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教案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教案(推荐10篇)

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教案 篇1

四边形性质探索

总课时:12课时

执笔人:刘丽娟

使用人: 备课时间:开学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七周 第6课时:

4、4矩形、正方形(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矩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像框;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 学生用具:皮筋,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3分钟,学生观考)

给出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请学生观察当它的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形成怎样的特殊图形况.(进行演示,如图)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矩形。然这一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示)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35分钟,学生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主要环节:

(1)根据演示过程,请学生尝试给矩形下定义。(2)寻找生活中的矩形。(3)探索矩形的性质。

(4)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矩形性质的理解。(5)矩形的判定。

(6)从对称的角度再认识矩形。

1. 矩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图形,小学甚至更早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但是当时对于矩形的理解和

提供免费优质的数学资源!电影 认识是停留在表象层面的,即提到矩形,学生往往联想到的是具体的图形和形象,不能离开实物去研究图形。随着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这里采取的动画的方式,请学生给矩形下定义,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从把握矩形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对矩形的理解上升到形式化的高度。2. 对矩形性质的探索,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基础上加强条件。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 通过将性质“反过来”的方法(逆命题),得到矩形的判定条件。

第(3)-(6)的主要过程:

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来做一做: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像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1)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3)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矩形的性质)

当∠α是锐角或钝角时,两条对角线是不相等的.

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这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等.

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1.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60°,AB=4 cm.

(1)判定△AOB的形状;(2)求对角线的长。

分析:要判定△AOB的形状,由于∠AOB=60°,所以可

考虑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由矩形的性质知:OA=OB.即△AOB是全等三角形.由“有一个角是60°的提供免费优质的数学资源!电影 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得出结论. 要求对角线的长可直接应用矩形的性质.

解:(1)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互相平分且相等,于是OA=OB. 又∠AOB=60°,可知△AOB是等边三角形.(2)OA=AB=4cm,DB=CA=2OA=8cm. 因此:对角线的长为8cm.提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与同伴交流.(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如图,在 ABCD中,AB=CD,BD=AC,BC=BC ∴△ABC≌△DCB(SSS)

∴∠ABC=∠DCB. 在ABCD中,AB∥CD,∴∠ABC+∠DCB=180° ∴2∠ABC=180°,即∠ABC=90° ∴ABCD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采用逆命题的方式得到矩形的一个判定方法,进一步总结矩形的两个判别方法: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解决.)

①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②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进一步得到一个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第三环节 新课小结:(2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环节 课后作业习题4、6 A组(优等生):1 B组(中等生):1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教学反思:

提供免费优质的数学资源!电影

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教案 篇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它明确提出在关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要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为它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宽广、更扎实。因此, 复习课要“面向未来”, 有知识增量, 有技能提升, 有思维深度, 使其充满活力。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期末复习为例, 谈谈如何让复习课具有生命力。

【教学设想 】

《长方形、正方形 》这一单元安排了5道例题, 分别是认识四边形,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了解周长的意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用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这五个知识点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笔者与实验稿教材进行了比较, 发现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 它需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 总复习时安排了一题:“长6厘米, 宽3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 ”这与例题5紧密配套, 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丰富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因此, 笔者觉得期末复习时可以抓住这一个问题进行拓展, 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得出新的图形, 找到相关数据, 计算出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单个长方形周长的两倍, 而且由于拼法不同, 周长也就不同。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拼成后的图形少了两条宽或两条长, 以此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 逐步把这一现象与规律和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联系与比较, 适当延伸到其他数学知识点中去, 让学生体验到复习课的魅力与生命力。

【教学实践 】

一、自主练习, 梳理单元知识的要点

数学复习课, 首先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有效梳理, 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知识脉络。 课始, 笔者出示一张长6cm、 宽4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白纸, 设问:当看到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你能想到什么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梳理出该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图1) 。 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由两个基本的图形入手, 这样既简洁又快速, 不仅使学生系统回顾了所学知识, 较好地把握了本单元所涵盖的各个知识点, 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思维导图,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比较辨析, 感知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现象

