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创业故事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岗职工创业故事(通用9篇)

下岗职工创业故事 篇1

砻糠搓绳起头难,事业的成功就更难。1987年在市物资局下属公司有了一份让别人相当羡慕的工作。当时国家经济正处于转轨的过程中,物资系统因网掌握着国家重要物资的调拨分配权,单位的收入、待遇和福利自是不

言而喻。从门市部的收款员做起,会计、业务一路干过来,工作干得有声有色。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福利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变革,她感到日子不象以往那样四平八稳了。1996年底,周围的姐妹有人转岗了也有人下岗了,还有不少人每天围聚闲谈。报纸上、电视里开始不断为深化企业改革的各项措施进行舆论宣传,当时与同在物资局的丈夫也时不时地会说一些颇有危机感的话来。开始关心起时事来,渐渐了解国家长远的经济改革方向,萌发开创自己的事业。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开始关心起将来自己的命运。是等到企业慢慢衰落,回到家中靠丈夫养活自己;还是及早打算,做点事情,做个自食其力的现代女性?在许多个不眠的夜晚里,她反复思量。当她打定主意,把自己的决定告诉爱人的时候,爱人很支持她的想法。主动下岗,离开公职,这在当时确是十分大胆的抉择,意味着从此要一个人单独负起生存的压力和责任。

刚刚跳下商海时,做过许多次推销工作,可都只是为别人做嫁衣,一天到晚忙下来,收入没有多少。她留着心眼,一边推销,一边分析市场上什么行业走俏。终于有一天,上海电视台报道了一家名叫庄妈妈净菜社的创业经验,深深地吸引了她。“对啊,我为什么不可以开一家净菜社呢?”想目前国家正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市场容量一定会很大。说干就干,决心好好干上一场。先赶往上海去取经,学习了庄妈妈的运作方式,知道了普通的净菜也可以做成大生意。于是她每天清早1点钟起床,先开始当天的配送菜单,然后独自骑上自行车赶到农贸批发市场。采购完一天的蔬菜后又赶回净菜社,对蔬菜进行处理,经过十多个工序,一把净菜诞生在她的手中。寒来暑往,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她总是起早贪黑采购蔬菜,然后又要送往各家各户。那时,家里的孩子还小,有时候只能想办法托人照看。不论刮风下雨,都要早起到市场上去了解行情,亲自采购当天的荤素菜。不会踏三轮车就推着走,很偏僻的地方也靠骑自行车去送。生病的时候,为了按规定时间把菜送到,她硬撑着工作,送完后才去医院吊盐水……。然而市场是无情的,净菜社开张半年后,并不象她想象的那样盈利,而是出现了亏损。面对此时的境况,该怎么办?是歇手不干,还是继续朝前闯?当初一起创业的三个同伴,相继辞职而去。却毫不动摇,仍坚持下来,因为她知道,创业之路本来就不是坦途。

冷静分析,抢抓机遇,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当企业出现亏损时,同几个小姐妹一起冷静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措施。恰逢此时,早在1984年创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吸引了大批外商,特别是台湾同胞的投资。迄今为止,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有三千多家,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充分利用大陆的优惠政策,搞好的自己企业的发展,同时他们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公司、企业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正是在外资企业来落户后活跃起来的。针对这个情况,及时调整净菜社的经营策略,把重点放在为外资企业配套服务上,承包企业食堂和为公司送菜、送餐。这样,不但为外资企业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为“”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打下了基础。

回忆创业时的情景,很感慨,尽管吃了不少苦,但心里很踏实,每当看到客户满意的笑脸,自己也由衷感到欣慰,毕竟辛勤劳动得到了承认。面对如今的一份事业,有着清晰的认识。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可以这样说,“”和的经济一起壮大成长,目前的业务分布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其他园区,有些在昆的知名企业和餐膳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

下岗职工创业故事 篇2

一、唐山钢铁企业下岗职工调查选取样本及资料状况

我们将调查对象定为唐山市钢铁企业的员工且男年满16 周岁、不满60 周岁, 女年满16 周岁、不满55 周岁。唐山市钢铁企业从总体来看遍布全市, 但也相对比较集中, 采矿主要集中分布在迁安和迁西; 炼钢主要集中在迁安、迁西、丰润、丰南、滦南; 铸钢多是家庭作坊式企业, 成品材的生产, 唐山各县几乎都有。从唐山市目前比较大的62 家企业分布来看, 丰润区18 家, 丰南区11 家, 迁安市10 家, 其他各区 ( 县、市) 均有1- 4 家。“唐山钢铁看丰润”, 丰润区是唐山市钢铁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在丰润区, 钢铁企业主要集中在白官屯镇、韩城镇、新军屯镇、欢喜庄乡和陈钊庄镇等地, 这也是唐山市钢铁厂最密集的地段。在这里我们对钢铁企业分布集中的丰润、丰南、迁安的三个区作为调查对象, 依据三个区钢铁企业下岗职工规模的大小, 按照PPS抽样方法, 最终共抽取6 个社区的120 名钢铁企业下岗职工构成样本。

该调查于2015 年3 月5 日进行,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 调查人员在社区人员得带领下入户调查, 问卷的填答采取自填与结构式访问相结合。实际发放问卷120 份, 回收问卷118, 有效问卷115, 调查得到唐山钢铁企业下岗职工基本情况, 如表1 所示。

特征:

1. 下岗的职工年龄普遍偏大, 男性的比例较女性多, 多数人对未来是有希望的, 健康状况良好, 因为以前是从事钢铁行业, 多为一般工人。

2.下岗职工受教育程度低, 技能单一, 家庭其他人员就业率低, 有一半的下岗职工是家里唯一的就业者, 多数人还没有接受过来自政府的帮助。

3. 下岗职工中多数人有创业的想法, 但是没有好的创业想法, 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二、唐山市下岗职工对于当前创业环境满意度的评价

根据表1 调查结果, 在下岗职工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想创业, 一个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环境的支持, 创业环境的好坏影响到创业机会的多少, 继而再次调查了下岗职工对于当前唐山市创业环境的满意程度。

笔者对于创业环境满意度指标的设计是依据创业环境理论并结合唐山市当前创业环境现实情况而设定的, 经过梳理分析, 最终从金融支持、非金融支持、政府政策与工作程序、创业与技能培训、社会态度五个维度来建立评价指标, 将上述五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 分别下设二级指标, 共18 个, 设计指标如下表2 所示。

