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精选8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胡向锋
苏州市宝带实验小学是一所省级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位于名桥“宝带桥”畔,学校自1994年8月创办以来,一直以“教育设施现代化”为办学目标,与时俱进,为开创一所知名的学校而努力。下面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点滴经验,与各兄弟学校作交流。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部提出了将在5至10年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之,一个新的以教育技术的变革来推动教育本身变革的时代到来了,与此同时,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崭新命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要实现这样的整合,不仅仅对学校领导的办学能力,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学校资源建设是整合的基础。
“资源建设”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学校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再建构,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
我校办学以来,在教育现代化方面共投资近200万,建成“班班通”校园宽带网,教师每人“一机”,教室内背投与计算机相接,以“便捷、高效”的方针,为整合教育作了硬件上的保障。同时,我们还化了一定的资金购入了各学科的电子资料,并设想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建教育资源信息库,学校的电教工作从硬件建设逐步向软件建设转移。
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整合的中心任务应该是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又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初级、中级考试,并取得合格证,同时还要经常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理论培训。我们还利用夜办公的时间,对45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制作出简单的教学课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学会“三个自理”,即“自己的文章自己打,自己的课件自己做,自己的网站自己建。”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
二、课堂教学过程是整合的途径。
课程整合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
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赋予了课程整合策略在内的活动过程,而学生“学”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融入了课程整合目的在内的活动过程;另一方面,“课程整合”应该是一个载体,它既承担江苏省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讨会交流
着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科课程知识)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凭借信息技术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的能力)的双重任务。下面以我校的一堂课程整合课《苏州园林》为例,阐述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本课在探究前,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并确定探究课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翻阅资料、上网搜索、走访调查,利用假日去园林实地考察。教师制作好探究性网站,供学生浏览研究。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探究性网站,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学生在获取园林的资料后,于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整理、分析、统计自己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制作成网页、录像、图片等等。
课后拓展阶段: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学生可以把做好的网页上传到“苏州园林”网站上,把好的录像、照片展示给大家看,并办好一些小展览,如园林门票展、园林建筑展、园林漏窗展等。这些活动是学生的课后延伸,非常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整合的目的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不例外。我们要通过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种教与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我们应该使学生逐步达到: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单一学科课程探究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习能力。《苏州园林》这一课,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经历一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不应该是部分学生的活动,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各个小组中,力求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凭借信息技术,整合了语文、数学、美术、社会等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力求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优越性
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 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它在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 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呈现形式多样, 能刺激多种感官,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具有交互性, 能实时控制,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具有开放性, 能拓展学习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1) 教学观念上突破,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的突破,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3) 学习方法上的突破, 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 个性化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及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被动的纳入, 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 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产生了学习革命, 诞生了知识经济, 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革新。信息技术的发展, 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 革新各门课程原有课程内容。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信息化环境中,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 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正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模式。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 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 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变革和改善。信息技术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 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 数字化学习也将成为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方向。
总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 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 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具体实践
1、要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在课堂的教学中, 不可能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 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环境, 通过同学们课前收集、储存信息, 课中传递、交流信息, 课后运用、创造信息。
2、信息技术是学科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手段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 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3、信息技术开拓了学科教学的新领域
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科中主题化教学的开展, 学生在老师提供的一组话题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若干个题目, 作为研究对象。在网上搜索与此相关的一类信息, 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作汇报、交流, 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 在学校橱窗、黑板报以及校报、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展示、亮相。
