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个案分析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体育个案分析(共8篇)

小学体育个案分析 篇1

八种个案类别(气喘及健康问题;动作笨拙;学习障碍;轻度智能障碍;重度智能障碍;脑瘫;脊柱损伤;聋)各有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缺憾。所以对其的体育教育也该运用不同的适应方案,建立平等对待关系,尊重个别差异,融入他们,听取他们的想法,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八种类别,因材施教。

对于这常见的八种身心障碍类别的终身观点,我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制定各不相同的教学处方,使这个处方适应这种身心障碍,进而改进他,以最大程度弥补产生的缺憾,达到自我实现;自尊、身体形象的改善,增加面对挫折的勇气,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黑夜如果不黑暗 美梦又何必向往,破晓会是坚持的人最后获得的奖赏。这是我们特殊教育老师与需要特殊教育儿童共同的目标。个案分析:智能障碍

主要特点: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治疗方法:

儿童有明显的智力低下大多数在婴儿期就容易识别,然而轻度弱智往往进入小学之后学习困难才发现。若发现有运动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迟钝,语言发育差,表情呆板或有特殊面容者,应尽早到医院检查,以便及早诊断,作出相应的治疗。

有些先天性代谢异常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枫糖尿症、组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克汀病)等,若能在新生儿期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多数病儿智力可免受损害或病情得到控制。以苯丙酮尿症、克汀病为例,如能在生后3个月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多数智力可以恢复正常,超过6个月治疗,几乎不可避免地智力受到损害,如果3~4岁以后再治疗,病孩的身体发育亦有困难。克汀并苯丙酮尿症,在早期症状不典型,很难发现,往往出生后数月之后才能发现,但这时却已到了难于治疗的程度,智力障碍很严重了。因此,有不少国家对上述的遗传新生儿期就进行筛查。

案例分析:

泉州市鲤城区的开智学校里有位名叫大雄的的智障儿童大概十二、三岁,文化水平约8岁儿童,不爱卫生经常吐口水、爱骗人不讲

实话、乐观开朗,容易与人亲近,有礼貌,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较差。一直在开智学校受教育,未进过普通班就读。

具体表现:攻击性较强,会攻击同伴,但害怕老师

个案的身高在班里不算最高大,但力气很足,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往往对方不给便吐口水,靠武力解决,老师过来一个眼神便乖乖听话。

不恰当的情绪发泄方式:个案在未满足需要时,就会又哭又闹,誓不罢休。而且养成了这个坏习惯。

行为分析:

智障儿童的情绪问题,由于自身智力的缺陷,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各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比正常人要弱,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遇到事情常常受到自己的情绪支配,难以按照道德标准及行为要求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个案与正常幼儿园的幼儿接触较少,所面对的基本上都是存在障碍的孩子,并且这些孩子的程度都要比个案的程度重。因此,教师在教育方面会过多的偏向个案,久之会加深个案自身的优越感。

对于特殊人群,由于他们与主流社会存在差异,因此,他们会受到更多的不公正的待遇,例如,会受到歧视,不能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正常教育等。并且,在与智力正常儿童进行交往时,往往也会受到排

斥,不能获得正常交往的机会,不能获得主流社会的行为规则。

治疗方式:

对个案的家庭教育进行适当干预,优化处理个案的成长环境 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用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家庭习惯给儿童以熏陶,是学会做人的教育。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长期的家庭生活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牢固的心理基础。端正家庭教育方向,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对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体育个案分析 篇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推行,赋予了地方和学校更多的权利。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同时,从2007年开始,针对我国学生体质严重下滑之现状,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笔者认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契机和发展的平台。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引进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和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乐山市62所中小学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调查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开展现状,探索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力图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小学生身心且适合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之路,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在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以及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电子检索系统进行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为确定本文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乐山市区部分中小学校62所,问卷调查对象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828份,回收率82.8% 。有效问卷686份,有效率82.9% 。

为确保问卷的信度,问卷设计完毕后,对问卷的信度采用两次测定的办法。在第一次问卷回收后一个月发放第二次问卷(30份)。两次回答对象相同,结果表明:问卷的每个选项相关系数γ>0.85,信度较高,符合本研究要求。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运用excel对有效样本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然后根据统计数据制出相关数据图表。

2.4 实地考察法

研究期间,笔者走访了乐山市教育局、乐山市体育局。并在实地调查了部分中小学,访问有关专家及各教育局、体育局等相关领导,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

民族传统体育分类方法和标准多样,有按其发育形态进行分类的等。本文参照武东明等[2]人的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的目的和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规则的完整性等因素为依据,将民族传统体育分类如下(见表1):

3.1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调查

从表1可见,在乐山市中学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以武术运动和民族、民间体育为主,而少数民族体育部分开展,养生功尚未开展。小学体育课本里的武术内容以五步拳、基本功为主,初中则包括五步拳、健身拳、健身短棍,高中主要为五步拳、太极拳、长拳等武术内容。学校体育开展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主要的有踢毽子,跳绳,斗鸡,拔河等,多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见表2)。

3.2 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途径

由图1的统计结果可见,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影视图书,宣传活动,学校体育,家人朋友。调查中得知学生亲自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为之少数,反映当前学校体育教师对学生了解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引导的渗透力不强,如何利用体育课堂引导学生了解、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是今后的重要导向。

3.3 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师资、器材、活动的调查

3.3.1 体育教师专项情况调查

对表3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大学期间体育专项是武术的教师仅占8.23%,大多体育教师大学期间专项集中在田径、球类。说明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武术专项人才缺乏,不能够满足中小学对武术教学内容传授的需要,进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开展。可见,培训与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知识与技能势在必行。

3.3.2 学校拥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器材以及制作器材的情况

从表4可见,学校拥有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最多的器材集中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方面,其次是武术运动,而导引养生功则很少。调查中进一步了解,作为武术运动的刀枪剑棍虽然部分学校拥有,出于安全考虑,都被锁放在器材室没有被利用。开展比较好的民族民间体育只是作为其它专项体育课的活动内容,并未作为主修内容。

3.3.3 学校所组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

在教师问卷中,通过对学校所组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调查中发现,选择踏青占12%,选择重阳登高占15%,选择放风筝占9%,仍有64%的学校没有此项活动。可见,学校还没有充分利用好校外体育资源,出现了“学生只能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却走不进大自然”的现象。

