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思维导图(通用8篇)
有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早已提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凭什么要规定学生们进行“正确的理解”呢?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为什么要事先主观地规定一个理解所要到达的“顶点”呢?对各类文章,尤其是对散文等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本来就是多元的。
我很赞同王教授的观点。因为我认为阅读不光可以让学生储存、积淀语词,更重要的是它为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打基础。学生需要学会自行从阅读中获取读写知识的方法,并且将生活经验与课本里的知识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表达方式。故此,现代阅读教学已从强调记忆背诵,转向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但是,大多语文阅读指导过程常常只是注重帮助学生归纳笔记,指导写阅读批注等,阅读拓展也只注意为学生列出大量的推荐书目,鼓励做读书卡、写读书笔记。结果,学生们越用心写笔记,越是不能专注于阅读思考,甚至会因不断重复单一的笔记动作而对阅读失去热情,更对应用什么方法进行阅读感到一片迷茫。因为笔记的样式单调,仅仅使用了大脑的极少部分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思维。阅读时,学生在书中所作的批注,也会因分布在不同的段落或页面,而且样式单一,造成知识点分散、凌乱,难记忆、难查找,难以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等林林总总的弊端。
为此,我尝试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允许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以图式呈现,鼓励学生自由运用多种形式的构图呈现自己的阅读理解。利用思维导图记录的语言文字相对比较少,能吸引学生专注于阅读思考,调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焦点和已有的读写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文学修养等,生发出不同层次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对所阅读内容进行尽量深入的学习,而且总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教学片段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思维导图使学生阅读得法,一幅思维导图就是一篇阅读材料的缩影。如学生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课文由3篇短文组成,题目分别是《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三个小故事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古人是用烽火、漂流瓶等传递信息的。当时,传递信息的量小,传递的速度慢,有时还会有误事的情况。这样的文章,有的学生把它分画成三幅线性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有的学生把它画成一幅放射型的阅读思维导图,把三个故事分别画成阅读思维导图的三个分支作记载;有的学生按照古代信息传递发展的顺序,把它画成一幅线性结构的阅读思维导图……学生们各有不同的个性化构图。
图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图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对于班级授课的教师来讲,面对数十学生千姿百态的阅读思维导图,也许会感到不知所措,难辨对错,更难以作出评价。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特点,帮助学生流畅地介绍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而并不是要学生画出统一样式的思维导图。不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浅如何,他们自愿地、主动地对课文进行解码和解释的过程,都具体真实地反映在思维导图上了。
教学片段2: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在阅读一些名作之前,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先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以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目的。例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精读课文。课前,我要求学生:①读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或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②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③整理画好在课堂上汇报的发言导图,以便在课上能够自如依照导图的提示,谈出自己在经历课前阅读后,对鲁迅这个人物的认识。
结果,学生按照要求,绘制出多幅引导发言的思维导图,使课前阅读汇报不再停留在宣读资料的层面,学生不再把太多的时间耗在了记笔记或抄写资料上面。学生学而得法,能专注于阅读思考,人人用心归纳总结;热衷于看图汇报,个个兴会淋漓;而我看见:课前阅读,效果极佳。
学生汇报提要: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决,就是珍惜时间。鲁迅12岁读书时,父亲患着重病,弟弟们年纪小,鲁迅不仅天天要上药店、做家务、照顾弟弟,还要写作业。所以,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天天看书到深夜。
学生汇报提要:鲁迅是我国一位有名的大文豪,原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1902年留日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遂弃医从文。他通常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他勤奋而富有才华。在文章《一面》中描述了他对进步青年真挚的爱,在《有的人》中,赞颂鲁迅是人民英雄,受人钦佩。
学生还根据发言导图,汇报了许多关于鲁迅的生平事迹。
有了课前阅读的基础,再细细阅读课文,学生读懂了课文是一篇周晔写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中深情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回忆中的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阅读中,借助思维导图引导阅读,丰富与拓展了学生阅读思维的技巧。学生自由地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自主阅读、自愿进行理解感悟的过程,得到多方面的理解收获:有的认识到文章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以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为情感主线;有的理解到文章以情感轴心展开对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的叙述中,对刻画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的描写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文章最后总结,呼应开头,点明主题……这一切,以思维导图的图式画出来,就呈现出了学生各自富有创造性的、多元化的阅读理解过程。
在课前预习汇报和课文的自主阅读中,学生初步感受到鲁迅的高尚品格。课堂上,在交流、讨论和共同在黑板绘制阅读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共享各自多元化的理解,再次揣摩关键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再次学习文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和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看学生的自由构图,可知道:思维导图的结构模式跟所表现的文章内容结构关系很大。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思维导图,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心态,使学生的阅读过程达到虚以待物的接受心境,产生自觉审美和创造的动力,它缩小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主动尽心尽力地解读和感受文章作者的写作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片段3:阅读《跑进家来的松鼠》
学生读文画图,用阅读思维导图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看图可知,学生读懂文章了。
这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家里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鲜蘑菇,松鼠忙活了一个早晨把它们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
借助阅读思维导图,学生在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各自从具体事例的记叙中,从文中描写松鼠动作灵活、讨人喜欢的语句中,从爸爸的语言和作者的议论中,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学生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因此,各自的阅读收获是不同的,于是,所画出的阅读思维导图也是形状各异、丰富多彩。
教学片段4:阅读《金色的脚印》
例如,我们指导阅读故事《金色的脚印》,语文老师对这篇作品太熟悉了,就会一看到标题,就自然想到文章“赞美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创作意图,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等等,因此,语文课上,重点指导学生抓住事件进行理解,抓住文章明暗线索的安排来分析。语文教师集团性地会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的的要求,花尽心思去创设条件,把讲课的侧重点定在讲解“重点”问题、分析“难点”句段,或划分层次,或分析作品的中的人物、情节等。老师的教学也许是想让学生阅读每一课都有收获,殊不知文章留在学生脑中的认识,却根本没有整体性,只有碎片,没有组织串连性,只有许多离散的知识点。等学生再要读其他作品时,要想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就很难了,因为学生没能从老师的讲解中学到读书的方法。
