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精选7篇)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篇1

产教融合即将教育与产业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论,检验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學生的实践能力,这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方式。本文对产教融合模式进行简介,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教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发展状况会成为学校发展成果的重要评价标准。推广产教融合模式,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产教融合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产教融合模式简介

在众多的办学模式中,产教融合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模式将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与对应的产业结合起来,根据产业的发展方向去优化教学方向,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校专业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学生学成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也相对更加顺利。通过这种模式,还能促进学校的多元化发展。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需要的融合,更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可为学生提供多维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电子商务专业与电商产业的融合,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先进的电商知识,另一方面则能够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电商操作技能。将与电商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促进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这种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工作,在工作中了解产业情况,从而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结合。同时,学校与企业开展一些合作项目,让学生与项目的一部分工作,将电商企业的资源利用起来培养学生,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根据电商企业的运营模式,结合项目实践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剖析,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产教融合模式下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缺乏应有的深度

根据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情况来看,近年来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合作基本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相互相互达成的人才培养协议,地方政府很少参与其中,使得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力度不够。有很多校企之间的合作只是局限于框架协议的签订,并没有展开实质性的合作。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如果不通过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产教融合模式很难达到应有的推广深度。例如,在高校与地方企业签订合作项目的同时,地方政府很少给予融资支持,税收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即使高校和企业愿意协同育人,无奈缺乏应有的物资和政策保障,导致双方在推进产教融合模式的过程中都缺乏主动性,协同育人机制的推进也因此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由此可见,要大范围的推广产教融合模式,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效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

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需要“双师型”教师资源的支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但是,校方和企业方的目标却是不同的,高校需要借助企业这个实践平台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企业的目的则是要盈利。如果企业在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无法获取明显的收益,那么企业就会在合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时,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又要有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也就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这是许多高校的在师资方面比较欠缺的。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虽然非常熟悉国际贸易术语和法则,懂得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的相关操作和流程,但这些仅限于对理论知识的探究。实际上很多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从事过或者兼职过国际贸易相关工作,这就是使得教学内容有些空洞,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能到企业学习,面对实际工作时也会表现得手足无措。

(三)缺乏健全的创新创业制度

许多地区的产教融合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实践平台比较少,难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发展需求,实践教学因此也受到很大的阻碍。由于发展力度不足,创新创业制度也不够健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解决,会进一步阻碍产教融合进度。例如,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稳定性,运营经费也严重不足,这些都户容易使教育主体发生偏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注重的是利益,学校注重的是人才培养,两者在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于是,在对产教融合模式进行规划时,双方也会出现分歧,创新创业制度更是难以完善。如果不能对产教融合作出合理规划,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进程必然会非常缓慢。

三、产教融合模式下协同育人机制的推广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协同发展体系

要促进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增强其可实施性,就需要对高校及企业这两个参与主体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双方的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协同发展体系,以踧踖产教融合办学。在此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竞争力。例如,大数据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校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进行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的一些简单工作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项目中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利用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行业中的发展前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而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也能够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在企业和学生双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学生毕业后还可进入企业工作,这是产教融合比较好的一种发展结果,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却比较欠缺,所以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例如,高校在招聘教師时,可优先录用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能力都比较强的人才。同时,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估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接受相应的锻炼。在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实践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教师的科研成果,也可以通过入股或者转让等形式,使之产业化。在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指导机制,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或者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时,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三)加大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

产教融合并不是单纯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双方的合作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所以,在推行产教融合模式、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大地方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例如,地方政府应充分了解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所需要的资源支持,了解企业的发展需要,将产教融合作为地方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统筹规划。教育、人才优先的理论应融入到各项政策中,帮助高校形成学科专业模式,使其既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又能够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同时,加大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一定的资助,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税收的减免、贷款的免息等政策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机会。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融合,高校应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发展方向的选择上给予科学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时,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及时反馈教育成果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例如,传统的理论知识考试、论文写作及论文答辩考核方式可以沿用,但也要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如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对于企业实践一定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想,通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分析、总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和企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还可对学校的教学模式、企业的发展模式、岗位工作特性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在三方的相互评价下,才能促进各方的共同发展。并且,采用多维的项目考核模式,还有利于促进高校与企业发展目标的协同化,对于产教融合模式的推进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十分必要,这是产教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四、结语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篇2

