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篇1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文章段落颇多,看似凌乱,实则脉络清晰,尤其是对园子的描写很有层次感。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还没有领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所以在分段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有同学说:“文章的第二小节和第十三小节都是描写园子的,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呢?”其实,我非常感谢那位同学,他看上去只是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他为我们学习课文,领悟文章内涵打开了一个缺口。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就能完全懂得文章这样安排的用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找一找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美丽的园子),再找出描写小动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园子)。这样一来,学生对园子就有了最初的印象。接下来,重点学习第二大段(3—12小节),跟着“我”和祖父去看一看祖孙俩干农活、玩耍的情景。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体会出了人物的特点——慈祥的祖父、疼爱下一代的祖父;可爱、淘气、充满好奇心、幼稚的小女孩。透过文字,一个充满生机与自由的园子也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在这个园子里,没有责备,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个年迈祖父对小孙女的疼爱和怜惜。由此,再引入第13小节的学习,学生对这个园子又有了新的认识,不仅通过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更是前面“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一切活动,让这个园子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充满了自由,这时候的园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活了。

一开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个提问的孩子呢?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篇2

一、园中的景物丰富美丽, 充满生机

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通过文章的第2、第13自然段, 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鲜活的园子, 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样样都有”, 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倭瓜”“黄瓜”“玉米”“狗尾巴草”“韭菜”“谷穗”“小白菜”, 一应俱全。“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好看的是大红蝴蝶, 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这些小动物的颜色多丰富啊, 有“白、黄、金、绿, 还有大红的”, 色彩斑斓。光是小动物就这么惹人喜爱, 如果园子里的植物开花结果了, 那将会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园子啊!“一切都活了”“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读着这些文字, 眼前仿佛出现了翩翩起舞的蝴蝶、蹦蹦跳跳的蚂蚱、金灿灿的黄瓜花、自由飞翔的小鸟。园子里的一切在小小的萧红眼里是多么可爱, 多么迷人, 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其实这些景物是萧红儿时的玩伴, 所以在她的眼里才有了感情。

二、园中的“我”自由快乐, 充满童趣

在这样的园子里, 作者想摘黄瓜就摘黄瓜, 想吃黄瓜就吃黄瓜, 想追蜻蜓就追蜻蜓, 想睡觉就睡觉,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 连倭瓜、黄瓜也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这些语句明着在写园子里的“倭瓜”“黄瓜”, 实际上是作者内心自由的表现, 没有作者的自由, 就没有作者眼中物的自由。这是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整天跟随祖父在园子里, “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祖父铲地, 我也铲地”。祖父种菜时, 我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 反而被我踢飞了”;祖父铲地时, 我“用锄头乱勾一阵”“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 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而浇水时, “我并不往菜上浇, 而是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小小的萧红并不会做事, 但祖父还是让她随意地“瞎闹”“乱勾”, 一个天真活泼的孩童跃然纸上。

三、园中的“祖父”慈爱宽容, 充满温情

作者随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 祖父明知她不会“种菜”, 还让她“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明知她不会铲地, 还让她“乱勾一阵”, 结果“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 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祖父没有对我的犯错怒气冲冲, 当“我”认为狗尾草就是谷子时, 祖父“大笑”, “笑得够了”, “祖父还在笑”。透过这三个“笑”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位和蔼慈祥、亲切宽容的老人, 这位老人耐心地给他的孙女讲“谷子是有锋芒的, 狗尾草却没有, 只是毛嘟嘟的……”尽管孙女“并不细看”, 但老人并不生气。只有疼爱自己的孙女, 祖父才会有这样的“笑”, 笑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以后, 作者在《呼兰河传》中仍回忆了祖父的笑——“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 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四、园外的作者一生坎坷, 充满凄凉

