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主题思想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背影的主题思想(精选8篇)

背影的主题思想 篇1

我一个人背着书包在静静地等着公交车,脸上写满疲倦,内心却是惴惴不安,父母告诉我今天班主任要来家访,心里想着这几天在学校的表现,握着袋子的手越来越紧,手心中也渗出了几丝汗水。

我走到门前,听到屋内传来班主任和父母的谈话声,我的心更是吊在了喉咙口。

听见了屋内的笑声,我的心稍微放松了点,但是手心却依然在冒汗。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的脚也有些麻木了。心想该来的总还是要来的,躲不了,我只好硬着头皮打开了门。

“儿子,回来啦!”父亲招呼着我。

“恩。”我放下了书包,发现何老师正笑眯眯地看着我,我的心一点一点的在变凉。

“老师说你最近在学校表现还不错,只是要更加努力。”母亲在一边说道。

“还不错?”我心中一愣,最近在学校抄作业,上课做小动作,自修课看小说… …在老师眼中我都快成坏学生了,不然他来我家家访干啥。

“是啊,杰,上课时再认真点,课后多认真预习复习,态度端正些,你的成绩会更好。”何老师笑眯眯地说道。

“恩。”我有些尴尬地站在一边应道。

“还有啊,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要多注意些,多和同学们打好关系。”

“是啊,何老师说你在学校最近有进步,要再接再厉。”父亲说道。

... ...

夕阳已经调皮地落入地平线下,天空中只留下了几丝暗暗的橙色。

母亲仿佛想起了些什么,有些歉意地说道:“何老师,留下来吃晚饭吧。”

“不了不了,我还要去其他学生家中家访。”何老师站起身马上要走。

这时我也起身,说:“何老师,我送一下你吧。”

和老师并排走在楼梯上,我只是机械地走着,并没有说什么,反之,何老师一边走一边劝诫我要好好读书,在学生会上的工作要好好做之类的话。

走到门口,何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又一次笑眯眯地说道:“好好学习。不要再送了,回去做作业吧。”

此时,我心中的不安和忧虑都化为了碎片消失在了空气之中,剩下的只是几抹淡淡的感动,充斥在我的心头。

看着何老师越走越远,高大的背影也渐渐地变小,手中还拎着家访时所用的袋子。这时远处的天边又掠过了几只归家的飞鸟,而我们的何老师却在家访的路途上奔波,为学生而操劳着,我们发现过老师满头的青丝之中又多了几分白发吗,我们发现过老师宽大的手掌上多了几分皱纹吗,我们发现过老师高大的背影又佝偻了几分吗?... ... 但是他无怨无悔,只为我们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

背影的主题思想 篇2

一、《背影》诞生的背景

《背影》写的是1917年作者去北大读书父亲送别远行时经历的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境况,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作者也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父亲也是面临着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1925年的一天,朱自清先生接到一封父亲的家书,其时与父“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读到父亲信中所写“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禁悲从中来,泪如泉涌,想到父亲对待自己的种种好处,又回忆起了父亲送他远行的往事,便写了《背影》这篇回忆性散文。

二、不同时期有关《背影》的解读

(一)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教科书中的《背影》

张弓编著的《初级中学国文》就选入了《背影》这篇文章,《背影》被安排在第一册第一组“常态的生活”单元。《背影》所在的这单元,处在“于事实中暗示敬己、爱群、革新的种种意味”的培养阶段。那时的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有了简单的批注,但是那些解释性的话只是分析文章作法时的提示性语句,而不像现在的练习、教参等体现课本编者的意思。然而在当时的教材选材标准中,要求“内容合于本书中心旨趣”、“‘问题’切于现代中国青年的思想生活”;在组织方式中有初中一年级于事实中暗示敬己、爱群、革新的意味。结合本单元其他一些反映常人生活常事、常人常情之类的作品,以及从叶圣陶编著的《国文百八课》中设计的两个问题: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也是抒情的话,和哪些叙述有分离不开的关系?

2.文选二十四里叙述父亲在车站上买橘子的情状,把一切细微的动作都记下来,这有什么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推究课堂中主题的讲解点,以及要让学生获得的教育取向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重点,从中传达出父亲疼爱儿子的那种深情,对《背影》的解读就是立足于作者要抒发的父子之间的爱这一人之常情。