一、行业协会与产教融合

(一) 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 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 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共同体, 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不仅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还将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 行业协会对产教融合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 并为其提供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证、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在无锡市发布的《无锡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条例》中, 指出行业协会的宗旨是为会员提供服务, 维护全体会员整体利益, 保障行业公平竞争, 沟通会员与政府、社会之间的联系, 促进行业的经济发展。条例明确了行业协会包括组织市场拓展, 发布市场信息, 推介行业产品或者服务, 开展行业培训, 提供咨询服务;根据会员的要求, 参与制定或者修订行业内企业的产品、技术、质量等标准, 组织推进行业标准的实施;根据法律、法规授权或者政府工作部门委托, 开展行业信息发布、行业准入资格资质审核、出具公信证明等各项职能。

从行业协会服务宗旨及其主要职能看, 行业协会对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 行业协会是政行企校融合开展工学结合的重要平台, 国家地区的产业调整政府窗口指导通过行业协会以行业标准、职业准入的形式向企业及职业教育院校传递, 最终达到服务经济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第二, 行业协会是服务企业的社会组织, 是相关产业资源信息整合的有机平台, 在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交流互动过程中起着沟通桥梁和信息通道的作用, 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利益协调以及交流联系平台。

二、校协合作产教融合路径机制研究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产教融合, 将产业链、人才链与教育链完全整合,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政府、企业、学校的中间组织, 可以在政府导向贯彻、行业平台服务、校企利益协调等多方面, 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深化产教融合。

(一) 校协融合, 以大行业人才培育理念深化产教融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业教育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 形成特色定位。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与行业有紧密关系, 完全有可能在主管部门支持下通过行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达成教育资源集约化办学, 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例如,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无锡市电信局、无锡市教育局支持下, 通过与无锡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合作, 牵头组建了包含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30多家单位组成的无锡市微电子职教集团, 本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的原则, 紧紧围绕无锡微电子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无锡微电子产业发展的能力。

(二) 校协深度合作,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 全程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第一, 行业协会密切关注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需求变化, 提供岗位技能要求和近期就业信息, 进而指导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为相关专业职业领域定位提供决策信息, 从而在专业设置环节助力职业教育改革;第二, 行业协会推荐优秀领军企业、行业领域优秀技术人员, 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资源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企业人才培训及技术服务, 从而在人才培养环节助力职业教育改革;第三, 行业协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行业协会代表政府职能部门主持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技能培训由企业和学校承担, 实施教考分离,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 行业协会还可以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做好地区劳动力现状和需求量调查, 引导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从而在人才输出环节助力职业教育改革。

学校与行业协会的有效合作, 必须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考虑到行业协会的社会团体属性, 在兼顾公益服务的基础上, 落实校协合作利益机制。校协深度合作, 全程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建设、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 必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积极性。这里必须统筹协调好行业协会作为中间组织的公益性和市场化激励。在公益服务方面, 行业协会应积极参与构建职业教育的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积极协同职业院校开展应对产业摩擦与社会摩擦的职业教育, 为进城务工人员等结构性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社会和谐度;另一方面, 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还应形成对应的合作利益机制, 对于协会的专项社会服务应给予必要的回馈。例如, 行业主持发布的发展趋势研究咨询信息、行业协会组织编制的职业标准、培训规范等, 可以以政府购买的形式进行采购, 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职能转变。对于行业协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 担负课程开发等工作的人员, 职业学校也给予对应的回报, 对于有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 必须通过协商、转让等形式进行沟通合作。

为深化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应形成行业企业学校多元复合的人员架构。例如,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均设置“双专业带头人”制度, 学院鼓励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可以在行业协会中担任职务, 成为行业领域技术人员。学院推动专业教研室与协会企业成立合作工作室, 学院专业团队参与专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通过行业协会平台, 对企业进行辐射服务。行业协会推荐有技术多经验的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构建“双师型”专兼结合教师团队, 通过充分发挥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各自优势, 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三) 校协企协同构建区域技术服务平台。

