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精选9篇)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篇1

时间:2011-11-15 11:01:57 作者:就业办浏览量:7

镇安县就业管理局按照“安置一名下岗职工,解决一户实际困难,促进一方社会稳定”的新思路,从制度、政策、资金、培训平台等多方面加大对下岗职工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目前全县已有294名下岗职工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94家,同时还带动了农村8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

为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镇安县就业管理局建立了下岗职工创办实体的“绿色通道”,在办理注册登记、项目申请、土地使用等方面简化相关手续,同时,主动帮助申请国家政策性资金,及时协调小额贷款或贴息贷款等信贷支持,使下岗职工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各乡镇还建立了下岗职工登记站,落实帮扶政策和维权服务。

镇安县城下岗职工陈国洪、文炜夫妻俩,原在县缫丝厂上班,因缫丝厂倒闭下岗在家没有工作,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今年初,陈国洪、文炜夫妻俩参加了县就业管理局举办的烹饪技术培训班,在县就业管理局的帮助下贷款4万多元,办起了“迎宾农家乐”,现在月收入1万多元,生意十分红火。据了解,像陈国洪、文炜这样受益于再就业工程而重新当上小老板的下岗职工,在镇安县已有294名,他们把在县就业管理局举办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上学到的技术,兴办餐饮、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起一批个体经济组织。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篇2

农业资源开发“跨越工程”,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突出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开发层次

建设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资源开发“跨越工程”建设的工作重心和重点内容。三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了10个市、县级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创办了25个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农业开发示范园区已成为盐城市现代向高层次跨越的标志工程。东台市仙湖农业园区、大丰市丰收大地农业园区、亭湖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省、市级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层次高、功能全、效益好,已成为盐城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大丰市2009年省级规模项目在大丰沿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内实施,投入项目资金700万元,修筑水泥路17.7km,新建排涝站3座,机耕桥9座,实施科技推广项目4个,项目区建成钢架大棚46.67hm2,节水浇灌面积13.33hm2,有力地促进了大丰沿海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引领创办的农业示范园区,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展现出现代农业的风采。射阳县耦耕镇2009年规模项目的基础上,招引江苏康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再开发。园区已流转土地400hm2,建成千亩连片钢架大棚,2座智能温控大棚,园区生产的棚育蔬菜和鲜切花产品已批量供应市场。

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高效农业载体

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农业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题中之意。“跨越工程”要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要全部建成高效农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黄河过程故道农业开发项目和滩涂垦区配套项目,70%的面积要建成高效农业基地。各地按照“跨越工程”要求,三年各类开发项目共建成高效农业基地80多万亩。东台时堰镇实施2008年度一般土地治理项目,投入农业开发资金416万元,镇村自筹400多万元,新建17座桥梁,4km水泥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项目区流转土地133.33hm2,租赁给三仓等地的种植大户发展大棚种植,亩效益达到万元。2009年阜宁县在羊寨镇永昌村实施黄河故道开发项目区,投入开发资金297万元,同时整合财政打包、沟塘整治等项目的资金,发展高效农业基地266.67hm2,建设蔬菜交易市场1座,钢架大棚220座。基地生产的蔬菜就地出售,经济效益比种植粮食成倍增长,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

3 扶持产业龙头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跨越工程”实施三年来,盐城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88个(次),着力做大育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促进了农民增收。建湖县方圆禽业有限公司是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先后2次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8年产业化项目投资600万元,建成了100万只草鸡煲加工生产线,目前企业带动3000多农户饲养草肉鸡,农户年获利2000多万元。大丰市2009年度东沙紫菜交易市场项目,新建了1400m2紫菜交易大厅,成为苏北最大的紫菜交易市场,市场年交易额1.3亿元,创利税200万元。亭湖区红蜻蜓油脂有限公司实施5万吨油料加工的财政补助项目。项目建成后,企业年加工食用油可达1850万kg,新增劳动就业岗位70个,直接带动25万农户种植“双低”油菜,促进亭湖区33333.33hm2油料基地的建设。

4 创新合作组织支持,增强带动辐射效果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组织和产品销售等问题,也是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领域。2009年度立项扶持阜宁县四方蔬果合作社,投入财政资金150万元,建设133.33hm2高效蔬菜示范基地。合作社坚持对社员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销售”的四统一,解决了社员如何产、如何销的问题。项目的成功实施,合作社本身得到了进一步发展,500多户社员也从蔬菜种植中户均增收6000多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010年度,盐城市又选择立项了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5 提高垦区配套水平,发展沿海现代农业

