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介绍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课程介绍

高中地理课程介绍 篇1

课程英文名Tourism Geography

课程编号:学分:3学时:54

先修课程:无替代课程:无

一、课程目的和要求

旅游地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入手,对旅游区划、旅游活动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分析有较深的理解,为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既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积极查找最新的文献资料,积极吸收新的理论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内容

旅游地理学课程主要讲授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研究、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城市与会展旅游、旅游容量、旅游交通、旅游区划、旅游影响和旅游规划等方面。同时学生应学会旅游文献的查找、阅读和论文写作等基本知识,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本科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介绍 篇2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探讨并逐步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使高中地理教学能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时代赋予高中教育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 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 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教学不但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更要回归到教学目标上, 让学生在快乐享受过程的同时, 能够有所发展。为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真正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是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地理素养的培养通过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 即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学习及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课程目标具体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结合的维度。教师在安排相关教学活动时, 可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分析、鉴别,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 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内容时, 建议注重两个方面的阐释:一方面说明地理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 但并不是决定性条件;另一方面要向学生指出, 在特定的场合, 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通过这种辩证的分析,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在课程实施上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游、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一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 在学习“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内容时, 可以“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可按下列程序指导学生:一是指导选题。教师简要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给旅游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说明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激发学生研究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二是组织课题组, 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三是提供思路指导实施研究。四是指导撰写调查报告, 提出改进建议。五是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调查报告, 并最后形成一个基本反映全班调查结果的总报告, 提交有关部门。

三、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课程结构,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正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理念。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 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需要。在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在选修课程中进行选择, 还可以学习高中地理教育的山地乡土区域地理课程和学校课程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实践: (1) 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层次性、适应性。 (2) 教学方法的设计力求多样性、创造性。 (3) 教学实例的选择具有乡土性、新颖性。 (4) 课堂提问追求广泛性、开放性。 (5) 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注重梯度性、自主性。 (6) 地理活动的策划要讲究研究性、实践性等。

四、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还是商贸、金融等流通领域, 无论是在科技、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在大众生活领域, 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优化地理教学手段和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主动且富有个性化地学习高中地理课程。例如, 在讲“锋面系统”时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锋面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丰富和完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动态模拟过程, 把复杂问题表达得很直观、形象。

五、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 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 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 评价手段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 且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 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善于鼓励, 努力创造宽松环境, 培养学生的自信。第二,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三, 教学相长, 积极启发学生思考,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经过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后, 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工作中, 运用这些技能、方法, 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终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 教学过程以形式为载体, 形式以结果为目标, 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 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的教学。准确把握课程理念, 正确反映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评价, 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厅.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施意见 (试行) [DB/OL].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网.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 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 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 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 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 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 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 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 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 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 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學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县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加上中考不考的缘故,从情感态度上,对地理学科轻视,这样长期学科歧视导致了学生们对地理有种懈怠与消极,出现难点难突破,重点不重视的现象。出现马太效应。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摆脱恶性循环局面,逐步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随时调换授课地点。授课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改变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随时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这种心理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缓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气候与我国诗词创作为示范,进行课程课堂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1

[2]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期34

[3]许结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3-4

[4]曾文婕.微型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向《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21-22

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4

2015年12月底,按照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远程学习培训,刚开始就是抱着完成学习任务、赶紧交差的心态打开了电脑进行视频浏览。在学习中观看了侯佳妮老师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张娇老师《河南郑州产业转移》两节后,我感慨很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认认真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感到耳目一新,收获很大。专家们的讲座以及优秀课例,使我得以从全新的角度和高度了解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得以重新理性地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地理教育教学观念的的转变。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地理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重新认识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和定位。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

二、教室课堂角色的转变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中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往往被教师占领作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整节课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欠佳。

现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主人.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理应受到重视。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善于抓住教材中能

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把教材加工成可以让学生感受或接受的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把课堂教学的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把现在教学中花在多余的分析、谈话、提问的时间省下来,还给学生支配,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专注地、饶有趣味地读,在读中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并进行相关内容的读写训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比如在《资源跨区域调配》这部分知识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概况和资源分布示意图,老师提供一些问题思路让学生慢慢思考总结西气东输工程在我国实施的意义和影响。