3.4 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择及未来发展走向所持态度

3.4.1 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选择

图2显示: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趋势大致相同,依次是:武术运动,民族民间体育,导引保健功。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仍有喜爱之情,民族传统体育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武术的健身防体,民族民间体育的趣味娱乐、养生功的修心养性,都显示着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引进和推广十分必要。

3.4.2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适宜程度及选择情况

通过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适宜程度及选择情况,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图3所示),有107 人次占20.7%的学生认为较适宜,有344人次占66.7%的学生认为适宜,有 65人次占12.6%的学生认为不适宜。此外,对涉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生今后的终身体育中将处于何种地位,有 95人次占18.4%学生认为可以作为首选项目,有365人次占70.7%学生认为是备选项目,有56人次占10.9%的同学认为不会选择。

3.5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教师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的影响因素分析(如图4),可以看到,有81人次占47.6%的教师认为是“师资力量”,有102人次占60.5%的教师认为是“经费问题”,有53人次占31.2%的教师认为是“学生的喜爱程度”,有46人次占27.1%的教师认为是“不易组织”。另有28人次占16.5%的教师认为存在“其它因素”。由此反应出,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仍面临重重困难,有待我们纵深研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调查表明,乐山市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器材缺少、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培训机会少;对民族传统体育所承载的文化教育底蕴挖掘不深,对其开发利用亟待加强。

此外,师生中大部分对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到阳光体育运动持赞同态度,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比较喜爱的是武术和民俗民间体育项目,而对养生功和少数民族体育了解不深。这也为引进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可容纳的情感空间。

4.2 建议

1. 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

民族传统体育历经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然而要使民族传统体育发挥得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首先要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为此,建议要结合自身实际,依托体育科研院成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单项协会,鼓励和支持该领域类专家学者对地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科学研究,做好细致的挖掘整理工作。

其次,要对地方民族传统体育做好必要的保护传承。据1990年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977项,其中55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6项。到2006年再作调研时发现,还在传承传统体育项目的却只有几十个,倘若不及时抢救和保护,还有一些项目会逐渐消失[3]。而要完成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学校体育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中介和摇篮,必须借助学校体育这一有力阵地,使学校体育承载起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使命。

2.加强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和认知度

作为教学管理者的学校领导和基层体育教师是落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具体执行者,加强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和认知度,直接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贯彻落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规则简单、愉悦身心、易于推广、容易掌握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宝贵的体育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仅要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项体育内容来抓,更要当做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来抓,这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拓展知识面大有裨益。

3.保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输送以及再培训的运行

体育的改革需要上下配套一体化,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输送至关重要[4]。因此,建议具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培养和输送;此外,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要整合利用,发挥潜在动力,对其进行再培训是一条就地取材的有效捷径;最后,适量从校外聘请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民间老师进行交流也不失为良策。

4.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经费投入,保障器材的配置

经费不足始终是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而每年仅有的体育经费都用在田径、球类等项目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投入上更是捉襟见肘,势必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以,建议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在硬件设施上一定要保障器材的配置。

5.通过“筛子理论”,做好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阳关体育运动的创新改造工作

我国先后对武术、围棋、象棋、划龙舟和摔跤项目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改造,已成功举行了国际龙舟赛、围棋、武术、风筝、脚斗士等比赛[5]。目前,很多地区将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加以改造列入体育教学内容,如北京的一些中小学,将夹包、珍珠球、踢毽、滚铁环等列入教学并组织比赛;宁夏将木球、方棋等列入中小学教学;西南民族地区将竹铃球、抢花炮等列入教学等[6]。

因此,建议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吸取成功经验,通过“筛子理论”[7],做好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阳关体育运动的创新改造工作。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所选体育项目符合全面育人的发展理念;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所选体育项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被选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样,通过精心筛选的运动项目才能更好地融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使其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更好地成为维护学生健康和愉悦身心的手段。

6.在校运动会上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学校每年举行的运动会无不被西方体育所主宰,学校体育运动会成了小范围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翻版和缩影。其参与者只能是精英型的少数人,没有普及到青少年儿童的大众健身中来,与阳光体育运动中“人人参与,个个争优”的要求相去甚远。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使得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由单一民族活动扩大到多民族的活动,为积极有效发展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和保障[3]。因此,建议在中小学校运动会上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制度化,融娱乐和健身为一体,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生龙活虎般的锻炼热情。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正在初步的探索阶段,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阳光体育运动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思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乐山市62所中小学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探索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试图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小学生身心且适合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之路,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阳光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武东明,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J].体育科研,2009(4):51-54.

[3][8]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5):73-75.

[4]芦平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4-7.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孙永梅,王全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2(1):86-89.

小学体育个案分析 篇3

近几年来这种评选制度遭到了普遍质疑,如顾明远教授认为,评选“三好学生”,已流于形式,不仅失去了鼓励先进的作用,还产生了许多弊端[3] 。学界甚至出现了关于“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的废立之争。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某小学“三好学生”评选的主体、标准、过程等,为规范“三好学生”评选体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提供一些建议。

一、 “三好学生”评选的现状调查

笔者以六年级四班的4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课余时间向他们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有效问卷41份。问卷主要是为了对“三好学生”评选状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主要是从三好学生评选的主体、标准、过程等几个维度进行问题设计。学生从“5-非常同意、4-比较同意、3-不知道、2-不太同意、1-非常不同意”几个选项中进行选择,最后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另外,以六年级(四)班班主任作为主要访谈对象。班主任于老师(化名)年龄大约五十多岁,教学经验丰富。征得班主任的同意后,笔者进行了录音,并作了分析。

1.班主任是评选主体,起决定作用

关于“评选主要是班主任决定的”这一问题,有41.5%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22%的学生比较同意,只有14.6%的学生不同意。所以,可以看出班主任是评选主体,评选的决定权主要在班主任手中。这种结果也反映了学生自荐或投票选举的权利较少。另外,也可以看出其他学科的教师对评选更是没有参与权和发言权。

既然班主任决定着评选名单,控制着评选大局,那么笔者就想深入了解班主任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来决定“三好学生”的。

访谈中,于老师谈到:“说实话,在我们班评选基本还是我决定的比较多。有的时候直接指定,有的时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70%左右是学生投票选出来的。对于这些学生,我最后把关,看看应不应该评上,其余的都是我根据自己的观点选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呢?学生还不够成熟,可能会乱选,选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学校要求,必须要班主任最终决定”。

既然评选要符合老师心中的标准和学校要求,那么这个标准和要求是什么呢?

