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重点(精选8篇)
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
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
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
4、为了服务于教育
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共同点:教育管理活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样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成分;教育管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有其专门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不同点(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一面即特性):一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二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三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所以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碰到伦理、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四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五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稷下学宫:办学体制:官方出资,私家主持
《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行为科学,代表人物梅奥;当代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西蒙、巴纳德。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基本主张:一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二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三统一指挥。四工作标准化。五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六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七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八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中的许多管理方法在今天学校管理中运用;被看作是“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它给教育管理人员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代表人物梅奥)强调员工的动机、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组织的意义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在人和组织之间,人际关系学说更看重人。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家坚信,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其影响:1大量的著作和论文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2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3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作到民主参与决策;4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行为科学:领域:(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2)西蒙的决策理论。(3)领导行为的研究。(4)激励理论。(5)人际沟通、组织发展和变革、角色冲突、组织文化、参与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影响:(1)理论角度。它改变了以往抽象的哲学思辨和单纯的经验总结,在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2)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基本的研究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3)学科建设方面。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强,学科的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
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1)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制约;(2)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制约;(3)受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4)受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5)与管理主体有关。
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力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1)理论层面:有助于澄清对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模糊认识,加深对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认识,使我们更深刻理解由教育管理体制所构成的各种教育管理现象。(2)实践层面:有助于理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促使我们认真反思近年来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经验及所应吸取的教训,使今后的体制改革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可行。
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一: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三种类型中最重要)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二:从属制和独立制依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教育管理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的异同。相同点:(1)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2)从优缺点两方面来看,两种体制各有利弊,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3)教育管理体制难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它更多影响的是国家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东西,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则小得多。不同点: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2)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确定教职工的岗位数、岗位职责和任务,根据有关原则实行聘任制,建立合理的聘任程序)。
(3)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完善:有很多新问题值得研究,如:如何对现有的小学教师进行适当分流,如何看待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等,需要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进一步去分析和探索。
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
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个复杂、永远处于活动状态、又不断在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系统。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它是人们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且直接的社会群体,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载体。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较为接近,因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结下比一般成员更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有的小团体,且这样的小团体有自己特有的权威和领袖,甚至有自身不成文的规范或章程。两者关系:相互影响和关联,一个正式的组织不可能完全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如果处理和协调地好,有助于正式组织的目标实现。
教育政策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基本模式共有八类,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
理性模式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
渐进模式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局限性:比较保守。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
教育法的体系包括: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评述教育行政机关应该如何依法行政。1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2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有实施、监督和管理本辖区内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法定职责。3教育行政机关通过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处罚和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等教育行政行为实施依法行政。3教育行政机关要
有依法行政的意识,要依法管理教育事业。
评述学校应该如何依法治校。1依法治校的“法”有《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为了加强教师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国家逐步建立一整套基本法律制度,如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任用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3学校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4学校教育活动是非营利性的,学校通过依法举办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收费等方式得到的收入只能用于学校机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5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收费管理也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内容。6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也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领导者的角色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
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含义: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分类:1依据决策的来源: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创造的决策。2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3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积极的决策和消极的决策。
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三个原则:相关原则(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
参与决策的方式:照会式,寻求意见式,民主集中式,议会式,参与者共同决断式。巴纳德的组织沟通七项要点是基本观点 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激励等
教师激励的策略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环境激励、信息激励。
教师评价中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显性(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等)与隐性(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的关系;定量(工作质量通过一定工作数量表现出来)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学习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1、开端管理
2、过程管理
3、终端管理 在学生管理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在教育组织活动中,加强正确的导向;二是通过值周班制度、“一周班长”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等措施,将班级建设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基本阵地;三是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教学管理的涵义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等管理环节,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合,推动教学工作正常地、高效率地运转。)宏观层次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如何做好教研组的建设:一是要按照不同 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二是要有相应的 制度;三是要选好教研组长。
如何加强教学质量:一是要对教学质量要 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教学质量不仅 仅指学生的考试成绩。二是要从教与学两 个方面来认识教学质量问题。三是教学质 量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少数 拔尖学生。四是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一种 全过程的管理。五是确立全员教学质量管 理的观念。
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教育经费是用来做 什么的)筹资功能、导向功能、监管功能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1)公共教育经费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教育财政 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3)生均教 育经费指数。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区别:①制 定的主体不同。教育法律只能由特定的国 家机关制定,政策制定的主体包括政党和 国家机关。②表现的形式不同。教育政策 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要、通知、意见、指示等文件形式出现的,而法律则是以法 律条款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的。③实施 方式不同。政策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机关 的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对其特定的工作 人员的约束来保证实施。而法律的实施则 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求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必须遵守。④作用不 同。政策具有指导性、调控性和灵活性,而法律作用的特点则具有规范性、强制性 和稳定性。联系:①政策是法律的基础 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 行。②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 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③政策 和法律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其在调整 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
