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通用11篇)
区域活动中,每位孩子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玩玩具,忽然听到锦锦哇哇大哭起来。我连忙跑过去,了解状况。只见他边哭边指着手说:“陈凯咬我”,我顺着他的手看去,果然看见他的手上有一排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锦锦哭了,也都跑来看热闹。这时陈雅也跑来告诉我“陈凯打我,还抢我的积木”。但见陈凯小朋友却若无其事,坐在区角里只管玩自己抢过来的玩具。
二、描述与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咬人并无恶意。孩子还不懂得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喜欢用咬人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其次,孩子习惯用嘴去感觉外界事物,这是他们了解生活的一种途径。有时孩子咬人是要表达自己心里喜欢的方式,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陈凯小朋友是个不爱说话,长相可爱的小男孩。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他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把什么玩具都归为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吓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经常与家长沟通,才发现原先该幼儿他要什么总是事事依着他,使他养成了自私,好攻击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育呢?
1)、分析孩子为什么会咬人?
1、这是孩子的生理发展过程,大部分孩子会咬人,在孩子1岁左右时,会从床上爬到地上来玩,这是个咬人的危险期。妈妈并没有制止,而是一边喊痛,一边习以为常。但久而久之,到了孩子上幼儿园时出现咬人的事件频繁,次数增多,让他养成了咬人习惯。
2、孩子咬人,他是想告诉成人自己想要什么。但由于语言发展尚未完善,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想法,心中焦急才会咬人。在幼儿园里,由于孩子不适应陌生的环境,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才以咬人做为一种情绪宣泄方式来为自己减压,保护自己增强安全感。
3、许多家长更加困惑,我家孩子怎样会咬人呢?那是因为在家,孩子没有相片的对象,家长跟孩子很熟悉,明白孩子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会提前满足他。而在幼儿园,谁和谁都不熟悉,更何况孩子在一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东西都觉得是自己的。别人不给,又不会用语言去表达,所以才会出现咬人这种现象。孩子想只要我咬了他,他就会给我。那么他就会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让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下次还会继续利用这种方法。
2)、孩子咬人,成人该如何对待呢?
(1)发现孩子最初有这种咬人现象,必须要制止,给他一种印象不能咬人,如:能够捏捏他的小嘴,告诉他不能发脾气等转移他的注意力。
(2)孩子咬东西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但咬人这种行为则是有意识的,是一种攻击行为,如果在孩子身上经常出现这种行为,成人就该注意。对此我们不能迁就和视而不见,就应做出必要的反应,让孩子明白他的这个行为是不好的,没有人喜欢咬人的孩子,只有改掉这样的行为才是好孩子。
(3)应对小孩咬人,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和焦虑。先要时时细心观察,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咬人?是不是需要什么东西,满足不了他的要求而造成的?正确的引导,淡化咬人的行为,用新颖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即正确使用行为疗法。任何指责只能强化错误,适得其反。既不能用语言恐吓孩子,也不能防止错误模仿。
(4)利用玩具娃娃或其他拟人的手段,以故事形式告诉孩子咬别人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同时也请家长配合,家园共同努力,尽快的消除孩子咬人的行为习惯。
3)、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1)加强与孩子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
每一天鼓励他与别人多交淡,使他有一种被接纳、关爱的心理感受,缩短与老师、好朋友的距离,让他慢慢地融入到这个群众中来。
(2)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让孩子树立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各种途径引导他参与群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要求他一步做到位,让他感觉自己能够做的更好;一旦有进步或取得成功时,我们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透过故事,加强幼儿正确的生活习惯。
透过难看故事《拔牙》并观看医生拔牙的真实场景,让幼儿明白在生活中与好朋友一齐友好的分享。一旦发现他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有攻击行为时,要立刻制止。并让他感受被攻击者的难过和疼痛,引导并教育他向对方道歉。让他明白咬人是不好的行为,明确地告诉他:“咬人的行为是不受别人欢迎的。”
三、引发反思
小班年龄特点就是喜欢把玩具占为己有,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在家时,玩的伙伴较少,不容易出现以上这样攻击性的行为,一旦孩子多而玩具少的时候,就开始发生问题了。任何孩子都摆脱不了这个特点,哪怕是陈凯这样的孩子。
第一次发生之后,我起先是每一天都盯着他,一但发现他想打别人或者是咬别人的行为就立刻制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这种方法根本没什么用,老师总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总是看着他一个人,而且他想咬人,你立刻制止会让他这会让他更加想去咬别人,他会产生“你不让我咬,那我偏偏咬”的心理。于是我便上网找相关的案例,多看相关方面的书,并且我们在此阶段确立了主题活动《大家一齐玩》的主题活动,透过此活动,了解与同伴,老师同时建立与老师、同伴之间地相处模式,培养孩子的交往潜力,从而适应群众生活。
对陈凯的教育,我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针对性地教育。首先我们与其家长联系,在入园、离园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家长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他的家长们也是十分的配合,他明白自己的孩子把别人咬了,也感到十分的愧疚,并且对被咬的孩子道歉。并且我们还透过家长会,QQ群有针对性的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帮忙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其次,我们在幼儿园及时正确地观察和评价陈凯的行为,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比如他平时做操做的好,我们便请他来上来当小老师,让孩子子对自己产生自信;对孩子的自私行为给予纠正,让她认识到自己和同伴是朋友,有好东西要一齐分享;并且开展《小组画画比赛》、《捡落叶》等群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多交流,以此培养他们的交往潜力。对其他幼儿我们透过平常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而对陈凯的攻击性行为要尽早发现,一旦发现,就及时与他交流,在阻止的同时也给了他心里安慰。如他要是抢玩具,我就告诉他玩具大家能够一齐玩、轮流玩、这既培养了他的交往潜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并且平时多与他接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明白有什么事能够找老师,而不是透过一些攻击型行为就能够解决的。
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借给我,好不好?”