2.没有明确的评选标准

评价标准是对教育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也是一定时期人们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反映。针对“三好学生”评选有没有比较公开、明文规定的标准这个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9.02%的学生非常同意没有公开的、明确的评选标准,24.39%的学生比较同意,9.76%的学生不同意。

对班主任的访谈也表明,一直以来都是班主任自己根据学生成绩排名和对学生的整体印象进行评选。“三好”往往变成了“一好”,即成绩好。据一些调查显示,有10%的中小学生、20.9%的大学生和17.6%的教师认为“三好学生”是学习成绩好的,13%的中小学生、32.55%的大学生和18.5%的教师认为是“学习成绩好、听老师话的”[4]。

3.“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简单,有形式化倾向

“三好学生”评选过程是怎样的?会不会只是一种形式?怀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班主任于老师进行访谈,他说道:“每学年结束,考完试后,学校会给班里几个指标。比如,下来10个名额,我会拿出六七个,让学生自己投票,然后在班里公开唱票。然后剩下的三四个名额主要是我来决定。而且学校催得急,只要往上报结果,怎么选的也不会管。”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比较简单,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倾向。学校对于班级评选过程缺乏管理和监督,只要结果。有研究认为,“三好学生”评选中,学校老师包办代替,发扬民主成了一句空话;扼杀学生个性,给学生造成等级的压力,伤害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5] 。

4.评选存在拉关系、贿赂的问题

对于评选存在靠关系、贿赂的情况这个问题,31.7%的学生非常同意评选中有靠关系、贿赂的情况,26.8%的学生比较同意存在这种现象,也有2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7.3%的学生不同意。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对于老师进行了访谈。

于老师:“我知道学生投票时可能存在跟谁关系好就选谁。六年级了嘛,有自己的想法。另外,说实话,家长请客、送礼也尽量给孩子一个名额。(笑)这是事实,给老师好处,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荣誉,就会找事,有这样的家长。”在被问到“其他班级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吗?”这个问题,于老师这样说:“据我了解,都差不多,大家都这样。具体评选过程学校也不管。”

因此,“三好学生”的评选存在一定的拉帮结伙、贿赂等不良现象。学校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师生是社会人,极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研究也认为,由于“三好”名额有限而许多师生家长又过于重视,使评选本身出现了许多弊端:家长求情送礼、学生请客拉票、教师诱导作弊等[6]。

二、 “三好学生”评选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师持有传统的学生观

我国自古以来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地位。荀子曾提出天地君亲师,主张师云亦云,维护教师权威。现在很多教师秉持着传统的、片面的学生观,认为小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思想简单,于是教师便包办一切。其实,学生是有情有义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具有积极主动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观,放权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始终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张扬,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的单一主体,学生评价的主体没有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7]。长久以来,教师持有的传统师生观导致了班主任包办一切,决定着评选结果。

2.学校对评选缺乏规范和监管

评选“三好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推行“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是从学生中选拔出一些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的优秀学生,以便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然而,由于学校对“三好学生”评选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提出明确的评选标准和严格的文件,对评选过程也没有实施监督和管理。这就出现了教师决定评选结果、学生拉帮结伙投票、家长贿赂老师等不良现象,造成了评选的不公平和校园的不和谐。

3.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奖状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界普遍追求分数至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成绩好就是上学的目的。孩子到底懂不懂得孝顺父母?有没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都被经常忽略。

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拿回家的奖状、班级排名等,因此才不惜代价贿赂教师、拉关系。家长过于看重孩子所取得的荣誉证书、奖状,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和平时表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三好学生”激烈的竞争和评选过程的不公平。

三、 规范“三好学生”评选的策略

“三好学生”评选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仍有存在的价值。“三好学生”对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引导和发展的正向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三好学生”评选,对现行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不断予以规范和完善。结合以上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规范三好学生评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平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格局

随着教育评价多元化格局的出现,“三好学生”的评价也应该走向多元化。笔者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格局。一般情况下,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主要的。在评价中让学生具有发言权,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另外,针对班主任评价的片面性问题,学科教师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的意见也应该被尊重和考虑。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2.建立合理、明确的评价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8]因此,为完善当前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

学生评价必须有合理、明确的评选标准和依据。只有事先明确合理、科学的评选标准,并依照实行,形成规范有序的评价体系,“三好学生”评选才会有价值。“三好学生”评价标准可以参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内涵要体现出时代变化,关注生命教育、环境教育、良好素质的培养等。综合考虑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标准,灵活实施,不断提高学生评价的科学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3.规范评选过程,建立健全监管反馈机制

在评选过程中要避免班主任“一言堂”,要在自评、互评以及相关任课老师共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选,加强对评选过程的监督,提高评选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另外要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能感受到鼓励与重视, 从而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向上, 真正发挥 “三好学生”的激励作用[9]。

首先,班主任让学生根据一定标准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班级内民主评议,再由班主任初步确定人选,征求科任教师的意见后再填表报学校等。在评选的过程中力求民主,避免走过场或包办代替,增强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合法、合情。在“三好学生”评选的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监督反馈机制,组成监督小组,对违规操作现象给予相应的惩罚。

总之,“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要对其进行适当变革,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目标,要符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伟.基础教育领域“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2).

[2] 刘志军.还三好学生评选的本真面目[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0).

[3] 顾明远.关于评选“三好学生”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4).

[4] 评价标准一元走向多元,家长和社区参与评选[N]. 中国青年报,2003-1-3(2).

[5] 朱开群.三好生评比:虽说爱你不容易,却也未到下岗时[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6] 李晓华.“三好”未必好—小学“三好学生”激励制度评述[J].教学与管理,2005(2).

[7] 田友谊.我们该如何评价学生?—由“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存废之争引发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

200412/4672.html.

[9] 方雅静.在质疑中思考“三好学生”评选制度[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5).

