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智能专业教学研究论文(精选8篇)
作者:陈海永张磊邢关生杨鹏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 课题组制度 实践学习创新工程
论文摘要:针对智能专业中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工程实践、专业设置等问题,在分析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差异性培养目标、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等观点,结合河北工业大学智能系三个年级的具体实施情况,在课外实践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和成绩。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把自然科学定义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阐明自然现象,发现自然现象之间的规律及定律。具体到智能科学,就是研究人的智慧,建立人机结合系统理论,并用其模拟人的智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科学从本质上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与理论,研究人造物的构成方法及原理的科学[1]。如智能技术是在智能科学的框架内创建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所需要的方法、工具和技术。然而,除了智能科学和智能技术,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任务还涵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工程,即利用智能科学的理念和思想,充分运用智能技术工具创建各种应用系统[2]。由于智能科学、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三个领域所强调的研究任务不同,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科学技术型(或称为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或称为应用型)。前者是研究型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能力的人才为主,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创新性;后者是工程型培养模式,以培养在工程领域中具有应用复合能力的人才为主,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应用性[3]。更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问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解决复杂系统提出的一系列工程问题,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工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新专业的一种使命。
1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仅有短短7年时间,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来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两种模式:科学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因此,如何根据各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培养目标来选择学生的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即使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对人才的培养仍然偏重科学型,这就导致了目前该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4]。
1.1缺乏实际的工程训练和实践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虽然重视基础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和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工程实践训练和对学生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对较弱,重理论知识灌输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老问题仍然存在,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的结合不紧密,因此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应对如今复杂系统的工程问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5]。
1.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随着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深入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专业的重要性和光明前景。近几年,设置这个专业的高校正在迅速增加。然而,深入分析这一新专业的高校分布和地域分布,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有“985”高校、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地方重点建设高校;而地域分布更为广泛,在北京、天津、湖南、杭州等多个区域[6]。智能专业的这种不同水平的高校分布和地域分布决定了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应该适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多样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需要。因此,院校不问自身条件如何,不看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如何,使得智能专业的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大规模趋同的现象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1.3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虽然近几年本科教育模式正在大力革新,如2010年国家层面开始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但是本科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广泛存在,使学生被动地学习,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创新意识薄弱,造成了学校培养和实际需要的严重脱节。
2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探索
根据目前智能专业中工程实践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面的解决方法。首先,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设置工程实践的培养目标;其次,根据课程设置的不足提出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作为课程设置的有效补充;最后,结合智能专业较新的专业知识实施创新型选题。通过有效实施这三个方法,培养优秀的工程创新人才。
2.1差异性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实现优秀工程创新人才的关键。差异性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本质属性,孔子早就说过“因材施教”的理念。所以,对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个新专业来说,由于它仍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之中,尤其是不同类型高校又有实际情况,因此应该制定具有差异性和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比如说,研究型大学要致力于培养工程研究型、工程创新型的高端人才,以培养学术研究型的科学家、研发人员和设计工程师为主;而教学型大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要突出应用型,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从事工程施工和管理的工程人才。
差异性培养目标不但体现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也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学生立志学好英语,有的学生准备全力以赴考研不顾其他,有的学生准备把自己的兴趣当做追求目标。因此,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目标的差异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前提。
2.2改革培养方式与途径
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涉及到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实施的问题,其核心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工程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真正放到竞赛的赛场上,如参加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设计大赛、“盛群杯”单片机创新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这些竞赛都是以创新为主要诉求,课题的名称自拟。因此,通过这些比赛,学生们可以从选题、制作、参赛、完善作品等多个环节体会工程创新的全过程,大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成为工程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根据智能专业的特点,并结合各种创新竞赛,来实施这样的工程训练呢?通过下面两种制度可以有效实现。 第一,实施课题组制度。即把智能系的学生分成多个课题组。如我校的第一届学生分成了7个课题组,每组4~5人,在课题组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可带1~2组。课题组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但是,有一个前提,课题组制度要保证让学生广泛参与,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和最大范围地培养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因此,实施下面的以点带面制度,对保证学生的参与广度和培养质量非常必要。
第二,实施以点带面制度。随着智能专业的快速发展,学生越来越多,课题组越来越多,但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难以指导太多课题组的学生。我们采用以点带面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横向方面看,我们采用组长负责制和核心组员制,每个课题组的组长和核心组员由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担任,作为导师和课题组组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导师仅仅将相关的`课题任务传达给他们即可。这样既能够大大降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的能力。从纵向方面看,在课题组还涉及到不同年级的情况下,以点带面制度就是核心组员指导低年级学生。这样就实现了同一年级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良性循环,保证无论那个年级的课题组,总有一个核心组员在指导,而指导教师一般仅仅亲自指导核心组员,最终实现使用指导教师的有限时间,而使学生的收益最大化。以点带面制度保证了教学指导质量和学生深入、广泛、全过程参与工程训练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工程创新能力。
