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常见问题治理措施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质量常见问题治理措施(共8篇)

质量常见问题治理措施 篇1

工程质量典型问题治理措施

问题治理措施》的通知甘建工[2012]238号精神,特制定如下措施: 1 地下混凝土结构防水质量问题 1.1 混凝土裂缝渗漏 1.1.1 现象

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或环形裂缝,当裂缝贯穿于混凝土结构本体时,即产生渗漏。1.1.2 原因分析

混凝土裂缝渗漏的原因与“混凝土结构裂缝质量问题”的原因相同。1.1.3 治理措施

(1)加强混凝土养护,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作好测温记录,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质量,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2)用耐碱聚合物乳胶等材料密封,使其同水泥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稳定性很高的硅酸盐,使碳化裂缝表面的碳化脆弱。(3)深进的或贯穿性裂缝,用环氧灌缝,在表面加刷环氧胶泥封闭。亦可采用氰凝、丙凝浆液灌缝,然后进行表面封闭。1.2 变形缝渗漏 1.2.1 现象

地下工程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一般设置在结构变形和位移等部位,如地下室与车道联结处。不少变形缝有不同程度的渗漏。1.2.2 原因分析

(1)金属止水带焊缝不饱满或与钢筋相连形成渗漏通道,橡胶或塑料止水带接头没有锉成斜坡并粘结搭接。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结合《2012年甘肃省建筑工程质量典型(2)变形缝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1.2.3 治理措施

(1)地下工程宜尽量减少变形缝。当必须设置时,应根据该工程地下水压、水质、防水等级、地基和结构变形情况,选择合适的构造形式和材料。

(2)地下防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地下水位低于防水混凝土以下500mm以上,并应排除地下水。

(3)当发现变形缝处渗漏水时,可往缝内嵌入BW止水条,每隔1-2m处预埋注浆管,用速凝防水胶泥封缝;也可采用丙凝注浆,注浆顺序先底板、次侧墙、后顶板。

1.3 混凝土施工缝渗漏 1.3.1 现象

施工缝处混凝土骨料集中,混凝土酥松,接槎明显,沿缝隙处渗漏。1.3.2 原因分析

(1)施工缝留的位置不当,施工缝混凝土表面没有凿毛,残渣没有冲洗干净,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

(2)施工缝未做企口或没有安装止水带。(3)配合比设计不当,骨料集中于施工缝处。

(4)混凝土墙体单薄,钢筋过密,振捣困难,混凝土不密实。(5)没有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造成接槎部位产生收缩裂缝。1.3.3 治理措施

(1)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少留置施工缝。底板、顶板不宜留施工缝;墙体不宜留垂直施工缝,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和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

(2)施工缝宜留置成凸形缝、阶梯缝,平口缝应埋金属止水带或贴BW止水条。施工缝必须清理干净。

(3)金属止水带的接头应满焊,不得有缝隙。墙(柱)竖向钢筋或箍筋穿越止水带所割的空洞,应补焊完整。BW止水条7d的膨胀率应不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浸入水中最大膨胀率为150-300%;应用时,需将混凝土粘贴面凿平后抹水泥浆找平层,直接粘贴于找平层表面,接头处用钢钉固定。

(4)混凝土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即在混凝土中按水泥用量的10%掺入UEA或WG-HEA微膨胀剂。

(5)浇筑上层混凝土前,应先在施工缝处浇筑一层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增强新旧混凝土的粘结。

(6)高于2m的墙体,宜用串筒或振动溜管浇注入模。(7)施工缝处混凝土要仔细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

(8)对施工缝处出现的渗漏点(缝),应视渗漏情况和水压大小,采用促凝胶浆、氰凝(丙凝)灌浆堵漏。

1.4 预埋件、穿墙管(盒)部位渗漏 1.4.1 现象

沿预埋件周边或附近渗漏水。热力管道、常温管道及电缆管穿过防水混凝土墙时与混凝土分离,产生裂缝漏水。1.4.2 原因分析

(1)支撑地下工程底板钢筋的马凳筋直接撑在混凝土垫层上;脚手架钢管支在混凝土垫层上,混凝土浇筑后未立即拔除,压力水沿马凳筋或脚手架钢管渗漏水。(2)穿过地下工程墙体的水电套管、固定式主管、模板对拉螺栓等,未满焊止水环,或环板宽度太窄;预埋铁件及环片表面有锈蚀层未清除,混凝土不能与埋件粘结严密。

(3)暗线管接头不严或套管用有缝管。

(4)施工中预埋件固定不牢或受振松动,与混凝土间出现缝隙。(5)预埋件周围,尤其是预埋件密集处,混凝土浇筑困难,振捣不密实。(6)因热力管道穿墙部位构造处理不当,使管道在温差作用下,因伸缩变形与结构脱离,产生裂缝渗漏。1.4.3 治理措施

(1)穿过防水混凝土的管道,必须满焊止水环,焊缝应密实连续。一般管径管道的止水环片净宽不得小于50mm,大管径管道的止水环片净宽不得小于100mm。(2)地下防水混凝土结构的电源线路应以明线为主,不宜采用暗管,以减少渗漏通道。必须采用暗管时,穿线管必须采用无缝管,确保接头严密。

(3)埋入防水混凝土的预埋铁件,其锚筋弯钩顶部应贴放止水钢板并与之焊牢。预埋铁件表面应做除锈处理。且应安装牢固,不得松动。

(4)支撑承台、底板钢筋的马凳筋应做成Ω形,其弯折直线段应与底部钢筋焊联,不得触及垫层。否则,马凳筋应焊止水环。

5)防水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绑扎丝均不得触及模板,穿墙模板对拉螺栓必须加焊止水环。

(6)热力管道穿墙部位应安装翼环套管,套管上焊止水环,在一端冀环上设置螺栓和压紧法兰。穿管后的空隙,用石棉水泥或麻刀石灰嵌填,套入挡圈和耐热橡胶圈,压紧法兰用螺栓压紧封堵,另一端沿周圈缝隙嵌油膏封固。(7)常温管道穿墙,只需在管道上满焊止水环,或在管周剔槽捻素水泥浆。(8)动力电缆群可采用套管或穿墙盒方式,集中穿过外墙。前者用石棉沥青等油性防水材料填塞电缆与套管间的缝隙,外做满灌防水材料的箱型防水构造;后者则在穿墙盒的封口钢板上与墙体预埋角钢焊牢,并从钢板上的浇注口注入沥青防水。

(9)处于地面以下的管道和电缆穿墙部位,混凝土必须浇灌密实,防水处理必须严格细致。

(10)对发现的预埋件、管道穿墙或热力管道穿墙部位渗漏,可参照本章2.3.3第(8)的方法处理。1.5 后浇带部位渗漏 1.5.1 现象

后浇带分基础底板、外墙和楼板后浇带,并相互贯通,其宽度一般为800~1000mm。完工后,有的在后浇带两侧的接合部位产生渗水,有的湿渍斑斑,严重的渗漏水成线状。1.5.2 原因分析

(1)混凝土底板和墙体后浇带两侧未做企口带或没有安装金属止水带。有的虽已安装了金属止水带,但止水带位移,两侧混凝土厚度不一致。

(2)钢筋密集,后浇带两侧支模困难,阻隔方法不当,因漏浆、振捣不到位导致混凝土酥松。

(3)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严重。底板缝内灰渣未彻底清理,两侧旧混凝土未凿毛,铺浆后即浇筑混凝土。

(4)后浇带使用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等级没有提高,微膨胀剂掺量少,混凝土坍落度控制不严,振捣不细致,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固。

(5)养护未及时覆盖,浇水次数少,养护期没有达到规定时间就提早拆模。1.5.3 治理措施

(1)后浇带两侧宜用木模封缝,尽量减少混凝土水泥浆流失。(2)浇筑后浇带混凝土之前,必须做好以下各点:

1)排干缝内积水,清掉灰渣,剔除两侧松散石子直至坚实层,力求平整; 2)已预埋了钢板止水带的,应除去钢筋或钢板止水带上的锈皮,冲洗后,压缩空气清除积液和灰渣;

3)缝缘未做企口带也没有安装钢板止水带的,应粘贴BW橡胶止水条; 4)后浇带两侧粘贴BW橡胶止水条时,旧混凝土粘贴面宜事先抹一层水泥浆带,止水条接头搭接长度30-50 mm,金属丝扎牢,用水泥钉固定。止水条粘贴位置:墙体垂直缝,应粘贴在墙中至外层钢筋的内侧;底板、现浇板水平缝,应粘贴在靠近板表面的上层钢筋下面。混凝土浇灌前,应避免雨水、浇水浸泡止水条; 5)后浇带混凝土须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旧混凝土高0.5~1级,内掺占水泥重14%~15%的UEA或WG-HEA膨胀剂。坍落度控制在160~180mm(泵送混凝土)。(3)混凝土浇灌前,后浇带两侧旧混凝土面宜事先抹一层原配合比砼去除粗骨料。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时,棒头不得触及止水条。

(4)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终凝前应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5)现浇板后浇带下部的模板不得过早拆除。必须拆除时,带内及两侧应保留立柱且逐层上下对齐,防止出现变性裂缝而造成渗漏。1.6 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露筋渗漏 1.6.1 现象

混凝土表面存在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等缺陷部位阴湿、渗漏。1.6.2 原因分析

对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等缺陷的修补处理不当。1.6.3 治理措施

(1)根据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的具体情况,渗漏状况及水压大小,查明渗漏的部位,然后进行堵漏和修补处理。

(2)无论疵病大小,须经工程项目质检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亲自过目,做出检查记录后,根据实测结果,做出处理方案,方可进行修补处理。

(3)处理前,应先将基层松散不牢的石子和酥松混凝土剔凿掉,然后用尖堑子或剁斧将表面凿毛,清理后,再用压力水冲洗干净。修补处理可采取以下方法: 1)水泥砂浆抹面法:蜂窝、孔洞不深的,基层处理后,可用水泥素浆打底,用1:2水泥砂浆找平,抹压平整密实;蜂窝、孔洞面积较大且稍深的,可将基层先刷水泥素浆,而后用1:2.5水泥砂浆分层填补抹压平整;

2)水泥砂浆捻实法:蜂窝、孔洞面积不大但较深的,在基层处理、水泥素浆打底完成后,可用1:2干硬性水泥砂浆边填边用木棒、锤子捻灰砸捣密实,再在其上刷水泥素浆、用1:2.5水泥砂浆抹平;

3)混凝土浇注法:蜂窝、孔洞面积大且较深的,在基层处理、水泥素浆打底完成后,可用高一级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或补偿收缩混凝土浇捣密实,必要时表面再用1:2.5水泥砂浆抹平; 4)水泥注浆法:蜂窝、孔洞缺陷严重,不处理将会影响结构质量的,可采用注浆法进行补强。

注浆孔的位置、数量和深度,应根据混凝土蜂窝、孔洞的实际情况、浆液扩展度确定。

浆液:水泥浆液,其水灰比一般为0.7-1.1,必要时可掺入占水泥重量1-3%的水玻璃溶液促凝拌匀后使用。化学浆液,氰凝浆液的配制按预聚体(主剂)、增塑剂、乳化剂、溶剂、催化剂顺序称量加入容器内拌匀后使用;丙凝浆液由甲液、乙液双组份配制而成,一般配制成浓度为10%的丙凝溶液,使用时可适当调整,其变化幅度为7-15%。

(4)混凝土蜂窝、孔洞的剔凿部位,应先润湿后再进行处理。处理部位,必须对填补浇灌材料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2 水泥砂浆地面质量问题 2.1 水泥砂浆地面起砂 2.1.1 现象

地面表面粗糙,光洁度差,颜色发白,不坚实。走动后,表面先有松散的水泥灰,用手摸时象干水泥面。随着走动次数的增多,砂粒逐步松动或有成片水泥硬壳剥落,露出松散的水泥和沙子。2.1.2 原因分析

(1)水泥砂浆拌合物的水灰比过大,砂浆强度降低。如施工时用水量过多,将会大大降低面层砂浆的强度;同时施工中将造成砂浆泌水,进一步降低地面的表面强度。

(2)不了解水泥硬化的基本原理,工序安排不适当,以及底层过干或过湿等,造成地面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

(3)养护不适当。水泥地面完成后,如果不养护或养护天数不够,在干燥环境中面层水分迅速蒸发,水泥的水化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减缓硬化速度,严重时甚至停止硬化,致使水泥砂浆脱水而影响强度和抗磨能力。此外,如果地面抹好后,不到24h就浇水养护,由于地面表面较“嫩”,也会导致大面积脱皮,砂粒外露,使用后起砂。

(4)水泥地面在尚未达到足够的强度时就上人走动或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使地面遭受磨擦、划伤、撞击等,导致地面起砂。这种情况在气温低时尤为显著。(5)水泥地面在冬季低温施工时,若门窗未封闭或无供暖设施,就容易受冻。水泥砂浆受冻后,强度将大幅度下降,骨料周围的一层水泥浆膜在冰冻后其粘接力也被破坏,形成松散颗粒,一经人走动也会起砂。

