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述全面深化改革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习近平论述全面深化改革(共8篇)

习近平论述全面深化改革 篇1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这里,我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几点要求。

第一,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

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0多年来,我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次全会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这样讲,并不是说就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六,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习近平论述全面深化改革 篇2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用发展的眼光看改革,就要认识到改革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曾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开放是我国过去30 多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根源所在,也是今后我们必一以贯之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历史面貌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就是党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美好生活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习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的内涵时曾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与改革开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而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因此,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会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三)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政治定力,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法宝,通过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方面,要改革我们的制度中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用发展的眼光看改革,就要认识到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矛盾是时时存在,事事存在的,一旦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

(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一直以来,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改革亦是如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唯有通过改革,适时调整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之道。抚今忆昔,在过去的30 多年里,我们通过改革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展望未来,要破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难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法。

(二)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革,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在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改革又是发展的动力,所以,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有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只有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才能汇聚全党全社会的智慧,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三)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在这么一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一个国家如果不进行改革开放,主动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最终容易被历史淘汰出局。就中国而言,虽然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仍然还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从全球化的视域去看中国,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定位自己;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我们才能抢抓机遇,奋力发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用发展的眼光看改革,就必须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具体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必须毫不犹豫地进行改革。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出常青的生命力,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最终实现。然而,要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究其根本,在于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对于时下流行的一些“西方模式”,要保持高度的政治定力,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切不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把一些西方的政治理论照搬照套在自己身上。那样,只会使我们的改革偏离正确的方向,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

(二)坚持全面改革,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事业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单靠某一方面的改革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例如,清末政府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步伐,却不能改变大厦将倾的事实。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任何一方面的改革都难以避免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同样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协同跟进,才能发挥相应的效果,否则就容易陷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而且,今天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涌现,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单方面或者说小范围的改革已经很难解决问题。所以,今天的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而不是单方面的改革。要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三)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1]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我国刚从历史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绝对不能在根本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因此,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就是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寻找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几个重大关系问题,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这几大关系,我们的改革才能做到科学有序、不偏不离,实现改革的最大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全面深化改革再发力 篇3

一、在全面推进前提下突出经济体制改革主轴及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特别强调的是“全面”,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同时,又必须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集中发力,及时拿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硬招实招,确保改革实效。为此,我们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着力抓好省委省政府明确的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重点任务的落实,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围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投融资和价格等改革;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深化国企国资、重点行业和非公经济等改革;围绕提高经济调节的有效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深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科技、生态文明等改革;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围绕保基本兜底线,深化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体制改革。当务之急是要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实际情况,优先推出一批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力促经济稳中有进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在强化当期改革举措的同时着力构建法治保障长效机制。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必须自觉落实法治要求,善于用法治眼光审视改革问题、用法治思维谋划改革路径、用法治手段破解改革难题、用法治方式优化改革环境,既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推进改革,在现行法律提供的制度空间和条件下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又要坚持破立结合,深度研究改革深化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与时俱进地分类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则及时推动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对需要突破现有法律规定先行先试的改革,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取得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提请立法机构予以修改或废止,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三、在推进改革全程充分体现既严又实的工作作风。“三严三实”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的作风保证。我们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既严又实的作风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切实做到:改革方案要实,以专业化的精神,深入开展改革理论研究和基层一线调研,提高方案设计的质量与水准,确保改革措施接地气、有力度、可操作、能解决问题;问题导向要准,坚持以问题导向改革、以问题倒逼改革,问题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找准穴位,切中要害,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步骤安排要稳,充分考虑改革的宏观背景环境以及改革举措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与推进条件,注重把握改革的选择性与节奏时机,看得准的就马上办,重在打通“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更为重要的是群众对改革措施的获得感要强,善于从社会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发现和把握改革的切入点,使改革成果可触可及,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着力提升改革的社会认同度和群众满意度。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习近平论述全面深化改革 篇4

(一)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一)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杂志2013年第1期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重大判断,结合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发展历程可以看得更清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年内乱后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振聋发聩啊!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举措、上新水平。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现在,解决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邓小平同志看得很远、想得很深。这说明,我们党早就估计到,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2月31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现在,推进改革开放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但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2月31日)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革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走过了三十五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讲话(2013年7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5日

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9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

六十多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三十多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2013年10月23日)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三十五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三十五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三十五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当前,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期待很高。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12日)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12日)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就是在改革从试点向推广拓展、从局部向全局推进中不断发展的。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12日)

三十五年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12日)