结果,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性行为,不被同伴接纳。我们通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一、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 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非常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老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 不懂交往的规则。
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 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
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改正自己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 缺少交往的机会。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师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
1.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今天早上,来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一定非要动手打。奶奶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 利用同伴及班集体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
今天第一节集体活动,老师让小朋友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么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你还打人吗?”“不打了!”朋朋直摇头。“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今天早上,朋朋还帮助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朋朋终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直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老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助,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给一次机会,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让朋朋进行表现,使大家看到他的进步,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 顺势利导,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起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谢谢!”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谢谢!”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建议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经过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打人家,眼睛会红!(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倒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助檫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进步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他会与老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老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呼啦圈好吗?”等等。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起玩。
现就“幼儿园教师个案分析:拳头不是万能的”提出个案并进行分析。
〖案 例〗
我班的浩浩小朋友是中班年级乃至是全园出了名的 “肇事王”,每天都有关于他的一些新闻。每当他看到其他孩子吃东西、做游戏、玩玩具时,他悄悄地靠近他们,趁其不备便伸手去抢玩具,甚至拔出拳头伸向同伴。总之,受伤的总是别人。而且他特别会为自己辩解。由于他爱打人,同伴们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还不断地向我告状,告状声越多,他越孤单,拳头也就越多地伸向别人。
〖分 析〗
通过观察我想,浩浩的行为一定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通过电话家访和与来接送的家长交谈,我了解到他一直都是外婆、外公带大的。爸爸、妈妈都在扬州上班根本照顾不到他,浩浩的外婆对浩浩百依百顺,从不对他提出任何要求。而爸爸、妈妈都是难得回来一次,一见面也是疼爱有加。久而久之,在“隔代父母综合症”的教育下,使浩浩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主观意愿独断,不管是谁都得听他的。据观察,浩浩在幼儿园非常想和别人交流,又因为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小朋友都不愿与他一起玩。
〖对 策〗
家园合作。共同要求浩浩遇到问题先把想法说出来,不能动手打人。要求浩浩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求浩浩的外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袒浩浩,要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迁就浩浩;同时要求浩浩的父母每个周末尽量抽时间回来陪浩浩,以作为浩浩进步的奖励。我也向家长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掺杂对浩浩的成见和偏见,公正而耐心地对待浩浩。当浩浩动手打人时,我们一定都要弄清楚原因,不要先去责怪或处罚浩浩。平时,我要求家长多了解浩浩的闪光点。
我们发现,浩浩虽然很调皮、好动、喜欢打人,但他很喜欢讲故事、听故事。因为中班下学期,幼儿要学会组织语言自行讲述。所以,我平时会在自由时间里,让幼儿自行上来讲故事。每次他都是第一个举手上来。他的词汇量很丰富,思维有条理。特别是他会把在分离阅读办上学到的故事完整的讲述给伙伴们听。如《我们都是好朋友》、《拾金不昧》、《雷锋的故事》等,借此我从中引导他要有礼貌,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懂得爱护公物,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现在的小孩了解世界的面很广,所以思維逻辑很活跃。虽然他在听的时候表现出很懂的样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表现得不错。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到草地捡落叶,这时标标说:“要不我也学雷锋,去捡吧。”我笑着说:“好吧,小雷锋,去捡吧。”他高高兴兴地去了,而且表现很不错。但有时自控能力不好。
