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选8篇)
姓名:谢秀楠 学号:XXXXXXX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新的认识,对和谐社会发展指明工作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深耕和谐建设下,生态平衡效果显著,人口素质道德风尚逐步形成。全球对社会主义的质疑舆论声仍存在,面对严峻的环境,我国坚持战略部署,打开局面,迎来“走一路带一路”格局,创造和谐社会新篇章。党的十九大召开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关键时期,事关党和国家事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键词】: 和谐社会 文明 制度 紧迫性
目录
一.摘要......................................................................1 二.关键词....................................................................1 三.目录......................................................................1 1法制.....................................................................2 1.1电商法治...............................................................2 1.2法制建设...............................................................3 2经济格局规划.............................................................3 2.1市场经济...............................................................3 2.2社会管理...............................................................3 3.文化.....................................................................4 4.生态平衡.................................................................4 四.参考文献.................................................................5
[1]
正文: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理想社会状态的描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定义和性质是什么?和谐社会的定义,我的个人理解是,在社会 1 的基础上,人与所有事物的融洽相处,生态平衡,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状态。和谐社会的性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在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的重要性,明确了任务目标: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完善,依法治国全面落实 二.城乡区域发展缩小差距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三.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四.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形成 五.社会管理体系制度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六.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1.法制,在秦朝由商鞅提出,根据秦国实际情况,商鞅第一次变法,体现法制社会雏形。商鞅第二次变法有标准尺度,中央集权管制。
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经历了探索曲折,实践,完善体系。在概念上经历了从“法制”到“社会主义法制”再到“依法治国”的演变。
1.1电商我国法律条例众多,仍不健全,举个例子:电商的崛起,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全民热衷于网上消费,市场上真真假假参差不齐;消费者在网上消费的售后保障,无人监管,导致电商成了假货重灾区,大量消费者在315集中控诉,网站平台维护消费者立场,进行消费监管,从而保障消费者利益,国家对电商法规的空缺重视,起草颁布了(或修正)了诸多有关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此外在《合同法》、《刑法》中,均增加了有关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相关条款。2004年8月28日《电子签名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业界人士纷纷认为这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法律”正式诞生的标志。我国在法制社会建设上,加大力度,贯切落实到位,做到了法制建设,法制实施。
1.2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文明前进的推动力。法制下的社会,是文明的环境,我国现法制实况是,有法可依,违法必惩,在落实惩处阶段发生质变,徇私枉法现演变成道德绑架,用道德舆论来惩戒,法制成了空谈。震惊全民的“辱母案”执法人员在现场有法不依,造成后续的伤亡,引起全民热议,“派出所已经出警”,但警察仅
[2]提醒了一句“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随即离开了房间。应当说,这种有限的执法方式,并没有达到制止“非法拘禁”的效果,被告人及其母亲的人身危险依然存在。舆论上给执法人员造成压力才重视重新判决,至此,我国要公平善治,以宪法为中心,依法执法,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党内、法律、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成立“民主监督”体系,尽量减少风评舆论影响司法公正的决判。加强建设法治是迫不及待的一项任务,刻不容缓。
2.经济格局规划
2.1市场经济,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创新带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因地利得到先发展致富,北方较完好的保留原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建设完善,城市的制度健全吸引大量劳动力并快速发展;乡镇劳动力骤减发展缓慢,没有得到相关政策扶持,农耕技术水平仍落后。我国目前若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心所向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目标,调配劳动市场,使社会经济多样化、劳动市场各取所需。加强经济建设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大力推广创新创造,城市支援乡镇,招商引资,出台相关政策,乡镇居民福利普及到位大大地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南北部合力发展,公有制,多有制分配并存,体现和谐社会主义的富强,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城乡差距缩小,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网络覆盖,加强交通建设,实现交通网格接连,现代智慧化管理。报告表明前三季度,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3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1,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6780元,同比名义增长7.4%。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162元,同比名义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国家统计局分析认为,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发展,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发展的包容性和获得感明显增强,为更好地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
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与世界接轨,全球市场的经济互惠互利,带来的科技创新引领先锋。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市场矛盾不断,政府出面调控,稳住市场规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不少商贩昧着良心经商,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这种行为偏离了市场经济需求基本道德,违反了行为准则。
2.2加强社会管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矛盾一直存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对创新发展的保护,为创造提供更好的平台。
[4]
[3]社会的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民生民声,我们听取,做好群众的基础工作,对欠缺的制度进行修改,保障居民生活,建立有效机制,获取民众信息,提供良好社会社会环境,民众的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平统一是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最高境界。“藏独”、“台独”、“港独”是历史遗留问题,坚持祖国的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共同发展,对外来不利舆论,抵制发声,对挑衅统一祖国举动的,我们拿起武器守卫祖国。祖国的强大,民族的统一,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研发创新,是带动科学进步发展,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带来的进步,远比西方领先,由于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落后西方国家甚远,“落后就要挨打”带来的经济创伤久久不能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广自主创新科研道路。获得两弹一星、结晶牛胰岛素等重大科技成就。近观,科学创研带来的经济效益,国家民主自强,成为政治强国。十九大的召开对文明物质强国提出了十五年要求从2020年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的发展是均衡普及发展。文明现代化建设,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抓紧实施,拓展相关业务,学习技术前沿,强化科技战略部署。改革创新带来的产品投入经济市场带来效益,对创新的中小企业加以扶持,对创新文化技术加以保护、运用。我国科技在落后的情况下,南仁东教授坚持并落实了天眼计划。2016年9月25日,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惊艳了世界,带动我国科技发展。
3.文化,推广义务教育,贯彻党的指导方针,教育是我国民族精神复兴的基础,从义务教育开始,深研教育,开放教育平台,支持现代化教育,让更多民众接受教育,推动乡镇教育,缩短与城市教育的距离,让每个孩子都成为饱读诗书的文化人。对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与企业合作,给予支持,提高就业率。对于职业上岗证,放松要求政策,宽进严出,让每个上岗证都有发挥的作用;对海外留学人才,启用人才计划,要学以致用,优化市场劳动力结构。以社区为单位,多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拉近邻里和睦关系,国粹文化瑰宝不能丢,弘扬我国古文明,文化的传承。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青少年的体育课不可取缔,更应加强锻炼;思想道德素质,更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精神,人民贫富不均的矛盾内部消化,提升全民素养。共造和谐社会,从社区、组织、政府做好基层工作,巩固文明发展,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社区与政府给予最大支持与指导,各阶段文明素质百花齐放。
4.生态环境,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较少数,并且是区域性发生。人为因素则是快速发展,破坏了地球原始生态,导致全球变暖,四季愈加不明显。我国推行绿色环保出行减少车尾气排出污染,研发环保产品,投入市场使用;实行再回收利用节能计划,对园林 绿植加以保护,对植地覆盖面积有计划扩大;排污,进行滤化才能排污,禁止未过滤直接排放污染,如经发现,严惩,建立全民监督制,一视同仁,严惩不贷;PM2.5检测数据如实公告,各区域落实依照当地情况的整治计划,对于排污大的企业进行指导整改,从企业开始着手,细化到居民,养成习惯,低碳环保。黄河长江的水土流失,开展整治计划,维护生态平衡,贯彻落实到位,生态维护,迫在眉睫。根据实况,执行“退耕还林”的任务,法律条文的不完善需修改完善,全民遵守执行,进行监督举报制,经核实,做出相应处理。
党的十九大后,我们任重道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党的指导,开展特色和谐社会道路。我们经济发展中需克服重重困难,维持生态平衡,加强经济建设,加强军队建设,全民思品素质提升等战略部署。党和各族人民,为了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造和谐社会,全民参与,积极进取,创造公平公正、和谐友爱、民主法治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1]李维香.生态平衡: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商场现代化》,2007年31期 [2]澎湃
新
闻
(上
海),http://money.163.com/17/1019/10/D13QNGH1002580S6.html#from=relevant,2017-10-19 [3]原标题: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
第十
九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上的报
1建设学习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起, 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 体现了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坚持学习。中华民族自古也是崇尚学习、善于学习的民族。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近有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这些时代, 学习成为一股潮流, 造就了大批精英, 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 同时继承了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学的优良传统, 自成立起, 就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学习和学风建设, 几乎每次重大学习运动都伴随着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939年, 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党和解放区处境非常困难, 一些人甚至有些党员干部思想上有波动。毛主席称之为本领恐慌。为了消除“本领恐慌”, 毛泽东在全党范围内发起了学习运动, 明确提出建立天下第一的“无期大学”, 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这场学习运动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和思想保证。
