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蜡烛》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蜡烛》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战争主题。

2、分析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挖掘作品主题。

2、分析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赏读课文,探究本文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手段】

朗读法与探讨法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市蚀的锈迹斑斑,惟有感情,高尚圣洁的感情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唯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儿子。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字词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削 颤巍巍 迫击炮

三、自读课文

复述主要情节,整体把握文意。

四、研读课文

1、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挖掘主题(逐层深入):

( )←─

─→( ) 老母亲 母子情义 儿子 南斯拉夫老母亲 两国友谊 苏联儿子 老母亲 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深厚友谊 儿子

2、人物形象分析:

⑴ 请你运用人物分析法,结合文章的细节,谈谈你对老妇人的认识:

她是一个( )的.人,因为( )

⑵ 精读文章倒数4、5两段,展开想象,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心理。

3、蜡烛的含义(逐层挖掘):

不平凡的蜡烛

老妇人45年来唯一珍惜的结婚蜡烛

它的火焰将永不熄灭,将永远燃着(最后一小节)

在哪里燃着?(战场上、战士心里)

蜡烛的含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胜利的希望、光明的未来

背井离乡的战士心里──温暖与慰藉、前进的动力

五、赏读文章(挖掘本文感人的因素)

1、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蜡烛》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 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 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来制定。

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半截蜡烛》属于第三学段的教材, 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 品味文章的语言,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据此, 确定的《半截蜡烛》一课的课程目标为:

课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人物情感, 受到情感熏陶。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5.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能根据需要, 主动运用其表达方法写作, 发展书面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落实, 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领悟了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受到了熏陶。总之, 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解读文本, 确定基本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把课程目标比做远航的目标, 那么对文本解读就是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 教学目标就是一座座灯塔。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 熟练地把握文本特点, 娴熟地驾驶这艘“航船”, 然后据此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在一座座“灯塔”的指引下, 乘风破浪, 最终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落实课程目标。

基本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 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 依据文本提供的具体内容, 根据已确定的课程目标各项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教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 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 再结合编者的意图, 借助《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 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解读文本。然后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半截蜡烛》一课文本的解读, 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基本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熄、厨、芯、嘛、梯”, 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厄、奎”只识不写。

理解生词“厄运、烛芯、摇曳、镇定”。

3. 了解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

心理活动, 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5.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步领悟并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 达到了用教材教, 优化了教学内容, 经过具体准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训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有效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 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 审视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即预习学案,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检查预习学案、学生交流汇报, 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确定教学的有效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哪些目标, 确定教学的起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本课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指导, 确定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认为的难点是什么, 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确定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为:

有效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 理解生词“厄运”。

3. 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动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师根据了解的学情, 进一步确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有效教学目标, 再设计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半截蜡烛》之教学设计 篇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体会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习《晏子使楚》一文的基础上,晏子的能言善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这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同类新鲜事物的感知欲———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这是一个有意识的铺垫,为的是让学生对文中人物语言特点的认识能由浅到深,逐步全面、深刻起来。]

2.了解故事内容。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正是学生有目的的个生化阅读的结果。只有保证了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才能有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突现,从而达到对阅读效率的提高]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这一阅读感受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全面阅读的主人,可以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又一次“亲密碰撞”,从而得到他们各自最真切的感悟。也为老师下面的进一步引导奠定基础。让学生把自己较深的感受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流淌,与文中的字字句句形成强烈的共鸣,也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在指导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伯诺德夫人在危急关头勇敢的站出来与德军周旋的情景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独特感受之后,老师又设计了“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这样两个巧妙的问题。从而为此段有感情的朗读练习作好了铺垫,为本课作为一种剧本的演练打下了基础。]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设计意图:在教学此段内容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阅读中间,启发学生通过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试着对人物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意在让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与杰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文中的细节,从而达到对这一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他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伯诺德夫人一段话时,老师指导得比较具体,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示范,教会他们该怎么去读书。所以在教学小女儿一部分内容时就显得更为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此时的小女儿会想些什么,然后将各自的理解融入朗读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三、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

师:绝密的情报保住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也得救了。他们一家靠什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呢?

