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共9篇)

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 篇1

高一第二次月考已经结束,现对于本次月考情况作如下总结: 1.命题思路方面:

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的内容已学过半,通过前两次的考试情况不难看出,学生们对于已经学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们也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状态。所以本次月考针对以上情况并结合学生具体实际,本着夯实基础,提升素质,难易结合的思路,对本次考试进行命题。

2.学生答题情况:

此次试题题量并不大,16个选择题每题3分,1个材料题12分,共60分。学生们在答题过程中审题不够认真,每题均是从已经学过的单元出题,其中还有平时讲过的练习题。可是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仍是犯以前犯过的错误,历史事件的时间断限模糊不清,各朝代政治制度史实混淆、理解掌握不够透彻,就连平时做过的练习也能做错。材料题是刚刚讲过的辛亥革命,问题非常基础,没想到学生们在这道题上丢分最多!可见学生们平时学习历史这科的学习态度。3.下一步措施:

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考试注意事项 篇2

2、12月14日(星期五)考完试后学生回教室,将桌椅还原,将本班教室及所负责的考场打扫干净,把所负责的考场钥匙交给年级办公室周龙江老师。

3、监考教师提前20分钟到教务处领取试卷,提前10分钟发答题卡,提前5分钟发试卷,检查学生答题卡填涂情况,考号涂后四位,考试类型涂A,让学生将所有信息填全、涂准,经常有学生不涂考号,涂错考号,不涂考试类型的,读卡出现问题的场年级通报。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要认真负责,不许做影响监考的事情,年级发现后通报,最好坐在前面,两眼直视学生。考试结束后,按小号在上,大号在下的顺序收答题卡、答题卷。依次收齐,缺考的也要将试卷、答题卡填好、涂好放在里面,不要漏收,错收,经清点后无误将答题卡和答题卷及时送到教务处,在教务处密封。不允许学生打偏座、打瞌睡、说笑。有问题举手,教师允许后再提问。

4、教师有事提前找好其他教师换监场,换后通知年级。英语组杨占岭老师准备好放听力用的录音机或音响。

5、班主任嘱咐好学生考试期间按时到校,早晚进班时间不变。嘱咐好学生如何涂答题卡,考号涂后四位,用2B铅笔,考试类型涂A,答题时一定要规范,字要工整,卷面要清晰。严禁考试作弊,如若发现,家长领回家反省7天,且年级通报,给予记大过处分,班级量化考核扣5分。考试期间学生不允许提前交卷,没有急特殊情况不允许上厕所。第一场结束后班主任到年级看一下本班未到学生情况。未到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

6、考试期间各组抓紧时间认真阅卷,最好集中时间流水阅卷,判卷一定要严格,发现雷同卷上报到年级。登分时一定要注意认真、仔细,有的学生总分差十几分,甚至二十几分,不要在总分上失误。登分前注意试卷的保密工作。12月16日(星期日)上午8点前务必交成绩(发到年级邮箱)。

高一年级组

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 篇3

高 一 月 考 英语答 案

一、1-5 ABCBA 6-10CCBAC 11-15 ABBCA 16-20 BCABB

二、21-25 DCCAB26-30DACAA31-35DBCDB

三、36-40 BDACD41-45 ABCBA46-50 BDCBA51-55 BADCA

四、56-59 BBBA60-63 CACD 64-67 DDCA68-71BADC72-75 ADAC

五、词汇

76.strength77.confident78.harvesting79.independence80.obvious

81.customers82.combine83.attach84.pretended 8 5.award

六、书面表达

(One possible version)

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 篇4

一、选择题

1.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下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B.沿海地区的外贸仍然居于全国首位 C.纺织业是浙江行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D.地方暴动导致茶叶出口出现了波动

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罢丞相”的皇帝是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4.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图”,对此图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率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 ②逐渐开放到东部沿海地带

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 C.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 D.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1年来,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确立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一制度 A.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决定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属于代议制,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 D.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2.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13.《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 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 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

14.恩格斯称赞某作家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该作家属于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5.20世纪俄国政权名称几经变迁,其变迁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沙俄 ②苏联 ③苏俄 ④俄罗斯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②④