(二)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教科书中的《背影》

1950年《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中曾提到“无论有光的心态。认为《项脊轩志》全文仅仅表达了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难免有对这一名篇作简单化处理之嫌。其实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除了通常所讲的亲情之外,应该还有复兴家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在“文革”期间,语文教育沦为思想政治的附庸被发挥到极致。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背影》被认为是表现小资产阶级不健康的感情的,宣扬的是父子间的私爱,是一种官僚阶级没落阶级的产物,是历史上腐蚀青年、毒害青年的“毒草”。对于这样的课文应该怎样教学,有人认为在文章作法技巧上,可以让学生借鉴一些经验,对于不健康的思想感情部分,应该进行批判,阐明爱的阶级性,引导学生从温情、软弱的私爱中解脱出来。有人甚至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应选入教材,以至于1952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删去了这一课,一直到1982年。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教科书中的《背影》

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进行,语文教育也进入了革新的阶段。1980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反映了“文革”后对语文教育的重新认识。《背影》被重新选入教材前,《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下)》中指出:“《背影》在朴素清新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有力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对《背影》在1982年选入教材后的解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1985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案》中,也曾提到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间那种骨肉至情……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零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在刚刚结束“文革”不久的改革开放初期,仍是立足于社会和作者旨趣进行解读;情感的解读反映着对人的尊重,允许多种解读结果的存在显示了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但这一阶段的解读仍存在着从阶级观念出发进行分析的情况。不过随着思想的进一步活跃,阶级观念逐渐淡化,开始更关注人性。

(四)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改革下教科书中的《背影》

新课程改革从酝酿到实施,无疑是一场由思想内容到外在形式的革命。《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设计乃至学习评价的参与,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是对人的发展的重新确认。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于阅读,更是强调要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于是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首先学术界对其有了一系列新的解读:有观点认为《背影》意在推翻旧时代父亲形象,塑造全新父子关系,重建本真父子之伦,表现平等亲子之情。因为父亲形象的严厉性正是这种具有绝对权威的父权的体现。《背影》塑造的充满慈爱温情的父亲形象,正是对传统严父形象的颠覆。还有的观点认为《背影》应理解为儿子对父亲的深刻理解与追悔。这种观点主要认为从与父亲在车站送别到阅读父亲的来信,这八年里朱自清已为人父,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体族的责任感,对前途的坚定信念,以及有负长辈及妻子的厚望的愧疚等多种感情存在。所以课文中被删去的这段文字是《项脊轩志》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全面理解归有光写作此文的心情,以及归有光其人都不可或缺。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与《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人物塑造手法对比

周雅娴

(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武汉

摘要:《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著名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而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堪称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文章对比分析这两位女性的悲剧形象,以及两位作家对人物刻画的异同,以使大家对两篇作品和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能更清晰全面地了解。

关键词:《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人物塑造手法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堪称其短篇小说的典范。身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美国20世纪上半叶另一位伟大的作家———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堪称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虽然两篇作品在它们所展示的多重主题,以及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把这两部短篇小说放在一起比较解读,具有很大的意义。两位作家都以极其凝练的笔触,塑造了两个女性悲剧人物形象,并对她们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本文拟简析两位作家对人物刻画的不同之处,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两个艺术形象和两位作家人物塑造手法的理解。

一、《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人物塑造手法分析

在《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波特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处于弥留之际的老祖母的心理活动,衬托出了人物的刚毅性格,刻画了一个那个历史时期的农村妇女的女性形象。

初读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它结构松散混乱,时空顺序颠倒,难以把握情节的发展。事实上,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现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深刻理解,等等。

然而在鼓励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却也出现了类似于“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了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父亲不爱清洁卫生,像小孩一样爬得全身是泥土”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解读。

三、不同时期的解读引发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对《背影》主题的解读过于强调阶级斗争、政治分析和思想教育,那是对《背影》所做的牵强的解释,是对语文的背离,对人性的漠视。语文课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不应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语文人文性质的提出,对文本进行多样性解读的确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普遍现象,但是学术研究中出现的观点就能全盘进入到教学中去吗?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的阅读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篇课文怎样读,目标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侧重哪些方面的再创造,教师应预先有个大体的考虑,而不能过于个性以至于解读得无边无际。

每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倾向。从《背影》中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就是脱离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多元解读并非信马由缰、任意驰骋的“解读”,个性化也不是不受作者、作品制约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非就是可以轻视借鉴他人的智慧。由此可见,虽然我们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

以时间为顺序的结构,把过去、现在和将来交织穿插起来,通过时空的置换和跳跃来外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意识流文学的鲜明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波特在小说中主要运用了线形的意识流结构,即意识流由意识的一个源头出发,一个连着一个地、单线地向前活动,像一环接一环的链条。需要指明的是,这种线形是针对每一段的意识流运动而言,并非小说中整个意识流的流程结构,因为小说中出现了几段意识流活动,每段意识流都是遵循线形结构的,试举其中一段为例。