2.3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教育部实施的“质量工程”的核心。对智能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选题。该专业学生一般会接触到最新的智能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执行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这些新的技术自然带来一批新的元器件和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因此,使用这些新的元器件和新的信息处理方式,结合我们的生活需求,就比较容易实现具有创新性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就可以采用课题组的方式和以点带面的模式,通过“实践学习”方式,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项目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最终培养一批兼具创新力和领导力的精英之才。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实施,智能系的几个课题组在“挑战杯”、“盛群杯”单片机创新设计竞赛等创新类比赛中制作出很有创意的作品,应用了智能专业的许多知识,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初步达到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结语
在国内各个专业普遍重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笔者为培养优秀的工程创新人才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案。笔者提出差异性培养目标、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并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智能系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上,确立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方式。学生做出了优秀的创新作品,通过在创新竞赛中的全过程“实践学习”,增强了实践动手、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等工程能力,最终成为能够提出创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人才。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良好的效果,初步达到了将智能系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新松.智能科学与智能技术[J].信息与控制,1994,23(1):38-39.
[2]杨鹏,张建勋,刘冀伟,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9):11-14.
[3]魏秋月.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9):18-19.
[4]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5]王玺.如何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工程师[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4):7-11.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 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成为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还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 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楼宇智能专业学生就业中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智能化技术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社会对智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增, 尤其是“留得住、用得上”的智能化高技能人才需求逐年上升。我们通过对浙江省楼宇智能专业学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 专业人才依旧缺乏, 同时还存在学生职场适应能力不高, 学生跳槽频繁等问题。主要原因为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课程体系没有突破学科教育体系、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衡量学生职业能力等情况。
2 三阶段工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通过对本院楼宇智能化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 结合本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智能专业的自身特点, 我们重新完善了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使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工学交替、教学一体、双证融通”的教学理念, 具体如图1所示。
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岗位关键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各个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 通过先专项、后综合、最终实现学生顶岗工作的目的, 内容编排上遵循阶段式上升、螺旋式递进的方式, 培养主体上加强了企业的参与力度,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还构建了与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是专项能力培养阶段, 包括通识学习领域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学生通过在企业和学校中进行的认识实习和课堂教学, 完成从事智能化技术各项专项能力的学习和训练。通识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高等数学、心理健康、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既达到大学阶段需要具备的人才素质能力学习基本要求, 保证所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同时, 通识知识学习要专业需要相匹配, 在通识课程要渗透专业思想, 使通识课程更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训练学生识图、计价、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专项技能的为目的, 主要包括楼宇设备分析与检查技术、民用建筑设备工程计划与实施、民用建筑供电与安全、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计划与实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计划与实施、电气控制系统计划与实施、民用建筑照明系统计划与实施、民用建筑电气施工与维护、民用建筑通信系统计划与实施等课程。与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是, 所有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中均采用“教学做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课程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 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要求学生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是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 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
能力拓展学习领域主要包括人文素质拓展课程, 职业技能拓展课程, 职业技能竞赛课程, 第二课堂教育等课程, 主要为扩大学生知识面, 培养发展学生潜能, 是为拓展学生今后职业迁移而设置的一类课程, 由相近专业组成专业群, 共建专业通用平台课, 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 对于培养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有重要意义。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培养阶段, 学生通过在校内和企业完成综合性实务教学, 完成从事智能化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按照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在该阶段我们采用学校———企业———学校交替进行的培养方式。主要通过智能化综合实训、智能化工程综合管理、工程综合模拟实训、现场综合实习等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工程现场问题处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进行训练。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及时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在工程实践中继续深化刚刚构建起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然后再将在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带回学校继续探索解决, 并进一步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 完善其职业能力结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由企业和教师共同完成, 在学校以教师指导为主;在现场由企业师傅指导为主, 教师辅助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解释。教学用工程现场的选择由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根据教学要求共同选择, 以满足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第三阶段是顶岗能力培养阶段, 学生通过在相关企业工作岗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完成学生从事实际工作岗位应具备的心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训练。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 是学生走向社会, 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阶段。顶岗能力培养主要是在企业完成, 采用学院管理为主体, 企业和学院共育、共管的教学方式。该阶段是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必修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安排严格按照生产任务与学习任务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专业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主要以企业师傅和企业管理者直接指导为主, 在顶岗实习环节要求教师要加强检查、巡视和指导, 随时跟踪、记录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 学校通过规范完整的表单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监控。
