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英雄作文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身边的英雄作文(共14篇)

身边的英雄作文 篇1

大年初二,从奶奶家回来的第一天,小区就进入了全封闭状态。这对于我们来说没什么,可却累坏了物业的叔叔阿姨们。他们连续十多个小时戴着口罩,做登记,测体温,将近两个月,始终坚守在一间不足1平米的房子里,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乏味而且危险的工作。

这些叔叔阿姨舍弃了自己的小家,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可在他们脸上却看不到一丝抱怨和不满,总是微笑着接待每一位住户;遇到蛮不讲理的人,也不生气不发火,而是耐心劝解。

有一次让我记忆最深刻。那天,妈妈让我到楼下取快递。刚出电梯,一股冷风就让我打了个哆嗦,我不禁拉紧了衣服。那天的风刮得可真大啊,吹得人站都站不稳,我脚下的步子也不禁快了起来。

正当我转身时,看到了寒风中仍在忙碌着的他们。从早晨七点接班,一直在寒风中坚守了几个小时的他们,面对紧张焦虑的人们,还是那么认真仔细,热情耐心,没有一点儿马虎和敷衍。看着他们一会儿搓搓手,一会儿跺跺脚,一会儿急急地整整被狂风吹乱的头发,我想,面对急剧上涨的感染病例,他们又何尝不感到恐惧;面对一天天重复单调的工作,他们又何尝不感到些许厌烦;面对少数人的不理解,甚至牢骚,他们何尝不感到气愤呢?他们能坚守岗位,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份“守护平安”的责任,有一种“服务大家”的信念。他们是我身边的抗疫英雄,是我们小区的“守护神”。

身边的英雄作文 篇2

一、用好课本这个素材库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六册教材中, 现代文共131篇, 其中记叙文108篇, 占82.4%;说明文17篇 , 占13%;议论文6篇 , 占4.6%。从数据上看, 教材中的阅读篇目以记叙文为主, 但同时说明文和议论文也不乏典型选文:例如八年级上、下册各选有《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压扁的沙子》、《旅鼠之谜》等说明文, 其中有事物说明文也有事理说明文, 还有科学小品文;九年级上册选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议论文, 且选文在立论、驳论均有兼顾。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源库, 如何用它来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 在复习中重视文体, 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可见写作时文体必须清晰。因此在进入初三复习阶段, 我对六册书的现代文进行归纳、梳理, 突破册的框架, 按文体复习, 并用文体典型的课文指导学生写作,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体。要求学生写小说需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写散文要具备“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写事物说明文要有典型的事物特征等。

通过整合指导, 学生训练, 学生在写作时文体是不会混淆的。

(二 ) 整合课文的写作技法, 在写法上指导学生写作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这六本书中可以运用的写作技法很多, 根据作文的需要加以整合, 指导作文写作时挑选学生易于运用的文章技法让学生运用。

初三下半年最后一篇作文是《我的初中生活》, 作文指导课时我用幻灯片带领学生回顾了三年的初中生活, 有精彩运动会, 有难忘的春游, 有激情的篮球赛, 有灵动的课堂等等。回忆很热烈, 而习作却很平淡、枯燥, 缺乏生动的描写。讲评时我找出了有特色的课文片段描写:

例如:《背影》一文中用“走、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来描写父亲去买橘子的感人场景。

《社戏》一文月下航船去看戏时调动身体感官的描写去看戏途中的愉快心情。

《云南的歌会》一文用“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个场面的描写构成全文。

带领学生朗读揣摩课文这些精美的片段, 品味优美的语句, 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将这种场景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随后写作练笔, 学生把描写手法运用到作文里, 文笔更加细腻:写军训生活时, 侧重调动身体的感官, 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方面写难熬的军训;写篮球赛时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上篮的优美动作等; 有的学生则仿用《云南的歌会》的写作手法, 从三年初中生活中截取初一军训、初二篮球赛、初三上课三个场景, 来刻画初中生活等。

《智取生辰纲》是双线索的文章:《智取生辰纲》一文中采用了“杨志押送金银担”和“吴用智取生辰纲”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借鉴这种双线索写作手法, 给学生出了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题。

生一写《门》, 一条线索是由奶奶老家小木门写到进城后的铁门再到经济好了用上防盗门指纹门的变化, 另一条线索则写出人与人直接由亲密到疏远隔膜的渐变, 最后文末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信任。

生二写《电视》一文, 写了他们家由9寸的黑白电视到19寸的彩电再到现在的56寸液晶电视的变化, 另一条隐含的线索就是人与人由原来的融洽交流到现在被电子产品“掌控”变得冷漠的变化。

课文在文体、内容、写法等方面都为写作提供很好的例子, 在初三总复习这个关键的阶段, 教师要最大化地用好课文, 让它成为实现高效作文的平台。

二、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 亲身经历的作文素材最具生命力

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初三的学生纵使繁忙, 但做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 教他们细心品味亲身经历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感官去体味繁忙生活的味道, 找到生活的美, 用“我手写我心”。

