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精选16篇)

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故事内容中受到关爱他人、疼爱父母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照鲁本对母亲的关爱,从思想深处受到感染教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知道母亲节在哪一天吗?(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今年的母亲节,你们用什么方式来庆祝妈妈的节日呢?

2、同学们,通过刚才与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你们真是一群懂事的孩子,能用不同的方式来庆贺妈妈的节日,你们的妈妈一定很开心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本的秘密》(板书课题),讲述了一个叫鲁本的男孩为了能在母亲节这一天买一件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而引发出一个的动人故事。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会被深深地感动。请大家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40页,轻声把“阅读提示”读一读,看提示了哪些阅读要求。

(1)指名说

课件出示:(①读读课文,想想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的时间,作了多少的努力才攒够了钱?②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③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都在哪一天吗?你都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

(2)你读得很认真。对,这就是我们学习本课的所需完成的三个基本问题,老师还希望同学们在读书过程当中有更多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有谁知道鲁本的秘密是什么呢?(师相机板书:筹钱买胸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边读边想“阅读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

学生自读课文。

2、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自读的情况。谁愿意把这些生词读读?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读音。

(2)说说课文叙述顺序。

(教师相机板书:萌生心愿-----秘密攒钱-----实现心愿)

三、再读课文,重点探究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出示课件)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的时间、做了多少的努力才攒够了钱?找出有关的段落、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在文中做标注。反复读读,再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

(学生画读后讨论)

2、下面就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

①用了多长的时间?

从“转眼夏季来临”一句来看,可以推测鲁本开始捡麻袋是春季,因为在这以前他已经捡了一段时间了。而他最后捡的四个麻袋,攒够钱买胸针送给母亲时也是春天,所以他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

②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首先是付出了辛苦和劳累。(路程相当远;是在上学和做完家务活后;捡麻袋没有固定的地方;工作量大)

其次是受到妈妈的误解。(从“母亲这时候总会看着他的脸,摇摇头——这孩子真贪玩”可以看出,他的贪玩是很伤妈妈心的。我们从鲁本的所作所为来看,使妈妈高兴是他最大的愿望。也许鲁本对付出的辛苦并不在意,但对妈妈由于误解而伤心,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3、小结与过渡:同学们,小鲁本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心愿,的确经历了千辛万苦!这种赤子之情多么令人感动!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爱”,有儿子对母亲的敬爱,也有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你们想不想通过朗读把这种爱体现出来呢?(想)

四、感情朗读,体验赤子之情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可以自己朗读,也可以小组之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重点指导:鲁本卖最后四个麻袋的情景和送胸针的情景。

卖最后四个麻袋的情景:引导学生就能读出鲁本当时焦急、乞求的语气。

送胸针的情景(出示课件插图):重点读好两个“看”,第一个“看”,要读得急促有力,喊“妈妈”的时候,要亲切自然,第二个“看”要读得重一些,声音稍长,表达出鲁本急于让母亲见到胸针的心情。描写母亲的语句,应读出激动、感激的心情。

①指名读 ②评读 ③赛读

五、联系实际,延伸课外

1、课内拓展。

⑴(课件出示插图)想象:当鲁本的妈妈收到这份贵重的礼物时,她可能会说些什么?

⑵师小结。

鲁本多么爱自己的妈妈,为能在母亲节给妈妈送一件礼物,从萌生心愿到实现心愿他捡了将近一年的麻袋,鲁本的“秘密”就是孩子对妈妈的一片爱啊!同学们,像鲁本一样爱自己的父母吧!(板书:关爱父母)在爸爸、妈妈的生日里,你都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呢?

4、课外拓展(选择性作业)。

*把《鲁本的秘密》这一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听。

*收集有关孝敬父母长辈的故事。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学完这一课之后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设计:

27、鲁本的秘密

(筹钱买胸针)

萌生心愿——秘密攒钱——实现心愿

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篇2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我也随着作者的思路来谈一谈。第一个问题是“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在哪里”。课文是凭借, 是我们教授语文课程的凭借, 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 从而真正地学习可以受益终生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也就是学生可以学到听说读写的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 有时可能更多关注课文内容背后的人文性, 却忽视了课程的工具性, 包括现在有时候处理课文也经常会“教课文, 而不是教语文”。如本学期教授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藏戏》, 我在教学时把教学目标重点设定为“了解藏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读了这篇文章后, 我开始反思和顿悟, 我设置《藏戏》的教学目标时存在偏差:不应该仅仅关注藏戏这一艺术形式, 更应该关注它的言语表达和运用, 所以应该把教学目标重点确定为“学习介绍戏剧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它的写法”, 让学生学习后不只是了解了藏戏, 更多的是知道如何向别人介绍一种戏剧, 如何落实到笔头。正如这一单元的主题“民风民俗”, 不仅要了解更要会介绍, 会写一个传统节日、一种戏剧、一处特色民居。文中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觉得很好, 香港老师教授《毕加索与和平鸽》一课, 整节课围绕一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设计, 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梳理课文内容和词语, 更多的时间是有条理地让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 围绕“掌握方法———指导运用”的课程设计理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让学生通过一节课掌握如何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形象。乍听这节课, 也许会认为这是一节脱离文本的课, 但却恰恰是教授语文课程的最好范例———真正地把课文当例子, 让学生学习了语文方法和技能!语文课上更需要把教师“拉”出来, 把学生“放”进去, 把时间用在语文实践上, 更需要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敢于大胆放手!

