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与思考(精选9篇)
金寨县双河高级职业中学 付裕
[摘要]: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从开设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和方法单调沉闷,硬件条件和功能不完善等。必须要进一步明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矛盾突出。
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体系使得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依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大部分都很薄弱,因此,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学习文化基础课又占用了大量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与此同时,学生文化基础通过在中职阶段的学习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提高。文化基础、专业技能难以兼顾,这也是造成中职计算机教学感困惑的原因。
二、专业课程缺少实用性,课程更新缓慢。
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细分专业课程,不断推出与计算机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课程,是专业建设重要的途径。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方面工作没能有效开展,陈旧课程大量存在,未能像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那样不断推出新课程。这大大地制约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革新,使毕业生普遍感到在学校学的在工作中用不到。
三、教学模式及方法单调沉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教师没有认真研究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不同,没有认真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教师备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久而久之,教师埋怨学生素质不高、基础差,学生埋怨教师教学水平一不高。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四、缺少高素质专业课教师。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更新知识备感吃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的”。对教师专业培训重视不够,教师缺乏或没有机会和外界同行交流,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少教师教学靠自学或吃专业老本。
五、硬件建设滞后,教学设施不完善。
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这是当今社会的要求,各个学校为此也都建设了计算机机房。有些学校认为,既然有机房,就可以开设计算机专业,于是不少学校计算机专业仓促上马,不分析现有的硬件条件能否满足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否顺利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致出现不少问题。仅有普通计算机操作机房,是不能满足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的,还必须有计算机组装维修实训机房、多媒体技术实训机房等。没有完善的硬件条件和基础设施,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六、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教学。
对课堂教学,各个学校都有一套监督检查和保障机制,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上机实习、操作实训等实践环节,存在许多不规范。比如,没有专业实训教师,没有配套实训教材,实训课题或题目选择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没有实训计划和考核办法,没有综合训练等。计算机专业课程大都实践性很强,不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实际演练,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掌握,创新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应该综合分析研究,多管齐下,从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工作,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
必须认识到中职计算机专业与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认真分析社会对职计算机的需求,认真分析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培养目标的恰当定位。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效果差。但是比较直观实用的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学生还愿意做,还有一定的兴趣。计算机专业课程既有高深的理论课程,也有实用的操作类课程。社会既需要理论研究和项目开发型人才,也需要实用操作型人才,这就为中职类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也确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职业定位为计算机软件操作员、录入员、计算机维护员、网络维护员、电脑美工、网站维护员、电脑动画工等。这些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结构的最底层,对计算机专业理论要求不高,也不需要多少软硬件设计能力,只需要熟练操作应用即可。
第二、改革和完善现有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应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中心,文化课的安排,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调剂,避免专业课学习疲劳,但特别注意不能打乱专业课教学,使专业课教学时间支离破碎。比如可以上午安排计算机教学,下午安排文化课。尽量在机房或实验室上课,采用师徒授课模式,由教师带学生学习,像师傅带徒弟一样,保证教师随时讲解、随时示范、演示。学生随时动手操作实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在课程考核方面,扩大任课教师的权威,充分支持任课教师的工作,以实践性考核成绩为主,期末一次考核变为教师根据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划分的教学任务进行多次考核,任课教师通过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考核,最终确定学生是否通过考核及成绩如何。学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觉得较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指明了方向。通过以上措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教师和学生互动学习,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应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实际应用获取知识。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但通过实践证明,对于技术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一门课程中选择若干个任务(或项目),在实现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讲解如何把任务分解成许多简单的子任务,从应用各种的顺序关系来组织相关知识点的讲授,而不从学科的角度系统讲授知识。从某种意义来讲,需要在透彻了解整个知识结构之后才能掌握好这种教学法。应提倡做大作业,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作业和考试中的题型如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作用,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动手做大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有更好的作用。特别是在完成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精神。要重视上机实践环节教学,提倡教师面对面直接对学生辅导。只通过看书本、听讲课是学不会计算机的,必须重视面对面的辅导环节,特别强调在实验课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辅导作用。
第四、搞好计算机机房和各种实训室建设,保障计算机专业教学顺利实施。
做好上机实验是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是学不会、学不好计算机课的。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和学习的平台建设,创建良好的、能调动教学双方积极互动教学平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中职教育的新形势。教师角色定位要准,要做好学生的“向导和顾问”,当好学生学习技能的“教练员”和“训练员”。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有些学校通过采取分类、分层培训的策略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企业实践、进修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素质,就是一个很好
的思路。再次,建立一个环境良好、思想稳定的师资队伍。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教师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育人环境,认真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师关心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一
