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读后感(通用15篇)
运行安全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是以生产安全文化统领职工安全思维意识,职工自觉主动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并养成习惯,以保障生产平稳有序进行。如何让企业安全工作升华为企业安全文化,并把这种文化形成职工思维定势并养成习惯,确保生产安全工作顺利进行。
对于“习惯”这个词,我们经常说,并不陌生,那么什么是习惯?习惯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习惯与安全是什么关系?习惯与安全对于一个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便是《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一书中所叙写的内容。
一、什么是习惯
此书中写出习惯就是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几乎固定成形、较难改变的一种经常性的、下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思维、倾向或行为。而这正是每天的重要行为。据统计,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百分之五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可以说习惯决定着我们的一切,习惯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因而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有一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1998年,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应邀到华盛顿大学演讲,当学生们问“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要富有”时,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心态。”比尔〃盖茨听后也表示十分赞同。由此可见,习惯的好坏对于我们人生的的作用和影响。
二、安全工作就是一种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当一种生活的动作重复了无数次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种自然就像我们人类饿了会吃东西、困了会休息睡觉一样。这种自然不需要别人来提醒也会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去完成。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是生活的必须。也是生活的责任。那么,能不能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呢?
如果你也把安全工作当作是生活的必须,这种安全责任就能形成一种自然习惯。而如果你认为安全是别人的,这种责任是别人强制性转压给你,你才为之,这就成不了一种习惯,因为你没有把安全责任看成是自己的。因此,安全能否形成习惯,关键是安全责任在我们心中占有多大的“分量”。
安全也是一种责任,也是爱的表现。要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就必须形成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没有责任就干不好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生活来源。工作责任远高于生活责任,生活中的一次“责任缺失”可以改正,而工作中的一次“责任缺失”很可能因此丧命。因此,让我们自觉树立“安全第一、是政治、是大局,是责任也是义务”的意识,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让责任创造安全,让责任创造财富,让责任使自己的人格升华,让责任使人间充满和谐与爱。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这里借用叶老的话:“我们做安全工作,需要种种能力,最要紧的是养成安全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果我们一直习惯性地认真做事, 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将每一件简单的事都认真做好、做优秀, 那么, 优秀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个优秀的人是缘于习惯的优秀, 一个个优秀的习惯便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人。
优秀的习惯使我们向气质、风度、胸襟、学识俱佳的高素质人才靠近, 因此要走向成功获得幸福, 不仅要具备丰富而有用的知识, 更要养成优秀的习惯和优良的品行。优秀其实就是你做得比别人好一点, 比别人多一点爱心与责任, 比别人多一点耐心与细致, 比别人多一点付出与奉献。有时, 是一点点的差距, 就有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结果。优秀就是一种坚持, 成功需要积淀, 需要经过量变才能到质变。坚持读书, 你的内涵和气质就与别人不同;坚持写作, 你就会笔力大进, 落笔成文;坚持钻研, 你的工作必然创意迭出, 成绩斐然。优秀就是创造性思考, 要保持积极思考的习惯, 保持思维的独立性与前瞻性。优秀是一种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你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去学习、去生活, 想不优秀都难。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转换角色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直着眼于提高成绩这一目标上。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照本宣科、大讲道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运用。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脱节,许多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有何用,也不知道如何用,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学习兴趣也受到抑制。
课改让我们看到富有活动化、生活化、趣味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特征的《思想品德》教材以及课标要求的改变。这令我们庆幸,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们各显神通,转变教育观念,探寻适合新时代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
一、巧妙引课,别开生面
讲课犹如音乐创作,音乐需要“引子”,戏曲需要“序幕”,那么上课也需要“引子”即导入,导入要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引人入境,要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早关注“法律”,我在上课伊始设置了“时政演讲”“我关注”“要闻点评”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给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一抹亮色,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且,学生的“报道”中不乏上佳的素材,只要充分挖掘学生提供的那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就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國巨变”一节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为学生讲述了歌曲《春天的故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换角色,教学相长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转变师生角色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表现欲望强烈与否更是不同,对此,专门对我校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对相同的问题能够提出多种不同解决办法的学生有83人,占79%;(2)表示愿意参加班集体等活动的学生有98人,占93%;(3)表示愿意在活动中一显身手,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的学生有101人,占96%。由此可见,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过去只当观众的角色转变为教学舞台上的表演者的方法是正确的。
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
恰当的比喻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内涵,形象的比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比作一艘航船,那么,两个基本点就好比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只有这两个系统正常工作,航船才能朝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这样就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更易于学生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导入新课等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时政热点,培养自主认知社会的能力
时事是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首先,思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通过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刊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学生对时事要结合所学知识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有不能理解的问题,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评价,激励与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对于还没有自学成果的学生也不要简单地让其马上坐下,而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继续考虑,请坐”“请你再……你会想起来的”“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好的”等语言给学生以心理的慰藉。
总之,思想品德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直接、形象且生动。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并使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开场播放录音:爸爸妈妈,你们开车上班要注意安全,我爱你们 孩子:你在幼儿园也要注意安全,课间休息不要和小朋友打闹。
注意安全,这是我每天都要和家人说的话。
是的“注意安全!”
一个普通的语句,就像一张通行证,把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多少次在你耳边响起,为的是不让你失去自己!
大家好,我是来自萨尔图总园团结三幼的教师常冬云,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人们横穿公路时,总会左顾右盼,更多的是驻足于斑马线上按照红绿灯的指示---红灯停,绿灯行;
你离家出门时,总会把防盗门的把手向上一提,听到“咔哒”的声响后,再用钥匙反锁拧到位,才放心地离去;
幼儿园园长每天安全检查时,总会一丝不苟,仔细地检查大型玩具螺丝有无松动、户外地垫是否破损、燃气、逃生窗,灭火器是否安全,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无阻……
是的,这些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是自身安全的意识之使然,是职业习惯,是岗位职责和个人责任心所驱使。
然而,习惯也有好坏之分:车未停稳就忙着上下车“争分夺秒”,高空作业不拴保险绳“艺高胆大”;“严禁吸烟”警示牌下叼着香烟“视若罔闻”。从事电工作业不穿绝缘鞋、消防器材箱里有的灭火器过期,有的落满尘灰……诸如此类的安全隐患,如果稍微留意一下,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许多。正是这些不经意的行为,为安全事故的发生留下了导火索……
最近,爱看新闻的我,又一次被震憾了!