将功补过。由于浩浩小朋友与同伴交往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但性格却很倔强。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浩浩每次犯了错误意识性很强但就是不愿意主动表现出来,就算老师让他去跟小伙伴道歉,他都很倔强,不愿意去。但是有一次我换了一种方式,我发现他的态度相当好。那次有小朋友来告诉我浩浩把早点的一大壶豆浆给弄翻了……当时他根本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错,还说:“小朋友们都没有喝的才好。”我当时真的很生气,我反问他:“那你喝吗?”他说:“我才不喝幼儿园的破豆浆……”当时我强忍着眼泪,心想:“才几岁的孩子就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忍住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此刻发怒那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幼儿一个习惯的行成需要21天,我相信他会做到。我转身去拿簸箕准备收拾地面,发现窗外地簸箕被风吹掉到一楼,我当全班小朋友的面问:“小朋友,愿不愿意给浩浩一次改正的机会?”愿意”所有的幼儿一口同声。“那好,如果浩浩下楼去帮老师把簸箕拿上来,让老师来把我们的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我们就原谅他……”。我话还没有说完,小家伙已经一溜儿的跑到楼下,上楼的时候很自豪的说:“小朋友们看,我总算找到我们班的簸箕了”。所有的小朋友都说:“浩浩,你真棒。”小家伙不好意思的脸红了。我借此又引导他,发现原来他早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又放不下面子。
以后我们班有什么难题或是哪个小朋友表现不好,都请他来解决。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惊异地发现浩浩打人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与同伴的关系也开始变得融洽起来。
对小班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但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幼儿的阅读行为适时指导。本文试图通过个案研究来讨论如何对小班班幼儿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案例 洋洋三岁没有阅读看书的习惯家长曾为其订阅过幼儿读物但多数是由父母讲给他听洋洋自己很少独立看图画阅读。洋洋看见几个小朋友在阅读区看书也主动走进来直接拿走别人正在看的《婴儿画报》。他随手翻到一页大声说“不好看。”又翻到其他页随便看看随手又丢在一边。老师拿起书故意倒过来递给洋洋他就倒着看。老师问“书应该怎么看呢’’他看看书不说话。老师问“小熊的头是不是倒过来了怎么会这样呢”我递给他倒过来的书时他不会自己调整。我让他把书上的故事讲给老师听时他讲的语无伦次。分析 可以看出洋洋是被阅读环境以及其他幼儿的阅读行为吸引过来的翻阅时随意翻书没有从封面开始阅读的习惯。洋洋说不出“书倒了”有可能是还未能注意到画面的细节也有可能已经发现但不会用语言表达。尽管在老师的引导下洋洋发现“小熊倒了”但仍不会调整。读书时习惯不好不知道按顺序阅读书籍对书上图画内容也表达不出来。为此我采取了如下的指导策略
1、故意用倒的书通过问题逐步引导他仔细观察画面发现画面倒了
2、引导其观察同伴的阅读行为让他知道书要正着看
3、每次阅读时都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和引导洋洋阅读多讲其他故事让他发现有趣的地方让他也喜欢读书
4、带领他一起阅读封面用手指读书名让其知道什么是封面封面上有什么要从封面看起一页一页地翻并在集体和小组阅读时巩固练习这些阅读技能。个案研究的反思
一、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入手。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我园设置了专门的幼儿阅览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购置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图书幼儿可在室内自由选择、取放自己喜爱的图书。在游戏活动时间老师针对性地给幼儿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二、从习惯培养入手注意幼儿阅读方法的指导
1、教会幼儿看书的方法。认识书名。每次更换新书我首先向幼儿介绍书并让幼儿反复指字、认读。学会翻书。幼儿看书时大都不会按顺序翻页信手乱翻翻到哪里就看到哪里。这时候我就教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是前面看书时应由前到后一页一页地按顺序向后翻。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内容。首先把书中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遍通过这种方法我发现凡是老师讲过的书幼儿都争着看而且边看边自己讲。这说明幼儿只有理解了才能产生兴趣。
2、对阅读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指导个别、集体和小组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要相互结合。在本案例中以个别指导为主要形式因为只有在个别指导时教师才能观察到洋洋的个性问题如倒拿书的问题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进行指导和帮助。
小班幼儿个案行为观察:小庄打人事件
地点:盥洗室门口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自由地去喝水、去小便。在盥洗室门口,我猛然看到小庄两手左右开弓正在打小逸,我赶紧走过去拉开小庄,看他气呼呼的样子,我问他为什么打人,他也说不上来。小逸说:“我要帮他拿杯子,他就打我了。”
分析:
我总以为在班上小庄是“弱者”,因为他不会表达,走路不稳。我总怕哪个孩子欺负他,或是他又摔了、碰了。今天看到他还会“凶狠”地打小伙伴,我着实吃惊不小,领教了他也会使用爆力的“强势”。我想,发脾气是每个人都会的本能,特殊孩子也不例外。现在问题是小庄误解了小逸的本意,这可能跟他不会用口语表达有关。
措施:
我马上把小庄和小逸叫过来,让小逸重述一遍他的想法,让小庄明白小逸的好意。并告诉他,小逸帮了你,你要向他说“谢谢”。再让他对刚才的打人的行为向小逸道歉。“谢谢”他马上说了,但道歉就是不肯说,我耐心地引导他:小逸没有打你,你却打了他,他被你打得好疼啊。在我的不断启发、要求下,他终于学着说“对不起”了。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让小伙伴以后要帮他时要先说明白,他才不会误会。
个案分析
所谓幼儿的心理偏离,是指幼儿的心理、行为偏离正常的倾向,比如,爱发脾气,行为古怪,注意力障碍等。幼儿的心理偏离虽然不象成人的心理问题那样表现出明显和稳定的特征,但如果不及时校正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小嘉初到幼儿园时,妈妈带他走进活动室,教师向他打招问好,他不仅仅比回答,反而报以敌视的眼神,随后他扭头就往外跑,好不容易被他妈妈来回来。他却象疯了似的乱踢乱跳,大哭大闹。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发现他十分孤僻、离群,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上课从来不肯回答问题,下课也不和小朋友玩,还伴有攻击性行为。
有一次玩积木,他莫名其妙的打了一个小朋友,当教师批评他以后,他却一下子钻到桌子底下,大叫着用积木敲自我的头,以后,教师发现他常常这样无法控制自我的行为,无论和蔼的话语还是严厉的批评都对他无济于事,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就发脾气、打人,有时搅得整个班级都不能正常的上课,活动。