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源自哪里?没有课后作业,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与巩固如何完成?如何将学生对电脑、网络的喜欢转化成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些都是上好计算机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专门在中专一年级新生中进行了一次“计算机课,我想对你说……”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你从何时开始接触计算机?(2)家中有无计算机?(3)平时用计算机做什么?(4)会使用哪些计算机软件?(5)初中计算机课学过什么?(6)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7)计算机课你想学什么?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与他们对上课的兴趣并不成正比,教学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来源复杂,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的情况是大势所趋,教师面对的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另外,不少中职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不完备和追求升学率的原因,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这些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男生较多)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文字编辑,上网并收发邮件,甚至能够自己装系统,这部分同学能较快接受甚至超前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连开机关机都不会,鼠标也不能灵活操作。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2. 学生热衷网络游戏,轻视学习功用。
网络已经成为大家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都以学习的名义要求父母为其购买电脑,但是真正用来学习的人却不多。这次调查,对于喜欢计算机课的原因,80%的同学选择了“有机会上网”,而在回答上网做什么时,90%的同学选择了游戏或聊天,仅有10%的同学选择了查找资料。这些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不少中学生还因为娱乐丢掉了曾经引以为豪的成绩。由此可见,学生对上计算机课的高度热情,并非源自对计算机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而仅仅是出于对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热衷。大部分学生无视强大网络资源的存在,更谈不上利用网络增长知识、方便学习。
3. 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学习积极性不高。
问卷调查还着重对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作了调查,现在拥有QQ的同学占了78.5%,经常使用搜索引擎的占40.2%,而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系统的组成与二进制等基础知识的人数均不超过15%,可见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种匮乏并没有转化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动力。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计算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
4. 学习方式陈旧,实践能力不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相辅相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学生学习方式陈旧,将计算机的学习等同于其他以书本为主的课程学习,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而没能将操作实践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起来。还有一些同学把完成作业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一旦题目变换就不会做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梁启超有句名言:“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成为当今每个人能力素质中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在当代社会,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新时代的文盲。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对推广和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上述问题和困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1. 因材施教,践行差异教育。
由于中职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以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比如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差距。有时城镇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所以课堂提问时,难的问题不应提问这类学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问题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课堂练习时要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既能对基础弱的学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又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2. 引导学生确使用网络,加强学习功用。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电脑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如何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才是关键,而不是一味地扼杀。引导应当从学生的切身体会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电脑的学习用途,而不是说大道理。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为觉得很好玩,身在其中、其乐无穷。对于爱好游戏的学生,我们可以开设分析游戏代码的课程,让他们切身体会一下游戏是如何设计出来的,通过这些来转化他们的兴趣与激情。然后让他们学习编写一些小的游戏程序。这种教学方法很有成效,通过这种方法得以提高的学生很多。而对于那些爱上网的学生,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兴趣转化到制作网页、制作动画等方面。这些方法比一味地阻止学生上网、玩游戏的效果要好得多。
3. 采用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例如:在讲解《WORD邮件合并》命令时,课堂导入部分我选取了与学生专业相同的实习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发学生思考,并介绍《WORD邮件合并》命令的强大功能,让学生亲眼所见原本需要几小时的工作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生兴趣。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得兴趣盎然,而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在课堂上我们有时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电脑基础较好的同学在他人面前“卖弄”;一些同学设点小机关,就很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学习欲望,并很快形成互帮互学,相互赶超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种很好的教育时机,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单靠阅读几本书,听取别人所传授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不实践就永远不能真正掌握它,学习计算机绝对不能纸上谈兵,要勇于实践和尝试。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多上机操作,让他们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同学或其他精通的人请教,不要畏首畏尾,也不要怕麻烦,更不要因为没试过、怕弄坏而不去试。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教师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实践,在教学时,根据教学情况,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当堂学习的当堂应用,使他们能随时消化,不要留任何问题到明天。如在讲述计算机系统组成时,我把主机打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构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部件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部件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我将这些部件一一组装,同时将主板、CPU的作用、内存条功能,硬盘用途等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画面时,就产生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另外,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注重多鼓励、多表扬,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信心。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本介绍的操作知识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摸索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创造性。
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层面宽广,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我们要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继续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更好地培养学生,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中职计算机课教学看似轻松, 但要上出高水平、教出高质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深入了解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效果, 以及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现状, 作者对本校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几类较普遍的问题, 并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李书明, 袁雪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2]孙凤宏.探索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青海统计, 2007, (11) .
[3]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出版社, 2008.