王荣生教授在《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的讲座中提到过:“不管是什么体式的散文,我们不少教师都采用‘整体感知’、‘重点段分析’、‘词语揣摩’的模式,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不出问题才是怪事。王荣生教授说的我很赞同。因此,我更愿意在教学实践中,借助阅读思维导图来解读文本,让学生边解读文章边画阅读思维导图,边感作者所感。用思维导图记录作者表情达意时所用到的表现手法,通过讨论思维导图来呈现自己多元化的阅读理解,从而让学生收获对文本各方面的解读。
关键词:思维导图,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优化
近年来,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运用。它将抽象的思维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层级递现, 让思维变得可感可视。使思维更清晰的同时, 思维导图也帮助人们逐步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12~15岁)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抽象推理能力形成阶段是从初一至高二期间形成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入, 无疑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指导初中学生运用思维导图, 可以优化其学习方法, 提高其学习效率。
一、运用思维导图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11.运运用用思思维维导导图梳理语文教材, 建立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的运用有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向下分析, 另一个是向上汇总。在学期初始,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已经分布在六个单元中的学习目标挑拣出来, 进行汇总, 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能力培养目标。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教材由六个单元组成, 从内容选择看, 文章分别以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四季美景、人生思考、科学知识、瑰丽想象为内容组编而成。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会发现文章内容由浅入深,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 由具象到抽象。这就要求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关注视野, 除了关注自我, 关注家庭, 更要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从阅读方式看, 学生要掌握朗读和默读两种方法。学期末需达到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的阅读速度, 并保证阅读质量。保证质量的具体方法是圈点勾画、摘录、积累等;从阅读方法看, 学生要学会整体把握文章, 体会作者情感, 品析精彩词句。从需掌握的语文知识看, 七年级上册要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要明确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从需掌握的写作技巧看, 要做到说真话抒真情、文通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富于联想和想象。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从阅读中感知, 在写作中实践。
总的来说, 这个过程就是要学生站在高处俯瞰教材和知识点分布, “一览众山小”, 在心中构建学习全景, 了解自己即将接触的知识和问题, 做到“心中有丘壑”。
22.运运用用思思维维导导图图分分析析阅阅读读提提示示, 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和分析单元提示,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本单元与前三单元的本质区别在于文章由感性认知上升到了理性思考,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珍爱生命”。那么,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对生活进行思考和感悟的呢?学生要从哪些角度去思考人生呢?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向下分析的思考方向, 学生就会更为直观地了解教材所选五篇文章的意图。如:《紫藤萝瀑布》是由景入手思考人生;《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由事入手思考人生;《短文两篇》是由物入手思考人生;《在山的那边》是由一个想法入手思考人生;《虽有佳肴》是由生活现象入手思考人生。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 同时, 也能够清楚自己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步骤和过程, 使学习时时处在“自知”状态。
单元学习结束时, 教师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向上汇总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 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可以从生活中任一角度入手, 只要关注生活, 勤于思考, 就定会有所收获。
以上两种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都起到了高瞻远瞩的作用,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跳出文章学习的局限, 站在教材编写者的高度思考问题, 这正是思维导图由中心点出发, 放射性思考问题的具体运用。
二、运用思维导图优化不同课型学习方法
11.阅阅读读课课运用思维导图, 理清作者思路
一篇文章的学习往往是从整体感知内容入手的, 了解文章内容, 理清写作思路是整体感知的具体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以往教学中, 教师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大意、归纳中心, 这种做法固然有其可取之处, 但学生往往顾此失彼, 文章整体性的理解遭到破坏。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清晰再现作者思路的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思考文章各部分内在关联, 使知识的把握更为深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 相对于朱自清的《春》来说, 它的写作思路呈现得比较隐晦。指导初一学生从发散性思维的末端入手反推, 就可以整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如图1) 。
22.写写作作课课运运用用思思维维导导图图, 明晰写作思路
对于初中生而言, 写作一直是个难题, 选材、构思、开篇、布局往往让学生对写作望而却步, 思维导图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以《我的老师》一题为例, 在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构思就令人欣喜。有学生从对老师的情感入手写作: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笑容、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喜欢老师的幽默、喜欢老师对我们的爱;有学生从与老师相处的不同时间入手写作:课堂上的老师侃侃而谈、课下的老师笑意盈盈、生活中的老师温婉大方;有学生从生活细节处入手写作:班级获奖后、同学生病了、科任老师生气了、考试失败了……不同角度的选择让学生的写作变得充实丰满, 文章自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思维导图中心点的选择让学生开阔了视野, 选定写作角度后, 从大处着眼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写作思路, 避免了学生深陷具体词句不明所以的困境。
33.文文言言阅阅读读课课运运用用思思维维导导图图, 提高听课效果
“人们记忆的主题是某些关键概念特征的组合, 它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记忆是一种逐字逐句再现的过程”, “单个的关键词或词组会带回全部的经历与感受”[1], 思维导图正是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捕捉“记忆性关键词”, 将它们从无益记忆的词语中挑选出来, 组建课堂的知识结构, 边听边记忆, 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 语文积累中运用思维导图, 可以改进记忆方式, 提高记忆速度, 增强记忆效果;口语交际中运用思维导图, 可以使表达清晰灵活, 充满张力;拓展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便于提炼重点。
从2003 年思维导图引进中国距今已有12 年, 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学习方法, 它还有待于更多的挖掘和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 优化学习方法的研究也还存在极大空间, 需要我们继续钻研和思考。
参考文献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呈现的是思维的过程,是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更有效地读懂作品,更容易深入到作品细节中,更完整地把握作品内容,调动深层思考和想象。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画思维导图,促使学生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呈现出来、扩展开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73-04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索和琢磨的问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教学工具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从现有资料与试验看,思维导图无疑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这个工具在许多西方国家被诸多领域普遍采用,中小学教育中更是在普遍运用它。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这一方法还没有被中小学教师所普遍使用,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思维导图的价值,还没有看到它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功效。为此,本文希望借助一些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读写能力方面的成功经验,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和注意点。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研究大脑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由此意识到: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正在于此。以此为基础,托尼·巴赞于20世纪60年代创造了一种笔记方法,这便是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和Mind Map),也被称为心智地图、心灵图、脑图。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根据托尼·巴赞本人的定义,思维导图是一种“记笔记的方法”。