近年来, 高职院校通过对外招聘、兼职聘任等手段, 储备了一批具有高学历高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许多教师同时在行业协会、企业担任兼职工作, 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受人力资源短缺、资金投入限制, 当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技术薄弱, 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对信息服务、专项技术攻关等科技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 高职院校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 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多方力量构建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平台, 可以通过政产学研市服务中小企业的同时,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近年来,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 不断加强“政产学研市”的有机融合,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中小企业“两化融”为导向, 与无锡市中小企业局、无锡商业联合会及相关信息技术企业合作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服务平台以促进无锡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为基本宗旨, 以中小企业服务为核心, 聚合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提供商等, 通过Saas交付模式, 为无锡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信息化管理咨询、电子商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围绕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服务模块, 我院通过校会协同育人、校企协同创新、企业项目外包服务等方式, 参与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在无锡市经信委政府网站上线运行后, 受到企业广泛好评, 同时也为我院开展产教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窗口平台。 (表1)

为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对产教融合的促进作用, 学院进一步制定优化了服务平台参与机制。第一, 建立基于协会服务平台运营的政产学研协同互动例会制度。通过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产学研交流研讨会, 每一个月召开一次企业项目交流发布会, 以定期聚会制度, 通过沟通和协调找到各方认同的利益分享机制, 通过制度与规制等对权力进行约束, 消除隔阂和误会, 讨论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第二, 成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的人员由市经信委分管领导、学院分管领导、平台合作企业负责人构成, 平台营运管理由学院与合作企业负责监控和督导。实际操作实施采用项目制, 由项目负责人主持的项目实施团队来进行具体的分工合作和攻关突破;第三, 做好“O2O”产教融合工作, 形成平台集聚效应。在线上, 学院与合作企业协同开发基于中小企业价值链提升的服务平台, 节约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 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消除校企间、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加强平台各个用户间的合作交流, 形成互利互惠的生态圈;在线下, 我院进一步明确了市场机制在校协合作中的主导性。通过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教师工程实践制度等形式, 积极鼓励学院与行业企业的人员交叉任职, 改变单项聘任兼职为双向兼职, 在师资层面上保证社会服务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 以市场需求拉动专业建设, 为企业个性化定制专业人才, 在人才输出层面上创造校企合作的基本利益点;通过设立无锡中小企业BPO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无锡市软件与信息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无锡数控加工基地等校中厂模式, 在服务硬件层面上保障产教融合的执行力。

三、结束语

产教融合过程中, 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企业与个人、政府与企业之间都存在多元复杂的关系, 行业协会作为社会中介组织, 可以有效地将政府指导通过市场化手段予以贯彻落实;可以有效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 加强校企合作育人效率;可以有效培育职业教育的信任机制, 促进政行企校多元协同育人环境的形成。因此, 加强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中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方式。

摘要:行业协会是产教融合过程中协调多元合作主体利益、实现有效沟通合作的平台。本文以校协合作、行业育人为理念, 探讨行业协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区域技术服务扩散推进高职产教融合的机制路径。

关键词:行业协会,产教融合,机制路径

参考文献

[1]许正中等.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0.

[2]秦斌.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N].广西日报, 2014.8.5.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篇3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数控技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描绘了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然而,从现实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层,产教深度融合效果不佳,怎样推动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因此操作层面上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建立、创新和完善迫在眉睫[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3],笔者以数控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数控技术专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体制机制建设的一套标准模式。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现状

1.1 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现有校企合作中,企业更多关注人才输出即就业招工,而对人才输入招生及人才培养过程缺乏积极地参与、沟通,使得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难以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供给侧矛盾依然突出。

1.2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现有校企合作中,尚未建立产业驱动专业调整机制,课程设置也与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核心技术技能存在偏离现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机制也不顺畅。

1.3 校企合作平台缺乏。大多数学校校企合作缺乏独立的管理机构,校企直接运行机制、制度、平台尚未建立,使得校企合作沟通更多是临时性、阶段性,缺乏系统性的合作。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2.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建设

2.1.1 依托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充分依托集团内企事业单位,挖掘合作各方优势资源潜力,关注各方利益诉求,采取定向培养与行业培训相结合,短期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组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形成以行业为依托,以企业需求和在职发展为导向的“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行业企业发展输送人才。