原因分析
这是一个明显心理偏离的孩子,
孩子产生心理偏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来自于家庭。父母的素质、亲子关系、教养态度以及父母的性格等都能对孩子心理发育产生影响,如,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离异,会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孩子情绪郁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
反过来,过分的溺爱容易使号召构成骄横、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外,有的父母把自我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情绪压抑,影响身心发展。
解决对策
绝大多数的孩子属于轻度的心理偏离,只要家长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抚育孩子,就能够很快矫正过来。
首先,家长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虽然每一天看到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正是在吃,喝,玩,睡这些小事的背后隐藏着心理问题。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家长首先要从自我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应当多学些科学育儿的知识,了解不一样时期幼儿发育的特点,结合自我孩子的特点调整教育方式。
在中国绝大部分的幼儿园中, 男教师普遍被认为是任职体育教师、专科教师或其他后勤职务工作, 能真正被安排在班上为孩子组织一日生活活动的男教师少之又少。幼儿园里专职男教师与带班男教师在工作方式、教学方式和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什么差异, 通过观察, 本人得出了以下几点:
(一) 工作方式上的差异
“给不同级别的幼儿每天设计不同的活动课程, 闲余的时间就可以在办公室里休息, 并抽空研究属于自己的课题。”任职于某幼儿园的一位专职英语男教师这样说到。“担任幼儿园里的专职教师, 孩子们还是挺喜欢我的, 但是由于指导的班级较多, 孩子们数量也多了, 长期下来就无法一一清楚记得每个孩子。对于他们的性格、心理方面的发展形成也无法更好了解, 难以开展相对的专项课题, 这也是一个遗憾吧。”
(二) 来自管理层与家长的看法
对比于不用带班的专职男教师, 带班男教师在初次接触孩子日常生活方面各种事项是比较困难的, 面对消除幼儿的恐惧、抗拒等因素, 对比女性, 需要耗费更多的心思与精力, 而且往往由于家长带有一定的误解, 造成他们心理有较大的压力。
(三) 男教师对于教学的困惑和忧虑
对比女幼教, 男幼教在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困扰, 不仅基础技能上水平不一样, 在如音乐教育、舞蹈编排上更是羞于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上, 女子当幼教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是堂堂六尺男孩弯下身与孩子说话, 还要在教学中放下面子, 与孩子载歌载舞装可爱, 显得与自身身份格格不入。
二、反问:难道男幼教真的不适合从小班带起, 陪伴孩子们三年的成长吗?作为男教师, 又如何能更好地从“小”做起呢?
(一) 调整心态, 改变看法
必须要清楚明确自身地位, 改变个人观点上所存在的一些误区。“作为男教师, 我们尽可能不去做那些琐碎的事情, 做回男子汉应做的事。”经调查, 许多幼儿园里的男教师会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和看法。幼儿园内的工作大多是生活上的一些琐碎的小事情, 若需要男教师调整到小班, 压力和任务自然比较重。在这样的情况下, 便要求教师有更大的细心和耐心, 学会去“爱”孩子是最主要的一个关键因素。
事实证明, 比起女教师, 男教师在指导小班幼儿生活上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勇气, 在面对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还需要做到为幼儿喂饭, 换衣裤等琐碎事情, 等对广大的男幼教队伍要求较大。可是只要改变看法, 有着一颗热爱幼儿的心, 男教师还是能做得更好的。
(二) 从小班开始接触孩子, 男幼教能更好培养幼儿性格与各方面技能
不少的调查都显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有其优势, 男性的果断、刚毅等优秀品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由于幼儿园老师每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总共有40小时左右, 占据幼儿生活中的70%的主要活动时间。而教师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 对幼儿的示范作用更强。男幼师教师在一线带班, 可以对幼儿男性度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勇敢面对自身的教育弱点
1.缺乏语言的温柔、动作的细腻, 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初到小班的男教师面对孩子大多都会觉得无从下手, 尤其对于语言处于初始发展萌芽的幼儿, 在与他们沟通、表达上会存在着较大误差, 幼儿难以理解和适应。而且, 大多数男教师缺乏女幼师所特有的温柔、亲切与善解人意, 容易造成对幼儿生活的照顾不能细致入微。
2.缺乏耐心细致, 情绪容易冲动, 不稳定。男性的粗心、观察不细致、缺乏耐心, 这些对于工作都存在着不利的因素, , 男性情感的稳固性相对差一些, 男教师更应注重自我调整, 耐心了解幼儿特点。特别在小班的群体中, 对于尚未形成集体意识, 随意捣乱的幼儿, 男教师更应该要合理把握自身的情绪, 绝不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去刺激、伤害幼儿弱小的心灵。因为在小班的工作中, 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幼儿而言, 教师的第一形象都是非常重要, 将在未来的三年为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3.努力提升自我, 善于在带班生活中发掘可行性研究课题。
不少的带班男教师会有所抱怨, 说自身由于长期要在班上为孩子组织一日活动, 而缺少了如专科教师那样自由的课题研究时间。这是一个较大的误区, 在班上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认真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 往往会发现还存在着许多我们尚未发掘探讨的课题, 结合男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 和看待问题的思维敏锐性, 许多新颖而独特的课题就是如此被发掘出来。因此这便要求男教师需要多付出努力, 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看待孩子们的发展。
结语
把幼儿园男教师投入到一线中为幼儿开展教学, 是当今学前教育界逐渐普及的一项突破。作为幼儿园中的“大孩子王”, 男教师对孩子身心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许如今还有一部分的男教师还停留在专科教师或是中、大班的带班教学环境中。当本人相信, 只有付出过, 努力过, 我们可以尝试放心把孩子的三年成长托付给男教师们, 让他们从小开始教育孩子, 陪伴孩子, 如雄鹰带着雏鹰般飞得更高!