4、信息技术与学科相互渗透,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 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 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Word的过程中, 给学生几篇短文, 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 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修饰短文。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 多方法解决问题, 同样, 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径去完成某一任务。
5、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
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的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 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在学习的起始状态、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式以及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有显著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适应这些差异, 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使个性化学习能得以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 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在网上质疑问难。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 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
总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 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 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 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改善作用, 将学生的学习从内容到方式再到方法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是最根本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超.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2]周丙生.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09 (04) .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学科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42-01
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习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培养对艺术的兴趣,获得艺术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奠定其终生享受艺术、学习艺术、发展艺术能力的坚实基础。我们把信息技术整合到美术课程学习中,在学习中建立信息逻辑连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在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中四大学习领域进行整合的初步探索:
(1)“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活动内容,不仅是欣赏美术作品,还要了解作品的形式美和寓意,从美术史、美术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研究作品的意义,以促进审美能力和品位的提高。
欣赏课需要大量的图片信息,但是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上,图片数量有限,且图幅较小,缺乏高质量的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搜集更多资料,声、图、文并茂。学生边听配乐、解说,边观看欣赏图片,如讲解有关画家对色彩及构图的巧妙设计时,教师还可以运用Photoshop等软件对原作品进行色彩或构图的修改,前后对比,使学生理解、体会原作的构思创意。在网络教室学生还可以单机操作,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角度去探索每一幅绘画作品的文化背景。
(2)“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美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法,也为其他美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表达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这一学习领域的内容大多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有许多知识抽象难懂,因此,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利用PowerPoint、Flash、 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编写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视频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或比较繁琐的绘画、制作步骤,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冀教版美术教材十四册《光与影》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各种条件下的光影变化规律,教师运用3Dmax软件,选取各种3D模型,贴上不同的材质,再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灯光,在课堂演示时通过灯光的明暗变化、移动和3D模型的旋转或移动,形象生动的再现了不同质感物体的光影魅力。下课后许多孩子还围在电脑旁继续演示。这些光影的明暗规律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中,探索、表现光影的愿望也植入了学生的心中。
(3)“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完成现代设计如色彩构成、标志设计、服装设计、图案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课程时,由于手工耗时长,尤其是最后的上色,学生常常配错颜色难以更改。还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有创意,但受绘画水平所限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教学生使用Windows画笔,金山画王、Photoshop等绘画软件,软件中除了有传统的笔、橡皮、剪刀、喷枪、调色板等之外,还有许多计算机独有的新工具。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自己绘制图形或在网络下载自己所需的图形,把图形自由摆放:重叠、移动、变大、变小、倾斜、旋转等,进行图片的拼贴、剪辑和蒙版合成,画错了还可以撤销,不仅效果理想,操作也方便。而以往最麻烦的上颜色,用计算机来完成却极为轻松,只需点击颜色盒中的色彩,反复试验,搭配出自己想象的色彩效果,最后还可以使用各种滤镜,如油画、素描、木刻、水彩、马赛克、雾化、浮雕等效果,更有艺术性。在《花的畅想》一课我们就是在网络教室完成的,用的软件是Windows画笔工具,只要画出一个单位纹样(一朵花、一片叶)或者一个纹样的1/4、1/8,然后通过几次复制、旋转就组合完成,学生通过不断对比选择最好的颜色搭配效果,最后将自己的图案稿用Photoshop的滤镜修改,增强艺术效果。这样设计图稿和上色一节课完成,增大了课容量,学生像玩游戏一样,从乐中学、从玩中学。提高了学习设计艺术的自信心。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造精神的发展,培养个性和合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任务要求的驱动下,通过网络独立或合作学习,灵活地占有资料,对自己学习中的重点进行反复品悟。教师为大家创建主题论坛,方便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进行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己喜欢或自己创作的作品还可以发布到论坛上,互相展示交流,印证每个人的个性表现和独特创意,从而达到激发竞争欲望,自我肯定,相互激励的目的,最终提高美术学习的水平和兴趣,在此期间,教师借助网络随时加以监控,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了解学习中的问题,为更好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依据,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向乐学、善学、会学的方向迈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学生的绘画基本功仍要学习,造型能力、表现能力仍需训练,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还要提高,同时对教师的角色转换和优化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改革教学与学习的方法,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积累知识,以便对各种反馈信息做出适当反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准确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充当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总之,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必将促进学生这两方面学科能力素质的提高,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及视野,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学习,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谢笑添,谭亚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美术教学探索[J].华章,2011(8):142-143.
[2]何新芳.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探究[J].教育革新,2009(1):71-72.