2.1.2 强化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理事会的指导作用。制定《校企合作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理事会章程》,确定理事会成员的组成、权利、义务和责任,建设和完善理事会运行机制。研究制订专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校企之间先进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制度,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资源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2.1.3 完善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载体。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推动校企合作在专业中的具体落实。

2.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2.2.1 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专业理事会章程》、《校企合作专业理事会日常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和保障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有效决策和实施。

2.2.2 深化互惠共赢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以双方受益为突破口,确立互惠共赢机制。企业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委托培养等合作办学形式,解决技能型人才需求状况;学校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师的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共同承担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4]。

2.2.3 完善沟通交流机制。每年系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走访合作企业,了解对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的需求信息;坚持开展校企联谊、文化交流、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

2.2.4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合作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从组织、政策、制度和经费等四个方面,为校企合作理事会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2.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2.3.1 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课程调整机制,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以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评价学生、共同安排顶岗实习,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2.3.2 健全校企合作师资共建制度。修订完善《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管理办法》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认定办法》等制度,将教师企业实践经历情况与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建立兼职教师准入机制,明确兼职教师准入条件,以合作企业优质人力资源为基础,以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为抓手,打造一支符合专业建设要求的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双带头人制度”,明确专业要同时具有校内和行业企业专业带头人,使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工作、引领专业发展等方面起带动作用[5]。

2.3.3 深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制度。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基地,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性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以企业标准为依据,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实训教学,形成按项目、按模块的教学标准并进行质量评价;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3 总结

通过实施校企合作“443” 体制机制建设(即“职业教育集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校企合作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和“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4个校企合作组织;校企合作工作运行机制、互惠共赢机制、沟通交流机制、激励保障机制4个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师资共建制度、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制度3个保障制度),专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将进一步深化,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将进一步得到落实,专业服务行业产业发展能力及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必会进一步提升[6]。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王炎斌.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生态位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2).

[3]崔清源.社会本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导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4]刘晓,徐珍珍.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角色与行为调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5).

[5]李滨.试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主导型战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篇4

2017年岁末,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未来走向至关重要的一个战略性的指导方针,一个方向性的顶层设计。

邢台技师学院在产教融合转型发展方面已有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很多不足,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务处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一些初步设想。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科学论断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突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特色,建立校企双制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完善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学院专业设置和企业生产是否吻合是产教融合的关键,专业建设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学院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1.加大企业调研力度,深入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的可行性。结合京津冀等邢台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特点,针对3D打印技术与服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电子商务等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高铁乘务等国家支持发展的社会领域专业,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专业进行广泛深入调研,调查人才需求情况,探讨专业开设的可行性。

2.制定新专业申报办法。按照河北省新增专业申报办法要求,规范学院新增专业申报流程。各二级学院新专业申报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至少提前三个月向教务处提交申报材料。

3.出台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教务处每年对学院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招生就业情况、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根据各专业发展情况对专业进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三、全方位贯彻产教融合理念

1、人才培养模式。各二级学院各专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题会议,建立产教融合的教学机制,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标准全面对接。在二级学院和专业的层面,自觉、自然、有效地融入有关的产业活动,同时把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活动,参与育人过程。

2、专业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促进技工教育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推进和深化一体化课程改革:

(1)进一步扩大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覆盖面:在教学中继续推进并不断完善第一、第二批一体化课程;组织机械工程学院和自动化学院积极配合其他七个兄弟院校完成第三批试点“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化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开发任务(现已完成企业调研、专家访谈、典型工作任务提取、一体化课程转化、第一学期工作页的开发)。

(2)将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为一体化课程:以商务软件解决方案、木工、工业控制、家具制作、信息网络布线、平面设计、美发、精细木工等8个重点项目,以及CAD机械设计、汽车喷漆、车身修理、电器装置和电子技术等5个二线项目为载体,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先进的技能理念、技能标准、评价体系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建设配套一批学习资源库、学习工作站,培养和认定一批一体化教师。将竞赛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载体,构建工作过程课程体系,首先在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工程学院世赛班实践,然后在其他二级学院逐步推广。

