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发展思路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叶产业发展思路(通用8篇)

茶叶产业发展思路 篇1

茶叶在销售方面,很多企业,都是自产自销,自己在外设立销售专卖店,大部分都是忙季生产,淡季销售。销售模式都是停留在守株待兔上。那么怎样做好茶叶销售?个人认为,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要相扣,要做好销售,就要多下功夫。

怎样做好茶叶销售

1、产品上下功夫

在众多的茶产品上,如何体现你的特色。你要研究你们公司茶产品的销售对象,这些人群的喜好、口味。销售的领域。这一切,你都要做好计划,至少年 终要做好明年的计划。不是盲目生产。要有针对性。并抓好茶叶的质量。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不要忽视。(提高质量主要有:茶园的管理、生产加工工艺的改进、厂房 卫生环境的改变,工人的技术培训等),要算好企业的盈利点到底在哪里,哪里该投资,哪些就要放弃,不要全部上,大则全,往往适得其反,做企业与做人一样,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2、产品的包装上下功夫

好的产品,没有好的包装是不行的,包装要体现你们公司的品牌及产品的特色。我看过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的茶叶包装,给人感觉一看到包装就想喝的感觉。

3、积极引导消费者科学饮茶

你要出一本茶叶手册,内容包括,贵公司茶叶的介绍,每一种产品如何冲泡,每一种产品的历史传说(即文化类),这种茶的功效等。我就看过德国的茶 叶专卖店向消费者免费发放茶叶消费手册,不要再印什么公司简介之类的画册,除了老板的大头像,也就乱七八糟的产品图片,很多企业的简介画册都成了老板的个 人英雄史,老百姓最反感,也浪费公司的钱。要务实,不要务虚。

4、在销售上,要用营销的思维,产品没有营销等于废品。

1)设立贵公司的专卖店,可以自己开,可以让别人开,贵公司供货,但要有一套机制与管理办法,不要没有规律,乱开一气。经济上要独立核算,不要铺得太大,求精,求效益。

2)与大的超市或茶叶连锁店联系。代销你的产品。

3)招聘营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地区代理,发展公司团购。

4)发动下岗员工,开展社区越茗印象茶叶直销模式。但注意不要学习传销,我个人认为不足取。

5)进行网上销售。积极拓展网上电子商务。

5、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方面,不要急于求成,国外的交易周期长,风险大,但是见效快。要瞄注国外的高端市场。不要再盲目跟从他人之路,注意,一定要练好内功,才开发海外市场。不要急于扩展,要做扎扎实实,以点带面,稳步发展。

6、积极引进人才,制订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在股权制度上的改革,切忌家族式企业,有一点原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建立长期的人才队伍培训工作。

茶叶产业发展思路 篇2

1 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 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 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 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 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 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 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 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 以生产乌龙茶为主, 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 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 存在的问题

2.1 茶树老龄化, 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 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 且零星面积多, 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 几起几落, 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 茶树采摘面小、量少, 茶园投入不够, 茶叶产量低。

2.2 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 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缺乏商品意识, 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 财政困难,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 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 徘徊不前, 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 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 有品牌, 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 4个企业, 但都各自为政, 单打独斗。近几年来, 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 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 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 包装粗糙, 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 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 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 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 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 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 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 依托乡级初制所, 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 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 保护茶农利益, 保证精制茶原料, 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 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 缺乏市场信息, 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 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 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 茶叶市场监管不力, 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 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 制假、造假, 侵犯茶叶品牌, 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 茶叶种植管理粗放, 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 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 投入管理跟不上, 茶叶产量、质量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 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 发展思路

3.1 统一思想, 增加投入, 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 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 都属投产茶园, 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 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抓住机会, 广辟财源, 利用各项财政措施, 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 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 整合茶叶企业, 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 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 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 依托台商, 开拓国际市场[3]。

3.3 选育推广茶树良种, 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 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 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 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 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 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 提高茶叶品质, 增加茶农收入, 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茶园生产管理, 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 补植、补造, 更新茶园, 重新种植, 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 按标准化要求, 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 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 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修道路, 建水池, 保证茶园旱涝保收, 稳定茶农收入, 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 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 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 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 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 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 更新知识, 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 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 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 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 再将自己的所得, 培训、传播给茶农, 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 还了解市场, 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 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思路, 以期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参考文献

[1]夏雪飞, 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 2009, 37 (3) :18-19.