一年级小学生个案分析 篇4

【基本情况】:

周婧 :女,一年级八班

其一,数学基础知识差,对于10以内数的一些基础数学知识掌握得很差。比如:数的大小,数的组成,几和第几,以及加减法等知识掌握得都很差。

其二,理解能力很差。老师上新课时,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但她接受起来很困难。

其三,记忆力、想象力发挥不是很好。这表现在她在学知识时,今天给她讲了,明天有可能又忘记了。

我把每次观察到的问题总结好,让她妈妈看。她妈妈说他的确存在这样的不足,但就是拿她没有办法,不知道该如何帮他纠正。一句“书我读得不多,你帮我想一下办法,帮帮他”又把问题全放到我身上,这刻,我终于体会到身为教师的责任重大,意义深重!

那该如何去帮他呢?总得有个办法呀!

【对症下药】:

上网找资料,查书,问老师,经过分析,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会对所教学科认真地学习。每次上课,我总是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她,让她觉得自己能融入到全班的学习中来,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让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她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其次,给予尊重。人,无论年龄大小,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当你得到别人尊重时,你总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相信,他也有这种感觉,虽然他并不一定知道这些价值观。每次,当我问他的要求,并和他商量该如何如何时,他总是开心的和我聊。

再次,多给予称赞。每次,当他做好了一点,那怕只是写好一个字,我也及时的给予他称赞和鼓励。我发现,每次称赞后,他总是开开心心的,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让他完成的任务。在反复的锻炼中,他的独立性提高了,也不怎么依赖别人帮她做作业了,这又让我跨出了一步。

【评 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1、学校教育应做到:

(1)要处理好幼儿期和一年级的衔接工作。一年级的孩子主要是不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当出现学习节奏快时,就手忙脚乱,甚至心情惶恐,所以老师要给孩子一个缓冲的阶段,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慢的艺术。

(2)老师上课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常开展游戏活动,评价手段应童真童趣。

(3)加强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另一方面是家教问题。

常说问题学生的背后都藏着一个问题家庭,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 得】: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篇5

永兴学区中心学校 刘金美

一、基本情况

李某,男,小学六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或侧面了解或正面接触观察,我发现了我所教对象的几点不足:

其一,以自我为中心。他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

其二,独立性不强,过于依赖。这点体现在他在做作业时总需要有人监督他,如果没人监督,他就不写,理由就是“忘记了”或“我不会做”。

其三,比较任性,固执。这主要表现在课间经常买零食。你给他讲道理,他听,但过后又照常买零食。

其四,注意力不集中,好玩。这是大多部小孩子的共同点,他也不例外。每次上课,他总能想出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出来做做。譬如拿卡片出来玩,写纸条传给其他同学,或一个人在本子上乱画,还有一个人钻到桌子底下等等。

其五,学习习惯不好。这主要表现在对学习不感兴趣,他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

二、分析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李某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从某种意义讲跟遗传有关),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守纪,单纯地从他身上看,有两种情况: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发生的;起绰号也说明他乐于观察、思考,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人的特征,是个聪明的学生。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呢。从李某的情况分析,他的所作所为只是爱出风头、卖弄小聪明,迫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三、帮助方法

在帮助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对方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帮助其克服缺点。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同时进行:

(一)热情谈心。通过这种方法了解他的思想变化情况,多鼓励,少打击;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淡。其目的是调整心理、平和心态,使他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及周围的人、事。首先,我找了几个平时和他接触比较多,比较好的几位同学,进一步了解他在学校、在同学中间的情况,并鼓励同学要积极、热情、诚恳地接近他、帮助他。

其次,与本人谈,通过面对面地坐下谈,了解他的全面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告诉他老师对他的期望是很高的,在老师心目中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谈心过程中,我一直肯定他的优点,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诚恳地指出他的不足,要求他必须改掉给同学、老师取绰号的坏毛病,上课专心,努力学习,给予明确的努力方向,希望在潜移默化之中实施教育、引导。

再次就是找家长谈。了解其在家表现及家长对他的要求和期望,告知老师的帮教措施,并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沟通,有的放矢地通报其在校表现,同时告知在家情况,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帮教链。

(二)主动帮助。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自我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成绩的好坏,为此我利用业余时间为他补课,教给他更好的学习方法,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由于他头脑灵活,经常耍小聪明,学习中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认真,情绪波动较大,于是我对他注意观察,作好预防工作。凭借他的聪明和努力,相信在学习成绩上一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诚恳激励。学生的成长进步,我认为不在于批评多少,而关键在于激励多少。针对李某的特点,一是在他的聪明劲上做文章。我为他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鼓励他赶上去、超过去。二是在他爱表现上想办法。我较多地给他布置工作任务,让他担任小组长,为他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并适时地予以表扬,让他品尝为集体做贡献时,得到老师、同学认可、赞许的快乐。

四、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帮助,李某的成绩真的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一次班会上,我让同学们自己竞选督导员。他是这样发表演说的,我一定改掉自己的毛病,上课认真听讲,不给同学取绰号,不买零食。并且我要为班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为争取星级班集体出一份力。请大家相信我,给我一次机会。在他当督导员的这个星期里,我们班确实获得了“文明班集体”荣誉称号。

五、反思

经过这件事情我能深深认识到,只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共同努力地做工作,那么他就一定会有较大的转变。

小学体育个案分析 篇6

六(2)班

沈杠云

家访学生姓名:朱镇城

年龄:12岁

性别:男

年级:六年级 学生心理问题:这个学生爱说谎 家访方式:电话联系、到家交流

一、事件过程:

一天,有学生反映,镇城昨天放学后又跟一帮社会上的小青年一起去玩,还去网吧打游戏机了,听说还晚上八点才回到家。因为我曾在班上严令不准到网吧、游戏机室。于是,我先把镇城找进办公室,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同他说话。当问他昨天放学后在哪?干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昨天放学后在家做作业,做好后在家看电视,没出门玩。”没想到,过了一会儿,镇城的爸爸来学校找我。告知了真相,镇城昨天确实一个很晚才回到家,跟那帮人一起玩游戏机。他爸爸就是想我能帮他们孩子“改邪归正”。我再次找来镇城,镇城见到他父亲后,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是的,我去玩游戏机了。”,便一声不吭,任凭我和他父亲说得口干舌燥,也无动于衷。

二、学生心理产生原因分析:

儿童撒谎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许多父母认为这可能是遗传得到的或是跟坏孩子学来的,其实不尽然。事实上,导致儿童撒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自己本身。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需要和自尊采取过分专断的方法,对儿童的某些不适当行为横加指责或滥施典型的为了自我保护而说谎。这样,久而久之,儿童就形成了撒谎的习惯。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撒谎最为多见的原因,另外,儿童撒谎也与他期望获得重视有关,他们经常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大人对自己的注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儿童由于爱幻想,经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内容加以表述,这通常并不是撒谎,而只是由于认知和发展的限制,难以把理想与现实区分清楚,对于这种情况,成人不要把他们指责为撒谎。