生交流汇报:(相机板书“机智、勇敢、镇定”)

师:这真是一场紧张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争啊!

2、加深理解,升华感情:

师:学到这里,你对这半截蜡烛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可点拨:这半截蜡烛里藏的仅仅是情报吗?还藏了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镇定与齐心协力,和他们对祖国深深的爱。)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当学生对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周旋的情景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之后,老师又设计了“他们一家靠什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呢?”“你对这半截蜡烛有什么新的认识”的提升练习。这时候让学生来谈谈,他们一定能体会到这不仅是藏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更是藏着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情的半截蜡烛,无疑这使学生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课后延伸

师:下节课,我们要一起试着把这篇课文改成剧本,写一写,演一演,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使其对剧本的仿写向课外延伸,从而起到巩固、深化课堂的作用]

《蜡烛》课件教案设计 篇4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师生共议

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课文扩读材料

勇气

D.C.狄斯尼

(选文略)

半截蜡烛_教学设计_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绝密”“绝妙”“厄运”等词语。

2、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描写人物具体言行的语句,并感受任务的机智、镇定、勇敢。

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出示课题:19半截蜡烛(指名读)

“截”这个字笔画很复杂,请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部首是“戈”gē字旁,跟老师来书空。课题中的“截”是个量词,“半截”就是“半段”。

2.半截蜡烛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用非常残暴的手段展开了血腥的屠杀,1940年5月,他们只用了短短3个星期,闪电般占领了法国,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抗击侵略者的动人故事,我们今天学习的《半截蜡烛》就是发生在法国的一个感人的故事。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2、交流自学结果。

(1)读准人名,尤其读好“杰奎琳”。(2)开火车读词语。

①理解“厄运” 困苦的遭遇。

理解“厉声”(说话)声音严厉。(3)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①理解“绝密”。选择“绝”的义项。②理解“绝妙的主意”。

生质疑:这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那不是更危险吗?怎么会是绝妙的主意? 小结:人们常说: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安全,所谓:绝处逢生、险中求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主意。

引读:一起为这个主意拍案叫绝!„„一起为这个主意暗暗喝彩!„„ ③理解“点燃蜡烛的后果”。

师:自己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哪个词出现得最多?

师:连用三个就会,你体会到了什么?(每出现一次,情况就越严重,付出的代价就越惨重。)试想:如果秘密被暴露,情报站被破坏,将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

师:是的。一旦秘密被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你能将这可怕的后果读出来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自练-----指读,点评

(4)围绕半截蜡烛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①交流、点评纠正: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3-7小节,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怎样千方百计地保护这半截蜡烛?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用简要的语言,说说母子三人各自想出的办法。出示练习

⑴ 学生交流,师概括板书。板书:吹熄、端起、拿走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教师概括:是啊,半截蜡烛中藏着的秘密一旦暴露,整个情报站会遭到彻底破坏,就连法国战局都极有可能受到影响,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太紧张了!这里不是战场,但比战场更严峻!偏偏有那么一天夜晚,屋子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并顺手点燃了蜡烛。烛焰摇曳,母子三人的心一下子就被揪紧了,保护这半截蜡烛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在危急关头,三人分别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母子三人中,谁的表现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轮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3、照样子写词语。

课后习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填上合适的量词。一()蜡烛

一()妇女

一()主意

一()油灯 一()眼睛 一()楼梯

《蜡烛》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6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

二、设计思路

是一篇战地通讯,安排在以战争题材为主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课,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把握了新闻、小说的文体特点,并了解到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通讯这种新闻形式,并扩大视野,了解世界人民建立在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上的血肉凝结成的情谊。进而让学生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懂得珍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记叙的要素。

3、品味感人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方法与途径:

1、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障碍,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领探究把握文章的叙事要素。

3、合作探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结合以前的学习体验,更加深刻的了解战争的残酷,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用动作、细节、外貌、神态等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挖掘事件感人的要素。

五、教学难点

1、对蜡烛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国际主义情怀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查找作者资料和相关写作背景,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教师了解二战以及苏德战争,并搜集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蜡烛在我们的印象中有哪些作用?(学生发言:照明,生日祝福,烘托气氛,哀悼等)

