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推荐9篇)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和家风建设”。
一、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一)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的重视
我们这个课题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家族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社会经济文化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主导因素。所以《孟子·离娄》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礼记·礼运篇》里也讲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大学》里讲到“修、齐、治、平”,“修”是修炼自己的品德,“齐”是齐家,“齐家”是后面“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个人把自己的道德修炼好了以后,首先应该很好地管理家族,然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治理国家,平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一点是,在中国,“家”这个概念其实是“家族”的概念,跟我们现在核心家庭的意思是有一点区别的。但是,“家族”这个概念事实上也是从核心家庭,然后进一步衍生,就是“家族”的概念,“家族”进一步扩大就是“国”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家族”是一个缩小的“国”的概念,“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的“家”的概念。家族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突出特征。
上世纪著名的儒家学者,新儒学的专家钱穆先生说过,“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里的第一个内容,家族在中国儒家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训文化的内涵
我们再来看什么叫家训文化?家训也称做家戒、家范、庭训,它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训诫、训示,它的重点放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教育后辈。运用家戒教育家人和子弟,在我们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或者是家族的熏陶,家族文化的传承,对一个人以后人格的形成,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国的家训文化把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结构模式运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把教育天下的任务分摊给每一个家庭,或者每一个家族来承担,这样就把家庭以及家族这样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变成了道德教化,知识和人生智慧传承的组织结构。所以,家训文化是中国家族文化一个很必然的结果。
(三)家训文化以制度化方式运行 家训文化在中国古代是以制度化的方式运行的。宋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官员司马光在他的家训里边记载,唐代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每天像老师给学生布置功课一样,每天要检查,这样的做法一直持续了20多年,所以柳氏家族出的人才那么多跟这个也是有关系的。
除了柳公绰,宋代的宰相赵鼎在他的《家训笔录》里也讲到,如果一个家族里哪个子孙做了坏事,败坏了家风,这个时候,家族的长辈一定要聚集家庭的子弟进行庭训,庭训就是让他知道这个事情做得不好,以后要改正,如果仍然改不好,继续再庭训,一直到改好为止,这是赵鼎的记载。
中国在南方还有一个很著名的郑氏家族,一直到了元代,仍然保持每天早上全家聚会,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进行祭祀和聚会的习俗。在聚会的时候,一定要宣讲家训,并且通过在祠堂设立奖罚牌,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操守进行督察和奖惩。这个都是我们有史可查的,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家训文化得以实施。
这样的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呢?它实际上是把素质教育转移和分解到每个家庭来进行,在全社会就建立起了一个家家有责、人人践行、代代相传的社会教化机制。这种教化机制是一种自组织状态之下,低成本、高效益的教育模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对人类文明很重要的贡献。
二、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实践,很早就开始。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血缘家庭传承的民族,中国又是农耕民族,所以中国非常重视把前辈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相关知识有效地传承给后代。
我们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有了家训,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典籍《尚书》、《周易》、《诗经》里,有相应的家训内容,对后世的家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尚书·五子之歌》里有“皇祖训一”,皇祖指的是大禹对他的后代的训令,这里讲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这个话是当时作为领导人的大禹对他的后代教育,老百姓可以亲近,但是不要看不起老百姓;“民惟邦本”,老百姓是整个国家的根本;“本固邦民”,老百姓如果满意了,生活好了,整个国家就会安定、安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我看天底下的那些人,随便找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头或老太太,都比我在某些方面更强。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民本思想在大禹的时代是通过家训的方式传承给了后代,因为他是一个政治领导人,所以他在家训的时候,当然就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诉求。这个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家训里比较早的一个案例。
中国的传统家训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了鼎盛,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情况。
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以及他所写的书《家训》是非常有标志性的,就是北齐时代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出来以后,各个朝代都出现一大批的家训,比如唐代李世民有《帝范》,宋代司马光有《训俭视康》,“康”就是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示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陆九韶是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的哥哥。
明代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遗笔》,何伦的《何氏家规》等。清代有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张英的《聪训斋语》等,这些都是中国历代家训里面非常著名的。
三、中国传统家训例举
(一)《诫伯禽书》、《尚书·周书·无逸》
我们进入到今天课程的核心段落,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典范,我们做一个例举。
《诫伯禽书》、《尚书·周书·无逸》是周公旦对后代的家训记载。
我们先来看《诫伯禽书》,这个文章是给他的儿子伯禽的,当时周公在首都辅佐他的侄子成王,他的儿子伯禽被分封到了鲁地,也就是现在山东曲阜一带。周公为了能够把周王朝历代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人生智慧有效的传给儿子,所以写了《诫伯禽书》来告诫他的儿子。他说我们做领导人的,一定要谦虚谨慎,一定要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一定要考虑到我们要统治一个地方应该有非常贤良的人,所以要谦虚谨慎,做事情要考虑得非常周全,一定要勤政、清明,《诫伯禽书》的核心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尚书·周书·无逸》是周公旦告诫他的侄子成王,一定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关心老百姓,安定民心,“知稼穑之艰难,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周王朝(东周、西周)一共延续了800年,是中国历代王朝里延续时间最长的,而且周的文化对后来的春秋战国思想,包括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说,周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吸收了前代夏和商的文化以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周文化。周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家训文化里。
