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奶奶作文
有一天汽车、鞋子和皮球的奶奶走失了。于是他们踏上了寻找奶奶的路。
首先,鞋子说我知道,奶奶常常带我去鞋店修补我,所以,他应该是去鞋店补其它鞋子了,我们去鞋店找他吧!汽车和皮球异口同声地回答:“好!”他们立刻动身。
他们下了楼。天空阴云密布。好像快要下雨了,但是他们不怕,勇敢的冲向鞋店的方向。来到了人行道上,因为他们都很小,所以他们看到全都是人的脚。时不时会走散,但他们会用小玩具特有的声音又集合。在眨眼之间会一头撞到人的脚上。撞得头昏眼花。
不知不觉他们从一只只脚中走了出来,来到了马路的边缘,一辆车飞驰而过,对面就是鞋店了。可是鞋子和皮球不敢走。汽车说:“别怕,看我的!”汽车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一辆真的大汽车,可以开的汽车,直接开过去了大马路,到了鞋店找到了奶奶,当时奶奶并不是在补鞋而是在买鞋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个真实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在的学生对作文题材发掘的欠缺, 一方面是无米下锅, 一方面是放着大量的活生生的题材不用。那么, 如何让学生睁开慧眼, 发现生活中的灵动的写作素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自然找题材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 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将大自然美景、动植物的生长等写下来就是一篇篇优美的写景作文。受应试教育影响, 不少学生眼中只有做不完的题目, 缺少发现生活美的慧眼, 置鲜活的作文题材于不顾, 作文变成了“榨文”。
我班不少学生住在商品房小区内, 这些小区大都有不少自然美景和人工景点,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描写下来。不少学生住在农村或老家在农村, 美丽的田园风光是绝好的写作素材。水稻、油菜、棉田、菜地各具特点, 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闹春图、丰收图。有学生就观察田间的芋艿, 描写雨中的芋艿叶, 非常生动。
当然, 教师还可以在春天组织学生到郊外踏青, 到人民公园赏景,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观看大自然的色彩, 将大自然的美景转化为鲜活的写作素材在学生笔下流淌。因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观赏, 学生观察有重点, 自然能把大自然这一素材充分利用好。
二、校园活动挖题材
我们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中, 如果抓住在学校发生的有新意的事, 或者描写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 也是发掘作文题材的一个好方法。
例如, 我校开展了争当“新三好”标兵活动, 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学生就可以写自己、身边同学在活动中的点滴变化, 可以写全班同学争当“新三好”标兵的过程, 也可以写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 因为是亲身经历, 定会有内容可写。又如, 我校常邀请著名作家进校园, 先后邀请了曹文轩、杨红樱、金波等作家与同学面对面交流, 学生就可以把这一内容写进作文。平常班级发生的好人好事也可记录下来, 同学间的友谊、偶尔发生的小摩擦都可以入文。学校经常开展各类比赛, 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棋类比赛、田径运动会等, 这些活动也是丰富的作文题材。我校开展了“七色花”系列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童年的五彩斑斓, 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方向。这些活动就是鲜活的素材, 从独特的视角把自己参加的活动写下来就是一篇佳作。
三、网络遨游丰题材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的信息传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 利用网络来发掘作文题材, 具有不少优势。
例如班级开展各类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资料, 寻找的过程也就是题材发掘的过程。我曾组织学生开展“诗仙李白“研究, 学生通过查阅网上资料, 编辑了一份份手抄报。我让学生把编辑报纸的整个过程写下来, 就是一个鲜活的写作题材。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不少研究性学习活动, 网络帮了很多忙。平时, 学生在上网浏览新闻时也能发现不少感兴趣的内容, 如地沟油坑人事件等, 把看到的新闻配上自己的感想就是一篇小练笔。当然, 网络是把双刃剑, 当发现有学生抄袭网上作文时, 要坚决制止。教师还可开展“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 在明白道理的同时也发掘到一份独特的写作题材。
四、社会实践创题材
学生如果能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时笔下的作文就会有感而发, 是真情流露。这样的作文定会真实感人。
例如, 我班学生发现学校的国旗由于风吹日晒, 已经褪色不少。于是, 在中队长倡议下, 全班开展了“人人去挣一元钱, 买面国旗赠学校”活动。星期天, 同学们想出各种方法去挣一元钱乃至更多的钱, 有捡拾废品的, 有卖报的, 有到父母单位参加劳动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劳动, 同学们挣够了买国旗的钱。原来, 挣一元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同学们虽然干得满头大汗, 但心里特别自豪。当大家把一面凝聚了全班同学汗水与爱心的鲜艳的国旗交给校长时, 心中特别激动。有这样的亲身实践经历, 不愁无内容可写。
又如, 教师布置作文,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事物的变迁来感受社会的发展。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 通过灯的变迁、住房的变迁、交通工具的变迁等方面入手, 写出的作文就很有说服力。
听奶奶说这个杯子是她年轻时工厂奖给她的。就是在那个年轻人蓬勃向上的年代,这种印有“毛主席语录”的搪瓷杯是当时最流行的物件。多少年来,奶奶一直不舍得把它扔掉,我心里清楚:这是奶奶青春与活力的代名词。
还记得小时候,顽皮的我时常把它当做一种玩具和我的“撒气筒”。每当我怒不可遏却又无处可发泄的时候,我就将手中的杯子摔在地上,然后大摇大摆的走开。奶奶都会不厌其烦的将她拾起来,然后卖力的修补。现在看着这个伤痕累累的杯子,我对当时自己的“罪恶行径”忏悔不已,更对奶奶产生了怜悯之心。
如今,光鲜亮丽的太空杯成了我的“新宠”,我开始非常讨厌奶奶的茶杯。于是,我时常不厌其烦的劝奶奶再换一个杯子,可是每当我力尽精疲的对他劝说之后,她都只是笑着不语。后来,奶奶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一次,我晚上发高烧,滚烫的额头让奶奶为我捏了一把汗。奶奶连夜去医院,回来将感冒冲剂调制好给我喝。那一回,在我喝下药一个小时后才控制住了病情,前前后后总共吃了许多药才见效,每次吃药都是用奶奶的茶杯
自从那时起,我开始接受这个土里土气的杯子。他在我眼中更像一位老者,将滚烫的开水化作甘露源源不断的输送给我,湿润我干渴的喉咙,浇灌我干渴的心灵。
我的中国奶奶很疼我,我要什么东西她总是尽量满足我。她每天晚上还陪我睡觉,给我讲故事。有一天晚上我半夜醒来,发现奶奶正在给我盖被子。奶奶真细心啊!
我的日本奶奶很勤劳,她每天早早地起床然后到菜庭园里去种菜或浇花。奶奶对我很严厉,比如她不让我边吃饭边看电视,一定要吃完饭才能看。她要我回家后做第一件事就是:把我脱下的`鞋子摆整齐。
我知道两个奶奶都很爱我,只是爱我的方式不同,如果你问我“两个奶奶我更喜欢哪个?”我会回答:“两个我都喜欢!”
