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的读后感(共8篇)
高老头的读后感高一1
合上《高老头》,回想着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我意犹未尽……
《高老头》中的面粉商高老头为了女儿的体面和种种奢望,他倾其所有。可临终前,穷困潦倒的高老头却连女儿的面都没有见到。
书中的高老头是作者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放在女儿身上。大女儿仰慕贵族,他让她成了雷斯托伯爵夫人;小女儿喜欢金钱,他让她成了银行家纽沁根的太太。最初他在女儿家里受到上宾待遇,随着他的钱财日益减少,他的地位也就每况愈下,最后竟被闭门不纳。他的遭遇表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败坏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的心灵,他在临终前才明白过来,她们爱的只是他的钱。他悲愤地喊出:“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读来令人心碎.....高老头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巴尔扎克以高老头的父爱,衬托出金钱败坏人心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他死前的长篇独白就是一份深沉有力的控诉书:“把父亲踩到脚下,国家不要亡了吗?”这是对现实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发出的愤怒谴责。
从古到今,在道德伦理面前,金钱与亲情的天平永远倾向亲情。然而,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人被金钱腐蚀,漠视亲情,甚至淡忘亲情,只顾一味地追求名、利、权、钱。对于父母的关爱,他们毫不在意;对于父母的询问,他们不予理睬;对于父母的健康,他们漠不关心。这样的人,用“丧心病狂”形容也不为过。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成了金钱的奴隶,那这个国家最终也会走向灭亡。
没有钱财的日子固然难熬,但缺少亲情的生活定会索然无味。在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某个时刻,自己被金钱冲昏了头脑?有没有某段时间,自己被权利蒙蔽了双眼?有没有某年某月,自己被名誉浑浊了心灵?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就是指在所有的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由此可见,无论时光的车轴怎样转动,无论时代变迁多快,亲情在人们内心永远是最重要的。
《高老头》通过其细腻的笔触深刻反映了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同时,也给广大的读者们留下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金钱与亲情,究竟哪个才更为重要?
高老头的读后感高一2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了十九世纪上半期贵族阶级没落,在金钱的驱使下资产阶级地位上升的故事。在书中,浮盖公寓,反映的是穷巴黎。而包桂兰夫人代表着富巴黎。这本书讲述了高老头如何退休,拉丝缇聂如何上位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在《高老头》这一章节中主要描写了高老头这一形象,那我们如何理解高老头的父爱?巴尔扎克讨厌资产者,为什么偏偏喜欢高老头?我认为,原因如下。
高老头是个暴发户,他的发家史跟其他资产者一样带着罪恶。(没有哪个作家能写尽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罪恶)资产阶级者都是表面光鲜的,老头在书中是个善存温情的形象,比如说高老头对女儿,为了照顾女儿对女儿百依百顺不求回报,他爱权力也爱金钱,但是却把财产作为女儿们的陪嫁,高老头总共有两百万,为了女儿放弃经商,又有出无进,而两个女儿却不断地向他索要钱财,刚开始让老头搬到公寓时还很体面,人们发现有两个很年轻漂亮的人来拿钱,大女儿像向老爸拿钱是为了帮前任还债,二女儿是为了买衣服,反正这两个女儿拿钱都不是为了亲情,而是为了钱财,老头之后变一文不名了,住的是最差的房间,而两个女儿因为老爸没钱不来见他,高老头生命中的支柱,有两个,一个是金钱,另一个是对女儿的爱,在他重病临死之前想见女儿时,他的他两个女儿却说没时间来,于是他凄凉死去,所以他在此前这样说父亲应该永远有钱,女儿就像狡猾的马一样,他受到了金钱法则的惩罚,他的两个女儿从小在金钱法则下长大,高老头还是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中长大,但是他们的女儿有个特质,都是认钱不认人,有钱就是好爸爸,没钱就不认爸爸,为了金钱,成为了金钱社会的牺牲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说,高老头精通资产阶级的生意经不通人生哲学,这万能万恶的金钱呦。
而书中的另一个人物拉斯蒂涅。,是个逐渐走向沉沦的野心家形象。书中写了人心是怎样一步步变坏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吗?拉斯蒂涅,他是个外省青年。家道中落。然后逐步重振家风,刻苦学习,钻研,成为了清正的法官。受巴黎环境的影响,艰难地生活着,为了往上爬,与胞表姐结交,走向沙龙的通道,而沙龙通道正是巴黎上流社会的通道,为了往上爬。他不惜一切代价。
高老头的读后感高一3
巴尔扎克的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伟大作家。一八三三年,他把所著的所有书组成了一本大书,即《人间喜剧》。《高老头》便是他系统地尝试创作的第一部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拉斯蒂涅克的年轻人的故事。他只身来到巴黎,住在一个简陋的公寓里。在那儿,他先后认识了神秘人物伏脱冷,年轻孤女维克多莉娜、退休面粉商高里秋奥等人,此后,他又借助表姐鲍赛昂夫人的关系,钻进巴黎的上流社会,结识了两个贵妇人,即高老头的两个女儿,高老头向两女儿倾注全部感情,心甘情愿让他们榨干毕生心血。伏脱冷建议拉暗杀维的哥哥,使维成为唯一继承人,再娶她,拉听了,怒不可竭。后来,经过努力,成为纽沁根夫人的情人。高的两个女儿的恋情外泄,被向高乞讨子儿,丑态毕露。他又气又急,直至中风,三天后死去。临终,只有拉和另一个人守在床边,这是小说的主要内容。
巴尔扎克说,他在小说里描绘的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什么也不能使这种感情有所减弱;轻侮、伤害和不公正都对它无损,这人有神圣的父爱。高老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由本能驱使的人。他把所有精力盲目的加在女儿身上,他的感情中,一切都是反常,过分的。如“我愿意成为偎依在她们膝上的小狗。”盲目的父爱给他带来了悲剧性后果,临终时的忏悔。他是在不断的忍受中解体的人。
拉在小说中也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是高的命运的观察者和见证人。小说是拉认识社会及处世准则的过程,他从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的性格初到巴黎。不久,就发现他需要更有力武器,投降与反抗经多次较量,他由表姐关系高攀了一位贵妇。高老头入土促使他人格塑造完成,人间的自私无情虚伪使他滴下了最后的眼泪。他完成了巴黎的启蒙教育,大彻大悟,并且青出于兰更胜于兰,发誓要向发出挑战,比个高低。他是个用行动往上爬的人。
伏脱冷也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谷物。他与拉的谈话成了我们认识这神秘人物的一把钥匙。他认为世界是丑陋的,社会是腐朽的,人间是可憎的。他野心勃勃,蔑视法律,对年轻人善于说教,对女人总爱另眼相看,他超越一切社会准则,有坚强的意志,幻想得到权力。
上述三个人物成了全书主线。最先出场的是高老头。但他的悲剧需要有人见证,这人就是拉斯蒂涅克。后不,高把拉看成“自己的儿子”,并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拉做情妇。真正对拉完成理性化教育的是伏脱冷。作者也借他之口,说出自己对社会和人生许多充满哲理的见解。本书结果是拉总结了两个精神上的父亲――高老头和伏脱冷的教训和经验,完成启蒙教育,脱颖而出,单枪匹马向巴黎社会挑战。这也是作者利用手中的笔,对当时的社会作出最严厉的控拆之一。拉也可以当做是作者的影射吧。
高老头的读后感高一4
《高老头》这篇小说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作品中以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的故事为主线,拉斯蒂涅的“奋斗史”为副线,彼此互相交织,互相呼应,刻画出高老头这个艺术形象。
文中记述了高老头一生努力奋斗,为了两个女儿的幸福而不惜一切,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花在女儿身上;到了晚年,财产几乎耗尽的高老头依然如此,而两个烂赌、贪慕虚荣的女儿却不思图报,反而更视父亲为包袱,有失她们的面子,为求自保,不愿搭理父亲,最后高老头在无人同情下寂寂死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互相算计的关系。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为高老头的遭遇感到同情,对他那种无私的父爱感到敬佩,亦十分鄙视他那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对她们的行径嗤之以鼻。与此同时,我联想起往日双亲对我的教导,其实这也是他们对我的爱的一种,而我却置之不理,有时更感到反感。但在看完这篇小说后,我仿佛受到了爱的洗礼,对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后,我定会对父母亲的爱倍加珍惜,不会像那两个掉了心肝的女儿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很多是因为子女不了解父母,不懂珍惜父母的爱而造成的。因此,我衷心希望天下间的儿女能学会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以及爱。
在这篇小说中,有一处地方使我感到不解:为何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冷漠无情、互相算计的关系,难道就不能真诚相待吗?无可否认,在我们周围的确存在着这样的人和现象。虽然如此,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是充满着真情的。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汶川地震,抗灾抗洪,人们齐心协力共抗灾害,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才能使损失减至最少,才能保护人们共有的家园。可见,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真情存在的。“人到难处邻里亲,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不正体现了这一观点吗?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掩卷沉思:假若世上的所有人都能相亲相爱、和睦共处、互相帮助、互不猜疑,那么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美好,但这要多长时间呢?我想,即便过个几百年,也是这个样子吧?什么时候能让社会和谐呢?