在周文化里,家训文化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案例——《桐叶封弟》,这个故事讲的是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当时都是很年轻的人,他跟他弟弟在一起玩,当时他就拿过一片桐叶跟他弟弟说“我要封你”,他是开玩笑的,周公在旁边看见以后,马上过来拜见成王,“大王封弟,甚善!”你现在封你的弟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成王说我只不过是跟他开一个玩笑而已。周公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你现在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不能够随便说话的,说了的话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实施。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周成王意识到,作为一个领导人,说了的话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履行。所以,周文化对中国后世的影响非常地大,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家训文化里,做得非常规范,非常到位。
(二)《诫子书》、《诫外甥书》
诸葛亮有两个家训文献,一个叫《诫子书》,一个叫《诫外甥书》。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诸葛亮46岁时生了一个儿子——诸葛瞻。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其中二姐生了一个儿子,叫庞换,诸葛亮非常喜欢。诸葛亮对这两个孩子的教育都非常地关注,所以分别给这两个孩子写了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在《诫子书》里,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为的君子,做事情的时候内心要安静,通过让自己内心安静,然后修炼自己的品德。“俭以养德”,非常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一定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知道我真正的志向,以后要做成一番什么样的伟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追求更加明晰,所以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自己内心里一定要保持安宁的状态,保持安宁状态以后,开始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修炼自己的品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培养,最后才能完成一番功业。所以他说“非志无以成学”,你一定要有志向,然后才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在现实之中进行运用,成就一番伟业。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修炼品德,学习,成就一番伟业,这三方面的关系都在这里做了很充分的展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从《诫子书》里我们看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儒家的。但是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可以明显看出他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他的家训思想里,融合了道家和儒家两方面的思想。下面我们看一下《诫外甥书》。说的意思跟前面的非常相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志存高远”就是要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慕先贤”,要学习前代的伟人,仁人志士;“绝情欲”,要节制自己的情欲;“弃疑滞”,让自己的心胸、精神状态更加通达,更加开阔。
《诫外甥书》的基本思想和《诫子书》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诸葛亮的两篇家训文献。
(三)《颜氏家训》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案例,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是我们中国家训文化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作品,就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是何许人呢?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后裔,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头讲家训文化的时候可以看到,儒家的几个著名家族——孔氏家族、孟氏家族、颜氏家族、曾氏家族——的家训文化都是做得非常有成就的,而且他们的后人有成就得也非常地多,由此可见家训文化的重要性。
颜之推祖籍是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历仕四朝,他当过南朝的梁,北朝的北齐、北周,以及隋朝的官员,他非常了解当时南方和北方学术思想上的优势和不足。《颜氏家训》一共7卷20篇,被称为“中华家训文化之祖”,所以这个家训非常重要,我们稍微详细的对这个文章做一个介绍。
《颜氏家训》是成书于隋朝灭掉南朝的陈国之后,但是由于他当时在北齐做官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这里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当时南朝和北朝的事情。颜之推出身于南北朝时期的氏族,是非常有教养、有文化、有家学的家族,比较高贵的家族,所以他受儒家名教礼法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他的儒学、佛学修养也非常深。这个人在各个方面都属于比较优秀的人,知识非常全面,做事情也做得非常得体,所以当时在南北胡汉各个朝代的政权之下,他做官都做得比较顺畅。
另外一方面,由于他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所以饱尝离乱之苦,曾经写过一个赋——《观我生赋》,对于自己生经亡国丧家的变故,做了非常真挚的陈述。正因为颜之推的经历非常曲折,所以进入隋朝之后,他结合自己一生的经历,把自己的人生智慧、人生经验做了一个总结,写成了《颜氏家训》,以此训诫子孙。
在这个书里有几个方面的思想。
1、把读书做人作为家训的核心
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本身就是一个教师,所以儒家对教育是非常地重视的。如果我们去看一个有点历史的老宅,经常看到一副对联,叫做“忠厚传家久,诗书记事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方面,做人一定要忠厚仁义,另一个方面,一定要重视读书。颜之推认为,读书要做到三个方面:诚孝、慎言、检迹。“诚孝”是要诚实,对长辈要孝顺,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家族文化,所以,首先对长辈,对父母一定要孝顺。“慎言”已经讲到到了社会上怎么为人处事,说话要谨慎。“检迹”,做事情要谨慎,一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和问题。颜之推认为,读书做学问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品德,让自己“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还是为了让自己心胸非常开阔,知识非常广博,利于你在社会上做出一番事业。所以他说,“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颜之推是把读书和修炼品格联系在一起的,读书既有增加知识的方面,也有培养品德的方面,最终是为了让你在社会上能够更好地立足,这是第一个方面。
2、选择正确的学习榜样
《颜氏家训》里写到,在北齐的时候,由于北齐是少数民族,所以有一些人就教小孩通过学鲜卑语,弹琵琶,通过这样的方式服侍、讨好鲜卑公卿,取得富贵。颜之推对这种做法十分不屑,他认为,读书不是为了攀炎附势,而是应该“慕贤”,要学习大贤大德之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他认为,即使是通过这种方式做到卿相之位,也是不可取的。
3、确立家庭教育的各项准则
他特别强调,家长应该成为子女的楷模,“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你要想让家族的后代成为好人,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得合适,所以他特别强调,做长辈的,做父母的,年纪大的人,一定要把榜样做好,树立正确的楷模。“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父亲做的不合适,儿子是不可能孝顺的。“兄不友则弟不恭”,做兄长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不友善,弟弟妹妹一定是对你不恭敬的。“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丈夫做事情做得不合适,妻子一定不会顺从你。这个话对于我们仍然非常有价值,我们做领导的,做公务员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在社会上,在单位里是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能有权了就任性,不能胡作胡为。所以,虽然这个话是家训的一个原则,我们把它推广来看,在家庭这么做,到单位里也应该按照这个原则做。这个是家庭教育的原则。