三、学生心理问题矫正对策:

首先,教师、父母要增加对儿童的理解,寻求与儿童取得沟通的共同语言,打消孩子对师长、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要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让儿童尊敬和依赖自己。只有这样儿童才愿意去袒露心计和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

其次,对于撒谎的儿童,应该认真严肃地指出说谎的危害,要让儿童知道用撒谎来掩饰错误将是错上加错。人难免会犯错误,恰当地对待错误的方式应是证实自己的过错,敢于承担并改正错误。同时,应该让他感到,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后果与掩饰过错的后果是不一样的。虽然掩饰可以暂时掩饰过失,但会因此失去父母和他人的信任。

四、小结

小学体育个案分析 篇7

近几年来这种评选制度遭到了普遍质疑,如顾明远教授认为,评选“三好学生”,已流于形式,不仅失去了鼓励先进的作用,还产生了许多弊端[3]。学界甚至出现了关于“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的废立之争。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某小学“三好学生”评选的主体、标准、过程等,为规范“三好学生”评选体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提供一些建议。

一、“三好学生”评选的现状调查

笔者以六年级四班的46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课余时间向他们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有效问卷41 份。问卷主要是为了对“三好学生”评选状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主要是从三好学生评选的主体、标准、过程等几个维度进行问题设计。学生从“5- 非常同意、4- 比较同意、3- 不知道、2- 不太同意、1-非常不同意”几个选项中进行选择,最后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另外,以六年级(四)班班主任作为主要访谈对象。班主任于老师(化名)年龄大约五十多岁,教学经验丰富。征得班主任的同意后,笔者进行了录音,并作了分析。

1.班主任是评选主体,起决定作用

关于“评选主要是班主任决定的”这一问题,有41.5%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22%的学生比较同意,只有14.6%的学生不同意。所以,可以看出班主任是评选主体,评选的决定权主要在班主任手中。这种结果也反映了学生自荐或投票选举的权利较少。另外,也可以看出其他学科的教师对评选更是没有参与权和发言权。

既然班主任决定着评选名单,控制着评选大局,那么笔者就想深入了解班主任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来决定“三好学生”的。

访谈中,于老师谈到:“说实话,在我们班评选基本还是我决定的比较多。有的时候直接指定,有的时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70%左右是学生投票选出来的。对于这些学生,我最后把关,看看应不应该评上,其余的都是我根据自己的观点选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呢?学生还不够成熟,可能会乱选,选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学校要求,必须要班主任最终决定”。

既然评选要符合老师心中的标准和学校要求,那么这个标准和要求是什么呢?

2.没有明确的评选标准

评价标准是对教育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也是一定时期人们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反映。针对“三好学生”评选有没有比较公开、明文规定的标准这个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9.02%的学生非常同意没有公开的、 明确的评选标准,24.39%的学生比较同意,9.76%的学生不同意。

对班主任的访谈也表明,一直以来都是班主任自己根据学生成绩排名和对学生的整体印象进行评选。“三好”往往变成了“一好”,即成绩好。据一些调查显示,有10%的中小学生、20.9%的大学生和17.6%的教师认为“三好学生”是学习成绩好的,13%的中小学生、32.55%的大学生和18.5%的教师认为是“学习成绩好、听老师话的”[4]。

3.“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简单,有形式化倾向

“三好学生”评选过程是怎样的?会不会只是一种形式?怀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班主任于老师进行访谈,他说道:“每学年结束,考完试后,学校会给班里几个指标。比如,下来10 个名额,我会拿出六七个,让学生自己投票,然后在班里公开唱票。然后剩下的三四个名额主要是我来决定。而且学校催得急,只要往上报结果,怎么选的也不会管。”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比较简单,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倾向。学校对于班级评选过程缺乏管理和监督,只要结果。有研究认为,“三好学生”评选中,学校老师包办代替,发扬民主成了一句空话;扼杀学生个性,给学生造成等级的压力,伤害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5]。

4.评选存在拉关系、贿赂的问题

对于评选存在靠关系、贿赂的情况这个问题,31.7%的学生非常同意评选中有靠关系、贿赂的情况,26.8%的学生比较同意存在这种现象,也有2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7.3%的学生不同意。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对于老师进行了访谈。

于老师:“我知道学生投票时可能存在跟谁关系好就选谁。六年级了嘛,有自己的想法。另外,说实话,家长请客、送礼也尽量给孩子一个名额。(笑)这是事实,给老师好处,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荣誉,就会找事,有这样的家长。”在被问到其他班级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吗?”这个问题,于老师这样说:“据我了解,都差不多,大家都这样。具体评选过程学校也不管。”

因此,“三好学生”的评选存在一定的拉帮结伙、贿赂等不良现象。学校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师生是社会人,极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研究也认为,由于“三好”名额有限而许多师生家长又过于重视,使评选本身出现了许多弊端:家长求情送礼、学生请客拉票、教师诱导作弊等[6]。

二、“三好学生”评选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师持有传统的学生观

我国自古以来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地位。荀子曾提出天地君亲师,主张师云亦云,维护教师权威。现在很多教师秉持着传统的、片面的学生观,认为小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思想简单,于是教师便包办一切。其实,学生是有情有义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具有积极主动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观,放权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始终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张扬,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的单一主体,学生评价的主体没有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7]。长久以来,教师持有的传统师生观导致了班主任包办一切,决定着评选结果。

2.学校对评选缺乏规范和监管

评选“三好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推行“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是从学生中选拔出一些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的优秀学生,以便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然而,由于学校对“三好学生”评选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提出明确的评选标准和严格的文件,对评选过程也没有实施监督和管理。这就出现了教师决定评选结果、学生拉帮结伙投票、家长贿赂老师等不良现象,造成了评选的不公平和校园的不和谐。

3.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奖状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界普遍追求分数至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成绩好就是上学的目的。孩子到底懂不懂得孝顺父母?有没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都被经常忽略。

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拿回家的奖状、班级排名等,因此才不惜代价贿赂教师、拉关系。家长过于看重孩子所取得的荣誉证书、奖状,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和平时表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三好学生”激烈的竞争和评选过程的不公平。

