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托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精选8篇)

依托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篇1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工作总结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始创于1952年,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完全中学,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办学历史,曾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1992年被评定为武进县首批骨干中学,2001年3月晋升江苏省标常州市重点高中,2006年12月,高标准晋升江苏省三星级高中。近年来,学校把创办科技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学校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在校园内营造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的浓郁氛围。培养师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科技教育方面硕果满枝,获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技基地、江苏省机器人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科技创新教育先进集体、常州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武进区科技教育基地等多项殊荣。具体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健全体制,建设队伍,强化管理

1、健全体制抓落实

健全科技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好、热爱科技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是确保科技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校建立了由学校分管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科技辅导员组成的学校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管理体制,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陈忠良副校长任组长,庄常澄主任为副组长,每学期制定学校科技教育的工作计划,通过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操作落实、检查评估,学期期末进行活动评比反馈和期末工作总结,每次的计划总结、活动材料等进行存档。

2、队伍建设抓管理

一支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是科技教育成效好坏的关键。我们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讲座,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科技水平,在每年的开始,召集辅导员会议,明确分工,落实任务,达到目标,保障各人的活动经费,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各自制定好活动的计划、措施等,确保活动的顺利展开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目前全校已形成了一支以校科技辅导员为主、信息技术、物理等学科教师为辅的科技辅导教师队伍,为科技教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技辅导员负责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实施及协调,在校领导的支持和科技辅导教师的配合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及时反馈、互相沟通的作用。学校的科技辅导教师则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学校的特色项目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制度完善重激励

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校内外科技教育理论研讨、学习培训和竞赛活动;学校专门制定有素质教育奖励条例,将科技教育效果(成绩)纳入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之中。每年表彰和奖励在科技活动中积极参加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表彰奖励科技教育优秀教师,在评职评先时作为重要依据。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妥善解决科技教师待遇和工作量,从而为教师从事科技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4、经费保证搭平台

学校每学期在科技活动中投入较多的经费。师生科技获奖根据奖项和等第的不同都有不同金额的奖学金,每学期一次的科技讲座,还有许多科技活动或竞赛都在双休日进行,学校经常派车接送;学校参加市、区或举办各项科技活动,都需较大资金投入。

二、思想发动,营造氛围,巩固阵地

1、重视学校科技场馆建设,围绕科技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我校架设了宽带网、开通了校园网(内网、外网),建有4个物理实验室、3个化学实验室、3个生物实验室、1个技术探究教室、1个机器人教育活动中心、5个微机房,1个科技活动室,配备了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基本能满足开展科技教育的需要。

2、加强校内科技阵地建设。

我们利用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国旗下讲话等形式,不断地宣传科技,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性,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每个人个性很好的途径。利用各种场合向教师宣讲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利用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向学生宣传科技专业知识;设立“科技长廊”、班级设“科技园地”,定期展示学生优秀科技作品(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气氛的有效烘托,提供了教师和学生不断投入到科技实践的原动力。

3、通过科技节、科技活动课、讲座、兴趣小组等一系列活动,使全校每位学生都参加到科技活动中来,也体现了我校科技教育总规划的初衷——为全校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构建课程,加强研究,注重创新

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按教学计划要求,开设了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纳入学校课程整体目标,在课程结构中加以实施,才能做到科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保证科技教育的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和实效性。

在各学科教学中,注重科学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素养。充分发挥理、化、生、劳、微机等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科学教育,许多学科的科技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与本学科联系紧密的特色,如微机学科的电子制作,语文学科的科技小论文写作,艺术学科的绘画制作等。

四、开展活动,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技活动是科技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我们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一)丰富活动抓普及

1、专题性科技教育常抓常新 我校科技活动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深受学生的欢迎。科技教育活动以专题形式贯穿于一年的活动之中,有主题、有特色。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六·五”世界环境日、“六·二五”土地日、科技宣传周等特定节日,开展全校性科技活动。还邀请县科协的专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科技培训讲座,普及科学知识,让学生尽量多地掌握一些科技知识,每年至少要进行2~3次定期讲座,内容根据科技宣传周的内容来定。不定期的是根据各组活动的内容来进行,时间是利用假期。

2、常规科技教育普及化

在平时的科技教育中,我们在全体学生中倡导科技“八个一”活动,即:读一本科技书籍,观看一部科技影视,参观一次科技展览,参加一次科技竞赛和活动,完成一件科技小制作,撰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据统计,全校参加“八个一”活动人次越来越多,达到了活动普及化、项目多样化和效果社会化的教育目的。

校园建有专门的科技画廊,每学期更新2次以上内容;班级板报每学期都要求出一期科技教育专版,并进行评奖;利用中午时间,组织学生去学校图书馆看科技读物,进行科技小论文的评比。

3、业余科技活动轰轰烈烈

除了课内和定期开展科技活动外,丰富多彩的业余科技活动也是学生全面提升科技素养不可或缺的渠道。我们组织起电子小报、科技小制作、航模、车模、摄影、机器人多种科技活动小组,本着自愿的原则,参加一个或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辅导员负责。每个辅导员在活动开始前,简略地制订计划,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使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都为学生提供了科技教育的活动舞台。

4、研究性学习有序开展

结合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利用节假日,由辅导老师带领,组织学生进行科技考察,进行一些必要的考察和参观,使学生的知识面更扩大了,同时让学生参与一些劳动,在具体的劳动中体会、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质疑,使其产生创新的意念。如:参观污水处理厂、水电站、博物馆、葡萄科技园等科技基地,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竞赛活动抓提高

我校每年都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广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了舞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项目,主动参与竞赛,经历了智慧与实力的较量,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找到自身努力的方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了科技活动的质量与内涵,提高了科技教育的层次与效果。

其中机器人、航模、车模、飞机模型一直是我校的特色,自2005年以来,每年这几个项目比赛,我校学生都屡获大奖,学校也连年被评为“优秀团体奖”。

五、科技教育,硕果累累,任重道远 把参加省市区的各项科技活动大赛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中心工作,以“活动促进科技教育”。学校科技辅导员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精神溶入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近三年来我校在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走近机器人,培养创造力”主题活动,活动对象为高一年级全体学生,通过资料展示、机器人表演,激发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科学伟人”图片展。通过图片展,吴健雄身在海外、心怀中华、情系明德的爱国情怀,她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实的治学方法、非凡的动手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校学生。