2017年5月9日上午8时59分,山东威海一幼儿园校车发生事故11人死亡1人重伤。
又闻校车夺命,令人痛彻心扉,我无法更不愿想象校车内的孩子们,是如何挣扎,如何哭喊,直至生命的消逝……
近年来,校车惨案频频上演,2010年山东某幼儿园发生校车闷死幼儿事故
2011年济南一起5岁半的幼儿被滞留在幼儿园班车内死亡 2012年北京一幼儿园校车司机超速致2人死
相关责任人员缘何患上了“遗忘症”,基层校车又缘何成了幼儿的高危多面杀手,引入深思啊!但愿孩子们幼儿的生命能换来一句“决不让一个孩子再这样离去”承诺的兑现。
什么是安全,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源于长期警惕,事故出于瞬间麻痹:
再来看看身边一件“违章”案例:
某园当班教师“违章”操作,带一名幼儿进食堂打开水,由于一时疏忽,孩子滑倒并掉入滚烫的汤水桶中,导致幼儿全身大面积烫伤!
随着鲜活生命的受损,家庭的伤痛,社会的负面影响,孩子那秩嫩的皮肤上烫伤过后的痕迹也成为了那位带班教师终生不可磨灭的遗憾印迹。此时,试想,如果,如果食堂门口上那醒目的“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的大字再大一些,再红一些;如果有一根安全的棒子当头敲醒她,“你违章了”!如果、如果……任何一个如果都可以减少和阻止这个不幸的发生,可是,如果我们忽视了任何一个如果,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事故,难道只有孩子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老师,救救我,我疼”,才能唤醒她的安全意识吗?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什么?是麻痹大意、是违章作业、是无视安全!朋友们:“我要安全”,“我必须安全”的责任意识,刻不容缓!
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网络电视,种种事故冲击着人们的身心,火车出轨,瓦斯爆炸,剧场火灾、交通事故……一条条曾经鲜活的生命,以那么凄惨的方式结束,胆小的我,常常不能去直面那些悲惨的内容和画面,可是即使我不去看不去听,我也知道,这些事故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鲜血淋漓、触目惊心……面对血淋淋的事实,我们有何理由不讲安全、我们有何理由不抓安全、我们有何理由不
把安全牢记心间呢!又怎么能不让我们大声疾呼: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当家长满怀信任和期待地把孩子交给我们的那一刻起,可以说是把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一并交给了我们。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事关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和生命,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孩子们在园的每一天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涉及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件事我们都要时时刻刻用心去做,用高度的责任感去对待,丝毫不能放松。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此,做为一线教师的我呼吁: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吧,为了我爱的人们,也为了那些爱我们的人!
我园在中心及总园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猛药”治“三违”,“重锤”砸“隐患”,拒绝“违章”!我知道只有“遵章”二字才是水之源,树之根,安全之本。安全大厦立于一举一动,安全巨坝源于一人一事。从个人无违章做起,安全的基础如磐之坚;从班组无事故做起,安全的长青树根壮脉连。园所人人见安思齐,见损而内自省,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做安全的忠实执行者,在此,愿我们每一名幼教工作者都能用责任心,爱心为幼儿筑起安全的铁壁铜墙,为孩子们的幸福保驾护航!
结尾:(舒缓音乐响起)
朋友,工作时千万别大意!
因为亲人们盼望,回家时仍是一个完整的你。安全使生活丰富多彩,人人有自己的位置,安全让你延伸生命的轨迹,更多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安全让天蓝水清,让你每天都快乐地生息。安全的意义也不仅仅如此,生活会给你更多的启示,安全,其实是一首诗。让每个人都牢记在心中,在座的姐妹们,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让我们互道一声“注意安全”。
一、认同的观点。
找借口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态度问题。一个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的人,他对于生活对于工作的态度一定是消极的被动的,他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工作也没有计划,人生理想、生命意义等更是空谈。对于经常找借口的人,他们的概念里永远没有自己必须去做的事情,只有别人布置下来,要求自己去做的事情,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他们总会找到各式各样的借口,去拖延,去敷衍了事。
二、联系实际。
如果在工作中以某种借口为自己的过错和应负的责任开脱,第一次可能你会沉浸在借口为自己带来的暂时的舒适和安全之中而不自知,但因此你很可能会形成一种习惯,最终让你变得消极而一事无成。 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的代价却无比昂贵,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一点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组成,一个对小事不负责的人,必然也承担不起大事业。
就拿我们在工作中来说吧,我们常常以“学生调皮”、“上课不认真听讲”、“家长管理不够”等为借口,来推脱我们没有取的好成绩的责任,我们常常以“工作太多做不过来”来拖延应该及时完成的任务,推脱没有上好课的原因,但试想如果我们不是首先在自身管理和业务素质上找原因,那什么时候才能有所提升呢?如果我们一味追究是学生、家长的问题,是工作太多的问题,那将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多大的危害呢?