丰富的沿海滩涂是盐城市最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积极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高效开发滩涂已围垦区是促进沿海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农业资源开发“跨越工程”三年中,共立项实施滩涂已围垦区配套改造10613.33hm2,建设万亩连片农业示范园区6个。射阳县芦苇公司位于射阳县东部沿海滩涂,2009年和2010年农业开发共投入财政资金1270万元,改造垦区1333.33hm2。项目区建设防渗渠13.6km,排灌电站4座,机耕路30km,生产桥13座,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项目区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已建成有机稻米基地1333.33hm2,成为“射阳”牌大米的重要生产基地。

农业资源开发“跨越工程”的成功意义,不仅在于其为盐城市争取了大量的农业投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成了一批农业园区和高效农业基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更重要是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和管理农业投资项目的有效路径。

首先,“跨越工程”抓住了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跨越工程”着力支持综合性农业园区建设,创办农业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高效农业基地,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从多个环节有效解决高效农业的障碍因素,实现了高效农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农业综合开发成了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次,“跨越工程”创新高效农业发展的要素整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期发挥各种要素最大作用。“跨越工程”要求项目区加强资金要素的整合,不仅要加强农业开发项目内部各类项目资金的整合,加强各类支农资金的整合,更要以农业开发项目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吸引“三资”发展现代农业。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项目区共吸引其他资金11.2亿元,为开发资金的1.5倍。“跨越工程”要求加强规模开发,积极引导项目区开展土地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较大规模的优质土地资源。

第三,“跨越工程”提供了一整套政府有效管理支农项目的成功经验。如何使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杜绝支农资金的跑冒滴漏,这是财政投资项目管理的一大难题。“跨越工程”实行项目建设全程精细化管理,项目的前期准备、立项选择、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监督、项目审计、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环节都建有严格而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规范。“跨越工程”精细化管理为政府有效管理财政支农项目,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和经验。

摘要:2008~2010年,盐城市组织实施了农业资源开发“跨越工程”。“跨越工程”以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开发示范园区、高效农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力地推进了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跨越工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打造成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探索出了一套政府支农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办法和成功路径。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篇3

1.耕地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土壤肥力不足的原因

1.1耕地土壤板结 土地长期超量施用化肥,每公顷施用化肥量平均达750公斤,而忽视农家有机肥的使用,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造成地力下降,土壤严重板结。

1.2耕层变浅 多年来农民大都采用小四轮(22马力以下)配套灭茬机进行整地作业,耕深只有10厘米,土地经机械反复碾压加之整地深度不够,在耕层下便形成了12~15厘米的坚硬犁底层,致使土壤透气、渗水性能下降,幼苗期根系总量少,且根系呈水平方向生长,不能下扎。

1.3土壤肥力不足 一是农民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多投入化肥就能多打粮,致使农家有机肥的施用量严重不足。农家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有显著的改良作用。农户自家养畜禽的就施点,不养畜禽的农户就不施农肥,已成普遍现象,因此,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2.大力推广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

机械化深耕和深松能有效解决土壤板结和耕层变浅的问题,能迅速改善土壤结构,有效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自从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以来,公主岭市农机化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为深耕、深松机械化推广带来机遇。

2.1机械深耕技术 使用大型拖拉机配套液压悬挂双向翻转犁进行作业,深度在20~24厘米比较适宜。耕翻效果好,无堑沟,但耕翻后需二次耙压整地,才能达到播种要求。该项技术一是能够有效的打破犁底层;二是可以增加秸秆还田量(可整株还田),达到深埋作物秸秆加快熟化腐解的目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且经耕翻晾晒后,增加熟化土壤厚度。

2.2机械深松技术 利用大型拖拉机配套深松机对土壤实现超过常规深度的耕作,一般耕深为25~40厘米。深松能更有效地打破犁底层,使土壤蓄水能力更强,防止地面径流,形成土壤水库,深松在调节耕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方面有良好作用。

3.推广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3.1秸秆机械粉碎还田 为了增加秸秆还田量,待玉米收获后高留茬30~45厘米,结合秋整地(综合整地或灭茬),使粉碎的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达到还田的目的。玉米根茬干物质中有机质含量高达75%~85%,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的作用显著,根据公主岭市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试验对比(还田量占总秸秆量的1/3),土壤有机质含量年递增0.04%~0.06%,土壤容重降低0.07~0.11g/cm3,土壤肥力可逐年得以恢复。