然而,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背景下,它却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板书课题,学生写出作者)。

(二)自主学习

字词积累

1、检查学生对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注音及解释:

2、补充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学生补充,并说明理由)

如:拂晓,瓦砾,地窖,腋窝,鞠躬,精疲力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烧灼

了解作者

1、学生介绍

2、老师补充:曾任军事记者,一直从事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1949年10月曾访问中国,归国后创作《战斗的中国》。

了解故事背景

1、学生介绍:

2、老师补充:(投影显示)贝尔格莱德战役是1944年9月28日―10月2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保加利亚祖国阵线军队为粉碎德军驻南斯拉夫集团和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而实施的进攻战役。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1944年9月19―9月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萨伐河前的方场上

人物:南斯拉夫老妈妈:玛丽・育乞西

事件:南斯拉夫老妈妈掩埋苏联红军的遗体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结婚红烛插在烈士的坟头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自读课文,勾画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2、讨论: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分小组讨论)

归纳:对侵略者无比憎恨,对红军满怀敬意,渴望和平,渴望解放,对英雄战士有着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讨论: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那对结婚花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分组讨论)

归纳:烛光是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四)训练检测

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也是一种新闻体裁,比较和第一课《新闻两则》,试着概括通讯的特点。(学生比较,讨论,展示)

共同点:都具有真实性、时效性

不同点:通讯比消息的时效性稍弱,但比消息的故事性或者说文学性稍强。

(五)总结升华

通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总结)

老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写作上我们明白了要想使写人叙事的文章感人必须挖掘事件的感人因素并反复渲染,情感上,我们了解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多少先烈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珍惜并且努力发展应当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教学总结】

在上课之前,我本来是胜券在握的: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但我已经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这篇文章内容虽然离我们生活很远,好在让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并不多。结果一上课却使我大失所望。

首先,我错就错在没有目标的让学生自由去预习。一上课提问我才发现学生根本就没有认真预习,而且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预习,换句话说,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在他们的心目当中,预习就是读熟课文,仅此而已。结果一问三不知,没办法,只好给学生时间先读课文,好在亡羊补牢,补救了一次,但却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虽然课堂当中也出现过几次亮点,但这临时生成的问题与我心目中的期望值却相差甚远。

其次,由于学生没有预习,我心里就没了“底”。所以凡是难点就大包大揽,凡是重点就反复强调,这节课基本成了“一言堂”。学生一直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积极性和创造思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面对三根蜡烛 篇7

禅师说:“现在看你面前香炉里的三根蜡烛, 哪根最亮?”信徒说:“我真的不知道, 好像都是一样的亮。”禅师说:“这三根蜡烛就好比是三个女人, 其中一根就是你现在所爱的那个女人。芸芸众生, 女人何止千万百万, 你连这三根蜡烛哪根最亮都不知道, 都不能把你现在爱的人找出来, 你怎么又能确定你现在爱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最后一个女人呢?”

信徒沉默不语。这时, 禅师说:“你现在选一根蜡烛放在你的眼前, 用心看看哪根最亮。”信徒说:“当然是眼前的这根最亮。”禅师说:“你现在把它放回原处再看看哪根最亮。”信徒说:“我真的还是看不出哪根最亮。”禅师说:“其实, 你刚拿的那根蜡烛就好比是你现在爱的那个最后的女人, 所谓爱由心生, 当你感觉你爱她时, 你用心去看就觉得它最亮, 当你把它放回原处, 你却找不到最亮的一点感觉, 你这种所谓的最后的唯一的爱只是镜花水月, 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蜡烛》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8

1.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知道《半截蜡烛》是发生在二次大战期间,当时的法西斯用非常残暴屠杀……

2.看录像

(这里的多媒体课件玫们〉胶么Γ?浅S行АD谌莸难≡窈蜕杓埔彩潜冉鲜手械摹#?br>

3.看着这血淋淋、沉甸甸的画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1)法西斯、和法西斯斗争

(2)教师点评

(一种情境的渲染)

二、新授

1.就是这样的誓言,伯诺德夫人一家也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去和敌人进行斗争,知道他们怎么做的?