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告诫全党:“学习好, 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江泽民同志倡导在全党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统一了全党思想。胡锦涛同志在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要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 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
历任领导对学习的重视不是偶然的, 而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政能力的一种崇高追求。非学无以立党兴党, 非学无以治国安邦。党之所以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不断取得新成就, 就是因为拥有“学习”这个法宝。
2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的执政需要
当前, 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必然要求。
2.1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越来越成为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呈现三个显著特征,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 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 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与此同时, 世界政党现代化的趋势正在加强。纵观世界其它政党, 都在强化自身建设, 创新发展途径以变求存。正是居于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必然成为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并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 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 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 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
2.2当代中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越来越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 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过程。建党93年, 建国65年, 我们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即在建党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建国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除此之外, 报告还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即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十六大以来, 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但是, 发展道路上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不容忽视, 比如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2.3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长期的历史性课题,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越来越成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紧迫任务
近年来,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 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但是,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 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 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的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党内精神懈怠的危险, 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 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在新形势下给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新挑战。
这些问题都严重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所以,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注意学习, 忙于事务, 思想就容易庸俗化。”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我们不学习就不能加强党的建设, 不学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推进。如果不通过新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就不能有效应对严峻挑战, 就有失去执政资格、失去人民信任和拥护的危险。所以, 必须把学习放在首位,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这就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摘要:当前, 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道路; 廉政建设; 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54-01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特别强调组织的纪律性。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革命实践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党建思想指明了党要管党的方针和路径,将党的建设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以实践的形式不断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正是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从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开始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秉承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的优良传统,系统阐述了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了从严治党建设。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思想
全面从严治党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战略布局的政治保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重要实践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存在着贪污腐败、政治作风、理想信念、脱离群众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党的先进性及两个一百年建设,因而必须要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确立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提出,适应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党的建设的系统化、科学化。
首先,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制度建设需要设计和结构,更需要切实执行。严明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特征,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党的领导制度,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其次,全面从严治党是组织建设的关键。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党决策的正确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在党的组织建设中,要做到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需共同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再次,全面从严治党是建设党的先进性以及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从根本上说,党的先进本质和纯洁状态集中表现为它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能做到紧密联系人民群众。习近平指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对象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要弄清楚管理和治理的主要对象是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邓小平曾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因为许多党员都在当大大小小的干部。”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不仅指明了党要管党的主要对象,阐明了党要管党的主要内容,更道明了从严治党的主要路径,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以反腐败为例,腐败问题以干部官员最为明显。对待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干部腐败问题,习近平等新一代领导人采取了“打老虎”、“灭苍蝇”等方法以前所未有的强有力的力度推进了反腐败。打击官员反腐败,不仅需要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也需要增强权利意识,促使党员干部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更需要依法依规治党,严重打击违法人员,以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
三、全面从严治党的特点
第一,党的关键性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在确定 2020 年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时,我们党就特别强调,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证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因此,无论是当今中国发展战略层面上的理论推证,还是实践过程的分类顶层设计,无不反映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治国理政的政治逻辑关联,反映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性中,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性地位。
第二,重点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而重中之重又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习近平就强调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第三,敢于创造,谋大略。如何把党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其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组织,是我们党始终探索的重大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尤其是加强党内的理想信念教育,新时期党建创新相结合,在制度治党的过程中贯彻思想建党的精神,以制度化的形式确认和巩固思想建党的探索成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特征。有效推进党的建设,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敢于创造革新,而且需要显著的智慧对党的建设有远长的精细规划。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组成部分,提升了党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极其艰巨,道路更是前所未有的艰难,也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党自身而言,必须要强大,不仅要有决心、有能力,更要有方略、有制度。还有就是对搞好党的建设有了新的内涵,在新的时态,根据新形式要求坚持从严治党,从思想中、作风上、组织上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基上,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明法纪,使全党同志凝聚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全面从严治党论断是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思考、新思路。只要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就一定能够加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实现,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思路新要求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和深化党的建设,就能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更能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建成一个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荣臣.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5,05(05).
