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精选8篇)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篇1

记者余慧娟

《人民教育》2011.1

今天,我们再次审视“素质教育”,当我们再次思考“创造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就必须把目光从唱歌、跳舞转到课程教学改革上来,从理念和学术讨论转到改革的实然状态上来。我们只能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课堂状态而不是公开课所代表的“个别状态”出发,来做实践判断,来讨论改革的方向,如此,素质教育才可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内质构成。

课堂文化决定了什么

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形容的:“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教师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面对父母的盛怒。”

“害怕”的结果,是教师不敢放开,只顾自己讲,甚至不敢提问,即使提问了也只叫几个最好的学生回答,唯恐差学生回答借了,自己没法收场;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更别说提出问题了,因为错了老师会不高兴,同学会笑话„„

在课堂这种特殊场景下,人的心理安全感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问题。

课堂文化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一个害怕出错的封闭课堂是绝不会成功的。所以,宽容,是课堂生活的起点。

因为宽容,学生才敢于道出困惑,才敢于质疑,才敢于创造;因为宽容,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困惑,才能听到质疑的声音,才能判断教学的下一个方向在哪里。师生真正的思维对话与碰撞才得以展开。

人不应当无端地为他人的过错承担责任,也不应当因为智力发展上的暂时落后而受到歧视。

教学纪律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知识魅力主导下的“知识秩序”,而不是靠威严建立起来的“形式秩序”。

教学民主的核心是思维民主,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理性辩论,是对真理怀有共同的敬畏之心。

课堂文化----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间诞生的“气场”,与教学比起来,好象很外围,微不足道,却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品质,中国课堂要有所突破,必须从课堂文化的变革始。

因为课堂文化,参与着孩子全部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智力活动。

终身兴趣的培养与教学的“审美化改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因为,我们的精英所在的学校,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危机----被学习,被作业,被优秀,被生活。

我们的学科精英不是为兴趣来读书的,是为着其它的目的而来的,一旦目的达到了,早把什么语文、数学扔到九霄云外,所以我们的人才走不远。

教育也具有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强大功能。而将这一功能发挥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教育内部发展、扩大并满足人对教育本质需求。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除了社会等外部需要,还因为人在精神世界里就有探究求知世界的强烈兴趣,有着强大的好奇心、想象力,有着创造的冲动,有着智力生长和人际交往的渴求„„这些需求源于天性,而与其他无关。

怎么能从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层面去培育并发展这种来自天性的需求?一条蹊径,就是教学的审美化改造。

在当下浮躁与功利之见的包围之中,唯有美才能唤起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唯有美才能唤起人长久的热爱。

美的课堂,不在于教学方式如何,而在于学科素养,在于教师气质,更在于教学视野。一个对“知识点”、“考点”过度关注的教师,其教学视野必定严重窄化,从而不自觉地受制于工具理性对人(教师)的真实情感(尤其是审美性)与激情的消解。

教学的审美化改造一个先决条件----你被学科融化,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而绝对与考点无关。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具有思维历险之美;与人交流,则是一种交换思想、激发困惑的反思活动,具有智力成长之美。

怀有因大美而诞生的兴趣的种子,我们的人才才可以走得更远。

我们的能力黑洞

我们的能力黑洞----复杂情境中的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严重缺失。

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复杂情境中得到发展,并在复杂情境中得到评估。

问题之一----大量的机械训练仍普遍存在,日益侵蚀着人的创造性。

问题之二----不关心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相互联系,这使我们丧失了复杂情境下思维灵活性的基础。

问题之三----不珍惜新知识带来的新情境,这使我们一次又一次丢失了独立思考和探究新问题的绝好机会。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篇2

1. 何为“体式”

所谓体式, 是指写作的表达方式与文章的文体属性。在国际上, 写作的表达方式, 通常采用四分法。分为记叙、描写、说明与议论四大类, 在国外, 更通行的表述是叙事、描述、阐释与论辩。至于文体, 则是指文章或文学作品的体裁, 体裁是文章在语言风格、结构组织等语言形式层面所具有的内在规律与限制。

文章 ( 实用文) 体裁非常庞杂, 小学阶段要求掌握“常见的应用文”。所谓“常见的应用文”, 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交际类文章, 比如日记、读书笔记、书信、请假条、报告、总结、计划等; 文学体裁, 西方通行的是三分法: 小说、诗歌、戏剧, 而我国则采用四分法: 诗歌、小说, 戏剧和散文。

为什么要把表达方式和文体放在一起, 冠以“体式”的名称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 有的写作的结果不是文章, 可能是句子或段落, 文体知识就不太管用, 管用的是表达方式方面的知识; 第二, 文体和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文体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偏重, 如小说以叙事为主。报告以说明为主, 杂文以议论为主; 同一表达方式, 在不同文体中也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 社会调查报告中的叙述与描写力求客观准确, 而故事中的叙事与描写往往追求生动形象。所以, 写作教学中, 有时候需要将表达方式与文体规范结合在一起讲, 因此将它们并称为“体式”。

2.“体式意识”关系到教学知识的对错

教写作, 教师应该具备“体式意识”。自觉的“体式意识”, 是教好写作的基本要求。

所谓“体式意识”, 是指: ( 1) 教师知道自己教的是哪一种表达方式或哪一种文体; ( 2) 教师知道自己所教体式的关键知识。

不知道具体的文体, 写作的指导必然空洞无力。不知道所教体式的关键知识, 写作知识的教学则有可能出错。

下面, 笔者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说明“体式意识”的重要性。

案例1:在“细节描写”的习作课上, 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了评价细节描写优劣的三个层级, 然后给学生几段文字, 请他们定级、修改。其中有个片段是写赛跑的场景, 原文有一句“但他仍然不放松, 继续跑到了终点”, 被评定为C级, 理由是细节不具体、不生动, 学生在修改时, 在句子中间增加了如下一些细节: “虽然头上已经出现豆大的汗珠, 脸也涨得通红”, “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双手像灵巧的双桨, 飞速摆动着……”等。在指导修改细节时, 教师有没有想过, 这样细节修改是不是变成了细节捏造呢?

也许这位教师未曾想过, 有的细节只能由作者本人修改, 他人无权任意添加。这就是真实的散文。散文的真实性主要基于细节的真实, 如果同学间的互改涉及对散文细节的添加, 从真实性的角度来看, 这是不允许的。就像上面的案例中, 学生并没有看见“他”是怎么跑到终点的, 怎么可以凭想象编造他跑步的细节呢? 但是反过来说, 如果学生写的是虚构的童话故事, 那么, 同伴之间就细节加以完善是可以的。可见, 体式决定了该不该修改细节, 由谁来修改, 只有这些问题考虑妥当了, 然后才可以考虑怎么修改。

案例2:某教师以“夜深了, 有人敲门……”为开头, 要求写一篇想象作文。教师提供了以下几种示范构思:

1夜深了, 小姑娘为哥哥进热门补习班到隔壁老师家说情, 体现小姑娘的天真可爱;

2夜深了, 骗子敲门上演送鸡蛋骗利是钱的戏码, 反映社会的复杂;

3夜深了, 打工仔到隔壁邻居家敲门借点盐烧面条, 被怀疑是骗子拒在门外, 反映了邻里之间的冷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4夜深了, 城管敲门提醒注意安全, 反映了社会治安问题;

5夜深了, 周杰伦敲门求躲避狗仔队的跟踪, 反映明星的苦恼;

6夜深了, 离家出走的同学敲门求借宿, 反映家庭教育的问题。

在讲述上述构思的时候, 教师明确无误地告诉学生: “我反对天马行空的想象! 你们写想象作文的时候, 不要写一些乱七八糟荒诞怪异的东西, 想象要合理, 有意义! ”

这个案例, 有三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一, 什么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为什么要反对? 第二, 什么是合理、有意义的想象? 第三, 虚构和虚假的界限在哪里呢?