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领导我们这样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我们既不能因为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得到的赞扬而骄傲自满,更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12日)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迎难而上,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至今已经三十五年多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前进。我们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认为,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的答问(2014年2月7日),《人民日报》2014年2月9日

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我们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习近平论述全面深化改革 篇5

单选题

1.在推进经济改革时,要坚持()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A B C D 非公有制经济

市场化经济

公有制经济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 C 2.构建开放性的经济性体制具体要做到()。

√ A B C D 增加外汇储备

产品的包装的国际化

市场要国际化

让国内企业走进国际市场,具备国际竞争力

正确答案: D 3.新常态下的市场在()中起决定性作用。√

A B C D 竞争

价格波动

资源配置

宏观调控

正确答案: C 4.新一届政府将中期发展的重点任务放在()上。

√ A B C D 促改革

惠民生

调结构

保增长 正确答案: C 5.由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需要依靠的产业是()。√

A B C D 高新技术产业

劳动密集性产业

服务产业

文化产业

正确答案: A 6.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

A B C D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市场和企业的关系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国际间的贸易关系

正确答案: A 7.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货币的资本效应()。√

A B C D 敏捷高效

显著

较低

趋于平缓

正确答案: C 8.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A B C D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升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 A 9.()是自由市场中的调解者。√

A B C D 政府

劳动力

价值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 A 10.“必须立足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

A B C D 保障

目标

出发点

原则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11.“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是()。√

A B C D 我国物质基础雄厚

人力资本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

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正确答案: A B C D 12.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要点包括()。√

A B C D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理论

正确答案: A B C D 13.经过二十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A B C D 市场秩序不规范

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市场规则不统一

市场竞争不充分

正确答案: A B C D 14.新常态的经济运行特征有()。√

A B C D 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

正确答案: A B C D 15.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定位有利于()。√

A B C D 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政府职能

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习近平论述全面深化改革 篇6

泰州中公教育:http://tzhou.offcn.com 时事政治: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准备了最新新闻事件:习近平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帮助国考考生了解最新新闻动态,从而积累申论热点,预祝考生备考成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30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2015年工作要点》。

2014年

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会议强调,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把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作为中心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领先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协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标本兼治,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慎探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立行立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力度加大。

会议指出,2014年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这些改革,有的是具有顶层设计性质的专项改革总体方案,带有统领和指导作用,有的是涉及多部门、跨不同领域,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有的是议论多年、改革阻力较大、多年都啃不动的硬骨头,还有的是具有积极探路性质的改革试点。实践说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是坚强有力的,推进改革的决策机制、统筹协调机制、督办督察机制、宣传引导机制也是有效管用的。

2015年

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

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气可鼓而不可泄。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点提出一些起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把需要闯的难关、需要蹚的险滩标出来,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协调,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

会议强调,要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做实做细调查研究,多深入基层听取各方意见,严格方案制定程序。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江苏中公教育

要抓紧出台细化实施方案,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

会议指出,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改革方案的责任和要求,提高改革方案穿透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要增强改革动力和合力,强化部门的责任担当,增强大局意识、紧迫意识,以政府自身改革带动重要领域改革。

会议强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对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进行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切实抓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有关单位要抓紧分解任务,明确完成时间,确保改革有序推进、扎实落地。

焦点

党政部门不得干预刑诉涉案财物处置 会议指出该领域贪赃枉法问题突出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意见》。

会议指出,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是一件事关正确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的大事,是一项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这些年来,司法不公、贪赃枉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发生在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的过程中。涉案财物处置涉及不同诉讼领域、不同执法司法环节,是一项跨部门、跨地方的复杂工作,政策性、操作性要求都很高,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加强协作配合,尽快探索建立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信息平台,完善涉案财物处置信息公开机制。各级党政部门要率先尊法守法,不得干预涉案财物处置过程。要加强境外追赃追逃工作,抓紧健全境外追赃追逃工作体制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追赃追逃工作。有关部门要对涉案财物的定义、认定标准和范围等进行明确,增强各地和各司法机关执行政策的统一性。

习近平论述全面深化改革 篇7

一、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如何理解和落实习近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提出的“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这个新课题, 根本问题是必须理解和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对此应当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1.政治经济学是最早形成理论体系的经济学, 深刻反映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 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所以, 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 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2.从逻辑关系来看, 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经济学的其它学科。

3.从历史演变过程来看, 经济学的其它学科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演变和分离出来的。