“嘿,她偏偏能听到科妮莉娅在跟她的丈夫说,妈妈变得有一点儿孩子气,他们不得不哄哄她。叫她最恼火的事情是科妮莉娅以为她是聋子、哑巴和瞎子。科妮莉娅在她的身旁和头顶上瞟着小小的、匆促的眼色,做着小小的手势,提醒别人:‘别惹她生气,让她由着性儿吧,她八十岁啦’……在她精力旺盛的年头,她对待客人比较周到,有更多的活儿要干。当时,对莉迪亚来说,她还不老,莉迪亚的一个孩子有了不检点的行为,做妈妈的坐车从八十英里外赶来征求她的意见……她从前用栅栏圈了一百英亩地,她自己挖洞竖木桩,只有一个黑种小男孩子做帮手扎铁丝……还有一件事情是,女人生孩子的时候,骑着马在冬天的乡村道路上奔波;还有一宿一宿地不能睡觉,坐着照顾害病的马、害病的孩子,几乎一个也没有少。”

这段意识流活动是由几部分组成,由现在到过去,依次出现,并非杂乱无序的。老奶奶由于幻觉导致对她女儿科妮莉娅的误解,从而引发她对过去的回忆:如何咬紧牙关度过生活的难关。换句话说,她对过去的回忆是由于受现实的刺激所引发的。她对科妮莉娅的“冒犯”言辞颇为恼火,只有通过对以前的回忆,来展示自己的能耐。以这样的方式,作者巧妙地步,但其中仍存在明显的不足,解读中对文学的背离,对语文的背离,对人性的背离仍然存在,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反思,继续探求,继续努力。

总而言之,《背影》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除了它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的人间永恒的父子亲情之外,更在于它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我们对其解读的宽度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的宽度、思考的宽度,这也可能就是越读越精彩,越读越经典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姚麟园主编.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王荪,张晓云.重新探析《背影》的文化意蕴与艺术魅力[J].教学与管理,1997,(1).

[5]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

[6]段崇轩.走近父亲[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

[7]宋丽丽,易华.《背影》“解读”之解读[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背影的主题思想 篇3

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朱自清散文注意缜密的构思,并且让全文的布局显得很精巧。课文《背影》开头就点明了题旨:开笔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紧紧地围绕“背影”组织材料进行合理的布局。先从回忆父子奔丧时的相聚,来把父爱叙述出来,为全文定下深情的怀念这个情感基调。然后写父亲因为“终于不放心”而送“我”上车时的离别情景,这样就为写父亲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种种叙述是为写“背影”蓄势的。最后对父亲翻越栏杆买橘子时留下的“背影”进行了描写,并且进行了渲染,从而真挚地抒发了父子之情。

二、融情于事,追求真挚

朱自清在散文中善于写身边的一些小事、琐事,并且能通过质朴的叙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背影》这篇散文的叙事中,作者能选择常人忽略的思维,不从正面的形象出发,而是从父亲的背影写起。这就非常切合人物性格,并且符合人物的特点。因为男孩子大了往往不会表现出儿女情长,虽然儿子也十分爱自己的父亲,但往往表现得含蓄,不轻易外露。因此,在上火车就要离别时明知双方都很哀伤,但他不从正面去看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身离去时偷偷地看看。表面上似乎毫不介意,其实在内心是非常动情的。因此,作者能以“背影”为切入点来写,正是他追求真挚的表现,也最能抒发真情实感。

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

作家郁达夫说:“语言基调最朴素、清新、自然的应当是朱先生了。”在散文《背影》中作者语言优美,遣词造句朴素自然而不失清新。文章中的叙述语言通常采用口语化的方式进行,而且人物语言也十分简洁,甚至显得有些朴拙,但却格外的生动、传情。例如,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通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谚语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在送儿子上车时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最后的告别时说:“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些话语虽然简单明了,但从内心深处表现出父亲的“爱子”之情。

总之,从散文《背影》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创作艺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创造性,而且要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就为今后学习朱自清散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邹旭.让幽径之花开满散文的殿堂[J].江苏教育研究,2009(17).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篇4

《长恨歌》诗的主题是“长恨”,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一、关于《长恨歌》主题的探讨情况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建国以来学界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爱情说,其三是双重主题说,即既有讽刺又有爱情的双重主题。

讽刺说发端于古人。南宋陆游说,杜甫的“《哀江头》即《长恨歌》也。”明代的唐汝询说:“《长恨歌》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清乾隆皇帝的八个字下得很准:“哀艳之中,具有讽刺。”

“哀”的“艳,”就是杨玉环,是形式;“讽刺’’唐明皇,是内容。这几个人都认为诗中的帝王和后妃是否定的对象,诗歌的主题与白居易同时所写的《李夫人》是一样的。

爱情说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诗中帝妃是正面艺术形象。立论的依据是诗的后半部分对爱情的描写。但他们无法将其观点贯穿到前半部分,他们也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和谴责的意味。此说的不彻底性使他们在争论中处于少数地位。