第二个问题是“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主要与语文课程设计有关”。语文教学有时候会走向“教课文”的误区, 归根结底是对教学设计的偏差。现行的语文教学流程更多的是偏重于对课文解读的过程, 正如吴教授说的那样:“语文课堂上大量时间被利用来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 而不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我们的课堂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这些都指明了教语文的大方向。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大胆放手, 在“牵”的同时, 更要注重“放”。教语文要善于按照“掌握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来设计教学, 要敢于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表达、实践。文中提到烟台搞双轨教育实验, 每个星期语文老师把两节语文课贡献出来, 让学生去图书馆看书, 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提高。从上学期开始, 我校每个班在每周都会抽出一节语文课组织孩子到图书馆读书, 这非常棒。就我们班而言, 从四年级到现在, 每个语文午读我都会将其作为孩子的读书时间, 甚至有时候多出的语文课也是用作读书课。我很珍惜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的氛围, 这种氛围会影响孩子读书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 但我有时会和学生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 分享学生的读书心得。渐渐地会发现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真的有所提升。我认为语文除了教会方法、技能, 还要有所感悟;感悟提升了, 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感悟从哪里来?感悟就从不断地读书中来。

此时, 教师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在刚刚进行的班级“小故事, 大智慧”的读书活动中, 我无意间和孩子们分享了《读者》这本杂志, 从多角度进行了评价, 并分享了其中比较有深度和趣味的故事。没想到第二天午读时间很多学生都自发买了《读者》并且在全班传开阅读, 这让我倍感欣喜。孩子自发购买杂志阅读, 这一主动行为的背后一定会带给他们真正的阅读乐趣, 因为不是“我被要求读”, 而是“我要去读”!由此想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 小学就辍学的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文学造诣, 归功于会源源不断讲故事的启蒙老师, 归功于成长在大文人蒲松龄家乡父老乡亲们口耳相传的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民间故事。因此, 老师的引领很重要, 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时间也同样重要。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文中谈了很多让我们受用的方法, 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 合理开发课程内容。不要贪多, 每一篇课文结合单元主题和要求, 确定一个训练点, 从而不断深入, 不单单要教过, 而且要教会、练透!这里的“练透”应该是针对一个重点教学目标,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去实践一个语言训练点。总之,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 我们要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该包含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 这样就不会走偏。

《声音的秘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的振动原理的,激发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好动脑筋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实验感知声学振动原理。

教学重点:了解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的振动原理的,激发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好动脑筋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感知声学振动原理。

教学准备:音乐课件、锣、餐盘、勺子。

教学流程:

一、乐曲导入,激起阅读愿望

1.多媒体播放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学生用心去听。

2.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3.让学生想一想,平时生活中他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4.我们一出生,周围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动听的音乐,也有烦人的噪音,但是你们想过没有,这些普通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呢?学习了第7课《声音的秘密》,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初步感受乐曲中的秘密,为新课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读课文。

1.看到课题让学生说一说想知道些什么。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轻轻打开书,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且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生自读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让学生说一说帕斯卡发现了什么。(在黑板上贴出帕斯卡的字卡。)

5.让学生再来读一遍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并说一说对帕斯卡的了解。

6.指导学生说一说对帕斯卡的了解。

7.让学生说一说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音的秘密的。声音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第几段中被提到?

8.谁来读一读第3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师指名来读,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9.交流刚才提出的问题。

10.让学生说一说哪句话写出了他对声音产生了兴趣。指名学生读一读。(生读。师板书:听——着了迷。)

11.教师范读,让学生想一想在意、着了迷是什么意思。

12.“这刀叉和盘子相碰的声音,谁听了都不会在意。”“谁”都包括那些人?

13.是呀,我们家厨房有叮叮当当的餐具碰撞声,我们都没在意,可小帕斯卡却在意了,由此可见,帕斯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生的回答,师相应板书:善于观察。)

14.我们以前没有在意叮叮当当的餐具碰撞声,现在我们把教室想象成厨房,你就是玩耍中的帕斯卡,听到声音会想什么?(师敲响盘子。)

15.你在想什么?帕斯卡在想什么呢?(指名回答。)

16.帕斯卡比我们想得更深入,他多爱动脑筋啊!(师相应板书:想——为什么 爱动脑筋。)

17.你能读出他那种思考的语气吗?练一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秘密的极大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敢说、乐说。

三、设计情境,体验实验经过

1.帕斯卡观察得仔细,思考得深入、全面,为了揭开这个谜团,他会怎样去做呢?

2.同学们猜对了,那么帕斯卡是怎样开展实验的呢?请同桌合作学习,轮流来读课文第4段。看大屏幕,这次问题老人给我们提出了自学要求:同桌合作学习第4段,找一找帕斯卡实验的动作,并试着模仿着做一做,说一说从这段描写中,你能体会出帕斯卡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桌合作学习。)

3.谁来说一说帕斯卡是怎样实验的呢?你找到了哪些表示他实验动作的词语。(指名回答。师相应板书:做——敲、按。)

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帕斯卡实验的这句话。(生读。)

5.由此可以看出帕斯卡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师板书:敢于实践。)

6.下面我们和帕斯卡一起走进实验,来共同寻找声音的秘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实验用品“锣”。老师来敲,同学们仔细听,注意看,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敲响锣,生听。)

7.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8.下面老师找一个同学与老师合作来敲锣,你们再来看一看,听一听。(生敲锣,师用手去按锣。)

9.让学生说一说声音为什么马上消失了呢?