3.2秸秆整株还田 具体做法是土地深耕前把整株秸秆,均匀铺放到垄沟里,还田量可以超过秸秆,总量的1/3。为了加快秸秆在土壤中熟化腐解的速度,可在深耕前每公顷土地撒施氮肥100公斤,之后进行深耕覆盖。此法还田量大,覆盖深,分解快,有机质含量增加快,且不影响播种质量。

4.大力推广农肥撒施车

目的在于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以达到种养结合,提高农产品品质,快速解决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目前实施“沃土计划”示范区的农户平均每公顷土地农肥施用量为12立方米,化肥施用量每公顷为500公斤(仅用于追肥),每公顷减施化肥300公斤。示范区的农户公顷施肥的成本是(化肥+农肥)1350元,对比的农户只施化肥,每公顷施肥的成本是1200元,示范区累计增施农家肥为1382万立方米,累计减施化肥3456吨。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篇4

青理东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人力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南江县位于秦巴山区,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县。面对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如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促进产业开发、推动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要加快南江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大力实施“四大工程”。

一、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一要着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示范工程,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组织部、人事局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配合,切实加大村社干部培训力度;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科技等部门要通力协作,以县职中、小河职中为阵地,加大对金银花、核桃、黄羊等种养殖人才培训力度;各乡镇要发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人事部门要颁发《农民实用技术职称证书》,劳动部门要颁发《工人技能等级证书》;对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实用人才,要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进行重点培养。

二要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卫生部门要立足于创建名校、名院,在中高级人才中选拔一批敬业精神强、学术造诣较高、具有培养前途的人才,作为学术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对确定的培养对象要登记造册,确定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工作条件,安排专项经费,落实激励政策,严格绩效考核,逐步打造一支领军人才队伍。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旅游等部门要立足于十大产业发展,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降耗、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增产增效,切实整合人才资源,开展重点技术攻关,逐步打造一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要推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经商部门要对全县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详实掌握年龄在45岁以下的企业班子成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企业班子成员中,全面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培训,重点学习掌握一门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大专以下文化的要进行学历培训。各企业要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人才,采取输送到大专院校深造、参加职业经理培训班、外派到大型企业锻炼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壮大一批中级经营管理人才。

四要抓实文化社工人才培养。文化、旅游、广电部门要围绕文化兴县的要求,着眼于特色文化开发,努力培育名家、创造名作、打造名品,建设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以社区干部为重点,以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加强社区工作人才的培养。同时,组织人事部门要以重点培训为引导、以部门培训为主体、以提高能力为重点,要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

二、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一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要树立开放的人才观,破除门户之见,积极引进本行业所需的紧缺特殊专业人才。着力引进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急需紧缺优秀人才,近两年内力争引进200名以上紧缺优秀人才。

二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加大工作力度,争取省市支持,继续实施“百村大学生计划”,争取接收“三支一扶”志愿者、选聘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人数。

三要拓展人才柔性流动。围绕十大产业发展,广泛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技

术合作,采取联合技术攻关、合作研发项目、举办专家讲座、开设专家咨询等方式,加强智力引进,促进柔性流动,努力形成一个产业依托一所高校、背靠一个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支撑格局。

三、大力实施人才创业工程

一要引导人才到产业。围绕全县骨干特色产业发展,整合人才资源,不断完善人才支撑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产业有一支技术研发队伍、技术推广队伍、技术实施队伍的格局。优化人才配置,着力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学非所用的问题,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人才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专业技术人才凝聚到骨干特色产业发展上来。

二要推动人才到项目。着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目标管理机制,采取“定目标、定项目、定任务、定奖惩”的办法,尽力使每个专业技术人才干有目标、干有舞台、干有责任、干有想头,推动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要把专业技术人才研发项目、推广技术、服务基层的实际成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三要支持人才到一线。主管部门负责,各乡镇配合,以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加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项目,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办现代农业经济实体的,享受资源配置、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证照办理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严格选派对象条件,落实相关待遇,实实在在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

四、大力实施人才环境工程

一要落实人才培养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确保人才培训优惠政策的落实。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对培训计划落实、高级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二要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优秀人才,要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及时核定财拨事业编制,兑现安家补助经费,协调解决配偶就业等问题。

三要落实人才创业奖励政策。深入开展人才创业示范典型评选活动,积极评选表彰优秀实业家、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农村优秀人才,以此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篇5