[2]郑宽明, 李天芳, 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10) :7-9.

[3]杨胜益.平塘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今日科苑, 2009 (15) :14.

湖南省茶叶品牌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湖南;茶叶;企业;品牌;发展

一、湖南茶叶生产的优势及品牌建设现状

湖南省茶叶生长的自然環境优势明显,湖南省的南岭山脉、武陵山区、雪峰山脉、罗霄山脉和环洞庭湖区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适宜,雨量充沛,生态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湖南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名优绿茶的生长,被称为产茶的“黄金纬度带”。

湖南省产茶历史久远,茶叶生产在湖南省的农业生产的结构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湖南省所处的地理条件是得天独厚的,湖南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有着“江南茶乡”之美称。但是目前湖南省的茶叶行业也面临着国内外茶叶行业的激烈竞争严峻挑战,湖南省目前的茶叶加工企业呈规模化的比较多,但是大多数的茶叶企业都是小规模化并且处于一个分散经营的阶段,都依赖着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产业的规模效应不是很明显。全省的茶叶品牌呈现“多、乱、杂、小”的混乱局面,而且湖南缺乏本土高端的茶叶品牌,导致着市场竞争力不强,茶叶产业效益偏低。在目前的茶叶市场环境下,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决定着产业的发展与生存。

二、湖南茶叶品牌建设的思路

(一)政府

一个区域品牌的建设涉及到很多的主体,品牌建设的成功与否不是任何单一主体所能决定的,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其中,政府就应做好品牌的服务,一个区域品牌的建立首先要得到政府的肯定与支持,政府应发挥自己的职能,做好品牌的导向与监督,引领品牌的健康发展。政府要鼓励企业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更新先进的设备,扩大本土优质特色茶的生产能力,提升产品更高的科技含量,加快茶叶采摘机械的研制与推广应用,提高名优茶采摘和加工装备水平,解决劳动力短缺流失,采摘茶叶成本过高的一系列问题。鼓励本区域重点支持的企业利用本土最有名气的茶叶产品开发市场和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并鼓励更多的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以及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坚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发展,使本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

企业是品牌运营的最大受益者。茶叶品牌的建立需要区域内企业形成统一特色的产业和品牌,各企业协同合作,在竞争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品牌的基础和生命,不断通过科技的进步为企业对高效、优质、低耗的茶叶产品生产提供条件。企业从产前到产后等环节都必须牢记品牌意识,都必须做好科学技术的投入,做好卫生管理工作。湖南茶叶企业需要从培育种植良种茶树和加工方式的不断创新上提高茶叶品质。同时企业之间要加强相互监督,举报并严惩违反营销规则、破坏品牌形象的企业。企业要借助外界力量发展自己,配合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工作,加大茶叶品牌的宣传力度,企业要借助不同的促销手法,使茶叶商品更好的让消费者所认知并融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时刻注重培育品牌的忠诚度,逐渐使消费者试探性购买心理转变为习惯性购买心理,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

(三)行业协会

在通过品牌的发展带动茶叶产品市场时,行业协会需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民间团体职能,品牌的建立是大家共同的付出,要珍惜并保护好本区域品牌形象,各会员要严格律己不做有损品牌的行为。一个区域的传统产品是一个品牌建立的基础,商标的注册是为了证明商标的地理性的标志,这种区域品牌商标的注册就需要行业协会。因此行业协会拥有着商标注册的职能,商标品牌是通过商标注册建立的,品牌的扩大需要行业协会授权自己的会员使用该品牌,并管理和约束会员的相关行为来维护品牌的知名度和形象。这样,站在品牌的基础上,行业协会颁布一系列的品牌管理条例,来规范会员对品牌的使用权,通过严格的考核和监管,让品牌管理有章可循,从而也会使品牌的走的更远影响更广。