学生管理的内容:
1、学生学籍的管理
2、常规管理
3、德育管理
4、学习管理教学管理的任务(内容)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 育质量。(中心任务)
2、确保教学的正 确方向。
3、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 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4、深 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 系。
5、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 学化。
6、充分跳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 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
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
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
4、为了服务于教育
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共同点:教育管理活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样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成分;教育管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有其专门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不同点(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一面即特性):一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二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三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所以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碰到伦理、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四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五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稷下学宫:办学体制:官方出资,私家主持 《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行为科学,代表人物梅奥;当代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西蒙、巴纳德。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基本主张:一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二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三统一指挥。四工作标准化。五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六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七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八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中的许多管理方法在今天学校管理中运用;被看作是“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它给教育管理人员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代表人物梅奥)强调员工的动机、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组织的意义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在人和组织之间,人际关系学说更看重人。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家坚信,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其影响:1大量的著作和论文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2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3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作到民主参与决策;4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行为科学:领域:(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2)西蒙的决策理论。(3)领导行为的研究。(4)激励理论。(5)人际沟通、组织发展和变革、角色冲突、组织文化、参与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影响:(1)理论角度。它改变了以往抽象的哲学思辨和单纯的经验总结,在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2)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基本的研究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3)学科建设方面。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强,学科的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1)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制约;(2)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制约;(3)受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4)受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5)与管理主体有关。
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力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
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1)理论层面:有助于澄清对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模糊认识,加深对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认识,使我们更深刻理解由教育管理体制
所构成的各种教育管理现象。(2)实践层面:有助于理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促使我们认真反思近年来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经验及所应吸取的教训,使今后的体制改革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可行。
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一: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三种类型中最重要)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二:从属制和独立制依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教育管理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的异同。相同点:(1)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2)从优缺点两方面来看,两种体制各有利弊,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3)教育管理体制难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它更多影响的是国家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东西,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则小得多。不同点: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2)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确定教职工的岗位数、岗位职责和任务,根据有关原则实行聘任制,建立合理的聘任程序)。(3)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完善:有很多新问题值得研究,如:如何对现有的小学教师进行适当分流,如何看待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等,需要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进一步去分析和探索。
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 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个复杂、永远处于活动状态、又不断在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系统。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它是人们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且直接的社会群体,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载体。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较为接近,因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结下比一般成员更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有的小团体,且这样的小团体有自己特有的权威和领袖,甚至有自身不成文的规范或章程。两者关系:相互影响和关联,一个正式的组织不可能完全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如果处理和协调地好,有助于正式组织的目标实现。教育政策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基本模式共有八类,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
理性模式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
渐进模式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局限性:比较保守。
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教育法的体系包括: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 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评述教育行政机关应该如何依法行政。1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2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有实施、监督和管理本辖区内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法定职责。3教育行政机关通过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处罚和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等教育行政行为实施依法行政。3教育行政机关要有依法行政的意识,要依法管理教育事业。
评述学校应该如何依法治校。1依法治校的“法”有《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为了加强教师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国家逐步建立一整套基本法律制度,如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任用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3学校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4学校教育活动是非营利性的,学校通过依法举办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收费等方式得到的收入只能用于学校机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5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收费管理也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内容。6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也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领导者的角色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
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含义: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分类:1依据决策的来源: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创造的决策。2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3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积极的决策和消极的决策。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三个原则:相关原则(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
参与决策的方式:照会式,寻求意见式,民主集中式,议会式,参与者共同决断式。
巴纳德的组织沟通七项要点是基本观点
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激励等
教师激励的策略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环境激励、信息激励。
教师评价中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显性(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等)与隐性(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的关系;定量(工作质量通过一定工作数量表现出来)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学习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1、开端管理
2、过程管理
3、终端管理
在学生管理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在教育组织活动中,加强正确的导向;二是通过值周班制度、“一周班长”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等措施,将班级建设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基本阵地;三是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学管理的涵义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等管理环节,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合,推动教学工作正常地、高效率地运转。)宏观层次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如何做好教研组的建设:一是要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二是要有相应的制度;三是要选好教研组长。
如何加强教学质量:一是要对教学质量要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教学质量不仅仅指学生的考试成绩。二是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认识教学质量问题。三是教学质量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少数拔尖学生。四是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五是确立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
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教育经费是用来做什么的)筹资功能、导向功能、监管功能
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1)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3)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区别:①制定的主体不同。教育法律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政策制定的主体包括政党和国家机关。②表现的形式不同。教育政策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要、通知、意见、指示等文件形式出现的,而法律则是以法律条款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的。③实施方式不同。政策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机关的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对其特定的工作人员的约束来保证实施。而法律的实施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求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必须遵守。④作用不同。政策具有指导性、调控性和灵活性,而法律作用的特点则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联系:①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行。②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