(3)以企业冠名班为依托,与合作企业共建一体化课程:各二级学院以引进的企业或产教融合项目为基础,参照行业企业标准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如京东店长班(电子商务专业)、永旺班(会计专业)、多米琪班(烹饪专业)、三星电子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灵牛影视动画班(动漫专业)、北京现代班(汽车维修专业)、航空高端项目精英班(航空乘务专业)、海尔机电班(数控技术专业)、市政机电班(机电一体化专业)、栋梁班(工业机器人专业)、奕杰阳光班(学前教育专业)等等。

3、文化课程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制订学生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标准,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作为职业素养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每周三下午全院统一安排为职业素养课程,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中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律常识、通用能力训练”等内容依次贯穿到每个学期。

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2017年3月,我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学院长牵头、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教学科长共同参与的“构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小组,该课题被批准立项为市“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1)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的构建原则

将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要转化为学校内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引导学院的教学向企业的方向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的设计要符合实际,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技工教育的特点。

(2)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质量观为指导设计评价标准

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观、基于工作情境的设计观、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观等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结合我院自身特点,研究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请行业企业、高校专家对我院教学计划进行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有针对性调整和修订;要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采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要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评价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全面、合理、公开,可定量、可测量。

(3)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评价

跟岗、顶岗实习是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实训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评价的比例。

四、培养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坚持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力度。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企业专业参与学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评价、兼职上课、专题讲座等。另一方面,将教师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激发教师进企业学习积极性。主要做法如下:

1、在烹饪等几个重点设立大师工作室。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大师,通过指导并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带动专业教师团队成长。

2、企业骨干到学院“上挂”任教。合作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到学院承担一学年的实践性教学与培训任务,将行业发展、生产一线的最新成果带进课堂,积极参与学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建设,结合企业实际及工作经验提出更适合的行业企业需求的建议。借鉴企业“师带徒”的办法,强化学院教师与“师傅”之间的交流,促进学院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及“师傅”教学能力的提高。

3、专业教师“下派”到企业锻炼。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并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0天,逐步形成学院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长效机制。通过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实践,专业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掌握对口专业的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五、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促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工作中并构建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现代化建设。

围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平台、校企共建学习资源开发平台、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助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平台:将企业延伸到课堂,企业专家借助互联网,可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场景,实时传输到课堂,学生在课堂就可了解真实的生产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

校企共建学习资源开发平台: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学习资源包,对生产过程进行分解剖析,采用微课、慕课等在线学习方式实现学校课程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篇5

日前,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意见》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力,已成为困扰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难点和瓶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成为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笔者结合2015年9月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的体会,就职业院校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双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企业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满足人力资源及技术提升需求,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长期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实现了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

《意见》中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这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作为目标,把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努力方向。在办学策略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合市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一整套办学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新加坡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其总结为“卓越办学要素”。学院通过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部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董事会预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学校发展,进行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企业专业人士,以企业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趋势为依据,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提供咨询建议,为培养人才做好专业规划和准备。这些体制机制确保了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2014年印发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健全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完善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搭建对话协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日前,省教育厅刚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文件提出实行由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教职工代表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治理能力。这些政策措施为职业院校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重要支柱和运行载体。我省已成立了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和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密切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引导、协调、指导各行业的校企合作工作,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统筹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资源。职业院校除积极加入行指委和职教集团,应重点建设和完善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机制,科学引领和规划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

三、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律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特别是专业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都应当积极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南洋理工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取得了丰硕成果。

专业设置方面: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开发设置新专业。首先,由专业筹备小组充分调研并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设计专业教学结构,提出新专业建议;其次,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听取专业咨询委员会针对新专业提供的咨询意见,并从学术管理角度修改并批准新专业计划,然后报呈学校批准。专业计划获批后,筹备小组确定培训目标,组织培训,准备教材、教学设备等,各项教学准备到位后方能开展教学,并在学生、教师和企业反馈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

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开发以对国家人才开发需求、企业需求所进行的分析为前提。第一,学校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开展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提出新课程建议,准备课程结构和课程大纲。第二,提请系主任、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批准。第三,委托科目协调讲师,准备教学目标、教材以及教学设备。第四,制订教学计划,开展课程教学,收集反馈意见,实施课程改进等。在课程实施之后,要定期研讨,随时根据企业需求和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修正。

