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管理心得体会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创新管理心得体会(共10篇)

社会创新管理心得体会 篇1

该系列专题片主要介绍了十个中央综治委重点培育的县区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经验做法。如深圳经验,让流动人口逐步融入城市;南通经验,推进社会城信体系建设;新郑经验:走“民生优先”“城乡统筹”的道路,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等。

我园区党员干部学习交流并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社会管理方法的创新的前提是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所以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以及根本出发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夯实了社会管理基础,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管理创新最大的受益者。

二、以人为本、服务在先

通过专题片中各个试点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各试点采取的对策与解决方法中认识到,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各试 点地区无不凸显“服务”二字。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三、整合基层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大量矛盾纠纷出现在基层,群众的无穷力量也蕴含在基层。如何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是关乎整个社会管理工作根基稳固与否的重要问题。调动、发挥好基层组织作用、建设好基层队伍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保证。各试点地区大力推进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建设,有效整合公安、司法、社保、民政、宗教、计生、教育、信访等资源和力量,打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准确及时掌握基层动态,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服务和管理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

四、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社会创新管理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多元化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必须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在社会建设的整体格局中来谋划。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强调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力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和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这一论述指明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路径和方法。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 党委领导是根本, 政府负责是前提, 社会协同是依托, 公众参与是基础。只有这几方面有机结合, 才能健康有序、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

1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党委领导

坚持党委领导, 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这是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确保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正确方向, 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 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党的领导, 就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社会管理格局中, 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 正确把握时代的要求, 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考, 科学判断形势, 把握好社会建设和管理发展的大方向, 确定正确的大政方针;把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到国家的法律法规中, 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监督, 引导人民积极有序地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及时研究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 不失时机地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尤其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 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不断提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 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上述“十六字”社会管理格局的提出, 本身就是党领导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

2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行政府负责

实行政府负责, 是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 应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管理社会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政府在履行职能时要正确定位。一方面, 不能越位。凡是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 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 行业组织、中介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政府不再过多行政干预。同时, 也不能缺位, 要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包括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 依法管理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应急预案, 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公益事业, 发展公共服务, 提高服务效能, 满足社会需求。

3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实现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

实现社会协同, 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 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 这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必要环节, 也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 剥离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 将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之, 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 迫切需要有一个沟通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桥梁、纽带。这些因素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利用社会组织尤其是民间组织植根于民间的优势, 发挥它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这是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快发展社会服务、多方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 也是加强社会协调,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效措施。

4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依靠公众参与

依靠公众参与, 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充分依靠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 是我们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 是我们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具体体现, 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扩大公众参与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大力培养和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充分发扬民主有机统一的意识;大力培养和牢固树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意识;大力培养和牢固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和当家做主的观念;大力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二是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民间组织, 是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是公众参与的实现途径。进一步拓展参与渠道, 扩大参与的范围, 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通过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 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 完善信访制度等, 多渠道、多形式地集中民智民力、反映社情民意, 从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三是严格规范公众参与的行为。发挥法律和道德的规范、约束作用, 使公众以积极、负责、合法和理性的姿态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通过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使公众真正懂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 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己。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促进社会和谐 篇3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14—02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最本质、最核心的规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

一、充分认识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管理的创新,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时代课题

我国经济体制、国民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等不断变化,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新的情况和问题,现今我国社会管理体系面临全新的挑战。伴随社会新问题逐步涌现,现今中国社会管理的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还存在漏洞。社会管理工作的问题紧迫需要长期的努力[1],无论是社会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社会风险的处理与应对,还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需要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科学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主线,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兼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谐有序。社会秩序的正常、和谐社会的建设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从社会生活中可以证实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完善会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根据社会现实状况,现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趋势,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出现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没有根除也未曾改变,我国现在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利益冲突问题突出,国家每年的刑事犯罪案件、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引起的,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着不少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城乡社区治理措施不健全,社会组织、基层自治与行政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顺,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了使我们国家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并使得科学发展得到落实,我们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社会领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如果不能更好地解决肯定会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因此要求各级党的组织和相关领导干部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妥善处理事关人民利益的民生问题。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既要富裕,还要公平,这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追求的目标。富裕和安康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中,同等重要,不可分割,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是党和政府的职能责任。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必要措施