(一) 写出生活。 布置了《幸福》的话题作文, 学生议论哪里来的幸福, 天天都是上课下课、作业、吃饭, 生活枯燥无味道。于是课堂上和学生回顾一天的生活, 找找幸福的点:早上起床的一杯温开水; 课堂老师的谆谆教诲;精心制作的美味午餐;傍晚热闹的运动场景; 校园一隅繁密盛开的羊蹄角花; 放学后父母的爱心车; 晚上作业时甜美点心等。一盘点, 他们发现身边幸福的事情很多, 文章百花齐放: 例如《幸福的每一天》《像那花一样幸福》《花开的幸福》《那杯温热的白开水》《幸福盛开》等。以下是学生作文片段:

花盛开在长满浓密绿叶的大树上, 那是三棵并排而生的树, 中间那棵较为高大, 在操场的那边笔直地立着, 而我在这头抬眼望去, 三棵树组成颇有趣味的“山”字。走到更近处, 看见上白下紫的羊蹄角花朵在深深绿叶的映衬下, 无一丝妖冶的气息, 宛如开在天堂的圣花, 洗净心灵的尘埃。就这样静静地望着, 即使看不清花朵的模样, 只见满树交杂的白色与绿色, 就在心中装满了满满的赞叹, 这花可开得真美! 和身边的同学边赞花, 边交谈儿时玩花的趣事。……

一次赏花, 美的不是那些花, 而是那些笼罩在赏花人身上淡淡的泛着幸福的光晕。这便是幸福!

(二) 写出情感。蒙田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正因为他们所写文章有了情感, 因此更加打动读者。

要毕业了, 许多学生舍不得老师、同学、班级。引导他们表达出这种情感, 学生也写出了很多感人的文章, 如《记忆藏在每个角落》、《我的班级, 我的最爱》。

(三) 写出思想。 身边的新闻层出不穷:环保问题, 食品安全, 公交车风波……引导学生多了解关心热点时事, 在了解事件, 阅读他人评述之后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文章因有思想而深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即使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 老师的讲课, 父母的叮嘱, 上学的风波, 旅游的见闻, 考试的感受等等, 只要用心观察, 精心选材, 认真细致地刻画, 写到文章中都是独特的风景。在大考中能打动阅卷老师的文章, 常常就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三、 运用积淀下的古诗文提升文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的积累, 构思再好也难以写出精彩的作文。相反, 若能在作文中旁征博引, 即使构思略显浅薄, 也可以靠文采取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过:“虎豹无文, 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 而色资丹漆, 质待文也。”苏轼也说:“凡文字, 少小时须气象峥嵘, 彩色绚烂。”可见作为一篇优秀的文章, 文采是必不可少的。初中三年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美的词句用在作文中提升文采。

(一) 巧用古诗句为题

古人云: 题好一半文。凝炼, 蕴含深意的诗句常被用来当作文题。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听取“蛙”声一片》、《春蚕到死丝方尽》、《只有香如故》等。

古诗文也可以运用在文中当小标题。《水祭》一文, 全文以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诗句为框架和线索, 写出了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小标题的四个概括性画面。通篇围绕“水”的话题, 写出它的过去、现在、未来。内容全面概括, 特别是“拍卖会”、“杏花村”更富有创意, 引发人们珍惜水资源、改造水资源的思索。这样一篇文章构思巧妙, 文采飞扬, 一下就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 巧用古诗句开头

例如某学生的《让大脑放假一天》:

我向往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向往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的雅兴;向往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的舒适怡情。因为我的大脑每一天都是在紧张的工作。

(三) 巧用古诗句结尾

例如《充盈着“书香”的天空》一文:

进入“书香”的大门, 已是几年以前的事了。我放弃了不少玩耍的时间, 选择了读书。我一直恋恋不舍的是黛玉的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销香断有谁怜”;我难以忘却苔丝的温柔与三毛的细腻; 我也对《家》《春》《秋》的结局难以释怀……当我与母 亲去秦淮 河时 , 我仿佛看见了朱自清笔下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那积淀六朝历史的沉沉的绿, 是六朝金粉所凝的吗? 我常想, 那剑桥大学的康河柔波的映衬下, 是否还有一位诗人吟着:“轻轻地, 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撒哈拉大沙漠中, 是否还有一个坚强女人在竭力地描绘着她的“梦中小屋”……

诗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融诗意与哲理于一体。引用诗词能增强文章的文采, 可以在某一段中点缀一二, 给文章添一点亮色; 也可以吸取古人的思想当作文的主题。

我身边的英雄六年级作文 篇3

——题记

浩瀚星空,无月以明;孤星黯淡,点点冷光。

黑幕之下,有这样一群人:四肢并不健全,却以超人之志完成比赛;头脑并不聪明,却以出乎人意料的方式创造奇迹。他们挥洒着汗水和着泪水咽下,只为了证明,他们不是弱者!曾经的他们就像黑夜中的孤星,寂寞、孤独,甚至感到空虚,总认为命运只能如此,似乎自己的世界将永远是一片黑暗。然而今天,残奥会上的他们,是那样亮,那样明,就像是皎洁的月亮,将缕缕清光送入所有人的心房,照醒这个世界的目光。他们成功地向世界证明了自己存活的意义!