萧红在文章的开头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其实这座小城里住着她的父亲、继母、姑姑、祖母等一大家子的人, 然而作者只提到祖父一人, 为什么呢?这得从她的身世说起, 萧红,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但命运坎坷, 一生悲苦。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封建地主家庭, 母亲早逝, 父亲对她很冷漠, 祖母有洁癖, 小萧红幸福吗?作者在《呼兰河传》中曾写道“父亲的冷淡、继母的恶言恶语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这些事, 都觉得算不了什么。”虽说算不了什么, 但多年以后, 她仍能记得, 可见在这样的家庭中, 她受着怎样的委屈。在偌大的家中, 只有祖父对她最好。祖父教她读古诗, 带她到后花园中劳作, 任由她在田地里瞎闹, 这些都出于祖父对她的疼爱。然而疼爱她的祖父在她18岁时离开了人世, 萧红失去了依靠, 父亲逼婚, 她出逃了, 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 再也没有看到那个充满温馨、快乐的后花园, 那个园子成了萧红魂牵梦绕的精神之园。萧红一生颠沛流离、穷苦困顿, 才31岁就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萧红的身世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文中园子的温馨快乐、美丽自由、充满温情不正是缺爱的萧红所向往的吗?

五、园外的社会动乱复杂, 充满愚昧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类型:新课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由的把课文读懂。

以读促悟,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在孩童的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上篇课文中的“小英子”在对童年生活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她对童年魂牵梦莹。对早早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作者对她美好童年的回忆。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她那“自由的,快乐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

二 .明确阅读要求:

看课文前的提示语,想一想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是什么。(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的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默读课文,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三 .依据阅读提示,自读自悟,同学交流。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樣的?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同学之间,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我”在园中的心情是自由的,快乐的)

四 .读评结合,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的心情。

默读乐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问句,句子中体会作者的什么心情?

学生试着把有关的问句画出来。

指名读,请学生评价。

(从对昆虫的描述中体会到的:昆虫的色彩美“白,黄,红,金,绿。”昆虫的可爱“胖呼呼,圆滚滚,毛茸茸。”“我”和 “爷爷”在园中劳动“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等,都能体会到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五 .读思结合,走进文本,体会不能忘怀的童年。

针对提出不同的问题,默读思考,准备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我”有个慈爱的祖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祖父允许胡闹,对“我”倾注的爱心和耐心,真是一个慈祥的祖父。)

(我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因为在“我”眼中:花儿,鸟儿,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自由的,想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在快乐。)

六 .拓展延伸,升华文本。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篇4

课前我找到了《呼兰河传》节选的文章以备用。铃声响过,让学生谈谈预习感受并激情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随即让学生自由谈对萧红的了解。)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接着引学生入情入境去品读文本,孩子们和我同时被萧红在祖父园子中的自由、快乐所吸引。顺利地朗读、感悟、融入真情,再现文章的生命……引导想象:“我就变成……啦!我想…就……”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孩子们一个个美妙的幻想被充分激发出来。

学文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篇5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二、自学生字(课前完成,检查)

1、读准生字词(分辨多音字)。

2、形近字对比组词。

3、分析难写字和易错字。

4、理解难懂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查词典)。

三、初读课文,知大意。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想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用草帽遮脸睡觉

四、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画出有关的句子,并说说原因。

2、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从哪儿体会到的。

满足,得意,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3、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部分。

课后反思 :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

资料交流:学生出示自己课前准备的作者的资料,以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并在读书的基础上 ,交流

(1)“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

(2)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篇6

近期我读了萧红的文章,《祖父的园子》,作者在不到32年的生命里,留下了近70万字的创作,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巧妙的行文结构,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

《祖父的园子》文字清新活泼,让我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作者一生坎坷,但是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的童年时光是那么的美好,快乐,令人向往,令人心动,她笔下流畅的童年时光是自由的,品味着书中的句子,我眼前浮现出一个扎着辫子,穿着红裙子的小女孩,咧着嘴,开心的在倭瓜棚里捉迷藏,在黄瓜架下啃黄瓜,在玉米地里捉蚂蚱……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无邪,那么纯真。

在我的童年里也有这么一个园子,每年暑假我都会去乡下姥爷家,到了姥爷家,我总是直奔园子。

一天园子里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园子里的一切都焕然一新,绿色的生命在轻轻抖掉身上的雨水,挺直身子。泥土散发出一阵阵幽香。蝴蝶,蜜蜂跳着优美的舞蹈,你猜这时我在干什么?“嘘,别出声。”我在捉蚂蚱,只见一只蚂蚱在菜叶上一动不动,我猛地扑上去,追着它满园子乱蹦,我最喜欢园子里的菜棚,躺在菜棚下,吃着甜滋滋的西红柿,悠闲的享受着园子里生机勃勃的绿色,清新的空气,虫儿的低语。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篇7

一、个性的阅读在捕捉中———追求真感受

师:我们先来看看园子里有什么? (生自由读)

生: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你读得很好。这些是昆虫。都什么样子?