他还讲到其他原则。比如持家要“去奢、行俭、不吝”,就是一定要节俭,不要铺张浪费。在婚姻问题上,要做到“勿贪势家”,反对贪荣求利,儿女结婚结亲家的时候,不要看到人家很有权势就跟他结亲家,不要攀炎附势。他还特别强调,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求真务实,不要图虚名,这种说法都是中国儒家思想非常主流的,反复强调的,颜之推只不过把它用在家庭教育方面而已。
同时他非常反对迷信,这个思想跟儒家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孔子特别强调,“子不予,怪力乱神”,“怪力乱神”指的是迷信的、暴力的、没有办法验证的事情。
除此之外,颜之推还特别重视为人处事的教育。他认为,为人之道,首先要厚重,就是忠厚,非常地稳重,“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做人不要太轻佻,不要做得非常刻薄,要养成忠君、孝顺、谦恭、礼让这些“厚重”的道德品质。因为颜之推的重要身份是政府官员,而且他历经四朝,有非常丰富的为官、为人的处世经验,他之所以重视“厚重”,跟他的官员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跟他的经历非常复杂也有很大关系。这是第一个,他非常重视为人处事一定要厚重,特别反对轻薄。其次,他主张“少欲知足”,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家训文化从古到今都非常强调的。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周公对他的儿子,对后代是这样强调的,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要节俭,诸葛亮也是这样强调的,所以颜之推强调要“少欲知足”。
这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里最重要的几个方面的思想。我们现在来看,《颜氏家训》有什么意义。它是在这种共性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一家一户的个性,调动起家长为子女垂范立训的文化自觉,我们读《颜氏家训》就可以读出来。《颜氏家训》结合了颜之推非常复杂曲折的人生经验,所以他提炼出很多的做法跟他的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读《颜氏家训》时,可以读出很明显的他的思想里的个性,这是它的意义。
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之下,中国下到普通老百姓,上到宰相,到帝王之家,都开始定立自己的家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颜氏家训》思想里头有这样一些话讲得是非常好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教子》篇里头有这样一句话,“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算你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办法做到像宰相、帝王那种很高大上的教育,但是这些事情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做到的,当孩子能领会大人的表情,知道旁人的喜怒哀乐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什么东西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这里实际上强调的是早教的原则,就是孩子刚刚开始对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表情已经知道,这个是爸爸,现在不高兴了,妈妈可能有点难过了,哥哥有点不开心了等等,当他已经开始对家人的表情有这种感知的时候,就应该对他进行介入教育。我们认为,这种原则放在现在的幼儿教育学理论里,仍然是非常有价值,非常科学的。
《教子》篇里还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应该两方面都具备,第一方面,一定要有权威,一定要严格;第二方面,对孩子要有爱,不能光有严,没有爱,这是不行的。两方面都有,儿女一定对父母既有敬畏之心,同时又会有孝顺,爱父母之心,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是比较全面,比较合适的。“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这句话也说得非常好,对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是很重要的。他说,我现在看到我旁边的那些人“无教而有爱”,光有爱是溺爱,因为没有教育,没有规则,没有威严,所以孩子没有办法掌握规则、规范。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不符合我们要求的,所以他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颜之推是中国家庭教育里非常成功的人物,他不仅在实践中做得很好,而且他能够总结出一些原则,也是做得非常好的。
在《教子》篇里他还讲到,“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由及今,此弊多矣”。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很少能做到非常地公平、公正,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弊端。“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意思是龙生九子,一定是有差别的,你如果光喜欢很聪明的,不喜欢笨一点的,鲁钝一点的,可能会造成一个很大的不良后果。你的爱,对孩子的态度有偏差,那些得到多过的爱的人,当时他觉得很高兴,但是以后很可能会造成祸害。所以他特别强调,当家里的孩子比较多的时候,对他们的教育和爱应该公平、公正,要把分寸拿捏好。这个是《教子》篇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在《勉学》篇里有一段话,对我们现在也有很好的启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这个话的意思是小的时候学习,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光是非常光亮的;老了再去学习,就像拿着一个蜡烛在夜里行走一样,虽然光不是那么亮,但是仍然比闭着眼睛走要好。所以他说的就是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可能你早年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学,现在到了50岁、40岁,这个时候去学,虽然效果比不上十几岁、几岁的时候开始学效果那么好,但是,学总比不学好。所以在这里他特别强调,学习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学的,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思想对我们仍然有很重要的启示,我们现在也特别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知识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
《颜氏家训》里有很多很重要的思想,因为时间原因只介绍到这儿。
我们现在看一下《颜氏家训》对颜氏家族后人的影响,这里只提唐朝,唐朝有几个著名的人物都是颜之推家族的后人。一个是给《汉书》做注的颜思古,还有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大家都知道,他的家人,他的兄弟颜杲卿在“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和颜杲卿家族里的人,为了抗击当时的安史乱兵,很多人为国捐躯。当时他们的家人主要在现在的河北和山东一带抗击安史乱兵,很多人都在战争中死亡了。颜真卿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书法,叫《祭侄文稿》,就是纪念他的侄子在抗击安史乱兵过程中,为国捐躯的事情,《祭侄文稿》后来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们从这里头可以看到,光是在唐代,就出现了这些著名的颜氏家族的后人。
传统的家训可以单本刊行,也可以附刻于族谱中,或勒石存碑。就其功能而言,除了道德教化外,还在于通过家族内部的约束,维系家族的团结。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对子弟的教育,为了对子弟进行教育,家族往往要聘请贤达博学的教师为其子弟授课,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教谕应尾应箕两儿》言:“切记不可一日无师傅。无师傅则无严惮、无稽考,虽十分用功,终是疏散,以自在故也。”教师的引导与教化对于子弟的学习和成长尤为重要。因此,在家训内容体系中,就有不少涉及到师德的表述。尽管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碎片化的描述,但是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可以较为完整勾勒出传统家族对师德的评价和认知。光绪三十四年(1908) 奉节《邓氏族谱·邓氏宗范》云:“择师以师为人表,非品隆学优者,子弟将无从取法也。”这里讨论到良师的道德问题,即“师为人表”“品隆”“学优者”。也就是说,在师德层面上,良师必须是学生道德情操学习的楷模,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学问。家训中师德的范畴也概莫如此。
