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升初语文真题

2025-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安小升初语文真题(精选6篇)

西安小升初语文真题 篇1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已经顺利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现在,请来一次精彩的自我总结吧!别忘了在左侧装订线内填写你的相关信息,漂亮整洁的书写一定会为你增光添彩的!

温馨提示:本评价共分为爱家乡,爱文化,爱思考三个部分,请你一定要在60分钟内完成,合理分配时间也是能力的体现哦!

(爱家乡)

1.(写汉字,注拼音)我们西安是个宜于居住的城市。wei wei ______大秦岭是我们的后花园;关中八景更是引人入胜:太白积雪皑皑______ , 雁塔晨钟悠悠......现在有新增添了波光linlin______的汉城湖,曲______径通幽的浐灞湿地公园。真是聊咋咧!

2.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大量唐诗都吟咏长安之美,如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的“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刘禹锡的“唯有__________美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写出了__________花的香气宜人。

3.咱们陕西小吃丰富多样,这些美食借着陕西的特色食材和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从历史中一路走来。下面是四张关于陕西小吃的图片,请你任选一种,写出它的名称,并用生动的语言向外地朋友做以介绍。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名称:_____________ 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文化)

4.请选出一个正确的选项()

A.人们常说的“李杜”是指唐朝诗人李商隐和杜牧。B.“虚心有节”常用来形容梅花的精神品质。

C.“三个学校的体育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庆祝六一乒乓球比赛”这句话是一个歧义句。

D.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曲调淳朴高亢,流行于陕南一代。5.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书法是在汉字字体基础上形成的独特艺术门类。今年是马年,让我们看看“马”字的演变过程。请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两个名称。

______ 金文 小篆 隶书 ______ 草书 行书 6.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在小学阶段,我们通过阅读,结识了不少人物,也了解了他们的事迹及个性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把对他们的了解用歇后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吧。

关公赴会——()梁山伯的军师——()7.阅读后回答。

①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形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② 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____☆___(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③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落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④他们翻越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造纸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同时,将那里的葡萄、蚕豆、狮子、良马等......传进我国。(1)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句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3)根据解释在第②句☆处写出一个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4)第④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从下面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宜燔(fan, 炙、烤)。”竟斗而讼于社伯(一社之长)。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感悟

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

①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了少许几个,只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的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批,美其名与“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灰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侵泡灰汤中一段时间,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的分,忙的不亦乐乎。乞丐长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味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 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呢? 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的,有的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 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此后,每回看到乞丐的背上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他们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的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 ⑧日月飞逝,而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往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选自《琦君散文选》,有删减)

(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第⑦段中加点字“敲”的表达效果,并说说“我”从母亲的话里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文中看出母亲是怎样的人?联系文章内容请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思考)

10.—How many days were there in February this year? —There were _________ days.(填数字)

11.一个立体图形由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如图①是从上面看到的和从左面看到的,那么要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要用_______个小正方体。

12.从写有中国、美国、巴西、韩国的四个乒乓球中随机地摸出两个,两球上所写的国家名恰好都是亚洲国家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__。

13.一辆小排量轿车每百公里耗油6升,另一款大排量轿车每百公里耗油10升,两辆轿车同样行驶30千米的路程,小排量轿车比大排量轿车节省燃油______升。

14.根据某次安全知识竞赛成绩,笑笑绘制了所有参赛学生成绩的统计图。如图②所示。由图可得:本次安全知识竞赛成绩的优秀率是___________。

15.把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增加25%,要使体积不变,则高要减少_____%。16.某小学举办四、五、六年级成语大赛,其中六年级参赛人数占参赛总人数的40%,五年级参赛人数是其他两个年级参赛人数和的 1/2,四年级有32人参赛,本次参加成语大赛的学生共有_______人。

17.如图③,一枚半径为1cm的圆形游戏币在边长为4cm的正方形内任意移动,则在正方形内,游戏币不能到达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cm²。(π取3.14)