在完成第一个环节后, 笔者继续提供同样的一张正方形纸, 提问:如果把这两张正方形白纸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又是多少?学生根据经验画出草图 (图2) , 明确不管是竖着拼还是横着拼, 它们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均为 (6 +3) ×2 =18 (cm) 。 此时, 笔者质疑:为什么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和是24cm, 拼成后的周长是18cm?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发生变化是因为减少了两条拼在一起的公共边, 就是2条3cm的边长, 因此, 也可以用3×4×2-3×2=18cm进行计算。

随后, 笔者再提供一张长6cm、宽4cm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纸与刚才那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拼在一起, 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两个独立的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比较, 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学具摆放很快猜出大长方形的周长会比原来两个独立长方形周长的和少8cm或12cm。 其理由是:减少了两条宽也就是4×2=8 (cm) (图3) ;减少了两条长6×2=12 (cm) (图4) 。 为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验证:原长方形周长的和是: (6+4) ×2×2=40 (cm) , 把宽拼在一起 (图3)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6+4) ×2=32 (cm) , 即减少了40-32=8 (cm) ; 把长拼在一起 (图4)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4+4) ×2=28 (cm) , 即减少了40-28=12 (cm) 。

通过验证, 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此时, 笔者设疑:是否必须采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少多少厘米?通过讨论、交流, 进一步明确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后只要知道减少拼在一起公共边的长度, 就知道了拼成后图形的周长减少了多少。在此基础上一并呈现拼组后的3组图形, 组织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均有一条公共边, 减少拼在一起的两条边。

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 一方面让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成新图形后的周长计算方法, 同时也理解并掌握了求拼成后新图形周长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即:两个图形的周长和减去公共边×2的长度; 另一方面也知道了拼成后的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图形的周长和的关系, 逐步体会到了其中的变化规律。

三、分析推理,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通过刚才的分析与验证, 学生对拼组后图形的周长变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于是, 笔者出示了以下一组图形 (图5) , 要求是这5个图形都由一些同样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拼成, 拼成后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的几个图形的周长总和相比少了多少?通过分析, 学生很快知道每一个图形分别少了多少。接着, 笔者质疑第 (1) 、 (2) 两个图形的周长情况, 学生根据这两个图形均由3个正方形拼成, 而且均少了4条边长, 发现这两个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 但周长是一样的。

为进一步研究周长的变化,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笔者随即出示以下一组图形 (图6) 。 要求是下面7个图形都由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 想一想, 哪些图形拼成后周长是一样的? 哪些是不一样的?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了拼成后周长一样的图形和周长不一样的图形。

生1:第 (1) (3) (4) (5) (7) 是一样的, 虽然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但都是把长方形的宽拼在一起, 也就是少了2条宽的长度, 所以拼成后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生2:第 (2) 是少了2条长, 第 (6) 少的是两个长的一部分, 不确定具体少多少, 所以这两个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周长是不一样的。

接着, 笔者出示教材第86页内容 (图7) :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怎样拼, 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组织学生回忆当时是如何研究这个题目的,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方法知道小军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最长, 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1:现在我知道了小军这样拼在一起的图形少了30条边长, 而小军拼成后的图形少了44条边长, 小华少了48条边长, 所以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2:我发现只有拼成接近于正方形的图形, 它的周长就越短, 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它的周长就越大。

生3:我发现, 还是直接算来得比较快。

师:刚才有同学说拼成的长与宽越接近, 周长越短;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周长越大。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 认为其中的道理还是减少的边的多少决定了拼成后图形周长的长短。

师:刚才有同学说, 还是直接算来得快。在这个题中有这样一个现象, 但利用边减少的条数却能说明拼成的不同图形有不同周长的原因,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上述环节中两个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第一题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减少了什么, 减少了多少?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通过分析边的减少来分析拼组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有了上述环节的思考, 让学生回头来看曾经研究过的课本中的例题,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情况与减少的边的多少和减少什么边有关, 解题思路进一步拓展, 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升了学习能力。