3.参观上海科技馆。为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组织高

一、高二年级同学赴上海科技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后同学们普遍感觉大有收获,学到了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

4、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科技大赛。三年来,在“三模”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11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积极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每年有10多位学生获区一等奖;近几年来,机器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2009年江苏省机器人竞赛中多人获一、二、三等奖,常州市一、二、三等奖;2010年江苏省机器人竞赛中多人获一、二、三等奖;市、区获一、二、三等奖;2011年江苏省机器人竞赛中多人获一、二、三等奖,市、区获一、二、三等奖;2012年江苏省机器人竞赛中多人获一、二、三等奖,市、区获一、二、三等奖。特别是在江苏省机器人普及比赛中我校有16人获一等奖,19人获二等奖,13人获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和团体一等奖。

当然,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将来。展望新时期,科技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现谈几点初步设想:

1、以科技课题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任何高质量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老师,要想进一步把我们的基地做大、做强,师资是关键。我们将继续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为特色建设提供必备的人力资源。同时,利用现有师资,努力开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2、以科技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学生能力。

⑴在全校开展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全员“扫盲”活动。

⑵继续举办各项科技活动,参加各级比赛,力求新的项目有所突破。

⑶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发明创造,举行校级“科学小发明设计方案”,“科学小论文”评比。举办好校科技节。

3、以科技特色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准。

依托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创新能力培炎,课程体系,激励机制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与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习近平2014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各类科技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1]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资源保障,对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高等学校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依托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管理、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1.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多样。

目前大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有科研训练项目、各类科技竞赛,也包括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自主开发等。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划拨给高校的专项资金,大学生以项目为目标,以开发实物模型、软件成果的方式进行,每一个项目资助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科技竞赛以专业为主导特征,是在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技能方面的竞技活动。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已经初步建立,

2.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高。

根据对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的调查,大学四年间,有50%以上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加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习成绩在前20%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80%,学习成绩在前5%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是100%。由此可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化、体系化的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在校生普遍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本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密切互动关系,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成为大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导向和内在驱动力。

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而目前基于专业知识教育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重专业课程内涵建设、轻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导向性设计。[2]逐步完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从知识导向型从能力培养导向型的转变,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 突出课程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具体实现。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能力实现的基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和配合,还要强调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课程在体系中的定位、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科技创新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内容设置中,要强调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与实现。

2. 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为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服务。传统的实践教学直接目标是为理论教学服务,培养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技能。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中,科技创新的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实践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在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开设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课程。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增强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中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品的设计理念、思想、对设计的总体把握和理解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学会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设计计算、仿真分析等主要技术性的知识和技能,而缺乏一般性技术哲学的学习。[3]所以高等教育亟需开设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方法论、现代设计方法等方面的课程,开拓学生科技创新的思维广度,实现科技技术的基本方法、基本思想与专业知识融合,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科技创新活动为重要内容的任务型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渠道。传统以班级、专业为教学组织的基本单元,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1. 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慕课、微课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又为这些教学资源提供了大量可以获得的教学资源。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教学仿真平台又为教学提供了可以直接利用、成本低廉的实践教学手段。如何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

2. 扩大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传统的知识导向型的教学模型在理论知识传授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知识导向型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受目前基础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目标性,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都需要教师各方面的激发和鼓励。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以任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分析方法、创新方法。

3. 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统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中实践教学主要有课内实验、与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具体方式。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内容直接相关,根据教学大纲,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比较稳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小,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点由设计任务、设计成果到设计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以服务、激励科技创新活动为目标,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管理激励机制

在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人才培养中,通过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服务,激发广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1. 逐步形成完善学生课程创新活动的管理机制。

在大多数高等学校,本科生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属于本科教学的管理的范围,但是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科研的性质,科技创新教学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科技管理机制既要对科技创新项目、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建立一套科技创新活动宣传、立项、检查、评审服务机制,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检查、督促,更要为广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和方法领域的指导服务,有组织地进行科技创新方法类课程的建设,建立学生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实验室或者实训中心,不定期通过技术讲座、展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教学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2. 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机制。

目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考虑相对比较少。根据调查。北京林业大学专项调查表明,学积分排名在前20%的同学有80%参加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而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最为直接的动机是学校的激励。根据目前的评价机制,学习成绩一般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很难在本科生各类评价中获得优势。而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目前也缺乏较为完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首先,将科技创新能力有机融入到学生评价机制中。其次,设计科学的创新成果评价办法。最后,对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这样可以积极鼓励具有特殊创新才能的大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质。

3. 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

经过几年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部分高年级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也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如果给这些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科研活动,对于提升这些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通过一定渠道,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培养科技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形式。

课程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探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但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的积极重视与支持,需要学校不断探索、改革并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机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广君.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5,(11).

[2]李淑琴,刘均梅,侯霞.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依托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44-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其“亲身经历与感受”的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2]所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的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使用效益的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如何利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是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实验教学体系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机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称中心)在不断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其他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在体系构建上考虑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色,在搭建平台上注重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思路,在实施过程中形成混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体系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理念

根据学院提出“面向人才市场办学、通过市场谋求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心确立了“以有效教学见长、科研与教学并举”办学理念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方针。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以安全为前提,以规范为基础,以知识创新、能力培养、高效服务为目标”的办学思路。中心从根本上理顺了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二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二者之间不再是主体与从属的地位。为了体现实验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心明确各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摆正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位置,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同时也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高等院校机电类人才培养的专业规范。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

创新性人才的必备素质包括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科学的创新思维、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乐观自信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团队协作精神。为此,中心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从低年级开始,采用导师制模式进行对学生跟踪指导,为其制订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确立了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并鼓励低年级学生从进入学校就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或到实验室参与工作。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构建以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三位一体”,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人格塑造“四路并进”的“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全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与科研项目设计、工程实际应用密切联系。

二、实验教学方法

(一)理论内容与实践方法融合,现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

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是实践教学方法面临的基本问题。因此,在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同时,实验教学普遍采用“课堂讲授+实物演示+学生操作”的方法,选用有工程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实现“讲、联、练、操”相结合,即教师现场讲解示范,理论教学联系案例和实物演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练习,课外还安排开放性的实践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理论学习中密切结合实际,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结合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基础实验与专业实践“阶梯式”衔接,应用训练与创新培养“两手抓”并重

