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科研制度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学科研制度(精选8篇)

小学教学科研制度 篇1

一、方式传统、内容浅显、作用甚微等不足;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并遵循发展性、学生中心和全面性的原则。

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更好落实多元化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评价制度如下:

一、教学要注意教学目标完整制定和落实。

制定的明确、恰当、实际、具体,一定要考虑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态自然、仪表端庄、语言准确简捷、板书设计合理、实用、新颖。

2、教学过程设计

(1)科学处理教材(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有序、合理、教育、实践五性)

(2)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巩固、深化、应用。

(3)教学程序能揭示知识的本质、突出重点。

(4)在适当认知层次上处理难点。

3、教学方法

(1)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

(3)能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节奏,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

(5)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

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要看学生参与程度

(1)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和积极思考

(2)学生能不能主动探索、自由表达

(3)学生能不能善于合作、富于想象

(4)学生能不能敢于质疑、兴趣浓厚

2、要看学生学习状态

(1)每个学生都能不能全身心的自始至终的以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之中。

(2)能不能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欲强

(3)能不能倾听、接受、修正他人的意见

(4)能不能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效果

(1)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能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师生满意

五、要用发展眼光来评价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评价结合提高,既要找到不足和改进,又要发现亮点。

小学教学科研制度 篇2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即贴近学生的原则

学生是第一位的, 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所以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在形成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 同时要做到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 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 而不是板着脸一味生硬地“管”学生和“卡”学生。

(二) 科学构建的原则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创建要全面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它较之学校其他制度相比更应具有科学性, 因为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根据身体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身体质量的衡量指标, 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的学生在身体素质的耐力、韧性、力量、速度等方面的测试标准都有明确的指标要求。 所以学校在制定体育系列制度、 体育竞赛活动中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制定。 而那些超越低于或高于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训练会给学生的健康带来终生的伤害。

(三) 刚柔结合的原则

“学校制度文化应该是一种柔性与刚性并蕴的文化, 是一种阶段稳定与适时变易相结合的文化, 也是一种可塑性与可控性共存的文化。 ”学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创建也应遵循此项原则, 也就是将柔性文化价值置于刚性的制度规范之中, 从体制法规层面, 将学校精神文化加以落实和推展, 既有强制性的“规矩”, 还要辅之以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关怀, 使执行非但不冷冰冰, 反而充满温情的色彩。

(四) 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方面, 学校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检验, 以不断修正完善。 另一方面, 当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既有制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时, 原有的规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又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规范。 因此, 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 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五) 成员认同的原则

加强师生及家长对制度的认同感, 是严格执行制度的重要保证, 用制度来保证校园体育质量的实现, 增强其归属感、凝聚力和执行力。

二、学校全员体育制度的创建

(一) 树立“学校全员体育”的理念

加里宁也有句名言:“若要培养出健康、强壮、灵敏、机智、勇敢, 既善于克服困难, 又卓有信心正视前面的人, 则体育和运动乃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认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德育工作在科学性、方法上、评价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如: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们说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同样一个人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养成同样是小学阶段的基础, 又如, 学校德育工作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 那么在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除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进行技术指导外, 其余教职工亦应参与到组织、保护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工作中, 或者在思想意识上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磨练坚强、团结、奋进、拼搏的意志品质, 或者在参与活动中给学生讲解体育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讲解观看国际赛事的点滴体会;讲解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等故事和精神, 也或者所有教师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无形中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运动,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亲师性决定了他们一定会成为广大教师的忠实“粉丝”。 所以我认为, 特别在农村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二) 创建全员体育组织体系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像学校智育、德育工作一样, 教职工应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 这里首先要转变教师“学校体育工作是体育教师的事”的错误认识。 实践中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及体育师资队伍。