高老头的读后感高一5
额…本来是要昨晚发这篇的,结果喝了点小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么,2013年的第一天,我就先把《高老头》分享给大家吧。
《高老头》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小说再现了19世纪巴黎的生活。后来,这部小说收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谓高老头,是一个名叫高利尤的老汉。读完这部小说,我最大的感受是为高老头感到悲哀。不得不说,高老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对两个女儿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甚至是偏执的。他在年轻的时候拼命打拼,依靠智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获取了大量财富,并依此将两个女儿送进了上层社会,而他自己并没有享受那份安逸和荣耀。后来,高老头在一个小旅店住了下来,然而两个女儿的境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她们无法分享丈夫的财产。高老头需要不断地变卖家产来替两个女儿还债,自己的日子也是越过越苦。更糟糕的是,两个女儿并不爱老父亲,她们只是把他当做ATM.。但是,高老头对此没有一点怨言,他太爱女儿们了,爱得疯狂,任何一点关于女儿的消息都足以让他激动得无法安眠。遗憾的是,直到高老头最后病逝,两个女儿还是没有展现出一点孝心,若不是拉斯蒂涅帮助,只怕老头最后无人送葬。
再说说拉斯蒂涅,一个怀抱雄心壮志来到巴黎的小伙子。拉斯蒂涅想要进入上层社会,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对于他来说,上层社会是残酷的,尽管有个做子爵夫人的亲戚,可是对于他这个穷小子来说还是太难了。这时,恶人沃特汉给他出了主意,那就是通过做贵妇的情人来实现飞黄腾达。单纯的拉斯蒂涅并没有完全相信恶人,但他还是不知怎的疯狂爱上了黛菲娜(老头的女儿之一)。可是,拉斯蒂涅也没有顺利地进入上层社会,因为黛菲娜拿不到丈夫的一点财产。同时,拉斯蒂涅也逐渐看清了巴黎的现实:钱就是一切!这个罪恶的社会注定是由有钱人控制的。
读完文章,我多么希望高老头能理智一些,我多么希望拉斯蒂涅能更多的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可是,在那样一个社会,太难!最后用恶人沃特汉的一句话来结尾吧,虽然他不是啥好人,但这句话挺好的。“没有什么原则,有的只是事件;没有什么一定之规,有的只是随机应变。”
( 一) 文章简介。《高老头》是19 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笔下《人间喜剧》中的一部中篇小说, 虽然这部小说篇幅短小, 但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 视野广阔, 让读者啧啧称奇, 它对人物惟妙惟肖的刻画, 对社会人物心理的描写, 可以堪称是法国巴黎的社会丑态图, 巴尔扎克之所以被看作是天才作家, 是因为他对小说深层次的理解, 以及他把小说放到更高的位置。《高老头》被后人看作是巴尔扎克的巨作《人间喜剧》的序幕, 在作品中, 巴尔扎克用独到的眼光, 见解, 刻画了一个“父爱”的典型: 高老头。
( 二) 作品内容。整个故事围绕着高老头与他的两个女儿展开, 全文以一个青年拉斯蒂涅克为主线, 由他住在伏盖之家——一个破败、肮脏、奄奄一息的公寓, 引出公寓内的住客, 伏脱冷——一个汉子且神秘的住客、高里奥 ( 高老头) ——一个退休面粉商人、维克多莉娜——一个孤女……, 文章的主人公高老头, “他是在饥荒时期发迹的, 不论情况是真是假, 总之在那个时期, 小麦在巴黎的价格飞速猛涨, 高老头用这笔财富发家致富, 他的妻子拉勃里, 一个富有的农场主的独生女儿, 他爱着她, 爱她的刚柔相济、美丽多情, 但是他只过了七年的幸福和谐的生活, 他的妻子去世了, 他把对妻子的爱, 全部转移到他的两个孩子身上, 他为了他两个孩子以及对妻子的承诺, 他拒绝了商人和庄园主把女儿嫁给他的种种优厚条件, 甘愿做鳏夫, 可以说他对女儿的爱, 已经达到了变态的程度, 对女儿言听计从, 哪怕是女儿要天上的月亮, 他也会爬上天空去摘月亮送给女儿, 文章写拉斯蒂涅克依靠表姐鲍赛昂夫人的关系, 钻进了巴黎的上流社会, 并结实了两位美丽的贵族夫人, 她们就是面粉商高里奥的宝贝女儿, 高里奥为了满足女儿莫须有的虚荣心, 给了每人将近80万法郎作为嫁妆, 让她们分别嫁给了贵族雷斯托先生和银行家纽沁根先生。但是却仅留了一点财产给自己生活, 由于没有钱, 被女儿和女婿赶了出来, 也正是因为他对女儿的过分溺爱, 造成了生病也没有人管的悲惨结局。以下从三个方面来研究高老头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高老头悲剧命运的分析
( 一) 从人性角度看高老头悲剧性命运。
1. 高老头善良人性的一面。高老头虽然是在饥荒时期发的横财, 但不代表他的人性丑恶, 他娶了农场主的独生女儿, 但并不是光为了钱财, 当他的妻子生病去世时, 他伤痛欲绝, 并为了他对妻子的承诺, 拒绝了商人和农场主嫁女儿的种种优惠条件, 宁可作鳏夫, 而且他把对妻子的爱, 全部转移到两个女儿的身上, 为了他们, 什么都可以做。比如, 小女儿刚学会骑马, 他就为小女儿买了两架奢华的马车, 供女儿享乐, 为女儿们买漂亮的衣服, 把他们打扮得像贵族公主一样, 只要是女儿的要求, 他宁可倾其所有, 也要满足, 他的两个女儿好高骛远, 想要嫁给贵族子弟和有钱的人, 高老头为了满足女儿的虚荣, 耗尽了所有的财产, 给每个女儿巨额的财产作为嫁妆, 而自己只留一小部分的钱财, 寄人篱下住在伏盖之家, 受尽冷眼。当他因没有钱被女儿、女婿赶出来时, 他也没有怨恨女儿, 而是一味给女儿找理由, 安慰自己, 他自己住在潮湿、阴暗、没有窗帘的屋子里, 却说着, “只要她俩的房间里铺着地毯, 只要她俩在笑, 我穿什么破衣服, 睡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关系?”并且不断地追问拉斯涅克, 女儿在舞会上穿得体不体面, 漂不漂亮, 开不开心, 甚至“我喜爱拉车的马, 我愿意变成偎依在她们膝上的小狗, 我活着就是为了她们高兴, 一天晚上, 为了见女儿, 等到半夜三点钟……”, 可以说, 高老头对于女儿的爱, 达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2. 高老头吝啬、丑陋的一面。高老头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一个面粉商, 他是在饥荒时代靠着转卖粮食, 以高出好几倍的价格卖出, 发了一笔横财, 日后, 他用这笔钱做生意, 像一切资本家那样占尽了便宜。他对欺骗他的人, 以牙还牙, 甚至更甚。一天, 他的一个同行想把他从市场上支走, 对他说他的小女儿被一辆马车撞倒, 就因为这件事, 他在那人关键时期, 迫使他破产, 从而把他赶出菜市场。还有的人, 在喝醉时给他起了一个外号——面粉商, 被高老头一拳头打在肩上, 可以说, 高老头除了对他的女儿, 对谁都一副凶狠的嘴脸。可以说作者刻画他凶残、自私自利的一面, 正是造成他悲惨结局的原因之一。
( 二) 从心理角度分析高老头的悲剧。高老头是一个愚蠢的人, 他本身是一个在商场上摸爬滚打的人, 却愚蠢地把所有财产都给了两个女儿, 却没有给自己留足够的钱, 导致女儿、女婿把自己赶出家门, 他最开心的是两个女儿在家里接待他, 亲吻他, 这让他付出生命都可以, 当大女儿为了让父亲替她的情人还债时, 她才亲自去伏盖之家看望父亲, 不顾父亲对母亲遗物的爱恋, 逼着父亲卖掉。高老头有钱时, 女儿家会专门留一副餐具供高老头使用, 女婿也给高老头面子, 而当他没钱时, 直接把他撵走。同时, 高老头也是一个有着自虐倾向的人, 仅仅为了女儿无穷无尽的虚荣心, 高老头付出了全部的爱以及全部的财产, 就好像, 柠檬被榨干了, 他的两个女儿就把柠檬皮扔在街角上。而高老头却始终爱着自己的女儿, 当他因没有钱住在公寓时, 他的女儿来要钱, 他便二话不说变卖了自己的器具, 衣服以及爱妻的物品, 甚至为了二女儿与拉斯蒂涅克幽会, 卖掉了自己最值钱的终身年金, 为女儿买了一个小公寓, 榨干了他最后的一点钱。但是他却认为这是十多年来, 他最快乐的时候。可以说女儿的快乐是建在父亲的痛苦之上。他自虐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对女儿占有性和牺牲性。当两姐妹因为一点事吵起来时, 完全不顾父亲要炸起来的头痛, 致使高老头患上突发性的脑溢血。当高老头要死的时候, 还在说, 我不要死去, 因为我死了会给女儿们带来无尽的伤痛, 可是他不知道, 此时他的女儿们完全没有来看他的欲望, 一个正在与丈夫闹矛盾, 一个因为去参加舞会而受风。可以说高老头一生是一个悲剧。