③政策和法律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其在调整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学生管理的内容:
1、学生学籍的管理
2、常规管理
3、德育管理
4、学习管理
教学管理的任务(内容)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心任务)
2、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
3、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4、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
5、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学化。
国内本土的智能终端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上的应用目前尚处探索阶段。上海、北京、深圳、浙江、江苏以及其他沿海发达省市正在聚焦电子书包、智慧课堂等相关智能学习终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部分内陆城市也在密切关注先行者的实践做法。这些区域的应用实践亟待总结、提升,并探索其发展趋势,这给本课题带来深入研究的空间。
智能技术正在成为促进和保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基于现实发展需要和研究背景,本课题的研究关注师生在智能终端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旨在探索适合国情、学情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探索科学的新型教与学的模式以及学业评价体系等。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规避新的数字鸿沟的出现?如何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进而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产学研”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如何从实践层面构建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区域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您准备好了吗?所有通过评审的课题实验校均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统一立项。
专家组组长:
刘雍潜(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项目办常务副主任)
总课题组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010-83555283
传真:010-83555283
一、《标准》推广实施情况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广明副主任作了“狠抓重点 进一步扩大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成果”的报告,他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方面所做的工作:
1.《标准》的宣传
教育部先后在全国各省、市召开了《标准》的宣传推广会议,并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计算机报》等电视、报刊新闻媒体重点宣传《标准》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推广实施措施,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对《标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以此带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复了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36个地区具有示范区建设资格,其中完成示范区建设的有12个,另有5个地区建设完毕等待验收,还有众多地区正在积极申报中。
3.教育管理软件评测
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2月20日下发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管理办法》,开展教育管理软件的评测工作。同时成立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委员会”,负责对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工作的组织、监督和审核工作。
二、工作重点
在谈到今后的工作时,于广明副主任明确指出《标准》工作的重点:
1.《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标准》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和完善,从最初的四大部分扩展到现在的六大部分,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幼儿园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标准和教育卡标准,其中管理信息标准除包括信息集和代码集外,还将信息交换标准、软件设计规范以及应用测试要求一同纳入各标准中。目前已完成各标准的技术规范制定工作,正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
2.《标准》宣传和培训工作
《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是《标准》实施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宣传和培训,可以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进一步了解、熟悉、掌握和使用《标准》,是《标准》实施的关键。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分批、逐级开展《标准》的宣传与培训,原则上培训和宣传到每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每一所学校。
3. 加快《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步伐
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依然是《标准》推广实施中重要的工作之一。要求各省市尤其是未申报示范区的省市,尽快完成本省市的示范区申报工作。已申报并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地区,要尽快完成示范区的建设工作。
4.深化《标准》应用层面,逐步构建区域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标准》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地区,尤其是应用示范区,按照《标准》逐步建立了覆盖各类学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后勤总务、体育卫生、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学校基础数据库”不仅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也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更为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开展试验研究,积极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使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近期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了一些项目的试点工作,包括:英语信息化教学和学生综合信息评估项目。这些项目是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模式的一些试验和研究,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将在全国开展推广应用。
6.《标准》实施状况监测
开发《标准》检测软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贯标情况进行监测。
三、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
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黄宇,总结了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1.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效果显著
截止到200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中小学拥有各种型号计算机设备22.1万台(套),“生机比”达到30∶1。目前,约有600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有计算机教室5100多间,有9个市教育城域网(建成和在建的)。25%左右的小学、80%的初中和所有普通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的教师达331500多人次,45岁以下的教师在项目实施前只有14.20%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项目实施后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教师百分比提高到64%,有42.62%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注重推进软硬件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的共享,例如玉林、贵港等市利用城域网互通互联,基础教育共用一个网,共用一套教学资源库,共用应用系统,共用一批技术队伍,促进信息技术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学服务。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络化办公,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能力。
2.构建电子政务开放平台
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覆盖广泛的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04年实现了全区教育系统公文的无纸化传输,2005年实现了全区教育视频会议全覆盖。目前,包括全区地市教育局、高等学校和区直中等职业学校的190个客户可以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电子公文系统收发电子公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教育厅与教育部的连接、教育厅与各高等学校和各市、县教育局、示范性高中的连接,并且可以实现收播、组播、转播等功能。同时,桂林、柳州、玉林、百色、贵港等市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公文传输电子化。
3.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04年,桂林市和武鸣县被教育部批准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后,两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从《综合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到基础数据录入、资金筹集、开展各种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两地应用《中小学综合管理系统》的学校350所,覆盖了示范区所有的市、县、区主要学校,建立了约4万名学生的基本数据。广大教师能够应用此系统建立教学档案,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通过应用示范区建设,极大地推进了示范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构建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处处长戴井岗同志作了“夯实基础 推动应用 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并重点说明了《标准》在日常教育信息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情况:
1.教育统计信息平台建设
以“统计流程化、指标明确化、信息整合化、分析科学化、服务针对化”为目标,逐步建设一个符合教育和谐化发展要求,集教育统计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统计信息公布于一身,以服务为导向的教育部教育统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全部内容包括:“一个平台、两个框架、三大体系、分布数据、全面培训”。
2.学校基础数据库建设
以《标准》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构建以“三个数据库、四级数据中心、四个应用系统”为主要内容,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含学生、教师、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国的“学校基础数据库”,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推动统计工作信息化,促进统计工作的整合和归口管理,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标准》的制定、完善与实施
《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的工作成果,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工作重点仍将是制定、完善和实施一套覆盖我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标准》,为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学校基础数据建设及教育管理数据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交流与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健康、规范化发展。
五、《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
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系统规划处副处长马亮同志作了“巩固工作成果,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的报告。在他的报告中对示范区应用情况作了详细的说明:
1.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
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采购,采用统一的《标准》软件,一些学校放弃了原本购买教育管理软件(不符合《标准》的)的计划,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示范区建设,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标准软件应用,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数据的标准化实现了数据的复用,初步形成了示范区基础教育数据库,规范了教育管理软件市场,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2.示范区建设经验
示范区《标准》的实施和应用的经验是“六个统一”:
示范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标准统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内容——规划统一;加强《标准》宣传及人员培训——培训统一;务实推进,重在应用——软件统一;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进度统一。
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教育局采用“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的策略,先在部分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学校进行应用试验,取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广普及。对一些基础薄弱和农村学校,教育部门在经费、培训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3.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示范区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要持续发展,资金如何保证问题;投入产出,如何解决发展平衡问题;如何提高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如何解决人才培训储备,满足信息化需要的问题。
4.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
