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精选15篇)
在医学行业中,有一种医生非常特殊,他们很少坐堂门诊,而是穿梭于各个社区之间,在家里为患者诊断。这样的医生,在美国被称为“家庭医生”,在英国则叫“全科医生”,两者本质上都是直接为所在社区的居民服务,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但是在中国,“家庭医生”要想普及,还需漫漫长路要走。
日前,为了大力深化医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国各地都开始施行各种措施,力求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其中对于家庭医生的支持就是一个方法。家庭医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主体,在城市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为主体,在农村以村卫生站的乡村医生为主体,其服务方式包括预约服务、随访服务、双向转诊、健康咨询等。
但是目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家庭医生制度才刚刚起步。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或者不信任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很多人认为,只有做不了专科的医生才会去做家庭医生。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国外对家庭医生的专业性要求相当高,全科医生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资历深、收入高,是在金字塔的塔尖儿上。因此,要想改变国内的家庭医生的状态,还需要政府和医院以及医学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
其实,家庭医生的未来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从调查可见,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在家庭或者社区中就享受三甲医院的专家待遇。不过,家庭医生类人才普遍缺乏,全科医学教育的相对落后等现实问题,使得家庭医生要走进社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家庭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而现在全科医生不多,因为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全科医生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
如何发展全科医生,是让全科医生担当起家庭医生的责任,做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这必然是一个趋势,也将真正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惠及百姓。然而,只有解决全科医生的待遇、居民的信任等问题,家庭医生这样的好制度才不会流于空谈。
市场稳步发展机遇伴随挑战
润滑油行业的兴盛与汽车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升级和用户汽车养护意识的提升, 市场对润滑油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壳牌统一汽机油高级市场经理罗诣认为,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 润滑油企业要取得长足发展, 需要满足两大核心要素:一是立足市场, 贴近客户心理, 满足消费者需求;二是技术创新, 注重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不断改善产品品质。如何在竞争激烈纷繁的市场中始终坚持这两点, 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一个企业的发展之路能否平稳。
立足市场方能“靠近用户”
目前润滑油市场产品众多, 消费者面临着品牌的多样选择。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 只有根植中国本土市场, 扎扎实实了解消费者需求, 才能最终赢得客户青睐。
“靠近客户”是壳牌统一坚持20年不变的思路。为了深入洞察汽机油用户的需求, 壳牌统一通过专业公司的调研发现, 更好响应、更强劲的动力和更有乐趣的驾驶体验是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当前国内85%汽车还在使用传统矿物油, 合成油普及率仅为15%, 远低于国际水平, 消费者需求与市场现状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作为国内合成润滑油的领航者, 壳牌统一从未间断对合成油的普及:2010年, 统一推出具有国内润滑油领先水平的“合能”产品;2012年, 启动“合成油普及风暴”, 布局渠道推广合成油产品;2013年, 升级“合能”系列产品, 让消费者使用体验又上新台阶。
赢得用户还需“卓越品质”
洞察客户需求只完成了第一步,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产品质量无疑更是企业竞争的基石。成为中国消费者首选本土品牌的企业愿景激励着壳牌统一不断追求卓越的产品品质。
壳牌统一原材料来自壳牌全球采购平台, 同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壳牌全球的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壳牌统一汽机油品牌力推的合能系列, 选用优质的合成基础油与高效复合添加剂为原材料, 采用领先UP+优能技术, 稳步提升产品的清静分散性、抗氧化性、抗剪切性、流动性与粘度稳定性, 给发动机带来澎湃动力与出色保护, 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一步到位”的润滑体验。
模特展示合能产品
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部署了地理国情普查、智慧城市试点、宽带中国、信息消费等重大工程,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湖南现有650个机构和单位从事测量和地理信息服务业务,产值规模以每年30%左右增幅递增;有以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院校为引领的地理信息研发利用科教单位;我省先进的北斗导航技术和卫星地面增强系统结合,可形成很强优势的北斗导航位置服务产业。
但是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产业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地理信息产业链低端化明显,布局不合理;基础测绘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基础地理数据更新不及时,成果现势性不强;数字城市示范应用不足,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各部门地理信息标准不一;市县测绘行政管理缺人少编,装备落后,力量薄弱,管理体制不顺。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制约全省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2014年1—7月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方面数据
1 基础测绘管理
建立完善地理国情普查进展和问题调度制度,出台《湖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管理办法》,对普查立项、计划、技术、质量、验收、资料、安全、考核等八个方面的管理进行了规范。天地图·湖南完成移动端测试,拟于8月对外发布。累计受理行政许可212 件,提供电子地形图21679幅、纸质地形图2277张、大地成果925点,国情普查完成普查数据生产29%。
2 测绘行业管理
组织召开全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座谈会。召开专门会议,传达贯彻2014年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局长座谈会精神和厅党组有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半年测绘地理信息重点工作。
(资料来源:《湖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动态》)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银行信贷趋紧或许将成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的新机遇。不过,对于金融租赁公司而言,一方面面临着资金壁垒难题,另一方面面临着同质化竞争,如何在经营性租赁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做得更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是承租对象的问题。与银行信贷相似,目前多数租赁公司仍偏重具备信用保障的高端客户和大型客户。国际上,融资租赁往往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如今在国内却成为垄断企业的超规模融资主渠道。中小企业租赁业务虽有意开展,但很难保证达到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其次,涉及回租方式。回租是融资租赁中唯一能给承租人资金的租赁业务。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做回租业务,相当于变相贷款。但回租业务由于没有购买新设备,在现今需要促进投资拉动消费之时,并不是很有吸引力。再次,关于租赁对象的问题。目前租赁对象多以飞机和船舶租赁为主。由于飞机和船舶租赁都需要长期、低成本可流动资金,而银行资金主要是短期资金,根本不适合这类产业的融资租赁。另外,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如何脱离母行,独立发展成专业融资租赁公司也是问题。从银行系租赁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其应与银行直接开办的融资租赁业务有所区别。政策上应允许开办简单融资租赁以外的租赁业务,如经营租赁等侧重物权处置的融资租赁业务等。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也应发展成为专业的融资租赁公司,而不是银行的附庸体和规避政策的工具。
