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检测行为规范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验检测行为规范

试验检测行为规范 篇1

一、按规定着装;

二、上班时间佩戴工作牌。

三、办公时间不擅离工作岗位。

四、不在办公区域高声喧哗,检测工作中不接打电话,不吸烟。

五、保持整洁的办公环境,不在办公区域进食。

六、不在办公区域内玩电脑游戏、看电影、影碟等。

七、禁止参与可能导致与公司利益冲突的活动。

八、不得利用职业之便谋取个人利益;

九、不得接受、参与可能影响公司利益的有价馈赠、宴请;

十、不准泄露或擅自使用任何与公司相关的保密信息。

十一、杜绝非工作人员进入检测车间。

十二、下班后仔细检查车间门锁及电源,确保车间安全。

十三、保持工作场所卫生清洁。

十四、忠诚于公司,诚实守信,反对出于任何目的的欺骗、作假行为。

十五、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公民“八荣八耻”道德规范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公司管理、调度和安排。

十六、员工在岗位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工作、操作规程办事,爱护设备,维护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整洁、有效。接待前来办理车辆业务的群众热情周到,用语文明,服务耐心,不准与群众发生任何吵闹、斗殴行为。

十七、不准以谋取个人利益为目的代单位和个人办理机动车检测、调试、维修业务。

试验检测行为规范 篇2

光缆作为光电子产品中的一大类产品,用途较广、用量较大、生产规模较大,且产品规范较为健全,研究探讨光缆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简称“三大规范”)的建立对光缆生产企业的自身发展非常关键。

1 三大规范的分类和相互关系

光缆的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产品设计、制造、试验的通用要求,根据该类规范形成行业标准是可行的,光缆产品通用要求形成通用规范的基点可以参照GJB 832A[1];另一类是企业产品设计、制造、试验技术中的诀窍,或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固化,该类规范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也属企业强制性标准。光缆生产企业在制定设计规范时应首先制定光缆设计通用规范(或称通则、准则等,下同),再按通用规范的分类编制不同产品的设计规范,同样在制定产品工艺规范和试验规范也应如此,首先应制定光缆生产工艺通用规范、光缆试验通用规范。笔者认为,如果行业内能形成光缆(包括光电综合光缆)通用规范(行业标准),或仅是光缆设计通用规范,将能简化光缆产品设计、生产和试验。通用规范中只是规定统一的模式和要求,并不涉及企业内部信息。虽然电线电缆、光缆等很多产品都有设计手册,但通用规范比产品设计手册更有应用价值、更有权威性。

产品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企业在制定产品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时可以此为思路。试验规范不仅是设计规范的试验规范,也是企业产品标准选择试验方法的依据;产品详细规范也与设计规范相联系。虽然产品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之间相互联系,但它们的分类并不一一对应。

2 三大规范的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是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的核心部分,其模式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如果对技术要素进行统一规定,则更便于产品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的制定。

2.1 设计规范的技术要素

设计规范是三大规范之首,制定好设计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设计规范是规定产品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技术准则、程序、方法等基本要求的一类标准,而产品规范是用来规定产品应符合的要求及其符合性检验的规则、检验方法等内容的一类标准。因此,在编制设计规范时不能只是直接纳入对产品的各项技术要求,而应将这些技术要求转化为设计要求,这样才能编制出名符其实的严格意义上的设计规范,有效地指导设计工作。但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设计规范与产品规范必须是紧密相连,设计规范应以产品规范为基础。

设计规范尚无统一的模式,但是模式统一对设计规范的建设非常重要。规范(标准)的模式统一是规范本身成熟的标志,越是成熟的产品其规范越统一,统一的范围越大,产品获得最佳秩序的范围也就越大。由于目前光缆产品已有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包括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在标准化术语中,没有民用标准这个概念,这里只是为了与军用标准相对应),各标准虽有不同,但基本结构和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编制设计规范应以标准中产品的各项技术要求为核心或基础,确定技术准则、程序、方法,即设计规范与产品规范的链接或切入点是产品技术要求。

现以标准GJB 1428B—2009为例[2],探讨光缆设计规范技术要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GJB1428B中规定的技术要求涉及材料、设计和结构、光学性能、机械性能、环境适应性、化学性能、识别标志、加工质量等方面。其中在光学性能方面,规定了衰减常数应符合详细规范规定、对光透射性能变化推荐了允许值、对串音给出了具体值;在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方面,规定了对给定的负荷下光透射性能变化应不大于允许值;在化学性能方面,规定了光缆燃烧时酸性气体生成、卤素含量、毒性指数限量及光缆材料耐霉菌性。因此,我们在制定光缆设计规范时应将产品规范(标准)中技术要求作为切入点,规定技术准则、产品结构和材料选择等,设计规范的技术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义和术语,包括光纤单元、缆芯等(本文不再展开)。

(2)分类。按设计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地(陆)上光缆设计规范、野战光缆设计规范、舰载光缆设计规范、海底光缆设计规范、水线光缆设计规范、拖曳光缆设计规范、制导光缆设计规范、系留光缆设计规范、机载光缆设计规范、空间应用光缆设计规范等。

(3)设计依据,包括任务书、技术协议书或合同、总体(或系统)要求,相关标准、国内外科研成果及其他约束条件。当任务书与相关标准不一致时,以任务书为准。

(4)设计准则。光缆设计时,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生产工艺(加工质量)和试验验证,并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和生产成本(这虽不是原则要求,但很重要)。技术要求的顺序首先是光学性能,其次是机械性能、环境适应性、化学性能,最后是识别标志。光缆中有电力线时,应符合电线电缆的相关标准并计算电力线对光纤单元的影响。光纤单元(及电单元)设计是光缆的重要设计。设计时应指出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三化”原则。光学性能设计时,衰减常数的确定应以设计依据为准。机械性能、环境适应性、化学性能设计时,应首先考虑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以及各机械性能间的制约关系,如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间的制约关系。

(5)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是光纤规格、光纤单元、缆芯、加强件、护套或外护层。设计方法是从确定光纤规格及光单元结构开始,从内到外进行初步整体设计;然后按外径验算相关机械性能(主要是拉伸性能),如任务书中没有相应机械性能要求或尚无相关标准,按GJB 1428B或GJB 4489的规定验算[3];如有可能,再通过类比,最终确定产品结构。