18.按照图④所示的规律摆下去,第20个图形摆放的黑色棋子的个数是_____。

19.“五一”假期,淘气一家自驾游去外地,为按计划准点到达目的地,他们选择早上6:00出发,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因中途出现故障耽搁了一段时间,故障排除后,他们加快速度仍匀速前进,结果恰好准点到达。如果它们行驶的路程(km)与所用时间(h)的部分关系如图⑤所示,则他们原计划准点到达的时刻是_________。

20.计算:

21.如图所示,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增加3厘米,宽和高都不变,体积增加6立方厘米; 如果宽增加4厘米,长和高都不变,体积增加32立方厘米; 如果高增加5厘米,长和宽都不变,体积增加20立方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西安小升初语文真题 篇2

关键词:小升初语文,衔接问题,应对措施

丝黛拉·沃斯尼亚杜 (希腊) 在《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已经理解并已接受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人总是在先前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因此, 能否培养学生具备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 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以下将对目前存在的教学脱节现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小升初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分析

1. 脱节现象一:教材内容由单一化→复杂化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而且知识点相对也比较少, 教师一般情况下, 只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 例如概括课文各自然段的内容、总结课文中心思想等问题, 思维难度并不大, 到初中语文的学习, 就阅读内容来说, 大致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块, 课内阅读大体可分为教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课外阅读的内容就更多了, 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阅读的范围与内容大大增多, 同时, 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也在增多 (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叉各有难点和重点) , 这些知识点除要求大量记忆外, 更侧重学生对其的分析与理解, 思维难度增大。此外, 由于课时紧, 初中教师上课速度较快, 与以往小学语文课堂大相庭径, 所以初一学生在面临如此突如其来的复杂内容时, 往往束手无策, 无力应对。

2. 脱节现象二:学习模式由依赖型→自主学习型

小学语文课堂一般都是教师带着学生“走”, 领着学生去学习, 因此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而且课堂上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会反复讲、反复练, 对作业精批细改, 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把握都很到位, 但是到了初中的学习, 则截然不同, 初中的学习模式开始倾向于自主学习, 课文的预习与复习都要靠自己自觉完成, 教师上课只对课文重点与难点进行细致的分析, 另外由于班级同学人数多, 老师不可能像小学一样作细致的辅导, 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 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因此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 很多学生对学习有有所懈怠。

二、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应对措施

1. 转变学生学习心态

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 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与认识:

(1)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 积累是最重要的, 量的积累终能导致质的飞跃, 但积累的过程毕竟是长期的、艰辛的, 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恒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教会学生做知识的积累, 例如通过笔记将本单元的多音字进行归纳, 对要背诵的课文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长期的积累与练习, 才能获得质的提升。

(2) 转变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一些学生认为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掌握母语, 而忽视了接收和吸取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优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不到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例如教学《社戏》一文时, 就是要侧重于让学生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 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并且引导学生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2. 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

小升初语文衔接教学中,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教授学习的方法, 因此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 然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渔”。例如教学生如何进行预习文章:①借助工具书自学词语, 在课文中标注拼音, 并将自己不明白意思的词语抄写出来, 翻阅字典进行自主学习;②快速浏览课文, 简单的用一两句话进行概括, 或者在每一个自然段后面写出段落大意;③试做课后相对应的练习, 初步了解课文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有哪些。例如学习记叙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的《社戏》, 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记叙文可从四方面入手:①记叙的六要素:②重点记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③赏析重点词句;④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体会作者的感情。有了这把钥匙, 学生再分析《端午日》、《十五夜望月》、《春》、《济南的冬天》等记叙文, 就能举一反三, 寻找正确的途径。

3. 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 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过渡到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生爱动、爱说、爱表现的个性, 在初一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顺势而教, 利用其特性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这样不仅能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才能, 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满足, 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讽刺童话《皇帝的新装》时, 首先跟学生理清课文记叙的方式“爱——织——看——穿——揭———, ”然后,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编话剧、演话剧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扮演故事里面的人物, 在课堂最后, 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题;课后让我们来个添枝加叶比赛,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想游行结束后, 皇帝回到皇宫会怎么办?并将你们的丰富想象写成300字的小短文。这样的课堂不仅生机勃勃, 而且发人深省, 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感悟到语文的趣味性与丰富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阅读教学方面, 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 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学生的抵触心理会比较严重。而换一种思路, 初中语文教师尽量营造有书可读、有书能读、有书好读的环境和气氛, 学生就能逐渐学会读书, 并发自内心的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从而愿意读书, 愿意靠近语文。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 或可开设阅读课指定时间阅读, 也可自己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 就要从学生的心态与学习方法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其转变, 改变学生小学阶段依赖性的学习模式, 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激励其进行自主自觉的学习,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的过渡到初中的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潘庆玉, 语文教育发展论,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如何抓好小升初语文的过渡 篇3