四、延伸拓展, 彰显数学知识的魅力

从两个基本图形的拼组到多个不同图形的不同拼法, 学生对拼组图形的周长有了新的认识。 此时,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拓展, 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也为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是, 笔者出示一道在网络上广泛讨论的题目 (图8) :由A、B、C、D四个不同的长方形拼成, 这四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是18厘米。 请问, 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经过小组讨论, 学生认为:

生1:我们小组发现在长方形A、B、C、D的拼组过程中, 图形A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图形B、C、D同样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这样少的边刚好是大长方形的周长, 也就是18÷2=9 (cm) 。

生2:我们小组赞同他们的方法, 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更加直观地知道, 老师我可以上来画图吗? (可以) ……

随后就出现如图9的图形。 通过这个小组所画图形的呈现, 学生直观地发现:外面一圈的长度与拼在一起的公共边的总长度是一样的, 就是把四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18cm平均分成了2份, 即9cm。 接着教师追问, 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看什么? 到了这里, 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 就是要运用“减少公共边的条数、长度”的知识点。

课堂上,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已学的知识, 还应让学生体验学习此知识的价值,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 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

(1) 有3个正方体 (图10) , 每个正方体有6个面, 如果按图11拼在一起, 要减少几个面?

(2) 苗族千人长桌宴, 如果一张方桌每边坐4个人 (图12) , 那么1000张方桌 (图13) 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第一题让学生感知不仅长方形、正方形可以拼组, 同样的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拼组, 它的拼组与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息息相关;第二题让学生感知到图形的拼组还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就餐人数的变化与桌子拼组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这两道题的呈现, 让学生体会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

数学家华罗庚主张读书时要先把书“从薄读到厚”, 然后再“从厚读到薄”。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 特别是复习教学指明了方向。复习时从梳理知识到知识构建, 再到延伸拓展与方法提升, 无不体现着这样的读书理念。 笔者认为:要让复习课能吸引学生, 不仅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回忆知识, 更应创设情境设计一条思维训练的主线。通过情境的发展和思路的拓展, 使并不紧密的题目变成 “一条线”, 使复习课在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中, 当教材中出现能够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的素材时, 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敏锐的嗅觉, 及时捕捉住这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中, 笔者以例5和总复习的练习题为引子, 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组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展。 从基本图形的特点、周长计算, 到图形的拼组, 再到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规律, 最后到运用这一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紧紧抓住了思维发展的主线, 构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p67—p68

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认识图形。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以及测量等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建立相应的概念。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学生对抽象的图形往往不感兴趣,课堂上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直观的图形,动态演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活动、观察、探究、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教学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白板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

“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一、定向·诱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乡叫什么吗?对了就是鹤壁!这是一座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城市,淇河文化独具风骚。今天老师带来了美丽的淇河风景,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多媒体播放画面)我们的的鹤壁美吗?在这些漂亮的风景背后还蕴藏着一些平面图形,说说看你观察到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它是我们的老朋友啦,你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这两个好朋友吗?

生1:窗户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门口贴的方砖的面是正方形的。(课件制作时要突出边)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图形。(聚光灯的使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建筑物图片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较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做了良好的铺垫。)看来生活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亲近我们的好朋友,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

在活动开始前先看我们今天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

二、自学·探究

(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师:声音真响亮。说到长方形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那你觉得它身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1:我猜它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生2: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那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的?我们需要想办法来验证。那老师送你一份自学提纲:

1折一折,量一量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2折一折,量一量长方形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把你发现的特点填在书上67页的中间空格里。

请你利用手上的直尺、三角板和长方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尽情的探索吧,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学生动手验证,教师巡视)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自学成果。谁汇报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生:汇报

师:谁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是用直尺来量四条边的,发现了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相等。

师:方法真不错,同学们那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如果不用尺子,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到前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我用折的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师适时引导上下、左右两边即是对边。)

师:那上下边相等,左右边也相等吗?哦。也相等。数学上我们把对着的两条边我们叫做对边。为了把两组对边区分开,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较长的一组边就叫做长,较短的一组边叫宽。(用手摸一摸)多媒体演示(电脑演示,验证长方形对边是否相等。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亦能更轻松,自主的获取知识。)