总之, 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逻辑和历史起点,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核心和灵魂, 经济学的其他学科都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是经济学各学科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在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显示其作为科学的强大生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的政治经济学也必须不断向前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它作为科学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 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新发展,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伟大成就。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明确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其次是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长期以来, 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 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都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 都强调市场经济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 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 也结合市场经济, 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它不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不具有姓“资”姓“社”的性质, 但它又从来不是同社会基本制度相脱离而孤立存在的。从历史上看,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最初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存在于世, 但它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而是人类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共有文明成果, 要看市场经济同哪一种社会制度相结合, 市场经济既可与资本主义相结合, 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在当今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作为市场经济, 同样是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 是由市场机制也就是价值规律调节运行的经济, 就这点来说, 它与资本主义经济没有什么区别。在解释这个问题时, 邓小平首先讲过:“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相似。”所以, 他一再指出, 不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明确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市场经济能够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 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的科学论断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 我们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这是对长期以来错误传统观念的根本突破, 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创造, 使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在继承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形成创新价值论。众所周知,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和逻辑起点。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核心和逻辑起点, 又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从而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是,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中已经明确指出,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 较多的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 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 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 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 第217-220页。) 马克思的论述明确提示我们,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劳动价值论就会显现历史局限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时, 一些现代西方学者也是从价值理论入手来否定马克思主义, 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 提出要用新的价值理论来代替马克思过时的劳动价值论。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性理论课题, 什么是新经济时代的价值理论?

1986年6月, 我国年轻学者雷璟思陕西师范大学上研究生时读到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精辟论述, 就开始研究这个十分艰难的课题。经过长达12年的思考研究,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价值论, 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论为核心和逻辑起点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现代企业》杂志1998年第8期发表了雷璟思《知识经济与创新价值》一文, 系统论述了创新价值论。2013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雷璟思撰著的《财富大革命——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价值论》一书,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探索和新发展, 该书系统论述了创新价值论, 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论为核心和逻辑起点的知识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揭示了知识经济的本质和特征;论述了创新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本质联系, 指出创新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就像牛顿力学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特例一样, 劳动价值论也是创新价值论的一个特例;阐述了创新价值的形成、转移和实现过程;论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法则和发展规律, 阐明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前途;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一系列相关数学公式, 为计算创新价值的数值和建立创新价值论的数学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提供了科学方法, 实现了经济学理论与数学的结合;论述了知识经济与知识阶级的关系, 阐明了知识阶级的历史地位、使命和前途;系统论述了财富增长的规律和历史趋势, 阐明了知识经济与共产主义的本质联系, 指出知识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 揭示了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人类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使我们对科学共产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就拨去了笼罩在我们头顶上的乌云, 看到了共产主义的新曙光, 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心, 为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提供了新的坚实理论基础。

因此, 我们可以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财富大革命——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价值论》一书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 对当代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

三、如何贯彻落实“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提出的“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这个新课题, 指明了我国经济学界存在政治经济学被忽视的严重缺陷,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我们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呢?我们认为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整个经济学的关系。30多年以来, 中国也出现忽视政治经济学的现象, 西方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开始在我国经济学界盛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意识形态功能与话语权被严重弱化。虽然我们遇到了对政治经济学发展不利的情况, 但这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我们认为, 政治经济学与整个经济学的本质关系并没有改变, 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各学科的中核心地位没有改变, 必须坚持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坚持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核心和灵魂, 坚决反对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 在我国经济学界恢复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我们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根本要求, 即“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努力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

2.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在这方面过去存在的缺陷是, 专家学者们把主要精力放到引进西方经济学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的倾向, 同时忽视我们自己对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我们认为, 引进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促进我国经济学的繁荣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今后还继续引进现代西方经济学新的重要理论成果。但是, 我们一定要从服务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高度, 以实事求是态度, 吸取30多年来忽视政治经济学和忽视我们自己理论创新的教训, 反对三种错误倾向, 即反对用西方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的错误倾向, 反对脱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思辨倾向, 反对只注重引进现代西方经济学而忽视中国自己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偏见倾向,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反对三种错误倾向的同时, 我们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科学总结工作:一是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成果, 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整形态;二是科学总结我国学者研究知识经济的理论成果, 特别是科学总结、系统论述以创新价值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我们要以创新价值论为基础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整合, 要以创新价值论为基础拓展研究领域, 重点是对新金融理论、新微观经济和新宏观经济理论进行研究, 同时以创新价值论为基础开展应用研究, 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发展新兴产业和知识企业服务, 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完整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通过以上系统研究形成对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统一的科学认识, 形成以工业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三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及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的理论成果, 全面系统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把合理内核吸收到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同时完善和发展现代经济学的各门学科,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适应全球发展需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创造性工作, 在中国实现现代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综合和大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