在此每个测度指标是由其包含的所有下属指标的得分的算术平均值求得, 在这里用指标的算术平均值的大小来衡量满意程度的高低, 在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采用的是李克特5 级打分法, 具体为: 1 表示不满意, 2 表示比较不满意, 3 表示一般, 4 表示比较满意, 5 表示满意。显而易见, 如果分值越接近5 分, 则代表唐山市下岗职工对于当前创业环境的满意程度越高, 反之, 则越低, 最终结果如表2 所示。

根据表2 的结果可知唐山市钢铁企业下岗职工对当前的创业环境的满意度评价为2. 7265, 介于比较不满意与一般之间, 其中的下岗职工对当下人们对创业的社会态度的满意度为3. 0385, 相对于其他四个指标来说较高,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还是不反对创业的。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工业化、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 继而推动了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 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产能过剩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随之带来了钢铁业大批职工的下岗, 作为近代工业的摇篮, 有重工业之称的唐山, 同时也不能避免这一问题。本文对唐山市钢铁行业下岗的职工做了问卷调查, 分析了唐山市下岗职工普遍呈现的特征, 阐述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不利条件, 以及调查了下岗职工对当前创业环境满意度的评价。

关键词:唐山,产能过剩,钢铁企业下岗职工,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魏玉东, 武新.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创业障碍调查及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0 (6) .

[2]温冠辉, 王国辉.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再就业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8) .

[3]张艳梅.试析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6 (12) .

[4]王萍, 赵辉.辽宁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研究[J].理论界, 2006 (4) .

下岗职工创业故事 篇3

一、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20户企业中,共有职工1980名,其中男860名,女1120名。目前,在这20户企业中,共有在岗职工1050名,其余的930名职工全部离岗。在离岗职工中,有171名职工在家待岗未上班,占18.4%;有722名职工到其他用人单位干临时性工作,约占77.6%;有37名职工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仅占4%左右。这部分自主创业的职工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而且还安置了240名其他职工,这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下岗失业职工。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下岗失业职工虽然数量较大,但真正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所占比例较少。

二、原因分析

职工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职工自身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政策导向的原因,更有有关职能部门在管理服务上的欠缺原因。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工自身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与条件

目前,一些职工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把就业看作是由政府大包大揽的事情。有的职工觉得自主创业不保险,不如在其他企业中干得更舒心,更实惠。有的职工虽然有创业的想法,但没有启动资金,选不准创业项目,不敢承受创业风险,也没有能力承担创业风险,所以迟迟不能自主创业。

2.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许多职工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都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致使他们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许多职工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遇到困难得不到解决时又打起了退堂鼓。

3.促进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职工自主创业,首先要从政策上鼓励引导,使他们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政策的倾斜,是引导他们自主创业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政策缺乏应有的力度,有的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影响了职工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三、对策与建议

1.宣传引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对自主创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持之以教。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多体谅下岗失业人中的处境,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多办实事,帮助他们排扰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针对下岗失业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宣传教育和政策解释工作,把政策讲清楚,把情况和道理说明白,引导大家正确看待当前的形势,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对他们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推不拖,不回避矛盾,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引导他们把观念转到中央确定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上来,使他们自觉破除一味向政府要岗位、要救济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灵活择业、竞争就业的思想意识。

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宣传部门要担负起首要的责任,要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宣传过程中,要与劳动保障、工会、财办、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密切配合。这些部门要从本部门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的职能,做好各方面宣传,真正使广大下岗失业人员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2.服务促进,下大力气做好自主创业服务工作

好的政策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才能更好地落实,搞好就业服务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自主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作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一站式”服务,简化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相关手续,为他们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要在财政预算内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劳动力市场建设经费落实留足,积极支持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以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其他部门和社会民办就业服务组织共同发展,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劳务派遣、创业指导、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就业服务技术支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劳动保障部门每年应根据政府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的目标以及本地弱势群体的就业状况,确定公共就业服务的任务和重点服务对象,争取政府安排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设立公共就业服务项目。为适应下岗、失业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应加快建立和完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并以其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的基层窗口,直接承担对街道失业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相互衔接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为失业人员接受就业服务提供快捷服务。

3.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

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促进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关键的一点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各级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各级各部门出台的减免税费、资金支持、场地安排、简化手续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只有落实好这些政策,才能真正地把促进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当成一个解决就业难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金融、民政、工商、建设、卫生、税务等部门要破除部门主义和条条框框束缚,不能“帮富不帮贫”,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职工自主创业提供支持,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培训指导,加大创业培训与指导力度,提高自主创业水平

要坚持“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不断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使下岗失业人员了解市场运作规则,降低创业成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针对自主创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职业指导机构和人员的现状及职能,实施有效的创业培训与指导工作,当前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帮助和引导失业人员中的谋求创业者树立或强化创业观念,激励创业动机;二是帮助和指导失业人员中的谋求创业者了解和认识创业的主客观条件;三是帮助创业者了解掌握创业选项、立项、操作实施的相关程序与手续;四是帮助创业者学习掌握相应的经营管理规程;五是尽可能地为创业者的创业实践全过程提供必要的政策、信息等的跟踪服务。

下岗职工创业计划书 篇4

另一方面,刚开业时,为了吸引顾客,可以适当搞些优惠活动,吸引顾客和人气。 如果你资金比较充裕,也可以投资一点钱,建立会员制度,吸引新顾客,留住老顾客;如果你是租别人的店面,最好选择一家以前做艺术品等有展柜的店面,这样你的店面装修费可以省下不少,店面装修费用在投资费用中比例占到20%以上。

下岗职工创业计划书:20个下岗职工创业项目之销售过期杂志

销售过期杂志也能赚大钱。在南京卖了五年过期杂志的安徽人洪家高,就靠这个别出心裁的创业点子掘了第一桶金。现在他还在南京夫子庙租了一间小门面专门出售过期杂志。

下岗女职工创业致富先进事迹 篇5

一个普通下岗女工,在命运的挑战面前不甘屈服沉沦,勇敢地挑起生活重担,凭着自已吃苦耐劳坚毅执著地艰苦创业,她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赢得了一片属于她自己的天空,她就是汉南区盛宇家纺总代理:张爱艳。

1975年张爱艳出生在汉南区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十来岁就帮助多病的母亲做家务活,高中毕业后,她正式成为了汉南区棉花公司一名普通职工,在棉花公司工作期间,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她,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几年后当上了质量检查员。她的青春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闪着为周围同事们看得见的光。

23岁那年,她因为单位改制下岗了,沉沦要拼搏,责任让她深思,责任让她正确对待命运,责任要求她挑起这重担子,要挑起这重担子,光等靠是不实际的,说干就干,最后她先择了卖花,下岗后的第二天,她带着自己的全部积畜---1000元钱,来到了武汉市鲜花市场,为了便宜她自己一个人把鲜花背上了车,一些打货的人看着浑身上下已经湿透,和他们一样又似不大一样的她,赞叹不已地说:“一个姑娘家真不简单啊!