一、信息技术在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驱力。学生在课堂中最大最持久的动机是对课堂的内在兴趣。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在这一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优势,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妙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能力。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年级的增高,有的课堂教学内容随之增加,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教学,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高密度的课堂教学,有些教师会因时间紧、内容多,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讲到底而步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甚至增添课时进行教学。这样既违背了教学常规,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得不偿失。利用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解决这方面的困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提供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便能化静为动。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比如语文学科,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站在创造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重新确定认知策略,不拘泥于通常的认知方法。用新思路、新方法调控和整合已有的材料和既成的现实,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多媒体在这一方面可发挥其一技之长。
二、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2、突出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当然我们每科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的特点,突出自己的重点。总之我们要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3、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是保障。我们学校有两个网络教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能基本满足师生的需求。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之路。
4、整合的关键在教师
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科整合奠定基础。
索和思考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与学的方式并不是自古已然、天经地义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确立的。学校现有的教学方式它是比较适应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当纸张载体向网络载体发展时,网络成了人们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的重要工具,仍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与学方式,必将桎枯我们的教育事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
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于年着手开始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的教与学方式探索研究,并提出“科”“技”兴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建立在以上指导思想下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如下:
一、解读现代教育技术概念,创建“科”“技”兴校特色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
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课时,高中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 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⒋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中特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⒌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年时间,使全国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⒍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
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发展的趋势已由以前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发展为当今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教学已成当前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课题。
2.我校现已有局域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物理学科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三年了,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为教学服务,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识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即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体验和金质奖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情景,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索、猜测、发现的积极性,如数学课中图形的认识、数学规律的发现等。
②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真实的情景,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可能性,例如:通过在计算机中对图形的主体展示,以及色线的插入可提高学生对主体图形的认识,又如平移、旋转在计算机中的展示对学生探索特征有很大的启示,又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2.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3.探索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有效途径。
(二)教育发展目标
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③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⑤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教科研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使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让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即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制定方案、实施教学,观察评价、反思改进、写出整合案例。
(二)研究步骤
①每个教师对前年教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写出改进方法。
②以校内研究课的研究形式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检验。
③与课题组内其他教师进行研究交流。
(三)总结阶段
① 收集课题组成员整合案例,编成册。
②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成效
这个课题在我校已有三年的研究。通过两年实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两年中我觉得我们课题组共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在研究中发挥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手段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年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几何教学中,图形的演示以及分解,图形的平移,以及旋转中。在这些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学习情况,提供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同学间的使用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研究,在教学中总结摸索出一些教学课堂模式。
任务驱动
讨论学习心得
教师利用信息设置情景
学生提供
预习信息
总结学习内容
3、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实验教师通过校本培训、实践、反思感悟,树立了新的教学观。他们在本课题研究中拟定实验计划、实施方案,注重各种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也写出了许多课后反馈日记,教学心得体会、文章等。即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教科研能力。
六、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①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应是具有辅助功能,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教学应是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只有把新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整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系统规划课题研究项目, 明确课题研究目标
2005年底, 我们在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电教馆“十五”招标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研究》成果鉴定的基础上, 为了体现课题研究的系统性、衔接性, 有效凸现信息教育特色,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把学校科研主攻方向进一步定位在如何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层面上, 经过周密考虑, 系统规划, 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十一五”科研项目, 于2006年2月向区、市、省、全国逐级提出申报。在区、市科研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下, 我们认真查阅了大量资料, 学习了相关研究理论, 科学规范地填写了课题申报书, 周密地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经过各级科研部门和专家们严格、公正的论证和审定, 于2006年9月正式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子课题。
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中的技术, 即传播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 包括检索处理技术、信息显示技术等;二是运用信息的技术, 即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教师怎样选取信息、怎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怎样整合得有效。“整合”是指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作为背景和平台,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有效整合”:适时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及资源,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生生互动方式,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根据上述概念界定, 假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 与师生协作沟通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 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效发挥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的作用, 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力求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努力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从而高效率地实现学习目标、意义建构。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这一崭新的领域, 没有现成的方式,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 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题的概念和界定, 该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并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具体分解目标见《课题研究方案》) 。