(1)学生说

(2)千方百计地和敌人周旋

2.在这场斗争中,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1)学生说:伯诺德夫人和机智

(2)学生说:杰克……杰奎琳……

(3)当时戴高乐将军要颁发一枚勋章给他们,你们觉得应该给谁呢?

(4)学生不一

3.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看勋章颁发给你支持的那个人究竟有什么理由呢?把你认为能够体现他的词句划下来。

(1)学生读

(2)找到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座好好交流,好好说说你们的想法

4.你想把这枚勋章颁发给谁呢?

(1)学生:颁发给伯诺德夫人,因为是她起头保护秘密的,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老师不断地追问:这样的办法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做敌人就不怀疑呢?

我们来看看,这么好的办法是在情况下想到的呢?

学生说: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

这么危急的情况,这么严重的情况,这么同学有没有读出来,请一位学生来读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看看这么危险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再读读相关的文字,你有没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

学生说:轻松自然、不露马脚

请你好好地读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还从哪里看出来?(齐读――指名读)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想)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了。(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应该轻轻地吹,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急忙”师生交流,通过插图来理解,伯诺德夫人站在德军的身后,可以急忙,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她的表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是微笑的,语气要变更一下。我们读书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来。)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

比刚才演得怎么样?有进步

我们从伯诺德夫人的表现……(不露马脚)

(我觉得这个词语用得并不是很好。“马脚”这个词语好像是个贬义词,但是老师在学生第一次说出来的时候并没有提出来,后面就有学生不断地用这个词语,用“不露声色”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5.我知道很多同学想把勋章颁发给杰克,对吗?你们的理由是什么?

(1)学生说:

(2)我们来联系当时的情形一起来看看,当时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听摆钟的声音)在这样的声音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3)这燃烧的蜡烛就是生命,就是情报……

(4)就是在这么危急的时刻,杰克的表现是什么,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5)学生说:慢慢地站起来,十分镇定

(6)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7)除了这里,你还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说:

当时的敌人表现是什么呢?一起读读敌人表现的语句。

“一把夺回烛台”你们能看出什么?

这里看出杰克的从容。但是他为什么要一定把柴搬回来呢?还有谁说?(师生交流)

(这个问题追问得很好,体现了老师对于人物形象在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

如果不去搬柴,就没有斗争的希望了。(请你读读相关的语句)这里有杰克的期待吗?请一位学生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读。(学生齐读)两遍

6.还有同学想把勋章颁给杰奎琳

(1)教师语言朗读部分文章,配着钟摆的声音,“这时杰奎琳站了出来……”你们感受到什么?

(2)师生交流

(3)还有谁找到了什么理由吗?

杰奎琳在“娇声”地说话,……请你用娇声的语气来读,娇声地说话可以让人感觉非常可爱。(读读)

你还从这里看出什么?

(杰奎琳选择了一个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中尉是个什么人,选择对象很合理,)

(天黑了,我要上楼睡觉,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请你读读,老师范读,老师和他读得不一样,你们体会出什么。

这样可怜的小女孩,可以得到敌人的同情。

你们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学生说:她镇定地向敌人道了声晚安,(教师点评)

再看看插图,她上楼了,你们体会一下(用手护着蜡烛,生怕蜡烛灭了,她真想……学生说,可她还是向军官道了晚安。)学生读

就在她……

她在最后一刻拯救的是……

这样的孩子颁发给她,应不应该呢?究竟怎么办?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文,把三个人物联系起来读读,看看,考虑一下。

(学说读书、交流)

7.师生交流

(1)学生说:应该颁发给伯诺德夫人:因为杰克和杰奎琳是在伯诺德夫人做了榜样之后,才会跟着做的。

(2)我觉得应该颁给杰克:因为他很勇敢而且镇定,(3)窝想颁给他们全家,因为是他们合作保证了情报的安全。

(4)我同意大家的看法……

8.电脑出示,二次大战的结局(二次大战)

9.课文学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1)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侵占别的国家

(2)课文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

(3)还有其他问题吗?学生为什么发生战争?