(6)设计验证。所有光缆都应采用测量的方法进行光学性能验证。陆上光缆宜验证拉伸负荷和弯曲半径,野战光缆和舰载光缆宜验证外径和拉伸负荷,海底光缆和水线光缆宜验证断裂拉伸负荷和阻水性能,系留光缆、制导光缆和拖曳光缆宜验证外径和断裂拉伸负荷,机载光缆和空间应用光缆宜验证外径和耐辐照性能,以上均采用试验的方法。如设计依据中有特殊要求,也应进行验证。

(7)产品结构和材料选择。光缆结构和材料的选择应符合GJB 1428B的相关规定,海底光缆结构和材料的选择应符合GJB 4489的相关规定;所采用的材料有相应军用标准时,应采用;应优先采用国产材料。光纤规格选择时,光纤芯数的确定应以合同或相关详细规范为准;光纤类别选择应以衰减常数为准,除非合同有规定,应首先考虑采用B1.1类光纤或B1.3类光纤;同一光缆中,光纤类别应相同。光单元结构选择的优先顺序是带缓冲层的光纤、光缆元件或松套管、光纤束、光纤带、中空管;光纤单元的色谱应符合GJB 1428B的规定,海底光缆光纤单元的色谱应符合GJB 4489的规定。松套管选择时,应确定合适的外径及其容差、壁厚及其容差,容差应随外径增大而增大;松套管截面尺寸可随管中的光纤数改变,但同一缆中应相同;应确定合适的松套管内光纤余长的允许偏差,当光单元为光缆元件或松套管时,应根据应用场合,以确保光纤受力最小及节约光纤为原则,并考虑生产工艺的可操作性,确定缆芯结构,光纤芯数12纤及以下时,首先考虑采用中心管式,光纤芯数12纤以上时,首先考虑采用层绞管式。缆芯选择时,同一缆芯内光纤单元的外径应相同;光纤单元的识别可采用全色谱识别,也可采用领示色谱识别,采用全色谱识别时应符合GJB1428B的规定;缆芯可采用螺旋绞,也可用SZ绞,应确定合适的绞合节距;缆芯内应有阻水措施,可采用膏状复合物填充或放置阻水纱或阻水带。加强件数量应按设计依据中给定的拉伸计算,在满足拉伸负荷、弯曲及光缆外径等要求下,宜少用加强件数量,应优先采用非金属加强材料;非金属加强材料宜采用芳族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或其它混合材料;金属加强件宜用高强度单圆钢丝,高强度钢丝可以是不锈钢丝,也可是磷化钢丝;加强件应对称均匀分布,确保光纤单元不受力。护套及外护层选择时,应按防潮(包括阻水)、耐磨、阻燃和耐辐照等要求设计;挤制护套材料应优先采用聚烯烃类材料,应确定合适的护套厚度(标称值),涂覆护套材料宜为聚烯烃材料,并确定合适的厚度;外层需要铠装时,应优先采用单层铠装;双层铠装时,两铠装层应采用螺旋反向绞合,并确定合适的绞合节距;铠装钢丝宜用高强度单圆钢丝,应选择合适的单圆钢丝外径。

2.2 工艺规范的技术要素

工艺规范是规定产品加工环节和加工对象的制造技术及制造要求的一类标准。工艺规范应结合产品规范和设计规范对工艺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工艺手段和工艺方法等有关技术要求做出统一规定。工艺规范的技术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义和术语(本文不再展开)。

(2)工艺流程。光缆生产的工艺流程按从内到外流程,即按光纤着色、光纤单元制作、缆芯制作、加强件绞合、护套制作,外护层绞合。其中光纤单元制作是光缆生产的关键工艺。

(3)工艺技术措施。操作人员和工艺人员须经应知、应会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设备选择时,应根据产品的型号规格、材料及设备性能。原材料用量应根据本道工产成品量逆推,按用量最小化原则确定;同一道工序所用的各种原材料应互相匹配。工艺质量要求光纤或紧套光纤着色后外观应色泽均匀、无斑痕等缺陷,着色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着色后光纤附加衰减应不大于0.05dB/km。关键工艺控制要求光纤单元制作完成后外观应光滑、无凹凸及褶皱等缺陷,附加衰减应不大于0.05dB/km,松套管壁厚允许偏差应不大于0.05 mm,管内光纤余长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外层涂覆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缆芯绞合方式及节距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护套厚度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铠装层绞合方式及节距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在相同工艺(或生产条件)下,工艺参数波动超过10%时应采取改正措施。工艺过程控制要求光纤着色时,应确定合适的光纤放线张力和收线张力,预涂覆光纤应从涂覆杯孔中心穿过;光纤单元制作时,应确定合适的光纤放线张力、收线张力以及设备温度;涂覆固化时主机应在光固化炉打开并达到工作状态且涂覆杯内倒入涂料后开启;缆芯绞合时,绞合头应调整到转动角的中心;护套挤制时,应确定合适的缆芯放线张力。设备维护要求生产设备维修和保护应符合有关规定。生产环境要求光纤着色车间及涂覆车间温度保持在15~25℃,相对湿度保持在45%~75%,洁净度不低于8级;二次套塑车间相对湿度保持在45%~75%。

(4)安全要求。光纤着色或涂覆时,紫外灯管开启后严禁打开固化炉;在光纤着色、绕包及缆芯绞合车间等噪声较高的地方,操作者常坐位置的噪音超过60dB时,操作者应戴护耳器;挤制聚氨酯等产生有毒气体的材料时应带具有防护功能的口罩;挤塑机机头工作时,操作者不应直接接触机头,擦机时宜使用石棉手套。

(5)工艺评价。应采用工艺(工序)生产的成品或半成品质量评价。

(6)生产能力核算。应采用工时生产能力和生产设备(或生产线)负荷率两种方法。

2.3 试验规范的技术要素

试验规范是规定产品试验过程中应遵循的技术准则、程序和方法等基本要求的一类标准。企业在编写试验规范时,如果采用国家或行业级试验规范时,一般应结合产品规范和设计规范、工艺规范,按型号研制要求进行相应调整。试验规范的技术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义和术语。

(2)分类。按试验特点不同,分外观和机械检查规范、光学性能测量规范、机械和环境试验、化学性能试验规范。

(3)技术准则。以GJB 1428和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试验方法和程序进行试验。GJB 1428规定的试验方法有选择时,选择较易实现的方法,同一产品详细规范中,选择同一标准。光学性能监测是重要的试验项目。