所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就是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紧紧用应付的态度完成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提高质量,需要带着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工作。
三、反思重构。
无论我们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不能没有热忱和激情,热忱和激情可使人思维活跃,做出大胆的设想;热忱可使人斗志昂扬,战胜艰难险阻;热忱可使人荣光焕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激情可使人乐观豁达,包容一切,激情是催化剂,它能激发你奋勇向前,激情是强心剂,让你在工作中没有疲倦。
想一想,日子过得可真快,一眨眼我们大同分公司成立已近半年了,在这半年的日子里,天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而忙碌的工作也使我变得成熟、奋进,一直推动着我前进,使我不断进取,做到更好。
关于工作,我的态度,无论你工作的环境怎样,身边的人是怎样的,记住一点,做好自己,让每天都不虚度,这才是关键。或许你会受环境的影响,或许你听到的负面情绪很多,这都不是关键。曾经羡慕那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他们的口才是很大的优势。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我不这样认为了,工作中能够认真总结并且有着非常强责任心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你可以是初出茅庐,也可以是久经沙场,但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进步,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听失意者的抱怨,更多的时间去和有见解积极向上的人讨论些什么,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实属不易,但是丢掉却十分简单。好比是早晚各要洗漱一样,相信早上醒来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刷牙洗脸,这是一种好习惯,但是晚上能够记起来并坚持刷牙洗脸的可能就不会太多。就比如学生时代,总是喜欢摘抄和积累接触到的一些美文名篇,有的时候甚至于为一些名言警句东搜西罗,然后满满地誊写在专用的记录本上,供自己学习之余诵读和翻阅。不管是因为学习所需,还是满足自己当时的一种自我需求,这着实是一种好的习惯,假如能够坚持不断,摘录本应该能有一大落了。但是当学生时代告一段落,这样的习惯也就黯然流光。有时偶尔想起上学的那些时光或者无意间翻到曾经的记录本,还会想到以前的这些经历,看到这种习惯的无法坚持和延续,多少有点神伤。
而如今在工作中总会在某一不固定时间对前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总结和思考,并喜欢用文字来记录期间的得得失失,有话则多,无话则少,不论得失几何,作为对自我的一种鞭策和激励,始终保持活跃着的思维,让自己能够在精神的时空里寻求一种寄托和慰藉。曾经一度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欠缺而焦虑,不能用过硬的知识帮助小伙伴们一直是我最苦恼的,不过现在我想任何一刻学习都不晚,关键是我们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我们的心理装的是要做不一样的人,平凡中透着不平凡,要有安身立命的根本,拾起你的激情,投身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上,每天做好计划,把大方向确定好,然后就是坚持不懈,学习和领悟,少说些漂亮话,多帮助身边的人,我想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其实,工作犹如人生的旅途,它就像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永远都川流不息,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它,你便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美妙而不可缺。
可见, 预习的确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很有必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端正预习的态度,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加大检查力度, 使得课前预习深入人心, 落到实处,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明确作用, 端正学生预习的态度
在日常的学习中, 许多学生对预习的认识不够, 有的同学认为既然上课要讲, 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还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 预习就是浮光掠影地看一遍课文, 划划字词而已。针对这类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阐明预习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从而端正预习的态度。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社会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预习,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 预习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 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 不仅阅读速度加快, 思维变得敏捷, 而且发现问题、分析综合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不经过预习的听课, 只能是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分不清难点和重点, 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做课堂笔记, 就会盲目地抄教师的板书, 往往会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只有通过预习, 上课听讲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 才能快速地整合答案, 对于教师没有讲到的问题, 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向教师质疑, 在师生和生生对话交流中, 将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 课堂才会更精彩, 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多。只有学生有效地预习, 才能真正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才能真正贯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新课改精神, 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指导方法, 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学生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意义, 端正了对待预习的态度之后, 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让学生明白预习什么, 怎样预习, 在日复一日的预习训练中, 切实提高学生预习文本的能力。
1.诵读
诵读专题导语。苏教版教材每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两三个板块组成, 导语对专题内容作扼要的介绍, 每一个板块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 同时提出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诵读专题导语, 宏观了解专题内容及要求, 有利于指导每篇课文的微观预习。
诵读文本。这是预习最为主要的内容, 让学生从声感出发, 因声求气, 循气得情, 整体感知文本。教师应指导学生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要点:散文预习应该关注写了哪些景、人和事,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小说预习应该紧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展开;议论文预习就要理清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诗歌预习要结合意象, 发挥想象, 把握诗歌言志抒情的主题。
2.勾划
勾划字词。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首先把读不准的字音、辨不清的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勾划出来, 借助工具书, 扫除字词障碍。字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应该踏踏实实地落实在日常学习中, 不能推到高三搞突击复习。
勾划疑难处。在文本阅读中, 对于一些难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句子、段落, 学生可以勾划出来, 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 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勾划关键或优美的句子, 并做简单的点评。这一步是预习较高层次的要求。如《荷塘月色》四至六段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描写十分生动优美, 学生预习时就可以将其划出来, 简单点评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准确的动词好在何处, 上课教师带领学生赏析时, 学生就会心领神会, 触类旁通, 理解得更为透彻深入。
3.查阅
预习时还应借助手头资料和网络, 查阅与文章有关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文章是在特定环境下人的情感抒发, 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不了解苏轼、柳宗元的生平遭遇, 就无法理解《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痛苦的超越。如果不了解当时日本正准备大举侵华, “华北危急, 北平危急”的时代背景, 就无法深入理解老舍在《想北平》最后“好, 不再说了吧, 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所饱含的深情。
三、督促检查,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预习也是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的, 但在高中阶段, 学生时间紧、作业多, 如果教师不加大检查力度, 预习不是被挤掉了, 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形成不了良好的习惯。
检查预习有多种渠道, 可以上课前巡视, 看看学生课文的勾划情况, 可以用投影的形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也可以用口头表述的形式, 让学生陈述与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还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 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为行之有效的是让学生制定预习卡片, 在学生诵读、勾划和查阅的基础上,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自行完成。它可包括作者及相关资料, 重点字词, 文章内容梳理以及提出的疑难问题等。教师通过检查预习卡片, 筛选、归纳、整合学生预习中的问题, 再把它融入课堂中去。只要教师坚守“没有预习不上课”的习惯, 督促检查学生预习不放松, 天长日久, 学生也就会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浙江省衢州市是南宗孔庙所在地,几千年来,“仁”字在这座城市深深地扎下了根。受此熏染,我校在办学伊始,就将学生的感恩教育放在学校德育的重要位置。
要感恩必先“知恩”
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学会“知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让孩子学会“知恩”,其实就是要让他们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学会尊重他人。
要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知恩”。每年新学期开始时,我校都会开展“为父母做一件贴心事”、“写一封感恩信”、“感恩母校”等感恩教育活动,在每一次活动中,都会有许许多多感人的瞬间出现。
感恩教育需要载体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校从建校以来就创设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为此,我校建立了有名的“1234工程”。“1”就是每个学期每一位学生都要在班里讲一个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就至少有几十个感人的故事使他们的心灵产生震撼。“2”就是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一篇是写使自己快乐的事,写出过程,写出内心的感受,写出自己应该如何使别人也快乐;一篇是写自己烦恼的事,也写出过程、感受,写出自己怎样不给别人制造麻烦。“3”就是书写三个自我,一是过去的我,一是现在的我,一是将来的我。这三个“我”,学生可以分别在初一、初二、初三年级时写在纸上,作为资料保存起来。这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承诺,也是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的一种承诺,它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4”就是寄4封信。学校要求学生每年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老人节这4个节日,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和老师写一封有真情实感的信,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育之恩,同时,也汇报自己的学业,展望自己的未来。我们感到,这是非常有效的感恩亲情、师情的方式,许多父母在感动之余,也提起笔,给自己的孩子回信。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几年来,我校把感恩教育贯串于学校德育的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
渐渐地,感恩得到了一种认同。这种认同是发自学生心底的一种认同。就如同对太阳的感恩,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是对纯净的认可……
渐渐地,感恩成为学生生活的习惯。无论走在校园的何处,你都能听到“老师好”的亲切问候,都能看到学生面带微笑向老师挥手的身影。在教师的办公室里,常常会冒出一张暖意融融的小纸条,提醒老师注意身体。在教室的讲台上,有时会放着一盒金嗓子喉宝,让老师保护好嗓子。感恩教育焕发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带来的是学校良好的声誉。常有家长流着欣慰的泪水,跟班主任谈起孩子对自己的孝顺。许多家长都感慨地说:我们选择这所学校,看重的不光是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在育人!