鲜花进回来了,可怎么卖出去了,张爱艳犯了愁,她是个碰到熟人都脸红的姑娘,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她想到了家里的状况,想到了还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弟弟,就有了底气,大声叫卖起来,几个月下来,竟有了不少的收入,相当于她当时上班两年的总和,经济上丰收了,精神上收获更大,因为自己的勤劳换来了家人的丰衣足食,当时的她感到非常的欣慰。

50岁下岗创业故事 篇6

创业不仅仅是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选择,也是很多下岗人员的选择。不管你是在艰难地寻找工作,亦或仅仅是想在退休阶段捞笔外快,现在或许就是自己创业的好时机,下面一起来看看50岁下岗创业故事。

三年前,我从奋斗了二十多年的新闻战线退了下来。多年来东奔西跑,紧张忙碌的生活一下子归于平静。接下来,安适祥和的背后是无所事事的空虚和寂寞。每天睁开眼晴首先想到的就是:今天干什么?曾有一位做了多年校长的大姐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说过一句话:我们这年令,死去太早,打工太老,打麻将正好。当我在麻将桌上消磨了一段时间后,不屈的性格和要强的个性使我又打起背包上路了。

这一站我来到了北京,五十岁的女人也加入了北漂的队伍。

北京的中关村是我早就向往的地方,那里是中国的硅谷埃这里人才荟萃,科研院所聚集,商业活动频繁-----,当然也是创业的黄金宝地。听一位朋友说有十万左右可以开一家电脑和办公设备的维修公司,我就开始动起了脑子。来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就在中关村的几个电子城之间来回穿梭,物色可以扎根的地方。当时科贸电子城正在招商,我找了一间大约有二十六平米的精品间,当时房租每月是一万八千元。我又跑到硅谷电脑城,看中了几乎是在门口的一大间房子,并与当时硅谷的负责人非常能干的池阳谈妥了价格,她将年租金从二十四万最后让到了十八万元。还耐心地向我讲述了硅谷电脑城曾经辉煌的历史,热情欢迎我们加盟。基本敲定后我走到外面观察大环境,决定下午就来交定金。

中午,在一个小饭馆随便要了个盖饭,边吃边听人们在议论生意不好做了等等,说前几年装一台电脑可以赚上千块,而现在赚一百元都不容易了。并说硅谷这几年走下坡路,电子城都集中在海龙那边,大多数人都不到这边来了。并说那边的鼎好电子城已经火起来了,如果能在那里找间门面生意肯定不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还没吃完,我推开饭碗起身就走。就这样,我在鼎好电子城四楼找到了一间也是二十六平米的精品间。当时的月租金是一万多元,我二话没说,当天就签了合同。

从西安来北京时身上带了一张信用卡只有五万四千元。好在先交三个月押金,加上办执照已经能够开业了。都说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不假,我的<超仁电脑维修中心>开业时,正是这个行业的淡季,加之没有经验,也没有老客户,每天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我是个门外汉,对电脑除了会开关,会打字外其它一无所知。干这一行我是从什么是主板,什么是硬盘,什么是内存学起的。而到现在已经成了专家了,只要客户在电话中告诉我,他的电脑故障现象,我就能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记得刚开业的半个月左右,西安一位老朋友来北京出差到我这里看了看,他坐了一上午没见到一位顾客,非常耽心地问我:这样下去能行吗,你有多少钱往里赔呀?我确实没有把握,一点经验没有,每天不挣钱但房租,工资及一切费用是必须要出的。头一个月就赔了一万五千元。晚上开始睡不着觉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还能坚持下去吗?再这样下去我的那点家当可要赔干了。就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我在自已的手机开机屏上打了六个字:坚持就是成功!最困难的时候,我牢记一句名言:任何事情的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最后一下的努力之中。

我不是商人,从未经过商,但我有信心成功,那就是努力寻找突破口,不退缩,不迷茫,极积进取,大智若愚。要想取胜,要想取得客户信任,并能有口皆碑,必须有诚信,提高服务质量。我为公司制定了一个宗旨:诚信为本,精艺求精,用心打造维修金牌!无论什么人,只要来到我们超仁,都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实事求实决不骗人。

凡是客人送修的电脑无论修好与否都主动帮助擦干净,对于体弱老年人,就安排人送下楼。长此以往,大多数客户都是朋友同事或邻居介绍来的。在渡过最初艰难的三个月后,鼎好<超仁电脑维修中心>在中关村已经小有名气,技术力量也日益壮大。三年多来,我们培养起来的技师没有一个跳槽的。无论是笔记本,电脑主机或显视器,打愈等办公设备都能修的得心应手。成功率很高。

无论什么节日,我都是和我的员工们一起过的,每个月最少在一起聚餐一次,使他们有一种大家庭的感觉。我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孩子,关爱备至,从如何孝敬父母,到将来怎样教育下一代,以及做人的准则都给他们讲述。大家很团结,谁要是休息一天,第二天来上班总是说:不在超仁真没意思。超仁的员工,个个都是孝子,我要求他们经常给远在外地的父母寄钱。一个酗子告诉我,春节回去后,他给爷爷奶奶三千元,还买了礼物,奶奶逢人就夸,结果整个小区都知道她奶奶有个好孙子。我就表扬他做的对,他得到的将会更多更多。而且是无法用金钱来恒量的。

来北京创业三年多了,我的事业基本取得了成功,我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每年春秋两季,我都会抽时间到全国各地去旅游,给年轻人一个独立工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不管挣钱多少,起码我解决了十多个人的就业问题,同大家甘苦与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很知足。

下岗职工创业故事 篇7

关键词:下岗职工,税收政策,金融支持,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本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己基本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暴露出来, 其中下岗职工问题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与预测, 1995年, 劳动人口 (在15岁~64岁之间) 为79160万人, 2004年为93871万人。2010年劳动人口达到96799万人, 2020年将达到99696万人, 比1995年增加2亿多人, 约增长25.9%。再加上每年近900万的新增劳动力, 其中5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 就业再就业工作将面临巨大压力。面对这个严峻的挑战, 国家出台了包括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政策体系, 使得数千万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并形成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下岗再就业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仍存在着结构性, 短暂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关于下岗职工生活及再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

2010年春季作者组织调查组对下岗职工的生活、再就业状况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 并选取菏泽地区、临沂地区、济南地区、青岛地区、德州地区作为调查点。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取下岗职工或其子女, 共发放问卷7500份, 回收7058份, 回收率为94.1%, 剔出无效问卷84份, 回收有效率为98.8%。同时辅之以询问法, 访谈的对象主要为下岗职工及其子女。在此将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 以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 下岗职工的特点