(6)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水泥标号低,或用过期结块水泥、受潮结块水泥;砂子粒度过细,砂子含泥量过大。2.1.3 治理措施

(1)小面积起砂且不严重时,可用磨石将起砂部分水磨,直至露出坚硬的表面。也可以用纯水泥浆罩面的方法进行修补。

(2)大面积起砂,可用801胶水泥浆修补,先用钢丝刷将起砂部分的浮砂清除掉,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801胶加水(约一倍水)搅拌均匀后,分层涂刷地面表面。涂抹后按照水泥地面的养护方法进行养护。(3)对于严重起砂的水泥地面,应做翻修处理。2.2 地面空鼓 2.2.1 现象

地面空鼓多发生于面层和垫层之间,或垫层与基层之间,用小锤敲击有空鼓声。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开裂。严重时大片剥落,破坏地面使用功能。2.2.2 原因分析

(1)垫层(或基层)表面清理不干净,有浮灰、浆膜或其它污物。特别是室内粉刷的白灰砂浆沾污在楼板上,极不容易清理干净,严重影响垫层与面层的结合。(2)面层施工时,垫层(或基层)表面不浇水湿润或浇水不足,过于干燥。(3)垫层(或基层)表面有积水,在铺设面层后,积水部分水灰比突然增大,影响面层与垫层之间的粘结,易使面层空鼓。(4)为了增强面层与垫层(或垫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需涂刷水泥浆结合层。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如刷浆过早,铺设面层时,所刷的水泥浆已风干硬结,不但没有粘结力,反而起了隔离层的作用;采用先撒干水泥面后浇水{或先浇水后撒干水泥面)的扫浆方法,由于干水泥面不易撒匀,浇水也有多有少,容易造成干灰层、积水坑,成为日后面层空鼓的潜在隐患。

(5)炉渣垫层质量不好:

1)使用未经过筛和未用水焖透的炉渣拌制水泥炉渣垫层(或水泥石灰炉渣垫层)。这种粉末过多的炉渣垫层,本身强度低,容易开裂,造成地面空鼓。另外,炉渣内常含有锻烧过的煤石,变成石灰,若未经水焖透,遇水后消解而体积膨胀,造成地面空鼓;

2)使用的石灰熟化不透,未过筛,含有未熟化的生石灰颗粒。拌合物铺设后,生石灰颗粒慢慢吸水熟化,体积膨胀,使水泥砂浆面层拱起,也将造成地面空鼓、裂缝等缺陷;

3)设置于炉渣垫层内的管道没有用细石混凝土固定牢,产生松动,致使面层开裂、空鼓。

(6)门口处砖层过高或砖层湿润不够,便面层砂浆过薄以及干燥过快,造成局部面层裂缝和空鼓。2.2.3 治理措施

(1)对于房间的边、角处,以及空鼓面积不大于0.1m²且无裂缝者,一般可不作修补。

(2)对人员活动频繁的部位,如房间的门口、中部等处,以及空鼓面积大于0.1m²,或虽面积不大,但裂缝显著者,应予翻修。

(3)局部翻修应将空鼓部分凿去,四周宜凿成方块或圆形,并向结合良好处扩展30~50mm,边缘应凿成斜坡形,底层表面应适当凿毛。凿好后,将修补周围100mm范围内清理干净。修补前l~2d,用清水冲洗,使其充分湿润。修补时,先在底面及四周刷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浆一遍,然后用与面层相同材料的拌合物填补;如原有面层较厚,宜采用掺微膨胀剂的砂浆(掺量占水泥用量的10-13%)填补。修补应分次进行,每次厚度不宜大于20mm。终凝后,应立即用湿砂或湿草袋等覆盖养护,严防早期产生收缩裂缝。

(4)大面积空鼓,应将整个面层凿去,并将底面凿毛,重新铺设新面层。有关清理、冲洗、刷浆、铺设和养护等操作要求同上。2.3 地面面层不规则裂缝 2.3.1 现象

不规则裂缝部位不固定,形状不一,现浇板楼地面或预制板楼地面上都会出现,有表面裂缝,也有贯通裂缝。2.3.2 原因分析

(l)水泥安定性差或用刚出窑的热水泥,凝结硬化时的收缩量大。或采用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混杂使用,凝结硬化的时间以及凝结硬化时的收缩量不同而造成面层裂缝。砂子粒径过细,或含泥量过大,拌合物的强度低,也容易引起面层收缩裂缝。

(2)面层养护不及时或不养护,产生收缩裂缝。这种现象在水泥用量大的地面、或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做的地面尤为普遍。在温度高、空气干燥和有风的季节,若养护不及时,地面更易产生干缩裂缝。

(3)水泥砂浆过稀或搅拌不均匀,则砂浆的抗拉强度降低,影响砂浆与基层的粘结,也容易导致地面出现裂缝。

(4)首层地面填土质量差:回填土的土质差或夯填不实,地面完成以后回填土沉陷,使地面产生裂缝,甚至空鼓脱壳;回填土中夹有冻土块或冰块,当气温回升后,冻土融化,回填土沉陷,使地面面层裂缝、空鼓。

(5)配合比不准确,垫层混凝土离散性大;混凝土振捣不实,接槎不严密;地面填土局部标高不够或是过高。这些因素都将削弱垫层的承载力而引起面层裂缝。

(6)面层因收缩不均匀而产生裂缝。基层不平整,面层厚薄不匀;埋设管道、预埋件或地沟盖板偏高偏低等,使面层厚薄不匀;新旧混凝土交接处因吸水率及垫层用料不同,将造成面层收缩不匀;面层压光时撒干水泥面且不均匀,会使面层产生不等量的收缩。

(7)面积较大的楼地面未留伸缩缝。因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胀缩变形,使地面产生裂缝。

(8)结构变形。如因局部地面堆荷过大而造成地基土下沉或因构件挠度过大使构件下沉、错位、变形,导致地面产生不规则裂缝。这些裂缝一般是底、面裂通的。

(9)使用外加剂过量而造成面层较大的收缩值。各种减水剂、防水剂等掺入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中后,有增大其收缩值的不良影响,如果掺量不正确,面层完工后又不注意养护,则极易造成面层裂缝。2.3.3 治理措施

对楼地面产生的不规则裂缝,由于造成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在修补前,应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然后再进行处理。

对于尚在继续开展的“活裂缝”,如为了避免水或其它液体渗过楼板而造成危害,可采用填缝材料(如沥青胶泥、嵌缝浆料、环氧树脂等)作裂缝封闭处理。对于已经稳定的裂缝,则应根据裂缝的严重程度作如下处理:

(l)裂缝细微,无空鼓现象,且地面无液体流淌时,一般可不作处理。2)裂缝宽度在0.5mm以上时,可做水泥浆封闭处理。先将裂缝内的灰尘冲洗干净,晾干后,用纯水泥浆(可适量掺些801胶)嵌缝。嵌缝后加强养护,常温下养护3d,然后用细砂轮在裂缝处轻轻磨平。

(3)如裂缝与空鼓同时产生时,则可参照“地面空鼓”的治理方法进行处理。3 室外散水、台阶、管沟质量问题

(一)室外散水 3.1 散水表面起砂 3.1.1 现象 散水表面粗糙,颜色泛白。轻者局部起砂,零星起灰皮;重者大面积翻砂,成片水泥硬壳剥落,面层布满凹坑。3.1.2 原因分析

(1)水泥砂浆拌合物的水灰比过大,施工时砂浆泌水,造成散水表面强度低,完工后一经走动磨损,就会起灰。

(2)面层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会大大降低面层砂浆的强度和抗磨能力。

(3)养护不适当。养护过早或养护不及时,及养护时间不够都会影响面层砂浆强度。

(4)尚未达到足够的强度就上人走动,使散水表面遭受磨擦等作用,容易导致地面起砂。

(5)冬季低温施工时,水泥砂浆受冻后,强度将大幅度下降,一经人走动也会起砂。

(6)原材料不合要求。水泥强度等级低,或用过期水泥、受潮结块水泥;砂子粒度过细,拌合时需水量大,水灰比加大,强度降低;砂子含泥量过大,影响水泥与砂子的粘结力,和造成散水起砂。3.1.3 治理措施

(1)严格控制水灰比。用于面层的水泥砂浆的稠度不应大于35mm,混凝土或细石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应大于30mm。垫层事前要充分湿润,水泥浆要涂刷均匀,随铺灰随用短杠刮平。混凝土面层宜用平板振捣器振实,细石混凝土宜用辊子滚压,或用木抹子拍打,使表面泛浆,以保证面层的强度和密实度。(2)掌握好面层的压光时间.散水面层的压光一般不应少于三遍。第一遍应在面层铺设后随即进行。先用木抹子均匀搓打一遍,使面层材料均匀、紧密、抹压平整,以表面不出现水层为宜。第二遍压光应在水泥初凝后、终凝前完成(一般以上人时有轻微脚印但又不明显下陷为宜),将表面压光、压平整。第三遍压光主要是消除抹痕和闭塞细毛孔,进一步将表面压实、压光滑(时间应掌握在上人不出现脚印或有不明显的脚印为宜),但切忌在水泥终凝后压光。

(3)水泥砂浆面层压光后,应视气温情况,一般在一昼夜后进行洒水养护,或用草帘、锯末覆盖后洒水养护。养护的时间不应少于7d。

(4)合理安排施工流向和施工顺序,避免上人过早。

(5)在低温条件下抹水泥面层,应防止早期受冻。

(6)水泥宜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级,安定性要好。过期结块或受潮结块的水泥不得使用。砂子宜采用粗、中砂,含泥量不应大于3%。用于面层的细石和碎石粒径不应大于15mm,也不应大于面层厚度的2/3,含泥量不应大于2%。3.2 散水空鼓 3.2.1 现象

散水空鼓部位用脚跺有“嘭、嘭”响声,用小锤敲击有空鼓声。使用一段时间后极易开裂。严重时大面积剥落、起块,影响使用。3.2.2 原因分析

(1)垫层(或基层)表面清理不干净,影响垫层与面层的结合。(2)面层施工时,垫层(或基层)表面不浇水湿润或浇水不足,过于干燥。铺设砂浆后,由于垫层迅速吸收水分,致使砂浆失水过快而强度不高,面层与垫层粘结不牢;另外,干燥的垫层(或基层)未经冲洗,表面的粉尘难于扫除,对面层砂浆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3)垫层(或基层)表面有积水,在铺设面层后,积水部分水灰比突然增大,影响面层与垫层的粘结,易使面层空鼓。(4)为增强面层与垫层(或垫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施工中往往需涂刷水泥结合浆。若刷浆过早,铺设面层时,所刷的水泥浆已风干硬结,不但没有粘结力,反而起了隔离层的作用;若采用先撒干水泥面后浇水(或先浇水后撒干水泥面)的扫浆方法,由于干水泥面不易撒匀,浇水也有多有少,容易造成干灰层、积水坑,成为日后面层空鼓的潜在隐患。3.2.3 治理措施(1)认真清理底层表面的浮灰、浆膜以及其他污物,并冲洗干净。控制基层平整度,用2m直尺检查,其凹凸度不应大于10mm,以保证面层厚度均匀一致,防止厚薄悬殊过大,造成凝结硬化时收缩不一而产生裂缝、宽鼓。面层施工前,应对基层认真进行浇水湿润。(2)素水泥结合浆的水灰比以0.4-0.5为宜。刷素水泥浆应与铺设面层紧密配合,做到随刷随铺。铺设面层时,如果素水泥浆已风干硬结,则应铲去后重新涂刷。3.3 散水裂缝

3.3.1 现象

散水裂缝有的出现在沿墙体通长方向,有的出现在沿散水宽度方向的横向,也有出现在墙体转角处的450斜向。一种是开始时仅涉及面层,继而深及垫层,最终因渗水严重,使散水局部下沉,失去排水功能。还有一种是表面干缩裂缝,大多呈无规则状态分布。3.3.2 原因分析

(1)散水地基内的垃圾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或地基未按规范规定分层夯实,过一段时间后回填土下沉,引起散水裂缝。

(2)散水施工时,没有按规定留置好伸缩缝,或缝宽过窄,不足以承受胀、缩的需要。

(3)勒脚和散水施工程序颠倒,先浇筑混凝土散水,后做勒脚,勒脚位于散水之上。随着建筑物的下沉、地基土的不断压缩,紧贴于墙面的勒脚造成脱落,有的导致勒脚下部散水沿墙长度方向出现纵向裂缝。