三、湖南茶叶品牌建设的对策

据调查,湖南出口的茶叶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是一种档次很低的消费品,究其原因主要是茶叶的品牌与质量问题。虽然湖南省自古就产茶但无品牌,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得不到消费者认可,造成出口困难,市场也很难在国外打开。面对这样的问题,出口企业首先应该从产品的种植质量入手,确保茶叶的品质,改进生产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树立本区域品牌,提升本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在树立知名品牌的过程中,要做好品牌的基础建设,扩大品牌的宣传,维护品牌的信誉与忠诚度,从而达到扩大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的效果。现今湖南省茶叶生产的规模、格局以及出口方式也影响着茶叶的质量,因此,湖南省应该以实力企业为依托,依靠实力企业的力量,改变茶园分散的格局,集中农户手中的零散茶园,形成规模化经营,实现茶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出口企业应该时刻关注整个茶叶市场的动态,分散茶叶出口的流向,调整茶叶出口的策略,改变茶叶出口集中的格局,努力扩大其他海外市场,提升避免和减少贸易摩擦与争端的意识,同时,还应该使茶叶出口的品种变得多元化,把控茶叶出口时间的均衡化,避免因茶叶品种少和出口时间较集中给进口国带来难以消化的市场压力,有利于减少本省茶叶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可能性。(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任若恩,浅谈茶叶产业化问题[J]中国茶叶,1993,5

[2] 严重君.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宄[D].湖南农业大学,2012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4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郑小琴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江山市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江山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江山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江山茶叶生产现状

江山市位于我国绿茶主产区浙江省的西南部,史有“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之称,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经济欠发达县。全市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人口57万余,主要产茶乡镇11个。境内群山连绵,云雾缭绕,最高峰为城南部的大龙岗,海拔1500.3米。江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无霜期253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清新,为江山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江山茶叶是传统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产于海拔近千米的仙霞山脉,采用清明前后无污染、无病虫害的鲜嫩芽叶为原料,融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绿茶古称“仙霞山茶”,它具有条索挺直透逸、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高、叶底成朵等品质特征,深受饮茶人青睐。全市现有茶园面积4.2万亩,年产茶2120吨,总产值1.3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45吨,年产值1.15亿元。茶叶加工规模企业25家,其中地市级龙头企业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个,茶叶基地获“绿色食品”认证5000亩。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大中城市。

江山产茶自然条件优越,制茶工艺独特,所出产茶叶品质优异。1982年商业部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由保安裴家地茶叶精制而成的江山名优茶因为茶芽成朵,色、香、味、型俱佳而荣登第二名,并得美称“绿牡丹”,载入《中国土特产大全》。自1994年以来,分别获:中华杯、中茶杯、中国农业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国际名茶交易会等几十项金银奖。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代表的江山茶叶在国内茶行业树起了较为响亮的招牌。

二、促进江山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目前,江山茶叶产业依托各种优势,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快速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茶园单产偏低、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质量提升速度缓慢等。需要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依靠科技力量,依托茶叶协会,扶强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茶产业升级,打造茶叶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发展优势,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依托政策支持,保障茶业发展

充分利用江山市茶叶产区资源丰富的优势,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农民致富为目标,依靠科技力量,全面提升江山茶叶基地、品牌、加工、营销层次;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使江山茶叶逐步发展为品种优良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经济最佳化的绿色产品。江山茶叶界除了自身努力外,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茶叶科研投入、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茶农素质的培训、茶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良种繁育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等方面还需要政府政策、财政补贴的大力支持,才能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名茶生产集聚区。

2.依靠科技力量,调整茶园产业结构

要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因地制宜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加快良种化工作进程。要淘汰一些不适应本地的茶树品种,要以“龙井43”、“迎霜”、“浙农117”等国家级、省级良种为主发展新茶园,提纯当地群体种,培育本地良种,尽量提早采摘时间,提高名优茶的产量,确保茶叶生产实现安全、优质、高产、高效。要大力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机制名优茶具有速度快、劳力省、成品外观成形、内质更佳的显著特征,是扩大茶园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取代较落后的手工制茶的有效手段。为提高名优茶的经济效益要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着力推广秋耕深施基肥、合理修剪留养、冬季封园、茶园机械化管理、成品茶冷藏保鲜包装等先进的实用技术。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