残奥会开幕式上的轮椅在运动员坚持不懈地努力下缓缓升起,最后点燃了梦想的.火炬,这是人性的光辉中坚强和勇敢的最好体现,也是残奥会主题的最好诠释。而同时更让我们认识到:身体的残疾并非真正的残,而梦想的枯萎才是最大的悲哀。身残只是上天帮助人懂得生命的价值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做的才是这种价值的体现。没有了手,我们还有腿;没有了腿,我们还有眼;没有了眼,我们还有耳;即使我们没有了四肢,至少我们还有梦!只要有梦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古有失明左丘厥《国语》,膑脚孙子修《兵法》;今有盲人踢足球振国威,独腿者跳高破纪录……他们做着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挑战极限,挑战自己。让我们在为他们鼓掌的同时,心底不由地涌出那两个字:英雄。是的,没有比这两个跟神圣的字来形容他们了。他们战胜了世人鄙夷的目光,战胜了众人的想象,战胜了自己。将那皓洁的月光洒入观者的心中,长存。那是他们梦想和精神的月光。

我身边的英雄 篇4

“英雄”,不一定非得是那些建立丰功伟绩,舍生忘死保护别人的人,也不一定是那些为人类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给予他人无私的帮助。虽然他们的事迹未见报端,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朴素的行为中透着伟大,他们仍然可以被称为英雄,我就在一次经历中感到了英雄就在你、我的身边。

那还是在2008年奥运会的最后一天,我们全家和亲戚到国家体育馆观看手球决赛。散场之后,爸爸又兴冲冲地参加奥运会闭幕式。看到天色渐晚,妈妈决定在外用餐,就在我们几个人围坐在桌边等着主菜上桌时,妈妈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小区居委会的阿姨辗转要到妈妈的手机号,打电话告诉说家里的煤气漏了,有人闻到气味,发现我家没有人,就及时通知了居委会,问我们怎么办。时间很紧迫,即使我们现在就打车往家赶,路上也要花费近一个小时。这边是距家遥远的餐馆,那边是在不断泄露的煤气。怎么办?只见妈妈紧锁眉头,一脸焦急,不时还用纸巾擦着额头……我在一旁隐约听到电话中阿姨在和妈妈商量着什么,只听妈妈说,我家住二楼,厨房的窗户没有上锁,可以请物业的师傅搭梯子,从厨房进到我家,然后关掉煤气阀门。电话那头的阿姨也同意了妈妈的建议。挂下电话,妈妈赶紧和物业联系,请他们帮忙。

没过多久,妈妈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我见到妈妈脸上现出一副释然的神情,边接电话,边不断重复地说着谢谢你们,谢谢大家。我明白一场危机过去了。我们终于可以安心地将这顿晚餐吃完了。

回到家门口,妈妈小心翼翼地将钥匙插进锁眼,慢慢打开家门,一股刺鼻的煤气味还弥散在整个房间,妈妈又赶紧打开其他窗户散味,直到家里完全没有了煤气味。

事到如今我还是感到后怕。如果那天不是周围的邻居及时发现报警,物业没有及时相助,如果我家住在二楼以上梯子够不到我家,如果我家的窗户紧闭并锁紧,如果我们身边没有这样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没有这些勇敢冲进弥漫煤气房间的英雄…….那后果就是十分危险了。

身边的英雄作文 篇5

关键词:《哈利·波特》,《千面英雄》,英雄原型

一、引言

乔瑟夫·坎伯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总结出了英雄冒险的标准道路, 即分离—被传授奥秘—归来, 也可称之为单一神话核心单元。他对这三大历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如英雄的分离可分为冒险的召唤—拒绝召唤—超自然的助力—跨越第一个阈限……再读J.K.罗琳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七部曲, 发现英雄哈利·波特的成长历程也与乔瑟夫·坎伯所总结的套路不谋而合, 符合了人类潜意识里对英雄的各种预设,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能使全球老少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哈利·波特从小成长在不具有魔法能力的麻瓜世界里长达11年, 直到有一天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派人告知他是个巫师, 应该回归魔法世界。就这样哈利和他的巫师朋友开始了危险艰辛的历程, 并在此过程中身心不断得到成长和锻炼, 最终打败了黑魔头伏地魔, 成为了魔法世界的救世主, 与所爱的人回归到平静安详的生活中。

二、英雄历险第一步:出发以及童年周期的结束

为了保护孩子不受连名字都不能提的黑魔头伏地魔的伤害, 哈利的父母在战斗中牺牲。但是在伏地魔试图斩草除根时, 哈利的母亲用生命所施的古老咒语使得魔法反弹, 伏地魔奄奄一息。小哈利成为给伏地魔致命一击的英雄、大难不死的男孩。可以说罗琳在塑造哈利这个人物时, 赋予了他英雄形象应具备的突出属性———高贵的血统和不同凡响的出生 (刘红新, 《英雄母题———西方魔幻电影主题之一》, 《电影文学》, 2008年第7期) 。这正合人们的设想, 即英雄的地位是预先确定的, 而不是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传说的创造者很少满足于把世界上的伟大英雄仅仅看成是冲出限制他们同代人的地平线, 并带回那种像他们同样勇敢并具有同样信仰的人们所可能找到的恩赐, 相反一直存在着的倾向是使英雄从出生时、或甚至从入胎时就具有非凡的力量”。