1. 明确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分工。 为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实施, 学校必须建立明确的领导小组。 比如, 校长任组长, 全面指导学校体育工作, 规划体育思路;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 主要负责按规划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挖掘利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种可利用资源, 和学校教师一起组织好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体育活动;教学主任、德育主任及各完小校校长任组员, 教导主任负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指导, 指导体育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评优、基本功培训等, 使校本体育教研特色化、具体化, 增强实效性;德育主任负责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以“三结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使学生在家长、学校、社区的立体监督下促使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明确学校体育教研组及职责。 学校体育教研组成员由体育工作主管领导、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和所有体育教师组成。 体育教师中选拔业务强、组织能力强的教师为教研组组长, 他的职责是根据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体育工作的指导思路, 制定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 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学校体育教研活动, 组织学校体育常务工作。 每一位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力量, 要求做好本校体育常规工作, 并且积极参加学校体育教研、科研活动, 严格遵守国家及学校各项体育工作制度, 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 指导学生科学参加体育锻炼, 配合班主任开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班级竞赛及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

3.明确学校体育工作成员。 学校体育骨干:1-6 年级班主任, 认真学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国家体育政策法规知识, 和小学生体育锻炼技能、技术指导等知识,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要求,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 体育教学博大精深, 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 努力创新, 认真研究, 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摘要:体育是生命的科学, 是艺术的教育。毛主席说:“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由此可见体育的价值与学习体育的意义。学校体育在学校文化中独树一帜, 不可或缺。要想成功地进行小学教学, 对小学体育制度文化进行科学的创建是基础。

小学教学科研制度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制度 文化创建 体育组织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28

一、学校体育制度文化创建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即贴近学生的原则

学生是第一位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形成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要做到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而不是板着脸一味生硬地“管”学生和“卡”学生。

(二)科学构建的原则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创建要全面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它较之学校其他制度相比更应具有科学性,因为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根据身体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身体质量的衡量指标,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的学生在身体素质的耐力、韧性、力量、速度等方面的测试标准都有明确的指标要求。所以学校在制定体育系列制度、体育竞赛活动中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制定。而那些超越低于或高于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训练会给学生的健康带来终生的伤害。

(三)刚柔结合的原则

“学校制度文化应该是一种柔性与刚性并蕴的文化,是一种阶段稳定与适时变易相结合的文化,也是一种可塑性与可控性共存的文化。”学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创建也应遵循此项原则,也就是将柔性文化价值置于刚性的制度规范之中,从体制法规层面,将学校精神文化加以落实和推展,既有强制性的“规矩”,还要辅之以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关怀,使执行非但不冷冰冰,反而充满温情的色彩。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方面,学校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检验,以不断修正完善。另一方面,当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既有制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时,原有的规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又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规范。因此,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五)成员认同的原则

加强师生及家长对制度的认同感,是严格执行制度的重要保证,用制度来保证校园体育质量的实现,增强其归属感、凝聚力和执行力。

二、学校全员体育制度的创建

(一)树立“学校全员体育”的理念

加里宁也有句名言:“若要培养出健康、强壮、灵敏、机智、勇敢,既善于克服困难,又卓有信心正视前面的人,则体育和运动乃是很重要的因素。”我认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德育工作在科学性、方法上、评价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说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同样一个人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养成同样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又如,学校德育工作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那么在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除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进行技术指导外,其余教职工亦应参与到组织、保护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工作中,或者在思想意识上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磨练坚强、团结、奋进、拼搏的意志品质,或者在参与活动中给学生讲解体育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讲解观看国际赛事的点滴体会;讲解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等故事和精神,也或者所有教师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无形中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亲师性决定了他们一定会成为广大教师的忠实“粉丝”。所以我认为,特别在农村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二)创建全员体育组织体系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像学校智育、德育工作一样,教职工应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这里首先要转变教师“学校体育工作是体育教师的事”的错误认识。实践中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及体育师资队伍。

1.明确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分工。为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实施,学校必须建立明确的领导小组。比如,校长任组长,全面指导学校体育工作,规划体育思路;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主要负责按规划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挖掘利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种可利用资源,和学校教师一起组织好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体育活动;教学主任、德育主任及各完小校校长任组员,教导主任负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指导,指导体育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评优、基本功培训等,使校本体育教研特色化、具体化,增强实效性;德育主任负责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以“三结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家长、学校、社区的立体监督下促使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明确学校体育教研组及职责。学校体育教研组成员由体育工作主管领导、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和所有体育教师组成。体育教师中选拔业务强、组织能力强的教师为教研组组长,他的职责是根据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体育工作的指导思路,制定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学校体育教研活动,组织学校体育常务工作。每一位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要求做好本校体育常规工作,并且积极参加学校体育教研、科研活动,严格遵守国家及学校各项体育工作制度,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指导学生科学参加体育锻炼,配合班主任开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班级竞赛及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