( 三) 从社会角度剖析高老头悲剧人生。
1. 社会氛围的造就。高老头是靠倒卖粮食, 挣得违规商业道德的钱, 说明他是一个资产家, 他和一般的资产家一样, 投机取巧,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但是除了资产家共同的投机取巧, 他还有时代、社会对他造成的影响。他从一个手工业者, 演变成为一个资产家, 小说中有描写“他有耐心, 勤劳干练, 办事有恒心, 行动迅速, 具有鹰的目力, 干什么都占先, 料事如神……”高老头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 以他的聪明才智, 打下了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天下, 这也依赖于他小人的手段, 如不顾他人的生命, 以高价卖出救命粮, 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这为他悲剧命运作了铺垫。
2. 社会中冷漠的人情世故。高老头这个奸商固然可恨, 但是他对女儿的奉献以及最后的恶果, 又不得不叫人心疼, 高老头身边的一群人, 又让人感觉不到人性的温暖。他住在伏盖公寓, 一个潮湿、恶心、充满着腐朽味道的公寓, 与其说是公寓, 不如说它更像一个监狱。在这个公寓里住着孀妇古杜尔太太以及孤女维克多莉娜、神秘的男人——伏脱冷、小听差——克里斯朵夫、大学生拉斯蒂涅克、以及公寓的女主人——伏盖太太等等。他们在高老头有钱时, 叫他高里奥先生, 伏盖太太更是想盖上高里奥的姓氏, 觉得高里奥胖的可爱, 但当高里奥没钱时, 她又变了一副嘴脸, 一有机会就嘲讽、恶意中伤, 对她的猫都比对待高老头要温柔、善良的多。一次她的猫打翻了牛奶, 吝啬的伏盖太太却没有打骂这只猫, 她的仆人——克里斯朵夫则说, 可以把这剩下的牛奶给高老头喝, 反正他什么也不在意, 足以看出高老头在他们心中卑微的地位。当得知两个侯爵夫人是高老头的女儿时, 也并没有同情他, 而是一味嘲讽、嘲笑, 没有半点同情、怜悯。甚至当高老头快死的时候, 她还说“我亲爱的欧也纳先生, 您像我一样心里明白, 高老头身无分文, 给一个快闭上眼的人床单, 等于白送, 何况还得另外拿出一条作为裹尸用, 像我这么一个寡妇可损失不起。最近这几天, 我宁可倒贴十个埃居, 让这个老头升天了事, 他让我房客扫兴……”可以看出人情冷暖。他的两个亲生女儿, 更如同那些毫无人性的人一样, 在榨干了高老头以后, 把他扔到了一边, 不管不问, 连最后一眼也不愿意看。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铁石心肠, 使得高老头含恨而死。
三、结语
综合以上来看, 高老头的悲剧, 即是他命运的悲剧, 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剧。父爱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道德, 它不仅包括赡养、爱护自己的子女, 更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子女走向正道。高老头最大的悲剧, 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去爱女儿、如何去教导女儿以及女儿为了什么离开他的身边。他对子女的放纵、娇宠, 最终不仅害了女儿更是造成自己悲剧的直接原因。当高老头即将死去的时候, 他也终于明白了这一点, 并劝告拉斯蒂涅克以后不要结婚, 不要生孩子, 不要他像自己一样, 得跪在她们的脚下。透过这些现象,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社会黑暗的事实, 也正是在黑暗社会的熏陶之下, 才酿成了那么多的悲剧, 以及塑造了一张张丑恶的嘴脸。
摘要:《高老头》为《人间喜剧》拉开了帷幕, 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 内容主要讲的是面粉商高里奥先生为女儿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他的生命, 是一个“父爱”的典型, 同时他也是一个悲剧的典型, 他虽然为他的女儿们奉献了一切, 却换来了被女儿们逼死的结局, 这种悲剧有其必然性, 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高老头正是作者谴责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为什么如此伟大的父爱, 却换不回女儿们的真心, 这是作者留给读者们的深切思考, 也是他自己心中的疑问。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老头悲剧的原因以及透过原因看社会的黑暗现实。
关键词:高老头,悲剧,父爱,黑暗现实
参考文献
[1]曹让庭.试论高里奥的父爱[N].光明日报, 1964-7-24
[2]巴尔扎克;李恒基译.高老头[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 2012, 1
[3]晁召行.谈高老头的父爱及其典型意义[J].许昌师专学报, 1986, 3
[4]翁柏青.高老头——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贵人迷”的典型[J].外国文学评论, 1989, 2
关键词:父爱;悲剧;金钱;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06-02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巴尔扎克用锐利的笔锋创作出《人间喜剧》这部全面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巨著,该作品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有悖常理却异常深沉的父爱。本文将着力探讨这种父爱的特性及导致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高老头的父爱
(一)盲目的父爱。
在小说中,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他拥有巨大财富。妻子死后,高老头对于两个女儿溺爱到极点。他请来优秀的教师培养女儿才艺,全力满足女儿的奢华生活,甚至使她们在十五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马车。到了出嫁的年龄,高老头还给女儿们“随心所欲挑选丈夫”的权利。大女儿阿娜斯塔齐想成为贵族太太,嫁给了一位伯爵。小女儿但斐纳喜欢金钱而被银行家迎娶。女儿出嫁时,高老头用了一半财产作嫁妆,还给每个女儿八十万法郎。波旁王朝复辟以后,封建等级观念进一步加强,地位显赫的女婿认为高老头的面粉生意有失体面,高老头也觉得自己的身份有辱女儿脸面。于是,他盘出铺子,搬进了肮脏的伏盖公寓。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是没有任何原则的,只要女儿开口要求,他就能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女儿。他可以为看一眼女儿甘愿忍受女婿的侮辱,可以倾其所有为大女儿偿还因追求享乐欠下的债务。为此,七十岁高龄的他还拼命把镀金的银器拉成了条状拿去卖。为了小女儿与情夫能够快乐生活,高老头卖掉了长期年金一千三百法郎的本金落到一名不文。这种彻底无私的给予不禁让人唏嘘,但更多的则是同情和伤感。