高中地理课程介绍 篇5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要么先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再分述各种自然资源的情况;要么把各自然资源的知识穿插到某些章节,再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知识.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几个问题.教材对水资源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作了解释.水资源分布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教材从各大洲到中国,按多年平均径流量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并指出,造成这种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主要解释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地区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对这种作用的影响;为此部分内容穿插实例和插图,帮助理解.教材最后强调,世界和我国都有供水情况日益紧张的趋势,要注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教材安排活动题让学生讨论.2.教材内容处理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能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往的教学,教师以教材为本,只有教材设计好的唯一的获知过程,它限制了教师的创造积极性和学生大胆探知的欲望,而这次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大大满足了教师的创作欲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想办法认识新事物,共同去探索新问题的解决,共同去讨论新知识的产生.本节课主题是水资源,教学的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所以我重组课本相关地理知识,寻找与学生自身联系更紧密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发现,有效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探究的可行性.本课采用的是以“广东缺水!”作为探究的主题进行发挥.从“水资源的分布——广东缺水吗 ”到“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广东为什么缺水 ”一直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怎样解决广东的缺水 ”的各个环节,学生都是合作开放的进行探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深化,例如网络,报纸,杂志等的阅读和查找,并且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采访专家学者进行解决.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彻底打开.他们一个个急不可耐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主意和办法,创新欲望一次次被满足,创新的能力得到一次次地提高.(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与水资源的关系;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基本的材料加以说明.②从时,空两个角度,理解水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③了解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在数量,质量方面产生的影响,理解人类采取种种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2.过程与方法

①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水资源及其利用等相关知识为中心,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资料交流和分组讨论方式及其探究的成果演示)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②案例探究:重组课本相关地理知识,寻找与学生自身联系更紧密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发现,有效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探究的可行性.本课采用的是以“广东缺水!”作为探究的主题进行发挥.③抓住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运用发现,探究,协作,讨论学习方法,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④注重本课各种学习资源利用,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能更深刻理解地理学的本质.②通过对相关网络报章资料的阅读,结合野外实地观察思考探究,协作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各项学习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四)教学对象分析

①知识基础:学生对水资源接触不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不难理解.但水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了解不多,必须重点讲解;另外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综合利用的思想.②能力基础:经过差不多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如果引导得当,这些隐性的地理能力将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了相当的资料收集能力,能熟练的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获得各种知识且能把之加工为自己所用.(五)教学过程设计 分三个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2天)2.探究阶段:(2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各小组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分组合作探究.研究途径: ①通过网络搜索,阅读报纸.②通过野外的调查实践:如对仲元中学附近河流进行水质情况的调查.③对身边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④采访相关专家等.探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①形成一个讲解演示用幻灯片.②照片,相关录像等各种其他形式.完成各小组的探究任务.通过组内的讨论,推举一位代表出来讲解,演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讲解演示规则: ①教师主持计时员:林映茹时间为10分钟以内.②各小组可以通过各种展示:如讲课的形式,引导同学讨论探究,得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灵活运用其他的方式.③各小组依照自己的实际,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深化.④演示讲解的目的:让其他同学理解接受你们组研究得出的观点.3.演示讲解阶段(45分钟)(六)学生发展性评价设计(1)测试形式与工具

①学生自评:表1.②学生互评:表2,表3.③合作完成作品(课件的制作,资料的收集)在准备时段收集的课件资料等.(2)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表

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表学生姓名:学号:表1学生自我评价表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达成度掌握基本掌握继续努力水资源及

其分布运用图表,说明全球,各大洲或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续上表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达成度掌握基本掌握继续努力水资源与 人类社会通过阅读图片,了解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合理利用

水资源通过阅读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反思(成功感受与努力方向)表2组内互评(组长填写)组员姓名:等级: 互助性参与积 极性意见科 学性纪律贡献

大小好一般有待改进

表3组间互评(组内讨论填写)被评价组主题:等级: 参与积极性演示效果解答科学性组内的团结纪律好一般有待改进(七)探讨与反思

①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新课标教材中如何更好的实施和开展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选择不同的探究方法