[2]黄小军,朱勇.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内在逻辑[J].学术探索.2015,03.
[3]董一潼.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及其创新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15,06,12.
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发展中的大国带来很多新的机遇,但是也带来挑战。因为这种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的全球化,是他们在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等等方面占优势下的全球化,所以对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来讲压力是很大的。世界上已经有过执政党没有把握好全球化的局势而失去执政地位的先例,例如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所以这些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考验。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推进,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和国家新一轮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些对我们执政党来讲也构成了一种新的挑战。特别是随着这种状况的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安全等方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冷战结束后,政治向多极化发展的势头越来越明显,这个趋势有利于我们发展中的国家,然而在这种状况下虽然可以获得更多的发言权,但由于美国新一轮战略扩张,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道路十分曲折。
所以从国际上发生的新的情况来看,形势对我们执政党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材料2】
我们将长期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我们面临的这个矛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主要矛盾。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发展方面,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忘了,毕竟我们原来的底子比较薄,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现在面临的发展压力还相当的大。我们虽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小康,但是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还有三千万人没有完全达到温饱水平,还有六千万人刚刚脱离了温饱。这给执政党的压力是明显的。
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上长期积累的很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而且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调整,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这个调整所触动的利益是不一样的。随着改革的深化毕竟要触及到深层次的问题,这样长期积累下来的很多矛盾就日益凸现出来。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所以我们需要在这方面不断地提高推动经济全面发展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等等。
国内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国人比较关心的话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体制改革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提劐我们面前。但是大家都知道,政治体制改革本身就是有很大风险的改革。因为改革是一种利益调整,而政治体制改革更是涉及到更多人的利益。政治体制改革本身要比经济改革风险要大。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的政治改革,西方的敌对势力也是很关心的。他们时刻在听着我们的政治改革,希望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按照他们所设想的方向发
展。应该说在这一点上,他们在苏联及东欧的改革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而且最后他们的目的也是达到了。所有这些国内问题、发展的压力、面临的矛盾以及我们下一步将会面对的更加艰巨的任务,对我们执政党来讲都是一种新的考验,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总体来看,关于我们的执政能力,适应面占主要地位。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执政能力方面也有不适应的方面,而且这些方面有些还是比较明显或者严重的。
【材料3】
我们的一些党组织出现脱离群众,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动摇并出现腐败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抑制的话,会影响到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到党的公信力,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的一些组织及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不强,一些党员和基层组织缺乏应有的战斗力。
从总体来看,认为我们党在当前科学判断形式这方面能力比较弱的占58.1%,驾驭市场经济方面能力比较弱的占66.9%,应对复杂局面方面能力比较弱的占33.5%,认为依法执政方面比较弱的占43.4%,认为总览全局方面比较弱的占19.9%。
问题:
根据材料中反映的问题,简述加强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答案】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发展作了重要讲话,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二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三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五是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六是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七是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八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容丰富,论述深刻,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其作风如何,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关系着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党风政风民风,关系着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
领导干部的作风,主要体现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长期以来,经过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清醒地看到个别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一些突出作风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如果不警惕,不抓紧治理,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就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就会干扰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进程。
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面对的考验。这种考验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还会长期存在。
因此,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关系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前提,是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用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针,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加强理论学习。当前,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为精神动力和工作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深化对其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精神实质的把握,另一方面 1
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不断提高全面贯彻落实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紧抓好各项工作。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根本目的是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领导干部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要靠学习,二要靠实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要像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即: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构建新形势下良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形成全局一盘棋;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将执政为民落到实处;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二)领导干部
作风建设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作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干部是党的重要力量。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当前,改革的深化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减少和消除这些矛盾和问题。实践证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有利于带动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领导作风问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看,抓住因领导作风而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通过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端正领导干部的作风,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从发展先进文化的角度看,通过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影响和带动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人民群众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力量源泉。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证明,执政党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反之,社会就会缺乏活力。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领导干部优良的作风,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建立新形势下密切的干群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影响党的先进性的保持与发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已成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本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解决好执政为民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领导干部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党章》所述:“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第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干部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而是要依靠人民、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好利、执好政。