案例中的那位教师在想象作文教学上, 犯了以下三点错误:

( 1) 在想象作文的内容上, 他追求“真实化”, 即要求学生的想象要符合生活实际, 那些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比如写“三十年后同学会”, 学生如果写“我”从外太空驾驶飞碟回到地球, 这一类想象就是教师极力反对的所谓乱七八糟、天马行空的想象;

( 2) 在内容取材上, 他建议学生“移植与改编”, 可以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真实故事“移植”到自己身上, 比如同学、亲友的故事, 甚至媒体报道的奇闻异事, 都可以改编成“我”的故事;

( 3) 在评价上, 他以道德评判代替了审美评判。把文章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批判、讴歌、赞美认定为“有意义”, 反之则无意义。

上述三种错误, 都源于教师对“想象作文”的“体式”认识不深、不透。他把想象作文看成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与再现, 犯了机械反映论的错误。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 想象作文属于文学写作, 想象性、虚构性和创造性才是其根本属性。意识到这一点, 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真实的两种类型: 艺术的真实与科学的真实。如果教师在学生的想象作文中总是去强调想象与当下的、现实的生活的紧密联系, 强调要通过写作来反映现实、揭露现实或讴歌现实, 那实际上是把想象作文当做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一种翻版。这是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绝对、机械、简单的理解, 是用符合生活实际的“科学的真实”来要求文学写作。

“文学所创造性的那个想象世界建立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 但却不是真实世界的摹本, 而是创造和想象的产物。”对于虚构文学来说, 糟糕的想象是想“可能发生却不可信”的事情, 所谓“可能发生”, 也就是想象的事情它符合生活的逻辑, 比如人会慢慢变老, 春天过去便是夏天等; 所谓“不可信”, 是指情感的虚假或浅薄, 作者创作态度不真诚, 带着明显的取悦或谄媚读者的倾向。换言之, 糟糕的想象是想得跟“真的”一样, 情感却不真、不美; 而高明的想象, 是想“不可能发生却可信”的事情, 逻辑上不可能, 但情感上却可信。

想象作文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文类。对于想象作文, 语文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想象作文属于文学写作类, 它的本质是虚构性, 还要认识“合理”想象的正确内涵:

( 1) 想象作文旨在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真”, 而不是为了表现客观世界的“真”。

我们让学生写想象作文, 绝不是为了在“外部世界”———社会生活中去搜罗稀奇古怪的故事, 而是为了让学生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秘。“想”, 从构词法来看, 上“相”下“心”, 想象应该是心之相。那创造与想象的虚构世界, 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希望、追求或渴盼。

( 2) 想象作文表现的是情感, 而不是像科学想象那样表现科学与理性。

想象作文的关键点, 不在于所虚构的故事, 而在于故事背后作者的情感, 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技巧。就像《丑小鸭》一样, 关键点不在丑小鸭成为天鹅前所受到的种种苦难, 而在于苦难背后作者所传递的对于成长的态度。

( 3) 想象作文的最高价值是“无理而妙”, 而不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科学想象的最高价值是被证实, 比如, 科学家想象宇宙中有和地球一样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如果未来有一天人类真的发现了这样的星球, 这无疑是对科学想象最高的褒奖。而学生如果在《三十年后的我》中想象自己穿着隐身衣参加班会, 我们根本无须去考虑这可能不可能实现, 而应该关注“隐身衣”背后学生那颗渴望“逃离”或者“窥探”的内心。

综上所述, 想象的虚构所要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它与科学的真实的区别在于, 艺术的真实更接近哲学, 接近普遍人性或人类普遍的境遇。而不是接近生活事实, 它所虚构的世界比具体的真实更具代表性、普遍性, 因而到达了更高层次的真实。

案例3: 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期末考试, 作文要求写想象作文, 题目如下:

仔细观察右图 ( 一篮水果的图样) , 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自拟。 (25分)

提示: 图上的一篮水果是谁送来的? 还是谁正准备送到哪里去? 为什么要送? 先想一想。再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一篮水果”的有关故事。

下面是学生甲、乙的两篇作文及得分情况:

甲文 (19分)

一篮水果

秋天到了, 小动物们在春天种的水果都丰收了。你看, 小猴从温室里运来一篮子桃子, 小花鹿从温室里运出一卡车橘子……

可是, 小兔子是动物中最懒惰的, 它只是上山采些蘑菇, 拔一些野生萝卜充充饥, 它什么都不肯种。

不知不觉到了秋天, 黄叶也落了、小兔子找不到吃的了。但是, 动物们看它那么懒惰, 谁都不愿意给它一些水果吃。

小兔子眼珠子一转, 突然想出了一个鬼主意。

于是, 它回到家, 躺在床上, 盖上被子, 装出一副生了病的样子。并且让小鸟到森林里去传播消息, 就说它生了病, 叫动物们一起来看望它。

动物们听小鸟说小兔子病了, 它们都很惊奇。

后来, 动物们决定去看望小兔子, 并从自己家里拿出自己种的水果, 准备送给小兔子。

动物们一起来到了小兔子家, 小兔子正在喝水, 听见敲门声, 连忙躺回床上, 紧紧闭上眼睛。

过了许久, 动物们见没有动静, 便推开了门, 看见小兔子双眼紧闭, 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以为小兔子是真的病了, 没有打扰它, 把一篮子水果放在了桌上, 走了。

动物们正要走的时候, 猴子起了疑心, 它想:“小兔子以前不经常生病的呀, 怎么突然生病了呢?我要回去看看。”

猴子回到小兔子家, 把耳朵贴在门上, 忽然听见了小兔子的声音: “哈哈, 有了这么多的水果, 够我吃一个月啦! ”

猴子听了生气极了, 马上告诉了其他动物, 动物们从此再也不理小兔子了。

可是小兔子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不理它。后来, 它一想, 才知道自己的欺骗行为让大家感到不满了。

这时它才体会到没有朋友的滋味, , 它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最后, 它真诚地向大家道qiàn, 大家也原谅了它。

第二年秋天, 可以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温室里运出一卡车萝卜, 这个熟悉的身影就是———小兔子。

乙文 (24分)

关于一篮水果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我的思绪飘回到那个晴朗的下午———

我的妈妈是一位小学教师, 但她这几天不能去上课了, 因为她害了很重的病, 在家休息。这一天是星期天, 我正在家里客厅看电视, 突然门铃响了, 会是谁呢? 我打开门一看, 是个小女孩, 只见她手里提着一篮子水果。一见我开门, 她就急切地说:“××老师在家吗?”我手往里面一指, 说: “在, 她生病了, 在床上躺着呢。”小女孩一听, 急得连鞋子都来不及脱, 就直冲我妈妈卧室, 扑到我妈妈身上, 哭着说: “老师, 您为了我们, 工作太累了才病倒的。”妈妈抚摸着小女孩的头, 说: “没事的, 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别替我担心。你们能好好学习, 就是对我的最大的安慰! ”小女孩边哭边点头, 妈妈也哭了, 站在一旁的我也哭了。

多年以后, 我还经常想起那个晴朗的午后, 发生的关于一篮子水果的故事。

案例中, 乙文接近满分, 而甲文仅得19分, 评分理由是:

其一, 作文题目要写的是记叙文, 而该文是童话。

其二, 文中小兔子搞的是‘歪门邪术’, 立意不高。

其三, 开篇和结尾没有点题———没有出现话题‘一篮水果’……”

从上述两篇想象作文的评分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明显的错误, 如将作者与角色混为一谈, 以道德正确性评判取代文章的审美价值的评判等。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缺乏自觉的“体式意识”, 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教的是什么体式的文章, 以至于出现题干要求与评分理由自相矛盾的知识性错误。题干中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写“记叙文”, 评分时所认定“童话”不是记叙文, 说明教师对“记叙文”这一文类缺乏了解。

记叙文是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的集合体, 包含写实的和虚构的两种类型: 写实的记叙文有非虚构的故事、自传、回忆录、日记、游记、旅行日记、个人叙事类散文、新闻报道、历史报道、调查报告、考察报告、会议纪要、个人简介等; 虚构的记叙文有小说、童话、神话、寓言、传奇故事等。案例中的教师把记叙文等同于写实的散文, 而把童话排除在外, 这是体式知识上的一错; 既然是写实的散文, 却又在题干中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错上加错。试问在写实散文真实的叙述中, 究竟哪里允许虚构呢? 照我看来, 乙文所写的是一件“可能发生而不可信”的事情, 恰恰犯了想象作文的大忌:事真情假!

综合上述三个案例, 我所要强调的观点是: 规范的写作教学, 离不开正确的写作知识。而只有具备自觉的体式意识的教师, 才会对写作知识怀着强烈的求索欲望。

二、写作教学需要活动化

写作教学中的活动, 指由教师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学生行动, 活动的形式通常有阅读游戏、比赛、劳动、辩论、讨论等。

1. 写作教学“活动化”的反思

写作教学中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动机。还有一种是通过活动解决“写什么”的内容问题。此类活动又分为两种: 一是活动后“趁机”写。通常这类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写作, 也不在写作课堂上开展。教师利用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 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的问题。比如, 语文教师通常会在运动会、主题班会、游园活动或者春游前后, 不失时机地提出写作任务, 要求学生记录活动的见闻与感想。二是为写作搞活动。通常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写作。一般在课堂上开展, 通过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苦恼。比如,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扳手腕、吹气球、传话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认真“观察”, 然后描写或记录活动场面。

活动, 作为小学习作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内容与功能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习作课上究竟活动了什么?

为什么要活动呢?

活动解决问题了吗?

下面我们就上述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 习作课上究竟活动了什么? 在习作课有限的时间内开展的活动, 诸如比赛或游戏, 从其实质上来说, 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复制, 它们大部分并没有超越儿童日常生活经验。

第二, 为什么要活动呢? 显然, 每个教师都希望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使他们乐于表达, 又希望活动能直接进入作文中, 成为学生写作的内容, 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可问题是, 我们为什么让学生记录活动呢? 写这样的活动作文, 除了“有内容”可写, 还有什么价值? 它究竟锻炼了学生怎样的写作技能呢?

第三, 活动真的解决问题了吗? 有了活动, 学生真的人人都爱写、能写, 并且写得好吗? 我认为, 在习作课堂上, 多数教师在“生活”“活动”和“写作内容”之间简单地划了等号, 这是活动作文最根本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 不是缺少生活, 而是缺乏一双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 对于记实作文而言, 生活中的“美”才是合宜的写作内容。而评判活动成败的关键, 取决于活动是否带领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 而不是积极参与、热闹欢乐、精彩激烈等表象。

2. 我所提倡的活动化写作

( 1) 活动应有清晰的目的与计划。

教师在设计写作活动时, 应该能够清楚地回答: 为什么要活动? 怎么开展活动?

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很善于设计写作活动。我取他的一个案例“法尔布的故事”谈谈。吴老师计划让学生开展班级“人物谱”的写作。如何让孩子们对写身边同学的故事感兴趣呢?

吴勇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小叶子”的各种小故事, 再把这些故事加上“小叶子”本人的“自传”放在一起编成一本书, 这本书同时又拉开了班级“人物谱”写作的序幕, 在两年时间里, 全班学生都有了一本名叫《我的故事》的书。吴勇老师为什么开展这样的活动? 他的目的很明确: 让每一个孩子的童年在“故事”里定格, 在“故事”的表达中感受写作的意义: 欣赏别人, 认识自己。他采取的形式是“为别人写故事, 为自己编书”, 每个学生用笔记录他人, 四十多双眼睛, 就会有四十多个视角, 这与传记类的写实作文的要求非常合拍, 因为四十多双同伴的眼睛, 意味着“发现”, 而多角度的“发现”, 才能写出一个个“立体多元的生命个体”。整个活动历时两年, 从轻松有趣的故事“爆料”开始, 以人人拥有一本个人小传结束。“交流”式的小活动连缀成“人物谱”写作的大活动, 目的明确, 方法得当, 计划井然有序。这样的活动设计, 值得学习。

( 2) 活动应有创意。

写作教学中的活动, 要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意绪。有时候, 得注重活动的方式的创造性。江苏省特级教师洪榴的语文“微生活”系列活动, 就有十足的创意。在洪榴老师设计的“微生活”系列中, 有字词微电影、作业微设计、课堂微观察、校园微视角、作文微点评、家校微课程等精彩的语文活动。洪老师融写作于小而精的活动之中, 以新颖的创意点燃学生对写作的热情, 促成学生对生活的审美, 变艰难的写作任务为微型的项目。试看其中的“字词微电影”设计。

洪老师所设计的“字词微电影”是让学生通过一段话来还原或丰富某个字词投射在脑海中产生的意象, 就像是用一架无形的摄影机, 捕捉着脑海中丰富的画面, 然后用语言素描般地呈现出来。以下是她的学生创作的“影子”微电影:

习作1:阳光灿烂, 在树阴下, 影子点点闪闪的, 太阳渐渐偏移, 影子也移动了位置, 一会儿长, 一会儿短, 好像在跟我们开玩笑, 捉迷藏。

习作2:日光下、灯光下, 它就像一个朋友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习作3:有时看着我自己长长的影子, 我就会感觉自己特别高大。有时看着短短的影子, 就对自己说要多吃饭啦。从小到大, 影子一直伴着我, 有时给我带来快乐, 有时也给予我安慰。

在语文“微生活”系列中, 我最喜欢的是“校园微视角”活动设计。所谓“校园微视角”, 就是让学生用镜头捕捉校园中美的瞬间, 然后, 给照片取名, 或图配文诠释画面之美。下面是学生对一幅爬山虎照片的展开的微写作:

习作1:《当我途经你》

翻开记忆的相册, 你火红的侧影仍留恋地抓着校园的一角。我听到有同学傻傻地说你是幅画, 也许你真是: 不曾被人特别关注, 也不曾被人遗忘, 如名师大作一样不受尘世影响。还记得, 你为白墙留下的“爪痕”, 以及那随意乱甩的“红袖”, 这不就是你? 美丽而又稍带倔强, 似乎没有人能阻止你向墙的尽头前进。我静静地感受你, 感受你端庄的一切, 它是内含的, 里面藏着那小女孩天真的笑容, 顽皮男生看到你时片刻的惊讶, 老师散步时的由衷感叹……

我轻轻合上相册, 你火焰的身影已被细心保存。在这六年级的秋天, 在这繁华的季节, 请记得这一片红红的爬山虎。

习作2:《爬山虎物语》

它只知道

爬着, 爬着,

一颗心,

也变得火热。

它不知道,

一片叶子落下,

便成了秋天。

洪榴老师所设计的“语文微生活”系列, 其创意在于:

第一, 化大为小。以短小的写作片段取代动辄400字左右的“文章”写作, 学生不觉其苦, 但觉其趣。

第二, 同“台”竞争。洪老师通过给“字词”、图片, 为学生课外的写作积累搭建“话题”平台, 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字词”或同一张照片写作, 又能激发了学生好胜之心, 以竞争促成写作质量的提高。

第三, 聚焦生活。无论是字词微电影、校园微视角还是课堂微观察, 都是为了唤醒学生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进行“审美”, 而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审美角度、审美机会。而这, 无疑是写作教学活动化的关键所在。

第四, 教师介入。学生课外的练笔经常属于完全开放式的、放羊式的状态, 即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表面上看起来, 课外练笔很自由, 殊不知, 有时候越自由, 学生越是找不到可写的话题。而在“微语文”系列活动中, 指定的写作小项目给了学生既有限制又有弹性的写作空间,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课外练笔的“介入性”指导与整体设计。

( 3) 活动要符合体式的要求。

衡量写作活动设计的优劣, 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 就是看它是否与写作的体式相配。换言之, 写作活动的设计, 也需要教师有自觉的体式意识, 不同的体式, 对活动内容、形式与目的的要求也各异。

下面, 我以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亲情测试”写作课为例, 谈谈活动与体式之间的关系。

案例: 王崧舟的“亲情测试”写作课。

在这堂课上, 王崧舟老师引入心理学的一个有趣的测试, 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最爱的五个人的名字, 然后一个一个划去, 看看谁才是自己心中最不舍的人。

王老师的五次指令引出课的五个主环节:

请大家拿出一张最干净的纸, 在上面写下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最割舍不下的五个人。

拿起你们的笔。划掉一个。划后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

在剩下的四个人中划去一个。

在剩下的三个人中划去一个。

请你们再做一次痛苦的选择。把剩下的二个人全部划去。

王老师说, 每划掉一个人的名字, 就代表这个人不存在了。结果, 在划名字的过程中, 学生有泪流满面的、泣不成声的、满面通红的、大声抗议的、小声抽泣的、放声大哭的, 也有叹息的、烦躁的、羞愧的、悲伤的, 还有学生一个名字都舍不得划。一个测试, 把孩子们内心的声音给逼了出来……

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曾引起过争议, 有人说它震撼, 也有人说它残忍; 有人斥其标新立异, 也有人赞其意义深远。而我从写作教学的角度, 认为这堂课最大的成功, 是其精彩的活动设计, 达成了叙事散文教学的目的。

在案例中, 王崧舟老师所采取的活动, 是虚拟的“生死抉择”, 并且, 让学生在抉择过程中不停地倾诉、交流。

这堂课的活动到底妙在哪里? 是活动与学生所写的体式———叙事散文相得益彰。西方有句谚语说, 鱼是最后一种发现水的生物。同理, 学生写叙事散文, 所遭遇的主要困难, 是对熟视无睹的生活产生“审美疲劳”, 因为他们一直“在生活中”, 被”生活”所包围。而王崧舟老师设计的“亲情测试”, 把学生“打出了生活的常轨”, 实现了日常生活“陌生化”的效果。学生在非常态的“生死抉择”中, 带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心情去重新审视自己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 最终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榨出”了富有人文意趣的“情感”。学生在这堂课上又哭又喊又哀求又叹息的种种反应, 都是叙事散文写作所必需的“审美体验”。所以, 学生的反应恰恰证明了活动的有效性。

王崧舟老师的这个课例, 给我们的启发是: 应该从所教体式的关键要求出发, 设计合目的性的活动。叙事散文的写作, 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陌生化”———拉开学生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对熟视无睹的生活进行“审美”。因此, “陌生化”手段与“审美体验”, 是评判写实作文中活动的对错优劣的重要标尺。活动, 不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上, 而是要进入审美体验的层面, 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好的活动。

写实类作文。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上“陌生化”的活动, 唤醒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 而且可以通过课外“陌生化”的活动, 增加学生“新”的生活经验, 这也是一种途径。比如, 有的教师带领学生走从未走过的路, 看从未看过的风景, 师生一起游历,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陌生化”; 它们都能有效地促成写作主体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蜜”。

三、写作教学要重视语境的创设

写作是一种社会的交际行为, 写作过程与结果受到各种社会、交际、认知因素的制约, 人们将制约写作行为的修辞环境称之为语境。语境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作者 ( 谁在写? 以何种角色、身份在写?)

读者 ( 写给谁看? 何种角色、身份? 和作者是什么关系?)

目的 ( 为什么写?)

体式 ( 写成什么样子?)

语境的四要素, 限制了写作的形式与内容。

1. 语境脱落是我国写作命题的通病

一直以来, 学生写作中的造假问题很令语文教师头疼, 禁而不绝。甚至有学生公开宣称, 考场作文就得造假, 就得以取悦评卷者为目的, 造假有理, 因为造假有“分”。

为什么学生在写作中会造假、易造假呢? 我们总是习惯对此进行道德归因, 批评学生功利、世故, 或者从命题内容上进行归因, 批评熟烂话题助长套题之风, 还有人从评分机制上归因, 认为不易被发现也是造假不绝的重要原因, 很少有人从命题方式上寻找根源, 其实, 写作命题时的语境脱落, 是导致写作造假的客观原因。

比如, 我们经常让学生写“暑假见闻”, 这就是典型的语境脱落式命题。写给谁看? 不知道; 为什么写? 不知道; 写成什么样式? 不明确; 作者角色?不知道。语境脱落, 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内在动机, 而变成由教师强加的任务。

又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 ( 上) 习作二“演讲稿”习作, 题目是这样要求的:

请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运用搜集到的资料, 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 写一篇演讲稿。

除了规定体式“演讲稿”之外, 命题中看不到语境的其他三要素。学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演讲稿?演讲的目的是什么? 听众是哪些人? 演讲者以何种角色演讲? 题目中都未作设定。没有对象、没有目的, 又何来写作的动机与兴趣? 对于一篇演讲稿的写作来说, 语境脱落是非常严重的疏忽, 因为演讲是我讲你听, 没有读者怎么演讲? 试问, 学生怎么能不怕这类习作呢? 怕的一种表现, 就是通过造假来应付。而造假也确实方便, 因为语境要素缺乏, 给虚假内容的“代入”创造了空间。

语境的创设是真实写作的关键, 真实化是写作教学的追求。

真实化有两层含义, 第一, 学生写作内容的真实———写的是真情实感; 第二, 写作目的的真实———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 而不仅仅是应试的需要。对于写作教学来说, 真实化的第二层含义更重要。写作教学, 要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实所需的写作技能相接轨,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境创设, 是真实写作的关键。在欧美国家的写作命题中, 我们能看到他们对语境创设的重视, 下面试举几例:

案例1: 即便是简单的一个“描写”练习, 美国教师也会设计一定的语境: 拿出一个巧克力曲奇饼或薯条, 或其他熟悉但以前没真正观察过的食物, 调动你所有的感官来检查它, 你该怎么向从没见过它的人描写这个食物?

这里设计的语境要素是读者———“从没见过它的人”。

案例2: “说明文”写作题: 你近期是否遇到不满意的服务或产品? 如有, 请写一封投诉信, 寄给相关的部门主管或公司代表。

这里设计的语境要素包括读者 ( 部门主管或公司代表) 、目的 ( 因遇到不满意的服务或产品而投诉) 、作者角色 ( 顾客) 、样式 ( 写成投诉信) 。

相比之下, 我们在小学阶段所训练的说明文, 通常是物品介绍一类的, 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习作三“你可以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 如蔬菜、水、玩具、文具或电器”。问题是, 如果“我”介绍的物品“大家”都很熟悉, 我为什么要介绍呢?