解决了教学基本方法之后,紧接是解决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关系问题。传统方法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的前后脱节、学生的自主性不强。因此,中心理顺了实验、实践和实习的教学关系,做好基础实验、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之间的“阶梯式”衔接。重点对实验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在基础实验中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以实验类型——专业基础类实验、综合应用类实验、创新设计类实验来设置实验教学模块。其中,专业基础类模块突出实验认知、专业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训练,综合应用类模块突出专业知识在工程上的综合应用实践,创新设计模块突出以“项目”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系统能力,把应用和创新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之中。

(三)以项目课题培养兴趣,以自主实验互动创新

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效果,实验室实行开放教学,提出了“动生奇、奇生趣、趣养学”的实践教学理念,采用“(教师)布置实验课题+(学生)仿真实验+(实验室)实物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在布置实验课题和了解实验任务后,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的“动手”实验来产生“好奇”,把学生从过去“好奇”玩游戏吸引到仿真实验上,进而对实物实验产生“兴趣”,在“兴趣”的实物实验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实验的习惯。为了把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到创新实践上,还采用“学生项目1(个)+1(位)产品导师”的实验教学方法。例如对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各类竞赛课题、学生自主课题等,都根据项目指定专任教师进行全程指导,直至做出产品。在“学生项目1(个)+1(位)产品导师”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实验为主,以教师现场实验指导和课余答疑为辅,要求“项目”都是来自企业应用和创新的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学生下放企业“练实战”,工程师走进校园“教谋略”

在取得企业合作办学信任和支持下,中心实施了“外挂式实践基地实践+业界导师项目指导+中心导师跟踪指导”的实习教学方法。中心分别与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西门子公司等签订“带项目实习”协议,让学生尽早走上工作岗位,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指导下,真实去体验和实现生产过程。同时,中心还聘请一批企业技术骨干走进校园给学生介绍实践经验、课题研究方法以及科技最新成果的应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科研途径,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和接触实际,力求做到学习和应用结合、应用与项目结合、项目与产品结合、产品与市场结合。

(五)以赛代练促学促创新,平台支撑全开放实验

中心以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协会(简称CAD协会)、大学生科创中心和学生会的学生组织为群众基础,以开放实验室为硬件保障,以教师指导团队为服务支持,以系(中心)鼓励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政策为激励引导,以科研课题为项目需求,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开放创新实践支撑平台。实施“实验中心平台+学会组织+教师团队”相结合,组织学生通过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福建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系列的学科竞赛和科技实践活动,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放性的竞赛和实践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实践教学的局限,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思维,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实验条件与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23000平方米实验室,设备总值约5200万元。其中设有电机拖动、机电一体化FMS实训室、电力电子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工业网络、激光加工与快速成型室、仪表及过程控制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电加工实验室、先进制造实验室等32个实验室,建成了集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于一体的实验平台。

四、教学成果

近几年来,有一大批机电类专业学生经过创新人才实验教学体系的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中有数以百计的学生在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车大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获得佳绩,其中省级及以上奖励8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2项、专利21项等。

五、结束语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效果,为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保障,也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建设经验,起到了较好的实验教学示范辐射作用。

[ 注 释 ]

[1] 陈浪城,吴福根,刘贻新.理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81):44-147.

[2] 户永清.地方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4):136-138.

依托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篇4

“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项目

实施办法(暂行)

第一条 为大力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引进培育力度,根据《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郑发„2017‟2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是指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引进培育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所承担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启动奖励资金和多元化的综合性资金支持。

第三条 重点支持引进培育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紧缺人才。围绕我市现代产业发展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在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都市生态农业五大战略产业及生命科学、增材制造、储能材料、可见光通信、新一代通信网络、北斗导航、虚拟现实等技术领域和产业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

第四条 “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第五条 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制定计划项目指南,发布技术需求,受理项目申报,组织项目评审,审核并提出项目奖励资金支持额度。市财政局主要负责制定计划专项资金的经费预算,审核确定项目奖励资金的额度,负责项目资金拨付等工作。

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将拟支持项目及金额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

第六条 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成员中,核心成员须有3人以上,至少有1人应全职来郑创新创业,其余成员每年应在郑州工作6个月以上。团队带头人须符合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个人基本申报条件,核心成员均须符合省“百人计划”个人基本申报条件,成员间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且在郑稳定合作工作5年以上。

(二)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在相关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符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在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创新地位和学术影响,拥有可产业化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具备突破重大技术、解决关键问题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并能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三)创新创业团队成员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且认真履约;所创办企业须在郑完成工商注册、参保等相关手续。

第七条 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一)创业领军人才

须取得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有5年以上海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年龄不超过55周岁,引进 后每年在郑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处于中试或产业化阶段,符合我市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2.有自主创业经验,在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担任管理职位5年以上,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

3.创办科技型企业,本人投入企业的注册资本不少于200万元人民币(不含技术入股),非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低于总投资的35%。

(二)创新领军人才

须取得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有5年以上海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年龄不超过55周岁,引进后在签约企业或平台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且每年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教授、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或相当职务的专家学者,掌握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

2.在国际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中担任中高级职务,熟悉相关产业发展和国际规则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承担过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相关的任务,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潜力的领军人才。

4.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或自主创新产品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领军人才。对于研发水平或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经专家评审机构认定后,可以适当放宽学历和年龄限制。

第八条 高层次创新创业紧缺人才

(一)高层次创业紧缺人才

1.须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不超过55周岁,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

2.拥有与创业领域产品、技术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或关键技术,符合我市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相关技术能够转化,相关产品能够产业化,并具有市场前景;

3.创办科技型企业,本人投入企业的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不含技术入股),非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低于总投资的35%。

(二)高层次创新紧缺人才

1.企业紧缺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才;

2.具有5年以上在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单位关键岗位从事科研、管理或教学工作经历,符合我市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拥有核心技术和重要科技成果,或具有学科重要奖励,业绩突出;

3.与所在企业或平台签订5年以上聘任合同,并保证每年至少有6个月在签约企业或平台工作。

对于特别优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经专家评审机构认定后,可以适当放宽学历和年龄限制。第九条 郑州市行政区划内注册创办或领办的企业以及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均可申报。项目申报实行常年受理,每年集中组织一次评审。项目评审时间以公告或通知为准。