教学模式方面:为实施“教学工厂”理念和开展“项目化”教学,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各专业在第三学年均实行双轨制项目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学院三年学制的前两学年为专业宽基础理论学习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研发和企业实习。双轨制项目教学模式把学生分为A、B 两组,第一学期A 组开展专向培训,B 组开展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第二学期再对调。开展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的B组也分为全日制项目组(B1 组)和企业实习组(B2 组),3 个月后两组对调。通过这种模式保证了全年都有学生在做项目,都有学生在企业实习,满足了企业连续生产的需要。南洋理工学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和项目及企业实习教学,特别重视具有创新性的毕业项目和企业项目教学。学生的技能水平在第三学年实现质的飞跃,毕业即可到企业上岗直接从事生产,或者在学校直接与企业开展业务,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教育部《意见》中要求“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强调了职业院校要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律。职业院校要认真贯彻《意见》要求,在解析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学校所在区域相关行业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状况,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谋划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四、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南洋理工学院注重从企业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其70%的专业课教师来自于企业生产管理和研发一线,且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这部分教师与企业有密切联系,十分了解企业发展趋势、生产工艺流程、用人标准、人才需求等,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研发中优势明显,他们既是工程师又是讲师,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南洋理工学院注重教师培养,在新聘教师入职后,为其制订专门培养与使用计划,明确一名导师负责对其进行指导培养,使其尽快适应教学需要。

《意见》要求:“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我省去年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中规定:“职业院校可以将编制总数的30%用于聘任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这些政策措施为职业院校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

五、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教学工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放置在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同时,学校持续引进企业生产项目和研发项目,形成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形成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借助“教学工厂”校企合作平台,南洋理工学院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达到潜能的最大开发和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毕业就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二是教师培养目标。“教学工厂”是一个灵活、新颖又富伸缩性的教学系统,以先进的科技达到对教师的“超前培训”,通过企业项目实施教学,促使教师和企业研发人员一起学习、研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开发能力。三是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甚至引领需求,实现了学校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目标。同时,合作企业既获得了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又提升了产品科技研发能力,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

2012年印发的《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要求“各级政府应整合职业教育相关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用于资助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这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职业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专业特点,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与体制机制的指导下,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要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难题,从学校外部看,需要政府政策的引领,需要社会的认可,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切实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律,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办学双主体的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我省职业教育在实施职教攻坚进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兼顾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更加注重对产业竞争力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人才支撑,而坚持产教高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正是实现这个关键转变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突出的示范职业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使职业教育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篇6

工匠即手工艺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工匠精神一直都是手艺人的追求。即使工匠在古代的地位十分低下,一人为工匠子子孙孙皆为工匠,也有为铸剑牺牲生命的干将莫邪,有人为之著下《齐民要素》《天工开物》这样的典籍,有遗留下司母戊鼎、秦兵马俑这样的无价之宝。一大批惊世创奇的作品和技术的创造铸就了古代工匠的荣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坚持不懈和追求完美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核心。做瓷器的工匠不会因为一批瓷器全部被烧坏而放弃,也不会因为做出足以让人用生命保护的传世之宝而得意忘形。学习永无止境,所以要永无止境地学习,做到这一点才能在同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说到学习就不得不说到教育,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直接向宇宙学习,第二个阶段是向已经学习程度比自己高的人学习,最后阶段又向宇宙学习。一般人都只能停留在第二个阶段,但是如果只能停留在第二个阶段人类的社会和科学永远不会进步,真正的大师都是向天和地学习,也就是追求完美、处于世界顶峰的工匠们的学习目标。然而人类向人类学习的阶段才是成长最为迅速的时候,也是习惯和精神培养的重要场所。古人向来“尊师重道”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也是值得现代职业学习所借鉴的传统美德。在第三个阶段,在同业之中已经无人能出其右之后,学习依然不会停止,只不过此时已经没有“师道”的束缚,学习也更加随心自然。工匠不仅仅只是“造物”而已,更要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这也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唯一方法,创造从未有人创造的存在。