(4)试验目的。检验(试验)光缆的某项性能。

(5)试验大纲,列出了试验的详细实施计划。

(6)程序和方法。光缆的试验程序和方法可参见表1。

(7)试验报告。

3 结束语

本文以光缆为例对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的建立进行研究探讨,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这对于相近产品(如光纤、光缆组件)的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编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对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的研究探讨基于实践经验及相关标准的总结,其中包括GB/T15497—2003这样的基础标准[5]。

鉴于光电综合光缆不是一个独立的种类,水下、拖曳等多种光缆都有光电综合情况,且较为复杂,本文未进行研究。但如设计规范中提出,光缆含电线电缆时,则应重点考虑其电性能。

注:1)海底光缆的检验项目、试验程序和方法应按GJB 4489的规定;表中引用的标准GJB 1428B,均为2009年版。2)可采用曲挠代替。

笔者坚持认为,虽然编制、实施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及试验规范是企业的个体行为,但以科学的方式将能推动规范建设,如果行业内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式也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GJB832A—2005军用标准文献分类[S].2005.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GJB1428B—2009光缆通用规范[S].2009.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GJB4489—2002海底光缆通用规范[S].2003.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7424.2—2008光缆总规范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学术道德;学术不端;检测;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65-02

一、学术不端行为相关政策

2002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充分认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采取切实措施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等三点要求。

2007年1月,中国科协通过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号召坚持科学真理,维护科学诚信,规范了科技工作者日常行为准则,界定了学术不端行为标准,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处理原则和程序。

2012年6月,教育部出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指出,论文作假者将被取消学位申请资格,而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者以及作假者的指导教师、学校等也将面临处罚。该办法是教育部颁布的首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办法》共十六条,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情形、学位授予单位和导师职责以及各有关主体作假行为的处罚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出现以下情形,将被视为学位论文作假,包括: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伪造数据;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定七种行为被明确定义为学术不端行为。1.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2.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3.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4.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5.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6.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7.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三、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学术道德意识淡薄

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直接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主要归因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认识不足,无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对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1] 。

(二)检测系统不成熟

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必然对数据库产生严重依赖。数据库的完整性决定了检测系统检测的准确度。目前一般是先有印刷的纸质版,然后才有提交电子版,电子版比印刷版要滞后,因此计算机检测系统依赖的数据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计算机远远不能代替人工智能来甄别抄袭,使用论文检测系统检测文献会发现大量的红色字迹,计算机提示这些涉嫌抄袭,但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些事实上属于合理的引用。

在使用论文检测系统检测文献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原封不动的抄袭很容易被论文检测系统检测识别出来,但如果在文字顺序上稍加调整或做小幅度的修改之后,计算机就无法识别这种抄袭。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出现了代人检查论文重合率、代改论文的服务。这些人常见的手段就是利用论文检测系统的检测功能来检查出重合的文字,然后对这部分文字做一定的处理,包括调整文字顺序、变更文字、变动表达方式等,以此来逃脱论文检测系统的最终检测。从此角度看,这一为了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而诞生的武器,反而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具,沦为剽窃者的“帮凶”。

论文检测系统只能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比对,加以检测,对各编辑部存在的大量待审、待刊稿件还无能为力,因而对于一稿多投者则难以遏制。另外,论文检测系统对于含数学公式的PDF等格式的文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目前检测的情况来看,对含公式、图表较多的论文,该系统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2] 。

(三)评价体系不全面

过分量化的指标和奖惩性的评价机制不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定量地生产出某些物件。学术研究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勤奋刻苦、兢兢业业的科学追求,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成果的产出需要承受时间、体力、金钱等多方面的巨大付出,投入与产生也不成正比。高校过分量化的学术指标明显不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一些高校明确规定研究生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拿到学位。有的研究生虽然出了一篇较高水平的论文,但数量不能达到毕业要求同样不能拿学位。有些高校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短短的三年学制内,除了修够几十个学分的学位课程外还要准备毕业论文,精力难济。核心期刊的论文审稿期一般都要两三个月,想让论文快速出炉,则很难兼顾质量。还有些高校,管理部门会根据期刊的档次直接给予经济奖励,评奖学金时也重点加分,学生从中“获益”良多。面对这种反差强烈的奖惩机制,研究生急于出成果发论文,获得现时利益,不惜采取不端措施[1] 。

(四)论文写作不规范

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是毕业的基本要求,对作者来说也是其科研能力的体现,涉及名和利,甚至影响到将来就业时的待遇、职称等方面。深层次的科研必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受社会上浮躁之风与商业投机心理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研究生不重视专业知识的积淀,急功近利,滥发文章。在论文构架、内容和思路等方面和已有文章大同小异,只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或粗加工,实质性东西根本没有变。甚至有人动用金钱、关系等手段通过代写、买版面,非正当引用名人效应、项目效应等来催生论文,重量轻质[3]。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提升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素质,实现学术道德教育的自律化。道德教育的关键是提升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提高对自己身份和责任的认识。大学生应当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份和责任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只有大学生自身不断提高学术道德意识,了解学术道德规范,认同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才能从被动的“要我遵守学术道德”转化为主动的“我要遵守学术道德”,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

强化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性,实现学术道德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学术道德自律性是重要的,但只能对那些主观上愿意遵守学术道德的道德主体发生内化作用,而对那些主观上不遵循学术道德的大学生,实行外化的学术道德规范,即以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学术道德体系来强制其遵从学术道德规范也就成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然途径。具体而言,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学术道德规章制度并尽可能的细化,并对违反者按照该类规章制度予以严肃处理,如果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规定对他人的知识产权构成侵权,不排除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次,建立学术诚信道德档案,将失信者的失信情况如实记录,并作为大学生人事档案的一部分,与社会评价机构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诚信体系和授信体系紧密衔接,将其作为社会对该大学生道德评价的重要参考,以此提升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4]。

(二)正确看待学术检测

计算机检测系统提供多种检测指标,包括文字复制比、最大段长、首部重合度、尾部重合度等。其中最直观的指标是文字复制比,这也可以算作系统提供的主要检测结果之一。检测指标只是机械地反映重合度和复制比。此外,论文包括文字还有公式、图表等,目前计算机检测系统还不能有效检测公式、图表等,检测结果与真实相似度的接近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以得知计算机检测系统可检测度不高,应合理看待。

此外,论文的情况非常复杂,应该认真对待每篇论文,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学术不端问题的认定是个敏感问题,所以在使用检测指标过程中,应牢记它只是一个机器,所产生的结果报告只能用作审稿时的参考,而不应取代编辑在初审中的主观能动性。使用计算机检测系统时要注意完善比对库,以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仅依赖计算机检测系统进行初审并不够,依然要注意结合使用多种检测手段。计算机检测只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手段而非目的。

(三)完善机构形成学术氛围

借助于学术不端行为计算机检测系统外,应建立完善专门的学术机构,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制度,评判认定学术不端行为。要实现文化导向与人格诉求相结合,道德教育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社会监督与严肃处理相结合,立法建设与制度完善相结合[5]。本着教育的原则,规范引导学术行为,形成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志巧.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35).