讽刺说与爱情说各执一端,那么试图调和矛盾的双重主题说便得以产生。这一派既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意义。又承认后半部分李杨有诚笃的相爱之情,并认为作者偏重于后一’

方面。因而这一派被认为是折衷派,也可以说是爱情说的支持《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派。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512页)去把握那个时代的特殊精神,去体会那个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情趣。当然这种特殊的情趣还是由作家的作品反映的,因而就必须先“知人论世,”顾及到作家创作时的各种因素。

从时间上说,杨玉环死于756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在年,正好相隔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过滤,只会引起作者对事件的冷静思考,而不会引起作者哀艳的热烈冲动。诗歌的情感动力只会来源于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叶燮在《原诗》中说:“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日理、日事、日情,不出乎此而已。”“先揆乎理:

揆之于理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絮乎情:絮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所以我们也应从合理、合事、合情三方面分析。

先看理,理有两层:一是作者写《长恨歌》与他写《策林》同时,也与他写的《李夫人》同时,作者的文学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相呼应的,也就是说与《策林》中的思想是一致的,更何况是像白居易这样的不为虚文的诗人。《长恨歌》与《李夫人》同时,《李夫人》中也写了唐明皇,其小序是“鉴嬖惑也。”那么作为同一题材的《长恨歌》,主题当与其相近而不会相悖。二是《长恨歌》的特殊性在于,主题的完成采用的是悲剧故事的模式,把帝妃的爱情悲剧托浮在国家大悲剧的背景之下,或者说是在安史之乱的典型环境下写出李杨的典型性格。遵循了常人对爱情悲剧的理解逻辑:先写他们的花容月貌,倾心相爱;再写外界的障白居易研究一碍和彼此经历的磨难;最后升华主题,使读者与作者一起,共同塑造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尽管各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不相同。《长恨歌》之所以赢得古今中外许多读者的欣赏,就是用惯常的悲剧程式写了一个帝妃的悲剧。

再看事:《李夫人》用汉武帝、周穆王、唐玄宗之事,简笔勾勒出“尤物惑人”的主题,小序云:鉴嬖惑也。陈寅恪先生指出“其畅述人天生死、形魂离合之关系,”是“从汉武帝李夫人故事附益之耳。”(《元白诗笺证稿》l3页,中华书局l963年5月第1版)为什么要附会一些美丽的神话,就是要在史实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天上人间的相思之苦,达到艺术的真实。

最后看情:《李夫人》所抒之情是对女色误国之愤恨,是非很清楚。作者的思想也说得明明白白。“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长恨歌》主题的隐晦之处,在于有着诸多的凡人的情感历程,按人之常情娓娓道来,先写爱恋之深,次写永离之痛,最后写相思之痴,是通俗化和演义化了的皇家爱情悲剧。使人不易在扑朔迷离中把握其主题倾向。

荣格说:艺术家并不是一个能找寻自己个人目的的、意志上完全自由的人,虽然他为人类的一员也有自己的情绪、意志和个人目的,但是作为艺术家,“他是一个高度感受力的人。,,侏狄《当代西方美学》23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l版)白居易正是运用自己的高度感受力,抓取具有集体原型意义的李杨血.型,写出了触及社会灵魂、更满足全民族心灵需要的诗篇。

二、从当时的创作背景看首先

写《长恨歌传》的陈鸿说:“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号浪琊王质夫家於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日:t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乐天因为《长恨歌》。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由这段话可以看出,自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长恨歌传》是同一题材的不同体裁,这是一种新的传奇小说形式,有《歌》有《传》,既“可以见诗笔”f诗歌部分),又“可以见史才”(记事部分),诗与传互相辉映和补充,“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就是说他们有共同的创作意图,主题是统一的,陈寅恪先生说:··必须合并读之,赏之,评之”方可。(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其次,从白居易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几次写到尤物害人的意思,也可以窥见《长恨歌》主题:《新乐府·八骏图》“由来尤物.不在大,能荡君心则为害。”《新乐府·李夫人》“生亦惑,死亦惑i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在这两首诗的序中,分别说明是为了“戒奇物,惩游佚’’和“鉴璧惑。”《新乐府·胡旋女》“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说明安禄山和杨贵妃都是惑君的奸佞,弄得君王昏昏沉沉,是非不辨,事到临头,还认奸作忠,死后还追念不已。诗的卒章显志:“数唱此歌悟明主。”.酌 白居易研究一“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假色迷人犹若是,真色迷人应过此。彼真此假俱迷人,人心恶假贵重真。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长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倾人国。”(《新乐府·古冢狐》)这首诗虽未道及贵妃,但从所处的地位、媚态以及最后殃及人国的结果,已经能看出了《长恨歌》的雏形。该诗序中说“戒艳色也。”