第三、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要确保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科学执政,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把科学的执政作风融入执政全过程,加强执政的科学性。民主执政,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牢固树立民主观念,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来执政。依法执政,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守法,带头执法,不断推进执政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党的先进性与领导干部的作风紧密相联,党的先进性要依靠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来体现。首先,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摆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位置上。党的先进性建设固然要求发挥全体党员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而表率作用主要靠领导干部的作风来体现。其次,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定位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自己的具体行动来落实。再次,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落实到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关系反腐败倡廉工作的成败
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要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促进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不断把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前提。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是决定廉与腐的重要因素,“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当前反腐工作表明,腐败现象的发生,问题出在我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身:如上海市原市委书记陈良宇,置党的财经纪律不顾,挪用社保基金为自己的家人谋取私利;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生活作风糜烂,贪污受贿,包养情妇,最终落马。诸如此类,都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过不了金钱、女色的欲望关,陷入
腐败的泥泞。同时,我们的国家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在不断发展中也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如何应对和有效解决这些发展的障碍,需要领导干部从自我做起,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纪国法,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规章制度,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途径。反腐倡廉工作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有重要促进意义。当前,各级党委要坚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推进各项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二是抓好大案要案的查处;三是抓好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四是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保障。历史表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我们要通过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保持反腐的高压态势,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通过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作风保障。通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要站在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
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好转,是我们党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胡总书记从八个方面强调要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既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进一步实现领导干部作风好转的鲜明标志。我们要切实负起责任,把作风建设作为加强自身党风建设的重点来抓。
二、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所党委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力度,围绕班子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落实、责任追究的长效机制,形成了以班子建设带队伍建设,抓作风促发展的良性工作机制。通过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纪委、省纪委第七次全
会精神,并对照2007年所党委的工作部署及本职工作,我认为:我所要实现争取在年内实现创建部级现代文明劳教所的目标,着力办好十件事,创建平安南丰,确保场所安全稳定,为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等各项工作目标,必须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契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带动和谐警队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抓好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
要秉承以往学习型队伍建设的优秀做法,扩大学习成果,继续开展好党委中心组学习活动,通过打造学习型班子,推动学习型队伍建设。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加强调研,认真思考,注重在劳教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认识,深刻领会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新要求,结合省厅、省局部署开展的“三服务一促进”活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所党委的工作部署的要求上来,增强政治责任感,促进工作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稳步发展。
(二)继续抓好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
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所党委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继续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型队伍建设;加强对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和谐场所建设;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力度,严肃惩治违纪违法行为,加大源头治腐力度;加强政风警风行风建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监督制约,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内监督职能,通过南丰网站等渠道广开言路接受党外监督、群众监督。
着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清正廉洁、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自律,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理活动圈,抓好源头治理,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为建设和谐所区做出积极贡献。
注重工作的实效性。抓好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注重解决干警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所内治安状况,干警职工心理健康,场所环境状况改善等问题。在工程建设招投标、物资采购、资源管理、加工业引进方面实行透明化、公开化操作,从源头预防腐败,以制度约束保护干部。
(三)继续深化劳教生产工作改革,提高经济保障能力
2006年,全所劳教生产产值、月人均收入、收款总额创历史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在全省劳教系统前列,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党委重视,部门配合,各单位积极主动,力争先进,生产竞赛你追我赶的结果。同时我们还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及时清理存在隐患的加工业生产项目,坚持周检查、月通报制度等措施夯实了劳教生产基础工作,保证了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措施能够顺利落实,并取得成效,也与我所重视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了全所上下共同为工作目标努力工作的氛围有关。2007年,我们应继续保持全所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围绕劳教工作办特色,探索符合教育矫治制度发展方向的执行方式,立足当前,长远规划,做好生产项目筛选,在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以凸显习艺性教育为载体,积极发展环保、节能、安全型生产项目。不断探索创新型的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规范生产合同的签订工作,加大合同管理和货款回收的力度,严格管理,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推进我所的生产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适应当前新形势,在保障劳教人员权益的前提下,实现财务收支平衡,增强理财意识,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做到增收节支,确保完成省局下达的利润指标,确保干警职工考核奖励的足额发放,确保创建工作投入开支,为我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大力加强政风建设
