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设新农村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材料(精选12篇)
齐心合力谋发展共同致富建强村
**县**乡**村位于余店乡东北部,距县城西南25公里,交通便利。该村下辖**个自然村,**个村民组,**户,总人口**人,耕地**亩,人均耕地**亩。**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结合村里的实际,自己动手、真抓实干,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一个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优雅、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指挥部”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切实达到强班子、树形象的目的,省劳动模范**领导下的**村“两委”班子决定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村班子多方筹措资金,兴建了两层二十四间的村委办公楼,添置了先进的办公设施和无塔供水设施,村委大院内全部进行了绿化、硬化。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机、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依托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党员干部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团结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领群众致富。同时变“一言堂”为“透明”工作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此,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且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使**村的各项工作连年先进,多次被市、县评为“五好党支部”。
二、抓调整,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村**亩耕地上以前种植的多是小麦、芝麻、大豆,产值低、收入少。村干部与群众共同分析地理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并把怎么调、调什么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自己掌握,村干部把精力放在服务上。村支部带领群众赴山东寿光、河南扶沟等地参观、学技术、启思路。为了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在经过多次市场考察后,村干部号召村民种植脱毒红薯、金寿杏、中药材,走特色种植业之路。村干部把从外地学习来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并与群众一起总结栽培、管理经验,提高了种植业的质量和产量。每亩年收入近两千元,经济效益可观。为了拓宽致富门路,村干部号召群众发展养殖业,开始群众怕有风险,不敢养,持观望态度。于是,村干部带头办起了养殖[本文来源于--有文章需求,请到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场,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纷纷养殖猪、鸡、羊来增加收入。如村支部书记**带头从南非引进波尔山羊的种羊,在自己发展顺利赚钱的同时,不忘群众,免费向群众提供小羊羔和养殖技术,养羊业在全村百姓中逐渐兴起。在富民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广泛招商引资,吸引了阳光养鸡场、新型墙体砖厂等数家东西合作企业落户于此,年总产值可达**万,并为村里安置**余人就业,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为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抓活动,增设施,精神生活上档次
以前由于没有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部分群众在农闲时节常常聚在一起玩麻将。为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丰富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村委结合县里开展的“读书兴农、争星夺杯”活动,在村委兴建了图书室和农民党员电教室,免费供广大群众阅览图书,图书室的藏书量达2500多册,范围涉及农村政策、法律法规、人文科学、农业技术等方面。每周一和周五定期在村委党员电教室免费播放农业种植和养殖新技术方面的电教片。同时积极配合上级开展“法律进村,服务连心”活动,认真组织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服务队深入到千家万户进行宣传,破除封建迷信,深化殡葬改革,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全村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彻底消除了以前那种农闲时打牌赌博、喝酒闹事的陋习,全村群众一心相想发展,谋发展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
四、抓综治,保平安,保驾护航谋稳定
为了给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村里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和民兵维护社会治安活动,村委成立了20人专职的治安联防队,自然村实行十户联防,**个自然村建立打更房,在乡村、村村连接的主要路口都设置了治安卡点,统一配备了警用装备和巡逻打更
设施。每天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坚持日夜巡逻打更,风雨无阻。同时村委还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小组,**个自然村均配备了信访调解员,及时了解各村组的治安情况,还坚持每十天对不安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并对各村组汇总上报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及时派人负责调解处理,确保了全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五、抓创建,重规划,合力打造新农村
为彻底改变全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那种落后的生活环境,全村两委班子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邀请县有关单位根据全村的实际情况,在对全村进行认真的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全村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全村共规划村村路55公里,目前已通过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邀请在外地工作且有成就的老板为老家的发展捐款等形式,已修通了**路**段、**-**等数条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5公里,还有**-**-**、**-**-**路段等项目已列入上级的发展规划,上述公路如能修通,将对全村形成大循环,彻底解决全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同时还组织村民修建村内坑洼不平的道路,群众自己动手建家园,有人出人,有车出车,拉土铺路,当修路资金不足时,不等不靠,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群众慷慨解囊,为改变自身的生活面貌积极努力。多方筹措资金兴建的两层二十四间的村委办公楼,已成为**村标志性建筑,全乡的亮点工程。”
目前一个布局合理、规划有序、和谐安定的新农村已初具雏形,但我们并不满足于当前的现状,正积极谋划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为全力打造一个环境幽雅、民风淳朴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砂岗村位于县城西北部, 距县城20公里, 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 水罗公路横穿而过。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 533户2052人。有总耕地面积8790亩, 其中水地3940亩, 旱地3213亩, 旱砂地1637亩, 人均水地约1.92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 2008年预计达到4600元。全村共有党员66名, 其中, 妇女党员11名, 35岁以下15名, 高中文化程度以上19名。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 依托产业, 注重六个突出, 打造一流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突出生产发展, 培育了汽车运输、高原夏菜、西甜瓜、劳务经济、皋兰金枣等五大产业, 其中汽车运输和高原夏菜已成为全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经过近三年的生产发展, 汽车运输车辆达100辆, 每辆车年运输纯收入达3万元, 来自运输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60元;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 产值达到242万元, 纯收入达121万元, 来自高原夏菜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元, 来自两大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占2007年底砂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的49%, 汽车运输和高原夏菜产业已逐步成为砂岗村新农村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预计达到4600元, 平均增速达到28%, 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同时, 两大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带动了水阜、涝池等周边村社相应产业的逐步兴起和发展, 已逐步成为周边村的新兴产业。