16.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

悴国势阽危”;他本人深有感触地说“一直打内战,皆为不得已之行动,不论其为战胜或失败,均觉万分痛苦。”“御外侮”,即主张对外要抵抗侵略,是其和平统一观的又一主要观点。包含着抵抗日本侵略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日本的侵略是实现国内和平统一的一个主要障碍,张学良在国民党五中全会期间说道:“内战不停止,很难造成抗日之局势。从前我则认为非抗日不能统一。”

——摘编自《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

(1)根据材料概括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这种观点形成的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学良为实现其和平统一观做了哪些努力?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中美在1844年签订了两国之间第一个条约即《望厦条约》以来,中美关系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在这150余年的时间里,中美两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世界也已经今非昔比。……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社会科学》(1996年09期)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材料二

(2)据材料二,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材料三

2014年7月9日,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发表致辞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展望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并简要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BADDB AABDA DAACD BBDAC 21.(1)观点:“息内争”,主张国内和平统一;“御外侮”,主张对外抵抗侵略。背景: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涂炭;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努力:顶住日本压力,宣布“改旗易帜”,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完成统一;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使国共两党走向联合抗日;把停止内战和抵抗日本侵略结合起来。

22.(1)痛苦:八国联军侵华(或门户开放);效仿:建立中华民国(或颁布临时约法);合作:共同反法西斯(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对抗:抗美援朝或抗美援越(或朝鲜、越南战争)。(2)变化:由敌对关系到开始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或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处于守势。

(3)前景一:和平友好。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

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 篇5

解析)

一、选择题

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从材料中“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材料重在说明宗法制制定、实施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吴国把朱方县作为封邑给予庆封,“封邑”指的是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A项错误;从“县”这一称谓以及庆封仅有收取赋税的权力可见C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嬴政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也就是全国对内不设防,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信息“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以及“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部由皇帝任免。B项属于经济方面;C项和D项中的“分权”、“军功”等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5.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州和郡县都设置中正官,选择州郡有贤能的人,按门第高低来确定人才品行高下。题干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6.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取代了分封制,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却是永不升迁、无调防,这势必造成久居地方的“吏”,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B项正确;A、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根本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制度。

7.《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行省最初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B、C与史实不符;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选项,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与材料“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不符,排除A。明朝时期拥有最高决策权和行政权的还是皇帝,所以排除C、D。但皇帝需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所以正确选项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9.《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

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0.“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引文描述的官员应是

A.唐朝户部尚书 B.宋朝三司使 C.宋朝转运使 D.明朝布政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可排除A项,再由“盐铁、度支、户部”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宋朝时设三司使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1.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傅玄在《马(钧)先生传》中记载,“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材料中横线处的灌溉工具是

A.筒车 B.风力水车 C.水排 D.翻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是翻车,D项正确;A项筒车和B项风力水车都不需要人力,与材料信息“令童女儿转之”不符;C项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

12.“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千年土地八百主”可知是说的土地买卖比较频繁。A项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描述;B项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和C项自然经济渐趋瓦解都与材料不符;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

13.“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 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 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大意是南宋时期授田制被破坏,民间土地私自买卖,政府的职能已从过去的直接以政治权力配置土地转而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据此本题选 B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

14.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户户织棉”说明自然经济还未解体,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和民族工业,排除B、C两项;材料主要说明苏北地区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15.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记载:西汉初期,进行冶铁或煮盐的大工商业者招集的雇工人数达千余人,这说明当时这两个行业一些民营作坊规模已经很大,而 B、C、D 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16.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从材料“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可以反映不重视商品关系;从材料“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可以反映只重视农业,故C 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7.钱穆在《国史大纲》写道“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宋代以来我国商品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纸币开始出现在流通领域,明代前中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纸币贬值和造假现象严重,白银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使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受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白银取代纸币成为最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所以答案选C,A项是政治因素与此经济现象并无直接关系,B项出现在明代中后期也与上述史实不符,D项说法错误,明政府不会大量开发白银矿藏,这同样会造成通货膨胀和白银贬值现象的发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8.“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物产,……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然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这里亚当·斯密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可容易排除B、D两项,这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材料中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优越的条件,但没有开拓国外市场,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19.乾隆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顾商贸之辐辏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表明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短文内容可知,城镇的设置从宋元到明清一直延续,只是由于商贸聚集越来越凸显,城镇的军事功用被削弱,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商业功能日益加强。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20.晚清福州文人郭柏清在《沁泉山馆》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B.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C.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茶叶市场扩大,农民铲除山田大量种植茶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A、C、D符合材料;B项材料无法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表现。