10.刚才老师的手还感觉有些发麻呢!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也想参与实验了,现在我们来分成两个小组,左边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尺子,放在桌子的边缘,用手使劲拍打一下尺子,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再用手按住尺子,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右边的小组把手伸进书桌堂里,耳朵贴在书桌面上,手在里面拍打桌面,只拍一下,你听到了什么,再用手去按住桌面,你又有什么发现?(生分组来做实验。)

11.学生交流实验体会。

12.你们太了不起了,有这么多发现,那么声音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谁来读第5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声音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指名来读课文。)

13.让我们来齐读这两句,帕斯卡通过观察和实验,终于得出结论。(生齐读。师板书:振动。)

14.帕斯卡为什么会发现声音的秘密呢?

15.是的,正因为帕斯卡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勇于实践,所以才有了这么伟大的发现。这就是声学的振动原理。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对帕斯卡说点什么。

16.那么此时此刻,你想对帕斯卡说点什么?

17.学生自由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爱探索,爱尝试是孩子的特点,通过创设实验的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让他们亲眼看得到,亲耳听得到,在这样的环节中促使学生自读自悟,学生也将自然而然地找到谜底,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师:帕斯卡的确很了不起,他一生中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帕斯卡能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起点就是这次发现声音秘密的经历。同学们现在只有八九岁,从现在开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敢于实践,像帕斯卡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班也能出现许多的小帕斯卡。

设计意图:在此处通过引发学生思考:他一生有哪些成就?努力营造自主、快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课文展开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的良好阅读习惯。

反思:

我所讲的内容是教科版2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声音的秘密》。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的振动原理的,激发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好动脑筋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上课伊始,我以向学生赠送礼物为引子,让学生来欣赏一段音乐,并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初步感知乐曲中的秘密。我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设为开篇导语,激发起学生探索声音秘密的阅读愿望和兴趣。

看到课题后,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声音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课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秘密的极大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敢说、乐说。

爱探索,爱尝试是孩子的特点,我利用这个特点创设实验的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让他们亲眼看得到,亲耳听得到,再请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序地说出来。在这样的环节中促使学生自读自悟实验过程,并将探索声音秘密的实验再现在面前。学生将自然而然地找到谜底。从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训练学生有序地表达。

课堂上我将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读,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学生熟读后,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句子中知道了什么。尤其在文末的一句“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伟大的科学探索”,在此处引发学生思考:他一生有哪些成就?努力营造自主、快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课文展开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的良好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宁安市兰岗镇学校)

27《鲁本的秘密》 篇4

一、激趣朗读

初入课文时,先由学生自己选择习惯的方式自读,包括“阅读揭示”在内。

初读之后,教师可以激趣。例如:

师:大家初读课文之后,已经知道了鲁本的秘密是什么。现在,老师要问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猜猜是什么。

这时,学生可以自由猜测、发言。

如果猜中,教师要表扬要及时肯定;如果猜不中,教师可以这样说:老师想问的问题是,谁愿意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请举手!

这样,学生就容易被教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激起兴趣,进入朗读境界。

二、感悟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有些句子的情感不易把握。教师只注意提示学生去注意一下不易读出感情的句子,而如何读出感情的问题,要完全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在方法上适当引导。例如;

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最难把握情感的地方是什么?怎样才能读好,大家可以用互读、互听、互悟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选句读,并互相提示着读法、语气,品味人物情感。

以下课堂实录仅供参考:

A:我有一句鲁本的话,总是把握不住感情。“玩去了,妈妈,对不起!”我不知道是用真说谎的感情读呢,还是用假说谎的感情读。

B:我觉得应该用假说谎的感情读。

A:我不理解。

B:假说谎就是鲁本心里没有说谎,他是故意不想让妈妈现在就知道他的秘密。

A:为什么?

B:因为他心中美好的愿望支撑着他,得到母亲节才公开呢。

C:那好,鲁本是怀着对妈妈的爱说这句“谎话”的,他心里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B:鲁本在想,妈妈,正因为我特别地爱您,所以我的秘密现在还不能告诉您。

C:这就是说,鲁本说这句“谎话”时,内心是甜美的,自得的,无比幸福的。

A:我知道该怎么读了。他是用深情抚摩着妈妈,用甜甜的声音来说这句话的,而表面上,却又不肯流露出来。所以,读的.时候,要轻些、快些、随便些!

B(:就是应该这样读。咱们一起读一遍:“玩去了,妈妈,对不起。”

三、自由展示

自由展示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自由地理解。开拓课文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情景,而不去限制学生怎样展示。例如: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说明是被鲁本对妈妈的爱心打动了。假如现在鲁本就在你的面前,你准备做些什么呢,

A:鲁本,你穿着面粉袋做的衣服,还能在店主面前自豪地站着,我佩服你的自尊、自信。

B:鲁本,你为了筹足5美元,用一夏天、一冬天、一春天的时间捡麻袋,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人们应该对美好愿望有不懈追求。

C:我想,鲁本,我们一起唱首歌好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简评:

从许多教学杂志的刊文来看,很少有关略读课的教学设计,且实际教学中也不够关注这类课文的教学,应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失误”。这类课文的教学不仅同样重要,而且如何组织实施教学也是个难题。

这个教学设计能根据略读课文的特声、,提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导读思路,值得大家借鉴。

