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李清照翻译(共10篇)
雁是文人墨客的宠物。《辞源》上说,雁是候鸟之一。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次年春分后北返。雁的这种在固定时节南来北往的特性,引发了历代文人无限的遐想,使他们在雁的身上寄托了无限的情思。他们或绘雁声,或绘雁行;或写群雁,或写孤雁;或用雁来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或以雁喻人,或把雁作为表情达意的信使。由此,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往往借助雁意象,抒发爱国之情,或者寓寄对故乡的思念,或者作为坚贞爱情的象征。
二、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南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三、相思雁与伤心雁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则要从前期、后期词代表作入手,来体会愁之不同。两首词中所出现的相同意象“雁”在两首词中又具有怎样的内涵呢?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中的雁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传书雁、传情雁、相思雁,而《声声慢》中的雁却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伤心雁”。两首词的愁,前者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后者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在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这样美满的爱情,这么甜蜜的生活,丈夫远行,妻子怎会不思念呢?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这是一种闺怨闲愁,是家愁、情愁,这也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主要内容与典型特征。
据载: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纵览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吧!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练,是炼狱的铸就!国愁,家愁,情愁,她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终造就了她———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参考文献
[1]汪羽旎.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雁的意象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5) .
[2]黄瑛.中国古代文学中雁意象的文化内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1) .
[3]张素琴.谈李清照前期词——兼论“易安体”[J].零陵学院学报, 1992 (02) .
篇一:一剪梅 公开课 教案
《一 剪 梅》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
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词人炼字炼句技巧及诗歌意境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出现,中国的诗歌到唐代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独辟蹊径,创制、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抒发有了更多的空间。提到宋词,我们会想到苏轼、辛弃疾,但我们也不得不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她以其细腻深婉的词风给被男性话语占据的中国诗歌史带来了一份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灵气。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请大家回顾一下。(生:《如梦令》二首、《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夏日绝句》等)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发现,李清照工于造语,善于推陈出新,善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另一首婉约词作《一剪梅》,感受李清照的女儿情怀。
二、知人论世 1.知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闺中生活,风格婉转轻快,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后,后期词作常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凄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论世: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缡(lí,古代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未久,明诚即负笈(jí,书箱)远游。易安殊(很、特别)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这里看,这首词是一首闺情词,主要表达的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深情吟咏,感受词作的音韵美 1.请一位学生范读,教师点拨:单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应读得轻快短促,这样音韵美就更突出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齐读
问题设计: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大家想想,这首词的音韵美得益于哪些方面呢?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理解诗意,赏析意象,感受意境美
1.诗意解读,学生展示预习时根据预习修改的短文。
2.概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
明确:
词眼:闲愁——甜蜜的相思之愁
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赏析上阕
①《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这一句“精秀绝伦”在哪里?请大家结合意象和诗歌主旨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 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花落也有红颜易老,青春易逝之意。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看似平淡无奇,却有一股吞梅嚼雪的不食人间烟火之气。
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既然天寒,为何还要解去“罗裳”?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情调欢快,这里的一个“独”字,你能品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心中愁重,哪怕轻如蝉翼的罗衣都显得沉重,易安有词为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尽管天气寒凉,但词人只恐“兰舟”承载不了这份浓愁吧。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愁上加愁。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桨,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回忆,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你在这句中见到哪些我们常见的诗歌意象?这一句营造了怎样的优美意境?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意象分析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象征思念。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陆游《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回雁——鸿雁传书
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月满——千里明月寄相思(反衬、乐景写哀情)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此句中运用的所有意象都与相思有关,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看似处处写景,实则字字言情。
4.小结上阕
上阕侧重写闺中独居生活,夏末秋初,易安欲泛舟解愁,却见残荷雁字,月满西楼,心中倍加愁闷。寂寞相思苦,可知一二矣。
5.赏析下阕 ①你从“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能感受怎样的情感?这一句你觉得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 明确: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落花、流水以自在之态,显出词人的孤单与无奈。在这里,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②既然是“一种相思”,为何又说“两处闲愁”?