从其功用来看,思维导图最核心目的就是激发并整理思考。它采用“从中心向周围发散的非线性笔记”,促进人们去整理思维并让其可视化。它是一种图形技术,通常能使看不见的无形思维过程变得可感可见。一个人认识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别人可通过他画的图形直观地看到。思维导图不但能让人看到思维及其过程,而且还因为有了画的过程,使原本模糊的认识、凌乱的思绪变得清晰有序。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思维的过程,是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理清思维的脉络,以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加深理解,强化记忆。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看出他人思维的轨迹、层次等。
许多学者指出,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左右脑协同工作,在艺术创作与表达逻辑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因为把词汇和图标连接在一起进行处理,就既能在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调动左脑来配合。事实上,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是回归自然的原始思维方式之一,它是外化的“精神图谱”,是创造性思维的自然表达。[1]
在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学生需要尽可能地调动大脑的两个半球协同工作。即在运用关键词来表现有关内容时,尽量多画一些图标来表达意义。使思维导图更简洁,更生动形象地表达真正的涵义。
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
三、思维导图能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可以调动学生的脑,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更有效地读懂作品,更容易深入到作品细节中,更完整地把握作品内容,调动深层思考和想象。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导图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
1.线性模式。思维导图像用线串起一颗颗珍珠。只要抓住文章的线索,在阅读中找到作者在文章中所写的事件、人物和事情经过,用文字和图标记录下来,再用线把它们联系起来,便可画出整篇文章的阅读思维导图。图1为线性模式思维导图:
2.环状模式。开篇点题,或开头为下文作铺垫,结尾与开头、前文相呼应,结尾深化或升华主题的文章,大多阅读思维导图是环状模式的。图2为环状模式思维导图:
3.放射模式与聚敛模式。突显文章所有内容都紧扣一个中心主题展开,所画的图标和记的关键词都与这一中心主题紧密相关。其思维导图为放射性或者为聚敛性的。图3为放射模式思维导图:
以上列举的是阅读中孩子们根据文章内容和线索、结构画出的思维导图。从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情况,看出他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水平。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对文章各个部分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任务并不是回答教师的课堂问题,也不是阅读文章后不了了之,更不是听完教师的讲解做做作业而已。参与的学生必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作品的主干和枝干清楚地画出来。显然,在这种教学中,学生需要做的工作多了许多,但是绘图的过程是很有成就感的过程,孩子们会投入其中。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有力的训练。
思维导图并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一篇文章常被学生画得同中有异,各有千秋。这正印证了“阅读是生成的过程”这一阅读理论。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不同,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和发展水平,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有了画图的过程和最后的作品,师生、生生的交流都通畅了许多,相互启发也更容易落实。在学生分享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疑问:“你为什么画成这样?”由此,思考和讨论就变得顺理成章。通过这些讨论,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缜密度和敏锐度都会被提升。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增强,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显著的。endprint
当然,用思维导图法来指导小学生的阅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地以图导学,以图导思。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而不是最终呈现的结果;学生在小组里是不是能够通过比较来展示、讨论,通过互相问答,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考过程,互相促进;自己是否能把学生的导图作品作为教学资源,用于分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路,向学生呈现不同小读者的多元阅读理解,构建一个充满思考氛围的阅读教学环境。
四、思维导图能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
众所周知,要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需要让学生有话可说,需要学生思维开阔有序,需要学生发挥个性。思维导图恰恰在这些方面有着非凡的功效。因为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画思维导图,促使学生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呈现出来、扩展开来,最终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举例来讲,如果教师对不擅长写什么好的同学启发道:“你喜欢什么?”学生答:“打仗的书。”那么,“打仗的书”就可以成为思维导图的核心。接下来教师问:“你喜欢书里面的什么?”学生会回答某人某事某个场面。这些就可以成为思维导图中的分支,而每一分支又可以不断延伸。这样,学生的思维在画的过程中会逐渐延展开来、丰富起来,从而明白“原来我有那么多东西可写”。
如果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看,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学习效果。思维导图作为以放射性的思考为基础的一种收放自如的思维方式,还能把学生个体的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
因为思维导图能把学生的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的内容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2],因而就能有效地帮助每个学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词语及素材。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如能用可视化的思维工具代替纲目罗列式的讲解模式,就容易为学生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思维模型。学生思潮的闸门就会打开,就能在可视的思维导图中直接筛选和组织写作材料,丰富自己写作的内容,安排写作表现手法的应用。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导图这种形式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右脑的图像、想象、色彩、空间和整体思维等,使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等得到了更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获取、筛选、分析、判断、理解等自主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3]。
如图4所示,在小学作文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教学中,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形象地记忆写景状物文章描写的着力点,并进行发散性思考,将脑海中想到的东西立马化为纸上的图画,形成一张张生动形象的作文蓝图,丰富的想象和内容都和运用导图的教学方法有密切联系。
导图导写,正是以类似图式的语言唤醒学生的内部意识,唤起学生的构思热情,催化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内省式、体验式的写作习惯。这样的写作过程倾注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众不同的灵感和顿悟能够被创造性地描绘下来,学生在写作前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都能十分清楚明了有序地记在图中。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写作蓝图。
好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使学生学习的状态得以改善。我们通过教研发现,善于运用思维导图上课的语文教师能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方面得到出色的效果。同一位教师用思维导图上课时,其课堂效果与教学效率都会比不用思维导图高。所以,积极组织语文教师了解思维导图、学画思维导图、学用思维导图凸显重要。
参考文献:
[1]江伟英.图解语文[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0:3.
