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职责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急管理职责(精选8篇)

应急管理职责 篇1

(一)研究和部署全院应急管理工作宏观规划及重要工作安排;

(二)综合协调全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三)研究确定处置全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

(四)在预测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重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程序,并组织实施指挥。

(五)总值班负责部署紧急突发事件。

(六)收集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重大、特大信息即时上报区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发布警情;

(七)组织修订我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预案;

(八)建立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和指挥平台,实现各专业系统和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共享,保障网络畅通;

(九)发生重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为领导提供信息、预案、咨询服务和指挥场所;

(十)根据区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示,协调医院应急管理小组统一调配应急救援物资、人员、资金;

(十一)指导应急救援部门和事件相关单位开展工作;

(十二)组织实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宣传教育;

(十三)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应急预案演习;

应急管理职责 篇2

从现有的技术上看, 气象部门预测台风和暴雨的能力已走向成熟。事实上, “菲特”到来之前, 无论是中央还是相关省市, 都早已提前部署准备采取对策;这次受到“菲特”重创的城市, 曾多次经历台风历练, 本应对“菲特”来袭应对自如, 可结果却恰恰相反。

其实, 类似的教训并不少见。理性分析, 面对渐成常态的灾害, 各级各类城市从预警到应急, 从防灾到救灾, 从意识、手段到能力都存在问题, 常常有猝不及防、防不胜防之感, 甚至出现应对不当加重灾害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规划不够科学。进入新世纪, 很多城市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一旦面对突发性灾害时就无法正常运转, 甚至瘫痪。究其原因, 一方面, 在以往的应急管理工作中, 规划过程都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 在城市建设中缺乏减灾、防灾意识, 城市规划编制中, 对城市防灾、减灾、备灾等问题研究不够, 没有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进行周密安排。面对接二连三出现的各种城市灾害, 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深刻进行反思。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长期以来, 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着重形象轻功能、重短期轻长效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城市道路、防洪排涝、公共空间、应急救援、社会保障等达不到应急要求。以排水系统为例, 众多城市虽然在“年年挖, 年年建”, 但排水系统只能勉强抵御“一年一遇”, 碰到“五年一遇”就惨不忍睹。

应急管理粗放低效。很多城市基本上没有形成信息通畅、反映敏捷、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 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往往是临时性任务, 尚未成为公共管理部门日常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案不全, 信息不畅、政出多门、协调不力, 效率低下, 预警机制不能预警。很多城市尽管针对种种灾害性天气也有所谓的应急预案, 可惜的是, 这些预案, 要么不完善、不周全, 要么只是停留在文本上。于是, 一旦灾害发生, 应急所需的物资、设备、人力总是很难到位, 相关应急机制陷于失灵。不仅如此, 应急管理远未做到精细化、人性化。“菲特”袭击前, 气象部门曾发出过预警, 从市民的反应看, 预警很大程度上都“放了空炮”。但如果当地的预警机制早发声、早提醒, 相关预案及时启动, 市民应对可能更为从容, 也就不会有那么多车泡在水里, 不会使大量民众措手不及。真正负责任的做法, 应该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 通过各种应变措施, 让信息流尽可能传达到每一个市民, 让应对灾害的方法为每个人所掌握, 让人们的生产生活尽可能避开灾害侵袭。这显然是一次“全城戒备”, 需要包括气象部门在内的各部门力量共同参与, 制定系统而完善的应对方案, 从而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近年来, 又进入了城镇化加速时期, 城镇化在带来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的同时, 也带来了灾害风险的聚集。如何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 增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 让城市在灾害面前变得更加强韧, 是众多城市建设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建议:

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实现基础设施提档。完好、完备的应急设备、设施, 能够有效满足灾害事件发生前监测、预警和发生后应急处理的需要, 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轻灾害事件的危害。因此,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统筹考虑抗风险因素, 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能力。要加强极端天气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 构建更加通畅的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发布体系和预测网络。要完善紧急状态下的重大灾难救助机制, 做好危机应对的劳务、物资、设备、资金准备。

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实现应急反应提速。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要把灾害预警、应急管理纳入日常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信息通畅、反映敏捷、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 在非危机时期, 负责危机预防和预警以及对政府管理者、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培训;在危机发生期间, 负责领导与协调工作。同时, 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用以指导和规范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行为。