(4)落水管下部排水口位于散水伸缩缝处或落水管缺少排水弯头,使雨水进入伸缩缝内,造成垫层或地基土局部下沉,致使散水出现沉陷裂缝。

(5)水灰比过大或养护不及时,出现收缩裂缝。

(6)用撒干水泥面方法进行面层压光,造成表面干缩裂缝。3.3.3 治理措施

(1)回填土是影响散水工程质量的关键。禁止用垃圾土回填,淤泥、腐植土、冻土、耕植土和有机物含量大于8%的土不得用作回填。回填土应按规范要求过筛、控制含水率、分层回填、分层夯实,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2)湿陷性黄土应按设计要求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灰土垫层,应用熟化石灰与粘土拌合后铺设。灰土拌合料应选材一致,拌制均匀,并保持一定湿度(现场鉴定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宜)。灰土拌合料铺设应分层随铺随夯,不得隔日,不得遭受雨淋。每层虚铺厚度宜为150-250mm,夯实的干密度最低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3)按规定设置好散水分隔、伸缩缝。散水根部应沿外墙设置通长分隔缝;房屋转角处应设置450角伸缩缝或沿两个方向设置两道垂直于墙面的伸缩缝;沿散水长度方向应按间距6-10m设置横向伸缩缝。分隔缝、伸缩缝缝宽20mm,贯通面层和混凝土垫层,缝内填塞沥青胶结料。

(4)按先做好勒脚、后施工散水的操作程序组织施工。

(5)规划伸缩缝留设位置时应避开落水管位置。落水管下部靠近散水处要安设排水弯头,并设水簸箕。

(6)控制好抹面砂浆水灰比,做好覆盖、浇水养护。当面层表面出现泌水时,可将与面层砂浆配合比相同的干拌水泥砂拌合物均匀地在面层上薄薄铺撒一层,待吸水后,先用木抹子抹压紧密,然后用铁抹子压光。3.4 散水局部沉陷、开裂、渗水 3.4.1 现象

散水局部区段开始出现裂缝,随着裂缝不断延伸、贯通,最后发生断裂、坍陷,雨水沿陷裂处渗入。3.4.2 原因分析

(1)坍陷区段地基土回填不密实或上部堆载重压、意外振动等引起压缩变形、开裂甚至坍陷。

(2)机动车辆车轮将散水局部压轧裂。

(3)散水坡脚局部积水过多或因散水旁管沟水管破裂漏水,引起地基土下沉,造成影响区段散水坍陷。3.4.3 治理措施

(1)严格控制地基土的回填质量,确保散水坐落在密实可靠的持力层上。湿陷性黄土应按设计要求做好防护处理。

(2)避免车辆在散水上行驶、滞留,减少超重物品堆放。

(3)当散水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将坡脚外缘整平夯填。散水外缘自然地面应较坡脚表面低50mm。严禁场地水倒流至散水坡脚边。

(二)室外台阶

3.5 室外台阶局部下沉变形 3.5.1 现象

台阶投入使用不久,部分区段发生台面下沉、开裂,台阶歪斜,影响正常使用。

3.5.2 原因分析

(1)地基土回填不密实,随着地基的沉陷,造成台阶拉裂、脱开,随之下沉、歪斜。

(2)室外台阶垫层做法与主楼相比刚度反差较大,整体性较差,往往造成台阶拉裂;台阶与主楼二者的沉降不一,使台阶产生变形、裂缝;室外台阶与主楼室内环境温度相差较大,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台阶表面产生拉裂。

(3)台面破损未及时修复,雨水渗入地基土,或台阶侧面地表排水不畅,致使地基土局部沉陷、变形,引起台阶下沉。

(4)寒冷、严寒地区,设计基础埋置深度过小,或未考虑防止地基土冻胀的措施,地基土遭受冻胀后将台阶拱起,消融后造成下沉、变形。3.5.3 治理措施

(1)强化土质选择、夯填击实等技术措施,以保证整个台阶坐落在强度均匀、牢固可靠的持力层上。

(2)从构造上提高台阶的整体性。改变台阶采用砖砌垫层的传统做法,尽可能将混凝土垫层一次浇筑成形并配置防裂构造钢筋;台阶宜设计成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结构、刚性基础;台阶与主楼之间,可考虑做结构一体性刚性连接,也可考虑用缝彻底断开;台阶面层内宜采取加防裂网、加微膨胀剂、设分隔缝等技术措施。

(3)使用期间若发现台阶破损、开裂或周围地表水排流不畅等现象时,建设单位或物业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整治,做返修处理,防止问题的继续蔓延、劣化。

(4)寒冷、严寒地区,台阶的基础埋置深度应位于冰冻线以下;为使地基土不遭受冻害,也可采取在垫层下加设混砂或炉渣防冻层的做法,其厚度可依照各地土的冻结深度习惯做法而定。3.6 砖砌台阶水泥砂浆面层裂缝 3.6.1 现象

砖砌台阶水泥面层与室内地面交接处出现纵向通长裂缝;台阶端部挡墙两侧面抹灰层空鼓、开裂;踏步面层出现不规则裂缝等。3.6.2 原因分析

(1)与室内外地面交接处出现的纵向裂缝,主要是由于台阶抹面基层是砖砌体,室内地面抹面基层是混凝土,不同基层的线膨胀系数不

一、对水泥砂浆的粘结力不同而造成。

(2)台阶端部挡墙两侧抹灰层空鼓、开裂,原因有:一是挡墙砌体表面界面处理不够,粘结不牢;二是砌体表面不平整,致使抹灰层厚薄不均、收缩变形不一致、硬化条件不同造成的;三是因抹面后未采取养护措施或养护不及时,浇水次数少,养护时间短等原因造成的。

(3)踏步面层不规则裂缝,主要原因基本同上。3.6.3 治理措施

(1)室外台阶应尽量采用与室内地面相同的材料进行施工;室内、外地面交接处宜在垫层上嵌设玻璃条(铝条)进行分隔,也可采取留置20㎜分隔缝、浇灌沥青砂浆后面层再设分隔条的做法进行处理。

(2)台阶端部挡墙砌筑时要掌握好表面平整度、垂直度,抹面前充分湿润墙体,有条件的话宜涂刷界面处理剂,做好打底、找平,面层太厚时应分层操作。控制好水泥砂浆的水灰比,防止早期失水收缩。掌握好压光时间,确保抹压质量。砂浆凝结硬化后即可洒水覆盖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3)台阶抹面应严格按照先抹立面(踢面)、后抹平面(踏面)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接缝紧密牢固。

(4)砖砌台阶砌筑时也应注意横平竖直、表面平整,最上层砖应坚持顶砌。抹面前,认真做好基层清理、湿润基体等。抹面时应自上而下进行。抹压时间、遍数按一般水泥砂浆地面工程的要求进行。抹压后视气温情况认真做好覆盖养护,避免过早上人走动。3.7 板块贴面空鼓、脱落 3.7.1 现象

板块面层镶贴质量不好,造成局部或较大面积空鼓,严重时块料脱落掉下。

3.7.2 原因分析

(1)基层清理不干净或未事先浇水湿润,影响粘结力。

(2)配制的砂浆材料质量不好,使用不当。

(3)板块镶贴前浸泡时间不够,造成粘结砂浆早期脱水或浸泡好后未晾干,镶贴后产生浮动,自行坠下。

(4)粘贴砂浆厚薄不匀,饱满度差,操作时用力不均,各部分粘结牢固程度不一致。砂浆收水后,对镶贴好的板块纠偏移动不当,影响了水泥的硬化粘接,也易造成饰面空鼓。

(5)板缝不密实或者漏嵌,既影响面层与基层的粘结力,又加剧了外部恶劣气候环境对踏步的侵蚀。3.7.3 治理措施(1)首先应清除掉基层(混凝土、砖砌体等垫层)表面的垃圾、污物,凸凹不平处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找平。表面光滑时可适当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掉杂物、浮灰,浇水充分湿(2)根据不同块料配制好相应的结合层砂浆。当铺贴预制水磨石块、花岗石台面时,应采用1:2~1:3(体积比)干硬性水泥砂浆做结合层,厚度30㎜;当铺贴细石混凝土预制踏步板时,应采用1:2水泥砂浆坐浆,厚度20㎜;当铺贴砖面层时,应采用1:2水泥砂浆,厚度为10~15㎜;料石面层应采用天然石料铺贴,采用条石面层应铺设在砂、水泥砂浆或沥青胶结料结合层上;采用块石做面层应铺设在基土或砂垫层上。条石面层采用水泥砂浆铺设时应为10~15㎜;采用沥青胶结料铺设时应为2~5㎜;采用砂结合层时厚度应为15~20㎜。块石面层的砂垫层厚度,在夯实后不应小于60㎜。

(3)预制块料铺贴前应浸足水,并晾干。

4)台阶饰面板的镶贴应自上而下进行。对每个台阶踏步先镶贴踢面、再镶贴踏面,完成两个踏步后便对第一踏步灌缝或擦缝。完成一段后,应封闭一段,7 d内禁止人员上下走动。

(三)室外管沟 3.8 管沟开挖不符合要求 3.8.1 现象

(1)管沟暴露时间过长。

(2)开挖时不按规定放坡,有时标高掌握不准,有超挖现象。

(3)堆土距管沟上缘距离太近,容易塌方。3.8.2 原因分析

(1)施工管理计划性差,工序安排不紧凑。

(2)缺乏技术交底或技术交底不清,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督检查跟不上。

(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3.8(1)按规定的放坡值进行开挖,并做好沟侧壁的防护。

(2)管沟开挖后如不能立即铺管,应在沟底留15-20cm厚土层暂不挖除,在铺管时再挖至设计标高。

(3)管沟出现了超挖的,超挖部分应用原土填补或砂、石填补,并夯实至规定的密实度。

(4)堆土距管沟上缘不得少于0.8m,高度不得超过1.5m。3.9 给水铸铁管道接口质量差 3.9.1 现象

(1)管道有裂纹、试压时渗水。

(2)管道接口工作坑尺寸不够,影响管道接口质量。

(3)承插接口无空隙,没有变形余地,容易损坏管子接口。

(4)管子切割缺边掉角,影响接口质量。3.9.2 原因分析

(1)铸铁管和管件在运输或装卸过程中,往往由于撞击而产生肉眼不易觉察的裂纹。

(2)技术交底不清,施工人员缺少经验或偷工减料。

(3)铸铁管剁切时用力不均匀,落锤不稳。3.9.3 治理措施

(1)铸铁管材在运输过程中,应有防止滚动和防止互相碰撞的措施,管子与缆绳、车底的接触处,应垫以麻袋或草帘等软衬。

(2)铸铁管短距离滚运,应清除地面上的碎砖、石块等杂物,防止损伤保护层或防腐层。管端可用草绳或草袋包扎约15cm长,以防损坏管端,装卸管材时严禁管子互相碰撞和自由滚落,更不能向地面抛掷。

(3)管子堆放要纵横交错。向沟内下管时应采用单绳或双绳平稳的下入预定位置。

(4)管子在使用前应检查管材有无裂缝和砂眼。检查时可用手锤轻敲管身,如发出清音说明没有问题,浊音和沙哑声即为不合格。

(5)承插接管时,管端应留3-5mm的间隙。

(6)铸铁管剁切时,落锤要稳和准,用力要均匀,在剁切前要用石笔先画出切割线。3.10 铸铁管承插口渗漏 3.10.1 现象

在进行管道水压试验时,管道接口处有潮湿、渗漏现象,如不处理,影响管道使用。

3.10.2 原因分析

(1)施工时接口清理不干净,填料填塞不密实。

(2)填料材料不合格或配合比不准确。

(3)接口施工后,没有认真进行养护,或冬期施工保温不好导致接口受冻。

(4)对口不符合要求,接口不牢。3.10.3 治理措施

(1)接口施工前应认真清理管口。特别是承插铸铁管,出厂时承口内、插口外表面涂有沥青,必须采用喷灯烧烤,然后用钢丝刷清除,确保承口内和插口外表面清洁。

(2)铺设在平缓地段的承插口管道,承口应朝向来水方向;在坡度地段,承口应朝上坡,插口插入承口后,四周间隙应一致。

(3)接口一般先填油麻,深度为承口深度的1/3,然后填塞接口材料,常用的接口材料有:石棉水泥、膨胀水泥砂浆,分层填实,喷水养护。3.11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安装缺陷 3.11.1 现象

中线位移过大,局部管道反坡,管道错口,影响管道的排水功能,增加管道淤塞机会。

3.11.2 原因分析(1)安管时支垫不牢;管沟回填土时,单侧夯填过高,土的侧压力推动管子位移。

(2)标高测量出现错误。

(3)管壁厚度不一致,有的椭圆度误差超标。3.11.3 治理措施

(1)采用挂中线安管,线要绷紧,安装过程中要随时检查。

(2)在调整每节管子的中心线和标高时,要用石块支垫牢固。

(3)管沟回填时,管道两侧应同时进行。

(4)强化管材质量验收,误差超标的管材不得使用。

(5)对局部管道返坡、个别管道错口有可能造成杂物沉积堵塞的,应返工重新安装。

3.12 钢筋混凝土排水平口管接口质量差 3.12.1 现象

(1)管道接口部位的水泥砂浆或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裂缝、空鼓,造成污水外渗。