我的中国奶奶和日本奶奶作文200字
我的奶奶已经病得很重了。她躺在床上,薄薄的被子显出她瘦小的轮廓。她的头无力地别向床里,头发由于多次的化疗,短而花白。她时而静静地躺着,时而费力地睁开眼睛,看着他心爱的子孙,眼睛里是平静而依恋的。她的床头柜上,一大束栀子花静静地盛开,吐出馥郁的幽香。
奶奶一直是个坚强、好胜、勤劳、聪明的女子,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这一点带给了她更多苦难和艰辛。事物的另一面是,她的这些特质完整地传给了她的子女们,他们的成就让她在晚年的时候终于回归了天资聪颖带来的骄傲,而生活的历练也使她愈加体现出令人尊敬的智慧。
一、奶奶的少女和青春年代
我奶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北农村一个贫苦家庭的长女。不幸的是,她的父亲年轻时候夭亡,留下柔弱的妻子、13岁的她,9岁的妹妹、6岁和4岁的两个弟弟。痛苦击倒了奶奶的母亲,奶奶就是从这个时候撑起这个家的。操心和操劳填满了奶奶整个少女和青年时代。她起早贪黑地做事,干着男人才做的苦力,安排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精心盘算家里的每一分开支,教育年幼的弟弟妹妹。奶奶无疑是能干而聪明的,生活的苦难磨练出她的刚强意志,也造就她出众的生存技能。听村里她同辈的人讲,奶奶是村庄里手脚最麻利的人,也是最会张罗事情的人,以至于哪家有娶妻生子红白喜事,都要请年轻轻的她去帮忙。她的家也并没由于顶梁柱的倒塌而散开,相反家庭和睦,孩子一个个健康成长。最后,奶奶的母亲是在90岁高寿的时候安然离世的。奶奶的弟弟妹妹成家立业,春播秋收,哪一样都没有耽误。
二、奶奶的爱情
奶奶直到23岁----生活迫使奶奶在当时已是大龄仍然无暇自顾---遇到爷爷的时候才觉得了一丝孤单和软弱。这时候的爷爷很帅,而且有文化,当着一个干部,对奶奶那样一网情深。是的,这么多年苦熬挣扎,奶奶太需要有个有力量的肩膀靠一靠了,以至于忽视了他已婚,尽管他的婚姻已千疮百孔。当奶奶发现自己怀孕,仿佛在18层地狱坠落,因为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件多么无法面对的事情。奶奶在油灯下一遍遍地捶打自己,在水缸沿上滚来滚去,甚至从凳子、桌子上往下跳,却没法让那个无辜的小生命离开。当爷爷离了婚来找奶奶的时候,奶奶已经远离家乡只身来到无锡一个村镇,万念俱灰地准备嫁给一个年老的鳏夫。
我有一张奶奶年青时候的照片,两条长辫,一双有点上斜的丹凤俊眼冷艳而冷静,紧抿着的嘴唇透着坚毅和主张,绝对是个有形有性格的奇女。
三 奶奶的少妇时代
奶奶在不太愉快的婚礼(因为奶奶母亲的强烈反对)后开始了婚姻生活。不久,儿子的出世带给奶奶从未有的幸福快乐,婚姻曲折磨难带来的阴霾也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而烟消云散,那是一个多么聪明而漂亮的男孩,又对年轻的母亲那样亲密而依恋啊!
上苍为什么对这个坚毅而勇敢的女人这般无情,对她的考验和磨难一次次升级?在一个没有任何迹象的初夏早晨,奶奶像往常一样一早就下了地,那个快乐而顽皮的四岁孩子像往常一样到村里溜达,然而这回,他再也没有回来。当奶奶抢过从河里捞上来已经失去体温的幼小身躯,再也感觉不到一丝丝活下去的力气。
奶奶大病一场。是她一大家人的需要让她维持活着的状态。当新的生命开始孕育,她才稍稍回过神。一年以后,有了我的姑姑。
四、奶奶和她的丈夫和孩子
尽管奶奶重男轻女,为生了个女儿而失望,但姑姑带给奶奶运气,我爹和我叔叔随后出生。虽然生活仍然拮据清苦,灾祸却从此远离,直到她71岁,罹患重症。
奶奶从小当家,习惯并善于用极其有限的资源安排好大大小小的事情,而以爷爷当时的社会角色,自然说一不二,并极好面子,把维护自己公众面前的形象当作最重要的事。这使冲突充斥他们的生活,曾经的爱情也随着生活的磨难转变成长期的争斗。奶奶伶牙俐齿,但是爷爷有粗暴的拳头。
姑姑说过这样的事。奶奶养过一只山羊,有一天奶奶不在家,邻村的人用花言巧语骗爷爷,爷爷于是以很便宜的价格卖掉了这只山羊。奶奶知道后,直接就跑到买主家把羊牵了回来,并要求要么增加钱,要么把钱还给他不卖给他了,因为那时候奶奶早就盘算好羊卖了钱是要买她计划好了的造房子的材料的。奶奶要盖一个新房子,一个不逊于村里其他人的房子,为此她一点点节省,一点点算计,有一点钱就立即买成材料,强忍着孩子们对荤腥渴望的目光,这样已经做了三年。但奶奶的行为对爷爷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爷爷可以吃苦,可以容忍奶奶对家庭开支的严格控制,却不能忍受他在外面答应的事被家里的女人否定!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结果是,羊被奶奶留住了,但奶奶在地上留下了大把的头发和血迹,在床上躺了三天不能下地。
奶奶高傲的自尊心多少次被爷爷的暴力粉碎,多少次徘徊在河边,想去拥抱她走了的宝贝。但是她的三个子女都是她的心头肉啊!大女儿俊俏能干,早早地帮她料理家事;大儿子多么聪明,虽不善言语,但读书永远第一;小儿子那么乖巧,为了父母不吵架,总是懂事地表现自己,从不惹她生气。奶奶于是又转过身,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操持。他们家生活,没有落后过别人,而她的大儿子,是他们村子上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
五、奶奶的晚年
当奶奶张罗完儿女们的婚事,带大两个孙子,盖起一栋颇神气的楼房,就步入晚年啦。社会进步,儿女成才,奶奶再不用为生计操心,爷爷也早就不血气方刚。奶奶迎来了人生最开心的阶段。这时候她显现出一个智慧老人的坦然和大度。她继续帮助协调她的大家庭中所有的矛盾,让大家保持着和睦友好。她满足而自在地生活,上瘾地打牌、上瘾地看电视连续剧,每一顿为爷爷准备好老酒和下酒的小菜。她还坚持种庄稼,要让孩子们吃上她自己种的粮食。她宽容地对待孩子们的忙碌和无暇顾及,从不打扰他们,但当他们需要,她就与爷爷一道,赶上三四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儿女们的家里照顾孩子、守家。不停的劳作使奶奶无暇顾及自己身体却仍然拥有健康,但她对自己身体的大意最终让她失去健康,待病痛发作到医院检查的时候,已是最糟糕的结果。愈来愈严重的病痛并没有把她击倒。开刀、一次次化疗,她是病房里最能忍受、最配合、最坚强勇敢的一个,医生护士都说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表现最好的老太太。这样她在同病魔的不懈斗争中,给了儿女亲人们20个月相亲相伴时光。几天前,她从医院回到了乡下自己的家。生命如微弱的烛光,随风摇曳。她的孩子们陪伴着她,还在尽一切努力挽留她。她长时间地昏睡,时而恍惚,说她要回家。也许她已经听到久别的父母的呼唤,也许她已看到了她的那个永
远可爱漂亮的头生子向她走来,也许她这样劳碌一辈子,真的累了,要歇歇了。床头窗前那洁白的栀子花散发着弥久的芬芳。奶奶的坚强意志和永不服输的精神馨香永驻我们心里。
一、细心观察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在一次以“母爱”为题的作文课上, 我先让大家相互交流了一下, 大多学生认为母亲早上给自己做饭、雨天送伞、给自己买衣服等就是母爱的表现, 材料陈旧, 内容狭隘。
我引导学生:当你获得进步时, 妈妈是什么表情?会说什么?妈妈的一个表情, 一个动作、一句话、难道你们没有从中感受到母爱?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似乎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我知道, 这些生活的精彩细节被他们忽略甚至遗忘了, 一时间整理不出素材。我没有急于求成, 而是给了学生几天时间来完成习作。交上作文的时候, 我看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剪影,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妈妈给我挑刺, 眉头紧锁, 使劲捏得手有些发烫, 还一直用嘴轻轻地吹, 想吹走我的疼痛。从习作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细心, 并且学会了观察。
课堂上, 我告诉学生:只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就能用明亮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更加美丽。
二、真情感悟生活
如何让学生充满真情地感悟生活呢?我觉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对话”的习惯, 和自己对话、和大自然对话、和亲人朋友对话、和社会对话, 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懂得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感悟。
正因为用心聆听了天籁之音, 学生的文章才出现了“春姑娘抱起绿琵琶, 弹出一支和谐之曲”“小草悄悄探出小脑袋, 伸伸懒腰, 好奇的望着神奇的世界”“春姑娘踏响了地垅的琴键”“弄着一路绿色的铃, 蹬着一路绿色的车, 驮着一路绿色的梦来了”的动人语句。
“5.12”汶川地震给学生震撼很大。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先是动情地朗读了“护花勇士”谭千秋教师的女儿谭君子的文章: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 思念, 还有悔恨。悔恨的是, 地震前两天还和爸爸互发的短信, 因为我一时大意而没能留存为最后的纪念……我庆幸自己还能凭着这条血脉延续父亲的生命, 我要代他撑起这个家, 这是我回报爸爸的方式。
还读了北川中学幸存学生刘倩的日记: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默默祈祷。我们已经和死亡握过了手, 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我还没有读完, 教室里已经有微微的啜泣声了。我告诉学生:逝者已去, 生者如斯。人们常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但当我们不再拥有, 又谈何珍惜?如果现在还认识不到自然的威力、生命的脆弱、亲情的温暖, 如果现在还体会不到自己所拥有的条件有多好, 那么更大的灾难将会降临到我们身边。