应急管理职责 篇3

1 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应急处置的法定部门

我国涉及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海上交通安全法》(自1984年1月1日起施行)、《安全生产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港口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等。此外,我国沿海部分省市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如《厦门市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深圳市海上交通安全条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青岛市海上交通安全条例》(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天津市海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等。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一般等级的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涉及的主要部门有海事管理机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等。

1.1 海事管理机构

(1)《海上交通安全法》 该法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机构是对沿海水域的交通安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第34条规定:“船舶、设施或飞机遇难时,除发出呼救信号外,还应当以最迅速的方式将出事时间、地点、受损情况、救助要求以及发生事故的原因向主管机关报告。”第38条规定:“主管机关接到求救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救助。有关单位和在事故现场附近的船舶、设施必须听从主管机关的统一指挥。”

(2)《突发事件应对法》 该法第17条规定:“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2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1)《港口法》 该法第6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港口的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港口管理体制的规定确定。对港口具体实施行政管理的部门统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第33条规定:“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制定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旅客紧急疏散和救援预案以及预防自然灾害预案,建立健全港口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

(2)《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 该法第45条规定:“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危险货物事故应急体系,制定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建立专业化应急队伍和应急资源储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能力。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发生事故时,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规定向上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并及时组织救助。”

1.3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1)《安全生产法》 该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第9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该法第69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铁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第70条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将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1.4 港口生产经营单位

(1)《港口法》 该法第32条规定:“港口经营人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的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旅客紧急疏散和救援预案以及预防自然灾害预案,并保障组织实施。”

(2)《安全生产法》 该法第70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该法第70条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

(4)《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 该法第43条规定:“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应当制定本单位危险货物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并根据演练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应当将其应急预案及其修订情况报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第44条规定:“当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发生险情或者事故时,港口经营人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排除事故危害,控制事故进一步扩散,并按照有关规定向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2 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应急处置中相关部门的法定职责

从《海上交通安全法》《安全生产法》《港口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看出,在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过程中,海事管理机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从应急处置的具体实践来看,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发生泄漏事故后,在将危险货物集装箱从船上转移至岸上进行应急处置的过程中,由于货物发生位移,事故影响范围发生变化,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权限也相应地发生转变。为最大限度地缩小事故影响范围,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相关部门不仅要依法履行职责,还要加强协调配合。

2.1 海事管理机构

当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发生泄漏事故,对水上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时,海事管理机构作为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部门负有组织救助的职责。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发生泄漏事故的危险货物集装箱从船上转移至岸上的阶段,按照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应急预案进行救助,由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应急处置的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其他部门予以协助。此外,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制定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的规定,在管辖水域负责组织、指挥水上事故处置工作的海事管理机构有责任也有必要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制定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并报地方政府批准实施。

2.2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受有权管理本行政区域港口的地方政府的指定,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有关港口实施行政管理,负责组织制定港口码头危险货物应急预案,对港口生产经营单位危险货物应急预案实施备案,并负责组织指挥救助。发生泄漏事故的危险货物集装箱从船上转移至岸上后,应急处置工作的指挥权相应地由海事管理机构转移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应急处置工作中依法发挥主导作用。

2.3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港口危险货物应急处置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如下:(1)对辖区港口码头危险货物应急预案实施备案,会同辖区海事管理机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等整合各分预案,做好不同分预案之间的衔接工作;(2)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辖区危险货物总体应急预案,报本级政府批准实施;(3)根据预案和事故等级组织实施救援。由此可见,在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中,不论涉事集装箱位于何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均负有指导、协调职责。

2.4 港口生产经营单位

港口生产经营单位是港口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危险货物应急预案;在发生事故时,依照法律规定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报告,并采取适当措施,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排除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散。船舶在航行途中因发生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而靠泊码头后,或停靠码头的船舶发生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时,港口生产经营单位承担首要的应急救援工作;发生泄漏事故的危险货物集装箱上岸后,港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海事管理机构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和指导意见制定应急救援方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协助主管部门做好具体的应急救助工作。

3 促使相关部门更好履行职责的对策

3.1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海上交通安全法》自1984年生效实施以来从未进行修订。受立法当时经济和航运发展水平的限制,该法未对海上应急救助工作作全面规定。随着我国经济贸易和港航业蓬勃发展,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发生泄漏事故的风险显著上升。除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明确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分工、程序要求、具体措施外,《海上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亟待修订,以确保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针对因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统一、不衔接而影响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效率和效果的问题,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努力形成相关部门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调的良好局面。此外,对相关部门在应急处置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要通过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吸纳,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巩固和扩大实践成果。