[2]高翔.试论图式理论的心理机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刘蕾.图式在提高记忆能力中的重要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责任编辑:杨孝如、石萍
Mind Mapping and Chinese Teaching Efficiency Promotion
WANG Ya-yun & ZHOU Xiao-peng
(Guangzhou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Guangzhou 510030, China)
Abstract: Mind mapping is a way of note taking, which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also is the key stag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sharing.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mind mapping may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works, more easily interpret the details, more fully grasp the content, and activate their deep thinking and imagin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teachers may guide students to draw mind maps and encourage them to present what they want to write and expand, so that students could learn what to write and how to write their compositions.
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
在语文课中使用的思维导图,与托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有很大不同。托尼·博赞的图是由中心和曲线散发出来的,有几个分支并没有一种特定的逻辑关系;而语文课中的图,同样有中心,但其发散出来的分支与中心的关系是有内在而严密的逻辑关系。通常用一幅形象鲜明的图画作为中心。如课文有一个主题,往下的层次又有五个,则可以用一朵有五片花瓣的花来表示。花的中心即课文中心,五片花瓣是五个层次。这样可以把抽象的语言和文字具体形象化,更有益于大脑接受。借用思维导图的色彩和图形,可以调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进入到学习的情景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的另一要素--关键词,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的一个因素。文章的整体思路提炼出来,只不过是几个词和短语,把这些简明扼要的词放置在图中,文字就与图像形成一个整体。我们知道,图像最大的特性是整体性,这是图像与文字被大脑接受时最本质的区别,大脑识别文字是支离的、零散的,而对图像的识别是整体的。所以,把文章的思路、写作特色等学习要点提炼出来写在图形中,是有益于学习者把图与文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识别的。边画图边学习,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多种感官同时协作完成学习过程,这样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用好比较记忆法
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很多知识点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比较记忆法运用得比较广泛。比较记忆法可分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两种比较。
首先是同中之异的比较。平时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只注意借代与借喻,象征与借喻、双关,移用、移觉与移情,连动句与兼语句等修辞语法方面的比较,其实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善于发现在标点、词语(包括成语)章法诸方面的相异处。如省略号与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语言中断,但究竟有什么细微差别,表注释说明的破折号、冒号、括号有什么不同的适用范围,清早、清晨、黎明、拂晓(军事用语)有什么不同,“密密匝匝”与“密密麻麻”有什么差别,“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与“每行事辄先人后己”中的“先”“后”是使动还是意动(似乎都可译为“把什么放在……”,但前一句是给门客做思想工作时说明自己主观认识的,在语境中为意动;后者则为使动)。又如,一段文章首有概括,尾有总结,应该以哪句为中心句?这就需要比较其明晰度和全面性。
其次是异中之同的比较。这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较少涉及的一种比较法。事实上,很多知识都有交叉重合之处,如果没有求同的习惯,势必造成认识的混乱和做题的犹豫。
学习支招
语文学习“三步曲”
一、理解: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渠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进中学默写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我想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识记: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前学后忘,学期刚开始教的内容到中途就忘记了,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外,还要做笔记,好记性不及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札记,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这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三、运用:俗话说“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与用是相辅相成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
学语文难,难在需要你持之以恒地积累,难在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理解、识记、运用”的方法,坚持多看、多思、多写,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难点解析
用故事串联汉字
汉字多而复杂,但如果把汉字的音、形、义三个要素集中在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中串联起来,让抽象的文字转变成一个有具体形象、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可以解决学生的许多同音错字、形近错字和难记难写字的问题。
摘 要:通过梳理2006-上半年间我国学者关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结思维导图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为将来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0、引言
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或脑图, 是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时, 由达・芬奇的笔记获得灵感, 于20世纪70年代被创造出来。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和使用。在英国, 思维导图已经被纳入“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新加坡、墨西哥等一些国家已将思维导图列为中小学必修科目, 其中新加坡教育部尤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对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为每个学校提供了思维导图软件“Inspiration”, 拥有全球为数不多的博赞中心之一。此外, 韩、俄、日、美和德等众多国家都开始了对思维导图课题的研究。由于思维导图的效果显着, 推广思维导图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列为教育改革的项目之一, 我国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研究虽然相对较晚, 但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各学科教学当中, 且在中等教育中的应用占很大的比重。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文献, 对思维导图在我国初等教育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现状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分析其中的特点和不足, 并进一步阐述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出发点和新思路。
1、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以“思维导图”和“小学语文”为主题词进行筛选搜索, 得出相关论文30篇, 其中硕士论文9篇, 期刊论文20篇, 会议论文1篇;
1.1、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研究
11月, 段维清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核心期刊上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一文中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忽视了教材中的视觉信息, 作者把思维导图作为知识可视化的一种工具, 尝试应用在小学低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为生字词学习创设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学生对字词的涵义、写法的理解,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 得出思维导图在拼音、字词的识记方面应用效果不明显的结果, 但作者认为这与实验时间、教师的应用侧重点有关系[1]。6月, 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晓楠在其《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一文中, 针对生字词的学习提出识记型、归类型、自由型字词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并取得不错的效果[2]。康绪清、韩燕在其合着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一文中指出:低年段生字词的学习存在识字量大、识字方式机械化、识字回生率高, 由此导致学生存在厌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在字词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使识字过程充满趣味、加深趣味, 且在字词复习阶段可通过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辨别和加深记忆[3]。王颖怡、铁木尔在其合着的《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汉语拼音教学》一文中指出:当前拼音教学存在着城乡两极分化、拼音字母易混淆及拼音规则掌握不牢固等问题, 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入有利于教师形成系统化的拼音教学体系, 激发学生的想象并利于识记, 易淆字母的有效辨析以及有助于拼音规则的形象识记[4]。
