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名家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教育名家(通用8篇)

中国教育名家 篇1

2)习相近也,性相远也。——孔子

3) 师者,人之模范。——杨雄

4)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5)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6)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7)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8)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卢梭

10) 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11) 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12)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3)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4) 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1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1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17)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8)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19)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中国教育名家 篇2

一、名师引领

本期论坛由威海市体育教育名家工作室提供主题并主持,该内容系名家工作室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子课题研究内容提炼后的精选话题。在正式研讨前,工作室成员多次通过网络Q Q和微信扩大宣传,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5月12日,工作室全体成员集聚工作室所在地文登区葛家中学参加论坛的筹备会,实地研判探讨,推敲典型案例,梳理明显分歧,确保研讨的基本方向。同时,针对话题提纲进行了话题引领、回复、小结分工,力求责任清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5月16日上午8∶00研讨正式开始,主要围绕“技能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这项主题展开。在线研讨中,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体育教师积极互动,观点交锋,和而不同,气氛热烈,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热情。主持团队成员整体协作、分段推进,解答疑问、有序引领,环节小结、有条不紊,保证了话题的研讨方向和质量。晚间,主持团队继续在线,与部分白天因事没参加讨论的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话题研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研讨、交流、分享,大家提供了很多提高学生学练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二、行政推动

本次研讨活动得到了威海市教研员吕晓峰老师、乳山市教研中心市艺体室于涛主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乳山市西苑学校积极申请、承办了本次网络研讨现场会。5月11日,各市区教研员均通过行政部门转发了威海市教研中心下发的参与第87期“草根争鸣”论坛研讨活动的通知,对论坛注册、登录、研讨过程等提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并将各市区的参与情况列入各区市和学校的教师培训项目考核,从评价机制上保证了教师参与率,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威海市教研员吕晓峰与乳山市教研中心副主任刘聪、艺体室主任、体育教研员于涛、威海体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吕兵文、西苑学校副校长尹耀共同拟定筹备方案,从会务协调到会场布置及服务,从器材设备到新闻报道,从车辆停放到安全保卫等,力求周密细致、全面周到。乳山市西苑学校校长王增良安排了100台电脑,购置路由器两个,弥补了微机数量的不足,两个微机教室、一个录播教室、一个会议室均安排了精干的网络技术人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现场同步参与研讨的设备充足、网络畅通。同时,各区市教研员还积极通过本地区的行政办公QQ群,积极引领广大体育教师参与论坛。本次活动现场汇集了威海市辖区内所有的体育名师和骨干,强化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论坛的研讨质量。

总体上看,行政力量的推动,有力地保障了本次活动参与质量和效果。

三、特色现场

一是多种方式并用。本次论坛采取了上午和晚间集中研讨,其他时间自由讨论的灵活方式进行。上午来自威海市2市5区的体育教研员、名家工作室和骨干教师共140多人齐聚乳山市西苑学校的网络研讨现场,同时全市其他非与会的体育教师在本校同步参与,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共同交流。晚间,由主持团队继续组织研讨,一方面为上午时段因事不能参与的教师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部分上午已经参与但有新的观点的教师二次参与提供了机会,由此进一步拓展了研讨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整合会议资源。为了充分保证话题研讨的深度和质量,经名家工作室协调,威海市教研中心还举行了威海市中小学运动参与水平的专题研讨会。会上于涛主任进行了《用好评价杠杆,提高学生运动参与水平》的典型经验交流,吕兵文老师介绍了关于“运动参与”主题的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情况。会议主题与论坛“关于提高学生学练热情”的话题高度对应,有力地深化了本次活动。三是特色展示。会议间隙,与会者观摩了西苑学校的“体验教育”理念下的特色大课间活动,展现了学生积极投身体育活动的一个侧面,受到了与会领导和教师高度赞扬和广泛好评。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 篇3

同年回国后任教干南京艺术学院,曾任美术系副主任、主任,主持绘画主课程教学。1978年始任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获教书育人奖。1982年应邀赴新疆、广西等边疆地区讲学,举办教师进修班,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师及美术专业人才,被当地报纸刊文誉为“驰骋天山育桃李”的艺术家。1985年至1997年应邀三次赴日本讲学,在东京、大坂,冈山、松山、名古屋、鹿尔岛等城市举办油画作品展览。还三次应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俄罗斯美术院邀请赴俄国访问、艺术交流、实地写生,并举办“俄罗斯风情油画写生展览”。1996年应邀赴马来西亚访问。1999年应邀赴美国艺术考察与交流。2001年应邀赴澳大利亚访问。2005年赴南非等国艺术考察,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自1963年起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其中:素描《读信》于1963年在莫斯科艺术出版社出版,并收录苏联《素描教学示范作品集》中;油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韶山建党》等参加全国美展、并被博物馆收藏;油画《女儿》于1987年选送美国参加首届《当代中国油画展》。论文发表于多种美术专业刊物,其中《略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收录于《油画艺术的春天》一书。出版有《张华清画选》、《新疆油画写生选集》、《张华清油画集》(日本版)、《俄罗斯风情油画集》等画集。

曾任江苏省四届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油画协会主席、南京颜真卿书画院院长,兼任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9年俄罗斯政府文化部授予“普希金文化勋章”,并聘为俄罗斯美术学院荣誉教授。1999年美国东方文化艺术基金会颁发“文化艺术交流奖”。2003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政府授予“圣彼得堡三百年”金质奖章,以表彰其对中俄艺术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

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篇4

-----2010年01月01日

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刑事诉讼法学

卞建林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光中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桂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师已逝世 陈瑞华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卫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荣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生已逝世。樊崇义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培东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景汉朝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大法官 龙宗智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达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8月13日逝世 沈德咏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一级大法官 宋英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世贵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建成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国枢 1936年10月出生,吉林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敏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静村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严端(女)1934年10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国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左卫民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事诉讼法学:

杨荣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卫平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常怡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警监

江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生已逝世。谭兵 海南大学法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浩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家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平安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维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亚新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理学(24人)

付子堂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洪义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丕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 郭道晖 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郝铁川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体宣传部部长 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步云 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大学法治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李林 西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龙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瀚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7月30日逝世 刘作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世伦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宗灵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逝世

石泰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副校长 舒国滢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国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笑侠 复旦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晨光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晖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显明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春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张文显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 朱景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卓泽渊 西政、社科院,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律史学

陈盛清 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12月18日逝世 范忠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恒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韩延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勤华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怀效锋 国家法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霍存福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海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倪正茂 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蒲坚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远猷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建璠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终身教授2004年7月8日逝世 武树臣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一凡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永华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俞荣根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宪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晋藩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勇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陈云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世荣 湖北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建淼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锦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江必新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大法官

姜明安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豪才 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莫纪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浦增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童之伟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名扬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1月6日逝世

王叔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终身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 ` 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06年11月24日逝世 吴家麟 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蔚云 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崇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海坤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东吴比较法研究所所长 应松年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曙宏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张光博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12月29日逝世 张庆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树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叶中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比较宪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维究(女)国务院参事,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台湾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刑法学

曹子丹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明华 西安培华学院院长,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兴良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泽宪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储槐植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铭暄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师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肖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何秉松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鹏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伟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 康树华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华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大华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昌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去逝

欧阳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曲新久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阮齐林 苏惠渔 孙谦 王作富 张明楷 张智辉 赵秉志 周道鸾 崔建远 范健 顾功耘 关怀 郭明瑞 江平梁慧星 刘春田 刘凯湘 龙翼飞 马俊驹 沈四宝 石少侠 司玉琢 孙宪忠 覃有土 王保树 王家福 王利明 王卫国 魏振瀛 巫昌祯 吴汉东 吴焕宁 夏吟兰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商法学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烟台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所,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女)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学鹿 北京工商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杨大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振山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10月19日逝世 尹田 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旭东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中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成思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逝世

经济法学

李昌麒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隆亨 北京联合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文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漆多俊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建东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际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杰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紫烜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守文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种明钊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吕忠梅 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法学

曹建明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中国检察官协会会长,首席大检察官 陈安 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立坤 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龚刃韧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德培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5月29日逝世 黄进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李双元 湖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西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楠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饶戈平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 授、博士生导师

芮沐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久镛 国际法院原院长

万鄂湘 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 法院副院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二级大法官 余劲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令良 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乃根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忠海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军事法学

丛文胜 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顾德欣 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昂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们(蒙古族)中央军委法制局原局长,少将,2008年11月2日逝世 张建田 中央军委法制局正师职法制员,大校

第二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名单(25位)(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骧聪(人大外交系、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社科院法学所教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王人博(西政、法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宪法学

王立民(华师大、华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法律史学

王振民(郑州大学、人大)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王晓晔(女,内蒙古师范大学、人大、德国汉堡大学)社科院法学所教授 经济法学

米 健(兰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民法学

孙长永(安徽师范大学、西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刑事诉讼法学

刘剑文(安徽财贸学院、法大、武大)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经济法学

李昌道(人大)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诉讼法学

李曙光(华政、法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经济法学

陈 甦(辽宁大学、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 民商法学

陈小君(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民商法学

张 军(吉大、人大)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博士 刑法学

张中秋(华政、法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法学理论

张希坡(人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律史学

肖永平(西政、武大)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国际法学

范 愉(女,陕西师范大、人大、名古屋大学)人大法学院教授 法理学、比较法学

季卫东(北大、日本京都大学)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教授 法学理论、比较法学

林来梵(日本立命馆大学)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法学理论、宪法学

贾 宇(西法大、武大)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刑法学

黄 风(法大)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 刑法学

曾华群(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教授 国际法学

廉希圣(人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宪法学

蔡守秋(武大化学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潘汉典(东吴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比较法学

二、上述名录简析:

(一)各名家目前在各院校的分布

法大35名,人大29名,北大25名,中国社科院24名,清华10名,西政9 名,武大7名。排列在后的其他院校略。

(二)各院校毕业的名家人数

人大52人,北大48人,法大45人,西政35人,武大19人,吉林12人,中国社科院11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9人、华政7人、西法大6人。排列在后的其他院校略。

(三)未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的学者名录

中国法学会于1995年、1999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已五次开展评选“杰出青年法学家”活动(笔者注:其中第二届、第三届又名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在这些入选的50名学者中,曹明德、孔祥俊、刘俊海、蒋新苗、薛刚凌、姚建宗、杨 松、汪习根、夏勇、沈木珠(女,据悉涉学术剽窃丑闻)、张新宝、蔡定剑、吴大华、邱兴隆、**、薛虹(女)、卢建平等17人未能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四)政界中的名家

公丕祥(江苏高院院长)、景汉朝(最高人民法院专职审判委员会委信春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及法制工作委员)、员会副主任)、吕忠梅(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张文显(吉林高院院长)、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史久镛(联合国国际法院前院长)、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万鄂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席)、图们(原中央军委法制局局长,少将)、袁曙宏(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张军(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姜伟(黑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孙谦(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郝铁川(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

其他在政界挂职或曾任要职的名家也不在少数,如 张智辉(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宋英辉(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杨立新(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室副主任)、民事行政检察厅厅长)、赵旭东(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民行厅副厅俞荣根(曾任重庆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长)等。

石泰峰(中央党校副校长)徐显明(山东大学校长)副省部长级。

(五)名家的特殊情况

在名家中,有25人毕业于国外高校。这些高校集中于前苏联、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尤其是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巴黎大学、京都大学等。