3.2 完善各部门现有应急预案

海事管理机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港口生产经营单位要根据各自法定职责,总结应急处置工作的得失成败,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细化、实化,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要在各自应急预案内预留接口,解决职责交叉重复和错位模糊的问题,实现不同部门应急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顺利过渡,使之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

3.3 加强各类应急演练

各部门要熟知本部门应急预案,明确自身的职责权限、反应程序和工作要求,并加强针对性的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各部门要联合组织跨部门应急演练,增进对其他部门应急预案的了解,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确保不同部门的应急预案顺利衔接,形成应急处置的合力。海事管理机构和港口

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开展各种专项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专业化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在危险货物总体应急预案的框架内,以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为基础,有效整合海事管理机构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危险货物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综合性的应急演练,检验危险货物总体应急预案和各分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港口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危险货物应急处置的主要力量,要不断完善本单位应急预案,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海事管理机构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包括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泄漏在内的危险货物事故处置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职责 篇4

一、参与研究和制订本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计划和总结;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进行评估;定期对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处理预案、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预案、医院感染暴发处理预案、生物安全处理应急预案、突发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制度进行修订;

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提供技术支持;

三、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及专家队伍;组织演练;

四、负责对全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种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五、组织实施全院医务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

六、会同上级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调查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并对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预防科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职责

一、负责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的日常监测及管理工作。

二、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工作。

三、负责对医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拟定计划及总结;及时修订、补充相关制度及应急预案,提请委员会审议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与科教科共同组织全院医护人员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培训工作;

五、必要时对人员采取紧急疫苗接种。

医务科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职责

一、负责组织、参与救治,及医技人员的调配;

二、负责组织医院内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专家组进行会诊;

三、协助科教科、预防科开展医技人员关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方面的培训工作。

护理部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职责

一、负责组织护理人员对疫点、疫区的消毒隔离工作;

二、负责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救治;

三、协助科教科、预防科开展护理人员突发公共卫生应

急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职责

一、负责指导医务人员在采取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下开展工作。

二、负责对疫点、疫区消毒技术指导工作。

三、负责配备足够的消毒药品。

四、负责对本院疫点卫生学检测效果评价。

五、负责对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防护知识的培训。

检验科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职责

一、负责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涉及标本的检验工作,负责标本的保留及运送,以备疾病控制中心取样进一步检验、分析。

二、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

门诊部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职责 负责门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协调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制度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医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具体制度如下:

一、制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计划和总结;每年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制度进行修订。

二、每年不少于一次召开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会议,定期对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讨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存在的问题。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

三、每年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及专家队伍进行调整;每年组织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

四、每年对全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督导整改落实情况。

五、每年组织实施全院医务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一次;每年至少二次对应急队伍进行培训。

应急救援小组职责 篇5

由公司安全部人员组成,安全部部长为组长。负责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通信联络工作,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汇报工作。发布有关信息,必要时可接受媒体采访,开展应急救援的宣传、教育,完成领导组交办的其它任务。

(2)警戒疏散组

负责事故现场警戒、治安保卫、人员疏散、现场交通疏导等工作。(3)抢险抢修组

负责紧急状态下的工艺处理、设备抢修、生产恢复工作。(4)消防灭火组

负责事故现场的消防灭火、人员救护和财产抢救等工作。(5)交通运输组

保障车辆调配和抢险救援物资运输(6)物资供应组

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器材、个体防护用品的贮备管理和紧急采购工作。运输和应急救援人员的交通车辆安排等工作。负责在应急状态下的后勤保障工作。

(7)医疗救护组

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的现场抢救、处理和转院护送工作。负责对受伤人员及家属进行慰问和安抚,了解伤员救护情况等工作。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副组长)职责⑴及时向总监办、指挥部应急领导小组、公司以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等报告事故及处理情况

工程项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职责

1、项目经理XX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指挥工作。副组长由项目书记XXX刘超、副总工XX担任,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组长不在或授权时,副组长按序行使组长的权力。

2、组长(副组长)职责

⑴及时向总监办、指挥部应急领导小组、公司以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等报告事故及处理情况,必要时请求援助,并接受其领导,落实指令。