三、规范“三好学生”评选的策略

“三好学生”评选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仍有存在的价值。“三好学生”对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引导和发展的正向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三好学生”评选,对现行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不断予以规范和完善。结合以上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规范三好学生评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平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格局

随着教育评价多元化格局的出现,“三好学生”的评价也应该走向多元化。笔者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格局。一般情况下,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主要的。在评价中让学生具有发言权,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另外,针对班主任评价的片面性问题,学科教师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的意见也应该被尊重和考虑。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2.建立合理、明确的评价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8]因此,为完善当前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

学生评价必须有合理、明确的评选标准和依据。只有事先明确合理、科学的评选标准,并依照实行,形成规范有序的评价体系,“三好学生”评选才会有价值。“三好学生”评价标准可以参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内涵要体现出时代变化,关注生命教育、环境教育、良好素质的培养等。综合考虑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标准,灵活实施,不断提高学生评价的科学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3.规范评选过程,建立健全监管反馈机制

在评选过程中要避免班主任“一言堂”,要在自评、互评以及相关任课老师共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选,加强对评选过程的监督,提高评选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另外要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能感受到鼓励与重视,从而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向上, 真正发挥“三好学生”的激励作用[9]。

首先,班主任让学生根据一定标准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班级内民主评议,再由班主任初步确定人选,征求科任教师的意见后再填表报学校等。在评选的过程中力求民主,避免走过场或包办代替,增强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合法、合情。在“三好学生”评选的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监督反馈机制,组成监督小组,对违规操作现象给予相应的惩罚。

总之,“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要对其进行适当变革,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目标,要符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赵伟.基础教育领域“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2).

[2]刘志军.还三好学生评选的本真面目[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0).

[3]顾明远.关于评选“三好学生”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4).

[4]评价标准一元走向多元,家长和社区参与评选[N].中国青年报,2003-1-3(2).

[5]朱开群.三好生评比:虽说爱你不容易,却也未到下岗时[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6]李晓华.“三好”未必好—小学“三好学生”激励制度评述[J].教学与管理,2005(2).

[7]田友谊.我们该如何评价学生?—由“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存废之争引发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边缘化大学生的体育干预个案研究 篇8

1 目的

边缘化理论认为,边缘化是指在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中,出现过渡的不同步或不平衡,因为一般社会中共同存在着传统的和现代化的两种价值观、信念、行为、体制和社会范畴。国外对边缘化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派别,其一为“二元论”派,他们认为边缘化是一种多方位现象,其产生源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所致,“社会参与不足”是边缘化的主要特征;其二为“结构主义”派,他们认为“边缘化”是外国资本控制的工业化进程产物,而“社会一体化和社会参与”的特殊方式是其主要特征。由于教育价值观、信念、行为、体制等的改变导致教育变迁不平衡,使部分学生在教育生存方式上难以或者不能实现教育参与一体化,导致他们趋向边缘或者远离教育主流中心,从而形成了一类特殊群体——边缘化学生群体。所谓边缘化学生是指在教育系统中,在一个具体班级组织下,因为教育价值判断与规范的依赖性,导致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游离于教育价值观规范下的主流教育活动之外或被受教育者主动忽视而排除在主流教育活动之外的教育对象[1]。

目前国内有关边缘化学生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仅有的研究主要针对边缘化学生的成因、边缘化学生的生活特征、优化策略等进行初步探讨,如王术刚(1999)[2]、吴亮奎(2006)[3]、雷焕贵(2007)[4]、汪昌华(2003)[5]等。但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即被边缘化的学生均存在挫折感、孤独感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心理危机。由于国内目前对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故有关边缘化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方式、手段及干预策略等还有待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因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第一,体育干预有助于提高边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体育干预能促进边缘化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增强集体荣誉感;第三,体育干预有减轻学生的边缘化程度,直至其完全恢复正常水平。

2 方法

2.1 被试

从湖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筛选出可能存在“边缘化”现象的5 名大学三年级男生,并运用“边缘化大学生诊断量表”[6]对其进行测验。结果发现,被测男生中,有4 名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边缘化现象,其中包括1 名重度边缘化,1 名中度边缘化,2 名轻度边缘化。因此,研究选取了该4 名边缘化学生作为被试。被试平均年龄为21.25岁,4 名被试均来自不同班级。为保障实验过程的顺利实施,所有问卷均采用实名制的方式进行。

2.2 研究工具

1)边缘化大学生诊断量表(DSMS)

研究采用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边缘化大学生诊断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筛选。此量表分别从参与、服从、支持、信念、制度和环境6 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诊断。量表共由60 个具体问题构成,每个维度包括10 个具体问题,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信度在0.5266~0.7527 之间,同质信度在0.5175~0.8073 之间,分半信度在0.5764~0.8080 之间;量表的效度采用维量分析和因素分析,各分量表间的相关在0.527~0.714 之间,达0.01 显著水平,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87~0.834 之间,达0.01 显著水平。因素分析中,量表的5 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1.47%,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和结构效度。该量表采用7 点量表计分形式,1~7 分别代表“完全适应”~“完全不适应”,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1 和7 之间选择一个正确的数字,该数字即代表该项目的得分,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得到被测试者的总分,分数越高,边缘化程度越高。总分在180~230 之间为轻度边缘化,总分在231~280 分之间的为中度边缘化,总分在281 分以上的为重度边缘化。在干预前,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间隔2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15,符合本研究要求。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7]

SCL-90 量表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主要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的程度。量表共有90 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9 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7~0.90,各分量表的信度分别为:躯体化(0.86)、强迫(0.86)、人际敏感(0.86)、抑郁(0.90)、焦虑(0.85)、敌对(0.84)、恐怖(0.82)、偏执(0.80)、精神病性(0.77),量表间的相关平均为0.67;在效度方面,SCL-90 量表与MMPI 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达0.001 显著水平,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实施干预前,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间隔2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27,符合本研究要求。

3)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INDCOL)[8]

跨文化研究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Scale)被广泛运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主要包括4 个分量表:垂直的个人主义、水平的个人主义、垂直的集体主义和水平的集体主义。每个分量表下包括8 个项目,采用7 点量表计分形式,1~7 分别代表“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7 级评价,分越高表示该维度表现越明显。黄任之等学者对此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其中文版重测信度为0.747,量表及各因子内部一致性系数为:垂直的个人主义为0.637,水平的个人主义为0.689,垂直的集体主义为0.644,水平的集体主义0.788,说明该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干预前,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间隔2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97,符合本研究要求。