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导语】三支一扶考试中的公共基础知识点很多,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为考生们提供公共基础知识之农业农村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学习,助力考生顺利三支一扶考试。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激励更多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开展创业创新,力争到2020年,培训农村创业创新人才40万人,建设300个国家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立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乡村就业创业规模水平明显提升。

《通知》指出,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有利于推动政策落实,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更多的创业创新主体,建设乡村人才队伍;有利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实现人才、资源、产业向乡村汇聚,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通知》强调,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要坚持自主就业创业,坚持人才优先培养,坚持特色产业带动,坚持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培育主体促进就业创业。有针对性的开展创业创新人才培训,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选拔培育一批优秀创意项目和创业者,对接优质资源要素,激发就业创业热情。二是打造园区促进就业创业。加快建设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政策措施配套、科技创新条件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国家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三是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创业。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四是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就业创业。积极推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先导区,为乡村就业创业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把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经常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重要任务来抓。强化政策落实,研究制定本地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建立保障机制、督查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政策细化实化、落地见效。强化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辅导培训,加强农村创业创新监测调查,积极争取金融、投资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完善乡村就业创业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篇6

一、完善三个机制,强化领导责任 一是信访工作责任机制。首先,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信访办、纪检、组织、经管、司法、民政、派出所,负责同志任成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有关事宜。其次,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部门。规定信访、纪检、司法部门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部门,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的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包村干部是具体责任人,真正做到信访工作具体抓、抓具体。第三,强化第一道防线。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作为村级信访工作责任主体,采取联系困难户、联系离任干部和老党员等办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村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信访工作督查机制。为了保证信访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我们建立了两项督查制度。一是信访例会制度。镇党委每半月召开一次信访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针对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排查,并对信访案件进行调度,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措施。二是领导包案制度。即对重点信访案件或问题,由党委书记签发包案责任书,确定解决问题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和期限,信访办督办调度包案情况。今年以来,党政班子成员亲自督办、包办信访案件 件,使 件久拖不决的信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三是信访工作激励机制。年初,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各部门单位签定了《信访工作责任书》,印发了《信访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将矛盾排查、问题调处、信访量、重信重访率、结案率、越级访、信息反馈等列为信访考核内容。由信访办负责考核,坚持月通报、季总结、半年初评、年终总评,随时掌握目标运行情况。在奖惩兑现上,实行“三挂钩”,即信访工作实绩与物质奖惩挂钩、与政治荣誉挂钩、与职务升降挂钩。镇党委规定,对工作考核不达标的包村干部、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得评为先进;对抓信访工作不得力的包村干部,内不予提拔使用。

二、实施三个转变,改进信访工作方法 一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开展了以“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主题的进门入户解疑排难活动,全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包两个村,机关干部每人包一个村,每周至少拿出两天时间进村入户听取群众意见。并记好“包村日记”,镇党委每隔一段时间听一次汇报,并调阅包村日记,看包村干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党政班子成员和包村干部与群众的心贴的更近了,了解的问题更多、更真实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实际有效了。本镇×××村村民×××,因(××××事)想到区委上访,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下访时发现后,立即现场办公,通过(××××措施),解决了(×××问题)。村民们高兴的说:“有问题在家门口解决,再也不用上访了”。二是变被动搪塞为主动疏导。针对有的镇、村干部在接待群众来访时存有敷衍塞责现象,镇党委要求镇、村干部,要严格做到“四不准”,即:不准对上访人态度生硬;不准对群众的意见敷衍搪塞;不准以任何理由拒绝接待上访;不准随意将矛盾上推下卸或转移。今年以来,镇、村干部共接待来访群众 人次,上访群众基本上表示满意。同时,对个别无理缠访、闹访的群众,我们也从不无原则的姑息迁就,而是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批评教育,有效地控制了上访人的情绪,从而稳定了事态,杜绝了越级访的发生。三是变治标为治本。做好信访工作,必须标本兼治,但重在治本,只有消除信访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访题。因此,我们改变了过去由单纯就信访抓信访的做法,建立了由各方面力量密切协作,综合防治的“大信访”格局。我们成立了司法调解重心,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化解基层矛盾,把一些容易引发上访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先后开展了科技、文化、法律“三下乡”,创建“文明村”、“文明户”,宗旨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党政纪条规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减少了信访问题的发生。