长方形的边我们知道了,那角有什么特点呢?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现了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上台演示)

(通过刚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试验结论,让学生运用发现的结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使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和兴趣,使学生容易理解长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证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点。可是长方形是个小调皮,它准备来个大变身。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变大,变小,拉成平行四边形等等)

师:它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啊?我们接着变,(变到正方形)它是一个正方形吗?我们不能随意说它是正方形,我们也要好好的研究下。老师再送你一份自学提纲:

1折一折,量一量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2折一折,量一量正方形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把你发现的特点填在书上67页下面的空格里。

请你利用手上的直尺、三角板和正方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你们的想法。尽情的探索吧,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学生动手验证,教师巡视)(学生掌握的不止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这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本领。小组学习,解决新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师:让我们全班汇报一下。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量的方法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

师: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谁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用折的方法知道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展台演示)

师:举一反三能力很强。那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现了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上台演示)

(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再结合多媒体演示,更深刻地验证了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探索的成功喜悦。)

(三)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对好朋友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赶紧和小组内的小伙伴交流交流吧。

相同点

不同点

长方形

4条

4个直角

对边相等

正方形

四边相等

(借助课件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从而深刻领悟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

生:汇报

师:通过努力我们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总结出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蓝猫也总结了一些特点,快去看看吧。蓝猫的发现和咱们的一样吗?同学们太棒了!

三、讨论·解疑

师: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大胆的提出来吧!(根据学生提问具体讨论、回答)

四、反馈·总结

1小小侦探家

在屋子里藏着一对图形,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猜出它是谁吗?它有四条边,它有四个直角,黄色图形四边相等,红色图形对边相等,你知道它是谁吗?并将图形补充完整。

2快到框里来

收获的季节都了,图形树上长满了果实。长方形要到右边的筐里,正方形要到左边的筐里,你会区分吗?

3动手画一画

你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师:如果五颗星是最好的话,你给自已几颗星,为什么?其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那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会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板书设计

长方形与正方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都是直角

正方形

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教案 篇4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 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教案 篇5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最后谁获胜了?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不应该骄傲自满,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习。后来他两成了好朋友。但是这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原来,他两个都很喜欢散步,乌龟每天围着这个广场走一圈,兔子每天围着公园跑一周。乌龟说,我每天走的路多。兔子说我每天走的多。乌龟说是我走的多,要不我怎么回这么健壮。兔子说,不对,不对,我走的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苗条。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谁走的路多些?光靠猜想说服不了他们,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看看乌龟走的路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兔子走的路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要看谁走的路多,就要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展开

1、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用步测的方法,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可以求出周长。)(可以量出长和宽,在计算。)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在这里那种方法最合适呢?(我认为步测的方法不合适,因为步测不太精确,在这里要比较谁走的路多,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用绳子量太麻烦了,有时绳子不够长,也不合适。)(先量出长和宽。再计算的方法比较好。)

2、乌龟采用了大家的建议,他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时60米,宽是40米,请你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

(我是用60+40+60+40=200(米)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那就是用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我是用60×2+40×2=200米,先算了两个长,在算两个款,然后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先算长×2就是两个长,再算宽×2就是两个宽,就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我是用(60+40)×2=200米,先算长+宽的和,再×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我们看,我们可以吧长方形的四条边分成两组,这组的长和宽是一组相邻的边,比一比,另一组相邻的边和这组相邻的边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可以先算出长+宽的和,再乘2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看来数学中简单明了的方法喜欢的人总会比较多。

我把它写在这里。这样写行吗?那你觉得列综合算式解答时最应注意什么?真好,给大家提了个醒。

3、解决了乌龟的问题,我们再来帮帮兔子,兔子量出了正方形的边长是50米,请帮他算算正方形的周长。

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50+50+50+50=200米,我是把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得到了它的周长。)就是四个边长相加,得到周长。

还有更简单些的方法吗?

(50×4=200米,正方形的边长×4=周长。)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可以用边长×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

两种方法,你会选择第几种方法?教师板书。

4、现在,比较一下乌龟和兔子走的长度怎么样?乌龟和兔子有和好如初了。我们帮助了乌龟和兔子,而且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对不对?