产业的带动、引导作用为全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农村“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突出基础建设,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全村水电路通讯全面畅通, 村主干道及周边巷道全部硬化, 主干道安装了亮化路灯, 道路两旁建设了美化花园, 农民生活、出行、从事商贸都很方便。修建了农产品交易市场, 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专业销售场所, 方便了农产品外销, 同时, 户均整治配套了地窖, 方便了高原夏菜等农产品的储藏。全村配套了沼气池200座, 太阳灶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部分农户配备了液化气和电磁炉, 全村清洁能源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建了村卫生所, 农户小病基本不出村, 大病也能及时得到指导救治, 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519户, 占全村总户数的97%。维修了砂岗小学, 加强了师资力量, 配备了教学设备, 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突出环境整治, 改变村容村貌。修建了垃圾台10座, 配备了垃圾箱6个, 新建了掩埋式垃圾集中处理点。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日活动, 制定了全村环境卫生整治的“三清三改”方案、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 确定每月10日为环境集中整治日, 发动党员群众清理村庄垃圾, 整治脏乱差。制定村民卫生管理制度, 积极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杜绝乱堆乱放乱扔现象发生, 自觉维护门前及公共场所卫生。积极开展植树绿化活动, 营造了整洁优美的环境。
突出住宅建设, 改善居住条件。争取国家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 将徐家沟、安家沟、蒋家窑110户、448人整体搬迁到杨洼台和安家沟, 建成住宅110院, 住房550间, 7200平方米, 改善了三个自然村村民的居住条件。
突出教育培训, 培育新农民。利用农闲时间, 举办劳动力科技培训和劳务输转技能培训, 参训人员达700多人次, 占全村劳动力的80%以上。通过培训, 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设施农业操作规程、高原夏菜栽培等农业生产技术。劳务输转人员基本掌握了餐饮服务等外出务工基本技能。同时, 村上采取征订报刊、外出参观、建设资源共享工程等多种措施, 强化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 开阔了村民眼界, 增长了村民才智, 培育出了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突出机制建设, 健全村级组织。制定完善了《村党支部工作职责》、《村委会工作职责》、《村财务管理制度》、《村级事务议事制度》等16项体现民主管理, 规范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行为的规章制度。村党支部带头模范执行各项制度, 对村务收支、重大项目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定期不定期进行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 年均在党务、村务公开栏内公开有关党务、村务事项12次以上, 增强了村级事务的透明度。村党支部在组织建设上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的设置新模式, 在五一山汽车运输基地建立流动党小组1个, 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肯定, 《兰州日报》以“车轮上的党组织带领农民奔富路”为题进行了报道。同时适时组织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协会、农文协会、红白理事会、水管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妇女协会、晚霞协会、高原夏菜协会等10个协会, 并促其正常运转, 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制初步形成。
围绕试点工作, 坚持四个到位, 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正确性。为了加强这项工作, 乡上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 乡政府乡长、乡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其它领导和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水阜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产业办、基础设施建设办、社会事业发展办等办公室, 各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 按照分工负责、统筹兼顾的原则开展工作。村上也成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 抽调村社干部负责各项目建设工作的落实。村支部、村委会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安排部署工作, 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再分解, 再细化, 量化了目标, 制定了《实施方案》, 做到了乡村社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 个个心中有压力, 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使之实现了“领导到位”。
为了鼓足干部群众的士气, 首先是会议动员聚人心。先后召开乡村干部大会、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等, 讲政策、聚人心、谋发展, 从而使乡村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 把行动落实到建设新农村的决策上来, 形成上下齐抓共建的合力。其次是广泛宣传鼓干劲。采取出黑板报、广播宣传、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入户宣讲、召开各类座谈会、征订报刊、发放学习资料及建设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多种措施进行广泛宣传,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和根本目的。通过宣传发动到位, 消除了部分群众认为新农村就是由国家出资修建新房的简单、片面和狭隘的认识, 提高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再次是考察学习增动力。在乡包村领导的组织带领下, 村社干部、党员代表、户代表赴榆中定远、冯家湾、青城等地参观考察学习,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才智, 理清了思路, 鼓足了干劲。
在确保资金保障到位的同时, 在县乡指导下, 村上出台了发展设施农业、主导产业补助标准, 住宅、沼气池建设补助标准等, 把国家专项资金和部门整合的全部资金落实到了家家户户, 落实到了具体项目上, 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形成了政府推动、村民主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 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县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及成员多次亲临项目建设现场, 督促指导工作, 协助村上定方案、解难题、促进度, 做到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有力地推动了各个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村上主要领导也分工负责, 坚持每天都到项目建设现场,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检查、抓落实。通过这一“督查落实到位”的工作方法, 乡村对道路、广场建设等工程量较大的基础建设项目, 从签约、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邀请村民代表参与、监督, 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又给了群众一个明白, 保证了各个建设项目保质保量的按时完工。
在建设新农村的这三年中, 我们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不断完善工作思路, 探索走出了一条“三动并举, 建设三项工程, 全面促进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党支部推动, 建设“人才工程”一是完善制度推动班子建设,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人才。配合县乡制定完善了《村党支部工作职责》《村委会工作职责》《村财务管理制度》《村级事务议事制度》等13项民主管理制度, 规范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村组干部和党员行为, 做到了以制度管人, 按制度办事。村级工作的透明度和程序性提高了, 支部班子的决策能力和凝聚力也都增强了。二是载体活动推动党员队伍建设,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人才。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组织开展了一名党员、一名致富能手帮扶一户特困户的“三户一组”活动, 从思想政治教育、致富项目、农业实用技术、项目资金、劳务带动等方面进行帮扶, 促进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在全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 从全村实际出发, 设置了思想政治、民主监督、公共事务、经济发展等4个方面共14个岗位, 并通过支部配岗、党员择岗, 使全村30名党员从无职党员变为有岗有责的“实职党员”。党员服务意识增强, 群众更加信任党员, 党员形象树起来岗位亮起来。三是学习培训推动新农民培育,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人才。每年组织举办党员群众理论学习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务工技能培训班, 邀请市、县专家, 现场讲解。同时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深入特菜种植和设施农业发展快的榆中青城镇、什川河口、本乡老鹳等村现场观摩, 学习种植技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逐步提高。