——在国旗下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同学都知道马克思、爱因斯坦吧,他们是犹太民族的杰出代表。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舔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告诉孩子:读书是甜蜜的,应该抱着欣喜和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来读书。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家长就会告诉他:“你要带走的不是钱财,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华夏文明悠久绵远,足以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民族。宋人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也足见我们向来就不缺乏爱读书之人。至于为什么要孜孜不倦于读书,我想,每一个同学都不难说出若干言之凿凿的理由。可以说,要想在激烈的现实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读书,也必然离不开读书。
我们中的很多同学也爱读书,他们读名著,丰富了思想,开阔了眼界;他们读美文,感受着文字的生动音符……正是有了丰富的阅读经历,他们的谈吐才生动具体,回答问题才思维敏捷,看问题才深入透彻;他们不再为写一篇作文而苦思冥想,不再为阅读理解而紧锁双眉,读书为他们打开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当一句句名言经典从他们的口中流淌而出,是不是赢来了家长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是不是换来了同学的敬佩……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储备精神财富,这些现在他们还不太明白的经典之作,必将会成为引领自己成长的指明灯,在他们的人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要说: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和觉悟,也是人生的大智慧,懂得感恩报恩,品行才能升华,关系才能和谐,生活才能美好。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学会了感恩,你就学会了做人。‛感恩,是一种回馈生活的方式,它源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它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是我们成就成功人生的支点、获得幸福生活的源泉。人生在世应该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感恩。‚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作为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来说,更应该有情有义、知恩图报。今天我就围绕‚感恩是一种修养和境界,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理解感恩内涵中塑造品行;感恩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懂得报恩中尽责立行;感恩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工作实践中争光添彩‛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学习。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感恩是一种修养和境界,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理解感恩内涵中塑造品行
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是做人之本、立身之基、处世之道。感恩是每一个军人必备的品行修养和道德准则,也是争做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内在要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表述为‚仁‛、‚义‛、‚孝‛等,都包含着‚感恩‛情结,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南北朝时,南朝梁国的著名文学家庾信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在他出使西魏期间,梁被魏国所灭,他被扣留在长安,魏国封他做大官,但是庾信不为所动,他想的是回到梁国报效国家。在北朝的28年中,庾信常常思念故国和家乡,他在《征调曲》中写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意思就是吃果子的时候要想一想结果的果树,喝水的时候要想一想流水的源头。‛ 以此来表达不忘故土,对国家的感恩。无独有偶,在近代也有一位像庾信一样的人,这就是第二个故事的主人翁钱学森。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兴奋不已,想要回国效力。可是美国当局极力反对,一位美军的领导人曾说过: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面对美国的监视、限制、重重阻挠,钱学森没有屈服,最终回到了热爱的祖国,为祖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
这两个故事,一古一今,时间上相隔了两千多年,但却是惊人的相似,都体现出了浓浓的爱国情,体现出了中华文化中‚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思想。可以看出,中国上下五千年,感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感恩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善良的人总是快乐的,感恩的人总是知足的。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挫折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的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是一味的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充满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树上小鸟的轻唱,太阳无私的光明与热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大家请看这段话:‚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段文字豁达而美妙,但是谁能想到这竟是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半个世纪的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世界科学巨匠霍金。命运之神对霍金,在常人看来是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了。他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唯一能动的就是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但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在科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而且,他经常外出演讲,还客串拍电影,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激情。其实,幸福的感觉不是由处境和外在的条件决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感恩的心。想想我们得到过的爱,哪怕它并不多;想想亲人、战友,甚至是不相干的人为我们做过的事,哪怕它只是举手之劳;想想早晨扑面而来清新的空气,想想迎面吹来和煦的春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生活。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积极应对挫折困难,于寒冬里感受到温暖,在风雨中体会到幸福。
第三,感恩是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个人在成功之前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磨难,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心,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很难成功的,而感恩就是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下面我们来看这个故事(韩信一饭千金的视频)。韩信受了老大娘的一饭之恩,始终把报恩铭记于心,所以他渴望成功,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即便受到胯下之辱,他也甘心忍受,有了这个精神动力,他才能从一个市井小混混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一生中,我们必定会受到他人的恩惠,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时刻铭记他人的恩情,学会感恩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一切,才会得到成功的精神动力,有了这个动力,什么艰难困苦,什么挫折挫败,都能够战胜。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感恩的内涵,但懂得为什么要感恩只是第一步,还要知道有哪些恩、恩从何来。如果一个人不能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识和思想,也不可能有报恩的实际行动。这就是我们共同学习的第二个内容:
二、感恩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懂得报恩中尽责立行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记住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没有义务非得帮助我们。所以请战友们记住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以感恩的心回报他们。作为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我们至少要做到感父母养育之恩、感组织培养之恩、感战友患难之恩、感祖国关爱之恩。
第一,要感恩父母,报哺育之恩,尽孝亲之责。‚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和青春,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爱我们最深、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父母。(插入老人给儿子留饺子视频1分28秒)看了刚才的视频,我想大家一定感触很深,父亲记忆力衰退,他记不起自己是谁,记不起刚刚做过的事,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是他从未忘记深爱着的儿子。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做个自我反省。(配乐:烛光里的妈妈)曾经的我们只懂得向父母索取,爸,给我点钱,同学要过生日了;妈,给我点钱,明天要交班费,然后我们拿着这些钱去上网,去玩游戏,去挥霍,我们不会想到,这些钱都是父母的用血汗换来的。有谁记得父母的生日?有谁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有谁倾听过父母的梦想?我们对游戏人物的背景、技能、动作了如指掌,对影视明星的作品、动态、风格知根知底,可是最亲近、最熟悉的父母,我们关心了解过吗?妈妈的双手,再也不是领着我们上学的那双柔软的手;爸爸的双肩,再也不是趴在地上让我们当战马骑过的那个宽厚的肩膀。爸爸妈妈都老了,皱纹爬上了他们的脸庞,岁月染白了他们的黑发(音乐渐弱)。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我从大家的眼里看到了泪光,证明大家对父母的恩情没有忘记,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回报呢?