由此可见, 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如果设计了适当的应用策略, 可提高学生学习生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 帮助学生加深辨别和加深记忆, 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2、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月,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段维清在其《知识可视化方法的教学应用之研究》一文中, 分别将知识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 得出以下结论:知识可视化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结果, 而且作者通过实证发现, 概念图适合讲授类似于“事物的组成”类型的说明文, 而思维导图更适合讲授“事情的经过”类型的记叙文[5]。6月,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俊珂在其《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设计了基于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模式, 将5种知识可视化工具―――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以及思维地图分别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模块中, 发现知识可视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作者指出, 只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学习结果的评判标准带有片面性, 而且知识可视化工具应用种类过多, 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扰乱他们的思路, 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建议小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一种即可[6]。5月,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边会艳在其《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 设计了一种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模式并实证, 通过与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对比, 发现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绩、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迁移能力等;但是仍然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需要针对不用类型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7]。206月, 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晓楠在其《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一文中, 针对不同类型阅读材料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应用策略, 并总结出因阅读目标不一样, 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演绎类目标需要演绎发散策略、归纳提炼类目标需要归纳聚合策略、分析记忆类目标需要递进链接策略等,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证明了策略有效性, 同时指出在思维导图的实现手段上, 也可将手绘与软件两种方式相结合[2]。康绪清、韩燕, 王艳伶, 张洪榜在其文章《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 都指出传统线性的阅读教学模式与思维的放射性特征相违背,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对该问题可有所改善;具体的实施可在课前预习阶段引导学生初步绘制, 然后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不断完善。不同的是, 康绪清和韩燕指出可在课外阅读中应用思维导图, 以拓展课外阅读和促进小组交流;王艳伶指出可在复习阶段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体系;张洪榜指出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记忆效果[3,8,9]。高建华在《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 思维导图可应用到阅读教学中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方便组织和分析文章内容并进一步把握文章主题[10]。梁健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一文中指出了群文阅读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论述了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阅读内容, 并进一步与“以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方式的结合,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及能力[11]。樊金梅和钟桂芳在其文章《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都指出思辩性阅读的需要和重要性, 思维导图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思维“看得见”,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搭建思维框架, 促进学生导航自我学习[12,13]。
由此可见,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若在阅读教学中引入适当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建立阅读知识框架体系, 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
1.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4月,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段维清在其《知识可视化方法的教学应用之研究》一文中, 将思维导图作为知识可视化的一种工具, 应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 发现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特别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内容的延伸, 思维的批判性、灵敏性及条理性的发展, 以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提高[5]。206月,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俊珂在其《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设计了基于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模式, 将5种知识可视化工具 (包括思维导图) 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模块中, 发现知识可视化有助于学生立题、选材构思和结构安排[6]。204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侯改芳在其《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 情境作文教学对解决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写作兴趣缺乏, 畏惧写作和无话可写”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构思立意, 提供支架为促进“言”与“意”融合, 提供真实有效的写作环境并融入情境, 使学生写作有话可说[14]。年9月,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谢素彬在《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帮助提升学生写作构思能力, 指出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作文教学以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写作实践分析, 作者结合很多的教学案例和对实验结果的收集、分析, 得出思维导图有帮助学生拓宽习作选材面、谋篇布局和辅助写作内容具体以及大阅读实践相辅相成的作用[15]。2月, 鲁东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刘炳霞在其《思维导图辅助解决小学作文教学难题研究》一文中, 针对当前作文存在“缺乏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技能匮乏, 难以迁移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缺乏思维训练”的一系列问题, 指出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材编写者顶层设计、帮助教师梳理建构作文体系、帮助师生作文教与学 (低中年级手绘, 高年级软件绘制) 、帮助学生培养写作思维能力, 并设计了基于思维导图的写作教学模式、建构了思维导图辅助解决作文难题的训练体系, 应用到实践取得积极的应用效果[16]。邵胜男在其《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一文中阐述了思维导图对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知识结构化、立体化, 以及增强学习信心, 并提出了思维导图模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7]。牟晓燕受《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的启发, 在《学生思维透明化的点滴思考―――以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思维导图的应用为例》一文中指出, 很多学生在写完A作文后, 又不知道如何写B作文是因为教师不够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 作者接着又阐述了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作文构思、顺序编排、理清重点, 即思维导图有助于思维透明化, 从而助力习作教学[18]。张洪榜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阐述了思维导图在辅助想象、对作文进行合理加工方面的具有一定的价值[9]。李会云在《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指出, 支架式教学比传统的习作教学更关注学生在习作活动中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支架、细分主题[19]。康绪清、韩燕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一文中指出思维导图可拓展写作思路、理清头绪, 锻炼学生想象力[3]。刘继芬在《浅谈思维导图与小学作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思维导图有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 创设情境进行审题, 以及选材、构思和创作[20]。段维清和王艳伶分别在其文章《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和《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 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作文构思的外显, 以及作文的取材和内容的充实[1,8]。高建华在《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材料并进行谋篇布局[10]。王亚楠和仇山奇分别在其文章《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提到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以及通过提问教学的方式能够促进师生的交流[21,22]。邓敏杰、李占伟、张豪锋在《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一文中, 设计了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和作文技巧训练体系并经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得出思维导图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写作质量和写作能力方面具有明显效果的结论[23]。
由此可见, 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的时候束手无策, 具体表现在思维混乱、思路不清晰以及没有合理的写作框架, 对写作怀有恐惧心理以及写作时无话可说。在写作中引入设计适当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帮助学生拓宽选材面、谋篇布局以及写作内容具体化,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想象力的发展, 增强学习信心。