乡村能人带动, 建设“产业工程”一是带动种植产业。采取支部牵头、党员带头、能人示范的办法, 按照“压粮、抓瓜、扩菜、兴林”的思路, 动员广大党员群众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在支部引导、共产党员魏孔安、致富能人牛有元等种植能手的示范带动下, 全村高原夏菜达到1000亩, 西甜瓜达到1600亩, 枣树间套金银花栽植面积达到1200亩。二是带动运输产业。在牛有海等运输大户的带动帮助下, 全村运输车辆达到100辆, 从业人员达到180人, 成为本村的主导优势产业。三是带动劳务产业。在牛万义、牛万福、安玉有等人的带领下, 分别在宁波、新疆、金昌、兰州等地开拓劳务基地, 每年输转农村富裕劳动力200人 (次) , 实现收入100多万元, 增加了广大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一、产业发展方面:深入挖掘我村矿藏资源潜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兴办矿产加工业力度,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同时,合理开发七组梯子沟灰石矿,解决农闲劳动力转移200人。以“常润特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中心加大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利用 “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有利契机,继续实施好惠民工程。今年已向省新农办申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30万元,建设浆砌石河坝800延米。
三、环境建设方面:按照“省级示范村”要求和标兵村上档次的建设标准,稳步推进全村环境建设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做好四旁绿化地段的补植工作,今年计划投资资金5450元,补植218株树苗。深入落实卫生管护责任制,形成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突出三项内容,激发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突出规划、建设、整治三项主要内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一是突出抓好规划这个前提。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题,更是一项龙头工程。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规划工作,一方面,专门制订总体规划。结合安义实际,制订出台了《安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规划》按照“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乡村文明、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用10年的时间,对全县1093个自然村分三批进行建设,第一批建设22个重点示范村,2006年底完成;第二批推进500个公路沿线村,2010年前完成;第三批抓好571个边远贫困村,2015年前完成。从而使全县所有自然村基本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方面,具体编制村庄规划。县财政2005年拨出专款40万元用于编制村庄规划,县村建规划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创造性地为每一个自然村庄搞好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景。2005年,全县已完成了6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其余1033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将在2007年底全部完成。二是突出抓好建设这个主题。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针,快速推进市、县、乡三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根据“交通便利、规模适中、生活中上、先易后难”的原则,沿南安一级公路和西山山脉选择了25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热情高、辐射作用大的自然村作为市、县、乡三级示范点建设,其中市级示范点1个,县级示范点8个,乡级示范点16个。示范点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强势推进“三清三改、三整三造、三通三建、三培三带、三新三高”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如把市级示范点鼎湖镇榨下刘家建设成为“田园风光式”新村,县级示范点黄洲镇孝诵建设成为“自然生态式”新村,长埠镇木马建设成为“农民别墅式”新村,万埠镇小刘村建设成为“农家山庄式”新村,东阳镇北山尧下建设成为“精品小区式”新村。三是突出抓好整治这个难题。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直接面对千家万户,涉及村民利益的调整。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一方面,整治“空心村”。对自然村庄中间大量存有安全隐患、污染环境卫生且无人居住的破烂房屋全部拆除,做到通路、插绿、添景。如石鼻镇联合村冷溪村小组一次性拆除“空心村”中的破旧房屋21幢,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整治旧房屋。重点对建设时间长、外型不美观,影响村容村貌的旧房屋实行“穿衣戴帽”,对村庄电线、电话线进行整治,做到合理有序布局,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牛栏猪圈进行拆除,实行集中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对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实行垃圾袋装化,确保环境整洁卫生。同时,在整治过程中,做到区别对待,切实加大对自然原生态、古文化遗迹的保护,特别是对村庄里的古树名木和古民居等,进行严格的保护。
二、发挥三大作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纯的群众创建活动,需要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多方联动,充分发挥三大作用,汇聚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第一,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在领导力量上,专门成立由32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安排25名县领导和25个县直单位挂点抓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抽调县、乡、村三级300余名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广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在资金筹措上,县财政每年挤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设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单家单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在宣传造势上,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弘扬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着力营造“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第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创建活动的力量源泉。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土壤”。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切为了群众,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急迫的问题入手,满足群众求美、求新、求幸福的愿望,从而使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创建的热情十分高涨,很多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不惜放弃手中的生意,千里迢迢赶回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如万埠镇小刘村,50多户村民只有3-4户主劳力在家,启动新农村建设后,30多户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自动歇业关门,返回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长埠镇木马村在上海经商的凌胜根等几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轮流回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群众参与率达98以上。第三,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仅有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还不够,必须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我县积极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和机关单位,踊跃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和提供必要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目前,我县通过社会力量捐献赞助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有1000多万元。通过政府、群众、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格局。到2005年底为止,全县1个市级示范点和8个县级示范点总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共拆除破烂房屋482幢,穿衣戴帽360幢,硬化入户水泥公路35公里,完成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680户,改造门塘9口,改造厕所140座,建设5座公厕,兴建4个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完成房前屋后绿化面积3200平方米。