邢广程
2011-02-24 21:07:2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2期
普京胜利了,而且赢得干净利落。这样的竞选结果在俄罗斯历史上是极少见的。不仅如此,联想到普京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平步青云,从总理位置一下子就跃到总统的位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奇迹。但是,普京的胜利不仅仅是选举的胜利,他的成功恰恰表明俄罗斯民众出现了政治上的“饥渴”现象。这种“饥渴”表现为对领袖和强人的渴望;他的成功恰恰表明俄罗斯民众对现今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厌腻”了。俄罗斯政治精英群体中巨大的政治反差是普京成功的基本资源。有比较才有鉴别。普京的强人现象给俄罗斯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体弱多病的前任总统叶利钦相比,普京年轻富有活力;与幻想满腹的前任总理盖达尔相比,普京平华朴实,一步一个脚印;与唯唯诺诺的前任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相比,普京的政治具有“棱角”;与职业批评家亚夫林斯基相比,普京少说多做;与活跃有余的前任总理基里延科相比,普京沉稳坚定;与红色满身的久加诺夫相比,普京所拥有的政治光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神秘”也成为普京一大政治资源。如果说其他重量级的政治家早早地暴露在俄罗斯政治的光天化日之下,普京则直到选举前仍然保持着神秘状态。
风力发电是一种主要的风能利用形式,中国风力发电已经开展了多年,随着中国能源环境的变化和风力发电产业的成熟,未来几年中国风力发电将呈现新的趋势。
风力发电成本将大幅降低
风力发电相对于太阳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更为成熟、成本更低、对环境破坏更小。在过去20多年里,风力发电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规模经济性日益明显。
根据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统计,从1980年至2005年期间,风力发电的成本下降超过90%,下降速度快于其他几种可再生能源形式。根据丹麦RIS国家研究实验室对安装在丹麦的风力发电机组所进行的评估,从1981~2002年间,风力发电成本由15.8欧分/kWh下降到4.04欧分/kWh,预计2010电成本下降至3欧分/kWh,2020年降低至2.34欧分/kWh。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改进,风力发电机组将越来越便宜和高效。增大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就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入费用,而且同样的装机容量需要更少数目的机组,这也节约了成本。随着融资成本的降低和开发商的经验丰富,项目开发的成本也相应得到降低。风力发电机组可靠性的改进也减少了运行维护的平均成本。
总体上,风力发电成本将得到大幅降低。
技术装备国产化比例必然提高实现风力发电技术装备国产化的目的是提高中国风力发电装备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降低风力发电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推动中国风力发电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加大风力发电机组的国产化力度,一方面可为风力发电场建设采用国产设备提供优质廉价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迫使国外同类企业在参与我国市场竞争时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风力发电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为依托,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设备。
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70%,预计可降低风力发电机组成本15%,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前提下,可使风力发电成本降至0.375元/kWh。如全部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预计可降低风力发电机组成本30%,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前提下,可使风力发电成本降至0.332元/kWh。为此,国家必须加大科研开发投资力度,在目前条件下以风力发电场建设投资1.5-3%的比例支持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科研开发和国产化是适宜的。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降低风力发电成本,还将推动中国风力发电机组产业的形成,利用我们的优势走向国际市场。
风力发电机组不断向大型化发展
随着现代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风力发电机组正不断向大型化发展。2002年前后,国际风力发电市场上主流机型已经达到1500千瓦以上。目前,欧洲已批量安装36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美国已研制成功70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而英国正在研制巨型风力发电机组。目前风力发电机组的规模一直在不断增大,国际上主流的风力发电机组已达到2-3MW。2004年MW级风机已经成为商业化机组的主流,1.0MW以上的兆瓦级风机占到新增装机容量的74.9%,比2003年略有上升,是2000年的两倍。
关键词:内部控制,机遇,挑战
1999年新修订后的《会计法》第一次对企业内部控制有了实质性的要求, 并以法规的形式颁布。我国企业也开始从以往经验性的内部约束着手, 在内控发展变化的十年里不断探索, 付出代价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国内外相关的宝贵经验。随着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高调出台[1], 我国业内相关专业人士也在不断思考:究竟怎样一部《萨班斯法案》是适合中国的?尤其以“中航油”事件为导火线, 中海集团釜山分公司等案例又给各大企业敲响了内控的警钟[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整合了多部门各自的内部控制规范后,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3] (以下简称《基本规范》) 诞生在这种经济大环境下。
一、《基本规范》的机遇
1、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地位
在我国, 某一政策的出台总预示着国家发展的下一步侧重点。同样, 一部财经类规范也能让人琢磨出其中的微妙之处, 体现了国家对企业管理的方式由过去单一监管的行政化干预, 逐步转向为政府监督为辅、企业内部监督为主的自主化模式。改革开放30年以来各企业已深受市场经济的种种影响: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管理视野面向市场。但是现在应该是回归企业自身的时候了。如此, 资本和效益才能够结合, 发挥出最大的组合优势。目前, 绝大部分企业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捕捉市场规律的踪迹, 采取措施减小风险, 使外界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水平。但是, 与企业对外一致相反的是, 企业内部各集团 (上至控股股东、高级管理人员, 下至车间职员) 之间矛盾重重, 谁都想稳固自己的特别利益。
《基本规范》的出台为企业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4], 让管理者的战略眼光随政策又盯在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控制上。中航油、中海集团这些损失惨重的例子也给现在的“掌门人”上了沉重的一课:小心“后院起火”。借此东风, 《基本规范》的推出必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
2、制度上国际趋同
《基本规范》的制定既参考了美国的《萨班斯法案》, 又借鉴了美国反欺诈委员会制定的《科索报告》中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的各类法律法规也呈现出“制度全球化”的特点。资本、资本企业由欧洲产生,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漫长时期中, 他们历经了无数次摸索和改革, 对企业结构和模式的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方法。
可以说, 这些方法是非常奏效且实用的, 尤其在工业企业中表现突出。他们通过企业自身的积累, 了解了怎样的工业流程是合理的, 也只有建立在最优流程上的内部控制才会产生高效率。世界500强在用, 跨国公司在用, 要想成为真正的企业就应该学以致用, 最终健全所有的制度。如果现成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 我们也可以在取舍中学会它的一整套分析体系———这是内需。