以名茶协会为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经济主体,规模农户为联合体,利用江郎山、仙霞关等旅游特色区域优势,利用已经成形的信息技术产业,做好多方面的宣传,积极参加省内外的茶叶博览会,参加有知名度的名优茶评比,重现江山茶叶在茶行业中的声誉,并在上海、江苏、杭州、宁波等绿茶比较适销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抢占市场的能力,积极打开外贸窗口,以提高江山茶叶在国外的知名度。要整合资源、通力合作,排除无序内耗、蛮目竞争,突出当地所产茶叶特点加大宣传力度。

4.增强质量意识、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一个产业在竞争中能否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关键是看该产业在市场竞争能力与市场适应性的强弱,其主要指标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江山茶叶同样也要求有较高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在茶叶协会的引导下,采用统一的地方标准、统一管理细则、统一品牌商标管理、统一合理化设计包装,进行品牌优化整合,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力和名牌效应。有条件的茶农要发展一批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园,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全面推广无公害化生产,加大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认证力度,提高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要进行茶叶加工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引进先进制茶设备,建立标准化加工厂,逐步分批达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规定条件,全面提高江山茶叶的质量。全市要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主品牌,其他品牌为辅的产品结构布局,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竞争力的精品名牌。

5.建好专业市场、搞活流通领域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内要以江山农贸市场为轴心完善市场经营体系,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示范把江山有一定规模的茶农吸引到市场中来,让茶农通过市场来重新定位自己,发现长处,查找不足并不断改善,让茶农更快、更现实的溶入到大市场、大流通领域。在外要通过对市场细分、定位、选择、拓展、组合,建立合适江山茶叶的营销网络,根据茶叶的时令、保健、文化、嗜好等特性,选择茶叶专卖店、茶叶专业店的形式实现品牌连锁经营,建立营销诚信机制,通过批发、直销、代销、经销等多种形式,在产品、包装、客户、管理上做出特色,搞活茶叶流通,提高江山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不断提高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科学认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抢占外部市场并以茶叶市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6.完善管理体系,促进茶叶发展

发挥江山市茶叶协会行业管理职能,强化协会联系政府、企业和茶农的桥梁作用,以服务为宗旨,打响品牌、开拓市场、发展生产、富裕茶农为目标,理顺江山茶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涉及的各方面关系。强化行业管理,引导企业、茶农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购销经纪人队伍,扩大流通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对内要引导各茶叶经营企业走规模品牌发展之路,要求各成员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讲求实际,促进联合。加大措施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地发展,培育茶叶专业大户,全面提高我市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地组织化程度,促进《江山绿牡丹茶地方标准》、《江山绿牡丹茶证明商标管理规则》的实施;对外积极协助开拓市场,组织会员参加省内外重大茶事话活动,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有规模的经营户在外设立营销网点,建好江山茶叶专业网站,扩大江山茶叶的知名度,促进江山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发展深加工,解决卖茶难问题

纵观茶叶发展趋势,茶叶产量的增长超过消费量的增长。随着生产技术提高,消费观念转变,特别是名优茶采摘难,中低档茶叶过剩将是全国性要解决的课题。茶叶除了提供普通茶产品外,还必须发展深加工产业,扩大茶叶粗老原料的利用率,引入食品加工行业,拉长产业链,解决产品过剩,提高茶产业的效益。目前,茶叶功能性成份茶氨酸、茶多酚、茶多糖的提取已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茶多酚在降血脂、抗肿瘤、抗辐射等医学方面的应用已成为世界热点。此外,茶浓缩汁、茶饮料、速溶茶的加工新技术的成熟也为茶叶原料的利用打开了新空间。江山茶产业要根据实际,选好适合自身发展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加以培育,实现茶叶深加工企业零的突破,把茶叶加工与工业相结合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工哺农,以农辅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8.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今已经形成了“茶为国饮”、“茶与健康”、“茶与人的道德修养”等茶文化学说体系,所以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拓展市场、抢占制高点、提高市场竞争力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进一步依托保安仙霞古道、廿八都古镇文化、江郎山国家风景区、清漾文化村等特色文化,积极发掘和整理茶文化,构建名茶文化特色,开发茶文化景观,策划名茶现做现买、古茶道游等茶文化旅游活动,促进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5