为了便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为主。这里的行动研究法具体指联合行动研究法 (学校范围内的) 、协作性行动研究法 (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 。全体实验教师在专家和理论的指导下, 边实践边研究 (即行动观察反思) , 通过对典型课例的计划、研究、反思, 总结出有效的课堂整合方式,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周期是从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 (共五年半) , 分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一、二、三, 总结与结题五个阶段进行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
●抓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努力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规划有序, 实施过程科学规范有效, 努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 我们依据课题研究方案, 有效落实以下措施。
(一) 健全机构, 加强课题研究组织领导
学校邀请华东师大张际平教授为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设立了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苏州市瑞博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具体的实验工作。成立一把手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负责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课题管理工作, 还配备6位教师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室, 负责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资源库开发、建设和管理, 设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 由分管校长、教技室、教科室主任和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实验组, 进行课题实验和攻关。
(二) 合理设置, 成立网状式子课题研究组
为体现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系统性、衔接性, 激发全体实验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围绕学校主课题, 依据学校学科教学情况, 设置了语文、数学、双语、思品与社会、科学、艺术、信息技术、体育8个二级子课题组。
(三) 加强学习, 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
为了使课题组人员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内容、目标, 我们开展了以下校本培训活动。
1. 利用双周三课题组活动时间, 由学校教科室印发与课题相关的材料 (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有效教学理论) 供二级子课题组学习。
2. 学校教技室利用部分单周六时间, 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操作 (课件制作、利用瑞博网站进行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电子白版操作等) 培训。
3. 学校教科室对全体教师分别进行了《黄桥实验小学关于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的几点说明和建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讲座。
4. 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各类各项培训学习及学术交流活动。
(四) 规范操作, 制订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执施计划
课题研究执施计划是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的有效手段和操作方式, 根据课题研究步骤, 为了使课题研究操作规范, 责任到组, 责任到人, 我们分别制订了《黄桥实验小学“十一五”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执施计划》《黄桥实验小学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活动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组长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 学校教科室编印了《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工作手册》, 要求二级子课题组长建立相应的课题研究资料档案袋, 将“8个一”的资料 (课题研究方案、执施计划、阶段研究计划、活动记载、整合课教学设计、阶段论文、测试资料、阶段工作总结) 整理归档。
(五) 加大投入, 完善网络教学的设施设备
2006年12月, 学校在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的基础上, 为了使该课题研究项目顺利进行, 我们对照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建设标准, 凭借已有的三机一幕、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语言实验室、电视演播室、音像编辑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 又专门筹措了38万元资金, 按照实验目标先后完善、更新了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设备。学校不但更新了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 新建了2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超大规模的多媒体学术报告厅, 还出资引进了苏州市科技园的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 建成了80G的教育资源库, 25G的音像资料库和20000册的电子图书, 为各学科教学配套了投影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幻灯教材和多媒体光盘, 学校还自制教学课件800多个, 最近, 又购置了一块专门用于整合教学研究的电子白版。近年来, 学校用于教育信息化的经费达400多万元, 占学校总经费的12%。这样, 完善的网络教学设施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讨活动, 探寻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假设, 凭借传统课堂环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为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 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 有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在学科教学中强有力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和方便的交互作用, 从2006年4月开始, 我们凭借实小青年教师多媒体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及区、市、全国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等活动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整合方式。
1.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 (即“任务驱动”) 方式。
具体技术操作方式是这样进行: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会话;接着,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扼要点评引导, 帮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合作式的探索;然后, 凭借网络的交互性,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内容及时反馈、归纳、提炼, 从而指导学习者形成有效的知识意义建构;最后, 教师通过BBS留言板、讨论区或在线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合理检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或形成性评价, 真正形成学科知识的同化和内化。
2. 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即“问题探究”) 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指, 教师利用多种媒体技术 (挂图、投影片、课件、录象、音响等) 创设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 通过交流逐步完善认知建构, 进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3.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 (即“资源利用与共享”) 方式。
该方式旨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课程当中, 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和学科教学的海量资源, 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资源环境。因为计算机校园网络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所以, 我们把学校网站作为师生课外教学延伸的平台, 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学生可以在家里、学校等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 他们通过网络随时向教师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可以以文字或文件形式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进行网上解答;我们还利用网站开设家教园地, 开辟网站留言簿,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可以利用E-mail同任课教师联系;家长可以利用留言簿及时与学校、任课教师取得联系, 互商教育良策。这样, 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整合教学的延伸, 最终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对《水乡歌》 (语文) 、《只有一个地球》 (社会) 、《轴对称图形》 (数学) 、《一杯水的观察》 (科学) 、《牛津英语5B Unit 9 PartB C》 (英语) 等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况观察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反思, 意识到:通过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媒介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教学过程由原来传统的归纳演绎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 学生也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的主体, 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实际上, 上述三种教学设计并不是相互割裂, 我们欣喜地看到,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 正不断将其融合在一起, 教师的地位作用也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虽然, 教与学的主阵地在课堂, 但在信息技术已经介入教育领域和学科教学的背景下, 教学内容已远远超过课堂范围和时间范畴, 怎样利用网络技术, 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网络资源更加合理地向课外延伸, 力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使信息的传播过程更灵活、畅通和广泛, 真正让学生在家庭或课外像在课堂内一样, 通过教师的在线引导点拨进行自主实践学习, 由于目前我们的技术局限和教师的操作水平的缘故, 这一层面的探索实践还是显得不够完善, 这还有待于今后的探索。
●理性总结课题研究情况, 分析并有效调整研究方案
四年来, 我们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集成性、超文本性及网络教学多向互动性, 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探索实践, 开创了一种有利于师生平等交流,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初步形成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的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方式。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课题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中的研究目标。