(二)偏狂的父爱。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高老头对妻子有着深深的爱恋。妻子是他崇拜赞美、敬爱的对象。然而如此深厚的爱却被无情的现实摧残了,他们只相爱了短短的七年,妻子的病逝使高老头的心灵遭到严重创伤。妻子去世后,他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并把它当作唯一的精神享受。他说“她们顺便对我笑一笑,噢,那就像天上照下一道美丽的阳光,把世界都镀了金”。你终有一天知道,为了她们的快乐而快乐,比你自己快乐更快乐”,“我爱我的女儿,还胜过上帝爱人类”,“我啊,为了不让她们落泪,我连圣父、圣子和圣灵都可以出卖!”。高老头为了不让女儿落泪竟可以出卖自己宗教信仰,对他来说任,何原则都比不上女儿一张笑脸。高老头还经常偷偷跑到街角去等女儿们的马车出现,嗅女儿的信纸、吻女儿的脚、用头蹭她的裙裾等等。他把自己沉浸在只爱女儿的狭小世界里,只有当别人提及他女儿有关的事情时他的眼睛才会发亮,才会精神百倍。否则他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表现得漠不关心,人也显得老态龙钟,人们通常把这种疯狂的爱称之为畸形,其中父爱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只是一种偏狂的溺爱,结果感情的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
(三)真实的父爱。
和那个时代所有人一样,高老头将金钱看得非常重要,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可以买到女儿的爱,希望用钱来捆绑女儿的感情。作为父亲,这种心理决定了他父爱的内容是用金钱满足女儿的物质生活和一切欲望。他未尽到一个父亲真正的责任:用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女儿,使她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自己节俭却纵容女儿奢侈享受。他曾说:“我的生活全在两个女儿身上,只要她们能玩,快快活活,穿得好,住得好,我穿衣服,睡什么地方都无所谓,反正她们暖和了我就不冷,她们笑了,我就不会心烦,谁要是使我的两个女儿快活,把真正的爱情给了她们,那我可以替那个男人擦靴子、跑腿。”为了给女儿找钱,他甚至愿意杀人放火;当他无力替女儿还债时,他觉得惭愧死了;手头没有钱给女儿时,他说自己“不中用了,再不能说是父亲了。”在他的人生哲学里,金钱和父爱可以划等号。在他弥留之际,他想的竟然还是赚上几百万,用来继续买女儿的爱。资产阶级社会的人性泯灭,灵魂扭曲,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使高老头这一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显示其本性。
二、导致父爱悲剧的因素
尽管高老头对女儿的这种父爱看似难以理解,但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物本身的因素,不难发现,正是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才产生了扭曲的父爱,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父爱悲剧的社会因素。
高老头悲剧发生的年代虽然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然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成为时代的主宰。随着资产价级地位不断提高,金钱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社会的轴心,金钱关系控制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每个家庭。父女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一切都为金钱所决定,有钱可以得到一切,没钱等于失去一切。所谓道德。所谓法律,不过是百万富翁们的工具而已,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全无效力,惟有财产才是金科玉律:“我要是成功了,就没有人盘问我的出身,我就是四百万先生,合众国的公民。”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有钱,否则,会被社会抛弃。高老头的女儿就是在以金钱为轴心的社会里,完全被金钱腐蚀了灵魂,她们只爱金钱,不爱父亲,只有在缺钱的时候才会想起父亲。因而,尽管高老头曾经是一个拥有百万资产的,“大富翁”一旦财产被榨干,一无所有者,不可避免地遭到遗弃。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被女儿们榨干财产的高老奄奄一息地躺在公寓的阁楼上,不停呼唤女儿的名字,可两个女儿一个也不来,老头想起当初女儿出嫁时,他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作嫁妆,女儿女婿把他当财神,谁也不敢怠慢他,人们恭恭敬敬地瞧着他就像瞧着钱一样。如今他一无所有,谁也不在把他放在心上。高老头一辈子把两个女儿看得比命还重要,临死总算睁开眼:“唉,倘若我有钱,倘若我还有家私,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啊,我的钱到哪儿去,倘若还有财产留下,她们就会来伺侯我,招呼我,我可以听到她们看到她们。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拉紧儿女的绍绳,像对付狡猾的马一样……”高老头用金钱表达父爱,女儿们也把金钱看成父爱的象征,金钱与父爱紧密联系在一起。资产阶级拜金主义是高老头“父爱”的实质:作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
(二)父爱悲剧的人性根源。
老头善良温情,对两个女儿充满爱,他拼命挣钱,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女儿的一切愿望。高老头是父爱的化身,巴尔扎克极力渲染其对女儿无私的爱。高老头自己的一句话说得很形象:“来吧,到这来哭诉吧,我的心大得很,什么都容得下,是的,你们尽管戳破我的心,撕作几片,还是一片片父亲的心。”这种父爱在女儿的残酷蹂躏下表现更为强烈。为了虚荣,两个女儿轮番搜刮父亲日益干瘪的口袋。在被女儿逼迫得日益穷困的情况下,高老头对女儿还是有求必应。他早已看出女儿的自私和虚伪,但仍不放弃自己对女儿的爱,而且见诸不寻常的行动,这种爱的无私赠予是在自我安慰与自我欺骗中实现的。直到临死,经过多个小时的空喊,他才意识到葬送他的正是这两个女儿。他曾说:“我做了父亲,才懂得上帝,他无处不在”他就在对女儿博大无私的爱中,怀着没有见着女儿的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间。他对女儿的爱是无私的,可是临死前连见女儿这一小小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这是对人性恶的揭露,金钱导致了人性的沦丧。高老头把父爱完善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女儿的虚情假意面前,他愚蠢地把财产全部分给了女儿陪嫁,结果被女儿拒之门外,他非但不奋起反抗,反而原谅了她们,为女儿开脱罪责,他自欺欺人,最终被两个女儿无情葬送,成为一名不幸的父爱牺牲品。
总之,高老头父爱的悲剧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的矛盾性格,未自身反省,一味纵容女儿的不孝行为,却还心存幻想。另一方面,在金钱统治的社会里,金钱代表着权利与地位,人与人之前的关系也要靠金钱维护,致使高老头不断用金钱的方式表达父爱。
结语
只有认识了《高老头》这部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才能真正看到作者批判的锋芒,找到作品的悲剧力量及其超越时代的美学价值。高老头的父爱对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借鉴意义,远离溺爱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巴尔扎克,高老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金嗣峰,高老头创作的真实性[J],外国文学研究,2011,4(29).
[3]许明炎,也谈高老头的父爱[J],安庆师院学报(社科),1984,4(93).