关于未来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是:构建教育资源中心;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构建教师工作服务中心;构建学科教学服务中心 ;构建数字化学习服务中心;构建数字化教育行政管理中心;构建区域教育宣传窗口;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马亮副处长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措施与策略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略)。
在大会期间,来自哈尔滨、温州、郑州、重庆、桂林等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领导以及IBM公司、微软公司、广东北电的信息产业部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和专题讲座(略)。
六、小结
此次会议主要是通过总结《标准》在全国各地实施推广的成果,交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推广使用《标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加快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进程,重点探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成功经验以及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由于《标准》的制定、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全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仍将是紧紧围绕《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一方面要保持前期工作的延续性,巩固《标准》推广实施工作的应用成果,把已开展的实施工作做细、做好。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开展和推进《标准》实施相关的新工作和新内容,尤其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示范区或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开展相关的试验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和发展方向。
摘要:教案管理是教育管理的组成部分,抓好教育管理就要抓好教案管理。
关键词:教案;教育管理;改革设想
在教改如火如荼的时代,教案的改革却几无动作,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真切地感到:教案改革势在必行。一线教师对教案的微词颇多,他们对教案的“仇视”主要来自于对教案的管理,而不是教案的本身。对此本人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教案管理的现状
教案管理的现状如何?众所周知的是教师上课之前必须写教案,而且要写得格式统一、项目齐全。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一些地区甚至还规定了每课时教案必须达到的字数。对此,质疑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一些管理者认为,这样做既有助于教师消除惰性,又可避免教师囿于旧教案的束缚“老调重弹”。对于这种观点,教师并不认同。教师们感到,这其实是一些管理者机械刻板、对教师不信任的表现。难道教师使用现成的教案上课就是不认真备课?难道教师使用旧的教案上课就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而不知道科学扬弃吗?
二、教案撰写的无奈
那些脸谱化、模式化、做摆设的教案是怎样写出来的?绝大多数教师的教案是抄写的。抄教案书上的,抄老教案,抄别人的。赶到学校检查教案时,大家更忙了,抄得不亦乐乎。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不是在上课前写的,而是补写的。这是管理者和教师心知肚明的事实(与大多数教育管理者交谈此事,他们也大有同感)。教案的形式,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众所周知,教案中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原文照抄的教师参考书。既然参考书上已有,教师读了心中有数即可,为何还要再抄写一遍呢?教案正文十分繁琐。按照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案用书》中的教案为标准,每一节教案的字数在1000-3000字之间,甚至更长。教案要边想边写,有时思维会中断,遇到疑难要查资料。因此写一节教案决不是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要用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一两个小时。目前中小学课时多,有时教师一天要上两三节课甚至更多,但是写教案就要消耗很多时间。显然,抄的教案以及补写的教案对教学没有一丝一毫的指导意义。因此,课堂教学实践与教案设计往往成了不相干的两张皮,这显然有悖于写教案的初衷。但是,客观地讲,消极应对写教案的现象,不能说责任全在教师。因为,中小学教师平时要上课,大量作业、试卷要批改,要和学生交流,兼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还有很多处理不完的杂务。同时,教师们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在这种紧张的工作安排之下,教师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写详教案,真正研究教材的时间少之又少。
三、教案改革的设想
如果写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事实上,目前教案的管理,真的是让写教案成了应付检查之举),而教师又在无奈的“撰写”着,管理者千篇 一律的“检查”着,这样事又在年复一年的进行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教师的无用活动,我们完全有必要改革教案,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强烈呼声。笔者认为教案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明确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
备课与写教案是不同的两回事。备课,是对讲课内容和学生情况了解驾驭的过程。备课的结果和要强调的内容完全可以记录在课本上。上课是一定要准备的,不备课上不好课,但一些人把此理解为“不写教案上不好课”,实为大谬。问题的实质在于,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教案写得再详细,也只是实际教学过程的一种设想和计划,是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和准备。
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设计好师生的对话;教学不是演戏,学生不是群众演员;上课不需要背台词、配对白,完成教案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课堂教学。很多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都承认自己的教案多为“假造”,“抄了一辈子教案”,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一样做得很好吗?笔者认为,如果习惯于写教案,备课的结果用简明实用的教案表达未尝不可,写在教材上也同样管用。备课的结果的表达形式应是多样的,可以根据教师的习惯和自身情况进行,没有必要千篇 一律。事实上,一个合格的教师,上课时是用不着边讲课边看教案的。何况,许多精彩的课事先往往是预料不到的。很难想象,一个教师边看教案边讲课能产生好的课堂效果。3.2 教案改革的方法:
2. 实施柔性管理,充分信任教师。
从管理理念上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根据课改精神,去掉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定,给教师营造自由发挥的空间,提倡教师写个性化、创新型的教案。可以将优秀的教案汇编成册,在版面设计上留下足够的空白,直接发给教师修改增补,借鉴运用。科学地讲,教学改革应该是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完全接纳与完全拒绝已有经验都是不可取的。对待教案同样要有这样的辨证态度。树立“抓大放小”的教学常规管理思路。“抓大”指加强对教师备课过程的指导,营造扎实备课的良好氛围,加强集备机制建设,并着重抓好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培养,让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快速地编写教学设计的能力。“放小”指学校应看到教案只是教师备课的一种“文本”形式,学校应允许、鼓励风格各异的教案形式,对教案的检查评估要抓在面上,不要抓在点,不应过细过严地评估教案形式与内容祥略等;特别是与教师业绩评估挂沟的教案检查,如果评估不当,就会引导教师朝着迎合学校评估方向发展,让教师做一些低效无用的工作,不利于教师提高备课质量。当然,也不能不评估,在部分教师自觉性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管理策略,有的教师就有可能“钻管理的空白”。
3. 利用校园网络,提倡教后札记。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鼓励教师上网备课、写教案。这样既利于交流研讨、共享资源,又利于修改保存、提高效率。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但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教案实施之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在电脑上写教案,然后通过网络传到班级多媒体电脑内,供教师上课时使用,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利用网上教学资源,提高备课效率。如果教师第二次再教本教材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原有的教案进行修改。“已站在一定高度的人再往上攀登时,他一定会比别人攀得高、攀得快。”“借著名教师肩膀上靠一靠、利用名教师的教学智慧的教师,他也一定比别人走得更好。”这种教学札记,有助于知教知学,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记取,对于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适时组织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与比赛,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能力。
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材解读、教案编写,通过专项训练与比赛,能有效提高教师解读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遴选和立项办法
一、立项建设范围
共遴选五类重点建设项目:
1、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2、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3、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4、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5、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和一般项目(软课题)。
二、遴选条件或指南
1、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参照省特色专业申报条件)
——该专业已有2届以上毕业生,历届毕业生质量较高,综合素质较好,就业率高,用人单位综合评价好。
——专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建设的重点专业,有显著的专业特色和较明显的优势。
——专业建设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清晰的改革思路和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特色,并能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专业带头人具有教授职称,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知名度,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教改项目,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较强,其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
——按照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不断优化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努力建设省级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更新教学内容,积极组织、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切实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并取得明显成效。
——专业的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经费投入满足持续发展需要,校内外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与相关行业、企业和职业界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和有效合作,较好地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重视教学管理改革,实验室各项管理规范、严格有序,试行开放实验,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2、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参照省精品课程条件)
——一般应为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或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必须连续开设两年以上。
——课程主持人具有教授职称,教学效果好,并已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有完整的教学文件,教学大纲能体现在本学科、本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讲稿、教案能从实际出发,编写认真。
——教学方法符合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能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的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编著或选用切合学生实用的优秀教材。
——已有或即将完成课程的网络课件,并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讨论、答疑、辅导等教学活动。
——教书育人工作到位,教师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热爱学生,敢于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成效显著。
3、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教材主编必须是本校专任教师,编写队伍可聘请校外同行学者共同组成。主编应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一般至少撰写过一本有较高水平的教材或在教学水平、学术水平高的老师指导下立项编写。
——重点建设教材主要包括:结合新建专业或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进行的课程整合、体系优化的教材;属于重大教改项目、反映教改成果的教材;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强化基础教学、体现创新的教材;反映三江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优秀教材(包括实验教材);跨学科的综合性教材;立体教材、多媒体电子课件(含网络课程教材);已在教学中使用两次并经过修改获得好评的讲义等。
4、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参照省重点实验室条件)
——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和主要研究领域属学校优先或重点建设的课程和发展的学科领域;侧重于应用研究,在本领域具有省内先进水平;能承担和完成省部级科研任务,并有一定的纵向科研经费。
——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学术水平较高,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研究技术队伍。
——实验室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条件和足够的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实验室应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建设措施和管理制度落实。
5、校教学改革项目(见教改项目遴选指南)
三、项目遴选办法
1、各系、各单位或个人(限教改项目)申报有关项目,填写项目申报表(时间:5月31日-6月7日);
2、项目答辩,成立相应的专家组进行评审(必要时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专家咨询意见(时间:6月10-15日);
3、院学术委员会审议(时间:6月20日前);
4、院长办公会议批准。
四、遴选数量
1、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6个(限本科专业);
2、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5 门;
3、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20个;
