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虎》的阅读答案(推荐6篇)
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10、翻译下列加点词语:(4分)
(1)虎利其爪牙 ( ) (2)皆虎之类也 ( )
(3)虽猛必不胜 ( ) (4)故人之为虎食者( )
11、为下面句子标出一处停顿(只标两处):(2分)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那么, 除了上述的原因, 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2012年中考结束后, 我的女儿也经历了语文考场失利的困惑和遗憾, 至少能考130分的语文试卷却只拿119分, 看着手捧成绩单抽泣的女儿, 耳畔回响着考场失利的学生及家长那伤心和无奈的叹息, 我开始了深深地思索。几天后, 我找到了三名与女儿情况相似的学生, 在规定时间重新做了那份试卷, 并且和他们一起利用参考答案来进行评分, 我们议评结合, 结果每位同学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分数, 在这个过程中,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在阅读题的打分中, 孩子们和我争论很强烈, 而且他们观点一致, 集中在“这个题不该扣0.5, 那个题不该扣2分……”通过沟通, 我发现其实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是理解的, 主题把握还是到位的, 分析问题思路也是对的, 怎么会被扣分呢?事实上, 这份试卷的标准答案他们在考试后就看过了, 那又为什么基本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要至少被扣0.5分呢?多年担任毕业班教学任务的我, 此刻确认有一个至关重要但看似细微、常游离于师生视野之外的重要备考环节, 就是答案呈现的问题, 确切地说怎样用语文的语言来表述完美的答案。这也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语文的语言是规范的、完整的、审美的。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 阅读题目的答案自然可以作为检验学生阅读成果, 即“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 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完美”。
怎样追求语文答案呈现的“完美”呢?
“完美”是一个哲学问题。它不是一个点, 而是一个域的概念, 词典里解释为“完备美好”。司马光早在《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中有这样的阐述:“至於庐舍饮食, 无不尽心为之驱处, 使皆完美。”笔者认为, 在以语言表述为呈现形式的语文的“完美”解释为“完整、审美”比较恰切。下面我仅以“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为例谈谈追求“完美”的几点想法:
首先, 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完整”。“完整”的近义词———全部、全面, 反义词是———片面、纰漏。这就要求阅读的答案要全面, 体现在句意、内容、采分点的全面。因此, 语句的完整应该是语文学习和实践中最基本的追求。
近几年的考试中, 学生失分最多的是“文字性表达题”。很多同学由于忙于答题, 一目十行, 对文本内容和主题没有完整的把握, 导致断章取义、顾此失彼, 对题干结构和得分点没有审清, 所以回答的内容不全。
如:阅读文段, 概括“神曲”的特点 (不超过15字) (4分) “曾经一首《忐忑》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蹿红大江南北, 被人们称为歌坛“神曲”, 创下了歌曲流传速度最快的奇迹。这几年里, 迅速蹿红的歌曲不在少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歌手和音乐人抓住热点话题来制作歌曲, 和人们的生活、思想紧密联系, 所以短时间被人们接受不足为奇, 但一首歌曲火爆之后很快就会消失或被新的“神曲”所替代, 也就出现了红一曲就不见踪影的遗憾, 这也说明了一点, “神曲”一般只注重市场需求和短时间的商业利益, 并不在歌曲的艺术化和经典化上下功夫, 如果说现在的“神曲”都能称之为经典歌曲的话, 人们也不会长久地翻阅当年的“经典老歌”。
甲生答“流传速度快、只注重市场需求、商业利益”;乙生答“迅速蹿红, 抓住热点、消失很快、重商利益”。从两生的答案呈现中, 我们不难判定失分的原因:甲对文本解读片面, 与乙相比少了“迅速蹿红”的原因。乙相对甲来说在表意完整的基础上追求表述句式的完整。但两者都审题不完整, 忽视附加条件 (不超过15字) 。那么作为以问答形式出现的答案呈现, 而且要求具体字数, 满分四分, 我们就一定想到采分点全面和词句的完整。我们可以再打磨乙生的答案为:“迅速蹿红, 抓住热点、消失快、重利益”, 按照答案要求答对四点就得满四分。当然, 也有学生答案为“迅速蹿红, 抓热点、消失快、重商利”, 亦可得满分, 因为该生在以文本为本的基础上回答出了“神曲”的四个特点, 同时满足了附加条件。
同时, 我们在阅卷时还发现这样的问题, 部分学生备考前做了大量的阅读, 可能因某个句子、段落内容的相似对考场阅读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或者因对问题答案有十足把握而随意抛出, 使得语义表述不完整、语句歧义、残缺、重复, 甚至有明显的错别字, 如“选文答案中的“重需求”写成“重须求”, “重商业利益”写成“重商业力益”等低级错误我不再列举, 语文答案中任何一点的随意和纰漏都会导致失分。阅卷老师会对你的语文基础和考试态度做出怀疑或否定的判断, 所以每题至少被扣0.5分也不足为怪了。因此, 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内容和表述的准确、完整。