案例3: 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它在录取新生时, 给出的考题是“给你未来室友写一封信”。

这个题目的亮点在于读者的设计———未来室友, 确定的关系, 不确定的人, 我们从这样的语境创设中多少能看出耶鲁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视。

案例4: 美国的创意写作题: 在高速公路拐弯处, 立着一块空白的广告招牌, 如果让你设计, 你会在上面写点什么? 为什么?

这里设计的语境要素是读者 ( 高速公路上的司机, 阅读的时间可能只有几秒) 、样式 ( 巨大广告牌上的文字) , 光是这两个要素就具有足够的挑战性。

在上述4个案例中,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 在语境四要素中, 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读者。不是所有的写作题对语境四要素都做了设定, 但是, 它们无一例外部设定了读者。“读者意识”也是西方写作教学所强调的写作技巧。

上面讲的都是国外的写作题。其实, 在国内, 也有很多教师意识到语境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在写作教学中有意地进行真实写作的尝试。比如, 浙江省特级教师张祖庆曾经上过一堂创意写作公开课:

案例:《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

观察一系列关于地球之殇的资料;

阅读艾萨克·阿西莫夫《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 ( 节选) , 请学生先用一两句话把内心的呼吁、请求、期盼写下来, 作为这封信的结尾。

父母一起阅读相关书籍和电影, 整合有价值的资讯, 将这封信写完整, 做到格式正确, 有条有理, 有理有据;

写好抄在信纸上, 精心设计一个信封, 找附近的妇产科医院, 让护士把这封信连同新生儿, 一起交到他的父母手里。

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 张老师设定了真实的读者 ( 地球新生儿及其父母) 、写作样式 ( 一封信) 、写作目的 ( 呼吁保护地球) , 体现了他想把写作导向真实世界的努力。

其实, 在写作命题中创设语境并不难, 难在命题习惯的改变与语境意识的强化。前面案例中提到美国高速公路拐弯处广告牌的设计, 类似的创意, 我们其实是可以借鉴与模仿的。仿题如下:

假如学校门口的电子屏幕, 给你半分钟放三幅字幕介绍你自己, 你会放什么? 请把你的策划写出来。

试试看, 学生还会在这类写作题中造假吗? 学生还会对这类写作题感到无聊而叹息吗?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改革 高职院校 方向对策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地点,是满足社会对技术人员需求的重要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迅猛发展,再加上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化技术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进行革新,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就成为了必然之举。

一、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

为了更好地思考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方向,笔者对某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数据如附表1: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大职高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数量少之又少,而学生的满意率也不到四分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差

所谓的硬件条件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进行实验教学的设备设施比较落后,很多院校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一些教育教学水平比较差的院校甚至没有物理实验室,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

现如今,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传统的高职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许多院校沿用的教材内容老套,跟不上发展的新形势。另外,一些高职学校的教学手段也比较陈旧,教学模式僵硬、教学设备缺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出现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符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向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高职院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并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我们应当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改革。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认识水平

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者要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坚持引进新设备,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实验室,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作用,积极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为有效教学打下基础。另外,学校各部门和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桥梁,从而了解学生的内在诉求,保证因材施教。

(二)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是教育教学能够保持生命力的基石。在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要对实验教学进行不断创新,改变以往的枯燥教学模式,从各个细节着手改变。第一,创新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材中与社会实际不相符的内容,并完善教学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二,创新教学方式。以往的教学方式大多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积极进行革新,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第三,创新教学手段。传统的高职实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新时代下的实验教学要拥有现代化设施,将计算机、液晶屏幕、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并完善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綜合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物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首先,高职物理教师要灵活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并且能够进行有效教学,保证学生听讲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能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再次,教师要能够不断完善自我,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学习,认真研读教材,找到教育教学的重点;最后,学校也要坚持人才的培养,做好岗前培训和宣传工作,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即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到学校进行讲学,并派遣有能力的人员对外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它对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不断改变教学对策,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艳霞.浅谈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8).

[2]文小毛.浅谈高职院校工科类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型物理实验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12).

[3]韩瑞功.CAI创新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篇4

摘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振兴的背景下,我国一些行业加快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尤其是煤炭、钢铁、有色等资源性行业,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现象。这不仅仅是某一行业自身组织结构调整的问题,也涉及到所有制改革、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等问题,因而备受关注、甚至是争议。

关键字:国有企业 改革 亏损 十四届三中全会

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思考,我认为改革是理性的,慎重的。要有计划有步聚地以多项试点为先导,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百户试点引人注目。改革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关乎多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到底将迎来一种怎样的状态和前景。好在大势已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精心部署下以及有关方面的协同努力下,终究已在步履维艰中获得了新的进展。

纵观改革历程,从1978年开始,搞活国有企业就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或热点、重点之一。扩权让利,到后来的承包制,都试图想让国有企业增强活力,改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行的问题。这现在不同时间的政策,是相当有效的。以致到90年代初期承包制也仍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

根据全国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选择百户

企业先行试点,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据统计,1995年百户试点企业销售收入23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实现利润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在全国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20%还多的严峻情况下,百户试点企业则呈扶摇直上之势,这说明试点是有基础、有成效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有希望给国有企业带来新的生机的。

国有大企业大体分为两种情况。1功能性的国有大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二,重要资源的开发。第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对这类国有企业下一步怎样改革,笔者认为主要是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加上完善出资人管理,再加上行业性的社会监督。行业性的社会监督包括价格控制、服务标准、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的安排等,以保证企业服务好社会和公众。2.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有好多人认为这现企业应该继续退,希望国有经济从竞争领域里面退出来。这种出发点是一现西方国家的思想。但是,在现在中国的国情下考虑。国有竞争性大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充分的必要性。该退到那?外国的跨国公司?单前提是人家要控股。要是这现国有企业被外国公司控制了,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都很不利。这现国有企业都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命脉。

第二个方向是卖给民营企业。但是又受制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这现都是属于个人或者家族的。好处也是有的。内部管理成本非常低,企业的决策率很高。但同时它的缺点也有很多。内部的制度化建设较差、随意性较大;内部形不成制衡机制、决策风险大;企业文

化是以家族关系为中心,家族以外的人难以受到信任,存在排外的情况等等。所以,以家族企业的形态经营中小企业效率非常高,但不太适合大企业的管理和治理的要求。

我认为总体方向是进一步推进国有大企业的市场化。继续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核心问题,第一是透明度,第二是考核,第三是薪酬。要实现制度设计和具体政策科学化、合理化和个性化。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委托代理关系。这项工作就是目前推进的董事会试点。通过改变董事会结构,外部董事占到董事会成员的半数以上,解决重大决策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推进产权多元化。目标是通过整体上市,对国有企业进行公众公司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重组。国有企业大都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发展过程,资源配置不一定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所以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需要通过企业的重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包括企业之间的重组和企业内部的重组。持续不断地推进内部改革,改变大锅饭体制。内部体制僵化是国有企业最大的痼疾之一,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以逐步实现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与市场接轨。管理更加严格,更加科学化。大企业是靠完善的制度化体系运行的。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大企业的制度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行大量的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

“十一五”期间,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迈进,全国国有企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国企业户数不断减少和结构不断优化的情况下,国有资产总量