学生们在情感的激发下, 迫不及待地抒发对亲人的不同感情, 完成了《我读懂了母爱》《爆米花香》《枕头里的秘密》《一枚纽扣》等优秀习作。
三、潜心挖掘生活
有一位学生写过这样一首小诗《纸》:“平凡的外表, 广泛的运用。”我觉得没有写出“纸”独特的特点, 于是我启发学生观察应该带着思想, 能够透过生活中某个事物的表面深入挖掘。学生改过之后写到:“洁白一片的时候, 一无所有, 只有写上了思想的文字, 才变得丰富。”
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校园, 大多数学生从观察校园的树木、花草入手, 笔下的校园景色宜人, 而有的学生却从观察师生的精神面貌入手, 先写学生洋溢着春意的笑脸, 再写校园整洁的环境、天空飘荡的柳絮以及暖和的春风, 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可见这些学生做到了边观察边思考。
奶奶的第一绝——做饭
你是否闻到了柴米油盐交织在一起的香?是否听到了锅勺敲打的旋律?那是奶奶在做菜呢!
她左手握着锅把,悠然摆来,悠然摆去,轻轻往上一提、一抛,再稳稳地接住;右手则紧紧攥住锅铲,慢慢把食材翻炒到变黄、变酥,趁着炒到八分熟,奶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酱油、盐、蚝油、葱一齐倒入锅内,干净、利索、漂亮!锅内的食材发出“嗞嗞”的声响,香气四溢,令人垂涎三尺,这便是烹饪的最高境界,简直令我刮目相看。我夹起一块刚起锅的回锅肉丢到嘴里,初遇昧蕾,它的辛辣点缀着舌尖,在口中缓缓消融,糯滑而不油腻,浓郁而不粘稠,味道好极了!
奶奶的第二绝——跳舞
别看奶奶年近古稀,也是小区里大名鼎鼎的“广场舞之星”。伴着激昂的舞曲,奶奶挺胸抬头,时而旋转,时而扭胯,裙裾随之摆动,如蝴蝶般轻盈,如少女般妙曼,连对舞蹈毫无兴趣的爷爷都跟着鼓起掌来。
奶奶的第三绝——缝纫
奶奶最喜欢为我做衣服了,不管是小娃娃时的连体衫,还是现在我穿的连衣裙,有很多都是奶奶的手笔。她平时在商店里看到好看的衣服式样,也会琢磨着给我做上一套。我小时侯总认为奶奶家里那台缝纫机是有魔法的,一块块的布料可以变成精致的衣服、漂亮的裙子,我现在才明白,有魔法的——是奶奶呀!
听村里的人说,奶奶当年是出了名的美人,这一点我是百分之百的相信,因为直到现在,奶奶还很耐看。
有健康才会幸福
奶奶知道,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才会生活幸福,所以她坚持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而且每天坚持散步,打太极拳,有时还会跳跳广场舞。记得去年夏天,一连几天大雨,奶奶没法出门,但又不能不锻炼,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就是在家散步。奶奶围着屋子一圈又一圈地绕,绕得我头晕,我一个劲儿地向她抗议,可奶奶却说:“有健康才会幸福”。
有知识才会踏实
奶奶还喜欢逛书店,每隔一段时间就让我陪她去买书。书店离我家不近,我说,打车去吧,可奶奶非要坐公交车。有一次,我怕奶奶累着,对她说:“奶奶,你在家休息,想买什么书告诉我,我去买。”奶奶说:“你以为我就是为了买书啊?我是喜欢看着书店里那么多书的感觉,一眼望不到边的书,让人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有爱心才会美丽
奶奶特别可爱,平时在路上要是看到谁穿件好看的衣服,便会跟着人家走好长时间,把那件衣服看到眼里,回家用布缝一件。您还别说,比买的一点儿也不差,却便宜得多。奶奶虽然爱美,却很节俭,也经常教育我们不要乱花钱。不过,奶奶的节俭是有“目的”的。今年暑假,奶奶从电视上看到许多寒门学子上不起大学,难过得直掉眼泪。于是,她把存折里的钱取出来寄给了人家。捐完款后,我们笑着说:“奶奶,这次你连自己做衣服的钱都没有了吧?”奶奶满不在乎地说:“不是有那么一句话:‘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穿不穿新衣服无所谓。”此时,奶奶在我们心中,比任何时候都美。
一、积累素材,拓展思维。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学生入学伊始,笔者就不间断地布置学生写周记。在持续不断地对周记进行批改和评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认真写作,以储备素材、提高认识、积累思想,为三年后的中考提供厚实的“粮草”“给养”。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选择材料,多方训练。
(一)独立思考,取材于社会生活。
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给人以深刻启发。
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有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在评讲周记的时候拿出来在班级里探讨,鼓励其他学生共同关注,锻炼学生对生活琐事的敏感性。
笔者现在教的是初一年级,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在平时的周记和作文中,已能够从社会生活中广泛地取材,写出思想较为深刻的好文章。针对现在百姓关注的食品问题,戴一忻写了《大话食品安全》;陈美颖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孙雨晴,孙雨婷,双胞胎,12岁,身高1.43米,山东小学生,星期一晚放学未归,父母老师都很担心,日渐憔悴……”写了《粘贴爱》;林珩钰在元宵节目睹了猜谜者拿着手机百度猜谜,写了《元宵遐想》……
这些同学的作品内容正是取材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他们能从细微处捕捉瞬间而逝的社会热点,挖掘社会焦点问题。通过记叙的手法,阐明事情发生的背景和得失,诠释了社会的爱,勾画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轨迹,褒扬和抨击了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没有教师的指导,没有学生的细心观察,他们是无法写出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的好文章的。
(二)细心观察,取材于学校家庭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笔者认为,能否细心观察,从学校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的素材,是衡量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一再强调学生应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找到一个更新的角度。而这“习以为常的生活”,正是学校及家庭生活。老一辈教育家们认为:社会是一座大舞台,而学校与家庭也是一座舞台,生活的魅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等都会在学校与家庭这一舞台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亲临其境、熏陶其中,享受着这些素材带来的馈赠,这些素材也成了教师教学的不竭资源。
对每一届的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笔者都会布置《我的老师》、《我的父母》、《%%%%的一件事》《%%%%的一堂课》、《清明节有感》、《春节》等这些最普通的题目让学生去写作。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选材普通而感情真挚的文章总会大力表扬,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
2011届的学生曾在《海峡教育报》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大多取材于学校家庭生活。如张德利的《在尝试中成长》取材校运会,陈颖盈的《灯》写的是父母亲情,张宏量《品茶记》描述与父亲品茶时悟出的道理。
信手拈来便为宝,这是笔者对作文教学的深刻感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以及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学校很少组织学生走上社会,而学校与家庭的生活正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教师借助这一平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
(三)扩展思维,取材于广泛阅读。
广泛的阅读,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还能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材料。因而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悟出借鉴的真谛,从而在举一反三中,写出好的文章。
潘倩滢写过一篇2010年泉州中考同题作文《我和别人一样吗?》,把自己化身为李后主李煜,文章写得十分精彩,在《南安文学》上发表。
林剑鸿《一朵开在冬天的花》写了热爱自然、性情率真的诗人、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视觉独特,语言老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由此观之,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诱导启发,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助力于材料的迁移,是作文教学成功的秘籍之一。