“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
书本后面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在19世纪上半期的巴黎社会中,人与人的那种金钱关系实在是太普遍了。《高老头》这本书,以巴黎社会为背景描绘出一幅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百丑图。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来到巴黎上大学,住在偏僻的伏盖公寓里。他经不起上流社会灯红酒绿的诱惑,通过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踏入贵族沙龙,先后结识了两位少妇。而这两位少妇,正是与他同住在伏盖公寓的高老头的女儿。
高老头是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爱女成癖,并为她们花光了所有家财,而自己却省吃俭用,成了个吝啬鬼,最终因为贫穷而被女儿抛弃,成为金钱关系的牺牲品,凄然死去。高老头的父爱,让两个女儿踏入上流社会,却也正是由于他的溺爱,使两个女儿抛弃了他。“6点钟,高老头遗体下了墓穴,周围站着女儿家中的管事。拉斯蒂涅出钱买来的简短祈祷词刚念完,那些关事便与神父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在高老头的葬礼上,他的女儿也没来看他一眼。可怜的高老头!还有他那可怜的父爱,在灿烂夺目的金钱面前,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最终也只能折服在金钱脚下。
至于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高老头唯一的朋友,那个原本正直善良的拉斯蒂涅,后来也因禁不住上流社会和金钱的诱惑,蜕化成不顾一切去弄钱的野心家。“他看着坟墓,洒下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这是神圣的感情在一个纯洁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一滴刚落地便立即飞到天上的眼泪。”这滴眼泪在那个金钱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可是在这滴真诚的眼泪过后,“他贪婪的目光停留在旺多姆广场的柱子和安伐里特宫的穹顶之间,那里便是上流社会的区域。面对这个喧嚣的蜂窝,他眼中熠熠放光,似乎要把那里的蜜汁一口吮尽。”即将上演的又是金钱之间的交易和为了金钱不顾一切出卖自己的种种悲剧。
对于现在,过去的那个巴黎社会已不复存在。但其实,它那时种种的一切,仍潜伏在现在这个社会中。
《高老头》这本书使我真正了解到:拥有权力获得利益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不是永久。我们应该学会主宰金钱而不是被金钱主宰。并且,在做每一件事前,都问问自己的良心,因为如果你一不小心出卖了他,那么良心的谴责将让你得不到好下场。
高老头读后感
近日深刻的体会了巴尔扎克的大作《高老头》,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想过要真正认真的欣赏这本出自于法国19世纪大作家巴尔扎克之笔的世界名著。这次真的用心感受了《高老头》,我不禁从心底感叹高老头的悲惨遭遇。巴尔扎克以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细致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用锋利的笔刻画出了当代法国巴黎--哪个兴盛一时的社会背后隐藏着的许许多多的故事,它就是波旁王朝的缩影,就是资本阶级的真实写照。使人读了以后,不禁掩卷沉思。
《高老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小说,它浓缩了时代色彩,展现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狡诈、残忍……这本书中文版不到十八万字,但是其视野之广,人物形象之多姿多彩,简直够得上一幅全景画卷,从拉丁区与圣马尔索城关之间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把尔扎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巴黎社会,讲述了一个令人热泪相映的故事。巴黎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物,带着各自独特的风貌,在这部小说中组成了一个喧闹的、活动着的、真实的社会。这里有贪婪势利的老板娘,有献身科学的大学生,有苦役帮口里神通广大的秘密头领。
读完《高老头》,让人不禁为巴黎上流社会只以金钱为中心、人情之间的冷漠而悲哀。在巴黎上流社会无所谓亲情、爱情,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是个面粉商,在革命期间卖面粉赚了一大笔钱,他很爱很爱他的两个女儿,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就是这样,家庭的悲剧就由此而发了。他一心只想女儿过的舒服,甚至付出自己的一切也不在乎,他希望女儿嫁入名门贵族,这样两位心肝女儿就不会受苦,而且过得幸福。
提问人的追问2009-08-07 13:1
2抱歉再加些词啊
不到一千字诶
回答人 的补充2009-08-07 14:20
《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统治一直延续到1830年。由于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仅仅三天便推倒了复辟王朝,开始了长达18年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欧也妮·葛朗台》发表于1833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刚过去的复辟王朝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记忆犹新。复辟时期,贵族虽然从国外返回了法国,耀武扬
威,不可一世,可是他们的实际地位与法国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刚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颁布新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向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资产阶级虽然失去了政治权力,却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到了复辟王朝后期,资产阶级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贵族保持广泛影响的农村,都把贵族打得落花流水。复辟王朝实际上大势已去。巴尔扎克比同时代作家更敏锐,独具慧眼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
“《高老头》还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没落贵夫人鲍赛昂的形象。前者原为一个外省贵族青年,想来巴黎进大学重振家业,但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他往上爬的欲望倍增,他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丧失正直的良心,开始为金钱而出卖正直,特别见证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象榨干的柠檬一般以后,更坚定了向资产阶级的道路走去的决心。《高老头》中主要描写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更一发不可收拾,靠出卖道德和良心竟当上了副国务秘书和贵族院议员,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赖于极端利己主义原则。鲍赛昂子爵夫人是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她出身名门贵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只因缺乏金钱而被情人抛弃,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会,高贵的门第再也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她在后来的小说中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钱出卖。她的遭遇告诉人们,贵族阶级除了失败之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金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我组所选的名著是《高老头》,我花了俩周的时间读的一整本高老头,最大的感受别是在这社会之中人心的诡异。不知道是高老头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由于做面粉商投机.他迅速的富裕了起来.两个女儿也因为有一大笔嫁妆而纷纷做了伯爵夫人.可惜世态炎凉,世风日下,在以钱为尊的社会中。高老头被无情的剥削,到死都没能得到女儿的爱。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其艺术风格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仅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部分。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等人纷纷登场亮相。故事发生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主人公就是高里奥老头和拉斯蒂涅,此外还包括伏脱和鲍赛昂夫人。这四个人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却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金钱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它诱人堕落,它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酷无情,它导演出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高里奥原是面粉商。大革命时期,他趁灾荒年搞囤积,大发了一笔横财。为了让两个女儿攀上一门好亲事,他把自己大部分财产分给了她们。可是,两个女儿眼里只有钱,不过两年,就把父亲从自家赶出来,可怜的高老头不得不去租住破旧的公寓。20年间,他把自己的心血和财产都给了两个女儿,可最终却像被榨干了的柠檬壳一样被女儿们丢弃。直到死,两个女儿为参加舞会都不愿见自己父亲最后一面,让他含恨而终。这样的社会,哪儿还存在道德理想?金钱才是全社会的统治者,得之者胜,失之者败。而作品另一个主人公拉斯蒂涅,更是经历了一个堕落的过程。在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之下,他的性格慢慢发生了变化,贫富差距不断刺激着他的欲望,最后抵不住金钱的诱惑,走上了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作品中所描写的这些世态炎凉,让人惊叹,促人深思。