3 三阶段工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在对楼宇智能专业连续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楼宇智能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明确了校企在人才培养各阶段的角色、作用及地位, 进一步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融合,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作用, 加强了学校在顶岗实习阶段的监督管理职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破除传统学科式的课程体系, 建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通过三年来的应用, 三阶段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效果, 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明显, 具体效果如下: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21世纪是竞争的社会, 也是一个协作的社会。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越强, 在用人单位越受欢迎, 越能在社会竞争中得到更多机会。教学中我们通过行动导向教学, 让学生在学校校内实训场所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使学生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和使用, 同时对操作规程和施工规范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进一步理解了理论知识的内涵, 为学生踏上就业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 在教师的帮助下,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养成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会收集信息,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得到自己的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避免了学生过分注重老师讲、老师下的结论的影响。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 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 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 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 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 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 易于激发每个人思维活动的潜能。
通过调查学生各项能力提高情况如图2所示。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紧贴社会需求,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 促进招生就业。目前, 新模式下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已顺利毕业, 由于学生就业时已在用人单位完成半年的顶岗实习, 在专业技能、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更显成熟, 而且学生在学校已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 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98.8, 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这一届毕业学生一次就业率达成100%, 专业对口率达98%, 较前几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明显提高。
4 结束语
总之, 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人才, 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具体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 需要对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适时的调整, 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通过对楼宇智能专业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构建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解决目前高职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学交替,三阶段
参考文献
[1]杜妮妮, 余志强.楼宇智能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山西建筑, 2009, 12 (36) :213-214.
[2]秦益霖, 高志宏.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5-8.
[3]刘兵, 刘辉.楼宇智能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教学学院学报, 2007 (6) :12-14.
然而,近几年来,国内外技术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传统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目标正被现代技术课程倡导的强调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取代。因此,为了顺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顺应技术教育的发展,2012年开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又组织编写了《劳动与技术》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贯穿发展理念。在目标上,改变过去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过于强调技能训练的理念,力求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理念,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目标的落实。
二是体现生活取向。在内容上,以浙江省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立足学生实际,选择贴近生活的作品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突出作品载体。在活动中,抓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并顺应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通过作品制作,获得制作材料、工具使用、操作流程及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可见,浙江省编写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总目标,使学生对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强调在实践中创新,包括对材料的更新意识、工具的改进意识、设计的创新意识、作品的优化意识、技术的迁移意识等。具体可作以下几方面的解读。
一、以工具材料为基础,设计创新
(一)认识工具材料,打好创新基础
教育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3~6年级)》指出:“通过调查、比较、试验等活动,认识各种常用材料及其不同用途,体会材料世界对技术、对人类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目的选择工具,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因此,新教材在学生初次接触纸工、木工、金工等领域时,在原有“百宝箱”的基础上设计了深入认识工具、材料的“聪明泉”栏目。
如在《铁丝玩具的制作》活动一“小小铁丝趣味多”的“聪明泉”环节,教师按教材要求准备了铁丝、铜丝、铅丝、钢丝、铝丝等材料,让学生动手看一看、摸一摸、弯一弯,比较不同,了解技术的创新,了解不同型号铁丝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选择更适合制作玩具的铁丝。在“操练场”环节,教师提出“如何夹剪铁丝?如何弯折铁丝?”等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钢丝钳与尖嘴钳的用途与握法,掌握弯圆、围方、缠绕、绞合等连接铁丝的要领,为作品制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材料的选择是作品制作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材料选择使用多种工具,了解不同工具的性能、用途和方法,掌握工具的使用技术,培养学生认识材料特点、熟悉材料,创造性地选用一些新材料、废旧材料的意识,在不改变原有技术点的训练目标上,使制作更加容易、方便。
(二)读懂设计图示,启发创新意识
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探究,重视对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创造,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技术设计过程,感受技术学习的乐趣,使用图示的方法进行表达更形象、更具体,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新教材特别强调对学生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理解主题之后,巧妙安排了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范例,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分析,达成启发创新设计的目的。
在《纸杯小创意》一课中,教师先提出 “说说自己坐的椅子和用的桌子有什么特点?生活中见过的桌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等问题,使学生对技术设计的多变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对纸杯的探讨剖析,引发学生对两者产生联想,间接运用已有知识处理问题,为学生充分利用纸杯设计各种结构和功能的作品提供了支持。
(三)把握技术要点,凸显创新设计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的选用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新教材设置的“金点子”栏目,其目的就在于开展设计分析后让学生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使学生获得实际体验与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活动,以保证制作实践活动的连续性。
如在学习《巧折纸盒》一课时,教师事先出示已经制作完成的纸盒,请学生把铅笔盒里的文具都放到盒子里做试验。紧接着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有的说:“纸盒太高,短的铅笔放进去,拿出来不方便。”有的说:“把文具全放进去,乱七八糟的。”还有的说:“这个纸盒太软了,放得不稳。”此时,教师再次提出:“你准备怎么设计?纸盒除了收纳笔和尺子等文具外,还可以用来收纳什么东西?请根据作品的材料、功能、造型等进行构思,选择合作伙伴交流,用草图形式表达。”在展示环节中,学生在草图上绘制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有的从造型上加以创新,设计了卡通图案;有的从材料上加以创新,运用塑料和卡纸两种材料;有的从用途上加以创新,将笔筒和收纳盒进行组合……
在构思中,通过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思维的过程。其中绘图法能大致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而且对画图技术不过分强调,学生可随意修改,自由发挥,不受约束,有效体现设计思路。
二、以操作探究为主,实践创新
(一)自主探究,掌握技术