二、注意写作技法,使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有了写作的素材后,还需在具体写作时,通过有关写作手法(具体指: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过渡衔接、语言运用、收束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更为深刻。
笔者在此介绍一种“画龙点睛”的方法———“媒介联想法”。“媒介”,是具体可感的行为,事物。“联想”是从具体事物联系到抽象的情感,思想。
如两位学生,同时写了《品茶记》,引发的联想则不相同。叶亮从中品出了人生的道理———人生如茶,先苦后甜。詹宏量则品出了———世上有许多事物是很值得我们去感受与体会的,但往往因为它们很平常或因为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习以为常,而使我们没去品味。有时,只要我们放慢匆匆的脚步,认真去听,去看,去观察他们,你就会品出不一样的人生。同样是品茶,两位学生联想的触发点不同,他们所表达的意境也就不同。因此,注意写作技法,是纠正作文教学中所出现的千篇一律结局的最佳良药,教师如果能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那么作文教学的天空一定是永远蔚蓝的。
我的奶奶今年60岁了,她个子不高,有些清瘦,身体还算硬朗。满头银丝中藏着几绺黑发,大大的眼睛,眼角延出许多刀刻般的褶子,脸上也有许多皱纹。她是个平凡的老太太,可是她也是个十足的“热心肠”,帮助别人已成了习惯。
我家是做生意的,有一次,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奶奶来我们店里买东西,她买完要做公交车回去,可公交车站离店门口有一段很远的路程,奶奶全然忘记自己也是个老太太,二话不说骑着电动车载着老奶奶去公交站。
当天晚上,我和奶奶去广场散步,不巧看见一对夫妇在吵架,男的`坐在地上,满脸通红,可能喝醉酒了吧,女的气得眼泪像雨珠一样滴了下来,奶奶大步走上前去,问清缘由,苦口婆心地劝那位阿姨:“你不要和喝醉酒的人生气,气坏了自己的身体多不划算啊!”奶奶接着又跟那位阿姨掏心掏肺地聊了好一会儿,阿姨终于不哭了,脸上的阴云也消散了不少,抹了一把眼泪,搀起地上的醉汉,两人慢慢地往家的方向去了。奶奶目送他们,露出了会心的笑,那一刻,我望着奶奶,仿佛看见了她周围有光圈在浮动,晃得我有些晕眩了……
在奶奶身上,能帮助他人的事情她总是乐此不彼地做着,这不,前些天邻居家的一位老婆婆和儿媳妇吵架,两人和不来,婆婆搬去老房子自己住了。老房子里家徒四壁,根本无法正常居住。奶奶知道后果然把家里多余的锅啊,灶啊都给那位婆婆送过去,还经常给婆婆送吃的。老婆婆很是动容,直言奶奶比她的亲人还要亲。
我的奶奶今年58了,已经有了许多白头发,奶奶爱整洁,房间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不管家务活多累,衣服也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奶奶很疼爱我和弟弟,有了好吃的总是留给我们,即使是一块糖也从不放进自己的嘴里,我非常爱我的奶奶。
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半夜我发起了高烧,这可吓坏了奶奶,一会儿量体温下降没,一会儿敷冰袋,忙个不停,等了好半天也不见体温下降。奶奶真的着急了,硬是让爷爷骑着三轮带着我去医院,到了医院楼上楼下的跑了四五趟才把病看完。看着奶奶焦急的表情,我的头好像都不是那么疼了。奶奶见我望着她,就伸手摸了摸我的头说:“累了吧,咱们马上就回家了,到家奶奶给你做点好吃的。”我一下子就扑到奶奶的怀里哭了。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了,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好像就是昨天的事一样。
时间一天天过的飞快,转眼我已经长大了,上到小学五年级了,可是奶奶却老了许多,白发也多了好多,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好孝敬奶奶,让奶奶的晚年生活的更幸福更快乐,最后我祝愿奶奶永远健康快乐。
“为什么写作”?从来自人外部世界的指令, 包括生存需求来说, 理由很多:因为写作技能是语文能力中重要的一块, 因为是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的, 因为是语文考试中必考的……
可是从人自身内在精神活动进入写作状态的真实过程看, 我们能说出这个“为什么”后面有多少背景原因呢?人的主体性活动, 即人在像写作这样的实践中所具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 是人所固有的本能或潜能, 这个道理我们谁都明白, 所以我们坚持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和把人当人看的人文主义教育理想, 恪守“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这样看, 我们对“为什么写作”的人自身内在情感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就不该知之甚少, 不该漠然视之。
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历来重视来自人外部世界的指令, 重视人必须“服从”, 必须“上规矩”, 我们还以“养成教育”一类的神圣名义, 行极端的“强迫教育”和无谓的“重复教育”之实, 于是, 我们作文教学中见得多的是作文技术层面和技巧方面的传授, 是道德、情感和价值判断中的“统一口径”训练。这样的作文教学结果如何, 大家有目共睹, 这里无须多说。
我们固然要高度重视来自人外部世界的指令, 尤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 教师的话怎能爱听不听呢, 但是,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 内因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事物的性质。俗话“师傅领进门, 修炼靠本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 我们一起来关注作文教学中, 作文者和教作文者的心理情感运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据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何去何从, 就可能清楚得多了。
一、常态下的学生写作心理和情感过程
在广义的命题作文要求下, 学生理应有“备”而来, 有“感”而发。只要作文命题是得当的, 学生一般都具有相应的生活、情感和知识的储备迎接写作。学生天性中所具有的表现欲望, 会驱动他们从自己生活经历和思想资料积累中, 搜寻和展示他们自己认为最适合、也最有意义的材料和话语, 用到作文中去。
从微观角度看, 作文写作时的心理情感过程, 诚如萨特所研究的那样, 写作者是在连续不断的话语多种可能的选择中, 认真地确定最合适的下一句、再下一句, 直至把他自己感觉中预设的完整意思全部表述出来。在这个微观的作文心理过程中, 大部分作文者是“痛并快乐”着的。即便对于很少部分勉为其难的作文者来说, 也不乏快乐, 只是很少, 更多的是痛并不甘、痛而不哭的。因为他是学生, 他别无选择。又因为他的作文虽然“难产”, 不怎么好看, 但它毕竟是自己的“孩子”, 他为它经历了痛苦的煎熬, 他对它是有感情的。从我们评阅作文的教师眼睛看过去, 自然可以理解, 这类作文者不成功的原因, 不外乎缺乏相应的生活或思想资料的储备, 或者有储备而不善选择。当然, 也有极个别人是因为语感尚未建立, 或者眼高手低等原因。
用发展的眼光看初中生的作文心理过程, 这里面不排除从小学三年级正式开始的作文练习的影响积淀, 他们此前接受的作文教学, 注定他们当下的写作练习的情感、态度及经验, 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刚开始学写作文时对自己作文的那份发诸本能的情感, 早就在教师的一味批评、极少尊重的态度下异化了, 其结果就是畏惧作文、厌恶作文和逃避作文。
俗话“文如其人”, 学生很在意作文的评分和教师的评语, 其潜意识里是关注自己所诉说的生活情状和思想感情可能得到的认同度, 即使是作文失败者, 其潜意识里也关心自己“失败”到什么程度, 这里已不仅仅是作文水平和能力评价问题了。
二、常态下的教师作文教学心理和情感过程
教师的作文教学工作程序一般为命题、指导、批阅作文和评讲。对于有经验者来说, 其命题的心理状态, 会考虑到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而且还要让作文题产生新鲜感。其指导的心理和情感的真实过程, 是考虑到让学生明白写什么和怎么写。因为是面对初中生, 所以指导要求如本文前面所述, 更多的是作文立意和技术层面的诸多要素。其评讲所看重的, 一般是让教师惊喜和受到激赏的作文, 教师潜意识里最欣赏的是超越教师指导要求的好作文。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提供优秀的范文, 介绍给学生, 还会结合课文, 以它们作范例和借鉴。这里面还可能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法设计, 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写什么和怎么写, 争取把作文写好。
三、对作文教学盲点和误区的综合分析
从上述教与学的心理情感过程的透视中, 我们可以发现, 作文教学在科学性和针对性上有很大的偏离, 因其偏离, 教学中有较大的失误。
首先, 学生作文内容上存在的表象化、简单化和概念化的问题, 如果是缘于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之不足, 这已不是作文水平能力的问题了。对此, 教师的作文指导该如何跟进, 真正有所作为, 这就是一个挑战。反之, 受称赞的好作文, 其成功的经验也不仅仅缘于“会写”, 主要原因还是来自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如果教师仅仅就作文说作文, 要求别人来学习, 其结果是否会误导学生来模仿、杜撰, 甚至抄袭呢?