三、注重三个结合,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村是乡的一个偏远山村,位于乡政府东南方向,坐落在海拔750米的半山腰。早在20世纪80年代,“老、少、边、远、穷”一直是该村的真实写照。1986年,XX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下定决心要将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工作,村的村容面貌焕然一新,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
为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提高村民生活水平,XX向上争取项目,多方求援,争取资金支持,架设了全长8公里的供电路线,解决了全村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问题,为全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电力保证;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一个自来水站,家家户户连接水管,使全村40户、近100人饮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道路通了,村庄美了,环境好了,如何发展经济、带领山区群众致富成为村新的课题。XX结合本村的气候、地理等因素,因地制宜,打算在“山”字上做文章,发展绿色旅游、特色农家乐。村山青林秀,怪石嶙峋,景色迷人,村村通公路沿着山脉蜿蜒而上,道路两边风景秀丽,村中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内石乐园以石奇、石多著称,有沟就有石,在太行山区实属罕见。初步统计,石乐园各类奇石10000多块,颜色各异,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令人流连忘返。再加上村中有抗日将领杨彦峰带领部队战斗时的指挥部遗址,还有个光绪年间的大碾盘,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双垱村位于荆州区马山镇东南部,版图面积8460亩,耕地面积3770亩,全村1340口人,现有两委班子成员五人,党员56人,党代表工作室11人,其中区代表一名。新的两委班子成立以来,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村庄”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真抓实干,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真切地改变了村民印象中的村官形象,得到村民的拥护和上级首肯。
一、打铁需要自身硬,班子建设是关键
村官是最基层的管理者,是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是把党的农村政策兑现给老百姓最直接的执行者,执行得怎么样,取决于村官的为官理念和工作作风!所以班子建设是关键。
新的两委班子成立后,大力抓班子建设。
1、转变工作作风,每周一开班子例会,汇报、交流上周工作情况,汇聚没有解决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案、办法;安排本周工作任务;政治学习;交心谈心,统一思想认识。
2、分片走访,到村民家里、田间地头去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尽量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带回村委会商议想法解决。不能坐在家里当村官。
3、每天村委会8点至17点30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值班,负责接待村民来访等相关事宜。
4、每周五轮流组织部分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集中学习和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村党代表活动室按期开展活动,全体代表和党员全员按时参加,与会人员学习、交流,听取区党代表的工作述职,进行民主评议,并在会后对贫困党员进行慰问。
通过不懈努力,班子团结了,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干群关系近了。
二、关心群众冷暖,为村民办实事是根本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仅要有法子,还要有票子。村党支部一班人读懂政策、用对政策、用足政策,一方面利用国家扶持的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多渠道争取和筹集资金,积极兴办各项社会事业,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成效凸现。
(一)、实现四通
1、路通。去年以来,本村的所有主路全部硬化、所有支路一部分硬化,一部分铺上了碎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2、渠 通。去年以来,硬化、修缮和疏通排水渠一万多米,解决了村民排灌难的问题。
3、水通。到目前为止,本村已经全面完成水改,管道已经进入每家农户,长江水进农户,饮水难的问题解决了。
4、信息通。村级办公实现网络化,并建立信息网络平台,配备了专职网络员,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低保户、贫困户、特困户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行之有效,公开化、透明化、正规化。
(二)、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村民看病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力争农村集镇化,本村加强了村级文明建设。
1、路渠两旁绿化、美化。去年以来,共植风景树8000多棵。
2、各个居民小组门前路边安置垃圾桶,方便村民垃圾处理,并安排专人管理绿化和环卫工作,确保村民居住环境净化。
3、新建文体和休闲娱乐场所,先后配置篮球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材、读报栏、图书室,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4、村级要道口,分别安装了监控,加强安全防范,增加村民安全感。
5、本村成立有治安巡逻队,不留死角地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治安巡逻,不仅对村民的财产有效地进行了保护,而且对垃圾、秸秆的禁烧进行了有效的监管。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四)、建立便民服务大厅,为村民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干部转变了作风,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事,老百姓笑意挂在脸上,感激珍藏内心,干群关系融洽了。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甚感欣慰,他们说:我们的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三、抓住机遇,发展有蓝图
十八大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农村建设必将加快步伐,我们将努力抓住机遇,力争把双垱村建设成文明、和谐、小康村。我们的基本规划是“因村制宜、突出特色”。
一、合理布局居民居住区。
农村集镇化。把现有分散的村民居住点集中,成集镇化形式,便于管理,且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二、科学布局种养殖区
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落后,既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必须在“山”字上作文章,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保护战,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农民主体,整合各级项目资金,逐步、分类推进,才能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首先,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一个好规划。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突出本村特色,科学、合理地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以村为单位的好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地形复杂,村庄分散,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千差万别的客观实际,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地方特点、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目标和任务,只有吃透各村村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各村的发展重点,以及各村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各村的优势,找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各村经济发展的特色。