身处警营的我们,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不可能厮守在父母身边,所以感恩父母就要牢记父母的恩情,把这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化作努力工作、拼搏进取的巨大动力,要用自己的健康成长和取得的成绩来慰藉父母,让父母以我们为骄傲。
第二,要感恩组织,报培养之恩,尽履职之责。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只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成功的,还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其中组织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组织的培养,你会感到有力无处使;有了组织的培养,才会使你如鱼得水。我们每名官兵之所以能有今天,固然有个人努力的因素,但我们在部队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历练,每一次能力素质的提升,每一项成绩荣誉的取得,每一级职务军衔的晋升,哪怕是平常我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提高,最根本的还是得益于组织长期的关怀和培养。汶川地震中,上海消防总队地震救援队英勇顽强、连续作战,在重重危险和困难中,成功救出了被深埋在六层楼板废墟下近124个小时的蒋雨航。对蒋雨航来说,是消防官兵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一次记者的采访中,蒋雨航动情的说道:从废墟中被抬出的那一刻起,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人生的价值——我要像那些救我出来的消防队员那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半年后,他如愿来到了上海消防总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消防战士。在部队,蒋雨航刻苦训练,不断用学到的消防业务本领帮助受困的人民群众。在组织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下,蒋雨航成功地考入了昆明指挥学校,并进一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特勤基层警官。蒋雨航发自肺腑的讲道:‚上海消防总队不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还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感谢组织的关心培养,我一定将感激化作动力,努力学习业务理论和技能,争取更好地报答组织对我的关爱。‛
第三,要感恩战友,报患难之恩,尽互助之责。战友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伴,是我们生死与共的兄弟,我们在一起摸爬滚打、患难与共。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位退伍老兵,今年53岁的董贵生,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了坚守战场上的一句承诺,替27位阵亡战友尽孝达30年。(播放董贵生视频,1分33秒)一句承诺,30年的坚守,只因战友间浓浓的情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无法体会到战场上的生离死别,但是我想每一个生活在警营中的同志都有深刻的体会:高兴的时候,是战友陪着我们欢笑;痛苦的时候,是战友送给我们安慰;受挫的时候,是战友给予我们鼓励;有难的时候,是战友帮助我们排忧。正是战友的相互支持,才给了我们坚持不懈的动力。
第四,要感恩祖国,报关爱之恩,尽报国之责。祖国是滋养我们的土壤,我们都沐浴在祖**亲的关爱之下。如果没有祖国的恩泽,何以为家,何以安身立命。(叙利亚溺亡男童照片)大家看这张照片,3岁的叙利亚幼童艾兰被海浪冲上土耳其沙滩,红色T恤、蓝色短裤的小身躯躺在沙滩上,这一幕刺痛全世界公众的心。据统计,叙利亚自2011年3月爆发内战以来,已导致超过25万人丧生,100多万人受伤,无数人成为难民。大家再看这张照片,画面上一个苏丹女孩挣扎在去救济站的路上,即将饿死跪在地上,而秃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待猎食女孩。这幅图片清晰的表现了当时席卷非洲大陆大饥荒的真实情况,超过120万人被夺去了生命。在非洲,乳房已经干瘪的母亲茫然若失的盯着远方,小孩子的肚皮因饥饿而肿胀,人们瘦的皮包骨头,这样的画面比比皆是,触目惊心。战友们,拿上面的画面和我们的生活环境相比,你不觉得自己太幸福了吗?这又让我想起了抗战时期的中国,多少可怜的同胞死于战火,死于饥饿,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有国才有家,这是立身安命的根本,只有祖国的和平与强大,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像彩电、音响、手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二十多年前对许多人来讲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物,今天却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国家富裕了,但没有忘记我们军人,军费开支逐年增加。特别是这几年,军队工资不断提高,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部队的关心和爱护。我们享受着国家的恩泽,就应该为祖国孝犬马之劳。‚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这既是每一个热血男儿的卫国豪情,更是每一个革命军人为国尽责的光荣。
刚才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懂得了要报父母哺育之恩、尽孝亲之责,要报组织培养之恩、尽履职之责,要报战友患难之恩、尽互助之责,要报祖国关爱之恩、尽报国之责。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三个内容:
三、感恩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工作实践中争光添彩
古往今来,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岳飞的‚精忠报国‛,再到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无数圣贤先哲、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感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感恩者,才有大作为,才会做出大贡献。作为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就要立足本职踏实工作,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第一,要在对党忠诚中升华赤子情怀。我军由党缔造,来自人民。大到领导机关,小到基层连队,都得益于党恩。作为基层官兵,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拥护党的领导,始终把听党指挥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这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千万房屋化为乌有,几十万人民群众被埋废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13万大军无惧道路艰险、余震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从大江南北、四面八方赶赴救灾一线,用双脚走出了一条条生命之路。这个镜头,同志们可能还有印象,它曾在电视屏幕上反复出现。5月18日重灾区北川县北川中学里,一名年轻的战士面对痛哭的父母,眼泪忍不住的哗哗下落,最后终于哭跪在地。视频中的这名战士名叫陆苇。他家就在北川县城,地震发生后,家中9名亲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其中还包括他的爷爷奶奶。他知道这些亲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是救援前指里唯一的通信兵,在整个灾区通信全部瘫痪的情况下,他肩负着通信保障的重任。面对悲伤的父母,他含泪说道:‚我知道家人需要我,但掩埋在废墟中的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更需要我啊!‛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官兵在忠与孝的抉择之间,毅然选择了尽忠,把尽孝的遗憾留给了自己?就是因为我们是党缔造的军队,只要党一声令下,我们就坚决执行命令、毫不退缩;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当人民有难时,我们就应当冲锋在前、义无反顾。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什么也不说》,它最能表达我们的心声。
第二,要在献身使命中书写人生豪迈。我们受党的恩惠、是人民的儿子,要时刻牢记‚军人与使命共生,军人与使命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官兵以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为己任,不断提高核心军事能力,积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在摸爬滚打的训练场上,全体官兵挥汗如雨、刻苦训练;在抗冰救灾的战场上,全体将士夜以继日、破冰除雪;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中,全体人员奋勇争先、抢救生命。无论形势多么危急、情况多么危险,我军官兵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勇于牺牲奉献。‚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就是铭记党恩、献身使命的典范。在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要求上前线,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的一线。那是6月17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里。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英勇献身。当时再有12天,他就可以大学毕业了。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灾区人民。当时战友们劝他休息,他总是说:‚让我再搬几块吧,我干过农活……‛他用26岁的生命实践了军人热爱人民、献身使命的铿锵誓言。战友们,我们要像武文斌那样视使命高于一切,在奉献中书写人生,这样才不愧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第三,要在干好工作中绽放青春光彩。报恩要把本职工作当作平台,不能只喊在嘴上,而要付诸行动,干出成绩。中国军网曾在论坛上做过一个‚你为什么当兵‛的调查,回答这个问题的有干部,也有战士。有的旁征博引,长篇大论;有的娓娓道来,思维缜密。但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一位老红军的回答,就四个字:一腔热血。是的,这热血就是报国的热血,这热血就是感恩的热血。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无论是报效国家的感恩之举,还是献身使命的为国捐躯,都要求我们首先在本职岗位上积极进取、刻苦锻炼。我们在本职岗位上干好工作、有所作为,就是对家人、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最好回报。作为革命军人,我们要始终把‚打得赢‛作为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前提条件,始终把‚过得硬‛作为自己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在勤学苦练中提高自己,在实践锻炼中争创佳绩,在险重任务中完成使命。