史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到天宝十四年的四十一年时间里,先后出游华清官三十六次之多,有时一年两次,杨贵妃在这里居住长达十一年之久,唐玄宗和杨氏姊妹每年十月来华清宫避寒,到年底或次年三四月才回长安,每次游幸,兴师动众,花费极大。白居易在《骊宫高》中写道:“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暮有赐,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极尽挥霍,可见一斑。

我们把以上所提供的材料与陈鸿的话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白居易《长恨歌》的写作动机,是在告诫君主不要沉迷女色,贪图逸乐,导致国破家亡。这个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

阿甘正传的主题思想 读后感 篇5

阿甘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这些话他都记住了,他说,笨人有笨人的作为。当珍妮叫他快跑的时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来,跑散了他记忆中第一双神奇的鞋子,也发掘出了他的第一项潜质:跑。他一直在跑,开始是逃跑,后来他跑进了橄榄球队,再后来跑进了大学,跑得了学位。在越战战场上,他仍是牢记珍妮的话,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荣誉和友情。

你不得不承认,其实很多事情的成功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并不会因你的处心积虑而更接近终点,却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的努力以一个最恰当的褒赏。他忠诚,所以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他守信,他答应了战友要共买一艘捕虾船,但战友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他执着,所以他会在珍妮离开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个美国,一直不停,他告诉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东西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失去了双腿的中尉一直对自己不能战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因为中尉是这样一种人:他视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阿甘并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总是被聪明人嘲笑,他最爱的母亲和珍妮先后离开了他......但对他并因为如此而沉没,爱还在延续,他还有自己的孩子,一个聪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还在继续,他不聪明,但他永远知道如何让生命充满希望。所以他也就赢得了荣誉,财富和爱,这些常人可能永远不能兼得的东西。

这部电影为什么如此深受喜爱?虽然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友善这些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优秀可贵的品质,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平凡的生命,不平凡的人生.当我们年华老去,回首来路,如果你可以对昨天的一切无悔,那么你已经拥有了非常成功的一生。

观后感

向阿甘一样奔跑

伴着淡淡的音乐,一片洁白的羽毛由蓝天飘落而下,慢慢地落在喧闹的城市中,经过来来回回地起伏飘荡,最后飘到站台,落到了一双沾满泥土的破旧的耐克鞋上。这时候音乐停止,阿甘捡起羽毛,打开行李箱,把它夹在画册中,从此开始了他奔跑一生的讲述。

记得《加缪》里这么说过“生活习惯的养成永远先于思维的习惯,这迫使我们不断向死亡奔跑。”然而阿甘的奔跑,在我看来,死亡并不是终点。

阿甘的奔跑是由一双很特别的鞋子开始的。没有人生来就是完美的。只不过阿甘比其他人稍稍不幸的,那就是他的智商只有75。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爱的人,珍妮。上学受到欺负的时候,珍妮告诉阿甘要跑。然后阿甘开始不顾一切地跑,而这一跑,竟跑出了阿甘不平凡的一生来。有一幕,阿甘的脚撑跑到最后裂开,散落一地的时候,我总以为那是生命最美的一刻,犹如蝴蝶破茧而出。而这,是不是也在意味着阿甘即将展开 一生奔跑的美丽呢?

阿甘上中学的时候,并没有避免于同学的欺负。每每珍妮向阿甘喊“跑”的时候,阿甘便拔腿就跑,结果他为了躲避追赶,跑进了一所大学的橄榄球场,也因此跑进了大学。甚至被破格录取,成为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对于一个智商低于正常人的阿甘来说,能够进大学已是一个奇迹了,可是他还拿到了毕业证书。有句话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这句话对形容阿甘来说,是再确切不过了。而阿甘的奔跑奇迹似乎还只是刚刚开始。

阿甘不断地奔跑出生命的奇迹。越战的时候,正是因为阿甘的奔跑,他逃了出来。不仅拯救了他自己,还救了他的战友。尽管在这场战争中,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布巴。阿甘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战争,可是他记得珍妮的话,遇到危险不要逞能,要跑。所以他跑了出来,还立下了大功。相比于丹中尉来说,阿甘似乎幸运了好多。丹中尉被阿甘救出来后,他的腿被截肢。但他不断地抱怨阿甘的救助使他失去了作为军人的荣誉,从而对生命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他一直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废人,毫无用处。于是他开始颓废虚度。然而阿甘却在养伤的期间学会了打乒乓球,并因此开始了另一次生命的奇迹。