②评价方面,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更有效的评价学生 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中有什么更好的方法.③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各项基本能力.(广东仲元中学胡稳辉)专家点评

高中地理课程介绍 篇6

淮安市阳光学校余时钟 2010年9月,江苏省高中地理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举行,我很荣幸代表我们学校地理教研组参加了这次培训,在听完几位领导和专家的精彩讲座之后,我的感受颇多。

近年来,全国各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改革,作为地理学科,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了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了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针对地理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博导沙润教授作了“地理科学发展动态”的主旨发言,重点讲了三大方面:重新发现地理学;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探究式的“田野调查”,站在一定高度,详细解读并拓展了地理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对我们这些在高中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有很大的启发和学科视野。

在培训过程中,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导谭顶良教授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有效教学”赢得了老师们的阵阵掌声。他提到,一直以来我们江苏省的高考成绩在全国来讲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我们送出的部分人才中,最终进入社会之后,好像并没有满足社会各行业的要求,也就是说出现了一种“只会读书考试,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差”的一种局面。这就让我们做老师的,应该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最后就转到我们这次课改的主体上来。

由此可见,课改是很有必要的,必须要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只管高考成绩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只会考试的人才在社会上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的,只有进行课改,转变学习方式,才能做到有效教学,才能不断提高

学生各方面的素养,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才能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最后,谭教授还提到,作为老师,我们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模式,才能做到有效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他还给我们传授了很多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让老师们受益匪浅。谭教授的演讲生动而富有激情,深得老师们的好评。

最后,省教研室组织了苏南、苏中、苏北各区优秀骨干教师主讲的观摩课,接着有关专家作了专题发言,最后请地理学科的相关知名杂志的主编和广大培训教师作面对面的交流和研讨。

通过这两天的培训,让我再次意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同时作为一个老师,我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最后,我相信,在我们江苏省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新课改一定会成功的。我们要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质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型人才,真正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教书”。

余时钟

高中地理课程介绍 篇7

《中国国家地理》是我国著名的地理月刊, 以中国地理为主, 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 并揭示其奥秘。它的文章独具特色:大多以第一人称叙述, 把知识融入到故事之中, 具有很强的带入感、现场感, 改变了以前科普类文章把知识罗列堆砌的表述方式。同时, 它的文体“像学者一样严谨有知识, 像作家一样锤炼语言和富有感情,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把专业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大众都能看得懂。尤其是刊中优秀的文章、精美的图片, 可以提供大量的地理课程资源, 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得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中国国家地理》中地理课程资源的类型

《中国国家地理》中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种类丰富, 在这些课程资源当中, 有的可以用做情境教学。如用“何处是江南”来讲解梅雨:众说纷纭话江南, 江南到底在哪里?气象学者认为, 有梅雨的地方便是江南。江南的梅雨, 下不大, 但持久, 物品易发霉, 石上易长青苔……这样不但讲解了梅雨, 还仿佛让学生置身于粉墙黛瓦、烟雨朦胧的江南, 颇具美感。有些资源可以用于案例教学之中。如用“水电开发与守护生态的博弈”, 让学生思考, 一边是水电给人们带来的经济利益, 一边是生态环境, 二者到底该如何取舍?同时列举出美国“小鱼胜大坝”的例子,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类在开发流域、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不要超过底线, 树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思想。

将2001年1月到2015年5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期刊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得到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可以把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分为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和人文地理课程资源两大类, 在两大类中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 如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等课程资源, 人文地理课程资源可分为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课程资源, 每一种课程资源都可以找到很多实例。

把整理出的课程资源与高中地理课程一一对应起来, 便可得到高中地理的课程资源 (如表1-3) 。

2.《中国国家地理》中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

2.1 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中国国家地理》中有很多有趣的课程资源, 如果教师运用得当, 便会对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很大帮助。如:2009年12期的“奇路中国”, 可以用震撼人心的“奇路”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自然地理因素造就了“奇路”, 进而让学生理解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能将看似枯燥无味的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学生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结合起来, 必然会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内涵, 产生要深入学习的兴趣。