在名家中,从非法科院校考入法科院校的,来自师范类院校的较多。

在名家中,郭道晖、郝铁川、杨海坤、蔡守秋等人并非法律科班出身。

在名家中,女性仅有约9名,占名家总数的比例不会超过10%。

在网络上,名家中目前有周叶中、吕忠梅、何勤华、范健等人被指涉嫌学术剽窃。其他丑闻在网络上亦有所见。

此外,上列名家中有众多上世纪40年代之前出生者,其中不少已经去世。

(六)名家的总体成长趋向

对于中国大陆现有的所谓法学名家,褒贬不一,许多人质疑中国有真正的法学大师。但评选的事实既已产生,就不妨以之为基础做些分析。从名单分析,名家总体上集中于传统的法学界“五院四系”,但其实最集中于京城,人大、北大、法大傲视群雄。特别是培养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方面,这三所高校的实力是其他院校难以望其项背的,而西政、武大、吉林等校培养的名家主要是其本科毕业生。

在中国国情下,未来法学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名家的,仍会高度集中于人大、北大、法大这三所京城高校。清华的潜力不可限量,但显然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

修正:

1、卓泽渊(西政、社科院),社科院毕业的名家有12人。

2、郝铁川原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级)、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区长,现为香港中联办宣文部部长。

3、李林(西政、社科院);社科院毕业的名家有13人。

中国民间名家剪纸-56民族 2 篇5

汉族,现有人口10亿多,占我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方块字是统一的文字。汉族信仰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汉族主要从事农业,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均十分发达。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史学、文学和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注重礼仪、尊长爱幼为美德,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蒙古族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藏传佛教。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牧民以肉、奶制品和面食为主,多住圆形蒙古包,农区多住砖瓦房。蒙古族能歌善舞,《江格尔》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好来宝”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蒙古族精骑善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回族

回族,现有人口约860万,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新疆、青海、河南、河北等地。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全国2000多个县市都有分布。回族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尤其擅长经营饮食业。回族男子喜欢戴白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花儿”是西北回族爱唱的民歌,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是传统节日。

藏族

藏族,现有人口约459万,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藏传佛教。藏族以农牧业为主,驯养牦牛是其特殊技能,糌粑、酥油茶和牛羊肉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妇女喜爱在发辫、胸前佩戴宝石、玛瑙、翡翠等饰物。藏族人热情开朗,豪爽奔放,锅庄是藏族最盛行的群众舞蹈,每年“雪顿节”都要举行传统的藏戏表演。《格萨尔王传》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有风格。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现有人口约721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擅长园艺,传统手工业也十分发达。维吾尔族以米、面为主食,喜食羊肉串和手抓饭。维吾尔族花帽是其特有的工艺品,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闻名遐迩,叙事长诗《福乐智慧》驰名中外,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极富民族特色,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传统节日。

苗族

苗族,现有人口约740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地。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苗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住房多为木结构建筑,有平房、楼房两种,山区多住吊脚楼。苗族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誉,姑娘一出生,父母就攒钱以备做银装,一套上好的银装有数公斤重。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及首饰制作等工艺品,瑰丽多彩,享誉中外。芦笙舞是苗族喜爱的舞蹈,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和“龙船节”等。

彝族

彝族,现有人口约65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地。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彝族以玉米、荞麦、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住土木结构的瓦板屋和碉楼。彝族服饰丰富多彩,凉山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个“英雄结”,身披“擦尔瓦”,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享有盛誉,“阿细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传统工艺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等。火把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壮族

壮族,现有人口约1549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和湖南等地。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壮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部分地区保留着传统“干栏”式建筑。壮族自古酷爱铜鼓艺术,广西出土了大量两千年前的铜鼓。壮锦色泽鲜艳、坚固耐用,是驰名中外的工艺品。美丽的壮乡素有“歌海”之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最隆重的歌圩。

布依族

布依族,现有人口约254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的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食品,居住富有地区特点的“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布依族的传统刺绣、蜡染久负盛名,尤其蜡染布料图案美观、朴实生动。戏剧有布依戏、地戏、花灯戏等,其中布依戏流行最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朝鲜族

朝鲜族,现有人口约192万,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黑龙江、辽宁等地。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泡菜和辛辣食物,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睡火炕。朝鲜族教育比较普及,民族舞蹈优美典雅,刚柔相济,著名的朝鲜族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和剑舞等。足球、摔跤、滑冰、跳板和打秋千是朝鲜族喜爱的体育运动。朝鲜族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老人节是其独有的节日。

满族

满族,现有人口约982万,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普遍使用汉语文。满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其他各业。“莽势舞”是满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典雅庄重的现代流行服装旗袍,是满族古老服装的演变。萨其玛是满族传统糕点。满族文学家曹雪芹创作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侗族

侗族,现有人口约251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侗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侗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多住“干栏”式楼房。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独具特色。侗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最负盛名。“行歌坐月”是青年男女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侗锦、侗布等工艺品颇具特色。侗年、芦笙节等是侗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

瑶族,现有人口约213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地。瑶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以大米、玉米为主食,“打油茶”是其独特的风味。瑶族服饰款式繁多,丰富多彩。瑶族精于染织和刺绣,瑶斑布是传统产品。瑶族口头文学极为丰富,唱歌是瑶族普遍的爱好。传统节日“盘王节”热闹非凡。

白族

白族,现有人口约159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白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佛教。白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喜喝“三道茶”,服饰崇尚白色,住宅多为“三房一照壁”的建筑。大理崇胜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显示了白族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及独特风格。“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