⑵审定并签发本项目应急预案。

⑶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令。

⑷下达本项目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

⑸负责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工作,统一协调应急资源。

⑹检查督促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的工作。

⑺负责对外联络,向新闻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⑻负责检查监督应急准备工作情况,组织开展应急培训教育及应急预案的演练、操练和讲解活动。审批并落实项目应急准备及救援资金。

㈢、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及职责

⑴综合协调组。

组长:Z

组员:Z 负责对事故救援过程中的各职能小组进行协调指挥,并做好联系社会、市指、公司救援力量的沟通工作。

⑵抢险救援组。

组长:Z

组员:Z

负责现场伤员的搜救、损失设备的安全转移及事故后对被污染区域的洗消工作,及时控制危险源。

⑶安全疏散组。

组长:Z 组员:Z

负责对事故现场及周围人员进行防护指导、人员疏散及物资转移等工作。接警后,督促所有员工立即离开工作岗位,从安全道路有秩序地撤离。员工疏散顺序是先现场人员,再附近工人、村民,最后各部门负责人和安全员。并根据各部门负责人提供的工作人数及访客登记资料核查人员情况,承包商与访问客人的疏散由负责接待部门负责人指派专人护送至安全区域。安全撤离后,防止员工未经许可重返事故现场。

⑷现场救护组。

组长:Z 组员:Z

负责抢救和临时处置事故现场伤员,负责护送重伤员到相应医院救治。有权禁止人员进入情况不明的现场,防止人员伤亡事故扩大。

⑸现场警戒组。

组长:ZZ

负责隔离事故现场、保护事故现场事故,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协助人员抢救和疏散,防止有人借机偷盗和破坏财物。

⑹善后安置组。

组长:ZZ

应急救援预案(职责分解) 篇6

⑪应急预案的任务和目标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以及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对石油天然气生产单位安全事故的防范,确保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工作能迅速、有序、有效地展开,尽可能地降低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在事故后果和应急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石油天然气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本预案应用范围:石油天然气生产单位;(3)应急反应组织机构人员的构成

①应急总指挥由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担任;

②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公司的法人代表兼任;

③抢险救援组组长由单位某部门经理担任,组员为该部门成员; ④风险评估组组长由公司的总工担任,科室其他人员为成员;

⑤技术处理组组长由公司的技术经营科科长担任,科室人员为成员; ⑥善后工作组组长由公司的工会、办公室负责人担任,科室人员为成员; ⑦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公司的安全质检科科长担任,科室人员为成员; ⑧后勤供应组组长由公司后勤部门总负责人担任,组员由后勤人员、各作业班组抽调人员组成;

⑨医疗救援小组,组长由本单位医务部门经理担任;

⑩应组织保卫科人员进行警戒工作,防止不法之徒混入抢救现场,趁机盗取财物。

(4)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组成:

1、应急预案总指挥的职能及职责

①分析紧急状态确定相应报警级别,根据相关危险类型、潜在后果、现有资源控制紧急情况的行动类型;

②指挥、协调应急反应行动;

③与企业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

④直接监察应急操作人员行动;

⑤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场人员和外援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⑥协调后勤方面以支援应急反应组织;

⑦应急反应组织的启动;

⑧应急评估、确定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

⑨通报外部机构,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⑩决定应急撤离,决定事故现场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

2、抢险救援组的职能及职责

①抢救现场伤员; ②抢救现场物资;

③组建现场消防队;

④保证现场救援通道的畅通。

3、危险源风险评估组的职能和职责

①对可能的事故现场特点以及生产过程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②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措施落实和监控工作,减少和避免危险源的事故发生;

③完善危险源的风险评估资料信息,为应急反应的评估提供科学的合理的、准确的依据;

④落实邻近应急反应共享资源及最快捷有效的社会公共资源的联络方式,为应急反应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⑤确定各种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反应现场指挥中心位置以便事故发生时可以迅速启用;

⑥科学合理地制定应急反应物资器材,及人员分配计划。

4、技术处理组的职能和职责

①根据各部门生产作业内容及特点,制订其可能出现而必须运用工程技术解决的应急反应方案,整理归档,为事故现场提供有效的处理措施做好技术储备;