1.4、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其他模块中的应用研究
5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赵英芳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针对小学语文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三种策略:问题质疑教学策略、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六顶思考帽教学策略, 将其应用到实践并取得良好实验效果;其中, 作者主要将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应用在了展示新课、复习、指导学生创造、小组协作这几个教学环节当中[24]。年5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琦在其《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构想及实施策略》论文中指出应树立单元教学观念, 加强教材单元内课文的排列组合, 提升单元教学效益, 作者建议应用思维导图对单元目标进行梳理, 进而使一线教师能够宏观的把握单元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 形成单元教学整体观的意识[25]。王艳伶, 张海秀, 高天萍, 张颖分别在其论文《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试论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 思维导图有助于学习技巧的讲述、总结以及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不同的是, 王艳同时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口语交际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从而方便即兴演讲[8,26,27,28]。张洪榜和高建华分别在其文章《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思维导图因其便于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从而方便后期的复习[9,10]。嵇玲玲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四化”课堂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四化―――集散化、精品化、多样化、高效化方面的建议[29]。林明彦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认知结构为视点》中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思维导图有利于结构化知识的形成和加强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合, 从而优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系统思维[30]。郭建文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研究》一文中分别从阶段教学和教学流程的角度, 描述了思维导图在低、中、高年级教学中, 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应用, 并提出相关的应用建议[31]。林建才、董艳、郭巧云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新加坡华文教学当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 最终发现发现接受思维导图训练的学生, 语文学习成绩有显着的进步, 在《思维导图在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介绍了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32]。赵永忠在《图将好景话语文―――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常见课型中的运用》一文中, 指出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不同的课型当中: (1) 阅读课为文章划分层次; (2) 表达课为口语表达列提纲; (3) 写作课为作文打草稿; (4) 复习课帮助构建知识体系[33]。钱瑾在“第五届中国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思维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思维培育方式的“最佳路径”》一文, 结合案例介绍了思维导图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多样性思维[34]。江伟英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一文中, 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出了5种可视化思维工具 (包括思维导图) 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35]。
可见, 思维导图能够应用到教学的不同模块、不同阶段中, 有助于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和结构化知识的形成, 以及为口语表达理清表达思路;在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中, 思维导图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结语
综上所述, 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相对较晚, 但目前的研究趋势仍呈上升趋势。根据笔者对文献的研读和分析, 发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从而增强理解、记忆并提高教学效果, 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同时, 笔者也注意到, 首先, 思维导图在写作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要多一些, 后研究者或许可以加强思维导图在其他模块的研究;其次, 很多研究者已经设计了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应用到实践, 并取得不错的成果, 但目前取得的实验结果是相对整体而言, 忽略了其中存在的个别差异, 后续的研究者或许可以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思考, 研究具有不同学习特点、不同认知结构学生的思维导图应用效果差异,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最后, 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对象都是建立在没有性别差异的基础之上, 后续的研究者或许可以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思考, 以探究不同性别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段维清.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11) :105-109.
[2]王晓楠.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6.
[3]康绪清, 韩燕.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 (13) :86-87.
[4]王颖怡, 铁木尔.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汉语拼音教学[J].新余学院学报, 2016 (6) :150-152.
[5]段维清.知识可视化方法的教学应用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
[6]杨俊珂.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 .
[7]边会艳.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3.
[8]王艳伶.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9) :173.
[9]张洪榜.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 2016 (1) :95.
[10]高建华.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 2016 (3) :52.
[11]梁健.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 2016 (9) :74-76.
[12]樊金梅.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7 (5) :67.
[13]钟桂芳.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6 (13) :72-75.
[14]侯改芳.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5]谢素彬.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3.
[16]刘炳霞.思维导图辅助解决小学作文教学难题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
[17]邵胜男.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 :89-90.
[18]牟晓燕.学生思维透明化的点滴思考――以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思维导图的应用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 (2) .
[19]李会云.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 (A) , 2016 (2) :32-35.
[20]刘继芬.浅谈思维导图与小学作文教学[J].科教文汇:旬刊, 2016 (2) :103-104.
[21]王亚楠.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5) :62.
[22]仇山奇.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1) :47-48.
[23]邓敏杰, 李占伟, 张豪锋.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3) :90-94.
[24]赵英芳.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6.
[25]张琦.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构想及实施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6]张海秀.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17) :177.
[27]高天萍.试论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16 (12) :132-133.
[28]张颖.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8) :78-79.
[29]嵇玲玲.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四化”课堂中的作用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 2016 (1) :126-127.
[30]林明彦.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认知结构为视点[J].才智, 2015 (4) :102-103.
[31]郭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9) :43-106.
[32]林建才, 董艳, 郭巧云.思维导图在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0) :65-68.
[33]赵永忠.图将好景话语文――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常见课型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7 (16) :156-157.
[34]钱瑾.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思维培育方式的“最佳路径”[C].张家港:第五届中国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思维学学术研讨会, 2013.