关键词:中差生;学习态度;良好的习惯

N多年来,国家三令五申强调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可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导下,在各级部门的特殊考核下,学校有了普通班和实验班之分,学生、教师都被分成了三六九等。那些中差生就成了学校的弃儿,而他们这部分人是以后社会的绝大部分,他们的素质也就成了以后社会和谐安定的要素之一。这样,他们的语文学习就很关键了,语文将伴随他们一生。然而,进入初一年级,课程难度大副提高,学习课程增多,学习方法也与小学大有差距(同学们要从小学“保姆式”的管理和学习方式向中学“自主式”学习方式过渡)。另外还存在着心理过渡的问题。在这一形式下,如何做好中差生小升初语文的过渡呢?

根据《大纲》要求,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训练一般的吸收与表达能力。阅读主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一些词语,分清段落层次,了解写作特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几方面的引导:

第一,抓好起始阶段,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不难,它在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与人聊天说话、工作记录等都是语文),从而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思想,思想包袱祛除了,学习也就轻松了。古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抓好这一点,就为初中三年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养成良好习惯。人生的每一天,都要学习新的事物,良好的习惯受益无穷。所谓的中差生,并不是智商差,而是习惯差,因此初中语文学习要培养以下习惯,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小升初:

1、规范书写的习惯。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字要规范工整”。可采用每天临摹二十分钟的字帖,作业中的生字词的抄写如不规范工整就重抄的方法进行,这样就可避免作业的“脏乱差”了。

2、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很大一部分学生看到不认识或拿不定主意读什么的字,怕麻烦,懒,都采取了跳过的方式,久而久之,字不会认,读书也就没兴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或生活中随时要纠正字音,在生字词的抄写中,要强调注音。

3、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有利于提高课堂听课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可做好以下几步:先读课文最少两遍,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疏通文章;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课后练习;不懂的地方做上“?”,第二天留意解决。

4、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教材所编选的课文,都是经典篇目,里面的情感不读不会体悟。因此,早读不能忽视,一定要放声读,多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课后多背,为写作打基础。

5、认真听课,做好书头笔记的习惯。初一的学生,知识少,课堂上不认真听答题方法技巧,课后自学很难,答题就会无从下笔了,因此听和笔记很关键。那么,如何做笔记呢?讲课时老师反复强调的、着重指出的地方,就该做笔记了。可以要求学生学会用符号做书头笔记。如:(1)用“——”线标出作家、作品。(2)用“﹏﹏”在“预习提示”标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或主题等。(3)用“〈〉”标出精彩语句。(4)要在字里行间做好眉批。(5)在课头或课尾做些总结性的笔记,如“线索”、“主题”、“写作特点”等。

6、记日记的习惯。学生最怕作文,因为无材料,日记能帮助他们积累材料,因此,从进校开始要求他们每周写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日记,记记自己的喜怒哀乐、学习生活中的收获、看到的景物等都可以,只要能写出事情的经过、景物的完整就行,等他们写顺后,就可规定字数,要求写具体、细致、准确、有真情、有生活气息,这样就能为作文打基础了。

7、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课外读物可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专注听人说话的习惯。我想,只要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帮助学习插上翅膀,非锝更高,更快,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做人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尽点教师应尽的义务。

第三,教师在平常学习、生活中,不能总是强调师道尊严,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应该给学生一点亲和力,多与他们交流,有一点进步就给予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到学习的乐趣。

第四,常与家长联系,切忌告状式的联系,要让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

总之,我相信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可以发挥的,特别是这些孩子,不能因为他们是中差生而放弃他们,这样,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只踏踏实实的做到了以上几点,我相信他们对语文会产生兴趣的。