一、xx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xx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xx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xx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xx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2003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叶称号。2007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 15人。茶叶面积 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76.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xx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xx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xx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 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 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5年新植茶园352亩,2006年新植1400亩,2007年新植2350亩,2008年新植1426亩。

四、xx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xx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五、“十一五”xx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针对当前xx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xx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末全乡茶园面积10000亩,投产9000亩,总产 90 万公斤。茶叶平均单产100 公斤,工农业产值720 万元以上,茶农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3个茶叶品牌。四大类茶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通过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积保持在1.2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0.9万亩(新植0.35万亩)。重点扶持“xx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整合10个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个,辐射面积0.3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xx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六、“十一五”xx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xx乡茶园多数发展于六七十年代,现基础差,产量低。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十一五”全乡要力争建成优质茶园基地1.2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1万亩。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实施改造。xx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7个,“十一五”力争改造5个,使改造后的茶叶初制所能力达到每个2万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进xx乡精制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对其实施重点支持,促进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十一五”全乡重点扶持发展2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使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达到20万公斤以上。六是对茶叶企业实施改制改组。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及改制改组,全力培植起全乡茶叶龙头企业。七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生产,又要切实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研发。

关于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71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1.8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荚冬其中:精制茶厂42荚冬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xxxx年,全市实际计产茶园面积5.6万亩,总产量6317吨,产值1.135亿元。其中名优茶367吨,产值7372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5.8%和产值的65%。珠茶产量5730吨,产值3783万元。名优茶均匀价格达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黄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园均匀亩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亩值超2万元。在茶叶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万吨,出口货值4亿元。大岚镇作为全市最大的茶叶主产乡镇,1.8万亩茶园为全镇农民提供了近50%的收进来源。

二、存在题目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10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3、夯实产业基础,加快现代化茶园建设。一要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制订有力措施,高分子材料鼓励全市茶园在自愿、有偿的条件下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扩大单体茶园经营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要制定出台有关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的政策措施,调动茶农发展良种茶的积极性,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基本实现无性系良种化,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良种苗木的产销治理,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选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茶园更新改造,优化茶园结构,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进步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建设一批道路园林化、治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与辐射功能。

4、坚持科技立业,推进茶叶产业技术进步。一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茶叶科技职员队伍和农民技术队伍。市农林局应至少配备2至3名专门从事茶叶科研和推广的专业技术职员,各茶叶主产乡镇也应配备1至2名。同时,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工作,使茶叶从业职员普遍接受先进的茶叶科学技术和现代营销知识。二要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以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切实点,规范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加速实现茶业标准化。三要大力推广剪采、施肥、治虫、加工等的机械化,推广立体摊青、智能化摊青、无烟尘加工新工艺,努力实现茶叶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同时将设施栽培技术引进茶叶生产领域,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调节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进步科学资讯茶叶生产效率。四要加强新名优茶开发和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黄金茶和白茶及经济型名优绿茶,同时根据茶叶产品需求变化,开发方便、经济、保健型的茶类新产品,如冰茶、速溶茶、茶饮料等,从茶副产品如茶籽、茶末中提取茶油、茶色素、抗氧化剂等。五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实现茶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化。加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中心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行以施有机肥为主的栽培方法,严格执行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的绿色食品操纵规程。

茶叶产业发展思路 篇7

1 计算机视觉技术

首先, 使用数码相机或相应设备获取所需要的茶叶图像, 随后对图像进行合适的预处理, 先对图像采用增强, 随后提取出我们所需要的图像、形状特征。最后经过对BP神经网络进行分类汇总, 这样才基本可以结束对茶叶品质的鉴定。

茶叶品质好与坏的取决条件, 其中之一就是茶叶形状的参数。它同时也是用来鉴别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的茶叶的形状比较紧结, 而有的茶叶相对比较松散。颜色是另一个对产业品质有重大影响的因素。通常通过对炒干后茶叶的颜色、叶面底部的颜色和茶汤的颜色这三个元素的评判作为判断茶叶颜色相应的标准。