其次,要以山为本,突出特色,打造一个好产业。“生产发展”是二十字方针的核心和根本,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宽裕;只有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乡风文明才有牢固的基础;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村容整洁才具有物质基础;农民群众手里有钱,他们才能更好地参与民主管理。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来抓,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作为发展农业的大事,着力培植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为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受交通、区位、土地的制约较大,但同时也有自身山场面积广阔和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所以,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要紧紧抓住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和经济作物,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抓实林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着力培植特色、优势、外向型农林产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农民群众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直接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输出质量。要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重点产业,稳定完善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再次,要科学发展,良性互动,维护一个好生态。生态环境是山区、半山区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林业生态、水资源、地质资源建设和保护,维护好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认真实施好农村“五小”水利建设,改善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建设,加大沼气池建设和节柴改灶工作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到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最后,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实现一个好目标。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关键也在农民,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用有限的项目资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的浓厚氛围,把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克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农民增加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逐步实现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由保守思想向进取意识转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带入市场,平衡农业产业链条上农户与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农民与市场脱节、农业生产无序、农产品质量低等一些村、组“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户农民“办”不了的难题,全面提升经营水平,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在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好农民“入市”难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进一步畅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市场流通渠道,形成工业品下乡、农林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实现农村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途径》,《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红光村是典型的朝鲜族村,居民全部是朝鲜族。多年来,全村多数劳动力都在外地打工,常年在韩国打工人员有406人,国内打工人员290人,留在村里居住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针对这一情况,2008年,村两委班子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農村的设想,并向当地党委和政府,九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做了汇报,在九台市委、市政府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末开始筹划红光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经过考察和认真研究,红光村决定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资金开发建设,并通过多方努力,于2009年和深圳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吉林省注册为吉林省林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建设红光村的协议,并在2010年初全面启动了红光村新农村建设项目。
红光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包括居民住宅、商铺、老年公寓、学校、卫生院、综合性村部、燃气站、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农机生产合作社、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民族旅游、电影院、超市等。2010年,一期工程项目包括居民住宅、老年公寓、农机合作社、绿色水稻生产等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其中,居民住宅为13层高层住宅共4栋,已经全部封顶,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可入住500户,入住人口1380人。建设主体为3层楼房的商铺1栋,建筑面积5430平方米,产权交给红光村2000平方米,实行对外租赁,所得租金用来解决本村居民住楼的费用。九台市朝鲜族老年福利中心和饮马河卫生院主体已完工,其中九台市朝鲜族老年福利中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饮马河卫生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红光村水稻全程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楼、农机库已竣工交付使用,占地面积8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此外还建设地下车库4180平方米,燃气站300平方米。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红光村走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2009年总投资1401万元,其中由国家、地方配套及村民自筹876万元、农发行投资525万元,建设了红光村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示范区共占地7公顷。其中水稻育秧基地4公顷,现已经建设完成塑料大棚15栋、智能温室1栋,双层充气大棚1栋;建设农机仓库、晾晒场、水稻烘干、仓储库房等设施占地3公顷。同时,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了红光村水稻全程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自愿加入合作社。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以土地入股,与合作社签订入社协议,实行利润分红;不愿入股的农户,其土地可以租赁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每年每公顷水田租金为5500元。由于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变分散经营为集中经营,打破了原来社与社、户与户的界限,全部改建为5~8亩的高产方田,使水稻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每公顷成本下降1600元,而水稻却增产10%,增收1800元。
2011年,红光村计划完成林江(红光)新村的整体配套工程,包括上下水、供暖、燃气站、绿化、亮化、健身器材安装,活动场地和文化活动室建设等项目。同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在现住宅楼道西,占地面积62000平方米,计划建设集住宅及民俗生态园为一体的民俗旅游观光园,重点项目为民族餐饮、民俗观光,所有基础设施全部并入林江(红光)新村管网。
在永兴县新农村建设会上的发言
(黄祥兵)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受许书记委托,代表马田镇就新农村建设发个言。
一、马田镇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几年来,马田镇党委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群众自主能动性,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来势喜人,成效显著。我镇现有2个村被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创建行列,涉及51各个小组,10000口人,其中马田村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井岗村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我镇新农村建设坚持高起点,严规化,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五年成果”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努力,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彪悍民风向文明乡风转变,“脏乱差”面貌向宜居环境转变,宗派制约向管理民主转变的良好局面,农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生活方式实现了低碳环保。
二、马田镇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