《鲁本的秘密》读后感 篇5

小男孩鲁本家里一周的开支就5美元,虽然家里很穷,但他很爱自己的妈妈。他决定自己挣5美元为妈妈买礼物而不告诉任何人。

鲁本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建筑工地捡麻袋挣钱。

“又是一个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绿色,鲁本的心狂跳起来。时候到了!他跑进谷仓,爬上顶屋,打开了铁盒,用颤抖的手倒出硬币,数了起来。还差20美分。街上还能有麻袋吗?在今天商店关门之前,一定要再找到4个麻袋。”他终于如愿以偿。

每当读起这段文字,我都会被鲁本的行为所打动。我仿佛看见一个小男孩握着钱币向商店跑去……一个母亲收到礼物时,激动的神情……

我们也都爱自己的妈妈。母亲节一到,我们都用妈妈给的零花钱去给妈妈买礼物。而鲁本的行为更能体现他的一片孝心,因为他是自己赚钱买礼物给妈妈的,我们的妈妈需要的不是礼物,而是孝心。我们平时应该听妈妈的话,按妈妈的要求努力学习,不让妈妈为我们的学习操心,还要用优秀的成绩回报妈妈。

语文课文《观潮》的教学反思 篇6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的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在《观潮》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先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并播放录像引入课文。再直奔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创设情境,鼓励创新。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新招 篇7

一、认真审视教材特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体现了以下特性:

1. 主题性。

人教版实验教材, 它是以专题组织单元, 每个单元由四篇不同的文章组成, 有精读, 也有略读, 这些文章体裁、内容、写作特色等都相类似, 都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与要求。有些单元中的课文虽然体裁不同, 但每篇课文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 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2. 自主性。

相对与精读课文, 略读课文内容浅显, 文字通俗, 更贴近学生生活, 这样正好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阶梯, 为他们创设了更好的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

3. 拓展性。

根据人教版试验教材各个单元主题及课文的不同特点, 略读课文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略读课文的教学正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 并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 最终实现完全独立阅读。

二、突显略读课文的教学功能

略读课文应根据教材特点以及编写意图, 在教学中着重体现以下功能:

1. 巩固与迁移。

单从课文内容的学习来看, 精读和略读无法区别, 都要读懂, 都是新知。精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 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则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 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 将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加以运用, 是“知”向“行”转化的途径。

2. 独自阅读。

如果说, 精读课文在教学时, 必须“细嚼慢咽”,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么, 略读课文在教学时, 教师要更加放手, 让学生自主阅读, 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这是略读课文教材特点所决定的。

3. 拓展与延伸。

精读课文的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 初步习得阅读方法;略读课文阅读是半独立阅读, 是阅读方法的尝试运用;而课外自读阅读是独立阅读, 是运用阅读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教学时, 我们应该利用好这座桥梁, 适时向课外独立阅读延伸。

4. 积淀语言。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略读课文, 大多文质兼美, 描写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时, 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略读课文对于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品读能力、感悟能力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诵读好词佳句, 积淀语言, 培养语感。同时应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 读写结合, 为每组单元的习作训练打下基础。

三、注意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尺度

要区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 就是要确切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尺度, 既不过细剖析, 也不作随意教学, 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位,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略读教学不等同于略读。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它的任务比较单一, 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如《清明上河图》一课的教学, 在学生初知文章大意后, 让学生动手制作资料卡,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 对于有效的信息, 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 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

2. 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 只是教学目标更为集中, 教学重点更为突出。虽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 但也不排斥精读, 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详略结合、层次鲜明, 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3. 自主阅读并不等于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 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 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 学生学得自主、开放, 教师说得少而精。有的老师就干脆退让一边, 一言不发, 任由学生天马行空, 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不然, 略读作为一项教学活动时, 教师势必更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 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4.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具有多重性。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 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 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版实验教材每个单元以专题组织的一篇篇不同的文章, 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 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 应该瞻前顾后, 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 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 略读课文的教学方式更为开放, 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 课堂力求透露人文关怀的色彩, 让学生们自主学习,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要想提高实效性, 阅读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

1. 打破常规, 顺势整合。即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及多篇文章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 加深学生的感悟。

2. 捕捉重点, 精略得当。

如何捕捉教学重点, 不妨从单元导语入手。导语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 建立了学习内容与情感的关联;明确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 体现了教材对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的重视。

3. 比较异同, 拓宽思路。

充分发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比较。

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课文教学;仿写实践;作文教学;迁移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84-01

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提出:“只有在相似块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在外在信息进入大脑后自动去结合、接通、激活这些已存的相似块中的信息,才能依据这些相似块去对照、分析、比较、鉴别那些纷繁的客观事物属性,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此,如果我们把语文课文教学中学到的内容、结构、方法、情感、语言等,迁移整合在作文教学之中,就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对于课文,教师静心钻研,潜心备课,精心上课。从字句到篇章,从内容到情感,从语言到特色,尽善尽美,这已经为学生很好地搭建了一个作文实例的交流平台。那么,我们为何不把这么好的教材资源潜移默化到学生的作文中来呢?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由此可见,语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突破口,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此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也告诉我们“仿写”是写作入门的必经之路。

一、一枝独秀

我们在课文教学中总是会遇到值得赏析的优美句段,这些句子多运用排比、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句段进行仿写。