三、搞好三个结合,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一是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我们重点抓了三个环节。首先,抓整顿。对 个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失去群众威信的软、散、乱班子进行了调整,选拔了 名党性强、素质好、威信高、公正廉洁,能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进入村级班子。使因村干部违法施政、违政不廉造成的信访案件大幅度下降。其次,抓提高。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对镇村干部进行了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科学技术及法律法规等培训,参训率达到了100%,使镇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不断增强。第三,抓典型。培养和选树了、、等 个稳定抓得好、经济发展快的先进支部,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带动全镇农村党支部建设整体上水平,赢得了群众的满意和拥护。二是与扩大基层民主相结合。实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广泛推行和深化村务、政务公开,定期对村级财务管理、宅基地使用、计划生育政策、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集体债权债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备干部培养等方面进行检查,看是否实现了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群众是否满意。发现问题及时通报,责令纠正。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强化了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有效地缓解了干群矛盾,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三是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抓信访工作必须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把群众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农民致富奔小康上来,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信访问题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篇7

作为面向三农、横跨城乡的农业银行分支机构, 农行内蒙古分行秉承大行的责任担当, 自觉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三牧”不动摇、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服务民生事业不动摇, 发挥城乡并举的服务优势, 与自治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自2009年以来, 全区农行累放各项贷款2311亿元, 有力地支持了地方产业经济升级, 扶持新兴经济主体,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带动了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截至2014年6月末, 全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38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1265亿元。

近年来, 秉承服务“三农三牧”的使命和责任, 农行内蒙古分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对农村牧区的改革发展要求, 围绕“强农、惠农、富农”, 推进服务创新, 实现了服务“三农三牧”的新突破。2009年以来, 全区农行累放涉农涉牧贷款1325亿元。在强农方面, 围绕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城镇化建设, 累放县域中小微企业贷款158亿元、县域城镇化贷款108亿元,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上下游农牧户贷款610亿元, 支持农牧业企业410户, 综合服务覆盖面达到80%;富农方面, 自2009年发行第一张金穗惠农卡以来, 已累计发放惠农卡113.5万张, 发放农牧户贷款206亿元, 助推全区47万农牧户增收致富;惠农方面, 大力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 在县域地区免费布放各类电子机具近3万台, 设立“惠农通”工程服务点13000多个, 覆盖了80%以上的行政村, 全部服务点开通跨行交易功能, 可为广大持卡农牧户提供查询、消费、小额取款等基本金融服务;始终坚持让利于农牧户的政策, 2009年以来, 累计为农牧户减轻利息负担近7亿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导下, 农行内蒙古分行以金融扶贫为己任, 将实现金融扶贫富民新突破作为促进全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农牧业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不断探索推进开发式、产业化、商业化扶贫, 2009年以来累计投放各类扶贫富民贷款778亿元, 惠及自治区400万农牧民。

2013年, 农行内蒙古分行与自治区扶贫办联合, 将商业银行市场化机制与开发式扶贫的政策优势相结合, 创新开展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新模式。自治区扶贫办从2013年至2017年5年间, 为全区57个重点贫困旗县合计投入23.75亿元作为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风险补偿金, 农行内蒙古分行作为首家金融合作单位, 在政府建立风险缓释机制的基础上, 扩大信贷投放, 每年投放金融扶贫富民贷款50亿元以上, 5年拟累计投放300亿元。“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 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农总行党委的高度重视, 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亲自批准实施方案;李佳副书记主持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签约仪式;王玉明副主席多次组织研究并推动“工程”研发实施的各项工作。农总行主要领导也多次予以重要批示、工作指导和具体部署。在各界的关心支持下, 农行内蒙古分行举全行之力, 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把“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作为农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 改善经营结构, 实现经营转型的重要工程和抓手, 全面部署57个贫困旗县、59家支行金融扶贫富民工作, 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县域支行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解放思想, 创新模式。推进扶贫机制创新。将政策性扶贫与商业化运作相结合, 由政府出资设立风险补偿金, 通过金融机构放大倍数投放贷款, 发挥“杠杆”作用, 降低了农牧民贷款准入门槛, 使绝大多数有生产能力的农牧民都能得到金融支持, 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将支持农牧民增收致富与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相结合, 专项研发了“金穗富农贷”和“金穗强农贷”两款产品, 满足一般农牧户家庭生产经营, 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和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资金需求。推进服务模式创新。总结推广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户+风险补偿金”等6种贷款模式, 农牧户贷款抵 (质) 押担保不作为强制性要求, 对信用村内的信用户可发放信用贷款。创新“阶段担保+仓单质押的‘粮捷贷’”、引入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开展金穗“强农贷”业务, 制订了动物资产 (活畜) 抵押, 土地、草场、林权抵押担保管理办法, 进一步拓宽了金融扶贫担保渠道。