同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虽然多年持续两位数增长,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国外投入。我们长期以来鼓励引进外资, 提倡中外合资。合作中不仅有文化层面的冲突, 也有制度层面的冲突, 我们当然应该在制度上做好准备———这是外需。
3、解决了政出多门的状况
在《基本规范》出台以前, 国内许多部门都曾立足于部门特点, 在此基础上颁布较多部门性的内部控制制度, 这些具体制度因其部门化特征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当前, 企业发展迅速, 产品结构复杂, 涉及业务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部门制度, 着实让企业管理人员无助, 只能够把制度当作一种文字游戏和兼顾各主管部门的和气工具。现在, 一部统一各行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的出台, 无疑解决了有心在内控上大有作为的管理人员的难题, 实现了有规可依, 开始了自己任重道远的内控之路。
4、内控重点的改变
以前, 内部控制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为主, 控制内容仅涉及和财务相关的问题。可是, 财务人员手拿企业发放的工资, 又受到上级的隐性威胁, 根本无法正常实施控制活动, 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新《会计法》中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风险, 要求单位的负责人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负责, 但还是不能消除会计在隶属关系中的劣势地位。
所以, “风险控制”一经提出便受到各方的欢迎和支持。风险控制打破了会计控制的局限性, 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 也是对公司整体的控制。一方面, 它在制度上规范了企业内部多领域, 形成“规矩”;另一方面, 重点抓住风险隐患大的几个点, 做到全面而又有主次之分[5]。中航油的案例就让我们看到:制度完善并不能规避风险, 只有时刻保持风险意识才能够降低风险。
5、中介机构业务范围扩大
《基本规范》目前只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作为对象, 于2009年7月1日起率先实行, 而对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只起到参考作用。无论是即将“面试”的上市公司, 还是将来列为上市对象的其他企业, 他们都会成为中介机构即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对象。事务所必定会增加一系列带有“内部控制”词眼的业务。
因各企业的特点不同, 所以内控设计、内控咨询、内控审计等不像其他业务一样具有技术的可复制性。事务所只有充分理解企业的特征、其他企业的特征、行业特征, 才能够做好相关业务。一旦某事务所抢在别人前面, 肯定会大大增加自己的业务量, 树立自己在某一新兴业务上的口碑和优势地位。
二、《基本规范》的挑战
1、内控成本与长远利益的博弈
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轰动一时, 被视为能有效控制企业内部的不二工具。实践证明, 《萨班斯法案》的实施确实普遍性地提高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发挥了作为专门法案应有的效果。但是为达到这种效果, 企业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中石油就曾披露:为满足《萨班斯法案》, 特别是第404条款的苛刻要求, 他们至少花费了几个亿!伴随世界经济形式整体下滑的趋势, 这笔天文数字足以让国内中小型企业乃至一部分大型企业望而生畏, 止步于起步阶段。《基本规范》虽然考虑到了我国国情, 但是却避免不了管理者对增大成本的担忧。完全执行《基本规范》意味着新的成本:聘请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组建一个新部门等。最重要的是, 这个部门是不会给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的。
不过, 作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或公司管理者, 就应该着眼于内部控制的长远利益。它可以是“商誉”的一部分, 是一类无形资产, 像企业文化一样渗透到各个角落。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 内部控制就是其前行的灵魂。
2、企业内控制制度定与执行的博弈 (含人员素质)
内部控制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但是《基本规范》只是统一的原则性的指导规范, 不可能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具体实施细则得由企业制定。面对这部新法规, 许多企业向中介机构咨询, 咨询结果中多少都参照了国际上的经验和体系, 至于是否符合我国国情, 只能看执行的效果。
法规的不成熟和市场的不完善, 也使另一类企业有机可乘。企业若抱有不良动机, 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就会考虑到“合理避控”的可能性, 联合中介机构一起制定出“灵活”的实施细则, 在内控审计时是很难找出漏洞的, 实际上是在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
归根到底, 这种现象是由企业管理人员、中介机构、企业职员的素质偏低造成的。一方面, 企业管理者有投机之心, 妄想把内控制度由自己反控制。另一方面, 中介机构在市场竞争激烈、业务难找的情况下不得不“献计”, 满足管理者的不正当要求。还有一方面, 就是企业职员只管执行, 不管原因。如此一来, 内部控制将陷入一场恶性循环之中。
3、中介机构的业务选择和自身内控的风险
对内部控制这个新鲜事物, 中介机构准备好了吗?《基本规范》并不等同于内控审计准则, 它对内控审计只起指导意义。中介机构在接受这类业务后究竟以什么作为标准, 现在还没有相关的审计准则“救市”。目前阶段, 只得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起作用:判断企业可能存在哪些风险、风险的大小、风险出现的概率等, 同时还要判断风险是否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为此, 中介机构在业务难做的情况下还不得不选择性地接纳业务, 降低审计风险。可选择的对象倾向于背景良好的企业, 中介机构还得从每次具体操作中经常总结内审经验, 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6]。
值得关注的是, 这里还存在一个“谁监督监督者”的问题。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接纳内部审计业务, 那么他们自己的内部控制又做得如何, 由谁来评价?一个“体虚”的机构是否有能力帮助企业丰富内部控制制度呢?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相关联的配套机制不能一起跟进内控的脚步, 同样会严重影响内控的作用, 使内控步伐停滞不前。
4、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内控实施的阻力还有一个认识上的障碍:意识支配行为。若不能跨过这个思想上的鸿沟, 就很难期待《基本规范》还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内部控制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工作, 如果企业高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将很难鼓励和支持内控的实行。有些管理者甚至还坚持认为, 内部控制只能做到形式上的控制, 是为控制而控制。由此一来, 企业就很难从高层做起, 形成自己权威的内控文化氛围。
三、结语
在我国, 内部控制不是一个新话题, 但它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道远的工作, 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组织形式、不同业务范围、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中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并使之形成长效机制尤显重要。《基本规范》制定并实施后, 在其指导下, 通过制定相关的应用指南来提供操作性更强的指引, 将有效地化解标准制度与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提高了内控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认性, 增强了标准的执行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 内部控制制度也要相应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改, 以达到其有效性, 切实控制各种漏洞的发生。《基本规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军.萨班斯法案带给我国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商界, 2009, 7:278.
[2]马京京, 王志伟.通过中航油事件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再认识[J].现代经济, 2008, 7 (10) :18-19.
[3]《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财会[2008]7号.
[4]冯素君.试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 2009, 5:100-101.
[5]陈文莉.浅析企业内控制度下的风险管理框架[J].中国商界, 2009, 5:123.