对于阿甘而言,人生就像一次没有特别原因的跑步,没有既定的终点,只是不停地往前跑。阿甘说:“要往前走就要忘记过去,我想这就是跑步的用意。”于是在珍妮的一次一次离开后,他穿着珍妮送给他的新跑鞋,从家里的门口出发,跑过了小道,经过村尾,不止息地奔跑,最后跑出了小镇,跑出了阿拉巴马州,还穿过落矶山,到达太平洋东岸,最后又折回继续地向前跑。这一路的奔跑,对阿甘来说,没有任何意图与目的„„

有很多人问阿甘:“你为何而跑?”阿甘说:“没有特别的原因。I just run!。”因为奔跑,阿甘俨然成了一种精神,很多人跟着他的脚步,也不停地跑。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发现天际合一,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这时候,他才停止奔跑,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等待珍妮。

阿甘的奔跑,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希望,对生命的执着,以及对信念的坚定。在生命中的每一次奔跑中,阿甘的心中似乎只有一个目标,他总是执着地去完成它,没有任何的杂念。阿甘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不幸和艰难,但上帝总是不忘了给他开一扇窗,每次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信念和执着让他化险为夷,帮他脱离困境,并最终助他取得成功,所以他的一生还算顺利。

“妈妈说,人生就将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其实生活就是阿甘妈妈所说的那盒“巧克力”,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料下一次会发生什么状况。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次奇迹,或许我们也可以像阿甘那样,勇敢地向前奔跑,朝着自己心中那个理想的终点,不停地奔跑。

阿甘最后等到了珍妮。珍妮给他生了一个孩子,然后去世了。阿甘送小福雷斯上校车时,画册里的羽毛掉了出来。阿甘坐在椅子上,对他一生的进行思考。这时候,羽毛从阿甘的脚下随风而起,伴着淡淡的音乐,最后飘向蓝天,越飞越高,越来越开阔。

关于解放思想主题活动的专题报告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号文件精神和县委解放思想主题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我办从9月4日开始,全面部署安排开展‚树立新理念,把握新机遇,建设新环境,开创新业绩,塑造新形象‛解放思想主题活动,现就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动员、广泛宣传

9月4日,我办召开了有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解放思想主题活动动员大会,深入学习传达了县委关于开展‚树立新理念,把握新机遇,建设新环境,开创新业绩,塑造新形象‛解放思想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以及县委书记**、县长**同志在全县开展‚五新‛解放思想主题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通过传达学习,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

二、科学安排、制订方案

为使这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开展,按照县委解放思想主题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办实际,研究制订了**电厂协调办关于开展‚树立新理念,把握新机遇,建设新环境,开创新业绩,塑造新形象‛解放思想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县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五个**’,实现进位赶超‛的工作目标,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为根本动力,1

确立了我办当前重点工作任务,做到实现‚五结合‛、开展‚五个学‛、组织‚五个会‛,真正把解放思想主题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确保主题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我办成立了以县发改委副主任、电厂协调办主任××任组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电厂协调办副主任××为副组长,办公室成员为成员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实行问责制,层层抓落实,确保这次解放思想主题活动不走过场,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目的。同时,作为该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主任率先垂范,通过组织学习,查找差距,通过改进提高,全面清理影响发展的障碍,并将此次主题活动引向深入。

四、制定目标、明确任务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新起点、适应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以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为要求,以‚五个好‛目标,提高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解放思想,不仅是我们党及各级党委引领继往开来事业的优良传统,还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有效开展领导活动的锐利武器,更是我们扫除思想障碍、破除陈旧机制、实现进位赶超的迫切需要。所以,我们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坚决克服工作上‚满、难、懒、散‛消极思想,正确看待已有成绩,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克服困难面前畏难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破难、创新发展;克服成绩面前歇歇气的思想,更加奋发有为地开展工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众志成城,凝聚合力,推动发展,正确履行好工作职责,进一步振奋精神,增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

2、抓好××电厂二期项目协调服务工作。

**电厂二期扩建工程是我县的‚一号工程‛和‚龙头工程‛,协调服务好该项目前期工作是我办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我办紧紧围绕‚建设电力**、打造电力之都‛的总体目标,以‚抓好电厂二期建设‛为重点任务,全力支持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配合做好项目核准后的工程建设,狠抓落实,确保每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3、抓好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建设服务工作。

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的建设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全县人民的切身利益。为抓好其建设服务工作,我们严格把关,结合实际,突出实效,对相关的指导、监督、检查的工作依法执行,对项目的建设也是定时跟踪,及时汇报。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的理念、思路,以战略的眼光和思维谋划项目建设;着眼发展

全局,紧盯目标抓项目,科学规划抓项目,聚集要素抓项目,抓大项目,以大气魄、大手笔推进项目建设,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而不断努力。