②应急预案启动后,根据事故现场的特点,及时向应急总指挥提供科学的工程技术方案和技术支持,有效地指导应急反应行动中的工程技术工作。

5、善后工作组的职能和职责

①做好伤亡人员及家属的稳定工作,确保事故发生后伤亡人员及家属思想能够稳定,大灾之后不发生大乱;

②做好受伤人员医疗救护的跟踪工作,协调处理医疗救护单位的相关矛盾;

③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

④慰问有关伤员及家属。

6、事故调查组的职能及职责

①保护事故现场;

②对现场的有关实物资料进行取样封存;

③调查了解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④按“三不放过”原则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教育、总结。

7、后勤供应组的职能及职责

①协助制订事故现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计划,按已制订物资储备计划,检查、监督、落实应急反应物资的质量及储备数量,做好统计并归档;

②定期检查、监督、落实应急反应物资资源管理人员的到位和变更情况及时调整应急反应物资资源的更新和达标;

③定期收集和整理各生产区的应急反应物资信息、记录并归档,为应急反应行动的启动,做好物资源数据储备;

④应急预案启动后,按应急总指挥的部署,有效地组织应急反应物资到达事故现场,及时对事故现场进行增援,并提供各种后勤服务。

8、医疗救援小组职责和职能:

①指挥医务人员对伤者进行初步治疗与抢救,并协助医疗救援单位工作;

② 与本单位负责人及后勤组取得联系,协助处理事故工作;

9、各部应急组的职能及职责

1)各事故区域指挥者职能及职责:

①协调指挥本区域事故救援工作,并与总指挥部保持联系;

②现场事故评估;

③保证现场人员和公众应急反应行动的执行;

④控制紧急情况;

⑤做好与消防、医疗、交通管制、抢险救灾等各公共救援部门的联系;

2)安全员的职能与职责:

①在指挥人员的领导下,引导现场作业人员从安全通道疏散,对受伤人员进行营救至安全地带;

②抢救可以转移的物资,转移可能引起新危二次事故的物资到安全地带;

③启动场区内的消防灭火装置和器材进行初期的消防灭火自救工作,协助消防部门进行进一步灭火工作;

④对事故现场进行有效的隔离工,维护现场应急救援通道畅通,疏散厂区内外人员撤出危险地带;

⑤迅速调配抢险物资器材至事故发生点,提供和检查抢险人员的装备和安全防护,及时提供后续的抢险物资,迅速组织配发后勤供给物品。(5)编制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应急管理职责 篇7

一、应急物流的特点与运作流程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应急物资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 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

与普通物流相比, 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流量的不均衡性;弱经济性;非常规性及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等特点。其系统在系统目标、设置、设施特性以及配送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从流程上来看,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 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 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是以应急物资为对象的物流活动。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 而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

对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 做必要的设计, 才能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既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又能把物流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应急物流系统主要分为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物资供给端、物流中心以及物资需求端四个环节, 通过各环节之间信息的双向传递, 实时回馈信息, 将物资供给者所提供的物资加工分类后配送到受灾区。

二、从应急物流的角度看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环节的管理

1. 应急物资的采购管理。

应急采购是指在如抗灾抢险、战时动员等紧急状态下, 为完成急迫任务而进行的采购活动。在应急采购活动中对应急物资的供应商进行了解、评价、开发、使用和控制是保证应急物资采购质量的必要工作。应急采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时间上的紧迫性。

应急采购活动常常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或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事件, 它要求采购时间务必要紧迫, 采购程序也要紧凑且简单。由于应急采购自身目的的重要性, 它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要求也是很高的。如汶川地震后的采购活动中, 大到灾后居民临时居住的房屋, 小到卫生口罩, 国家卫生及质检部门都制订了较为严格的标准, 因此对采购活动本身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2) 采购部门单一, 供应部门多元化。

一般物流采购, 在流程采购优化时, 通常采用通过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制度, 减少供应商的数量, 从而保证采购商品的质量与采购成本的低廉。应急采购活动由于其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 采购主体一般是单枪匹马地在采购市场中活动, 而无法像平时进行有计划大批量采购时可采用“强强联合”或“价格联盟”等办法提高采购效益。而在同时, 应急采购的供应商往往不是单一的某个生产或销售单位, 这是由于应急采购的对象不一定是某种特殊商品所造成, 除极个别事关国家安全的商品以外, 绝大部分市场商品都会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 这样又为应急采购的最后选择制造了一个难题。