2.2 图文并茂, 制作精良。

《中国国家地理》中的照片、地图都是由专业人士拍摄或制作的, 不仅具有艺术气息, 还具有准确无误的科学内涵, 能让学生在惊讶、赞美之余, 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地图、照片不仅仅在传播自然与人文的美感, 更主要的是在传播地理知识。

2.3 关注社会热点, 时代性强。

《中国国家地理》中的课程资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结合社会时事, 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近些年来, 我国北方地区, 尤其是华北平原上的大城市雾霾现象严重, 在2015年的河北专辑中就有“河北钢铁业:撑起中国工业的脊梁?吞噬华北蓝天的巨兽?”、“北京湾、河北湾:谁把中国的‘风水宝地’玩砸了”等文章。可以结合工业区位的选择、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课程进行教学,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2.4 知识性强, 适合教学。

开发课程资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教学服务, 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国家地理》中的地理课程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结合紧密, 尤其是在地质、地貌部分, 几乎每一种地质、地貌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课程资源。而且《中国国家地理》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 科学性很强, 对知识的表述精准、专业, 适合教学。

2.5 种类繁多, 数量大。

《中国国家地理》有着百科全书式的内容, 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涵盖了天 (文) 、地 (理) 、生 (物) 、人 (文) 四个方面, 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很多, 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版本、不同年级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 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中国国家地理》每年有12本期刊, 从2001年1月到2015年5月为止已有期刊173本, 每一本期刊至少收录了10篇文章, 且每一篇文章不只对应一种教学内容, 地图、照片就更多了, 可见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数量之大。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56.

[2]李志华.那段艰苦并快活的日子--写在《中国国家地理》改版十周年之际[EB/OL].http://www.dili360.com/about/history/detail/id/5.htm, 2015-05-29.

[3]林之光, 杨勤业, 周振鹤, 等.何处是江南[J].中国国家地理, 2007 (3) :52-54.

[4]马军.水电开发与守护生态的博弈[J].中国国家地理, 2006 (4) :92-103.

[5]宋丽.浅谈《中国国家地理》中地理情境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则[J].文教资料, 2014 (8) :181-182.

[6]单之蔷.北京湾、河北湾:谁把中国的“风水宝地”玩砸了[J].中国国家地理, 2015 (2) :16-25.

[7]赵一.河北钢铁业撑起中国工业的脊梁?吞噬华北蓝天的巨兽?[J].中国国家地理, 2015 (2) :154-165.

高中地理新课程活动教学分析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    活动教学    实施策略

虽然当前我国不同地方高校采用的地理教材不同,然而在新课改的号召和标准下,各大高校合理结合教材内容设置诸多特色活动课,广泛开展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本质却相同。主要都是通过加强学生外部实践学习和活动,逐渐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实践解决地理知识问题,充分响应了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理念,也使得学生能够广泛积累地理知识,培养并提高其综合地理素养能力。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开发和扩展,同时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手段,是当前教育体制的升华,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下面笔者就抛砖引玉,简要分析探讨地理活动教学实施策略。

一、见缝插针,合理创造良好活动教学机会

高中地理课程教材内容繁多,作为地理教师首先就要掌握了解教材中每个活动设计意图和目的,不断考虑在哪个时候比较适合开展活动教学并且会起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充分掌握不同活动设计所需的有效资源。例如开展一个利用观测日影方法来测出学校所在地经度的活动或者利用所学演示昼夜交替的活动,前者耗时较长,过程复杂,难度颇高,就比较适合在课外分小组进行,而后者简单直观,比较适合在学习与其关联性较强知识的课堂上来实施,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学会见缝插针,科学分析辨别教材课程活动设计目的和特点,创造良好活动教学良机,以全面激发教材活动,设计教学效能。

二、精心设计,灵活选定新颖活动教学方案

设计并实施活动教学就必须要设定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案,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点出发,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锻炼其手、眼、耳、口、心等感官的学习参与性,使得学生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才能够实现活动教学的实施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活动教学方案设计都会包括活动主题、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实施地点、形式以及相应准备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告诉学生这个教学活动的目的、意义,这也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活动教学,从而更加乐于参与,更加主动探究学习。通过种种提问、演讲、质疑、角色互换、合作讨论等探究过程来使得活动教学方案能够完美实施。