4)访谈、观察

在体育干预前后和体育干预过程中,对被试的情绪状态、沟通方式、问题行为、躯体化症状等进行调查、访谈和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便根据被试的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干预方案,对被试在干预前后的上述表现进行对比,探讨体育干预对边缘化大学生的效果。

2.3 实验设计

1)设计思路

对4 名被试进行体育干预的准实验研究。在体育干预前,对4 名边缘化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边缘化大学生诊断量表(DSMS)、SCL-90 自评量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INDCOL),然后实施体育干预。干预结束后,再次运用上述3 个量表对被试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干预记录等对4 名被试进行评定,判断干预效果。

2)干预时间

于2011年4月5日~2011年6月21日对被试进行为期3 个阶段(共计12周)的体育干预,第一阶段为4月5日~4月26日,第二阶段为4月27日~5月24日,第三阶段为5月25日~6月21日。

3 结果

3.1 SCL-90 诊断量表干预前后对比

由于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SCL-90 量表的成人常模建立于1986年,其标准与当前的现实状况存在一定差异[10-11],因此,本研究选取的参照常模为黄艳苹等学者于2009年对全国263 775 名大学生施测后建立的大学生SCL-90 常模[12],此常模的取样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的参照常模。

为探讨体育干预对边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产生影响,本研究对4 名被试干预前后的SCL-90 量表得分与常模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干预前,被试LX 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和恐怖6 个因子上与常模有明显差异,干预结束后,被试在人际敏感、敌对和恐怖3 个因子上发生了明显变化;量表总分由干预前的218.5 分降至208.8分,且阳性项目检出率由干预前的47 项降至39 项。

被试LLX 干预前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和敌对4 个因子上与常模有明显差异,干预结束后,LLX 在人际敏感、焦虑和敌对3 个因子上发生了明显变化,量表总分由干预前的202.7 分降至188.4 分,且阳性项目检出率由干预前的45 项降至33 项。

被试HHP 干预前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5 个因子上与常模有明显差异,干预结束后,HHP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4 个因子上发生了明显变化,量表总分由干预前的201.6 分降至181.4 分,且阳性项目检出率由干预前的43 项降至28 项。

被试LXJ 干预前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5 个因子上与常模有明显差异,干预结束后,LXJ 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4 个因子上发生了明显变化,量表总分由干预前的202.1 分降至182.6分,且阳性项目检出率由干预前的46 项降至30 项。

体育干预结束后,4 名被试SCL-90 量表的总分及部分因子得分均得到一定程度下降,且阳性项目有明显下降,表明体育干预对边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4 名被试体育干预前后SCL-90 量表测试结果进行推断发现,体育干预对轻度边缘化学生的干预效果要优于中度和重度边缘化学生,这与前人的研究不符,拉方丹等学者认为:“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身体锻炼的程度也越大[13]”。影响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个体差异,也可能是因为轻度边缘化学生在进行体育干预时由于其边缘化程度不高,因而他们在体育干预过程中能较好地配合主试的干预进程,从而达到良好效果。而中度和重度边缘化学生由于其难以接近和沟通的特性更为明显,在干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和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干预效果,对被试干预进程中的表现记录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由于样本量不足,我们无法定论体育干预对轻度边缘化学生的干预效果要优于中、重度边缘化学生。

同时研究发现,体育干预结束后,4 名被试SCL-90 量表得分及阳性因子项目数仍高于常模,说明体育干预虽然能改善边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否能使其完全恢复到正常大学生水平尚不得而知。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大致有:第一,体育干预只能作为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要完全恢复边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体育干预外,心理干预、环境干预、家庭干预及药物治疗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14]。第二,本研究干预时间为12周,有研究表明,体育干预要持续1~3年的时间才能使学生的健康行为和社会行为有显著变化[15]。因此,探讨是否要经过更长时间的体育干预,才能使边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恢复正常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3.2 INDCOL 量表的干预前后对比

Triandis 等学者发现,个体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主要有4 个维度,它们分别是水平的个人主义(个体自治、强调成员彼此身份平等),水平的集体主义(成员相互依赖,倾向于个性的互补),垂直的个人主义(强调竞争并依靠自己)和垂直的集体主义(能接受个体身份的不平等,能为集体牺牲自己)。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INDCOL)对个体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是检验个体集体荣誉感的重要工具,由于边缘化学生存在集体荣誉感低、难以接近和沟通的特征[9],因此,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INDCOL)非常适合于对边缘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行测试。

运用INDCOL 量表对4 名被试干预前后进行测试后发现(见图1、图2、图3 和图4):被试LX 体育干预后其水平的个人主义和垂直的个人主义较干预前有一定下降,而水平的集体主义和垂直的集体主义较干预前有一定的上升,其中,水平的集体主义上升幅度明显。其余3 名被试INDCOL 量表得分与LX 基本一致,个人主义维度得分均不同程度下降,集体主义维度得分均不同程度上升。Ronen.S.等学者认为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增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和谐氛围[20];Singelis.T.等学者也认为集体主义的提升对抑制学生个人主义风气的滋长,增强团队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21]。

在量表具体题目得分方面,4 名被试干预前后部分题目的得分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求助于同学或朋友”,“我认为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与别人合作时我的感觉很好”,“与同学或朋友在一起时,我心情很好”等题目,被试在干预前的得分均为7 分,而干预结束后,这些题目得分均降至4 分或3 分,个别降至2 分。这说明体育干预结束后,4 名被试的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高,被试更加信任和依赖集体的力量。由此我们推断,被试在体育干预结束后,其边缘化程度可能会有明显下降。

另外,从变化幅度上分析,被试HHP 与LXJ 垂直的个人主义的下降幅度以及水平的集体主义上升幅度均大于被试LX 和LLX,这是否预示着体育干预对轻度边缘化学生的干预效果要优于中、重度边缘化学生?具体结果还有待在后续的研究中增加样本量进行深入探讨。