(3) 采购方法多变, 采购行为规范化。

应急采购活动由于其时间的紧迫性, 采购部门会根据采购时限的要求有选择地利用相应的采购方式。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采购法规建设的加强, 《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规的出台, 一方面加强了采购活动的规范性, 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也可能僵化采购模式, 迟滞采购活动的开展。

由于应急物流采购的这些特点, 迫使政府必须考虑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实行公开招标采购, 对于一般性的自然灾害, 其需求的目录相对稳定, 可以对供应商进行筛选, 健全现有的储备制度, 制订严格明细的标准, 提高要求, 与应急物资的储备相配合。在进行应急物资采购时, 开辟多种渠道, 保证物资的质量, 在紧急状态下进行先征用, 后补偿。

2. 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

应急物资的储备, 是实施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基础和保障, 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 大量的安全保障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 减少采购和运输量, 减少相关成本, 但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流通资金, 成本上升, 阻碍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将造成极大积压与浪费。

目前我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已初步建立, 由分布在国内十个城市 (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 的中央直属储备库, 31个省级储备库和多灾地县储备点构成, 基本保证了灾后24小时首批救灾物资运送到灾区。此外, 救灾装备及救灾设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高度重视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大力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灾害, 及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各级民政部门要从提高减灾救灾能力, 充分认识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建立健全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各级救灾预案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内容, 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救灾应急物资的入库验收制度, 严把质量关, 杜绝假冒伪劣物资流入储备环节;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储备物资管理, 明确各级救灾应急储备物资采购、管理、调拨和使用的权限与程序;建立健全救灾应急储备物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 制定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等各个工作环节的程序和规范, 要严格防止仓储过程中的物资流失、变质和不当损耗;建立和完善救灾储备物资统计报告制度, 完整、准确记录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并定期逐级上报, 确保账物相符;加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力度, 实现各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共享, 充分发挥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的整体效能。

(3) 增加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

按照24小时救灾物资到位的目标, 充分考虑应对大灾的需要, 在现有储备的基础上, 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多灾易灾地区每年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帐篷、棉衣、棉被、食品、饮水、照明和取暖设备等救灾应急物资, 并建立物资储备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和核销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救灾应急物资生产厂商信息, 对食品、饮用水等不宜长期保存的物资,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在适量存储的基础上, 可与有关企业签订应急供货协议, 应急期间实行先征用后结算的办法, 保障救灾应急物资供应渠道畅通, 确保灾害应急期间, 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全面救助。

(4) 积极推进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要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地方减灾规划要求, 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原则, 科学编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根据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 合理确定各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规模, 因地制宜, 可以采取新建、共用或租借等方式解决存储场所, 充分利用已有库房和设备, 避免重复建设;县级以上区域一般应设立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场所, 乡镇和村可结合避灾场所建设, 积极开展救灾物资储备, 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扩大救灾应急储备物资的有效服务辐射范围。

(5) 加强部门配合与协作。

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认真制定救灾应急物资储备规划, 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国土、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协作, 积极争取储备库建设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并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救灾应急物资采购资金。建立健全民间救灾工作信息共享机制, 认真规划, 落实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 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和储备物资的检查。

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到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 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 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例如, 可以应用AB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 次要的是多数”, 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对物资分类排队, 抓住主要的矛盾, 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A、B、C三部分, 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常用的可以按照物资占金额、品种百分比分类。

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首先要对应急物资进行必要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 我们将救灾物资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救生类, 包括救生舟、救生船、救生艇、救生圈、救生衣、探生仪器、破拆工具、顶升设备、小型起重设备等;另一类为生活区类, 包括衣被、毯子、方便食品、救灾帐篷、饮水器械、净水器等;第三类为医疗器械及药品。

另外还应当结合不同灾害发生导致的对不同物资的需求特点, 如有大坝处, 石料、装土编织袋等物资就属于重点控制的A类物资;多发生地震处, 则应增加救灾帐篷、医疗器械的储备量;矿区易发生矿难, 则应重点储备救生器材, 消防设备等工具。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避免了管理中单纯僵化的管理, 分类后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物资来进行管理, 采用不同的采购和库存策略来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在政府建立自身的专门性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基础上, 可走市场化的道路, 遵循“化整为零、分级代储、保障供给”的原则, 整合储备资源。①对于生活类、药品类等对时效性及对保存环境要求较高的物资可以依法通过经济或行政方法, 由生产厂家、供应商及医疗机构代储, 以降低成本, 保证商品质量;②对于救生类物资, 可采取分级就近代储的办法。