土家族

土家族,现有人口约570万,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四川东部和贵州东北等地。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油桐和油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多住木结构的“干栏”房。土家族崇拜白虎,在建筑、劳动用具及小孩服饰上随处可见虎的形象。图案新颖别致的“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特有的织锦工艺品。土家族爱唱山歌,摆手舞是传统舞蹈。“社巴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

哈尼族

哈尼族,现有人口约12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玉溪等地。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善开梯田种稻谷和坡地种茶驰名。哈尼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食品,住土木结构楼房。哈尼族能歌善舞,喜欢弹三弦琴,吹“响蔑”和“巴乌”。巴乌是特有的民族乐器。每年农历十月哈尼族都要在村寨中心举办隆重的“街心酒”。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现有人口约111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住毡房和土木结构的房屋,以肉、面食为主食,喝奶茶和马奶酒。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和谚语,阿肯弹唱是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哈萨克族擅长赛马、叼羊和姑娘追等体育活动,姑娘追是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马上游戏。

傣族

傣族,现有人口约10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孟连、元江和新平等县。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小乘佛教。傣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水稻为主,喜糯食,嗜酸辣,住“干栏”式竹楼。傣族的服饰十分讲究,筒裙、短衫是妇女服饰的共同特征。傣族的“孔雀舞”优美动人,泼水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寺塔建筑别具一格。

黎族

黎族,现有人口约111万,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黎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黎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泡酸菜,嚼槟榔,船形屋是其传统的住房形式,服饰图案和谐大方,富有装饰风格。黎族能歌善舞,民歌曲调众多,旋律丰富,几乎人人能唱。民间乐器有口箫、洞箫和水箫。跳竹竿是黎族喜爱的体育活动。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现有人口约5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德宏等地。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荞麦为主食,住竹木结构房屋。傈僳族的民族服装,配上珊瑚、料珠、玛瑙、海贝等饰物,艳丽美观。傈僳族在历史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历法——自然历。民歌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舞蹈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刀杆节”是傈僳族主要的传统节日。

佤族

佤族,现有人口约3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和耿马等县。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嗜茶,喜嚼槟榔,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和竹木结构的四壁落地房两种。佤族妇女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等饰物。在佤族各种乐器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长约200厘米,直径70厘米)。“木鼓舞”节奏铿锵,粗犷豪放。每逢新米节,全族盛装歌舞,围着篝火,通宵达旦地欢庆。

畲族

畲族,现有人口约63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等地。畲族有自己的的语言,通用汉语文。畲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以大米为主食,爱饮茶,住土木结构瓦房。畲族的编织工艺最有特色的是彩带和竹编。畲族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独唱和对唱外,二声部重唱“双条落”颇具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打石磉”和“骑海马”等。

高山族

高山族,现有人口约40万,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另有3000多人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大米、小米等为主食,喜嚼槟榔,传统住房为木板房。高山族能歌善舞,性情豪放,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等,都以歌舞抒情寄意。“杵乐”是高山族独特的乐器和舞蹈形式,别具一格。手工艺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主要传统节日有播种节和收获节。

拉祜族

拉祜族,现有人口约41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思茅等地。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旱谷为主。拉祜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腌制食品,住竹木结构的“干栏”建筑。拉祜族以黑为美,服饰崇尚黑色,其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口头文学形式多样。传统节日有大年和小年节、新米节、火把节等。

水族

水族,现有人口约34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广西西北部。水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水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喜糯食,嗜酸辣,住“干栏”式楼房。水族婚俗保留着较浓的传统色彩,婚期多在秋冬。水族女性的胸饰精致而漂亮,“反结”绣品,图案精美,工艺繁杂而精细。水族过年称“借端”,隆重热闹,届时敲起锣鼓,吹响芦笙,人们在“端坡”周围载歌载舞,并举行赛马和斗牛等娱乐活动。

东乡族

东乡族,现有人口约37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马铃薯,以面食为主食,喜饮盖碗茶,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东乡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人人爱唱“花儿”民歌。东乡族民间流传着很多诗歌和故事,其中长诗《米拉尕黑》最有代表性。农历正月十五“耍火把”是东乡族重要的娱乐活动,体育竞赛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

纳西族

纳西族,现有人口约2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德钦、宁蒗和永胜等地。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通用汉文,信仰东巴教。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以玉米、大米、小麦为主食,住房为土木结构的“三间一照壁”形式和木楞房。纳西族有着灿烂的文化,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东巴文”,是世界上罕见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绘画、雕刻和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有白沙庙会和七月骡马交易会。

景颇族

景颇族,现有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和旱谷,以大米为主食,住竹木结构楼房。“目脑纵歌”是景颇族大型歌舞盛会,随着礼炮响,象脚鼓、芒锣和短笛齐鸣,人们兴高采烈,按照线路似游龙盘来复去。男子跳刀舞时,手臂和脚部系许多细竹筒,挥刀起舞,发出铿锵有力的声响。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现有人口约14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牧业,兼营农业,以肉、面、乳制品为主食。柯尔克孜族民间流传的诗歌、谚语和寓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记性史诗《玛纳斯》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长达20多万行。传统工艺品壁挂是柯尔克孜族家庭中的必备装饰。特有的三弦琴“库姆孜”音调和谐,优美动听。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土族

土族,现有人口约19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等县。土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藏传佛教。土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主食为小麦、青稞和玉米,住土木结构平房。土族服饰艳丽别致,妇女上衣袖子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缝制,犹如两道美丽的彩虹。土族擅长歌舞,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等,曲调高亢奔放。传统的“纳顿”七月会堪称世界上时间最长的节日。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现有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汉文。达斡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喜食“稷子米”、荞麦面,住房多为砖瓦房。达斡尔族的民歌旋律优美流畅,舞蹈动作生动细腻。妇女喜爱制衣、刺绣,剪纸工艺既实用又具有装饰性;男人擅长骑射、摔跤、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有“曲棍球之乡”的美誉。达斡尔族过节时,喜欢往额头涂抹黑灰,取笑逗乐,喻意吉祥。