如《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这一句读来铿锵有力,对仗工整,感情强烈,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会被感染,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激发学生仿写的欲望。请看一生的仿写:“雪花一样,是飘飞的柳絮;玉带一样,是蜿蜒的溪流;绿海一样,是舞动的森林;雄狮一样,是多变的云朵。”

再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句式新颖,洋溢着喜悦、怀念、留恋之情。他是渴望回到自己的童年,回到自己的家,他用自己手中的笔,拨亮童年的那一盏灯,童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在鲁迅看来是如此的招摇,美好。我们和学生深情品读后,让学生也来用这种句式写一段话,他们的出彩描绘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句段仿写,句段仿写是学生运笔成文的基础,“一枝独秀”秀句段,连句成篇,让学生的文采飞起来。

二、春色满园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美文,教师和学生一块深入分析、挖掘文中的亮点,评析文章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层次结构等,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写作技巧转化到自己的习作中。

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们钦佩其借景抒情、托物咏怀的写作手法,可以让学生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藤野先生》《师恩难忘》等篇目后,让学生比较如何塑造教师形象,进而写一篇以“我的老师”为创作对象的习作;《有月亮的晚上》,作者对月夜的描写很美,对学生上自习的动作神态描绘细腻,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晨读、上课或自习时的情形,插入环境描写。

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后,让学生进行仿写。有一个学生写的是《幸福》:“小时候,幸福是一双温暖的大手,我在前头,母亲在后头/上学后,幸福是一张满分的考卷,苦在前头,乐在后头/后来啊,幸福是一句赞美的话语,说在嘴头,甜在心头/而现在,幸福是一件风雨时的外衣,披在肩头,暖在心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全文仿写,但这绝不是机械的照抄原文,而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取其法,书自己的事;摹其思,写自己的文;仿其形,立自己的意。“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篇仿写,让文章如花般绽放,满园春色酿佳作!

三、拓展写作

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作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末”,是一种实践手段。语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不露痕迹,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课文后,我们要巧妙地触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信手拈来、不事雕琢,仿佛是不经意间的进入习作练习。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菲利普一家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于勒,你觉得于勒从此后真的就从菲利普一家彻底消失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后,教师让学生马上书写续文,并提出要求: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续写;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符合原文人物个性特点。有的学生写菲利普夫妇巧遇发了横财的于勒;有的是饥寒交迫的于勒找上门来;有的是有怜悯之心的“我”成家立业后寻找叔叔于勒的情形……

这种续编活动,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原文进行仿写,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除了续写之外,我们还可以由此及彼,将课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再创作。如学习冯至的《罗迦诺的乡村》,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品味了这里恬淡舒适的慢生活,赶快拿起笔来写一写今天的快生活吧!”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求学经历。

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篇9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我上的第一篇现代文。其实,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也不知道对于这样的文章要怎么去给学生讲解。对于文本,我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或者说,我自己也没有很好地去解读文本,最后求助于多方资料,包括教参和网上的相关备课资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东拼西凑,面面俱到,仅仅只是把知识点记在了书上,却不知道这两个课时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内容,模糊了教学目标。

由于没有对文本进行透彻地解读,只是照搬照抄教参上的教案,而一般的教案都是只列几个大问题,帮助把握整体脉络的,至于用来衔接的小问题就没有了。所以我上课都是东讲一点,西讲一点,并且中间的衔接很不自然。我常常说 “好,下面我们来看第几段”“现在我们看到这句话”之类的语句权当衔接句,显得相当得生硬、不自然,学生也是很被动地翻到第几页,看到第几段,找到第几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点帮助也没有。

作为新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或许不如老教师,但也要尽量地去钻研文本,吃透文本,要更精心、更详细地准备教案,努力使课堂流畅自然,使学生开动脑筋。

《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我分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第一部分,第二课时解决第二部分。结果,时间掌握不好。这篇课文比较难懂,学生基本沉默,问题抛下去学生都没有反应,应该对问题的设计再上心些,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篇10

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本文时,我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让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这篇文章形象生动,句子幽默风趣,学生非常喜欢。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班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孩子们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尝试让学生就五根手指编一个童话故事,学生们兴趣盎然,都展开了自己合理的想象,编的童话故事非常具有可读性,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得投入,教师教得高兴,教学效果显著。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文预习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原则;教学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87-01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预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是养成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也是明确学习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本课题的提出,旨出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课文预习方法,养成一种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文预习的内容和原则

课文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从心理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指出:“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课文预习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既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也作为指导课文预习的教学原则。

1、知:要让众多的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为学生所知,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和认识,调动其对课文预习的积极性,能自觉、主动地为探索新知识而认真预习课文。

2、情:激励学生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渴望提高自学能力的理智支配下,自己查字典,独立掌握一篇文章的字词,并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使其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从而更愉快地、自学地预习课文,提高自学能力。

3、行:语文知识涵盖了拼音、标点、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体、阅读分析、写作知识等。指导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因此一要有定向(预习什么);二要有规则(怎样预习),同时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上述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预习时的侧重点。

4、恒:对课的预习,,必须有持之以恒。通过反复认识,循序渐进,才能由单一的认识、情感行动,最后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并以此达到通过课文预习,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语文预习的方法

课文预习方法有很多,分类标准也不同,按课程时间分为课内预习和课外两种方式。课外预习是指课堂之外学生的自学活动,而课内预习则是指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的预习,这种方式的预习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预习,也就是在预习前要给学生明确的目的,明确的问题。而预习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按体裁类型进行复习,也可以按书本章节从整体到章节再到课文的复习方法,反正方法很多。下面,就初中语文谈一变整册——章节——课文的预习方法。