(4)我们的同学真会读书,一边读书,一边

刚才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再研究,明天我们将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这里又是败笔,欺骗学生的败笔。对于这一点的论述,我已经放在了《盐城听课有感》的专题里面了,这样对待学生是不公平的,你应该知道,学生都是拿教师的话当做“圣旨”,也许有学生会在那晚准备很长时间的道具或者台词,第二天班主任老师告诉他不演了,他的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蜡烛》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晚饭时间突然停电了,冬天的北方外边已经是昏暗的夜晚,教室内刹那间漆黑一片,大家开始准备照明的办法。蜡烛引发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让幼儿认识、了解蜡烛的种类与用途,激发幼儿对蜡烛的探索欲望和观察总结的能力。

3、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活动准备

香熏蜡、生日蜡烛、大小颜色不同的蜡烛若干、盘子、打火机、水。

活动过程

1、区角活动

设置观察角,摆放不同种类、颜色、形状的蜡烛。引发小朋友们自主的观察,教师适时介入,一起了解蜡烛的特点和用途。

2、动手操作点燃蜡烛,发现现象。

(1)带领组织小朋友来到操作台旁边,观察操作台上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如干净透明的玻璃杯,小蜡烛和盘子……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2)老师想请蜡烛宝宝站起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小朋友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呢?(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小朋友们自由发挥想象。老师示范,有燃烧的蜡烛油把蜡烛固定在盘子上,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起动手操作,让自己的蜡烛宝宝站起来。

(3)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状态。

(4)请小朋友用杯子把燃烧着的蜡烛扣住,仔细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启发幼儿发现蜡烛熄灭了,不再燃烧了,杯子变黑了,杯底还有点热,杯壁上还有一层“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5)再次点燃蜡烛重复操作,请小朋友用大小不同的杯子同时扣在燃烧的蜡烛上,看看又会发生什么新的现象呢?

小杯子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后熄灭。

3、有趣的蜡烛花游戏

请小朋友们手拿点燃的大蜡烛和老师一起围绕在水盆边,蜡烛油滴落在水中变成漂亮的蜡烛活,有大有小,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在水中很缓慢的变大,变淡……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蜡烛之光”成就教师幸福路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幸福感,教育理想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对自身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些骨干教师工作十几年、二十几年了, 却没有评上高级职称; 一些教师收入不高却还要负担家庭的重担, 工作的压力又常让自己很难有喘息的闲遐。因此, 不少教师对当教师的幸福感往往很难寻找, 似乎幸福指数是遥不可及的数字。

面对现实, 我们应做深刻的反思: 是教育的职业本身缺少幸福感, 还是教师自身没有发现幸福的存在? 教师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感呢? 教师的不幸福感对学生有什么危害呢? 本人认为, 教师要打造自己的幸福之路, 而不要坐以等待幸福的自然降临。教师要处理好三大矛盾。

一、处理好物质诱惑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

当今社会, 物质生活的差距越来越大, 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差距越来越明显, 作为工薪阶层的教师, 如果单纯从经济收入上来衡量自己的幸福指数, 恐怕很难让自己直起腰杆。

教师要明白, 教育的职业本质并不是以经济收入多少来衡量的, 教师自己也不应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考量自己是否幸福。教师最大的幸福应是建立在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上的。张丽莉,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语文教师, 在2012年5月8日的交通事故中, 为救学生而受重伤, 致使双腿截肢。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 张丽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师的真正幸福是什么。她为天下教师树立了幸福教师的美丽形象。据学生介绍, 为了让班里的同学在冬天里能够喝到热水, 她自己出钱为班级买电水壶烧水, 由于电水壶放在黑板的旁边, 粉笔灰很容易掉到里面, 张丽莉怕学生喝不干净的水, 还细心地用一块小毛巾盖住了壶嘴; 夏天开家长会的时, 她都会细心地为每一位家长买一瓶矿泉水; 对不听话的学生, 她坚持谈心, 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张丽莉在经济并不富有, 但是我们相信, 她在精神上是最富有的人。