“十三五” 中国核电将迎来大发展,但需要科学规划指导,避免一哄而上。
在经过了数年低潮期后,中国的核电事业可能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达到历史高峰。据悉,国家能源局拟在电力“十三五”规划中将2020年核电装机目标确定为5800万千瓦,开工在建3000万千瓦。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核电装机实现翻番。
截至2015年底,中国核电装机已达2608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受到2011年日本福岛事件影响,中国政府暂停审批核电项目,核电建设一度陷入低潮。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号、6号机组,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6号机组及广西防城港3号、 4号机组,江苏田湾 5号、6号机组在2015年相继获批,标志着中国核电的实质性重启。
当下,中国核电技术正从二代技术向三代技术升级,工艺技术从引进转向自主创新,并拥有两大自主品牌 “华龙一号”和CAP1400。广西防城港二期采用“华龙一号”,江苏田湾5号、6号机组则采用ACP1000技术。
根据目前规划目标,“十三五”期间中国预计每年将有5?6台核电机组开工建设;2020年之前平均每年需要投入约6台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核电行业将受益于“十三五”规划政策提振,但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决定了核电与其他行业不同,因此需要科学规划指导,避免一哄而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事实上,受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2015年以来中国全社会用电增速明显放缓。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及核电设备平均利用率同比减少183.8小时和4.74个百分点。
在福建、辽宁、秦山、阳江等地核电项目降低功率运行、利用率下降、甚至直接停机的情况下,未来3000万千瓦新上核电项目的必要性,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值得商榷。
更为重要的是,新上核电项目的技术路径选择仍面临难题。《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
目前,符合三代技术要求的主要是AP1000、CAP1400、“华龙一号”。业内人士表示,AP1000无法复制量产,“华龙一号”和CAP1400的首堆示范项目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工期延误。即使到2020年示范项目能够建成,短期内也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因此,2020年新开工3000万千瓦核电面临无技术可选的尴尬局面,或只能等待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成熟后开建。
好消息是,中国核电工业“走出去”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勤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核电“走出去”势头非常好。目前,有意发展核能的国家约有70个,其中40多个处在“一带一路”范围内。预计到2030年,“一带一路”上的核电机组将会达到近100台,“华龙一号”预计将占到20%-30%的市场份额。
2015年8月,“华龙一号”落户巴基斯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独立出口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2015年11月,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正式签署合同,将合作建设阿根廷第四、第五座核电站。
当前,我国商业保险业务发展很快,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安定了职工群众的生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保险市场的现状及特点
据统计,到1996年底我国已有各类保险公司总数达20多家,全国商业保险分支机构6,500个,从业人员14万人,各种保险代理20万人。1995年颁布实施的《保险法》使我国保险业步入法制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为主体,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竞争规模的保险市场体系。随着保险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展及全社会保险意识的普遍提高,保险业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1、保险业务增长快,保费收入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均超过了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保险业务范围向纵深发展,新业务新险种不断涌现,保险市场规模日趋扩大。“八・五”期间,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均增长44%,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12%的增长速度。1996年我国保费收入856 46亿元,保险金额15 8万亿元,近百万家企业、1亿个家庭、4亿人次、2亿多亩农作物参加了各类保险。涉外保险承保了3,0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额和绝大部分三资企业的保险,并在世界主要港口委托了300多家货损检验和理赔代理人。
2、保险风险责任巨大,索赔案件增多,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日益显著。保险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驾护航,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保障作用。如中保集团在1998年南北方特大洪涝灾害中深入受灾现场,本着“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理赔原则,为受灾地区企业和人民的生产自救、灾后重建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3、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稳步发展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始于80年代初期,预计到下个世纪初中国保险开放的地域将从上海和广州等地扩大到主要沿海经济中心城市,除有计划地增加引进外资保险机构数量外,我国还将开展引进外资保险经纪人公司和保险代理人公司的工作。
4、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为保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国的保险企业已在海外设立了120个分支代理机构,年保费收入近3亿美元。我国保险企业还通过再保险方式,为海外的保险人提供保险服务,如中保集团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71个,与1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每年再保险分出分入业务的保费流量在2亿美元左右。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淡薄,保险市场主体偏少,缺乏适度竞争,保险市场体系仍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较低,保险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和公众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国公众的风险及保险意识淡薄,形成了社会风险总量增加与消费者保险意识滞后的矛盾。
从目前的保险市场主体看,参加保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太少,虽然我国保险公司的总数已达20多家,但是只有中保集团等极少数保险公司可以在全国开展业务,中保集团仍控制着70%的份额,其它公司各自所占的份额很小,说明保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缺乏适度竞争。同时,这与我国人口状况不相适应。如美国人口为2亿,保险公司6,000家,香港人口与广州大致相当,但香港有229家保险公司,从业人员8,000人左右,而我国人口12亿多,仅有保险公司20余家。这种状况的弊端是难以给保险市场的竞争者带来真正的压力,也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二)保险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业务结构发展不平衡,险种结构单一,适应性不强,新险种开发缓慢。我国保险业务总量仍然偏低,总体发展水平还很落后。1995年我国保费收入为615 7亿人民币,约合74亿美元,不及美国的1%。表明我国的保险服务特别是寿险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保险业务结构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一是产险业务比重大,寿险业务增幅快,二是产险和寿险业务结构不合理,产险中企财险和机动车辆险位居一、二位,各公司对航意险的争夺激烈;寿险中团体险占较大比重,短期险发展缓慢,三是城乡保险业务比例失调,城市保险发展明显快于农村,农业保险占产险业务的比重不足1%,呈萎缩发展的态势。研制和开发新险种是适应保险竞争的需要,产寿险分业经营后,加速险种的更新换代显得尤为迫切。眼下正在市场上运行的险种有400多种,但真正具有生命力、适销对路的险种并不多。
(三)保险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条件不平等,保险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我国的保险法制还不健全,这给不规范的保险经营造成了可乘之机,并造成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另外,国家对保险业实行差别税率,对平保和太保统一征收33%的税,而对中保集团征收55%的税,并且中保集团税后利润由调节税再划出一部分,基本上是将利润的80%左右上交国家,而外资保险公司在华享受15%的优惠税率。税率低费率必然低,在保险竞争中会形成明显的价格优势,这就造成我国几类不同性质保险公司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四)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运用范围过窄,保险基金难以保值增值,保险赔付水平过低,保险经济补偿作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单一,投资规模与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投资收益率极低,加之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保险基金不能保值增值。尤其是寿险基金面临几十年后巨额的累积责任,确保寿险投资有较高的收益率直接关系到寿险公司的生死存亡和对被保险人的保障问题。自1996年以来国家连续下调银行利率,据测算,中保系统于1997年因降息就损失近50亿元,我国大部分寿险企业也出现了严重的利差倒挂现象,偿付能力明显不足,形成了很大的风险,寿险经营面临困境。为此,放松对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资金运用的限制,扩大保险资金运作空间,是保证我国保险业顺利发展的现实选择。
(五)保险经营性风险日趋积聚,保险业面临风险的考验。