教师方面:不少教师对估算教学的理解浮于表面,长期的教学思想定式,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将估算教学孤立起来,割裂开来,出现了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在教学中对估算进行了简单化、程式化的处理,引导学生把工夫用在对估算方法的总结和提炼上,这样做对估算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估算意识的培养。
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不理解估算的内涵和意义,认为估算的结果不如精算的结果好,估计值不是最终要得到的答案,所以对估算题的要求熟视无睹。虽然学生能掌握几种简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但面对不同的情境,却会出现明明可以用“估算”,学生却想不到的现象。
教师觉得估算重要,但往往教学不得法,同时学生也严重缺乏估算意识,逐渐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再加上估算教学的渊源比较浅薄,不可能在教学中一下子建立扎实的根基。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一切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一、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是一个有目标、有选择、有方法运用的过程。估算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而是通过估算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估算的意义,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与教师教学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来教材中没有要求估算的地方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估算,增加学生的估算体验,强化估算意识。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估计活动。例如让学生估计老师手中学具(实物、小棒、图形)的数量;发书、发作业时让他们估计一本书的页数,一叠作业的本数;根据自己的身高估计桌子的高矮、衣服的肥瘦;根据一堆物体估计盛放容器的大小;根据房间估计所需瓷砖的多少;估计下课还有多少时间等等,逐渐增强他们的估计意识。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只有在经常性的估计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更何况估计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主要的是一种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环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的程度越高。就估算本身来说,在生活中也是依托一定情境出现的。因此在估算教学中不仅要利用好课本上的教学资源,还要主动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参与估算的兴趣,调动估算的积极性。例如:
1、“从绍兴出发至上海世博会有227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行驶了4小时能到达吗?”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将乘、除法估算技能用于解答同一问题之中,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2、“三年级学生参加回收废书纸活动,一班回收25千克,二班回收28千克,三班回收30千克,平均每班回收多少?”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时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应该大于最小数而小于最大数,因此这一题的结果应在25千克 和30千克之间。
3、“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6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需要多少顶帐篷?”学生用除法估算时会估成40顶,但结合实际问题考虑,还有2人没有帐篷。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际价值。
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提供丰富的估算素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进行估算,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和估算习惯,进而形成估算意识。
二、提高估算的应用力度,促进口估笔同步发展。
培养估算意识与训练估算技能是估算教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需要经过长期的渗透和训练。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的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估算与口算、笔算有机配合,能有效提高精确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而且估算对精确计算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所以在教学笔算或其他知识时,合理渗透估算,不仅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气,而且对估算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进行计算教学以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估计,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再在计算后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对照,这样做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如,学生做完了计算题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运用估算,进行快速检查。这样的检查方法既简单又便捷,深受学生的喜爱。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三算互相促进,同步发展的目标。课堂上除了进行一些专项的估算练习,如“估算下面各题”、“不计算,比较算式大小”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的练习,如“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219×35≈,(2)5600÷7=,(3)497﹢498﹢499﹢500﹢501﹢502﹢503=,讓学生说一说,选择什么方法计算更合理?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又如,走迷宫,规则是“朝着得数大的方向走,看谁先走到终点。”在每一个路口,学生可以选择口算、笔算、估算,在比较中感受某种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感受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形成估算意识,提高估算技能。
三、运用多样的估算策略,解决纷繁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亲身经历估算的过程,感悟估算的必要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是估算的又一大特征。教师应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一个有趣的过桥游戏:甲货车运了苹果125千克,西瓜75千克,车重247千克;乙货车运了包心菜195千克,土豆200千克,车重205千克,问这两辆车能通过限重500千克的桥吗?这里既可以估算,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数据特点,先找到整百数,然后再估再算,这样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法,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共同丰富认识,思维不但逐渐灵活起来,而且也会逐渐深刻起来。
又如:一本课外读物售价12元,全班5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58≈60,12≈10,60×10=600,实际需要的钱数大约在600元左右。
方法二:58≈60,12×60=720,因为往大了估,所以实际需要的钱数比720元要少些。
方法三:12≈10,58×10=580,因为往小了估,所以实际需要的钱数比580元要多些。
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给予积极地鼓励,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交流,在同学间相互交流中分享他人的思想,完善自己的方法。
关键词:朗读,兴趣,习惯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能正确地进行朗读, 这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然而, 很遗憾的是, 有很多人包括一些考了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或在读研究生也未必能够做到很正确地朗读英文文章。如果不能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英文的习惯, 那么, 他们在学校里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精力才学会的英语也可能会很快丢光。
美国著名的功能派语言学家侨姆斯基 (Jomsky) 提示人们:学习母语是说在前、读在后;而在没有外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外语, 是读在前、说在后。现在, 小学生是在汉语语言环境里学习英语, 所以, 要能达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他们就必须先学会朗读英语。学英语为什么非要进行朗读呢?首先, 英语是一门语言,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语言, 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四者是紧密相关的, “读”是前提, 是说的基础。《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读”是任何语言教学中任何阶段都需包含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学阶段对英语学科“读”的教学须给予更多的关注。现在使用的新教材, 就特别注重听说和朗读, 注重让学生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其实, 朗读并不仅仅是为了把所学的东西背下来, 而且也是一种观察和模仿的过程。初学英语的人没有必要刻意去钻研语法, 只要反复进行大声的朗读实践, 并注意模仿运用, 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住所读的内容, 并将其说出来。朗读时, 脑、眼、心、口需协同并用, 是一系列的复杂的心智活动, 既能培养学生的技能, 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就是在强调“读”的作用。
小学阶段如何关注朗读呢?