【关键词】高中语文 模块教学 现状 思考
在教学领域,模块教学是根据学科内部的线索以及对课程内容的分化进行整合,于是形成同类型知识点与能力提升的独立单元。任何一个模块都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既要保证教学的独立性,又要保持内部的联系。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与推广。
一、当前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的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语文的模块教学属于一项变革,选修部分成了新设,不同的基点导致了不同的问题出现。
首先是模块整合得不够彻底。模块整合是模块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对模块进行系统地梳理,形成合理的模块体系。目前很多语文教学的模块都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划分,整合相同类型的知识点,或是根据语文目标的角度整合模块。但只要认真观察五大模块的内容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如阅读鉴赏模块包含诗歌,有的从表达方式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写景或抒情,一些模块包含了现代文、随笔等,综合性的模块整合得不够彻底。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取代了模块教学。一些语文教师并没有掌握模块教学的真正意义,错误地将模块教学理解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大大削弱了模块教学的优势。教学模块的确是模块教学的组成部分,却不是唯一的组成部分。模块教学强调在教法上灵活多样、学法上知行并举,是各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活动方式以及实践经验的结合。
最后是实践活动的缺失。模块教学强调各模块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同步进行与融会贯通,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很少有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定期尝试模块教学活动,也有一些教师没有对教学环节与教学实践进行整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大量的模块教学实践活动,由于课余时间被占,导致很多学生对模块学习丧失兴趣,参与度与投入性不高,模块教学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当前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要提高教师素养,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仅包括抛弃应试教育的观念,学习现代教育观,更要全面学习、掌握模块教学方式,敢于创新。其次要提高能力。模块教学对语文教师有很高要求的考验,比如如何有效整合教学模块,开发新的选修模块,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等。最后是语文教师要不断增长见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时,察觉到自己“一桶水”的知识捉襟见肘,很多问题的解答只停留在“通”的层面,无法向“广”和“深”发展。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及《宇宙的奥秘》这些文章中囊括的知识不仅仅是文学,还涉及建筑、服饰、历史、天文学等,如果教师对这些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那么进行模块教学就会感到迷茫,不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总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改进模块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模块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建适合的语文教学模块体系
如今的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的已有模块质量与数量都参差不齐,个体存在较多,缺乏对整体的设计。语文教师要实现理想教学模块体系的创建,首先应该团体合作,共同开发,资源共享,鼓励更多的同事共同建立模块的整体构架,共同商讨教学策略、进度安排与指导方针。其次要优化师生的双主体整合,形成一种教学合力。我曾经去听过一场关于《感受真情 关注细节》的高中语文教学实录课,关于作文讲评的模块课,如妙语连珠的开场,与学生的亲切聊天沟通或真情流露,都能为贯穿整个课堂的师生对话交流模式奠定基础,这成为讲评模块课的一大亮点。课上,教师还将优秀代表作文印成材料发给学生一同点评赏析,将全班的学生作为作文的共同点评修改对象,既是给予其充足的时间研读,也是给学生与教师合作讨论的机会,整个过程能散发出一种师生平等的气息,更能让学生融入课堂的学习当中。
(三)探索优化语文模块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方法都有优缺点,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整合优化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声画并茂优势的基础上,优化体验积累、范例学习、生活实践教学的三大步骤。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的角落创建“语文角”,以黑板报或手抄报为学习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创作稿件投稿,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朗诵比赛或辩论会,为学生开辟一块语文阵地。教学方法的优化要遵循学生个体性差异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个性特长进行分组,让学生有充分的平台发挥特长,优势互补,协调合作,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模块教学是一个细致而烦琐的过程,需要教师全方位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但要及时发现问题,更要反思总结,探索创新,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掌握语文课堂模块教学的精髓,将模块教学彻底地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玮静.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的现状与思考[D].烟台:鲁东大学,2013.
宣高进
(武汉市财贸学校,专业计算机教研组,武汉430014)
[摘要]: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应与时俱进,坚持以
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计算机网络的初级应用型人才。本文就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建设如何贴近市场、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改革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computer network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be developed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times.It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aking service as an aim and taking employment as the guideline” to train junior practical personnel on computer network.This article is an exploration on how to conform to the market while
developing the computer network specialty and how to reform its curriculum system in students-centere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network specialty
curriculum reform
引言:二十一世纪,计算机应用已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
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应运而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在本科、高职、中职教育中全面铺开,办学多年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从学生学习情况、就业情况以及近年的招生情况均不够理想。本文将基于对所在中职学校近年来办学情况的市场调研,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谈
一些体会,希望能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建设有所启示。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招生及办学情况调研
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改小组的老师在充分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基础上,纷纷走向人才市场、下到学生之中、走进用人单位,开展了深入有效的专题调研,访谈、问卷达200人次,涉及对象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员、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人员、往届毕业生及在校学生等等,收回有效问卷及访谈记录近100份。这些来自一线的调研报告,为本轮课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符合市场人才走向、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客观依据。
1.1 招生情况统计
笔者所在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生源多数在本市,来自镇以下的农村学生只占不足1/4。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状况有很大的差别,来自城市及城镇的学生大多学习不努力,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来自乡村的孩子,性格内向,较听老师的话,比城市的学生能吃苦。城市的学生希望今后的工作环境好、最好是能在办公室,且挣钱多;乡村的学生想学个手艺,对工作的环境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文化基础知识很差。
1.2 生源状况的调查
通过对武汉市财贸学校在校的两个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显示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初中毕业仅只考语、数两科未参加中考的就占一半以上,平时用电脑只是聊天和玩游戏的占90%,能看计算机专业杂志的不到5%,在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绝大部分同学回答的是不知道报什么好,大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业缺乏期望,只要不学坏就行了。进校后,学生文化知识学习极其薄弱,学生学习习惯差,普遍对自己缺乏信心。