21.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80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包括 ①火车 ②轮船 ③汽车 ④飞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火车和轮船分别发明于1814年和1807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汽车和飞机分别出现于1885年和1903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872年出现的交通工具只有火车和轮船,故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22.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新变化不包括 A.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工厂规模显著扩大 C.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促进了经济发展,引发了经济结构变化。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超过轻工业;工厂规模扩大,垄断组织产生并成为经济生活主体,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模式形成。A、B、C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选D。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3.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指

A.《申报》 B.《点石斋画报》 C.《大公报》 D.《新小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申报》创办于1872年,1949年停刊,历时78年。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的发展。

24.埃菲尔铁塔享誉全球,据史料记载是为了展示钢铁时代的辉煌,你认为这座建筑应建于何时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D.“二战”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教材内容可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钢铁等传统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事实上埃菲尔铁塔建造于1889年,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正确答案为B。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5.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标志是 A.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办 B.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 C.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D.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故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6.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官总其大纲”说明企业由清政府总体管理,“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重商”说明企业的具体经营由商人董事会负责,由此可知这类企业的性质属于“官督商办”。洋务运动时期属于这种性质的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四个选项中,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官办的洋务派军事企业,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民用企业,发昌机器厂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耶松船厂则属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27.19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船坞、工厂,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故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兴起。28.下列有关“适地适产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日本本土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精密工业 ②在东北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 ③在华北发展矿业、盐业 ④在华中容许存在一些轻工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在沦陷区经济掠夺的认识。“适地适产主义”意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经济的体系之中,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如在日本本土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精密工业 ;在东北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在华北着重开发矿业和盐业;在华中发展轻工业。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9.下列有关近代电讯和邮政事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B.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C.民国时期,邮政得到进一步发展

D.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电报电信事业无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近代邮政事业起步,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开端;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A、B、C的表述符合史实;民国时期,电报电信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的变迁。

30.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如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食物。不过,如果古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750年,英国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所以古希腊人“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再晚两个世纪”到了1950年,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以及正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古希腊人自然会“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人口问题与“什么都不认识”、“什么都不理解”不符合,B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C错。各国间交往密切始自新航路的开辟,材料本身也与“各国间交往”无关,D错。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三次工业革命。

二、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其始,大约起于缙绅之家,而婢妾效之,寝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最后即便贩竖立肩挑之辈,虽然逐日营趁,生计艰难,而妻女亦皆绸缎金珠,不肯一着布素。

材料二:年来风谷之薄,大率起于苏州,波及松江……余生长青镇,独恨其俗尚奢,日用会社婚丧,皆以俭为耻。贫人负担之徒自不必言,妻必好饰,夜必饮酒……在北直隶宣化府隆庆州,士民竟以华服相夸耀,乡间妇女亦好为华饰。

材料三:山西虽处西北,“而奢靡风,乃比于东南,河南,山东,婚丧嫁娶这间,衣食宴会之际,不知检束……北京因为南方举子和达官商贾的云集,更是盛行南风。因而在社会上,人们饮爱南酒,食重南味,曲尚南曲,糖称南糖,衣着讲南式,园林效苏杭,书画文玩、娱乐戏剧、看花品茗,无一不以江南为尚。”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文明史》 回答问题: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这种社会现象的特点。(8分)【答案】

(1)现象:明清社会风俗的变迁,奢侈之风盛行。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消费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商人队伍壮大;商品种类增多。(8分)(2)表现为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影响波及城市和乡村,并且蔓延到全国;首先从江南兴起;商人、官僚和举子充当了媒介。(8分)【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的信息“即便贩竖立肩挑之辈,虽然逐日营趁,生计艰难,而妻女亦皆绸缎金珠,不肯一着布素”可以看出当时奢侈之风盛行。联系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明清时期社会风俗变化的特点:“年来风谷之薄,大率起于苏州,波及松江”,从江南兴起,波及全国;“士民竟以华服相夸耀,乡间妇女亦好为华饰。”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北京因为南方举子和达官商贾的云集,更是盛行南风。”商人、官僚和举子充当了媒介。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宋代统治者是“重商主义”者,太祖赵匡胤曾经表示,应“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至神宗时,居然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朝廷的价值取向与16世纪的欧洲皇室相当类似。——材料均摘自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材料二: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经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另一方面,君主和人民中间等级的官吏亦改为选举”,“官吏从君主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经济亦有显著变化,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