利用数码相机获得干茶和茶汤是茶叶图像采集系统工具的大致工作模式。在干茶图像的获取过程中, 需要将茶叶铺开平放在用来照相的托盘上, 并且不能使茶叶有重叠部分。获取茶汤图像的使用方法如下:精确地称取3g茶叶样本, 以1:50的比例用沸水进行茶水的泡制, 静候5分钟后将茶汤倒入国家标准的绿茶专用审评碗中, 并立即进行拍照。获取图像后,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图像去噪。噪声源会对图像信息在采集过程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干扰, 比如电信号转换过程中图像采集设备的灵敏度的不均匀, 量化噪声在数字转化过程中以及传输过程中对信道造成的误差等。这些干扰会在以后的分割图像, 检测图像的边缘, 对于图像进行分析和判断等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前, 通常用平滑法和中值滤波法来处理图像的噪声问题。一般情况下中值滤波定义为:

第二步则需要进行图像增强。当前主要有两类增强技术:其一:对所需的空间域的图像及颜色进行增强。常用的方法有混合图像的直方图, 增强图像的灰度, 对图像进一步锐化等一系列方法;2对频率域进行增强的技术, 频域去噪的代表方法有数字滤波器, 同态滤波, 小波分析等。利用直方图或者利用小波分析的时频提取其局部化特征的技术是当前较为常用的技术手段。

对干茶颜色进行参数提取, 则是第三步。我们知道, 对于同一种类不同等级的茶叶, 冲泡出来的茶汤的颜色差异会比较小, 可以采用通过茶叶颜色的R, G, B三分量表示出来的方法。事先, 通过数码相机获取到相应的茶叶图像。但是根据近些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 R, G, B分量及后续处理的方法在识别茶叶的过程中, 只能识别一般的茶叶中的黄片, 如果想要区分茶叶种类和品质, 这往往是件很难的事。因此, 我们通常不采用RGB作为对图像参数进行直接识别的方法。而采用选择用HSI来进行对颜色特征参数选择的表达。此外, HSI有利于研究中心更好地对对茶叶的不同色度, 饱和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在处理的相关方面, HSI技术还能够明显提高处理的速度, 使研究能够提供更适宜茶叶的环境来进行检测。

另外, 茶叶的形状也是茶叶品质检测的一个重要依据, 通过对用相机获得的茶叶的图像进行去噪以及增强效果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后, 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图像的形状参数, 则要对图像进行二值化操作, 即使图像中通过技术手段改成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从而从白色背景中提取出黑色轮廓, 从而从中获得我们想要的茶叶形状特征值。

茶汤就是将冲泡的茶叶滤除渣滓后的汤水, 即生活中我们常说的茶水。取一定量的茶水于烧杯中, 置于托盘上, 放于照明室中。得到符合要求的茶汤的相关图像 (使用数码相机) 该研究中我们仍旧使用HSI颜色系统来表示茶汤的一系列特性。

2 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达到所需要的误差范围内运用相关算法完成的目标的关联的多层网络系统。BP模型通常只包含数据流的两个过程, 即正向和反向的传播过程。正向传播的传播方向是:从输入相关内容层到隐含相关内容层再到输出相关内容层, 此处要注意:每个下层神经元都仅仅能够被上一层神经元影响到。如果实验结果实际输出的值和我们所期望的输出的值中间的误差太大, 则该BP系统将自动转入反向传播相应信息的过程, 即沿着原来的链接通路原路返回, 通过反复的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来修改隔层神经元的权值, 对输入层的传播的相关内容进行一级级地计算, 然后通过再次的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这样一来, 这两个过程的反复进行会达到使误差值最小的效果。当误差能够降低到我们所希望范围内, 系统才会自动把网络的学习过程结束。

在茶叶品质的研究中, 我们可以将干茶的形状特征, 颜色特征, 以及茶汤的颜色特征值的总和作为输入层的神经元个数。把我们为想要得到的结果设置的层级数, 设置为输出相关信息层的神经元个数。先设定好所需要的误差精度, 在误差精度范围内根据每一次运行的结果来确定隐含的层节点数。把取出的隐含相关信息的层节点数设置为输入相关信息的神经元个数和输出相关信息的神经元个数的平均值, 然后通过反反复复的实验对该值进行微调, 确定需要的最佳的隐含相关信息层所含的相关节点数。