1.3 学生流失情况调查
城市弃学学生多数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遵规守纪,在学校完全是在混日子,家长最终失望而放弃了学业。农村的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过多文化课颇为不满、对专业发展方向不很认同。08级网络班的王**同学,家在农村,周围的同龄人,除成绩优秀考上示范高中且家庭经济许可的上了高中之外,多数都前往大城市打工,他初中所受教育很弱,文化基础很差,但想通过中职的教育学一门修理电脑和跟别人进行网络布线的手艺,好凭劳动养活自己。但他上学后发现中职的教育
时间长,文化课占课时多,且专业学习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软件为主,最想学的计算机关于硬件的相关知识在我校却没办法操作,他认为文化课初中小学都没学好,现在也不可能再学好,坐在教室里听不懂课等于是浪费时间,不如参加短期培训。因此,只上了一学期就弃学前往一手机制作厂当了学徒。
1.4 办学情况
笔者所在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初级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在课程上设置了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等,偏重于计算机网络软件方面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专业组的老师们发现:只要一涉及到程序代码,学生就会很难学懂,一个班上大约只有不到1/4的同学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原因是他们英语和数学基础较差,影响了学习效果。对网页设计学生较有兴趣,但基于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水平,网页从形式到内容很难提升,很显然仅有技术是难以达到就业的高度。
1.5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就业情况
近年笔者所在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就业不是很理想,就业层次偏低,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学生的薪酬期望与企业有一定差距。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都很艰难,很多大学生主动降低就业期望的情况下,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改革思路及措施
在此调研基础上,我校于2009年初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为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校本轮课程改革本着面向学生、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了中职教育的发展轨迹及未来走向,并明确地将本轮课程改革定位于新背景下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明确提出人才培养要体现四个贴近,即“专业调整开发要贴近市场,课程整合设置要贴近职业,专业技能标准要贴近岗位,教学考核办法要贴近学生”,并要求针对各自专业特色、课程结构、学科分布、课时安排的情况尤其是综合实训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布局。
2.1 明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践调研结果的判断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强
化专业综合技能,定位于面向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我们认为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品质,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硬件、软件应用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组建、维护的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这里特别强调“初级”二字,这是针对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实际出发,有别于高职的培养目标。
2.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网络专业以学分制的形式规范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2.3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推进专业发展市场化的进程。
我们将专业课程设置按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整合课区分,其中:专业理论课中依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及数据库的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课开设网络技术、网页制作、网站建设;整合课开设有应用PS制作网页。并按专业发展方向设置了两个模块的限选课:一个为软件方面,如图像处理等;另一个为硬件方面,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动态对应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市场发展走向。
2.4 通过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调整,着力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常规,提出了刚性原则,要求开发出对应实岗的综合实训教学课程和校本教材及教法,设计出对应实岗的专业训练项目和实践操作型的评价方案,并以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形式增加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内容和强度。如网络布线以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综合素质的需求,并为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单独考核,加强其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利用校内外各种条件,进行就业前适岗训练,从而达到加强综合技能培养的目的。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制定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中职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就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把学科教育转变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来,并考虑到专业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综合素质,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扩展性,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康,沈孟涛.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实践.福建电脑,2006,4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及江苏省省委领导批示精神和全国妇联、省妇联、徐州市妇联通知精神,新沂市妇联全会人员深入全市16个乡镇对农村妇女工作现状展开调研,通过看现场、听汇报、组织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农村妇女工作状况,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找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对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科学定位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
一、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现状
1、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两法”、“两规”的实施,优化了农村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双学双比”、“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妇女全面参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农村妇女在参与各项活动中所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也使基层党政领导对农村妇女的作用和农村妇女工作刮目相看。党委、政府牵头的招商引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都吸纳妇联干部为工作成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90%以上的基层党委政府更是把妇联组织放在领导小组成员的位置上;在市、镇两级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市级女代表51人,占总数14.6%,镇级女代表179人,占总数11.4%,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了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农村妇女及妇女干部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2、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创业发展氛围日渐浓厚。目前,农村妇女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对致富信息的期盼,对生活富裕的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从思想观念上,她们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等、靠、要”思想的影响与束缚,更为深刻而广泛地树立了以经济地位谋求进步与发展的思想理念。她们渴求知识,既“请进来学”,又“走出去学”,学习使她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被调查的500份问卷中,486名妇女表示渴望多掌握一些新技术、新知识,423名妇女渴求农闲时节后手中有活干。农村妇女创业还呈现出人带人、村带村的辐射联动发展局面,被调查的50个村子中,有12个农副产品加工村,有个8养殖村,有6个特种种植村,有5个打工村。各地新兴的民营经济也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离土创新业的新平台。被调查的合沟镇缫丝厂、唐店镇服装公司、阿湖镇石英粉厂、棋盘镇玻璃厂吸纳了近万名的农村妇女,带动出一批工业致富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3、农村妇女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农村妇女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农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的巨大变化,不但深刻影响着新沂市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她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变得多元化、个性化。许多妇女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有房住,而是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以把精力和兴趣投向文化娱乐、健康保健、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许多妇女不再囿于家庭小天地,而是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其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被问卷调查的妇女中53.1%妇女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学习,46.7%妇女对个人生活发展状态不满意,农村妇女的社会意识开始觉醒。