摘要: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男教师投身到学前教育的领域, 去开拓那一片他们过往未曾预料的幼教之路。然而, 由于幼儿园工作量大, 事情繁重琐碎, 加上来自社会上的负面报导以及家长担忧, 迫使不少幼儿园的男教师退居二线, 负责专科教育或后勤工作, 即使是仅有的一线男教师, 也多以带中、大班幼儿为主。
关键词:小班幼儿家长;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15-001
一、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力,它是一个人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1.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我们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幼儿自理能力存在的家园差异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大人包办,孩子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他小朋友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发现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工作繁忙,无暇顾及
大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忙,把教育任务全依赖于长辈和幼儿园。而我们的长辈对于自己孙子孙女都是十分宝贝的,对于孩子的要求往往是百依百顺,什么事情都不要孩子自己动手,因此,这些孩子往往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2.家庭成员溺爱包办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家长和祖辈们一样,也十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情;或者也有些家长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的脏,而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教他怎样穿,还不如直接帮他穿好来得省时省力多了。他们不知道自己省了麻烦,而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错过了在家中对孩子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机,妨碍他们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3.错误的教育方法
另外,也有这样一群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在面对孩子需要鼓励帮助时,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是积极的给予帮助引导、鼓励,而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怪罪、批评的态度,有的甚至会采取暴力打骂的方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三、教育方法
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园实施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必须端正教育观念:首先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时,家长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多关心多鼓励指导,时间久了,幼儿自然就能自觉地和大人的要求保持一致。其次当孩子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时,作为家长在情绪上要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们的约束,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比如幼儿挑食,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家长都知道挑食是不好的习惯,但面对幼儿因为不喜欢的菜而拒绝吃饭时,家长往往是“妥协”的态度。
再次要懂得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利用幼儿易于被其他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幼儿的注意力从不合理的事情上转移开,以免他们受到错误的诱导。
家长要想办法使幼儿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幼儿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
2.家长对孩子要放手
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做点家务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擦桌子、摆碗筷等;而对于一些孩子不会做的事,家长可以耐心地辅导一下,不要因为时间关系而帮孩子全全代劳,这样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
3.通过故事,激发幼儿动手做的兴趣
家长也可通过讲故事进行培养,现在家长都很重视早期教育,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买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图书让孩子阅读,然而因为小班幼儿的词汇量小,很多时候都需要父母的帮助,这时,家长就可以讲些有关自理能力方面的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懂得“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的道理。
4.家园协作,发挥家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优势
家长在培养幼儿实施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要与幼儿园老师保持沟通,在家园交流沟通中,积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孩子在学校的思想、言行和人际关系等等。如果发现孩子在学校和在家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就应立即与老师配合,努力探寻孩子两种表现产生的原因,积极帮助孩子调试心理,使孩子的两种表现逐渐接近并最终融合。家长可以扩大幼儿的交际面,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也可以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幼儿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处理事情的能力。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所以说爱也要有理性,绝不能溺爱,要有限度。在家中父母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孩子交往中,都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这一周冯心怡连续几天不肯睡,老师觉得很头疼。只见她一会儿仰着睡,一会儿卧着睡,不一会儿又侧着睡。老师叫她快睡,可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时间在悄悄流逝,声音也几乎没有了,老师以为睡着了,凑过去一看,两只眼睛睁得滴溜溜圆,正在被窝里认认真真地玩棉线。棉线不知哪儿来的,可能从棉被上扯的吧,她的棉被拉链坏了,里面露出了几根线头。我看到她这么喜欢玩线,就说:“冯心怡妹妹喜欢线,是吗?老师家里有很多五颜六色的线,明天拿来送给你。不过,你要现在就睡。”时间到了,别的幼儿已经醒了,而她睡得正香。