3.明确学校体育工作成员。学校体育骨干:1-6年级班主任,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国家体育政策法规知识,和小学生体育锻炼技能、技术指导等知识,按照学校体育工作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博大精深,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努力创新,认真研究,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小学教科研制度 篇4

为提高校本教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执教”和“科研兴校”方针,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大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以校本研究为先导,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目的,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我校教研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1、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使全体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开拓视野,转变方法,提高能力,确立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课程价值观。

2、不断探索切实可行地校本教研工作途径、方式、方法。

3、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4、全力抓好已立项课题的研究,努力使立项课题出成果结题。

5、开展好新课程的研究活动,学习新思想,实践新理念,建设一支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队伍。

6、抓好校本教研的各项管理工作及资料建档工作。

三、方法措施

1、为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全力抓好教研工作。

2、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

3、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公开课、研讨交流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总结、交流、提高活动。

4、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期活动计划,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形式不拘,做好课题的汇报工作,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来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提高研究的实效性。鼓励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及电化教育设备),并及时地做好活动的记录工作和资料的整理工作,以便资料的归档。

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篇5

为使我校教学常规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为教师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约,特拟定如下教学管理制度:

一、每月一次常规工作检查。(查学生作业、教师教案、进度情况、教研组教研工作开展情况等)

二、每月教案课时规定:语文不少于12课时,数学不少

于12课时,其它科目不少于4课时。

三、每月作业次数规定:语数科目作业不少于课时数的一半,必须有批改有记录或记载。

四、单元测试每月不少于一次,且先要向教务处作登记,阶段性检测后必须有记载及试卷。

五、各教研组必须有检查计划、记录、记载。有恰当的公开课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研交流会(每学期不少于1次,且有记载)。

六、每星期组织各教师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并要求教

师要有记录。

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篇6

目的:为了节约能源,培养学生节约习惯,创建节约型社会。

管理办法:各班选出一名工作认真负责的节能员,班主任负责督促,管理本班的用电工作。

有关规定:

1、根据室内光线明、暗情况使用电灯。

2、室内其它用电设施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用完即关掉电源。

3、学生离开教室,如做课间操、上体育课,美术课,或到实验楼上课,即将教室内的灯、风扇等用电设施全部关闭,做到人走电停。

奖励措施:

1、学校总务部门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记录,并纳入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和文明优秀班级的评比。

2、每学期由总务部门根据节能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学校优秀节能员的评选,并进行奖励。

班主任:xxx

责任人:xxx

总务室

我国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建议 篇7

1. 以论文定水平。

中小学教师职称的晋升需要有相关的论文发表数量作为重要依据。但很多一线教师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写论文, 这些教师没有科研人员那么多研究时间, 让他们写出高质量和一定数量的论文, 并在一些重要的刊物上发表, 这样的规定本身就有问题, 由此导致了不少教师去“抄袭论文”“买论文”。

2. 职称评聘体系问题。

教师职称评审主要是为了让教师不断做好教育事业。从评审制度的局限来看, 有少部分教师学会了投机取巧, 对本职工作不认真, 总是想着如何去做些有利于职称评定的事情, 如热衷于出书、写低水平的论文、参加各种评奖活动等等。真正的一线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干这些事情, 因而和职称评审条件相差较大, 降低了职称评价的质量;另外, 教师也有自己的物质追求, 教师之间为了评职称而出现的不当竞争会降低他们的教育积极性。实际上,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称评比并不能成正比, 也有极少数能力差的教师通过不正当手段评上高级职称, 也有部分资历高、能力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没有评上高级职称。一些地方培训各级骨干教师, 其职称、年龄等条件和培训条件挂钩, 被培训成学科骨干教师不是因为专业上的突出成就, 而是仅仅因为职称和年龄符合条件、领导看重。这样一来, 教师的职称和骨干头衔名不副实, 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3. 职称评定存在不公平现象。