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讲求实效的办事作风,反对大手大脚奢侈浪费,反对一切追求奢华的浪费行为,通过加强思想意识教育和制度规范,实现开源节流,全力建设节约型劳教场所。在资金使用上坚持所党委统一领导,集体议事的原则,坚持公开透明,坚持先预算后开支,严格审核制度,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提高资金的回收率,杜绝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严格控制非劳教业务的各项行政开支,最大限度地保证正常开展各项劳教工作业务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监督。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基础工作,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度,确保资金和财产的安全完整。发挥劳教场所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开展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和工程项目审计,堵塞管理漏洞,促进增收节支。
总而言之,我认为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背向,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人民群众往往是从党的作风上认识我们党,选定了跟党走的道路.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靠自身的优
良作风,凝聚党心,振奋民心,攻难克坚,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以新风貌新的姿态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谱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篇章。
江苏省地质测绘院
时间:2010-10-12作者:点击: 87
3党的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键要在“又好又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产能与需求间的矛盾在加剧
中央如此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现阶段存在明显的弊端,小而杂、大而乱的现象并不鲜见。测绘行业也不例外。由于现存的计划经济基本框架的缘故,长期以来,我国测绘产业以条块分割,多行业、多系统均拥有测绘队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加快,不同行业间的队伍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扩张,国家队的扩容约在五成,地方机构的扩容约在十倍之上;而科技的发展,更是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工效,人均工效也同步提高了三倍。
就以我院目前的生产能力而言,每年可以测绘我省五个地级市市区的地形图,而地图更新的周期一般在五年,如何满足旺盛的生产能力需求,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课题。行业主管职能的威力在迅速显现
近年来,我省测绘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行政职能干预市场的力度,众多的基础测绘项目不再以政府采购形式出现,直接进入了计划下达渠道,这样的状态无疑会大大的挤压我们的市场空间;然而,有了计划内的经费和项目做保证之后,在零星非基本图的招标项目上,我们遇到了更加惨烈的价格竞争。其中,既有国家队占有的天时之利“横扫动作”,也有地方队伍拥有地利优势的“赤膊上阵”,从当前的局面看,行业主管职能的力度依然有加大的趋势。
应变及其对策
一、在组织方式上进行融合全国有部分省份的国土厅对下辖的测绘单位进行了整合,去掉其原有的行业属性,一律归入到厅下属独立法人的事业性质单位,统筹安排测绘计划,根据各自技术特点,分配项目、完成生产任务。
二、在局系统内整合专业力量
就我局的测绘产业而言,建议进行适度的专业整合,将市场和专业的优势互通互补,让地勘工程项目牵引我院深入工程测量领域,让专业精专提升各地勘单位的测绘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局测绘产业。
三、多业并举壮大地勘经济
这里的关键是完整现有产业结构,巩固测绘第一产业,提升印刷第二产业,开辟服务第三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来,单位逐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道路上迈进。但是,测绘产业社会基础仍然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靠天吃饭”的局面;印刷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整之后,逐步从书刊印刷转向社会产品印刷,社会覆盖面有所扩大,加工利润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规模的限制、场地的束缚,使得加工能力无法提升,无法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四、腾笼换鸟求新生
纵观我国地质测绘单位,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10年来都建立了新的生产
基地,有的测绘院在本局内进行了资质管理上的整合,这样就极大地延伸了专业服务领域,也在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生产能力,部分省份甚至超过了行业主管部门测绘局,主宰了地区市场,生产有了大发展,民生有了大改善。
五、自身求变求新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着重在增长方式上多动脑筋,只有我们自己居安思危及时调整发展的策略,方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获得更多的主动,今年以来我院适时调整我们的技术布局,成立了技术信息中心,不惜投入人力物力,力图将我院的传统测绘技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丰富地图产品,扩大服务领域,在影像加工、数据处理、三维地图等新技术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六、练好内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今年以来,我院加大了企业软实力打造的力度,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争先创优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活动都有序展开。领导层高度重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照先进找差距,针对自身想办法,列出了一项项工作计划。让职工广泛参与进来,征集民意、采集民智、重视民情,无论是读书讲演活动、院标设计活动、岗位练兵活动,还是文化调研活动均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让干部职工受到更好的教育,思想觉悟得到更大的提升。同时,单位内在的素质也得到了加强,无形的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经济增长数字的提高是一个简单的变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思想认识的转变为先导,政策方针出台为驱动,自身结构的改变而达成。我们相信,只要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上级领导的倾心关怀,我院更好更快的发展局面一定能够实现,科学大发展、和谐新测绘的美好愿景必将到来。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璐璐
大连翻译职业学院教务处 阅读:1043次 发布:2010-6-25 19:22:06 评论0条 我要评论↓
------------------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是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在为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可以说,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败,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导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正确的转变方向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同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作用不同,所以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这就需要我们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顺应历史前进的方向,按照其轨迹不断调整和转变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让它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力。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跟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水平的提升等来让经济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发展,转变是不可回避的课题,只有不断的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转变发展方式,国家经济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转变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我国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我们也能清楚的意识到我们的经济发展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也让我们的发展方式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的盲点和薄弱环节,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节能问题十分严峻,在加到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都知道,资源的自然存量是有限的,经过长期的开发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资源紧缺问题。
其次,是环境污染问题。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较低,工业废弃物和污染物却数量偏高,为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
第三,我国的生产水平还处于高产量低技术的水平阶段,大部分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都非常低,处于模仿无创新的状态,因此能够创造的产品价值也相对较低,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非常缺失的阵地。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产品的科技水平决定着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是否具有上升力和原动力的关键。就拿辽宁的工业产品为例,虽然辽宁省出口产品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全国排名中处于不断上升的地位,出口产品也在不断优化,在全国产品的竞争力仍然非常薄弱,仍然存在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因此,对于我国要实现的快速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快速转变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原有的不完善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构建和谐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维护社会公平,重视我国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要更加关注民生问题,积极为人民群众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的切身问题,为创建共享和谐的社会发展不断努力,这些目标都需要我们加大解决力度,否则经营向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这所有的改善都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所能改善的问题,这就需要转变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方式转变才能够让已有的不可调和的社会问题得到全面、切实的改善。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我们要落实到实践中去,避免和防止书面的承诺,我们要稳扎稳打的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需要长期的实施和改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针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发展观念,不断用新思想、新科技带动经济、科学的发展。