(2)抹带砂浆凸出管内壁,形成砂浆瘤,阻挡泥沙、杂物,减小排水断面,降低过流量,严重的会造成管道堵塞。

(3)钢丝网水泥砂浆中的钢丝网中线偏离管道接缝,容易造成接口破坏。3.12.2 原因分析

(1)抹带砂浆的配合比不当,管口部位没有凿毛洗净,影响粘结强度;抹带结束后没有覆盖,或养护不及时,造成抹带砂浆失水干缩;抹带砂浆没有分层成活,砂浆不密实。

(2)管缝过大,且未采取预防砂浆渗漏的措施。

(3)施工人员责任心差,随意操作。3.12.3 治理措施

(1)管端要刷洗干净,涂抹一层水泥净浆,再分二层抹1:2(重量比)水泥砂浆。抹完第一层后,在表面划出沟槽形成粗糙面;初凝后再抹第二层,并用抹子(弧形环带用特制的圆弧状抹子)压实抹光,并用草帘覆盖养护。

(2)管端接缝宽度超过10mm的,抹带时要在管内接口处用竹片做一堵托,用砂浆将管缝塞满捣实,再分层抹带;小于10mm的,抹带时可用装满麦秸的麻袋在管道内来回拖动,将渗入缝内的砂浆拖平。

(3)抹带砂浆裂缝空鼓、钢丝网与管缝对中误差较大的,应返工处理。3.13 管沟上部地面裂缝 3.13.1 现象

管沟上部地面在沟宽范围内沿沟纵向出现断续裂缝,并逐渐连成条状,水从缝内渗入地面面层和管沟上部覆土内后造成填土下沉,拉裂、破坏地面,影响正常使用。

3.13.2 原因分析

(1)管沟上部覆土或两侧填土夯填质量差,不密实。

(2)安装在管沟内的给排水管道,因管道焊接头破裂或接口处理不牢靠,管道发生渗漏,再加沟内排流不畅,流水浸湿沟底地基土及沟壁外填土引起沉陷,导致管沟变形破坏,拉裂上部地面。

(3)管沟上部地面遇重型车辆通行、地面上堆积重物超出地面允许承载力时,也会发生局部开裂、下沉。3.13.3 治理措施

(1)管沟两侧回填土质量要符合设计要求。砌筑砂浆或现浇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一般不小于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进行回填土施工。回填时,沟两侧应同时分层进行,以防管沟单侧挤压变形、破坏;回填土的每层虚铺厚度不得超过25cm;分段回填土的交接处,应做成踏步形,逐层接合密实。管沟上部覆土回填,当管沟盖板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时,应待其安装工序(找平、坐浆、安板、灌缝)完成2-3d后进行;当管沟盖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盖板时,应待其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进行。(2)工程交工验收前,应对管沟、管道安装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管沟使用期间,建设单位、物业管理部门应定期查看,发现管道接口渗漏、沟底排水不畅等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

(3)杜绝重型车辆行驶及在管沟上部堆积重物。3.14 管沟内积水 3.14.1 现象

管沟内有水聚集、滞留,排流不畅。3.14.2 原因分析

(1)沟底板混凝土浇筑、底板水泥砂浆抹面时,未按设计要求找好排水坡度。

(2)沟底板局部沉陷。3.14.3 治理措施

(1)沟底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准确测设坡度标高控制点,混凝土浇筑、水泥砂浆抹面时严格按控制点找好坡向、坡度。

(2)使用期间,底板有凹陷、排水不畅区段时,应及时返修处理。3.15 管沟局部下沉 3.15.1 现象

管沟上方部分地面发生沉陷,管沟内对应部位可见底板断裂、凹陷以及相连沟壁拉裂、沟壁上支架歪斜,严重者造成管道变形、接口裂开、阀门失灵、漏水严重而影响使用。3.15.2 原因分析

(1)管沟未坐落在坚实的持力层上,局部区段遇软弱地基或未按设计要求处理密实。

(2)管沟周围地面破坏严重,地面排水、雨水从地面裂缝、断裂处长期浸泡沟壁回填土和沟底地基土,地基土不均匀沉降引起管沟局部下沉。

(3)管沟内架设的管道长期渗漏、沟底纵向排水坡度不准确、排水井水满后未及时抽走等原因,使沟底的积水在防水处理薄弱部位、底板已发生裂缝处渗入基底,引起该部位地基土沉陷,导致该区段管沟下沉。

(4)有重型车辆通过或超载物品堆放,使盖板压坏,沟壁压歪,管沟下沉。3.15.3 治理措施

(1)管沟线路一般比较长,施工时若遇不良地基应及时要求设计单位出具特殊地基处理变更单。

(2)施工中应严格按操作程序、规程要求认真作业,以确保整个地基密实一致,坚固可靠。

(3)管沟使用期间,应随时观察管沟上部地面,发现裂缝、凹陷时及时予以修复处理。当雨天或有流水经过管沟上部地面时,应观察有无雨水渗入管沟周围土中现象。一旦发现予以堵截,进行认真处理,以防事故蔓延,造成严重危害。

(4)管道通水、通暖期间,定时派人下沟内查看。发现管道有滴漏现象或沟内流水不畅、沟底板裂缝时应及时处理。集水坑内积水应随时用水泵排除掉,不得长久积存。

(5)杜绝重型车辆在管沟上部行驶,避免重物在管沟上方堆积。3.16 检查井砌筑质量不符合要求,尺寸误差大 3.16.1 现象

砖砌检查井灰缝砂浆饱满度达不到要求,竖缝无砂浆,瞎缝多;砂浆与砖粘结不牢;井口、井壁形状不规则,竖向收口锥形断面坡度不一致。3.16.2 原因分析

(1)拌制的砂浆和易性差。

(2)操作方法不正确,砌砖时不挤浆,砌完一层砖后又不往竖缝内灌浆,造成竖缝无砂浆。

(3)用干砖砌筑,砂浆中的水分被干砖吸收,砂浆流动性、可塑性差;干砖表面灰尘起隔离作用,影响砖与砂浆的粘结。(4)施工人员凭感觉砌筑,不使用工具找圆和检查井室半径;施工监督检查不到位。

3.16.3 治理措施

(1)砂浆采用中、细砂,随拌随用,以保持较好的和易性。

(2)砂浆一次不可摊铺过长,每砌完一层砖后用流动性较好的砂浆灌缝,确保竖缝砂浆饱满。

(3)常温季节严禁用干砖砌筑,必须提前浇水洇砖,使砖的含水率达到10%-15%。冬期施工时砖可不用浇水湿润,但应适当加大砂浆稠度。

(4)安排有经验的工人进行砌筑,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查。每砌一层砖均应找圆并复核半径,井径误差控制在±20mm。3.17 井圈安装缺陷 3.17.1 现象

(1)铸铁井圈安装在砖砌井壁上不坐水泥砂浆,造成井圈移动,泥土或杂物掉入下水管道,使管道淤塞。

(2)井圈安装高出地面或低于原地面很多,既影响通行又容易撞击损坏或常被雨水淹没并进入杂物。3.17.2 原因分析

(1)检查井上口、井圈标高控制不严,与周围偏差大。

(2)检查井井圈、井盖与井口安装不牢、相互松动、整体性差,井圈与井壁未结合为一体。

3.17.3 治理措施

(1)井圈与砖砌井壁上口必须坐水泥软浆。在有路面面层的道路上的检查井,井圈必须用混凝土固定,高度允许偏差为±5mm;在没有路面面层的道路上砌筑的检查井,井口应高于道路,但不得超过50mm,并向外做2‰坡度的水泥砂浆护坡;在场区绿地上砌筑的检查井,井口应高出地面200mm。

(2)设在通车路面下或小区道路下的各种井室,必须采用重型井圈和井盖,井盖上表面与路面平,允许偏差为±5mm。绿化带上和不通车的地方可采用轻型井圈和井盖。重型铸铁或混凝土井圈,不得直接放在井室的砖墙上,砖墙上应做不少于80mm厚的细石混凝土垫层。

(3)对检查发现不合格的部位,返工重新安装。3.18 井室尺寸及管件和闸阀在井室内的位置不妥 3.18.1 现象

井室设计尺寸太小,或管件和闸阀距井壁与井底的距离太近,影响管件和闸阀的正常维护及拆换,有的甚至将接口和法兰砌在井外,正常的维修都会使井室受到损坏;管道穿过井壁在井壁上不留防沉降环缝,检查井不均匀沉降把管道压坏。

3.18.2 原因分析

(1)设计、施工考虑不周,土建与安装配合不够,互不照应,导致偏差过大。

(2)质量控制不严,施工过程中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检查。3.18.3 治理措施

(1)认真组织施工前的图纸会审,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解决。

(2)井室的尺寸、管件和闸阀在井室内的位置,应能保证管件与闸阀的拆换。接口和法兰不得砌在井外,且与井壁和井底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250mm。管道穿过井壁应有20-50mm的环缝,用油麻填塞捣实。

(3)对检查发现不合格、不能进行正常管道维护的部位,返工重做。4 避雷网(带)接地质量问题 4.1 镀锌圆钢避雷网(带)焊接缺陷 4.1.1 现象

避雷网(带)焊接头搭接长度不足,焊接时电弧咬边严重。焊接部位未做防腐处理。

4.1.2 原因分析

(1)避雷网(带)预留搭接长度不够,或辅助母材偏短。(2)焊接时焊机电流过大,起弧、收弧不正确。4.1.3 治理措施

(1)避雷网(带)、均压环、避雷引下线、接地体(线)焊接连接时,应采用焊接或热剂焊(放热焊接)。

(2)避雷网(带)的引下线及接地装置使用的紧固件均应使用镀锌制品。当采用没有镀锌的地脚螺栓时应采取防腐措施:

(3)避雷网(带)、均压环、避雷引下线、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扁钢与扁钢应不少于三面施焊,搭接长度为扁钢宽度的2倍; 2)圆钢与圆钢、圆钢与扁钢、圆钢与钢管应双面施焊,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3)扁钢与角钢、扁钢与钢管应紧贴角钢外侧.或紧贴3/4钢管表面,上下两侧施焊;

4)焊缝连续饱满,焊渣清除干净,防腐良好。

(4)焊接头搭接长度必须留有余地;辅助母材预先切割时,两端应各加长10mm,与钢筋居中对齐。

(5)施焊时,应在辅助母材边起弧、焊完后收弧,以避免熔池收缩造成咬边。

(6)凡电焊面积不够、电弧缺口咬边的,应加焊补齐。焊接处涂防腐漆二道。4.2 避雷引下线未做断接卡子、接地电阻测试点 4.2.1 现象

高层建筑利用建筑物的柱子钢筋做引下线或柱子内附加引下线时,没有在首层预焊出测量接地电阻值的测试点,无法量测避雷系统的接地电阻。4.2.2 原因分析

操作人员片面认为避雷引下线利用柱子钢筋就形成了整个建筑物钢筋的统一接地,不需要再测接地电阻值,没有必要再做断接卡子和测,试点。4.2.3 治理措施

(1)主体结构施工时,若避雷引下线利用柱子钢筋,可在室外距地面500mm处,于建筑物的四个大角各焊出电阻测试端子。

(2)如果是在混凝土柱子或墙内暗设的避雷引下线,则应在距室外地面500mm处逐根做接地引下线断接卡子,作为接地电阻的测试点。

(3)施工时未做断接卡子和测试点的,应凿出柱子竖向钢筋,补焊出接地电阻测试点。

4.3 突出屋面的非金属物未做防雷保护 4.3.1 现象

玻璃钢水箱、塑料排水透气管等高出屋面避雷带的非金属物,未做防雷保护,雷雨天气有可能遭受雷击。4.3.2 原因分析

认为非金属物尽管高出屋面,但不导电,不会遭受雷击。4.3.3 治理措施

(1)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物体应安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2)高出屋面接闪器的玻璃钢水箱、玻璃钢冷却塔、塑料排水透气管等应补装避雷针,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避雷针的高度应保证被保护物在其保护角范围之内。

4.4 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 4.4.1 现象

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重复接地、防雷接地、联合接地等对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均不相同,若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则不能保证电气设备和线路的正常运行,甚至危及人身安全。47.4.2 原因分析

(1)人工接地体选择不当:材料种类不符合要求;截面积过小。(2)人工接地体的数量不够。

(3)埋设深度不够。4.4.3 治理措施

(1)人工接地体、接地线的种类和规格应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2)人工接地体敷设后须实测接地电阻值,若不够则应增设接地体。

(3)人工接地体的埋设深度以顶部距地面大于0.6m为宜。

(4)砂、石、风化砂(泥)岩等高电阻率的地区,应使用降阻剂来降低土的电阻。

质量常见问题治理措施 篇2

1 构造柱、混凝土现浇带设置数量不够

1.1 现象

图纸未明确构造柱、混凝土现浇带位置,施工时未按规范、图集规定设置。

1.2 原因分析

(1)设计人员在设计总说明中仅注明参照施工的设计标准、规范或图集名称,并未明确具体设置位置;

(2)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设计规范,在具体施工时对构造柱或混凝土现浇带设置不够,不能使砌体形成可靠的拉结。