1、工业企业下岗职工多于其它产业, 尤其纺织企业下岗职工人数最高。纺织企业职工多为女性职工, 导致下岗职工中女职工数量明显高于男职工。

2、被调查的下岗职工平均年龄为42岁, 而且年龄分布相当集中。“4050”人员构成下岗职工的主体, 下岗职工普遍工作年限较长, 掌握技能单一, 文化水平偏低, 而且家庭负担沉重。

(二) 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

1、下岗职工的收入状况。通过下面的柱形图可以看出, 下岗职工的收入普遍偏低, 生存压力较大, 从所选的五个调查点的下岗职工所获取的政府补贴收入中, 可以看出各级政府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较好。

2、下岗职工的支出状况。利用下岗职工的支出调查分析图, 可以看出下岗职工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仅次于生活支出, 而且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难以负担沉重的教育支出。

3、下岗职工下岗后感受到的最大压力, 62.1%的人选经济收入下降;31.8%的人选再就业困难;1.2%的人选难以向家人交代;3.4%的人选社会地位下降;1.5%的人没有回答。

(三) 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重重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下岗职工找工作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年龄大;第二是学历低;第三是缺少技术;第四是竞争太激烈;第五是社会服务跟不上;最后是就业观念影响。下岗后, 78%的下岗职工都积极的寻找工作, 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 只有22%的下岗职工因为年龄偏大或照顾家庭等原因没有找工作。下岗职工即使是找到工作, 也很不稳定。经调查显示从下岗至今始终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人不太多, 只占15%, 大部份人长期变更工作地点, 究其原因:有46.2%的人因学历和年龄不适而被迫离开;有28.5%的人因工资太低不愿干;有11%的人因不签劳动合同而离开;第四, 有8.4%的人因劳动条件太差离开;第五, 有5.9%的人因其他原因而离开。

(四) 下岗职工的支持服务工作评价

1、对各再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大部分下岗职工表示不满。少数下岗职工接受过职业介绍, 但成功率很低。在接受调查的下岗职工中, 没有接受过各种职业培训的占91.3%, 接受过培训的仅占8.7%。企业的再就业办公室组织下岗职工进行职业培训时, 下岗职工都不愿参加, 有的怕耽误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 有的又觉得培训内容不适用。

2、只有24.8%的人从再就业中心或有关部门获得过就业信息或职业介绍方面的服务, 另有75.2%的人没有得到过。

3、问及对自己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缴纳情况是否了解时, 只有16.9%的人说了解, 而有83.1%的人不清楚。原因在于企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办公室普遍对下岗职工缺乏宣传, 解释工作。

4、国家曾经对下岗职工制订过很多优惠政策, 但调查结果是, 有42.6%的人对国家政策不了解;57.4%的人了解一些;没有人十分了解。

5、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工作非常到位。调查到的所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全部按时、足额领取。

虽然有部分下岗职工成功从事个体经营, 每月还能领取下岗基本生活费, 生活状况良好, 但这毕竟是少数, 绝大多数下岗职工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下岗职工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 虽然能够找到工作, 但工资水平、劳动条件、工作稳定性都较差, 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改善下岗职工生存状况, 拓宽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 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效果

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依据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途径的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雇用下岗职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者的优惠政策。政府将雇用下岗职工的企业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以及社区服务型企业。通过规定下岗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数量比例, 下岗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期限长短的办法, 对合乎规定的企业在一定年限内实行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减免税优惠政策。二是对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政府对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 实施低门槛准入政策, 且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下岗失业人员申办有限责任公司, 允许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 只要首期出资不低于3万元即可注册;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 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费;下岗职工凭借《再就业优惠证》一律免缴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项目收费。另外, 对下岗职工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部分, 在贷款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前提下, 可以持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向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现在的问题是, 工作中我们发现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存在一定问题:

(一) 再就业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首先, 政策内容不能完全体现目的。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但其人员范围只包括4类, 即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人员范围没有包括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显得过于狭窄。其次, 下岗失业人员经营独资合伙企业享受不到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规定, 下岗职工从事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经营不能比照“个体经营”享受有关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因此即使其新招下岗失业人员符合一定条件也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这显然不合理, 不利于下岗失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从事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

(二)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不足

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所有企业只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达到一定比例, 均可享受税收优惠, 而不考虑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生产性企业不论投资项目风险大小、周期长短、利润高低都给予同样的税收优惠待遇。若企业生产经营政策有悖于国家产业政策, 但是按照优惠政策均可享受税收优惠, 这样不但造成人力资源与物资资源浪费, 且削弱了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从目前税收优惠政策设计来看, 鼓励企业向新型产业投资的意向不突出, 投资者为了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及安全, 多投资于一些短、平、快项目和服务行业、商品流通业。这样不利于提高生产性企业质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 当前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 长期来看, 并不能真正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三、突破下岗职工再就业困境的出路探讨

为了稳定我国就业局势, 维护当前社会稳定,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一) 政府推行积极就业政策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效保障

就业问题不是阶段性、单一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它的解决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就业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长期并存, 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加快同时出现, 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正是由于我国就业现状的特殊性, 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长期坚持下去, 长期推行积极就业政策。

1、进一步优化鼓励再就业的税收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要符合下述两条原则: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国家实施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应集中在政府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产业,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 即使安置了失业人员再就业, 也不应给予税收优惠, 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提高就业率, 才能真正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差距较大, 经济技术落后地区存在大量隐性失业, 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落后地区应进一步实施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落后地区的税收优势, 从而吸引投资、减少失业和人才外流, 促进经济发展。另外, 为使下岗职工真正得到减免税费政策的实惠, 有关部门在层层分解税费收缴任务时, 针对下岗职工所减免的部分要从收缴任务中扣除。

2、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金融支持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可以考虑设立小型企业信贷部, 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提供信贷支持。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建议银行业建立中小型企业融资网络, 由地方政府牵头,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以及有效益产品提供贷款贴息或担保。该政策实行时, 注意对中小企业区别对待, 择优扶持。对信誉好、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企业, 在信贷方面给予优惠;对暂时有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 政府帮助促成其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并酌情予以信贷支持, 使其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政策的制定上应支持企业改革, 提高企业消化吸收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能力。对符合产业政策、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 金融机构应给予的的的贷款, 鼓励企业主动吸收安置下岗职工。对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和技术发展多种经营, 多渠道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的, 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养老、医疗、事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形成比较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国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保障职工群众的基本医疗, 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将应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和职工全部纳入社会统筹, 做好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 以及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作。三是积极稳妥的推进了保险制度改革,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尽快完成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任务。四是拓宽社会保障投资渠道,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针对国企现阶段的人员负担, 应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自我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费坚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使筹资渠道多元化。在加强基金征缴、努力开拓新的基金来源渠道的同时, 严格管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 严禁挤占挪用, 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二) 发展第三产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攻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 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为满足人民生活服务的消费性服务业, 包括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社会服务和为居民生活服务的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业等;二是为生产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 包括金融、保险、通信广告、物流配送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 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