其次,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力,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发展机制,把经济资源和
社会资源集中的投入到司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生态和就业等各个领域,为社会提供行之有效的预期、稳定环节。
同时,要加大科技含量在企业产品中的份额,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经济发展的空间。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是更高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减少投入而提高更多的产出。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国家的经济才会动力十足,不落于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水平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持续和平稳发展。
最后,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才能把把过剩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源头逐步降低,另一方面,节能减排也是实现资源高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节能减排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战略地位。
一、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职业生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简单地说,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经历。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从事的职业, 它不仅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些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职业发展过程, 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 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 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就业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 而是当事人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 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 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规划 (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 制定职业发展道路计划) ;自我管理 (明确需要进行的自我学习、提升准备和行动计划) ;自我实现 (反馈评估, 修正完善) 。
1. 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明确未来的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 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我定位, 规划人生。许多人在大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一种预期, 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和发展的考虑, 就业目标定位过高, 过于理想化。近几年, 不少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一直强调大单位、大城市和高收入, 甚至为了这些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 不顾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同样, 对于那些存有“这山望着那山高”心理的学生, 也是职业目标不确定的一种表现。盲目的攀高追求与选择不仅影响个人目前的就业, 同样会对个体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现在和将来要做什么。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 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 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分阶段制定。
2. 有利于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实力和专业技术;
有利于本人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开发计划, 鼓励自我控制前途和命运。行之有效的就业将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 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 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 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有针对性地学习, 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 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3. 有利于人尽其才, 避免人才的浪费。
就业是个人成才的有效办法。通过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总结和测定, 可以发现其所具有的潜质、优点和缺点, 在此基础上, 通过学习和实践, 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 努力克服弱项, 挖掘潜在的能力, 使之成为有用人才, 从而避免人职匹配不当造成的人才浪费。综上所述, 开展就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尽快成才有重大意义, 为了达到此目的, 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懂得就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更需要掌握解决职业生涯问题的方法, 能够做到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所以, 大学生就业教育应该涵盖就业的相关知识和职业生涯问题解决方法两个部分, 增加他们作为职业生涯问题解决者和决策制定者的能力。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 许多高校主要依靠开设《大学生就业》课程开展就业教育, 让每一个大学生都从理论上懂得为什么, 并且如何去规划和发展自身的职业生涯。但是我们发现, 用传统的方法讲述各种职业生涯理论并配合案例分析, 做一些测验和探索无法吸引当代大学生的兴趣, 他们说, 不想要多的理论而是能够和自身发展联系起来的案例, 让自己能参与其中的训练, 从根本上说, 就是面临种种急剧变化而富有挑战的工作世界, 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具备规划职业发展的有效决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 怎么把就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顺利毕业, 也是大学生就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大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不满的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 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这都说明, 就业教育仅仅传授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三、对大学生就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若干思考
由于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具备就业咨询能力的专业人员, 所以, 就业课程仍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 探索和设计符合社会期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大学生就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突出改变大学生认知, 学会思考,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导致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骑驴找马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缺乏就业。”这种现状让我们感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决策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策略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造成了一种严重的“盲目”。那么, 一个人职业选择的过程涉及哪些因素呢?从Anne Roe提出的公式[2]可知, 有12个因素来解释一个职业选择过程, 包括人们几乎无法控制和改变的3个因素:性别、一般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种族;以遗传和后天经验为基础的9个因素:机遇、朋友和同伴群体、婚姻状况、一般的学习和教育、后天习得特殊技能、生理特征、认识或特殊的天赋能力、气质和个性、兴趣和价值观。后者是一个人某种程度上能选择和改变的, 特别是自己的经验或兴趣。所以, 大学生存在于的这种“盲目”激发了我们从改善和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各种因素的认知入手组织教学, 并传授各种职业生涯决策的策略, 让他们能设计出合理的、符合现实、可行的就业策略。至于对就业的执行能力的培养, 需要他们在未来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过程中在合理策略的指导下的不断实践中提高、增强。
2. 突出实用, 以实践为主中心。