主要表现为:部分保险机构违规对外提供担保;保险存款不合理,贷款质量不高,风险增大;部分险种责任过大;险种结构不合理,风险集中在少数险种上,不能作到风险的分散化;自留风险的责任过大;寿险业务预定利率过高,预定费用率偏低,潜伏着较大风险;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寿险投资渠道受阻,又因利率下调和通胀因素的影响,使得远期风险增加;承保的业务质量不高,保险标的风险增大;保险公司提取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明显不足,偿付能力极其有限,抗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抗巨灾的能力更是令人担忧。
(六)保险业务迅猛发展与人才匮乏形成尖锐矛盾。
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展业、精算、承保、理赔、查勘和投资等环节人才的需求。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我国保险业务停办20年之久所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保险人才培养的断层,导致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总体水平偏低,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30%。许多保险公司在招收了没有任何保险知识的人员后
仅仅对其进行2周到4周左右的培训后即上岗推销保险。这
些代理人经常出现答非所问、误导陈述、保费回扣和恶意招揽业务等违规现象,极大地败坏了保险声誉。
三、解决我国保险业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保险宣传力度,重视保险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险市场体系。
保险市场的培育工作应从宣传入手,制定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宣传策略,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保险知识,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对保险的认识程度。
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初创阶段,保险机构数量不足,需要加强保险机构建设。因为没有相当数量的机构就无法实现保险业的规模经营,目前对设立新的保险公司限制过严增加了新公司经营的难度和风险。根据“十五大”精神这方面应有所突破,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基础上以“质量优先”作为机构发展的原则,对经营管理好的公司应采取鼓励和扶持政策,以确保我国保险业的适度竞争。
应加强保险业的内控管理,杜绝违规赔付的发生。同时,加强对保险中介机构的引导和管理,可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组织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的有关人员,针对保险市场现状研究制定保险中介人管理制度及配套措施,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应注意积极引导。针对保险监管体系的缺陷,对保险业进行统一的专业化管理。既可以对内资和外资保险公司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又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稽核体系有效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内部协调保证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沿着各自的轨道健康发展。
(二)开发新险种,增强市场竞争力。
1、加强领导,增强新险种开发的组织协调能力。必须从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上加大对新险种开发和管理力度,设立“新险种开发和推广部”,它具体负责:(1)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和预测及制度的制订和组织实施。(2)新条款的设计和报批,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论证,确保条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3)新险种的试验推广工作。(4)负责信息反馈,对险种性能和效益的考核和制定奖励的办法。
2、险种开发要坚持多层次、系列化的原则。一是对原有险种按新的市场需求进行加工调整,增加新内涵,推陈出新将老险种改造成新险种,二是引进国外的一些险种,结合中国的民风民俗进行嫁接和加工处理,洋为中用,三是在发展常规保险的基础上必须有自己的险种专长和特色,提高险种的专业化程度,逐步形成自身的主导险种和经营特色,创立拳头险种和优质品牌,即“三位一体”的险种开发战略。
3、结合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搞好配套险种的开发,加大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险种的开发力度,这是新的业务增长点。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寿险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寿险公司应牢牢把握。老龄人口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有强烈需求。商业医疗保险应该为社会医疗保险提供补充服务,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险。要解决社会医疗保险中未被覆盖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障所覆盖的人群有限,1997年国家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及大病统筹所覆盖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27%,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者占2 7%,即70%以上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障,如何为其提供保障将成为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最大契机。
(三)改革税收体制,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创造适合保险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国家应对内资保险公司实行较低的和大致相当的税率,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超国民待遇,对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及个人寿险、养老保险业务应予扶持,其中较为理想的办法是实行差别税收政策。一是采取超额累进制,视保险公司规模采用15―25%的不等所得税率,适当调节过高收入,扶持小公司的发展。二是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公司,包括外资公司统一征收略高的所得税。另外,应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吻合的市场环境。
(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实现保险投资特别是寿险投资的多元化。
1、调整对资本市场的政策,要重点发展包括寿险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这样做既可为资本市场注入大量资金,解决经济发展的巨额资金需要,也可以作为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从而带动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
2、赋予保险公司独立运用资金的自主权。为使我国刚刚起步的保险业摆脱困境,除了保险业自身采取相应对策外,国家理应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允许保险公司在保证偿付能力的前提下,更充分更自由地进行资金运用,对产寿险应区别对待,逐步放宽寿险公司的投资业务范围,并逐步扩大到公司债券、公司股票、抵押贷款和房地产等业务,以便有效地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提高保险赔付水平。
3、树立正确的保险投资观念,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强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内部管理,制定可行的管理目标和考核奖惩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责任到人,并对资金运用的各环节实施严密的程序和规范的管理,全面强化内控机制和监督机制。
(五)要充分发挥保险行业自律的作用。目前保险同业组织可以完成以下工作:(1)规范和协调保险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2)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业务合作,如组织分保和共同承担巨额风险等。中华民族保险业还比较脆弱,国内同行之间要竞争与合作并重。(3)促进保险公司经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保险信息的交流。如定期公布损失率、参考费率和标准保单等信息资料。
(六)增强保险经营的风险意识,科学控制预定利率风险和巨灾风险。
当前保险运营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给保险业的发展留下很大隐患。我国保险经营要重点防范四个方面的风险:一是保险公司本身经营所造成的风险;二是操作风险;三是预定利率风险;四是巨灾风险,我们以1996年的保险金额15万亿元计算,如果理论损失率为3‰,则有450亿元的赔偿责任;如果发生意外巨灾,损失率达到6‰,则可能有900亿元的赔偿责任,已超过了各保险公司当年保费收入总额及可变现资产的总和。国家防总副总指挥钮茂生日前透露,1998年我国受洪涝灾害影响的人口2 3亿,死亡3,656人,直接经济损失2,484亿元人民币,这使我们对巨灾风险问题有了新的警觉和反思。
(七)要注重保险业的国际化经营,并逐步开放保险市场。
中国是在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白热化和联系的网络化的背景下开始发展民族保险业的。因此,中国保险业从现在开始就不得不注重保险业的国际化经营,也面临逐步开放国内保险市场的问题。其中,建立与国际惯例一致的保险制度和市场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结合“十五大”精神和保险市场现状,保险业对外开放应坚持循序渐进、区域平衡、合资优先的原则,具体步骤分三个阶段:一是国家扶持阶段。如目前规定外资产险公司只允许搞三资企业业务,外资寿险公司只允许做个人业务,对其业务经营区域也有限制。民族保险业在几年时间里利用国家的保护政策,积累经验,加强合作,为有能力与外资公司抗衡打下基础。二是在国内平等竞争阶段。经过几年时间,民族保险业在各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准,届时,国家的保护措施相对减少,外资公司数量进一步增加,国内保险公司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初步具备了与外资公司抗衡的能力。三是参与国际竞争阶段。中国保险业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将达到比较发达的阶段,随着中
国经济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政府
但冷冻冷藏行业在快速的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市场混乱、标准难定等一系列难题,可以说我国的冷冻冷藏产业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于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未来发展,这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
那么,它的机遇在哪里?挑战又在哪里?