三、巩固

1、求下列图形的周长。(口答。)

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这是我的一块手帕,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4、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4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看图,一面靠墙,求篱笆长就是求几条边的总长度,那三条边的总长度?

5、拼一拼,算一算:

用两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请大家指出它的周长。来看屏幕,我们拼成了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谁来求正方形的周长。(3+3=6米,6×4=24米)为什么中间的边不算呢?(因为中间的边不再是新正方形的周长的一部分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计算。

请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指出他的周长。算一算新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算。

四、总结回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教案 篇6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把长方形、正方形并列起来使用,因此教材的编排是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再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纸,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索二者的边和角的特征,沟通它们的联系。

沟通联系,淡化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要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要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是基于前面的分析,本课教学时在探究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后,应淡化它们之间的区别,重点沟通它们的`联系,只要让学生知道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特点,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动态转换即可,而不必要求学生总结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因此,当学生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应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对边相等;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长方形周长反思 篇7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以一定的“抽象概念”独立于生活。因此,为了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数学教学时就应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这节课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自觉地养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习惯,调动学生自主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这一过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十“有用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再导入新课的。我在出示长方形实物时提出问题,我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在学生说出求用了长方形有哪些特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在这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已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方法,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生对课本、课桌、文具盒等指一指、说一说算一算的体验,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热情,使课堂气势升温,使学生把长方形的这个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认识。

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长方形的周长概念。让学生亲自量一量一张纸各边的长,学生既经历了一次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又明白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让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事实上是调查学生的思维层次,为策略的优化做铺垫。精心设计练习,练习中深化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因为三年级是个转折的年段,有些数学知识利用“公式”计算就很简便,而他们对“公式”很陌生,所以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初步理解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及运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本节课让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周长的实际问题。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还是留有遗憾,在测量周长时,应分成几个组测量,这样既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测量活动中,又在竟赛中激发学习积极性,更能帮扶一些后进生,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篇8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四、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 CB=CD,CA平分∠BCD.

∴∠BCE=∠DCE.又CE=CE,

∴△BCE≌△COB(SAS).

∴∠CBE=∠CDE.

∵ 在菱形ABCD中,AB∥CD,∴∠AFD=∠FDC

∴ ∠AFD=∠CBE.

例2(教材P108例2)略

五、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

六、课后练习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8cm,求菱形的高.

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经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过程,积累发现、猜想、验证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及探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师: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生: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小棒、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看到大屏幕,你们能从这些物品中找到我们认识的老朋友吗?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长方形、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商定探究内容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充分让孩子发表意见。

师:大家想知道的真多呀!今天我们探究它们的特征,看看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好吗?

2、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大胆猜想。

师:孩子们,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摸一摸它的边和角。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通过你的观察,大胆的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

猜想一:我猜它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猜想二:我猜它相对两条边相等、4个角相等。

......师:这么多猜想!但是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啊!

(2)

启发思考

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想一想能验证吗?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

生:用“比一比”“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

(3)

验证猜想。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

小组汇报

认识边的特征。

学情预设1:用“量一量”的方法,用直尺量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

学情预设2:用“折一折”的方法。

教师讲授:我们把相对比较长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比较短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宽”。

‚认识角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认识了长方形的边,那角呢?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用“比一比”的方法,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现了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ƒ小结

3、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1)

操作活动。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找到了长方形的特点,那么正方形的特点又会是什么呢?同桌猜一猜,说一说。然后再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

(2)

汇报结果

4、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看一看,画一画,读一读。)

5、变魔术: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6、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点?

抽生回答,ppt展示。

三、应用知识、拓展深化(冲关我最棒)

第1关、在()内填适当的数。

第2关、拼图游戏。

第3关、拓展应用。

四、总结回顾,体验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五、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应用。

(图片欣赏)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

正方形

边:

对边相等

4条边都相等

角:

4个角都是直角

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正方形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

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上一篇:办公室工作口号下一篇:道德讲堂争做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