自21世纪初对职业指导做出开创性工作以来,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试图进一步了解人们进行职业生涯选择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式, 这些积累的知识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或者一套知识体系, 它们支持了那些有关如何增加职业生涯满意度的实际建议。如果大学生能够运用这些基于研究知识并能系统的执行任务, 就能做出更好的职业生涯决策。同时, 行为科学家已经有了许多重要发现:我们自己的行为会对自己、家人和伴侣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反复地从相关书籍和杂志文章中摄取这些知识, 能起到改善我们生活质量的作用。所以将同样的道理运用到职业生涯问题的解决和决策是有益的尝试。必须注意的是, 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在本能地使用“个人职业生涯理论”来解决职业问题和做出生涯决策, 但是很缺乏科学性, 而在现实中会遇到很大的矛盾, 造成困惑和冲突。传授各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理论来了解自己, 了解职业, 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 认识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趋势、组织机构文化、工作与家庭等, 帮助学生在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下, 在一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进行职业选择与规划。对各种职业生涯理论的学习应该从掌握外部的“理论知识”为主逐步转变为让学生参与到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活动中来, 最终落脚到掌握“自我知识”, 促进他们职业生涯问题的解决和有效决策。
3. 突出全面, 从认知信息加工角度构建系统的教学内容。
就业的起点就是从了解自我开始, 然后了解我可以做的各种选择, 掌握进行有效决策的技能, 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 在执行中不断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决策, 还有具备监控、调整该执行规划的能力。显然, 《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首先讲授如何运用职业指导理论和职业生涯理论了解自己, 主要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已具备的能力 (技能) 和能力倾向 (潜力) ;还要传授提升自我的方法, 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自己。这是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职业生涯理论关于自我知识的认知质量;其次, 传授职业的知识, 包括职业信息、就业信息和职业发展信息等各种可供选择的知识, 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选择的信息和更好地思考各种选择。这是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职业生涯理论关于职业知识的认知质量。以上两部分是做好就业选择的基础。接着进入职业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过程, 决策技能领域, 就像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程序, 利用和组织第一层次的知识, 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使用底层的信息解决生涯问题。我们经常会发现, 有些学生似乎有很好的自我知识, 对他们的选择也很了解, 但是却做出很糟糕的决策;决策制定的质量非常重要, 其他人通过我们做出的重要决策来认识和评价我们。所以, 如何制定决策的知识和技能就成为该课程的重要内容, 能帮助学生提高决策技能的质量, 从而有助于职业生涯问题的解决, 主要包括一个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阶段的循环过程。对执行加工领域的技能性的提高, 执行有效性的策略也是就业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就业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微观问题, 一个规划要取得成功, 可行并能够最终顺利实现, 需要注意影响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社会因素, 即外部宏观环境, 主要有四种因素:科技和变化中的国内乃至全球经济, 变化中的组织文化, 新的工作方式和职业与家庭的角色。因此, 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社会因素是该课程关键的教学内容。
四、结论
本文重点论述了从认知加工信息角度组织就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可见, 通过就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最终培养和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综合素质。而且当毕业找工作的时候, 大学生如果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工作, 就能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角度真正找到适合的工作。先确定自己的目标, 然后再去找工作, 就能促进他们实现顺利就业, 并且能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不断取得成功。也希望能得到更多专家和教师的探讨和建议, 促进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对提高就业率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龙立荣, 李晔.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关键词:海事劳工公约;海员;权益
中图分类号:U6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953(2009)04004404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for China's Ratification of the Maritime Labour Convention
ZHENG Mingjie
(Guangdong 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 of P.R.C,Guangzhou 510230)
Abstract: "Maritime Labour Convention,2006",as a milestone,is one of important documents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shipping industry,and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This paper concerns not only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eafarers,but analyzes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for China's ratif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Key words: maritime labour convention;seafarers;rights and interests
1 《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概况及其特点
在第94届国际劳工大会上获得以压倒性多数表决通过的《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一部经修订整合国际劳工组织过去通过的60多项海事劳工协定而形成的综合性海事劳工公约,它为全世界海员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福利社会保障等相关议题提供了简明、易懂、全面的指导,被誉为全球海员的“权利法案”[1]。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它将与《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73/78)》和《经1995年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一起,构成世界海事法规体系的四大支柱。
公约在结构上由3个层次构成,即第1层次的正文条款,包含公约的一般原则、定义、适用范围、生效和修正等程序性条款;第2层的规则,为公约的实质性内容和原则要求;第3层的守则,分为A、B两部分,A部分为强制性标准;B部分为实施A部分各项标准的建议性导则[2]。
公约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五个方面:1)海员上船工作的最低要求;2)就业条件;3)起居室、娱乐设施、食品和膳食服务;4)健康保护、医疗、福利和社会保障;5)遵守和执行。
相较于国际劳工组织以前所制定的大部分公约,新的公约具有以下的显著特点:
1)快速更新机制——默认接收程序:公约生效后,对于其守则部分具体规定的修正将采取默认接受程序而不是明示批准,这将大大加快公约的修改更新的速度,保持公约旺盛的生命力。
2)有效执行机制——检查与发证:各船旗国、海员输出国或港口国应通过法律签发《海事劳工证书》和《海事劳工符合证明》,而港口国在执行港口国检查时,可以对进港船舶履行海事劳工公约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拥有滞留船舶的权力。
3)无法回避——不更优惠待遇:公约规定对非缔约国的船舶不给予优惠待遇。无论船旗国是否批准该公约,其船舶只要进入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港口,都会受到港口国根据新公约的要求进行的检查。而且通常这种针对非缔约国船舶的检查会更严格、更频繁。
4)全球统一性和措施的灵活性:给予成员国的国内立法以较多的空间,允许成员国在其认为必要时采用实质等效的措施来落实守则A部分的强制性要求,从而使公约更具备操作性,更容易被各国所接受、批准。
5)生效迫切性:合计占世界船舶总吨位33%的至少30个成员国批准并在国际劳工局登记后12个月,公约即生效。
2 我国海员的贡献及其地位
我国是一个世界海运大国和贸易大国。世界贸易组织(WTO)最近新出炉的《2009年世界贸易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商品出口额达到1.428万亿美元,仅略低于德国的1.465万亿美元。世贸组织更预测,2009年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作为最安全、最环保和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海运承运了约90%的国际贸易物资[2]。海运业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海员是国际海运中重要的人力因素,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海员发挥着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海员的工作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然而,这些年来海员的地位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升,我国也缺乏完整而系统的专门针对海员劳动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关检查和监督的正式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与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的陆上工作相比,远离家人、充满艰辛、饱含孤独的海员职业对年轻一代已失去吸引力,海员职业越来越远离社会的认可,海员短缺的问题正日渐成为制约海运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确保每一位海员享有正当的权益,为他们创造体面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更人性化的关怀和扶助,已成为国际劳工界努力追求的目标。
3 批准加入公约的紧迫性
为了使公约得到更快和更多国家的批准和有效实施,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一个五年的行动计划,拟达到如下目标:(1)使公约得到多数国家的批准,从而尽快生效;(2)为公约在各国国内的实施提供基础,包括制度上的保障。
利比里亚已于2006年6月7日批准了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成为批准该公约的第一个国家。作为全球第二大船旗国(以总吨计),利比里亚对公约的批准是对公约批准进程的重要支持。第二个批准该公约的国家是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全球第三大船旗国巴哈马(Bahamas) 2008年2月11日也正式宣布批准公约,成为批准该公约的第三个国家。巴拿马和挪威分别于2009年2月6日和2009年2月10日批准公约。以上批准公约的五个国家商船吨位合计已接近公约生效关于吨位方面规定的门槛条件。另外,欧盟、美国、菲律宾等国家已表示将早日批准海事公约。