1、整册预习,这种预习形式有一个特点是难度大,但是效果好,为了让这种预习有时间,有效果开展,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利用寒暑假两个长的假期,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作业以外的时间通读下一学期即将学习的教材,从教材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写好读书笔记。二是利用开学前一至二周时间,结合教材说明读通课文,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体例,了解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大体了解各单元的、基本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

2、单元预习,这种预习形式是学习教材之前进行的整体预习。在学生进行单元预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一是借助“单元提要”快速阅读,捕捉单元总体目标,确定单元读写要求,树立单元整体框架结构形象。二是大体把握单元阅读内容,借助目录浏览单元课文,初步了解单元课文有哪些篇目,各自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读什么?怎么读?单元课文和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相似,各自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三是大体了解单元作文的内容、要求、具体题目以及从单元中应该吸取哪些写作知识,才能写好单元作文。精心设计从阅读就自觉地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

3、课文预习,即是指每篇课文教读和自读前的预习,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形式。这种形式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或课内进行。

在课文预习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单元提要”、“课文导读”、“课后导读”等,抓住课文的训练要点,结合课文习题,通读课文;参照注释查阅资料,大体上解决作家、作品、背景、出外、体裁等知识;扫除字、词、句等障碍,基本理解课文的结构、中心和写法等问题;思索课文在单元教材中的位置,明确课文的阅读要求和单元作文的关系;完成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训练的过渡和迁移。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说,课文预习的自学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

实践证明,经过预习再来听课,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这样,上课积极性会更高、目的性会更强、兴趣会更浓。在预习过程中如有问题不懂或较模糊,听课时就会分外认真去听,有目的、有重点地做笔记,就不会出现满堂记的现象。长期坚持预习新课,阅读速度就会加快,就会形成善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和比较归类的能力,就会更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

总之,学生课题预习充分,不仅可以为自己学习定向,免走弯路,而且有了上好一堂课的心理准备,有利用提高听课效率,也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以松.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1).

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篇12

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谈谈学了文章后的感受, 如学《斑羚飞渡》一文, 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后, 可让学生畅谈自己学了本文后的收获。从“草率、鲁莽、不自量力”的老斑羚身上, 从坚定、果敢、从容的镰刀头羊身上, 从为了年轻一代的生命毅然决定牺牲自己的老斑羚身上, 从自觉、从容、无畏的中壮年斑羚身上, 从年轻斑羚身上, 从猎人身上, 学生都能悟得许多道理。

二、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的一种方法。

以《斑羚飞渡》为例,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就是这群斑羚中的一员 (老年斑羚、中壮年斑羚、年轻斑羚任选其一) , 那么你会想些什么, 又会怎么做?让学生切身感受当时悲壮的场面, 体会斑羚牺牲精神的可贵。

三、用类比法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说说生活中像斑羚一样具有牺牲精神的人物的表现, 以及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感人的画面, 如利用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的雷锋, 站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官兵们, 奋战在最前线的医生护士们, 用他们的奉献精神感染学生, 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一次洗礼。教师可以引导把现实生活和课文内容进行比较, 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联系文章写作背景, 结合修辞方法, 分析句子内涵。

一篇文章的写作是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如《风筝》一文中:“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但是,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如果结合时代背景, 就不难理解此句的深意。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 当时的中国, 正是“严冬时节”, 一片肃杀, 封建思想有形无形地摧残着人, 结合这点, 就容易理解这一句了。如理解《风筝》中“玩具是小学生的天使”一句, 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游戏是小学生最正当的行为, 扼杀游戏, 就是扼杀天性。

五、写作的激情来源于对生活的激情。

在作文教学中, 时常会遇到学生怕写, 老师怕教的情况。面对这种现状, 我们往往会究其原因, 一股脑地归罪于应试教育, 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 这种责怪恐怕有失公正, 应试和写作不应该是矛盾和对立的, 而是我们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激情完全能成为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谁能忘记儿时捉泥鳅时感受到的生命灵动?什么能比父母额头的皱纹更能让人体会到沧桑之感?灵感在瞬间被点燃。我们还要学会去思考, 去清理, 去沉淀精华, 升华灵感, 文章正是有了思想的渗透, 才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六、坚持总结反思,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一堂作文课, 作文的火花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点亮, 后进生的作文是可以写好的, 只要触动学生的感情神经, 选材得当, 命题新颖, 相信作文自然会绽放其独有的光芒, 也会让后进生自主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变厌写为乐写, 变白话为含蓄, 变浅层为深刻, 使学生在琢磨中悟道, 在坚持中获得乐趣。

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 仅仅通过一堂课很难断定学生是否已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 并能坚持写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功在课外。通过一堂课, 我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 也感觉到新课标新教学理念学习实践的重要性。

1. 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后进生说话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活动起来, 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畅所欲言。

2. 找准切入点, 让学生找到生活与写作的桥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即使再差的学生, 他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这些“亮点”, 从而有效点燃写作兴趣之火。特别是学生所表达的有关活动的感受, 言语自然有味, 确实体现了学生的个性。

3. 实践“跳摘”理论, 降低作文难度, 使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

课堂上与学生聊天说话, 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紧张恐惧心理, 让他们轻松进入写作状态, 调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积累, 使作文有话可说。学生拟写的作文题目远远超出平时的水平, 若不是采用这种方式, 很难让这些学生超水平发挥。