第二, 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审美”。“审美”是语言教学追求的较高境界, 其核心是辨别、领会事物的美。什么是美呢?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 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是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
所以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和实践是基于语言的学习, 更是审美的交流和体验。坦率地说, 一张张写满文字的语文试卷融入了学生对文本的审美, 一份份渴望高分的答案能否给阅卷老师带来愉悦和审美感受, 关键在于表述答案的语言的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用词要准确, 语意明白, 结构妥贴, 语句简洁, 文理贯通, 语言平易, 合乎规范, 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 体现语言的艺术。正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的真正美, 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我们再以前面选文为例分析, 其实“神曲”的特点应为五个方面:迅速蹿红、抓住热点、很快消失、注重商业利益、注重需求。我们不难确认丙学生的:“蹿红快、抓热点、消失快、重需求、重利益”为满分答案。这样是先概括出特点, 再打磨文字, 力求表述的呈现内容全面, 词句整齐养眼, 阅卷老师的主观感受是:该生语言表述能力强, 追求答案的准确、全面和审美。再如一中考试题:“学校文学社创办《青春》文学刊物, 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励志青春”教育, 请你为这一刊物写一段创刊词, 阐明刊名含义及办刊宗旨等。语言要简洁生动, 60字左右。我们看学生甲的答案:同学们, 我们应该励志青春、自强不息, 认真阅读《青春》这本文学刊物;学生乙的答案:“青春”是一个美丽的字眼, 她将伴你走向成熟。《青春》的宗旨是:反映同学心声, 展示青春风采, 提升语文素养。让我们共同培育《青春》这棵幼苗吧!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乙的回答在充分体现题干要求的基础上, 生动诠释了“青春”的内涵, 并将刊物喻为一颗幼苗, 形象的描绘了《青春》的活力, 并召唤同学们共同培育, 语言表述极富审美色彩。相形之下, 阅卷老师怎能不给乙满分呢?学生乙答案呈现内容残缺, 语言表述苍白干瘪, 缺少智慧, 如同大地少了阳光, 枯燥乏味, 阅卷老师失去欣赏的乐趣, 又怎能建立起审美体验呢?
“审美”还体现于呈现在试卷上的答案书写要规范、富有美感。作为组成语言的“文字”, 是一门书法的艺术, 同样会给人带来审美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份试卷是考生和阅卷老师共同完成的。如果你的字让老师难以辨认, 故意“为难”他, 他可能就会“难为”你, 所以, 必须把字写清楚。当然, 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写工整、漂亮, 看了有一种愉悦感, 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了。阅卷老师作为以试卷为依托的审美主体, 他们通过品评学生答案在大脑中呈现直觉审美体验, 同时进行判断打分。
以上是我对“语文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完美”的看法, 看似苛刻和细微, 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认为就要在语文的教学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语言意识, 否则就无法突出语言的特质, 彰显它的魅力, 焕发它的生命活力。语言呈现的审美意识对学生考卷的分数影响很大, 因此“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完美”。
摘要:语文教学和实践是基于语言的学习, 更是审美的交流和体验。答案能否给阅卷老师带来愉悦和审美感受, 关键在于表述答案的语言的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用词要准确, 语意明白, 结构妥贴, 语句简洁, 文理贯通, 语言平易, 合乎规范, 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 体现语言的艺术。
(一)1.lonɡ diāo 2.略
3.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4.(1)丢失 羊圈 (2)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5.略
(二)1.(1)魏国 楚国 南方 北方
(2)①马好 ②路费多 ③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3)①√
2.B 3.略
(三)1.mò qián 2.略
3.捉它很容易。
4.“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5.四件事。捕鼠(没捉着老鼠,还说老鼠太瘦了);捉鱼(没捉着鱼,被鱼尾巴打了一下,还说是利用鱼尾巴来洗脸);掉进泥坑(还说是用这个办法治跳蚤);掉进河里(还说在游泳,结果沉没了)。
6.猫爱吹嘘自己,掩饰过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被淹死了。