由于公约采用了并不太高的生效标准,同时允许成员国采用实质等同的措施来落实公约的条款,使得公约的早日生效成为可能。目前,虽然批准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成员国数量不尽理想,而且大多属方便旗船旗国,然而因为公约获得欧盟等国家的支持及承诺,考虑到欧盟现有27个会员国,因此仍可预期2011年实现至少占世界船舶总吨位33%的30个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批准公约的门槛目标,并于2012年公约生效。
此外,公约引入的“不更优惠待遇”的机制,使得每个成员国对于公约的批准和实施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一旦欧盟国家批准公约,公约生效的门槛被跨过,必将会有更多的国家跟进批准公约。
4 批准和实施公约的必要性
4.1 体现我国履行国际公约保护海员权益的积极态度
促进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体面劳动”的实现是公约的核心,而所谓“体面劳动”,主要是指“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的权利”,其目的是保护海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海运业的公平竞争,这与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我国政府如批准实施公约,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体面劳动”和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海运领域的具体落实,体现我国在履行国际公约等方面的积极态度,对我国海员权益保护、海运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2 有助于通过完善海员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体系而吸引更多海运从业者
近几年我国船队规模扩张迅速,但由于海员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荣誉感和社会美誉度下降等原因,导致海员职业的吸引力不高,高级海员资源日渐短缺。国际航运联合会(ISF)估计,到2015年,高级船员短缺数量将上升至27,000名。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海事雇主委员会(IMEC)进行的调查显示,世界上熟练海员短缺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航运业的人力资源危机比过去估计的更超出想象。我国若能借批准和实施公约的机会,逐步完善中国海员劳动立法,促进有效的劳工监察机制的建立,形成一整套的海员劳动和社会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护中国海员的合法权益,为海员提供体面的工作,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海运业,为海运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3 有利于建立行业规范,促进海员劳务外派发展
海员外派是一项极有潜力的劳务产业,对于扩大就业,增加国家外汇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级海员在学历、资历、技能等方面要高于STCW公约所要求的标准。较高的素质令中国海员广受各国船东的欢迎。然而,中国海员劳务外派的规模却与实力形成很大反差,外派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缺乏健全的法规和有效的市场监管,海员劳动用工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就业形式的海员劳动标准存在极大差异,致使国内的海员劳务外派市场极为混乱,各种不规范的中介组织泛滥成灾,海员从中遭受层层盘剥。
公约为各国提供了统一的海事劳动标准,批准公约将有助力于我国按照公约的标准,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消除中国海员国际化障碍,通过海员劳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优化,促进我国海员劳务外派产业的更好发展。
4.4 避免公约生效后成为低标准船舶的主要目的港
一旦海事劳工公约生效,那些未加入公约的船旗国的低标准船舶将无可回避地成为已加入公约国家的港口国检查的主要目标船舶,从而增加被滞留的概率。为了规避被滞留的风险,这些低标准船舶的船东势必更多的寻求以未加入公约的国家为主要的目的港。如果这些国家的港口充斥着低标准船舶,无疑将给自身的海洋生态和环境埋下巨大隐患,极易招来严重后果。批准加入公约将有效地拒绝低标准船舶的到港,避免成为其主要的目的港口。
4.5 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国海运企业的海员成本和船舶营运成本
诚然,批准加入公约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涉及船舶的设计与建造,需要为海员创造更为体面的起居条件。同时在日常的船舶营运过程中也必须为海员提供良好的膳食服务。软件方面最重要的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我国海员的管理体制、海员的福利待遇、海员职业安全与健康防护等更加详尽和配套,使其与公约的要求相吻合。所有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理所当然地造成海运企业的船员成本和船舶建造运营成本的增加。
必须清楚的是,如果不批准加入公约,强制性的港口国监督检查将令我国远洋运输船队在国际市场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海员外派劳务产业也会因未满足公约的要求而在世界劳务市场上受到排挤,给我国海运业、国际贸易、劳动就业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不利的影响。相反,批准实施公约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成本,但对于提升我国海运企业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海运行业,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加速海员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实现海运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的根本目标,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 建议
我国政府对公约做出的积极反应之一颁布并实施了《船员条例》。作为第一部规范船员管理的法规,它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没有专门针对海员管理的法律法规的空白。虽然它仍未能完全响应公约中的所有要求,主要侧重于对船员的管理,与公约注重的海员生活、工作环境和福利社会保障等权益的保护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4]。我国若要批准加入公约,有必要采取措施,在下述几方面进一步努力:
5.1 认真研究公约,提出履行公约的系统方案
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公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我国加入和实施公约的时间表。对公约中确实难以履行的有关条款或者与我国当前做法相距过大的内容,应作协商变通处理,以保护我国的利益。预先做好办理海事劳工证书、国家声明和船舶所有人声明等证书文本的各项准备,以确保公约生效后我国船舶的正常营运。
5.2 制定、完善相关的配套国内立法
公约的通过,为我国设立了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要根据公约的要求,并在公约的框架和内容上,尽快制定完整的国内海员劳动法律法规,着手建立有效的海员劳动监察机制,形成一整套的海员劳动和社会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国际海运发展的新要求,充分维护海员的合法利益。以《船员条例》为基础,结合我国有关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充分考虑海员职业的国际性,对公约的条款作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着重从船舶设施和海员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
5.3 健全三方协商的长效机制
建立由政府、海员、船东组成的三方协商机制,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明确三方的组成、地位和职能。按照公约的要求,及时处理涉及公约实施的有关事宜,比如公约部分标准的免除与等效、海员的投诉、港口国检查反馈等。加强三方协商主体的能力建设,增强各自的代表性。以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海员工会的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实现真正代表广大海员的目的。
5.4 减免我国海员个人收入所得税
目前我国对海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收没有充分考虑海员职业的特殊性、高风险和艰苦性,忽视了海员在家休息时工资极低甚至没有工资的事实。海员的就业环境与陆地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有必要借鉴世界上海运发达国家对海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实行减免的做法,从而强化我国海员的国际竞争力。
5.5 勇于学习以提升企业竟争力
国内海运企业要以公约中守则A部分的强制性标准和B部分的建议性导则为依据,起草、制定和完善企业的体系文件,特别应重视相对薄弱的环节,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时收集港口国检查中涉及海员保护方面的内容,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企业为平台,积极参与海员社会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6 加强对海员服务机构的管理
就目前而言,公约所要求的“不向海员收费的高效、充分和可靠的”海员招募和安置服务机构在我国还远没有建立起来。一些所谓的海员招募与安置机构,无论是船员管理公司还是船员中介,往往凭借其强势的垄断地位,采取与海员签订收取高额中介费、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等各种不平等的协议,以规避其自身的义务,损害海员的基本权利。部分船员管理公司采取扣留海员相关证书的方法变相阻碍海员择业的自由。
公约的出台为整顿海员服务机构的无序状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我国的海事管理机构要把握机遇,着手建立船员就业信息平台,探索设立公益性质(不收费)的海员中介或代理机构,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海员就业。同时,加强对现有经营海员劳务外派的中介组织(海员服务机构)的资质审批和市场监管,达到规范管理,促进发展,彻底清除黑中介,维护海员权益。
6 结束语
总之,《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作为国际航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献,各国批准加入公约已是大势所趋。目前的首要任务是采取积极和现实的态度,充分认识到批准加入公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抓住机遇,有序应对,提前做好批准和履行公约的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公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切实维护好海员权益。
参考文献
[1] 王秀芬. 2006 年海事劳工公约及其对海事社会的影响[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7.
[2] Maritime Labour Convention [EB/OL].http://www.ilo.org/global/What_we_do/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s/MaritimeLabourConvention/lang--en/index.htm.
[3] 周秀玲.聚焦《2006年综合海事劳工公约》关注我国船员立法[J].中国海事,2006(4):8-11.
【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荐阅读:
学习的重要性的06-21
课堂学习的重要性06-14
音标学习的重要性09-13
学习重要性的格言01-12
读书学习活动的重要性12-13
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11-06
大学生学习礼仪的重要性07-05
浅论组工干部学习的重要性09-20
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有哪些01-01
浅谈在线学习对干部的重要性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