认识图样是制作活动的基础,特别是认识工艺操作示意图,能为正确地操作提供许多方便。在新教材“巧手站”栏目中都配有制作图解供学生参考,让学生运用已有材料和知识经验,依照图示的指引自行探究,了解制作步骤及技术要点,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可爱的挂件》活动二“编织小挂件”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插图,分析制作步骤,探索制作方法,并鼓励学生利用手头材料尝试制作。在体验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自己独特的观点,探究讨论时,组员之间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不仅掌握了制作步骤,还发现了一些编织的小窍门。
制作图解为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提供了直接帮助,但是由于受课本范例和已有知识技能的影响,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学生“依样画葫芦”。因此,在自主探究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制作技术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拓展创新。
(二)验证改进,总结技术
加工制作是技术素养培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经过教师的启发、分析与归纳,指导他们运用相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要领总结经验、改进操作技术,体验、感悟技术过程,从而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在学生将个性化的设计图样转化为作品前,要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行不断优化,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后也要进行改进,强化作品质量意识。教材中的“试验台”栏目为学生作品的技术试验、测试提供了平台。
完成《风筝的设计与制作》这一主题活动后,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教材试验表,从“风筝表现”“原因分析”“解决办法”等几方面进行试飞。在试验中,有的风筝飞不上,有的刚飞上就掉下来了,有的飞上去了但很不稳定……于是,教师请大家即时开展讨论并修改。有的重新削刮竹条,减轻重量;对提线位置进行修正,保证风筝平衡;给风筝加上拖尾等。努力寻求最佳技术解决方案。
在重新设计、修改中,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探究也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同时在实践中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更会闪现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以发展激励为本,评价创新
评价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虽然不能直接产生创新能力,但它会促进或抑制创新品质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
(一)过程性评价
新教材在每个活动的结尾设计了“评价苑”板块,方便教师明确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把握活动过程中各个阶段间的衔接和协调,为即时性、阶段性评价提供参考。
学习《剪纸贺卡》活动一“学剪纹样”时,在学生接触几种纹样的基本剪法后,教师提出:剪法是否正确?有何亮点?存在什么问题?以“流畅圆滑”为评价要点,让学生重点反思剪切技术的正确性,自主评价,加深对剪纸纹样的理解和掌握。随后通过剪纸纹样的组合学习与练习后,以“刀法熟练”作为评价要求,这一次除了要继续关注剪法,还增加了动作熟练程度,以互评为主,提高了评价的要求。
在给图形设计纹样阶段,关注“花瓶”或“兔子”的纹样设计,结合“设计美观”进行集体展示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创造中去。
对学生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在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习得与创新的同时,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要注意阶段性成果的质量,让学生通过评价获得积极体验,感受技术活动所带来的愉悦。
(二)结果性评价
最终产品是设计制作过程的结晶,是设计与制作质量、水平的集中体现。对最终产品的评价,有两个基本依据:一是参照“评价苑”标准进行评价,二是依据事先商定的制作要求进行评价。在实际评价中,这两个评价方式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在学习《易拉罐小椅子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出小椅子模型后,教师出示“设计创意、外形美观、制作质量、结构合理”四方面的评价标准。学生按要求开展组内互评后,教师提出:“你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善?”学生有的回答:“椅背不够均匀”“铝条的绑扎毛刺太多了。”还有的说“椅子的脚高低不一致,摆放稳定性差”……
交流中,同学间互相学习,对他人提出的信息、意见作出有意义的分析,抓住建议中的创新点或对自己设计活动富有启发意义的部分,用以改进自己的设计,从而使结果性评价成为开阔视野的过程。
新教材带来了新理念,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为目标、以作品设计与制作创新为主线的教材内容新体系,认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深刻领会教材精神,让学生亲历设计过程,形成设计能力;加强自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拓展思维深度,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技术学习的乐趣!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几个关系的分析,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定位,探讨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化的几个关键环节。
[论文关键词]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在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出了各种职业能力观,赋予职业能力以丰富的内涵。国外一般把职业能力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指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沟通交流、责任心、进取心、适应能力、正直、诚信、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协调、创新、学习领悟能力等等。我国对职业能力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姜大源,他认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能力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构成,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这三种能力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指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落脚点是职业教育,层次属高等教育,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要既重视实践教学,也要重视理论教学,重点是实践。理论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更不是知识的体系,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实践中“怎样做”以及“怎样做得更好”,使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理解实践。而片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的做法容易导致学生的机械实践,不能达到将知识自主拓展的现实需要。
2.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以岗位或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它的目标定位是立足于岗位及岗位群,注重岗位技能的培养。现实社会中,由于职业本身的变化以及从业者自身的不确定性,所以职业存在不确定性,很多人在一生中要经历几次转岗,而且可能从事跨行业的岗位,况且学生就业存在很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所以培养学生本专业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具备跨职业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立足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高职教育中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对以专业技能为主线的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当前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时代赋予了高职教育新的责任和使命,要重视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共性培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一般由七种智能组成,每一个体的智能类型不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当的培养模式,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学校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上,受教育资源的影响,教学共性制约过重,课堂教学标准化、同一化,不能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素质以及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要成系统,这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训练出来的,因为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训练,因而必须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职业能力的内涵很丰富,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有效载体进行训练,单靠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很难达到目的,还需要在课堂之外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训练机会,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这样就需要构建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以课外实训为辅助手段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反复训练的机会,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1.以综合实训为核心构建课内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16]号文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所以,课程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其实施过程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教学要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为主的带有职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上课过程中的实验和课程设计,要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通,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实训是对临近毕业的学生所安排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它应该具备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能力的整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把大量零散的专业知识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二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通过要求学生完成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便使学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做好准备。实习包括学生到企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通过完成企业安排的工作任务,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增加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由于技术难度和商业机密等原因,有些专业很难实现到企业去实习,即使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实习效果大多不尽人意。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当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在校内完成的带有企业化性质的综合实训。