一、课题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思维导图将思维可视化,从而清晰再现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便于梳理、审视、修改、补充、完善。这一特点正符合高中生作文学习从起步到升级的渐进过程。
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深度思维的理念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学习坐标。
(二)实践依据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分值为60分。作文又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在其他学科的更好更有效地学习中,甚至在生活中,作文在学生分析、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将思维导图所倡导的发散思维方向,延展思维深度,可视思维目标等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高中语文作文训练的实践中,通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效果挖掘学生需求,有效地指导并促进作文教学,实现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深入挖掘材料内涵,比较分析寻找核心立意,逻辑清晰、严密,合理谋篇布局的行文目标。
三、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对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的实验研究,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作文难”的实际问题,牵动的是整个语文学科从字词基础到阅读理解,从记忆储备到实际应用,从知识积累到应用表达的整个教学全过程,带动的是实验教师对作文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发现,辐射到的将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外文化生活,甚至到关涉到终身发展的思维品质的建构和表达交流,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
作文训练的核心是思维训练,为了帮助学生积极地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妨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打开想象的空间。近日,邦德华纳教育推出思维导图初中生作文培训,首次将思维导图模式引入我市的作文教学。
据邦德华纳教育有关负责人介绍,思维导图初中生作文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和“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会规划课题”成果。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差异,传统作文教学往往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采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模式,将有效解决“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以及随意性、盲目性等中学作文教学的痼疾。
思维导图作文具备六大功效
邦德华纳教育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初中生作文思维导图有六大功效:激发初中生的作文潜能,开启初中生的作文智商;给初中生带来简单作文思维的快乐;交给初中生实用、倍速的学习方法;培养初中生作文思维能力和思维扩展能力;培养初中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初中生学习作文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这种思维导图教学也给学生们带来很多乐趣。如在面对命题作文“假如我„„”,一个调皮的学生在拟题时故意恶作剧地说了这样一个题目“假如我消失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就没得写呢?老师通过引导同学们画出思维导图,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能从中发现自己的思维潜力竟这样大,写好作文的信心也会倍增。邦德华纳教育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思维导图,记忆1幅思维导图等于背诵10篇范文,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等于增进10倍学习能力,记忆+运用思维导图等于优秀作文100%。
思维导图作文培训设定不同培训层次 据了解,目前邦德华纳教育已经针对初中生各个阶段设定了不同的层次,思维导图初中生作文培训分优秀作文班、满分作文班和获奖作文班,引导同学们根据思维导图拓展思路、收集材料,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邦德华纳教育有关负责人说,优秀作文班培养学生学会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想象、议论、说明和文学等8种题材的写法。达到人物个性突出、事例典型、中心突出、文脉畅通、标新立异等30个目标。40分钟写出600字的作文。
满分作文班培养学生作文要做到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谈古论今、情感真挚、诗情画意、勇于创新等,写好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40分钟写出700字的作文。
一、思维导图概述
1. 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又称脑图、心智图, 其创始人为英国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托尼·巴赞 (Tony Busan) , 他将思维导图定义为:“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结合了全脑的概念, 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1]”思维导图是一种有助于思考、有助于理清思路的工具, 一种可以帮助提高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它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 向四周放射, 回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每个和它有关联的词或者是图像都成为一个子中心。它有四个基本特征: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心点上;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心点向四周放射;分支由图形或关键词构成;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2. 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可以分解复杂的问题, 化繁为简, 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 从而看到问题的全部。另外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问题的发展, 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原有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总的来说, 思维导图具有以下特点:内容呈现重点突出, 结构清晰明了;充分调动左右脑, 激发使用者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促进交流。
3. 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1) 纸和笔的形式
把主题标注在纸的中央, 主题可以用关键字或图形来表示。标注次主题, 也就是对上一层主题进行延伸。在次主题后, 继续罗列要点, 整理思维过程。
(2) 计算机软件的形式
计算机软件具有操作快捷、图象形式多样和容量大的特点, 比“纸+笔”的形式更有优势。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有很多, 主要有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另外, 我们常用的ppt、word等软件也可以制作思维导图。这些软件简单易学, 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松掌握。
4. 绘制思维导图的技法
(1) 突出重点
一定要从中央向四周展开绘图, 字体、线条和图形尽量多一些变化, 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2) 使用联想
分枝模式的内外进行连接时, 可以使用箭头。
(3) 清晰明了
每条线上都有关键词, 各个层次的图形要一致, 图形画得要尽量清楚。
(4) 形成个人特色
每个人对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背景都不尽相同, 因此, 每个人制作的思维导图也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形成自己的特色, 展示自己的理解思路。
另外, 创始人托尼·巴赞指出, 制作集体思维导图过程有七个阶段:确定主题;各自自由发挥;分成各小组的讨论;第一个多重思维导图的形成;沉思;二次重构和修正;分析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人表达的每一种思考都是有效的, 因而能建立起团队精神, 使所有参与者都集中精力来对付要解决的问题。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新课、总结复习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 因此, 下面主要探讨思维导图在这三方面的实践应用。
1. 思维导图在学习新课时的应用
在学习新课时, 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展示整篇课文的体系结构, 简约直观地将课文重点、难点及知识点展现给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课文体系结构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 能轻松掌握整篇课文的思路和方法,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初中二年级的《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这篇课文时, 由于课文既介绍了徐霞客的生平及出游情况, 还介绍了徐霞客的作品《徐霞客游记》, 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整篇课文, 对课文内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因此, 往往是教师花费很长时间去讲解, 学生耗费大量精力去阅读, 却收效甚微。在学习本文时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就能事半功倍, 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有很好的把握。本文的中心是“徐霞客”, 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徐霞客, 首先是介绍名、号、生卒年、评价、籍贯及家庭情况, 接着是出游情况, 最后是游记成书经过及其文学、科学价值, 每一方面又分几个小点来写。教师课前事先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如图1, 在课上边讲解边展示, 通过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连接呈现, 将知识可视化, 直观地给出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 帮助学生整体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除了教师的呈现讲解外, 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制作出自己的思维导图, 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理清了学生的思路, 教师又可以从中判断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2. 思维导图在总结复习中的应用
对于语文来说, 学期末的总复习, 或者中间的单元复习, 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 这样就容易显得杂乱, 不便于记忆。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很好地构建知识框架。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联系起来, 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 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 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对于一门课的复习来说, 将知识整理成简洁明了、利于记忆的思维导图形式是再合适不过了。作为有助于记忆的思维导图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十拿九稳”的记忆方法, 使学习者的记忆能力成倍增长, 从而提高学科的复习效果。
语文思维导图可以说得上是一棵“语文知识树”, 这棵知识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序列性。它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 重在建立知识体系, 使各知识点从无序到有序。用它来复习学过的知识, 就像把知识一个个串接起来, 有利于记忆与掌握知识。
3. 思维导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运用维导图引导学生写议论文”案例研究》一文中, 作者选取新加坡一所中学开展的实验———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写议论文, 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研究。实验结果显示, 用思维导图来教学生写议论文能提高学生作文素质和作文态度, 尤其是有利于成绩中下等的学生, 越是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实验效果越明显。写作前的分组讨论、老师的教导、分组完成思维导图课堂报告和同学之间的辩论都能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素质。[2]