仫佬族

仫佬族,现有人口约16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广西北部山区。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仫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为大米、玉米和薯类,喜食酸辣和糯米饭。唱山歌和彩调是仫佬族人喜欢的娱乐活动,“走坡”是青年社交的重要形式。仫佬山乡煤炭资源丰富,素有“煤乡”之称。一年中除十、十一月外,每月都有节日,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羌族

羌族,现有人口约19万,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绵阳市北川等县。羌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羌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以青稞、大麦和玉米为主食,住房多为方形平顶屋,以石砌墙,一般二到三层。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著名,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凝聚了古代羌族的智慧。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传统工艺。羌笛是古老的传统乐器。羌历新年是传统的节日。

布朗族

布朗族,现有人口8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分布在临沧、思茅等地。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或傣文,信仰小乘佛教。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大米为主食,善种茶,住竹楼,有嚼茶叶和槟榔的习惯,布朗族聚居区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布朗族喜好歌舞,圆圈舞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舞姿轻盈而优美。布朗族热情好客,传统节日有开门节、关门节等。

撒拉族

撒拉族,现有人口约8.7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新疆等地。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园艺、制革等,善于经商,以小麦、青稞、荞麦为主食,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或楼房。撒拉族男子喜留胡须,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戴盖头,佩耳环、手镯等金银饰物。撒拉族酷爱民间艺术,萨拉“花儿”婉转悠扬,优美动听。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

毛南族

毛南族,现有人口约7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广西北部。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杂粮为主,以饲养菜牛为副业,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辣椒,住“干栏”式楼房。毛南族的石雕工艺品精美细腻,雕塑的各种花卉动物栩栩如生。特有的编织工艺品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又实用。“分龙节”是其特有的节日。

仡佬族

仡佬族,现有人口约43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云南、广西。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和杂粮,手工业比较发达,以玉米、大米、小麦等为主食,喜酸辣食物。仡佬族传统的诗歌、故事、谚语较多,民间的高台舞狮技艺高超,传统体育活动有打篾鸡蛋、打花龙、打鸡毛球等,器乐合奏“八仙乐曲”极富民族特色。传统节日有“吃虫节”、“祭山节”等。

锡伯族

锡伯族,现有人口约17万,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锡伯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米、面为主食,住房用土坯或砖砌成,每户都有围墙,自成院落。锡伯族精骑善射,孩子幼年时就学骑马、射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有射箭之乡的美誉。“抹黑节”是锡伯族传统节日。

阿昌族

阿昌族,现有人口约2.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等县。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以大米为主食,嗜酸性食品,住木结构砖瓦房。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工艺美术有刺绣、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阿昌族制作的刀剑长短形状多样,工艺精湛,精美实用,尤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普米族

普米族,现有人口约3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宁蒗及丽江等地。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以玉米、大米、小麦等为主食,擅长腌制“琵琶肉”。住木结构的二层“木楞房子”。普米族年满13岁即举行成年礼,祝福他们长大成才。普米族能歌善舞,喜爱“四弦琴”,凡遇婚、丧、节日都要举行对歌比赛。普米族的漆器小巧玲珑,光洁可爱。传统节日有大过年、转山会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现有人口约3.3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喜食酸奶和奶茶,住房一般为木石结构平顶房。塔吉克族人性格坚韧豪放,能歌善舞,喜爱吹“鹰笛”,民族服饰娇美艳丽,被誉为“云彩上”的人们。“叼羊”、“挂波齐”是塔吉克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播种节是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怒族

怒族,现有人口约2.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怒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怒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荞麦为主食,擅长酿酒,传统住房为“干栏”式木板房和竹篾房。怒族诗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怒族发明和使用的溜索是怒江峡谷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鲜花节”是怒族传统节日,届时人们手举鲜花,围着花丛欢歌起舞,祝愿生活美满幸福。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现有人口约1.4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地区。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以小麦为主食,喜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住宅为顶楼呈圆形的“阿瓦”或平顶长方形的土房。乌孜别克族音乐和舞蹈的节奏轻快,传统的手鼓舞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妇女善于刺绣。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和库尔班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现有人口约1.3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其余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大多信仰东正教。居住在乡村的俄罗斯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园艺、捕鱼和养蜂业,城市居民多从事医务、教育和手工业。俄罗斯族能歌善舞,性情开朗,言谈幽默,待人接物讲究礼仪。服饰丰富多彩,男穿制服、马裤、皮靴,女穿连衣裙。复活节和圣诞节是俄罗斯族隆重的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现有人口约2.6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蒙古文和汉文,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定居后发展了多种经营。鄂温克族以牛羊肉、乳制品为主食,住房为砖瓦房。鄂温克族牧歌和猎歌,曲调清新悠扬。鄂温克族尊敬老人,热情好客。

德昂族

德昂族,现有人口约1.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潞西县和镇康县,其余分布在陇川、瑞丽、保山、梁河等地。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和傣文,信仰小乘佛教。德昂族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酸辣,好饮茶,竹楼是传统的住宅形式。德昂族有着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雕刻艺术,民间传说、音乐舞蹈丰富,象脚鼓、芒锣、葫芦笙是传统乐器。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开门节等。

保安族

保安族,现有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县和青海省循化县等地。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和手工业,以小麦、青稞、玉米为主食。保安族制刀工艺高超,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以“什样锦”最负盛名。保安“花儿”节奏明快,优美动听。传统节日主要有“尔代节”、“宰牲节”、“圣纪节”。