1、选好带头人,建设好班子,重点建设基层领导核心。一个好的班子将决定新农村建设好坏。我镇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实行了“三强”,即强支书、强制度、强素质,特别是在带头人的选拔上,通过民主推荐,大胆使用那些能吃亏,能受气,能吃苦,有思路,会办事,口碑好的人,使新农村建设充满活力。同时,给每个新农村示范村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发挥其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基础扎实、精力充沛的优势,使其智力资源转化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2、建设新村镇,改善新环境,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我镇新农村建设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变了村容村貌。首先是抓道路建设,所有示范村完成通组公路硬化工程,其中马田村、井岗村共筹措60万元分别修建了环村公路,并且道路两边全面实现绿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抓农田水利设施和机耕道建设,改善了农田基本条件,投入资金80万元,全面修缮排水灌溉系统,确保了农业生产增长增收。三是抓环境美化,建设农村休闲广场,其中井岗村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全市一流农村休闲广场。大力发展沼气和改水改厕项目,先后新建沼气池500余个,沼气池普及率达,改水 户,改厕 户,动员群众搞好房前屋后绿化,共载樟树800多株,桂花树 株,使我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培塑新农民,树立新风尚,重点突出构建和谐村庄。在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一是抓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建了农家书屋5个,购置适合农民阅读的书籍10000册,丰富了农民的精神食粮;组建成立腰鼓队、军乐队、舞蹈队、篮球队等特色团队,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抓活动开展,全面提升村风文明。先后组织了“创先争优活动从我做起”党员签名活动,邀请专家给村支部党员上党课,开展了“三户一家”(文明卫生户、诚信经营户、和美家庭户、和美家庭户和孝贤之家)的评选活动,有效提升了村民思想境界和文明素养。马田镇素有“初一的鞭炮,十五的灯”传统习俗,以往每到这个时候,政府部门为维稳问题如履薄冰,提心掉胆,现在风平浪静、安定祥和,使得政府部门省力省心不少。
4、培育新产业,打造新增长,重点突出农民持续增收。我们立足村情,因地制宜,按照“产业抓重头、企业抓龙头、产品抓拳头”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煤炭替代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规模农业、生态养殖、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格局,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以解决新农村建设后续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搞活集体经济方面,马田村创办了马田砖厂,修建了停车场,改造了仁和农贸市场,新建了红星液化气站;井岗村扶持建立了一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猪场,以及发展山塘水库养鸭喂鱼生态养殖;在工业方面,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产值超过百万的年丰鞋厂、鹏程万里皮具厂分别落户马田村和井岗村,有效解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农民持续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三、马田镇新农村建设鲜明特色
一是注重发展生产。我镇把发展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走出了建设新村庄就是建设新农村的误区;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发挥自身造血功能,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村民自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镇充分应用宣传发动、模范带头、学习借鉴等多种手段提高农民对建设新农村重要意义的认识,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从井岗村新农村建设筹资筹工中我们发现,村民热情高涨,积极踊跃,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轰轰烈烈搞建设的良好局面。也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努力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注重整体效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伟大创举,使经济发展更生机勃勃,村民生活更丰富多彩,邻里关系更和谐融洽,党的建设更扎实有效,是新农村建设的努力方向。马田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努力配优配强村级班子,合理引导村民思想转化、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将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益。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六村建设”描绘新农村
(2006年11月23日)
中共XX镇委员会
2006年以来,XX镇党委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结合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和深化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以“六村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建领村强基础。
一是优化村党支部班子结构。“用好一个人,带好一个村”。XX镇以深化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理顺村“两委”关系,配齐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今年以来,调整村总支书记1人,补充总支委员5人,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3个,撤并党支部2个。
二是增强党员队伍能力。为增强农村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上下功夫”,即在“四培双带”上下功夫,把12名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68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在素质培训上下功夫,对14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了重点培训,对其余党员进行了全面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在实践锻炼上下功夫,通过党员带头办“田园学校”、上“科技党课”、建“示范基地”等形式,有效增强了800余名党员在农村第一线的发展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村组干部激励机制。为切实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村组干部教育培训、表彰奖励、监督管理、权益保障等制度和抓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四是把开展“六村建设”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坚持用“六村建设”的实际效果检验村班子,考察村干部,并作为评选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主要依据,形成了农村党员干部自觉在“六村建设”中接受教育、转变作风、展示先进的良好氛围。
产业富村建支柱。
紧紧依托XX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发展绿特产业,走“以蚕桑为主导,香兰菜、苎麻、经济林果、甜苦竹等产业共同发展”的1+X结构调整模式,走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
在蚕桑产业发展上,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威信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在回龙村唐家湾和新田两个村民小组试点种植蚕桑,按照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嫁接、当年见效的目标发展建成“一步成园”桑园208亩,夏秋两季已养蚕18盒,产茧622.8公斤,单产34.6公斤,蚕茧收入1.25万元。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先后4次组织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306人到四川珙县孝儿、底洞等乡镇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反复召开群众会,交流学习体会,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秋播已落实宜桑地块3200亩,并已全部育苗完备。10月底,全县蚕桑生产工作会议在XX召开后,落实2007年春播桑园面积2900亩,到2007年新建桑园可达6000亩以上,为XX在3年之内桑园突破10000亩,产茧上万担,收入达到2000万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苎麻产业上,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在文兴村建成苎麻基地100亩。通过示范带动,今年全镇种植苎麻面积达300亩,加上原有苎麻面积,全镇共有苎麻1000亩。今年已收购苎麻16.5万斤,实现产值62万余元。
在香兰菜产业上,充分利用秋冬季农闲地和该产业“短、平、快”的优点,引进四川香兰菜公司到XX投资建厂,建香兰菜加工点4个(其中今年新建2个)。今年,全镇春秋两季香兰菜种植面积突破4500亩,可实现产值200万元以上。其中,马鞍村团山村民小组村民李文玉今年种植香兰菜15亩,收入10000元以上。
在甜苦竹和经济林果产业上,巩固现有5000亩甜苦竹和5000亩经济林果,强化科技培训,加大管护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今年,甜苦竹产业实现笋产量20万斤,产值20万元,经济林果实现产量40万斤,产值40万元。
科技兴村出成效。一是强化科技普及培训。镇党委从强化科技意识和科学理念入手,依托党校、农广校等培训渠道,同时开辟田园学校、农民课堂、科技党课等新途径,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分类培训,对农科队伍强化科技更新,对村组干部强化科技武装,对农民群众强化科技普及。目前,全镇农科人员为农服务的意识、措施普遍增强,80%以上的村组干部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1000余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