[2]paperrater.从实践看论文检测系统存在的不足[EB/OL].http://www.paperrater.net/20130105/1471.html.

[3]贺建军,张璐平.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应用中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宋汉林.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7,(7).

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 篇4

前言

为加强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计量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保证,改善经营管理,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计量工作的意见》,制定本规范。

1.范围

1.1本规范规定了企业为实施科学管理、保证质量、节能降耗、提高效益所应具备的计量检测保证能力的基本要求。

1.2本规范的要求是通用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选择相应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本规范的要求。计量器具制造和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等对计量有特殊要求的企业,除满足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满足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计量要求。

2.引用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

《计量标准考核办法》

《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

JJF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GB/T119022-1 《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 第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GB/T17167—1997 《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

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注:引用文献可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咨询。

3.术语定义

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的有关定义适用于本规范。下面引用了一些最相关的定义并列出一些适用于本规范的其他定义。

3.1 计最

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3.2 计量保证

用于保证计量可靠和适当的测量准确度的全部规范、技术手段及必要的各种运作。

3.3 法定〔计量〕单位

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3.4(计量〕基准、标准

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

3.5计量器具(测量仪器)

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3.6 测量设备

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须的资料的总称。

3.7 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3.8 溯源等级图

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框图,用以表明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基准之间的关系。

注:溯源等级图是对给定量或给定型号计量器具所用的比较链的一种说明,以此作为其溯源性的证据。

3.9 检定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3.10 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3.11 检测

按照规定的程序,为了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3.12 审核

确定计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并适合于达到预定目标的、有系统的、独立的检查。

3.13 评审

由企业最高领导就计量方针和目标,对计量工作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

4.要求

4.1 计量管理

4.1.1 领导职责

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计量工作的领导应学习、了解计量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要求,并负责在本企业组织实施。

4.1.2 管理机构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设置管理计量工作的机构和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统一管理本企业的计量工作。主管计量工作的领导、计量管理机构及各类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的职责应形成文件,并认真执行。

4.1.3 管理制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的需要,建立必要的计量规章制度,并能有效地贯彻执行,执行结果应有记录。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计量培训教育制度:

2)计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

3)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和流转制度;

4)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制度:

5)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

6)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

7)计量检测管理制度;

8)计量工作的定期审核与评审制度。

4.1.4 计量人员

企业应配备与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并经过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计量人员。企业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4.2 计量单位

企业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4.3 计量器具配备

4.3.1 企业应按照产品标准和生产工艺文件的要求,确定计量检测点,配备符合使用要求的计量设备。

4.3.2 企业可根据原材料检测、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计量、产品检测等方面的需要,确定计量检测点,配备符合使用要求的计量设备。

4.4 计量检测

4.4.1 企业应根据产品标准、工艺文件,生产经营和质量控制的要求,确定检测项目,并制定必要的检测规范。检测规范应包括检测要求、检测设备、检测方法、检测环境条件及检测结果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4.4.2 检测应按规定的要求和检测规范进行,检测结果应有记录。

4.5 量值溯源

4.5.1 企业应编制完整的量值溯源图(或表),保证全部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4.5.2 企业自主开展的检定项目,要有量值溯源等级图,企业的最高计量标准应按照《计量标准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4.6 计量检定(校准)

4.6.1 器具管理

企业应编制本单位计量器具管理帐册,并制定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方法和周期检定(校准)计划,对计量器具实施统一管理。计量器具的分类管理方法,凡国家或行业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企业制定管理办法,经企业领导批准后实施。

4.6.2 强制检定

企业必须将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当地县(市)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4.6.3 非强制检定

企业可自行开展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合理确定检定(校准)周期。周期的确定应有文件作出规定,文件应经企业领导批准。对不能自行开展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企业应将其送有资格对社会开展检定(校准)的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检定(校准入检定(校准)应按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进行。

4.6.4 标志管理

企业应对计量器具实施标志管理,标志应注明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和检定(校准)单位(或检定(校准)人员)

4.7 不合格计量器具的控制

不合格计量器具是指计量器具已经损坏、显示不正常、过载或误操作,功能出现了可疑、超过了规定的检定(校准)周期、封缄的完整性已被损坏等情况。企业对任何不合格计量器具都应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并作出明显的标志。不合格计量器具应在不合格原因已排除并经再次检定(校准)后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4.8计量记录与档案管理

企业应保存足够的计量记录和档案,用以证明计量管理的有效运行。

计量记录和档案一般应包括:计量器具说明书及使用、维修记录;计量标准证书、计量检定(校准)原始记录、计量检定(校准)证书;计量检测记录、计量检定(校准)人员证件、人员培训记录、计量管理审核、评审记录等。

4.9 环境条件

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环境条件应符合相应技术规范的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必要时,企业应制定有关环境条件要求和管理的制度,并对关键检测点的环境条件实施控制和记录。

4.10 审核与评审

4.10.1 企业主管计量工作俏领导应定期组织对计量工作情况进行审核,必要时应采取纠正措施,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

核酸检测不规范检讨书 篇5

今日我校开展了核酸检测,我本来想在第一大节课时去做,但是收到信息说还没通知,可以再等等,我想起前几次因为学校分批通知而同学们都一起去做而造成了拥堵,学生也一度愤慨,为避免人满为患,我决定等待通知。

于今日下午一点左右,我班班委发出做核酸的通知,当时我正在休息,没太注意截止时间,却不料传来了已结束的消息,我懊悔不已,耽误了时间,那一刻,我还没有彻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就存着侥幸心理等待下一次的机会,结果今天晚上传来了班委带来的消息,那便是没做核酸的写一份检讨,此刻我才意识到我因为没做核酸的严重性。