但是英雄哈利这个“主宰命运的孩子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微贱阶段。这段时间里充满极端的危险、阻碍或屈辱”。他的童年在麻瓜姨母家悲惨地度过, 经常要忍受家人的欺凌和白眼。罗琳曾解释为什么读者会对哈利这么感兴趣:“可能是他既普通又有魔法, 许多人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哈利是个非常普通的人, 算不上聪颖过人、英俊强壮……每个人都想能发现他的潜力比他觉察到的大。”

尽管与魔法世界隔绝, 哈利仍旧发现自己身上有其他同龄人不具备的奇特技能, 比如他能和蛇交流。自11岁生日接到从魔法学校寄来的信件起, 哈利的生命轨迹就此发生了改变, 用坎伯的话说意味着“童年周期的结束”, 标志着“英雄的归来或受到认可, 在长期处于微贱状态之后, 他真正的品质得以展现出来”。信使海格告知哈利他是一个巫师, 巫师满11岁时都要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就这样哈利离开了姨母家, 结束了童年周期, 开始了他的历险。

三、英雄历险第二步:被传授奥秘

(一) 超自然的助力

在魔法学校生活的七年里, 哈里遭遇了形形色色前所未有的危险和挑战。一方面, 伏地魔召集旧部食死徒企图东山再起, 长生不老。另一方面, 哈利时时与伏地魔进行斗争, 肩负着摧毁黑魔头的重任。对哈利来说“在冒险征途中首先遇到的是一位保护他的人物 (经常是个干瘪皱皮的小老太或老头) , 这个任务给冒险者以护身符……”, 而提供超自然助力的人就是哈利的母亲莉莉, 以及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校长邓布利多教授。莉莉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使哈利生存下来并使伏地魔再也无法触碰哈利, 正是这种亲情的超自然保护多次拯救哈利于危难之中。邓布利多教授对于哈利来说是智者、朋友, 更是一盏指引斗争方向的明灯。他赠予哈利一行人隐形衣、灭灯器和故事集来引导他们躲避追捕, 并不断在危难中为哈利解答疑惑且鼓励他继续前行:“只要他知道并且相信 (这种保护力量) , 那些永恒的保护神就会出现, 英雄响应了自己的召唤并继续前进, 他就会发现所有的潜意识的力量都在他那一边。”正因为哈利坚信善良、勇敢、感恩这些美好的品质, 相信人类间美好的感情, 使其在与伏地魔的斗争中最终总会众望所归, 反败为胜。

(二) 考验的道路

冒险神话中最受人欢迎的就是英雄历经考验最终存活了下来, 它形成了描述奇迹般地通过考验的世界文学。在与伏地魔艰苦的斗争中, 哈利的魔法学业和心理素质都日渐成熟, 勇于直面伏地魔的挑战, 一步步摧毁了隐藏黑魔头灵魂的魂器。从下表可以清晰看出哈利英雄历险的历程和被考验的道路。

我们看到, 即使像哈利·波特这样的救世主, 也有不被众人承认、受到鄙夷的时候, 他从幼小、不被人重视的儿童逐渐成长为魔法界代表正义和善良的标杆, 他被扔进自己的内心深处, 以及他从未涉足过的世界, 面对不可知的极端危险境况, 在超自然力的引导下积聚力量, 最终完成神秘冒险, 给魔法世界带来和平和安宁。

(三) 英雄的变形

小说中让人毛骨悚然的连名字都不能提的黑魔头伏地魔是哈利从始至终要挑战的敌人。他之所以成为十恶不赦的暴君, “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地位所赋予的权利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暴君是傲慢的, 这就是他会毁灭的原因所在, 从黑暗的领域归来的英雄带来暴君必然会毁灭的秘密”。童年的伏地魔在孤儿院中度过, 早年悲惨的经历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仇恨的种子。当发现自己具有和普通孩子所不具有的超能力时, 伏地魔内心的邪恶的匣子打开了, 他利用超能力得到一切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虽然伏地魔天资聪颖, 却为了内心的仇恨和欲望进行黑魔法的研究, 想获得长生不老和对魔法世界绝对的支配权。伏地魔完全符合暴君的形象, 傲慢无礼, 不屑于人世间美好的品德, 认为强权就是一切, 这些导致了伏地魔一生的毁灭。当年正是由于轻敌, 对古老魔法的漠视, 以及对亲情力量的蔑视, 不但哈利存活了下来, 而且他自己也濒临毁灭。

四、英雄历险第三步:归来

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 冒着种种危险, 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 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遇, 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 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这就是英雄历险的最后一步:归来。根据乔瑟夫·坎伯的想法, 英雄的归来也是复杂多变, 甚至出现拒绝归来的情境出现。