第十条 申报及评审程序

(一)信息发布。针对我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面向社会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和申报通知。

(二)组织申报。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通过登陆郑州市科技局官方网站(郑州科技港)进行申报资料下载和填写。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资金申报书及相关证明材料(纸质材料装订成册一式三份,并附PDF格式电子版一份)。

(三)审核推荐。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局负责本区域范围内单位和个人项目的受理工作。负责核实申报单位和个人的身份、年龄、学历、经历、业绩等的真实性。按要求对申报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出具推荐意见报送市科技局。

(四)技术评审。市科技局对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后,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评审。依据评审结果提出现场考察名单,并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核。

(五)现场考察。市科技局会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通过专家技术评审的项目进行现场考察。根据技术评审结果和现场考察结果提出拟支持项目的名单及奖励资金额度。

(六)立项支持。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提出拟支持项 目、奖励资金额度,报送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对拟支持的项目及金额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无异议,确定给予项目奖励资金和基金的综合支持。

第十一条

对于拟支持的项目采取“项目奖励资金+基金”的形式给予多元化综合资金扶持,项目奖励资金应统筹用于项目开展。

(一)项目奖励资金支持

1.经评审认定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项目奖励资金400万元支持;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团队及同等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项目奖励资金300万元支持。

2.经评审认定的创业领军人才和全职引进的创新领军人才给予200万元项目奖励资金支持。

3.经评审认定的高层次创业紧缺人才和全职引进高层次创新紧缺人才,给予100万元项目奖励资金支持。

(二)基金支持。在项目奖励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市政府双创基金将引导天使、种子、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等不同类型的投资基金,针对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基金、信息、市场等多元化综合支持。

第十二条

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市股权投资资金、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市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优先对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扶持。

第十三条 各县(市、区)、开发区及引进人才所在单位,应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资格,并进行通报,5年内不再接受该单位和个人的申报,并记入信用档案。

第十四条

依托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篇5

——以北京怀柔区生态农业创新区规划为例

摘要:基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现代农业人才培育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提出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的构想,并对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农业人才、生态农业、创新基地

“十三五”规划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而农业人才稀缺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最大的短板。因此,如何培育现代新型农业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命题,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将秉承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农业人才培育为目标,以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为宗旨,以农业生产要素共享为手段,形成农业自主创新创业的生态社圈。

1.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数据更新)

1.1 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hm2;印度为0.6hm2,韩国0.9hm2,日本2.1hm2,以色列5hm2。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hm2,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按播种面积计算,2006年中国的水稻产量为6270kg/hm2,只达到美国的81%,低于日本、韩国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这些发达国家并没有推广杂交水稻技术;2006年中国的玉米产量为5370kg/hm2,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3,美国达到了9360kg/hm2,是中国的1.7倍;以色列更高达1015kg/hm2,是中国的2.8倍;2006年中国的大豆产量为1710kg/hm2,美国是202kg/hm2,发达国家平均为194kg/hm2。

1.2 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hm2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t,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t,巴西137t,日本270t,美国110t,澳大利亚仅44.8t。在水资源利用方面,2006年中国每1hm2农用地消耗水量557.55t,澳大利亚为181.95t,以色列250.95t,法国293.55t,日本404.1t,美国418.8t,印度466.2t,韩国530.1t。

1.3 从农产品商品率来看,2006年发达国家农产品商品率平均水平达到85%以上,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商品率都超过了90%以上。巴西达到80%以上,但中国只有不到60%,比印度、越南等国还要低。

1.4 从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lO00hm2耕地拖拉机使用量为7.1台,印度为15.9台,以色列为72.5台,韩国为128.5台,日本为461台,美国为27台(主要为大型联合拖拉机)。众所周知,日本的农业自然条件并不比我国优越,由于土地分散,日本农业中大量使用小型拖拉机。日本的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只相当于法国的70%,英国的80%,而小型拖拉机却相当于法国的35倍、英国的80倍。日本每l000hm2耕地收割机使用量为237台,但中国只有2.6台,日本是中国的91倍嗍。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2.现代农业人才问题解析

(参考之前写过的此类论文)

3.现代农业人才发展对策

(参考之前写过的此类论文)

4.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

4.1 生态农业创新基地涵义

生态农业创新基地是以生态农业发展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农业人才培育为目标,以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为宗旨,以农业生产要素共享为手段,形成农业自主创新创业的生态社圈基地。

4.2 生态农业创新基地构建体系研究(1)1片农业创业试验田(2)10大农业创客共享空间 5大必要空间5大可选空间 1)人才培训空间(必要空间)2)产品展销空间(必要空间)3)农业设备空间(必要空间)4)科研成果空间(必要空间)5)创客办公空间(必要空间)6)综合管理中心(可选空间)7)品牌策划空间(可选空间)8)大型活动空间(可选空间)9)创客休闲空间(可选空间)10)创客生活空间(可选空间)

5.北京怀柔区生态农业创新区规划

5.1 基地概况

(参考怀柔项目规划纲要的基地概况,进行精炼描述)5.2 重点项目

(参考怀柔项目规划纲要的引擎项目,进行精炼描述)5.3 运营模式

(一)五统一

统一策划——立足于项目整体,从高度、广度、深度和关联度,精准定位,找到市场的对接点,设计合理的统筹运营模式;

统一规划——将策划落地,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规划设计; 统一运营——改造环境完善农业创新共享空间设施配套,提升整体价值并有序引进创新型农业企业及个体;

统一打造——严格执行规划,有序开发,重点建设引擎项目,提升项目农业创新氛围;

统一营销——统一对外营销宣传城市价值、区域价值和项目价值。

(二)三整合

整合科研资源——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民间智库等资源,培育农业人才,创新农业成果;

整合闲置物业——用作农业创客创作、办公、居住场所; 整合社会资金——成立农业创新发展导向基金。

(三)两大扶持 政策扶持——

 简化登记手续,为农业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目前改革先行先试的中关村正探索工商登记“四证合一”。

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创新农场”的地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或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

资金扶持——

 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 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完善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机制。