生:蝴蝶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 蜜蜂满身绒毛, 嗡嗡地飞着, 落到一朵花上, 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师:这多像一幅画啊。其中还有一只可爱的峰子, 作者怎么写的?

生:胖圆圆的。

生:满身绒毛, 小毛球似的, 嗡嗡嗡地。

师:嗯。这段文字真好, 有声音, 有色彩, 还有动作, 像电影一样好看, 大家仔细读读感觉一下。 (生个性朗读)

赏析:

文本教学不能拘泥于某一种范式, 要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 实现个性的发展。毕竟, 文本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角度和思路, 学生可以从多远的视角来感知和体验。在这节课中教师启发大家把自己的感觉找出来, 想象画面, 读出园子里的色彩美, 形态美, 声音美。学生通过读, 释放自己的感觉, 闪射属于自己的光彩, 这个时候, 朗读才具有了自我, 才是属于自己的。通过疏导和启发, 最终达到和学生的共鸣, 让文本语言释放本身的灵气和光彩, 学生不但能够突破自我的差异, 达到多元化的共鸣交流, 同时还能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使得课堂附加值大大增加。

二、人文的流淌在文字中———交流真情感

师:课文第3~12自然段写了萧红一天中做的七件事, 重点写了三件事。做了哪三件事?

生:下种, 铲地, 浇水。

师:大家读读看。

生:种小白菜的时候, 我就跟在后边, 把那下了种的土窝, 用脚一个个地溜平……有时不但菜种没被土盖上, 反而被我踢飞了。

生:祖父铲地, 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 也不过是趴在地上, 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

生:祖父浇菜, 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 而是拿着水瓢……下雨了!

师:读得真好。你说的我明白了, 萧红干的一件事就是把菜种子当石头踢飞了。另外做了什么事儿?

生: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生:把浇菜的水当人工降雨了。

师:嗯。说得不错。这个萧红和祖父, 还真是有趣。我们来扮演一下, 感觉下俩人的对话。 (师生对读)

师:萧红做的这些事儿, 她说是在瞎闹。我们看看瞎闹什么意思? (出示释义:胡闹, 没有成效地乱做) 。

生:瞎闹是没有成效地乱做。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并不是故意做坏, 而是很淘气, 总想着跟大人学样子。

师:对啊。就是淘气。淘气没有错啊,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 淘气的女孩是巧的。这话不是我说的, 是冰心奶奶说的。 (生笑)

赏析:

不难看出,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退到了幕后, 只是作为一个引领者, 简单轻松地推动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之中, 这个时候, 师生共融于文本之中, 而生生也在文本的陶醉之中。文本、教师、学生, 三方达到了一种和谐共鸣的状态, 彼此展开一场活色生香的旅行, 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本课教师能够抓住萧红的瞎闹, 在祖父园子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并通过师生和生生分角色的演练朗读, 来让学生深入体会淘气的感觉, 用童言和童心让学生体验孩子真实、可爱, 在富有人文性的启发引导中, 学生轻松愉悦, 体验到文字的快乐, 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三、激情的歌唱在共鸣中———实现真体验

师:萧红说自己是自由自在的。你从哪些文字里能看出来?

生: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师:还有吗?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读得真好, 你说哪些词最能说明自由?

生:愿意。

师:这个词用了几次?说明什么?

生:六次, 说明作者很喜欢自由自在。

师:是不是很自由?假如你是萧红, 你愿意上天, 祖父会怎么做?

生:让她去。

师:嗯。甚至都给她做一个电梯。大家好好读这段: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一切都活了…… (生自由读)

师:现在你也有一个这样的园子。把你的自由唱出来。按照萧红的感觉, 来吧。

出示: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 园子里有 () , 花开了, 就像 () 似的。鸟飞了, 就像 () 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 () 似的。这个园子是一个乐园, 我愿意 () 就 () , 我愿意 () 就 () ……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学生自由填词)

赏析:

上一篇:行政文员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身体的秘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