在小说的最后一部中, 哈利·波特一行人在魔法界正义力量的帮助下击败了伏地魔, 还魔法世界以安宁。但在与伏地魔的最后战役中哈利被死咒击中, 迷迷糊糊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那里他见到了死去的邓布利多教授。我们可以理解为哈利在两个世界之间的犹豫不决, 到底是接受预言的安排, 身心俱疲地死去, 还是勇于抗争, 回到充满未知危险的魔法世界, 继续迎战伏地魔。这时“来自外界的救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邓布利多教授又一次扮演了导师的角色, 说服哈利重新回到战斗中去。

理所当然, 哈利·波特不仅成为了大难不死的男孩, 而且成为了魔法世界的救世主。然而十几年后被光环围绕的哈利却保持低调, 在家人和世人面前仍旧保持着普通巫师的形象, 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五、结语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 我们看到了这个额头有着标志性闪电印记的小巫师的英雄历险。荣格说过, 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 由此他划分出智者原型、母亲原型等。但是为什么英雄原型作为他的主要原型之一能经久不衰, 一直受到世界读者的喜爱呢?英雄原型在满足人类内心欲望和不断地精神追求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罗琳所说, 每个人都在哈利·波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都希望像哈利一样拥有无限的潜能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现代社会不再出现传统意义上斩妖除魔的英雄形象, 但我们仍呼吁英雄的出现。罗琳在魔法世界里重塑了古典英雄原型, 引发了读者内心的英雄情结, 这就是英雄原型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红新.英雄母题——西方魔幻电影主题之一.电影文学, 2008, (7) .

[2]苏农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9.

[3]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密室.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9.

[4]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4.

[5]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5.

[6]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4.

[7]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0.

[8]马爱农, 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10.

[9]张承谟译.千面英雄.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7.

[10]张红.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采访记.外国文学动态, 2000.6.

英雄在我身边 篇6

我们班有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的人——刘坤。他的成绩很一般,就语文成绩好一点。上课经常不遵守纪律,因此常常被老师批评。

然而,就在军训的那一天,让我改变了的对他的看法。“到这里来军训,就要懂得吃苦耐劳,要像一个小军人一样,有严明的纪律!”教官严厉地说。我发现,这句话刘坤听得特别牢。整理内务的时候,他的床单,被套,枕头套放得整整齐齐,被子也套得很平整,他的脸盆和脚盆等卫生用品放得很整齐,被教官表扬了一番;站军姿的时候他站的像一棵松树似的,仿佛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他不是一次站这么标准,而是次次都站这么标准。我们都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四天三夜的军训就要结束了,我发现他的实践等级几乎每项都是A,而我却有很多A-,我自愧不如!

身边的英雄作文 篇7

友爱

奋发

向上

《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主题团课活动总结

这已经是班级第二次开展团课活动了,因为有了前一次开团课活动的经验总结,所以这一次团课活动不论是在活动内容、形式,还是活动准备等各方面都要优于前一次的团课活动。

对于这次团课活动,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1.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紧密围绕“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这个主题,我们采用了PPT图片展示,视频歌曲《生命》播放,诗朗诵《缅怀长江大学三位英雄学子》,小组讨论三位英雄学子的英雄精神,并请每组派上了自己的代表上台发言,观看新闻视频总结全场活动。

2.同学参与度高。这一次的主题团课活动,全班全体同学都参与了,无一缺席;在安排同学座位时,他们都能积极地配合坐在前排;在小组讨论时,大家表现得十分积极,上台发言时也表现得十分出色。

3.活动的整体准备比较充分。活动材料的内容、形式比较多样化,形式比较新颖;提前做好了活动的通知和动员,保证了活动的正常开展;吸取上次活动的经验教训,提前一小时到达活动场地检查了活动多媒体情况,确保了活动开始后的正常使用。

但是对于此次团课活动,还有几下几个方面做得是比较欠缺的:

1.由于活动的材料和活动流程有了临时的更改,而在之前没能够完全的熟悉,所以导致整个活动流程不是非常的顺畅,而且由于我对此次活动的主题把握的不是非常准确,所以在对活动进行总结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2.对活动材料的熟悉程度不够,对活动的总结不到位,没有能够将此次活动的主题准确的展现在同学面前,成为此次团课活动的一大憾点。

对于这次团课活动所暴露出来的不足之处,给了我以下的一些启示: 在开展任何活动时,充分的前期准备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能够十分准确地把握活动的主题,紧密围绕主题来确定活动形式,搜集活动材料。与此同时,要努力丰富活动形式,尽量调动每一位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这次活动,我还认识到:在准备活动时,一定要对活动主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事先也一定要多搜集一些相关材料,充实自己对活动的整体把握,这样才有可能将整场活动完整的呈现。

团结

友爱

奋发

向上

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了我们班有许多很有能力的同学,他们个有自己的擅长精通之处,相信我们共同努力地话,我们就一定可以将我们班建设的更好!