创建社会管理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促进作用,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社会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仍保留着重视经济建设却不重视协商协调,注重事后的处置而不根治源头,注重行政手段不注重法制规范和道德的自律。这些思想、措施及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违背。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又丰富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扩展文化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建设生态文明等。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对小康社会的建设发挥高效作用。努力创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管理体系。

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一)创新社会管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的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造福人民,而不仅仅为了财富积累。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使居民的收入增加以此保障物质基础,创新社会管理就是为了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本意是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创造更多的财富,使得人民安居乐业。我国收入分配的改革与完善,良好的规划分配秩序,收入分配体系得到健全,促使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坚持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二)创新社会管理,前提是政府依法行政

简单来说,社会管理就是管理人民和为了人民,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生活中要尊重人民对政治的建议、关注人民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要维护好人民利益。创新社会管理,要严格限制和约束政府的权力,促使政府依法行政和管理,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三)创新社会管理,落脚点是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

党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十二五”规划的落脚点是改善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群众工作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工作。重视和善于开展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经常管理、从根本管理,对于一些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问题,管理时要适当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其矛盾并深入群众生活中做工作,维护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尽可能地让社会公平公正,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及时便捷有效地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为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营造好的社会环境。

(四)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夯实基层基础

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防线。基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思想情绪,及时化解各类矛盾,才能为实现社会长期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做到重在基层,着力打牢对现代社会进行科学管理的根基。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堵漏于蚁穴,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只有基层力量强大了,手段先进了,才能及时把问题解决,不至于出现大的乱子。实践表明,任何一项社会管理任务,如果没有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离开了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五)创新社会管理,源头治理是根本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发展教育事业,一定要重视教育的公平性,让国民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个人积极向上的目的,增加社会活力;解决好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医疗卫生,竭尽全力使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落实在城乡各个地区,解决城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让每位国民享受到医疗服务;加强保障住房建设,解决目前城乡低收入人群面临的住房困难问题;现今社会就业问題突出,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展职业培训的项目,使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找到工作造福社会;时刻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并提高统筹层次,扩展保障范围。总而言之要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发挥改善民生在社会管理中的良好作用。

(六)创新社会管理,干部风清气正是保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其中,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干部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经济也好,管理社会也好,都需要干部去组织推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担负着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重要责任。党风正才能民风好,领导干部作风好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保证。

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前提是更新工作理念。当前,群众工作需树立以下理念:以人为本理念——时刻深入人民群众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管理主体和对象;服务至上理念——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社会管理部门、工作及过程一切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把管理融合到服务当中,一手优化服务一手加强社会管理,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齐抓共管理念——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民主法治理念——善于运用民主的手段,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要学法用法、依法按政策办事。要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创新社会管理,是现今我国新时期社会阶段性转型的新要求,也是我国社会新时期管理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它关系到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利益调整。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用创新的精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管理,就一定能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N].南方都市报,2011—05—11.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及体会 篇4

以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为重心,按照“源头治理、讲究策略、超常管理、重拳打击、除恶务颈的工作思路,有效采劝防、查、打、治”四大强力措施,全面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员、重点行业的综合治理。

(一)严密防范。从防范机制入手,建立健全“波浪式清查机制”、“常态化暗访机制、周期性整治机制”。充分运用常规检查、临时突检、暗访督导等多种手段,紧紧盯牢问题突出的复杂区域和易滋生“黄赌毒”、黑恶势力等违法犯罪的行业场所,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人员、重点行业的长效防范。

(二)集中清查。充分发挥县、乡、村(社区)“三级网络”联动作用,集中清查“城中村”,集中清理以小旅店、小浴室、小美容美发室、小诊所(药店)、小歌舞厅、小网吧、小茶室、小音像等为主的“十八”小设施,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切实做到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管理严密,社会面防控无缝覆盖。