分析
离园时间到了,冯心怡是她奶奶来接的。我就这件事和她聊了起来。原来冯心怡小时候是个早产儿,不足三斤,以为不能存活。后来在奶奶的精心护养下,居然活下来了,但到两岁时还不会走路。于是,全家人对她更是疼爱有加,生怕她抱在手里冷了,含在嘴里化了。这样,她倍受宠爱,就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式的骄傲感,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另外,她的爷爷奶奶生了二个儿子,等到孙辈养了一个女孩,自然欢喜不已,再加上是早产儿,有幸养活,当然百般呵护。由于太宠了,所以养成了不睡午觉的习惯。
措施
1、提高幼儿的认识。我在幼儿园经常与它单独谈话,让她明白中午睡觉有利于自己的生长。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鼓励她睡觉,并适时地表扬她。就像案例中提到的幼儿不睡觉,居然在聚精会神地玩棉线,而当老师叫她快点睡,明天就会给她很多漂亮的线,她竟不一会儿睡着了,这正是老师所希望的。
2、与家长取得共识。对幼儿的教育要靠家庭、社会的支持,为了让幼儿能健康地成长,我特意与她的父母、祖父母交换了意
见,让他们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并请他们配合老师,在家中也让幼儿中午时睡觉,养成爱睡午觉的好习惯。
通过与幼儿交谈、鼓励、讲道理等方法,在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冯心怡不愿睡觉的习惯有所改变。现在,她能做到小朋友睡,自己也跟着睡,被卧里不做小动作。
李xx长着一对漂亮的大眼睛,高高的个子,是个聪明的小朋友,是我们班的“大哥大”,可是这个“大哥大”却生性好动,非常调皮,不管是上课还是游戏都喜欢做出各种古怪的动作,无法安静下来,常常惹得我很生气却又拿他没办法。
晚上吃晚饭了,别的小朋友都已经安静地坐下来准备吃饭了,可是李xx还在大声地讲话并不停地摆弄着凳子,一会儿把凳子举过头顶,险些砸到别的小朋友,一会儿又不考虑自己的安全站在凳子上面跳下来。等饭菜都发好了,李xx拿起筷子就往鼻孔里面塞,多次提醒仍然没有效果,于是,我决定先把他的筷子收起来,期望他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过来,但是他非但没有,反而把错误进一步扩大,用手去抓饭来吃,并故意做出各种怪动作,眼睛还挑衅地望着我,一副“其耐我何”的表情,惹得其他小朋友哈哈大笑,见别人大笑,李xx闹得更欢了,干脆在活动室里面来回跑动,或去玩一边的玩具,又或去碰倒别人的饭碗,最后搞得整个进餐过程就像是他自己的“个人表演秀”,不仅他自己不能好好吃饭,还影响了其他小朋友。
性别:男
情景摘述一:
陈ΧΧ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孩子,记得有一次早上入园,他和奶奶发生了争执就吵着不上幼儿园,这样,爷孙俩就在幼儿园大门口扯来扯去,当园长出面要牵他入园时,他更是暴跳如雷不肯同意,当通知我下楼时,我看到的他死死地拽着奶奶的衣角,任凭大人怎样劝说都不予理睬,我使用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看样貌这孩子的倔脾气上来了,怎样说都没用,无奈只好硬把他拽进了幼儿园。到了班级当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来园时,他也说不上来,只是一味地点头。
成因分析:
据对陈ΧΧ奶奶的了解得知陈ΧΧ从小在家性格就较任性,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奶奶带,所以许多事情老人家都采取一味娇宠的态度,造成陈ΧΧ唯我独霸的习惯,在家中就是旁若无人的样貌,自我想要做的事情必须要做到,早上不高兴来幼儿园就是因为奶奶让他喝完牛奶才上学,他就是不肯,甚至把整碗牛奶都打翻在地还怄气不上幼儿园。
教育策略:
我将陈ΧΧ找来,耐心地从喝牛奶这件事说起,让他明白喝牛奶的好处,又让他说说自我家里的事情引申到家中的人,让他明白对家里的人一样也要尊重,他也表示以后都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了。之后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爱我家的活动,让幼儿经过多种途径来表现自我对家、家里人的喜爱,明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并让每位幼儿制订了一张表,用于登记每周让家人高兴的事情,经过几周的观察,陈ΧΧ没有再出现不来幼儿园的现象。
情景摘述二:
今日放学的时候,伟峰小朋友说他的书包找不到了,问小朋友有没有看到的,都说没有最终,我只好问:“教师看看谁最能干,能帮伟峰找出他的书包?”陈ΧΧ立刻举起了手自告奋勇要去找,不一会儿就找出了大家找了半天都没找到的书包,我问他在哪里找到的,他说在伟峰的床底下,这下引起了我的怀疑,因为书包不可能会掉到床底下去,除非是有人故意放的,于是我又问他你怎样明白书包在伟峰的床底下呢?他回答说:想一想就明白了嘛!在我的追问下,他才说出是自我藏的书包。我问他为什么要藏伟峰的书包,他说因为伟峰早上打了他,所以要把他的书包藏起来。
成因分析:
据观察,伟峰和陈ΧΧ能够说得上是一对小冤家,他们俩喜欢在一齐,可又不能友好相处,在一齐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分钟,就会发生争执,单据观察先发起的十有八次是陈ΧΧ,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会互相揭发,甚至会为了揭发而耐心关注另一人的一举一动,能够说是为了告一次状而处心积虑吧!今日的藏书包事件就是因为早上伟峰在一次争执中打了陈ΧΧ,虽然教师已经批评了伟峰,但陈ΧΧ仍心寸芥蒂于是发生了藏书包的一幕。针对这次事件,看出陈ΧΧ是属于不善于和他人友好相处的小朋友,他愿意和伟峰玩却又要告状,能够分析出他的心理状态:他认为伟峰在班上属于调皮的孩子,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而自我也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人,他觉得伟峰应当属于比他更差的一类,所以他是期望压低伟峰来抬高自我,所以和伟峰在一齐的前提实际上是为了找机会揭发他,而伟峰又是属于那种不甘示弱的孩子,一来二往,这两个孩子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冤家”。针对陈ΧΧ的这种情景,其实能够分析出他是期望得到成人注意、期望经常得到他人赞扬的孩子,由于他的表现总不能到达教师的要求,所以他就把这种心理满足寄期望于告状上,要满足他的心理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育策略:
我开始细心挖掘陈ΧΧ的各项长处,在一日活动中稍有一点闪光点都会加以赞许,如:集中的动作快;念儿歌声音响亮;吃饭不说话等等,只要发现他的一丁点闪光点都会及时鼓励,另外让他明白告状的孩子是的得不到表扬的。安排一些需要两人合作的事情并采用竞赛的手段促使其协调本事的增加,久而久之陈ΧΧ告状的声音少了,开始进取的参加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了。
情景摘述三:
离园时,正是家长来接幼儿的时间,有些小朋友趁着我不注意,在活动室内打打闹闹,乱成一团,我正组织他们整理教室的时候,看见陈ΧΧ把一张张已经摆好的塑料椅故意翻倒在地上,我看见后连忙对他说:“陈ΧΧ,把椅子摆好!”他却只是很漠然地看了我一眼,继续把摆好的椅子推倒在地上,我以为他没听清,大声重复了一遍,谁知他却用一种充满挑衅的目光注视了我一下之后继续他的破坏行动,这下可把我给气坏了,走到他的面前,怒气冲冲地说:“陈ΧΧ,你在干什么?把椅子都摆好!”出乎意料的是他仍对我不予理睬,虽然停止了他的破坏活动,却仍是一幅无所谓的样貌,大摇大摆地朝奶奶走去,这下可把我气傻了,但我还是忍住气对他说:“陈ΧΧ,你过来一下,教师有话想和你说。”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连头都没回继续向前走,这一来把我楞在那儿半天说不出话来,奶奶看见了急忙抓住他到我的面前来,让他注意听教师的话,他却拖着奶奶往反方向走,脸上的表情让我想起了上次入园时的样貌,我明白这孩子的倔脾气又上来了。采集者退散