理想的实训是在校内实现让学生在企业化的环境下按企业的管理方式完成企业的实际项目,采用“独立完成+团队协作+工程项目”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使学生完成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实训环节至关重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2.以项目实现为核心构建课外实践活动体系
学生素质能力表现形式多样,仅靠课堂内有限的教学活动难以实现。课外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最大的好处就是灵活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 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体育、文艺、社会实践、社团等活动,安排不当容易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使学生没有精力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影响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要协调发展,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举办两种类型的活动,一类是与专业相关、主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活动,另一类是与人文素养相关、主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而不只是文艺、体育类的娱乐活动。各类活动要统筹安排,以学年为周期,公布各项活动举办的目的、形式和时间安排等,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3.以专业单项技能考核为核心构建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目前,职业资格认证存在一些问题,各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比较多,有些认证考试内容陈旧,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得这类认证并不能代表学生的能力就强,也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对这些认证并不认可;而有些证书含金量比较高,社会比较认可,但认证费用太高,不能普及,况且一种认证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多种能力,为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必要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项技能,制定专项技能考核标准,在校内开展专业单项技能的考核鉴定工作。它的特点是项目设置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可以实现对学生多种技能的考核评价,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强化的几个关键环节
要使实践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建立理想的实施平台,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和措施。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被国际职业教育界所认同。能力素质的培养不是靠说教,而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环境造就人,与企业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能把企业的资源及理念带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企业真实项目过程中提高能力,达到企业的要求。
2.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基地同等重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受到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包括学校、学生、企业、政府等。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可以带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如果老师的观念落后,实践能力比较弱,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只能是空想。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是引入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承担实践课程,另一方面是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同时让教师经常到企业一线工作锻炼以提高能力。
4.教学模式的创新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完成项目;采用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不仅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方式,这样做才更符合认知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
5.把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到各种实训任务当中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考核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探析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和考核模式,以解决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仍处在摸索和创新阶段,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职语文教学特色的形成。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需求。
一、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固有的弊端也日渐明显。
1.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院校只认识到高职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不开设;有的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或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没有认识到高职语文也可以作为一门综合的技能课程,也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时量少、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
3.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与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把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对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少基本礼仪和面试技巧。对应聘岗位了解不多,答非所问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一些高职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信都不知如何写。
4.高职语文教学师资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定位《大学语文》,树立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课题。当前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很模糊,大多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能教材,笔者认为这既不合理又不科学。虽然,一些学者和基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提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题和瓶颈.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徐中玉指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更应该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多进行人文教育。这里讲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流弊提出来的。“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目的,以‘文’为手段,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则”。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更多地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看待,因而注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字词讲解、段落划分、主题归纳、写作特点总结等固定模式教学,却忽略了整体性的解读,往往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进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破这一模式,教师应有“大语文”概念,结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更多地用比较联想的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大学语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以情感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语文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技能,更应该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进行学习和传授,而不仅仅是基础。