1、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

我国文物古迹众多, 山川风光秀丽, 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据统计, 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 国内旅游人数21亿人次,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 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 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 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促进旅游业发展, 联动发展商业零售、餐饮娱乐、酒店住宿等相关产业, 拉动经济的发展, 为下岗职工的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对就业困难人员从事旅游业的, 可按规定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 给予扶持和帮助。通过开发公益性旅游服务岗位等多种方式, 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因资源枯竭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就业困难人员较集中的地区, 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 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2、大力发展社区就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政部开始倡导社区服务, 近年来又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 提出了社区建设。十几年来, 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已经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下岗职工年龄段分布相当集中, 多位“4050”人员;下岗职工的工作年限较长, 专业技能单一, 文化程度偏低;可见, 对下岗职工来说竞争性就业机会成功率极低, 而社区服务就业门槛低, 对劳动力年龄和技能要求不高, 为“4050”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提供了条件。我国应不断加强社区服务功能, 通过增加便民服务项目拓宽就业渠道, 初步形成以家政、康复、婚庆礼仪、托老、法律咨询、托幼为内容的产业链条。可社区就业将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并越来越成为安置“4050”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

(三)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提高就业能力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根本措施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简单、规模较小、可模仿性较强, 工人稍加培训即可上岗, 且职业相对稳定。但这种办法进解决了劳动就业中的劳动者数量的问题, 对于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结构问题无法解决, 于是出现劳动力剩余与职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可见, 传统做法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的对策尽管有它的合理性, 但它往往只注重短期作用而忽视长期效果,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在知识经济社会, 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同发展技术教育联系起来, 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从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的长期性对策, 应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将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主要是要更新他们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 实行终身教育。将就业培训与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及高校教育等相衔接, 并由高校及国家正规培训机构实行“累积学分制”, 即当短期学习或培训某一专业或技能的学分达到规定水平时, 可授予相应的文凭和技术资格等级证书, 所需经费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投资, 也欢迎其他资本进入该领域中来, 以转化更多的低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洪静.浅议国有施工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 2010;18

[2]吴翠珍.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01

[3]李杨, 夏艳.下岗职工非正式社会支持与再就业求职行为研究[J].求实, 2006;06

从下岗职工到养牛富翁 篇8

下岗不落志,寻找致富路

1985年,张福才以两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因为家境贫寒,他没有再复习参加高考,而是主动回家务农。这年秋天,乡政府成立砖厂,他在砖厂找了一份出纳员的差事,这一干就是10年。其间他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1995年砖厂破产倒闭,张福才成了一名下岗工人。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听说养牛能赚钱,便东借西凑,加上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买了4头红牛。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经过10个月的苦心饲养,养牛竟然获纯利润1000多元。初次尝到甜头的张福才又多方筹措资金,扩大养殖规模,将原始资本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

多年来,张福才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他相继买回3000多元钱的养牛技术书籍、光盘,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自己看不懂的就虚心向行家求教。他还多次到四平、公主岭以及山东的一些地方学习牛育肥和疾病防治技术,同时对牛市行情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然而,养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8年,洪水无情袭来,草原上一片汪洋,一家人和所养的牛与世隔绝,生活在孤岛上四周无援。后来在当地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将牛从齐腰深的水中赶到30公里外的公路上。1999年突发口蹄疫,张福才养殖的牛群有十几头被传染,他按照兽医的要求对牛精心护理。听说牛喝小米粥能早日痊愈,于是他买来小米熬成粥,给牛灌下去,十几头牛每天灌两次,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躺下来就像一滩泥。2000年冬季,东北地区普降大雪,大雪淹没了草场,无法放牧,家里虽然准备了一些干草、秸秆,但无法满足全天舍饲的需要。面对困境,张福才请来几个要好的朋友,在膝盖深的雪地里割玉米秆,手冻僵了,脚冻硬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硬是从冰天雪地里拉回了90多车玉米秆。在张福才的精心照料下,没有一头牛冻死、饿死,所有犊牛也安全过冬。

经过1998年的洪水灾害和2000年的大雪灾害,很多养殖户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放弃了养殖,市场上牛少了,价涨了,让张福才实实在在地赚了一把。

适应市场,转变思路

对于张福才来说,2002年是一个转折点,他吸取1998年洪水和2000年大雪灾害的经验教训,开始加大养牛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万元,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翻盖了10间占地12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棚舍,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露天场圈,为养牛提供理想的育肥场所,以确保大雪天、大雨天、大灾年份养牛的安全。同时,张福才不断改进饲养技术,采取了半舍饲半放牧半育肥的方法,即白天放牧,夜间喂料。经过科学饲养,每头牛每天增重2~3千克,有效地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为了提高牛的品种质量,他先后投资8万元到山东济宁购回20头西门塔尔种公牛,采取冷配技术自繁自育,不但提高了牛的品质,同时减少了成本投入,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随着牛价一路走高,养牛的人又多了起来,卖牛不断出现难题。张福才在认真思考后,再次远赴沈阳、四平,与牛肉生产企业探索合作之路,经过协商,他与牛肉生产企业之间省去了中间环节,建立公司与养殖户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初步解决了卖牛难的问题。然而长途贩运风险大,稍有疏忽,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就会受到损失,张福才经过多方努力,育肥牛不用再装车远途运输,而是到当地的畜牧站(经畜牧站检验合格并由他们负责宰杀)按照牛肉经销商的要求,对牛体进行分割,然后将牛肉包装上车,这样运输风险大大减轻,经济效益也更加可观。

脱贫不忘本,同走致富路

张福才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苦尽甘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到2008年底,养牛规模发展到350头,家庭资产达150万元以上。他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先后将一些家境贫寒的劳动力雇来帮助他养牛,现在长期在他家干活的有5人,每到收割青草和玉米秆的季节,家里最多雇用20多个人。除此之外,他还帮助愿意养牛的农户购牛、卖牛,只要养殖户有困难,打个招呼,张福才从不推脱,尽快赶去,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提供帮助。目前,方圆20多里的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以张福才为核心的养殖圈,养殖户有了主心骨,养牛的信心更足了,他们期盼着更加美好的养牛前程。

几年来,张福才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越来越多,所花的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有多少,他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周边的每一个人。2008年,张福才先后获得“洮北区十大新型农民致富标兵”、“洮南市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养牛状元”等荣誉称号。

下岗职工创业故事 篇9

○中国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其中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所有女企业家总数的41%

○女性创业,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主动的,通俗的说法是下海;一条是被动的,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下岗了。无论是下海,还是下岗,走上创业这条路,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持久的精神,是女企业家和她们的事业得以长久发展的真正动力

中国有多少女企业家?