三、因材施教,科学选取合适活动教学内容

不同教学班级和学生,其学习氛围环境和学生地理基础能力也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科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组织设计实践教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当前高中地理教材从自然、人文和区域三个地理层面设定了一百多处实践活动,有效扩展了学生地理认知,全面涵盖了自然地理概念、原理、基本规律;人文地理信息、历史社会性和出现原因以及当前现代化区域地理问题。可以说这些知识系统都是紧密相连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较强。因此,教师在选取有效活动教学内容就需要明确该活动教学方向、形式和任务,考虑其接受能力开展递进式、内容串联渐进型的活动,从而使得其活动内容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并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四、相互促进,加强师生活动教学实践能力

活动教学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和相关活动,因此要想全面发挥活动教学效果,在科学设计实施良好实践教学活动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实践和提升能力,促进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我提升,从而综合全面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对于这一点,教师就需要不断根据其活动教学效果反馈来针对性提高、强化其教学手段和教学理论思想。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师生之间感情关系,加大学校对地理活动教学投入力度,让学校看得见其地理活动教学实施效果,这样也能更好地深入开展地理活动教学,使得学校整体地理教学效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五、资源共享,加强学校地理活动教学交流

顺利开展地理活动教学不仅要善于利用其学校本身资源,同时也要充分获取其他高校和当地相关部门机构的支持认可,充分加强高校地理教学内容资源共享,不断寻求活动教学开展实施支持,最大可能提高其地理活动教学实施和交流活动,充分学习其他地理教师教学精华,从而形成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资源脉络网,对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整体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环境背景下,有效开展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是响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自我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与时俱进融合现代先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需要,是激发师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学习的需要。对此,高中地理师生都必须要积极响应和配合,不断加强地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得高中地理课程活动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智霞.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35).

[2]陈小笑.高中地理开展实践活动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下,2012(4).

高中地理课程介绍 篇9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B 2.D 3.A 4.B 5.C 6.D 7.A 8.B 9.(1)①海王星 ②木星 ③地球 ④水星 ⑤火星 ⑥天王星 ⑦金星 ⑧土星

(2)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或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均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轨道为近圆形,且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3)②⑧ ①⑥ ② ④⑦ 10.B 11.A 12.A 13.(1)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2)金星。理由:因为金星与太阳的距离、赤道半径、质量、体积、公转周期等数据与地球最接近。

(3)假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减小,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就会减弱,地球外围的大气就会逃逸到太空中,地球上就不会有适当的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也不会有适宜的温度范围,地球上也可能不会出现生命物质了。

14.(1)能够使“可见宇宙”的范围扩大。

(2)“大麦哲伦”在地球上对太空进行观测,中间有大气层阻隔,而“哈勃”在太空直接观测;“大麦哲伦”比“哈勃”的成像清晰度高10多倍。

(3)说明人类对神秘宇宙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对科学真理执著地追求。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1)电磁

(2)紫外 可见光 红外

(3)可见光

(4)可见光

2.A 3.B 4.A 5.B 6.A 7.C 8.A 9.D 10.B 11.(1)

(2)11

(3)黑子数目增多时,太阳活动处于活跃期,太阳大气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使磁暴发生的几率增大。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1)N—S 南北两极点(地心)

(2)箭头略 逆

(3)正西

(4)不偏转

(5)A=B=C=D A=B>C=D

2.A

3.(1)地球上除了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外,其他地方都相等;线速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小,到极点减为零。

(2)40 000

(3)1 447

4.D 5.B 6.B 7.C 8.A 9.(1)北 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90 ■ W 90 ■ E

(3)9 23 12 9 23 14 9 22

21(4)0 ■ 180 ■ 10.C 11.A 12.B

13.(1)略

(2)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公转轨道)(4)近日点 1 快

14.(1)北极星

(2)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赤道 23.5 黄赤交

(3)太阳直射 23.5 ■ N~23.5 ■ S

15.D 16.B 17.A 18.C

19.(1)6月22日 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夜)现象或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2)远日点