一、择师为慎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子弟教育,尤其是对儿童教育注重“发蒙”,认为只有从小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懂得礼仪。因此,为其子弟选择教师尤为重要。家训中所规定的择师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师德认知的表现。刘禺生在《世载堂杂忆》详细记载:“旧时教儿童,注重发蒙。儿童五六岁以上,家中延师,具衣冠酒食,封红包贽敬,列硃笔,请先生点破童蒙。先生即以硃笔点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四书论语首句;先生读,学生随读,读毕,全家谢先生,是为读书儿童一生发轫之始。(案)中国社会最重蒙师,尤重发蒙之师,此种风气,宋代最甚,考宋人轶事,某门下中书还乡,必具衣冠拜于启蒙师膝下。”透过文献记载的隆重仪式也可见传统家族为子弟择师的严谨态度。
选择教师为家族子弟进行训迪历来被视为宗族重大事务。对于子弟入学年龄规定,不同的宗族有不同的规定,如明代著名家训郑太和《郑氏规范》就规定:“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傅,十六岁入大学,聘致明师训饬。必以孝悌忠信为主,期抵于道。”《柯桥蔡氏宗谱·家规》规定:“子弟初能言语即教尊亲敬长之道,六岁便入乡塾学字读书。”霍韬《霍渭厓家训》则规定:“凡子侄,七岁以上入社学。十岁以上读暇则耕或耘。十五岁以上习举业,勿耕。”又清代学者俞陛云自叙“余十岁时,延师课读,口授尚书礼记。”可见,家训中规定的学生入学年龄各有不同,尽管如此,但是都强调对子弟的启蒙教育。
对子弟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必然转化为对教师选择的重视上。家训史料中,家族对选择教师无一不是持审慎态度。《礼记注疏·学记》:“择师不可不慎也,师善则善。”教育子弟是宗族的大事,明代何伦《何氏家训·隆师亲友之规》强调:“切不可因已无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匮乏而不从师。”家族为其子弟选择教师教育子弟读书关乎宗族的发展,因此,宗族在选择教师上态度往往极其谨慎。清代郑燮家训《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言:“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即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笑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之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这里所谓“择师为难”和“择师不得不审”反映了古人对选择教师以课子弟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即使更换教师,也要在其任教期限内“礼节尊崇”。可见选择良师之重要性。
家族对教师选择的重视还表现在对教师的礼敬上。一方面,在师资物质上,给予教师丰厚的束金,如清代龚炜《巢林笔谈》载:“二李先生之封翁陶庵公,宦族之极贫者,为其子延师,必丰其修脯,督课甚严。”又如清陈盛韶《问俗录》云:“(书灯田租)或一人独收,两人平收,三人均收,故建阳极贫之士颇尠,而延师修金从厚,诗书之遗泽孔长矣。”无论家族贫富情况,在聘请教师上重之以资。另一方面,在礼敬教师上,尽礼尊重,如孙奇逢《续家规十八则》就强调“隆师以教子孙”,所谓“隆师”就是强调对待教师要充分尊重。一旦对所延教师不恭,则被视为有逆伦理,为人所不齿。褚人穫《坚瓠乙集》收录了“有时少湾者,延师颇不尽礼,致角口而去”后被人“用吴语赋歇后诗嘲之”的故事,来说明延师须尽礼的重要性。
传统家族通过家训所表现出的对教师选择的审慎和礼敬态度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对教育之重视。这为师德的高要求和培养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师为人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德行端正,学生才能效仿之,其行为举止才能端正。乾隆本《汉阴沈氏家训》所提出的“师者,子弟之仪型”观点颇具代表性。清人冯桂芬《校邠庐抗议》载“或曰:文风固进矣,士习何与焉?曰:亦在择师得人而已。师得其人,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芳臭气泽之所及,有潜移默化于不自知者,夫闻风犹将兴起,况同堂乎?”可见,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清贺长龄《重刻四书说约序》载:“师以言教者也,言从事出。”教师的言行是师德的外在体现,也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故此,作为一位道德高尚的教师,必须在言谈举止上为人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李鸿章《谕文儿》:“业师足为吾儿模范,惟友朋辈尚嫌未足耳。师长常具畏惧之心,未敢朝亲夕近,虽有良师教训,难于转移学生性情。友朋等食则同席,出入同阶,惟有爱慕之心,不若师生间之敬惧而难于转移也。”李鸿章的观点认为,教师的品行影响学生的行为,必须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乾隆本《柯桥蔡氏族谱》规定:“择端慤师傅,将正经书史严加讲解,饮食起居严加训迪,务使变化气质,陶镕德性。”这段表述中,“端慤师傅”强调的就是教师的行为必须端正诚实,才能对学生行为举止产生积极影响。古代家族聘请教师皆为伴读的属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端庄的举止,如郑燮所言:“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
行为端正,德行出众,循礼而行是师为人表的外在道德体现。黄佐《泰泉乡礼》言:“或延师家塾,教以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务在朴厚醇谨,事事循规蹈矩。”材料中揭示教师要具有“朴厚醇谨”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民国六年(1917)湘乡城江《刘氏续修族谱·修身齐家要录》:“故君子必择师延师教子,不特专事文艺,须择人品端正,方堪为师表者。”材料更明显提出,“人品端正”这才能为师之表。当然,在一些家训的择业观中,也强调子弟若学有所成成为教师也必须行为端正,如清人张习孔《家训》所强调“吾子为蒙师,必须衣冠”。
概而言之,家训对师德的要求强调教师在行为举止上的体现出来的道德意蕴。究其原因,则在于学生在从师学习过程中,主要从教师言行中得到启发,教师成为学生模范的对象。正如霍韬《霍渭厓家训》所言:“为师者晨日礼服,与诸生肃揖后,言动视听容貌起色敦切晓诲,使之勉勉循循。动由矩度。此严恭谨畏之所由起而动容周旋礼之基也。”
三、其品最正
对良师人品的要求也是家训中强调的重要内容。同治邓命辰《邓氏家训》中引学者唐翼修言:“子弟业读书作文,为之择师必学之最优者,尤必求其品最正。师非有文无行,子弟自不至无行矣。降而习商贾习技艺,亦必为之择师。商贾技艺但能不犯法以谋利,不损人以益己,不作诳语,爱行方便者,便是君子。其师君子,则与师往来者必多君子,自然子弟之友皆君子,而子弟亦可引掖而为君子矣。”唐翼修认为,教师必须品行端正,才能教育好学生。元代郑太何《郑氏规范》:“延迎礼法之士,庶几有所观感,有所兴起。其于问学,资益非小。若哤词幼学之流,当稍款之,复逊辞以谢绝之。……聘致明师,训饬必以孝弟(悌)忠信为主。”《郑氏规范》是古代家训的典范之作,其对教师的要求也强调其必须为“礼法之士”,通晓儒家伦理,才能对其宗族弟子“有所兴起”。关于良师的道德表现,《颜氏家训·教子编》做了很好的概括:“师保固明智仁礼义,导习之矣。”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所强调的“智、仁、礼、义”是良师人品的集中体现。
严师也是家训对理想师德品质的表述。家族聘请教师训其子弟,希望教师能够从严自学,使子弟学有所成。陈宏谋《学仕遗规》反对“不肯延师教训,反瞋先生太严”,认为子弟学习应该聘请严师,不能“听其骄傲”。乾隆元年(1736)重新编修的《洪氏宗谱·续训》就强调:“师严则道尊。正献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汪辉祖《双节堂庸训》也对“师严则道尊”持认同态度。教育的过程在家族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子弟的未来,因此,祈望教师从严治教,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张之洞《家训》所言:“无师长,苟无克己工夫者,必不能以自存。”
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收录了类似故事:“数十年前,士人多能持师道以训弟子,如李翰峰,焦镜川、董侣渔、赵高峰、黄龙冈诸先生,皆方严端正,不为苟合。课艺勉德,彬彬有条,经书性鑑,岁必一周,优劣劝惩,肃如朝典。以故士游其门,文行皆有可观。主人尊敬之如神明,少不合辄拂衣去。其弟子亦敬而爱之,即既贵显老大,悛悛执礼惟谨,毋敢慢也。”顾起元所赞赏的焦镜川、董侣渔、赵高峰、黄龙冈诸良师就具有“方严端正”的师德,他们“方严端正”和“肃如朝典”的严正姿态被后人视为典范。
四、德业兼资
传统师德的要求还包括对教师知识的要求,传统教训认为,所延教师必须是德业相兼,善化县渫湾市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罗氏族谱·遗训》载:“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先生长者,德业兼资。”尽管道德是伦理层面的要求,但是仅有德还不是良师的要求,必须“德业兼资”才能算是优秀的老师。又广西岑溪李氏《家训十一则》:“敬贤乃吾族人之重望也,贤者为人之师,其学有所传,礼有所学。”这里也强调贤者之师必须具备“学有所传”的知识。同样张履祥《训子语》中也持类似观点:“师必择其刚毅正直、老成有德业者,事之终身。”有意思的是,《柯桥蔡氏族谱·家规》还对明师和庸师做了对比:“训子必择师延师,贵尊敬,若不知尊敬则明师去庸师来矣。明师有抱负有识见合则留不合则去,庸师胸无学问惟阿谀苟容而已。”可见,古人重视有学问的明师而鄙视“胸无学问”的庸师。