3 L处理法

首先, 该方法需要使用的仪器及软件有:安装有PHOTOSHOP CS软件的电脑一台, Ben Q明基电脑一台, 日本Minolta chroma meter CR--300型彩色差计。

具体的方法与步骤简述如下:第一步, 在扫描仪的平板玻璃上均匀洒上想要检测的茶叶样本, 铺洒的厚度不要露出茶叶间的间隙, 此处, 我们采用系统默认值, 并将该值在相应的Photoshop软件中输入。第二步, 进行茶样参数读取。首先, 把想选择的相关图区选定, 然后挨个读取每一像素点的色泽参数———L, a, b值, 这些信息可从信息窗口中获得, 随后计算出它们三个的平均值。然后对相应图片选区使用“模糊”滤镜中的“平均”选项, 使选取中的所有颜色的L, A, B的值尽可能相近, 并把已经进行平均化处理后的L, A, B的数值从信息窗口的相关界面中读出来, 然后, 经过这一系列步骤求出的值就是最终要求出的数值, 该方法就是所称的L——处理法。需要注意的是, 扫描仪质量的不同, 四周存在的噪音造成的干扰, 甚至包括放置仪器的平台的轻微的震动都会对实验税局的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当然, 我们依旧可以通过适当的人的行为的干预对这些情况予以很好的解决。从而提高整茶扫描的结果的精确性, 稳定性, 科学性, 进而提高L———处理法的依靠性。

4 计算机视觉研究

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相关手段把茶叶的不同色泽指标的模拟量转换成数学方面的变量, 从而很好的研究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色泽的细微变化, 进而有利于对成茶的品种和等级进行更适宜的等级分类。计算机视觉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的生物模拟软件或者宏观的视觉功能的技术, 它的基础是视觉计算和相关的框架解构。该技术需要的基本器材有索尼T———20数码相机, TES———1334照度计, 东芝T笔记本电脑以及自编的RGB统计软件等等。

首先, 需要利用摄像机将需要进行识别、描述的对象以图像形式记录。图像的底层特征要利用特征检测提取出来, 然后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处理系统提取出的图像特征进行预处理, 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手段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和分析。众所周知, 依据RGB颜色而建立出来的计算机视觉的色泽识别系统。通过叠加RGB各个通道之间的颜色变换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颜色, 这些颜色要远远多于人类所能够到的颜色区域与范围。然而, HIS系统与人眼感觉颜色的原理相似。

在茶叶的加工处理过程中, 主要是其中求各种化学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作反应, 特别是多酚类物质的直接氧化作用和叶绿素在响应情况下发生的特定的变化。通过氧化反应, 多酚类化合物会变成相应的红褐色的产物, 茶叶呈现棕褐色是由脱镁叶绿素的作用造成的。游离叶绿素的性质很不稳定, 在光热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光敏氧化, 进而生成相应的小分子物质, 这些都会在制茶过程中反应出色变。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于定量, 定性, 更具统计性, 更客观的描述茶叶在制茶过程中的色泽变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 结语

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 我们需要依据茶叶特征、品质良莠来进行在等级上的划分,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带来更高的茶叶经济效益。人的主观感觉虽然可以用来判断茶叶的品质, 但是人在进行判定时所用到的感觉器官, 较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强烈干扰。例如:每个人的味觉不同, 对茶叶甘苦的判定就不一;嗅觉灵敏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的评审经验, 评审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将为茶叶品质的鉴定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文锦, 王峰, 翁伯琦.中国茶叶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及保障体系构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 :27-31

[2]郭建华.绿茶贮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

[3]倪倩, 佟玲, 高钧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及模式识别法用于鉴别普洱生茶与熟茶[J].理化检验 (化学分册) .2012 (2) :171-174.