(三)严厉打击。在抓好“面上打、点上控、线上巡、块上守”的同时,将防控措施从街面巷道向单位社区延伸,紧扣“挤、查、补”三个侧重点,合理划分防控区域和配置防控力量,通过实管、实用、实动、实抓、实耕五项措施,严厉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绑架、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黄、赌、毒”;严厉打击危害校园及周边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彻底整治。采劝挂牌整治”措施,整合综治、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文化、旅游、工商、纪检、城-管、卫生等部门力量,集中开展辖区内娱乐场所、服务行业持续性重点专项整治行动,针对辖区内“挂牌整治”的校园及周边安全防范、机动车被盗、无牌无证车辆非法上路行驶等突出问题,迅速启动整治方案,个案突破、精确打击、彻底整治。

二、在管理平台上求突破,强力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

以“严管理、重打击、强防范”为抓手,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力量,着力搭建流动人口多重管理平台。

(一)着力搭建“分类式”管理平台,切实做到“以证管人”。以抓《暂住证》管理为主,加强暂住户口登记、暂住证办理和查验等基础工作的管理。一是对有固定居所和职业的一般外来流动人口,实行常规管理。二是对居所临时、工作不稳定的临时性务工人员,实行跟踪管理。三是对有前科劣迹、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职业的流动人口实行重点管理。

(二)着力搭建“旅店式”管理平台,切实做到“以房管人”。以抓出租屋管理为主,强化“谁出租谁负责”的责任意识,由公安部门统一制发承租人登记册,采取与出租屋主签订治安责任书的形式,明确房屋出租人职责,要求房屋出租人按照规定,登记承租人信息,及时上报公安部门,办理暂住证,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让出租房主真正做好第一道防线。公安部门通过每月核查方式,及时掌握辖区暂住人口变动情况,对没有按要求对承租人登记、办证的出租屋主,严格按章处罚。

(三)着力搭建“行业式”管理平台,切实做到“以业管人”。针对各行业单位雇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采取以行业单位为主要抓手的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实行用工单位负责制,强化“谁用工谁负责”责任意识。由行业单位落实流动人口管-理-员,负责单位内部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工作,做到“一月一统计,一月一上报,公安部门适时核查,全面掌握用工单位流动人口动态情况。

(四)着力搭建“网络式”管理平台,切实做到“以网管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公安网对暂住人口信息库、工作对象信息库和公安部在逃人员信息库等系统的联网比对,实现网上人口在线跟踪管理、实时预警和综合研判,及时发现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人员,对混迹于 流动人口中的犯罪分子,坚持重拳出击,以打促管。

三、在帮教管控上求突破,强力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

以“抓机构、重帮教、严管控、强防范”为抓手,有效整合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力量,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管理工作双延伸。

(一)健全机构。从抓领导重视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县、乡、村(社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构,完善服务制度,落实服务人员,认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二)注重帮教。整合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等政法力量,组建帮教团,采劝零距离”、“结对子”、“交朋友”、“找出路”等帮教方式,帮助服刑人员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转化、妥善安置;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除心结、融入社会;帮助社会闲散人员谋发展、再就业;帮助闲散青少年重返校园;帮助吸毒人员重获新生。切实把真心帮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把解心结作为根本性工作来抓,把帮就业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

(三)全面管控。分门别类,建立健全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台帐,对排查出的高危特殊人群单独建立个人档案,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充分发挥公安部门的跟踪监控作用,对重点人员、重要活动场所采取严防死守、盯死看牢措施,准确掌握可疑行踪,发现犯罪,立即控制,严厉打击,切实做到“严管理、强打击”,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四、在互联网监管上求突破,强力推进网络虚拟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以“夯基储重引导、强打击”为抓手,进一步提高“虚拟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加强互联网监督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夯实基础,加强互联网网监自身建设。从网监基础建设关键环节入手,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不断夯实网监基础工作。一是挑选计算机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计算机业务熟的工作人员担任“网络警-察”,灵活掌握网监技巧。二是根据现实需要,对网侦技术手段进行升级,逐步实现网侦技术手段联网,切实增强网监部门的主动进攻能力。三是建立长期有效的网上巡查机制,改进、完善网上危机应急处置机制和舆情控制协作机制,切实做到第一时间删除有害信息。