总体规划, 突出特色。在做好金融扶贫总体规划基础上, 抓住地方产业特色和发展重点,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支持贫困旗县、贫困嘎查村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牧户、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乳、肉、绒、薯、菜、粮油、饲草、瓜果、药材、旅游及民族用品等十大扶贫产业以及能够安置大量贫困农牧民就业的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 有效满足集中连片、产业链带动、专业大户 (家庭农场) 、合作社带动下的农牧户和县域涉农法人客户融资需求, 形成了“一村一特色, 一村一产业”。兴安分行科右前旗支行创新“景堂”模式, 结合当地特色, 给巴拉格歹永进村养殖大户刘景堂及其带动的贫困户统一授信, 目前已向刘景堂发放贷款197万元, 目前刘景堂个人羊存栏1670只, 预计年底存栏将达到20000只, 辐射带动农牧户200余户, 有力支撑了该村肉羊养殖产业的发展。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支行, 通过对四子王旗民族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等涉农涉牧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授信“金穗强农贷”4000万元以上, 辐射基地农牧户1.3万户, 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实际行动支持了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 书写了龙头企业带动扶贫、非公经济带动扶贫、产业化带动扶贫的金融服务新篇章。

提升效率, 严控风险。为了方便农牧民办理贷款, 提高贷款效率, 农行优化内部流程, 合理简化贷款基础资料, 再造信贷业务流程, 将小额农户贷款权限全部下放到了旗县, 提高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各环节工作效率, 并采取客户经理入村入户现场办公的方式, 使办贷效率提高了近60%, 确保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资金第一时间发放到广大农牧民手中。同时, 集中一切资源向基层倾斜, 把有限的信贷、财务、人力资源用于基层服务第一线。严肃纪律, 出台“五个一律”的规定, 严控员工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对“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违纪行为予以严处。目前, 全区农行农户贷款不良率仅为0.74%。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开展半年多来,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成效。全区农行信贷投放有序推进, 服务渠道稳步拓展, 惠农措施直接到位。截至9月末, 全行累计投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47.8亿元, 其中金穗富农贷40.4亿元, 覆盖57个贫困旗县, 405个乡镇, 3300个村 (嘎查) , 8.8万户农牧户;金穗强农贷7.3亿元, 支持81户扶贫龙头企业, 带动了广大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

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刘忠诚指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重要意义, 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 合理有效地配置扶贫资源。通过扶贫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用于扶贫, 既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 又保证了信贷资金按市场化运作, 有效地解决了扶贫开发贷款少、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 培育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 变输血为造血, 从根本上增强区域经济和农牧民自身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篇8

近年来,南宁市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實施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大力拓宽引才渠道,为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注入创新动力

(一)依托核心竞争优势,构筑平台引才。充分利用多机遇叠加、多区域合作的独特优势,依托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区级开发区,2家区级人才小高地、10家市级小高地,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引才。仅南宁留学人员创业园就吸引了来自美、英等10多个国家的海外创业人才近百人,转化高新科技成果30多项。

(二)紧贴产业发展需要,实施项目引才。坚持以领军人才领衔重大项目,带动人才团队建设。坚持促进项目合作与智力引进一体化。坚持以创新政策激励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探索管理股和技术股,实行股权、期权分配政策,给予核心专家、科研技术骨干股份激励,有力地凝聚了创新团队。

(三)着眼优化人才结构,推进多元引才。一是根据发展需要,招聘引才。二是坚持竞争择优,公选引才。三是强化定向联络,挂职引才。四是利用人脉资源,以才引才。此外,还开辟了短期服务、承包经营等多种渠道,引进了大批“候鸟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积极搭建用才舞台,为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增添创造活力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的做法是:

(一)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攻关作用。高层次人才站在学术技术最前沿,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探索“1名领军人才+5名左右科研助手+100名左右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模式,组成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攻关。2004年以来,先后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178项,助推南宁成为全区首个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试点。

(二)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争取课题中的助推作用。我们落实扶持政策,强化信息服务,支持高层次人才领衔申报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比如,灵康赛诺公司引进的6名高层次专家,都是人事部批准归国定居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他们在两位院士的率领下,创造性地开展了灵长类动物实验基地建设,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国家“863”项目1000多万元专项资助。