很多学校在分科目的时候,也把语文放在基础学科里。到了大学,也把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直至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多文件讲话中,也把语文列入基础性学科。这些固然都没有错,但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有意无意中就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可见,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它作为是一门综合课程,一种技能来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提升学生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并进行筛选运用交流的水平,成为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这就要求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扩大内涵,延伸解读,从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三方面建立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便解决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社会需求提升矛盾的问题。 1.在阅读教学方面,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课程,对外延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运用信息能力。教师可着重进行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让学生体味中外文学经典,通过了解和体会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品位,促进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在听说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演讲与口才》、
《应用口才》、《商务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它能让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人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采用仿真环境的模拟实训和考核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有效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并由此引发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内外兼修。
3.在写作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商务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其中“实用的文章”就是应用文。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不仅具备职业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不论是市场调研、商业策划、企业书函,还是个人求职书、工作报告、竞聘演说等都需要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必备语文能力的需要。应用写作的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应用性、技巧性很强的写作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建构基于课堂教学、校园网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训的开放性、立体化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过去以文学知识、语言知识考核为主,侧重对学生的记忆和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这种考核模式不太符合高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太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此学校应改革教学考核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考核,进一步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职业的技能要求、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1.转变以知识考核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模式。
过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主要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听说写方面不够重视,为此,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过程的考核办法。鉴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课程的考核应以课内成绩和课外的动态考核相结合,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着重听说写方面的考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两者有机统一于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2.转变以学校考核为主为以学校和社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一、幼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幼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突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特色,我们学校创新了幼儿师范教育的“合格+特长+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永州市培养了大量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优点的幼儿园教师。
1、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质量为先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弘扬个性是现代学生观和学生成才观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我们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师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幼师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提高学生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相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管理科学”的管理理念
学生成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家长满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民意基础,政府放心是学校办学的重大责任,技术先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管理科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满意,政府放心,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与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载体,也是落实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幼师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被分割为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
技能课和实践活动课等,这种分法会造成教学过程条块状现象,而职业能力培养也往往重视在某些技能课之中。我们认为,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但要重视专业技能课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文化课,不但要重视专业理论课,更要重视实践环节,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1)合理组合和优化课程
设计幼师专业课程既要考虑幼儿园的活动课程的需要,又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确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幼师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职业选择需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原来的课程结构设计为“专项知识和技能、通用知识和技能、基本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和选修课程”等模块,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体现实用、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将原有繁杂的课程整合为几门课程,并确立为艺术与技能、社会与适应、科学与能力、心理与健康、语言与交往、教育与科研、生涯与潜能开发等课程,从而突出职业能力教育要求。
(2)课程内容与教师资格证书结合幼师生就业的主要目标是在幼儿园从教,这就要求幼师生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因此课程设计要把教师职业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之中,同时要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内容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考试推动职业技能的培养。
(3)增加实践模块的课时量和课程类型
学生的职业能力只能通过不断实践锻炼才能提高。如弹、唱、跳等基本技能基础差,不增加这些技能训练时间是很难学到技能的。在这方面可开展一些课外兴趣小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实践课程的类型上,可开展各类见习、实习活动,还可针对家庭、社区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社会咨询、临时寄托办、亲子活动等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判断幼师专业建设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宗旨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并可以
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幼师专业应根据这一理念在开展普通话、弹琴等操作技能的等级考试外来构建得到幼儿园和业内人士认可的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3、建立以职场训练为主体的教育实习体系
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操作技能,而职场训练的主要目的则不仅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在于帮助师范生全面把握职场中的教师职业。因此,幼师生的教育实习必须在开放的职场中得到实际训练。
(1)完善幼师生实习实训制度基地与建设
要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近年来我校已与十多所幼儿园建成了合作关系稳定的幼师生实习基地。一方面,合作幼儿园可以为我校培养幼儿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促进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改进本专业的教学和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专业的发展。