思维导图是围绕一个中心将大脑中产生的思想以网图形式记录下来的思维模式, 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分五个步骤进行:给定主题或让学生自己选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思考几分钟, 围绕话题自由想象, 把要点记下来;然后分小组讨论, 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尝试把思维导图作连贯陈述确定最佳陈述顺序;动笔写作。
比如, 在教授初中二年级的一篇作文题《我心中的2008》时,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 向学生介绍作文题《我心中的2008》的相关要求。第二步, 让学生边思考边围绕作文题目自由想象, 把要点记下来。第三步, 分小组讨论, 发散思维。教师可参与讨论并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 比如思考2008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有哪些联系?我如何看待它们?等等, 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第四步, 学生尝试把思维导图作连贯陈述确定最佳陈述顺序, 绘制思维导图, 如图2。通过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 将自己的构思过程表现在图上, 以便于进一步的写作。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韩建光.思维导图与探究性教学.教育技术资讯.2008 (6) .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44-03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只有具备较好的获取、筛选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相对快速准确地处理各种知识信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纵观历年中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的分值在试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然而学生的实际得分情况却并不理想。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以致于其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浓。老师则认为自己对课内文章分析到位,课外阅读的答题技巧也阐述得很清楚,问题在学生身上: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方法技巧自然没有掌握;有些学生课内知识基本能掌握,但迁移能力欠缺。再者,语文知识面广,一两个知识点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记忆清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记忆会趋于淡化,知识点的增多会使学生觉得知识在头脑中杂乱无章地堆放着,如果学生不能将初中三年所有知识点整理出一个清楚的头绪,那必然考不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老师讲得过多,就怕不全面、不到位,学生被动学习,抓不住学习的重点,自我分析能力较弱;
2.老师教的形式比较单一,模式相对陈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
3.学生对于知识点、答题技巧等没有较好的方法来归纳整理,以致记忆模糊混乱。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阅读教学方面的优势
1.思维导图的特点
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放射性思维,而思维导图就是把人的这种放射性思维通过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它让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出重点作为一个中心点,再由这个中心点分列出几个分支,几个分支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再逐步扩散开来,所以思维导图具有浓缩性、直观性、开放性等优点。
2.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功能
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阅读教学中,它可以把一个主题或者一个版块的内容都联系起来,因为思维导图遵循着简单、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所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长期记忆。而且,画思维导图让学生觉得有“玩”的意味,从而满足内心的愿望,激发出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者,绘制思维导图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质疑、思考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思维方式。因此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课中
(1)教师在课堂中示范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维导图运用之初,因为师生都处于尝试运用阶段,而学生的学习又需要老师来引导,所以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以图文并茂、颜色丰富的思维导图来呈现课文内容。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系统又直观地将课文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运用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上初中语文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有一个初步认识,笔者出示了这样一张思维导图(图1),其中“文体”部分,笔者先以“文体”作为中心图,然后把“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作为它的一级分支,接着又由“小说”展开,把“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关键词列出来作为这张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由于导图层次清晰、简洁美观、形式也较为新颖,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此后,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中不断运用,受此影响,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方式也在逐步向思维导图模式靠拢。原本部分学生的课堂笔记混乱,如果遇到一些重点篇目,在空白处记录很多内容,但具体运用所学内容做题时,却找不到答案在何处。现在运用了思维导图,他们中大部分人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将所记录的内容反馈出来。作为一种学习和思维工具,只有学生主动地用思维导图才有效果,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2)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合作画思维导图,活跃了思维促进了团结
随着语文阅读教学的逐步推进,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文章的能力,在之前老师示范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来自主地分析课文。例如,在学习《松鼠》(七年级下)一文时,笔者将9班38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提示他们从说明文的内容、结构、顺序、方法、语言等几方面来分析课文,并绘制成一张思维导图;由组长分配任务,1-2个同学负责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文章中寻找相关内容,并汇总到组长处,组员自由相互补充;再由组长将汇总结果绘制到思维导图上(见图2和图3)。接着让学生分组展示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是个人阐述,也可以是组合,或者是小组集体上阵。最后评选出优胜者,发学习达人卡作为奖励。这节阅读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角。在完成小组任务时,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就连语文学困生也认真做好了分配到的任务,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在展示环节,学生们在课堂的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整节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清了他们说明文的阅读思路,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课堂无死角。另外小组活动也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品质。
2.课后
课后复习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提升知识记忆的持久性。
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作为复习工具,对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温故”,力求达到“知新”的效果。复习的时候由于要记的知识点较多,思维容易混乱,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将零散的知识根据它们的关联性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让学生建立“知识的空间感”,从而加深印象,达到高效复习的效果。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例,它一直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记忆。首先让学生明确初中学习文言文常会遇到的文言现象,在学了一篇文言文后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现象(见图4),随着文言文篇目的不断增多,不仅要归纳本篇文章的文言现象,还应联系以前掌握的内容,比如对“方”字含义的归纳:“方为秋田之害”中的含义为“正”,“方两三级”中的含义为“才”,“今方来”中的含义为“将要”。当学生再次看到这个字词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它的多个释义:正、才、将要……然后结合不同的语境释义,这便是运用思维导图将字词发散记忆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较为轻松地记忆字词在文言文中的不同运用,简单明了,而不必死记硬背(见图5)。
3.课前
(1)学生自主预习运用思维导图,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笔者认为画思维导图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比如自主阅读小说时,学生可以应用已有的小说知识框架图,把“人物”、“情节”、“环境”分别作为中心图列出来,由于人脑是放射性思维,随着阅读的推进,学生会越画越多,在理清文本思路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从而可以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当然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促进他们在预习后的探讨交流。
(2)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时画的思维导图进行指导性教学,可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又是有进度的,经常可以听见老师们抱怨教学进度跟不上,如果能课前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改变语文阅读课学生课前预习无方向无目标的现状。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文章,学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可以提前两天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并根据文体特点画出自己的理解,即思维导图,学生上交后老师认真批改,发现学生的错误及难点后,进行再次备课,课堂上主要就问题、难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的预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践一年多以来,我们发现运用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效果良好:不仅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思考,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学习;更可以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新的探究发现,从而拓宽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它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推进思维导图的使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2]东尼·博赞,巴利·博赞,叶刚(译).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语文课文思维导图】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单元思维导图10-11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课文10-17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05-31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09-24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17
二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07-09
九下语文重点课文梳理09-18
小学课文《语文园地八》教案11-16
语文课文阅读教学论文11-26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设计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