(二)网上互动,正确引导互联网网络舆-论。建立网络互动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网民自律意识,让网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服从网络规矩。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及时在线交流、收集和回复网民-意见,与网民实现网上互动,使舆-论和不稳定苗头得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净化网络”,全面打击互联网网络犯罪。以“净化虚拟网络”为抓手,全面加强校园周边电子游戏厅和城区虚拟网吧的监督管理,全面打击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传播淫秽物品及低俗信息行为,切实保障网络的健康运行。

五、在党建创新上求突破,强力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

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新为抓手,有效采劝抓主线、盯目标、唱旋律”的工作措施,努力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扎实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抓住一条主线。牢牢抓住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抓“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

(二)盯准一个目标。始终盯准有效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这个目标,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私有、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独资等非公组织和新建社团、协会、民间组织等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篇5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宏大系统,需要政法机关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书记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如何,将影响到法院的整体形象。书记员工作大多是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多样且繁杂,这是做好审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好书记员工作需要从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耐心细致,做好庭前准备工作

庭前准备工作与庭审工作中的记录相比,事项多且杂,我们需要相当的耐心细致,以平和的心态,友善的态度,创新的方式去做庭前准备工作。首先应翻阅卷宗,查看卷宗材料是否齐全,如不齐,还需要填写调卷单调取原审卷宗材料。在庭前准备中,困难最多的就是通知当事人开庭。如当事人外出打工或联系方式更换,或主体消灭等特殊情况,需采取到当地送达,或与其亲属联系,或与当地基层组织联系等多种方式查找当事人线索,通知当事人。在当事人来开庭时,经常会遇到没有带身份证,委托手续不齐全、法人身份没带等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庭前通知当事人时,要告知其准确的时间,以及需带身份证件及委托材料等。除此之外,还要留电话给当事人,以便当事人联系。在开庭前,认真阅卷,把案件中涉及到的名称及重要时间、事件进行重点摘抄记录,以便做好庭审记录工作。提前到庭,检查法庭内各项设施是否完善,人员是否到齐,若还有人未到时,可电话联系,尽量少用或不用缺席审判形式。

二、准确记录,完整反映庭审进程

庭审记录直接反应着庭审的进程,反映着庭审程序是否完善,是否合法,是整个案件定案的依据。庭审中应准确把握各个庭审阶段,不能遗漏,准确记录每个人的问话和发言。庭审是整个审判活动的中心,必须要求准确完整。

三、认真细致做好庭后各项工作,完美至结案归档 准确记录合议庭笔录,呈现案件讨论的整个进程。做好文书核对工作。法律文书体现的是法院的形象,公平正义的化身,必须准确校对。坚持与基本材料核对,做到文书零差错。文书校对不仅与原审文书校对,以期准备反映案件事实。采取多次校对,多人互换校对的方式,确保校对准确。及时收集材料,订卷归档。档案是整个案件的反应,必须及时收集,完整归档。

学习创新社会管理体会 篇6

社会创新管理我认为:贵在重民生,谋在顺民意,成在解民忧。

贵在重民生,就是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民生发展大计上,要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谋在顺民意,就是我们在谋划社会发展、要时刻以民声、民意为基础和方向标,顺应时代发展、人民群众愿意需要,相信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群众智慧。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把决策部署考虑更周全些,把困难问题想得更严重些;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质询、公示、论证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公平管理,科学决策,切实把群众想办、愿办的事情办好,集中力量把一些难事办成。

科技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篇7

与网络经济相比, 网络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影响更加广泛。现实情况是, 基于网络的媒体如何管理, 基于网络的社会组织如何管理, 我们没有经验, 其中一些重要问题, 理论和政策上准备不足, 实践上困难颇多, 问题已经非常严峻。

回顾历史, 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试想一下, 如果未来几十年, 由于新技术创新和应用, 导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结构等发生重大改变, 世界将会进入一个大变革时代。这种变革将包括生产活动和发展方式, 还将包括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管理。

新技术革命将直接带动两方面的转型:一个是经济转型, 一个是社会转型。经济转型, 从传统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 实质是以物为核心的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 这是更为深刻的转型。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的内容、社会交往和组织的方式、以及社会的管理都将发生重要变化。

比如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我们熟悉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典型的科层组织结构, 社会活动主要由一些管理中心负责。在网络时代, 这种集中式的社会组织形态将直接受到冲击, 社会组织的本质和形态可能发生变化, 分散、自组织将成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 在一些领域甚至成为主要形式。