但作文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使学生自主探究。如条件允许, 可在学生叙说的同时, 播放NBA篮球赛的画面, 激发后进生的写作热情。另外由于学生基础水平的局限, 写作思维仍旧单一, 未能进行较好的想象联想, 在文本中呈现的语句表达仍旧直露, 不含蓄, 未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 即提供自主的机遇, 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 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思维灵动, 笔下生花, 写的文章自然就富有创新, 富有真情实感和情趣, 提高语文素质。

摘要: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质朴无华、脚踏实地进行教学。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其功至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教师讲得再漂亮也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和作文实践。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内涵,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反思:

《落叶》第一次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感受秋天落叶这一自然现象,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引导幼儿学习散文,理解散文内容,丰富词汇:飘落。

首先,师幼一起扮演落叶,律动进入教室。然后提问:当树叶被秋风秋雨染黄了,一片一片飘落下来的时候,它会落在哪里?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出散文的内容。然后老师边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边板书:地上——小虫——屋子……帮助幼儿记忆理解散文。引导幼儿在自主学习散文的.过程中,他们边说边模仿角色动作,把本次教学活动推向了**。

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篇14

一、弄清略读性质, 明确教学方向

1. 略读与略读教学的内涵。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 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是一种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这跟《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有关略读的“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要求具有相同的含义。然而, 略读并不等同于略读教学。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 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 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 从而培养略读能力。正确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 而忽略了略读, 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里, 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 略读是精读的补充, 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 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换句话说, 精读与略读之间是“典型引路”与“举一反三”的关系。精读课文作为典范指导其他, 在教学中起“举一”的作用;略读课文则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精读教学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起“反三”的作用。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形成由理解到运用、由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2. 学生是略读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 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技巧和内容上加以指导, 充分地让学生感知、发现、辨别和理解, 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略读课文虽然与精读课文同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 但前者主要还是学生自己阅读, 教师只作指导。略读课的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保证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在略读过程中加以运用和实践, 这样不仅增加阅读量,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 略的是教师精雕细刻的精讲细说, 强调学生“自读为主”, 自始至终要让学生唱“主角”。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 教师是略读教学的主导。

强调略读课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并不意味着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果不给他们切实的指导, 任由学生自己“读”, 很容易使他们进入误区, 以为略读只是粗略地甚至于“忽略”阅读了事。相反, 略读课要“略”, 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 以“扶”为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 一切教学活动都渗透着教师的主导作用, 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一般说来, 教师在略读课文上的“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读前指导, 明确方向。许多略读课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值得斟酌的地方, 但教学时一般只安排一课时, 因此, 略读课文教学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该读什么、怎么读。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单元提示与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明确略读目的, 确定阅读重点。 (2) 读中疏导, 排除障碍。学生由于阅读水平和年龄特点等方面的原因, 在阅读时难免遇到各种问题, 教师适当地疏导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明确的认识, 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趋于正确。 (3) 读后引导, 掌握规律。“教材是最好的老师”, 略读课文同样需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归纳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优化略读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成功的略读课应该是扎实而又生动的, 既要使教学落到实处, 又要使课堂丰富多彩, 学生思维活跃, 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优化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曾把略读课文的教学步骤概括为“提示引路, 讨论交流”两个方面。根据多年的探索实践, 笔者综结出以下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1. 比较阅读法。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之间是“典型引路”与“举一反三”的关系, 两者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运用比较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以求同而温故, 求异而知新。这种比较既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的比较, 具体地还可以从取材、立意、构思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如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 笔者让学生凭借本单元所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选择一种兵马俑, 谈感受、学方法、悟写法。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观潮”、“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鸟的天堂”和“济南的冬天”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这些景物对象不同, 作者观察的视角和感受也不同。通过比较阅读能使学生学会鉴别, 在此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

2. 读写结合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才能读懂书。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 而是需要多次往复, 反复训练。对略读课文加以适当的辅导练习是必要的,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在取材熔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乃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获得借鉴, 就能步其门而登堂, 效其法而变通。因此, 对于每篇略读课文, 笔者都会围绕课文精心设计一些问答题, 让学生按照考试时完成阅读题的速度做题, 其目的在于通过做题迅速把握文章的内容, 达到以练代讲;同时在课堂上强化训练学生的做题思维能力。

3. 激疑阅读法。

怀疑是发现的钥匙, 是创新的前提。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课文中可质疑的材料, 于无疑处生疑, 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多问几个“为什么”,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是很有帮助的。而略读课上运用质疑讨论的方法, 尽量调动学生的感知潜能, 激励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然而, 设疑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 设计好的问题并不容易。真正称得上好的提问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能把学生引进知识的迷宫, 引导学生寻非探奇。为此, 教师在略读课上更应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 活动表演法。

浅谈语文课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5

一、激爱国之情。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教学时,我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民族之魂。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中告诉我们: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三、指做人之道。《小学教育学》指出:“榜样教育又称示范教育,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语文课文《鲁本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篇16

这些常识性的课文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提高读写能力的同时, 获得多方面的科学常识, 从而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 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教学这类课文兼有语文教学和常识教学的双重任务,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把好这个“度”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教好常识性课文, 首先要知道常识性课文有哪些特征, 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的普遍特征中, 抓住常识性课文教学的特殊特征, 使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收到满意的效果。常识性课文一般是以说明为主的文体, “说明”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功能等特征做客观科学的说明, 使学生对事物有所了解, 从而获得知识。此类课文大致有以下特点。