二、处理好主体生活与教育职业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 常常忘记了自己职业的特殊性, 一是与其他职业的人比较中产生落差, 特别是某些职业的独特优越性, 往往成为部分老师羡慕的因素, 以至于迷失了作为教师职业的高度自觉性, 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落差感, 从而觉得自己不幸福。二是在自我的生活中产生的职业倦怠感, 因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性劳动, 再加上生活琐事的消磨, 往往失去了工作的热情, 也就很难体验到幸福感。

其实, 教师要在职业生活中打造幸福也不是神话。魏书生, 22年班主任、21年校长、10年教育局长。尽管工作角色在改变, 担当的职务在改变, 而他的心, 却一直钟情着那神圣的三尺讲台。做一名普通的教师, 这就是魏书生的理想。而为了实现这一梦想, 魏书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求索。1969年, 19岁的魏书生当上了民办教师。两年的教师生活, 使魏书生“不可救药”地迷上了教育。为了能圆教师梦, 他努力工作, 先后写了整整150次当教师的申请报告。1978年2月, 魏书生终于如愿以偿, 到盘山县三中教语文课、当班主任。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 魏书生“一靠民主, 二靠科学”的教书育人之道很快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瞩目。参加工作34年来, 他仅分到过一次31平方米的住房。后来组织上多次给予的分房指标, 他都让给了其他同事。教书24年来, 给学生补课次数已无法统计, 但他从没领过一分钱补课费。近30年来, 他讲学2200多场次, 公开课讲到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足迹遍布220多座城市, 但没拿过人家一分钱报酬。

数字是枯燥的, 但这枯燥的数字背后, 不正书写着一名教师最神圣的幸福吗?

教师要处理好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之间的平衡点, 不要产生“泛职业化倾向”, 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 也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认识并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活。

三、处理好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

每位初次踏上讲台的教师大都怀着高远的教育理想,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风蚀, 很多教师不是磨去了棱角就是消失了意志, 面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压力,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 在经历了种种阵痛之后, 品尝到苦涩的滋味似乎远远多于幸福的滋味, 因此幸福便成为一种奢求。

其实, 教师要明白, 任何理想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师的教育理想是人生的支柱, 在遇到曲折和迷茫时, 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立足现实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品尝成功的幸福滋味, 哪怕是一时的失败也不要气馁, 要相信理想之光总会照亮现实的路。著名教育家霍懋征, 60年来躬耕于小学教育园地, 孜孜不倦、矢志不渝,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60年来始终热爱着基础教育, 无论顺境逆境, 无论国家、学校、家庭了生什么变化, 她都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始终生活在学生中间, 痴心不改, 无怨无悔。无论是青年时代、中年时代, 还是到了耄耋之年, 她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鼓吹者、实践者, 不断取得新经验, 不断取得新成绩。

《蜡烛》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活动生成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教学反思

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 篇12

“蜡烛”写的是南斯拉夫的一位老妇人为悼念红军战士,在他坟上点燃了她珍藏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它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苏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蜡烛”也是该文的线索。

该文以“蜡烛”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来组织材料,涉及一天一夜时间,地点是在方场上,“蜡烛”的出现是在掩埋好烈士以后,此前的所有内容,都是为“蜡烛”作铺垫。

文章不写战斗场面,而是写一场战斗之后,一位老妇人冒着敌军炮火对苏联红军战士尸体的掩埋和悼念,这样选材,构思,以少胜多,视角独特,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文章花费大量笔墨,不断地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凸现中心。

麦田蜡烛草生态经济阈值研究 篇13

关键词:麦田,蜡烛草,经济阈值,防除指标

蜡烛草是淮北麦田外来田间杂草,近年来扩展蔓延较快,发生程度逐渐加重,其在全国其他地区麦田发生危害偶有报道[1],但未见经济防除阈值的相关报道。为了研究不同密度蜡烛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确定蜡烛草经济危害水平及防除指标,特于2009—2010年进行该试验,以为麦田蜡烛草的防除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安徽省闫集镇李阁自然村小麦田,该地块肥力中等、均匀,地势平坦,土质为砂土,有机质含量16.9 g/L,pH值8.0,前茬作物为玉米。