1 优美准确的教师范读,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英语与语文一样, 也是一门语言艺术。作为英语教师要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 英语教师的范读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要教会他们正确运用升调或降调, 注意重音、节奏、连读、脱音和爆破等现象, 做到不增不减, 不误不倒, 如:A cup of milk?读升调表示“要一杯牛奶吗?”但读降调则表示“要一杯牛奶。”所以不同的声调赋予了句子不同的含义。如果学生在说英语时是平铺直述, 没有一点感情, 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口语水平, 甚至有时候会连意思都表达不清楚。此外,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原汁原味的教学材料供学生模仿朗读, 通过朗读训练正确的语音和语调, 培养口头上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就为大胆地说英语奠定了基础。从一句到两句、从少到多地开口说使自己产生了学会的信心, 从而越学越想学, 越学兴趣越浓。
2 形式多样的朗读, 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 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 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 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 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 使学生乐于朗读。如在三年级上册,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boy, girl与man, woman两组对应词时, 结合家庭成员的单词, 我编了下面一个chant:
由于chant的节奏感强, 再给这个chant加上动作, 学生很乐意朗读、表演,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自己想出的动作被大家采用, 成功感就油然而生。在教学对话时则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 (如不同年龄的人物用不同的声音来读, 不同人物的性格用不同的语速来读) 、感情读 (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 悲伤的, 兴奋的, 快乐的, 愤怒的等等) 、比赛读 (男女赛读、挑战读等) 、接龙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体会英语也可以学得很艺术。单元学习结束后还可开展“朗读之星”“表演之星”“模仿之星”活动。只有这样, 小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增强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3 重视朗读方式,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3.1 大声读。
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大声朗读还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记忆的加强。声音太小或没有声音不能称其为朗读, 当然也不提倡声嘶力竭的朗读, 这样会影响注意力、体力, 削弱记忆与理解, 极易造成疲劳, 不利于持久学习。
3.2 跟录音读。
录音磁带大多是由英、美等外籍人士录制而成的, 语音语调相对比较规范、纯正, 对于初学英语者, 应尽可能多地多听、多模仿, 增强感性认识, 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情色彩等, 把好语言的“入门关”。
3.3 用“心”读。
用“心”读首先要做到用“心”听。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但缺乏自控能力, 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 轻声跟读, 但往往发音不准确, 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训练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 提醒学生边听发音, 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 然后再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 要求口、眼、耳与大脑并用, 最初可能达不到这个要求, 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 逐步达到“口到——心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可让学生进行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读到哪, 指到哪, 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 又训练了学生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
3.4 及时读。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 训练项目又较多, 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 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势Á在必行。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第一个“遗忘曲线”表明:人们对于所学习的材料, 最初的遗忘曲线是“急剧下降”的, 但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减慢, 也就是说,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它提醒人们要“及时复习”。因此, 放学回家后及时放录音, 并反复跟读, 及时地复习一下刚学过的教材, 这样效果较好。但是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弱, 往往需要家长的监督以及教师的一些检查和鼓励的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等时间向学生家长说明“朗读”对英语学习者, 特别是初学者的重要性, 教给家长监督的方法, 指出学生在家中朗读英语的要求, 发给家长“朗读作业”登记表, 由家长监督签上评价和日期, 见下表:
实验还证明:两次外部刺激之间一次睡眠, 易于记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应该教给他们更科学有效的朗读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两次, 临睡前一次, 起床后一次, 每次20至30分钟为宜。
4 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各种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对学生的心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当朗读比赛活动成为英语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时, 学生就会表现出对朗读的极大兴趣。例如:在班级中设立“英语朗读明星”、“每周朗读一星”等。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 评选出“朗读进步明星”, “勇敢朗读学生”让班级全员参与,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班级的朗读气氛热烈, 也促进了英语成绩的提高。
5 开展小组学习法, 为后进生创造朗读环境
小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后进生的辅导, 后进生是最需要老师关心的群体, 后进生大多朗读有困难, 帮助他们纠正错音, 对个别难读的句子, 多领读几遍尤为重要。我的班级采用了“一帮一”朗读法, 后进生的同桌安排的是语音语感很好的学生, 这样每次新课跟读录音后的自读时间, 他们的效率才能达到最高。就是朗读能力一般的学生, 同桌“互帮”提意见, 时间长了, 朗读水平也会见长。当然, 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 要及时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树立信心, 获得初步的成就感, 产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动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同时, 要注意自身英语朗读水平的提高, 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感性认识绝大部分来自于对教师的模仿。如果教师的英语朗读不地道, 学生的朗读必定会受影响, 如果教师的朗读没有感情、没有节奏, 要求小学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是不现实的。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培养的, 它是一项长远的任务,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不断创新, 总结出更好的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晶斌“.读”出有趣的英语课[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 6.
[2]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M].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张桂娟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读书既是智慧之源,又是道德之源。养成爱读好书的习惯是一个孩子不断进步,健康成长的必有之路。
我家孩子酷爱读书,简直就是一个小书迷。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孩子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变得知书识礼,懂事乖巧。
给孩子养成一个爱读书的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说话较晚,吐字不清。为了锻炼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她两三岁开始,我每晚坚持跟孩子一起读书。我读她听,有时我教她读,选择有图文的儿童读物,如《睡前故事》、《公主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读书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咬字清楚,声情并茂。主要是让她听,并注意说话口型,经过不懈努力,孩子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好,想象力也越来越棒!
上小学学习拼音和汉字之后,我开始给孩子购买带注音的故事书,因为已给她养成睡前读书的习惯,我就引导和鼓励她给我读故事。因为识字不多,孩子遇到生字再去拼读比较麻烦,使她不愿读下去。我就不断鼓励和表扬她,让她坚持下来。通过她读书给我听,孩子的识字能力飞速提高,以至于连后来的写话和小作文对她来说都不成为难事。
二年级下学期之后,孩子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我让孩子自由阅读。以前我给她读过的书她都能自己看了,即使不带注音的也读得津津有味。现在三年级了,我竟然发现她开始涉猎我平时爱看的《读者》、《青年文摘》。读书量的加大,使她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甚至能把我“考“倒,让她引以为”傲“!