面对学校的安排我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完成,而我这样的拖拉行为与纠结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我心里也曾一瞬间羡慕那些没做但是回复了的人,他们可以逃脱此次检讨,但是此念头转瞬即逝,此次我不去做核酸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还是对学校的所有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员的不负责,如果我个人不安全,那将导致整个学校面临着危险,我不应该做这样不负责任的人,我此刻已经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中午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应该跑快点过去,并且主动排队去做核酸,不该等待通知才去做,不该因一直权衡利弊而拖拖拉拉,更不该一直抱着侥幸心理,这些不过是成为我没有去完成核酸检测的借口罢了,我应该积极主动去早点做,不该拖到通知才去。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 篇6

最高管理者: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实验室的一个人或一组人。实验室管理层:在实验室最高管理者领导下负责管理实验室活动的人员。至少应包含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质量负责人:在实验室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分管质量工作,负责建立、和维护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主持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不符合项的纠正。

技术负责人: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对技术要素的控制责任。

控制样品:已知样品成分含量、可用于重复性测试及控制测试过程准确度的样品。1 实验室自己制备添加已知值的阳性样本。2标准物质。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包括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使实验室客户能够确信实验室提供的检测结果或服务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质量活动。内部质量控制是为了实验室内部各级工作人员和管理者能够确信本实验室和本部门能够达到并保持预定的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质量活动。为了让客户信任,通常要对实验室实验室质量体系中的有关要素不断进行内部评价和审核,并开展如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样品重复性测试、与外部实验室的测试比对、参加能力验证等各种控制活动,以证实实验室、某个部门或相关人员具有持续稳定的 4.1质量负责人负责主持保密工作

4.3质量负责人:

4.3.1协助最高管理者维护实验室的质量体系文件并保持其现行有效;

4.3.2监督质量体系的日常运行,及时纠正降低实验室检测能力,影响公正性和诚实性的偏离行为;

4.3.3及时向最高管理者反映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使质量体系不断完善。

5.2.12内审和管理评审要把公正性声明和公正性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审核和评审内容,质量负责人要跟踪与此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使其落到实处。

5.3.4 最高管理者应经常召集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研究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评审的情况,推进质量体系运行的水平,始终保存质量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应性。

5.4.4质量负责人应保持与最高管理者的沟通,及时反映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协助最高管理者维护本中心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符合性、有效性、适应性。

5.5.1最高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来自法律、法规,顾客的抱怨和意见,检测能力的验证和比对结果,当发现本中心的质量体系屡次出现同一类似的问题时,应召集技术和质量负责人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3.1 质量手册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写,技术负责人审核,主任批准,综合办公室发放。

5.2.1.2 程序文件由综合办公室组织编写,送质量负责人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

5.2.1.7 质量记录由综合办公室编写,综合办负责人审核报质量负责人批准使用。

5.2.3.6 重新颁布新版本时,旧版本作废,已作废的文件应由综合办公室收回,需销毁文件,填写《文件销毁记录》,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统一销毁。如需留作历史资料或参考资料时,应加盖“作废”和“归档”章。

6.3 未经批准不得复印或转借,如确实需要,按文件受控要求,质量手册需主任批准,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需质量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方可借阅、复印,如中心内使用,领用时由综合办公室加受控章、编号。

3.3质量负责人审定外部支持服务和物资供应采购计划,技术负责人签字。

②质量负责人对检验分包方的能力,资质进行调查,并将检验分包方的情况告诉委托方得到委托的书面认可

3.1 质量负责人组织申诉和投诉的处理工作,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受理客户的申诉和投诉。

4.2.3 通过复核,认为投诉理由不成立时,报质量负责人审核后,签发投诉不成立报告,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向客户做出耐心解释。

3.1质量负责人负责本中心不符合工作的控制处理和纠正措施的审批。

4.2.2质量负责人一般通过内、外部管理体系审核,对检测报告定期抽查。

4.3.1无论是谁,也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发现的不符合工作,都要及时填写不符合工作报告上交质量负责人。

4.3.2质量负责人对不符合报告所描述的不符合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做出处置意见。

4.4.2对经常重复发生和可能造成严重结果的不符合工作,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进行评审,立即采取纠正和补救活动,防止不符合工作造成的损失继续扩大,责任部门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质量负责人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4.4.4质量监督员对停止检测工作的责任部门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质量负责人,由质量

负责人决定是否批准恢复工作。3.1质量负责人对不符合/潜在不符合工作予以评价,确定责任部门,批准纠正/预防措施并协调实现,检查验证措施的效果,持续改进管理体系。

4.1识别不符合工作,确定责任部门

(1)各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按照《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规定的途径,识别出已发生的不符合工作,填写《不符合工作报告》上交质量负责人。

(2)质量负责人对不符合工作情况进行评审确定实施“纠正”还是“纠正措施”的处置意见,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时,向责任部门发放《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

(3)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工作按《内部审核程序》执行。

5.2预防措施的制定

(1)质量负责人在收集了潜在不符合工作信息的基础上,确定可能影响的范围及部门。

(2)质量负责人与所涉及的部门一起分析潜在不符合工作的原因,制定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应由主任批准。

6.2 纠正措施由质量负责人批准,预防措施由主任批准。

7.1质量负责人负责收集、整理、实施纠正/预防措施所发生的质量活动记录,交综合办公室存档保管。

3.6 质量负责人负责批准质量记录格式。4.3检验原始记录规范

所有原始记录格式要规范化,质量记录格式由质量负责人批准使用,技术记录格式由技术负责人批准使用,其信息内容要全面,以能保证复现检验过程。

①检验员应认真、准确、客观地填写原始记录,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并使用经批准的专用原始记录格式。

②检验过程中的记录、计算和数据转换等都必须进行认真校核。③检验原始记录内容中应包含足够的信息,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标题(如XX产品/项目检验记录); b)唯一性编号; c)样品状况,包括:样品编号、样品名称、样品状态(异常情况应详细描述);

d)检验依据或参考的检验方法(标准代号必须包含年号); e)使用的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及编号; f)检验数据、计算公式和导出结果; g)检验时的环境条件;h)检验中的意外情况的描述及处理记录; i)检验日期、地点; j)检验员、核校人员签字;

k)有分包项目,应附以分包检验报告。

④原始记录不允许涂改,修改原始记录时,应在数据上划两道横线,将正确数据写在原数据上方,并加盖修改人印章或签字。

⑤原始记录要在检验过程中及时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得追记、补记或事后抄整。若确需抄整要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将原始记录和抄整记录一并存档。