其次, 教学指导中固然要关注“写什么”, 但不该停留于“写”的思考, 而应顺势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看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有什么。比如写《妈妈的手》, 也许某个学生就缺乏这方面的观察, 但他 (她) 爱妈妈, 同情妈妈, 心里不乏感动和感激的生活体验、心情故事, 这就应该有内容可写;而且因为缺乏对细节 (妈妈的手) 的留心, 心里应有歉疚, 这就更应该有话可说。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实质上是指导学生写出生活里的真情实感, 焉能让指导局限于作文技术层面的“写”?
再次, 在“怎么写”的问题上, 也应该把眼光放宽一点, 放长远一点, 不要就作文说作文。比如学生的语言不生动, 甚至前言不搭后语, 病句多, 对这种作文, 我们第一不该怀疑学生的投入之真诚, 不该忘了学生写作中的甘苦, 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常见到的教育者的态度是批评和简单化的否定, 甚至有厌恶的态度, 这就太浅薄了!第二,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平素的语言表达情况, 如果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没什么问题, 那么就应该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语言感觉和经验, 引进作文中来。如果生活中的语言有缺陷, 你一味地在作文语言中那么“顶真”, 不是犯傻了么?教师的爱心, 应该是关心、指导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语言表达锻炼。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把学生作文中的苦恼、困难和失败, 与学生一同扛起来, 共同面对;并且, 能够把学生作文的快乐和成功, 视为学生所拥有的生活及天赋之必然结果, 从而少一点身为教育者的虚荣心, 这样的教师, 才拥有令人崇敬的人格力量。
四、我们需要关注作文的精神深度
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 是学生打好写作基础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阶段, 当学生升入高中后, 除少数学生还将继续发展他们的写作能力外, 更多的学生则是“巩固”作文水平和“拾遗补漏”了。
由此观之, 初中作文教学的标高就必须认真对待。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最大的缺失, 就是对作文中的精神深度关注不够。
初中生作文可以达到的精神深度, 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视野尽可能广一些。比如写《童年趣事》这样的作文, 应该鼓励学生从与成年人回首童年的文章及其感受的相比较、相联系中, 加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认知。学生读过沈复的《童年趣事》和林海茵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作品, 包括读了《社戏》、《风筝》等名篇, 可以了解父母一辈的童年生活, 由此及彼, 在相对照中反观自己的成长过程, 思想就会深刻起来。
二是鼓励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生动鲜活的语言引入作文。我们曾经为“妈妈给我晒了被子, 我今夜闻到了太阳的味道”这样极具“孩子气”的语言“正了名”, 其实, 这样的语言何其多也!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出于对文学味浓厚的“经典”词语的敬畏和迷信, 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好词好语”摘抄下来, 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这是多么不恰当!要知道, 大人作品中的所谓好词好语, 未必是小孩子作文可以用的好词好语。
三是学生不必一概遮掩生活中的某些缺陷和阴暗面, 只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对待它们, 就应该得到鼓励。生活原本就是在缺陷与追求中前进的, 学生不知道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 又如何树立追求的目标和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爱, 尤其是来自平常生活中的爱, 一般是建立在同情、惋惜、遗憾和企盼等感情基础上的, 抽去了它们, 这份爱就显得苍白和空泛, 写到作文中, 就缺乏动人的力量。
四是不要让学生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描写和叙说, 不要让学生原地踏步般地重复练习遣词造句的所谓作文基础训练, 要给学生作文练习提供认知上、表达上的新挑战。中国古代有“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的至理名言, 可以得到启示。
我们素来总以教育者自居, 还告诫家长要多陪陪孩子, 这类观念没有错,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 十来岁的初中少年, 已经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了, 至少也应该当作朋友来培养了, 我们浮躁、焦虑和疲惫的身心, 多么需要他们———初中少年, 花季的少年, 来陪陪我们, 听听我们的倾诉, 给我们以安慰和理解。首先, 请倾听他们真实的声音吧。
教例一
写景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陆先文
【设计简说】
写景作文要紧扣景物的特点来写, 要写得有层次。达到这两点要求, 必须在写景物特点时, 注意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景与情的和谐穿插。否则, 就可能“硬写”, 内容可能拉拉杂杂。【作文例题】
《秋天来了》
【作文背景】
一年四季的气候、景物及感受, 进入我们的眼中和心中, 如何正确、准确而生动地表述和诉说, 是作文能力训练的重点。我们读过的写景文学作品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 虽然它们大多是成人的作品, 但它们启示我们, 写景作文应该是什么样子。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必有值得一说的秋天景色和风物印象, 说说其中有趣的发现和内心的感受, 和别人交流, 应该是轻松快乐的活动。
【作文指导一】
我们读过《春》等写景散文, 那是成年人的作品, 它们写出了成年作者眼中、心中的景物特点, 而且与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及社会背景相呼应。现在我们来写秋天的景色和气候特征, 这可是十二三岁少年眼中、心中的景物哦, 它们肯定和成人写的不一样, 可它们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你最近阶段的心情怎样, 它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你的写景状物中, 让景物染上你真实的内心情感色彩, 写出来肯定有你的个性, 和谁的都不一样。
【作文指导二】
就写景的“景”而言, 它狭义的解释是实景, 而广义的理解则是所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又可以在心里感受到的景象, 包括风物、人情和人事方面的种种场景与动静。如果就景写景, 写实景, 我们很难写出足够的篇幅。如果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 铺陈开来, 可能既吃力, 又缺乏真情实感。从名家作品中获得的经验启示我们, 写实景就实事求是, 但可以由实景联想开去, 用大量的虚景, 也就是广义的写景与之相融汇, 文章就生动活泼了, 也有感染力了。《秋天来了》这篇作文, 就需要我们这样来设计它的内容和结构。
【作文指导三】
作文贵在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除了在内容上要努力写自己真实感知的事物及内心产生的真实感情之外, 在语言上也应该有所体现, 这可能是大家容易疏忽的。比如《春》结尾三段的比喻, 那是出自作者那样的学者和作家的笔下, 而且是那个时代的语言。如果换成今人来写, 比如换成我们初中少年的语言, 就可以变换为: (娃娃) ——给人希望和憧憬, 给人以新生的感动和喜悦; (小姑娘) ——清纯、可爱、温和而又善解人意, 让人陶醉在美好的享受之中; (青年) ——有源源不竭的力量在孕育, 在释放, 在等待出发和奋斗。现在, 我们的作文题《秋天来了》, 就很有口语特色, 也很有抒情味。我们在作文时, 如果能把自己生活中有鲜明个性的语言, 运用到作文中去, 那肯定是极有生活气息, 又让人读来快乐无比的。小孩子就是小孩子, 小孩子说大人话, 那多怪呀!