依托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篇6

(试 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是郑州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和加强市创新型科技人才计划的管理工作,根据《郑州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的宗旨是:贯彻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和人才发展战略,对郑州市重点学科、优势产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进行遴选和重点培养,加快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领军作用突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我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解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以及前沿技术问题,提升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条 科技领军人才将在全市企事业单位(含中央、省属驻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理、工、农、医、工程技术等专业中进行选拔。主要对象是在我市优势产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具有中国国籍的优秀高级专家。第四条 本计划重点支持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制药、新材料、汽车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和各类前沿技术。

第五条 郑州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市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日常业务工作,办公室设在科技局,人员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相关人员组成。

第二章 申请者条件

第六条 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申请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

(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已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绩或创新性科技成果,并对学术领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郑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

(三)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在50岁以下。

(四)申请者应在郑州市有固定工作单位或与驻郑州市的聘用单位签定5年以上工作合同,且合同期覆盖该项计划的执行期限;资助期内每年在郑州市从事研究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五)申请者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内或国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内的带头人,能够引领产业发展走在国内或国际前沿的人才。

(2)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权,且其技术成果国内或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能够进行产业化,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经济竞争力有推动作用的人才。

(3)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4)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或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主要完成人;

(5)省优秀专家、郑州市拔尖人才;

(6)市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

(7)获得博士学位5年以上并同时具有正高级技术职务人员;(8)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主要技术负责人。

(六)申请者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具备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研究团队等基本保证,申请者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资助的研究工作。

第三章 申请与推荐

第七条 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每年受理一次,受理时限以当正式通知为准。

第八条 申请者须按申报通知规定的内容认真填写《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申请书》和《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报书》,并提交有关附件材料,通过所在单位或聘用单位提出申请,在郑州市境内有固定工作单位的只能通过所在单位提出申请。

第九条 申请者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和推荐部门应对申请者严格按规定条件择优遴选,认真审核并签署推荐意见,按规定时间将申请书和附件材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四章 评审与批准 第十条 评审工作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专家评审,择优支持。

第十一条 科技领军人才评审机构是科技领军人才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分别负责评审。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

1、评审计划资助的人选;

2、参与对获资助者所取得的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进行评议;

3、研究计划资助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二条 根据工作需要,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专业评审组(以下简称“评审组”),并实行评审组组长负责制。评审组设组长1人,组员若干人。

评审组的职责是:

1、评审并向评审委员会推荐资助候选人;

2、参与对获资助者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的检查和所取得的研究成绩的评议。第十三条 评审程序:形式审查—专业评审组评审—评审委员会评审—审定—公示—批准。

第十四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提交专业组评审:

1、不符合申请条件;

2、不属于资助范围;

3、不按规定要求填写申请书;

4、提供的材料不齐全;

5、经费预算不符合规定;

6、拟开展的研究项目已获得市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

7、已获得过本计划资助者。

第十五条 专业组评审实行会议评审方式。每位被评审者须由两位以上评审组成员阅审,评审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投票表决方式确定建议资助的候选人,并向评审委员会推荐。评审时对条件相近者应适当考虑学科的合理布局。建议资助的候选人必须获评审组成员到会人数二分之一以上赞成票方为有效。专业组评审结果汇总后,由阅审人填写评审意见,组长签名。

第十六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专业评审组推荐资助的候选人情况进行汇总后,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提交评审委员会的建议资助候选人与规定指标之比不超过1.5∶1。评审委员会实行会议评审,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评审委员会委员到会,评审结果方为有效。评审委员会评审时,资助候选人须到会答辩。评审委员会实行投票表决制,评审结果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及副主任签署意见后,报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七条 市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实行公示制度。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互联网或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布,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为公示期。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异议的受理与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提交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市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获资助者名单。

第五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八条 市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每年评选10人进行重点培养。

第十九条 获资助者所在部门和单位应认真落实申请书所列的科研用房、设备、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支持并督促获资助者认真进行研究工作,按规定报送有关材料。第二十条 获资助者于资助计划实施开始,每年12月1日前应认真填写《进展报告》,一式两份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十一条 在资助期内,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获资助者的研究工作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情况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所在单位通报,并作为今后拨款的依据。不参加中期评估或中期评估不合格者,中止拨款。

第二十二条 资助期限结束后3个月内,获资助者应认真撰写《总结报告》,并附主要论文、专著、研究成果以及获科技奖励、专利申请、应用情况、经济社会效益等有关材料一式两份,经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审核评议后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验收,验收合格后,授予“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第二十三条 获资助者发表、出版与计划资助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鉴定、上报成果、专利申请等,均应标注“郑州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字样,英文为“Innovation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Troop Construction Projects of Zhengzhou City”。

第二十四条 市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获资助者不得替换。连续一年以上出国、调离本科研岗位或其他特殊原因,致使获资助者无法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时,获资助者及其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应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中止资助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后,由评审委员会主任核准中止资助,并向领导小组通报。

第二十五条 获资助者如有违反道德规范,或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的,或触犯刑律,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核实后,由评审委员会主任核准撤销其资助,并向领导小组通报。

第二十六条 因故中止、撤销资助的,获资助者必须及时撰写阶段工作总结,经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后,一式两份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和郑州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思考 篇7

多年来, 涪陵区围绕建设渝东人才集聚高地,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工程, 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有效促进了全区科技创新水平。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在新时期着力解决。

2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现状

2.1 推动企业孵化, 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创新平台

强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 推动涪陵新城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和白涛工业园区低碳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人才承载和服务能力。金渠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创建“国家级”, 将区微型企业创业园纳入帮扶范围, 实现远程异地无园区孵化与本地园区孵化有机结合。 目前孵化场地扩展到8 万m2, 聚集科技创新人才200余人, 在孵企业达到117家。

2.2 深化校地合作, 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健康发展

建立产学研人才交流机制, 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来涪技术对接50余人次。牵线涪陵化工、太极集团、中宝科技等10家企业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第三军医大学建立联合实施国家级、市级科技项目10个。“十二五”时期全区科技创新人才申请专利2 614件, 授权专利1 507件, 新增高新技术产品79个、重点新产品45个, 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0亿元以上,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

2.3 扎实开展活动, 努力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仅2014年, 全区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区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5项、市部级23项, 科研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48个, 实施高新技术攻关项目20项, 新增高新技术产品5个、重点新产品5个。充分利用重庆高交会、深圳高交会、北方科博会等技术市场平台, 组织参加技术交易活动, 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科技创新资源的对接和引进, 累计实现合同成交额54.02 亿元, 比“十一五”增长188%。