小说主人公高老头向我们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把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住进了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一文;最后,仍然是为了给女儿弄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杀人放火”。
对这样一个“慈父”,巴尔扎克也赞叹“他无异于一个基
督教神圣的殉道者”。有人也曾赞赏他“表现了人类崇高的至性”。其实,这都是把高老头的父爱抽象化,神圣化了。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父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猥琐。
谁能够说当今社会不存在这样的事实?多少人一旦走向社会,就禁不起金钱和各种利益的引诱,最终充当了金钱的奴隶。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偷盗抢劫……不都是为了钱吗?可是最后落得什么下场呢?不过是整天的恐慌,度日如年,最终还要面对阴暗的牢笼,遭世人唾骂。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不小心,落入了金钱的圈套呢?为什么要被它牵着鼻子走呢?难道我们就不能主宰钱财吗?能!当然能。“钱不是万恶之源,只有当你过分地,自私地,贪婪地爱它时,它才是万恶之源。”可见只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正视钱财,堂堂正正地做人,就不会陷入金钱的泥沼。
除了主人公高老头以外。还有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等人物同样值得深思..对于拉斯蒂涅。他是一个大学生。和我们一样的大学生只是所处环境不同。
拉斯蒂涅这个外省的破落贵族,一个穷大学生,怀着大干一场的热情,想在巴黎这快繁华富丽的地方干出一份大事业,刚到巴黎时,还是一个正直,善良,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只想“乖乖地学习他的法律,一心一意做一个清正的法官。”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开始蜕变了,家境的窘迫和作为长子的责任,引起了他内心的骚动,家庭的经济危机很快引发他的道德危机,结果他对于权势和金钱的欲望开始膨胀。拉斯蒂涅走上了求富贵的捷径。这一过程中“人生三课”不断冲击他的善良的本性和古朴的家训,同时也刺激他铤而走险向上爬的欲望。最终,善良,热情的资产阶级青年终于屈服于金钱和权力,走上那条邪恶的发家道路。可以说,拉斯蒂涅是带着梦想,在现实环境的左右下,在不断的思想斗争下,选择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当然,结局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利用拉斯蒂涅的遭遇来反思,并挖掘社会深层的东西。
总之我相信任何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忍不住赞叹:怎么会有这么可恶的女儿?怎么会有这么傻的爹?两个女儿爱钱不爱爹,向我们道出了父亲爱女儿,女儿爱金钱的悲剧。客观来说:时代造就人,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里,谁能不爱钱?一个个为了钱,勾心斗角,你争我斗,又向我们道出了人是一代比一代冷酷,一代比一代无情。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作者的优秀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主要介绍了面粉商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帝政和波旁王朝这三个新旧交替、急剧动荡的时期,囤积居奇,靠卖面粉赚了一大笔钱,在他的妻子去世之后,他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出嫁的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他请来优秀的教师给女儿讲授高等教育应有的才艺,全力满足女儿的奢华生活,如给她们请做伴的小姐,给她们供自己支配的马车等。在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让大女儿嫁给了雷斯多伯爵(贵族),做了贵妇人;小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金钱),当了金融资产阶级阔太太。 高老头原以为自己把女儿嫁到体面的人家便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可事实却与他想的相反,在波旁王朝复辟以后,封建等级观念进一步加强,地位显赫的女婿认为高老头的面粉生意有失体面,两个女儿过上了贵族生活也渐渐对父亲产生了厌恶,高老头也觉得自己的身份有辱女儿的面子,为了女儿,他盘出铺子搬进了生活条件很差的伏盖公寓。
在刚住进伏盖公寓时,高老头住的是高档的房间,第二年就换到了中档房间,第三年就换到了低档房间。为了给女儿们还债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亲手绞掉了他所爱的妻子生前所赠的镀金银器。为了使小女儿和她婚外所爱的青年拉斯蒂涅高兴,他不惜卖掉长期年金的本金,花了一万二千法郎为他们置办一个小套间以供幽会,还高兴得欢天喜地。
然而女儿们对他的巨大牺牲并不感恩,可他还是不断的付出。高老头临终前痛苦得死去活来,多么希望女儿能来看他,“求求你们,让我见见我的女儿吧!我只要看见她们,我的病就会好的,求求你们了”这几句发自内心的肺腹之言虽是这么朴实,但却饱含了对女儿的爱与期待,被病痛折磨得声音都是颤抖,这颤抖的声音依然动摇不了女儿们冰冷的心。昏迷中的高老头嘴里不停地叫着两个女儿的名字,他昏迷中无意识的叫喊都感动了周围的人,可是他的女儿们却不愿意再回来看他一眼。临死前,高老头还想“拥抱她们”“再看她们一次。”还担心着“她们的财产遭到了危险,又是落在怎样的丈夫手里!”在他被病折磨得“五脏六腑都在烧”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天哪!我死了,谁替她们挣钱呢?我要为她们上奥特塞去,上奥特塞做面条生意。”在最后一口气还没有咽下去时高老头仍挣扎着说“我祝福她们,祝福她们”、、、、、、与此同时,他的女儿们却在鲍赛昂子爵夫人的舞会上流连忘返。 此外,小说中还有大量的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全方位的表现出高老头超乎寻常的热烈父爱。语言如:“她们顺便对我笑一笑,噢!那就像天上照下一道美丽的阳光,把世界都镀了金”,“看到她们那么漂亮,我真高兴”,“我爱我的女儿,还胜过上帝爱人类”;动作
行为如:高老头偷偷跑到街角去等女儿们的马车出现,嗅女儿的信纸,吻女儿的脚,用头蹭她的裙裾。
在高老头的种种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为了女儿,高老头都忘了自己,忘了自己也应该像个人一样活下去,这种过分的父爱便是溺爱,多种原因导致了故事悲剧的产生。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高老头》这本小说反映了那个金钱、权力至上的社会时代的丑恶之处,大多数人们失去了人性,感情冷漠,在虚伪的快乐的觥筹交错的表面下隐藏着残酷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当感情变得淡薄的时候,其实拥有再多的荣华富贵,内心都是孤单与空虚的,因为人和人的眼里只有欲望,而没有实质的快乐。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可以说都没有过爱情,其实她们也是渴望爱情的,但是在权和利的驱使下,她们嫁给了贵族和银行家,这是赤裸裸的交易,这不是婚姻,她们用自己的人去交换权和利,然后在婚后,小女儿又不安寂寞的心,和不怀好意的拉斯蒂涅鬼混在一起,为人所不齿,可是高老头居然为了讨女儿的欢心,还帮助她们在外面买了住所。
在我看来,两个女儿已经不值得高老头去爱了,因为两个女儿的心中根本没有高老头,对于她们来说,高老头就是提供她们金钱的‘一种东西’,她们根本没拿高老头当人看。当然高老头的教育方法也是失败的,他请来老师教授女儿知识和上流社会的东西,但是他忘了一点,就是没有好好地教女儿们做人的道理,以致女儿也许是有才华了,但是没有了人性,所以中国古人有名言“先做人,后做事”。
这部小说令人心酸,其所反应的现象在当今我们身边也有存在。我发现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然后通常是老人加父母大约有五六个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小孩子养尊处优,有一部分就是在溺爱的氛围中成长,然后变得自私自利,脾气暴躁,再加上现在的社会人们好多也是在向钱看,所以在我们身边也陆续发生了高老头的悲剧,十分令人心痛!
构架庞大的、由90 余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 是巴尔扎克文学写作的野心和欲望的体现。1834 年创作的《高老头》, 被他归入《风俗研究》中的《私人生活场景》系列, 堪称其中的典范之作, 其艺术水准和价值超过了同一时期创作的《欧也妮·葛朗台》 (1833) 。不过, 高老头并非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由一个暴发户到寄寓在寒酸破败的伏盖公寓里, 直到被两个珠光宝气、贪得无厌的女儿榨干最后一滴汁液, 像一片柠檬皮一样被抛弃的悲剧, 也不是小说的真正主题。小说的核心人物是拉斯蒂涅, 一位有贵族血统, 从外省来到巴黎学习法律的贫穷大学生。是他把位于拉丁区和圣玛尔索城关之间的牢狱、墓穴一般的伏盖公寓, 与圣日耳曼区金碧辉煌、车水马龙的贵族府邸, 与他的淳朴的家乡, 串联在一起, 给我们展示了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法国暨巴黎社会。而他一改初衷, 想尽一切手段跻身上流社会的社交圈, 目睹高老头凄凉死去而认清这个社会的丑恶本质后, 毅然决然地向它发起挑战的故事, 则构成小说的叙事脉络。有人认为, 小说真正的主题是拉斯蒂涅“学习社会”, 因此作家才将小说放在《私人生活场景》中“入世之初”部分。实际上, 作家有着更深远的抱负, 那就是向我们揭示一位青年在19 世纪20 年代的巴黎的大熔炉和大染缸中, 如何寻找、发现和确认自我的身份和角色。而文学的价值, 正如2006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所说, 体现在它是“人类在探索和了解自身过程中积累的最有价值的宝藏”, 哪怕是从反面的意义上。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有三位:拉斯蒂涅、伏脱冷和高老头。
拉斯蒂涅虽有贵族血统, 但家境贫寒。全家每年三千法郎的收入, 要拿出将近一半来供他到巴黎读书。与所有涉世未深的、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一样, 他想凭自己的本领闯出一片天地。很快他意识到在巴黎人际关系的重要, 需要征服几位贵妇人作为保护人。他与德·鲍赛昂子爵夫人、德·雷斯托伯爵夫人攀上了亲戚、扯上了关系。两位贵妇人的富丽堂皇的府邸与肮脏的、散发着臭味的地狱般的伏盖公寓所形成的鲜明对比, 坚定了他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信念。德赛昂夫人、伏脱冷和高老头三位, 在这位外省青年的人生征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前者明白无误地告诫他:“……对付这个世界您绝不能手软。……您越没有心肝, 就越能步步高升。您心狠手辣, 人家就怕你。您得把男男女女都当做驿马, 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 到了站便扔下, 这样您就能到达欲望的巅峰。……您一定能得到女人的欢心, 而在巴黎, 这就意味着得到一切, 掌握打开权势之门的钥匙。……您会发现, 社会是骗子和受骗人的集合体。” (张冠尧译。下同) 作为过来人的伏脱冷则“看透了他的七情六欲和内心的想法”, 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人生就是这样, 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想捞油水就不能怕弄脏手, 只要事后洗干净就行;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道德仅此而已。”“世界上没有原则, 只有事件;没有法律, 只有机遇。高明的人能驾驭事件, 抓住机遇而因势利导。”而为了两个宝贝女儿献出了一切的高老头的死, 让拉斯蒂涅彻底看清了这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的冷漠、邪恶和无耻之尤, 也让他在追名逐利的野心家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