————学习莫振高先进事迹有感
容县高级中学
政治组
戴敏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校长、作为教师,为了自己和事业的优秀以及学生的优秀,我们更应该让自己的优秀称为一种习惯。让我们习惯性地去读书,习惯性地去思考,习惯性地写作,习惯性地去努力。
他,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他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如何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作为校长,莫振高行政事务繁多,但他从没有放下教鞭,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担任校长19年,一直坚持上课。他认为,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只有到教学一线,才能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教好学生。
2008年秋,他意识到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便提出开高考心理课,但是苦于学校没有相关专业的教师,一时也招不到人。他又自觉挑起了这一重担,兼任高三所有毕业班的高考心理辅导课。他自费到北大、清华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了上岗证书,加上自学总结、融会贯通,终于使心理学课成为全校同学最期待、最喜欢的课。
每天晚上,宿舍熄灯前,莫振高都会走进每一间男生宿舍,催学生早睡。每天清晨6时,他准时出现在校园里,巡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哪怕看到地上有一张纸片,都要弯腰捡起来。35年寒来暑往,莫振高的这些优秀习惯已成定式,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毫无疑问,校长是一所学校师生读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这是责无旁贷的。一所学校,校长、教师长期不读书,学校管理、教书育人就易出偏差的。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追求卓越,从我做起。”这是莫振高始终秉持的理念,他要求自己做的每一样工作都做到最好,每一个承诺都要如约兑现。
对于招进来的教师,他当作珍宝一样,在生活上悉心呵护,但业务上的硬杠杠很明确:3年内必须出师,5年内必须挑大梁。很多年轻老师都听他说这样一句话:“你们得抓紧努力了!孩子们可没时间等你慢慢成长啊!”对日常经费的使用,莫振高是有名的“抠”,但是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培养,他大方得很。就在几年前,他亲自拍板,挤出300万元,选派97名教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莫振高要求,老师参加市级赛课一定要争第一,自治区级、国家级至少二等奖以上。同时,他提出:“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我们永远是一个团队!”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莫振高倡导“集体打造优质课”。每个学期,学校要组织校内演示课,每个教研组派一人参加,全校老师去听课、观摩。遇上演示课、赛课,整个教研组要在一起“磨课”,包括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个步骤,教研组都会反复斟酌。
2009年,英语教师韦玲玲获得参加广西高三英语研讨会暨说课展示比赛的机会。莫振高立即召集英语组30名教师开会研究说课内容,他要求英语组全力以赴,帮助韦玲玲修改说课内容。
“从说课内容、语调、手势、表情„„莫校长都给了全方位的指导,我进行3次试讲,他每次都到现场。”韦玲玲说。通过集体打造,她获得了一等奖。
然而, 作为这样一种能力它既很重要, 又不能像其他技能一样可以培训速成, 因此就必须从小抓起, 从基础学起。正因为如此, 语言表达能力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 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但是对此广大中学生却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社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中学生因为对“好男儿”宋小波的崇拜, 而全身心投入对手语的学习, 而于丹教授那精彩绝伦的语言表达却并未吸引多少中学生。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这些现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痛, 更是对自己肩上责任的思索。我想语言表达作为一项我们每天都必须接触的基本活动, 学生却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自身心理上的排斥———不想提高;二应该是能力上的不足———难以提高。针对这两方面问题, 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地解决, 要让学生由“要”提高到“想”提高, 最终解决“能”提高的问题。
一、让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 他们对于好口才有多重要的认识无外乎通过两个方面一是考试, 二是教师的引导。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经常给学生展示涉及到语言表达的题目, 借助考试这支指挥棒提醒学生重视培养言表达却并未吸引多少中学生。言表达的题目, 借助考试这支指挥棒提醒学生重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 教师可以用摆事实的方法, 列举凭借高超的语言艺术立下丰功伟绩的人以及他们的经典事例, 古往今来从唐雎不辱使命、墨翟止楚攻宋、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到现代社会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口齿伶俐、能言善辩为基本素质;商业工作者靠精湛的口才推销商品、招徕顾客。当你炼就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便可赢得行走社会和成就事业的万能绿卡!在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把这些重要性迫切性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让学生意识到语言表达其实是一种基本需要, 就像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一样, 它不应该是想不想做的问题, 而是必须要做的。经常性的这种舆论教育会让学生从心理上迈出表达的第一步, 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潜能。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心
多年的循环教学中, 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初一的学生很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回答问题时举手非常积极, 可是到了初二的下半学期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开始降低, 而且随着年级越高, 举手发言的学生就越少。以至于到了初三只能采用点名或齐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了。随着学生进入青春期, 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起来了, 不愿轻易地敞开自己的心怀, 回答问题时, 生怕自己说错了而招来别人的嘲笑, 长此以往, 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越不说, 越怕说;越怕说, 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从激发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着手, 努力探索使学生走出语言表达困境的方法。为此我首先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热情鼓励并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回答, 同时向学生提出回答问题的五个允许:允许说错, 允许补漏, 允许争辩, 允许设疑, 允许创造。其次我还经常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发言欲望, 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认识之间寻找到思维的“爆破点”。如《我的母亲》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眼中的母亲”;《吆喝》中设计了“说说你听过的吆喝”。这些问题都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争辩, 使他们在心理上冲淡了“不好意思”的障碍。
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 结合语文课文夯实语言基础
在学生打开了心结, 拥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后, 接下来就要解决该怎样说好的问题。学生不会说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文学积累太少, 即使想表达有时也因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而无从说起。所以, 想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还要从语文基础抓起, 充分利用好教材, 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样板文章, 通过由读到说的“外化”过程, 可以为学生树立典范。
1.朗读背诵。经常反复地读和背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还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 增强语感, 进而充实自己的语言, 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在读课文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接龙、找茬儿、分角色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背课文的时候, 可以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文的“意境”, 深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 让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说起话来自然也就底气十足, 从而也实现了一石二鸟的阅读目的。
2.复述课文。如果说“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底蕴, 那么复述课文内容则是由读向说过渡的一种好方法, 它使学生对原文的依赖性降低了, 开始着眼于对原文进行加工、创造。在教学中除了详述和简述之外, 还可以使用创造性复述, 即对原文内容、形式进行调整, 如在《喂———出来》中, 我设计了以《洞的自述》为题来复述课文;《故乡》中以《闰土的变化》为题复述课文。这些课堂活动都会大大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 从而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3.评析文章。这种形式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特定的议题, 然后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再总结汇报的一种形式。如在《敬畏自然》的学习中, 我设计了“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 我们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对此你是怎样看的?”主题的讨论, 参与的学生很多, 发言的机会多, 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表达能力
除了课堂训练, 我还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比如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周末见闻, 关注新闻时政进行一分钟新闻播报或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谈谈自己的看法, 看完“汉字听写大赛”谈谈感受等, 这些身边事不仅给说话练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还使得说话的目的性, 场合性得到提高, 经常这样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说兴趣, 还可以突出学生说话能力的社会性。
(三) 寓训练于活动增强表达兴趣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学生活泼好动且好胜心强,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 如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 在让学生辩论“网络的利与弊”时我先给学生播放1995年“狮城舌战”的录像, 通过观看录像学生不仅全面地了解了辩论的规则和技巧, 也因为辩论者精湛的口才而激发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之后我组织学生同邻班进行比赛, 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更是激发了学生无限的热情。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读后感】推荐阅读: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作文06-02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广播稿11-09
《让优秀成为自己的习惯》读后感06-26
让运动成为习惯07-19
让文明成为习惯3分钟演讲稿10-10
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06-23
让温暖的问候成为生活的习惯演讲稿07-10
成为“安全保护神”06-18
读书成为习惯作文09-14
让师生成为自己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