一、“总体规模不断增长”与“一拥而上无序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冷冻、冷藏食品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迅速拉动了冷冻、冷藏食品的消费,其每年增产约为10%,国内冷冻冷藏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加。2010年6月,为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进一步落实以及一些新项目的启动,必将为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及执行,“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有望实现大跨越,冷冻冷藏产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国内冷链产业正借乘国家振兴冷链物流东风大踏步的前进。
在冷冻冷藏行业总体大规模增长同时,行业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无序化发展。目前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可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产业,市场不断拓展,其中蕴藏的利益十分诱人,这是一块刚刚开始切割的大蛋糕,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冷链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很多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一拥而上,大批量的集中进军冷链市场。
规划的出台使得冷链项目建设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促使中国冷链建设进入“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形成“井喷式”发展,于是在青岛、天津、沈阳、武汉、西安、福州,甚至日照、宜昌这样的二三线城市都开始了冷链物流园的建设工作。
这样高速发展的趋势中,硬件技术、标准建设、市场监管能否跟上发展速度始终是业内人士普遍担心的问题。如何保障在整体规模增长的同时,软硬件建设都能兼顾匹配是未来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发展中一大问题。
二、标准规范不断建设 但未形成体系
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个支撑它的规范体系,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也不外如是。由于我国冷冻冷藏行业起步较晚,各类标准规范建设也显得比较落后,但随着近些年国家对整体产业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各种标准建设也逐渐开始起步,各地为保证冷冻冷藏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纷纷出台各种相关标准规范。
不过,虽然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行业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各种相关政策标准也开始建设出台,但总体来说这些标准还未形成体系。虽然越来越多的协会和部门都开始制定冷链的相关标准,但是基本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统一的规范,导致标准体系建设很不完善。
一方面,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上相互交叉;另一方面,大部分冷链物流的标准多为推荐性的标准,不具有强制性,而不具有强制性的标准在冷链物流行业并不成熟的现实环境下约束力极低,对冷链物流企业指导作用非常有限。
可以说,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发展多年,行业标准和规范方法是一直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体行业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康,更上层楼。
三、节能环保提供未来方向 技术制约成发展瓶颈
当今世界中,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世界主题,而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也重点突出和强调了节能环保的问题。为推动整个社会的节能环保趋势,国家持续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近些年,“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补贴范围也不断扩大,虽然目前节能补贴暂时还没有惠及到冷冻冷藏行业,但还是给整体行业发展发出一个信号,未来的产业发展必将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迈进。无论是制冷设备还是冷媒,节能都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整个制冷行业的一个走向。可以说,在未来十年内的发展中,谁抓住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谁就将成为行业老大。
提到冷冻冷藏行业特别是冷冻冷藏制造装备业的节能问题,主要还是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设备节能,如何提高制冷压缩机设备的效率,这是冷冻冷藏制造装备业的一个核心问题。另外一个系统节能,其实系统节能往往比设备节能对用户的受设计的更大,但同时技术要求也更高。
但现在冷冻冷藏行业的现实却是设备落后、技术落后,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国内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整体行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问题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比照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冷冻冷藏行业的各企业普遍在技术研发,投入,检测手段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些差距,这对于冷冻冷藏行业特别是其中的制冷装备行业来说,是一个大的发展瓶颈。如何使装备技术怎么适应大型冷库需要,怎么适应大容量、时间非常集中的速冻加工需要,怎么能够在既满足国家消防规范,既能够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大目标,又能把我们制冷系统建设好,这里面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突破。
让消费者欣喜的是,目前有机产品市场鱼目混珠、杂乱无章的情况正逐步得到改善。从7月1日起,国内生产的所有有机产品均按要求统一使用国家认监委认可的新标志。新标志包含有机认证标志、有机编码、认证机构名称或标志。消费者可以登录网站“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系统”,输入有机码一辨真伪。根据这串数字,监管部门还能查到这个产品从产地到最终零售商的整个环节。
“有机新国标”对产品的生产、认证、监管更加严格。比如产品中不能检出任何禁用物质;销售产品需使用销售证并建立“一品一码”追溯体系;销售场所对有机产品不能进行二次分装、加贴标识等。对因各种问题而被撤销认证证书的企业,任何认证机构在1~5年内不得再次受理其有机产品认证申请。
有了这个硬杠杠之后,一些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会因“有机新国标”的出台而直接被淘汰出局。“有机新国标”让有机农业产业步入集体阵痛期。
“有机新国标”的出台不仅是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一道紧箍咒,对有机认证机构而言也是一场考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产业即便集体进入阵痛期,前景依然可期,也并未延缓民营资本对这一领域的垂青。
众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表明有机农业的前景广阔。但是,寻找到可盈利的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专家认为,有机食品供应高端消费市场,因此利润率较高,投资回报率高,有望成为下一个朝阳产业。
1 中医药服务贸易对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促进作用
能加大中医药行业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 并能快速刺激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高, 同时扩大其服务范围。在国际上同样能将我国的中医药得到进一步推广, 加大知名度和认可度。此外, 我国的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科学理论及文化渊源, 推广中医药服务能加大中国游戏民族文化的传承力, 同时又能指导人们拥有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科学的养生方式, 使得国际友人更能充分了解我国的传统中医要文化, 进而增强国际影响力。通过“走出去”的这一步, 中医药行业对外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便多了, 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进而激发国内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 进一步提高业内服务质量, 开展技术和信息的互动及共享, 推动中医药行业的科学发展。
2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推广的价值。
传统的中医药服务业有着很大的优势, 拥有广阔的国际发展舞台。在国际大范围内, 老龄化的问题相继在各国出现, 人类的疾病谱和健康观念、医疗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医药服务注重“简、便、验、廉”的理念, 它的独特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欢迎, 这给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对维护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3 中医药服务贸易面临的问题。