强化科技推广应用。为了使科技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我镇紧紧围绕巩固传统粮畜产业和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基地两大产业发展目标建成了13个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应用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新机具,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镇2个“六村建设”示范村初步实现有企业带动、有基地覆盖,成为科技推广应用的典范。
强化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围绕做大做强绿色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扶持政策好、科技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优势,直接带动3000余户农户发展绿特经济。二是积极筹建“支部+协会”的营销模式,带领农民闯市场,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涉农项目资金,推动部门帮扶。今年以来,政府部门捆绑使用和争取公司投入项目资金56万余元,带动农户自主投入37万余元,激活了城乡市场。
民主管村聚民心。用制度规范村务。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建立健全了村“两委”议事、表决和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村“两委”协调运转;坚持民主管村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建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听证等制度,推进村务规范运行;坚持整体建设与精细管理相结合,推行民主评议、民情恳谈等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用体制保障民权。一是坚持农民当家作主,实行村集体资产由村民理财小组管理,建设项目由村民派代表全程监督管理;二是坚持“一事一议”,研究村务请村民听证,村级重大事项交由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投票表决,执行结果由村民评判议决。
用法治规范综合治理。结合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送法到村组活动,推动村干部和农民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巩固深化平安创建成果,扎实
开展禁毒防艾工作,严厉打击以“六H彩”为主的赌博活动。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巩固和创建活动,发动群众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控网络。
依法治村保平安。依法治村重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宣传形式对护林防火、人口与计划生育、道路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使法制宣传教育进村入户。今年以来,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宣传100余次,出板报32期,书写宣传标语56条,印发宣传资料6000余份。
依法治村靠服务。一是法庭到农村设立临时法庭巡回审理民事案件。今年以来,XX法庭到农村设立临时法庭巡回审理民事案件15起,现场旁听人数超过2000余人次。二是派出所在各村建立警务站,把派出所的办公场所搬到第一线,不仅方便群众办事,还为群众节省了开支。
依法治村靠制度。建立健全依法治村制度,制度明确规定:亮出一块牌子,让村民明白村委会谁值班;制定一套规划,公示发展目标;展示一张图表,介绍村委会职责和服务功能;开辟一个专栏,告示村务开展情况和财务收支状况;设置一个意见箱,听取群众反映;建立一套档案,有完备的议事记录和工作报告资料;固定一个村民议事地点,方便村民议事和听政。
依法治村保平安。把民兵应急分队组建成护村队,村与村签订书面协议,相互联保,轮流值班,一星期一循环,做到白天有人看,晚上有人转,小事有人问,大事有人管,户户都平安。建立了镇、村、组三级调解网络,调解成功率达99%,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民事、刑事案件的发生。
文化活村促和谐。强化活动阵地建设。在继续巩固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1万余元,对XX村文化活动室进行改造,为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开展文艺进村活动。一是组织文化站等部门工作人员对富有XX特色的花灯歌舞等地方戏种进行搜集整理,创新编排了《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等节目为群众演出。二是组建农村业余文娱演出队,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巡回到村组进行演出,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同时,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已组织各类文艺演出26场次。
开展“三清五改”活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全镇认真开展“三清五改”活动,有效改善了镇容镇貌、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XX村沙坝滩村民小组新农村建设试点通过开展该项活动,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
通过 “六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找到了XX镇党建工作与服务三农的契合点,找到了以党的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达到了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服务农民群众、推动农村发展的目的,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形成了党员受教育“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前有引力,后有推力”的促进机制。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新范村位于浙南千年古镇壶镇镇,以商贸为支柱产业,2010年新范村改为新范社区,成为缙云县第一个实现社区转型的行政村。全社区有332户家庭,共1067人,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526元,村集体收入204.04万元。
多年来,新范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村集体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建成2个娱乐场、1个文化活动中心楼、1个村级图书馆和各种文体器材,先后成立了12支各具特色的文体队伍。由该村村民吕官水自编、村民自演的剧目《老鼠娶亲》、《渔翁得利》曾多次应邀赴永康等周边县市表演,并大获成功,多次受各级媒体报道。目前,《老鼠娶亲》已被列入丽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翁得利》被列入缙云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壶镇歌谣”的传承人吕明兴被列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新范村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范村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展较快且独具特色,但仍与当前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照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尚存在差距。
(一)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结构较不合理
资金缺乏是扼制新范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资金投入总数不足,占全村总支出比例较小。2010年新范村文化建设支出仅占全村总支出9%。
2.资金支出结构较不合理。文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文体设施建设、大型节庆活动、各级各类文艺表演等,日常文体活动、文化骨干队伍培训和激励等没有安排专门资金。
3.资金投入未建立长效机制,存在“搞一次活动,要一次钱”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基层文化工作缺乏人才,文化领导队伍建设弱化
新范村拥有专门的文化领导小组,理论上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然而究其实质,存有以下问题:
1.专职文化人员配备不足,文化骨干队伍基础薄弱。指导全村文化工作的专职文化员仅有一名,业余文化队中文艺骨干普遍具有“老人为主、新人较少、能力较弱、学历不高”的特点。
2.领导结构不甚合理。村双委交叉担任文化领导小组成员,文化领导干部专职不专用,领导结构存在随意性,不少干部并无文化专长,无法胜任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三)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机械,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现有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内容缺乏新意,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层次文化需求,造成百姓受益面较为狭隘、教育启发不够深刻。
三、所存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对矛盾尚未解决
1.经济发展重于文化建设。部分村干部没有真正将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全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当中,对农民最直接、最关心的基本文化权益需求重视不够。