4、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6 个;
5、校教改项目20个(其中重点项目6个,一般项目14个)。
五、经费资助
1、每个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资助经费4万元(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
2、每个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0.4-2万元(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
3、每个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资助经费0.4-1万元(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
4、每个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经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建设周期一般为5年);
5、每个校重点教改项目资助经费0.6-1万元,(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前期在07年上半年);一般教改项目资助经费0.2-0.5万元(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
六、项目管理
1、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每个项目建立单独的财务经费本,其经费使用都要有经费使用计划,经批准后方能实施。经费使用限于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内容(另附)。经费报销由项目负责人签字,主管院长审批后到财务处报销。
2、严格过程控制。学校对项目实行目标管理,每个项目一般一年检查一次,建设中期进行一次中期检查,由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执行好的、成效显著的项目及负责人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对执行差的要进行批评;对不按计划建设,无成效的项目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可中止该项目。
3、项目验收。凡接受学校经费资助的校级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定建设任务后,均需进行项目鉴定或验收。验收由教务处或教务处委托所在系(部、中心等)主持。项目验收前需提交下列材料:项目申报表、项目建设任务书、项目总结报告、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结题验收表、成果鉴定书等。
4、今后,省特色品牌专业将在校重点专业中遴选;校精品课程在校重点课程中遴选,省和国家精品课程在校精品课程中遴选;校精品教材在校重点教材中遴选,省和国家精品教材在校精品教材中遴选;省重点实验室在校重点实验室中遴选。
5、学校对承担校重点建设项目并在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和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作为个人升等升级考核、考评(包括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附:
1、三江学院重点专业项目申请书;
2、三江学院2005年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申请书;
3、三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请书;
4、三江学院重点教材项目申请书;
5、三江学院重点建设项目申请书。
三江学院
(2006年修订)
目录
一、总则
二、管理体制
三、人员管理
四、项目管理
五、人才培养
六、成果管理
七、学术交流
八、经费管理
九、科研设施与图书资料、网络建设
十、档案管理
十一、报告制度
十二、检查评估
十三、附则
一、总 则
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科学管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是科研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研究的新型科研组织,在产出创新成果,形成学术交流开放平台,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高校要在巩固前期成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支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力度,使重点研究基地成为“211”、“985”工程平台建设的核心和支撑,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以下建设标准:
(一)科学研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的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二)人才培养: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三)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通过参与制订全国性研究发展规划,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建立图书资料库、数据库和专业化的信息网络等措施,协调本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学术活动,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成为本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全国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
(四)咨询服务:通过主动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措施,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成为全国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五)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创新作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关键,通过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在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各重点研究基地应全面落实上述五项任务,充分发挥“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的作用。各依托高校应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龙头和契机,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和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管理体制
(一)重点研究基地由教育部和高校及主管部门共建、以高校自建为主。切实贯彻“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达标替补”的动态管理要求。重点基地建设每四年为一个周期,在检查和评估达标的基础上进入下一个建设周期。对评为优秀的重点研究基地给予经费和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倾斜,对未能通过评估的重点研究基地酌情采取减少经费、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基地资格的惩罚措施,在动态管理中保持重点研究基地的先进性。
(二)教育部负责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制订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规章制度;组织重点研究基地的申报、专家评审和检查评估;对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进行指导并负责专项经费资助。
(三)其他主管部门和高校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的主要职责是:
1.组织本单位科研体制改革和重点研究基地推荐申报工作,并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
2.制订重点研究基地的具体建设计划和中长期学术研究计划,并负责检查、落实。
3.为重点研究基地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经费。
4.组织和支持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学术活动。
5.定期向教育部报告重点研究基地工作。
(四)重点研究基地应是高校直属、独立设置、与院系平行的科研实体机构,应与校内有关院系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但不能与其“合二为一”或“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具体要求是:
1.配备有数量充足的专职科研编制、科研岗位和精干的行政和资料管理人员。
2.拥有独立的办公室、实验室和资料室及相关设备。
3.自主安排科研工作和各种学术活动。
4.聘任专兼职人员(包括行政和资料人员)、制订内部分配制度。
5.能够独立或相对独立地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五)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所长)由依托高校校长聘任。双方须签订责任、权利、利益明确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定期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受聘人的目标责任、管理权限、生活待遇、奖惩措施和业绩考核标准。受聘者一般不超过65岁。对任职期间因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主任(所长),应酌情予以调整。高校解聘或调整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所长)应报教育部协商。受聘者如主动辞职并被校长接受,应报教育部备案。
(六)重点研究基地实行主任(所长)负责制,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全面实施教育部确定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标准;实施学术委员会确定的科研发展规划;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2.负责聘任副主任(副所长)及以下专兼职研究人员及行政和资料管理人员。
3.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筹集和批准使用经费。
4.负责向高校社科(科研)处长、主管校长和主管部门及教育部汇报工作。
(七)各重点研究基地设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机构,其主要职责和工作程序如下:
1.制订和修改学术委员会章程;审议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参与重大项目和其他开放研究课题的评审并提出资助额建议;参与重大成果的评审鉴定工作;对重大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并监督;协调本学科领域全国性重大学术活动。
2.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应为单数且不少于5人。学术委员会委员应是国内同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岁且身体健康;应注意吸收中青年学者。学术委员会成员(包括正副主任)中本校学者不应超过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报教育部备案,主任经全体学术委员会成员选举产生,由依托高校校长聘任。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所长)不能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3.学术委员每届任期四年,每届更换人数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体会议。学术委员会成员的产生办法以及换届、增补、主任人选、民主表决程序等事项,应在章程中做出明确规定。学术委员会章程应报主管部门及教育部备案。
三、人员管理
重点研究基地实行以“开放、流动、竞争、合作”为原则的全员聘任制,无论专兼职人员均须打破终身制,由主任(所长)按“带(给)课题和经费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要求聘任。基地主任要与受聘的专兼职人员及原工作单位(院系)三方签订责任、权利、利益明确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定期聘任合同。聘任合同应明确规定专兼职研究人员在受聘期间:
1.研究课题名称、课题来源;
2.研究经费数额、经费来源;
3.聘任时间和驻所研究时间、专职或兼职;
4.受聘期间享受的待遇,含福利待遇;
5.办公室、计算机设备使用及其他保障条件;
6.研究成果考核标准;
7.奖惩措施;等等。
为保证重点研究基地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和研究方向的长期发展,依托高校可根据基地主任的意见为重点研究基地设立少量有固定编制的科研岗位(如:研究室主任等)。科研岗位实行公开竞聘,竞聘上岗者要与重点研究基地签订聘用合同(同专职研究人员),要明确岗位的责任和义务,承担的科研任务和要求,落实课题和经费。岗位聘用周期为4年。在聘人员可连续竞聘。科研岗位数量不得超过专职人员的一半。
专兼职研究人员进驻重点研究基地从事项目研究(以下简称:驻所研究)的工作时间:校内专职人员每年不得少于6个月,校外专职人员每年不得少于3个月;校内兼职人员每年不得少于1个月;校外兼职研究人员包括境外访问学者应安排必要的驻所时间。
为保证重点研究基地的稳定性和开放性,驻所研究的校内专职人员一般不应少于7人,校外专兼职人员(即客座研究人员)不应低于校内专职研究人员数的三分之一。应注意吸收学有所成的出国留学、进修人员回国参加研究工作。
为保证专兼职研究人员驻所研究制度的落实,有关高校或院系应建立相应的学术休假制度。
各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所长)应聘任1—2名专职科研秘书,协助处理日常工作。
四、项目管理
重点研究基地应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出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当作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重点研究基地要坚持良好学风,恪守学术规范,强化质量意识,注重成果转化,在认真做好教育部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同时,还应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项目,以及国内外其他经费来源的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实行“公开竞争、公开招标、择优支持”的原则。除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管理外,另作补充规定如下:
(一)重点研究基地每年3月1日前,将学术委员会确定的重大项目招标课题报教育部统一组织招标。
(二)重大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3年左右(可适当延长,但不应超过5年),在此周期内,项目主要负责人的驻所研究时间规定如下:
1.校内第一负责人至少6个月驻所研究,第一年至少3个月驻所研究;第二负责人至少4个月驻所研究,第一年至少2个月驻所研究。
2.校外第一负责人至少4个月驻所研究,第一年至少2个月驻所研究;第二负责人至少2个月驻所研究,第一年至少1个月驻所研究。校外人员驻所时间可累积计算。
(三)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所长)根据学术委员会的决议,与课题组成员及原单位签订聘任合同。
(四)学术委员会的决议,以及聘任合同书等文件要存档留底,检查评估时备查。
重点研究基地自筹经费的重大研究项目,也可择优参加教育部统一组织的招标,专家评审通过后,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
五、人才培养
重点研究基地应积极吸收中青年教师参加重大项目研究,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积极吸收博士后驻所参加研究工作。
重点研究基地应把重大项目的研究与新课程的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每个重点研究基地在四年评估时至少应开发三门以上的新课程,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在更新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重点研究基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这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高校和相关院系应积极支持重点研究基地自主举办各类培训班,并支持其将培训收入留作发展基金使用。
六、成果管理
重点研究基地应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瞄准学科前沿,增强创新意识,力争产出填补学科空白的和具有学术前瞻性的精品之作。鼓励在高水平的期刊杂志(SSCI,A&HCI,CSSCI等)发表论文。
重点研究基地应结合重大项目研究,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有建设性的和有影响力的咨询报告。除人文学科中的少数重点研究基地外,重点研究基地每年应通过教育部向中央有关部门或省级政府报送一份权威性研究咨询报告。报送要求如下:
1.研究咨询报告应不少于3000字,用A4纸、标题宋体2号字、正文3号字打印,在左上角显著位置标明密级;附件用A4纸、宋体小4号字打印。
2.研究咨询报告一律先报送教育部,由教育部以《社科要报》的形式转报有关部门。
3.提供报送部门的建议名单,并按建议名单报送相应的研究咨询报告份数。
其他研究咨询报告,可通过高校社科科研处向有关部门报送,并注意收集有关部门的反馈意见和实际采纳情况。