裕固族

裕固族,现有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藏传佛教。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现已实行定居放牧。居住在黄泥堡的裕固族从事农业。裕固族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食,喜喝奶茶。裕固族口头文学如传说、故事、谚语和歌谣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裕固族擅长编织各种毛毯、毛袋和马绳,服装、布靴绣有各种饰物,图案精美。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京族

京族,现有人口约1.8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京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天主教和道教。京族主要从事捕渔业,兼营农业和养殖业,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食,喜食鱼虾,住“干栏“式建筑和石条瓦房。京族歌曲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嘲剧”是京族的戏剧,独弦琴是其特有的民族乐器,构造简单,音色幽雅动听。哈节是京族传统的节日。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约4800,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城市的塔塔尔族多从事教育和商业,乡村的多从事农牧业和手工业。塔塔尔族喜食烤饼,善制糕点,住宅是花园式庭院。塔塔尔族受教育程度较高,能歌善舞。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等。

独龙族

独龙族,现有人口约5800,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谷。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独龙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为主食,住房有木垒房和竹楼两种形式。独龙族妇女精心编织的独龙毯,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独龙族勤劳勇敢,纯朴好客,重信用,守诺言。“卡雀哇”(皇节)是传统的节日。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现有人口约7000,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北部。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萨满教。鄂伦春族主要从事养殖业和农业,以米面为主食,住砖瓦房。鄂伦春族擅长用桦树皮制作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狍子帽、狍子服是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之一,雪橇是他们冬季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赫哲族

赫哲族,现有人口约4200,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及饶河、抚远两县。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萨满教。赫哲族以捕鱼为主,兼营农业,以米面为主食,爱吃鱼,住房多为砖瓦房。赫哲族爱唱歌,歌多为触景生情,即兴编唱。“乌日贡”节是传统文体活动,有游泳、划船、撒网、拔河、叉草球和射草靶等。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

门巴族

门巴族,现有人口约7000(1990年人口普查时可统计到的数字),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错那、林芝等地。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藏文,信仰藏传佛教。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大米、玉米、荞麦、鸡爪谷为主食,喜食辣椒。住房一般是石块砌墙,上盖人字形屋顶的三层小楼。门巴族不论男女都系氆氇腰带,妇女喜佩首饰。门巴族民歌曲调优美,“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奔放动人。用树干制作的木碗纹路清晰、厚薄均匀,是最具有特色的工艺品。

珞巴族

珞巴族,现有人口约2300(1990年人口普查时可统计到的数字),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的珞瑜地区,以及米林、墨脱、隆子、朗县等地。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藏文。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大米、玉米、荞麦和青稞为主食,爱喝酥油茶,住竹木结构“干栏”式楼房。珞巴族住在高山峡谷地带,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是其绝技。佩戴长刀和弓箭是珞巴族男子的习俗。丰收节是其传统节日。

基诺族

中国教育名家 篇6

(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加下划线为第二批法学名家)

法学理论

付子堂 葛洪义 公丕祥 郭道晖 郝铁川 贺卫方 李步云 李 林 李 龙 刘 瀚 刘作翔

吕世伦 沈宗灵 石泰峰 舒国滢 孙国华 孙笑侠 王晨光 谢 晖 徐显明 信春鹰 张文显

朱景文 卓泽渊 季卫东 范 愉(女)潘汉典

法律史学

陈盛清 范忠信 高 恒 韩延龙 何勤华 怀效锋 霍存福 刘海年 倪正茂 蒲 坚 邱远猷

吴建璠 武树臣 杨一凡 杨永华 俞荣根 曾宪义 张晋藩 朱 勇 王人博 王立民 张中秋

张希坡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陈云生 方世荣 韩大元 胡建淼 胡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罗豪才 马怀德 莫纪宏 浦增元

童之伟 王名扬 王叔文 吴家麟 肖蔚云 许崇德 杨海坤 应松年 袁曙宏 张光博 张庆福

张树义 周叶中 朱维究 王振民 廉希圣 林来梵

刑法学

曹子丹 陈明华 陈兴良 陈泽宪 储槐植 高铭暄 顾肖荣 何秉松 何 鹏 姜 伟 康树华

梁华仁 罗大华 马克昌 欧阳涛 曲新久 阮齐林 苏惠渔 孙 谦 王作富 张明楷 张智辉

赵秉志 周道鸾 张 军 贾 宇 黄 风

民商法学

崔建远 范 健 顾功耘 关 怀 郭明瑞 江平梁慧星 刘春田 刘凯湘 龙翼飞 马俊驹

沈四宝 石少侠 司玉琢 孙宪忠 覃有土 王保树 王家福 王利明 王卫国 魏振瀛 巫昌祯

吴汉东 吴焕宁 夏吟兰 徐学鹿 杨大文 杨立新 杨振山 尹 田 赵旭东 赵中孚 郑成思

米 健 陈小君(女)陈 甦

诉讼法学

卞建林 常 怡 陈光中 陈桂明 陈瑞华 陈卫东 程荣斌 崔 敏 樊崇义 顾培东 江 伟

景汉朝 李 浩 刘家兴 龙宗智 沈达明 沈德咏 宋英辉 谭 兵 谭世贵 汤维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国枢 王敏远 王亚新 徐静村 严 端 杨荣馨 张卫平周国均 左卫民 孙长永

李昌道

经济法学

李昌麒 刘隆亨 刘文华 漆多俊 邵建东 史际春 徐 杰 杨紫烜 张守文 种明钊

王晓晔(女)李曙光 刘剑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吕忠梅 马骧聪 蔡守秋

国际法学

曹建明 陈 安 董立坤 龚刃韧 韩德培 黄 进 李双元 梁 西 刘楠来 饶戈平芮 沐

邵 津 史久镛 万鄂湘 余劲松 曾令良 张乃根 周忠海 肖永平曾华群

军事法学

丛文胜 顾德欣 李 昂 图 们 张建田

第二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名单(25位)