然而我国的中医药服务业尚不成形, 只是小规模的出口, 要想做大做强还存在很多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 (1) 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人们不能完全接受中医药技术和理念, 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可度, 技术及政策方面在海外同样存在很多壁垒; (2) 国内政府部门或相关企业对于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出口推广支持不够, 对于国际贸易政策不能充分了解。这直接导致了中医药服务贸易不具规模的现状, 集团化的贸易尚需时日和足够的支持条件才能形成。因此国家还需不断完善支持政策, 加大投资。
4 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一些策略。
(1) 目前我国中医药出口地主要集中于东亚、东南亚、美国及中国香港等地, 据统计, 今年我国的中医进出口额累计达7.58亿美元, 同比增长9.42%。进口额占总额的22.3%, 同比增长20.46%, 出口额占总额的77.7%, 同比增长6.62%。 (2) 植物提取方面的发展这几年方兴未艾, 是整个中医出口贸易中增长最迅速的行业之一, 是“朝阳产业”之一。我国进口额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甘草及其提取物的需求的扩大导致的, 但它作为原料反过来又刺激了草药出口额的增加。2011年植物提取出口额累计达11.3亿美元, 同比增涨47%, 是国内中药出口额超出10亿美元的第一种商品。植物提取物最大的产品在于食品食用色素方面的提高, 如辣椒红色素、叶黄素等, 这些天然色素无害无毒, 是未来食品行业原料应用的趋势。此外, 加大香精提取同样能带来可观的效益; (3) 通过市场调查分析, 笔者发现俄罗斯保健品市场是全世界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新兴市场, 但它推出的产品与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的市场较为完善, 开放度也较高, 我国去年对俄出口的中医产品呈现出大比例的上升。
最近,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进行一场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行动,并出台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各地政府在接到《方案》后不同程度地推进相关研讨,牵头制定符合本省份情况的细分行业监管细则。此举一出,在业界造成了不小的反响。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份方案到底能给现在仍处于混乱中的互联网金融圈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吧。
新政出台,90%的P2P平台将违规
从2013年至2016年,互联网金融负面消息不断,前有e租宝后有中晋系,这些无不说明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无序和震荡,P2P更是成了“背锅侠”。因此,《方案》对P2P平台提出重点整治。首先,方案提出要“严格准入管理”,要求设立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必须依法接受准入管理。同时强调“互联网企业未取得相关金融业务资质不得依托互联网开展相应业务,开展业务的实质应符合取得的业务资质。”对于未经相关有权部门批准或备案从事金融活动的,由金融管理部门会同工商部门予以认定和查处,情节严重的,予以取缔。从各地看,年初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的工商部门先后停止“投资类”、“互联网金融类”等企业注册登记。一般来说,年化转化率超过15%的P2P平台在现在已经相当少了,在整改方案具体实施之后应该会更加稀少,至少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过高投资利率的项目是不合理的。另外,《方案》规定平台不得发放贷款,不得非法集资,不得自融自保、代替客户承诺保本保息、期限错配、期限拆分、虚假宣传、虚构标的等等。若按监管的要求,90%的P2P平台存在违规行为,将被整改或者被清除出去。其中关于不得发放贷款这一现象,尽管大部分P2P平台都已回归信息中介的定位,但也有少部分平台,如活期产品的P2P平台,会有发放贷款的嫌疑。方案中指出,对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的资金账户、股东身份、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测,意味着自融、资金流向不清晰、税务等问题都将全面暴露,目前的P2P平台大部分都要先开始内部整改了。
第三方支付再遇“紧箍咒”
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分支,第三方支付的整治也在意料之中。《方案》指出,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不再向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计付利息,防止支付机构以“吃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同时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连接多家银行系统,变相开展跨行清算业务。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跨行支付业务应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进行。这些网上的“钱庄”从2010年至今已经接受了国家大大小小无数次整改,这次互联网金融整改方案果然又把它们带上了。
互联网金融乱象缘于中国式“钓愚”
那么,昔日作为创新典范的互联网金融,为何如今有沦为骗子集中营的嫌疑?在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时候,部分业界人士将其视为放松监管的不二途径,为互联网金融站台喊话更是屡见不鲜,当时如果对于互联网金融提出质疑,近乎走在金融创新对面。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对已有金融机构分类监管已经相当完善,当互联网金融出现之际,更多以观望态度观察,这一态势其实提供了互联网金融行业集体爆发的时间窗口,成为不少人借机掘金的机会,无论是合法途径还是灰色途径,监管空白也成就了业内业外闯入者公认的黄金机会。
从更大的图景来看,不少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野蛮生长,本身源自企业与居民被压抑的需求。在金融抑制之下,从企业端看,由于不少信贷资源被投放给回报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导致不少民营企业存在未能被满足的融资需求;从居民端看,现实之中的资产价格暴涨使得民众对于投资回报有了更高期待,这导致银行存款利息甚至银行理财产品难以满足居民投资需求,于是各类回报率高于10%的信托产品甚至回报率更高的P2P产品成为近些年的热门之选。高得离奇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对风险估计过低的投资人,多数人都以为自己不是最后接盘者,能够在信用崩塌之前及时撤出,甚至在风险爆发之后也寄托于政府出面解决——即使是民企创办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不少投资者眼中其实也隐性担负了政府信用。
投资者的中国式逻辑看起来难以理解,却明显不缺乏民间智慧。现实的状况就是当产品购买者人数过多时,处于金融维稳考虑,地方政府有时候真的不得不出手相助。在这一过程之中,事发之前,现存监管条款显然滞后;事发之后,如果政府信用介入,则无疑助长了道德风险。
“穿透式”监管与“重奖重罚”制度
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各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加大监管力度。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体系复杂多样,各部门间出现“踢皮球”的现象也不在少数。为了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方案多次提到对互金要采取“穿透式”监管,这意味对 于互金的监管将打破“身份”的标签,从业务的本质入手。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接起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业务性质,更有利于监管快速地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从方案看,配合专项整治,还将建立举报和“重奖重罚”制度。方案指出,针对互联网金融违法违规活动隐蔽性强的特点,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举报制度,出台举报规则,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设立举报平台,鼓励通过“信用中国”网站等多渠道举报,为整治工作提供线索。推行“重奖重罚”制度,按违法违规经营数额的一定比例进行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对提供线索的举报人给予奖励,奖励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强化正面激励。另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即将上线,设立的互联网金融举报平台,除了给到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一个举报的窗口外,一些较大规模的非法集资案件,也需要群众提供线索侦破。
各地监管紧随其后
随着国务院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方案的出台,各地的清理整顿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北京市金融局正在探索北京网贷行业监管的“1+3+N”模式。“1”是充分发挥北京市网贷协会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功能,并在协会建立党组织,形成“自律+党建”的行业自律管理体系;“3”是采取产品登记、信息披露、资金托管三大管理措施;“N”是代表各家网贷企业。北京市金融局希望以此推动网贷协会组织开发产品登记系统和信息披露平台,会员所有产品信息全部登记在系统中,各网贷企业按要求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规范的信息披露,推动企业信用建设和守信自律。