记者搜集到的最新数据是2005年8月发布的。在当时,中国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其中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所有女企业家总数的41%。另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企业家占到中国企业家总数的10%,之后这个比例不断攀升。与女企业家人数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妇女劳动力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到2000年达到38.6%。

以上数据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女企业家在整个女企业家中的比例,是非常有意义的。41%的比例显示,每10位女企业家,至少就有4位是属于个体和私营经济。要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28年的时间,在这之前,是没有个体和私营经济的。这个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相当数量的女性投入到了自主创业中来,用自己的努力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造了一个精彩的属于女性的舞台。中国的女企业家群体,是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

这一条路,走得不容易。

下海和下岗

女性创业,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主动的,通俗的说法是下海;一条是被动的,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下岗了。无论是下海,还是下岗,走上创业这条路,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奇正藏药的当家人雷菊芳,就是主动下海的。这位名声显赫的女企业家,外表非常朴素,有媒体评论她朴素得好像有些不属于这个年代,甚至可能把她看作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大嫂。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外表朴素的女性,却在藏药领域开疆拓土、异军突起。

雷菊芳曾在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了10年重离子加速器研究,她研发的“真空室表面洁净处理技术”获得过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当雷菊芳的科研事业平稳发展的时候,她辞职下海。

雷菊芳下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改革开放已经10年,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不少机关干部、科技人员纷纷下海创业,他们当中有失败者,也有成功者。这样的信息,对很多人是一种强烈的震动和震撼;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提倡科技人员要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雷菊芳主动下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曾经多次说过,中国人善于把钱变成科研成果,却不善于把科研成果变成钱。柳传志的说法非常深刻。确实,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中,很多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都是上级有关部门下拨经费,下达科研计划,然后科研院所展开相关科研活动,等到出成果了,也就束之高阁了。至于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

成商品,从市场上赚回钱来,不是科研机构的事。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雷菊芳的下海,就是要将科研成果变成钱。这一步,她成功了。从最开始的两间房、两张桌子开始,雷菊芳领导的“兰州工业污染治理研究所”越做越大,效益越来越好。1991年,她将研究所更名为汇友科技有限公司,主动给每一位参与创业的人分配了大比例的股份。在雷菊芳领导下,当年汇友公司便盈利百万,成为兰州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众人皆大欢喜。

与雷菊芳不同的是,来自山东的朱呈和陕西的贾亚芳都是下岗女工。在别人看来,她们是被生活逼上绝境,但是,她们却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发现产品、发现市场,而且,她们发现的产品,非常普通,她们就是从最普通的产品身上,做出了大市场。朱呈将2元一支的糖葫芦,做成了大买卖,行销十几个省市,年销售6000万支;贾亚芳经营的则是凉皮,从508元起家,一路发展到在全国20多个省份建立180家连锁店,安置了2000多名下岗职工。

转机和商机

女性创业,紧紧抓住商机,主动寻找企业再发展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雷菊芳的命运也因为藏药出现转机,而朱呈和贾亚芳则是仅仅掌握了市场商机。

雷菊芳虽然下海了,挣了钱了,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挫折。当初,企业由研究所改制为公司的时候,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雷菊芳,给每一位参与创业的人都分配了股份。这样的分配方式,使她在关键时刻失去了对公司重大决策的话语权。1992年,雷菊芳觉察到企业的道路越走越窄,必须改弦更张,进行转型。但是,当她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却遭到其他股东的激烈反对。结局只有一个,散伙。百万资产按比例分配,4位股东拿走了大部分。雷菊芳下海之后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对于雷菊芳来说,这样的结局未必就是失败,但是却让她感觉到了巨大的挫折。伤心之余,她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佛教文化就是在这个时候闯近她的生活。对佛教文化的逐渐了解,加上急于离开兰州这个伤心之地,使雷菊芳产生了到青藏高原游历一番的想法。公司散伙当年,雷菊芳告别家人,来到路口,拦了一辆从兰州开往西藏的货车,一个人上路了。

雷菊芳没有想到,西藏之行,成了她个人事业的重大转折点。

在西藏,雷菊芳不但见识了奇异的雪域高原风貌和神秘的藏文化,还接触到了中国医药学中的奇葩:藏医学。与其他地区的医学不一样的是,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独特的药材,成就了藏医学的神奇。雷菊芳了解到,在西藏的雪山深处,有很多药材,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疗效。

雷菊芳被打动了,她敏锐地感觉到,藏医药可以成为她事业的转捩点,成为她事业新的出发点。科研人

员的本性,使她自然而然地考虑到,能不能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对藏传民间药物进行新的嫁接改造,从而走向产业化生产的道路。

回到兰州之后,雷菊芳开始了认真仔细的研究。她将西藏特有的具有良好疗效但不易保存的糊状黑膏药,运用物理学最新的真空冻干技术进行处理,既有效保存了这些膏药的药性药效,同时又可制成干净而便于携带的产品。在此基础上,1993年,雷菊芳的第一个藏药产品———奇正炎痛贴问世。适逢八一篮球队在兰州集训,她送了几帖过去,受伤队员贴用后惊奇不已:“效果太快了!这个药做出来就是奥林匹克药。”

奇正炎痛贴就这样一炮打响。1993年8月,雷菊芳注册成立了奇正藏药有限公司。谈到为什么给自己的公司取名为奇正,雷菊芳说,是因为古代兵法家孙子的一句话:“凡战,以奇胜,以正合。奇正之术,不竭于江河。”这是雷菊芳最欣赏的一句话。正者,正业正直之道,奇者,兵家之权术谋变,人要走正道,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1993年8月,奇正炎痛贴通过甘肃省医药管理局鉴定并批准生产。雷菊芳又展开了一场营销大战。她采用了最原始的办法,就是送药,男篮、女排、乒乓球队、体操队……到处送,从各级运动队一直送到大街小巷的平头百姓。雷菊芳送了3个月的药,送出去几万帖,价值几十万元,送得自己油尽灯枯,公司负债累累。