五、落实整改、强化举措

在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对本单位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上门征求意见、寄发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了认真的对照和梳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念相对落后,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提高服务水平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有些职能履行不到位。二是工作干劲不够足,热情不够高,开拓进取精神不够强。三是作风不够实,浮在上面多,深入实际少,工作应付多,主动服务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即有客观上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不足,我们将通过这次主题活动的开展,逐步加以克服。主要整改措施有:一是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工作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严格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二是优化人员分配和资源分配,根据工作需要,就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三是在严格依法行政,改善服务态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使各项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四是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公开办事程序,改善机关形象,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工作赶超式的发展。

怎样把握散文的思想主题 篇7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 “个性”的文学。在散文里“我”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散文笔调, 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 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我”是其灵魂, 因此在欣赏散文时, 抓住与“我”密切相关 (甚至是直接表达“我”思想情感) 的句子, 是概括散文主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一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了宗璞的《报秋》, 当年有许多考生在把握该文主旨时出现了偏差,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报秋》的主旨:

报秋

似乎刚过完了春节, 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 已是长夏天气, 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 猛然却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 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 随即怅然。这花一开, 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 过了霜降, 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 随便种种, 总会活的。不挑地方, 不拣土壤, 而且特别喜欢被阴处, 把阳光让给别人, 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 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 工作上向上比, 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 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 不敢邀名花居留, 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 开时五色缤纷, 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 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 从不要人照料, 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 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 次年便有绿叶白花, 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 原有两行花, 现已形成一片, 绿油油的, 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 一柄柄白花擎起, 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 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 会藏着一些小活物, 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 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 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 不是桂花的甜香, 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 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 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 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 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 我却两手空空。一年, 两年过去了, 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 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 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 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 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 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 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 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 不必小圃花开, 只在心中领取, 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 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 领取秋, 领取冬, 领取四季, 领取生活罢。

阅读完全文后, 我们首先找与“我”密切相关的语句, 有以下几句:“我先是一惊, 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是秋分便是寒露, 过了霜降, 便是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这一句用铺叙的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 目的何在?我们只要略作分析“一惊”“怎么得了”便知原来“我”吃惊于时光飞逝, 这怎么得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 我却两手空空…一年, 两年过去了, 总是在不安焦虑中。”是啊, 玉簪花告诉“我”秋来了。猛然感觉时间飞逝的“我”却“两手空空”收获何在?作为何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 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其实不必深杯酒满, 不必小圃花开, 只在心中领取, 便得逍遥。”“领取秋, 领取冬, 领取四季, 领取生活罢。”作者在文末反复用“领取”一词写“我”的感受。领取, 有拿过来之意, 在此应理解为“把握”, “心中领取”便是用心把握, 把握什么, 把握“秋”、“冬”、“四季”、“生活”, 便是把握有生之年的每个时候。

分析至此, 《报秋》的主旨便清楚了, 时光易逝, 我们要珍惜光阴, 把握现在、把握人生的每时每刻, 要有所作为, 不要虚度年华。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与“我”密切相关的语句对理解文章主题是何等重要, 当年的考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 我相信能十分准确地把握主题了。

《格列佛游记》主题思想 篇8

小说的第一卷中所描绘的小人国的情景乃是大英帝国的缩影。英国国内托利党和辉格党常年不息的斗争和对外的战争,实质上只是政客们在一些与国计民生毫不相干的小节上勾心斗角。小说的第二卷则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措施所进行的尖锐的抨击,对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小说的第三卷,作者把讽刺的锋芒指向了当代英国哲学家,脱离实际、沉溺于幻想的科学家,荒诞不经的发明家和颠倒黑白的评论家和历史家等,以及英国对于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和压迫的揭露。

小说的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连串问题而揭露了战争的实质、法律的虚伪和不择手段以获得官爵的可耻行为等。

综观小说的全部情节,《格列佛游记》政治倾向鲜明。它的批判锋芒,集中在抨击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

作者通过描写格列佛4次遇险,写出了作者看透了当代的腐败,以讽刺的方法,抨击了当时腐败的社会。

【文学艺术特点】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尖锐深邃的讽刺是这部作品的灵魂。

当时的英国是作者抨击和挖苦的对象。格列佛历险的第一地是小人国。在这个缩微的国度里,党派之争势不两立,邻邦之间不但想战胜而且要奴役对方。小人国的国王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为获得国王赏给的几根彩色丝线,官员不惜小丑似地做着可笑的表演。这个小朝廷是当时英国的缩影,连利立浦特的朝政风习和典章制度也同当时的英国政局一模一样;在第二卷里,作者更是指名道姓地批抨英国。格列佛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辩解的事,可是从大人国的眼光看来,英国的历史充斥着“贪婪、竞争、残暴、伪善、淫欲、阴险和野心”产生的恶果。作者借国王的话,“那样一个卑微无能的小虫”是“自然界中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最有害的一类”,讽刺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卷里,通过对拉格多科学院人士所从事的无聊而荒唐的科学研究,讽刺了英国当时的伪科学;有关勒皮他岛的描绘则批评了英国对爱尔兰的剥削压迫。