再如, 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谈到社会管理, 人们往往就想到政府, 想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但在一个自组织的社会中, 每个人既是被管理者, 也是管理者。在新形势下, 单一的行政控制、管制, 简单的堵、禁的办法, 肯定不行了。社会公众要求得到能体现时代特征、更符合实际情况、更人性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与此相关, 转变政府职能问题。由重管理到重服务, 由公共管理到公共服务, 是政府改革的重要方向。这是近年来我们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一种新的认识。但是真正推进起来, 还有很多问题要研究。例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谁可以提供公共服务, 如何提供?肯定不仅是政府。由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 (企业或非营利组织) 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也是各个国家普遍采取的办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现阶段谈加强公共管理、扩大公共服务, 必须强调现代科技手段。现代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涉及百姓生产生活, 覆盖城乡千家万户, 难度很大。如果没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 很难实现。因此, 深入研究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分布, 聚焦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就是我们搞创新理论和政策研究必须关注的大问题。

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篇8

着力扩大组织覆盖、优化组织架构。夯实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

社会管理的根本是对人的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党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形成无缝衔接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对党员、群众的全员管理。一是适应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新形势,积极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中心村党建模式,把党支部建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在现代农业项目上、建在专业合作组织中,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新架构。二是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迅猛发展新形势,积极推行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组织设置形式,在“两新”组织建立起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核心,最大限度将“两新”组织纳入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总体布局。三是适应大量“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的新形势,突出抓好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建联席会议等共驻共建机制的统筹整合功能,加快构建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使各种组织和各方面力量都能在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四是适应社会人群加速流动的新形势,依托市级党员管理中心,设立流动党员总支部,建立“月询、季会、年慰问”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将外来务工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

着力创新工作载体、明确工作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一是调整工作重心。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致富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协调劳资关系、培育企业文化,引导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引导社区党组织整合区域资源、发展社区服务,形成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组织共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启动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带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带头做好群众工作,带头化解矛盾纠纷,带头参与治安防范,带头遵纪守法;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督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社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继续深化“党员关爱工程”,通过困难帮扶、大病救助、弘毅助学等方式,让广大党员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继续深化“靖江星期六”党员义工品牌建设,使义工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三是建设服务平台。全面落实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统筹整合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站、村综合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点以及其他各类服务平台建设,承接机关部门延伸到村的公共服务,充实村级组织自主提供的公益服务,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规范、统一的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

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壮大基层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

基层党员干部是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最前沿队伍和最基本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一是坚持重心下移。继续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适时组建“和谐靖江建设工作队”到基层帮助工作,公开招选“退二线”党员领导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组织专职副书记,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任职,在班子配备时注意保留和充实熟悉群众工作、懂得社会管理的骨干成员,不断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力量。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将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纳入干部教育主体课程,加强沟通协调、应急处变等社会工作能力培训,把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工作人才,把社会工作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将基层党员干部纳入社会工作者队伍序列,鼓励村和社区干部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三是重视保障激励。合理确定城乡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定期评选“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成绩突出的社区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采取“变身份、提职级、进班子”等办法,拓宽社区工作者发展空间,通过经济、政治两个方面的保障和激励,吸引一批优秀社会管理人才到基层工作。

着力创新制度设计、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制度建设是社会管理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的制度作保证。一是深化联系基层制度。结合中心任务和部门职能,普遍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定期开展集中下访、驻点调研等活动;结合党代会代表任期制,督促和引导党代表联系服务基层,及时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诉求表达。二是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按照建管并重原则,切实加强各类党建网站建设,拓展党组织网上活动空间,主动发出声音,强化主流言论;建立网络舆论搜集、研判、处置机制,增强党员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性和有效性。三是健全民主共建机制。坚持以党务公开带动村(居)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坚持党建带工作、带妇建、带团建,发挥群团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汇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合力。四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考核,积极探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履职情况考核办法。把社会管理绩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以考核导向引领政绩导向、形成科学的发展导向。

社会创新管理心得体会 篇9

学习心 得 体 会

按照上级的安排,现将自己学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成长,新的社会组织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出,新的社会事务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心态不断形成,新的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要求。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极有秩序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全面认识、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环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对于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于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二是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极端的时候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政府包揽一切不堪重负;二是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

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一些地方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解决的手段单一,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

四是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社会事务,我国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有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律。

另外社会管理理念陈旧,认识不够准确。比如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重视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社会管理中,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了强势群体一边。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呢?