亲爱的老师,相信吧,每个孩子都是棒棒的,我们要力所能及地让他们成材。

小升初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篇4

憧憬 揣摩 严峻 雅致 账单 炽热 安逸 沉浸

二、 认真读下面的内容,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成语。

(每个空格0.5分,最后两个空格根据学生的回答批阅。)

废寝忘食 一丝不苟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同甘共苦 不屈不挠 循循善诱

三、 读下面这段话,然后用“清”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里。(每空格0.5分)

清新 清澈 清爽(清甜) 清脆

四、 按要求写句子。(每句一分,句子意思写对即可)

1、只要我们精心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地球就会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2、长城在世界历怎么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没有问号扣0.5分)

3、除了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其他时候请做到轻声细语。

五、 综合修改(文中有6处错误,每处一分)

1、严—炎 ;2、“每天”和“常常”任意去掉一个;3、大人去掉;4、老年人后的“,”改为“。”;5、向—像;6、“非常”和“极了”任意去掉一个

六、 按要求填空。(第一两题,每横线0.5分;第三—五两题,每横线1分)

一、二题答案略。

3、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获得真知,必须参与实践。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费俊龙 聂海胜

七、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欣喜若狂 渴望 háng jǐ yǔ (每个一分)

2、(4) (5) (2) (每个一分)

3、每个两分,意思写对即可。

钟爱有加:十分喜爱。

脱胎换骨:比喻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形象。

初出茅庐: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

4、欣赏是一种善良或学会欣赏(意思写对即可,2分)

5、 :“ 、 , , , 。” (0.5分一个)

6、答案略(3分一个)

7、学会欣赏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它能使欣赏者产生善念,使被欣赏者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8、文中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欣赏屠格涅夫和林清玄欣赏一个小偷这两件事,告诉我们:欣赏是一种做人的美德,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别人。(每个横线1分)

八、习作。

优秀( 35分—31.5分):内容具体,有条理,感情真实,语句流畅,基本五错别字。

良好(31分—26分):内容较具体,条理较清晰,能适时地写出自己的情感,语句较通顺,错别字不超过5个。

及格(25分—21分):内容简单,条理不清,没有的真情实感,语句混乱,意思表达不清,错别字较多。

北师大附中小升初语文真题 篇5

http://www.lqqm.net/article-859717-1.html

补上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

2.浮云游子意。(李白)

3.细雨鱼儿出。(杜甫)

4.草枯鹰眼疾。(王维)

5.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

6.洛阳亲友如相问。(王昌龄)

7.星垂平野阔。(杜甫)

8.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

9.清水出芙蓉。(李白)

10.奇文共欣赏。(陶潜)

11.露从今夜白。(杜甫)

12.余霞散成绮。(谢眺)

13.尔曹身与名俱灭。(杜甫)

14.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

15.东边日出西边雨。(刘禹锡)

16.欲把西湖比西子。(苏武)

17.纸上得来终觉浅。(陆游)

18.,不耻下问。(《论语》)

19.三人行。(《论语》)

20.予独爱莲之。(周敦颐)

21.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

22.僵卧弧村不自哀。(陆游)

23.鸟宿池边树。(贾岛)

24.不以物喜。(范仲淹)

25.一鼓作气。(《左传》)

2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

2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

28.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培根)

29.,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

30.众口铄金。(《史记》)

31.五岳归来不看山。(徐霞客)

32.句有可削,;字不得减。(刘勰)

33.故,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劝学》)

34.言之无文。(《左传》)

35.忍看朋辈成新鬼。(鲁迅)

36.,只有香如故。(陆游)

37.,侈,恶之大也。(《左传》)

38.,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9.祸患常积于急微。(欧阳修)

40.,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

41.采菊东篱下。(陶渊明)

42.千呼万唤始出来。(白居易)

43.别有幽愁暗恨生。(白居易)

44.今宵酒醒何处。(柳永)

45.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

46.其文约,其辞徽。《史记》

47.言者无罪。(《诗经》)

48.它山之石。(《诗经》)

49.靡不有初。(《诗经》)

50.辅车相依。(《左传》)

51.前事不忘。(《战国策》)