重点研究基地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由重点研究基地经费资助的所有项目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等),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相应的重点研究基地(如X X大学X X研究中心);第二署名单位是否可署作者所在单位(如本校专兼职人员所在院系、校外专兼职人员所在高校),由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所长)在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中明确规定。其他经费来源的课题,署名问题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教育部组织评估时,主要对署名为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课题成果和其他标志性成果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估,对一般成果不作硬性要求。
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所取得的著作和研究报告类成果,须在封面显著位置注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用英文出版的研究成果注明:Supported by the MOE Project of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Universities。未按上述要求标注者,一律不予结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的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其著作权由资助方和作者共同所有。
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的中期检查、终结报告及报送的成果份数,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和重大项目成果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成果鉴定的组织和鉴定专家的选聘由教育部负责,鉴定过程采取严格的回避措施。
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成果出版要求的有关规定执行。教育部拟联合有关出版社建立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优秀成果出版规划,资助重大项目优秀成果统一出版。
七、学术交流
各重点研究基地每l—2年必须主办一次高水平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借以组织科研队伍、研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发挥全国专业研究学术交流中心的作用。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用于研讨的时间不少于2天;会议代表不少于20人,会议代表应有广泛性;国际性学术会议至少应有两个及以上国家的学者参加,会议应在境内举行。
重点研究基地使用预算内经费举办的学术会议,必须在正式开会前2个月向教育部备案,并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上发布。备案报告包括:会议计划(包括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主要议题、会议人数、经费分项预算等),会议论文的评选办法,会议成果的传播方式(如论文集出版、研究报告、会议纪要的报送等等),会议征文通知。除上述要求外,国际学术会要按有关外事规定报外事部门审批。
教育部对各重点研究基地报送的会议计划和征文通知进行审核后,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上设专栏统一发布。未发布征文通知的学术会议,一律停拨或追回学术会议经费。
学术会议结束后,应将下述文件妥善存档:全部会议论文或会议论文集;会议纪要;会议正式通知;会议代表通讯录等。
高校每年至少应为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人员提供两人次以上的出国访问学者名额,并至少接待两人次以上的国外访问学者。
八、经费管理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由教育部、(省部)主管部门和高校共同投入。教育部对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投入用于重大项目研究、图书资料网站建设和组织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各重点研究基地每年从主管部门获得的科研经费投入原则上不应少于30万元。教育部所属高校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由教育部投入;其他高校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投入。重点研究基地依托高校经费投入不得少于上级主管部门数额。重点研究基地的日常办公经费由依托高校财务部门据实核定安排,并列入学校经费预算。
由主管部门和高校下拨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须专款专用。其中,上级主管部门投入经费的使用比例为:科研课题经费占总经费的2/3;图书资料经费和学术会议经费各占总经费的1/6。
在主管部门经费和依托高校经费按上述规定数额如期拨付的前提下,教育部每年对依托省属高校和其他部委属高校的重点研究基地,另行资助一个重大科研项目。
重点研究基地全部经费必须由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核算。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应实行预算评估和审计,合理地设立用于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用,用于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在基地工作。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参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各重点研究基地应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落实五项任务,全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主动承担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研究项目,积极争取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研究项目,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广开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渠道。
九、科研设施与图书资料、网络建设
高校应为重点研究基地提供下列条件:
(一)能充分满足国内外专兼职研究人员驻所研究工作需要的办公用房、图书资料用房和生活用房。其中,重点研究基地科研办公和图书资料用房分别不得少于200平米。
(二)能充分满足科研工作需要的计算机和先进软件、实验室仪器设备、传真机、复印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终端。
(三)重点研究基地要加强网站建设,建设本学科领域的专业性网站,为加强国际交流,要有英文(或其他语种)的网页,内容丰富并随时更新。为充分利用网络功能进行学术交流,重点研究基地要在自己的网站建立学术交流平台。
(四)能充分满足科研工作需要的专业图书资料,特别是外文图书资料。
(五)高校应支持重点研究基地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水平学术刊物、电子期刊或集刊(年刊),努力建立本学术领域最高水平的成果发表园地。学术刊物应注明“X X高校X X研究所(中心)主办”。
重点研究基地应建立独立于高校图书馆的专门图书资料室,要拥有种类齐全的专业书刊资料,特别应收集必要的外文书刊资料,还应注意最新书刊资料和非出版物(如研究案例等)的收藏。图书资料室应配备具有图书馆员或相应职称的专职资料人员,其主要职责是:
1.对本研究领域的图书资料进行编目;
2.对重点研究基地图书资料专项经费采购的书刊资料单独造册登记;
3.为研究人员提供有关信息查询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优先满足重点研究基地图书资料特别是外文图书资料的订购需要,并提供有关资料编目、信息查询服务。
重点研究基地应建立与其名称或研究方向相符的专业资料库或数据库。教育部将统一组织专业资料库或数据库软件的研制开发,并制订有关管理办法;各重点研究基地应指定专人负责数据录入、系统维护和信息服务等项工作。
十、档案管理
各重点研究基地应建立完备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的范围包括:
1.科研人员档案,如聘任合同书,出国学术交流证明等;
2.科研项目档案,如立项通知书、委托研究合同书等;
3.科研成果档案,如研究成果正本,奖励证书等;
4.学术会议档案,如会议通知,会议论文,会议纪要等;
5.科研经费档案,如各项经费拨入和支出账册等;
6.工作报告档案,包括各类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及决议文本,重点研究基地大事记等;
7.其他档案。
十一、报告制度
工作报告制度。各重点研究基地应建立工作简报制度。报告内容包括:
1.重大学术活动报告,如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学术会议纪要、高校或主管部门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等;
2.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3.规章制度制订、修改和执行情况报告;
4.其他有关工作情况报告。
各基地可根据自己的工作进展情况随时通过网上报送。工作简报的内容将列入检查评估指标体系。
成果简报制度。各重点研究基地应建立成果简报制度。简报内容包括:
1.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摘要;
2.学术研讨会成果摘要;
3.研究咨询报告摘要;
4.主要论文、专著摘要。
成果简报应随时通过网上报送(涉及保密内容的要通过专门渠道上报)。
十二、检查评估
为了促使重点研究基地尽快达到建设标准,各依托高校要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的指导、检查和协调,帮助重点研究基地解决问题,并随时通过工作简报的形式向教育部上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情况。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每四年为一个周期,在检查和评估达标的基础上进入新的建设周期。评估的同时受理新的同一研究方向机构的竞争申报。检查评估采取高校自检、申请评估和组织抽查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一)高校自检:在四年建设周期内,高校要组织对本校重点研究基地的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并解决问题。各高校要将检查结果,整改工作总结等报教育部备案。
(二)申请评估:在建设周期的第四年,高校在自评的基础上,对具备优秀条件的重点研究基地,向教育部提出进行“优秀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申请评估的重点研究基地进行“优秀重点研究基地”评估。对教育部组织评估认定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的,将在经费和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
(三)组织抽查:对即将进入新的建设周期的基地,教育部每年组织专家对30%左右的重点研究基地进行随机抽查,对抽查不合格的基地,予以黄牌警告,并减少一个重大项目,限期整改。一年后复查。第二次检查不合格,撤销重点研究基地资格。对基地抽查的同时将对高校的基地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通报评估结果。
(四)评估的重点、主要内容和办法:
1.评估重点:检查评估工作要与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以科研质量为导向,重点考察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基地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学术队伍和整体运作。对基础研究类的成果侧重评价原创性和学术性,对应用研究类的成果侧重评价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各个基地要注重形成自己的学派和学术风格,培育自己标志性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成果。
2.评估内容:
(1)重点研究基地全面达到5项建设标准的情况,特别是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主要是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对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中长期科研规划实施以及科研目标的实现等。重点研究基地除报告科研进展情况外,要提交能反映其科研概貌和水平、以重点研究基地署名的成果目录,简要评价和说明。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是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要考察从课题选择,研究队伍组织,课题实施,结项验收的全过程,特别注重成果的转化,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
(2)高校在科研体制改革以及设施、经费、政策等方面支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措施落实情况。
(3)高校科研处和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的管理工作水平、效率和绩效。
3.评估方法:
评估(竞评)工作采取通讯评审和专家组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参与竞评机构的《申请评审书》和被评估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报告书》同时发给专家进行评审,平等竞争,最后以专家考察组无记名差额投票、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的办法,择优胜者列入新一周期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通过评估的基地和新列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研究机构名单,由教育部公布。
在检查和评估中发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视具体情况给予警告、减少拨款、停止拨款、限期整改、撤销资格等处理:
(1)重点研究基地的办公用房、资料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网站建设等不达标或无明显改善;
(2)实施单位的配套经费未到位或违反重点研究基地资助经费使用的有关规定;
(3)实施单位支持重点研究基地的政策措施没有落实;
(4)无正当理由,未按计划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工作,或没有取得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5)评估中有弄虚作假、谎报数据等现象;
(6)重大项目成果存在抄袭剽窃问题和其他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
(7)经专家检查评估确认,其他高校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其整体研究水平和实力已超过现有重点研究基地。
十三、附 则
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施行。各重点研究基地依托高校应根据本办法制订本高校的具体实施细则,并报教育部备案。各高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和各重点研究基地制定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不得与本办法冲突。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亦可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简称:重点研究基地。英文全称: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Universities。英文简称:Key Research Institute,英文缩写:KRI。
重点研究基地对外称:普通高等学校(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X X大学X X研究中心(所)。
一、东北地区某重点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截至2014年6月, 该校共有在籍本专科学生43726人, 其中少数民族学生规模较大, 共4419人, 占总人数的10.1%。该校少数民族学生分别来自包括维吾尔族、藏族、满族、朝鲜族等44个少数民族, 覆盖全校39个本专科学院;其中, 维吾尔族学生164人, 藏族学生136人。在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共有1218人, 占全校经济困难关注对象的比例为10.2%;其中, 新疆维吾尔族困难学生151人, 藏族困难学生82人。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1 355人, 其中新疆维吾尔族党员9人, 西藏藏族11人, 这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党员比例明显偏低。少数民族学生中有心理关注对象13人, 其中维吾尔族3人, 比例较高。该校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与内地其它省市相比高考录取分差最大为300分, 他们入学后, 学习基础较差, 学业压力较大, 与之对应的教育管理问题也较多。