(一) 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1.实验教师共制作出150余个教学课件, 并汇集《自制课件集锦》, 摄录了10多节网络整合课录像, 主课题组编辑出版了阶段成果集《烛光集》, 写出课题阶段报告, 为下阶段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师撰写的88篇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上 (全国级43篇、江苏省级25篇、苏州市级20篇) ;科研成果 (论文) 获奖107项 (全国级48个、江苏省级14个、苏州市级45个) ;教师制作的课件获省、市级奖14项;实验教师说课、上课获奖34人次 (其中沈卫花执教的《春联》一课获“首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学能力大奖赛”二等奖, 俞红燕执教的《认识分数》和葛采平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获第十二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展示会评为二等奖, 吴文群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三等奖, 沈卫花、俞红燕、葛采平获苏州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一等奖, 金岚、吴文群获苏州市互动电子白板实验项目第三、四阶段评比一等奖, 张建球获苏州市第三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顾文华获“苏州市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二等奖, 6位教师获苏州市各类评优课一等奖, 吴淑英、顾文华、张萍茹分别获相城区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10位教师获相城区小学第四届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
3.学生普遍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制作贺卡、编辑电子小报, 制作个人、班级主页, 会收发电子邮件, 并能正确看待网络, 把网络作为促进个人、集体发展的工具, 具备了初步的信息素养。两年多来, 学生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及各种艺体竞赛中获奖700多人次。
4. 课题研究使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两年多来, 课题组又涌现出1名苏州市名教师, 2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2名苏州市教科研学术带头人, 11名相城区学科带头人, 10多人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双十佳”教师, 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45.8%。
5. 课题研究工作明显地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准。学校自2006年2月至今又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实验基地和全国优秀子课题组,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博士生导师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中国创新教育示范单位, 江苏省文明学校,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苏州市第五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学校语文学科组获2006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小学组一等奖, 学校获“2008年江苏省第六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活动优秀组织奖。《教育现代化》《江苏教学》、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了学校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情况。
(二) 问题与讨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从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然而,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感到该研究项目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下一阶段要加强探索。首先, 课题组人员如何正确理解建构主义理论, 并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进行课题研究;其次, 网络技术的运用常常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 影响着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因此要加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其次, 课题研究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密切联系起来, 如何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要经常性地开展同课题研究项目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最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如何操作, 需要专家指导、兄弟学校的协作及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研究。
(三) 今后工作设想
根据学校主课执施计划和前阶段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各子课题组要规范课题研究过程, 在有效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 全面落实“8个一”的任务, 积累好研究资料;结合学校的“有效教学”草根化研究, 采用课堂观察、尝试运用学科教学录像分析的形式, 认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 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积累和汇总主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规范有序地做好课题中期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 录制、编辑小学各学科整合教学优秀录像课例, 编辑汇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设计方案 (案例) 》, 编辑出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成果集, 经过分析、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至2010年底, 提出结题鉴定申请, 接受区、市、省乃至中央电教馆等上级科研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验收。
参考文献
[1]黄欣玉, 顾小清.有效技术整合:利用技术促进学习成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克东, 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 2002 (12)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主要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的收获如何,而不是看是不是进行了多少整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就代表传统的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并不就能代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即使是使用了信息技术,也可能由过去的人“灌”人,改变为现在的人用机器来“灌”人,甚至连教师和学生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远胜于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发挥信息技术的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2要处理好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之前,我们要考虑:这个教学内容适合使用吗?虽然鼠标一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纷纷进入课堂,但使用信息技术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使用信息技术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何时使用的时机最好?我们知道,教学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转换过程,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很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其身心疲劳。因此,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效益,其展示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与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切勿滥用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的效果不能片面夸大。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以其固有的特性和优势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甚至改革,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因技术崇拜而忽视教学规律的形式主义,过多地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把技术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反而削弱了教学本应达到的目标。如:在语文课程中信息技术过分的意境化反而剥夺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数理课程中过分的形象化反而影响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摈弃,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具、学具的实物感受、空间结构功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不可能完全替代。该教师板书、板图的,教师仍然需要板书、板图。教学中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与手段,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4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要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相互沟通的过程。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是渴望与教师的眼神互相交流的,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及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教师板书时书写的动作及速度对于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聚焦学生的注意力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而在网络教学中,这些可听的有声语言和可视的肢体语言减少了,取而代之是由文字、图片、动画、影视等组成的网络资源。即便教师热情高涨,可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在教师身上,对计算机的关注远多于教师。教师的热情得不到回应,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出现了障碍。虽然新型的技术媒体开拓了虚拟沟通的学习环境,但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所无法代替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勃勃生机,对整体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工作者惟有充分认识和发挥其功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整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06-15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06-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09-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11-2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初探10-17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09-16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06-21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