5月25日,辽宁省政府召开辽宁省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部署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从该日起至2017年1月底,辽宁省将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重点领域包括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等。根据工作安排,7月底前为摸底排查阶段,11月底前为清理整顿阶段,明年1月底前进行验收总结。
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在祭出严苛监管。该会出台了《江苏省网贷平台产品模式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要求公司在发行新的产品类别、推行新的发展模式前5日内,将产品或模式说明、风险提示、合法合规性说明等相关材料报协会进行事前备案。对于备案材料不合规的平台,该协会将关闭其备案窗口、甚至对其进行自律惩戒的惩罚措施。这是全国首例正式出 台的网贷平台事前备案管理办法。事先备案有利于加强个人网贷平台(P2P)网贷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审慎性与合规性。
而在上海召开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内部会议上传出消息,上海政府对互金专项治理行动将于6月开始,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摸底排查任务将落实到区县,在两个月内实现对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式监管。一行三局的主要负责人和整治工作的相关配合机构负责人也参加了当日的会议。在上海区县实施摸底排查之前,一行三局和上海市工商局,还会针对其主要牵头管理的领域拟定针对性的排查框架和标准,汇总到上海市金融办形成最后标准下发。
其实早在今年1月,北上深三地纷纷收紧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登记注册,从源头防控风险。《方案》出台后,各省级政府联合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主要从在工商系统登记注册的企业入手,进行业务性质界定,以便分类处置。如今,监管已经逐步落地,进入对风险进行逐步排查,分类处置的阶段,由此来看,互联网金融监管正在稳步推进。
互联网金融的春天
监管机构加强规范,对于已经在市场当中经历了风浪、能够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必然是一个机遇。互联网金融法制法规的建立,对于现有的投资者和机构而言,是建立一种规范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金融监管的外力刺激,能够加快行业的优胜劣汰。大量不合规的平台会被清理出局,完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良币驱逐劣币后的互金行业将获得理性回归,市场空间变大,P2P有望恢复到两年前的高速发展阶段。
机遇,这个耳熟能详的词,不同的人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科学家说:“机遇是几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一种新的物质。”字典的解释是:“机遇是为了共同的目的,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事。”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机遇的典范吗?拿计算机这个行当来说,绝大多数好的软件都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作出创造和贡献的最主要的研制者也常常不止一个,单枪匹马很难有大作为。所以说,在今天的科技发展中,善于机遇的科学家取得大成就的机会更大。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年轻人能力出众,干活麻利可靠,他真诚坦白,从不骄傲,对同事也没有小心眼,与机遇者关系融洽。后来他到一家公司主持开发软件,当他发现下属编的程序有错误时,采用委婉的方式指出来,下属也改正了错误。讨论软件制作时,同事们各抒己见,而他也择优选用,使得该软件很快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地位。这件事也体现了机遇的内涵:不仅自己才华横溢,而且能够让比他更出色的人充分施展才华。
说到机遇创造双赢,不得不说一个小故事:有两个饥饿的人,碰到一个渔夫,渔夫给了其中一个人一条鱼,另一个人得到一枝鱼竿。可是一天过去了,有鱼的人把鱼吃光了,最后还是饿死了;另一个人因为饥饿过度,没有力气去钓鱼,也饿死了。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机遇,一起享受鱼。再一起去钓鱼……
明确计划方案运营商多方推进
GFK (中国)分析师武晓峰:
运营商是多模多频产品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在多种网络制式并存的情况下,运营商需从网络覆盖运营、业务产品规划、终端市场统筹三个方面推进“多模多频”融合。首先在网络运营上,‘根据自身网络实际和未来规划,对2G、3G、4G不同网络承载的业务进行优化,加强不同网络的优势互补有力保障网络质量;业务运营要基于用户的需求,开发出多层次的差异化灵活流量运营产品,基于不同客户群体、不同业务产品、不同流量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终端市场运作上,运营商对于终端产品的定制要考虑到整体产业链芯片、网络、终端多方面参与者的协同,使终端产品的设计规划符合市场需求和厂商能力。
Strategy Analytics无线运营商战略高级分析师杨光:
移动运营商应及早明确自己网络部署和提供服务的计划,向产业链合作伙伴传递清晰稳定的信息,推动相关厂商尽早开始相应的准备工作。同时,推动技术融合、加快老旧系统向新型系统的过渡节奏,也是减轻多模多频压力的有效方法。全球运营商积极推动了LTE的技术标准融合,使LTE成为了全球基本统一的4G技术,避免了2G、3G时代多种技术制式并存的局面,而领先的LTE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动用户向新系统的过渡,如AT&T将于2017年就关闭其2G网络,Verizon Wireless则计划在完成LTE全国部署、提供VoLTE业务之后,开始推出LTE单模终端。这些都说明融合的技术标准和快速的技术过渡,将有助于缓解多模多频的压力。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赵育鹏:
在2G和3G发展的历史上,运营非主流制式的电信运营商都曾被终端所困扰。4G时代“多模多频”手机的推广和普及得到极大的改观。既然一个手机可以支持各种制式,那么终端将不再是制约运营商发展的瓶颈。运营商可以集中精力于基站建设、资费套餐、客户维护和增值服务等方面,更好地服务用户。
性能与功耗挑战芯片厂商需平衡发展
GFK(中国)分析师武晓峰:
多模集成,多频段间互操作会加大芯片的功耗和集成成本。而手机芯片的设计,技术方面要实现集成化、高性能化,同时要兼顾到终端的市场化过程中的成本考量。首先在技术方面:在芯片从设计到商用的过程中,芯片商应考虑性能和功耗的平衡。一方面,面对高带宽的数据需求与多媒体需求,加强芯片处理能力;同时,在满足性能需求的情况下加强功耗的优化;其次在市场方面,基于成本的考量,加强与终端合作伙伴的合作力度,基于不同的区域市场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
Strategy Analytics手机元器件技术高级分析师Sravan Kundojjala:
Strategy Analytics估计,LTE基带芯片市场有望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惊人的110%和64%的年增长率。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显示,2013第三季度,高通凭借95%的收益份额主导LTE基带芯片市场。然而,由于来自多个基带厂商的LTE产品已准备就绪,以及4G LTE在中国的推出,2014年LTE基带芯片市场的竞争将加剧。LTE基带芯片厂商提供的功能,包括:Cat 4/6 LTE、多模(兼容2G和3G) LTE、同时支持TDD和FDD、应用处理器并集成连接性、载波聚合、VoLTE、包络跟踪、eMBMS和采用28纳米和20纳米的新制造工艺流程技术。高通已量产了三代LTE基带芯片,并有望在2014年推出基于20纳米工艺技术的第四代LTE基带芯片。未来几年,中国4G的发展在重塑LTE基带芯片市场竞争格局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赵育鹏:
世界上已经有40多个4G频段,FDD和TDD两种制式在全球范围内共存,“多模多频”已成为这一现状的主要解决方案。其难点是保证无论在客户端还是网络端设备之间良好的互通性与兼容性。对国内外芯片厂商而言,需要其具备制造此类芯片的能力。技术实力强的国外厂商会利用其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国产芯片厂商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能力,争取提供质优价廉的芯片解决方案,提升自身的市场份额。“多模多频”的解决方案必将增加芯片成本,而此成本会通过产业链传递给终端厂商和最终用户。
终端厂商利好提升全球化竞争力
GFK(中国)分析师武晓峰:
4G时代,制式和频率会影响手机的外观尺寸、功耗水平、材料选择等方面的设计,并进一步影响到用户体验。技术方面,用户对于移动终端的需求直接体现在网络体验,终端操作体验等多方面。手机厂商在多模多频终端推进的过程中,设计上要考虑用户对于制式、产品外观、电池容量等多方面的需求;市场方面,终端设计可以兼顾不同网络制式与覆盖频率用户体验。多制式融合组网是未来发展趋势。推出多模多频的终端产品为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终端厂商应紧跟芯片厂商研发步调,综合成本考量与性能体验,逐步推出适合于不同目标市场和用户群体的产品;全球市场,手机厂商均不断扩展海外市场,在全球多种制式与频率共存的环境下,手机厂商要加强与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合作力度,提升多模多频手机的全球化竞争能力。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赵育鹏:
【“家庭医生”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推荐阅读:
家庭小医生09-26
家庭签约医生论文09-23
家庭医生情况调查06-0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小结07-05
家庭医生签约情况说明09-29
家庭医生履约服务宣传11-30
家庭医生半年工作计划09-24
家庭医生服务工作方案09-27
家庭医生履约工作计划10-08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职责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