一直以来, 学校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积极落实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 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深化亲情服务等方式,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就业指导、经济资助帮扶、党员培养发展、生活服务保障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形势不断变化, 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也出现许多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形势的估计和把握还不够准确, 对“三股势力”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到位, 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高效的舆情研判反应机制;二是按照党对少数民族人才教育培养的要求, 在学校层面上还缺少顶层设计、缺乏整体部署, 存在高位推动不够、缺乏健全的培养体系等问题;三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挑战,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艰巨性不断增强, 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队伍的支撑和保障还显得不足;四是在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 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服务的方式方法还有待创新, 还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新媒体技术等改进工作手段, 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 时效性和针对性还不够强等等。对此, 我们通过对国内相关高校进行走访调研, 以期学习和了解更好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 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二、内地相关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调查研究情况
根据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内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会议上做优秀经验交流的学校等情况, 综合考虑地域分布、办学规模、工作实绩等因素, 为了更好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调研组先后选择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六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 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座谈交流, 深入了解到了相关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
各兄弟院校着眼培育民族团结中坚力量, 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海中医药大学注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定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等革命纪念地, 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党的光荣历史和奋斗进程;共筑合力育人的交流平台, 邀请少数民族杰出校友给学生做专题报告, 举办新疆高校外派干部座谈会, 定期召开全校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河海大学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成立“三自”小组,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同时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积极推荐少数民族学生参评学校“十佳大学生”。浙江大学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重大时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制定《浙江大学少数民族新生入学指南》, 对少数民族新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注重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养, 选留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留校担任辅导员, 为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班级配备班主任, 通过“活动项目化”的方式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与普通同学共同申报、组织、开展民族活动, 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贯通。厦门大学重视选树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典型, 培养了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党员等优秀代表, 发挥精英辐射带动作用。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注重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特色学生活动之中, 在古尔邦节、开斋节等民族节日举办联欢会、民族文化周等活动。大连理工大学每年定期召开全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交流工作经验和做法;重点突出民族团结教育, 精心组织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定期开展民族文化讲座、形势政策报告会等活动。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方面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学习基础较弱、语言能力较差等问题, 各院校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及措施。上海中医药大学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为根本, 实行学业提升计划, 对少数民族学生成绩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 即排名后5%学生成绩不及格, 设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语言进步单项奖学金等, 为少数民族学生单独设立研究生推免指标 (平均每年1个) 。河海大学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人才培养亮点, 对少数民族学生课程成绩考核采取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方式, 注重考察学生上课情况、学习态度等日常情况, 实行少数民族学生推免研究生单列计划 (平均每年4个) 。厦门大学专门出台《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英才计划》《少数民族学生成绩考核办法》, 部分课程实行50分及格制 (累计不超过15学分课程) , 并采取分散培养、结对帮扶等措施。大连理工大学形成了少数民族学生预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培养, 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干部培训相结合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模式,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单独编班教育教学, 对不同生源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成绩考核方式, 预升本学生实行50分及格制, 西藏班学生采用考试成绩开根号后乘十制, 专门设立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和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励学金, 并每年为少数民族学生单列2-3个研究生推免名额 (成绩须排名前35%) 。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服务工作方面
各院校充分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生活, 切实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困难和关切问题。调研院校均在校园内设立了独立的清真食堂, 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每年都对清真食堂有专项经费补贴, 特别是浙江大学, 在少数民族学生事务中坚持“食堂是核心、资助是关键”的原则, 学校投入100多万用于食堂建设, 并专门从新疆聘用少数民族厨师和工作人员, 将其食堂打造为全国最好的大学食堂。
在少数民族学生资助方面, 各院校积极创造条件, 拓宽助学帮扶渠道, 在助学贷款申请、经济关注对象认定、国家助学金评定、勤工助学岗位申报、社会奖助学金评选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和照顾, 定期发放伙食补助、返乡路费补助、临时困难补助等, 积极扩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面和资助额度。其中, 浙江大学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积极推行“营养健康计划”, 不断挖掘、深入开展学生发展性资助工作, 支持经济困难的学生参与科研立项, 真正做到“以资助育人、以资助励人”。
各院校还充分尊重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在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少数民族传统重大节日, 学校都会举行热烈的庆祝活动, 校领导也会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欢度节日。此外, 除河海大学以外, 各院校基本将少数民族学生与普通学生统一编班分寝, 并将优秀学生党员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一帮一、结对子”,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四)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及就业指导工作方面
各院校注意培养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 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建工作。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了破解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困局, 组织基层党支部与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活动, 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基地, 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前往全国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让少数民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净化思想观念、提升政治觉悟。河海大学、厦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分别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适当降低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学业成绩要求, 重点考察思想觉悟、学习态度、日常表现等, 并在积极思考和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单列计划工作,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比例。
各院校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上海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作为育人手段, 每年组织专人带队到新疆等地, 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 帮助学生就业, 近年来学生就业情况良好, 特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近两年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达100%。浙江大学不断推行“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 逐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 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及工作业绩方面
各院校不断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配备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队伍, 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洪汉英工作室”, 在民族学生辅导员洪汉英老师的带领下, 不断深化细化少数民族学生工作, 取得了可喜成绩, 洪汉英老师也因工作业绩突出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河海大学成立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 安排专人负责全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 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三自”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小组作用, 学校因工作突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浙江大学积极从少数民族生源地区选留辅导员, 并让其担任专门辅导员负责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实行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现有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双语老师4人, 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学业水平和信息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到该院调研学生工作, 肯定了各方面的突出成绩。大连理工大学从1986年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 配备专门人员统筹协调全校民族教育工作, 积极选聘少数民族优秀毕业生从事学生工作, 组建专兼结合的民族教育工作队伍, 制定极具针对性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切实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和常规化, 学校从1988年至今先后四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涌现出如全国优秀教师、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少数民族预科班原班主任邵春亮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
三、东北地区某重点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鉴于当前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学习和借鉴有关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优秀经验和典型做法, 结合具体实际, 我们对做好东北地区某重点综合性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以下几项对策: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队伍建设
学校应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民族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成立全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横纵两向”、有序顺畅的协调联络机制。在学校相关部门成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 设立为独立科室, 配备专人负责统筹协调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采取专、兼职辅导员结合的方式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工作, 优选政治素质硬、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熟悉少数民族工作、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优秀人员充实到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队伍中, 并在优秀少数民族毕业生中开展“2+2”推免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选聘工作[1]。加强对学校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提升教职员工的民族政策理解、法律法规常识、宗教知识和民族历史文化水平,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民族团结、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 逐渐形成育人合力, 不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教育工作制度体系[2]。