2.大型节庆重于日常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大文化”发展思路,简单狭隘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等同于“舞、说、唱”,热心于大型活动、比赛,而忽略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日常开展与广泛普及。
3.设施建设重于相关管理。领导层单纯将多建文体设施归结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却忽略了其后续管理,导致诸多设施并没有得到合理运用。
(二)农民传统观念、封建思想依然存在,阻碍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1.自身文化发展存在差距。调查发现,能主动通过上网、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务农知识的农民仅占14%,参加相关培训更是少到只有8%。
2.农民文化消费观念薄弱。与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一样,新范村农民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子女上学、建房购房、婚丧嫁娶等三件大事上。调查显示,平均每月文化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了64%,201元及以上的只占4%。
四、新范村农村文化建设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全村近期和长期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域主体网络,尽快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和整体效应优化的村域文化。
(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拓展投资渠道,使文化投入途径多元化。提倡以全村集体投资、个人出资等方式创办文化事业。并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及房屋租赁等第三产业,加强招商力度,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全村文化建设。
(三)有效管理和发展文化活动中心楼及其他文体设施,实现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楼各专用活动室功能,进一步强化对各基础设施的功能性管理、规范化管理、责任制管理。
(四)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配齐文化专职干部,切实纠正文化专员不专职的问题,加强培养年轻文化骨干并择优启用,并可通过提高文化干部政治经济待遇对外吸引专业人才。
(五)坚持传承与创新,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的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文化经常化、日常化。
(六)倡导文明新风评选活动,力争破除陈规陋习。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争创文明户等活动,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为进一步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七)加大文化的基层宣传,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八)加强文化生产力的双向流动。一方面,鼓励村民走出去,见世面,学技能;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鼓励他们回来,让他们将所学所得用到新范村文化建设之中。
(九)利用附近城镇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步缩小与周边城镇的文化差距。
五、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得胜镇位于盘山县北部,总面积93.76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17个自然屯。耕地面积6万亩,其中,水田4万亩,旱田2万亩,有人口1.65万、5600户。
近年来, 得胜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发展镇域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目的,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口,全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镇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
进一步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围绕农民增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优质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2010年,全镇改良土壤2000亩,维修排灌站2座,主渠清淤3条,修农田道8条,修桥240座,涵12个,闸8座,完成绕阳、前胡土地整理项目,对三道和朝阳排灌站进行了全面改造,灌溉、排涝功能逐步增强。规划出3万亩无公害水稻主产区,并签订订单农业2万亩,在优化粮食产品的质量、提高粮食产值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做强双丰牧业、双润种养殖厂、龙波肉牛养殖公司、东晟园艺基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全镇畜牧饲养总量突破330万头(只),水产养殖大蟹面积达到1000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2010年,农业实现总产值3.28亿元,比2005年增加2.28
1亿元,年均增长26.8%。坚持发展工业为第一方略不动摇,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突出工业有效投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按照 “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发展中的困难,实现了工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2010年,工业实现总产值35.99亿元,比2005年增长33.59亿元,年均增长72%,全镇企业总数发展到10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人居环境
实施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全镇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村村通。投资530万元完成得胜自来水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问题,确保群众用上方便水、健康水。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10个村屯的道路维修和植树绿化及排水沟渠清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0万元,完成镇区亮化工程,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全镇9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体育建设器材。全镇165户贫困户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镇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为100%,合作医疗受益人数达到1500人次,累计报销金额7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劳动保障所和各村劳动保障站功能逐步增强,实现实名制就业750人,培养创业带头人5人,带动就业31人;实现劳务输出36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30人。
三、加强思想素质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得胜镇充分依托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学习培训,通过远程教育搭建科技桥梁,激发群众发展意识,引导群众学科技闯新路。同时,邀请采取专家集中开展大型农业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深入各村讲课,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提高素质。
四、强化民主法治建设,优化新农村建设发展环境
一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强民主管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设计了“创先争优”活动载体,即:“双诺双带双评”(党组织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承诺、党员向联系户公开承诺,党组织带领党员和群众干一件大事、党员带领联系户做一件实事,年底党员和群众评议党组织、联系户评议党员),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展示了党员形象,创造了新农村建设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是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普法宣传力
【村建设新农村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推荐阅读: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11-04
新农村建设妇女农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10-23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6-26
园子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07-14
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11-07
新农村建设典型发言稿12-06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典型材料10-10
06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06-05
村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10-09
村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