二、农村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与同级同类相比,妇联干部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偏低,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在乡镇,工会能“高配”,团委能“闪电”,唯独妇联“黑头发进,白头发出”。目前,徐州市委办{2005}97号文“镇妇联主席应按同级党委委员的条件配备,享受镇党政领导副职的政治、生活待遇”的意见没有落实。在村级,村妇代会主任按规定只享受村主职干部工资待遇的70%,但又不享受养老保险。
2、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凝聚力下降。经调查,全市16个乡镇中,有3个经济较好的镇每年经费能达到1.5万元,其他乡镇一般只能在2000元左右,仅仅局限于“三八”节及“六一”儿童节活动。而村级妇联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无从着落,经济好的而且稍微重视妇女工作的村每年能拨出300?500元,绝大多数村是空白。因此,市妇联安排的活动,往往只是镇级妇联勉强在唱独角戏,而村级很难落实。如:06年10月份市妇联举办的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有一少部分村妇代会主任由于经费无法落实而缺习,一部分人是自己垫付,目前还没有解决。
3、工作目标泛化,兼职现象严重,妇联干部常常疲于应付、力不从心。目前,全市妇代会主任中,兼任计生专干的有27人,兼任主办会计的有16 人,兼任小组长的有34 人,还有好多人身兼三职以上。村妇代主任成为农村工作的多面手,平时只能是按行政命令做事,难以集中精力从事妇女工作。
4、村妇代会主任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尽管换届后的村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妇代会主任的年龄仍然偏大。全市村妇代会主任中最大的已达60多岁,50-60之间的还有9人,30岁以下的只有29人。大专以上只有6人,初中以下的有143人。由于她们受思想观念、文化知识、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工作的创新创优意识受到影响,难以胜任对妇女群众的引导服务工作。
5、妇女工作形式载体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妇女群众更多地把目光放在看得见的实际利益上,再加上有些妇联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找不到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减弱了感召力,增加了妇女工作的难度。“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双学双比”等活动常抓却无法常新,吸引力、影响力逐渐弱化。
三、分析原因
一是由于某些党政领导对妇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妇女工作“地位崇高、处境尴尬”。二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妇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缺失,整体局面消极被动。三是由于工作目标定位导向的原因,“党政所急、妇女所需”的目标定位与“妇联所能”的职能条件不相匹。四是由于工作思维错位,注重“应该怎样干”,忽视“能不能干”,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五是基层妇联干部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把握形势,开拓创新,实际工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群团工作发展需要。
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新阶段,对传统观念上的农村妇女工作是一个挑战和冲击,同时,也是对现行农村妇女工作从观念到形式、从内涵到载体等方面实行渐进转变的一个呼唤。
四、加强农村妇女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坚持党建带妇建
各级妇联组织要从巩固党的妇女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妇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党建带妇建,将基层妇联组织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妇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有经费、有阵地、有品牌、有队伍的妇联组织。要使妇联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待遇等纳入党的整体建设之中,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努力克服思想上的保守,敢破敢立,克服行动上的求助求援;敢闯敢试,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要跳出妇联看妇联,克服自己是群团组织的心理弱势,摆脱可有可无的困惑,争先创优,以作为求地位,以作为求出路。
2、转变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妇联工作要真正做到讲科学、讲规范、讲效率,就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以“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为工作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上级要求的工作任务中选出适合本地的项目,将党的政策、上级的方针与本地实际密切结合,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和新途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把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落到了实处。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抓源头参与、抓争取政策、抓总结经验上,为基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把开展工作的空间留给基层,放手让基层结合实际自主地开展工作。具体工作中,基层妇联应打破部门界限,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统筹工作,改变强调局部、缺乏全局的意识,根据实际需要,抓住重点,抓好落实,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把妇女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受益不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善于发现和及时总结基层的工作经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符合基层实际。
3、转变思维,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模式
“妇联”的本质含义是妇女群众的联合体,在工作模式上应当是“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指令性的、直线式的工作模式,为间接、具体的“典型示范式”和“中介服务式”。减少工作的布置,深入基层指导帮助,开展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工作,对基层的工作不要面面俱到,而让工作特色在考核中占重要比例。要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妇联,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下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健全,网络齐备,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将这些资源巧妙地转化为经营资本,融入经济建设发展之中。妇女群众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就是各类先进典型。抓典型是妇联组织传统的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更要常抓常新。要培养一大批体现出时代性、导向性、务实性和可持续性的“妇”字号先进典型,以群众化的典型逐渐推动各类活动的纵深开展。要学会并善于借助政府或协调单位的政策、活动等载体,善于并研究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及各类经济实体的组织)等,变被动的“配合”为主动的结合,变“为人所用”为“为我所用”,找准妇联与其他部门在工作对象、职能、任务上的交叉点,全力做好“借台、借力、借题、借资、借智”文章,从而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载体共用、优势互补、工作互动”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要以新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实现妇联工作重心转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妇联组织设置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必须主动适应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不同特点,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基层妇女组织形式;必须主动适应妇女群众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动态设置各类妇女组织,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主动、纵横交叉的网络型组建模式。要打破与党组织设置完全对应的模式,使妇女组织的设置与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相适应。总的来说,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往往也就是农村妇女的聚集点,所以创新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模式要把目光首先投向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女能人,把她们分别组织起来,建立各类企协会、合作社、文娱队等组织,既可扩大妇女组织的覆盖面,又可延伸妇女工作手臂。