由于各地都有重点中小学, 教师职称评定的名额有限, 且多数都集中在城市重点中小学校, 这就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很难有公平的机会去获得职称。职称评定在城里的重点学校更加容易, 因而不少教师想尽各种办法、利用各种关系去城里的重点中小学。城市重点中小学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 其他乡镇地方的学校缺乏教师, 或者让代课教师上课, 这不但阻碍了农村中小学的发展, 还严重威胁着城乡教育的公平。当前, 地方实行教师职称编制管理, 不仅维持着教育不公的现状, 还呈现出加剧的趋势。长期如此, 就会造成城乡教育失衡, 城乡学校差距加大, 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发展。

4. 现行职称制度对教师的不利影响。

按照现行规定, 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 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仅为中级。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在评上限定的最高职称后, 会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惰性思想, 职业发展空间受限, 进取心和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职业发展空间受限还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一些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景, 或放弃教师工作, 或转而追求行政职务。同时, 这样的职称制度也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 特别是中高级人才在中小学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不利于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外, 过多的证书给申办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职称计算机证、职称英语证、学历证、职称资格证、执业资格证、科研成果证、各种奖励证书及相应职业能力测试证等等都是职称申报所需要的证书, 各种证书都要通过考试和交费来获得。而且计算机证书是有期限限制的, 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评上职称的, 超过期限还要重复再考。评审还要交各种评审费、培训费、考务费, 以及评审之前的论文版面费、学术评奖专家鉴定费等, 各项费用加在一起, 相当可观。这些费用已经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 对落后地区的教师来说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如何做好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

1. 严格评审正高级职称。

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是设置正高级职称, 这些重大的政策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正在试点进行。例如湖北省襄阳市中小学校作为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市, 已在全市的中小学校实行新的职称评价机制, 单独进行中级及以下教师职务评审, 省级实施高级教师职务评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统一安排部署, 省组织审评正高级教师, 最终的评审结果需要由两部批准。这样一来, 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不仅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还给予了广大中小学教师较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既有助于选拔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 还能够体现出科学的教育政策导向。但是, 对正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审工作要严格控制数量, 提升质量, 必须根据国家《扩大试点指导意见》来执行, 要符合国家两部的相关要求。

2. 改革职称评定方法。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主管部门必须要公开、透明职称评审程序, 要有序操作、规范进行, 实施职称现代化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管理, 让广大教师深入了解职称工作的各个规章程序, 加强社会监督。这些年, 职称评审工作中的造假问题越来越多, 虽然相关主管部门加大了伪造证件、提供虚假论文、假造业绩成果等不良行为的处罚力度, 可是还是时有造假事件发生, 造假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花样百出, 这给审查人员的审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想杜绝这类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 相关部门应该利用职称申报评价软件来构建公开的职称审评网络平台, 进行网上职称申报表格填写, 地方主管部门审核原件, 用电子版形式把报送材料传上网络。利用网络公开, 让全社会参与监督职称审评工作, 使造假者无法造假。专家评委用互联网审阅申报材料, 实施网上评价。评价过程中, 以网络实时方式开展审评工作, 例如网上笔试、实际操作、演讲答辩等的。这不但能够降低工作量, 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缩短审评时间, 促进评价方式趋于合理。

3.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是能否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制定具体的、各层次的、可操作的条件标准, 构建全面的职称评价指标制度。构建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队伍的关键就是在健全的组织构架下客观公正地进行职称审评。由于人才评价公正涉及了众多的学科和专业, 所以可能选聘跨部门的同行专家作为评审专家, 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建立起学术水平高、专业性强、办事公正、公认度高的审评专家队伍。要不断更新和充实评审专家队伍, 评委会更换每届评委的人数不能少于三分之一, 严格保密评委会人员的选择, 适当扩大评委数量。改变评审方法, 专家评委对申报者的材料只能够在网络平台察看, 严格监督评委会, 尽量防止评委之间和被评者之间的交流机会, 尽最大努力减少评审中的利益和人情因素的干扰。