(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骧聪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

王人博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立民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王振民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晓晔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

米 健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孙长永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刘剑文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昌道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陈 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

陈小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张 军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博士

张中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张希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肖永平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范 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季卫东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林来梵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贾 宇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黄 风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

曾华群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教授

廉希圣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蔡守秋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潘汉典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法学名家单位汇总 安徽大学 陈盛清

北京大学 贺卫方 陈瑞华 陈兴良 储槐植 龚韧刃 姜明安 康树华 刘家兴 刘凯湘 蒲 坚 饶戈平芮 沐 汪建成 王国枢 魏振瀛 肖蔚云 杨紫烜 尹 田 张守文 沈宗灵 朱苏力 刘剑文 北京工商大学 李仁玉 徐学鹿

北京联合大学 刘隆亨

北京师范大学 赵秉志 黄 风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武树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龙卫球 重庆大学 陈忠林 大连海事大学 司玉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沈达明 沈四宝

复旦大学 张乃根 李昌道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张光博

国防大学 顾德欣 国家法官学院 怀效锋 周道鸾

国家检察官学院 石少侠

国家行政学院 袁曙宏

海南大学 谭 兵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景汉朝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 姜 伟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吕忠梅

湖北行政学院 方世荣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必新

湖南师范大学 李双元

华东政法学院 顾功耘 何勤华 苏惠渔 王立民 华南理工大学 葛洪义

吉林大学 何 鹏 霍存福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张文显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 孙 谦 军事科学院 丛文胜

南京大学 范 健 邵建东

南京师范大学 李 浩

宁夏大学 吴家麟

清华大学 崔建远 马俊驹 王晨光 王亚新 张明楷 张卫平** 王振民

全国人大 信春鹰

全国政协 罗豪才

山东大学 谢 晖

上海大学 倪正茂

上海交通大学 郑成良 叶必丰 童之伟 季卫东 上海社会科学院 顾肖荣 浦增元

上海市委宣传部 郝铁川

深圳大学 董立坤

首都师范大学 邱远猷 四川大学 龙宗智 左卫民 苏州大学 杨海坤

武汉大学 韩德培 黄 进 李 龙 梁 西 马克昌 曾令良 周叶中 肖永平蔡守秋

西安政治学院 李 昂

西北政法大学 陈明华 杨永华 贾 宇

西南政法大学 常 怡 付子堂 顾培东 李昌麒 龙宗智 田平安 徐静村 俞荣根 种明钊 孙长永 厦门大学 陈 安 曾华群 烟台大学 郭明瑞

浙江大学 林来梵 浙江工商大学 谭世贵 中共中央党校 石泰峰 卓泽渊 中国法学会 郭道晖 周国均

中国人民大学 陈卫东 高铭暄 关 怀 韩大元 胡锦光 江 伟 刘春田 刘文华 龙翼飞 吕世伦 史际春 孙国华 汤维建 王利明 王作富 许崇德 杨大文 杨立新 余劲松 朱景文 王作富 张希坡 范 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崔 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云生 高 恒 韩延龙 李步云 李 林 梁慧星 刘海年 刘 瀚 刘楠来 刘作翔 莫纪宏 欧阳涛 孙宪忠 王叔文 吴建璠 杨一凡 张庆福 郑成思 马骧聪 王晓晔 陈 甦

中国政法大学 卞建林 曹子丹 陈光中 陈桂明 樊崇义 何秉松 江平梁华仁 罗大华 马怀德 曲新久 阮齐林 舒国滢 宋英辉 王名扬 王卫国 巫昌祯 吴焕宁 夏吟兰 徐 杰 严 端 杨荣馨 杨振山 张晋藩 张树义 赵旭东 周忠海 朱维究 朱 勇 王人博 米 健 李曙光 张中秋 廉希圣 潘汉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范忠信 覃有土 吴汉东 陈小君 中南大学 漆多俊 中央财经大学 陈华彬

撷教育名家之慧,增语文教改之香 篇7

下面简要谈谈我在学习于漪老师的教学经验和理论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以便在今后学习、宣传、推广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时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综合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除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原理,通过对知识的感知、认知、理解和运用,不断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外,还运用新兴学科理论,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信息进行系统控制,提高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从文学中吸取艺术性,从科学中吸取科学性”,“既从文学中,又从科学中吸取养分”。(伊林语)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从能力来说,有读、写、听、说等。就语文本身来说,要考虑语文各类知识、语文各类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要注意配合、依存、渗透与促进。当然,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智育为核心,但根据教材个性特点与学生成长的心理需要,应融合德育与美育教育。上课不应单打一,应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让语文课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力,又有闪光的育人风采。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语文教师主张语文教学应当弘扬人文精神,提出要以接受多文化为前提,认为文化品种越多,对文化内容研究得越深,就越有可能通过随机的碰撞而出现“优化组合”,并让创新的观念闪闪发光。改变语文教学长期走“单行道”的弊端,犹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黑夜中的亮光,引导人们走出单行道的死胡同。

于漪老师说:“母语教学影响人的一辈子。”“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它蕴含着民族情结,传承着民族精神,对学生成长、文化素养、人格完善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语文教学的地位必须争,它不仅是语言文字技能技巧的问题,而且是培育中华文化根的育人大问题。”“汉语本身是非常优秀的语言,是双脑文字,具象、灵动,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像爱护眼睛、爱护身体一样。从小有了这份情感,就会增强国家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也会增强作为公民的责任感。”经过几十年语文及学科性质之争,人们终于认识到:“语言不再是单纯的载体,反之,语言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于漪老师渐渐形成了语文“人文性”的想法,接近了语文的本质。