在良师的名与实的问题上,传统家训更重视教师具有真才实学,不慕虚名,清代蒋伊《蒋氏家训》言:“子弟择师,必须博雅敦厚、束修自好者,厚其修脯,不可徒取时名。”甚至,有些家训还提出甄别良师名与实的方法,清代唐彪《父师善诱法》提出:“今人第谓蒙师贵勤与严,不必学优,皆属偏见矣。惟于三者兼备,乃明师也。人无择师之识,欲为子弟择师,不宜止询一人,恐其人以所亲所友荐,或过揄扬,未必得实;必再加体问,果学优而又严且勤者,方令子弟从游,庶几其可乎?又,毛稚黄曰:大抵举子业,求政于先达最善。先达,举业过来人也。若为子弟择师,自己不能别其贤否,以其人之文,质诸先达,先达赞其文,则知其造诣正矣。此亦择师一法也。”唐彪将勤、严、学作为明师必须兼备的因素,聘请明师不慕其名,必须通过询问有学问的前辈对其进行甄别。甚至,告诫子弟切莫师从学问浮薄之人,如明代吴麟徵《家诫要言》:“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
对于师德的要求,传统家训还进一步强调,教师必须不能一味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是要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家规》认为:“近世圈鹿栏牛,抚一金若项王弄印,其所师遂皆庸陋无识,帖括之外,他无所知。不知儒者之学,上理国,下理身,外治世,内治家,使非自少经师儒指授,讲究经书子史,只作浮文读去矣!故教子弟须择名儒,欲致名儒必尽礼敬,然后教有规矩,学有原本。”
要强调的是,有些家训对德业兼资的描述更加形象化,如宋代理学家刘清之《戒子通录》录王昶语:“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宏旷不足,轻贵有余,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呢之,不愿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淡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东平刘公干,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乐安任昭先,淳纯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湾,怯而义勇,在朝志身,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汝其庶几举一隅耳。”在这段描述中,道德和学问兼济,才是理想的师德表现。
五、结语
我国家训的普及是宋代之后“理学庶民化”与“礼下庶人”的结果。传统家训对教师的道德相当重视,除了要求教师要认真做好“传业”和“解惑”等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在行为上和品行上做好表率作用。家训作为家族自我管理的重要形式,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伦理道德色彩。而师德理念成为家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凸显了我国传统时代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则透视了古代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之高。尽管传统家训在师德理念的阐述中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与传统封建统治阶级所宣传的价值观存在客观的一致性,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传统家训在师为人表、其品最上、德业兼资等师德内容的阐发与构建上做出了贡献,为新时期的教育提供了“基础性的思想材料”,对我国新时期发展教育和师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想:家风到底是什么?原来啊,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我家的家风是“孝”,俗话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
小时候妈妈总会问我,现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你那么好,如果以后他们老了会不会对他们更好?那时候的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责任,但是我依旧会害羞地笑笑说:“我会”。现在已经是15岁的我在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我会很勇敢的很大声的告诉他们我会对那些爱我的人加倍的好。其实都是受妈妈的熏陶:那时候奶奶生病了,要开刀,爸爸和爷爷在北京。于是这个重担就落到了妈妈的身上,妈妈一边要照顾年幼的我,一边要照顾生病的奶奶。虽然有时候她会很累,但她在我们面前总是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妈妈的照顾下,奶奶的身体渐渐好起来。
我们家的家风也是“和”,和睦相处、团结邻里。
我们家住在老街,我家所在的这条街有十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和睦相处。记得有一次我放学要开家门,可是翻遍书包也没有找钥匙,这时我才想到我把钥匙放在桌上忘拿了!哎,这可如何是好?正埋头苦思之时,刚准备出家门的陈阿姨看见了我,她匆匆跑过来把钥匙递给我,说,我妈妈看到我的钥匙放在桌上,就知道我忘带了,于是托她陈阿姨把要是拿给我。并提醒我下次别忘了
沟通兵法
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它常常决定着一个人与周围人的关系,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如今的21世纪,独生子女的大家庭里,隔代育儿是主要的传承家教,沟通就显得更加格外重要。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还可以让一个家庭更和谐、更幸福美满。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年轻的父母往往趋于理性,注重于孩子的人格培养和智力开发;而老人则着重于感性,他们疼爱孙辈,往往愿意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方法对孩子是有利还是有弊。因此,隔代育儿的矛盾自然是层出不穷。
在养育上和老人产生分歧时,不要在问题表面争论不休。如果有科学依据,不妨将反驳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础上。这样既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又容易让老人接受建议。毕竟,所有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愿意孩子越来越好的。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的理由确实有理有据,老人一定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
凡人闲语
—做人要做一个傻子
我生长在一个书香的家庭,祖爷爷、爷爷、姥爷、姥姥都是教书育人的园丁,现在都是桃李满天下,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感到特别的自豪,因为他们用最优良的品格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祖爷爷是当时他们那个地方非常受人尊敬的私塾先生,因为他不仅教书育人,还言传身教的影响他们那儿的每一个人,听爸爸说,他们这一辈儿有孙子、孙女13人,每次这些孩子聚在一起,我祖爷爷都要反反复复教育他们一句话“做人要做一个傻子”,乍一听做傻子,很多人都会一笑了之,实际此傻子并不是说那些智力低下的人,而是另有一番意义,祖爷爷那个时代是非常困难的年代,家里人口多经常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但是祖爷爷还接济着村里几个孤儿;那时候有很多人卖萝卜时,为增加些重量,通常都不檫上面的泥,祖爷爷每次卖萝卜时把萝卜擦得干干净净,生怕让买的人吃了亏,也许祖爷爷做这些事儿的时候,有很多人都觉得他傻,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大家的尊敬,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13个孙辈有8考上了大学,山村里一个家里飞出了这么多金凤凰,成为当时他们当地的一个神话。爷爷、姥爷、姥姥都是老师,他们现在都退休在家,他们在工作时也是所谓的傻子。姥爷是大学物理老师,听妈妈说姥爷对待他的工作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他教的课程是基础课程,内容基本上几年不变,讲课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了,有些老师都不用备课,到时拿上一的讲义就可以,但我姥爷每次都会重新备课写教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他的教案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姥爷家就在校园里,除了吃饭睡觉回家,姥爷基本都在办公室专研,甚至姥爷在吃饭、休息时还在想着教学的内容,也许姥爷很傻,他放弃了很多休闲的时间,但他却赢得了同事的赞扬和学生的爱戴,得到了很多荣誉,他曾经是“全国优秀教师”、包头市的人大代表和两届政协委员。
节目中,有富家子弟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
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
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还有小夫妻回答,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
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
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
所以今天,我们也想给大家抛出这个问题,你家的家风是什么?