4. 正确处理好评聘矛盾。

职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评”和“聘”的矛盾。职称评聘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管理后, 评审与聘用即成为了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矛盾体现在评的目的是聘, 评得多, 聘的压力就越大;统一体现在评仅是一个评价, 聘才是实质上岗位使用。由于各单位人才结构不同、管理不同等原因, 超岗是很多单位都存在的现象。如果不考虑岗位管理的要求, 放开评职称即“评聘分开”, 势必给各方面带来压力, 表现在:实行“无限评, 有限聘”, 从理论上讲具有进步意义, 即专业技术人员符合职称申报条件的都可以自愿申报评审相应职称资格, 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由本单位自主聘任。但单位在聘任时必须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进行控制。因此, 肯定会有一部分取得了职称资格的人员不能及时聘任, 极容易导致不稳定因素, 同时, 也会增加当地财政负担。如果机械按照岗位管理的规定管理职称评审即“评聘合一”, 意味着单位没有空缺岗位就不得申报评审。这种由过去因各种原因超出的岗位后果让现在的人承担, 势必导致这些超岗的单位也许三五年之内, 甚至更长时间都没有机会参加评审, 就更谈不上聘用了, 同时势必对人才造成压抑, 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显然也不合理。可以分两步进行:评前实行申报总量控制。即:在申报环节主要依靠用人单位把关, 用人单位按照自己的考核办法量化打分、排序、公示, 确定人选。评后再由单位在规定的结构比例内自主聘任。

5. 加强动态聘任管理。

民初四川小学师资检定制度浅论 篇8

关键词:民初;四川;小学教育;检定制度

一、民初师资匮乏与检定制度的兴起

民初四川小学师资主要靠各级各类师范传习所、师范科和师范学校提供。但由于新学教育发展迅速,师范教育不能满足师资需求,导致师资严重匮乏。尤其地方乡村市镇小学师资较差,合格小学教师极少。教育相对发达的县份,小学教师中合格者比例可达30%左右,而大部分落后的县,一般为10%-20%或者更低。合格小学教师严重缺乏,在四川各县是普遍现象。按全省适龄儿童数所需教师数计,全川所缺合格小学师资,据徐计裁的估算,“繁县”仁寿县缺少合格者340 人,全川59 个“繁县”,共缺21240 人;“中县”蓬安缺300 人,全川53 个“中县”共缺7950 人;“简小县”梓潼缺100 人以上,全川36 个“简小县”共缺4000 人以上。全川共缺合格小学教师数在33190-41140 人之间。[1](P.7-8)

小学教师检定制度始于清末,是清政府在师资短缺情况下被迫采用的通融办法,即师范学校毕业之人才不足以供用,乃以检定教员济之。民国时期检定制度基本承袭清制而更为完备,它既是小学师资来源之一,又是提高小学师资素质的一种手段。检定分无试验检定和试验检定两种。无试验检定只需审查各项证明文件(毕业证书、修业证书、服务证明书、著作等),试验检定在审查证明文件的同时,还必须进行考试,包括笔试、口试、实地实习等。教育规程对参加检定者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1932 年的规定,参加无实验检定者须有下列资格之一:1、旧制中学或高中以上学校毕业者,曾任小学教员一年以上,或在教育行政机关或院校所办之教育补习班补习满二暑期者;2、毕业于二年以上之师范讲习科或简易师范,曾充小学教员二年以上,或在上述暑期学校补习满三暑期者;3、曾充小学教员三年以上,经教育行政机关认为确有成绩,或曾在上述暑期学校补习满四暑期者;4、曾充小学教员三年以上,有关于小学教育之专著发表,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认为有价值者。对参加试验检定者资格要求相对较低,须有下列资格之一:1、曾在旧制中学或高中毕业者;2、曾在师范学校或高级中学修业一年并充小学教员一年以上者;3、曾在师范讲习科或简易师范学校或简易师范科毕业者;4、曾任小学教员三年以上者;5、学有专长并充小学教员一年以上者。