2.4 加强激励保障, 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出台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通过项目支持、科技奖励、政策激励、金融扶持、专利资助等方式, 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如2014年补助校地合作项目资金390余万元, 兑现9个企业技术中心、联合工程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奖励200余万元;为15家企业或项目申请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鉴定和区级财政资金扶持1 000万元, 取得国家级、市级科技项目立项19个, 资金918 万元, 安排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23 项、资金700万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成功创建为 “国家级”, 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 构建了开放式众创空间13个。联合16个涉及检验检疫、计量质量、食品药品、工农业制造等领域的检测机构、科研单位、龙头企业, 成立了全市区级首个检验检测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聚大型科学仪器188台套, 每年为全区1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资源服务。

3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数量占比较低

从科技人才数量看, 涪陵区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0.98%, 比沙坪坝区、渝北区等主城区低;从卫生技术人员分析看, 卫生科技人员占全区总人口仅0.644%, 低于沙坪坝区、渝中区等主城区。从国内看,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 国内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26%, 而美国为6.02%, 日本4.95%, 法国2.87%, 德国2.86%, 英国2.83%。科技创新人才和研发力量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涪陵重点领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3.2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对较少

据统计, 涪陵区高层次人才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共有635人, 占企业从业员1.7%。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全区共有623 人, 仅占专业技术人才的8.06%。在电子信息产业中, 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为3.2%,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高层次技能人才全区共有459 人, 仅占技能人才15.33%, 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 包括取得高级职称的农村人才;农村种、养殖大户;有特殊本领, 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其他农村人才约有3.2万人, 仅占农村人口1.31%。

3.3 科技创新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产业人才较多, 而金融、企业管理、建筑规划、生物技术、计算机产业人才短缺;熟悉计划经济人才多, 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 创新型人才少;既掌握专业知识, 又懂外语、计算机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从行业分布看, 人才大部分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教育、卫生系统、市属企业。

3.4 科技创新人才的科技成果数量偏少

全区既缺乏创新型、领军型、复合型高端科技人才, 又缺乏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致使科技创新成果不多, 处于行业高尖端或全市前列的科技成果就更少。截至2014年底, 全区万人拥有发明专利仅1.36件, 相当于全国的29.3%, 重庆市两江新区的8.7%。全区目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重庆市著名商标、著名产品还不多。涪陵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低。据统计, 2009~2014年, 涪陵高校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0.3%~0.4%。涪陵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 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大学生科技创业技能欠缺。

4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4.1 对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认识有偏差

一些单位和个别领导把学历作为判别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依据, 认为只有高学历者属于科技创新人才;把智力作为判别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标准, 认为唯有高智力者属于科技创新人才。这一认识导致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中, 把开发智力、学习知识作为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目的, 忽略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情商、思维、实践能力、人格等素质的开发和培育。

4.2 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平台比较狭窄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如2014年, 涪陵区引入科技人才的72.6%都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 企业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只占27.4%, 大体上是2.5∶1 的比率。虽然引进的科技人才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总体来看, 重技术、轻市场, 重基础、轻应用的情况依然存在。科技人才引进之后, 有了技术研发, 有了专利, 但没有市场, 市场打不开, 发展平台受限。

4.3 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经费投入不足

涪陵区对科技人才和体制内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但在企业中, 有75%的企业年人均教育和培训经费在10元以下, 20%左右的企业教育和培训经费人均在10~30元之间, 仅有5%的企业加速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时, 涪陵区在科研投入方面, 与重庆一些区相比也存在差距, 投入经费相对较少。如2014年, 渝北区用于工业研究与试验经费6.36 亿元, 沙坪坝区投资科技研究经费5.8亿元, 永川区投资科技研究经费4.56亿元, 而涪陵区对科技投入仅2.7亿元。经费的短缺, 也使人才脱颖而出受到一定制约。

4.4 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涪陵新兴产业和新的职业不断涌现, 不少职业却没有对应的职称分类, 无法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定, 比如文化创意产业等。现行的职称评审系列专业覆盖不到新兴产业和新职业, 不能为从业人员提供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职称评价服务, 这势必会影响到新兴产业的人才集聚。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也存有薄弱环节。在民企科技人才职称评审方面, 由于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遍布于涪陵各大中小型企业, 相当分散, 难以及时获得职称评定信息。加之职称评定条件过多、门槛过高, 申报者需要提供计算机、外语、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等, 很多民企科技人才因种种原因, 难以获得这些证书, 往往因为材料不齐而被拒之门外。目前涪陵的人才评价尚未体系化与机制化, 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 更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

5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机遇

5.1 涪陵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的机遇

结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的新要求, 涪陵提出了要建设重庆市综合产业集聚区, 科技创新人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必须培养大批创新科技人才。未来涪陵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必须采取“人才+项目”的方式, 依托涪陵重点人才计划及重点科研、工程和产业项目,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推动新产业集聚发展。

5.2 涪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很多相关产业配套, 因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特征, 如农业基础研究人才、农业良种开发人才、农业机械化人才、农产品安全研究人才、生产经营销售信息化人才、农业项目创业人才等。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来实现, 因此,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有效培养和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5.3 涪陵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

高新技术具有跨越式成长特征, 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形成规模效益, 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 它的每一项突破, 都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群成长。而每一次突破, 都是科技创新人才努力的结果, 同时也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创造了机遇。未来涪陵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 纵向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横向密切产业内部关联度, 实施“7+2+1”新型工业化发展举措———即发展特种船舶、高端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石油化纤纺、天然气化工、PA和PU化工、物联网等七大百亿级产业链, 壮大医药、食品两大产业集群, 夯实一个能源基础产业,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这些都涪陵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5.4 重庆市科技人才需求的机遇

到2020年, 重庆要基本建成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 人才相对拥有量、增长速度、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领先, 接近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平均水平。重庆在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等支柱产业, 以及金融、商贸、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领域, 高层次科技人才急需25.24万人;在教育、宣传文化、社会工作、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农业科技等领域, 需科技人才9.12万人。涪陵作为重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融入重庆主城发展, 科技人才的需求很有市场, 机遇明显。