倘若说, 拉斯蒂涅是法国复辟时期渴望融入社会, 因而不得不抛弃良知与正义的外省青年的典型形象, 那么, 伏脱冷则是那个时代政客与野心家形象的翻版, 只不过, 他的真实身份是黑道老大, 越狱逃跑、隐姓埋名的苦役犯。最初在拉斯蒂涅的眼中, 这个“奇怪的人物”可以一眼看穿他人, “自己本人则心扉紧闭, 莫测高深, 宛如无所不知, 无所不见, 却又一言不发的斯芬克司”。伏脱冷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并且毫不避讳地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巴黎“是个千奇百怪的臭水塘。这里凡是坐车的都算是正人君子, 拖着两条腿走路的就是小人。你不幸扒窃一点什么东西, 就给拉到法院广场上去示众, 让人拿你当把戏看。若是偷了一百万, 交际场上就说你功德无量”。他对拉斯蒂涅的友好和对他摆脱底层社会的努力的指点、帮助, 乃至出手为他和泰伊番小姐的婚姻道路清除障碍, 很难说究竟是出于真诚还是伪善。不过, 拉斯蒂涅确实意识到, “仿佛命中注定似的, 生活中的一切鸡毛蒜皮的事都促使他进入伏脱冷说的境界, 人生如战场, 你不杀人就被人杀, 你不骗人就被人骗”。伏脱冷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学, 这套哲学从他嘴里说出来义正辞严, 几乎无懈可击, 其实不过是为自己和同道的罪恶行径做辩护。此外, 这一人物形象的神秘性, 为小说带来了很强的悬念性。
巴尔扎克对巴黎“上流社会”的拜金主义、道德堕落、生活奢靡、鲜廉寡耻的深刻揭露与批判, 集中表现在高老头和他两个女儿的故事上, 而又通过拉斯蒂涅的穿针引线, 让人物之间相互交集, 演绎出一场人生的悲剧。高老头是一位在法国大革命暴乱期间发家的面条商, 也为政府服务过。由于妻子早逝, 他把全部的情感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 有求必应, 溺爱有加。他先后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一位贵族和一位银行家, 为她们各自奉上将近八十万法郎的嫁妆。随着自己钱财的日益缩水, 两位女儿和女婿对他逐渐冷淡, 直至扫地出门。他不得不独自居住在伏盖公寓, 但仍然时时挂念着女儿, 屡屡在她们深陷困境的时刻, 变卖金银器具、首饰等, 而只求能看上她们一眼, 能听到她们说话。直到临终前, 他才醒悟到, 一切罪过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而罪过却因爱而生;是金钱让他获得女儿的欢心, 也是金钱让他失去了女儿的爱:“钱能给人一切, 甚至女儿。……她们两个真是铁石心肠, 我太爱她们了, 到头来她们反而不爱我了。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 应该紧紧攥住儿女的缰绳, 像对付劣马一样, 可我却向她们下跪。”垂死前的高老头的绝望呐喊和真诚忏悔, 充分体现了金钱对社会和人心的腐蚀、毒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拉斯蒂涅, 并没有因此幡然醒悟, 反而更加坚定了与这个丑陋不堪的社会去较量一番的决心。他对和他一同照料着高老头的同伴、医学大学生毕训安说:“……我已经身在地狱, 而且非留在地狱不可了。不论别人说上流社会怎么坏, 你尽管相信就是, 没有一个讽刺作家, 能写尽金银珠宝掩盖下的丑恶。”
小说中, 作家借叙事人的口说:“如果把可怜的大学生和巴黎社会的搏斗好好描绘出来, 那一定是我们现代文明最有戏剧性的题材。”这一写作意图应该说是近乎完美地达成了。尽管同时代和后时代的不少作家、评论家认为, 巴尔扎克不是一位出色的“文体家”, 文笔显得粗糙, 不够精雕细刻;但是, 《高老头》在不长的篇幅内 (中文译本约18 万字) , 能够有如此深广的现实视野, 有如此众多的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及其盘根错节的关系, 不啻于一幅巴黎社会的“全景画卷”, 展现了巴尔扎克作为具有惊人创造力的作家的天赋和才能。茨威格在《巴尔扎克传》中说:“巴尔扎克总是居于时代之上, 不取悦于他的时代……”可以说, 也只有不取悦于时代的文学, 才会在作家死后, 其生命的脉搏依然在强有力地跳动。
【名家评点链接】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 巴尔扎克属于头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 巴尔扎克是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的才智是惊人的, 不同凡响的, 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法]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他是他那个时代社会的洞察入微的历史家, 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
———[法]法郎士《文学生活》
巴尔扎克虽是个拙劣的文体家, 却是一个最上流的作家。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工作中的巴尔扎克也许是我们现代文学中连续进行独创性劳动的最为雄伟壮观的实例。犹如一株粗壮的树木, 吸取了大地永恒的力量, 他枝繁叶茂地挺立着, 直到利斧把他砍到, 他越长越高, 作品汇成的枝叶浓密的树冠直指天庭, 并未改变他的根基;他以一种发自内心的耐心, 完成命运赋予他的任务:不断地开花、生长, 结出越来越成熟的果实。
———[奥]茨威格《巴尔扎克传》
拉斯蒂涅是当时纷纷从外省涌入巴黎寻出路的无数青年中的一个, 而且是他们当中取得成功的少数幸运儿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都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特征, 反映了一个以金钱为主宰的充满竞争角逐的社会的种种必然现象。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
前言:巴尔扎克作为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特别是《人间喜剧》这部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巨著,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开始,巴尔扎克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刻画了一种有悖于常理的却又异常深沉的父爱,以及这种父爱所换来的悲剧。
1、高老头的父爱特性
对于高老头的父爱,人们一直存在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认为高老头的父爱是封建社会法制观念的产物;而另一部分认为是资产阶级社会拜金主义的父爱,当然还有人认为与其他因素有关,比如:情欲等。总之,高老头的父爱是复杂的,这种独特的爱包含了许多特性。
1.1 盲目的父爱
高老头的爱是盲目的,我们通过小说中描述了解到,高老头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面粉商人,拥有巨额财富,与妻子十分相爱,而在妻子去世之后,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特别溺爱,他请优秀的教师来培养女儿,让她们享受奢侈的物质生活,甚至在女儿们十五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马车,羡煞旁人。高老头在女儿出嫁的年纪,让她们自己随心所欲去选择自己的丈夫,被高老头捧在手心里的两个女儿各自寻找到了如意郎君,大女儿阿纳斯塔齐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贵族太太,进入上流社会,于是就嫁给了伯爵先生,成为了伯爵太太;而小女儿斐纳喜欢金钱,最后嫁给了银行家。女儿出嫁之时,高老头将自己毕生一半的积蓄都给了两个女儿作为陪嫁。由于当时法国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而高老头的面粉生意让两位身份显赫的女婿觉得没有面子,同时高老头也觉得自己的身份有辱两个女儿的门面,于是高老头决定将店铺卖掉,并且搬进了居住环境差的伏盖公寓。
世界上每一对父母表达父爱与母爱的方式都是付出和给予,高老头的这种做法更加体现了这一点,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是没有原则的,他能够满足女儿所有的要求,只要女儿想要,他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高老头因为思念去看看自己的大女儿,却要忍受女婿对他的冷言嘲讽,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由于高老头的一度溺爱,女大儿注重享乐,欠下了巨额债务,高老头非但没有埋怨女儿,即使自己已经七十岁高龄,还将自己的财物拿去变卖替女儿还债,这种畸形的爱不得不令世人感到震惊和动容。小女儿背着自己的银行家丈夫发生婚外情,而高老头非但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女儿守妇道,还为了女儿能与她的情夫生活在一起,卖掉了自己的长期年金,导致自己身无分文,苟活于世。在看到了高老头如此无私的奉献,人们不禁感叹父爱的伟大,与此同时,我们也为高老头感到同情和伤感。
1.2 偏狂的父爱
高老头是个重情谊的人、内心善良,在作品中我们了解到,高老头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妻子,妻子是他崇拜并赞美、敬爱无边的对象,高老头在与妻子短短相爱七年之时,就早早病逝,留下高老头与女儿们,妻子死后,高老头对妻子无尽思念,并将所有的爱都给了两个女儿,并且把它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高老头说“我啊,为了不让她们落泪,连圣父、圣子和圣灵都可以出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是非常重视的,什么都不能代替宗教信仰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但是高老头仅仅为了女儿不落泪,就能够出卖宗教的宗教信仰,所以,女儿的笑脸能够让高老头心甘情愿付出一切也在所不辞。
高老头除了用语言去表达他对女儿们的爱,小说当中许多行为也都充分的体现了父爱,比如:吻女儿的脚、用头蹭女儿的裙裾等等,他不理会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只全心全意的沉浸在爱女儿的世界里,他不同别人讲话,但是别人如果提及他和他的女儿,他就会精神百倍,眼睛里都充满了光彩,这些语言和行为都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疯狂疼爱女儿的父亲的形象,因此,很多人都觉得高老头的爱是不正常的,但是,我们在批判的同时也要注意一点,高老头在妻子死后身边除了女儿没有任何人,如果妻子还活着,或许就是另外一种情况,所以,即使高老头对女儿的爱超出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但是这过程中高老头对女儿的爱的本质是没有变的,它只是偏狂的溺爱,溺爱纵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导致了高老头对女儿的爱以及女儿回报给父亲的爱严重失衡,也造成了悲剧。