(3)晨 6时 0时或24时 6时 12时

(4)0 ■ 66.5 ■ 正午太阳高度

(5)A和 E,C和D

(6)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三个月后到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20.B 21.(1)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2)③④ ①⑥

22.B 23.D

24.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冬至日达到最小,此后又逐渐增大,至第二年夏至日再次达到最大。

25.B 26.B 27.A 28.C 29.C 30.略

31.32.A 33.D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1.(1)地震波传播速度

(2)横波 纵波 古登堡面 莫霍面

(3)地幔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4)地壳 硅铝 硅镁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5)液态或熔融状 横波不能在该层物质中传播

(6)相同点:都能在固体中传播。不同点:B波的传播速度比A波快;A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而B波能。

2.B 3.C 4.D 5.D 6.C

7.(1)A

(2)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会明显加快。

(3)只有上下颠簸的震感(因为纵波可通过海水传播,而横波不能)。单元练习

1.C 2.A 3.B 4.D 5.A 6.B 7.B 8.A 9.B 10.D 11.C 12.A 13.D 14.C 15.B 16.A 17.C 18.D 19.D 20.D 21.C 22.C 23.B 24.C 25.B 26.(1)自西向东

(2)夏至(6月22)北回归

(3)9 23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冬 极夜

(5)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7.(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地核 地幔 地壳

(3)硅铝 硅镁 E(或硅镁)

(4)地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8.从地球本身看,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当,自身体积、质量大小适中,所以拥有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从恒星际空间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稳定,并且太阳光照比较稳定;从行星际空间看,八颗行星绕太阳公转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所以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稳定。以上条件保证了生命的产生与演化。

29.(1)15°/时 0

(2)>

(3)23小时

(4)正东 正北

(5)地转偏向 右(东)

(6)地方时相同;二分日日出、日落时刻相同;所处的温度带相同;季节相同等。(答出两点即可)

30.(1)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

(2)电子通信、航天工业等方面。

(3)气候变化、植物生长、人类的某些疾病、农业收成的丰歉等。(答出两点即可)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B 2.B

3.岩石 矿物 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 变质岩 4.A 5.C 6.B 7.D 8.D 9.(1)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 变质岩

(2)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熔融作用 10.(1)侵入 喷出(2)③(3)大理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1.C 2.A 3.B 4.(1)岩石圈 断裂带

(2)挤压碰撞 彼此分离

(3)亚欧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美洲 南极洲

(4)消亡 生长

(5)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所以多火山、地震。

②红海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由于板块的不断张裂作用,形成了红海。③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抬升而形成的。5.D

6.(1)褶皱 断层

(2)背斜 向斜

(3)地垒 庐山(华山西峰等)地堑 渭河谷地 7.A 8.B 9.D 10.B 11.冲积扇(洪积扇)流水的沉积作用 沙丘(沙漠)风力的沉积作用 12.(1)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造成的。

(2)流水的侵蚀作用

(3)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4)一方面,华北地区的地壳受内力作用影响缓慢下沉;另一方面,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华北地区大量沉积,逐渐造就华北平原。所以,华北平原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13.(1)印度洋

(2)板块的张裂作用造成的。

(3)东非大裂谷将会发展成新的大洋。第三节 大气环境

1.(1)对流层平流层 高层大气

(2)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 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

(3)大气以上下对流为主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4)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这一层天气变化复杂,集中了绝大部分的空气、水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5)因为B层大气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并且平流层水汽杂质少,能见度高。2.A 3.A 4.B 5.C 6.D 7.A 8.B 9.C 10.C 11.C

12.(1)小 多(2)长 多 少(3)小 少(4)少 多 下垫面

13.(1)太阳 地面 大气逆(2)太阳(3)地面辐射(4)地面(5)大气逆辐射 保温 14.B 15.(1)略(2)> > < < 16.C 17.D

18.(1)甲 乙

(2)① ② ③ ④

(3)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4)摩擦力 成一夹角平行

19.C

20.(1)赤道低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 极地高气压 东北信风 中纬西风 极地东风

(2)略

(3)b地区是空气堆积下沉,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 d地区是由于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