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改革的“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其理论基础既有古代文论的渊源,又有现代教育学的依据,即“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文道统一,以道育人”。“语文教学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说教,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理解,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提高”。

于漪老师想而行,行而思,思而说,说而写,提炼成以语文教育理论探索为轴心的各类著述,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6卷)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数量可观。

二、情感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培养老师和学生的情操。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和可靠接班人,教师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教师必须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出表率,为此,于漪老师提出“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并以此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于漪老师提出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要培育学生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这个“魂”,立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个“根”,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她的标志性思想是“教师心中要有共产主义旗帜飘扬”,“对党对社会主义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

于漪老师认为:老师应该“在学生心田‘植根’”。针对当今“轻语文、重外文”的现象,于漪老师指出:“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也许不多久就会完全被其他语言所代替!”为此,她呼吁:还民族语言之光彩。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植志向的根、理想的根,植良好道德情操的根、健康人格的根。

于漪老师以“熏陶感染育心灵”,其目的是把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育训练之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水平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获得双提高。她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语文教学。娱目,有计划、有目的地以文学精品娱学生耳目,带领他们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领略无限美好的风光。动情,运用经典课文中所蕴涵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志,于老师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的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激发他们生疑、质疑、解疑,进而探索生活道路和人生真谛。励志,于漪老师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影响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启发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于漪老师认为:教师应该“用爱心培育爱心”。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于漪老师强调要用“爱心”培育“爱心”,帮助学生增强树魂立根的内驱力。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理论,浸透了她从教与学两方面行动中汲取的智慧。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于漪老师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她呼吁,要从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教育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育分”。她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以奠定树魂立根的素质基础。

于漪老师还认为: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懂得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谱,这个谱是活泼鲜跳的,多姿多彩的,一个人一个样。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平等相待,带领他们在求知的海洋中遨游,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教师的“教”作用于学生,“研究学生,激励学生,雕塑学生,其育人的向度是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是为了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他们对学习的‘内部态度’往往决定学习质量。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于漪老师在“发现”上下功夫;在理解上下功夫。她说:“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的乐趣。”

于漪老师让我们懂得:教师首先要自我教育,完善人格。教师心里要装国家、装教育、装学生、装责任、装追求。教师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头挑的是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的是祖国的未来,这就是教师工作的整个世界。

三、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边实践边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艺术风格。

教学艺术风格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教师艰苦求索,自觉地进行实验、创造、升华,这些只能在一般或普遍意义上起作用,而教师的性格、气质和心理品质对教学艺术风格的影响和形成,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取向。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只能在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作家创作、教师讲课都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通过文学艺术与教学艺术、文学语言与教学语言。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于漪老师教学艺术的显著特色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她的课能够用语言“粘”住学生。于漪老师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她的教学语言十分独特,富有个性魅力,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她的课“总是充满激情,意蕴深刻,常常是清词丽句,声情并茂,顿挫起伏,音韵和谐”。她不仅以激情感染学生,而且善于启发诱导,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诱导他们主动地探索,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增长才干,具有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

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表现在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她的语文教学主要围绕“新”“趣”“情”三方面进行。新,指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变化;趣,就是讲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入迷;情,就是“把文章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

于漪老师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上海的张撝称于漪老师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这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还表现在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于漪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上,让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揣摩课文的优美字词和关键语句,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她运用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能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祖国充满无限的爱,对学生充满无限的爱,对语文教育事业充满无限的爱。正是这种爱心,激发了于漪老师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豪情和无穷动力,进而以勇往无前和忘我的精神投身语文教育事业。于漪老师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学人之长,量己之短,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学习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学习吸纳同道们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并在教学中不断加以检验,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终于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她在繁重的工作情况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笔耕不辍,撰写那么多精品文章,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吕型伟在《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中说:“成功缘于一种态度。”于是我就想,怎样诠释这“态度”?吕老说:“人们常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认为这句话应倒过来讲,战斗不息,生命不止,一个不断追求的人是不会老的。”找到答案了。如于漪老师所说:“岁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伤痕有欢乐,有失落有收获……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我对于漪老师最大的感受是:思想者,岁月不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研究,大力宣传推广,让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开花结果,让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呈现出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00.

[3]岁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8, (第1版) .

[4]董远骞.教学的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语文学习.1996, (2) .

中外名家云集中国院 篇8

本报讯(记者 刁艳)11月13日至18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低音提琴音乐盛会如约而至。本届中国低音提琴盛会将由中外知名低音提琴名家共同打造。加拿大低音提琴家乔尔·夸灵顿、捷克低音提琴演奏家米洛斯拉夫·耶里内克和玛尔赛拉·耶里内克、法国低音提琴演奏家及教育家丹尼尔·马里耶尔等,将与来自中国顶尖交响乐团的演奏家共同亮相,并邀请国内众多音乐院校精英广泛参与。

第四届低音提琴音乐盛会演出的曲目,涵盖古典与现代,民族与西洋不同风格的低音提琴代表作品,将展示独奏、重奏、室内乐、协奏曲等多种题材及组合形式的经典作品。在一周的时间内,将举办6场专题音乐会及6个大师班。11月1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低音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将以音乐语言和智慧通力合作,在国家大剧院共同演绎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低音提琴音乐盛会。

北京国际低音提琴音乐节创建于2005年,是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低音提琴学会,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低音提琴音乐盛典。旨在促进中国低音提琴界与国际低音提琴界的交流,加深国内外艺术院校及各大演出团体的沟通,推动我国低音提琴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节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低音提琴演奏家、世界不同流派最具实力的名家名师、教育家参加,在国际低音提琴界引起很大反响。作为创办者,现任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中国低音提琴学会会长侯俊侠教授,担任北京国际低音提琴音乐节艺术总监。

上一篇:监控值班项目管理流程下一篇:教学计划幼儿园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