我们追问家风家训,就是回过头来寻找自己家庭的主流价值观。
也许你当场不能给出回答,但回头会思考;
也许你看到了其他小伙伴们的故事,也会去总结一下自己的家风。
希望我们的这次提问,可以让你反思:我有没有让父母失望?是不是无愧于我的家风?
在这个新学期到来之际,希望大家不带过多的行李,不带相互攀比的苹果N件套,
而是带着你们的家风家训前来报道吧。
家风就是……
也许,你对“家风”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只存在于一些影视剧中,每每提及总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家训,不管是一个词、一句话,还是几句格言,也都承载着一段关于家庭的记忆。
中国有记载的家训始于距今3000多年的周公《诫伯禽书》,之后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更是为世人所知。家训的初衷是端正门风,因其情真意切,容易让人有所触动。《曾国藩家书》字里行间督促晚辈“勤、俭、谦”;摘编了傅雷夫妇写给孩子的180多封书信的《傅雷家书》,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教心得展现得淋漓尽致。钱学森赴美求学,父亲钱均夫在临别之际掏出一张纸,上书: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钱学森说,这一留言让他受用终生。无论时光如何推移,诸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名句,它们早已不是某个家族规范族人的守则,而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综合力量,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每个家庭。
口述史中的家风家训
2015年5月,汉口学院近现代史老师朱曼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们通过跟长辈交流,了解自己家的历史,完成“我家的近现代口述史”报告。谈起布置这个作业的初衷,朱曼老师说:“之前我年过八旬的父亲住院,我照顾他的时候,他给我讲了很多平时没怎么提过的往事。长辈真实地讲述个人史可以有效地展现历史的细节,父亲的经历也使我更近距离地认识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因此,朱曼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自己家庭经历过的风霜雪雨,从中找到自己的根。
在探访家史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才发现自己的家人也曾经是谱写历史的那一份子,也对家人口中常念的几句“老掉牙”的家训有了新的感受。张文君爷爷的故事让她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残酷和老百姓的不易,让她明白了“生命是生活之基,生活是生命之本”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所在。邹子豪曾对爷爷的“吝啬”非常不解,直到听完爷爷一家因为穷只能眼睁睁看着叔公病死在家里的故事后,才知道“节约”二字对爷爷来说有多重要。黄金丽了解了她的爷爷由于时代原因没上成学,但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终身学习的故事后,那种努力的精神更是让她有了继承爷爷的梦想继续奋进的动力。完成作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真不知道我们的祖辈竟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故事,也从中体会到了历史与个人命运微妙的关系。”
但凡了解一些自己家史的同学都知道,长辈们几乎都是“苦”过来的。他们经历过生命受到威胁的年代,经历过没饭吃饿肚子的穷日子,也经历过什么都得“计划”的特殊时期。也因此,许多家庭的家训虽然不那么“成文”,却会在长辈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中透露出来。他们也正是用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影响着晚辈们,甚至有时候连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践行着家风和家训的教导。扬州大学王春元的奶奶为了家操劳了一辈子,让现在的她深知“走满天下端着碗,喜勤不喜懒”,并养成了勤劳的习惯。浙江工商大学钱珊珊的大姑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医生岗位,让她明白了工作的背后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许多家庭还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家风家训。比如江苏职业建筑学院王冠文从父亲身上学到了“钱是挣来的,不是攒来的”这样的金钱观,又比如西北师范大学陈子明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但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霜,处于什么样的时期,长辈们这种以小见大、以身作则的示范,都是传承家风家训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为什么要重提家风
某国际小学招生,面试与家长面谈,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家的家训是什么?”为的就是考察每个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以及性格养成的影响。往小了说,从中可窥孩子们是否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大了说,其汇聚而成的城市精神、民族精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汇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有人说,如今古风不复,家庭单元日趋缩小,父母也不再像文人墨客那样满口文章,再谈家风家训已不合时宜。话听上去有一点道理,实则本末倒置。家风家训,只关乎德行,无关乎其它。北大教授张颐武说过,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比如历代家训都谆谆告诫后人要厉行节俭,“始于俭,卒于奢,自然之理也”“治家舍节俭,则无所经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类的治家格言,随处可见。这些表面看好像不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其实节约资源、爱护生态正是社会公德的表现,对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节约资源和生态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违背家训,就会遭受道德的谴责。
尊重师长,孝敬老人是我家的家风。孩子在平时耳濡目染,看样学样,从小就知道孝顺。上学后接触了《弟子规》、《孝经》通过背诵及听故事对孝顺有了更深地理解。记得从很小的时候,周欣逸就知道尊重和心疼长辈。深得长辈的喜爱,喜爱她的懂事乖巧。
待人真诚、宽容、善良是我们的家训。真诚、善良可赢得大家的友谊与信任;宽容可修养自己性情,遇事不钻牛角尖。孩子自小都能和孩子们好好相处。在交往中只要不违背原则,我们也不妄加干涉。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我们的家规。从幼儿园开始自己穿衣洗脸、洗脚到后来自己洗头、整理自己的小屋,都做得很好。独立、自立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难题不会困惑,在无人能帮助时不会难过。
1、家风:百善孝为先
2、家训: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解释:
1、家风: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的优良传统,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开成的前题。
2、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风家训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风家训作文1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貌,家规是一个家庭的规矩。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是没有了规矩,没有了风貌,那就会乱成一团。
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入座,这是家规。每天要早睡早起,这也是家规。家规无处不在,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缝隙。有了家规,才有一个良好家风。我们家的家风就分为“孝”和“俭”两大块。
“孝”就是孝顺,孝顺有很多种,有大也有小。孝顺父母,就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说简单点儿,就是爱。不要以为爱只是简简单单的几横几竖,它真正的价值,连金山银山都比不了。有座小山村住着一对老人,过年时,他们自己推磨磨辣椒粉准备给他们的六个孩子。他们准备好这一切后一直等着盼着。可是六个儿女一个也没有回来。老人给予六个儿女的爱,却换来了苦苦的等待。常回家看看,尽尽孝道。
“俭”说的通俗点就是节约。生活中我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出门随手关灯,洗脸刷牙也不能一直开着水龙头。
“孝”和“俭”只是家风的一部分,家风家规是人们不可缺少的。
家风家训作文2都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天我就来讲一讲我家的家风——餐桌礼仪吧!