52.知己知彼。(《孙子兵法》)

53.物以类聚。(《易经》)

54.工欲善其事。(《论语》)

55.往者不可谏。(《论语》)

56.,勿施于人。(《论语》)

57.三军可夺帅也。(《论语》)

58.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59,学而不厌。(《论语》)

60.君子坦荡荡。(《论语》)

61.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劝学》)

62.流水不腐。(《吕氏春秋》)

63.,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64.玉不琢,不成器。(《礼记》)

65.临渊羡鱼。(《淮南子》)

66.桃李不言。(《史记》)

67.,我为鱼肉。(《史记》)

68.水至清则无鱼。(《汉书》)

69.,岁寒知后凋。(《后汉书》)

70.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

7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陶渊明)

72.落霞与孤骛齐飞。(王勃)

73.海上升明月。(张九龄)

74.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

75.为人性僻耽佳句。(杜甫)

76.蚍蜉撼大树。(韩愈)

77.不塞不行。(韩愈)

78.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79.文章合为时而著。(白居易)

80.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

81.,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82.兼听则明。(司马光)

83.但愿人长久。(苏轼)

84.等闲识得东风面。(朱熹)

85.梅须逊雪三分白。(梅尧臣)

86.金玉其外。(刘基)

87.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88.世事洞明皆学问。(曹雪芹)

89.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

90.拼得十万头颅血。(秋医)

91.寄意寒星荃不察。(鲁迅)

92.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

(解缙)。

93.红军不怕远征难。(毛泽东)

94.牢骚太盛防肠断。(毛泽东)

95.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

96.高山仰止。(《诗经》)

97.与天地兮比寿。(屈原)

98.凫胚虽短,;鹤颈虽长。(《庄子》)

99.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老子)

100.,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李斯)

101.强弩之末。(《史记》)

102.人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李世民(引自《资治通鉴》)]

103.穷且益坚。(王勃)

104.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

105.枝上柳棉吹又少。(苏轼)

106.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

107.,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108.匈奴未灭。(《史记》)

109.,叹息肠内热。(杜甫)

1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

111.莫道桑榆晚。(刘禹锡)

112.,不悱不发。(《论语》)

113.,俭以养廉。(《格言联壁》)

114.上不怨天。(《礼记》)

115.,不知其可也!(《论语》)

116.心病终须心药治,(《红楼梦》)

117.不入虎穴。(《后汉书》)

118.皮之不存,?((左传))

119.问渠哪得清如许?。(朱熹)

120.抽薪止沸。(魏征)

121.城门失水。

122.,景行行止。(《诗经》)

123.投我以木瓜。(《诗经》)

124.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

125.,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126.丹青不知老将至。(杜甫)

127.,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128.,天空任鸟飞。(吴承恩)

129.青山遮不住。(辛弃疾)

130.仓廪实而知礼节。(《史记》)

131.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

132.踏遍青山人未老。(毛泽东)

133.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泽东)

134.,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35.,;壁立于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36.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

137.历览前贤国与家。(李商隐)

138.埋骨岂须桑梓地。(黄冶峰)

139.醉卧沙场君莫笑。(王翰)

1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141.尽信《书》。(《孟子》)

142.,熟读而精思。(朱熹)

143.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144.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

145.千门万户瞳瞳日。(王安石)

146.人面不知何处去。(崔护)

147.要知松高洁。(陈毅)

148.待到山花烂漫时。(毛泽东)

149.怅寥廓,?(毛泽东)

150.吟安一个字。(卢延让)

151.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

152.,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153.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

154.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

155.心事浩渺连广宇。(鲁迅)

156.,不期乎镆铘;,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

157.,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158.留连戏蝶时时舞。(杜甫)

159.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

160.羽扇纶巾。(苏轼)

参考答案:

1.春风不度玉门关 2.落日故人情 3.微风燕子斜 4.雪尽马蹄轻 5.铁马冰河入梦来 6.一片冰心在玉壶 7.月涌大江流 8.身世浮沉雨打萍 9.天然去雕饰 10.疑义相与析 11.月是故乡明 12.澄江静如练 13.不废江河万古流 14.直挂云帆济沧海 15.道是无晴却有晴 16.淡妆浓抹总相宜 17.绝知此事要躬行 18.敏 而好学 19.必有我师焉 20.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1.孤帆一片日边来 22.尚思为国戌轮台 23.僧敲月下门。24.不以己悲 25.再而衰 三而竭 26.亲贤臣 远小人 27.登泰山而小天下 28.是以傅彩 29.鉴前世之兴衰 30.积毁销骨 31.黄山归来不看岳 32.足见其疏 乃见其密 33.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34.行而不远 35.怒向刀丛觅小诗 36.零落成泥碾作尘 37.俭,德之共也 38.臣心一片磁针石 39.智勇多困于所溺 40.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41.悠然见南山 42.犹抱琵琶半遮面 43.此时无声胜有声 44.杨柳岸,晓风残月 4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6.其志洁 其行廉 47.闻者足戒 48.可以攻玉 49.鲜克有终 50.唇亡齿寒 51.后事之师 52.百战不殆 53.人以群分 54.必先利其器 55.来者犹可追 56.己所不欲 57.匹夫不可夺志也 58.思而不学则殆 59.诲人不倦 60.人常戚戚 61.不扶不直 与之俱黑 62.户枢不蠹 63.独学而无友 64.人不学 不知道 65.不如退而结网 66.下自成蹊 67.人为刀俎 68.人至察则无徒 69.疾风知劲草 70.非宁静无以致远 71.便欣然忘食 72.秋水共长天一色 73.天涯共此时 74.每逢佳节倍思亲 75.语不惊人死不休 76.可笑不自量 77.不止不行 78.行,成于思,毁于随 79.歌诗合为事而作 80.山雨欲来风满楼 81.忧劳可以兴国 82.偏听则暗 83.千里共婵娟 84.万紫千红总是春 85.雪却输梅一段香 86.败絮其中 87.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88.人精练达即文章 89.去留肝胆两昆仑 90.须把乾坤力转回 91.我以我血荐轩辕 92.俯首甘为孺子牛 93.万水千山只等闲 94.风物长宜放眼量 95.敢叫日月换新天 96.景行行止 97.与日月兮齐光 98.续之则忧 断之则悲 99.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始于足下 100.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就其深 101.势不能穿鲁缟也 102.可以正衣冠 可以见兴替 可以知得失 103.不坠青云之志 104.江枫渔火对愁眠 105.天涯何处无芳草 106.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7.位卑未敢忘忧国 108.无以家为也 109.穷年忧黎元 110.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111.为霞尚满天 112.不愤不启 113.勤能补拙 114.下不允人 115.人而无信 116.解铃还须系铃人 117.焉得虎子 118.毛将焉附 119.为有源头活水来 120.剪草除根 121.殃及池鱼 122.高山仰止 123.报之以琼琚 124.后不见来者 独怆然而涕下 125.千磨万击还坚劲 126.富贵于我如浮云 127.停车坐爱枫林晚 128.海阔凭鱼跃 129.毕竟东流去 130.衣食足而知荣辱 131.而今迈步从头越 132.风景这边独好 133.人间正道是沧桑 134.操千曲而后晓声 135.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136.除却巫山不是云 137.成由勤俭败由奢。138.人生到处有青山 139.古来征战几人还 14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1.则不如无《书》 142.循序而渐进。143.敬人者人恒敬之 144.只缘身在最高层 145.总把新桃换旧符 146.桃花依旧笑春风 147.待到雪化时 148.她在丛中笑 149.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50.拈断数茎须 151.心有灵犀一点通 152.千里莺蹄绿映红 153.在乎山水之间也 154.浅草才能没马蹄 155.于无声处听惊雷 156.良剑期乎断 良马期乎千里 157.秦时明月汉时关 158.自在娇莺恰恰啼 159.气吞万里如虎 160.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北师大附中小升初语文真题汇编(古诗句默写专题)的延伸内容:小学生考试考场答题技巧辅导