小说不但抨击了社会现状,还在更深的层面上,直接讽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里,关于“钱”的那段议论就是如此。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慧駰(马)国,向他的马主人解释说:“我们那里的耶胡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作者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并由此对人性产生了疑问。

作者在对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进行无情、辛辣的讽刺、抨击时,有的直言相讥,有的利用异邦人的唇舌,有的隐喻挖苦,有的以兽讥讽人,凡此种种,风趣滑稽,神情皆备。

情节的幻想性与现实的真实性有机结合,也给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作者展现的是一个虚构的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但它是以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真实为基础的。由于作者精确、细腻、贴切的描述,使人感觉不到它是虚构的幻景,似乎一切都是真情实事。例如,在描述小人与大人、人与物的比例关系时,一概按一与十二之比缩小或放大。小人国里的小人比格列佛小十二倍;大人国的大人又比格列佛大十二倍。格列佛的一块区区手帕,可以给小人国皇宫当地毯;大人国农妇的那块手帕,盖在格列佛身上,就变成一床被单了。在描述飞岛的运行,宫殿的建筑,城镇的结构时,作者还有意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药诸方面的知识与数据。这样,就使人物局部细节的真实、和谐、匀称,转化为整个画面、场景的真实、和谐、统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作者的文笔朴素而简练。例如文中写到格列佛在小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脚踏地心、头顶太阳”,等等。格列佛还在括号里不动声色地解释道:“周界约十二英里”。随着这句解释,那“直抵地球四极”的无边领土陡然缩为周边不过十余里的弹丸之地。这种反差令人捧腹。括号里的话显示出作者朴素又实事求是的叙述风格,他似乎无意对此评论,只是在客观忠实地为我们解释利立浦特的尺度。他曾经声明:“我宁愿用最简单朴素的文笔把平凡的事实叙述出来,因为我写这本书主要是向你报道,而不是供你消遣。”尽管小人国、大人国、慧駰国的情景各异,主人公的境遇也不相同,但整部小说的布局、风格前后一致,格列佛每次出海的前因后果都有详尽的交待,复杂纷繁的情节均按时间、空间顺序依次描述,文字简洁生动,故事性强,因而数百年来,《格列佛游记》在欧洲各国雅俗共赏,妇孺皆知。作者可翻译为约拿旦·斯威夫特、乔纳森·斯威夫特、江奈生·斯威夫特,另外已有《新格列佛游记》出版

【人物分析】

【格列佛】和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姑息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的人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游者。他在游历之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堕落,得出英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但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

【佛林奈浦(财政大臣)】猜忌、阴险、狠毒、狡诈。相关情节:格列佛的仁怀宽厚和俘获不来夫斯古国舰队的军功受到小人国国王的赏识,佛林奈浦就大为恼火,并怀疑格列佛与自己的妻子通奸,就联络其他大臣设谋陷害、大加污蔑,最后迫使格列佛逃往不来夫斯古。

【斯开瑞士(海军大将)】嫉妒、阴险、狡黠。相关情节:小人国的国王野心勃勃,在与邻国不来夫斯古战争中,格列佛涉过海峡把不来夫斯古国大部分舰队俘获过来,从此格列佛受到小人国国王重用,斯开瑞士就大为不满,与财政大臣合谋谋害格列佛。

【布罗卜丁奈格国王】是位博学、理智、仁慈、治国能力强的开明国君。相关情节:布罗卜丁奈格国王博学多识,性情善良,他用理智、公理、仁慈来治理国家,他厌恶格列佛所说的卑劣的政客、流血的战争。

【慧骃国国王】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类。

【小人国王后】小气,贪慕虚荣。

【名家点评】

斯威夫特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使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即使《鲁滨逊漂流记》也难以在叙述的刻薄性和多样性方面与其媲美。

——(英)司各特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杰作。它和18世纪欧洲众多小说一样,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方法,袭用了当时流行的描写旅行见闻的小说,尤其是航海冒险小说的模式,叙述主人公格列佛在海上漂流的一系列奇遇。它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和其他一些游记体冒险小说的影响。然而,《格列佛游记》和他们虽然形式相似,性质却截然不同。它是《桶的故事》和《书籍之战》那类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与十八世纪开始兴起的写实主义小说不同的若干独特性质。

——吴厚恺《简论讽喻体小说《格列佛游记》及其文学地位》

文学史对《格列佛游记》的评价

上一篇:申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下一篇:党代会主持人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