1.3 预防措施

(1)设计中应明确具体施工方法及位置:当墙长大于5 m,应按间隔不大于3 m设置构造柱;当墙高超过4m,在墙体半高或门洞上部位置设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布置的钢筋混凝土现浇带,并明确构造柱、混凝土现浇带截面尺寸及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

(2)施工技术人员应进一步学习相关设计规范,深入了解构造要求,并对工人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2 构造柱施工质量缺陷

2.1 现象

(1)先浇筑构造柱,后砌墙;

(2)构造柱两侧砌体马牙槎留置不规范;

(3)墙拉筋锚入构造柱长度不够;

(4)构造柱钢筋预埋不符合要求,钢筋移位,未按1:6进行纠正;

(5)构造柱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2.2 原因分析

(1)对构造柱的约束砌体变形、抗震作用认识不到位;

(2)施工人员技术不熟练;

(3)施工人员在绑扎梁钢筋时,未预埋构造柱钢筋;

(4)由于构造柱钢筋无定位措施,振捣混凝土时造成钢筋歪斜;

(5)构造柱模板支设不合理,拉结筋锚入构造柱时未按须靠边且弯钩向下的原则放置,导致混凝土振捣困难。

2.3 预防措施

(1)加强技术交底,使操作人员清楚认识到构造柱与梁共同作用可对砌体变形起约束作用,同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

(2)框架结构中,构造柱不得与框架结构同时浇筑,也不得在砌砖墙之前浇筑,而应在砌体完成之后浇筑。

(3)砌马牙槎时应“先退后进”,以保证构造柱脚为大截面。每个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0mm,退进应大于60mm,马牙槎突出部分砌体切成45°,以利于混凝土振捣。

(4)浇筑框架混凝土前,应在构造柱位置的框架梁底面预埋下层的4根构造柱插筋,并在同一位置的梁顶面预留4根与梁筋绑扎固定的本层构造柱插筋,截面尺寸须满足要求。

(5)墙体拉结筋可穿过构造柱,也可锚入构造柱,锚入长度不小于Lae;同时,拉结筋应尽量靠边,锚入端弯钩朝下,以利于混凝土振捣。

(6)构造柱钢筋绑扎前应按照弹线、剔除浮浆、清理污筋、1:6纠偏的顺序进行处理;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为35 d,绑扎接头区段内箍筋间距不大于200 mm。

(7)浇筑构造柱混凝土时,柱顶混凝土宜采用灌浆法,要求高度超过梁底,模板支设喇叭口,待混凝土强度到达一定程度后凿去多余部分。

3 填充墙墙体拉结筋质量缺陷

3.1 现象

(1)墙体拉结筋采用化学植筋法施工,存在定位不准、孔深不足、钻孔不清、锚固胶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检验数量不足以及检测结果不合格等现象;

(2)墙体拉结筋未按砌体模数预埋,将拉结筋弯折压入砌体;

(3)墙体拉结筋漏放、放置数量不够、端头无180°弯钩等。

3.2 原因分析

(1)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导致植筋质量无法满足规范要求;

(2)操作人员在拉结筋、预埋件安放时未认真定位或固定不牢,或存在拉结筋少放、漏放的现象。

3.3 预防措施

(1)墙体拉结筋禁止使用化学植筋法,应采用预留拉结筋法、预埋铁件法或模板打洞插筋法;

(2)墙体拉结筋与混凝土中的钢筋一样,都属于隐蔽工程,应加强检查,并填写隐蔽验收记录;

(3)在皮数杆上画出拉结筋位置,用于定位;

(4)严格按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600 mm设2Φ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宜沿全长贯通,8、9度时应全长贯通。

摘要:在混凝土框架主体结构施工时,砌体工程中设计的抗震构造施工易被施工人员轻视,从而间接导致构造柱、墙体拉结筋施工质量问题的产生。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砌体工程,抗震构造,质量通病

参考文献

浅议工程质量通病及治理措施 篇3

关键词: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1 当前存在的工程质量通病

我国城乡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一般是指频繁发生的质量问题。它包括新生性质量通病和陈旧性质量通病两大类。其中,前者是由于采用过多新的工艺、材料、结构和技术而产生的,其主要表现在:用于装饰墙面的壁纸材料存在翘边和拼接缝等质量通病,在大量推行外挂内浇或全装配壁板的体系中,板缝渗漏就成为新生的一个质量通病;后者则是城乡建设项目中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如水泥地面空鼓开裂、起皮起砂。如果工程所在的地区以及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建设部门、采用的原材料和工艺流程不同,质量通病的类型也不相同。比如北方地区的施工单位在砌筑墙体时,瓦工往往采取一铲灰、一块砖、一搓揉的“三一”砌砖法,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都能超过80%。但在南方一些地区,瓦工多采用摊铺灰浆砌浆法砌筑墙体,这样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往往达不到80%,部分施工建设仅能满足20~30%,“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够”就成了这些地区的质量通病。又如,南北地区的冬季负温度、昼夜温差和空气湿度都不相同,因此,外檐的水泥砂浆抹面的空鼓开裂现象在南方地区的表现并不严重,但北方地区一般都将其列为质量通病之一。再如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也都有各自的质量通病,其中,前者的质量通病具体体现在主体结构和设备安装上,后者的质量通病则多存在于外观及使用功能上,所以,交通部门、施工建设部门都有各自的质量通病。

笔者根据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经验,总结了目前的几种质量通病:①渗漏。如墙面、卫生间、屋面和地下室渗漏,屋面和卫生间渗漏的质量通病最严重。②水泥砂浆(含水泥混合砂浆)楼地面(墙面)空鼓开裂。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预制多孔板为楼板上的水泥砂浆面层。③门窗存在较大的缝隙,密封效果不佳。其中,钢制或木制的门窗,因为采用了较差的建材、刚度较小、且没有进行细致的加工,因此,门窗在安装前就存在以上质量问题。④混凝土和砌筑砂浆采用不科学的配合比,原材料质量控制不平,导致强度存在很强的离散性,高低相差悬殊。⑤砖砌女儿墙及砖混结构的顶层砌体产生规律性裂缝。⑥外墙饰面砖的灰缝(含分格条)深浅不均,横不平,竖不直;部分饰面砖本身都会出现色变,而且砖体无法和基层牢固粘结。⑦钢筋发生位移、加密箍筋漏置、钢筋保护层太小,将模板拆除后有露筋。⑧无法同步砌筑纵横砖墙,很多留直槎,也不根据设计要求装设拉结筋。⑨雨水和灰尘等容易污染室外墙面装饰面层(一部分建设项目在设计时就没跳出窗台设计。一些项目工程在设计时将墙面的外窗台凸出出来,但施工过程并未做滴水线(槽);工程建设中用到的涂料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会老化,而且容易被污染。⑩灌注桩及预制桩存在沉渣层较厚、打碎、打断、夹层、缩颈等质量问题。室外和房心回填土夯压不密实,地面易发生沉陷,或出现室外散水等情况。油漆漆膜流坠、粗糙或透底,不论是眼观还是手感都很明显。电气器不接地(接零),零火相线装设不正确,开关插座、灯具的摆放位置不合理。下水道堵塞。

2 形成工程质量通病的因素

2.1 女儿墙开裂的质量通病,问题根源在于设计。目前,大部分多层砖混房屋结构,设计为砖砌女儿墙,但不重视女儿墙压顶的开裂、女儿墙和顶层钢筋混凝土圈梁交接处的开裂现象,导致很多砖砌女儿墙的房屋,常发生屋面渗漏,有的房屋积水多则由女儿墙的压顶裂缝和圈梁交接处的裂缝渗进屋面。

2.2 施工方面,砖砌体缺乏整体性和存在钢筋位移等质量通病。用砖砌筑墙体时,不能同步砌筑纵横墙,大量留直槎,降低了墙体的整体性;浇筑混凝土时,任意踩踏钢筋,导致钢筋构件存在安全隐患或直接引发坍塌事故。

2.3 石膏板极易在空气干湿度的影响下而膨胀或收缩,若采用劣质原材料,很容易使石膏板顶棚发生开裂或变形。

2.4 预制多孔板的水泥砂浆地面裂缝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预制多孔板楼板上的水泥砂浆地面长时间有开裂、空鼓现象,多孔板拼缝处就容易产生裂缝,施工时不按流程操作就容易引发空鼓现象;其次,如果多孔板的拼缝不够宽,则多孔板宽度稍一胀模就能将拼缝挤得很密实,就没有了浇筑细石混凝土的缝隙,也就无法通过灌缝来增加多孔板的整体性能;又如预制预应力多孔板时,没有准确把握钢丝的预加应力,造成板的刚度有大有小,受力后就会产生不同的挠度,板缝的混凝土及板上的水泥砂浆裂缝因此而常发生在水泥砂浆面层上。另外,由于未按要求施工,省去了在板缝中浇筑细石混凝土一步,或换用混合砂浆、水泥砂浆来填缝,更容易引发裂缝质量通病。

2.5 出现质量通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造价太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高标准建筑很少出现质量通病,但造价不高的施工项目,尤其是造价较低的住宅工程常发生质量通病。高标准建筑的门、塑钢窗筑与一般的钢制或木制的门窗相比,在密闭性能上略胜一筹,所以高标准建筑不存在门窗缝隙过大或密闭性能不好的质量问题。高标准建筑都采用高分子防水材料,与一般的防水材料相比,其耐久性和防水性能更好,也就不会出现渗漏现象。因为住宅工程的造价一般不高,致使其不得不采用廉价的设备、部件和材料,所以其多因为采用了劣质外墙涂料,墙面会在短时间内老化变色;塑料灯罩在交工前就老化,轻轻碰击就会碎;而且屋面的防水材料质量不佳,耐久性差,时间不长就会出现渗漏。

3 如何治理工程质量通病

3.1 制定杜绝工程质量通病的计划。对质量通病进行分析之后,一是列出本地区或本部常发生的、会引起较大危害的质量通病;二是对这些质量通病的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三是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四是确定是否需要外部协助。

3.2 消除因设计欠周而出现的工程质量通病,属于设计方面原因的,通过改进设计方案来治理。

3.3 提高施工人员素贡,改进操作工艺和施工工艺,认真按规范、规程及设计要求组织施工,对易形成的质量通病部位或工艺增设质量管理点。

3.4 对一些治理技术难度大的质量通病,要组织科研力量攻关。

3.5 采用质优的设备、部件和材料。不允许采购未注明生产厂家、质量不清的设备、部件和材料;购入的设备、部件和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此案检查其出厂合格证,确保其质量合格,复验合格的产品才允许进场;施工过程中,坚决不予采用有质量问题的是施工材料或设备。另外,慎重使用质量不稳定的新材料;进场的设备、部件和材料必须具有双证,即生产许可证和质量认证。

质量常见问题治理措施 篇4

现将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治理措施进行监理交底,望严格按照规范及交底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一)现浇砼构件强度不足

1、原因分析

(1)砼原材料不符合要求:

Ⅰ、水泥过期或受潮结块;水泥未经复验就使用; Ⅱ、砂石骨料级配不好,空隙率大,含泥量大,杂物多; Ⅲ、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2)砼配合比不准确:

Ⅰ、不使用实验室规定的配合比,随便套用经验配合比,不根据现场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

Ⅱ、砂石、水泥、外加剂不认真过磅,计量不准确; Ⅲ、加水不准确,随便加水,使砼水灰比大、塌落度增大。(3)砼搅拌加料顺序不正确,搅拌时间不够,拌合物不均匀;(4)砼的运输时间过长,产生离析现象;(5)砼的振捣方法不正确,漏振;

(6)砼的成品保护及养护不当。砼浇注过程中遇到雨天,模板内积水或振捣完毕后遇雨天、高温、干燥天气和寒冷天气而没有相应的保护和养护措施等,造成砼水分过多或脱水或受冻,造成强度不足。

2、治理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及有关质量管理规定。(2)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Ⅰ、水泥、外加剂进场须有出厂合格证、建材产品准用证、并应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水泥的堆放应搭设水泥棚,防止水泥受潮,同时要做到先到先用,避免存放三个月以上。外加剂的掺量及与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实验确定。Ⅱ、砂石的堆放场地要经过清理,防止杂物混入,同时通过实验测定含泥量。(3)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

Ⅰ、原材料复验合格后,应及时按规定取样送实验室进行试配,并严格按配合比施工。

Ⅱ、现场搅拌应按《关于加强砼、砂浆的配合比计量的几项规定》严格计量,正确控制加水量和外加剂的掺量。

Ⅲ、骨料的含水率应经常测定,雨天施工时应增加测定次数,并根据含水情况调整配合比。

Ⅳ、冬季施工时,砼水灰比不得大于0.6。

(4)砼的搅拌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按规定投料顺序投料,合理拌制,控制砼的最短搅拌时间。

(5)控制砼的运输时间,应符合浇注时规定的塌落度,当有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注前进行二次搅拌。