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可以说,深化改革已经成为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全国国有企业财务决算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2.19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57.7%;实现利润1.33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39.2%;上缴税金近2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66.5%。2006?2008年,国有企业户数每年减少近1万户,但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380多亿元,上缴税金平均每年增加1840多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6.9%、4.6%和18.1%。从中央企业来看,经济效益显著增强,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导力量。

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至关重要。要研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重新划分国资监管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确立并强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公共政策的职能,逐步形成层次分明、架构清晰、管理科学、依法监管的框架体系。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竞争性领域改革步伐,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能力,增强竞争力。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企业改革。垄断性行业企业改革既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又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环节。要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入、引入竞争、依法监管,推进垄断性行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推进交通运输业和铁路管理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巩固厂网分开,加快竞价上网,稳步推进输配分开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要继续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规模,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社保预算之间的相互衔接。统筹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重点解决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包括国有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各类统筹外费用,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后涉及民生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矿山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后遗留的尾矿库闭库安全隐患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他们带领广大职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锐意进取,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没有好的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进一步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善于经营管理,熟悉本行业务,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经营管理者队伍。要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具体办法,努力营造使他们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物质鼓励和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篇5

作者 兰星天

摘要: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新型制度的提出。本文在界定了农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农事代理公司为支撑,连接起上游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下游农民的“工”字型的新型的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想。“工”字型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其实也是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远景的一种规划。本文希望通过这种创新型的愿景规划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关键字:农地产权关系;农业产业体系;农事代理公司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粮食危机的爆发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受到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急剧增长和耕地急剧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也面临着爆发粮食危机的可能。同时,随着全球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我国全球市场的开放,我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将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为此,我国农业采取大规模化生产势在必行。但基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这个实际国情来考虑,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由少数人经营的大农场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土地流转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自发式的小农场的出现。但这对于我国建立农业产业体系和解决三农问题是不利的。小农场的性质毕竟仍是少数人耕种了多数人的地,多数人只能获得极少的租金而不能分享土地带来的收益。这种机制终将导致少数人致富,多数人受贫的结果。全体农民的增收问题将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农问题虽然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仍然没有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机制和明确的农业未来发展趋势。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和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紧密相连的。只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三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本文中,笔者希望通过建立以农事代理公司为支撑的“工”字型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来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未来提出了新的构想。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土地如何处置和分配的问题,即农地产权关系。因此我们首先分析农地产权关系如何界定。

一、农地产权关系的界定

对于农地产权的界定,学术界有两种声音最强烈。一种声音主张“农地产权应当回归农民”,另一种声音则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认为“不应该把农地产权让

给农民”。之所以会出现两种甚至多种声音,是因为众多学者站在了不同的利益角度来考虑。但具体哪种声音更具合理性,我们应该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来综合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集体耕作的格局,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一举措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也因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业的大发展不仅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为我国工业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农业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农民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要回馈农民,反哺农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把农地产权让给农民。原因有两重:(1)家庭联产承包这种生产关系在我国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的今天,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将不再适应,需要变革出新型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进程不可阻挡。在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进步的时候,生产关系就要变革。这也就决定着现在不能完全把农地产权让渡给农民。(2)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农民是具有一定理性的“经济人”,是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因此,如果农地产权完全回归农民,农民就会选择比粮食生产更具收益性的土地利用方式。这种结果将不能保证我国耕地面积维持将来土地需求水平。在全球粮食危机气氛笼罩下的今天,选择农地产权回归农民是很不理性的。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更赞同第二种声音。在农地产权的界定方面,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只保留对农耕土地性质的变更选择权;农民完全享有其他所有权、使用权和受益权。自2005年1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小到上百亩的村里能人承包耕种模式,大到几十万亩的农场企业模式。土地流转政策的提出,的确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农耕规模经营,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是土地流转价格机制的滞后,也损害了这部分农民的利益。土地经营权的出让只让这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获得了极低的租金收益。其实这部分农民不是不想获得耕田带来的收益,只是由于体力有限或是机会成本过大等因素不得不出让土地经营权。如果农民不能在土地经营权出让后获得较合理的收益,土地流转机制则最终只会导致少数人致富,多数人受贫的结果,拉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因此如何让每一个农民都从土地上受益致富,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

1.模式借鉴

美国是最早形成农业产业体系的国家。尤其是在90年代,计算机在农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完善和成熟,是美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到目前,美国农业已组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组织体系,同时还拥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场主从播种到收割根本无须亲手做任何农事工作,所有工作都可以请专业化公司来完成。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销售、加工环节也会有由早已签订合同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来完成。这种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基于美国的自然禀赋和长期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来的。地广人稀是美国实现大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美国现在只有不到2%的农民人口,而可用耕地则是我国的一倍。这就保证了美国可以通过大农场的形式来经营农业。为此,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就不能完全模仿美国的农业模式。在借鉴美国农业模式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农事代理公司的概念,并希望通过农事代理公司来构建可能适合中国农业产业化体系。

2.农事代理公司

2.1农事代理公司的概念。简单地说,农事代理公司就是代替农民进行农作物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公司。具体包括代替农民播种,田间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治理,收割以及在农作物收割后的销售等业务。农民以拥有土地为资本入股农事代理公司,并以股份的多少参与公司的分红。农事代理公司的实质就是通过打破现有的小农耕作模式,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的大规模化生产。

2.2农事代理公司的建立及运作模式

2.2.1建立

农事代理公司应由各级政府主导,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共同建立。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公司,但仍保留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入股公司实现了使用权和受益权的转化,农民把使用权交给公司而仍能分享土地收益的权利。农事代理公司的建立之所以要由政府主导,是出于我国农业安

全和农民利益的角度考虑的。只有政府主导,在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的形式入股公司分享利润时,农民的利益才不会受到损害。

农事代理公司可以在乡镇域或县域建立,这以当地的农业规模和有助于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而定。各级政府必须在得到省农委的审查和批准后才能建立农事代理公司。农事代理公司的所有信息(包括公司土地和农户代理量,农作物预生产种类,预生产量,销售去路,农民利润分配,公司财务状况等)必须在每次耕作前准确地上报省农委。省农委对各级农事代理公司上报的数据进行汇总,并根据各类农作物未来的需求情况预测对各级农事代理公司作出建议性的信息反馈。这一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市场各类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各省的农业部也应在国家农业部的统一指导下和其他各省的农业部进行信息公开。信息的公开能够解决市场上信息不完全的局面,帮助各省农委对未来农产品的供求状况作出准确的预测,并且有助于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立。

2.2.2农事代理公司的运作

农事代理公司建立后,人员实行竞聘上岗的原则。除一些具有较高知识要求的职位(如公司经理,财务管理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等)面向社会招聘之外,其他所有农民有能力胜任的职位(如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等)只面向入股公司的农户招聘。公司高层负有和其他农事代理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和一些农业研究机构(如大学)取得合作,保证农产品生产达到预期并最终实现销售利润的责任。

农事代理公司进行农作物规模化生产也就意味着公司掌握了大批粮食的支配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公司就必须与上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实现粮食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农产品的转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要想通过农事代理公司增加农民的收入,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农作物生产;二是保证粮食的销路。

2.2.3基于农事代理公司的“工”字型农业产业化体系

目前,各种形式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合作社又一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乡镇纷纷成立。在城市周边的农村也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企业(如安徽的龙亢农场)。合作社的建立和农场企业的出现的确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这都只是局部性的,散点式的,不具有体系性的,也并不能完成我国从小农业到大农业的转变,建立全国性农业产业体系的任务。在未来,农