五、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妇联的领导,应建立健全联系妇女组织关心妇女工作的机制,定期听取妇女工作的汇报,定期研究妇女工作,定额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全社会应积极行动,共同倡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妇女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环境。
2、抓队伍,强素质,经营“人气”,增强妇联组织活力。
首先,要规范管理,奖优罚劣;其次,要注重妇女干部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再次,要发挥优势,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
3、抓阵地,重服务,经营“财力”,增强妇联组织实力。
首先,转变观念,用市场价值观念经营妇联;其次,转变思维,协调各方力量,培育发展实力;再次,转变思路,创建基地,创办实体。
4、抓载体,求实效,经营“魅力”,增强妇联组织引力。要创新三大主体活动载体,寻找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增强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
【摘要】当今,语文阅读教学有些令人不安的状况出现,笔者为此做了一些思考,借以抛砖引玉。正确处理好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和学生学的关系,避免用大量阅读训练题代替学生阅读体验过程。
【关键词】阅读教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最薄弱环节。虽然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却差强人意,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抛砖引玉,希望同仁能够见仁见智。
一、对阅读教学计划性和层次性的思考
任何认知都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每个教学阶段都应该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换句话说,语文阅读教学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层次性,语文知识和能力要具有一定的衔接并体现一定的梯度。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注定是低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阅读教学计划。不同年级阶段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同一年级,不同阅读水平的初中生也要达到与自身相应的阅读水平。所有这些,教师都必须要有一个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这样使阅读教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要达到这种目的,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要以“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目前教材基本以主题组合的方式来编排,这种“主题组合”带有一定的倾向,每单元前面都有醒目名称,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进入文本时的巨大差异性。同一主题在同一单元出现多种文体,知识体系杂乱零碎;单元间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前后单元间纵向逻辑不清,各单元的能力训练序列也存在问题。这些因素造成了教学目标泛化,教师无法三年一贯制的整体把握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学习也无章可循,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灵活处理教材对语文教师把握阅读教学的计划性和层次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对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的思考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了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但这种诵读的教学方法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不同程度上被忽视了。现在中小学对朗读环节普遍不重视,师生朗读意识淡薄。一般都是让大家齐读一遍,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分析文章,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无生气。即使偶有热热闹闹的场景,也是已被新课程理念下合作、探究所代替。这种“重分析、轻吟悟”的状况,愈演愈烈,阅读教学变成了医生在做解剖。
其实,诵读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法,也是成功的教法之一。语文是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感知,才能深刻地捕捉到,才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初中语文背诵内容比较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教师要提倡反复朗读,自然成诵,为写作积累素材。对文本的解读,也需要以诵读为基础,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诵读的形式多样,教师对诵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地悟读。悟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悟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
三、多媒体对阅读教学负面影响的思考
多媒体拥有自身的优势,可以广泛搜集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直观而形象地呈现给学生,甚至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交互,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的,多媒体也不例外。有些教师以多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对文本的解读,这种以媒体的欣赏掩盖文本语言品味的做法,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造成了语文味的缺失。多媒体课件通常是预先制作好的,但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势必给教师带来一定的被动,师生情感交流被冰冷的人机对话所取代。所以,教师要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选择性地恰当运用。
四、对阅读教学中出现偏颇的思考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语文教学有了很大改进,开始重视到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也出现了一些偏颇,值得教师注意和思考。
首先,避免追求形式,而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有些老师过分重视课堂的形式,追求标新立异,却忽略了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如以小组讨论代阅读,华而不实。真正有价值的小组讨论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讲究讨论的价值,反对难易失度、大小失当的满堂飞式的讨论。讨论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巧深。
其次,正确处理好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和学生学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师讲生听,以讲代读;二是生讲师听,华而不实。前者学生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缺乏学习的感悟、探究和发现。后者导致缺乏阅读教学的实效。为解决这两种倾向,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是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
最后,避免用大量阅读训练题代替学生阅读体验过程。阅读训练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但教师往往本末倒置,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通过大量做题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违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的,重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需要我们教师共同思考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不断地开拓与发扬光大。
一、专业求新匆忙上马, 盲目追新易入误区
近年来,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受市场影响, 一些学校也存在着部分专业设置过于求新的现象, 甚至不乏“猎奇”色彩, 仅仅看到甚至听说某个行业很热门就盲目开设专业, 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研究、教学水平评估, 不但学校没有完备的相关教学条件, 而且这些行业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极易造成一些专业的“短命”和“夭折”, 使很多学生耽误学习的机会, 甚至影响未来的前程。一些专业的匆忙“上马”, 也与学生和家长的心态有关, 因为一些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追新”, 重服务而轻技术, 其实这是一种对新专业的认识偏见和误区, 不仅误导学生的专业选择, 而且形成风气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设置。