(二) 夯实政治基础, 强化思想教育
党的十八大指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必须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面对“三股势力”与我们进行的人才争夺战, 我们应当着眼培育民族团结中坚力量, 必须坚持把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放在工作首位, 把党的历史知识和政策理论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坚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方向[3]。一是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建工作, 创新支部建设形式, 在有条件的学院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党支部, 加强对党的积极分子培养, 探索试行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计划单列工作, 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力度;二是加强思想理论课堂主渠道建设力度, 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设计有针对性的、与其他学生有区别的讲授内容和讲课形式, 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三是要加强典型选树力度, 要下力气选树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典型, 了解掌握其基本情况和家庭背景, 分析总结其突出表现和成长发展的规律特点, 宣传扩大优秀典型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三) 抓好教学工作, 做好学业帮扶
学校应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特殊性, 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制定出台专门的培养计划,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工作改革, 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选择的课程模块、教学实践、考试方式、学分置换等方式, 适当降低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的难度。采取为少数民族学生单独制定的课程考试及格标准, 选拔优秀教师为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做考前辅导、课后辅导等。
同时, 积极开展学业帮扶活动, 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根据校区、专业、年级分别成立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 选拔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组长, 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结对学习帮扶方式, 监督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4]。争取设立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 试行少数民族学生推免研究生单列名额计划, 不断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刻苦学习。
(四) 加强日常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长期以来, 高校一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实施破坏活动的主要目标, 尤其是“三股势力”, 始终没有放弃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宣传、渗透和鼓动。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 我们必须建立起高效的维稳反应机制。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网上舆情监测研判工作模式, 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二是对敏感事件的发生发展, 进行正面宣传引导, 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三是实施学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 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此外, 我们还应全面加强学籍管理、安全管理、反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渠道管理等工作, 建立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联系制度, 定期邀请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家长来校参观或参加重大活动等, 多方位切实保障校园安全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不断提高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服务质量。一是不断提升饮食质量, 进一步加大对清真食堂的建设力度, 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到家乡味道、感受到家庭温暖;二是在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资助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照顾, 绝不让任何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三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艺术生活质量、提升校园文化艺术品味,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特点, 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艺术团, 在丰富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 也加强了对外交流展示和团队凝聚力;四是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每年选定专人负责新疆、西藏等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 不断拓展就业市场、挖掘社会资源、争取校友支持, 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指导、培训、帮扶活动,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转变择业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 通过“一对一”指导、“点对点”信息推送、学校重点推荐等多种途径, 鼓励他们返回家乡基层就业或在内地就业创业, 真正让每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有奔头。
(五) 建设信息化平台, 创新工作模式
当前,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吸收、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学校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要的时间节点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时宣传党的正确方针政策,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政策理论水平,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创新工作模式, 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学校管理人员、辅导员等应积极运用QQ、微信、微博等少数民族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 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真正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三是在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择业阶段, 根据生源信息、专业要求等筛选适合的招聘信息, 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定点推送信息, 重点关注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毕业生, 为他们提供持续有效的就业跟踪与帮扶, 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利用好“互联网+”政策优势, 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中实现人生价值、放飞青春梦想!
参考文献
[1]杨洁, 喻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J].贵州民族教育, 2014 (9) :208-212
[2]康全忠.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一些浅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S1) :185-186
[3]普丽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 2008 (6) :17-22
[4]袁淑清.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 (4) :187-190
关键词 教育重点 德育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21-02
人们都说德育难做,难就难在德育是针对心灵的教育,什么样的德育既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又真正能在心灵里发酵,彻底改变一阵风的局面,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多出实招和硬招。
一、抓准教育重点,明确德育方向
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的原则,抓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诚信教育”三个教育点,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活动,达到做小事、悟大理的目的。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1.要加强教师的德育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持做到“两学、四保证”。即:多学习一些时事政治,捕捉现代德育发展的新动态、新途径;多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要保证教师每月一篇典型案例;每月一篇工作体会;每学期一次德育工作论坛;每年一篇德育论文。克服教师平时学习流于表面的弊端,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班主任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品教育的重要任务。班主任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具体要做到“七要”:①期初要制订合理、确实可行的班级德育工作计划;②期末要做好班级德育工作总结;③带班要做到“三到位一跟班”(即早读、课间操、班会要到位,凡班集体活动要跟班指导);④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中,谈心咨询,培养良好班风;⑤每学期要组织两次有特色、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队会;⑥要做好家访工作,每学期至少与家长联系三次以上,并做好记录;⑦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三、拓宽实施途径,提高德育实效
1.把课堂渗透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任何一门课程内都含有德育因素,我们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如自然课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情感;体育课培养孩子勇敢、坚强、吃苦耐劳的意志等等。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一言一行、一次提问、一个手势、一次评价都要有一个教育点,充分发挥课堂既教书又育人的功能。如:课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做题时课堂肃静,教师在评价时随口说一句:同学们做的真好,做题时不说话,认真思考是最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这句评价比较简单,但学生了解到了什么是良好的习惯。
2.把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看作是德育工作的重点。首先从平时的规范管理入手,从学生的读、写、站、立、文明礼貌、课堂纪律、集合站队、上下楼梯等规范做法入手。制定评比细则,重视平时的检查指导。其次分层落实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如一、二年级认识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懂得学习使人聪明,知道学习要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写字姿势要端正,要做到“三个一”等;三年级则变为“学习需要主动勤奋刻苦、要正确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中要乐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而四、五年级则侧重于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积极收集、选择、利用信息等。再次是全程管理。确定“每日必做”,即每天一支歌,每天一分钟踏步走,每天一首古诗,每天一次家务。活动既体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员管理,也体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全程管理。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就会形成好品德,将学生渐渐由他律变成自律。
3.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一要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围绕德育工作的三个教育点开展大型教育活动。如,清明节、一二九、建队日、国庆节、建军节进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二要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少先队活动为切入点,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队会、各类竞赛、评比、读书演讲征文等活动,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我能行”的体验。少先队一般不采取集体大行动,只出台活动设计的原则和主题,师生就可以在掌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才能,设计出具有本班特色的实践活动。队员在活动中各方面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三是把活动向家庭、社会延伸。在向家庭延伸的过程中,一是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教讲座等形式,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工作。二是通过家长的监督,激励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关心父母、独立完成作业等。三是通过“绿色家庭”评比活动,帮助学生创建学习型家庭,建议家长改掉吸烟、赌博、打骂孩子、夫妻不团结的坏习惯,同时也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向社会延伸的过程中,通过开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美化社会环境”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捡拾白色垃圾活动、城乡少儿手拉手活动、捐助献爱心活动等。孩子们在优化社会环境的同时,自身的行为也得到了优化。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而是直面现实,真抓实干。我们应遵循德育工作长期性、渐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规律和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特点,做到常抓不懈。
【教育管理学重点】推荐阅读:
教育管理心理学重点06-08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06-11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重点06-22
汕头大学教育管理学09-21
山大网络教育管理学11-23
教育管理反思05-30
自我教育管理05-31
高中教育管理09-22
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管理经验材料10-28
教育管理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