(6)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掌握合理的间歇时间,正确留置施工缝。现浇平板宜采用平板震动器振捣,保证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使砼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浇注砼时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砼凝结之前,将次层砼浇注完毕。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宜在砼浇注之前确定,并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7)加强砼的养护,在浇注完毕后的12小时内对砼加以覆盖和浇水,严防砼早期脱水和受冻,冬季浇注的砼应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冬季施工预防措施、确保工程质量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8)加强施工管理。施工单位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各工序施工前,认真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工作,使每个操作人员都清楚每道工序的操作步骤及质量标准,并认真、及时的解决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加强对职工责任心的培养和对职工专业技术的培训。监理人员应加强质量监控,砼浇注过程中须旁站监理。(9)利用先进检测仪器,对砼结构强度进行抽检。

3、处理方法:

当砼强度偏低,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并经有关单位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如推迟承受荷载的时间,减少荷载或采取必要的加固补强措施等。

(二)现浇砼板负弯矩钢筋下移

1、原因分析:

(1)负弯矩钢筋直径偏小,绑扎不牢。

(2)钢筋保护措施不力,钢筋绑扎成型后,人为踩踏、泵管的拖拉、运输及浇捣砼等,造成板的钢筋特别是负弯矩钢筋下移、变形。

2、预防措施:

(1)施工方面:

Ⅰ、板的负弯矩钢筋绑扎要牢固。单向板的钢筋绑扎,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必须全部绑扎,中间部分交叉点可间隔交错绑扎;双向受力的钢筋,全部交叉点必须都绑扎。一面顺扣要交错着变换方向绑扎,网片面积较大时可用细一些的钢筋作斜向拉结。两根钢筋的搭接处必须在搭接长度中绑扎3处,即在搭接段中心和两端共扎牢3点。

Ⅱ、设置铁马凳或使用专用钢筋支架,有效的将负弯矩钢筋支起。铁马凳的设置数量为每0.8平方米设置一处,钢筋支架可根据板中钢筋的刚度大小而设置。Ⅲ、设置保护层垫块,保护层垫块的强度和厚度须符合规范,并根据板的面积大适当垫足。

Ⅳ、砼浇注过程中应采取架空通道通行的办法,并且钢筋工要随时检查修理,及时校正复位。(2)管理方面:

负弯矩钢筋绑扎完毕,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应亲自检查,监理单位应及时验 收,发现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地方应立即返工。在浇注过程中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应跟踪检查,监理人员应旁站监理。

3、处理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负弯矩钢筋移位,应及时校正,复位;当砼平板已浇注完毕后发现负弯矩钢筋移位,应根据平板受力状态和结构重要程度,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对平板采取加固措施或报废处理等。

(三)现浇砼平板板厚不足,板面不平整

1、原因分析:

(1)板的钢筋绑扎不牢,钢筋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致使板的有效厚度不足。

(2)板未弹板厚控制线也未设置控制点,模板支柱未支承在坚硬的地基上,垫板支承面不足,以至在浇注砼时或砼早期养护时发生下沉。

(3)砼梁板同时浇注,有时只采用插入式震动器振捣,用铁锹拍平,是砼板厚控制不准,表面有锹印,粗糙不平。

(4)砼未达到一定强度就上人操作或运料,使板面出现凹坑和印迹。

2、治理措施:

(1)工程施工要认真执行,《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及设计图纸要求。

(2)控制板的有效厚度。板的钢筋绑扎要牢固,上下排钢筋要设置铁马凳或钢筋支架,铁马凳的设置数量一般不大于0.8平方米设置一处;钢筋垫块要固定好,设置的数量一般每隔1m左右在板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3)同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撑部分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或板面上,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结构不发生过量下沉。(4)浇注砼板时应铺设平板架空通行并采取平板振捣器振捣,其有效振捣深度约为200-300mm,大面积砼应分段振捣,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30-50mm。

(5)控制砼板浇注厚度,模板的支设应准确。除在模板四周弹墨线外,还应多设几个控制点,也可用木料或钢筋做成与板厚相同的标志,放在浇注地点,随浇注随移动,以保持板面的水平。振捣至板面出现浮浆时,用2m直尺刮平,木抹子拉毛至控制墨线或控制标志。

(6)在浇注砼过程中,要注意模板和支撑,如有变形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在砼凝结前修整加固好。

(7)砼浇注12小时以内,应进行覆盖浇水养护(如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必须在砼强度达到1.2Mpa以后,方可在结构面上走动或安装模板及支架,避免造成板面不平。

(8)加强质量管理。砼浇注过程中,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应跟踪检查,监理人员须旁站监理。

(9)严格按照市建委有关规定,利用先进检测仪器,对板的保护层及厚度进行抽样检测。

3、处理方法:

(1)凡板面不平,出现凹坑和印迹或板底鼓胀偏差值不影响结构施工质量时,可局部进行剔凿和修补处理。一般可用1:2或1:2.5水泥砂浆或比原标号提高一级的细石砼进行修补。

(2)凡偏差值影响结构施工质量时,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方案后,再进行处理。

(3)凡板厚不足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经设计单位核算,采取减少荷载或进行加固补强处理。

(四)施工缝位置不正确,夹渣,砼成型质量不好

1.原因分析:

(1)施工准备不足,造成砼运输,浇注及间歇的全部时间超过规范规定,出现不应有的施工缝。

(2)浇注砼前未事先确定施工缝的位置,方式。

(3)在浇注砼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浇注时,捣实不够。

(4)浇注大面积砼结构时,往往分段施工,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砖块等杂物(在冬季还有积雪,冰块)积存在砼表面,未认真清理,再次浇注砼时混入砼内,在施工缝造成杂物夹层。

2.治理措施:

(1)工程施工时,要认真执行《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及有关质量管理规定。

(2)精心编制施工方案。综合考虑搅拌能力,运输时间,振捣器的配置,振捣路线,合理安排停歇时间,避免出现不应有的施工缝。当砼运输,浇注及间歇时间超过下表规定时,应按规范规定要求设置施工缝。砼运输,浇注及间歇的允许时间(min)砼强度等级 气 温不高于25℃ 高于25℃不高于C30 210 180高于C30 180 150注:当砼中掺有促凝或缓凝型外加剂时,其允许时间应根据实验结果确定。

(3)浇注砼前确定施工缝留设的位置,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注砼,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且主梁不宜留置施工缝;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宜留置在板以下20—30mm处;单向板可留置在平行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双向受力楼板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圈梁的施工缝先行规范未做规定,但可以肯定,在砖墙交接处,转角处,砖垛和门窗洞口范围内,以及圈梁与其它砼构件的交接处应力比较集中或断面比较薄弱,均不应留置施工缝;柱子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的下面;楼梯踏步板应留在上三步或下三步跨中1/3范围。

(4)施工缝的留设方式应正确,甩槎处应支模,避免砼任意流淌或坡槎。规范要求柱和梁的施工缝表面,应垂直于构件的轴线;板和墙的施工缝则应与其表面垂直,应设置一隔板,在板上予留出钢筋位置缺口,将板插至底部,固定牢固,也可在垂直施工缝处插入一些短筋,增强收缩和表面粘结。(5)施工缝的处理应正确,以便于新旧砼的结合。施工缝处砼的抗压强度应达到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注砼;过早会因振捣破坏砼的内部结构及与钢筋的粘接。

Ⅰ.判定以浇注的砼强度达到1.2Mpa时有如下三种判定方法:

① 在砼浇注地点随机取样增做一组试件,与砼同条件养护,根据实验结果确定; ② 采取数显回弹仪等先进检测设备检测进行参考;

③ 采取经验判定,因有关砼强度1.2Mpa的规定是沿用前苏联早期的经验,并不是绝对数值。主要看砼表面的实际情况,以人在砼上踩踏部下陷为准。砼强度达到1.2Mpa的龄期与气温,水泥品种标号以及砼强度等级有关,可根据经验,参照《建筑施工手册》所给的数据取用。Ⅱ.施工缝的处理有如下方法:

① 先用钢丝刷把水泥薄膜和钢筋上粘有的水泥砂浆以及油污,铁锈清除干净;将以硬化的砼表面上松动的砂石和软弱砼层清除,凿毛,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将模板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② 浇注砼时应先清除积水。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15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其配合比与砼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③ 从垂直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注砼时,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机械振捣时,宜向施工缝处逐渐推进,向缝边赶浆;距施工缝1000mm处禁止用机械而用人工仔细捣实,以防振动扰动以凝结的砼。④增强责任心,施工和监理人员都要加强施工缝的质量控制。

3.处理方法:

当施工缝表面缝隙较细时,可用清水将缝隙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后抹水泥砂浆。对夹渣的处理应慎重,梁柱等在补强前,应搭临时支撑加固后,方可剔凿;将夹层中的杂物和松软砼清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再灌筑,捻塞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砼或砼减石子砂浆,捣实并认真养护。

(五)钢筋砼蜂窝、麻面露筋、夹渣、孔洞

1、现象

在砼工程施工中由于计量不严,配合比失控、振捣不密实造成砼强度不足,产生蜂窝、麻面、露筋、孔洞等通病,由于清渣不彻底,造成夹渣现象。

2、治理措施及规定:

(1)砼工程应按规范、规程施工,使用的水泥“两证一单”必须齐全。(2)严格把好砼的配合比试配关、计量关。

(3)对砼试块的留置及送检、建材的送检必须经监理(建设)单位现场人员的见证认可。

(4)模板安装应固定牢固、接缝严密、几何尺寸规整,砼浇筑前,木模应润水,钢模脱模剂要涂均匀。砼脱膜不应过早。

(5)砼振捣必须密实,对钢筋较密处、预留孔洞、预埋件等处要振捣到位,防止漏振。

(6)施工缝处二次浇灌,应彻底清渣,严格按规程进行施工,保证该处砼的密实度和强度。

(7)施工、监理(建设)单位砼工程的施工记录应准确齐全,并应严格按标准对

砼分项进行质量评定。

(六)地下室渗漏

1、现象

砼蜂窝、孔洞、施工缝、预埋件、管道穿墙处渗漏。

2、治理措施及规定:

(1)严格按规范、设计进行施工,选用的防水材料“两证一单”必须齐全。(2)必须由防水专业队伍或防水专业人员施工,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操作工艺,重视成品保护。

(3)防水砼要严格配合比,严格计量,严格搅拌时间,定时和随机做坍落度试验,振捣密实,及时养护。严格按照规范留置施工缝,底板不允许留置施工缝,墙体不允许留置垂直施工缝,止水带留置位置要准确,搭接处边连接要严密,施工缝处砼不允许夹渣。预埋件、穿墙管道周围要保证砼密实,在砼未达到足够强度时,不允许振动预埋件、穿墙管道,穿墙管道及拉结螺栓应按要求设置止水环。外防内贴的防水工程,不宜采用防水涂料;无论外贴或内贴时,必须地下水位降至垫层以下高度,并防止毛细水上升。铺贴卷材要保证粘结牢固,采用涂料或涂膜时,保证防水涂膜厚度,在转角处及管道穿墙处要增设防水附加层。

(七)墙面空鼓、开裂

1、现象

大墙面出现空鼓,开关、插座等箱体周围空鼓,卡具、管道穿墙等周围空鼓、裂缝。

2、治理措施及规定:

(1)严格按照规范、规程进行施工。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操作工艺,严格执行施工交接检,上道工序质量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2)严把材料质量关,选用的水泥必须“两证”齐全。

(3)抹灰前墙面的基层必须清理干净,砼、砖表面的隔离剂油污、析盐、泛碱、砂浆残渣污垢等必须清理干净。各抹灰层砂浆配合比应基本相同,墙体孔洞、箱体周围、管道穿墙街道上必须用砂浆堵塞严密。抹灰前墙面应浇水湿润,砂浆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以保证粘结的强度。

(4)监理(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应及时检查墙体孔洞、盒箱周围等处的堵塞密实情况,检查基层的清理;检查砂浆的配合比及和易性情况。

(八)屋面工程渗漏

1、现象:

山墙、女儿墙、天沟檐口、变形缝等处渗漏,刚性屋面开裂、卷材屋面开裂、瓦屋面掉瓦、涂膜防水屋面涂膜厚度不足等引起的渗漏。

2、治理措施及规定:

(1)设计、施工都要认真贯彻GB50207-9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及部、省、市治理屋面渗漏的有关规定。

(2)合理选用防水材料,严格控制防水材料的质量,把好材料质量关。选用防水材料“两证一单”[产品出厂合格证(需复验建材含复验单)、建材产品准用证、材料进场验收单]必须齐全。

(3)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操作工艺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必须由防水专业队伍(或防水专业工)施工屋面。