⑥记录要真实、准确,描述要具体。

⑦原始记录所有项目都应填写完整,应有检验人(记录人)、校核人(或审核人或批准人)的签名。记录中没有内容的空白项要划“”杠掉。

⑧原始记录应与检验报告一同存档,保存期一般不少于三年。

3、职责 3.1 质量负责人 3.1.1 主持内审工作;

3.1.2 审批审核实施计划及审核报告; 3.1.5 对有争议的质量管理问题有裁决权。

4、工作程序

内审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并且要覆盖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和实验室的所有部门。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适当增加内审频次: a、出现质量事故或客户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 b、内部监督连续发现质量问题

c、实验室组织结构、人员、技术、设施发生较大变化 d、第二方或第三方现场评审前

5、检验报告质量审核工作程序

5.1 检验报告质量除随体系全面审核外,每季进行一次质量审核(体系全面审核当月除外)。

5.2 检验报告质量审核,由质量负责人任审核组组长,并确定审核员。

5.3 检验报告审核,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当月检验报告的10%,按《检验报告质量分等规定》的判断。

5.4 审核员填写《检验报告质量检查表》和《 年 月检验报告审核汇总表》,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分发相关部门,并在综合办公

室归档保存。

6、附加内部审核

6.1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质量负责人应针对责任部门或要素及时附加内部审核;6.1.1 出现质量事故,客户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6.1.2 内部监督连续发现质量问题;6.1.3 在接受第二、第三方审核之前。6.1.4 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6.2 附加内审计划内容同4.2中程序内容。

5、教育培训

(1).质量负责人每年都应对员工进行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员工职业健康及安全意识。

4.10.7.2质量负责人

a、批准内审计划并组织实施 b、指定组成内审组及任命组长 c、将内审计划通知组长和受审核部门 d、负责不符合项追踪

水稻品种田间试验技术规范 篇7

1 试验要求与内容

田间试验的环境条件最接近大田生产实际情形, 由于环境条件难以控制, 增加了试验的复杂性。为了有效地开展田间试验, 必须遵循试验的基本要求:一是试验的结果要可靠。为了提高试验的准确性, 在试验进行中, 所有的农事操作、田间测定及观察记载等, 都应严格按规程进行, 读数准确, 记录及时, 避免错误。二是试验条件要有代表性。试验条件应该能代表将来准备推广试验结果的地区的自然条件 (如土壤种类、地势、肥力、气象条件等) 与农业条件 (如轮作制度、施肥水平等) 。如果一个试验没有充分的代表性, 试验结果就不能为大田生产服务。三是试验结果要能够重复。在相同条件下, 要多次重复进行试验或实践, 应能重复获得与原试验相类似的结果。田间试验的内容主要包括:试验题目、试验目的、方案设计、技术措施、考察项目、试验总结。

2 小区设计

所谓田间试验的小区设计, 就是根据田间试验环境设计的重复、随机及局部控制这3条基本原则对试验小区进行科学地设计和布置。其主要内容包括小区面积、小区形状、重复次数、区组设置、处理排列和保护行的设置等几个方面。一是小区面积。小区面积对减少土壤差异的影响及提高试验精确度有重要作用。土壤肥力差异较大时小区面积应较大, 反之小区面积宜适当小。一般品种试验小区面积要相对较小, 为15~20 m2;栽培技术试验小区面积要相对大一些, 为20~40 m2;植保、肥料试验小区面积要更大一些, 为40~60 m2。二是小区形状。在通常情况下长方形小区, 尤其是狭长形小区, 由于能包括较多的土壤肥力差异, 因而其试验误差常比方形小区要小。小区的长宽比一般以 (10~15) ∶1为宜。三是重复次数。实践表明, 增加重复可以比扩大小区面积更有效地降低试验误差。一般田间试验大多设1~3次重复即可, 品种试验及栽培技术试验小区重复以3次为宜;植保、肥料试验小区重复以1~3次为宜。四是区组设置。基本要求是区组内各小区间的环境差异应尽可能小, 而区组间的环境差异应尽可能大。试验田土壤肥力或其他因素 (如坡度、水分、小气候等) 有定向趋势变异时, 应使小区的长边平行于该趋势方向而使区组的长边垂直于该趋势变异的方向。五是处理排列。在任何一个区组内, 究竟哪个小区接受哪个处理, 一般采用完全随机的原则进行安排。六是保护行设置。一般试验区组四周设保护行, 区组之间、小区之间无需设保护行, 保护行以1 m宽为宜。品种试验小区的各个处理的边上应栽种对应的相同品种。

3 田间管理

在同一试验区组内的各种田间操作, 除处理项目的不同要求外, 都必须尽可能保持一致, 以避免技术操作不一致带来的误差, 如各项技术操作的进行时间、工具、方法、数量、质量等都要力求相同。在观察记载方面, 观察时间、标准、工具以及观察人员等都要相同[5]。

3.1 编制田间农事记载簿

拟订试验计划之后, 要尽快编制好农事记载簿, 为把试验处理安排到大田种植做好准备, 内容主要包括处理种类 (或代号) 、种植区号 (或行号) 、田间记载项目 (如分蘖动态、重要生育时期等) 等, 并绘出各处理田间种植图。

3.2 试验田的准备和田间区划

试验田在进行区划之前, 应做好充分准备, 以保证各处理有较为一致的环境条件, 按试验要求施用基肥, 不仅要求质量一致, 而且要施得均匀, 尽量采用分格分量施用, 尽力避免施基肥不当而造成土壤肥力上的差异。试验田准备工作初步完成后, 即可按田间试验设计与种植计划进行试验田区划。一般先计算好整个试验区的总长度和总宽度, 然后再划分重复、小区、走道和保护行等, 在不方正的田里设置试验时, 整个试验田的边界线先要拉直, 不能简单采用与田塍平行的方法, 否则试验区可能不成方形或长方形, 面积不准确。为使试验区形状方正, 可先在试验田的一角用木桩定点, 用绳线把试验区的一边固定, 再在定点处按照“勾股弦”定律划出一直角, 在此直角处另拉一绳线, 即为试验区的第2边, 以此类推, 得出第3边和第4边。划出整个试验区后, 即可按试验设计要求和田间计划, 区划重复、小区、过道、保护行等, 作出田间布置图[6]。