7.结合实际谈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四年级阅读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一)1.叼走 幼儿 清淡
唠叨 幻想 谈话(答案不唯一)
2.(1)大自然的规律
(2)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二)1.biān bǔ bì ruì
2.灵活 敏捷 启发
3.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4.(1)蝙蝠的眼睛被他们把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2)塞住了耳朵,蝙蝠就像失控的汽车到处乱撞。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5.三,蝙蝠在夜里靠什么飞行,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1.严密 立刻 启示
2.风马牛不相及 声名狼藉 逐臭之夫 污秽
3.A 4.略
五年级阅读主题: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1.shì shèn yì wèi yìnɡ qín
2.(1)拜见 就,于是 (2)给……看 说
(3)没有
3.略
4.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谈轶事
(二)1. jú zhǐ 贼 赔
2.微笑 傻笑 冷笑
3.得意洋洋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4.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因为水土不同。
5.(1)种植用的土地 楚国的风气(楚国偷盗的风气)
(2)三,没出息,做了盗贼;羞辱晏子,显楚国威风。
6.略
(三)1.鲁莽 野兽 宰相 牢固
腥味 猩猩 冒犯 规范
2.管家 无可奈何 盛情 恍然大悟
3.安然无恙 豁然开朗 勃然大怒 浑然一体 迥然不同 怡然自得
4.(1)因为……所以…… (2)如果……就……
(3)如果……就…… (4)如果……还能……
5.清政廉洁、有远见
六年级阅读主题:难忘的历史
(一)1.rěn zhònɡ zhuó
2.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可以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面对危险和困难,坦然自若、临危不惧。
4.略
(二)1.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全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2)引用 对比
3.张思德同志牢记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三)1.chǔ wànɡ cónɡ ái
2.祸 殃 张 结 羞 怒 遍 鳞
3.略
4.(1)第一个是过度疲劳而休息。 第二个是死亡、牺牲。
(2)吉鸿昌坚贞不屈,忠于抗日,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赞扬其英雄气概,并为英雄的死感到惋惜。
5.(1)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2)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3)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勤奋的童第周
1.chà chóng
2.毫不气馁 奋起直追 名列前茅
3.天刚亮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复习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法,远渡重洋求学。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曹冲智救库吏
1.脸上没有一点血色 想办法
粗心大意 形容不高兴的样子
2.辛 幸 幸 辛
留 流 流 留
3.库吏平时勤勤恳恳,为人老实,马鞍被老鼠咬坏,是一时疏忽。
4.(2)(5)(1)(3)(4)
5.①把“虽然”改成“不但”
②“脸色苍白”与“面无人色”意思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四年级阅读主题:欣赏美景
美丽的鸟岛
1.踏上鸟岛,眼前的景色令人眼花缭乱。抬头望,天空中是一群群的飞鸟,红的、蓝的、白的、花的,组成一幅幅色彩夺目的锦绣画卷。
2.C
3.碧波万顷 色彩夺目 小巧玲珑 洁白
4. A.仰视 颜色 比喻 B.多 乐园
日出
1.鱼肚白—淡红色—深红—金黄
2.呈现(显现) 尤其(特别) 尽量(尽力)
3.(艳丽的)朝霞 (火球般)的红日 (远处)的树
(地上的)花草 (青青)的山 (绿绿)的水
4.(第1~2节)∥(第3节)∥(第4节)
5.时间 日出的景色
五年级阅读主题:我的祖国
可爱的祖国
1.水平如镜 格外
2.屹立—矗立 壮丽—美丽
3.我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
4.第1节、最后1节各为1段,第2、3、4、5、节为第2段。
5.领土广大 物产丰富 矿产资源种类多 山河壮丽
6.应画出“波光粼粼的太湖……格外美丽”
太湖 西湖 一颗颗明珠
7.+ A C
8.①万里长城是象征。 ②长江、黄河流入大海。
我爱家乡的小河
1.mì xù qióng
2.清澈 明静 健壮 绿油油
优美 纯净 潺潺 轻声
3.如:弯弯的小河就像一条绸带穿过我的家乡。
小河 绷带
4.美丽 慷慨
5.我爱万里河,更爱像小河那样绚丽多彩的美好生活!