明确:这两句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是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所以,尽管有“愁”,仍带着丝丝的甜蜜。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都说李清照工于造语,这样的化用是否合理?请尝试分析李清照的匠心独运之处。
明确: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也可见之前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解愁。可是最后却愈加深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下——”:李清照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才——却——”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不可见的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遐想。
6.小结下阕
“斩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词人越是想要纾解这份相思的愁苦,就越深陷其中,但词人自知与夫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这份愁语总带着些甜蜜,语浅情深,令人动容。
五、总结全词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李清照不愧为婉约词之正宗!
六、背诵全词,再品深情。
七、聆听《月满西楼》,结束课程。
八、布置作业
结合李清照的生平遭际及创作,写一篇题为“乱世中的美神”的抒情散文。篇二:《一剪梅》李清照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宋朝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李清照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有时间有话就给学生介绍
01.前期生涯
若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的话,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前期作品中,在幼年和婚后的词里可以看出李清照女性柔情的一面,反映在词里是清丽,活泼,缠绵,柔婉,仅限于闺情一类, 02.后期生涯
李清照在年轻时,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日强,汴京却还在歌舞升平之中,当金人南侵,皇帝投降之后 ,他们夫妇在山东无法安居.建炎元年,他们流亡到南京,由山东入苏北,渡江到金陵.这时,宋高宗已在南京登基,赵明诚到金陵后,高宗委他为湖州太守.这次流亡,对赵明诚的健康是有着损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这样拖到建炎三年,赵明诚一病不起.享年只四十九岁.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 ,金兀术引大兵南侵,于建炎三年攻南
京,清照又仓皇走上流亡之途.李清照走了不少地方,后来临安(杭州)光复,她才回到临安居住.对于南渡朝廷的政治,清照是愤懑不平的.她看在眼里,发而为诗。她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其居住的地区也很流动,大致在金华的时间为多.她的暮年是孤独的,大家在山明水丽的临安享乐,我们的女词人行吟双溪,不与当时的权贵同调.到了后期,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由清丽婉约一变而为凄怆沉痛,「武陵春」词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情激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这种愁苦之词所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同时也是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词牌名的由来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三、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1. 全班齐读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3.研读全词先抛出四个问题
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倒装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4.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四、清理思路、赏析意境(意象美,意境美)
红藕香残玉簟秋
思考1:我们来看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这句说的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感受?)
学生答。(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仅简单七个字就表达了不同的感受。
思考2:经过以上对比分析“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情景
“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情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心绪不宁,于是想要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到荷花塘中走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解罗裳,上兰州去了。
1、把轻字去掉好不?那么为什么不行呢?也对仗啊!生回答。
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
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2、这两句的涵义,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今天的独自,孤独,说明昨日的曾经的双双泛舟,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
3、思考3:经以上分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 篇三:一剪梅 李清照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玉簟(dian)秋: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写的颇有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明确:这三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2分)
长空、鸿雁,极言天空辽阔,营造出目断神迷的意境,可以想见诗人远望盼归之思;明月、西楼,渲染出秋夜的澄澈清幽,传达出词人的绵长思念之情。(3分)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中哪两个字最传神?请试作分析。(5分)明确:“下”与 “上”两字。(1分)
2、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一剪梅李清照朗诵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讲课稿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 —— 情之深、重!