各地根据教育部的检定规程,制定更为详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检定细则。1933 年,四川省教育厅为“整理小学师资以谋小学发展起见,组织委员会办理检定”,制定《四川省教育厅检定小学教员暂行规程》。规程对检定资格、检定科目等作了详细说明。无试验检定者包括师范毕业者、大学本科或高等专门学校毕业有教学经验者、高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曾充小学教员两年以上者、曾得本厅检定证书未满有效期限者、曾得本厅给予奖励一度以上与本省修正小学教育人员奖章暂行章程第一条甲乙两项规定之资格相符者、师范专修科及师范简易科两年以上者(此项合格者充初级小学教员)。受试验检定者资格为:中学毕业或修业满三年以上者、在小学任职满三年以上者、研究专科学术兼明教育原理而有相当证明者。四川小学教师检定规程秉承教育部检定规程的基本精神而又有所不同。不同之一,四川小学教师检定规程规定即使正规师范学校毕业者,也得参加无试验检定;之二,四川小学教师检定规程对无试验检定者资格范围规定更广,对试验检定者资格要求比较笼统模糊。规程还规定具有反革命行为查明属实、曾有徒刑以上刑事处分、有吸食鸦片及其他不良嗜好、任职许可状曾被撤销等情况者不得参加检定。并对检定科目有详尽说明。试验检定各科之难度与高中师范科课程相当,分为笔试、口试和实地试验三种,试验各科平均分满60 分为及格。由各县负责具体检定事项:由本人申请,填写志愿书、履历表,缴毕业证书及服务证明书和本人照片,由县统一上报教育厅审核。经审查或考试合格者,由省教育厅颁发许可状,凭许可状应聘执教。

二、民初检定制度的实施状况

国民政府将四川列为“民族复兴基地”,一度比较关注四川教育的发展。四川各县小学教师受专业训练者很少,不合格者占绝大多数,在短时间内无法填补师资的巨大缺额。针对这种状况,四川省教育厅厉行提高师资质量的措施,在川政统一前后,四川大力推行检定制度,加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1936年在全川组织了川政统一之后的第一次检定,范围较广,影响较大。共有来自92 县2 市、9300 人参加无试验检定,合格者4333 人。试验检定计有67 县、1 市、3 省立小学参加,准予受试人数仅有5496 人,而实际参加检定人数又少了将近一半,为2638 人。试验检定结果,考试及格者698 人,仅占参加人数的26%。[2]可见,受试验检定者水平太低,时人记载:“受试验检定之小学教员,其程度大都太低—竟有解‘五四运动’为‘五官四肢之运动’;‘四川境内长江各支流汇合在黄河’;‘有线电’‘无线电’为‘经线’‘纬线’;‘类化’为‘人类生产进化’”。“然吾人于此推知大多数敢于参加试验检定之小学教员必其对自身力具有充分之自信。至毫无把握应参加而不敢参加或竟无资格参加甚或已报名而终不敢参加之小学教员,则正不知其多至若干;目前四川各小学之不合格教员大多数尚未经检定,其程度之低,恐更有甚于此者!”[3](P.10)从检定情况看,第一、各县小学教师对检定制度不理解不支持,大多不愿意参加检定;第二、检定结果表明,参加检定的教师多数不合格,不能胜任小学教育。许多地方出现小学教师自动组织群起反对检定。其反对检定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薪资太薄,地位低下而不屑于参加检定,对政府的政策不支持;二是自身素质太差,害怕因检定而失业。四川省教育厅督学在视察地方教育时发现,“由于小学教员薪修菲薄,多存贤者不为之心,故对于此项检定淡漠视之”,“试题范围依据规定应以高中师范科课程为标准,其学识平庸者见之先已馁,故多规避不敢轻于一试”。[4](P.4)