3.3 种子准备及播种

在品种试验中, 不同品种种子的千粒重和发芽率互有差异, 因而不能按重量采取同等的播种量, 而要先测定各品种种子的千粒重和发芽率。各品种在各自相同面积的播种小区中的可发芽种子数应基本相同, 以免造成植株营养面积与光照条件的差异。按照田间农事记载簿上的顺序准备种子, 避免发生差错, 根据计算好的各播种育秧小区的播种量称量种子, 每小区1个样, 每个样装入1个带有小区编号的尼龙网袋, 网袋中还需施入与小区编号相同号码的塑料标签, 以便浸种催芽。在进行栽培技术试验 (如肥料对比、农药对比等试验) 时, 应做到选用主栽品种, 在播种时, 确保秧床落谷均匀, 秧苗生长整齐一致即可。采用湿润育秧方式培育壮秧, 可有效地控制每个小区栽插的基本苗数。要求每个小区按相同株行距 (即相同密度下) 栽插相同行数及每行蔸数, 从而确保每个小区栽插的基本蔸数完全相同;另外, 每蔸均要确保只栽插2粒谷苗, 从而确保每个小区栽插的基本苗数达到基本相同;增强同一性, 提高可比性, 减少群体数量差异造成的误差。

3.4 肥水管理一致

一是肥料运筹。磷肥只作基肥施用, 不作追肥。追肥中的氮肥只选择尿素, 不用碳铵、复合肥等其他肥料品种。品种试验采用中等偏上肥力水平为宜, 一方面以有效地考察反映出品种特征特性, 另一方面以能切合或接近当前农民种田用肥水平, 便于一个品种的广泛认可, 也不至于因用肥水平过高而导致品种变样及栽培管理困难。植保试验采用高肥力水平为宜, 在尽可能充分发挥品种高产特性过程中为诱发各种病害、虫害创造条件。二是水分调节。肥料试验及植保试验对田间水分有严格的要求, 要确保各小区间的肥水或药水不能流动和串灌, 因此一方面在制作各小区田埂时, 必须考虑建立能单排单灌的沟渠系统;另一方面在小区之间采用分2~3次做埂的方法做高出大田平面25 cm左右的田埂, 并用1 m宽的薄膜包封至犁底层。

3.5 收获及脱粒

田间试验的收获要及时、细致、准确。收获前要事先准备好收获、脱粒用的材料和工具如蛇皮袋、样品袋、塑料标签、脱粒机械、曝晒器具等。收获时, 先把保护行收获脱粒, 然后在小区中按计划采取作考种或其他测定用的样本, 并挂上标签, 再按具体要求, 分小区单割单打、单装单晒、单装单晒、单独称重, 在每一小区收割完毕时, 把预先准备好的标签挂在蛇皮袋上, 并内置同样的标签, 仔细进行核对后, 再运送至晒场。如为品种间对比试验, 则每一品处脱粒完毕后, 必须认真仔细清扫脱粒机, 避免品种间的机械混杂或产量差异等。原则上成熟期时各个处理的每小区都要实行单收、单晒、单称, 但是, 当处理及重复过多时就会造成晒谷的麻烦, 样品过多, 人为误差就会加大。因此, 在每个小区进行单独打出产量后, 先称出每个小区的鲜谷产量, 再把同一处理的各个重复的鲜谷进行合并装袋, 待合并后的样品晒干后, 再按鲜重的比例折算出同一处理中各个重复的实际干谷产量。这就要求试验田在1 d内能收割完工为好, 否则, 就应提前1 d割倒, 于第2天再统一脱粒和合并装袋, 避免合并时的人为失误。

3.6 观察记载和测定

开展田间试验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 探求先进农业技术的增产规律, 并运用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去指导生产和发展生产, 因此进行田间观察记载和测定是必要的, 只是这样才能获得十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为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提供依据。一是气候条件的观察记载。对于特殊气候条件下, 如冷、热、风、雨、霜、雪、雹等灾害性气候,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稻生长发育的变化, 应及时观察并记载下来, 作为分析试验结果时参考。二是田间农事操作记载。任何田间管理和其他农事操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水稻生长发育的外界条件, 从而引起水稻的相应变化。详细记载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农事操作, 如整地、施肥、播种、除草、施药等, 将每一项操作的日期、数量、方法等记录下来, 有助于正确分析试验结果。三是生育动态的记载和测定。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各个生育时期、形态特征、特性、长势情况、分蘖动态、经济性状等, 条件允许的话, 还要做些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测定, 以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内部物质 (如含氮量、叶绿含量等) 变化的影响。早稻熟期内的试验, 分蘖动态的考察时间间隔期以6 d为宜, 因为早稻生长期内 (特别是前期) 出叶速度较慢一些;中、晚稻熟期内的试验, 分蘖动态的考察时间间隔期以4 d为宜, 因为中、晚稻生长期内 (特别是晚稻) 出叶速度较快。田间观察记载必须有专人负责, 做到及时, 并持之以恒, 才能掌握全面而可靠的资料。四是取样。取样时间过早, 因水稻成熟度不够, 易人为造成样本数据的偏差;取样时间过迟, 于收割时取样, 因现场事情较多, 易造成取样时出错;因此在收割前2~3 d进行取样为宜。千粒重的取样宜在大田进行, 每个处理在大田取样时, 采用尼龙网袋或纸质信封进行单独取样, 总粒数控制在1 500粒左右即可, 可确保在考种的同时晒干样谷, 便于晒干样本后能较早地获得千粒重数据。五是室内考种及测定。主要考察一些在田间不易或不能进行的重要项目, 如经济性状等的测定。

4 试验资料分析

田间试验经过上述这一系列的步骤, 取得了大量的试验资料, 接下来是将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由于衡量处理效果好坏的主要指标是产量, 因此先要对产量进行初步分析, 找出比对照增产的最优处理, 然后根据考种资料及平时的观察, 分析最优处理形成的原因, 找出规律性的认识结果, 从而对试验作出科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张爱莲.水稻肥效田间试验总结[J].新疆农业科技, 2007 (5) :17.

[2]谢文法, 叶惠华.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J].丽水农业科技, 2007 (2) :37-38.

[3]赵应学, 李根富.临翔区水稻3414田间试验初报[J].临沧科技, 2010 (1) :36-38.