(4)女儿墙、山墙泛收头的高度应符合规范规定,卷材收头必须固定牢固,密封严密。天沟、檐沟等部位应增铺附加层,当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时宜采防水涂膜增强层。变形缝处理要符合规范、标准等,应采用卷材封盖,缝内宜填泡沫塑料或沥青麻丝;屋面防水当选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时,应排除接缝间的空气。保证卷材搭接长度,以确保卷材粘结牢固。刚性屋面的砼强度等级不小于C20,分格缝间距不大于6m,不得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当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时,标号不低于425号,并且要做好屋面养护工作。涂膜防水屋面施工时,涂膜必须置于足够强度的找平层上,严禁直接铺设在刚度不足的保温屋上,防水涂膜应分层分遍涂布,待先涂的涂层干燥成膜后方可涂布后一遍涂料,天沟、檐沟檐口、泛水等部位,均应加铺有胎体增强材料的附加层。水落口周围与屋面交接处,应作密封处理,并加铺两层有胎体增加材料的附加层,平瓦屋面坡度大于50%时,应采取固定加强措施,瓦缝应避开雨季时的主导风向。斜沟、檐沟、封山、出屋面结构与屋面交接处必须做泛水。三曲瓦屋面应做防水层。

(5)屋面工程完工一周内,必须做24小时蓄水试验,蓄水高度宜为50-100mm,且不得超过屋面设计活荷载;当屋面跨度或坡度较大,一次蓄水有困难时,可分段做蓄水试验;蓄水试验由监理(建设)、施工单位参加并签字认证。

(九)外墙面渗漏

1、现象:

大墙面渗漏、界格、阴角、突出腰线等处渗漏

2、治理措施及规定:

(1)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做好基层和面层,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操作工艺。

(2)严把材料质量关,使用的外墙涂料、饰面砖“两证”(产品准用证、出厂合格证)必须齐全。

(3)施工时的脚手眼孔洞必须堵塞密实(细石混凝土和防水砂浆),砖墙砌筑时,砌筑砂浆要饱满;现浇砼墙振捣要密实,无蜂窝、孔洞。使用镶贴材料时,底灰要饱满,嵌缝要密实,突出接线,凡应做滴水的必须做好滴水,不允许漏做。界格勾缝要密实、平整。外墙施工防水涂料时,必须保证基层的强度和干燥,涂料成膜前严禁遭受雨水或其他水的侵蚀。注意观察并做好墙体体温度裂缝及其他裂缝的处理。

(十)门窗封闭不严

1、现象:

木门窗开启不灵、封闭不严,铝合金、PVC门窗变形、开启不灵、接缝不平,玻璃胶条不严密、起皱变形、密封胶漏打、不严密等。

2、治理措施及规定:

(1)工程所用铝合金、PVC门窗必须“两证”齐全。

(2)木门窗的木材含水率应符合要求,木门窗安装时,要保证合页与门窗扇相匹配,上下合页安装必须同轴,合页应固定牢固,门窗缝隙要按规范留置,涮油应均匀,不漏涮,小五金应位置正确、齐全。铝合金、PVC型材、密封胶、玻璃、胶条材料应符合有关要求。门窗安装时,安装修置要正确,不允许出现歪斜、保证型材之间连接可靠、拼接严密,搭接长度要满足要求。密封胶不允许漏打,玻璃厚度应满足设计的要求。不能漏设防盗块及防震垫。

(十一)卫生间、厨房地面渗漏

1、现象:

卫生间、厨房地面渗漏,空地面管道根部渗漏。

2、治理措施及规定:

(1)施工要认真贯彻执行GB50209/9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省市治理工程渗漏的有关规定。

(2)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操作工艺,切实做好各道工序的交接检。(3)卫生间、厨房的地面应铺设隔离层,在靠近墙面处,隔离层防水材料应向上铺涂,并应高出面层200-300mm。若楼面采用现浇或整块预制砼板,砼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楼面结构层四周支承处(除门洞外),就设置向上翻边,其高度不小于120mm,宽度不小于100mm。预留孔洞位置要正确,不应乱开洞。隔离层采用水泥砂浆或砼进,应掺入防水剂,选用防水涂料或卷材时,材料“两证一单”必须齐全。地漏、立管、套管周围必须采用细石砼灌缝,立管周围做挡水台,地漏、套管周围要留出深8-10mm的沟槽,并采用防水涂料裹信管口和地漏,或嵌入密封油膏。做地面找平层前应打饼充筋,以保证地面坡度正确。

(4)卫生间、厨房地面施工完毕后,做蓄水试验,蓄水高度为20-30mm,24小时无渗漏为合格,地面坡度应符合要求,排水通畅,并做好记录签字认证,100%抽查,凡不符合要求的责令返工。

(十二)采暖卫生工程渗漏、堵塞

1、现象1:

给水、采暖管道焊缝、丝接处、法兰等渗漏,各种阀门渗漏。

治理措施及规定:

(1)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规程进行施工。

(2)严把材料质量关,暖卫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合格证。实行“准用证”管理的材料,应持有“建材产品准用证”。(3)给水、采暖管道必须做水压试验,各种阀门应按照施工规范做耐压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并做好记录签字认证。

(4)暗埋的管道支墩间距应合理,分层夯实回填土。在隐蔽之前进行管道的水压试验。

(5)加工的丝扣应有锥度,外露2-3扣,认真检查管件有无砂眼、裂缝。(6)焊缝表面不允许出现裂缝、夹渣、气孔、咬肉等。钢管壁厚大于4mm,应先进行坡口,然后焊接。

(7)采暖、热水管道的补偿器要进行预拉伸,固定、活动支架的位置和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8)冬季施工时,注意排除管道内的积水,防止管道内结冰。

(9)工程竣工验收时,该工程的正式上、下水必须接通,而且采暖系统保持工作压力,否则不得进行工程核验。

2、现象2:

下水管道连接处、立管检查口、PVC管伸缩节等处渗漏。卫生器具与上、下水管道连接处渗漏。

治理措施及规定:

(1)同前1。(2)同前2。

(3)下水管道必须做通水、通球试验,暗埋的下水管道必须做灌水试验,并做好记录,签字认证。

(4)刚性承插连接的铸铁排水管道安装时,应分层捣实承口内的水泥,并做好水泥接口的养护,防止搬动过早,致使水泥接口产生渗漏。

(5)PVC排水管道连接时,应先用干布擦净连接处表面的污垢,然后均匀涂刷粘结剂。

(6)PVC排水管道伸缩节的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并应留有伸缩间隙。(7)排水管道甩口高度和位置应准确,保证排水管道与便器出水口的可靠连接,并用油灰填实抹平。

(8)给水管道与便器水口的连接处应严密、牢固、蹲便器的胶皮碗应采用14#铜丝或喉箍箍紧。

(9)洗盆应有溢水功能,洗盆与返水弯、排水栓应连接严密。严禁止使用再生塑料制品。

(10)卫生器具安装完毕后做盛水试验,盛水时间不少于24小时,液面不下降,不渗不漏,盛水试验合格,并做好试验记录。

(11)工程竣工验收进,该工程的正式上、下水必须接通,否则不得进行工程核验。

3、现象3:

散热器接口处渗漏。

治理措施及规定:

(1)同前1。(2)同前2。

(3)散热器组对之后,进行水压试验,发现渗漏及时修理,并做好试验记录。(4)散热器组对时,应使用石棉垫,不得使用橡胶垫、双层垫等。(5)多片散热器搬运时宜立放,如平放时,底面各部位必须受力均匀,以免接口处受折,造成漏水。

(6)选择的散热器型号应合理,所能随的压力与整个系统工作压力相匹配。

4、现象4:

卫生器具、地面排水不通畅。

治理措施及规定:

(1)同前1。

(2)下水管道必须做通水、通球试验,并做好记录签字认证。(3)下水横管的坡度必须符合规范要求,严禁出现倒坡。

(4)管道安装前,应认真清理管膛,除去杂物。安装过程中,及进封堵管道甩口,防止杂物掉进管膛。

(5)合理使用各种管件。排水管道应采用45度三通、四通和90度斜三角、斜四通。立管底部应采用两个45度弯头或弯曲半径不小于4倍管径的90度弯头,且该处支撑必须牢固。水平横管避免使用四通。(6)检查口和清扫口留置的位置和数量应符合施工规范规定。

(7)工程竣工验收时,该工程正式上、下水必须接通。否则不得进行工程核验。

(十三)建筑电气安装方面的质量通病

1、现象:

导线、套管、插座、开关、灯具、漏电保护器等达不到标准要求,配线造成“死线”,电气设备接地不可靠,开关、插座安装不牢,位置影响使用,吊顶内配管不到位,裸线。

2、治理措施及规定:

(1)同前1。

(2)严把材料质量关,工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及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合格证。对实行产品“准用证”管理电气材料,必须持有“准用证”,严格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用于电气安装工程中。

(3)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严格按施工规范及操作规程施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4)配线工程中所使用的PVC塑料管的材质必须是阻燃的。PVC塑料管的连接处结全面应涂抹胶合剂,连接长度应满足规范规定。

(5)金属薄壁管(§≤2.0mm)严禁熔焊连接。丝扣连接时,管箍两端必须焊接跨接地线。

(6)配线工程所使用的线管与箱盒的材质均宜使用配套的制品。在TN-S、TN-C-S系统中,金属管与塑料管、金属盒箱与塑料盒箱混合使用时,金属管和金属箱必须与保护地线(PE线)可靠电气连接。

(7)工程中严格穿线工序,杜绝“死线”,住宅工程必须装饰抹灰完成后,钢筋砼结构的工程,必须经过监督站结构验收合格后,各种箱盒必须安装就位,方可穿线。严禁先穿线后装箱盒。

(8)穿入管内导线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导线在管内接头和扭结,且穿入的导线必须能满足日后维修更换的要求。

交底人:

张家港市金界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被交底人:

项目部

质量常见问题治理措施 篇5

 o o o o   o o o o 

A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B 现浇钢筋混凝土 C 预制钢筋混凝土 D 高强钢筋混凝土

2.填充墙墙面裂缝防治措施:关键从“原材料”和()两个方面控制

A 砌筑工艺 B 施工工艺 C 加工工艺 D 补救措施

3.墙体抹灰前应采用()水泥砂浆将砌块开裂(先剃槽)、凹凸不平的部位抹平,并对光滑的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

 o o o o 

A 1:2 B 1:2.5 C 1:3 D 1:5 4.应加强对现浇楼板负弯矩钢筋位置的控制。控制负弯矩钢筋位置应设置足够强度、刚度的通长钢筋马凳,其间距不宜超过()mm  o

A 500 o o o B 600 C 700 D 800 ======多选题部分======   o o o o  5.以下属于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特征的是()

A 普遍性 B 多发性 C 时间性 D 多样性

6.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在供应预拌混凝土时,应向施工单位提供《预拌混凝土产品说明书》,其中应明确混凝土防治裂缝施工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主要包括:()

 o o o o   o o o o

A 混凝土初、终凝时间

B 混凝土强度达到75%以上的预计龄期 C 混凝土养护方式及时间建议

D 混凝土自身特性可能引起裂缝的其他施工注意事项

7.墙体裂缝治理中,防止裂缝的基本原则有()

A 结构布置应尽量使各部分荷载均匀传递到基础上,避免部分受力过分集中

B 基础设计应遵守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基础形式选择要适当,应作必要的沉降量计算 C 保证施工质量,遵守施工操作规程,严格按图施工,加强材料配置方面的管理 D 采取防裂措施时应明确各房屋不同的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防止片面性

======判断题部分======      8.现浇板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当大于C30时,应采取抗裂措施

对 错

9.填充墙底部应砌筑高度不小于20cm实体砖墙或混凝土坎台

对 错

10.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采用相同的材料和工艺制作样板墙面,经建设、监理、总承包单位检查符合要求,报所在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确认后,方可进行施工

瓦斯治理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篇6

一、xx煤矿是瓦斯矿井,大部分员工对瓦斯治理工作认识不够,盲目乐观,认为瓦斯矿井不会发生瓦斯事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井下存在抽烟现象; 2)不及时关闭风门;

3)在风筒上乱开口子,致使垱头风量低;

4)岩掘工作面防爆风筒末及时续接,造成垱头风量小; 5)各连队工作面垱头的甲烷传感器没有及时移到正确位置。整改措施:矿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矿劳资部门要落实岗前安全教育培训,矿安监部门要加强员工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员工对瓦斯治理工作的认识。

针对井下抽烟现象,落实井口检身制度,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下井。

加强通风设施管理,井下所有风门必须安装有闭锁装置,对所有破坏闭锁装置的行为必须严厉处罚。

加强局部通风管理,及时修补风筒破口,督促岩掘队伍及时续接防爆风筒,保证风筒出口风量。

加强监测监控管理,工作面垱头的甲烷传感器由连队当班队干或班长负责移动。

二、矿井正在进行产业升级,作业地点多,且大部分作业地点集中在矿井北翼-300m水平,存在不合理的串联通风现象。加快通风系统改造升级速度,完善矿井通风系统。

集中力量加快32回风上山(-150m到-300m水平)的掘进速度,完善32采区通风系统。

加快矿井南翼2366(1)工作面的布置工作,减少北翼作业地点,缓解北翼通风压力。

质量常见问题治理措施 篇7

关键词:电能质量,谐波,治理措施

0引言

电能质量不合格主要是指导致电力用户设备故 障或不能正常运行的电压、电流幅值或频率偏差,它是电力系统运行 状态的具体表现。电能质量是现代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考核 指标,其关系到电网能否安全运行,是用户正常用电的重要保证。