撰写人 097111班团支书

渺小的英雄 篇8

在“古巴导弹危机”40周年纪念大会上,一位苏联老兵讲述了一段40年来一直不为外人所知的惊人内幕。1962年10月27日, 苏联B- 59号潜艇正在古巴海域潜航。突然,海面上的美国“比勒” 号驱逐舰向潜艇投下了一连串的深水炸弹。美国人的意图很明显: 潜艇要么浮出水面,要么葬身海底。但美国人显然没意识到,受他们攻击的这艘苏联潜艇,和另外3艘在古巴海域游弋的苏联潜艇一样,都装载着带有核弹头的鱼雷。深水炸弹在B- 59号潜艇附近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猛烈地冲击着潜艇,潜艇上乱作一团 , 潜艇员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头痛欲裂,潜艇内的氧气几乎消耗殆尽,有的人已经昏迷不醒。慌乱中的苏联水兵认为战争已经开始了,马上要求发射潜艇上的鱼雷还击。根据当时的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经艇上3名军官的同意。 而当时的情形是,其中两个已经同意,只等第三人一点头,带给苏联、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全面核战争。但那个名叫阿尔希波夫的苏联军官, 关键时刻头脑十分清醒,正确地行使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权利,他对发射核鱼雷的提议大声说:“不!”40年后的今天,出席“古巴导弹危机”纪念大会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表示, 当时美苏之间冲突的激烈程度已超过任何人的想象,核战随时都可能因一点小小的军事冲突而一触即发……阿尔希波夫可能不知道,他简单的一个“不”字,在不经意间挽救了他的国家和整个世界。

【小编小引】 军人天生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英雄应该做出正确的决定!阿尔希波夫用三分之一的权利说“不”,拯救世界免于灾难,这样的英雄看似渺小 , 实则伟大。

身边的英雄作文 篇9

新年伊始,新闻媒体就陆续报道武汉疫情。随着1月23日钟南山爷爷的确诊新型冠状肺炎存在人传染人,一传十 十传百的报道,武汉这座拥有一千一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开始封城了。这时已离着春节惟独一天时间了,好多在武汉务工的人员开始返乡,与家人团聚。可这也是最快速的病毒传播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谁身上沾染了病毒,这个病毒就像个不定时的炸弹,它会不定时的“爆炸”。它的潜伏期是14天。为了防治这种大范围“爆炸”,各个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 医护人员 警察等,都不歇息上岗登记检查回乡人员。真是辛劳极了。

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好这个家,保护好一个家就是保护好社会,保护好社会就是对国家负责。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从我做起,我要待在家里不出门,减少对外接触,勤洗手,假如要出门必须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场所,这个年也不去亲戚家串门,家里要多通风,不吃野生动物,以后还要保护它们。

我期望疫情早日结束,医护天使们早日平安回归,更期望自己早日长大,能向前线的医护人员一样能为祖国多做贡献,也能向他们一样成为这个时代的勇敢者 逆行者。

身边的英雄作文 篇10

“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在战“疫”一线,你们如磐石一样坚韧。常说,身在其中,方知其中“味”儿。其实,在战“疫”一线的你们也有苦、也有累、也有烦,只是你们从不怕!

战“疫”一线不怕苦,因为你们把这“苦”默默地落到了心底。越是饱尝苦难的民族,越能理解灾难的意味,我们是从苦难中走出来,一往无前的民族,你们的“根”就扎在这样的民族之上。越是历经沧桑的国家,越懂得自强的重要。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除了勇往直前,没有退路,你们的“脚”就踏在这样的土地上。在战“疫”一线的你们,呈现出了“中国人”的脾气,“中国人”的硬气和“中国人”的志气。面对1:350,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盛下这样的“苦”,只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容纳这样的“苦”,只有举国的同心才能战胜这样的“苦”,这在你们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你们身上彰显得更加直截了当,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不屈的意志,中国昂然的毅力,中国惊人的品格。平生多磨砺,天地由我行。我们知道,你们把这“苦”默默的落在了心底。

战“疫”一线不怕累,因为你们把这“累”渐渐地用到了极致。疫情就是命令。生长在这里就会坚决地守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你们对命令的“回应”。防控就是责任。工作在这里,就会勇敢地守好这里的每一块阵地,这是你们对责任的“回答”。累过极致,就不感觉累了。为了打赢防疫阻击战,无论风雨,你们连轴转、“开夜车”。每天醒来就同时间赛跑,排查、预警、管理、服务,恨不得如哪吒有个“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化作“千手观音”,驱除这场“疫”魔,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白天与黑夜。众人捧柴火焰高,是源于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力量的累积。正如庆幸的是,我们处在可以让数据“跑步”的时代,很多地方已经运用这些技术,把社区工作者和一线抗“疫”工作者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你们集中精力、轻装上阵,心无旁骛战斗在第一线。

英雄的黑山羊 篇11

1942年吕梁的抗日武装与日本鬼子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盘踞城镇的鬼子将进山的道路全部封锁了, 山上的八路军和游击队经常缺盐、断火柴。

地下党组织终于找到了一条秘密运输线, 由农民党员张枝用一辆改装的夹层拉粪车从城里将盐和火柴运到山下, 再由13岁的放羊娃黑小把货物绑到一群黑山羊的身上, 赶着它们翻山越岭送到八路军手里。耐饥、耐渴、善攀爬、能长途跋涉的黑山羊帮了八路军的大忙。