21.(1)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① D F 多 ② E G 少

(3)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南信风带

(4)太阳直射点

(5)D

22.C 23.A

24.(1)甲 乙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2)略

(3)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洲东部和南部

25.(1)C(2)B 26.A

27.(1)暖 冷 暖气团比重小,冷气团比重大,所以冷气团在锋面的下部

(2)锋面 云 雨 大风 28.(1)乙 ■ 锋前

(2)略

(3)(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冷气团 暖气团 晴天、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晴天、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大风降温、暴雨或雪 阴天、连续性降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29.C 30.略 31.B

3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低压 高压 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向四周辐散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

33.C 34.C

35.(1)高压(反气旋)系统 晴朗

(2)暖 晴朗

(3)C 将受冷锋的影响

(4)A B

(5)M M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而N地受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气

(6)西北(偏北)

36.(1)甲(2)中纬 西风(3)海洋(太平洋)

37.(1)甲地终年高温;乙地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季节变化大。

(2)甲地终年多雨;乙地夏季干燥,冬季多雨,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3)甲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降水丰富;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38.(1)略(2)B B处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 39.(1)冷锋

(2)寒潮

(3)6 较大的风和雨雪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4)暴雨

40.(1)副热带高压(副高,反气旋)

(2)A

(3)冷锋

(4)有利方面:缓解旱情,减少病虫害,净化空气,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不利方面: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瘫痪,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1.D

2.(1)蒸发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水汽输送 蒸腾 下渗 降水

(2)地表径流、下渗、蒸发、降水。

3.C 4.D 5.A

6.(1)①⑤ ②⑥

(2)日本暖流 西风漂流

(3)寒 暖

(4)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7.(1)略

(2)低 A处沿岸有寒流经过,并受冬季风的影响,B处沿岸有暖流经过(3)处在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 沿岸为上升流

(4)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同时沿岸又有寒流流经

(5)北大西洋暖流

8.在山区,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了沟谷、峡谷等地貌,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地貌。例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就是黄河、海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9.航线①利用了东北信风和加那利寒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②利用了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③利用了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一路顺风顺流。单元练习

1.A 2.C 3.B 4.A 5.B 6.C 7.B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B 15.A 16.A 17.C 18.B 19.A 20.B 21.A 22.C 23.A 24.C 25.B 26.(1)A

(2)冷锋

(3)冷锋过境,当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晴天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易出现霜冻。

(4)烟气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防冻作用。27.(1)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2)E

(3)向斜 背斜 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 28.(1)热力环流

(2)右 左

(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气温较低,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因此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29.(1)A B B C

(2)大气吸收 大气反射 地面辐射或反射

(3)冷

30.(1)雨雪 下降

(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3)西北 东北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C 2.A 3.B 4.D 5.B 6.C 7.C 8.C 9.B 10.B 11.B 12.B

13.(1)5 30 46 40

(2)人口增长越快,物种灭绝的速度也越快(或人口增长速度与物种灭绝速度之间呈正相关)人类的发展破坏了物种的栖息地;人类过度捕猎和采集生物资源;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使一些物种灭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C 2.B 3.A 4.A 5.B 6.A 7.B 8.C 9.C 10.D 11.A 12.A 13.B 14.A 15.B 16.B

17.(1)①D ②B ③C ④A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整体 水 土地

18.东北地区:合理耕作,促进土壤恢复;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华北地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合理排灌。黄土高原:加强治理,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避免土壤裸露而遭受直接冲刷。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C 2.C 3.A 4.B 5.A 6.C 7.C 8.C 9.D 10.D 11.C 12.C 13.A 14.C 15.A

16.(1)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和板结

(2)C

(3)逐渐减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和土杂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17.(1)C

(2)B

(3)水分

(4)B 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主要为荒漠景观

18.(1)纬度 热量(或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2)水分条件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3)干旱

(4)由山麓到山顶的景观变化通常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高山草甸景观—高寒荒漠景观—积雪冰川景观。单元练习