1.2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自新中国成立,尤其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工匠精神已经不像古时候那样随处可见了。在追求“快”的这个年代,人们的浮躁之气彻底将“工匠精神”淹没。如今企业开始重新重视“工匠精神”,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在实践中接触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精神,力求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工匠精神”也被注入了新的血液。工匠以其专业、专注、钻研对待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领域保持高度的热诚,十年磨一剑就是对这种“专”劲最淋漓尽致的写照。工匠追求完美,并将其付诸行动,即使是一个细微到肉眼无法察觉的缺陷也愿意花时间将其妥善处理,以确保每个新的“造物”都是最好的那个。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篇7

一、“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即以地方高校为主体, 以政府为主导, 以行业企业为平台, 共同完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

地方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全方位良性循环;培养模式也要有所更新, 加强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应用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点;专业设置要灵活, 数量适中, 并且要以技术活动为主线, 以行业为中心;强化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建立健全的人员分层管理, 才能促进应用技术大学的最终建立。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 学校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由校领导牵头制定“‘1333’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探索在产教融合下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新途径。同时, 与各类院校切磋经验、交流成果, 并将先进经验应用于学校的管理与运行当中。2015年, 校长于凯生、副校长杨永清参加了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五次工作研讨会, 会议主题是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校企合作, 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政府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城镇化进程, 地方高校在地方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也要实现转型发展。在此大前提下, 地方政府与高校应互为动力, 互相支持。地方政府主动为高校提供政府支持:设计转型发展路径, 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 共建资源库, 共享人才、文化、技术, 加大政策侧重和资金支持。高校则应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将高校的教育能力、科研成果、科研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 最终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共赢。2015年5月, 黑龙江省鸡西市科学技术局联合黑龙江工业学院举办了2015年鸡西市科技活动周暨科技合作对接会。对接会上, 黑龙江工业学院与国家石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4家单位签订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合作协议, 与鸡西市一批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一批科技专家与相关领域企业签订科技服务协议。

行业企业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高校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在产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高校应利用行业企业自身的特点, 让行业企业参与到高校发展中来, 行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加强人才需求预测, 开展质量评价等方式, 为高校行为提供支持和指导。发展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探索双元制培养, 支持企业参与高校运行, 参与定制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交换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科研以及共建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应该支持教师实践和学生实训实习, 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到合作院系兼职, 支持在互利的基础上实行技术和知识共享, 充分重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把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二、四种模式

四种产教合作模式:专业共建, 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如黑龙江工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百世汇通哈尔滨分拨中心合作共建“百世汇通班”, 共同制定校企合作计划, 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及培养物流行业综合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承担专业教学, 共同实施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联合办学, 培养实用型人才;实训基地, 培养复合型人才;国际合作, 培养国际化人才。如黑龙江工业学院和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俄罗斯国立太平洋经济大学、俄罗斯国立海参崴经济与服务大学、俄罗斯国立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等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以上四种模式形成立体式的多角度的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而适应各类经济社会需求。

三、“六个融入”

从宏观规划、设备设施、技术、保障、人员、创新创业等方面与行业企业深入融合。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宏观规划相吻合, 如黑龙江工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结合鸡西地方特点, 为开发石墨产业培养材料专业人才, 为发展矿山经济培养矿山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高校进行的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项目与企业的应用挂钩, 科研项目的开展中要更多体现并强调企业平台上的科技创新, 只有创新, 企业才能生生不息, 科研才更有成效, 也才能发挥出人才真正的作用, 进而更好地挖掘人才的潜能;学校实验设备设施的建设与企业的生产设备挂钩, 实验室、实训中心的软硬件与企业实际的生产一线互为借鉴, 拉近课堂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在人员管理上, 让企业的“能工巧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通过企业人才与教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同时, 也能从不断的实践中深化自己的理论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颇为受益的, 进而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鼓励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企业为之提供保障, 并且在工资、待遇、保险等问题上, 切实保障学生利益, 将其纳入社会保险保障体系;鼓励大学生创业, 有效利用政府部门对创业大学生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学校并给予最大的支持。如根据毕业生去向, 向当地用人市场进行推荐等, 切实做到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曲殿彬, 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12

[2]于春雨.地方高校转型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分析---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10

上一篇:两个小娃娃下一篇:禁毒知识法制教育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