似情节:
实时父王,见说已罢,痛苦难言。救出普满夫人,宣至殿上。形体憔悴,头似乱蓬,面黄肌瘦,两目昏眸。太子见已,手扶慈母,放声大哭,哽咽悲泣。实时焚香,望空祷告:“若子有福,致此忠孝报母之恩,显其灵应。”即将舌尖,舔开两目,豁然洞开,光明如旧。?譺?訛
方广锠指出《第七地金犊太子》与《三侠五义》中上述母妃眼睛“复明”的相似性,主张应该注意《第七地金犊太子》对《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影响。
《孝顺子经》因被历代经录判为疑伪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早已亡佚。幸亏敦煌藏经洞的开启,才使我们一睹它的原貌。综合上述牧野和夫和齐藤隆信(2002)、李小荣(2002)、方广锠(2007)等人的研究可知,《孝顺子经》在中国被译出后,传到同处汉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演变为讲唱文学性质的小说《第七地金犊太子》,之后传回中国,影响了《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创作。尽管三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有所缺失,但是三者间的基本线索还是清晰的。这一过程同样也印证了方广锠近年提出的佛教在发展中的“文化汇流”?譻?訛的观点。
因此,笔者认为《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应是从母题“宋仁宗开棺验母”这一历史事实出发,吸收了《孝顺子经》及后来的元曲《抱妆盒》、明小说《金丸记》、《包公案》和朝鲜半岛《第七地金犊太子》等诸多元素的调和、折中的产物。
四 简短结语
综上所述,敦煌遗书《孝顺子经》被发现之后,经过诸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如下成绩:第一,说明历代经录所谓“疑伪经”中实际存在有从印度传入的经典。这对今后的疑伪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第二,基本解决了《孝顺子经》的译出年代、写卷抄写年代等问题。第三,该经文本经过方广锠(先后三次)、牧野和夫与齐藤隆信、李小荣等人多次录校,其他人不断补正,已经渐趋完善,但问题依然存在。如果说早期问题主要源于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疏漏,后期问题则更多地源于录校体例的不统一及对具体文字的仁智之见。第四,从口语特点、文学价值等诸多角度对《孝顺子经》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第五,通过与《三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比较,不但探讨了“狸猫换太子”这一故事形态的时空转换,还进一步探讨了东亚文化的“文化汇流”问题。
虽然成绩巨大,但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有关“狸猫换太子”故事模式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第二,有关东亚文化之“文化汇流”的研究刚刚破题。第三,就文本录校而言,虽然在对敦煌遗书的录校中,不同研究者对具体文字的仁智之见将会长期存在,敦煌学界应尽快对如何录校建立一个统一的体例。第四,对《孝顺子经》之类疑伪经而言,尽快确定判别佛教疑伪经的统一标准,这也是使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的前提。笔者相信,上述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众经目录:第4卷[M/CD]//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14:T55,no.2147,p.174C1.
[2]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15卷[M/CD]//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14:T55,no.2153,p.473B25.
[3]开元释教录:第18卷[M/CD]//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14:T55,no.2154,p.676C23。
[4]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第28卷[M/CD]//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14:T55,no.2157,p.1021B19-20.
[5]陈垣.敦煌劫余录[G]//黄永武,主编.敦煌丛刊初集(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1190.
[6]黄永武,主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615.
[7]方广锠.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J].南亚研究,1988(2):60-72.
[8]方广锠.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M]//藏外佛教文献:第1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329-337.
[9]黄征,杨芳茵.读《藏外佛教文献》第1辑[J].杭州大学学报,1998,28(1):93-97.
[10]齐藤隆信.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集体书评之三)[J].禅文化研究所纪要,1997(23):72-87.
[11]李丹禾.《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校录补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4,5):44-47.
[12]孟列夫,钱伯城,主编.俄藏敦煌文献:第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4.
[13]梁晓虹.从《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看“伪疑经”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C]//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江蓝生,侯精一,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60-375.
[14]牧野和夫,齐藤隆信.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分所藏同经断简と朝鲜顺治十七年刊《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所收《第七地金犊太子》について[J].日本实践女子大学文学部纪要:第45集.2002:1-24。
[15]束景南,郝永.论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文学成就[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132-136.
[16]方广锠.关于《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若干资料[J].南亚研究,2007(1):69-77;藏外佛教文献:第12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1-450;方广锠.方广锠敦煌遗书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86-308.
[17]伏俊琏,刘子立.“狸猫换太子”故事源头考[J].文史哲,2008(3):75-79.
[18]曹凌.中国佛教疑伪经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82-283;曹凌.中国佛教疑伪经综录[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195-196.
【佛说人生的经典语录】推荐阅读:
人生的经典语录总结06-12
简洁的经典的人生语录06-16
人生励志奋斗的经典语录06-15
人生正能量的经典语录09-15
经典人生经典语录11-29
《怦然心动的人生魔法》经典语录06-28
佛语人生经典语录07-07
人生哲理经典语录07-11
路遥人生经典语录10-08
人生心态经典语录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