【作文指导四】
写《秋天来了》, 可能有同学会感到没劲, 因为小学阶段就写过, 或者认为自己居住的城市地处南方, 哪有什么秋天的典型季节特征呀, 或者感觉没什么有趣的东西可写, 无非是像做一道数学求证题一样, 完成一次作业而已。这些想法都很真诚。如果是在这样的心情下作文, 我们就不妨实话实说, 可能也是一次成功的作文。比如, 你就回忆小学时写秋天景色的作文情景, 现在你大了, 你感到没感到变化?你再写一写内心的真实感觉, 它就自有一种真情在。又比如你就写这个城市没有秋天的季节特征, 没有哪些应该出现的特征呢?你如实写来, 不也是一次真情诉说么?再比如, 感觉秋天来了, 自己却没什么东西可写的同学, 希望哪些东西出现才会有趣呢?才有新鲜感, 值得与人交流呢?你就写你的愿望, 写在你的愿望下可能实现的条件下, 你现时的生活环境及心情, 可以吗?相信这一来, 大家可能会发现, 原来还是有内容值得写的, 原来作文并不难, 写出好作文并不复杂呀!
教例二
写人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许评
【设计简说】
写人物就要写得形象生动, 个性鲜明。如何选择素材, 如何运用恰当的描写的方法是写人的关键点。
【作文例题】
《我的同学》
【作文背景】
这是一个老题目, 但是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 能够写出具有鲜明的个性, 并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同学”的不多。为什么在经过多次指导, 学习了很多篇写人物的经典范文后, 熟悉的“同学”在笔下还是如此“陌生”呢?其实, 写人不仅仅是选择素材, 调动描写方法技巧层面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物的认知问题。由于缺乏对“我的同学”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简言之, 因为缺乏对生活及生活中的人物的感悟, 写出来的人物也就很难有“鲜明的个性”。
【作文指导一】
见识经典范文, 感悟生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俗世奇人》 (人教版八年级下) 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们要注意到这两篇课文作者的视角是成人写给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成人看的这个现实, 而且还要意识到原作所写之人, 和我们初中生的年龄、见识、阅历、心智之间的距离, 那么让我们见识一下成人是如何描写所熟悉的成人, 成人是如何在生活中挖掘素材的。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并不高大威武, 竟然相貌丑陋。站在我们的高度去见识一下成人的形象, 通过见识, 逐步丰富、充实我们十二三岁少年的心智。是啊, 虽然我们不一定完全“欣赏”成人所选取的事例, 不完全“理解”作者进行人物刻画所调动的手段, 但是通过学习成人的, 尤其是大师笔下的“大人物”来获得见识, 这对我们的写作会很有好处。【作文指导二】
见识名人, 借鉴写作。通过见识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见识:1.写人可以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茨威格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原来可以先写“丑陋的、失调的脸”, 再写一双“明亮的眼睛”。2.多层次、多角度地放大“眼睛”, 人物才能写得鲜活,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原来成人写“奇人”是通过小事例、小故事来表现大智慧。4.原来成人写一件小事能写得波澜起伏, 读起来如此吸引人。
在见识的基础上, 我们能获得写人的技巧。
为什么不能通过“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来写同学呢?这样写出来的同学不仅真实, 写出的文章也有变化。
虽然认识如此多同学, 可是为什么对有些同学没有什么印象, 而对有些同学的形象却如此清晰呢?是什么如此吸引我们呢, 他的“微笑”“发怒”“沉默”“幽默”……哦!原来可以抓住一点深入挖掘, 多层面、多角度来写。只有这样, 人物的形象才能生动起来, 深刻起来。
名家在写人时只写一件小事就能把人写活, “泥人张”智斗“海张五”, “刷子李”刷墙折服“小徒弟”的过程, 被写得一波三折, 读起来痛快, 形象生动。在选取事例时, 我们不妨把事件选小些, 不妨把过程写得复杂些, 在故事的波澜里让同学的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
【作文指导三】
鼓励用生活的语言写作。从以往的学生作文看, 初中生学写成人语言的倾向比较严重。小孩子说大人话, 让人面目失真。既然是写“我的同学”, 同学常说的话, 口头禅啊, 玩笑啊等, 这些活生生的语言就能让笔下的“同学”生动活泼起来。即使语言一时还是如此的幼稚, 一时还漏洞百出, 但是这毕竟是生活的语言。写作文忌用概念化的语言, 千万不要把“同学”抽象成一个干巴巴的品格“巨人”。
【作文指导四】
也许写这篇作文时, 不少同学会抱怨, 认为它是老生常谈的题目, 已经是第N次写这个题目了, 没什么意思。其实同学们静心想一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对同学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小学里单纯的、快乐的同学, 到了中学后变得复杂了, 一言难尽了, 有些甚至完全“成人”了。所以, “我”对同学的评价自然变得多样了。原来写作就是写生活, 生活河流既然永不停息, 我们的“同学”不也是“常新”的吗?我们写作不就是要表现这些变化吗?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的写作也就充满了乐趣。
教例三
夹叙夹议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郑先琳
【设计简说】
作文, 不仅记录我们的生活经历, 记录我们对生活的观察, 同时还记录我们对生活的认识, 因此, 好作文不仅要有“叙”——叙得生动, 而且还要有“议”——议得深刻。“夹叙夹议”就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 写法上灵活多变, 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
【作文例题】
世界, 充满了七彩阳光;生活, 回响着动人的乐章。是什么曾拨动你的心弦?是新绿的小草?是母亲的微笑?是丛飞的歌声?……那么把你心中的歌唱出来吧。请以“我要为唱首歌”为题作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作文背景】
生活本来就是平常的、普通的, 甚至是平淡的, 但是, 如果用心品味, 如果能从中品味出真善美, 并把它们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果能从一件平凡的小事中获得特别的体味, 并抒写出自己的一份独特的感受;如果能从一处平常的景色里发现大自然的魅力, 并表达出自己一些真切的认识来——那么你的作文就是很有意义的了。因为这样的语文能力, 不仅让自己重温了生活中珍贵的影像, 再次品尝了幸福的滋味, 而且还能给别人以启迪——这是很了不起的。
【作文指导一】
还记得《济南的冬天》吗?那是老舍先生为自己生活过的古城唱的歌;你一定还记得《背影》吧, 那是朱自清先生为父爱唱的歌;铿锵的《安塞腰鼓》你一定没忘吧, 那是为蓬勃的生命唱的歌;还有《蜡烛》那在炮火中不灭的烛光, 那是为人性唱的歌:还有《音乐巨人贝多芬》……在你的成长路上, 有没有见过让你惊叹的风景, 有没有听过温暖的故事, 有没有难忘的被感动的时刻……我们相信一定有, 因为没有谁没接受过大自然的恩赐, 没有谁没有受到过文化的滋养, 没有谁没得到过来自他人的关爱, 没有人不会因此而感动。那么, 把那些风景描绘出来, 把那些故事叙述出来, 把那些瞬间再现出来, 与此同时, 把你当时的以及现在的感受、认识写出来, 就是你的最动听的歌。
【作文指导二】
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 才有了与众不同的、感人至深的力量。但是“个性化”并不玄奥, “个性化”来源于特有的生活, 来源于特有的思想和感受,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感受、思想都与他人不相同, 正如世界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所以写“自己的”, 写真实的生活, 写真切的感悟和思考, 就是最具有“个性化”的。
【作文指导三】
在一篇作文中, 既要写自己的生活, 又要写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内容很多, 那么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纵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 许多得高分的考生, 大都善于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夹叙夹议的作文就是以记叙为主, 在记叙中运用恰当的议论。叙的是故事, 议的是思想;“叙”是记录见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 “议”是体悟事中“情”、发现事中“趣”、提炼事中“悟”、挖掘事中“意”、阐发事中“理”。
“夹叙夹议”有助于锻炼我们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 更有助于锻炼出一个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大脑, 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在今天这次写作中, 我们就尝试一下“夹叙夹议”的写法吧!