龙泉市特色茶叶产业发展探讨 篇8

【关键词】龙泉;茶产业;发展;对策

龙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歷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山是江浙之巅,水为三江之源,生态全国领先,剑瓷世界闻名,历来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好山、好水孕育龙泉好茶。近年来,为做大做强龙泉茶产业,龙泉与浙江大学在茶产业方面进行了全面有效的合作,成功开发出“人无我有”的龙泉金观音茶叶新产品,该产品独具“香、活、甘、韵”的特色,已成为龙泉山区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新亮点。但浙江省是传统的绿茶大省,龙泉金观音作为区域性的产物缺乏现成的发展经验。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先后引进了安吉白茶、龙井43、金观音、金牡丹等良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493.33hm2,截至2012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2666.67hm2,产值达到15 000万元,拥有“凤阳春”和“白天鹅”2种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

1.2 茶类结构合理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本市形成了以名优绿茶、优质香茶、龙泉金观音系列(清香型乌龙茶、岩茶、红茶)等多茶类组合生产的格局,这种绿茶和特色茶多茶类组合的生产模式不但延长了高档茶类产品的生产季节,大大提高了茶园综合生产效率和茶区资源利用率,提升了茶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现已投产的“金观音”茶叶基地,平均667㎡产值达6000元以上。

1.3 良种化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市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明显加快,先后引进了龙井43、安吉白茶、金观音、金牡丹等适合我市栽植的茶树良种,共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333.33hm2,良种率提升到57.9%。

1.4 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龙泉市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了“龙泉金观音”公用商标,同时围绕“以瓷带茶、以茶促瓷”的品牌宣传思路在杭州、上海和香港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推介宣传活动,龙泉金观音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基础薄弱

基地规模偏小,加工能力和水平不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营销手段等都比较薄弱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2.2 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我市对茶产业予以政策扶持,但由于产业发展正处于提升阶段,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投入到基地建设、茶厂改造、品牌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资金还远远不足。

2.3 技术队伍薄弱

龙泉茶产业无论是茶叶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企业专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茶叶营销人才都十分缺乏,特别是乌龙茶、红茶加工及品牌宣传等方面人才更是缺乏,这直接导致了技术服务难以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

2.4 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茶叶的品质是茶产业生存的源头,是品牌存在的基础,如何维护和继续提升龙泉金观音的内质成为我市茶叶产业的一大难题 。

3 对策与措施

3.1 夯实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调优品种结构,扩大基地规模,根据龙泉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金观音为特色茶叶的主栽品种,适当搭配铁观音、金牡丹等品种,力争到2015年全市特色茶园面积达到3333.33hm2以上;加大茶厂优化改造力度,到2015年建成标准化示范茶厂100个;强化优势区域布局,突出优势产区,重点布局在“1个中心,2个区块”上,以兰巨为中心,西区(八都、竹垟、锦溪、住龙)、南区(查田、小梅)为重点,注重茶叶专业村、示范基和示范户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标准化专业村和示范基地,带动茶叶产业的全面发展。

3.2 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对茶叶基地建设、茶厂优化改造(QS认证)、茶叶市场建设、茶叶技术瓶颈攻关、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等进行重点扶持,并根据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以当前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强化茶叶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质量标准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通力合作,发挥各自职能,做好服务工作,为特色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3 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茶叶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扩大市级科技人员。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的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利用产茶重点村种植大户建立村级技术示范点,组建全市茶叶科技推广网络,围绕龙泉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发放技术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等为主要形式,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基地建设、茶园无公害高效培管、机采机剪、“龙泉金观音”系列加工、名茶组合生产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水平。二是加大茶叶技术人才培养,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重点乡镇、专业示范村等,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工作;三是在电视、网络、农技110等平台上通过“农技课堂”开展茶叶系列专题讲座;四是聘请专家教授、制茶师傅为我所用;五是组织茶叶技术骨干前往杭州、福建、上海等地参加中高级评茶员和茶艺培训班。

3.4 加强质量监管,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水平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我市茶叶产业的长远发展和茶农利益,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省地方标准DB33 /T740.1-2009“金观音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根据省、地系列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全面开展标准化规范生产,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二是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所必需人力和财力的投入,部门之间配合协调,抓好产品准入,对于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或来自推荐认可基地的农产品,实行备案与免检相结合的制度,优先推入市场。对其他无证无标识或非推荐认可基地的农产品,一律实行售前抽检,不合格产品不准进入市场。不断提高全市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水平和能力,依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保障“从茶树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作者简介

张子川(1955-),男,浙江省缙云县人,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上一篇:工程专业学习方法下一篇:体育场馆管理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