成因分析:
之后回想起今日发生的事情可能是由于午时陈ΧΧ在讲评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我批评了他,所以他将怨气一向带到了放学,根据对其家长的了解得知,陈ΧΧ平时都很喜欢我,每一天回家都不停地念:我XIXI(我的英文名字)如何如何,可今日回家却恶狠狠地说:“我要杀了XIXI。”父母问其为什么他也不说,只是一个晚上都不再提起我,最终才说是因为今日我批评了他所以十分生气表示不理我了。由此可见,这孩子的自尊心十分强,前一阵子多采用了表扬鼓励的方式,让他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如今稍有小挫折又无法理解了,跟其母亲交谈了解到在家中多采用的较民主的的方法,大部分事情都是征求他的同意的基础上才能做的,而在幼儿园都是以全体小朋友的团体利益为准则,所以他往往由于个人主义会受到小朋友及教师的批评,回到家自然也就怨气难消了,在我班开展的评比栏活动,针对幼儿的各个方面进行评比,得到20个小印章的小朋友将获得一个小礼物,妈妈说刚开始时陈ΧΧ每一天回家都会很兴奋地提到这件事,可到了之后却不再说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反正又拿不到,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模样,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思考,陈ΧΧ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已经有了必须的起色,但这毕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这段时间里还是应以表扬为主促其个性良性发展。
教育策略:
这学期我班在上学期设置评比栏的基础上,又添置了苗苗长大了这一栏目每周评比一次,即有一点儿的小提高都能够,让每个幼儿都有上榜的机会,这周陈ΧΧ上了榜,小朋友的评价是陈ΧΧ吃饭有提高。看得出这个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他十分的兴奋,不断地表示出对我、小朋友们的友好。可见鼓励对于他的成效是显而意见的。
启示:来源:考试大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统计
专家—新手教师比较研究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专门领域知识时常常采用的方法。我们选取了两位教师作为代表,二者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专家教师的教龄20年,教学能力突出,教学效果好,深受幼儿的欢迎,是省、市级优秀学科带头人。新手教师教龄2年。选取他们的绘本阅读“月亮的味道”活动,学生的层次基本相同。为研究方便,我们把活动录像转化成文字实录,我们截取了活动中的14分钟作为观察的对象,共收集到228个完整的语句,根据弗兰德斯“相互作用分析法”理论,把教学语言分为10种,分别用10个编码代替,这228个完整语句分布如下:
二、结果分析与比较
(一)教学语言影响性对比
数据显示,专家教师教学语言的非指导性影响(1~4)与指导性影响(5~7)的比例大于1,而新手教师的比例小于1,显然新手教师倾向于用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命令、控制幼儿,而专家教师更善于运用间接影响,借助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激发、鼓励幼儿。
从教学录像看,专家教师善用追问、鼓励、评价、接纳、倾听等方式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幼儿表达、探究和思考,从而推动活动的深入,幼儿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讲述了个性化的故事,完成了语言阅读活动。而新手教师在活动中经常直接讲述故事内容,教学语言成了直接传递知识的工具,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
(二)教学语言的话语权对比
新手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学生语言的比例是3.91∶1,而专家教师的比例为1.84∶1,可见,新手教师在活动中占据了绝对的话语主动权和发言权。活动中听到最多的是教师的声音,话题的发起者是老师,教师的教学语言处于活动的主导地位,幼儿只能听、看、回答;专家教师的活动中,师幼的言语大致相等,说明师幼之间话语权是平等的,活动气氛也是平等的,教师的语言主导并不是主体,学生的发言才是主体。此外专家教师的数据显示幼儿主动发言(9)达到19频次,新手教师的只有2频次,这也说明专家教师的活动中师幼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因此幼儿才敢于主动说话。
(三)教学语言交互性对比
活动中,专家教师提问(4)达40频次,而学生的回答(8、9)达80频次,表明专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幼儿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看法,有充分的表达机会;而且专家教师的提问组合4和8的组合序对大多为4-8-1-8-2-8或者4-8-2-8-2-8,说明专家教师善于倾听,及时反馈,在幼儿回答中及时采用鼓励、评价等语言激发幼儿说的积极性,这意味着专家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师幼之间双向的、多向的交流活动,是师幼之间互动的、对话的语言。新手教师提问达41频次,学生回答仅有46频次,提问的组合序对通常为5-4-8-5-4-8,可见新手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问一答,以教师的讲述为主,不是交往的、互动的、对话的语言。
录像中新手教师与幼儿之间有问有答,但实际上活动中话题是由教师选择的,谁来回答是由教师决定的,往往是教师要求,幼儿被要求;教师评价,幼儿被评价;教师决定,幼儿执行。“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评价”构成活动的主要模式,教学语言呈现出明显的单向性,非双向性。
(四)教学语言的控制性对比
数据显示,新手教师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指导和指令性的语言(6)达68频次,占教师语言的48%,而专家教师的仅31频次,占教师语言的21%,新手教师教学语言的控制性明显高于专家教师。指导或指令性的语言包括维序语、引导语、指令语言和处理意外语言,仔细研究两类教师的指导和指令性语言(6)后可以发现,新手教师维序、命令的语句占大多数,而专家教师的指导语句占大多数,可见新手教师教学语言控制性高。
录像中新教师经常使用“坐坐好”“请你跟我这样做”“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老师”这一类的指令性的维序语控制着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时间,掌控着幼儿的行为和思维。
(五)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对比
活动中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提问(4)的频次相当,达40和41频次,但是幼儿对教师的提问的反应却大不一样,专家教师达80频次,新手教师仅有46频次,数据表明专家教师的问题深深吸引着幼儿,挑动起幼儿参与的欲望,勾起幼儿言说的激情,究其原因在于专家教师的语言富有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还表现在语气、语速、语调等外显特征上,活动中两类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语气、语调、语速上存在明显差异:
语气上,专家教师的语言中充满了“啊”“呀”“哎哟”“吗”等等语气词,这些语气词不但舒缓了活动的氛围,也拉近了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人感到活动不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是在与学生对话、聊天,充满温暖、活力和灵动。而新手教师明显缺少语气词,语言显得生硬、严肃,师道尊严明显。
语速上,专家教师根据语言的内容或平稳,或急速,或缓慢,或时快时慢,善于控制语速,调整语句的节奏,造成抑扬顿挫的旋律美感。当介绍一般性的知识时用叙述性的平稳的语言;当想让学生细细品味故事的童趣时用缓慢、夸张神秘的语调;当抒发、评价对学生的感受时语速是逐渐加快的,给人积极肯定、振奋人心的感觉。而新手教师的语速变化较小,固定的语速呆板、无生气。
语调上,专家型教师在吐字力度、音高、音色、节奏能随内容和感情色彩而变化,甚至加以夸张、拟人化,喜则气满声高,爱则气缓声柔,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而新手教师常采用单一音高、单一音色或单一节奏的发音方式。这种发音方式易使人产生厌烦,很难吸引学生。
《月亮的味道》本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但活动中因为专家教师善用夸张的、拟人化的趣味性语言,使得教学气氛轻松、愉悦,深深吸引着幼儿。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幼儿园专家教师的教学语言明显优于新手教师,作为一名新手教师,要努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做到:
(一)教学语言富有情感性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在言语过程中,说话者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决定了话语的感染力和亲切感,从而反作用于听话人的心理、情感和思维活动,可以说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能够传达出自己对幼儿的情感,并且对幼儿的自信心和身心发展都有显著的影响。幼儿总是带着自己的情绪对待事物,心理学家哈洛克实验表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等健康情绪极大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教师对幼儿的积极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教学语言蕴含积极的情感的主要表现为对幼儿的热爱、认同、接受、支持、鼓励和夸奖,这种对幼儿的热爱、认同、接受、支持、鼓励和夸奖就是一种力量,能使幼儿建立自信,产生积极的行为和心理,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使用表示接受、认同、支持、激励的教学语言,传递出教师对幼儿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语言呈现对话性
教学言语活动是一个由语言、教师和幼儿三维整合的有机体,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教师和幼儿既是信息的发出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所以教学语言活动过程是一个师幼互动的双向、多向的交互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幼儿是对话的主体,双方以语言为基础,师幼在对话中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双方从各自的文化背景与经验出发,在对话中不断改组和重建。当然并不是任何语言交流活动都是对话,正如姜勇、庞丽娟指出“对话”是一种生成,具有无限性和非预知性,即师幼对话是充分的、自由的、随机的;师幼对话有多元性、不确定性、多向发展的可能性。师幼之间不断有新的话题、主题生成,师幼互动的过程就成了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的历程。具体说来表现为:在教师提问中,师幼之间是一种“我—你”的平等关系;在沟通交流中,师幼是“参与—合作”关系;在师幼的互动中有单向、双向、三向和多向交往等模式。相反的如果教师语言是一味的要求和命令,只能让幼儿处于服从的状态,失去了与教师对话的机会。
(三)教学语言体现平等民主性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是师幼之间的言语交往过程。但在活动中由于幼儿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成熟的语言能力,教师习惯于掌握活动中的发言权,控制着活动甚至幼儿的思维,形成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幼儿不敢也不能表达自己,只能被动地回应教师的问题。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可知,虽然幼儿年龄越小越需要教师的直接控制,但如果教师对幼儿干涉过多,限制过严,高度控制就意味着幼儿丧失了语言学习的主体地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强调师幼在平等、民主的条件下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和幼儿都是教学语言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心理上要有平等、民主的意识,要给予幼儿一定的空间及应有的尊重,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四)教学语言充满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原来小孩子看世界有他自己的眼光,有他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语言。”对于幼儿来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给幼儿的感觉是不同的,平淡、乏味的语言难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拟人化、夸张的、趣味性语言是最吸引儿童的有效方式。趣味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幼儿的注意力,可长时间的维持有效的活动。正所谓“语言不是蜜,但却能‘粘’住学生”,因此,教师要善用拟人化的、夸张的、充满趣味性的语言吸引幼儿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英.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师语言[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
[2]赵红霞.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现状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3).
[3]彭亮,徐文彬.教师语言研究的元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推荐阅读:
小班幼儿个案行为观察11-02
小班幼儿心理案例分析10-03
幼儿园大班个案观察05-24
大班幼儿个案记录10-31
幼儿卫生教育个案随笔10-09
幼儿园小班幼儿每月评语09-08
幼儿园小班体育06-05
幼儿园小班开学06-14
幼儿园小班运动06-28
幼儿园小班语言表达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