3.3 DSMS 量表干预前后对比

为探讨体育干预对边缘化学生的干预效果,运用DSMS 量表对4 名被试在干预前后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被试LX 在体育干预结束后,DSMS 量表总分由干预前的302 分降至282.1 分,其参与、服从、支持和环境4 个因子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信念和制度2 个因子基本无变化。被试LLX、HHP 和LXJ 3 名被试在体育干预结束后,其DSMS 量表总得分分别由干预前的263.4分、218.2 分和218.7 分降至干预后的234.8 分、177.2 分和172.7 分。其参与、服从、支持、制度和环境5个因子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信念因子均变化不大。

从4 名被试边缘化程度的变化幅度上分析,LX 在体育干预结束后,其DSMS 量表总分均降至重度与中度边缘化学生临界水平,LLX 其DSMS 量表总分均降至中度与轻度边缘化学生临界水平,而HHP 和LXJ 在体育干预结束后,其DSMS 量表总分均降至正常水平,说明体育干预对改善边缘化大学生的边缘化状态具有明显效果。这一结论也验证了对被试INDCOL 量表测试后的推断。

然而研究发现,4 名被试在信念因子上的得分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体育干预与个体信念的改变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从现有的文献分析,诸多学者认为体育干预能改善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个体的动机和目标,激发个体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说明体育干预对改善个体的信念具有明显作用[22-24]。但本研究结果却与前人研究结果不符。这一结果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信念是个体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它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对个体具有深刻的影响,要改善个体的信念,必须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综合影响,而本研究设计的体育干预由于时间不长,因此可能无法对个体的信念产生明显影响。另外,个体差异、干预设计、干预内容等因素也可能是导致信念因子变化幅度不大的重要原因,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3.4 被试体育干预前后情绪状态及沟通方式等行为对比

干预前后以及干预过程中,对被试的情绪状态、沟通方式、问题行为和躯体化症状进行访谈、观察并记录,结果发现,体育干预对被试的情绪状态、沟通方式和问题行为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促进,但对躯体化症状的影响作用不大(见表1),这可能是因为躯体化症状是由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维因素综合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病症。有研究表明,躯体化症状至少要通过2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消除[25]。因此,本研究的干预效应并未达到消除躯体化症状的基本条件,所以对被试的躯体化症状几乎没有影响;另外,也有可能本研究的设计方案和干预内容与个体的躯体化症状无必然联系,因而无法产生显著效果,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表1 被试体育干预前后情绪状态及沟通方式等行为对比

4 研究展望

由于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接触面较广,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因素众多,因此,本研究并未做长时间(1年以上)的体育干预,因为时间过长,实验因素难以控制,实验结果的真实性难以保障;其次,研究只针对大学男生进行实验干预,所得结果均只适应于男生,体育干预对于边缘化女生的影响如何不得而知,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被试为年龄集中在20~22岁之间的大学三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否因为存在特定的生理、心理特征而导致边缘化现象的产生尚无相关文献可寻,这将是后续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研究结果分析,体育干预对轻度边缘化学生的干预效果要优于中、重度边缘化学生,是否对于所有边缘化学生均有相同结果,还有待增加研究样本继续探讨。

5 结论

5.1 干预结束后,被试的SCL-90 量表总分及部分因子得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且阳性项目数下降明显,表明体育干预对边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也验证了研究的假设一。但干预结束后,被试的SCL-90 量表总分与阳性项目数量上仍高于常模,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5.2 干预结束后,4 名被试在个人主义维度得分上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而集体主义维度得分均上升,说明他们在体育干预后,其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这一结果使得假设二得到了验证。

5.3 体育干预对边缘化大学生的边缘化程度有明显改善。干预结束后,被试的DSMS 量表得分明显下降,其中,LX 的DSMS 量表总分均降至重度与中度边缘化学生的临界水平,LLX 的DSMS 量表总分降至中度与轻度边缘化学生的临界水平,HHP 和LXJ 的DSMS 量表总分均降至正常水平。但是干预并未使中、重度边缘化被试的边缘化状态完全恢复为正常水平,假设三得到了部分验证。

5.4 通过对干预前后及干预过程中对被试在情绪状态、沟通方式、问题行为和躯体化症状的访谈和观察发现,被试在干预结束后,其情绪状态、沟通方式、问题行为均较干预前得到了明显改善,而躯体化症状变化不明显,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1]李伟峰.边缘化学生的概念及其解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24-29.

[2]王术刚.“边缘生”的成因及优化策略[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12(3):68-69.

[3]吴亮奎.教育价值取向重建及消除边缘化学生的教学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21):21-23.

[4]雷焕贵.“边缘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2):110-112.

[5]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9-12.

[6]李伟峰.边缘化大学生诊断量表的编制与检验[J].教育发展研究,2010(2):57-61.

[7]谢华.SCL-90 量表品质及其在我国心理健康测量中的应用评价[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8]黄任之,姚树桥,邹涛.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中文版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564-566.

[9]赵雅轩.边缘化生存[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0]陈树林,李凌江.SCL-90 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3.

[11]王金道.SCL-90 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

[12]黄艳苹,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 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5):366-371.

[13]David H B.心理障碍临床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4]江时学.边缘化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2(9):27-30.

[15]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16]Helen Todd.Why Children Work:The Child’s Answer[J].McCLure’s Magazine,1913,40(4):68-79.

[17]Barbara Jean Finkelstein.Governing the Young:Teacher Behavior in American Primary Shools,1820-1880:A Documentary History[M].Unpublished dissertation,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ersity,1970:134-135.

[18]Marvin Lazerson.Origins of the Urban School:Public Education in Massachusetts,1870-1915[M].Cambri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1.

[19]Leonard Ayres.Laggards in our Schools:A Study of Retardation and Elimanationin City School Systems[M].New York:Survey Associates,1913:88.

[20]Ronen.S.,Shenkar.O.Clustering countries on attitudinal dimensions A review and synthesis[J].Acad Manage Rev,1985(10):435-454.

[21]Singelis.T.,Triandis HC.,Bhawuk DS.,et al,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J].Cross CutlRes,1995(29):240-275.

[22]Perz_CA,et al.Doing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The Interaction of Stages and Processes of Change in Successful Smoking Cessation[J].Health-Psychol,1996(6):462-468.

[23]Martinsen E.W.Therapeutic Imlication of Exercise for Clinically Anxious and Depressed Patients[J].J.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1993(24):185-199.

[24]Gauvine L.& Rejeski W.J.The Exercise- Induced Feeling Inventory: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J].J.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1993(15):403-423.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认识数字》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