1影响电能质量的因素

1.1谐波分量

1.1.1谐波分量产生的原因

影响电能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系统的谐 波电流。谐波 电流主要为终端用户负荷引起,大部分情况下,用电设备的非线 性是谐波电流 产生的主 要原因。比如 电弧炉,负载周期 为2~8h,0.5~1h为熔化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在电极和固态原料之间形成极不稳定的电弧,它呈现不规则波动,三相电流不 平衡而且数值较大,具有冲击性,一般包含的谐波为2、3、4、5等连续性低次谐波。

电力系统中谐波源主要分为3种类型:(1)系统中的用电设备。包括电弧炉、电石炉等非线性负荷,系统中的调压装置,可控硅整流装置和变频装置等,这类负荷工作时都会产生大量谐波。(2)输变电设备。输变电设备主要指电力变压器,大容量变压器一般工作磁密选择在磁化曲线的近饱和段上,当变压器铁芯接近饱和时,磁化曲线的非线性会使磁化电流呈尖顶波形,从而产生大量谐波。(3)分布式发电设备。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设备均通过电力电子设备进行并网,将产生谐 波,造成污染。

1.1.2谐波分量的危害

谐波分量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 个方面:(1)谐波分量使电网中的元件产生了附加的谐波损耗,降低了发电、输电及用电设备的效率,使系统的损耗增加。(2)谐波会引起电网中局部的并联谐振或串联谐振,发生谐振时,谐波分量瞬间放大数倍乃至数十倍。同时大量的3次谐波流过 中性线会使线路过热,甚至发生 火灾,严重影响 电网的运 行安全。(3)谐波分量影响着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例如使电容器、电缆等设备过热、绝缘老化、寿命缩短以 至损坏;谐波还会使电机产生机械振动、噪声和过电压,不但会造成电 机局部严重过热,而且会增加电机的附加损耗。(4)谐波不但会导致系统中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作,而且还会使二次测量仪表计量不准确。(5)谐波分量会对附近的通信系统产生信号干扰,轻则产生噪声,降低通信质量,重则导致通 信数据丢 失,系统无法正常工作。(6)谐波会造成设备材料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又会导致额外的损耗。试验证明,温度每升 高1℃,电机损耗增加4%。(7)谐波直接影响电容器安全稳定运行,为防止并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的谐振回路与系统发生并联谐振,在采用并联电容器进行补偿时,应进行校核计算。

1.1.3谐波分量的治理

对谐波的治理要从用户和电力公司两方面考虑,对用户来说其责任是控制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根据《供电监管办 法、电力系统谐波监督管理条例》,接入新建非线性用户必须进行电能质量评估并提出配套的谐波和负序治理方案,坚持国家电能质量标准,按“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所制定的方案做到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对电力公司 来说其责任是在用户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合格的前提下,控制线路的阻抗水平。

1.2间谐波

间谐波是指对周期性交流分量进行傅立叶级数分解,得到频率不等于基 波频率整 数倍的分 量。间谐波 电压含有 率:频率<100Hz的占0.16%~0.2%,频率在100~800Hz之间的占0.4%~0.5%。其也严重影响着电能质量。

1.2.1间谐波产生的原因

间谐波的来源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变流装置:由于负荷三相不对称或触发角误差,变流装置会在运行过程中产生非特征谐波频谱。(2)交流电弧炉:典型的间谐波发生源,频谱属于连续频谱。实际上,一般的冲击性负荷均产生间谐波。(3)通断控制的电气设备:对工作电压需要进行通断控制或调整的设备,在工作中均会产生间谐波,例如电烤箱、熔炉、电焊机、通断控制的调压器等。

1.2.2间谐波的危害

(1)产生闪变,导致屏闪烁。(2)引起通讯干扰、过零点检测误差,影响脉冲接收器正常工作。(3)引起感应线圈噪声,导致电动机附加力矩。

1.3电压不平衡

电压不平衡主要是指三相电压在幅值上可能大小不等,或者相位差不是标准的120°,或两种情况都有。不平衡情况用电压、电流负序基波分量或零序基波分量与正序基波分量的方均根值百分比来表示,这个百分比也称为不平衡度,一般规定 系统中公共连接点正常运行方式下不平衡度允许值为2%,短时间不得超过4%。

1.3.1三相电压不平衡产生的原因

(1)事故引发的不平衡:包括单相接地故障、断线故障、母线电压互感器熔丝熔断等。(2)正常性的三相电压不平衡:主要是指单相大容量以及冲击性、非线性负荷(如电弧炉、工频感应炉、电力机车、单相电焊机)的应用。

1.3.2三相电压不平衡的危害

(1)三相四线制接线方式下,发生三相电压不平衡将增大线路的损耗。(2)三相不平 衡会使变 压器处于 不对称运 行状态,增加变压器损耗,甚至使其烧毁。(3)三相电压不平衡会诱导电动机中逆扭矩增加,从而使电动机温度上升,效率下降,能耗增加,发生振动。

1.4电压闪变或波动

灯具光通量不稳定,造成的视感称为闪变。闪变不仅与电压波动的大小有关,而且与波动的频率、波形、照明灯具的性能以及人的视感甚至人脑对灯光光通量变化的记忆效应等因素有关。而电压波动是指电压方均根值(有效值)一系列的变动或连续的改变。产生电压闪变和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电弧炉、轧机等大功率且快速波动性负荷的应用。其危害是电 压波动会影响工业生产、居民生活,而闪变会引发视觉疲 劳、偏头痛,甚至导致错觉等。

1.5电压暂降或下跌

电压暂降或下跌是指对用户供电的电压有效 值在短时 间内突然下降,然后又回升恢复的现象,在电网中这种现象 的持续时间大多为0.5~1.5s。引起电压暂降或下跌的主要原因一般是电网、变电设施故障或负荷突然出现大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电压会出现2次或更多的连续跌落或中 断。据统计,电压暂降和短时间中断造成的无序停电和恢复损失已经成为影响工业发达国家电能质量的第一问题。

2治理措施

2.1加强电能质量监测

网络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已成 为电能质 量监测的主要发展趋势,必须加快电能质量监测终端数据规约和通信协议的统一,建设电能质量监测网。

2.2对非线性用户开展电能质量测试、评估工作

对非线性用户开展电能质量测试、评估 工作,通过对新 建污染源电能质量问题的掌控,为实验室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

2.3积极开展电能质量治理工作

电能质量的治理方法主要是滤波及无功补偿,包括采用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

无源滤波器是通过提供谐波的低阻抗支路进行滤波,其存在的问题是:(1)一种参数只能针对特定次数谐波进行补偿,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会与某次谐波产生谐振而使谐波放大,引起其他事故;(2)响应速度 慢,无法跟踪 动态谐波,进行动态 补偿;(3)只能补偿固定的无功;(4)当系统阻抗比较小时,其补偿效果很难满足要求;(5)在改变系统阻抗时,可能会导致系统发生谐振;(6)电容参数容易改变,稳定性差,可能导致失谐。

有源滤波器:发出相位相反的谐波,通过抵消实现滤波,这是将来无功补偿的方向。

3结语

质量常见问题治理措施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环境保护;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X3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周围的环境污染控制越来越严格。而化学实验室作为大量各种化学物品使用和反应的场所,其在实验过程可能产生许多污染物,包括一些有剧毒或能致癌的有机和无机的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如果不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就会污染环境,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2.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2.1 化学实验室废气主要来源

由于化学实验室所承担的实验项目的特殊性,化学实验室空气中含有常用HCL、H2SO4、HNO3等强酸所散发的酸雾溶液,碘化钠、碘化钾等碘盐造成的碘蒸气污染,有机溶剂如苯、醚、酮、氯化烷烃等挥发性有毒蒸气等。

2.2 化学实验室废液主要来源

根据废液中所含主要污染物性质,可以分为有机、无机、及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废液三大类。无机废液主要含有重金属、重金属络合物、酸碱、氰化物、硫化物、卤素离子以及其他无机离子等。有机废液含有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机酸、醚类、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酚类、石油类、油脂类物质等。

2.3 化学实验室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

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残留固体试剂、沉淀絮凝所产生的沉淀残渣、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残留或失效的化学试剂。另外,还有实验室常用滤纸等。这些固体废弃物成分复杂。

3.化学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3.1 废气的处理

由于各类化学实验室的工作性质不同,产生的有害气体的类型也不同。目前针对无机类化学物产生的废气处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处理方法的原理相同,主要靠水雾或水幕来捕捉含微粒,气液分离后所排放的气体中有害物的含量降到国家环保允许排放标准,对于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气体,用适当的碱或酸进行吸收。对于含酸或碱类物质的废液,如浓度较大时,可利用废酸或废碱相互中和,再用pH试纸检验,若废液的pH值在5.8~8.6之间,如此废液中不含其它有害物质,则可加水稀释至含盐浓度在5%以下排出。第二类处理方法的原理为干式吸收法,主要靠具有较强吸附性能的吸附介质在与废气接触的过程中,利用其强大的吸附功能截住废气中的各种有害物,使排放气体中的有害物的含量降到国家环保允许排放标准。

3.2 废液的处理

3.2.1 废液的收集和存放

各实验室可根据废液的化学特性,将废液分类贮存在统一规定的密闭容器中,然后定期收集起来,统一进行处理。在收集废液时注意以下事项:(1)下面所列的废液不能互相混合

①过氧化物与有机物;②氰化物、硫化物、次氯酸盐与酸;③盐酸、氢氟酸等揮发性酸与不挥发性酸;④浓硫酸、磺酸、羟基酸、聚磷酸等酸类与其它的酸;⑤铵盐、挥发性胺与碱。

(2)要选择没有破损及不会被废液腐蚀的容器进行收集。将所收集的废液的成份及含量,贴上明显的标签,并置于安全的地点保存。特别是毒性大的废液,尤其要十分注意。(3)对硫醇、胺等会发出臭味的废液和会发生氰、磷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废液,以及易燃性大的二硫化碳之类废液,要先做适当的防止泄漏处理,并应尽快进行消焚。

3.2.2 实验室废夜处理的具体方法

首先谈一下无机类实验废液的处理方法,实验室中经常有大量的废酸液。废液可先过滤,滤液加碱中和,调至pH=6—8后就可排出,少量滤渣可埋于地下。较多的废铬酸洗液,可以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使其再生,还可使用。少量的废铬酸洗液可加入废碱液或石灰使其生Cr(OH)3沉淀,埋于地下即可。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少量的含氰废液可加入NaOH调至pH=10以上,再加入几克高锰酸钾使CN—氧化分解。量大的含氰废液碱液氯化法处理,先用碱调至pH=10以上,再加入次氯酸钠,使CN—氧化成氰酸盐,并进一步分解为CO2和N2。含汞盐废液应先调pH至8—10后加适当过量的Na2S,使生成HgS沉淀,并加FeSO4与过量S2—生成FeS沉淀,从而吸附HgS共沉淀下来。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大量残渣可用焙烧法回收汞。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加碱或加Na2S把重金属离子变成难溶性的氢氧化物或硫化物而沉积下来。

对于有机类的实验废液总的来说尽量回收溶剂,在对实验没有妨碍的情况下,把它反复使用。具体的处理方法:(1)焚烧法,将可燃性物质的废液,置于燃烧炉中燃烧。如果数量很少,可把它装入铁制或瓷制容器,选择室外安全的地方把它燃烧。并且,必须监视至烧完为止。对难于燃烧的物质,可把它与可燃性物质混合燃烧,产生NO2、SO2或HCl之类有害气体的废液,必须用配备有洗涤器的焚烧炉燃烧。(2)溶剂萃取法,对含水的低浓度废液,用与水不相混合的正已烷之类挥发性溶剂进行萃取,分离出溶剂层后,把它进行焚烧。(3)氧化分解法,在含水的低浓度有机类废液中,对其易氧化分解的废液,用H2O2、KMnO4、NaOCl、H2SO4+HNO3、HNO3+HClO4、H2SO4+HClO4及废铬酸混合液等物质,将其氧化分解。然后,按上述无机类实验废液的处理方法加以处理。

3.3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在废液收集桶的桶口部位都放置了一个小的塑料篮,当学生把废液带着废渣倒入收集桶时,这个小塑料篮就会把一些废纸和废渣拦在篮上。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实验室也会提供专门的回收杯等用来回收实验废渣或多余产品等。玻璃废渣、废瓶、或有毒废渣集中存放后由学校统一收集。有些回收产品等可以再利用。

参考文献

[1]宗汉兴.十年化学实验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化学.1999,1(44):26

[2]甘礼华,陈龙武,钱君律.多层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再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6):8~9

[3]金丽萍编著.物理化学实验[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方文军,王国平,雷群芳.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6):8~14

上一篇:七一建党节演讲稿党在我心中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