1932年,南充县小学教师组织小学教育研究会反对检定,并派人质问省督学。第一,小学教师“素为社会所轻视,大家朝秦暮楚,春北秋西,在教育界早已失去保障了。试问此次检定之后,教厅能否给我们以相当的保障,而使我们安心地教书,并以为终身职业。”第二、“我县小学教师薪资微薄已极,每年所得,不特不足以仰事俯蓄,即个人生活亦难维持,试问此次检定之后,教厅能否出力设法,增加薪资,使我们得以维持生活。这便是我们怀疑的意见,也是我们反对的理由。倘督学不给我们答复,我

们是绝对不受检定的”。[5]几经县政府和教育局的努力,参加检定者仅有230 人,仅占全县教师总数的1/5。检定结果显示合格者仅6 人,约占与考人数1/40 。经过变通,降低标准后,仍仅50 名。全县共需小学教师1000 余名,仅及全额的1/20。检定结果进一步凸显小学师资的严重缺乏。

奉节小学教师也反对检定。该县城区小学教师多为初中毕业生,1932 年暑假欲举行检定时,遭到群起反对。其反对理由是:“中学毕业资格程度,堪为师表”,不需参加检定。并请求县政府取消检定;如若不成,则集体一致抵制,并威胁说下期开学集体不应聘。[6]

石柱县采取强制手段推行检定制度。1936 年,石柱、南川、丰都、涪陵等四县组织小学教师集中涪陵县接受检定,应考者寥寥。石柱县竟无一人参加检定。县府派队四出缉拿,结果捉住十人,押解涪陵,押解途中又有二人私逃。[7](P.25)

三、检定制度推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四川省教育厅设计了比较详细的检定制度,如对检定资格、检定科目等都做了颇为详尽的规定,并明令“现任小学教员检定不及格或不受检定者得由本厅令其所在学校校长停止其职务”。[8](P.56)但是,各县推行检定制度难度很大,检定制度得不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理解。实质上,检定制度更多停留于纸面。

检定制度推行不力原因复杂,其中显见的因素是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民初新式教育初创,在师资严重缺额情况下,应根据现实制定合格教师标准和检定资格标准。由于把检定标准定得过高,反而让诸多在职教师望而生畏,拒绝参加检定,促使制定推行困难重重。检定制度推行困难还缘于当时小学教师聘用制度不规范。如果教师聘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规定,不合格者不予聘用,则教师不敢不参加检定,更不会群起反对检定制度的推行。一般而言,小学教师实行校长聘用制,但各小学校长更动频繁,教员常随校长而进退,此其一。其二,聘用不合格教员司空见惯。校长聘用教师时,多罗致私人亲友,而无视受聘之人资格合乎规定与否,同时还受到地方行政当局和土豪劣绅的影响与操控。相反,“经检定及格的教师们,仍然毫无保障令其失业,而无资格无学识者,反而盘踞要津。”再者,教师聘用期短。部颁标准规定初聘1 年,续聘1 年,而川省定初聘1 学期,续聘还是1学期,由此导致教师在一校任期短暂,更动频繁。贺拉斯·曼认为,“教师是学校的主持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哪里没有好的教师,哪里就肯定没有好的学校。一个好的老师甚至能够把教育工作从完全的失败中挽救过来。”[9] (P.216)师资的重要性是显见的。但是,近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没能为小学教育输送足够数量、较高质量的师资,作为筹措和提高小学师资重要补救办法的小学教师检定制度,因为种种原因推行不力,未能起到实质性作用。这种结局不利于四川新式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计裁.由小学教师检定说到师范教育及其他[J].教育半月刊, 1936,2(1).

[2]25 年度小学教师检定及格共698 人[N]. 新新新闻,1937-6-5-(9).

[3]程岳.今之初等教育制度及师资问题之研讨[J].四川教育, 1937,1(4).

[4]第三区督学曾心翼呈报19 年第二学期工作报告[J].四川省教育厅公报, 1932,(3).

[5]南充小学教师宣言反对检定[N].川报,1932-7-6(9).

[6]奉节小学校教师反对检定考试决定应付办法[N].川报,1932-6-23(9).

[7]逃避检定的教师[J].教育半月刊, 1937,3(1).

[8]四川省教育厅检定小学教员暂行规程[J].富顺教育月刊, 1933,6、7.

[9]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上一篇:中级网络练习题下一篇:班主任的育人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