(三)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引进一名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培育一个优秀团队、催生一个重点产业。横县“茉莉花专家大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带领下,汇集相关领域专家500多人次,推动了茉莉花种植、防病、加工的一系列新突破。目前,全县花茶产量占全国60%以上。

(四)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重大决策中的智囊作用。高层次人才对重大项目建设具有较强的科学论证和前瞻判断能力,在推行重大决策前听取他们意见,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在推进“中国水城”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推进首府“三基地三中心”建设中,我们都邀请知名专家出谋划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努力营造留才环境,为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集聚发展优势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篇9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我州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以及新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现就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1〕64号),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大保障力度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切实解决好全州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并逐步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含新就业人员)的住房困难。

二、明确具体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州共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258300套,其中:建设(筹集)廉租住房15100套、公共租赁住房132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8万户,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户,解决近120万左右城乡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2011年,我州将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2.0723万套(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4500套、廉租住房4000套、棚户区改造5013户、新增发放租赁补贴7210户;完成省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20000户,包括中央和省补助资金拆除重建11000户、各县(市)自筹资金实施的加固改造9000户。

三、探索和完善建设管理模式

(一)实行“两房并轨”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为便于建设和管理,从今年起,我省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合并建设。各县(市)可将省、州下达的“两房”指标及补助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选址、统一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按照以人为本、方便适用原则和分散配建与集中建设相结合的要求,加强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工作。原则上公共租赁住房应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公用事业完备、就业方便的区域。集中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配套建设占总建筑面积15%的商业性服务设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标准应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户型结构以小户型为主,平均每套50平方米左右,最大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70平方米以内。要优化公共租赁住房设计方案,努力做到环境优美、质量优良、功能完善、经济适用。

(二)政府主导,多种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各县(市)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九种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一是政府主导建设。由县(市)人民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或政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投融资平台为建设主体,政府安排和筹措资金建设。各县(市)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应占公共租赁住房总量的50%以上。二是政企共建。即由政府给予资金补助和优惠政策,企业出土地和配套资金建设。建成的公共租赁住房优先向本企业符合条件的职工出租,超出部分由政府安排向社会出租。实施范围主要包括:用工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住房困难职工较多、有闲置土地的企业以及乡镇学校、卫生院、计生站的教师和职工周转房建设。三是代建。由政府安排优价土地和优惠政策,选择和扶持实力强、信誉好的房地产企业建设和经营公共租赁住房。四是专建专管。县(市)人民政府可组织和扶持一批专业运营机构从事公共租赁住房的投资、建设和管理,并吸引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运营机构应按《公司法》有关规定组建,具有法人资格,采取市场化运作,以保本微利为营运目标,着重体现公共服务功能。五是政村共建。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由集体经济组织在安置房建设时配套建设一批公共租赁住房,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由集体经济组织统建统租。六是购买或租赁。通过市场购买和长期租赁符合条件的商品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房源。七是配建。新建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按住宅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配建符合标准的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配建的廉租住房或公共租赁住房,政府按建筑安装成本价回购,配建的廉租住房或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产权归政府所有。八是城市棚户区和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继续按省下达各地指标和补助政策实施,确保建设任务的完成。九是以农户为实施主体,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和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整乡、整村推进试点工作,统筹推进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三)实施统一管理。一是建立征信系统,完善保障性住房档案,强化对保障对象家庭住房、经济状况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测。二是规范准入审核,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候、配租和租后管理制度,健全住房保障、民政、公安、金融机构和社区协作配合的审核机制,加强运营监管,确保配租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三是提高分配效率,保障性住房和配套设施建成完工具备入住条件的,1个月内必须安排保障对象入住,避免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四是实行分级定租,对公共租赁住房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定租,合理确定租金水平。对符合廉租住房入住条件的住房,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各县(市)应按《文山州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实施细则》(文政发〔2010〕38号)中廉租住房租金计算方法合理确定;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原则上不高于同地段同档次市场租金的80%。具体分级租金标准由各县(市)人民政府结合实际、区分不同保障对象研究制定,并报州人民政府和省、州住建、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全州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实施细则待省出台有关办法后另行制定。