1.2 试验设计

根据李博研究的杂草与作物竞争的添加系列试验方法[2],试验根据杂草密度共设10个处理,分别为0、5、10、20、40、80、160、320、640、1 280株/m2,小麦种植密度保持不变。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5 m2。

1.3 试验方法

供试小麦品种为连麦2号,于2009年10月15日机械条播,行距为22 cm,播种量187.5 kg/hm2。蜡烛草草种于小麦播种前采用人工撒播,小麦3~4叶时开始定苗,此时蜡烛草及其他杂草已基本出齐,按处理要求保留相应的蜡烛草株数,拔除其他杂草。以后每15 d检查1次,冬前共检查3~4次,冬后在杂草停止出土前再检查2次,使蜡烛草密度保持在设计水平上,并均匀地分布于小区内,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6月上旬收获小麦,各小区小麦单收单打,晒干后称重,各杂草密度处理下的小区小麦产量以3次重复的平均数计算,与无草区比较,计算产量损失率。试验数据用“DPS数据处理平台”软件在计算机上拟合,以相关显著、残差平方和最小为原则[3,4],比较找出拟合程度最好的理论公式。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经济阈值理论,杂草在经济阈值水平上造成的净损失等于预防这种损失所耗费的成本,计算麦田蜡烛草的生态经济阈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蜡烛草密度与小麦产量损失率的最佳回归模型

不同蜡烛草密度下小麦的损失率见表1,经拟合,初步判断蜡烛草密度(x)与小麦产量损失率(y)之间有:y=a+bx(线性函数),y=a+bx+cx2(二次曲线函数),(逻辑斯蒂函数)5种函数趋势,以韦布尔函数公式最适合(表2),其中,a=73.212 1,b=9.623 8,c=503.850 1,d=1.018 3,相关系数R=0.988 5**>R0.001,残差平方和Q=16.792 8。由此表明:在不同蜡烛草密度下,小麦的相对损失率比较稳定。因此,该模型对各种产量水平麦田具有普遍应用价值。

2.2 蜡烛草经济危害允许水平模型

蜡烛草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公式为:

式中,y—允许产量损失率(%),P—小麦产量水平(kg/hm2),V—小麦籽粒价格(元/kg),E—除草效果(0~1),F—在阈值水平上蜡烛草创造的有益价值(元/hm2),C—除草成本(元/hm2)[5]。

2.3 蜡烛草的生态经济阈值

2010年小麦平均产量为5 700 kg/hm2(P=5 700),价格为1.9元/kg(V=1.9),除草成本包括3个部分:除草剂价格费用150元/hm2、用工费用120元/hm2、喷雾器折旧费3元/hm2,共计273元/hm2(C=273),除草效果为80%(E=0.8),蜡烛草能作为家畜饲料,在试验生态阈值水平上能产生450 kg/hm2,单价0.2元/kg,折合价值90元[5],或者蜡烛草植株死亡后返还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价值为90元[6](F=90),把上述数据代入(1)式中,得y=3.982 0,然后再代入上述韦布尔函数中,得x=39.3,即该产量水平下蜡烛草的生态防除阈值为39.3株/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麦田蜡烛草的生态防除阈值为39.3株/m2。麦田蜡烛草的生态防除阈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小麦产量、除草的成本、小麦的价格、除草效果等,应该根据不同的条件对麦田蜡烛草的生态防除阈值进行计算[7,8]。

该试验是在保持田间只有蜡烛草1种杂草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在实际生产中,麦田往往混生其他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因此,该试验得出的蜡烛草生态防除阈值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混生草群的生态防除阈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平涛,杨宇超,陈红,等.周至县麦田蜡烛草发生特点及治理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9(10):44.

[2]李博.植物竞争——作物与杂草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0-41.

[3]李孙荣.农田杂草防治的生态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00:33-86.

[4]唐启义.数学统计在植保试验研究中的应用[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11):45-47.