1.3 真实的父爱
高老头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资产阶级影响下的人们都将金钱看的比任何事物都重要,他们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到他们想要的一切,甚至是无价的爱,于是高老头用金钱满足女儿的愿望,给与她们奢华的生活,捆绑女儿的感情,这也是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真实写照,因此,这也就决定了父爱的表达方式就是不断的满足女儿的物质要求,而不是做到一个父亲应该做的:用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女儿,引导女儿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享乐的人。高老头宁愿自己付出一切,也不委屈自己的女儿,使自己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女儿的物质要求。他说过,它的生活全在女儿身上,他愿意付出一切。为了能够给女儿足够的金钱,他竟然去杀人放火;在女儿面对巨额债务时,他感到羞愧无比,并不是因为女儿的行为,而是因为自己不能够为女儿偿还债务。在高老头的人生观里,金钱就是父爱,没有金钱就没有父爱,即使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之时,他心心惦念的还是为女儿偿还债务,以此来付出他的爱。资产阶级社会的人性泯灭,亲情淡薄,灵魂扭曲,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使高老头这一夸张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更加自然地显示其真实性。
2、父爱悲剧的原因
虽然我们无法理解高老头对女儿这种扭曲的爱,但是处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物内在的因素背景下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高老头的父爱就是在这两个方面共同影响下产生的,最后才酿成了悲剧。
2.1 高老头父爱悲剧性的人性根源
nlc202309020814
高老头的父爱体现了身为人父的共同准则,那就是博大无私的父爱,父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的好,这也正是巴尔扎克想要表达的那种历久弥新,超越一切的父爱。高老头内心的善良,在面对两个女儿时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挣钱,然后满足女儿的愿望。因此,高老头就是父爱的代表,巴尔扎克如此表现高老头的父爱就是希望能够将这份爱永恒刻录在人们的脑海当中,使人们认识到高老头即使生活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依旧存在着崇高的感情。特别是在女儿受到委屈时,他能够敞开胸怀去宽慰女儿,保护女儿;他不惜花光积蓄,让两个女儿挑选心仪的丈夫,即使日后高老头已经发现女儿虚伪的嘴脸,可是他非但不放弃,还更加变本加厉的努力付出。在高老头临死之际,他才深深的意识到是他自己亲手将两个女儿的一生给毁掉了。高老头能够在资本主义时代靠卖面粉获得巨额财富,成为家产万贯的暴发户,这说明高老头在当时是成功者,他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相反,在家庭中,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落后者,他将父亲对女儿无条件的爱视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父道本身是家庭、社会的重心;高老头内心还存在虚荣心,他将对女儿的爱作为抬高自己地位的手段,然而,却把原本高尚的爱变得不堪,无法让人理解。因此,一方面是因为他偏执的溺爱,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最后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牺牲品。高老头的悲剧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他个人观念的悲剧。
由于高老头一味的纵容、宠爱,才使它的两个女儿无情无义,目无长者,虽然高老头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却不愿意面对现实,一直将女儿不孝的现实屏蔽掉。即使每次在受到女儿的怠慢时,他的内心也是痛苦的,只是他不愿意去面对,更加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女儿对自己的态度,只千方百计的用金钱去讨好女儿,因此,高老头的矛盾性格也是导致事态恶性发展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奠定了悲剧结局的基础。高老头的很多行为都凸显了他自身的矛盾性,比如:在即将死去之时,他还骂自己的女儿,“简直是些下流的东西”等,其实在高老头内心是非常痛恨女儿们的不孝行为,然而,在高老头清醒之时,他又会思念女儿,并替她们的生活感到担忧,处处为女儿着想。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最后使他精神崩溃,伤心绝望,导致脑溢血爆发,终结了他的生命。
2.2 高老头父爱悲剧性的社会因素
高老头生活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下,金钱成为了资本时代的符号,深刻的体现在法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到处都充满了金钱的诱惑,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金钱的喜爱以及对金钱崇高的敬意,金钱控制了社会的每一个领域,甚至是家庭之中,无论是亲情、爱情,只要有钱就能够拥有一切,反之,则一无所有。高老头的女儿们当然也难以摆脱金钱的诱惑和腐蚀,所以,他们眼里只有金钱,根本就没有父爱,她们只有在利益的驱使下,需要钱的时候才会想起那个给她们生命养育她们的父亲,女儿们认为只有有钱的父亲才是父亲,没有钱父亲什么都不是,所以,他们对待父亲的态度也是随随便便、敷衍了事。巴尔扎克以其独特的手法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并且真实的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任何事物都不能够代替钱的位置,高老头作为这个社会典型的代表,成为了这个拜金时代的牺牲品。金钱能够让高老头买到亲情,但是脱离金钱,高老头一无所有。高老头用金钱来表达自己对女儿无私的爱,女儿也错将金钱当作父爱,最后将金钱与父爱紧紧相联,这就是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人性关系,也是高老头父爱的本质以及导致高老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2.3 高老头父爱的悲剧的心理机制
高老头将对女儿的爱给予到了极限,即使在女儿虚情假意面前,也深深的爱着女儿,他将财产给女儿做了陪嫁,却惨遭女儿拒之门外,高老头不以为然,一如既往的对女儿好,并且帮助他们还债,最终被女儿毁掉,成为了父爱的牺牲品。
占有欲倾向的父爱。高老头爱自己女儿的程度难以理解,他为了占有女儿的爱,在女儿经常经过地方等待女儿的出现,变卖妻子留下的信物,甚至给小女儿筹钱、布置小公馆,为了小女儿能够与自己的情夫在一起,巴尔扎克将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描写的非常细致,这也表现了高老头父爱的占有欲望極其强烈,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只为了得到女儿们一点点的爱,而女儿认为高老头所付出的爱是理所应当的,从来都没有珍惜过这浓浓的父爱,女儿越是这样不在乎,高老头越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女儿的爱,因此,高老头的爱过于偏执。我们也可以理解这是高老头在转移自己的爱,转移自己对死去妻子的爱,他想在女儿身上寻找到妻子的影子,所以,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才会一意孤行。
牺牲欲表现的父爱。高老头拥有巨额资产,可他的本质还是庸俗的,他唯一拥有了一颗暴发户所没有的善良的心,在他眼里,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他对女儿的爱,女儿就是他的信仰。高老头最大的愿望就是满足女儿一切要求,他要女儿做的,只是女儿简单的一个吻。只要是女儿的要求,高老头就都想办法去满足。他有钱时,在女儿家吃饭摆刀叉,没钱的时候,刀叉就免了。女婿认为高老头给自己丢人,他怕给自己的女儿带来不便和难堪,于是高老头就搬到了伏盖公寓。如果换做别的父亲,会觉得很伤心,可是高老头却不这样想,他还是继续爱女儿。即使在父亲临终之前,小女儿也没有对父亲尽一点孝心,在女儿心里,爱情甚至比父亲的生命更加重要,于是,小女儿没有在乎父亲的死活,扬长而去。高老头虽然拥有过很多钱,但是也正是这些钱葬送了自己。
自虐性化身的父爱。高老头是个有自虐倾向的人,他为了满足女儿的要求,就能够把一切都交给女儿。在女儿成长的这些年,他把自己的爱、自己的财产全部都给了女儿,可是换来的却是无情的抛弃。他从始至终都爱自己的女儿,认为只要是女儿在自己的身边,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他愿意委屈自己,即使自己吃不好、过不好,也不去给自己的女儿添麻烦,反而将省下来钱给女儿送去,供女儿们挥霍。他通过自身的痛苦给女儿带去快乐的生活,这就是自虐的表现形式。父爱如此伟大,可人生却如此残忍。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造成高老头父爱的悲剧,不仅仅是他对女儿常人无法理解的爱,也因为在金钱的统治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靠金钱来维系的。亲情应该是最为纯净的感情,但是与金钱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失去它美好的一面,就像高老头对女儿如此付出,也终究没有换来女儿对他的爱。
参考文献:
[1] 杨小花. 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悲剧[J]. 青年文学家. 2011(03)
[2] 王娴. 高老头父爱之我见[J].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1)
[3] 高铭彤. 浅论《高老头》父爱的悲剧命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27)
【高老头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高老头读后感500字优秀10-31
读《高老头》有感10-23
爱与人性——《高老头》06-23
《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10-17
读高老头有感550字10-30
怪老头儿教学设计10-27
舞者的读后感06-03
《周易》的读后感06-03
革命的读后感06-11
人生的读后感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