一、自我暗示、消除焦虑 考试一旦怯场,面对试题就会头脑空空,平时熟悉的公式、定理回忆起来也变得困难,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到心情平静下来,已浪费了许多时间,看到许多未作的题目,则会再次紧张,形成恶性循环。这时要迅速进行心理调节,使自己快速进入正常应考状态,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调节焦虑情绪:①、自我暗示法。用平时自己考试中曾有优异成绩来不断暗示自己:我是考生中的佼佼者;我一定能考得理想的成绩;我虽然有困难的题目,但别人不会做的题目也很多。②、决战决胜法。视考场为考试的大敌,用过去因怯场而失败的教训鞭策自己决战决胜。

二、整体浏览,了解卷情 拿到试卷后,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后,先对试卷进行整体感知,看看这份试卷共多少页、总题量是多少、分哪几大部分、有哪几种题型。这样不仅可以要防止试卷错误,尽早调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且通过对全卷作的整体把握,能尽早定下作战方案。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下试卷的难易度,以便自己合理安排答题时间,避免会做的没有做,不会做的却浪费了时间的情况出现。

三、“两先两后”,合理安排 试卷的难易、生熟占分高低大体心中有数了,情绪也稳定了,此时大脑里的思维状态由启动阶段进入亢奋阶段。只要听到铃声一响就可开始答题了。解题应注意“两先两后”的安排:①、先易后难 一般来说,一份成功的试卷,它上面的题目的排列应是由易到难的,但这是命题者的主观愿望,具体情况却因人而异。同样一个题目,对他人来说是难的,对自己来说也许是容易的,所以当被一个题目卡住时就产生这样的念头,“这个题目做不出,下面的题目更别提了。”事实情况往往是:下面一个题目反而容易!由此,不可拘泥于从前往后的顺序,根据情况可以先绕开那些难攻的堡垒,等容易题解答完,再集中火力攻克之。②、先熟后生 通览全卷后,考生会看到较多的驾轻就熟的题目,也可能看到一些生题或新型题,对前者——熟悉的内容可以采取先答的方式。万一哪个题目偏难,也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冷静思考,变生为熟,想一想能不能把所谓的生题化解为若干个熟悉的小问题,或转化为熟悉的题型。总之要记住一句名言:“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四、“一慢一快”,慢中求快 一慢一快,指的是审题要慢要细,做题要快。题目本身是解题方法、技巧的信息源,特别是每卷必有的选择题中的题干中有许多解答该题的规定性。例如:选出完全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选一项还是两项等,这些一定要在读题时耐心地把它们读透,弄清要求,否则是在做无用功。考卷大多是容易的,在大家容易的情况下就看谁更细心,而细心最主要的就是审题时要慢要细心。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答题时速度应快。做到这一点可从两方面入手,一、书写速度应快,不慢慢吞吞。

二、书写的内容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噜嗦重复,尽量写出得分点就行了。

五、分段得分,每分必争 考试中经常有的同学答案是错误的,但依然得了分,这说明写出了得分点,而有的同学甚至一点解题思路都没有,只是将公式进行了罗列,也依然得到了分,都是同样的道理。尤其是有问的解答中,如果第一个不会千万不要放弃,一定要浏览完全部的问题,做到每分必争,切忌出现大量空题的情况。“分段得分”的两种情况:对于会做的题目。对会做的题目要解决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如果出现跳步往往就会造成丢分的情况,因此,答题过程一定规范,重要步骤不可遗漏,这就是分段得分。对于不会做的题目,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大题分几小题的,一种是一大题只有一问的。对于前者,我们的策略是“跳步解答”,第一小题答不出来,就把第一小题作为已知条件,用来解答第二小题,只要答得对,第二小题照样得分。对于后者,我们的策略是“缺步解题”,能演算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不强求结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分数。

西安小升初语文真题 篇6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思想核心为“仁”。现存《 》,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

2.老子:春秋时思想家、学派创始人。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主张清静无为。《 》是道家典籍,有81章。

3.墨子:春秋时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人。主张“兼爱”。《 》是墨家的典籍,为墨子及其弟子所写。4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 “。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7篇261章,即《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著作。

5.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名,继承老子之”道德自然“观。《庄子》是道家著作,也称《南华经》。6.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韩非和李斯之师,《荀子》为儒家著作,现存32篇。