六年级阅读主题:情感品德
不为什么
1.天真可爱 和蔼可信
2.B C
3.母亲对女儿的爱是无私的,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4.万象纷乱 略(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5.美好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
眼神儿
1.①看得比较准
②感到难以应付
③自己对自己说话。
2.①有一个孩子来老奶奶这儿存车,谎称钱丢了而没付存车费。
②孩子为了归还老奶奶的两分钱跑那么远的路,老奶奶看到孩子诚实、守信用的好品质,心里十分激动。
3.第1段(第1节);一个老奶奶看了10多年自行车,自认为啥样的人都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第2段(第2~4节):一个孩子来存车说忘带钱第二天还,老奶奶因刚受另一个孩子的骗,她不再相信孩子的话,只相信自己的眼神儿。
第3段(第5~7节):第二天,孩子特意来还两分钱,老奶奶感动之余怀疑自己的眼神儿。
1.A(应是“赴”。)
2.B(都是介词,用。A项第一个是介词,对;第二个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是代词,其中的。D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3.D(这是和尚圣刚对权贵子弟的话语,与他们对待饭菜的直接态度关系不大。)
4.C(不是“烧菜的程序不当”,而是使君家做火锅用的炭火不当,有烟味。)
5.(1)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2)①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乃、召、可)②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呢?(特、丰洁、略)
二、韦陟
1.D(应是“派,派遣”。)
2.C(都是介词,跟。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B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可译为“被”。D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他。)
3.A(这是描述韦氏家族的名望和门第。B项为韦斌不同他人的桀骜个性;C项为韦陟的简傲性格;D项为韦陟的清高饮食。)
4.C(文学和见识方面著名的,只是韦陟。)
5.(1)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2)①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委弃、啻、直) ②自三事以下,没有不摘帽掸雪或抖掉衣服上的雪的,有人还移动他站立的位置。(莫、振、更)
三、芸辉堂
1.A(应是“还”。)
2.B(都是动词,做。A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趁;第二个是连词,于是。D项第一个是表示修饰的连词;第二个是表示承接的连词。)
3.B(描写元载“紫绡帐”掠夺而来的来历。)
4.D(不是被皇帝收缴,是元载知道被皇帝发现了,不得不进贡给皇帝。)
2.D
3.C
4.D
5.B
6.B
7.D
8.B
9.A
10.B
11.D。解析:北宋官修四大类书,即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太平御览》、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它们都是在北宋初期纂修而成的。《佩文韵府》是清代康熙年间官修大型类书——词藻典故辞典,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由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
12.C
13.B
14.B。解析: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15.C
16.C。解析: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为宋朝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办。白鹿洞书院原为唐朝人李渤(人称白鹿先生),李涉兄弟的隐居处,后李渤将此处改建,号为白鹿洞,后人在此办“庐山国学”,朱熹,王阳明等人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嵩阳观,五代时进士庞士曾在此聚德讲学,宋仁宗赐名嵩阳书院。集贤书院,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又名集贤殿书院。
17.C
18.A
19.B。解析: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20.A。解析:西汉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减轻人民负担,减轻刑罚,推崇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使得国力大大增强。
21.B。解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即是月亮黄昏已经升起来了,那就应该是满月了。满月的特点是与太阳此升彼落,出现在黄昏,消失在清晨!既然是满月了,那就是在農历的十五或是十六。
22.C。解析:天干地支产生于汉代,它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23.C。解析:《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有“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的记载,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24.D。解析:扁鹊为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孙思邈为隋唐时代著名医师、道士,李时珍为明代医药学家,张仲景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25.C
26.A。解析:四川是中国蚕桑产区,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蜀锦在东汉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濯后之锦色泽鲜丽;又因濯锦者沿江不绝,致使江水呈现五光十色,艳丽似锦,故称锦城。蜀汉时设管织锦之官,驻地称锦官城,由此可知锦城或锦官城之称皆由蜀锦而得名。
27.B
28.B。解析:饴糖。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黏。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黏住,免生是非。
29.B
30.B。解析:写作技巧纯熟,文思敏捷。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31.D
32.C
33.B
34.C
35.B
36.A
37.B
38.C
39.B
40.B
41.C
42.C
43.B
44.B。解析:“一衣带水”是指水道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比喻只隔一水,极其邻近。语出《南史·陈本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南朝末年,陈国在长江以南,隋文帝杨坚住在长江以北。那时候,隋文帝杨坚正在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由于江水浩浩荡荡,杨坚的军队不能过河到江南。因此无法攻打陈国。但是,隋文帝并不因此感到气馁,他望着江南,果断地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一样的江水,就阻挡我不去解救他们吗?”因此,杨坚下令造船,最后消灭了陈国,统一了全国。
45.B
46.D。解析:解析:元曲,元代的曲,又被称作“乐府”、“北乐府”、“新乐府”,包括剧曲和散曲。由于剧曲并不具有独立性,它需与宾白、舞台表演以及用代言体表现人物故事,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看作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叫元杂剧。元曲中元杂剧成就远高于散曲。
47.D
48.A。解析: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9.C。解析:元杂剧《赵氏孤儿》被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于1775年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国维评价:“(《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此外,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还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
【《说虎》的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说虎》阅读答案12-29
《安静的阅读》阅读答案09-14
古诗文阅读的阅读答案07-02
《天窗》的阅读答案07-15
《边城》的阅读答案09-17
苍蝇的阅读答案09-29
《笑》的阅读答案10-16
《朋友》的阅读答案11-06
繁星的阅读答案04-18
《一生的戒指》阅读答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