业的生产及管理在一个区域内是应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准确性,可操控性和可预测性的。农业生产完全可以根据未来需要进行调控,合理地使用土地进行生产;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也是完全可以受到人类的操控的;农产品的加工则在完整而严格的法律体系和农产品监测评估定级体系下而实现规范化生产。由此就最终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安全程式化的大农业生产体系。

农事代理公司的建立不仅是代替农民完成繁重的农事工作,改变农民面朝换土背朝天的现状,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一种途径,而且与上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成为一体。在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事代理公司起着沟通下游(农民和土地)和上游(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中间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成“工”字型农业产业化体系。而农事代理公司作为连接“田间”和“餐桌”的中枢环节在实现大农业的进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论

目前,我国有8 亿多农民,全国总人口近14 亿,据此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 %。如何实现广大农民的富裕,将是我国在21世纪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突破发展瓶颈,解决现有问题的重要课题。只有农民富了,我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富国;只有农业大发展了,我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强国。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土地,农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农村。因此,富农就必须从土地上挖掘财富,使农民幸福就要发展农村,让农民在农村过日子。

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具有创新性的制度和模式,三农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新的制度和农业模式。农民补是补不富的。只有通过一种制度激发起农民发展农业、改造农村的积极性,并为之提供平台和资金投入才能够真正的使农民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本文所提出的农事代理公司只是笔者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尝试性的创新,实际的可行性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笔者相信基于农事代理公司建立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将有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安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篇6

近几年,银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的急剧变化:无论是异军突起的新兴股份制银行,还是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都在以强硬的姿态急剧分割着国内银行的现有优质客户。优质客户也在多家银行的介入中逐渐打破对原来银行的朦胧认识,在多渠道银行的业务认知通道的作用下,优质客户对银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高效等要求被这些优质客户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人员素质、专业技能与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和银行的价值取向,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如何用专业的服务素养赢得客户的信任,正确把握客户的心理和需求,运用恰当的方式打动客户,影响客户的决定,赢得客户的信任,成为每一位合格的客户经理必修功课。

一、目前银行业竞争形势

(一)行业的现有竞争者。

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竞争对手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大陆境内的外资银行及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及不同产权、性质银行的大量出现,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已初步形成。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占据着较高的资产份额。近年来,随着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虽有所下降,但仍占有绝对地位。

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反映了银行业的竞争状况,而存贷款市场的业务份额则反映了银行业竞争程度。在此选取存款总额及占比、贷款总额及占比、利润总额及占比这几个指标进行分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存款总额、贷款总额竞争中占绝对优势,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业务规模与市场份额则较小。

(二)潜在的行业进入者威胁。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行业,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其它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仍较小,业务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业务、固定收益产品交易等方面,零售业务还只是开始,且主要集中在高端客户。但在过去的五年里,他们熟悉了市场,站稳了脚跟,已成为最大的也是最为现实的潜在进人者。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经营历史悠久,熟悉国际惯例,服务网络覆盖全球;有完善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高效、灵活的经营管理体制;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吸引力的薪酬体制和激励机制及高素质专业人才;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竞争策略。相比之下,中资银行除具有本土优势和国内网点优势外,资本实力较弱、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低下、经营效益差、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在这种背景下,进入的外资银行无疑将有很大的优势,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银行业竞争的主体结构,使原来主要由四大国有银行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构成的二维主体竞争演变为加入外资银行后的三维主体竞争。

(三)替代品威胁。

融资渠道的增多影响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在过去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银行贷款是企业唯一的融资渠道。直接金融发展后,企业除采取信贷融资外,还可采用股票、债券、票据等融资渠道。直接金融的发展也影响了银行存款。经济主体除持有现金与银行存款外,还可选择股票、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资产。

二、目前我行客户经理现状

目前的我行的客户经理业务单一化,因为部门建制和考核模式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类客户经理:1.个金部客户经理(包含个贷中心客户经理)2.公司部客户经理3.网点名义综合类客户经理。现在我大致介绍下这三类客户经理的主要职责:(一)个金部客户经理(包含个贷中心客户经理)。该部门客户经理兼顾任务的分配,按照市分行下达的个金任务的指标,将指标按照全行人数进行细化,并依托我行公司信贷资源,开展个人按揭贷款、信用卡、代发工资、网上银行等个金业务。

(二)公司部客户经理。

该部门客户经理主要工作是营销法人、机构、小企业等公司类客户,根据客户情况将适合的公司信贷业务进行营销,并将自身管护的公司客户的个金业务进行全方位捆绑。

(三)网点名义综合类客户经理。

只所以在此称为名义综合类客户经理,究其原因在于该部门客户经理因为驻扎在网点,面对的客户比较多元化,即有个人客户也有公司客户,但在现实工作中,大多数网点的客户经理工作的侧重点集中于个人业务,对公业务较少,主要体现在对公存款吸收。

综上所述,目前我行客户经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客户经理业务比较单一,缺乏整体产品体系概念,综合营销意识不强,不能给客户全方面的专业性体验。于此同时,专业性的不强也大大制约了个金和公司业务的联动营销。

三、关于我行客户经理未来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

1.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高起点。在选拔客户经理的最初,将选拔人选尽量向高学历、高学历、年轻化的高素质人才倾斜,力争打造一支学习能力强,业务水平精、综合素质高、年轻有冲劲的客户经理队伍。

2.我行将继续在培训方面下功夫,在加大培训的人群面的同时,根据业务变化的实际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身消化,逐步提高本行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业务素质,通过效率的提高来增加营销的成功率。于此同时定期开立全产品培训,打破原有的个金、结算、公司三大板块产品的阻隔,通过全方位的产品培训,打造一支金牌产品经理队伍,做好我行业务的导向性,提高客户经理的综合业务能力。

3.强化对客户经理的培训,必须及早对客户经理进行专业系统培训,包括选送一批有潜力的客户经理到支行个金部、前台部、公司部进行交叉轮岗,通过不同位置、岗位的历练,让人才像海绵一样吸收各式各样的水分,向全面化的客户经理发展。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篇7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观察法。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对分组情况的分析。本次比赛设立了甲、乙、丙三个组别, 在锦标赛中设立低年龄组的比赛是近几年的事, 目的是增加少年运动员的锻炼机会, 通过对比赛的观察, 从丙组小队员的表现就可以看到我国速度轮滑运动发展的潜力, 实践证明, 组别的细化有利于后备人材的培养, 在锦标赛中设立丙组的这项措施, 确实在轮滑运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访谈过程中, 有人提出:在锦标赛中取消丙组的比赛的建议, 理由是参赛运动员运动水平差距较大。通过分析, 认为必须在有能力设立少年锦标赛的前提下, 丙组的比赛再与锦标赛分开为上策。近几年, 速度轮滑锦标赛的参赛人数越来越多, 特别是, 丙组的人数基本相当于甲、乙两组的总和, 这为单独设立少年锦标赛奠定了基础。

2.2对设项方面问题分析。在设项方面, 少年比赛项目成人化也是竞赛中的问题之一, 通过对近几年竞赛规程的查阅, 了解到各年龄组的比赛项目有所区别, 但对乙组和丙组来说, 有些项目偏长, 难度也相对较大。在少年比赛中, 应该考虑到小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设立适合各年龄段特点的比赛项目, 在乙组特别是在丙组的比赛中要减少成人化的比赛项目。是否可以在少年组中设立基本功和技术性及游戏性的比赛项目, 这样即能够增添竞赛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提高小运动员的兴趣, 也对规范技术和强化基本功的训练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甲组的设项应该开发新项目, 如:马拉松等, 在设项方面尽可能与国际比赛靠近。