——以上材料转引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10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内藤虎次郎所说的“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的表现。(4分)【答案】

(1)政治: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三衙,体现了权力的制衡。(4分)经济:土地买卖、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的出现、货币经济的普及、货币的虚拟化,促使市场经济的发达。(3分)文化:科举制度消灭了贵族制度;开放了社会等级;由贵族向平民化。(3分)(2)土地私有制(或者个人土地所有权)的进一步确立;人们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摆脱;下层民众通过科举取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均等机会。(4分)【解析】

试题分析:(1)政治上,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经济上,“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思想上,宋明理学产生、科举制发展、三大发明西传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确立不仅使人民经济方面获得一定的解放,而且是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下层民众通过科举制取得了参与国家权力的均等机会,一方面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使部分平民进入了官僚队伍,这都是平民获得一定政治解放的表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2分)(3)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2分)(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4分)【答案】

(1)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2分)

(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2分)

(3)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2分)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4分)【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列宁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由此可知,“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2)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

(3)分析材料一,孙中山认为中国等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推翻压迫民族的统治,获得民族解放。但是“英俄两国出现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所以特别强调民族主义。(4)联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评述材料二中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冲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第二次月考反思 篇6

程元刚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养成看书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次试卷在刘远兵出题之前。王组长就已经强调:本次考试尽量以基础为主。以考查课本的概念,习题的变形题为主,基本没有难题,但知识点覆盖广,对重点知识,学生平时又不够重视,易混淆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所以成绩的区分度高,我带的4个班中最高分93(14班秦文军、刘森)分,最低分6(徐戊子)。

一、试题评析

本次考试的试题设计总体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范围是高一化学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一节。试题主要检查学生双基落实情况,强调基础,具体如下:

试卷分值100分,共25题,时间为90分钟,重点对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离子反应以及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考查。

二、答卷情况分析:

我的几个班平均分分别为(7)班65.1,(10)班为60.9,(14)班65.3,(15)班62.5,我带的几个班普遍比另外几位老师偏低。特别10班问题比较突出。

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大多数同学对高中化学已逐渐入门,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已经开始适应,知道化学学科的特点及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及基本程序,认识了几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如Na,Al等。会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并能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存在问题:

1、对物质的分类理解不够,如第19题,对电解质的考查,错选的学生都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2、审题不够认真,如8题,一看到是常温常压下,就认为是错的。没看到后面是28g氮气。

3、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例如第23题,为什么要把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很多学生知道大概,但无从下笔。还有怎样定容,也没有写清楚。

4、对氧化还原这一节的理解不够,很多学生懒,不标化合价,自然就无法判断。例如13题,判断氧化剂,还原剂,和14题判断还原性强弱的题。

5、对平时学过的知识没有掌握清楚,平时做过的练习,没有及时的巩固,没有反思错误的原因。如第21、22等题。有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6、化学计算始终是学生的薄弱点。本次考试计算题难度适中,且做过类似的作业题目。但因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审题马虎,计算能力差等原因,导致得分率不高。且从试卷上反映出解题不规范现象相当普遍。

7、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认识不够,很多同学只是停留在听课做作业的基础上学化学,课下很少花时间投入到 巩固和拓展上。

三、今后措施

1、加强自身学习,多做题,多听课,多学习。力争 早点把差距缩小。

1、针对我所带的几个班学生基础不扎实的特点,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将初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补缺补漏,对教学内容不拓宽、不加深,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扰乱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难度。

2、抓落实:化学用语利用课堂的一点时间、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分批落实,对重要的知识如物质的性质、常见离子的检验等,也要采用经常的提问、重复出现来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要及时进行评讲、面谈。

3、利用下午第4节课或者晚上自主自习答疑解惑。特别是10班,要加强辅导,严防出现教学事故。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提高备课组活动的效率,经常进行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的典型问题的交流,留好作业,弥补课本习题量不足,题型不够丰富而配套练习的题目有太难。

5、本次得分率较低的考点和题型,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应有渗透和强化,在下次考试中以改换方式重新考查。

高三第二次月考总结 篇7

月考成绩出来后,总体感觉很不理想,具体原因如下:

1.对教材知识不够熟悉,对各种公式记得不牢。

2.平时练习太少,做题不多,对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没有掌握。

3.英语词汇量太少,考试中对英语阅读理解不能读懂意思,所做题目几乎靠猜。

4.数学运算能力不够,计算速度太慢。

对于一个体育生而言,离二本线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主要是因为自己信心不够,加上基础太差,厌学情绪较浓。自从听了本年级的三位优秀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后,再加上班主任的及时鼓励,后一段时间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找回失落的理想,重树个人形象。

2.抓紧时间,认真看书,多背定理、定义和公式。勤学好问,多向班上成绩好的同学请教。

3.上课认真听讲,不打瞌睡,不搞小动作,不玩手机,不讲小话。

4.多做练习,认真完成作业(独立)

第二次月考总结会发言 篇8

第一,要学会算账。我们离2012年高考只有6个余月时间,时间是过一天少一天,非常宝贵。高三的学习再苦再累也就200天。殊不知,这200天的学习将决定几十年的命运,将左右几十年的前途,这是效益好、回报高、见效快的投资。所以,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再难再烦,我们也要握紧拳头挺住。我希望大家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征服一座座高山,跨越一道道坎坷,驱散一层层迷雾。第二,要明确为谁读书。我不奢望、也不苛求每一个学生象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明确既不是为老师学习,也不是为父母读书。学习的点滴收获,读书的丝毫进步,其收益者、享用者都是你自己。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决定未来。读书和学习是为自身打工,你们都是学习活动的老板和主人。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未来。读书和学习是改写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最佳途径和最好办法。所以,我们要自主地学、自觉地学、积极地学、愉快地学。第三、要多练习、多思考、多钻研、多琢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既要动口,又要用心;既要勤学,又要好问。要坐得住、沉得下,要把知识点真正的弄懂、吃透,要理顺自己的解题思路,提升自身的解题能力,加快自己的解题速度。要让知识烂熟于心,要象庖丁解牛,轻车熟路,游刃有余。第四、要开心、快乐地学习。学习是一门苦差事,要花时间,要费精力,要下功夫,要告别和牺牲休闲和娱乐时间。学习同时既枯燥又单调,远不如打游戏、看电视有乐趣。但是当你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你就会感觉苦中有乐。当你学有所成,领悟知识的奥妙,品悟知识的芳香,你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乐趣,你就会进入对知识如饥似渴,对书本爱不释手的境界和乐园。所以,我希望大家象品味美酒佳肴一样,与书为友,以书为伴,带着笑容开心愉快地学习。同学们,第二次月考已经过去,今后每月7、8号都将举行一次月考,直至明年5月。我希望大家胜不骄败不馁,坚定豪迈地甩开双臂,迈开脚步,大步流星的朝前走。每一次月考都是一次演习,每次月考都是一次积累。我希望全体同学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祝愿大家每次月考都犹如芝麻开花节节升高。

同学们,让我们扬起风帆,拧紧发条,开足马力,以坚实的脚步奔向高考,征服高考,决胜高考。

徐村小学第二次月考发言材料 篇9

四年级组

贾谦起

在距离升级考试还有39天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四年级组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提升我们的教学成绩,郑重承诺请领导放心,我们大家决心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改变观念、更新方法。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承诺如下:

一、弘扬团队精神,发挥集体力量,教师的工作激情就是我们的财富,老师们的努力拼搏是我们成功的源头。

二、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学习大家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勤奋实干的吃苦精神,借鉴他们提高成绩的方法措施,在集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的借鉴运用。

三、复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加强对优等生的教育和培养,脚踏实地开展优等生学习竞赛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造就一批优等生,形成优等生群体优势,日常教学活动中查漏补缺精心辅导,确保培优补缺落到实处。

五、最大限度提高中等生和后进生成绩,组成“一帮一、一对一”帮扶学习小组,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进步。

六、抓好单元测试、月考、模拟测试试题讲解、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制定措施。

七、狠抓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积极参加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习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八、重视培优补差工作,重点关注后进生和及格线边缘生,抓好平时的训练和练习,提高他们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培养他们正确答题能力和书写习惯。

九、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抓牢基础、抓实课堂,向课堂要质量。精心设计教案,狠抓每日练习、做到有练必查,有错必纠,作业面批面改,梳理各单元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十、用“把练习当做考试,把考试当做练习”的学习心态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电气总结下一篇:乡镇街道2024年组织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