一次, 根据可靠情报得知鬼子的后勤队伍要开着满载弹药的汽车从一条狭长的沟底通过, 这可是消灭鬼子的极好机会, 遗憾的是村子里只有3个民兵, 怎么办呢?黑小想到了一条计策, 在民兵的配合下, 他含泪在这群黑山羊身上绑上土制炸药, 同时又在崖顶堆放了许多檑木滚石, 准备就绪后专等鬼子经过。

气势汹汹的鬼子开着大卡车缓缓进了沟底, 突然一群黑山羊堵住了狭长的道路, 黑小吆喝着羊群继续往前走, 羊、车混在了一起, 鬼子大佐跳下车挥舞指挥刀叽里呱啦对着黑小叫, 只见机智的黑小一弯腰拉响了导火线, 便迅速钻入旁边的山洞上了山。土炸药引发了汽车上的弹药, 轰隆隆、轰隆隆, 沟底顿时山崩地裂、烈焰冲天, 崖顶的檑木滚石也一齐从天而降, 转眼间, 11辆汽车和47个鬼子全部上了西天。然而, 让人心痛的是为抗日做出过特殊贡献的66只黑山羊勇士也全部壮烈牺牲了!

平凡的英雄作文 篇12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不甘平庸,为自己赢得掌声。常言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英雄,是奉献自己的生命,燃烧自我生命的人。英雄将自己置于危险,而置他人于安全,他们不惧火海,荆棘,怒涛,他们值得我们为他们鼓掌。正如董振堂将军一般,用自己的生命,为红军撤退争取时间,我们应该为这样的英雄鼓掌。我们又为何不去成为这样的人呢?正如鲁迅一般,为人民做牛马,人民永远记住他。成为英雄,拥抱属于自己的掌声,让掌声成为奉献的动力与回报。不甘平凡,成为英雄。

树立理想的标杆,想远大的理想迈进。人要立鸿鹄志。理想是成为英雄必不可少的。因为理想犹如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为迷失方向的船只指明道路。理想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让嫩绿的小草顶开透顶的巨大石块,只为迎接生命的第一缕阳光;它让平凡的蚕蛹挣脱茧的束缚,只为开启生命的第一次飞行;他让生命短暂的夏蝉鸣叫一夏,只为创造生命中第一次辉煌。英雄需要伟大理想的支撑,才能在人生路中不迷,不惑。让远大的理想扎根心中,扬帆远航。

成为英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磨炼。没用任何的掌声会无端给予你,成功的背后是艰苦的磨难。勾践忍受亡国之痛,在吴国三年伺候吴王,但他未放弃复仇之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柴草,不时会尝苦胆,让自己不忘耻辱,终在艰难过后,团结民众,灭亡吴国,重振越郭。勾践的坚持与刻苦造就了他的英雄形象。成为英雄,需要千锤万炼。

不甘平凡,成为英雄。新时代下,更需要英雄重振民族。我们不能对营销吝惜自己的掌声,但我们要成为英雄,去引导更多的成为英雄,只有这样,民族才能振兴,江山代有才人出。

我的英雄作文 篇13

后来,二小将他们在山中兜了一大圈,之后才将他们引进了八路军早已设计好的埋伏圈内,不一会儿,四下“缗榕椤钡囊涣苏笄股将二小的身份暴露了,他没有畏惧,而是从容地站在那随着“嚓”的一声,那个孩子倒了一块大石头上,他的鲜血染红了大石头,而鬼子一个孩子刺了一刀,他的面容却很从容,很镇定,仿佛早就料到了这一切,那个孩子就是王二小,他牺牲仅有十三岁,他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点令我敬佩,因为在削铅笔时,我总怕擦到,而他为了革命事业而献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青春,在他的面前我是多么的渺小呀!

是什么使二小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赢得这次战斗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他能如此镇定,如此自若地面对敌人?为什么他能抵制锈惑而不上当?因为他知道他是在为共产主义尽力做事;他知道他是在执行任务,他知道共产党的纪律;他知道这是敌人的东西,这是仇人的物件,他们的每一件东西都能使我们讨厌,使我们放弃……

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 篇14

还有一篇这样写:放学了, 回家去, 路上看到一个钱包, 他捡起来, 鼓鼓的, 知道里面有很多钱, 他四周一看没有人, 就忍不住数了数, 哇, 五百多元!这时候他想, 他的鞋子破了, 跟妈妈说了几次, 她都没答应再买一双, 有这五百多元他就可以买一双很好的鞋了。这样想着, 他就把钱包收起来朝家跑去。但跑着跑着他的脚步慢下来, 他想丢钱的人一定很着急, 就觉得应该把钱包交给警察叔叔……在去派出所的路上, 他盯着自己张了嘴的鞋, 怎么看都不是滋味, 又想, 现在自己那么缺钱, 还是把钱留下吧——权且当做借的, 以后长大了, 再把这五百元捐出来……不过, 最后他还是逼着自己把钱包交给了警察, 因为他想起了老师说过的拾金不昧的故事。