(2)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
如开设学前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期间,可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见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幼儿园,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深化认识能力的提高。职场训练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幼师生做好入职准备,所以在职场训练中,幼师生要对幼儿教育进行研究。学校应安排假期社会调查、教育咨询、办临时寄托班等活动,还可以提高幼教科研方法、撰写教学心得、邀请幼儿园资深教师来我校讲学并提供实习指导。
(3)安排幼师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
为了将职业能力培训活动贯穿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以加强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可组织学生深入幼儿教学课堂进行教育观摩和见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学现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幼师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是一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的成败和职业能力的达成度,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
三、结束语
幼师专业是我校的重要专业,也是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近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四段”渐进培养模式,即学习成型段、技能过级段、工学结合段、顶岗实习段。
我们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要实实在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志于此的有能力、有热情、有方法并热爱幼儿教育、能深入幼儿园并与幼儿园保持联系的教师队伍。参考文献
1、李玉《由“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讨论课引发的思考》.教育探索,2008年第2期。
2、刘民欢《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月。
3、贺达《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调查报告》.网络财富,2009年第12期。
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德育教学创新的实践方式———以网络覆盖为技术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堂、融入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融入社团服务。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具有普世价值,因此,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归纳整理,以此为理论指导,实现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创新,对助力惠州本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重要价值。
1 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要求,清楚地表明了国家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殷切希望。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堂,能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此为理论指导,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以服务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内容言简意赅,对中职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为此,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细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及消化。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惠州工程技术学校从德育模块安排中,分阶段穿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德育课程教学,按学生的理解程度,分为四个模块:学校精神、法律纪律、礼仪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为第一阶段,让学生爱国爱校,熟悉国家公平、法治要求,并且能习得文明和谐的处世方式,能从基本上了解敬业的内涵;生命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审美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第二阶段,从更高层面上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做到“修身”;国家与公民、经济基础知识、情感教育,为第三阶段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国家要求层面上审视自我,理解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中,自身所处的位置与独有的社会价值;第四阶段为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就业创业,结合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让学习习得创业等基本理论知识,从国家层面落实到个人的实践,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切实理论指导。在课程内容设置之外,学校还强调学生的实际实践,让教师做到“6S课堂规范”,整理、整顿、行礼、安全、素养、规整,从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细致指导,让学生在细节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和实习实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堂,让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有些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实操方面兴趣浓厚。单纯的德育课堂教学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得不够透彻。国家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2)为此,学校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对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下厂实习及社会实践。学前教育、畜牧兽医、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与惠州本土的相关行业结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实地实践。专业性的实习,让学生能运用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敬业精神、责任心、团结、诚信等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与此同时,学校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学生的积极参赛让学生的敬业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惠州工程技术学校成为惠州目前唯一有资格代表广东省参加国家技能大赛,同时也是唯一获得过国家技能竞赛奖的学校,被誉为“广东省农林类职教的旗帜”。
3 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团服务
中职学生到学校学习,大部分是因为兴趣爱好。社团活动热情高涨,这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提供了一个平台。惠州工程技术学校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成立了社团联合会。公益服务、艺术文化、兴趣爱好、体育运动、专业学术等各类社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其中,专业学术类,在将专业知识深入运用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自身的社会价值,对学生的三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凹凸猫电商创业中心”,集结了众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学生将惠州本土商品加入推介行列,如荔枝、百香果、东坡肉、糯米鸡、梅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已加入学生销售名单。与此同时,食物保鲜技术等的创新也让学生开放思维,形成各专业间的合作,诚信、友善精神,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凹凸猫电商创业中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国家的富强与经济的飞跃提升,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网商对诚信的高度要求也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园艺社”“中草药社”“微景观社”常常联合,在惠州西湖、惠州高榜山、惠州象头山、惠州红花湖等地设点,为游客介绍花草林木、介绍广东本土文化独有的中草药品种及鉴别方法、介绍插花、景观植物的培育保养常识。惠州工程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惠州本土,以自身习得的知识推介本土文化,让学生提升本土自豪感,由爱乡而爱国。
4 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教育的内涵,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耳濡目染,造成深入人心的影响。为此,网络宣传的普及功不可没。学校团委广播站、新闻社、咨讯社,在课余时间播报学校、社会的好人好事,为学生提供榜样;学校官方微信、官方网站针对学生获取咨询的特点,及时推送具有正能量的新闻,并且提供平台让学生进言献策,让学生提高主人翁的意识,体会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以网络覆盖为技术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堂、融入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融入社团服务,形成了惠州工程技术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性尝试。这种尝试,实现了以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创新,让惠州本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对作为社会新生代的中职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创新中职德育的教学,能让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以专业知识为基础,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华道青.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J].职教通讯,2006(11):36.