1.B 2.C 3.D 4.A 5.C 6.B 7.C 8.A 9.D 10.A 11.B 12.A 13.D 14.B 15.B 16.A 17.D 18.A 19.C 20.B 21.B 22.C 23.C 24.B 25.A 26.(1)整体性 植被(生物)

(2)A C D B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27.(1)热带雨林带

(2)热带草原

(3)赤道 纬度 纬度 热量(太阳辐射)

28.(1)光合 矿物养分

(2)热量 水分

(3)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4)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9.(1)③ ④ ① ②

(2)垂直 纬度地带

(3)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水热充足;南坡相对高度大,水热的垂直分异明显

(4)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降雪)丰富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D 2.A 3.A 4.A 5.C 6.A 7.B 8.A 9.D 10.(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

(2)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多经过城镇,以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修人工运河 图略(在两河最狭窄、最近的距离处)

11.(1)总投资:青藏铁路线路较短,沿线地势平坦,造价较低,总投资最少;滇藏和川藏铁路要穿过高山峡谷,总线路较长,造价较高,总投资很多。沿线自然条件: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层施工技术问题已经解决;滇藏和川藏铁路要经过地质条件复杂、多断层、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且有积雪、冰川,容易发生雪崩,冰川的破坏作用较大

(2)A(3)D(4)C

(5)畜产品、矿产品、当地土特产 工业品和人们生活用品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B 2.B 3.D 4.B 5.B 6.C 7.B 8.D 9.B 10.A 11.(1)一致

(2)温暖 寒冷

(3)温暖 2~3 寒冷 1~2 12.(1)A

(2)欧洲 北美洲 亚洲

(3)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过度砍伐森林等 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增强

(4)全球大多数国家正协同一致,应对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危险的气候变化问题。美国是全球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排放量几乎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应加入国际社会的行动,应该为遏止全球气候变暖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言之有理即可)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A 2.C 3.D 4.C 5.C 6.D 7.D 8.B 9.D 10.D 11.C 12.C 13.D 14.(1)B(2)B(3)A 15.(1)农业社会阶段 矿产

(2)石油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3)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不断减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增大,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C 2.D 3.A 4.B 5.D 6.C 7.D 8.C 9.B 10.D 11.B 12.D 13.B 14.C 15.(1)发生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内的大暴雨

(2)南方 东部

(3)季节性 频发性 高强度 广东和广西 受台风的影响

(4)流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中游地区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单元练习

1.D 2.C 3.A 4.B 5.D 6.B 7.B 8.C 9.A 10.C 11.D 12.B 13.B 14.C 15.B 16.D 17.B 18.B 19.A 20.D 21.B 22.A 23.A 24.D 25.A 26.(1)A B

(2)A 网状 B “之”字形

(3)北方 规模较小,空间相对分散,人口较少(4)A B 27.(1)0.32 1.1~1.5 1.6~

2(2)

(3)见下图(其中B与C,F与H次序可对调)

(4)全球各国开展合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清洁新能源逐步取代矿物化石燃料;保护森林植被,植树造林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8.(1)C(2)A(3)湿润 季风 夏季风(4)A 29.(1)露天开采 井下开采

(2)深加工 煤化工

(3)煤渣、煤灰可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煤烟脱硫制取硫酸、硫黄;废热可用来发展温室种植。综合练习

1.B 2.C 3.C 4.C 5.B 6.A 7.B 8.C 9.B 10.B 11.C 12.A 13.C 14.C 15.D 16.B 17.A 18.B 19.B 20.A 21.B 22.B 23.A 24.A 25.D 26.C 27.D 28.C 29.C 30.D

31.(1)①喷出(侵入)作用 ②熔融(重熔再生)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A B 32.(1)首先是塑料膜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滴在装沙的小瓶中,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具体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33.(1)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2)略

(3)西北

(4)9月30日17点

(5)带 该纬度带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34.(1)美洲 非洲 太平洋

(2)消亡 生长

(3)亚欧 印度洋

(4)扩大 35.(1)①6月22日 ②3月21日或9月23日 ③12月22日

(2)南回归线近日

(3)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为一年中最大值;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5 ■,为一年中最小值。

上一篇:00字成功作文:自信助你成功下一篇:月度工作总结与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