这样两个例子, 就思想觉悟来说, 是第一个孩子的高, 但就作文的可读性、特别是往美的层面上靠, 应该是第二个孩子的好——人物刻画更符合人性, 有复杂的心理矛盾, 有情节发展的曲折趺宕, “文似看山不喜平”, 很好。

但我们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 特别是一些写英雄人物的, 其水平还不如前一位同学。小学课本中有《桥》一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 故事很精彩, 讲洪水来临时村支书奋不顾身救乡亲的事迹。窃以为, 人物刻画原本可以更美学, 现在可敬是有了, 但不可亲。在如此灾难面前, 他一点害怕、自私的概念都没有, 一出场就是个英雄,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气势很大, 但近乎神, 而不是人。抑或小学教材必须精短, 作者来不及铺排, 但即使是一两句写他恐惧、想自身利益的也好啊。只是后来, 看到大家慌了、乱了, 这时候如果没有人来组织, 死的人会很多, 远远超出于自我牺牲这个小损失, 结果他战胜了恐惧和自私, 站出来了——这一刻就是从凡人到英雄的超越。和爸爸比, 村支书的儿子虽然着墨不多, 但却更有美学意义。滔天洪水来了, 他可不管“虎门无犬子”, 也照样仓皇逃命, 和别人挤着上桥。但这时候爸爸发现了他, 将他拽下, 或被爸爸的言语激发, 或为其行为感染, 儿子心中男人的英雄情结被激活, 于是就留下来奋不顾身地帮助别人……当然, 最后他也牺牲了, 但过程申有一个心灵的挣扎, 有一个灵魂的考问, 最后才有精神的超越, 这个东西就是悲剧意义上的美。

就美学层面而言, 悲剧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仅仅悲惨的事件并不构成悲剧, 尽管它是悲剧不可或缺的一个情愫。生老病死、自然灾害都可导致悲惨景象, 但那多半属于“不幸”。所谓悲剧, 务必有社会性质的善恶冲突、有人性的挣扎在里面, 也就是说, 有人性的弱点甚至是罪过, 英雄之所以受人崇敬, 在于他在这样的考验面前, 会有一种常人欠缺的、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 阻止软弱或者罪恶的继续, 他会有剧烈的挣扎, 情感的内疚伴随心灵的颤栗, 但最终能够超凡脱俗皈依于终极的扇。因此, 悲剧是一种和解的、宽恕的精神, 是一种生命的逆转。没有这种铺垫性质的逆转, 也就没有悲剧的美, 也就没有真正的英雄可言。

电影《兵临城下》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威廉.克雷格1973年著有纪实小说《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 , 有人将它改编成电影, 就成了这个传记片。它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初期, 希特勒军队闪电进攻, 苏联红军仓促应战——仓促到军械都没准备好。第一个给一支枪, 第二个给一把子弹, 然后叫你上战场冲中锋。你说我有子弹但没有枪啊, 军官说, 第一个有枪, 他冲在你前面, 他死了, 你捡他的用——电影中的主人公瓦西里就是这样上战场去的。

瓦西里是西伯利亚猎人的孩子, 从小练就一手好枪法, 但起初他远不是一个勇敢的战士。集体冲锋, 敌人装备精良, 炮火铺天盖地, 红军战士一排一排地倒下, 惨烈到惊心动魄。我们见到的瓦西里, 就是抱头鼠窜的样子, 等到冲锋被打退, 他却连人影也不见——原来装死去了, 俯卧在一大堆死人里面。照正常情况, 他会一直装下去, 直到天黑逃之夭夭。

但不让消停的是, 有个兄弟部队的指导员开车路过, 敌人的炮火把他炸了个人仰马翻, 紧接着就有追踪过来的德国兵, 指导员也是老方一帖, 钻到瓦西里所在的死人堆里装死。本来吧, 巡逻的德国兵没有发现, 你装死就是了, 但指导员觉悟高, 敌人一转身他就持枪射击。这哥们搞宣传是好手, 但打枪是个外行, 枪栓拉得劈啪响, 子弹就是打不出去, 把边上的瓦西里吓得够呛。看看躲不过去了, 瓦西里说还是我来吧, 结果他就接过枪来, 神定气闲, 仔细瞄准, 以炮声作掩护, 一枪一个, 把德国兵一一放倒。最后一个敌人他是站起来打的, 形容一下就是“像大树那样巍然屹立”, 在无垠的残垣断壁、在悲壮的音乐衬托中, 一个英雄就这样诞生了……

瓦西里并不是天生的英雄, 他后来的无畏, 乃环境所逼。他不同于指导员的政治觉悟, 他的勇敢是对当下局势有明确的判断:这几个德国兵我能够拿下, 所以我就开枪, 这叫“艺高人胆大”, 所以同样两个人的勇敢, 其内驱力和心理机制迥然不同。即使到了后来, 成了英雄典型, 他也并不总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样子, 碰到困难还是犹豫, 邂逅危险还是挣扎, 不过好在关键时刻他总能咬牙挺住, 最后他成了苏联红军的明星, 他的那杆枪, 也被莫斯科军事博物馆收藏至今。

上一篇:迎接教育督导评估讲话下一篇:社区党总支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