1.切实加强对社会管理的认识

人们对“社会”的理解有大有小,因此对于社会管理的理解也有宽有窄。有人认为,社会是指与政府、企业相对应的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性组织,社会管理是指社会组织所进行的社会协调与管理。这种说法其实只说出了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党委领导就是要抓社会管理的大事、议社会管理的大事,研究和制定社会管理的政策法律;政府要切实履行好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党委的领导下,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主要责任,发挥社会管理的领导作用。

2.切实处理好社会管理中“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进行社会管理时,往往是重管理、轻服务。但实际上,社会管理应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应该服务在先、管理在后。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问题以及住房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心,从心底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促进社会融合。

3.切实加强学习和借鉴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经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道路。要立足中国国情,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任务、新模式、新措施。

4.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要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七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健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舆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 篇10

2012年10月至12月,我参加了三明市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平台公共课的网络培训。我认真学习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背景及意义、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基本内容、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务实基层基础和完善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自治服务功能、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水平、改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进一步健全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等内容。通过认真学习《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我对以下几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极有秩序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全面认识、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环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作为新一届大学生煤矿技术管理人员的我,这些课程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

一、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煤矿是基层单位,也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矿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杂,对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们在处理煤矿工作时要面临很多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总结经验,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处事风格。首先,我们要向书本学习。学习煤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学习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和法律知识。结合煤矿实际情况,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实真正切实的而用到煤矿的工作当中去。其次,要向煤矿老前辈、师兄们学习。每个老前辈、师兄对本矿井及矿区的情况都有比较全面地了解,通过请教与咨询的方式向老前辈、师兄了解本矿井及矿区的情况,了解本矿井的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情况、生产开

拓布局情况、及邻近矿井相互位置和开采情况,并向他们请教采掘工作面遇构造带及危险区如何处理、采掘工作面如何安排布置、如何调节生产作业人员与管理员矛盾的方法。总结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并记于册。最后,要向生产作业人员学习。学习他们的勤劳、朴实、踏实做事。同时树立良好的技术管理人员形象,以身作则,在自身的岗位上取得新的成绩。

二、加强煤矿基层工程队建设,创新煤矿采掘生产技术方法

当今煤矿管理急需要的是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加强和创新煤矿管理是改变煤矿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要开展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做到:

1、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矿基层工程队建设,推动好由企业对工程队总负责,技术管理员引导,工程队自治的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坚持开展晨会、每周安全例会、及全员学习,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开展晨会,对昨日工作的总结及今日工作的安排和存在问题的处理;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及工程队长开展每周安全例会,让工程队长参与管理发表对近一周工作的看法,参与讨论对下周工作的安排及存在问题的处理;组织全员学习煤矿安全生产理论知识、方针和路线,给全员灌输安全生产意识,促使安全生产的弦在全员心中扎根并保持时刻绷紧。

2、目前煤矿从业人员大多是老年和中年人,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工作方法单一,因此需要煤矿引进新型技术人才给煤矿行业带来新技术;引进生产新设备新工艺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要调动煤矿从业人员队伍的积极性,鼓励从业人员在生产工作中创新采掘生产技术方法,发挥全员智慧在生产工作中提出新点子新方法。

三、管理和谐,创建和谐煤矿

作为新一届大学生煤矿技术管理人员的我们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运用生产作业人员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管理,要有迅速拉近和群众距离的能力,要有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有独立协调处理问题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煤矿工作生活上,我积极的融入煤矿的工作生活,尽快熟悉矿井井下工作面、矿井内业材料及地面情况;坚持每周下到工程队了解队组工作生活情况,对工程队工作及生活上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尽快掌握了一手资料;增强自身服务意识,达到煤矿管理和谐的局面。

上一篇:值得珍藏的财富七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自我介绍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