[4]张宏坤.水稻配方施肥肥效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浅析[J].广西农学报, 2010, 25 (2) :8-10.

[5]季志强, 盖颜欣, 杨青林, 等.细化农作物区域试验工作, 提高区域试验精度[J].中国种业, 2010 (7) :34.

试验检测行为规范 篇8

【关键词】终端行为;IRC;僵尸网络;病毒检测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我国人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由于僵尸网络病毒的存在对于我国人民正常使用互联网产生了巨大困扰。而目前我国经常受到的僵尸网络病毒攻击为IRC僵尸网络病毒。因此为了保护我国人民能够正常使用互联网,就需要对IRC僵尸网络病毒进行检测。但是传统的IRC僵尸网络病毒的检测方法需要先验知识,而且也不能够满足随时检测的要求,不能很好地保护我国人民正常使用互联网。通过对IRC僵尸网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僵尸网络拥有着为数众多的僵尸终端,因此就可以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进行IRC僵尸网络病毒的检测,即基于昵称和命令序列,通过这样的检测方法对频道进行逐一的分析就可以将僵尸网络检测出来,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还可以满足大规模的网络在线检测。

一、使用终端行为特征检测IRC僵尸网络病毒的概念

利用终端行为特征来对IRC僵尸网络病毒的检测主要是一种基于用户昵称的IRC僵尸网络病毒的检测方法。这种检测方法不同于传统的IRC僵尸网络病毒检测方法,传统的IRC僵尸网络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是使用了正则表达式来对僵尸昵称来进行描述,并且使用评分函数来对这些僵尸昵称进行分析。而使用终端行为特征来检测IRC僵尸网络病毒的方法只需要在同一个频道下来将昵称的相似度进行关注,并不需要先验知识,而且可以检验未知的僵尸网络。这种方法主要试运行在一个高性能的网络捕包分析平台上,并且使用一种基于用户昵称长度的相似性的IRC僵尸网络病毒检测方法。这种算法利用用户昵称的长度来将相似性进行检测,能够十分有效的将IRC僵尸网络病毒检测出来,而且这种方法的攻击性不强,适用于我国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IRC僵尸网络病毒的检测。

二、如何使用终端行为特征来对IRC僵尸网络病毒进行检测

在IRC用户登录了客户端后,发送给服务器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参数和昵称。昵称是IRC客户端用户的标识。而且ICR协议中规定了如果实在相同的IRC网络中,那么昵称不能相同。由于僵尸网络的客户端是有攻击者使用的程序自动生成的昵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程序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相同昵称的出现。目前的僵尸网络昵称生成程序一般都是使用固定字符+特殊字符+随机字符的方法来避免相同昵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IRC僵尸网络的用户昵称虽然不相同,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找到了这些规律就可以使用这些规律来进行IRC僵尸网络昵称的检测,来判断频道是否为僵尸频道。

(一)检测IRC昵称相似性的度量属性

为了真实而且准确地将昵称的相似性进行检测,我们需要设置出参数公共字串比率。目前很多的僵尸程序的组成是将昵称的固定字符与随机生成的字符串进行组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固定字符串就可以为僵尸网络的检测提供有利的检查机制,如果出现了太多的拥有相同固定字符串的昵称,那么就可以将其踢出频道或者直接拒绝为其服务。公共字符串的比率直接反映了字符串是否包含了公共字符串,如果在频道中的昵称拥有较高的公共字符串比率,那么这些昵称是僵尸网络昵称的比率就很高。不仅是要检测公共字符串的比率,对于昵称的组成距离也要进行检测。昵称主要是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大部分的昵称还含有一些特殊字符。通过对目前已知的僵尸网络昵称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目前的僵尸网络昵称虽然组成的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昵称的长度却基本相同。通过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对僵尸网络的昵称进行检测。我们将昵称的长度使用四元向量来表示,四元向量主要是指昵称,字母,数字,特殊字符的长度。如果某个频道中的一些昵称长度四元向量是相同的,那么这些昵称就很有可能是僵尸网络的昵称。

(二)检测IRC僵尸网络昵称的算法

通过对僵尸网络昵称的属性分析,我们知道了具有相似性的IRC僵尸网络昵称可以通过昵称组成内容的相似性以及长度来进行检测,从而可以得出在网络中是否有IRC僵尸网络病毒。但是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需要一种算法来对频道中的昵称长度和内容进行计算。在具体的计算方法方面,我们主要是使用了TRW算法。这种算法通过对频道中的昵称进行观察来检测判断出在频道中的昵称是否为僵尸网络的昵称。在这种算法下可以先假定一个频道为正常频道,假定另一个频道为僵尸频道,然后在对频道中所拥有的各种昵称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的频道是正常频道,那么频道内的昵称相似性低的概率比较高。在将假设给出之后,就会有输出的四种可能,一种为漏报的僵尸频道,一种为误报的正常频道,一种为正确的正常频道,一种为正确的僵尸频道。另一种算法为弹性TRW算法,这种算法主要是在传统的TRW算法中引入了弹性因子,利用弹性因子就可以在频道内的各种昵称进行弹性的分析,从而减少检测错误的产生,与传统的TRW算法比较要准确很多。

三、结语

目前我国由于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人都在使用互联网来学习和工作。在此过程中IRC网络被许多人所使用。但是在使用IRC网络的过程中,许多使用者发现会遭受到IRC僵尸网络病毒的攻击。而IRC僵尸网络病毒一般都是使用僵尸昵称存在的,因此如果可以将IRC僵尸昵称检测出来,也就能够检测出IRC僵尸网络病毒。在检测IRC僵尸网络昵称时可以采用基于终端行为特征的检测方法,检测昵称的长度以及内容,从而使用TRW算法来将这些因素进行计算,也就能够实时的将IRC僵尸网络昵称进行检测,保证我国人民能够安全的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闫健恩,袁春阳,许海燕等.基于多维流量特征的IRC僵尸网络频道检测[J].通信学报 ,2013,(10):49-55,64.

[2] 金鑫,李润恒,甘亮等.基于通信特征曲线动态时间弯曲距离的IRC僵尸网络同源判别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49(3):481-490.

[3] 刘建波.基于动态聚类算法的IRC僵尸网络检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713-716.

[4] 倪懿.聚类分析技术在IRC僵尸网络检测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10):88-90.

上一篇:铁路工匠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英语课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