2.3对运动水平情况的统计与分析。针对这个问题对2010年-2014年五届全国锦标赛各年龄组、各比赛项目运动成绩的平均值与最大值进行统计, 并将结果进行比较, 同时选择了在中国轮滑协会正式注册的10个速度轮滑俱乐部进行调查 (中等规模) , 进一步证实了问题所在。通过对近几年全国锦标赛各年龄组、各项目运动成绩的平均值与最大值进行统计与比较, 发现2011年和2012年平均值与最大值同时下降, 2010年与2013年水平相对高, 但是, 2013年的平均值与最大值均未超过2010年的水平, 在2014年到达最低水平, 总体看可以认为近几年的运动水平没有提高。通过对有关专家、俱乐部负责人和部分教练员的访谈, 反映最大的是针对教练员业务水平而提出的, 认为我国轮滑运动近些年来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其主要原因在教练员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素质问题, 现有的轮滑教练员中, 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 对轮滑运动技术的理解和从事系统训练工作确实很难胜任, 甚至不排除专业队的教练。由于这个项目的教练员人群中,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较重, 缺少学习和交流的意识, 训练方法单一, 缺乏监控手段, 教练员之间的矛盾和恩怨较为突出等诸多问题, 往往运动员在场上的比赛变成了教练员之间火并的工具, 很难形成国内练兵, 一致对外的机制。

2.4参赛人数相对下降问题。通过对近几年各种比赛形式、类型、与各比赛人数统计, 发现存在参赛人数有相对减少的现象, 尤其是青年以上组别参赛人数不足, 甚至是寥寥无几, 经过调查分析认为与如下方面有关:中考与高中阶段学习紧张, 家长对孩子发展前景与出路问题比较担心, 能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俱乐部太少等, 都是造成自然减员重要原因。

3.解决问题的策略

3.1设计一套适合当前轮滑运动发展的竞赛机制与办法, 在竞赛中融入合理的调节机制, 增加各赛次之间的有机联系, 建立联动机制, 强调比赛关联性, 使各类、各场比赛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和相互制约。

3.2强化竞赛的规范性与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提高竞赛水平和比赛质量, 在借鉴与学习其它项目竞赛经验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改革与创新, 逐渐扩大少年比赛规模, 适度增加商业性的少年比赛, 增加赛事吸引力。对少年低年龄组的比赛内容采取多种类型, 趣味性强和有利于该年龄段身心发展与技能形成的方式, 引导运动员学会比赛, 奠定技能基础, 使少年阶段的运动员健康发育, 茁壮成长。

3.3建立选拔制度成立国家少年集训队, 在上一年度确定下一年度国家少年集训队的人选, 固定选拔关于国内比赛时期与国际比赛:国内比赛要充分考虑到国际比赛的时间地点, 有利于我国选手训练周期安排。

3.4进一步改革少年运动员比赛项目, 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的比赛项目, 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解决少年运动员该阶段的实际问题, 合理利用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注重后备人才培养和提高运动水平。

3.5建议试行等级俱乐部注册与考核制度, 制订等级俱乐部标准, 将注册俱乐部按标准分为若干等级, 并融入升降级和淘汰的机制, 对俱乐部资质;履行责任、义务;参与活动;训练条件;竞赛成绩;教练水平、资历等综合考核, 以此鼓励和督促俱乐部参与协会活动, 提高教学训练水平。

3.6为了进一步规范竞赛, 改善竞赛环境, 提高裁判的判罚水平和工作效率, 建议, 要重视对裁判队伍的建设, 在培养一部分骨干力量的基础上, 不断的扩大和发展裁判队伍, 改进裁判工作方法, 设立执行竞赛备忘录的制度。在设项方面, 要防止少年比赛项目的成人化, 利用竞赛引导训练, 控制训练的盲目性。

摘要:通过对轮滑运动的规范管理, 重视净化赛场, 也使这项运动逐渐的成熟起来。为了使这项运动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 我们从竞赛的角度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的状况, 为决策部的管理和改革和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速度轮滑,少年锦标赛,改革方向,积分淘汰赛

参考文献

[1]秦吉宏.我国轮滑运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7.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篇8

关键词:安全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公安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65-02

研究生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直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从起步之初,课程设置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公安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当然,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程教学内容层次区分度不明显,课程学习存在一定的“本科化”现象,内容未能完全体现研究生教育特征;课程设置僵硬,对学生个体化学习关注不够,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数量不少,但尚未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缺乏核心课程设计,课程显得多而杂,缺乏个性与特色;所学课程理论多,实践少等。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增进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强化全面质量观,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应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因素,探索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有助于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随着研究生教育深入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新形势下公安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尤其是各级公安机关)输送“公安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责任。研究生课程必须体现高层次,注重前沿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

(二)有助于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符合“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安高层次专门人才,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的社会既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也是一个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层出不穷的社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打破原来相对静止、相对封闭、相对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转向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这样无疑会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社会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公安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三)有助于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必须承担起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指出:要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相应的运行机制;要使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加强课程学习、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实不足的弥补,是公安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为此,改革现有的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尤其关键。

二、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改革课程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构应当突出公安工作特色,以公安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研究生课程之间应该是密切联系、互相衔接的,它们统一于研究生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完整、统一、协调的系统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包括课程在系统中的定位、课程知识结构、课时分配结构、课程目标评价、课程内容动态调整等多方面的工作。构建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必须摒弃以往课程设置中的“学科本位”和“导师本位”思想,树立“能力本位”和“专业本位”的观念。

2.开放性原则。任何课程体系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结构,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通过开放性的课程设置,及时传授给学生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让学生关注、了解当前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拓展思维空间。

3.创新性原则。创新性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加强课程开发,创新课程内容,有助于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对现有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融合和改造,大胆创新,形成更适应时代发展和公安工作要求的课程知识体系,力求能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综合运用能力、学以致用能力、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途径

1.更新课程内容,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着重体现以下思路:第一,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着力提高研究生的认知能力。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应强调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关注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动态,及时纳入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内容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突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第二,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应将练习、见习、实习、参观、调查、实训等纳入到教学范畴,突出实践教学所占课时的比重,围绕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开设更多实训科目,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并与理论教学体系良好衔接和配合,内容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第三,实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尤其注重选修课程的多样化。鼓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制定符合自己需要的个人课程学习计划,灵活选课。第四,增设跨学科课程,拓展研究生的理论知识,而且为研究生展开科研活动储备了丰富的知识,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此外,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一定的课程编制方法,应注重“课程审议”思想的引入施行,真正确立“专业本位”的研究生课程开发机制[1]。

2.重视教学方法多样化,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综合、灵活运用适合课程的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应克服满堂灌的讲授方式,科学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讲座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等多种方法,并建设以学生参与课程管理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同时,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研讨会、论坛等学术活动,带领学生到其他学校旁听课程,使研究生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最新进展及研究动态,培养研究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强化教材建设,提高研究生教材质量。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工作应充分结合,做好规划,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在新形势下,为了能够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变化,教材内容应作相应调整,突出时代特色,做到理论性和实用性、体系性和规范性、成熟性和新颖性相结合。在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不少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如工作场所暴力问题、信息安全问题、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问题等,教材必须关注新热点和新问题,以保证理论性和前瞻性。此外,应把研究生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在一起。

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要完成日益繁重艰巨的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教育训练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的公安队伍。这也决定了新时期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培养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知识面较宽、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专门人才。具体到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更新教学理念,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将传授知识和学生业务能力的训练与基本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由知识本位培养向能力本位培养的转变。

参考文献:

上一篇:ic后缀的单词50个下一篇:调研报告撰写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