7.韩非:战国末年的哲学家和政治家。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韩非子》是 家代表作,后人集韩非之作及评韩之文而成,55篇。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8.《列子》:相传为战国郑人 所作。原存本子已经遗失,现存本子由东晋张湛辑注。《愚公移山》出于此本。9.《吕氏春秋》:一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年秦相 集门客编写。

10.诸子散文: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他们的著作。先秦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 家、家、家和 家,其代表著作分别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在各学派中,首先兴起的是由孔子创立的儒家,继起的是墨家,然后是其他各家。

11.三教九流:三教指。九流指儒家者流、阴阳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

屈原:战国末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是我国古代 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感情奔放。他的作品千古传诵,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诗篇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贡献。1953年,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曾把他推举为。

13.李斯: 代政治家。他建议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较大的作用。著有《谏逐客书》。1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共33篇。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中山诸国之事,以记叙谋臣策士的说辞书信为主。是西汉 编修,相传曾巩作了补订。

15.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著有《新序》、《说苑》等。编修《 》。16.贾谊:西汉 家、家,代表作有《论积贮疏》和《过秦论》等。

17.司马迁:中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所著史籍人称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由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和列传(70篇)五部分组成。本书传记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有深远影响,鲁迅先生称其为” “。

18.班固:东汉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9.曹操: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字孟德,现存20余首乐府诗,代表作是《 》、《龟虽寿》和《短歌行》。

20.诸葛亮: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人称”卧龙“。《出师表》是千古名作。

21.郦道元:北朝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著有《水经注》40卷。阐述《 》中1000多条水道的源流及沿岸风土景物,并订正《水经》中的谬误。

22.陈寿:西晋哲学家。字承祚,著有《 》,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

23.傅玄:西晋哲学家和 家。字休奕。封鹑觚(gū)子。著有《傅子》、《傅玄集》,《马均传》是其作品之一。

李密:西晋武阳人,字,一名虔。有《陈情表》。

25.范晔:南朝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蔚宗,著有《后汉书》,”前四史“加上从 的二十个朝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合称”二十四史“。

26.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我国古代 的巨著。

27.陶渊明: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私谥靖节。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

28.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 “之称。字遗少。曾任右军将军,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著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是其中的著名序文。

29.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字叔痒。《与 书》是其代表作。

30.丘迟:南朝梁文学家。字范希。明人辑有《丘司空集》,《与陈伯之书》是 文中之佳作。

31.徐陵:南朝诗人。若有《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本诗歌总集。《孔雀东南飞》出于此。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诗,与北朝民歌《木兰诗》(见南朝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称” “。

32.魏徵:初唐政治家。字玄成,封郑国公。”,亦能覆舟“;”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是他的名句。主编有《群书治要》。

33.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骆宾王、杨炯),著名文学家,字子安,《滕王阁序》是其代表作。”,天涯若比邻“是他写的名句。

34.贺知章:唐朝诗人。字季真,自号。《回乡偶书》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35.王之涣:唐朝诗人。字季陵。与高适、王冒龄等唱和,长于歌咏边塞题材。《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是其代表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 》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高适: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字达夫。《别 》、《燕歌行》等是他的代表作。”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他的名句。

37.孟浩然;唐朝诗人。与 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是其代表作。

38.岑参: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9.崔颢:唐朝诗人。《黄鹤楼》是其代表作。”黄鹤一去不复返,“是其中的名句。

40.王昌龄:唐朝诗人。字少伯,《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是千古名句。《从军行》、《出塞》是其代表作。

答案: 1.丘;论语

2.道家;老子

3.墨子

4.孔孟;散文

5.周6.况

7.法

8.列御寇 9.吕不韦

10.儒;道;法;墨

11.儒教、道教、佛教

12.原;浪漫;世界文化名人

13.秦

14.刘向

15.战国策

16.政论;文学

17.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8.汉书

19.观沧海

20.孔明

21.水经

22.三国志

23.文学

24.令伯

25.晋到明

26.文学理论批评

27.元亮

28.书圣

29.朱元思

30.骈

31.叙事;乐府双璧

32.水能载舟;戒奢以俭

33.海内存知己

34.四明狂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企业领导力培训心得下一篇:护理论文的选题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