【作文指导四】
“夹叙夹议”时要处理好“叙”和“议“的关系。记叙和议论的结合是有机的, “叙”是“议”的基础, “议”是“叙”的深化, 应该“叙”详而“议”略, 记叙是主体, 议论是适当的提炼、概括和升华。
要写好这类作文, 尤其要注意处理好“议”。议论是叙述的点睛之笔, 所以议论要恰到好处, 语言要精练, 感情要真挚, 认识要有自己的见地, 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使读者更能理解和品味出文章的主旨来。要做到这一点, 其实并不难, 在记事时多次穿插议论以充分表达感受与情感, 在写人时多次穿插议论以充分表现对人物的评价, 在状物时多次穿插议论以充分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那么文章就可以更打动人, 感染人, 就能给人们以启迪——作文就获得了成功。教例四
叙事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闫翔
【设计简说】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清楚, 他也就能把许多事说得清楚了。”由此可见, 叙事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即写作能力。我们教学生学会叙述事情, 其技术层面的教学固然不可少, 但叙事作文的语感和思维素质的培养则更为重要。
【作文例题】
《这一天, 我哭了》
【作文背景】
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一些事情, 这些事情里面, 大多数因为平平淡淡, 过去也就过去了, 在心中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但又有些事情怎么忘也忘不掉, 好像在记忆里扎下了根, 而且, 它们中有一部分, 我们很想向人诉说, 和人交流, 这样, 我们才能求得内心的平和, 精神的解脱, 才能让别人从我的诉说中获得分享, 大家都开心。我们在语文书里读了许多这样的记叙文, 虽然它们的写作几乎都是从成年人角度说给成年人听的, 但是, 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得重要的启示。
【作文指导一】
小河每天不停地流着, 我们的生活就像这河水, 每天从早到晚这样平静地流淌着。可突然在某一天, 一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们生活的小河就起了浪花, 不再平静。这样的经历和经验, 相信谁都有过。你想不想和人诉说, 获得理解、同情、指点呢?或者, 你想不想与人分享你的喜悦和发现, 让自己更开心呢?今天我们写这个作文, 就是你向别人诉说、进行交流的一个机会哦!《这一天, 我哭了》, 这是一个多么有悬念的故事啊。
【作文指导二】
“哭”, 有多种多样的情况, 那么, “这一天”的故事也就会是多种多样的, 完全因人而异, 也因事而异。“这一天”, 可能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也可能是寒冷阴沉的冬日。总之, 这一天的景物, 比如阳光、花草、风、雨等都是我们流泪的见证。小鸟会为我们的喜极而泣添上快乐的色彩;风雨会因为我们的伤心增加沉重的气氛。如果我们这样描写了当时的景物, 也就记下了我们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景, 让我们理解了主人公的心情, 这就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看, 我们写故事, 不该就事写事, 要注意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 以及这个环境所染上的我们的心情。
【作文指导三】
假如让老师我来写, 我会怎样写呢?我会这样写——这一天, 我和往常一样地上学、放学, 路上的风景和天气几乎和往日没什么两样, 但我迈向家里时腿就是走不动, 觉得回家的路好长, 因为我不知道如何把这学期的成绩单交给爸妈, 害怕爸爸打我, 妈妈骂我。到了家, 爸妈显然很吃惊, 虽然爸爸的拳头没有落下, 妈妈没有唠叨, 但我看得出他们没有心情吃饭, 他们辛苦一天, 还要为我的成绩而生气、伤心, 这让我懊恼极了。这可比他们打我骂我还要痛苦, 我确实太让他们失望了, 我的退步太大了, 沉迷在网络游戏里不能自拔, 无心读书, 这样对得起谁呢?我知道我错了, 憋在心里的悔恨, 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哭了……我这样写, 大家可以看出, 我把我的一段故事说出来, 是想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关心。我说出来了, 我的心就不再孤单, 我说出来了, 我的心情就释放了, 不再堵得慌。写作就是这样一件快乐的事。
【作文指导四】
现在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再作一个示范——这一天, 注定与往常不同, 因为这一天是个举校欢庆的日子, 每个班都用精彩的节目来表达自己的欢乐, 我们的节目获得了巨大成功。在领奖的那一刻, 我哭了。回想起以往的排练, 多少次的失败, 多少次的挫折, 曾经想放弃, 想逃避, 想退缩, 但都因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而坚持了下来。那腿上、身上的伤痕, 那白天、黑夜的摔打和翻滚, 这一切都和眼前老师和同学们的笑脸一起在我的泪光中闪动。突然, 我觉得那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像这样因高兴、激动而哭泣的事情, 在我们的生活里, 相信肯定有, 也不会少。把它们写出来, 深入挖掘其表象背后的东西, 一定会十分感人。
教例五
读后感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范志慧
【设计简说】
读后感要紧扣读完文章的真实感受而写, 写作的出发点肯定与读物有关, 或是由它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某种情感的共鸣, 或是勾起了自己不应该出现的某方面的遗忘。学生写这种类型的作文,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就文章说文章, 既放不开, 又难动“感”之真情;另一个问题是把“读”丢掉了, 对所读文章提都不提。这两个问题出现的缘由, 都与学生对成人社会中很普通的“读后感”思维方式还不很熟悉有关。所以, 这类文体写作的教学, 重点并不在形式和技术方面, 而在思维方法上。【作文例题】
《〈羚羊木雕〉读后感》
【作文背景】
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有“感”的, 哪怕没有什么收获或启发, 感觉它并不怎么样, 这本身就是“感”, 就有话可说和有话要说。如果你畏惧这样的写作练习, 或者写得不快乐, 也写得不够好, 对此, 我们一定要善待!具体到《羚羊木雕》读后感的写作, 我们要试着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作文指导一】
成人看《羚羊木雕》有自己的视角, 正如成人读张爱玲的作品读出细腻、孤傲、冷峻, 读沈从文的作品读出超脱现实的理想主义追求, 成人的挖掘是深层次的, 成人的表述是淋漓尽致的。作为十二三岁的初中少年, 我们则不必要求像成人那样思考和被感动。我们的年龄、经历和现有的知识水平, 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有少年的特点。作品中的故事, 我们太熟悉了, 主人公和我们年龄相仿, 读这篇文章产生的感想, 我们会比成人多得多, 我们的感触是最切近主人公的。作为大人的作者, 是否写出了我们所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感觉, 是否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对这些, 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的, 现在就赶快动笔, 写出我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最真切的评价。
【作文指导二】
就“读后感”而言, 文章一开头就要扣住所读文本, “感”由文生, 不是无由而感。就“感”而言, “感”是感受、感触、感想和感动, 是由此及彼的一种创新, 或者是再一次有意义的反复认识和强化认识。“感”的角度是相对自由的, 有很大的选择性, 一篇文章令我们产生感受的方面有很多, 或者是关于写作技巧的, 或者是关于怎么做人做事的道理的。而后一点的感悟, 往往取决于个人所独有的生活经历, 联系自己独特的经历来谈感受, 就有话想说, 有情可抒, 就会深深地打动别人。
【作文指导三】
写文章的缘由应是——自己想写、要与人交流, 这是个多么让人开心的活动啊!写作是发自内心的需要, 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叙写自己真实的想法, 写出来的文字一定是感人的。读了《羚羊木雕》, 作品中小主人公的故事可能让你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或许她的遭遇让你想到自己或者自己同学经历过的遭遇, 令你感慨顿生;或许你与她的故事又有所不同, 你很想和她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最近的你正处于新的烦恼之中, 烦恼中的你对这个故事又产生了新的理解……你要倾诉自己的愿望, 你要叙说自己的经历, 你要对大人谈谈你的想法。你可以斥责小主人公父母的自私、刻薄, 你可以批评小主人公的虑事不周, 你可以埋怨“奶奶”的忍让、迁就……你可以表达一个孩子的无奈, 你可以倾诉一个正在成长之中的孩子的寂寞, 你还可以赞美少年的单纯善良……当然, 你也可以批评小主人公的懦弱, 甚至是批评作者态度的不明朗……总之, 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写, 展现你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想。这样的作文心情, 多么自由, 多么轻松!