这种冒险送药活动几个月后开始见到成效。从1994年开始,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各行业报纸,全国数十家媒体蜂拥而至,对奇正炎痛贴和奇正公司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来自雪域高原,又有神奇疗效,口碑相传引来媒体聚焦,奇正藏药声名鹊起。奇正藏药的崛起速度远远超出雷菊芳的想像。求购者也跟踪而至,当时的情况根本来不及生产,3个月内断药4次。

与雷菊芳经过一次挫折又重获生机不同,山东的朱呈与陕西的贾亚芳,一开始就发现了市场上的商机。

1997年,曾是山东临沂市“市劳动模范”的朱呈下岗了。下岗后的朱呈,沉潜了两年之久。1999年,朱呈到平邑县走亲戚,偶然路过一片山楂林,看到有农民在砍山楂树,一问才知道,原来平邑前几年大量种植山楂树,造成山楂过剩。因为赔钱,农民只好把树都砍了,改种别的作物。

看到山楂,朱呈立即想到了糖葫芦。尽管她对糖葫芦的市场前景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一公斤才5分钱的价格给朱呈一个强烈的直觉,这里面有钱可赚。

朱呈买回来9000公斤山楂,开始做她的糖葫芦。

朱呈是个有心人,她首先发现了市场上出售的糖葫芦的一个最大的缺点,所有的糖葫芦都是有核的。有核的糖葫芦,让顾客食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有些顾客将山楂核随地吐掉,也影响环境卫生。于是,朱呈用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批无核冰糖葫芦。这样的糖葫芦,销售起来果然很好。

给糖葫芦去核之后,细心的朱呈又琢磨出了新的招数。有一次,看到儿子吃的月饼,她突然灵机一动:这糖葫芦里面能不能填充一些东西?在丈夫的帮助下,她给糖葫芦去核的地方填充了巧克力、果酱甚至熟鸡肉、牛肉等等。她把夹心糖葫芦再拿给大姐和父亲一尝,没有说不好的!当年,朱呈注册了“朱老大”的商标,丈夫又贷款5万元帮她在山东联系了一家包装厂,生产了一批印有“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棺盅的包装袋子。她用贷款的钱专门租了一间大房子,添置了生产工具,雇了几个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产品上市仅仅一天,700支夹心冰糖葫芦全部卖光。“朱老大”的名声很快就在临沂的大街小巷以至省内外的大中城市纷纷叫响。从那一年冬季开始,朱呈就招募人员,奔赴全国各地。经过努力,“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渐渐在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和新疆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辟了市场,发展了100多家经销商和代理商,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销售网络。

冰糖葫芦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食品被山东的下岗女工做大了,而同样普通的食品凉皮也被陕西的下岗女工贾亚芳做出了名堂。

1998年2月,贾亚芳从陕西黄河机械厂下岗了。下岗前,她每个月的工资是400元。

第二天,贾亚芳就骑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市场调研。她想找间门面房,开间小餐馆自己干。在一个卖凉皮的地摊前,她与卖凉皮的人交流生意经。卖凉皮的告诉她:“一碗凉皮顶多能赚4毛钱。”

贾亚芳简单地算了算账:首先,卖凉皮投入少,一张长条桌、一个玻璃罩、几个竹筛子、几个盛装油盐酱醋的盆盆罐罐、几十个碗和一辆三轮车就足够了;其次,一碗凉皮赚4毛钱,一天卖50碗就能赚20元钱,一个月就能赚600元,比她在工厂的工资还多。

打定主意的贾亚芳没和丈夫商量,自己跑到旧货市场花了508元配齐了卖凉皮的全套家当。

第一次卖凉皮是1998年3月6日。贾亚芳早上6点多就起床置办材料,然后来到自己原先的工厂门口,摆起了摊位。这一天,她卖了69元钱,除去凉皮、绿豆芽、摊位费和油盐酱醋等成本,她赚20元钱。

就这样一天几十元赚下去,等到贾亚芳攒了3000多元的时候,他顶住家里人的反对,要开一家凉皮店了。

但是她没有想到,开店竟然开砸了。

因为开店的成本提高了,店铺的租金、服务员的工资加起来每个月将近5000元,她必须每天卖掉200碗凉皮才能保本。贾亚芳在服装批发市场附近选择了一个地方,那里人流量大。可凉皮店开业第一天卖了160碗,第二天卖了210碗后,之后营业额再也上不去了。不到两个月,这个凉皮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贾亚芳心灰意冷地关了门。这一次,她亏了3790元,之前卖凉皮赚的钱,全打了水漂。

第一次失败,并没有让贾亚芳灰心,她开始对陕西凉皮进行深入的调查。陕西的凉皮分为两派:一是关中户县的秦镇凉皮,二是陕西南部的汉中凉皮。两派凉皮各有特点,秦镇凉皮硬爽耐嚼,汉中凉皮柔软细腻。秦镇凉皮吃起来硬扎扎的,汉中凉皮软到筷子一挑就断。对这两派凉皮进行反复比较之后,贾亚芳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把两派凉皮的优点综合在一起。

贾亚芳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试验,她亲自洗米、泡米、打浆、蒸制,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地做记录。尤其是将米打成浆后,在烫浆之前,她总要把米浆分成好几份,采用不同的方式蒸制,直到有人吃着这些“实验凉皮”,觉得香得不得了时,贾亚芳才决定再次出山。

这一次,她不敢马上租房子,而是从摆地摊开始。

1998年5月20日,她第一天摆地摊。这一天,一碗都没卖出去。

第二天,贾亚芳又在原地摆了地摊。这回,她调好一碗让旁边修鞋、卖小玩意的师傅免费尝,一开始大家不好意思。但卖鞋垫的一位妇女尝了一口后,连声说好,招呼旁边的人快来吃。

第三天,她刚摆出来,前一天摆地摊的各自买了一碗,过路人也来买,没用一个小时,凉皮都卖完了。

第四天,贾亚芳没摆摊,她骑着自行车出去找房子去了。

贾亚芳租了一个一米多宽的门面房,又制了一块“捷尔泰凉皮店”的招牌挂在门头。

过路人看到这个名字很稀奇,有的人以为是国外的凉皮,就进来尝一尝。这一尝不要紧,口碑立即就传出去了。1998年6月5日正式开业的第一天,贾亚芳的凉皮卖了110碗,第二天200碗……第四天时,她的凉皮一下子卖到了560多碗。第一个月下来,贾亚芳赚了1万多元钱,第二个月的纯收入将近2万元。第三个月时,出现了顾客排队等凉皮的现象。半年之内,贾亚芳就赚了将近10万元。“捷尔泰凉皮”在西安声名鹊起。1999年,贾亚芳在陕西省工商局注册了商标。一年后,“捷尔泰凉皮”和“捷尔泰肉夹馍”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扎根与扩张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如果要得到长远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工作是必须做的:扎根和扩张。扎根有两种,文化的根和技术的根;而扩张则是为了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雷菊芳的奇正药业,更主要的是扎文化的根。