从小妈妈就告诉我,吃饭要有吃饭的样子,等人来齐了才能吃饭;吃饭时还不能上厕所,上厕所要在吃饭前和吃饭后上。吃饭的时候不能脱鞋。还不能翘着“二郎腿”,吃饭的时候要坐在餐桌椅上吃,不能挑食,不能掉饭,还不能剩饭。如果家里有客人的话要先让客人动筷子,筷子上不能有饭粒,碗要吃干净。”
记得有一次,是妈妈炒的菜,而且还是我最爱吃的青菜炒肉,当然我是不会吃青菜的,我的眼睛只瞅着盘子里的肉,所以妈妈总爱称我为“肉食动物”。我已经习惯了谁叫我那么爱吃肉呢。
等到所有人都到齐了,饭菜也上齐了,我就开始吃饭了,我只能听见筷子和盘子打架的声音。这个动作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妈妈“嗯”了一声,我赶快停下手上的动作,唉!没办法,妈妈可是我们家的“执法长老”呢!要是不听话,可是会挨揍的。
这就是我家的优秀家风——餐桌礼仪。
家风家训作文3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家训。
自己觉得家风就是家里地规矩,是一家子地风气。一个孩子出去代表地是一个家庭不是她她们,孩子在外面地一言一行都说明这个孩子地家庭教养。
她们家地家风就是体现在“孝顺”上,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自己要孝敬老人,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不能让老人生气。自己家地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人吃饭都是等家人全部都到齐了,如果老人没有动筷子她们小孩绝不能先吃地,在不知不觉中这已经形成了她们家地一个习惯,这个习惯会一直保持下去地。
自己家地家训就是“勇敢自信”,爸爸妈妈教育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要自信,要勇敢地去面对,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爸爸妈妈教育自己做一个阳光、积极向上地女孩子,不爱慕虚荣,不比吃穿;要多学习,多看书,做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地孩子。
爸爸妈妈很孝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过年过节都要回去看望她们。大人们都是孩子地榜样,自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地爸爸妈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良好地榜样。自己地家是温暖和谐地家庭,自己爱自己地家,并且自己家地良好地家风家训会一直传承下去。
家风家训作文4家风是一家地道德标准,是一个家必不可少地成分,而在她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从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教育自己要尊重长辈,做人要诚实,不干坏事,不说脏话。在与小朋友地交往中要友善,不要对小事斤斤计较,伤了和气。做一个宽容、有涵养地女孩。在严格要求自己地同时,爸爸妈妈也在生活中尽量创造好地环境,她们约定好尽量不当着自己地面吵嘴和谈论大人之间地“争斗”,希望在自己面前呈现地都是善良地一面。
“用财太奢最可耻”这也是她们家地家风,爸爸妈妈时常告诉自己要节俭,不能攀比浪费,不要攀比别地孩子地吃穿,但在衣着得体方面一定要像表现好地孩子看齐,衣服要干净,不能弄得皱皱巴巴地,黑乎乎地,她们物品要摆放整齐有序。妈妈会给自己足以她们支配地零钱,但是她们必须学会理财,什么时候该花,什么时候应该节约。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大庙会”活动中,自己很合理地运用了她们地零花钱,也为灾区小朋友捐献了自己她们地零花钱。
父母地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地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地。
自己相信,不管将来社会怎么变化,她们都要做一个诚实本分地人,这就是她们家最基本地家风家训。
家风家训作文5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仅要在“外面”立好规矩,家里也要立好。这便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家风家训。
当你奔出国外,你的言行举止所代表的是中国的人的素质。而当你踏出家门口,有位叔叔或阿姨朝你走来,你接下来的动作就代表了你家所立的家风家训了。我们家的家风家训最起码的要求是尊敬他人,礼貌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曾问过爷爷,“尊敬他人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特意把它放到第一条呢?”他说:“大多数人总是以貌取人,有时候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真正做到从心里尊敬任何人的人是少之又少。”所以这也成为我们家的家风家训了。
爷爷还说,做到尊敬就不仅仅只一味的尊敬师长,尊敬长辈,应该尊敬每个人。当你真正尊敬每个人时,后面的“礼貌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在话下了。
当你为你家立家风家训多而麻烦时,你不妨试试,真正的去做一做,那答案自然也浮现在你眼前了。家风家训不只是尊敬他人,也不只是礼貌待人,也可以是孝敬长辈、勤俭持家。但都是我们心里的“家风家训”。
家风家训作文6乡村生活可美,可舒服啦!能够跟归巢的鸟儿嬉戏;能够跟人们谈笑风生;到了姹紫嫣红的夏天,能够在大树底下乘凉,比城市可好多了。
家乡的门前有一条小溪。小溪跟人们十分友好,一年四季都唱着欢快的歌曲,此时它就像就是大自然神奇的歌手。小溪的水真清啊!清得都能够看见自我那美丽的倒影;小溪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就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小溪的水真静啊!静得都看不出他在流动。这就就是我的家乡!
到了夏天,调皮的小孩子们把鞋子脱掉,把肥嫩嫩的小脚丫放进冰冰的小溪里。就算夏天烈日炎炎,只要你弄一点水撒到脸上,那可比打空调还要凉快。这就就是我的家乡!
春雨过后,到家前的大山去溜达溜达,会看见鲜嫩可爱的竹笋,此时听了春雨公公的话,立刻乖乖地探出了小脑袋。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这就就是我的家乡!
在家乡的屋后,有一群活泼好动的小鸡。它们有的神气十足地昂着头,挺着胸;有的好像跟着妈妈学唱歌;有的在玩耍。这就就是我的家乡!
这就就是我的家乡!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它都那么的迷人。到处充满了鸟语花香,到处生机勃勃!我爱我的家乡!