}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写作背景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不得好死”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2、学生很认真“入境”的读,我也仔细的听,一边关注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边做指导,其他学生也比较认真,做到“走心”。我想这是这节课的收获。最后展示的时候,有个学生没把《醉花阴》读出忧郁之情。当时我想点评了,后来一想是个性展示读,这种忧郁之情,没有亲身经历和学生阅历浅,读起来很难把握,就没有做出评价,生怕打消朗读积极性。课下我找他谈了,让他稍微改改,带着忧郁之情,那个男生当时脸就红了,他说:“老师我是有些紧张,但是觉得读的还行,就想站起来表现一下,是不是影响整个班级,还有你。”我当时听了,挺吃惊,他怎么会这样想,这种集体意识很强,他怕给丢人。后来,我想还好我当时没有说他,不然,他当时一定就会觉得没面子,很自责。这个男生平时很少主动回答问题。我想课上即使委婉的批评或建议,对某些“小心眼”的学生,也是一种打击,以后批评的时候,真的要分场合,考虑学生情绪真的很重要。
3、课前预设,鉴赏环节就是进一步体会情感进行补充完善,辅助背诵的。在时间上预设有些短,然后放的位置不对。赵谦翔老师说,先鉴赏,再读。不要这样一会读,一会鉴赏,一会再读。我把预习课放一起整个过程是,第一节课通过材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及风格,把初中学过的串联一下,勾起学生记忆深处的内容。然后初步读诗歌自主鉴赏诗歌,讨论课后习题。第二节课有感情地读,进一步鉴赏体会情感,然后背诵。我讲这课之前讲了柳永词,就是这个模式。问学生,学生说可以接受这样的模式。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剪梅李清照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二、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提示学生李清照的诗词中有没有豪放风格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清新、自然
此词首句起得自然,有如行云流水,由红荷香残、玉簟清凉,稍作铺垫,迅速呼出女主人公“独上兰舟”的行态形象,文笔轻灵、飘逸。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不惊动别人,作者李清照采用了“轻解罗裳”的做法,而正因为是“轻解”的巧妙做法,才得以独上兰舟。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溪流,清新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韵味深长;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 “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将自然之景的发展过渡得清新自然、层次井然,且字声与情感相协、声情并茂。词人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抒写自己的审美理想,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读来毫无雕琢之感,生动自然、浑然天成。
(2)含蓄、隽永
在男性文学世界里,李清照一枝独放,并且成为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她含蓄、隽永的风格让无数读者为之痴迷。在她的作品《一剪梅》中,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勾画出月下西楼凝望的动人倩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见出两心相知。“才下”与“却上”、“眉头”与“心头”,勾连起伏,会心传神,表达出女词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消除的离愁。词作以浅近之语含蓄地写出了深挚浓郁之情,发清新飘逸之思,清俊婉丽。李词正是通过这种自由素雅的文学语言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体会到真挚的人类情感和含蓄不尽的意境,更让人领略到其词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李清照的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了眉头,同时也占了心头;李清照的相思与闲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难以排遣的、不能消除的绵绵的相思之愁;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婉转而悠长的,她所表现的忧愁没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没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慨叹,更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望无边。她的相思之愁是因爱而生,是因爱而起,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的时候虽然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但正是这种愁苦才让读者从侧面感受到了她对丈夫最真挚的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将情绪物理化、空间化,充分地表现出李清照对她丈夫深切的相思之情。
(3)真挚、深情
李清照的词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感情,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个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孩子,但在《一剪梅》中她却改变了这种天真烂漫的形象,而成了终日思念丈夫、渴望与之团聚并在等待云中寄来锦书的少妇。整首词一开始便排出一系列浸润着浓郁的色彩的景物:日渐凋残的红藕,独自漂流的水面上的兰舟,写满雁字的、遍洒银色月光的西楼。词人满腔怀念之情,通过鸿雁传书的浪漫想象,以曲笔写衷情,把相思的情景写得委婉曲折、凄楚动人,奠定了全词真实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表达下篇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闲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造成一种极为融洽和谐的抒情气氛,展现了他们虽然身处异地却彼此牵挂的感人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词作的自然天成、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在李清照之前,很多婉约词人大部分是男性,他们主要是写艳情幽怀,而李清照却另辟蹊径,她从女性的视角来写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她的这种细腻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和文笔不仅没有让读者感到讨厌,反而获得空前成功。我们从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其词不是靠浮艳辞采来做装饰,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根据词人自己的亲身感受,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充分地流露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2、叙事特色