1. 在故事中说明一定的科学常识。

常识性课文往往也有一定的故事和人物, 有一定的情节, 并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这是为了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采取的儿童乐于接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在妄言中以虚设的拟人、童话的方式来表述某种真实的科学常识。例如《院子里的悄悄话》就把两棵槐树比拟为祖孙两人, 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向人们介绍了年轮、树冠在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记录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又准确真实地传授了科学常识。

2. 在叙述中注意逻辑条理的清晰。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叙述比较难懂的科学知识, 学生易于接受。如《蛇和庄稼》一课中蛇吃田鼠, 田鼠糟蹋了不了庄稼, 庄稼得到了好收成, 所以为使庄稼丰收可以多放蛇;村里喂的猫多, 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 土蜂的活动就不会受到影响, 苜蓿是靠土蜂传授花粉的, 因而苜蓿就会长得好。这里的蛇吃田鼠, 田鼠吃庄稼和猫吃田鼠, 田鼠影响土蜂, 土蜂影响苜蓿的传粉, 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3. 在表述中强调语言文字的准确。

常识性课文的语言准确、简明、缜密, 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选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训练的好素材。教学中, 要抓住重点词语, 引导阅读品析, 感悟叙述的客观性, 领悟用词的精确性。常识性课文教学除引领学生穿行在文本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密林中外, 还应让学生借鉴和倾吐, 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

如《回声》中水波的“荡”回来和声波的“返”回来有着不同的含义。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通过“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这些词句的描写, 就非常清楚准确了。再拿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来看, 课文中是说“一脚一脚”地向前爬, 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向前爬, 这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里的“爬”是植物的一种生长状态, 不同于动物的“爬行”可见常识性课文用词用句的准确, 这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4. 在阐述中运用具体的数据。

这样的例子几乎在所有的常识性训都能见到, 以表示科学知识的精确无误。如《太阳》一课中, 对太阳的“远”、“大”、“热”都有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表面温度有六千度”, “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等等。这样对事物的阐述具体、精确, 让我们感到科学知识的真实可信, 来不得半点虚假。

5. 在内容中具有特定的思想教育目的。

同所有的课文一样, 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目的, 而常识性更具有特定的、的思想教育内容:有的可培养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 破除迷信,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的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热爱劳动的优秀品德;有的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还有的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可见常识性训的思想教育, 在强化素质教育的当今有着特定的意义。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呢?

在语文教学中, 常识性课文有着如下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需要加强同知识的结合, 是基本要求。

常识性课文既是语文教材又是科学教材, 所以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学习知识;在弄清知识中学会准确、简明、有条理地表达。在重视词语概念教学, 特别是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的概念, 在不加深高难度的基础上, 结合课文语言和学生年龄特征讲清楚。如《新型玻璃》上的各种玻璃的名称原由, 要让学生理解。又如《琥珀》中的松脂球、琥珀等概念, 要让学生明白。在教学中要注意动作变化的关键性动词和表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形容词。

要准确完整地讲清句子的含义。如《爬山虎的脚》中“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这里的“相当”是“大体”、“够得上”的意思, 不可用“非常”一词替换。要讲清句子的含义, 必须把其中每个分句的意思和相互间的关系讲清楚, 这样对全句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还要注意层次之间、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从知识的角度讲清课文的篇章结构, 这是有别于一般课文分析篇章结构的不同之处, 例如《海底世界》一课先从海底的宁静、黑暗、寂静引到深海中仍有鱼儿在游动, 有动物在发声;再写到各种海洋动物的各种活动方式;最后写到海底的地形引到动植物及蕴藏的矿藏。这样, 全文开始的引向和结尾的总述把全文联成了一个整体。

2. 加强直观教学, 是重要手段。

常识性课文中讲到的事物和知识, 大部分都不是学生常见和理解的, 教师又不可讲得过深、要求过高, 因此教学中的插图、标本、电视片、演示等均是我们常用的直观手段, 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加快理解。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等课中的有关浮力知识, 教师做适当直观演示, 可生动形象地解决学生关于“浮力”知识的难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观察的习惯。

3. 从部分到整体的教学步骤, 是有效的方法。

因常识性课文是以介绍某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文, 每一段都有一定的知识要点, 只有把各段的重点归纳总结后, 才能选出一个条理清楚的完整的提纲。这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便于学生清晰、完整地掌握知识的内容和体系。所以采取逐段讲读、小结, 最后作全文总结的方法, 是常识性课文教学中从部分到整体的有效方法。由于各段的知识要点很明显, 在教学中可放手启发学生自己在多读中去发掘、去总结。这种自读自学的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如《蛇和庄稼》、《鲸》、《太阳》等课都可采用此类方法。

总之, 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 体现理性思维的课程如数学、信息、科学等很多, 如果语文教学也过于理性化, 那么学生丰富生动的形象思维就会日益枯竭, 更何况语文本来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语文课中的常识性课文, 要结合语文教学进行科学常识教学。这既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要认真学习和研究, 既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 又要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 让学生学得扎实牢靠, 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摘要:常识性课文教学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介绍自然、天文、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一些文章, 这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课文对向小学生传播科学知识, 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有重要作用, 对学生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 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泛泛地串讲, 教师费力费时, 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常识课, 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因此, 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常识性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探讨如何把握常识性课文特征、如何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

上一篇:桩基泥浆处治措施下一篇:幼儿园招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