【作文指导四】
俗话说“文如其人”, 富有鲜明个性的语言最吸引人的眼球。十二三岁的我们, 对自己的语言要有自信, 不要盲目效仿别人的说话。我们说自己这个年龄爱说的话, 多好, 比如, 读了《羚羊木雕》, 你只想写写你心中和小主人公一样的寂寞和无奈, 你不妨这样表述:“周末在家时, 常常伏在窗边, 双手托着下巴, 望着蔚蓝色的天空发呆。真想变成一朵白云, 飘到世界各处。看草原有多绿, 看湖水有多清, 看鲜花有多美, 看天空有多蓝。虽然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消失, 但是能自由就算值了。现实生活中, 爸爸妈妈总像监狱长一样时刻看押着我:‘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许出门!’‘做练习!’‘写作业!’……唉!谁叫我成绩不好呢!我好想变成一朵白云, 去外面玩个够哦!”瞧, 这样的文字有什么难写的呢?你不妨试一试。
教例六
状物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廖嫦娥
【设计简说】
状物就是写动物, 写植物, 写一切实实在在存在的物体和物件, 把它们的形状、形态、颜色等特征描绘出来。状物的要求是要仔细观察, 抓住特点来写, 并在此基础上加进一点议论、评价, 发表一点感想。这样写, “物”就形象鲜明了。
【作文例题】
《我最喜欢的植物》
【作文背景】
俗话说: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乾坤。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与朋友。从读过的名家写的状物作品中我们发现:动植物原来可以写得这样可爱。不论是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还是丰子恺文中的“竹影”, 或者是周敦颐眼中的“莲”, 无不惟妙惟肖, 形神俱备。现在我们也来敞开心扉, 走近自然, 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来个亲密接触吧。如果你有什么新奇发现或新鲜感受, 赶紧用笔记下来, 与同学交流分享, 这肯定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作文指导一】
状物作文与写景作文一样, 如果就物写物, 所写的文字很难达到作文所要求的字数, 而且内容上也难免空洞与苍白, 缺乏感染力。因此, 我们不妨先从名家作品的阅读中找寻一些写作的灵感与启迪。冯骥才的《珍珠鸟》中, 对珍珠鸟的描摹, 即就物写物, 只有寥寥数语“红嘴红脚, 灰蓝色的毛, 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 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单独看这些描写, 你可能很难对“它”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它是所有人眼中的“鸟”之形象, 毫无特点可言。但大家就是大家, 他决不局限于、也不拘泥于这样的“状物”, 他把笔墨集中在与珍珠鸟如何相处的铺叙中, 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当“我”与这只新生的鸟由慢慢熟悉、亲近, 到最后终于彼此信赖时, 人与动物相处的感动与温情就洋溢在作品中, 珍珠鸟的形象也随之在读者心中鲜明起来, 有了动人的力量。因为这是一只多么惹人怜爱、善解人意、懂得情义的鸟啊!通过这样的阅读, 我们获得见识:大作家写“物”, 功夫全在“物”之外。他们写物, 让“物”进入自己的生活, 借“物”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现在我们写《我最喜爱的植物》这篇作文,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安排内容呢?
【作文指导二】
写“物”就是写与自己相关的生活, 明白这个道理后, 我们发现状物作文并非多么困难。可是要写出真情实感, 就需要做个有心人了。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保持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力, 并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 将自己与“物”联系起来, 用心感知“物”的形象。“物”一旦染上了人的思想感情, 就会变得充满灵气和个性。周敦颐写“莲”能有“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 是因为他在“莲”中寄托了感情。他希望自己像莲一样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做个不随波逐流、有独立人格的人, 这是周敦颐在用心感受生活后的自我期待与鼓励。我们不必苛求自己也能像古人一样有如此高尚的情操与美德, 那是他们的生活与思想, 也是过去了的生活。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每天都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何况我们初中少年更有我们这个年龄独有的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 可能欠成熟, 甚至还很荒谬, 但我们应该敢于表达。只要真实写出, 同样可以感动人, 说不定还会“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想一想, 你生活里曾经历的快乐与幸福, 痛苦与忧愁, 希望与感想, 通过你所喜爱的植物表达出来, 难道不能够打动人吗?【作文指导三】
《我最喜爱的植物》这个题目, 是写我们对植物的“喜爱”。阅读名家名作所获得的见识启示我们:这种“喜爱”应还有来自我们自己生活的感情需求。有同学会说, 这个题目以前写过, 没有新意。其实,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人的情感需求也会随着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而改变。而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 人的生存压力大, 大自然的各色植物可以为我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活力与色彩, 驱除我们生命里的寂寞与无趣。园中的一棵树, 窗前的一茎藤蔓, 哪怕只有点点新绿, 缕缕清香, 都能带给我们快乐与感动。所以, 我们在写植物时, 要写出现在生活的种种状态和情感特点, 这一点很重要。
状物虽然要有情, 要连带出对生活的感悟, 但切忌在文中空发议论与盲目抒情。好作文应做到言之有物。要达到这个要求, 建议同学们在作文时, 先要努力写好实实在在的“物”, 特别要有细节的描写。
【教例点评】
上述6篇教例的设计, 涉及了初中作文教学内容和体裁的主要样式。谈到作文教学, 我们可能都会以为自身的经验已很丰富, 剩下的问题, 就是看学生刻苦练笔的结果了。其实不然, 在转变教学思想, 将善待学生心智发育提升到必要的高度之后,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立场, 重新掂量初中生作文的精神深度之后, 在转变作文技术层面的教学重点为培养作文思维素质和语言感觉之后, 我们发现, 初中作文教学需要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现在我们看到的上述6个教例, 就是在这方面作了大胆且积极的尝试。
概括起来说, 这6个教例在“写什么”上的教学创意之一是, 指导学生发现“自我”, 立足“自我”, 写出“自我”最真实且真诚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之二是通过阅读所增长的见识, 获得“自我”认知的感觉, 以扩大写作的比较和参照, 使写作更具“孩子气”, 并自然而然地达到作文的“扩容”和“升级”。
6个教例在“怎么写”上的教学创意, 首先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它让学生对作文语言的审美“返璞归真”, 热爱和维护自我语言的天性和纯真, 这将解除初中少年作文最严重的心理障碍!其次表现在作文行文的技巧方面, 它们不再拘泥于成人化的行文程式, 还学生以表达的自由和宽松, 这和我们多少年来向学生热衷传授的教学内容迥然相异。
【寻找奶奶作文】推荐阅读:
寻找-抒情作文05-27
寻找友谊作文09-26
寻找感恩作文10-05
寻找幸福作文结尾06-15
寻找古村落作文07-26
寻找自由-初三作文09-21
我眼中的奶奶-奶奶作文650字06-27
寻找春天作文800字06-09
寻找夏天作文600字06-29
寻找幸福1000字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