一个新的专业开设有这样几个要求:一是新设专业必须符合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二是有行业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相关行业、专业等专家参与的论证意见;三是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 以及规范的专业名称、修业年限等;四是有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而制订的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计划) 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 如专业调研论证报告、专业培养目标描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分析、教学和课程的进程表、实践性环节教学实施安排、主干课程教学大纲、配套教材等;五是有足够的开办经费。具备该专业必需的教室、实验 (训) 室、设施设备、实习 (训) 场所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六是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专业对口;每个专业一般要有1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名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2名具有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的实习指导教师, 外聘兼职教师人数合理, 并应保持相对稳定;七是有完善的教学机构和规范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老树需要发出新芽, 传统专业需要新生
旅游、酒店管理、计算机、电子电工等, 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老专业, 如今在新形势下, 这些专业虽然“名头老”, 但是课程设置已经完成了“涅槃”。原来旅游专业培养的导游大都是针对旅行社的需求, 导游专业知识并不见优势, 对于旅游景点的了解比较泛泛, 他们从事的工作大都是旅游团队的服务性工作。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出游形式的多样化, 选择自助游、自驾游、深度游的人不断增加, 对于景区景点内的专职导游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景区景点的高素质专职导游都供不应求。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景区景点导游服务”, 专门针对不同地区的景区景点培养导游员。现在学生只针对自己选择的区域内的景区景点进行深入学习, 不仅对区域内景点的导游服务非常熟悉, 而且对于这一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等都开设相应的讲座, 这样导游员在服务于某个景区景点时, 所能展示出的讲解水平自然要远远高于以前泛泛培养的导游。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外很多知名的电子电工企业入住中国, 而国内也出现了许多中小型电子企业, 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电子电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创立, 电子行业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首先, 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的还是比较传统的电子专业跟不上电子行业的发展, 毕业时候只能到一些中小型电子企业的一般岗位工作, 学生又心浮气躁, 导致学校在以后招收该专业的学生时出现了很大的困难。第二, 沿海地区电子电工的小企业很多, 在招工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门槛和条件, 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电子电工这个专业学的没什么用处, 学与不学一个样。第三, 学校开设的电子电工专业课程跟不上电子行业的发展, 很多学校还是开设的基本的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等比较传统的科目, 一些比较新兴的科目如电子CAD、protel、LED等没有开设, 既缺乏相关的专业教师, 又缺少相关的实验实训。
类似这样的传统专业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 想办法紧跟时代的步伐, 创新发展职业, 服务地方经济。
三、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结合, 开出职业教育新“奇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现代生活每天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思想首先不能落后, 必须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职业教育同样如此, 跟不上技术的更新, 跟不上思想的创新只会一败涂地。对于前面提到的两点新兴专业的设置和传统专业的发展问题, 我们可以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1. 传统专业的升级
在传统技术上改进后的新兴专业, 我们可以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像新兴的太阳能技术和光伏技术都和传统专业电子电工专业相关联, 所以在设置太阳能专业和光伏这样的新兴专业时, 我们可以在电子电工专业基础上加上太阳能和光伏所新增的技术。前面所说的数控专业也是在传统机械技术基础上进行升级的。
2. 不同类型的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有机结合
前面分析传统专业由于种种原因已不被学生和家长认可,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类型的新兴专业来扭转这种局面。如我们可以将电子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结合起来, 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 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 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 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专业可以利用电子实训生产一些比较时令的电子产品或玩具通过电子商务这样的一个交易平台, 把电子产品或玩具销售出去。第一, 学生可以学到两种专业的基本技能, 扩大知识面, 增加就业机会;第二, 加强了实践性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第三, 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的时候又多了亮点, 不至于因为是传统专业而招不到学生, 使得新兴专业更有特色, 传统专业得以延续。
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开拓创新, 努力挖掘传统专业的特色, 加强与新兴专业的配合, 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技能,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再增添亮色, 为服务地方经济再作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产业, 为与社会相适应, 各职业学校分别开设了相关的新兴专业, 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追捧。与此同时, 一批传统的专业被搁置, 有的专业甚至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所以应加强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结合, 让传统专业得以延续, 让新兴专业更有特色。
关键词:职业教育,传统专业,新兴专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一、注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人才,理
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实现目标。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就是以全国计算机及等级考试为目标的教学。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过程,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备课中的备学生这一步应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必须对一节课全盘考虑,做好安排,诸如哪些内容由学生自学,哪些问题由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解答等等。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从预习出发,引出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自学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发挥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四、注重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实施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求知欲,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内外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等,为学生学会学习创造良机,把计算机教学的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能够活起来,让学生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课堂上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能力,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在大中专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在计算机教学开始时,就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不断积累有关计算机的各种知识,到对计算机了解到一定程度时,我把他们积累的各种知识,定期举办成一个展览会,让学生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2.我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中,把简单的电子文稿的演示逐渐转入电子动画的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电子绘画、电子音乐进行创作,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定期为学生展示他们的动画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3.我把简单易学的电脑图片处理软件和传统的摄影相结合,开设电脑摄影课外兴趣小组,把电脑引入摄影的后期制作,对照片进行再加工,结果学生创作出生动活泼的电脑作品,有时能把自己的照片处理得跟明星照一样,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学习、讨论和交流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学生掌握21世纪信息化社会生存的手段。自从我校开设了网络知识课后,使学生的眼界大开,激发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他们都迫不及待地上网,根据兴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有些学生还在家中和家长一起浏览学校的主页,或用电子邮件写信。许多学生还教会家里的老人上网,给他们远方的亲友发送电子