家风家训作文7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家训。
我觉得家风就是家里的规矩,是一家子的风气。一个孩子出去代表的是一个家庭不是她她们,孩子在外面的一言一行都说明这个孩子的家庭教养。
她们家的家风就是体现在“孝顺”上,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要孝敬老人,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不能让老人生气。我家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人吃饭都是等家人全部都到齐了,如果老人没有动筷子她们小孩绝不能先吃的,在不知不觉中这已经形成了她们家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会一直保持下去的。
我家的家训就是“勇敢自信”,爸爸妈妈教育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要自信,要勇敢的去面对,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爸爸妈妈教育我做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女孩子,不爱慕虚荣,不比吃穿;要多学习,多看书,做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的孩子。
爸爸妈妈很孝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过年过节都要回去看望她们。大人们都是孩子的榜样,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的爸爸妈妈给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我的家是温暖和谐的家庭,我爱我的家,并且我家的良好的家风家训会一直传承下去。
家风家训作文8家风,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家是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家风家训作文9有一句话是这么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规则,做法,否则便无法成功或常常出错。这里地规矩便是家风,家训了。
在她们地祖国,每一个家庭,都有独特地家风,家训。当然她们家也不例外,她们家也有家风,家训。说到底,家风家训是什么呢?哦!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地风尚,家训是指家长教诲子孙持家治学,立身处世地话。尊老爱幼,友好乡邻,是自己地家风,敬老是尊敬老人,爱幼是爱护比她们幼小地儿童。友好乡邻是对待邻居要友好,邻居之间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好地家风,培育出国之栋梁,可以让她们少走弯路,家风是要从生活中地一点一个滴做起,慢慢培养,会成为习惯,到那时,家风就完全溶在你地生活中了。那么不好地家风,就只会让她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
诚实守信,勤劳节俭,是自己家地家训,诚实守信是说出地话一定要做到,勤劳节俭是热爱劳动,节约,不浪费。从孔子对儿子地家训,到诸葛亮地家训几乎每个古代家庭都有家训。准确地说是,没有好地家风家训就没有那些历史名人,人们会没有规矩地做事。
家风家训作文10有一句话是这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规则,做法,否则便无法成功或常常出错。这里的规矩便是家风,家训了。
在我们的祖国,每一个家庭,都有独特的家风,家训。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我们家也有家风,家训。说到底,家风家训是什么呢?哦!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家训是指家长教诲子孙持家治学,立身处世的话。尊老爱幼,友好乡邻,是我的家风,敬老是尊敬老人,爱幼是爱护比自己幼小的儿童。友好乡邻是对待邻居要友好,邻居之间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好的家风,培育出国之栋梁,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家风是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个滴做起,慢慢培养,会成为习惯,到那时,家风就完全溶在你的生活中了。那么不好的家风,就只会让我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
诚实守信,勤劳节俭,是我家的家训,诚实守信是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到,勤劳节俭是热爱劳动,节约,不浪费。从孔子对儿子的家训,到诸葛亮的家训几乎每个古代家庭都有家训。准确的说是,没有好的家风家训就没有那些历史名人,人们会没有规矩地做事。
家风家训作文11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家训。
我觉得家风就是家里的规矩,是一家子的风气。一个孩子出去代表的是一个家庭不是她自己,孩子在外面的一言一行都说明这个孩子的家庭教养。
我们家的家风就是体现在“孝顺”上,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要孝敬老人,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不能让老人生气。我家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人吃饭都是等家人全部都到齐了,如果老人没有动筷子我们小孩绝不能先吃的,在不知不觉中这已经形成了我们家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会一直保持下去的。
我家的家训就是“勇敢自信”,爸爸妈妈教育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要自信,要勇敢的去面对,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爸爸妈妈教育我做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女孩子,不爱慕虚荣,不比吃穿;要多学习,多看书,做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的孩子。
爸爸妈妈很孝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过年过节都要回去看望他们。大人们都是孩子的榜样,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的爸爸妈妈给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我的家是温暖和谐的家庭,我爱我的家,并且我家的良好的家风家训会一直传承下去。
家风家训作文12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
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家风的建设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中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创建自己的好家风,将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受益。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家规的建设,那就会使这个家庭的成员乃至这个家庭走弯路。原生家庭重视家风家规就会使这个人乃至这个家庭茁壮成长。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有家风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风家训的家庭,数与王侯将相之家。
端正的家风,优秀的家训让我在这个家庭里茁壮成长。
家风家训作文13中华美德,源远流长,在学校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书本上也能学到许多诚信友善、舍己为公的故事,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不仅应该弘扬中华美德,把优良的传统发扬下去,还要弘扬家风、践行家训。
说到家风家训,我就想到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爷爷奶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奶奶常说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能糟践东西,那时候我还小,不以为然,而现在我长大了,明白了这一粒粮食饱含了多少艰辛,我懂得这就是奶奶的家风。
姥姥姥爷都是工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妈妈在我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常常教育我:要勤奋刻苦,自立自强,不要不劳而获。在我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娇惯我,我自己洗衣、收拾房间,帮妈妈洗碗、择菜,给姥姥捶背,给姥爷读报纸,我通过自己的表现获得了老师的信任和家长的喜爱。
我们零零后是祖国明天的太阳,我们一定要把祖国“大家”的优良品德发扬光大,把“小家”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家风家训作文14每个家,都有家风家训,它可以使我们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的家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我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有欢乐,也有忧愁和争吵,但更多的是快乐。我家也有许多家规。妈妈经常告诉我和妹妹不要乱扔乱放东西;吃饭要有坐相和吃相;爸爸经常教育我和妹妹对人要有礼貌,对长辈要尊敬,对父母要孝顺,做人要讲信用……生活中我们养成了许多好习惯。
我的妈妈非常孝敬老人。平时总是打电话叮嘱奶奶说在外要注意身体;姥爷喜欢吃馒头,妈妈隔三差五就买来送过去,还经常买一些姥姥爱吃的菜和水果。妈妈做菜特别好吃,每当做好吃的,总是不忘让姥姥他们过来吃饭。爸爸在北京上班,妈妈一个人既要照顾我和妹妹的生活起居,还要抽空去陪姥姥散心聊家常,每天总是显得那么忙碌,可是妈妈从来都没有怨言,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我从妈妈身上看到了孝顺和勤劳的美德,我以后也要向妈妈学习。
妈妈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好的家庭,愿勤俭持家、孝敬父母的美德从我这里继续传递下去。
家风家训作文15关于家风,我相信,每个人家里都是有那么几条,比如我家的吧:
1、勤俭持家
2、诚实,不说谎
3、吃亏是福
4、尊老爱幼
5、同情弱小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
我还相信,每个人家里的家风可都不是说一说就算了的,我敢肯定,所有家里的成员,都会严格按照家风执行的!
好,现在我有疑问了,怎么样做才能严格按照家风执行呢?
好,通过这个问题我们来说一说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怎么做呢,我相信每个人心里也都有数,比如:坐公交车的时候,如果遇到老年人,就要给他让座。如果看到老年人过马路,要搀扶着老年人过马路……
好,现在我们在来说一说同情弱小。同情弱小其实就是看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帮助他一把,等到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一定会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