奇正药业声名鹊起之后,雷菊芳认识到,藏医药和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单纯推广藏医药,而不结合藏文化,犹如缘木求鱼,久而久之,势必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公司要获得大的发展,首先必须体现出对藏文化的尊重。

基于这个理念,为了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雷菊芳亲自领导了奇正产品的包装设计,对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现在奇正藏药的包装,以藏红和藏黄作底,西藏传统工艺唐卡为边,藏学始祖宇妥·元丹贡布的头像位居中央,表现出十足的藏味藏韵。雷菊芳还在公司中大量招募藏族员工,并不惜工本地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她还提出“文化价值参与分配沟纳柘耄计划每年从企业利润中固定地拿出一个比例,做一个文化基金,用于支持藏医药的研究、开发和藏文化的传播。

在对藏药的经营过程中,雷菊芳的人生观也受到了藏文化影响。在西藏,医生被尊称为济世太医,世世代代享有崇高声誉。藏医伦理要求行医者一要具备相当智慧,二要具备慈悲为怀、悬壶济世的心肠。耳濡目染之下,雷菊芳也对自己的企业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讲究道德自律,善待别人,“行人间善事,做千秋企业”。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雷菊芳在西藏的投资遍及西藏各地,在她的帮助下,许多藏族同胞脱离了贫困。仅她在林芝的制药厂,就雇有100多名残疾藏族职工。

当国内很多投资者感叹在少数民族地区投资难,很多投资者从少数民族地区铩羽而归的时候,奇正藏药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越来越好。为什么?还是文化的力量。雷菊芳这样评价文化的力量,“你是在自觉地做着一种文化融合的工作,还是在以一种救世主的心态投资。自觉融入当地文化,甚至感觉被这种文化所同化,这是无论跨国还是跨民族投资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则。”

与雷菊芳不同的是,卖凉皮的贾亚芳,扎下的是技术之根。

贾亚芳的技术,就是一种浓缩调料。

与西餐不一样,中餐的质量、口味与厨师有很大关系,很难进行标准化生产。贾亚芳的第二家凉皮店在建国路开张时,顾客反映味道有别,贾亚芳决定研制一种浓缩调料。多次试验,加入十多味中药的浓缩调料研制成功了。只要按1∶1.2的比例在这种浓缩调料中加入温开水,不管谁调这个料都是一个味。这就是贾亚芳的秘密,是她的立足之根。贾亚芳提醒创业者:要做别人没有自己有、独一无二的东西。比如凉皮,没有自制的调料秘密配方,就跟别人卖的凉皮一样了。所以有了自己的“绝招”,才能打开天地,走向世界。

目前,贾亚芳的“捷尔泰凉皮”已在新加坡、加拿大成功注册。贾亚芳和丈夫正筹划着把中国凉皮打入国际市场。

光彩与梦想

在经营企业成功之后回报社会,是很多企业家的心愿。如何回报社会,不同的企业家有不同的做法。

1994年,在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上,为了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0位民营企业家共同发出了“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号召民营企业家到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兴业,以义利并举、实现双赢的方式,为国家的扶贫计划做出贡献。10名签字者当中,有一对夫妇,河北亨豪集团的张江平和芦新菊。

当年10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牵头组成一个22人的光彩事业考察团,对贵州毕节、安顺等地区进行了为期8天、行程1600多公里的扶贫考察。这是光彩事业发起以来首次扶贫项目考察,张江平和芦新菊是考察团里惟一的一对夫妻团员。

那一次考察,给芦新菊的印象极为深刻。“食不饱腹、衣不避寒、居不避雨”是老区群众的生活现状。在回河北的途中,芦新菊常常独自落泪,张江平也感叹不已。回到家里,夫妇俩主持召开家庭会议,对家人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暂停两个新产品的开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贵州毕节的扶贫开发上。

1994年到1996年,张江平和芦新菊夫妇在贵州的项目投资近700万元,并从集团总部抽调了38名技术人员,创办了一家机砖厂,同时开办了一家小煤窑,而他们自己的集团却因停止开发两个新产品而损失了数百万元。

随着光彩事业在全国各地次第展开,她们又将目光投向自己的故乡河北。

1996年,在河北省光彩事业工作会上,张江平夫妇了解到全省尚有40个国家级贫困县。他们暗下决心,要为父老乡亲的脱贫做些实事。经过考察,张江平和芦新菊夫妇决定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进行扶贫开发的光彩事业。

围场曾是闻名遐迩的皇家猎苑,后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该县的张家湾乡沙化严重,成了河北省的“北大荒”,沙化面积达1.3万亩。当年6月,他们决定投资上千万元,开发这个地方。

曾经有人给张江平夫妇算过一笔账,1万多亩沙地和坡地需要平整、灌溉、改土、种草、种树、防沙,整个工程的总投入需1700万元,而且需要两年以后才能见效。因此,有不少人劝他们要慎重考虑。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将围场的光彩项目继续进行了下去。

在国内进行光彩事业的同时,张江平夫妇还将目光投向海外。

2001年,张江平、芦新菊夫妇的亨豪集团在中非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中国中非光彩矿业总公司正式投产。这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在中非最大的公司,并得到了中国和中非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谈到走出国门的原因,芦新菊说,“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于2000年召开了光彩事业迈向新世纪国际研讨会,提出光彩事业要走向国际。当时江平参加了这个研讨会,会后他就一直和我商量,想找一个能走出国门的项目,让属于中国的光彩事业也在国际上发扬光大。我也和他有同样的想法。到中非投资项目的动议是我们在1999年首次赴中非考察的发现,中非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有着丰富的金刚石和黄金资源。”

中非的项目进展顺利,亨豪集团却突遭重大变故。2002年的8月,张江平在中非共和国不幸遭遇车祸遇难。千钧重担就这样突然压在了芦新菊的肩上。关键时刻,芦新菊没有倒下,毅然顶替了丈夫的位置。亨豪集团的业务正常运转,亨豪集团的光彩事业项目也在继续推进。

2004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访华期间专门会见了从事光彩事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芦新菊带着她的女儿参加了会见。记者现场观察发现,此时的芦新菊已经完全从丈夫去世的阴影中走出,在与安南秘书长的交流中,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女企业家的风采。

有人问芦新菊对光彩事业的理解,她说:“一个家、一个事业,尤其是光彩事业,不是给钱就行。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持久精神,是长期的,是胆气、毅力、人力、物力,全方位的,持之以恒的。”

上一篇:繁星春水读后笔记下一篇:广东民办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