(2)、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
(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6)、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温庭筠擅作闺词,李清照本身就是女词人,男儿闺音与女性词的艺术特征常常形神俱似。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比赏析
温庭筠的词极为香艳,词中的女子也有点俗脂艳粉的味道,而李清照笔下的女子却有着冰肌玉骨、超凡脱俗。男子眼中的女子和女子眼中的男子本就有很多的不同,因为一个是写眼中的风景,一个是写心中的风景。不管男词人怎样了解女子,写得怎样的生动,终归不能走进女子的心底,感受他最真挚的感情和感受。往往感觉有点雾里看花,能欣赏到朦胧的美,却看不到美丽的花蕊。
王国唯形容温庭筠的词是“画屏金鹧鸪”我也深有同感,一个男子穷尽了所有的词语,想要描绘一个美丽的女子,却又如同用金线锈在画屏上一样,奢华而又呆板,终无法达到近在眼前,若隐若现的地步。而李清照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将一段心情和感受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自己就是词中的女子一般。
温庭筠写女子多描写外在的动作和外貌,也就是说他写的女子大多数是眼中看到的。而李清照更多的是用景写情,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一剪梅》中很典型的例子。在萧瑟的秋天,粉红色的荷花凋谢了,铺着光泽如玉的竹凉席,睡觉也觉得有些凉了,心事重重的女主人公在着秋意浓重的天气里,轻轻地解下了身上穿的绸制长裙,独自一人划着漂亮的小船荡漾在空荡的湖面上。“残”、“轻”、“独”把女主人公的神态和心情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而“独”字更是表明了女主人公孤独、苦闷、惆怅的心情。
而温庭筠写女子时用了“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完完正正摆在面前的就像一幅画,少了很多灵动。在他的.笔下的女子很难分清谁是谁,仿佛千篇 一律,因为他只抓住女子的外表作为自己描写的重点。所以我们看不出区别,只看到他一张张美女图,看得清他们的脸,却看不到他们的眼神,看不懂他们的心。虽然委婉细腻,但总不如李清照的真挚、深刻、动人。
拓展阅读:温庭筠介绍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温庭筠是公认的花间词鼻祖,要赏析花间词首先就要先了解温庭筠及其代表作品。温庭筠 (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了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薜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敻、孙光宪、魏承斑、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和李洵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十卷。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这十八家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孙光宪以外,都是西蜀的文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上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人。其中最早的词人,就是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
在中原战乱频仍之际,西蜀相对安定,所以集中了一批文人。而西蜀的统治阶级在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又弦歌宴饮,过着奢侈放纵的苟安生活,于是,那种镂玉雕琼,裁花剪叶,描写女人恣色风情的词,便适应歌台舞榭的需要而大量地产生出来了。欧阳炯《花间集》序说:“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兢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南北里之娟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花间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尚里产生的。陆游《花间集跋》说:“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至此。可叹也哉!或者,出于无聊故耶!”这是对花间词的中肯批评。
唐诗从南朝宫体中解放出来,取得空前未有的成就,到这时仿佛又回到了南朝宫体的老路上去。花间词人大都步温庭筠的后尘,浓艳香软而不能自拔。诸如“云鬟半坠懒重簪”(顾敻《酒泉子》),“慢回娇眼笑盈盈”(张泌《浣溪沙》),“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孙光宪《菩萨蛮》)简直就是南朝宫体诗的翻版。
温庭筠生活于晚唐的多事之秋。面对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唐王朝,杜牧有“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自许,李商隐亦有“叩头出鲜血”,“君前剖心肝”的忠忱。但是,前者长期沉沦下僚,后者处在党争的夹缝中,忧谗畏讥,长被压抑。由于仕途蹭蹬,难伸壮志,对现实的不平就化为消闲享乐,沉迷声色,这就是“兼济”不得时的“独善”的畸形表现,此诚如李泽厚同志在《美的历程》中所指出:“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温词就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产物。
【一剪梅李清照翻译】推荐阅读:
一剪梅(李清照)课件10-18
一剪梅李清照鉴赏02-04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09-13
一剪梅李清照古诗内容01-19
李清照一剪梅诗词朗诵04-05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案例05-29
李清照《一剪梅》读后感07-01
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07-09
一剪梅原文及翻译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