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篇8

一、关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只有从源头上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实行这一改革,核心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林业部门要主动适应改革趋势,深入研究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要认真研究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的所有权、资产产权和确权登记问题,尽快完善用途管制措施,强化监管权。

二、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主要是为了保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第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明确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的底线,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核心。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核心是严格落实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国土空间开发的“高压线”。第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林业部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家林业局根据法定职责已经划定了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生态保护红线,工作走在了前面。下一步,要把划定的红线落实到地图上、地块上,尽快制定最严格的管制原则和管理办法。已经有法律法规保障的生态红线,必须依法保护管理。还没有法律保障的生态红线,要尽快推进立法。

三、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是当今国际社会保护自然资源的主要模式之一,其目的就是保护好自然资源、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国际上的实践证明,这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重要制度和载体。我国具有国家公园性质的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考古遗址公园、海洋公园等。目前,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有2150处,总面积1.2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还有2800多处森林公园、30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这些资源无论从面积、还是从数量上看,都是第一位的,是建立国家公园的重要依托。2006年,云南省林业部门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2008年,国家林业局又将云南省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开展了积极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林业部门一定要抓紧研究国家公园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适合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区域,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四、关于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质是利用价格、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鼓励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将给林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一要研究森林、湿地、沙区植被、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有偿使用和资产化管理问题,特别是要针对目前占用林业资源的成本过低问题,研究应对措施。二要研究开征资源税给林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三要加强森林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和差别化补偿政策研究,争取不断提高补偿标准。四要研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争取扩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禁止开发区转移支付试点范围,提高转移支付用于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资金比例。五要抓紧研究建立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森林碳汇交易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五、关于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当前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机构设置是最薄弱的。中央已经明确“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深入研究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有利于保护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的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第二,研究建立破坏森林、湿地、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第三,研究建立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办法,科学鉴定生态损害范围、程度及价值。探索编制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六、关于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核心是理顺三种体制。一是理顺国有林所有权、产权管理体制。我国国有林包括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所有权是全民所有,需尽快厘清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对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国有林区所有权是全民所有,产权在中央政府,管理权和监管权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使用权在地方政府,要尽快理清三者的关系。二是理顺政府管理林区社会的体制,理顺职能和资金渠道。三是改革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构建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活力、权责利相统一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有林区发展新体制。

七、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国已确权集体林地1.8亿公顷,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7.7%;发证面积1.73亿公顷,占确权林地的96.4%,1亿农户拿到林权证,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近5亿农民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户均获得森林资产约10万元,使广大农民成为林木资产的法人,为他们订立契约、积累资本创造了条件。可以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培育农民市场主体方面,走在了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林权生产要素功能,包括可抵押、可担保、可流转,实现资产到资本的转换。集体林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按照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林业部门的职责主要是监管,确保森林资源总量不减少。二要继续深化林业行政审批项目改革,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要改革森林资源采伐管理等监督机制和办法,加强林地管理,清理取消不符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三要稳定和完善农民的林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林地流转。四要健全财政、金融、森林保险、林权交易等政策,引导农民通过林权要素运用,积极发展林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多种市场经营主体,推动林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使农民在经营林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八、关于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决定》提出,完善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我们要理解其深刻含义。第一,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修复起来十分困难,有的需要上百年甚至几个世纪的努力,生态修复必须依靠制度来保障。当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国家之一,全球十大生态危机在我国都相应存在,生态修复任务极其繁重,必须依靠制度来加强。第二,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生态修复制度是生态修复的根本保障,完善生态修复制度有利于把生态修复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为生态修复提供行动准则和依据,使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措施更加合理、完善,可以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第三,完善生态修复制度重点是加强生态修复工程的制度建设。《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了“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十大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格局。要研究健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制度保障,从规划制定、法律法规、绩效评价和监督考核等方面,健全各项制度和机制。

九、关于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截至2012年,全国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4.2940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26.7万公顷。经过15年的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提出,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这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定下了基调。林业部门一定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组织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一要稳定原有的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二要扩大退耕还林实施范围。新一轮退耕还林应重点考虑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重点地区的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坡耕地以及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腾退出来的耕地等,做到稳步有序推进。三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对还生态林、经济林的比例不再作限制,对退耕农户丧失的机会成本和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给予综合补偿,使农民获得较好的收益,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

上一篇:污水处理管理规定下一篇:第十三届挑战杯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