(四)完善退出机制。对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可采取以下方式退出享受的保障性住房。一是按“先租后售”的方式购买原租住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按国家、省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给予相关税费优惠。购买的公共租赁住房原则上不得上市转让交易,但可由直系亲属继承,确需转让的,当转让价格等于或低于原出售价格时,由政府优先回购,当转让价格高于原出售价格时,则政府按出售时的优惠比例从转让收入中收回相应部分房款,出售保障性住房的,不再享有申请和购买保障性住房的资格。二是廉租住房住户收入水平已超出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但不超出公租房保障范围的,住房租金改按公共租赁住房标准收取。三是收入水平超过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的,实行退租或按市场标准收取租金。对提供虚假资料骗购、骗租保障房的,一经查实,立即责令退出,并取消其在5年内申请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的资格。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财政政策。在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的同时,今年省级财政对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按100元/平方米标准给予补助。对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除中央政府补助资金外,省级财政按云政发〔2009〕145号规定标准给予适当补助。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中,拆除重建按10000元/户、加固改造按2000元/户标准予以补助(省级安排计划部分,补助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地方安排计划部分,补助资金由各县、市自筹解决)。除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补助资金外,各县(市)人民政府也要增加财政预算资金安排,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扣除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余额全部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1〕64号)要求,自2011年起,州、县(市)要从土地出让总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房地产开发税按此前政策提取不低于10%的资金拨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专户,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放大财政政策效应,各级财政投入的资金(含中央和省的补助资金)可用于直接投资或作为政府资本金注入,也可用于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

(二)土地政策。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要实行单列,并做到优先供应、应保尽保。要按照“十二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定的规划和计划确定的目标要求,科学编制用地规划,提前落实到具体地块,并办理相应用地手续。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享受成本地价,实行划拨供应,也可以采用协议出让、租赁或作价入股等方式有偿使用。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和政府储备土地优先安排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对到期未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的县(市),省、州有关部门将停办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手续。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新增建设用地,可免征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征地管理费,具备条件的,征收转用、供应可一并办理。对企业利用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经规划部门将原用途变更为住宅用地后,无需补缴土地出让金。

(三)税费政策。严格执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买卖、经营等环节涉及的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营业税、房产税等,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减免。同时,免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异地安置人防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用地以有偿方式出让的,不计提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土地收益基金、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风险准备金以及省规定在土地出让金中计提的其他各项资金。

五、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一)建立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投融资平台,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工作。中央和省、州补助资金,可作为各地政府注入投融资平台的资本金,提高资信等级,增强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

(二)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各类投融资主体发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长期贷款,逐步探索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投入。对于资本金足额到位、租金水平合理、实行商业化运作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对有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支持。加大与保险资金合作力度,积极引进保险资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通过信托、债券、BT等方式投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六、强化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按州级总体协调,县(市)政府具体负责、牵头部门抓好落实的原则,建立目标责任制。州政府每年与各县(市)政府签订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县(市)政府的建设任务。各县(市)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要做到规划到位、资金到位、供地到位、政策到位,加快进度,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各项任务。

(二)加强协调配合。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全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形成相互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三)加快建设进度。各县(市)要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按照《文山州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实行倒逼工期,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力争超额完成任务。对于州人民政府确定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各县(市)政府要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对疏于管理、资金不到位、进度缓慢的工程,州人民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同时,要根据分配到本县(市)的任务情况,进一步梳理排查,及时调整规划,合理调整保障对象、保障标准和保障方式,将更多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既满足任务的完成,又努力实现住房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并及时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和户型功能完善的各类保障性住房,避免形成新的“贫民区”。

(四)严格建设程序。保障性住房建设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招投标制、项目合同制、法人负责制、工程质量监督制、工程监理制,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建立绿色审批通道。要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严把施工现场准入,严格审核施工队伍、人员的资质资格,严禁伪劣建材入场,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坚决杜绝质量安全事故,让保障性安居工程真正成为质量安全放心工程。

(五)促进和谐拆迁。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涉及的拆迁、改造过程中各类信访案件,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强化调查处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被拆迁人利益;对漫天要价、扰乱社会秩序行为的要严肃处理,杜绝出现阻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施工的现象发生。

(六)加强督查考核。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建立健全督查督办机制,切实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各级监察、审计、督查等部门要同步介入,加强全过程跟踪监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高效,确保住房管理科学规范,分配公平合理。要严格考核奖惩,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对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州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按规定完成目标任务的,由州监察局约谈有关县(市)政府负责人,并视情况实施行政问责;对有违法违规情形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上一篇:高校科技工作建议下一篇:检察院纪检书记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