邮件。
以上只是我平时教学的几点反思,计算机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教法产生,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将深入其他学科当中,信息技术教育必将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中职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应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扬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目标、计划、课程、模式、考核等诸方面实施变革。
[关键词]:职校教育 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一、专业背景与现状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围绕“首都支柱产业未来5年人才需求状况”,对北京的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金融、运输、通讯、房地产等重点发展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在我国,IT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基础扎实,有一技之长的职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广阔。
目前很多职校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等。因此,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学已和社会需求脱节,必须根据市场及行业特点进行修正,加强适销对路的专业技能培养,改变单一的结构,朝专门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
二、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与技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企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
伴随着数码设备走入普通家庭,大众对视频处理、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更加注重对外宣传,塑造企业文化,对多媒体制作人才需求
激增。同时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各类企业都将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企业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使网络应用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虽然只占毕业生就业岗位的8.9%,但这三类人才不是不需要,而是严重紧缺。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就应大胆舍弃《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理论》等“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开设《网页设计》《PhotoShop》《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设计》《电子商务》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计划的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应以技能培养为主。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求“专”而不求“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以三年制为例,在前两学年,每学期用3至4周时间在机房进行某个发展方向的专门化训练,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生特长及爱好,分方向进行专长提高训练,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方向上有自己的特长。具体安排为:第一学期,进行中英文打字的强化训练他和进行办公软件Office的加强提高,使其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60字以上和能适应各种办公自动化的需求。第二学期,安排计算机平面图像设计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使其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创意、设计。能熟练使用目前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软件和利用工具软件对系统进行维护。第三学期,进行网页制作和动画制作的重点突破,使其能设计满足用户要求的各种网页。第四学期,用4周时间进行网络的安装和维护,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使其能掌握InterNet网的接入技术及局域网的安装和维护。最后用4周的时间,根据学生特长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停止教室上课,全部在机房进行提高训练,最终使每个学生有一技之长。最后一学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
为主动学习。
2、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3、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次,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4、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
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推行计算机课程考核新机制
针对中职教育传统的计算机考核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要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对传统的计算机考核方法从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推行全新的考核机制。
1、考核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在考核内容方面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基础统一、选修放开”。即对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选修放开”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活模块”的教学方式。“活模块”是关键,在选择“活模块”课程时,要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应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现行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修养,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恰当设置活模块课程,或增添或删减,并且每个模块还应有相关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的渗透。
2、考核方法的改革
1)“岗位能力采分点”测试法
此方法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采分点”,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采分点”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和改进教学。
2)“因人施考”测试法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另外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发展,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
3)“工程环境”测试法
走出教室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企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企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班级实际情况有侧重的选择、组合。
3、考核形式的改革
1)一课一测,扎实基本功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上机操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采分点”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操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一课至少一得,扎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2)以实战操练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命题设计、作品制作、维护维修等实战操练代替考试,以评委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向家长做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多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发展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
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中职计算机教育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蓝领”或“灰领”。
[参考文献]:
1、邓民瑞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2、康英健 龚戈淬 《职教计算机专业与课程设置初探》
3、刘永忠
4、徐泽民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与思考】推荐阅读:
对当前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教学反思09-29
对当前降成本的调查与思考11-22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06-12
当前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11-03
中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现状与策略初探07-10
浅析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完善对策06-05
对当前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07-03
中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思考论文06-07
中职数控车工实训教学面临的现状及对策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