6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领导, 确立科技创新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6.1.1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 涪陵要从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 把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切实抓紧抓好。要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和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 加强人才工作专项考核,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科技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科学发展。

6.1.2围绕主导产业, 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建设

各地、各部门要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 提高企业科技人才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要探索建立一批科技人才优先发展单位、科技人才培育基地, 落实科技人才优先原则, 探索创新科技人才管理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制度、新模式、新经验。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 提高企业科技人才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

6.1.3 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

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奖励体系。坚持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制度, 突破身份、编制等因素的制约, 积极帮助解决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 使他们安心创业。

6.2 制定科技创新人才相关政策

6.2.1 制定科技创新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经费的政策

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优先保证对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投入, 建立科技投入专项资金, 确保涪陵区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发展资金投入力度, 保障科技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科技人才专项资金。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投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

6.2.2 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

鼓励科技人员进涪陵三大工业园区创业, 降低科技创业门槛, 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允许科技领军型人才创办的企业, 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按至少60%、最多70%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高校、科研院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 按规定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继续加大对涪陵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创建创业服务网络, 探索多种组织形式, 为人才创业提供服务。

6.2.3 鼓励科技创新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

对涪陵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科技创业企业, 发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 按至少70%的比例分配给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 区科技计划对此类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涪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 取得授权发明专利及通过成果转化对本单位作出突出贡献的, 可优先推荐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设立股权激励专项资金, 对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 经批准, 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资金支持。

6.2.4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人员创业创新平台

涪陵科技创新服务推动有力, 致力于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添砖加瓦, 有效促成各方科技资源为涪陵经济社会发展所用。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在涪陵三大工业园区内科技创业企业全部开放, 优惠使用。新创业的科技创业型企业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地方留成部分, 几年内由财政扶持该企业专项用于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做大做强创新平台, 为创业企业搞好综合服务, 降低科研成本, 加速企业发展。

6.3 创新机制, 培养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6.3.1 培养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重点领域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委托、成果转让、知识产权许可等方式, 建立产学研技术战略联盟, 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人才。加快涪陵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页岩气开发、榨菜、医疗卫生、文化创意、旅游业等现代产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

6.3.2 完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着眼于科技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 提升涪陵未来人才竞争力, 在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 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涪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涪陵青年英才培养基地, 按照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 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

6.3.3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大范围遴选高层次科技人才, 构建以竞争择优为主导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比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或掌握核心技术的创业人才;在海外知名企业或机构担任中、高级职务, 拥有能够促进涪陵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 涪陵重点领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某一专业领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涪陵急需紧缺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这些都可以大胆引进。

6.3.4 切实培育好现有的高层次人才

营造社会环境, 落实各项科技人才政策, 充分发挥现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涪陵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例如美国的许多高技术公司为科技创新人才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 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及后勤保障, 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不少高科技公司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科技创新人才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

6.4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1)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规划体系。根据国家和重庆《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导, 结合涪陵实际, 编制涪陵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形成涪陵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2) 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人才理论研究, 积极探索科技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科技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推进科技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 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科技人才工作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科技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3) 建设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科研环境。建立不同的科研资金渠道、运作模式、管理方式, 鼓励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向各类科研资金渠道申请项目。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识:“允许失败”。相信大多数科技创新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 失败都不是主观不努力造成的。营造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的环境, 减少科研项目的重复申请、重复资助。

摘要:指出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 对涪陵建设成为西部知名、全市领先、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和成为适宜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乐园和高地十分重要。分析了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占比低、高层次人才少、结构不合理等,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

参考文献

[1]龙晓云.国际化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 2015 (4) .

[2]陆彩兰.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困境的透视[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3 (6) .

依托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篇8

摘要:遵循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交大校友钱学森学长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念,以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指导,构建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系统性强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并在培养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育人方法上注入新的思维和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综合性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钱学森实验班。创办钱学森实验班是为了遵循当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集大成,得智慧”的教育理念,探索一种新的办学思想和培养国家科技杰出人才的新模式,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希望从实验班走出去的学生在几十年后能有像钱学森那样的伟大科学家脱颖而出,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创办钱学森实验班的教育理念

1、大成智慧学教育理念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交大校友钱学森学长提出“人类知识有一个科学技术的体系,这是系统化了的知识……”。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11个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建筑科学、地理科学、文艺理论。每一个部门又有三个层次(文艺理论除外):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11个部门通过对应的11座哲学桥梁: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人学、天人观、认识论、军事哲学、建筑哲学、地理哲学、美学,将科学提升到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随着历史的进展,这11个科学技术部门也会与时俱进发生变化,有些部门也许重新整合,还会有新的部门产生,人类的知识体系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适应和改造,以及对社会的认识、适应和提升而不断变化。

钱学森提出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其“集大成,得智慧”的教育理念。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使整个知识体系涉及的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相互渗透、学科交融、互补促进、改革创新。体现在高等教育,就是要构建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系统集成能力,能够系统、综合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考虑局部最优。学科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

“大成智慧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加入现代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人为本,人一机结合,可以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关信息、知识、智慧之大成,系统设计,团队协作,科学而创造性地去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这是大成智慧教育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产生1+1>2的教学效果。

2、新的“通才”教育观

钱老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通才”。通才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在人才培养中“不但要理工结合,要理工加社会科学”,“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就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核心知识、辅助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即知识结构应该是专博相济、专深博广的统一,钱老称其为“博的基础上的专,和专的引导下的博,博与专要相互配合”。

本科四年,时间有限,知识无限。因此,首先要解决“通”到什么程度?什么是最根本的基础?最根本的基础应该是支撑多门学科的知识,掌握了它,就能起到触类旁通、继续拓展的作用,这也是核心知识。其次,要解决如何通过教学过程发掘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需要仔细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案等。再次,要解决如何教导学生首先学会做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将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钱学森实验班培养方案要点

1.实验班培养模式

钱学森实验班的学生来自工科各专业,实行六年学制:三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两年研究生教育。通识教育期间不分专业,独立设班,以集中授课为主,选修为辅。实验班引入竞争机制:淘汰制与分流制,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学校要求,或自愿四年本科毕业,不再继续深造,学生可以在前四个学期中的任一学期转出钱学森实验班,进入专业普通班学习,四年本科毕业。其余学生四年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