[2]苗会永.浙江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3(12):25.
[3]曾佳.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4]戴玲.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的调查报告[J].中学时代,2013(12):14.
[5]廖江梅.由就业市场调研看中职会计专业的优化与创新[J].人才资源开发,2015(11):21.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性 培养平台 工程中心
【基金资助】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索”(编号:JGXM-HLJ-2011094)。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06-0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不仅要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构建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平台,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跨学科合作、自主创新实验、实践创新思想的场所,还能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开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1.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平台建设原则
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平台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不仅要考虑研究生的共性,还要充分顾及研究生的个性,使研究生培养的群体管理和个体管理保持和谐统一[2]。
2.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平台建设基础
2.1学科建设基础
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平台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2011年,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哈尔滨世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的集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单位——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认证并立项资助。中心确立了“强化微生物基础,突出生物质资源特色”的微生物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建立了具有“微生物+生物质资源”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2.2实验实践资源基础
工程中心拥有各类仪器和设备,为创新性研究生实验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基本保证。同时,共建单位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和岗位,实现研究生培养由实验室到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 2.3 导师科研基础
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可以有效保证新思想、新思路以及新方法的应用与实践[3]。本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导师团队共30余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0人。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的执行为研究生专题实验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3.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平台建设内容
3.1打造“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
打造“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既要立足内部培养,又要引进紧缺人才。在保证核心成员稳定前提下,工程中心先后多次派出成员外出学习和交流,聘请多位学者和企业家讲学,有力的促进了“多师结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层次的提升、水平的提高。
3.2设置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根据校企共建工程中心承担课题情况及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针对当前的学术前沿及企业需求,设置了一系列的基于课题实践的专业课程。
3.3构建实验实践一体化教学基地
校企合作办学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4],在实验阶段,研究生可利用工程中心的基础实验仪器和设备,完成课题的论证和小试,一旦工艺及技术参数成熟后,就应该进入规模化实践阶段,而这些只能依托共建企业的大型仪器和设备。
3.4建设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研究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使研究生和谐发展,培养研究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管理中应该注意情感管理与其他管理方式的结合,以克服情感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的肖极问题[2]。因此,在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全体导师要与研究生交朋友,以争取最大的工作效益。
3.5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搭建多层次、多学科、立体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可极大的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和提升学术水平,同时有利于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近两年来,工程中心主办、承办各类型学术活动累计达20余次,参加者1600多人次。研究生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累计达40余人次,进行会议报告10余人次,发表会议论文30余篇,进行poster展示20余人次,其中一篇poster获第十四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优秀Poster三等奖”。
3.6学科建设基础
建立立体化的考核机制,包括课程考核、日常管理考核、科研产出考核、学术道德考核等内容。考核不但要重视最终结果,更要重视中间过程,对过程例如每一次讨论发言、实验、作业进行记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4.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实践效果
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近年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30人左右,研究生学位论文中80%的选题都是面向生物质资源化领域,其中大部分的学位论文都是在校企共建研究生创新实验平台上完成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均明显提高。近三届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篇。近三年有2名研究生获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业已成为技术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彬, 林洪彬, 张玉存. 依托学科平台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 教学研究,2011,(2):33-35.
[2]朱丽娅.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军校研究生管理理念[J]. 中国电力教育: 上,2009,(011):58-59.
[3]周文辉, 吴晓兵, 李明磊. 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113-117.
[4]李秀春, 韦福雷. 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经验[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3(24):168-178.
作者简介:
【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智能专业教学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7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07-03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模式论文06-01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07-12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11-19
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论文11-01
净化厂工程建设技术创新分析论文09-13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4
以教科研为载体 创新教师教育发表于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