3. 应急物资的运输管理。

应急物资的运输填平了物资与用户之间的空间距离, 使得物流得以真正的实现, 铁路、公路、航空及水路运输构成了运输的主要方式。如前所述, 突发性事件发生之时, 这种需求往往是突发性的、局部的需求, 在运输方式和运输路径的决策中, 成本最低的原则已不重要, 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才是关键目标。我国现有应急物流的运输往往不仅运用民用的运输力量, 而且还动用军队、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的运输力量, 这对于应急物流系统来说是个很好的机动保障体系, 关键是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用这些力量形成一个规范性的框架以形成双方良好的互动。

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 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 保证物资的畅通, 如简化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 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 以节约物流成本, 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王丰艺, 姜玉宏, 王进.应急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2].程世平, 刘葆, 物流管理.合肥工业大学, 2007

[3].仝新顺.应急物流的系统分析与构建.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4].叶兴艺, 周朗生.构建应急物流系统与突发公共危机管理, 商场现代化, 2008

[5].孟参, 王长琼.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物流技术, 2006 (9)

[6].中国应急物流网http://www.cnel.cn/

系统瘫痪考验应急管理 篇8

10月10日13时28分,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信”)离港系统主机发生故障,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众多机场的离港系统整体性瘫痪,多个航班被迫延误,在时隔50分钟之后,14时18分中航信离港系统恢复正常,各机场航班也相继恢复起降秩序。

如此大面积的系统瘫痪事件,无疑再一次给民航的应急管理敲响了警钟,因为,这已经不是中航信第一次发生类似问题。就在今年1月11日上午10时30分,中航信北京总部服务器出现故障,导致系统死机长达20分钟,成都双流机场受害最大,40分钟后系统才恢复正常 ,上千名旅客因此而延误了行程。如果这是一次长时间的系统瘫痪,损失将非常严重,在计算机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加强应急管理,建立相应的备份系统,也由此更显得重要。

备份系统存有缺陷

据中航信运行部工作人员透露,在此次大面积机场瘫痪之前,中航信曾经做过一个针对纸质客票的备份系统,广州、上海等地的机场都拥有这一系统,所以,在10月10日的故障发生后,白云机场启用备份系统降低了损失,而没有建立备份系统的机场则应急能力明显偏低,事故中瘫痪了将近一个小时。

在事故发生后,各方面在总结原因时,仍然没有对危害的重要性有所深刻认识。“此次离港系统瘫痪并没有给我们造成太大的影响,在上海的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都拥有相应的备份系统。”东方航空公司总经理助理夏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系统瘫痪后,我们及时启动了备份系统,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工作。”但对于系统为何瘫痪,他表示并不知情。

广州白云机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白云机场的备份系统在这次事故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他们同时也表示,虽然备份系统可以暂时替代原有系统,但它在工作效率上比起原来的系统还有不少差距,许多人工操作过于烦琐。

虽然对于拥有相应备份系统的机场,这样一个事故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对于那些没有备份系统的机场来说,就没那么乐观了。中航信工作人员表示,对于那些没有备份系统的机场,只能改为人工执机,由执机人员手工打出旅客的订票信息,并核对其身份证号。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将会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乘客的登机时间,也会造成更长时间的航班延误。

中国民航离港系统建设于1988年,是引进美国Unisys公司的USAS产品,属于为航空公司和机场旅客服务的大型网络系统。中航信通过其全球分销系统(GDS)、离港控制系统和客位控制系统向国内各地区航空公司、旅行社和机场提供可靠、高效的旅行代理、机场登机手续办理和航空公司定位服务,系统规模列世界前5位,每天处理超过50万人次旅客的订座和离港操作。有统计数据表明,中航信订座系统和离港系统的每秒最高交易处理量近5年来呈持续大幅增长态势。

据中航信技术人员介绍,目前中航信的生产系统是dorado 280主机和Unisys的CS7802主机,正是Unisys的CS7802主机上面运行着ICS(Inventory Control System,订座系统)和DCS(Departure Control System,离港系统)。因此,全国各大机场的离港系统都依赖这台CS7802主机,由于离港系统对实时性和安全性的较高要求,所以全国各大机场几乎所有的离港系统都由中航信来集中提供。