总学分170+8,其中核心知识100学分(约占总学分59%),其中实践性环节学时不少于总学时25%,是学生必修或限选课程。辅助性知识32学分(19%),以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为主,是学生必修或限选课程。常识性知识约9学分(5%),以讲座、选修课形式进行。集中实践及专业选修29(17%),进行专业教育。课外8学分,开展一、二年级暑期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

2.实验班培养目标

钱学森实验班将按照钱老的“大成智慧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将构建体现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加强基础,重视实践,淡化专业、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现代技术辅助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系统集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守诚信和团队精神,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有思想、有品位、守诚信,团结协作的学科拔尖人才。

3.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和设置课程

应该说,自从1998年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设置的十年以来,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交叉。但总体还是以专业培养的主线进行教学活动。钱学森实验班真正淡化专业,按钱老提出的科学技术部门,依托西安交大优势学科,以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为主,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层次构建体系框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按照核心知识、辅助性知识、常识性知识。其中,核心知识由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构成,是学生今后在学科领域发展所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是本科必修课程。辅助知识由社会科学、人文艺术构成,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并重。它与核心知识形成唇齿相依,桴鼓相应,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品格,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思想、人格、气质和修养。常识知识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其他部门构成,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目的,以讲座为主,课程为辅,动态进行。

课程设置遵循以下原则:(1)基础科学理论扎实,培养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技术科学交叉宽厚,为系统综合处理问题打下坚实基础;(3)工程科学展现高新,实现“博的基础上的专”;(4)综合教育方

式多样,养成良好品格,发展兴趣爱好,拓展知识空间,积极探索创新。

三、人才培养改革的几点思考

课程设置不在于名,在于课程体系;课程学时不在于多,在于课程内容;课程考核不在于频,在于反映能力。因此,降低学时,改进教学与考核方法,改进学习方式等是开办实验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钱学森实验班设立专项经费,以立项的形式支持教师进行教改,每学期立项,一年结题,学生参与项目验收,效果良好。

1.人脑与电脑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只发挥大脑作用已经落后了,钱学森实验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课堂研讨、课外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各类软件的作用,变单一渠道为多种途径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信息时代带给人类的好处,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

如大学物理课程,特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李元杰教授,将传统教学与数字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自己编程,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过去用手工无法解决的一些物理问题,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物理现象和过程,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举一反三,甚至可以实现学生的假设和猜想。我们将学生带有创意的作业整理成册,并在全校作了展示。

如工程制图课程,要求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综合作业:①根据装配图了解机构的作用和功能→对零件3D建模→模拟机构的装拆过程→用动画表示机构的工作原理→画出机构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对机构提出改进意见;②根据需求和功能构思设计机构→画出装配图→对零件3D建模→模拟机构的装拆过程→用动画表示机构的工作原理→画出机构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完成上述①和②中的一个任务,提交训练成果,写出研究报告,并制作PPT参加课程答辩。虽然学生花了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完成作业,但收获很大。

这些课程的教改无疑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团队精神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希望学生在多元文化、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启迪下,具备更宽的视野,超常规想象和典雅的品味,今后在本学科发展中能够脱颖而出。钱学森实验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艺术思维与方法”和“艺术欣赏与创作”等必修课。如,“艺术思维与方法”课程是由音乐、陶艺、建筑、书法、艺术设计等学科方向教师组成的教学组承担,从介绍这些门类的表观入手,启迪学生建立与工科严密逻辑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这门课结束后,学生可以任选两个方向进行“艺术欣赏与创作”活动。虽然没有专业基础,但工科的学生对陶艺、建筑、音乐等方面的创作格外有兴趣,在没有专业训练的前提下,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可以发掘他们艺术的潜能和艺术创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专门举办了一次课程成果汇报会,学生们的精彩汇报赢得了阵阵掌声。

3.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综合考核

采取综合性实验、大作业、小型课题等多种形式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严格平时考核纪律,加大平时考核成绩比例,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考核课堂内容的同时加考核大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多查阅资料,有些作业(课题)必须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才能完成,有些作业(课题)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有些作业(课题)需要拓展知识才能完成等,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理论力学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45%和55%。平时成绩中常规的作业与实验所占比例为15%,课外研究课题占30%。课外研究课题分为三大类12个题目,第一类为解析性题目,学生必须通过查阅资料、自学、推演方能得到结果;第二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对理论的理解和编程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第三类是选做综合性实验。学生自由结组,每组至少选择4个题目。教师跟踪过程的始终,完全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4.课外8学分

课外8学分是专门为学生第二课堂设置的学分,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其中竞技类竞赛2学分,社会实践4学分,其他活动2学分。鼓励学生参加竞技类竞赛,竞赛获奖得2学分,参赛未获奖得1学分,重在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地认识社会、感恩社会,明确学习动机,在实践中克服不良习惯、增强自主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在暑期进行,从第一学期开始,学生通过电话、网络、亲友等各种方式,投递简历,联系单位。暑期实践一个月左右,开学后由学校组织答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表达、实践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2007级钱学森实验班暑期社会实践感文集)反映了学生在各方面的收获:“一个月是漫长的,苦吃了不少,但它是有价值的,锻炼了我的意志力,懂得了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艰辛”(劳动锻炼意志);“进入工厂,发现自己还处于初级阶段,知道了工程技术中对掌握知识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想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作为后盾”(明确学习目的);“我虽然是大学生,学历比较高,但是车间里每个人都是我的师傅,都比我有能耐,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他们才会在我有问题的时候帮助我,以后到社会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懂得尊敬他人);“暑期实践让我接触到了一个从未踏足的领域,原来工人是这个样子,原来钱财如此来之不易,原来竞争与合作是这样完美地配合,原来汗水也可以让人如此感动,我懂得了尊重工人,懂得了父母工作的艰辛”(感恩父母和社会);“6周的实践很快过去,这的确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很多学得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许会用不上,但那种感受却不会忘记,每位师傅都值得尊敬,每项工作都需要认真对待”……

本文主要论述了对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教育理念的理解和研究,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培养模式几个重要要素的设计思想,并给出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例,实践表明这种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钱学森实验班已经招收两届学生,很多课题还在探索实践中,但我们坚信,坚持按钱老提出的教育理念办学,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必定会显示其优势,展现其人才的卓越性。

参考文献:

[1]陈华新,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王英,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授导型教学设计表下一篇: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