[5]王顺建,张玉,朱良备.安徽淮北地区麦田蚤缀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经济阈值研究[J].杂草科学,2002(3):23-26.

[6]张洪进.棒头草对小麦产量的损失和经济阈值研究[J].杂草科学,1993(4):15-16.

[7]周加春,王殿凤.麦田硬草经济防除阈值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9(5):36-37.

熄灭的蜡烛教案 篇14

原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董萌萌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玻璃瓶,蜡烛,打火机。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猜谜语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小朋友猜猜看说的是什么?”

“有的小朋友说是„„到底是什么呢?小朋友掀开纸杯瞧一瞧,说的是谁?”

仔细观察一下,蜡烛是用什么做的吗?(用蜡油做的,中间有烛芯);摸一摸,有什么样的感觉?(滑滑的、油油的);那蜡烛有什么用途呢?(能照明、用作装饰品、做蜡笔、蜡纸)

2.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有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老师把蜡烛点燃,观察一下,蜡烛有什么样的变化和现象?(蜡油融化了,冒着黑烟)

有什么办法让蜡烛熄灭呢?(用嘴巴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一扇、拿到外面让风吹一下,把蜡烛放到水里)小朋友说的都不错,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玻璃瓶,如果老师用玻璃瓶盖住燃烧的蜡烛,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3.实验一: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玻璃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朋友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自己去试验一下吧。”(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燃烧的蜡烛为什么盖上瓶子会熄灭呢?” “那蜡烛燃烧需要什么呢?”——“空气中的氧气”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做实验发现,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玻璃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4.实验二:探究两只蜡烛在不同大小的广口瓶内燃烧的时间,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教师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3)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短,就先灭了。

5.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今天我们做了蜡烛燃烧的实验,知道了蜡烛燃烧是需要空气中的氧气的。其实蜡烛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蜡烛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长短粗细)是的,这些蜡烛有、长短粗细不一样。

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作业,选择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不同的玻璃瓶,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回家以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做一做,明天把结果分享给小朋友。

 .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

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蜡烛中间的线叫烛芯,它起到吸上液态蜡油的作用.蜡烛刚生产出来时,烛芯上已经有了固体蜡油,你用火点蜡烛时,固体蜡油受热,先容化后汽化,然后蜡油蒸汽被火点燃,这样蜡烛就被点燃了。

蜡烛燃烧时放出热量使下面的固体蜡油容化,被烛芯吸上来,继续被上面的火加热容化,汽化,点燃,从而形成循环。

蜡烛是可燃物,但是蜡烛在达到着火点的温度之前就已经熔化,因此一般情况下,固态的石蜡无法点着,但是液态或气态的石蜡是可以点着的。

《蜡烛舞》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接触或熟悉泰国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使学生体会亚洲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地区音乐的艺术魅力。

2、初步了解亚洲几个主要国家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特点,进而体会亚洲各地区音乐的鲜明的民族风格。

3、了解亚洲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

教材分析:

同世界各民族音乐一样:亚洲民族音乐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积淀和艺术创造的集中反映,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艺术源于生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要像保护名胜古迹一样,精心地珍视,保护民族的音乐文化。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亚洲地图、具体几个国家的地图与图片。

教学方法:

以听赏教学法为主,充分运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并贯穿归纳探究,创设情境,实践上创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言

结合上节课所欣赏的日本、朝鲜民族音乐的特点,引入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师生互动,使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来对比将要学的内容。

二、引入

1、简介泰国。

打开多媒体课展示亚洲地图,找到泰国。展示泰国比较有特色的风景图片。

2、介绍泰国音乐。播放泰国歌曲。

让学生体会六平均律特点秦国不采用十二平均律。

3、师生互动。

让学生随着旋律的起伏做动作,或舞蹈、表演。(教师作示范表演)4、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

三、拓展

在世界地图册上找出我们课上所涉及的亚洲国家,结合学生所了解的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谈谈对东南亚及南亚音乐的感受。

四、小结

亚洲音乐是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积淀和艺术创造的集中反映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是有国际性。

上一篇: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求职信下一篇:别了我的母校高中优秀作文