鉴于这次事故,中航信运行部的这位工作人员透露,明年中航信将会筹备一个新的项目,主要就是针对电子客票的本地备份,以避免类似的问题再度发生。

信息系统非常重要

有专家表示,信息管理统一化能给行业和企业带来便利,使得信息管理更加方便,更容易降低运营成本; 但同时,过度集中的信息管理模式也可能带来过高风险。一旦系统的某一节点或环节出现故障,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大面积甚至全局系统瘫痪。

但即使如此,信息化集成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专家也认为,不能因为风险存在就“因噎废食”,不必在信息管理统一化上过于踌躇。厦门航空的信息部总经理王洪建也认为,系统的瘫痪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这让许多已经习惯了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员工非常不适应,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由此体现得非常明显。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于2004年8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新机场目前的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500万,停机坪空间可以停放66架飞机,每年的货物吞吐量达到110万吨。目前的机场一般要运行400多套系统,机场内的业务流程甚至超过500个,而且这些系统和业务流程之间不能进行互操作。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情况却非如此,借助中航信的信息系统集成了来自机场各个角落的信息流,然后把这些数据保存在机场中央数据库内,并向机场各部门提供信息。该系统还将为未来的协调规划、日常运营控制、集中计费和报表功能提供便利。10月10的离港系统瘫痪也是新白云机场投入使用后,第一次出现大型的系统故障问题。

据南航广州白云机场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在白云机场登机的乘客已经有70%以上的使用了电子机票。截至2005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35个(不含香港和澳门),其中绝大部分都在使用中航信的离港系统。虽然也有航空公司自行研发的离港系统,但由于销售系统由中航信提供,离港系统中很多旅客信息由销售系统采集获取,因此很难将销售系统和自建的离港系统统一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再加上备份系统一时还无法建立起来,东方航空公司总经理助理夏毅表示,对技术的依赖已经开始造成手工操作的不熟练,而这将导致机场在应对紧急情况时,缺乏足够效率。为了应对这种突发情况,东方航空公司一直保持对相关人员进行紧急事务应对培训,以使工作人员能在系统瘫痪时,快速有效地为乘客办理离港业务。

尽快完善备份系统

据IDC研究报告预测,中国未来5年的IT外包服务市场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9.9%,而涉及灾难备份领域的基础设施服务、业务持续性服务和系统管理服务的复合年增长率更是高达52.1%,是IT外包服务中增长最快的。灾难备份,特别是集中式关键业务的备份,已经成为关键业务执行部门的统一认识。

IT业界在寻觅优化“业务持续”方案的努力已经曙光渐露。作为中航信的合作伙伴,Unisys通过在分立存储阵列提供数据备份及自动化故障切换支持,以便使得企业的“业务持续”方案在距离、速度及成本方面三全其美。“过往业务持续领域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瓶颈,就是企业必需在三个条件中做出取舍,一是数据中心与灾难恢复站点之间的距离; 二是从灾难时间中恢复过来的所需时间; 三是企业愿意支出多少成本。企业最多只能选择做好其中两个条件,例如原有系统与应变设备距离越远,恢复速度就较慢。如果需要快速的恢复速度,企业便要做出更大的投入。”Unisys大中华区系统与科技事业部销售总监张和平解释说。

但张和平的解释,仍然无法帮助中航信在系统瘫痪时脱离窘境,而全国范围内的航班及乘客延误,也已经发生。“这不是成本投入的问题,而是平时是否积极研究如何应对危机状况了,有关部门这方面的工作,显然没有做好,否则就不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瘫痪了。”有评论称。

在日前记者向中航信询问事故原因时,该人士解释说,由于离港系统庞大,涉及的各方面因素也比较多,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不但前后端产品出现问题,如果整个系统日常维护做得不好,或者操作人员进行了误操作,都有可能出现系统瘫痪的情况。因为该系统处于24小时不停机状态,所以要在不停工的情况下查出问题所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中航信表示,致使离港系统瘫痪的原因是主机文件损坏所致,而对于为何主机文件出现损坏,或者出现损坏后为何没有立即查出,中航信则没有做出说明。

上一篇:读《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心得体会下一篇:“青蓝工程”学员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